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医学生

2024-07-24

高年级医学生(精选十篇)

高年级医学生 篇1

关键词:医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方案

标准化病人 (S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 是指非医技工作人员经过培训能逼真、恒定地模仿病人的情况, 在临床教学中扮演病人、评估者和教师等多重角色。SP于1963年由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创立并逐渐推广和应用[1]。SP在发达国家的培训已经成熟、规范且商业化, 并广泛应用到OSCE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 和职业培训。为节约SP培训的费用, 美国部分研究所扩大了SP的招聘范围, 1990年Harnis和Escovitz教授均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作为SSP (学生标准化病人) 并用于医学教学及考核的效果[2]。结果表明, 应用SSP不但能够减少培训费用, 而且能够缩短培训时间。随着OSCE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SSP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研究方向之一, 而我国SSP的培训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针对SSP需求量大、SSP招聘困难和缺乏经费的现状, 建立客观有效、经济适用的SSP标准化培训管理体系尤为迫切。本研究重点调研护理本科生和护理专家对SSP的满意度和支持程度, 为SSP标准化培训管理体系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以兰州大学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四年级学生为招募对象, 要求其如实填写标准化病人申请表, 并由招募教师对招募对象进行筛选, 内容包括外在形象、表达能力、反应能力、责任心及有无不良生活习惯等。选取30名高年级医学生 (男生19名, 女生11名, 年龄20~22岁) 参加本次SSP培训, 最终筛选18名合格SSP (男生11名, 女生7名, 年龄20~22岁)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编写SSP剧本

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 以护理本科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编写大纲, 同时参考多伦多Wilson教育研究中心的“SP剧本编写指南”[3],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诊断学教师和护理专家 (由副主任护师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担任) 共同完成剧本的编写。剧本明确规范了SSP的语言、行为及面部表情, 并将问诊思路和临床思维渗透到SSP剧本中[4]。

2.2 SSP的培训

2.2.1 SSP培训的内容

主要包括:SSP基本要求和规范培训;问诊、体格检查培训;专科病人培训;SSP作为评估者的培训;SSP作为指导者的培训。

2.2.2 SSP培训的方法

前期是SSP概念、基本要求、沟通技巧、表演及模仿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训。中期针对剧本进行分组培训, 通过教师讲解病例、模拟演示、观看视频和共同讨论, 重点培训各专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让SSP能够熟记病人的病例资料、体格检查的项目和手法, 能逼真模仿出相应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同时能够准确配合查体。在培训过程中安排SSP观摩真实病人的具体表现, 让SSP对病人有感性的认识。在SSP掌握培训内容后进行表演训练, 教师和SSP共同点评讨论, 目的是让SSP的表演更加真实客观和同质化。后期是评估及指导的培训, 讲解评估标准和有效反馈技巧并保持同质化, 以保证客观地评估每一位参加OSCE的学生。本次SSP培训用时12学时 (1学时为1小时) 。

2.3 SSP的考核

为达到SSP的标准化及有效的质量控制, 由护理专家组成SSP考核小组, 对完成培训的SSP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表演的一致性进行综合考核。录取18名合格者作为研究对象, 用于护理本科生的OSCE。对参加OSCE的护理专家和护理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护理专家和护理本科生对SSP工作的反馈

通过对23名护理专家和107名护理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可知, 87.0%的护理专家和85.0%的测试学生对SSP的模拟水平评价为满意;82.6%的护理专家和84.1%的测试学生对SSP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为满意;91.3%的护理专家和81.3%的测试学生对SSP的应变能力评价为满意;69.6%的护理专家和72.9%的测试学生对SSP的评估及指导能力评价为满意;91.3%的护理专家和83.2%的测试学生对SSP表演的一致性评价为满意, 见表1。

3.2 SSP对本工作感受的反馈

17名学生 (94.4%) 认为担任SSP有助于理解病人的感受和培养医疗工作中的爱伤观念[5];16名学生 (88.9%) 认为SSP经历有助于提升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15名学生 (83.3%) 认为担任SSP有助于提高问诊和查体的能力;18名学生 (100.0%) 认为担任SSP能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如有机会还愿意参与SSP工作, 见表2。

3.3 影响学生继续担任SSP意愿的因素

调查显示, SSP在护理教学中的快乐感是影响其继续选择担任SSP的重要因素 (P<0.05) ;学习和休息时间被培训及教学活动占用、小组其余成员的积极性对学生继续担任SSP的影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4 讨论

4.1 SSP的优势

培训高年级医学生担任SSP可以明显缩短SSP培训周期和减少培训经费, 进而增强培训效果。SP的培训需要40学时左右[6], 历时2个月, 而SSP的培训课时平均在10课时左右[7]。本次SSP培训用时12学时, 这是职业SP培训无法达到的, 主要原因是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在职业SP培训中耗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经费, 而本次SSP培训的对象是高年级医学生, 他们有较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 因而减少了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另外Alistair等[8]关于“随着SP学历的增高SP的培训周期呈缩短趋势”的说法也在本研究中得以验证。SSP较高且相近的学历优势让SP基本素质培训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 同时SSP的专业优势也有助于SSP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出更专业的评价、指导和反馈。

4.2 SSP的缺陷

尽管SSP在培训和应用方面有许多优点,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原因是高年级医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和考研, 培训合格的SSP通常只能担任1~2年[9], 因而需要每年进行SSP培训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了保证SSP的表演和反馈同质化, 对SSP的培训要求将更高, 需不断完善优化培训剧本和培训流程, 实现SSP培训的标准化, 在缩短培训周期的同时保证培训结果的同质化。

SSP的培训、考核评价及管理在国内临床护理教育领域尚处于初级阶段, 建立适合我国护理教学的SSP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和亟须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将SSP的培训和教学需要结合在一起, 参考护理本科生教学目标和高年级医学生的优势制订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 运用SSP的标准化培训、考核、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成功将高年级医学生培训为符合OSCE要求的SSP。并且将培训合格的SSP应用到护理本科生的OSCE中, SSP表演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护理专家及护理本科生的认可和支持。本研究对SSP培训教师、剧本编写、SSP招募、培训、考核及管理6个环节制订了明确的规范和执行标准, 建立了SSP标准化培训管理体系, 使SSP培训和质量控制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为SSP广泛应用到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Si nger P A, Cohen R, Robb A, et al.The Ethic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J].Journal of C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993 (8) :23-28.

[2]于跃, 杨善兵, 王志农.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8) :92-93.

[3]王以朋, 管远志.北京协和医院标准化病人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方亦斌, 洪波, 李强, 等.医学生作为外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88-89.

[5]朱庆华, 赵要松, 孙霞, 等.脑卒中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使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5) :97-98.

[6]刘威, 陈游, 苗雄鹰, 等.急腹症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 :10-11.

[7]李强, 方亦斌, 王志农, 等.医学生扮演SP的OSCE在研究生中期考核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 :76-79.

[8]Alistair M S, Malcolm R L, Zosia H M.Factor analysis can be a useful stantard setting tool in a high stakes OSCE assessment[J].blackw ell Publishing Ltd Mdeical Educatino, 2004 (38) :825-831.

高年级医学生 篇2

刚开始听带课老师跟孩子们上课,认真学习她上课的方式和怎样管好课堂纪律。即使那样,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同时也佩服老师对付这些孩子们的方法。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一来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二来还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使课堂上不那么死板。听了几节之后我就开始试着讲课,一开始孩子们会乱成一团,不听你讲课,我用了老师的那些方法,可是发现后来慢慢的,他们开始接受你还有喜欢你,这是实习期最有高兴的事。也使越来越喜欢幼师这个职业。

转瞬之间实习就到了尾声,六个月的时间可长可短,却是最充实而有意义的半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实习期间,我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上都成熟了很多,这一段实习时间里我积累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我们在内、外、妇、儿各个科室里,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能较正确地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临床常用诊疗技能。本着三基、三严的精神,培养和提高了我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其次,通过本次实习,与人交际的

能力,我自认为上升了一个台阶。第一堂课前,我的心“嘭嘭”直跳。但一旦走上了讲台,恐惧心理莫名其妙地跑到了九霄云外去了,然后顺利地讲课。还有,就是当偶尔讲错时,我会拿“太紧张”当借口,这样会缓和尴尬的气氛。另外,我发现与我的指导教师交流的也很顺利,这除了认真、坦诚的态度外,也与实习一个月练出的“胆量”密不可分。

记得刚进入医院实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对医院的工作一无所知,幸好我的带教王老师脾气非常好,而且特别耐心,也有丰富的经验,让我比较快的适应医院的实习流程。

实习六个月是短暂的,按要求要轮完内、外、妇、儿以及耳鼻喉等科室,很多科室都只是短短几周的时间,其实实习也只能让我们初步了解医院工作的性质及流程,比如在儿科就要学着与小朋友沟通,在手术室就要加强自己的无菌观念,锻炼自己的胆魄,在耳鼻喉头颈外科就学会了耳鼻喉这些很专业的操

作,或许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不会再碰到,但却是不可多得的见识,总而言之实习生活为我的人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所以我会好好积累倍加珍惜。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实习期间的收获将为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在感谢临沂市人民医院培养我们点点滴滴收获时,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对卫生事业尽心尽责!

实习尽管辛苦忙碌,但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有益的尝试和磨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辛勤指导我的武老师,是他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教学知识,使我从稚嫩的教学走向了成熟的教学。同时,我也要向指导和勉励我的孙老师以及六中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我积极主动投身到班级各个方面中,小到自修课、眼保健操的监督工作,大到运动会、合唱、阳光体育,以及班队课的重要班级事务中去。对每项工作,事无巨细,都能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保证班级能够稳步前进。并且,在面对学生英语过关拖沓的问题时,能不辞辛劳的早起为他们把关,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与开导。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在两个星期的督促、劝解拖沓的学生过关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懒散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来过关,并在期中考试中取得明显的进步。

医学专业生实习自我鉴定(一)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时间过得真快。实习是我们将理论转化为能力,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终生受用,我下面对本次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实习的自我鉴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探讨 篇3

【关键词】医学生 伦理素养 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生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其中医学伦理素养是医生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因此,医学教育机构应强化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1.医学伦理素养现状堪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服务者和消费者,病人在医患关系中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生不仅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受到病人的重视,其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素养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一些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却不尽人意,有些人收取药品回扣,有些医生服务意识冷漠,医患沟通不良以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储备人才,应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要任务。要让未来的医学从业者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掌握熟练技能,同时又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

2. 医学伦理教育中的问题

2.1教育认识不足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往往对医学专业课程特别重视,而对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忽视,或者另有人负责,这便使伦理教学不能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全过程。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缺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在实践实习中,带教老师更多的也是关注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加深不同领域的前沿医学知识,但是关于医学生的专业职业操守、思想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相关的则很少。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带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和相关责任,因此也出现了部分老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2.2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部分医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做出与医生职业道德相背离的行为。工作散漫、见死不救、区别对待病人、责任性不强、出现医疗差错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这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医务人员良好的形象。社会环境和部分从业医生的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培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认知上产生动摇。

3.培养医学伦理素养的措施

3.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文化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培养人。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全面治理医德环境,激发出医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严守医德。在校园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积极优美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会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可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形成医学教育机构丰富的底蕴和人文特色。

3.2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意识

构建职业操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医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医学护理的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进行自我评估,提高自觉性,并且持之以恒。培养职业精神,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自觉自发的投入医学实践。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珍爱和重视生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学习期间更应该加强自我的人文修养,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爱岗敬业的人文品质。

3.3提高教师的职业榜样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树立正确的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建立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德教育的关键之处。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内在品质和思想水平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带动作用。

4结语

对于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需要注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从教育环境、自我意识、榜样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要真正完善医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医学教育机构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操守的培养,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发展的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尹秀云.医学生之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剖辨[J].医学与哲学,2006,27(1):39-40,47.

[2]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等.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02-704.

高年级医学生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湘南学院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高年级临床医学与护理学专业22个班级1 051名学生中分层随机抽取34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2006级临床本科112名, 2005级专升本117名, 2007级护理本科62名, 2008级护理专科52人。男生120名 (35.0%) , 女生223名 (65.0%) ;年龄在20~25岁之间, 平均年龄 (20.90±1.19) 岁;农村户口142名 (41.4%) , 城镇户口201名 (58.6%) 。

1.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及请教专家,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30人的预调查, 根据反馈意见修改问卷。运用现况调查样本含量计算公式:n=400×Q/P, 根据预调查的结果 (P=0.6, Q=0.4) , 得到样本量为267人, 考虑到无应答的存在, 将样本含量扩大10%, 即294人。抽样过程为先分专业随机抽取班级, 然后根据各班级人数, 按比例从目标班级中单纯随机抽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如果被抽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调查, 则选取其下一个临近学号的学生作为替补, 如果该学生学号为最后一位, 则从1号开始选取学生作为替补。采取不记名、不交流、限时自行填卷并当场收回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46份, 收回343份, 有效回收率为99.1%。

1.3 质量控制

以2006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员, 调查前集中培训。对随机抽取的学生发邀请函请求参与, 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回收时调查员检查问卷, 如有空白或遗漏处劝其补齐;为提高对象的依从性和参与率, 调查前与各相关系部领导和各班班干部进行有效沟通。

1.4 统计分析

建立EpiData数据库,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AIDS相关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1.1 不同性别学生对于相关职业暴露认知情况 58.0%的学生认为, 接诊HIV阳性病人的医务人员有HIV职业暴露的可能, 仅24.5%的被调查者知道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对4个知识点的回答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除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的知晓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外, 其余3个知识点女生知晓率均高于男生。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正答率/%。

2.2.2 不同专业学生职业暴露认知比较 对各条目分专业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暴露后不一定会感染艾滋病”、“接诊HIV阳性病人的医务人员有HIV职业暴露的可能”回答正确率分别为68.1% (156/229) 和65.1% (149/229) , 高于护理学专业学生54.40% (62/114) 和43.9% (50/114)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20和14.05, P值均<0.05) 。

2.2.3 不同学制学生职业暴露认知比较 对各条目分层次进行比较, 专升本层次学生在“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职业暴露后不一定会感染艾滋病”、“ 接诊HIV阳性病人的医务人员有HIV职业暴露的可能” 3个条目的正确回答高于本科、专科层次学生 (表3)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与专升本层次学生对AIDS相关职业暴露的其余条目回答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 () 内数字为正答率/%;**P<0.01。

2.3 见习和试验中学生皮肤损伤情况 有46.9%的学生自我报告曾经被医疗器械、器皿刺破过皮肤, 其中男生占40.4%, 女生占5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7, P<0.05) ;临床医学专业为75.2%, 护理占学专业为2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3, P<0.01) 。

3 讨论

医护人员对AIDS职业暴露防治知识了解的程度、自身防护意识的强弱与AIDS的职业暴露、AIDS的恐惧和歧视密切相关[8,9]。高年级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工作阶段, 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 容易处于AIDS职业暴露危险中, 因此对在校医学生普及AIDS职业暴露知识, 从而建立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 仅58.0%的被调查者认为接诊HIV阳性病人的医务人员有HIV职业暴露的可能, 而在平时的见习和试验中46.9%的学生自我报告曾经被医疗器械、器皿刺破过皮肤, 这一比例虽然低于临床实习医生 (64%) [10,11], 但说明高年级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须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而对于AIDS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仅24.5%的被调查者知道, 其中女生、护理学专业, 专科层次学生知晓率更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育中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2,13,14,15]: (1) 建立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对在校医学生可开设正规的AIDS职业暴露防护课程, 宣传普及AIDS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提高他们对AIDS职业暴露危险性的认知水平, 并对艾滋病患者持正确态度。 (2) 强化和规范医疗基本实践操作技能, 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在各临床护理专业课技能教学中, 增加标准预防和普遍性预防原则的应用, 如进行有可能接触AIDS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等。 (3) 掌握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对暴露的部位做及时有效的局部处理, 在学校可通过模拟现场, 提高暴露后的应急和正确处理能力。

高年级医学生 篇5

【摘 要】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上海医高专2011级70名乡医班临床医学生在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时,分析、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状况,制定教学实验方案,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的可塑性。

【关键词】专科医学生    医学职业人格     培养

“学医先学做人”,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是醫务人员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 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研究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它有利于医学院校高度重视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 II)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16PF在国际上颇具影响,明确已有法、意、日、中等多国修订本。该问卷是世界上公认的、广为应用而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其16个人格因素分别是:乐群性、 智慧性、稳定性、 影响性、活泼性、有恒性、交际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世故性、忧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选择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专科医学生(乡村医师)为对象,其中男生20人,女生50人,在其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按1∶1配对,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授教式带教,选用“卡特尔16PF” 测试量表,对试点学生进行培养前后的人格特征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16种因素在培养前是后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三、结果与分析

1.对照、实验组学生16种人格因素均值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且两组基线相一致,分别是:乐群性(P:0.400)、智慧性(P:0.777)、稳定性(P:0.401)、影响性(P:0.435)、活泼性(P:0.928)、有恒性(P:0.686)、交际性(P:0.710)、情感性(P:0.759)、怀疑性(P:0.610)、想象性(P:0.402)、世故性(P:0.816)、忧虑性(P:0.235)、变革性(P:0.191)、独立性(P:0.730)、自律性(P:0.250)、紧张性(P:0.843)。

表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结果

(A1——实验组干预前 A2——实验组干预后)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乐群性 A1 10.14 4.942 0.029 怀疑性 A1 10.154 5.6144 0.131

B1 14.63 3.381 B1 6.977 4.6917

智慧性 A1 7.369 3.2384 0.489 想象性 A1 15.469 6.7420 0.277

B1 8.338 3.7748 B1 12.669 6.0902

稳定性 A1 11.569 7.2115 0.014 世故性 A1 11.100 3.3427 0.400

B1 18.054 5.0044 B1 12.88 5.6077

影响性 A1 12.992 7.6504 0.814 忧虑性 A1 17.677 6.5030 0.019

B1 13.623 5.7466 B1 11.431 6.1976

活泼性 A1 13.392 8.3052 0.008 变革性 A1 7.860 3.4487 0.249

B1 20.669 3.4984 B1 10.310 5.5193

有恒性 A1 9.680 5.3601 0.271 独立性 A1 12.000 5.7762 0.443

B1 12.830 6.9457 B1 10.130 4.8364

交际性 A1 11.931 7.2310 0.001 自律性 A1 11.41 4.525 0.665

B1 19.862 3.1106 B1 10.35 6.122

情感性 A1 10.42 5.394 0.826 紧张性 A1 15.362 5.0498 0.007

B1 10.89 5.558 B1 9.669 4.7073

﹡P<0.05

2.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平均分值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上差异明显。

四、讨论

根据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结果发现,参加教学实验的两组学生的16种因素标准分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二者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干预后,部分人格因素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前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干预组学生实验后表现得更为热情、成熟、活泼、健谈及自信。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可塑性,在内科实习期间加入对临床医学生人格的培养,对塑造高品质医学职业人格有促进作用,从而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医学职业人格。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卫生事业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鉴于我们培养的乡村医生是面向农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在乡村医生培养方案中要强化岗位意识,培养以人为本的职业综合素质,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本科医学院校相比,专科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更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医学职业人格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对专科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1.要将医学职业人格知识贯穿于专科医学教育教学计划中。2.切实保障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实施的实践过程性。人文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其过程性, 通过过程体验,领悟医学职业人格精神, 激发人文职业道德需求。主要是通过精心策划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 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 具体体现课程的人文职业性,从而实现医学职业人格精神的直接教育或间接影响;通过辩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方式的教学, 以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尊重、体现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职责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 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授教式教学的超越, 帮助学生将人文职业道德精神内化为健康职业人格素质。3.对学生的评价要突破单纯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评价倾向, 以彰显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健康职业人格精神。尤其要对职业人格素质教育的具体评价做出明确规划, 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科学认知、丰富情感、磨炼意志、亲近美善以及学会做人和做事。

总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医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的夙愿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4.

[2]敖小兰,石竹屏.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02).

[3]张淑美,曲惠青,赵雪云,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医疗职业人格研究之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

高年级医学生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自愿参与的原则对宁夏医科大学2008级-2010级的医学生随机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受试样本 246例。其中,2008级56例、2009级96例、2010级94例。问卷当场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应答率为94.3%。

1.2 方法

心理健康调查:采用大学生人格量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爱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以及大学生压力问卷,对3个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身体素质调查:运用大学生身体素质问卷,对3个年级医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分析。

统计分析:统计调查问卷中各题目每个选项所选择的个数及百分率,对UPI和EPQ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对大学生压力和身体素质问卷结果进行百分率比较,然后分析3个年级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差异。

2 结果

2.1 各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UPI结果。结果显示,3个年级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变化趋势,即2009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2008级和2010级的医学生。主要体现在思想不集中、莫名奇妙的不安、办事畏首畏尾、对脏很在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在乎别人的视线以及觉得别人轻视自己,各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EPQ结果。EPQ包含四个量表,即:E量表反映性格的内外倾向(外向→内向);N量表反映情绪的稳定性;P量表反映倔强性;L量表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性,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结果表明,2009级的学生较2008级和2010级趋于外向和倔强,情绪上2010级到2008级学生逐渐趋于稳定,L量表3个年级的分数分别为9.77,10和9.4,说明学生没有出现掩饰或自身隐蔽现象。三个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活跃情况、朋友的多少、是否有些自夸、为自己的健康担忧以及有人正在躲避自己等,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和表2 。

大学生压力问卷结果。3个年级的医学生对不同压力因素的表现不同,从2010级到2008级,考试前会有心情紧张的3个年级分别占43.3%,26.7%,50%;认为学业成绩排名肯定会给学习带来影响的分别占13.3%,36.7%,3.57%;与同学相处经常会感到压力的分别占6.7%,13.3%,3.57%;对异性表白时会有很大压力的分别占6.7%,26.7%,7.3%等。

2.2 各年级医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从2010级到2008级的3个年级医学生自我感觉身体素质下降分别占46.7%,46.7%,50%;一周内锻炼次数为零的分别占6.7%,6.7%,30.4%;每天都吃早餐各占66.7%,73.3%,80.4%;睡眠时间不足6 小时各占25.9%,16.7%,3.5%。三个年级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多集中在1-2次,每周参加5-6次锻炼的比例由2010级到2008级逐渐减少(P<0.05)(见图2)。

3 讨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心理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的加深,一部分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对医学大学生调查分析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状况均不容乐观。

本校大二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差,其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较明显。这一结果与非限定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一致[2,3]。UPI、EPQ和压力问卷调查结果证实了3个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思想不集中、莫名奇妙的不安、办事畏首畏尾、对脏很在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在乎别人的视线以及觉得别人轻视自己。我们分析认为,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级医学生在校时间、课程设置、学习节奏、同学关系复杂程度等不同而引致的。本校大一学生课程较少且多为基础课,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较为单纯,相对于紧张、快节奏的高三,学习和生活比较轻松,因此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相对较少。大二时期,是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阶段,开始学习枯燥乏味的医学专业课、成绩竞争激烈、学生间各种矛盾日显突出,倔强性相对明显。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开始无所适从、被动应付、怀疑、苦恼、否定自我,随之产生很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习压力。而大三的学生,随着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逐渐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理性认知逐渐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从而使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此外,从体育锻炼、早餐及睡眠三个方面对医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3个年级的医学生均感觉自我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大三学生由于课程较多且多为专业课,体育锻次数相对较少,大三到大一学生睡眠不足现象渐趋明显,而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重视早餐。从医学角度考虑,体育锻炼时间少、睡眠不足、不吃早餐,会造成血液在内脏器官淤滞,脑细胞得不到充分的血氧供应,容易出现疲劳。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对心理健康的缓解也有一定作用。对医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同时,中等运动量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最好[4]。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也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不同的年级有着特定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以及认知方式,其身心健康水平存在差异。面对医学生并不乐观的身心健康现状,医学院校亟待根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医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更好的促进职业素质及医学道德修养的提高,为人类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身心健康差异,为构建医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方法采用人格调查问卷(UPI和EPQ)、压力调查问卷以及身体素质调查问卷,随机对本校一年级-三年级(2010级-2008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测试调查。结果①2009级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2008级和2010级的学生差,且不同年级医学生对同一影响因素的表现不同;②医学生锻炼次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身体素质有下滑趋势(P<0.05)。结论 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亟待针对性地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重视医学生的体魄锻炼。

关键词:医学生,身心健康,差异

参考文献

[1]马莉,高云,楚岩,等.大学生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3):164-166.

[2]王媛,王伟,张微.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4):508-511.

[3]刘国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97-298.

高年级医学生 篇7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七年制学生2007, 2008级各40名, 2009, 2010级各30名, 共140人;连续带教2007-2010级低年级学生短期临床学习的临床带教50名。

1.2 方法

所有学生采取二段式教学, 一年级阶段, 参加为期一周的教学医院学习 (按兴趣选择两个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科室见习) , 二年级阶段, 参加为期一周的教学医院进阶学习 (按兴趣选择两个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科室见习) 。在具体措施上, 2007级和2008级是第一批进行低年级专业意识教学的学生, 称为初始模式, 2009级和2010级则在前两个年级对初始模式反馈问题的基础上, 采取改进模式, 不同模式的比较见表1。

1.3 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模式的感受、教师对不同模式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见表2。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测试题, 设计成学科、医疗、专业知识各类别分值百分比相同、题目难度相近的测试卷, 再以刷牙宣教为操作考核项目, 比较不同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见表3。主观量化评分分5个级别:非常同意 (5分) 、同意 (4分) 、不确定 (3分) 、不同意 (2分) 、完全不同意 (1分) 。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学生和教师教学效果量化评分进行t检验, 考核结果对比采用方差分析。

2 调查结果

表2学生和教师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和教师对影响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 (学习动力、兴趣、目标性、自信) , 专业相关信息和素质 (专业、医疗、医院的了解度、实践素质) 的评价, 学生对不足和优势认识的评价, 改进模式优于初始模式。表3学生考核成绩结果显示:改进模式下, 学生的成绩攀升明显。

3 启示

3.1 要重视低年级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国外的医学专业大部分采取的是从1年级开始专业知识课程, 并且不明显区分基础和临床, 在入学伊始, 学生就能持续接触到临床, 了解专业和临床环境。

*表示与初始模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初始模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这一点, 我国的医学院校在重视程度上是明显不足的。我院曾经对此进行过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在前2年的通科和基础医学学习中, 普遍存在茫然、倦态情绪, 对课程中没有本专业教学内容表示不满, 了解专业和临床的学习需求强烈。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讲, 新生正处在充满求知欲的未定型阶段, 早期开发和巩固他们的专业意识, 对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态度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院校层面, 应该适当考虑在有限的修业年限里, 精减整合部分通科和基础课程, 将部分学时交给早期专业教学, 使专业意识的教育始终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否则教学难以做到全面系统化、连续性。

3.2 纠正低年级学生难以适应专业临床教学的观念

低年级学生没有专业基础, 难以进行专业临床知识教学, 这是过去许多教师的观念。而教育学观点认为, 学习内容的难易不在于其本身的高深艰涩, 关键要靠教育者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教学方法将知识化繁为简、通俗易懂, 学习者就感到学习轻松、容易理解。现在, 有许多科学家、学者能将本专业的复杂理论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大众进行科普传播, 就是很好的实践证明。实践也表明, 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教育中, 强化态度、由浅入深、针对低年级特点对专业知识使用通俗化教学、理论和操作并用、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指导流程等, 强化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部分学生的实际表现甚至超过了教师的预期, 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天分。例如, 在刷牙宣教学习中, 10级学生完成了牙周组织的构造、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机理和流行病学、刷牙方法和宣教技巧的基础学习后, 对目前大众普遍采取的所谓正确的刷牙习惯提出了批判讨论:早晨, 很多人餐前刷牙餐后不刷牙不科学, 不能有效达到减少食物残渣、减少菌斑的作用, 刷牙的重点应该是在餐后。经过调查发现, 原先90%学生早晨只餐前刷牙, 讨论课一周后, 只餐前刷牙的学生比例降到了20%。在学习总结中, 学生提出了两点对教师非常有启发价值的概念, ①学习的过程是信息经过思考判断后的接受与批判;②医师在将正确的健康习惯灌输给患者前, 应该自己先建立起这样的习惯。通过这个案例, 至少可以认为, 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 在早期学习和理解一部分的专业知识, 来强化职业态度和专业意识。

3.3 理解医学教育特点

教育是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工程, 医学教育还更注重实践和经验教学, 学生专业意识的巩固是需要连续关注、长期坚持的工作。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互相渗透, 让大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联系, 使其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其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日后成为医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而低年级医学生的特点, 要求教学方式上的一些变通, 不能照搬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具备基础性、乐趣性、实用性的特点, 以培养兴趣、鼓励社会服务为导向,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成就感。因此, 在以早接触临床为导向的深化低年级学生专业意识教学效果的模式构建上, 建议早接触、长坚持, 全面计划、加强反馈, 分析学生特点、关注学习需求、提供全面信息。落实到具体措施, 即:准备工作阶段-需要专业理论和操作的初步教学;程序控制阶段-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供专业信息指导, 注重思维学习和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的分层化;反馈评价阶段-基于学习目标的理论和技能测评及学分化, 教学双方的沟通为今后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新, 陈国忠, 徐凌霄.“早接触临床”见习实践教学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4, 17 (5) :56.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篇8

1. 社会背景

现代医学模式与新型医患关系对医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提出新的考验和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的进步,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社会—心理”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病人逐渐从被动的接受治疗转变成主动参与诊疗过程, 在此情况下, 医患关系由传统的“医生主导”的单向模式向“医生—病人”共同参与型转变。

近年来, 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医疗纠纷出现并不是由医疗技术过失引发, 而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 引发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师不满意引起的。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新医改”明确提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增进医患沟通。面对新一轮的医改情势, 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促使其树立较强的沟通意识, 学习沟通技能已经不容忽视, 这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而且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2. 必要性

(1) 医疗行为特殊性的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每一位合格医师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医疗过程中, 医患双方需要互相信任与默契配合, 才能很好地达到共同目标。而这种信赖合作关系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效地沟通。

(2)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具备四要素: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良好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当前, 非技术性的医疗纠纷增多, 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与病人如何相处与沟通的教育迫在眉睫。

3.卫生法制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各种复杂的境况, 医务人员应如何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法律未作详细说明, 这需要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具备丰富的沟通理论为依托, 同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

英美国家医学生沟通能力教育的成功经验

1.医学生沟通能力纳入职业资格考核制度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在英美国家医学教育部门被普遍关注和重视, 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医学会早在1987年就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师资格考试的一部分。除此之外, 英国医院专门设立专职的医患沟通人员, 被称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有相当的专业医疗经验和沟通技巧, 参与医师查房。如发现病人对医疗行为产生疑惑或不理解, 便会马上与之沟通或进行有效的解释。医院各个病区均设立专门的医患沟通室, 为医师和病人提供单独沟通交流场所。

1999年, 美国医学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把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 列为所有住院医师必备的六项技能之一。同时, 美国许多参与医师资格认证机构都把医师的沟通技能纳入其考核体系, 而美国内科专业委员会已经要求所有内科医师必须具有合格的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自2004年起, 医患沟通技能考核正式成为美国医师执业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2. 医学生沟通能力教育的成功经验

(1) 明确沟通能力培养的目标。美国医学院学会制定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育目标, 但是目标不具有强制性, 仅供给各个医学院参考。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育目标是根据学习进度制定, 主要包括:前两年培养目标和后两年培养目标。前两年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识别阻碍医患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 熟悉医师的沟通工作内容, 掌握沟通工作内容有关的技能及策略;后两年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医学生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技巧与策略, 掌握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沟通障碍局面及尴尬或敏感话题。

(2) 专门开设沟通教育课程。开设专业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美国, 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医患沟通艺术》等专业课程;而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也开设《医患沟通》、《坏消息告诉》等课程。这些课程着重从医患双方的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讲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巧以及如何艺术性处理临床实践工作中的争议性问题, 提高医学生沟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 主要包括学校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考核。学校考核主要采用“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 制定专门的指标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每项操作和沟通技能进行评估, 最后给予综合评定;教师考核是指任课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沟通技能课程前后对沟通技能发生的改变进行比较, 并给予评估;还有学生自我考核, 相对前两种考核方式比较灵活。

(3) 建立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和手段。国外医学生沟通教育方法较多, 手段比较灵活。沟通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采用沟通理论讲授、沟通专题讲座、沟通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和沟通经验交流相结合等方式;实践教学主要是指临床实习时, 学生仔细观察带教老师如何与慢性病病人沟通, 和病人谈病情与达成治疗方案等,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沟通技能。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及路径

1.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目标

沟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致力于引导医学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树立人文医学理念, 促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 学习如何建立医患相互信任关系以及达成治疗关系, 努力提高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策略, 进而使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现阶段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应服从于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流及“新医改”的推进, 要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社会、道德、伦理等人文知识及心理、言语、行为等沟通艺术技巧等方面的培养, 沟通能力培养内容能够体现医学专业的倾向, 使学生沟通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

2.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路径

(1) 开设人文医学课程, 丰富学生沟通知识与理论的储备。开设相关的人文医学课程, 并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医学生人文医学课程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 而是融和医患沟通学、伦理学、医事法学、社会语言学与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总称, 对于医学生来讲, 它是与医学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衔接与渗透, 共同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较强的沟通能力不仅需要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需要其具备心理、社会、伦理和沟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2) 增加沟通实践, 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沟通能力培养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在提高理论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国外医患沟通教育方式可以大胆移植, 但必须记住任何制度都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与一般意识形态与观念的集中体现, 因而必须注意国外沟通教育制度本土化研究。结合医学教育实际, 建议采取下列教学方法:第一, 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办沟通专题系列讲座, 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二, 采用案例教学法, 选取实践中典型病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三, 情景模拟法。通过真实案例,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实现“医生”与“病人”的直接交流, 可以采用视频形式, 使学生有机会观察自己与他人行为差异, 进行比较评价, 从而改进沟通方式和技巧。第四, 尽早让学生进入临床接触病人, 让学生了解病人的愿望, 强化医学生与病人交流的能力。

医学生哲学素养教育 篇9

时至今日, 哲学思维仍然是任何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是哲学的跨学科本性决定的[1]。可见, 在医学的教学与学习中, 加强哲学思想的培养与训练, 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活跃、更加完善和富有新意, 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 一餐所需;授人以渔, 终生受用。如何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 培养医学生的哲学素养,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如下。

1 哲学批判 (质疑) 的思维方法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 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MER) [2], 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见培养医学生哲学批判思维的重要性。目前, 在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受权威束缚, 唯书、唯师, 从不怀疑权威;二是受传统思维束缚, 循规蹈矩, 满足于接受与背诵现成的结论。这些现象说明医学生的哲学素养欠缺, 极大地限制着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思维源于问题, 问题意识始于批判。批判精神不仅是哲学的本质, 而且是创新思维的前提。针对学生迷信权威的现象, 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学生、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学习环境, 主张教师是对话者和理解者, 以角色互换来“移情”和理解学生, 从而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减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外部压力。在医学课程教学中, 将医学知识与创新思维小史料有机整合,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研讨, 或分组讨论、集中讨论, 或专题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不太顾忌自己的观点是否与教材上的观点、教师的看法有分歧, 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 提出质疑, 不断问“为什么”, 不断提出问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2 运动发展的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生物的进化就是生命发展运动的具体表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样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生命都处在进化中。从这个意义上讲, “超级细菌”并不可怕, 它只是机体还没有产生与之抗衡物质的静止的特殊状态, 因为生物之间是彼此协同进化的。所以, 人类也不可能研制出能够杀灭所有病原体的药物。疾病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 如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分为4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每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又如乳腺癌患者早期在乳房部位出现小肿块, 如果未及时诊断和治疗, 到了晚期, 就会通过淋巴道转移, 导致全身扩散, 危及生命。再如, 通过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所见到的病变, 只是疾病的某一阶段, 并非它的全貌。因此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学会从静态角度认识疾病现在的表现, 从动态角度认识疾病可能发展的结果, 掌握疾病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对指导临床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3 普遍联系的思维方法

普遍联系不仅是哲学观点, 而且是创新思维的构建基点。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正是依赖学科之间研究思路的相互启发与研究视角的相互补充。科学创新实践表明, 创新者都善于在事物之间发现和建立联系, 并对它们进行独特的组合。195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维尔纳·福斯曼创造发明心导管技术, 随后, 他又将心导管技术与刚起步的X光造影技术联系, 开辟了心脏介入诊断学。迄今, 心脏介入诊断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仍得益于外科学、内科学、影像学和材料工艺学之间的发展和联系。每项重大科学突破无不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辩证思维的结果。例如, 运动疗法学是以运动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康复评定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教学中, 我们通过编制病例, 分析阐明运动疗法与药物的关系、运动疗法与理疗的关系、运动疗法与手术的关系、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的关系、运动疗法与患者心理的关系、运动疗法与传统疗法的关系,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关系才会自觉地加以运用, 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总之, 我们要运用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组织教学, 运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开阔学生思路, 引导和训练学生在事物之间发现联系, 从普遍联系现象中思考问题。

4 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改变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3]。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当病变处于量变时, 似乎对机体没有任何影响, 当它发展到质变时, 则对机体带来致命的危害。如摄入胆固醇过高时, 则形成高脂血症, 可导致冠心病发生。又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到重度时, 则视之为癌前病变, 可能发展成胃癌。在医学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用量变、质变规律来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 对疾病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尽量将疾病控制在量变过程, 防患于未然。

5 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局部是组成有机体的各个要素, 整体是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人体是一个由各个系统和器官构成的完整统一体。所以,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局部的病变常影响全身, 而全身的改变, 也可影响局部的变化, 如肺结核病的病变虽然在肺, 一方面, 表现为咳嗽、咳痰伴咳血, 但同时它会引起发热、盗汗、乏力、消瘦和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 全身状态又影响着肺部病变的发展方向, 当全身抵抗力增强时, 肺结核病变则可逐渐缩小直到痊愈;当全身抵抗力下降时, 肺结核病变可进一步发展, 甚至扩散到全身, 形成新的病灶。因此, 在教学中, 要树立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思想, 切不可只顾局部, 忽视全身;或只重视全身而忽视局部。

6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与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 疾病发展过程中, 主要矛盾起主导、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治疗疾病时, 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 也要适当处理各种次要矛盾。疾病过程总的性质不变, 但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或分期, 从而处理的中心环节也不同。在不同的环节必须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 及时抓住主要矛盾, 达到治疗目的[4]。例如, 我们在糖尿病的运动疗法教学中, 一方面肯定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改善脂质代谢, 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改善合并症;另一方面强调运动治疗也存在潜在危险,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 如果运动前血糖水平低, 而运动时间恰好在降糖药物作用的高峰期, 运动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 可以引起运动性低血糖。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矛盾的观点分析运动疗法的两重性, 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兼顾次要矛盾, 综合考虑运动治疗的方式、强度、时间和时机, 以防发生意外。

总之, 在医学教学中, 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教学, 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哲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朝.哲学的跨学科本性与哲学的创新之路[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1) :8-13.

[2]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 (医学教育分册) , 2002 (2) :1-5.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浅谈医学生医德教育 篇10

[關键词]党建 医学生 医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学校医德教育现状

笔者对在校医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情况进行了一次讨论和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2003~2005级三个年级的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6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80%。调查主要从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对医疗腐败的看法、对学院医德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明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程度不一。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知明确,认为一名受人尊敬、医术精良的好医生除了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需要在追求医学精髓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掌握医学技能。有的学生则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主要是技术过硬、医术精深,觉得谈医德医风不实际并且不重要。上述调查说明多数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医德医风的概念和内涵,但有一部分医学生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着偏差。

2.医学生对药品临床促销、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红包”历来是医德医风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大部分医学生表示不认同“红包”现象,但有些学生则表示收“红包”可以稳定病人的心理,是对医生高付出、低收入的补偿,是你情我愿的事,不存在道德和法制上的事。而对于近年来更为突出的药品临床促销问题,学生的看法与对“红包”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部分学生在对待这些问题上比较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有些甚至表现出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

3.医学生对学校医德医风教育现状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校期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医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学生了解医德知识,遵守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但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通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收效还甚微。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缺乏层次性,采取“一刀切”上大课、开大会的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结果适得其反。一些医学生对医德医风漠不关心。再加上学校课程设置极度地偏重于纯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德医风教育重视也不够。

二、学校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增效学生医德教育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指明

了方向。高等学校学生党建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对于壮大党员队伍、加强党的战斗力、改善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这不仅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一个优秀的医学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党员,但一个合格的学生党员必须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因此,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增效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以党建为抓手,增效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措施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等内在变化,而这些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应该从学生拿到入学通知书开始至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都要长抓不懈。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突击性的教育和训练成效不大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医德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所以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学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而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笔者提出以医学生党建工作贯穿医德教育始终,通过对始业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过程中的医德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阶段的医德教育、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等三个方面的系统教育,紧紧围绕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既有稳固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加强和改进以学生党建为核心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发挥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培养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医德新风,全心全意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理论社团下一篇:竖向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