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2024-07-07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精选九篇)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篇1

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科危重症病人转运到ICU 568例, 年龄2岁~86岁, 平均41.5岁;外科全身麻醉术后381例, 内科164例, 急诊科23例;有不同程度并发症54例, 其中呼吸停止1例, 心搏停止3例, 误吸3例, 气管插管移位5例, 胃肠减压管堵塞或移位4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3%以下14例, 血压波动大于20%以上11例, 静脉穿刺针头堵塞或滑出血管外13例。

2 安全护理

2.1 转运前的护理

2.1.1 转运前病情评估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 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2]。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意识状况、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情况以及根据病人病情预计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性安全隐患等。根据评估的情况, 做好相应的准备。

2.1.2 转运前的病人准备

首先,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 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次,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检查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滑脱[3]。防止窒息和误吸, 保证充足的供氧。运送前吸尽气道内分泌物。另外,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连接紧密、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脱出。保证输液管道通畅, 药物输入匀速, 以便转运时不间断治疗。

2.1.3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乳酸钠林格液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 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1.4 加强与ICU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ICU做好相应的准备, 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 以减少等候时间, 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1.5 转运人员的要求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病人的安全[4]。危重病人的运送除了一般工勤人员外, 还应要有具备现场心肺复苏 (CPR) 技术的医师、护士共同前往, 且有一定抢救经验和应急能力。运送途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5]。

2.2 转运过程的护理

2.2.1 病人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病人取安全舒适的体为,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和误吸, 及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滑脱,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以便抢救时用药。

2.2.2 认真做好交接班 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小结

危重病人转到ICU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护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 甚至加重病情, 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 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护理

参考文献

[1]邓惠萍.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7) :804.

[2]黄丽华, 蔡秋琴, 丁莹.肾移植病人心身症状与相关因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4, 16 (6) :31-33.

[3]陈春英.意识障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4A) :629-630.

[4]Helen H.护理与病人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 :23-24.

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 篇2

护理研究杂志发布了「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院内转运是指病人因各种需要,在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必要转运过程。从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数是危重症病人,其在急诊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 72 h,需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要转运至其他临床专科或者医技科室。有报道,经过转运的病人比未转运病人的疾病评分严重度、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日及死亡率都明显增高;院内转运增加了病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人安全,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各国不同医疗机构和组织发布了转运指南。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为危重症病人从急诊安全转运至其他院内科室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与方法

1.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涉及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指南均可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新生儿转运相关指南,同一机构公布的同名指南的较早版本。

2.检索策略 以「病人转运(patient transfer)」为 主题词,「危重症病人(critically ill patient)」「指南(guidelines)」为关键词使用 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US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等搜索引擎进行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 2015 年 4 月 1 日。结果

最终获取最新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4 篇,分别为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Joint Facul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在 2003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在 2004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中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0)》(草案)及英国重症医学会(Intensive Care Society)发布的《危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1 第 3 版)》中的院内转运部分进行说明和比较,详见表 1,以下简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英国指南。

表 1 为纳入研究的 4 篇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1.转运前要求

(1)转运前病人评估 澳大利亚、中国、英国 3 份指南都指出要在转运前评估病人状态,包括病人的病史、当前生命体征、意识、静脉通道、引流管情况。一般情况下,转运前需使病人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保持稳定。其中,英国指南详细提出可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评估当前生理状态(见表 2),评分时用病人资料先对照参数,获取单项参数分值,各项参数所得分值之和为总分。联合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碱缺失等指标评分后将病人按照病情的危重程度分为低、中、高 3 个转运风险等级(见表 3)。转运前应重新评估病人状态,尤其是在配置好转运设备后。澳大利亚指南特别指出不能忽视病人的基础护理。

表 2 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表 3 为转运风险等级评估表

(2)转运决策 4 国指南都强调每次转运要权衡利弊,由转运方和接收方主管医师共同决定并对病人负责,需特别关注转运的风险,如将要进行的检查和治疗与预后无密切关系,则为此而进行转运是没有意义的。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病人及其家属,获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其中,美国指南提出应由医院多部门人员共同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转运方案。

(3)转运人员 成立一支专业的转运团队能够降低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998 年密歇根大学医疗系统在院内创建了专门的紧急转运小组(SWAT)并运用至今,减少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4 份指南都建议,至少由两名以上熟悉转运设备,有丰富急救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护送。其中一名是护士,要具备重症护理资格,并经过基础培训和专项训练;另一名可以是接受过重症急救培训的呼吸治疗师、注册护士或其他专业人员。英国指南特别指出,转运人员的配置需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调整,低风险的病人只需由一名护士和一名辅助科室人 员护送;中度风险的病人需要由一名护士和一名当前负责病人的医生护送;高风险的病人则需要一名护士和一名有麻醉或重症治疗背景的医生护送,在指南后的附表中明确列出了每个风险等级病人护送人员具体所需的核心能力。

(4)转运设备及药品 4 国指南都提出需携带一定的专用转运设备,其中,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指南提供了具体的设备核查清单。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护水平应等同于 ICU 监护水平。至少要有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包括持续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护。更高级的监护包括有创血压监护、肺动脉楔压监护、颅内压监护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护。监护仪最好有记忆功能,以便回顾和记录转运途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报警设置应合理。通气设备包括便携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等,氧气应能满足转运途中所需并余 30 mm 以上。还需携带尺寸合适的气道管理设备、吸引设备、除颤仪等。

中国、澳大利亚指南强调设备须是能够进入电梯和每道门闸的持久耐用可手推设备,能够在远距离、特殊区域(例如核磁室)使用,不能放置在病人身上,可设计专用的容器或转运车。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保证充足的电量并准备备用电池。国指南都指出必须携带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急救药品,可根据病情携带其他药品,如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需携带足够的液体和静脉输注药物。其中,美国指南还特别指出可定点放置在转运路线或接收科室的药品车中以备随时可取。英国指南还特别强调了转运人员的装备问题,需穿戴可保暖的防护装备,携带移动通讯设施。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2.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测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因此,需特别注意转运途中对病人呼吸及循环系统的监护。澳大利亚指南还特别强调转运应提前计划最佳路线,保障电梯的正常运行。3.转运后交接 4 国指南都强调到达接收科室后,转运人员应与接收科室负责接收的医务人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接,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病史、重要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以及转运中有意义的临床事件,交接后应书面签字确认。4.文书记录 4 国指南都强调了转运前后的文书记录,病历资料由原治疗科室送出,内容包括转运指证以及转运全过程中病人的状况。英国指南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需记录的资料。Jarden 等根据指南和各种标准制定了适于临床使用的病人院内转运表单,更适于临床实际使用。

5.质量控制 澳大利亚、中国指南指出,应制定转运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重症病人的转运质量。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转运。

讨论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篇3

【摘要】目的 谈论老年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由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的治疗情况、安全转运资料等对其作出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安全转运危重老年患者的更有效方法和运转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90例老年危重患者均得以进行安全的转运,在运转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事故。讨论在老年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实施有效方法安全转运和在转运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能够保障更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运转期间伤亡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1、一般资料

整理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危重患者,其大部分年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大年龄95岁,平均年龄71.3岁;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疾病类型有以下几种:肺部感染 22例,脑血管意外18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低血糖昏迷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其他如哮喘、气胸等5例。

2、方法

2.1转运前加强了准备和预处理等安全管理 转运前护士监测生命体征,对危重转运患者进行充分的病情评估,通知接诊科室做好准备,交代需要准备的仪器,如吸引器、监护仪、呼吸机等等,检查在运转过程中所需仪器的电量,要保证电量充足;检查各种管道的各个连接是否紧密、是否畅通,为了防止管道扭曲滑脱还要对管道进行妥善的固定。运转前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应用镇静剂。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血氧饱和度较低和呼吸困难的患者预先插入气管,另外备好便携式呼吸机和人工呼吸气囊。转运过程中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避免了以往用使用氧气枕供氧存在氧气流量与浓度难以把握的缺陷。在转运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运转工具和方式。为避免因为搬运而造成仪器管道脱落或脱出对病情不利,最好是以整床转运。在转运过程中护士要保持动作熟练、有条不紊,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和家属有一种安全感,有助于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改变了以往仅由一名医生或者护士和护工来完成,必须要由他们共同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运转过程中的风险,除此之外,相关的救急药品和物品有更充分的的准备,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运转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时,则转运途中安排一名主管医生同往。负责运转的护士要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责任心。

2.3为了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采取了恰当的保护措施。运转时为了保持安全合适的运转体位,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或者抬起护栏,在运转意识障碍患者时要采取头偏向一侧,平卧位,上下坡时要保持头高位,保持头部在前,同时避免运转过程中产生剧烈震动,医护人员途中密切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胸廓起伏、有没有躁动等情况,检查液体是否通畅,检查气管插管与呼吸器连接是否完好,各種引流管是否有脱管、堵管现象,观察运转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做好应急准备。运转过程中如果发现生命体征异常甚至出现突然呼吸心跳骤停情况,要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护人员前来协助,以保证转运途中患者生命安全。

3、结果

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患者在实施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后,转运交接时间得到很大的缩短,全部达到了安全转运目的,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转运至电梯途中突发意识丧失,心电显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胸外按压,约5分钟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安全转运至ICU。

90例老年危重患者在整个运转过程中均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细致的护理,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事故,所有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对整个转运工作都极其的满意。

4、讨论

4.1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挽救危重患者生命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环节。因此需要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充分做好整个转运工作,包括运转前的准备工作和转运途中的监护、患者的心理护理,运转后的安全护理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运转过程中的伤亡,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工作顺利完成,实现生命的延续。

4.2减少纠纷差错的关键在于规范安全运转记录。当危重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就要对各项诊治、处置、护理、执行人等建立一系列完整的记录,甚至连知情同意谈话和家属签名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作为医护治疗的证据和资料,其中在一系列医护记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转运交接手续。

4.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各种模拟演练,还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教育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提高在运转过程中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4.4经过加强安全转运管理,提高了急诊医护人员和病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也展现了急诊抢救工作的整体性,对降低老年急诊危重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本沁 陈娟. 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7.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篇4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复杂, 变化快, 经初步救治后, 常需进一步检查及住院治疗。在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 易出现病情变化、信息交接不全或遗漏、双方职责不清等问题, 导致不良后果。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 规范转运、交接, 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保障医疗安全,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10月院内转运危重患者184例, 男性112例, 女性72例, 年龄8~93岁, 中位年龄55.2岁。所有患者中肺心病、呼吸衰竭35例, 脑出血、脑梗死32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61例, 主动脉夹层4例, 药物中毒10例, 不明原因昏迷12例, 创伤17例, 消化道出血8例、心肺复苏后5例。转运过程中出现患者液体外渗1例, 输液管接头处脱落2例, 血压下降1例, 供氧中断1例, 经紧急处理均未造成严重后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

2 操作流程

采用规范转运、交接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详细填写转运、交接记录单。

2.1 转运目的及病情评估

转运前确定患者检查及治疗目的, 进行综合评估, 包括病情评估、转运可行性和必要性及转运过程潜在危险、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对措施,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2.2 告知

转运前主管医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告知其转运必要性及风险、注意事项等, 在履行知情同意制度并签字后方能进行转运。实现医患互动、风险共担, 以减少矛盾和纠纷的发生[1]。

2.3 转运人员要求

至少有1名医师或1名护士实施转运, 若无医师参加转运, 须指定1名医师作为紧急情况联系人 (通常为决定转运患者的主管医师) [2]。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病情, 有准确的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遇突发情况, 能立即进行救治。

2.4 目的地及路线安排

开通“急诊绿色通道”, 以快捷、安全为主旨, 尽量缩短等待、交接时间。转运前提前10min通知接收科室, 交代患者病情及需做检查或特殊准备 (如氧气、监护仪等) , 待转运之际再次电话联系接收科室, 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仪器就位并有专人负责接收, 保证患者到达目的地后即可按既定计划进行检查、治疗。

2.5 药品、器材等准备

根据评估结果准备相应急救药品和器材, 确保仪器状态良好, 电量充足, 导线、管路连接良好。对转运住院患者需携带完整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转运工具 (轮椅、平车或多功能抢救床) 及体位, 如患者病情危重, 不宜搬动, 应整床转运。

2.6 转运前准备

各种管道妥善固定, 标记在位, 确保通畅。放净引流袋中引流液, 详细记录于转运交接单中。确认急救药品准备完善, 器材功能良好, 资料准备齐全。再次测生命体征, 了解病情, 并及时报告主管医师。

2.7 转运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医护人员保持工作有序、沉着冷静, 途中如出现病情恶化, 应就地抢救, 可呼叫附近医务人员进行协助, 并及时与本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联系, 以便患者尽快得到专科救治, 同时做好各项抢救、护理记录。

2.8 记录单

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意识状态、瞳孔、患者体位、生命体征监测指标数值、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药物治疗情况、抢救仪器、各种管路及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目前主要状况、转运方式及目的地、检查项目、随身物品等, 其中监测指标数值、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重要指标应5~10min记录1次, 有特殊情况随时记录。

2.9 交接内容

交接双方医护人员于患者床边, 通过病历等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讲明患者病情、检查、治疗及用药情况、各种检查报告结果及数量、随带物品等, 接收方护士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及进行各种指标监测, 认真检查各种管道、液体、皮肤、引流液、排出物, 核对病历资料, 清点患者随身物品等, 待接收方护士认真阅读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 了解病情, 双方确认无误后, 共同填写转运交接记录单并签全名, 一式两份, 双方各执一份, 随抢救护理记录保存。

3 讨论

危重患者转运是一个连续的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 如何确保转运过程中患者安全是关键所在。卢勇等[3]报道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既定规章制度进行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 意外发生率为2.58%;张小红等[4]、金静芬等[5]报道采用标准作业流程, 危重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故规范转运和交接流程, 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确保患者安全, 减少了意外和纠纷的发生, 有利于规范医、护、患三方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行为、权利、责任及义务,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琳, 王世荣, 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1 (5) :441.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2010) 草案.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6) :328-330.

[3] 卢勇, 苏磊, 秦伟毅, 等.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6) :457-458.

[4] 张小红, 程宝珍.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病人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3) :76-78.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FMEA小组

成立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FMEA小组,总督导和策划由大急诊科的总护士长担任,各分院的护士长、小组长和核心能力各个层级的代表护士担任组员,并进行详细的分工。

1.2 计算RPN值

RPN (risk prioritynumber)被称为风险系数或风险顺序数,它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OCC (occasion)、风险被发现的可能性DET (detection)以及风险的严重性SEV(severity)三个指标的乘积(RPN=O×D×S)。每个步骤的RPN值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1000分,其数值越大,表示潜在的风险愈严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和优化。FMEA小组通过讨论分析和评估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危险因素的三个指标的分值,计算RPN值。见表1。

1.3 确定优化项目

根据RPN值的高低确定前四项的失效模式为需要优化的项目,它们分别为:转运仪器、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护士安全转运意识欠缺,转运流程指引不清晰、不完善,没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团队。

1.4 护理措施

根据优化项目的内容,分析失效的原因和机理,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进一步优化改进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流程。见表2。

1.5 监测和效果追踪

在应用FMEA的分析方法对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失效模式进行改进,1年后,FMEA小组在2014年7月再次对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险因素进行讨论评估,重新计算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危险因素的RPN值,通过比较流程改进前后的RPN值,进行效果评价。

2 结果

2013年7月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四个优化项目的RPN值为1284,改进后降低为459。其中转运仪器、物品和药品准备不充分改进后RPN值由原来的384降低到90;转运安全意识欠缺改进后RPN值由原来的336降低到144;转运流程和指引不清晰不完善改进后RPN值由原来的324降低到120;没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团队改进后

RPN值由原来的240降低到105。见表3。

3 讨论

FMEA是一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方法,2001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把该理念运用于医疗行为中,FMEA的核心是医疗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评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3]。

应用FMEA改进流程是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办法,通过一年的研究努力,全面分析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存在的危险因素,客观的对流程进行改进。目前已经改进的流程有: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制定统一的转运流程指引(图1),制定《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质量评价标准》和《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记录单》,制定了根据病情分级选择转运团队的标准,增设便携式转运仪器和大科定期进行安全转运知识的培训。本次研究通过运用FMEA模式进行改进并采取干预措施明显的减少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不良事件发生,降低了转运风险,值得临床的推广。

摘要:目的:运用FMEA模式对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进行改进。方法:2013年7月成立大急诊科FMEA小组,根据FMEA模式的步骤,绘出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流程,小组讨论列出影响转运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计算RPN值,分析目前潜在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的失效模式,针对RPN值高低确定需要优化的项目,对其进行改善和优化。一年后FMEA小组再次评估讨论影响转运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并计算RPN值。结果:执行建议措施后,RPN值显著下降。结论:FMEA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降低院内危重病人转运风险。

关键词:危重病人,FMEA,院内安全转运

参考文献

[1]林涵真,危丽华,董蓉.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027.

[2]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032-2033.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篇6

1 转运前准备

通过院前急救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转运到急诊科, 经急诊诊治后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内转运,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如出现呼吸、心搏骤停, 大出血, 心律失常等, 瞬间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也易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文献报道, 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为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转运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1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医生、护士应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当前转运, 有心搏、呼吸骤停者, 有紧急插管指征但未插管者, 急性心包填塞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等转运禁忌症者暂不转运。如患者病情危重而诊断性检查或治疗为必需的话, 护士应坚持需有医生同往, 并在严密监护下转运。

1.2 患者准备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的患者转运前要充分吸痰, 有条件备便携式吸痰器或空针抽吸, 以备紧急情况下抽吸痰液, 并备足氧气。气管插管患者要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 并做好标记。 (2) 转运前确保各管路的妥善固定。危重患者必须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给药。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为防止液体外渗, 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 并妥善交叉固定管路, 必要时加延长管, 防止牵拉、受压、打折。 (3) 置引流者, 应清空引流袋, 根据病情暂时夹闭引流, 防搬运中反流, 甚至脱管。 (4) 保护患者隐私。根据病情和季节注意给患者保暖。 (5) 使用保护措施, 如床栏、安全带、约束带, 防坠床。 (6) 搬动患者后应对患者再次进行评估。

1.3 风险告知及签字

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 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有效沟通, 将转运地点、转科或检查的原因、目的、转运风险采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告知, 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1.4 转运人员准备

(1) 转运医生、护士须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 熟练的急救技能, 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对患者目前病情、治疗用药、护理措施熟悉, 能准确评估是否适合转运。卢勇等报道, 院内转运的工作应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转运小组负责, 成功转运各类危重患者194例次, 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仅为2.58%, 成功率为97.42%。负责人应由较高资历的医生担任[2]。 (2) 护士通知患者家属转运的时间, 配合做好转出准备。 (3) 有条件时配合麻醉师一同转运, 能增加转运安全性。 (4) 担架工也应经过搬运培训, 能熟练掌握搬运技巧, 配合转运。

1.5 应急物资的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急救设备, 如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吸痰器、心电监护仪。保证急救设备电源充足、供氧充足、运行正常。急救箱常规备抢救复苏药品。

1.6 畅通绿色通道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接收科室, 提醒对方做好接收患者准备, 如床单元、监护仪器等。还应联系电梯, 减少不必要等待时间。如果是进行检查, 也应电话预约, 确保患者到达后能优先进行检查。

1.7 搬运工具准备

保证平车、担架等设施完好备用。保证轮胎气压充足, 护栏、刹车性能完好, 并配备保险带、约束带等保护设施。尽量整床转运, 减少搬运次数, 搬运患者时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

1.8 环境

选择平整路面, 减少颠簸。

2 转运途中

(1)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 护士始终站在患者头侧, 通过监护仪不间断监测生命指征, 包括意识、面色、呼吸、脉搏、瞳孔的变化及血氧饱和度等。置气管导管患者, 应重点观察呼吸情况, 注意有无导管移位、脱出。创伤患者注意观察伤口出血、包扎固定情况, 静脉通道通畅与否,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多发伤患者注意防止搬运中体位变化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昏迷患者加护栏, 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 防坠床。上、下坡时, 患者头部应于高处。 (2) 保证生命支持设备, 监护仪工作运行稳定。 (3) 清醒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4) 保证转运途中的有效救治。遇病情变化, 立即就地或就近抢救。 (5) 有转运应急预案, 病情突变时能及时有效应对。

3 转运后

患者转运到目的地后, 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 转运医护人员与接收医护人员共同安置好患者。双方认真做好床旁交接, 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转运交接记录。包括病情、治疗、皮肤、管路、用药、贵重物品清点, 交接单双方签名。

4 小结

危重患者转运存在很大风险, 提高转运人员风险意识, 全面、准确地评估是保证患者转运前、中、后安全的保障。转运前准确评估, 途中严密监护, 完善转运后交接, 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Day MW.Transport of thecriticallyill:the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篇7

1 CQI方法

1.1 成立CQI小组 组织职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 为了实现目标和计划, 必须要有组织保证[3]。CQI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 护理部干事任副组长, 各科护士长共14人为组员。小组职责:收集分析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 观察改进效果。

2 查找问题

回顾我院在2009.7.1-2010.6.30期间, 共转运危重病人506人次, 男281人次, 女215人次, 年龄1.5~91岁, 平均年龄为59.8岁;转运途中共发生5人次意外, 呼吸内科病人送胃镜检查在等待过程发生昏厥1例;胸部外伤病人术后返回病房的电梯中发生心跳骤停1例;腹部外伤内出血的患者从急诊室送往B超室检查途中呼吸暂停1例;腹部手术后返回病房发生舌后坠1例;还有1例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在做好CT检查返回病房途中发生呼吸衰竭。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转运前病情评估不全面 转运前未能对患者病情作全面的评估, 包括意识、生命体征、出血量、用药情况、静脉通路、途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性安全隐患等。由于对严重腹部外伤病人未进行正确评估, 内出血估计不足, 未建立2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 以致在检查途中发生休克表现。

2.2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见性不足 对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未能正确分析评估, 对患者的承运能力估计过高, 因此转运工具、备用药物、抢救仪器设备、护送人员等未能作充分的准备。本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转运前就存在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 患者在没有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皮囊的情况下, 送去检查, 以致在返回的途中病情加重导致呼衰和呼吸暂停。

2.3 护送人员抢救能力差 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 病情的观察及应急能力差, 缺少预见性思维;因床护配比不到位, 有的护士认为其他护理工作比危重病人转运更重要, 因此护送工作常由实习或刚分配的护士承担, 有时甚至让护工去转运, 故一旦在转送途中出现紧急情况, 无法提早发现及正确应对。本例胃镜检查的患者, 就是由实习护生护送的, 幸好是在胃镜室门口等待过程中发生意外, 有胃镜室的医生和护生协助抢救, 才使病人转为为安。

2.4 抢救物品准备不齐 以前我院转运病人选择氧气袋供氧, 容易引起供给的氧流量不正确, 难以满足严重低氧患者的需要, 本文的5例患者在转送时均采用氧气袋供氧, 且没有携带简易呼吸皮囊等抢救设备, 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难以应对。

2.5 麻醉后危急并发症 由于气管插管拔管后舌或咽部软组织后坠、急性喉头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导致呼吸道梗阻[4]。本文有2例病人是在手术后返回途中出现意外的。

2.6 转运相关流程不够系统规范化 护士对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内容掌握不全面;思想上没有重视;服务意识薄弱;交接单内容较多容易遗忘;新制度培训不够到位;对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2.7 其他方面 转运工具选择不合理、相关科室未能联系妥当, 以致病人在检查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等, 均可带来隐患。本例胃镜检查患者用轮椅护送, 等待时间偏长, 以致病人昏厥。

3 改进措施

3.1 强化风险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明确护士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责任和义务, 防范由于法制观念不强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每半年组织一次护理风险培训, 分析危重患者转送途中存在的隐患, 让大家分享, 使全院护士认识到转运中的不安全因素, 主动规避, 强化风险意识。

3.2 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人员根据本院实际工作情况, 制定转运制度和流程, 完善转运途中急救措施并组织学习;设计多种模拟转运意外场景, 对求援方式、现场急救措施、就近选择继续抢救的地点等进行模拟训练;强化急救技能的训练, 如心肺复苏、简易呼吸皮囊的使用、除颤、吸痰、吸氧等, ;护理部每季度到科室检查抽考, 了解护士对转运流程和紧急应对能力是否掌握, 保证工作流程的落实。

3.3 重视转运前患者病情评估及准备

正确的综合评估病情是安全转运的基础[5], 评估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是否通畅、血氧饱和度、有无影响呼吸和心跳的潜在因素、各类导管固定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 着重评估呼吸、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预见性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6]。根据评估结果选择转运工具和途中供氧方式, 准备备用药物和急救仪器, 确定护送人员, 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掌握转运时机;对于途中高风险患者, 进行提前预处理, 如气管插管或放置口咽通气管及简易面罩吸氧、监护、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预先使用药物等;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必要时签字以规避风险。

3.4 规定护送护士资质

增加护理人员, 提高床护配比;并且护理部规定危重患者的护送必须由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承担, 决不可让低年资护士、护生或护工去转运, 途中严密观察病情, 发现先兆, 及时处理, 如有意外情况就近进入抢救流程。

3.5 完善转运患者的设备配置

要求各护理单元配备便携式氧气瓶, 保证转运途中氧气的供应, 配备抢救箱;为避免多次搬动, 使用抢救床转运;转运前, 联系接受科室, 简单介绍病情, 以便准备抢救物品和床位或及时进行检查, 减少等待时间;及时联系电梯, 做好准备, 避免延长转运途中的时间, 增加危险。

3.6 完善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和流程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 重新修订危重患者转运 (外出检查及转科) 制度和流程, 本院重新设计制订了危重患者交接单, 将转运前评估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记录, 简明扼要。转运之前由责任护士评估并填写危重病人交接记录单, 各小组长在转运之前检查落实情况。接受科室护士评估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并对静脉通路、管道等的核查进行记录和签名, 危重患者交接单放入病历留档。护士长、责任组长定期或不定期对“转接制度”进行检查及考核。制定“病人转运流程”、修订“交接班质量评价标准”, 加强对各种质量的控制, 制定“手术病人转运交接单”、“转科病人交接单”, 协同医务科制定“转运途中紧急意外情况处置方法”、对制定的制度及交接单进行试行, 调研。

4 小结

危重患者的转运时间虽短, 但仍然会发生各种意外情况。通过持续质量改进, 危重病人在转送途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 我院从2009.7.1-2010.6.30期间的一年中有5例, 到2010.7.1-2010.12.31期间的半年只发生了1例, 而到2011.01.01-2011.6.30期间的半年却无一例发生。说明我们针对过去一年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更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观念, 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7];建立完善的转运制度和流程, 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对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规定护送护士资质, 提高护士的应急抢救能力;制定危重患者交接单, 以确保转送前的综合全面评估;掌握时机, 确保治疗和护理的安全等整改措施非常得力有效。CQI实施充分发挥了我院护士的主动性, 使我院危重病人在转运途中的安全得到了保证。CQI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永恒目标, 必须坚持进行, 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8]。

摘要: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成立质量改进小组, 分析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改进方案, 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包括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重视转运前的安全评估, 规定护送护士的资质, 完善转运途中的设备配置, 完善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和流程, 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危重,患者,转运,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59.

[2]俞继芳, 邱贤云, 李章平.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7) :601.

[3]方芳.重症监护室护士培训与认证方式研究现状及展望[J].上海护理, 2008, 8 (3) :65-69.

[4]黄宇光, 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15-318.

[5]李绮慈.院内病人转送的安全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4 (10) :36-37.

[6]赵佳, 徐彩娟.ICU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8, 7 (3) :179-180.

[7]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9) :22-23.

探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在完成基础治疗之后进行院内转运。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47例;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为 (47.83±11.24) 岁;从病情症状分析, 包括多发性骨折28例、急腹症18例、呼吸衰竭27例、脑卒中16例、心力衰竭5例、酒精中毒9例、药物中毒7例。

1.2 方法

院内转运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 因此该项工作虽然历时并不长, 却要经过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笔者结合相关工作经验, 将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护理措施进行了如下总结。

1.2.1 综合性的评估和分析。

鉴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状况比较特殊, 为了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需要由专业医师对患者的生命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分析,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其一, 对患者是否有必要院内运转进行接下来的治疗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如果患者不存在其他的身体疾病或者是经过急救治疗后身体状况已经恢复平稳, 则没有必要马上进行转运治疗。其二, 分析患者经过抢救治疗之后的身体状况, 对患者在当前阶段内进行院内转运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由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 在进行转运的过程中, 虽然时间较短,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 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在这一阶段内, 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的主治医师, 全面分析患者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体征状况、瞳孔状况、血气检测结果等, 借以对患者在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4]。其三, 严格考察和评估转运期间负责进行看护工作的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护理水平。为了有效应对危重症患者在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类似的工作经验, 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情况, 并能够做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5]。其四, 对于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期间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氧气枕、简易呼吸器、多功能监护仪等, 同时需要检查相关的抢救药物、电源等是否准备充足, 如果存在欠缺则需要及时进行补充, 待准备充分之后, 方可为患者进行院内转运。

1.2.2 转运前期准备。

相关评估工作完成之后, 需要进行充足的院内转运前期准备工作。首先,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全面地沟通, 告知家属进行转运治疗的意义以及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这样就实现了对患者家属知情权的保护和尊重, 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医患纠纷问题。其次, 为了确保转运工作顺利完成, 在为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之前, 需要与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员联系, 开通绿色通道。在转运过程中一定要有专门的电梯等候, 尽量缩短转运时间。护理人员需要在转运期之前详细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 保持气道通畅, 合理处理分泌物。检查患者的气管插管、胃管、尿管、静脉输液管等的畅通性[6]。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以及部分情绪状况较为激动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遵从医嘱适当的为患者使用安定药物[7];检查患者的治疗药物及相关物品是否准备齐全, 包括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品。

1.2.3 运转过程中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 为患者保持一个舒适、适当的体位。比如, 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 尽量把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畅通;对于腹部外伤的患者应该在平卧位的基础上适当地抬高患者的下肢;对于骨折患者应该使用夹板进行关节固定, 之后方可转运。为了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确保呼吸畅通, 如果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了呕吐情况, 需要及时清除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循环状况、中枢神经系统状况等。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血压急速下降等问题, 需要为患者加压补液, 调整多巴胺速度等。如果血氧饱和度下降, 需要为患者加大氧流量或者使用气囊进行辅助呼吸。患者运转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持静脉用药通路畅通, 使用微量泵根据监测指标合理控制静脉泵入药物的速度和用量。转运中针头移位或者局部肿胀疼痛的患者, 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处理, 确保静脉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2.4 完成转运后事项。

转运工作顺利完成之后, 需要护送的医护人员与相应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好病患的安置工作, 全面交接卧位安置、吸氧、管道固定等各项交接工作。此外还要进行床旁交接告知相应护理人员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包括提供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护理要点及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病情变化等信息, 交接工作完成之后由双方护理人员确认交接内容无误并共同签字确认转运完成。

1.3 临床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最终的转运结果进行明确记录, 以此评价本次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针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措施的总结和研究, 使用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期评估工作结果表明, 所有入选的110例患者均具有院内转运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转运过程中, 患者出现了呕吐5例 (4.55%) 、有血压急速下降的7例 (6.36%) 、患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下降的3例 (2.73%) 、转运期间静脉输液装置针头脱位或脱落3例 (2.73%) 、转运期间出现了局部肿胀的10例 (9.09%) 。

护理人员在发现问题后均作出了相应处理, 最终均安全到达所转科室,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不存在安全问题, 最终签订了交接同意书, 护理工作的整体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临床上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平均时间一般为10~20 min, 虽然时间并不长, 但仍有大量文献研究报道认为危重疾病患者转运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甚至超过了重症监护患者。大部分患者会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而且死亡率可高达9.6%,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分析可知, 危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循环系统异常 (血压降低或是升高、心律失常等) 、呼吸系统异常 (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高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颅内高压等) 。②医疗设备问题。为缩短转运时间, 转运的速度较快, 可能会导致呼吸机回路断开、呼吸气囊漏气、监护设备功能异常等问题。③就患者自身而言,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紧急, 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也有能出现不规律的变化。另外, 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心理情绪紧张, 难以有效的配合治疗。④转运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容易错过最佳转运时机, 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另外, 在转运期间, 可能会遇到道路不平、患者昏迷、血容量不足、呕吐甚至误吸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均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转运期间氧疗方法不当、静脉输液护理不到位等情况均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护理能力也是影响院内转运结果的重要因素, 有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薄弱、专业素养和护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对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难以进行合理的处理应对,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极为不利。⑥当将患者转运到相关科室之后, 如果不能良好地进行病情的交接工作, 会耽误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时机, 容易发生意外状况。

上述分析可知, 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因素, 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危重症患者转运成功的关键。在本次护理中, 我院选取护理经验丰富且理论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对11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期间进行护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 将相关护理工作分为了四个步骤, 具体包括;院内转运的前期评估、前期准备、转运过程中护理、转运之后交接。在转运过程中, 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了相关问题, 并及时采取了对应性护理措施。最终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院内转运, 并接受了更加全面的治疗, 最终摆脱了生命危险。另外, 也有报道指出[8], 意识清晰的危重症患者由于疼痛以及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等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无法有效地配合治疗, 降低护理效果。因此, 在转运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慰和指导, 使其了解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而更加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护理和治疗工作, 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危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 保证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对我院的相关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摘要:目的 总结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有效护理措施, 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危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所有患者均发生了院内转运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 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严密观察危重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情况, 针对患者发生的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为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确保其生命健康安全。结果 110例患者均在安全的状态下完成了院内转运, 未出现意外伤亡等不良事件, 护理有效率为100%。结论 急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 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监护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车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 2012, 17 (6) :491-492.

[2]汪蓉, 方敏, 郭学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13, 23 (11) :125-126.

[3]郑爱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与成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8 (7) :152-153.

[4]侯慧芬, 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6 (13) :1219-1220.

[5]陈艳.“APACHEⅡ”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护理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21 (20) :117-118.

[6]杨友漫.全面安全护理措施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9 (1) :127-128.

[7]冯青.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 12 (6) :478-479.

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94例, 其中男50例, 女44例;年龄27~68岁, 平均 (49.5±9.7) 岁;就诊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 心肌梗塞12例, 脑血管意外17例, 颅脑损伤21例, 骨折13例。将上述9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7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就诊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由护理用平车护送, 包括测量血压、氧袋给氧、浅静脉穿刺输液等[3]。

1.2.2观察组。 (1) 转运前护理。心理护理:危重患者病情较急, 因缺少对病情的了解而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在转运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告知患者转运的目的, 用简洁的话语鼓励患者, 使其增加信心, 克服恐惧感[3]。病情评估: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凶险, 转运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 因此, 在转运前护理人员要对病情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 预测潜在的安全隐患, 做好相应的准备[4]。转运前充分准备:转运前通知各相关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 仔细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和连接紧密, 检查转运途中所用仪器电池情况, 携带急救药品, 同时, 对于烦躁患者要妥善约束,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5]。 (2) 转运中护理。患者被移至担架上时, 不可急于走, 要选择适宜体位, 观察神智、呼吸、面色等, 测量血压、心率的同时密切注意输液管的通畅与否[6];护理人员要防止气管插管、呼吸机导管脱落,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转运途中因患者体位改变引起管道脱落;详细记录抢救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患者对转运过程中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比较

对照组院内转运时间为 (27.6±6.8) min, 观察组院内转运时间为 (20.4±5.7)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28, P=0.006) 。

2.2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

注:存在同一患者发生几个意外事件的情况。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 分为3项: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4.46%,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3.6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10, P=0.013) , 结果见表2。

%

3 讨论

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抢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环节, 若操作不当, 不仅影响危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严重者可发生意外导致死亡。究其原因是转运途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即: (1) 急诊的危重患者及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 希望得到快速的诊治; (2) 危重患者病情复杂, 使临床医生无法准确把握转运指征; (3) 转运前准备不充分:护理人员转运前并未准备好转运途中所用的物品, 延误抢救时机, 引起医疗纠纷; (4) 转运方案不合理使护理人员在转运途中未做到密切配合, 手忙脚乱, 增加发生突发事件的几率[7]。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大大增加转运途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率。所以, 应加强对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护理, 以期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我院针对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 在转运前充分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充分估计发生突发事件的各种潜在危险, 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和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在转运中要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 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 护理人员相互配合以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发现, 通过对危重患者的全面护理, 观察组的院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增加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于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应进行全面的护理, 可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缩短转运时间, 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为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曹军晔, 李天雅.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6) :66-68.

[2]杜爱军.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4) :217-218.

[3]郭珊, 王小燕, 邝素飞.ICU患者院内转送1020例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21) :107-108.

[4]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8) :2032-2033.

[5]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9) :22-23.

[6]王昀.危重病人急救转运中的观察和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1) :69.

上一篇:信息披露监管下一篇:批注式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