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参与网络

2024-05-10

互动参与网络(精选八篇)

互动参与网络 篇1

2009年5月12日,《三峡晚报》刊登了一则题为《镇招商办主任命殒娱乐场所》的新闻,报道了10日晚湖北省巴东县的一起命案:该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某宾馆消费时,与女员工邓玉娇发生争端,争执中邓玉娇用随身携带的修脚刀将镇招商办公室主任邓贵大的喉部刺伤,致其不治身亡,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德志被刺伤。13日,《三峡晚报》继续刊载新闻对“邓玉娇案”进行报道。《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新京报》等各地媒体对案件予以关注。更多传统媒体的介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有网民将其转载到网络社区,拉开了“邓玉娇案”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中互动的序幕。

在网络论坛中,网友们纷纷对邓玉娇表示同情与支持。网络舆论在“邓玉娇案”的调查进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督促巴东警方公正办案,最终将邓玉娇“蓄意杀人”改判为“防卫过当”。

本文通过对“邓玉娇案”中传统媒体的报道及网络舆论的分析探讨几个问题: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论坛中如何起作用?网民们如何通过在网络论坛中发表言论而影响案情调查结果?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议题之间是否存在议题互动并产生相互作用?

二、分析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以强国论坛的深入讨论区(俗称深水区)中的主帖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其一,强国论坛是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论坛之一,且要求主帖在1000字以上,因此网友发表的言论完全能够代表其对待该事件的看法;其二,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内帖文数量相对于其他讨论区而言较小,便于分析,且该区的所有内容由于审核程序严谨,事后极少删帖,搜索的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网上舆论的原始状态。笔者通过在强国论坛的深水区搜索“标题/包含/邓玉娇”,“标签/包含/修脚女或邓玉娇”的方法,检索到12日~29日间的主帖721个。

在纸质媒体的选择上,由于《南都》对案件的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跟踪报道,且刊登了媒体人士和读者对此事的评论,内容翔实。故以其报道为研究对象,共得到12日~29日间的27篇报道样本。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与“邓玉娇案”议题相关的新闻报道、评论和网络帖文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三、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议题互动

媒体间的议程设置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政治议题之间互动性的增强,“谁设置了媒介议题”逐渐成为媒介议程研究领域的新话题。研究发现,影响媒介议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源于其他媒介的内容,这种影响被称为“媒介间议程设置”。

学者Noelle-Neumann&Mathes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一些主流媒体对某些新闻进行报道后,其他媒体会相继跟进,形成一股连锁反应,即所谓的“共鸣效果”。而1991年,学者Mathes和Pfetsh在德国进行的“反对议题”研究则证明了媒体议题可以由非主流媒体流向主流媒体,即议题互动的“溢散效果”。

案件调查过程中议题在网络论坛和传统媒体间的互动:

(1)议题在网络论坛与传统媒体中发展的时间架构。图1和图2分别是《南都》每日有关“邓玉娇案“的报道数量和强国论坛深水区网民每日针对此事发表的主帖数量。

《南都》的报道可分为四个阶段:平稳期(13日~15日):案发及事实细节报道阶段;首次波动期(19日~20日):警方初次公布调查结果并引起网民强烈不满阶段;二次波动期(22日~24日):采访巴东警方负责人、律师发现性侵犯证据到被毁、邓母与原律师解约阶段;衰减期(26日~29日):律师提交控告书、案件结果渐明朗阶段。

而强国论坛深水区的讨论则是一直处于热议状态,而后衰减。案件12日首次进入强国论坛时,就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但当天并未引起较大舆论呼声。13日~27日,除16日外,其余日期的主帖量均在30个以上。直到28日以后,讨论的势头才减弱。

(2)案件初次公开阶段。13日~15日,《南都》连续3天对“邓玉娇案”进行报道,且以事实性报道为主。报纸对该事件的报道强化了议题在网络舆论中的关注度,因此,这三天强国论坛深水区内迎来了讨论的第一个小高潮,网民们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于:邓玉娇杀人是正当防卫,呼吁司法机关从轻处理或无罪释放;谴责邓、黄二人的行为;质疑警方有关邓玉娇患有精神疾病的鉴定。这一阶段,议题基本上是从报纸流向网络社区,以共鸣效果为主。

(3)警方修改通告导致案情转折阶段。19日,巴东警方修改案情通告,一是将“特殊服务”改为“异性洗浴服务”,二是将邓贵大把邓玉娇“按倒在沙发上”改为“推坐在沙发上”。且警方认为:“邓玉娇有主动投案情节,但自首是否成立,应经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审理后依法作出认定。”由此,巴东警方认为,邓玉娇是蓄意杀人而非“正当防卫”。

这一认定与网民期望的结果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网民们开始质疑警方的调查,从各种角度分析案情,为邓玉娇辩护。强国论坛深水区的主帖量由18日的54篇激增到75篇。

网络舆论的不满促使《南都》继续对“邓玉娇案”进行采访报道,并刊载读者和媒体人士的评论,进行有意识的议题强化,以期引导社会舆论。19日~20日,《南都》就“邓玉娇案”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4篇是有关案件事实的新闻,两篇是读者和媒体人士供稿。

这一过程是由传统媒体对案件调查最新进展的报道而引起网络社区中讨论的。而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质疑又促进了传统媒体对其的关注度,继续跟踪报道。所以,议题互动是共鸣与溢散效果兼有,但以溢散效果为主。

(4)证据披露导致案情再次转折阶段。22日,《南都》刊登了对巴东县公安局局长的专访,同一天,邓玉娇的律师找到邓玉娇遭到性侵犯的证据。23日,律师表示担忧证据被毁,而后邓母清洗了证据衣物。接着,邓母与律师之间发生嫌隙,导致解约,双方均通过媒体表达不满。传统媒体的报道继续促进网民对案情的关注,推动网络舆论对案件讨论的进程。有网友针对案件的本身进行分析,预测判定结果;有网友将讨论的话题延伸至鞭笞社会黑暗面,提议完善对公职人员的监管与惩治;有网友找出巴东县公安局局长的言论和警方通告中的漏洞进行抨击。《南都》不仅加大对案件事实报道的力度,而且刊登了读者及媒体人士的言论,让更多理性的声音见诸报端,希望通过引导网络舆论保持中立而不致影响到警方办案和法院判决。

这一阶段,由于传统媒体有意识地跟踪案件调查,议题的互动是由传统媒体流向网络论坛的,以共鸣效果为主。

(5)议题衰弱阶段。25日之后,邓母聘请了新律师,新律师对“邓玉娇案”发表声明并向法院提出控告书,使形势向有利于邓玉娇的方向发展。网民们得知该信息后,心理得到了满足,对该事件的讨论慢慢减弱。

这一阶段,网民讨论减少的行为是由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引起的,因此议题的互动仍以共鸣效果为主。

网络舆论与案件调查的推进。

笔者对强国论坛深水区的721个主帖进行内容分析并归类,主要划分为7个类别。

(1)事实类:转帖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

(2)评论类:就“邓玉娇案”发表个人意见,援引法律条款及以前的案例对案件进行分析及结果预测。

(3)评论延伸类:由“邓玉娇案”延伸开来,讨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监督制度的完善。

(4)质疑类:针对其他网友发表的意见提出质疑。

(5)情绪类:用诗歌、古文等文艺题材表现对“邓玉娇案”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6)传言类:通过其他网民的言论及非官方或非媒体报道的信息对案件的过程进行猜测。

(7)其他类:不能归入上述6类的帖子均属于此类。

在“邓玉娇案”的报道过程中,网民对案件本身的评论、预测(评论类主帖)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探讨(评论延伸类主帖)占所有主帖总数的70.58%。且其中绝大多数帖子都认定邓玉娇是正当防卫,并希望以此鞭挞官员的不端行为。这两类帖子是网络舆论的主旋律,贯穿整个案件发展始终,推动着事件调查的进程。当警方公布的结果不利于邓玉娇、与网民的意愿相悖时,舆论的呼声便加强,网民们期望通过舆论的压力改变警方判决。在721个主帖中,仅有3帖呼吁应相信警方办案,但并未引起网民们的共鸣,而是受到反驳,回帖量也不多。

总结与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舆论对“邓玉娇案”的关注最初源自传统媒体,且关注度随着案件调查的推进和新闻事实的披露呈现波动态势。

(2)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议题设置在案件发展过程中呈现共鸣和溢散两种效果。传统媒体通过采访报道促进网络舆论对议题的关注,而网络舆论所代表的民意又反过来促进传统媒体不断跟踪事件进展,挖掘事实真相。

由于政府对网络论坛讨论和传统媒体报道的控制,29日后《南都》的报道和强国论坛深水区的讨论便停止,使样本的选取受到限制,加之分析对象的选取单一,因此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推广性。

摘要: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关键词:邓玉娇案,网络舆论,议题互动

参考文献

[1].陶贤都、隋明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互动——以杨丽娟事件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3卷。

[2].陈红梅:《网络BBS里的“宝马撞人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第12卷。

[3].陈彤旭、邓理峰:《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1)。

[4].钱培、陈思:《“超级女声”的网络舆论分析——以人民网、搜狐、湖南电视台、博客中国网为例》,《今传媒》2005(7)。

[5].张峥、谭英:《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东南传播》,2008(2)。

致用、激趣、参与、互动、创新 篇2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

孙宏慧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教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几点做法,提出了“致用、激趣、参与、互动、创新”的观点。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制定、练习的设计与“用”结合。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导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精心设计“导语”,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创新。帮助学生树立了“求异、求新”的观点。

自主参与合作互动 篇3

一、自主参与, 在助人为乐活动中复习旧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 在本节课的开始, 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显示漂亮的图片, 从各个感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的欲望。在学生“帮助小猴子摘桃子”的活动中复习学过的字母。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不大好掌握, 因此, 在“动脑筋摘苹果”的活动中复习前面已学过的三拼音节。这样的设计, 打破了我们常规的卡片复习, 通过图片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帮助别人和得到小礼物中回顾旧知识, 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二、合作互动, 在实践活动中突出重点、难点

每个小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一种欲望, 这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 也是其主体的必然反映。在教学过程中, 我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并不断肯定与鼓励他们。例如:在显示“我会读j、q、x与ü相拼, 两点省写”的课件后, 让学生帮助小猴子找规律, 自己根据规律编顺口溜、编儿歌。这时, 学生主体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在找规律、编顺口溜、编儿歌的实践活动中, 知道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要省写的特点。

新课标开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 这就告诉我们, 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 它本身也是一种目的, 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因此, 在上课时, 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在“听音、辨调、拼读音节”这一活动中, 我利用生活情况说句子, 让学生听句子里有我们这节课学过的哪个音节, 找出来拼读。开始前, 让同桌自己分工, 然后利用手中的声母、韵母卡片, 合作找、拼音节, 并说出这样组成单音节的理由,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这一课的难点。通过“说一说, 找一找, 读一读”活动进行带调练习, 并把音节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既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科学整合

这次人教版教材的汉语拼音编排体现了科学整合, 也就是把学字母、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结合在一起。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 我十分重视科学整合, 把拼音学习和语言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拼读音节时, 让学生选择这节课上你喜欢的音节, 并用这个音节组词、说句子。这样, 不但有助于巩固拼音, 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发展语言。最后让“儿歌”以汉字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 促进了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儿歌,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汉字, 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互动参与网络 篇4

一、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他们体会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的形式, 学生被动地听着, 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这样枯燥的教学, 有多少个学生能静静地坚持坐40分钟啊?所以能学习到多少知识就可想而知了。现在, 我已经转变了这种观念, 认真担负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我坚信,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是不断锻炼出来的, 只要你给他机会, 他就会闪光。课堂中, 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发现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 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但是强调不能不懂装懂, 什么行动也没有。在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会主动地学, 会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举起求知的大旗, 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与人相处的和谐态度, 还让他们了解了其他同学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 他们会衍生出一种成就感, 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喜悦。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意识

学生的模仿力强, 记性好, 对具体的彩色的有节奏的形式和方法更感兴趣, 喜欢提问题, 容易被新的形式和方法吸引, 有时喜欢做些小动作配合身体语言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力。这时, 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游戏、比赛、讲故事、表演等有趣的形式教学, 为他们创设活动的释放空间, 并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激励, 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真正做到问题学生自己提, 知识学生自己去归纳, 规律学生自己总结, 方法学生自己探究, 效果学生自己评价。看到有的同学踊跃地表现自己, 会加速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助力, 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倡导互动参与提高习作的有效性 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互动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崔峦老师所言,习作指导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激励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成功了一半。说的就是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习作教学,让学生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做游戏、或搞活动、或听故事、或表演、或描摹、或观察、或模拟社会角色等,创设妙趣横生、生机勃勃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作文演练场。这个演练场融习作演练情境与情趣、内容与形式、知识与实践、过程与方法于一体。如:在教学《元宵乐》一文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拍摄家乡泉州元宵节文艺踩街活动中一些富有地方民俗风情的镜头,如逛花灯、拍胸舞、惠女服饰、提线木偶等。通过再现这些耳熟能详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它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符合作文教学规律;既具有现实显著效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教师不再只是指导者,板起脸来“教”学生作文,而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经历”习作过程,其乐融融,真正使学生爱上作文。

二、言说互动,丰富写作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小事,经过挖掘和提炼,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题材。学生不会写作,往往不是“无米可煮”,而是没有把握好水和火候,煮成夹生的饭。学生觉得无话可写,不是没有生活素材,而是遗忘了许多有价值的细节,只留下干枯的、失去水分的枝干。因而,教师应让学生读作文题,给予每位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提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说,再全班说,先简单说,再在框架搭建后具体说,然后教师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分别向全体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写作构思。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对该方案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肯定或否定,并说明理由。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创设节日》的习作指导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哪些节日最有意义?为什么要设这些节日?接着请学生创设一个节日,学生设了爱心节、读书节、戒酒节、戒赌节……最后,我引导学生以戒赌节为例说说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准备怎样过这个节?学生说出了赌博的种种危害,并策划出过节的几种方案。如:请深受其害的人到各地巡回演讲赌博的危害;可以像“六一”节那样,精心排练一场说、拉、弹、唱等形式的文体活动,深入乡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

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对如何写好作文有了深刻的认识,让每一个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让每个学生参考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投身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形成合作伙伴以及“共同学习教学”的关系。

三、写作互动,提高合作能力

在互动写作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困难和困惑时可以向教师请教,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帮助。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作为中介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任务是巡查、指导,必要时教师可介入活动,倾听学生的建议、交流思想。有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写。当教师自己真正动笔后才明白,即使指导得再认真、再细致,真正动起笔来,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写完后,再把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摆在一起,对于同一个内容,此时师生可以进行交流,生生也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作为教师才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感同身受,写作指导就能有的放矢,着眼于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样的“下水文”可以使教师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为学生习作中的毛病开出良方,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看来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写“下水文”开始,形成与学生一起写作的“交互式”模式。

四、评改互动,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习作指导课要引导学生堂上评改,把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自己评改或互评互改,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有利于学生“跳出习作来看习作”,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习作,以明确的习作要求来衡量习作水平,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习作的优势,弥补自己习作的不足,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所谓“教学相长”在习作评改中很能体现。具体做法是:赏、领、扶、放。

赏:要有欣赏的心态,在赏析中评改。要全方位欣赏,包括心情、思想、文字、标点符号、布局谋篇等文与道的诸要素。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语言,一个贴切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例如,“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观察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题材选得好,没有对生活的用心感受,是不可能发现的。”这样的评价,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领: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用不同的修改符号进行互批互改。如对好词佳句、不通顺的句子、错别字、需要增加或删减的内容等,都明确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圈划补充。

扶:就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评价。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面对全班学生当场评价,在此期间,其他同学也可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形成师生和生生互动。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贴近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因材施评。

放:就是让学生进行修改。在修改时,可采用同桌修改、小组修改、大组交换等形式,每一次做到不重复,保证学生的新鲜感。这样形成生生互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以人为镜”,照出了许多自己不曾意识到的问题。同时,在学生互改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就能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互动参与网络 篇6

我在教学实践中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

课前: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本, 初步完成导学案)

课中: (呈现目标) 设问导入———自学解疑———个别展开———对组探究———代表展示———指导点评———归纳总结 (———目标检测)

课后:师生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设问导入”这一环节是将教材最核心的内容问题化, 可以与情景导入结合使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趋力,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 学习“太阳光与影子”一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四张一天中不同时刻拍摄两座建筑物影子的图片, 问:你们知道按时间拍摄的先后顺序吗?学生立刻小组讨论开了, 答案五花八门, 顺势引入新课.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引入新知, 是每个数学教师喜爱的方式, 学生能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真的有用.这样学生在主体的自我需要驱动下,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导入新课时, 课件出示一幅生活画面:小明拿着20元钱递给售货员, 要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 标价是1听可乐比1听果奶多0.5元, 售货员找他3元钱.问:你能帮小明算算1听果奶的价钱吗?学生觉得小明的问题也是自己生活中存在的, 很亲切, 问题的难度降低, 自信心陡增, 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

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1. 让学生多操作、多观察

例如, 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让学生自制两个透明的圆, 大圆不动, 小圆逐渐向大圆移动, 五种位置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被学生所接受.再如, “探索规律”类题目主要通过观察解决.

2. 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

“对组探究———代表展示———”环节, 对、组探究内容为有一定难度的共性问题, 一般按大组进行.探究前教师要讲明要求, 毎组由组长负责, 鼓励人人在组内发言, 一人做记录, 推荐一人在全班发言.总之, 要保证人人有事干.在对、组探究交流过程中, 若有不同看法, 组与组之间再讨论, 再解决;共性的问题要留在“指导点评———”环节处理.通过讨论, 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 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教师要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 除了考虑好、中、差搭配 (适合初始年级) , 或学习程度相当的搭配 (适合毕业年级) , 还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把关系融洽的同学分到一个组;保证同学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交流探究.为他们提供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机会.课堂上, 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 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学教互动”模式, 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约束,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友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发现学生的进步、优点、闪光点, 给他们肯定和激励.中学生可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激励性语言的评价、姿态语言的评价、量化竞赛评比.

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互动参与网络 篇7

关键词:政治课堂,参与、互动、和谐,教学模式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参与、互动、和谐教学模式, 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和完善学生人格为中心, 以主动参与、合作互动、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一、“参与”就是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

“参与、互动、和谐教学模式”旨在开发学生的智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环节, 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变重视教师主导为重视学生主体, 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课之前, 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独立思考,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自由交流, 使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观点进行整合。几分钟后, 政治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 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阐述各自的观点。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理性消费要践行的原则, 而是“提倡‘贷款消费’是否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相互矛盾”这样一个观点。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关注, 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互动”的教学氛围和“互动”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使用“参与、互动、和谐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为达成有效教学目的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就有利于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科学性。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课时, 我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精心设计, 开展了课堂教学的参与、互动、和谐、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有效地进行了习旧导新, 并比较巧妙地揭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列“政治参与” (《政治生活》第二课的课题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号列车徐徐驶来, 经过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三个站台这一情景, 起到了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然后教师指引学生将“政治参与”号列车开向“民主监督”的站台, 在行进过程中师生一起把握民主监督的内容、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以及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等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围绕三个探究问题讨论、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直接从实例中概括出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内容、方式等。

在讲述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时将其与教材后列举的一些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非法行为进行比较, 在课前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漫画“无处可逃”, 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分析说明, 并从中感悟出公民负责任地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和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社会责任感。

三、“和谐”是追求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参与、互动、和谐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阅读百科全书, 利用节假日自主参与社会调查, 收集有效信息资源, 撰写活动报告和小论文。通过军训活动和社会献爱心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内外大事, 以及身边的大小事情, 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 真正学以致用。这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互动参与网络 篇8

作为万博宣伟中国医疗保健事业部的负责人, 余慧君为全球众多领先的医疗与保健品牌提供传播战略咨询。她在大中华地区拥有超过10年的医疗保健和企业传播顾问咨询经验, 她的专长领域包括:拥护者沟通 (advocacy communications) 、患者教育推广、疾病管理传播、发言人培训、议题管理与危机管理培训、策略规划和策划大型传播推广活动等。

余慧君的服务客户群包括百时美施贵宝、德国拜耳医疗保健、诺华制药、辉瑞制药、新基公司、强生等。她因为协助客户达成目标的成果, 曾多次获得全球和亚太区公关专业奖项, 其中包括:2010年国际公关协会金奖、201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和上海公关协会最佳案例奖等。

《国际公关》:请您谈谈国内医疗保健公关的市场现状和未来前景。

余慧君:医疗保健公关在国内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大家对公关的认知较少, 再加上国内对于医疗保健的传播有诸多限制, 所以传播的方式以专家会周边媒体活动或软文形式为主, 专家的发言和背书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是发展阶段。自2009年到2010年, 越来越多的国际药厂在中国加大投入, 尤其是新药上市前后一年的投入资金比较多。但是, 他们很少考虑产品上市之后怎样持续去做患者和市场的教育, 让他们想传播的治疗方式和疾病管理方法能够持续不断地被深化, 从而深入人心, 广为人知;三是社会化媒体阶段。医疗保健的网络传播开始逐渐被重视, 成为重点考量的渠道。有数据显示, 超过50%以上的普通百姓在患病后会上网查找资料。这对于医疗保健行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觉得未来的医疗保健传播的关键字应该是“互动和参与”。以前的传播是单向的, 比如发一篇专家软文、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未来则是一个互动参与的时代, 只有把握这个趋势, 才能在行业内出类拔萃。

《国际公关》:您认为目前国内医疗保健公关有什么特点?

余慧君:首先是政府的关注度不够, 公众教育缺乏。在我看来, 政府应该更多地主动推广一些慢性病、罕见病知识, 提供免费的检测, 或者提供一些资助给高危人群, 尽量减低疾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成本负担。

其次, 台湾地区有很多公益医疗团体, 它们的作用是帮病患争取权益, 让政府采取行动, 让更多的病人受惠。这些团体大多是医生、患者家属自发的公益组织。内地的患者组织较少, 多数是政府出面、药企赞助。这种现象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最后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在二三线城市, 尤其是广大农村, 疾病知识普及度严重不足。我听说有一位村民在得癌症之后, 就喝农药自杀了。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如果这位村民了解癌症不等于死亡, 就绝不会放弃生存的希望。

《国际公关》:医药公关从业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余慧君:从业人员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并能在限制之下, 根据客户的特性, 有创意地达到传播效果, 让患者、医生或公众接受这些信息, 并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分享和参与, 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 国内对医药传播的限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能使用很绝对化的词语。举例来讲, 你不能凭空说XX药厂的XX药是最好、最有效的, 必须要有很清楚的事实或临床实验数据作证明;二是处方药不能做宣传式的广告, 新闻报道很难提及医药企业或者产品品牌的名称。这个很考验公关人的传播功力。

其实, 每个国家对医药传播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律法规。比如在美国处方药是可以做广告的, 国内就不可以。这跟各国的医疗政策、医疗体系有很大的相关性。

《国际公关》:医疗保健企业如何预防和应对危机?

余慧君:我觉得, 很多事情引起误会, 是因为大家的认知不够。从药企本身来说, 它有很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 对每种药品的副作用都有严格的把控。所以, 患者在服药的时候一定要遵从医嘱。政府对于用药安全、疾病认识, 必须要做普及大众的教育。医药知识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对医疗保健企业来说, 一旦危机发生了, 企业怎么处理危机?第一, 平常应针对医生、利益相关群体, 做好信任度的管理。万一有事情发生, 可以减少这些人的怀疑, 迅速找到盟友, 这一点很重要;第二, 遇到事情, 必须能够坦然面对, 态度非常重要。即便危机发生在国外, 在国内也要及时跟媒体沟通, 跟患者沟通, 跟医生沟通, 让大家知道在中国供应的药品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而不是直接说跟中国没有关系;第三, 运用社会化媒体立即作出反应, 不能仅仅用传统的方式去应对。

《国际公关》:在数字传播领域, 医疗保健公关能如何改进?

余慧君:现在大部分的客户都追求短期效果, 不重视长期策略, 没有跟潜在患者建立起关系。不过, 值得欣慰的是, 客户的观念也在改变;另外,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 创意是不可或缺的。开心网、人人网、微电影、微博、微信, 社交媒体的变化很快, 必须把握趋势, 充分利用这些平台, 进行深化和拓宽, 实现突破性的想法;这是一个内容的时代, 只有好的内容才能黏住潜在患者, 产生互动。这也是我们万博宣伟跟其他同行不太一样的地方。

《国际公关》:请举例说明, 在内容方面, 医疗保健公关如何创新?

余慧君:我举一个例子, 我们客户有一款药品上市已经超过8年以上。之前传统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家见面会等, 而我们通过临床实验研究和目标市场分析, 总结出“患者必问的三大问题”, 在国内市场是一个突破性做法。这三大问题经过内部的讨论, 征得客户医学部、法律部、市场部、传播部的许可, 然后做患者测试、医生测试, 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不断被重复、被深化, 效果非常好。

《国际公关》:在医疗保健公关领域, 万博宣伟的优势有哪些?

上一篇:教育德性下一篇:吸引国际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