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海州区

2024-07-22

连云港市海州区(精选五篇)

连云港市海州区 篇1

1 种粮大户与普通农户种植效益比较

海州区位于连云港市的西南部, 耕地面积1.52万hm2, 是传统的农业区, 近年来积极发展现代高效都市农业, 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土地经营主体初具规模,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笔者该次主要调查海州区宁海街道办事处和新坝镇种粮大户 (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家庭农户) 和普通农户 (种植面积在1.33 hm2以下的家庭农户) 稻麦轮作生产经营情况, 并对其种植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表1) 。

种粮大户在种植方面经验较普通农户丰富, 且多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 产量上要高于普通农户, 在销售方面, 价格往往较普通农户更高, 故种粮大户的产值比普通农户高8 028元/hm2;而生产成本方面, 因种粮大户属规模经营, 在种子、化肥等农资采购方面, 可以直接从当地经销商处直接购买, 成本较低, 种子及育秧、化肥、农药、农机等费用比普通农户分别低145.5、838.5、256.5、769.5元/hm2, 普通农户不存在土地流转及短工费用, 故普通农户的净收益却比种粮大户高4 317.0元/hm2, 但户均耕种面积方面, 种粮大户是普通农户的20倍, 种粮大户的种植收益是普通农户的16.7倍。显然规模种植的综合效益要远高于普通农户。

麦轮作收益成本比较

注:净收益率 (%) =纯收入/产值×100

2 存在的问题

规模种植效益要远高于分散种植经营, 但是因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现状及海州区农业发展实际, 存有以下问题, 导致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充分解放, 制约土地规模经营。

(1) 土地流转成本过高。一方面土地种植收益确实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期望值过高, 助推海州区的土地流转成本普遍高于周边的灌云、东海县。目前, 海州区种粮大户流转的土地大多没有签订正式流转合同, 多以口头约定的形式操作, 易产生矛盾纠纷, 不利于耕作者放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存在规模偏小、没有连片, 不利于规模化生产经营。

(2) 政策性补贴发放不到位。现如今, 种粮大户虽然种植了6.67 hm2以上土地, 但是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国家政策性补贴仍发放到原农户的一折通上, 甚至连种粮户的农业保险赔付款都得不到保障, 严重影响种粮大户积极性。

(3) 贷款难。种植规模的扩大, 必然要进行农机具配套, 虽然农机具购买有中央、省级财政补贴, 但是对于6.67 hm2以上的规模农场, 配齐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插秧机等现代农业机械, 仍需大笔资金。由于缺乏银行贷款担保, 无法借贷, 而民间借贷, 利息过高。资金短缺也是制约种植大户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种粮大户对现代种植技术掌握不全, 如对测土配方、机械化育秧等技术还不能掌握要领, 不敢冒然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同时对政府推广的科技缺乏信任。

(5) 农业劳动力转移。若是将全区的耕地向少部分人集中, 大多数农户虽然有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 (土地流转费用) , 但必然造成这些农户面临无事可做。如何将这些劳动力转移, 增加这些农户的收入, 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3 建议与对策

(1) 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根据种植规模 (以土地流转合同为准) , 通过奖补的形式, 如评选区级种粮能手等, 给予种子、肥料、农药等实物奖补。

(2) 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性扶持。通过规范流转合同的方式, 由区财政、农水、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 将国家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等发放到种粮大户手中, 提高其积极性, 同时, 农业保险赔付工作要公开透明, 确保受灾种植农户的利益。

(3) 创新融资渠道。针对种粮大户添置农机具资金短缺问题, 创新融资方式, 探索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 向金融机构申请农业生产小额贷款, 解决购机、购买农资等资金短缺难题。

(4) 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功能, 探索土地托管, 即由“家庭联产承包”向“合作社联产承包”转变, 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然归农户所有, 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承担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产过程, 合作社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 收取一定的生产管理费用, 在达到合同规定的产量, 还可以参与多出产量分红, 一方面可以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解决其就业问题, 拓宽其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托管组织通过规模经营, 整理出较多的土地, 降低农资采购成本, 普及先进生产技术, 实现土地增产、托管组织增收的目标[3,4]。

(5)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 减少理论培训, 增加实践培训, 多组织种粮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 使其开阔眼界, 增强信心, 相信现代农业科技。

(6) 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步伐。对于靠近城郊的宁海街道办事处和锦屏镇, 加大对流转出土地农民的创业、就业培训力度, 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远郊的新坝镇和板浦镇,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发展劳动力需求旺盛的现代设施农业。同时, 加快城乡统筹试点镇村建设, 就近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 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陈建梅.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粮食作物产出影响因素的相关验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61 (23) :32-34.

[2]高珊, 黄贤金, 钟太洋, 等.农业市场化对农户种植效益的影响——基于沪苏皖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 2013, 32 (6) :1103-1112.

[3]胡冰川, 吴强, 周曙东.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 :71-75.

连云港市海州区 篇2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海洋环境立体监管;资源修复

2008年1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准建立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490.37 km2。2009年成立保护区管理处。近年来,管理处致力于实现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了管理手段和技术,改善了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恢复了生物资源数量,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关注,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保护区概况

海州湾北起日照市岚山镇佛手嘴,南至连云港市高公岛乡,是一个濒临黄海的喇叭口形开敞海湾。在连云港市境内海岸线长87 km,宽42 km,海湾面积876 km2,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独特。保护区以秦山岛为中心,按功能划分为四个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生态环境整治区、开发利用区)和三个保护点(龙王河口沙嘴保护点、竹岛保护点、东西连岛苏马湾保护点)。

2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2.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009年3月,经连云港市编办批准,成立“连云港市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处”,内设综合科、海域动态监管科、海域权属管理科、海籍管理科、海洋生态保护科、种质资源保护科、海域权属流转科、海洋信息科。目前在岗人员共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研究员级高工1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研究生学历12人,本科以上学历100%,涵盖海洋管理、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等专业。

2.2完善管理制度

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连云港市海洲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实施意见》,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制定了考勤、财务、测量、机房管理等内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保护区管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做了梳理,形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在2010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

2.3组织规划编制

组织编制了《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如《江苏省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5-2020)》、《江苏省竹岛保护和利用规划(2011-2020)》、《江苏省秦山岛保护和利用规划(2011-2020)》、《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规划》、《连云港海岸带状况报告》、《连云港市“十三五”海洋环境监测规划》等,逐步建立起完整详尽的海洋规划体系,为保护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了机房、监控室及办公场所:办公场所总面积近700余m2,其中监控指挥中心面积113 m2,机房及监控室面积80 m2。实施了保护区及功能区区界标识工程,对保护区四至及生态保护区界线等进行标识。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建设了保护区海上管理平台,用于海洋生态修复、海域动态监视、海上执法管理和环境监测预报、科学试验示范等。同时初步建设了卫星数据接收点,实现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专线连接。建设无人机基地和无人机监控指挥中心,同时初步建设了三维平台,购置了两架无人机和无人机监控指挥车,研制无人机航摄遥感系统和无人机三维立体监控平台,并进行多次实地飞行作业,在海域综合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2.5建立健全保护区立体监管体系

2.5.1保护区监管体系情况围绕“保护海洋生态与环境、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水平、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保护区监管目标,在保护区管理处建设完成保护区监控指挥中心。该监控指挥中心利用了卫星遥感监测、视频监控、无线传输等先进技术,整合了连云港市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执法信息系统、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系统、海洋公园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形成立体覆盖保护区范围,并辐射相邻相近区域的保护区监控管理体系。

2.5.2保护区监管手段及方法

2.5.2.1卫星遥感监测保护区由于范围大而广,很难直观观察整个区域的总体情况,卫星遥感技术是了解保护区情况的较好的手段,保护区监管工作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疑点疑区信息提取和监测。监管方法是通过定期更新遥感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相关岸线及保护区信息的变化,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地决策参考信息。为了更好地接受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应用中心的保护区卫星数据,建设了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地市级数据服务站,该服务站根据需求能及时获取保护区范围的遥感数据,及时了解保护区概况。

2.5.2.2视频实时监测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车船载GPS定位系统跟踪实时监测。在保护区内设置重点监控点4处(分别位于在海一方公园、海上平台、临洪河口、龙王河口),在管理处指挥中心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将现场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管理部门,实现对保护区的相关活动实施动态监控,为构建全国国家级海洋公园视频监控系统提供基础接入点。

2.5.2.3地面动态监视监测成功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联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体系。通过该系统及时发现非法填海、非法采砂等案件,规范了用海秩序,实现了对保护区全海域的有效及时监管。

2.5.2.4海域无人机(保护区)三维立体监管率先开展利用海域无人对重点保护区进行应用监管试点,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地面勘察技术,建立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平台,实现对海域从高空到地面全方位三维立体监测[1]。

2.5.2.5海洋公园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海洋公园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生态环境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等,开发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空间和属性信息检索、交互式浏览、分析评估、历史数据的动态展示和专题图制作及输出,与动态监视系统集中,实现监视监测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高度整合与深化应用。

nlc202309031917

2.5.2.6联合巡护积极参与针对保护区的联合巡查,联合市海监支队完成岸线巡查任务,针对盗采海砂、伏季休渔、重点用海工程开展日常监管,及时将联动系统上报的疑点疑区信息通报有关部门,实现违法事件、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

2.5.2.7海洋环境监测于每年的3、5、8、10月份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四次海上采样分析工作,并对保护区内的重点入海河流(临洪河)开展入海排污总量监测。

2.6生态保护与资源修复

编制了《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实施海洋牧场工程,累计投入8 000余万元建成海洋牧场近150 km2,建成人工鱼礁群20余座。投入2 000多万元,放流对虾、梭子蟹、海参等海珍品苗种超20亿单位,放流规模和投入力度位居全省前列,有力地维持了海洋公园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围绕“美丽海岛”和海洋公园建设,投入近2亿元实施了海州湾海洋公园保护目标秦山岛、竹岛、连岛、西墅湾、临洪河口以及连云新城等海岛和岸线修复示范工程。通过整治修复,海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一、二类海水面积逐年递增,海岸沿线景观形象得到改观,海域、海岛资源价值得到提升。

2.7开展宣教活动

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保护区网站,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发布工作信息。利用海洋宣传日、伏季休渔、放流宣传日等机会,集中组织大型宣传互动活动。联合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学生联合会、苍梧晚报清洁沙滩行动小组开展沙滩清洁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区建设的参与感。加强宣教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区的显要位置安装了大型宣传牌和宣传栏,向广大群众介绍保护区的相关知识,展示保护区的工作成就。

3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处缺乏环境监测部门,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只能依托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必然造成信息传输不及时,应急反应能力不足。管理处也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开展联合执法,对保护区巡护针对性不强。

3.2保护区建设专项经费不足

由于海洋保护区管理处成立相对较晚,相对于其他传统部门,还存在人员培训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管理处的资金来源除市财政每年有限的投入和零散的项目资金,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已经影响了保护区的长足发展。

3.3人员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虽然引进了高级技术人才,但对于保护区管理处队伍整体而言,信息处理、遥感图像处理、资源调查等能力水平还不能适应日常管理工作。

3.4监管、宣教、资源养护三种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日常巡护等工作,对其他机构的依赖性太大。在扩充机构和引进人员有困难的前提下,监管能力(特别是应急能力)、宣教能力和资源养护能力,还需提升。已开展的海洋宣传日、放渔节等活动已经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还需拓展宣教渠道,把宣传教育工作向深入推进。资源养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后期的资源调查主要依赖科研机构。

4改进措施

4.1健全管理处机构

现有动态科、海籍科、权属科、保护科,缺乏海洋环境监测、执法机构。解决机构不健全的第一方案当然是健全机构,设立包括动态监测、资源保护、权属管理、海监执法、海岛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部门在内的保护区管理处。如果暂时无法达到,可以采取过渡办法:一是在市渔政支队和海监支队建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部门,或者签订管护协议,将该项职能明确赋予渔政、海监支队或县区大队。二是目前在保护区管理处机构设置、编制没有改动的前提下,实现各个部门对保护区的联合管理,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联合管理工作制度,由市海洋与渔业局分管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保护区管理各个具体职能部门的协调,把保护区管理处各项职能真正落到实处,根本上解决机构问题,成立独立的保护区管理处。

4.2拓展资金渠道

一是呼吁国家海洋局建立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保护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目前,海域动态系统有业务化运行专项经费。海洋环境监测也运行经费。但是海洋保护区作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海洋综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中的重要工作,却长期处于运行经费不足,而承担任务繁重的两难境地。二是海洋生态补偿金使用向保护区倾斜。按照国家海洋局生态用海要求,我市已建立海洋工程对生态环境损害补偿机制。先后签订并实施连云新城、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赣榆港区前期工程、徐圩港区前期工程等一批海洋生态补偿协议,累计落实海洋生态补偿金额3.6亿元,获批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城市。此项资金的使用应该向保护区倾斜,特别是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的开发活动应当征收海域生态补偿金,且必须使用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上。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编制年度预算,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参加无人机驾驶、海籍测量、航空遥感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资源调查等相关培训。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展现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突出年轻人敢于拼搏的优势。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标杆队伍。

4.4提高三种能力

一是提高保护区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加快无人机基地软硬件设备配备调试工作,推进无人机监控平台尽快投入日常监控使用;提高无人机外业测量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充分发挥三维立体监控平台优势;加强无人机及设备保养维护;开展无人机飞行培训,拓展无人机海域监管新方法与新技术。将大力建设以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高空卫星遥感监测、地面实时监控、远程视频监控、水下无人船遥测为特色的连云港市三维海域立体监测系统,实现保护区的海洋环境立体监管。二是提高宣教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连云港市一直追求建立海洋强市,但没有与之匹配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加快建设海洋展示馆和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编制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方案,制作海洋意识教材等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三是提高资源养护能力。以人工鱼礁建设为核心提高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能力。按照《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5-2020),在海州湾投放鱼礁,建设藻礁,培养大型海藻,新建海洋牧场;同时开展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

5前景与展望

去年,国家海洋局先后出台了《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建议:一是各保护区加强交流,建立信息共享体制。海洋环境的开放性与各个保护区管理平台的封闭性是传统的海洋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国家或省海洋与渔业系统中建立一个“海洋保护区管理总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畅通各个保护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渠道,加强对各个保护区的管理和指导,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海洋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2]。二是加强业务指导。加强海洋保护相关领域,如基础调查、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推动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从而全方位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监测、调查、科研、宣教等素养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许祝华,张彦彦,杨晖,等.海域无人机遥感监测三维立体监管系统的建设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6(8):16-18

[2]柯伟业 .浅谈广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建设与应用[J].海洋与渔业,2013(12):46-48

(收稿日期:2015-11-05;修回日期:2015-11-26)

连云港市海州区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徐稻3号。

1.2 试验地点

设在锦屏镇, 土壤类型为粘质潮盐土, 前茬作物为小麦。

1.3 试验田土壤基本情况

见表1。

1.4 田间试验设计

1.4.1 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2个处理即无氮区及施氮区。其中施氮区包括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

1.4.2 肥料品种

施用肥料品种:氮肥为尿素 (含N46%) , 磷肥为过磷酸钙 (含P2O512%) , 钾肥为氯化钾 (含K2O60%) 。

1.4.3 肥料用量与施用方法

1.4.3. 1 精确施氮区

高肥力总施氮量为16.5 kg/667 m2, 中肥力总施氮量分别为18.2 kg/667 m2, 低肥力总施氮量分别为19.9 kg/667 m2, 氮肥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5∶5, 其中基肥∶分蘖肥=8∶2, 穗肥两次施用 (倒4叶促花肥, 倒3叶保花肥) , 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 K2O 12.5 kg/667 m2。

1.4.3. 2 无氮区

全生育期不施氮肥, P、K肥一次性基施P2O58.0 kg/667 m2, K2O 12.5 kg/667 m2。

1.4.3. 3 配方校正试验及示范对比区

按当地常规施肥法设计。总施氮量分别为2 2.0 k g/6 6 7 m2, 氮肥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5∶5, 基肥与分蘖肥的比例7∶3;穗肥两次施用 (倒4叶促花肥, 倒3叶保花肥) , 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 K2O 12.5 kg/667 m2。

1.4.4 生产管理措施

5月8日落谷;6月13日前作小麦收割;6月14日用手扶拖拉机带旋耕耙旋耕2遍, 旋耕深度30.0cm;6月15日人工筑埂, 划分小区;6月16日施基肥整平小区板面、栽秧, 行距25.0 cm、穴距11.7cm, 每穴栽3苗, 基本苗6.8571万苗/667 m2;6月25日施分蘖肥;7月25日施促花肥;8月7日施保花肥。每小区设2个10穴定点, 分别于6月25日、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和10月9日, 对试验田进行生育动态调查。10月9日每小区取5穴水稻植株代表样进行室内考查, 10月18日单收单脱, 得出小区实产, 其他管理同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以水稻生长过程中不施氮肥, 而磷钾肥用量完全满足水稻产量水平的需要, 现将本年度水稻精确施氮试验无氮区的产量情况进行比较。

不同肥力无氮基础地力及不同氮水平处理产量情况见表3。

2.1 百kg籽粒吸氮量

无氮基础地力百k g籽粒吸氮量分别为:低肥力1.838~1.938 kg, 平均1.887 kg, 中肥力1.938~1.983 kg, 平均1.963 kg, 高肥力2.014~2.067 kg, 平均2.037 kg;

精确施肥百k g籽粒吸氮量分别为:低肥力1.945~2.000 kg, 平均1.977 kg, 中肥力2.019~2.068 kg, 平均2.042 kg, 高肥力2.105~2.166 kg, 平均2.136 kg;

常规施肥区百k g籽粒吸氮量分别为:低肥力1.971~2.018 kg, 平均1.999 kg, 中肥力2.035~2.067 kg, 平均2.053 kg, 高肥力2.129~2.190 kg, 平均2.156 kg。

2.2 粘质潮盐土土壤供氮量

土壤供肥量 (kg) =不施养分区产量 (kg) /100×生产100 kg产量所需氮量 (kg)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肥力越高, 百kg籽粒吸氮量越高, 不同肥力状况土壤供肥量:粘质潮盐土高肥力土壤供氮量为6.828 kg/667 m2, 中肥力为5.517 kg/667 m2, 低肥力为4.367 kg/667 m2。

2.3 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水稻需氮量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 精确施肥需氮量高肥力15.343 kg/667 m2、中肥力13.706 kg/667 m2、低肥力12.334 kg/667 m2;常规施肥区需氮量分别为高肥力14.661 kg/667 m2, 中肥力13.412 kg/667 m2, 低肥力12.280 kg/667 m2。

2.4 来自肥料供氮量

精确施肥区高肥力为8.5 1 5 k g/6 6 7 m2、中肥力为8.1 8 9 k g/6 6 7 m2、低肥力为7.9 6 7k g/6 6 7 m2, 常规施肥区高肥力为7.8 3 3k g/6 6 7 m2, 中肥力为7.8 9 5 k g/6 6 7 m2, 低肥力为7.913 kg/667 m2。

2.5 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氮肥当季利用率

氮肥当季利用率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由于基础供氮量、氮肥运筹等的差异, 表现为利用率水平的不同。依据氮肥当季利用率 (%) =[施氮区水稻吸收氮素量 (kg/667 m2) -无氮区水稻吸收氮素量 (kg/667 m2) ]/纯氮施用量 (kg/667 m2) ×100%公式, 得出各试验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精确施氮区高肥力施氮量16.5 kg, 氮肥利用率51.61%、中肥力施氮量18.2 kg, 氮肥利用率44.99%、低肥力施氮量19.9 kg、氮肥利用率40.04%, 平均为45.55%, 常规施肥区施氮量22.0 kg, 氮肥利用率分别为高肥力35.60%、中肥力35.87%、低肥力35.97%, 平均为35.57%。

2.6 粘质潮盐土土壤碱解氮校正系数:

土壤碱解氮校正系数=无氮区水稻地上部分吸收氮素量 (kg/667 m2) /土壤测定值 (Mg) ×2.25。根据试验结果分析, 粘质潮盐土碱解氮校正系数高肥力为0.23、中肥力为0.34、低肥力为0.29。

2.7 产量

从试验结果来看, 精确施氮区产量分别为:高肥力平均为718.300 kg/667 m2, 变幅在706.300~734.6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为671.200kg/667 m2, 变幅在650.400~689.500 kg/667 m2, 低肥力平均为623.800 kg/667 m2, 变幅在607.100~638.600k g/6 6 7 m2。常规施肥区产量分别为:高肥力平均为680.000 kg/667m2, 变幅在667.800~694.200kg/667 m2;中肥力平均为653.300 kg/667 m2, 变幅在644.5~662.200 kg/667 m2, 低肥力平均为614.300kg/667 m2, 变幅在598.400~628.200 kg/667 m2。高肥力精确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12.100~66.800kg/667 m2, 平均增产38.300 kg/667 m2;中肥力增产5.900~45.000 kg/667 m2, 平均增产17.900 kg/667m2;低肥力增产8.700~40.200 kg/667 m2, 平均增产39.000 kg/667 m2。

3 结论

综上所述, 精确施氮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比常规施肥提高9.98%左右, 节省纯氮2.100~5.500 kg/667 m2, 水稻氮素精确施肥技术及相关参数符合海州区粘质潮盐土水稻生产实际, 特别是在提高氮肥利用率、节省氮肥方面, 效果非常显著。因此精确施氮技术是实现我区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的有效措施。

在海州区现有的栽培技术及肥料运筹条件下, 水稻实现667 m2产700 kg的目标, 其氮肥当季利用率达到40%以上, 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与基础产量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关系。因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较长时间内是很稳定的, 可在新一轮土壤普查增加土壤供肥 (主要是氮素) 能力的测定, 用以指导精确施肥。[1]

摘要:水稻施肥一直存在着重氮轻钾, 重基肥轻穗肥现象, 结果导致水稻群体偏大、病虫害加重、穗型小、产量低。通过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结果表明, 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5.55%, 平均比常规施肥提高9.98%左右, 节省纯氮2.15.5 kg/667 m2。在海州区现有的栽培技术及肥料运筹条件下, 水稻实现667 m2产700 kg的目标, 其氮肥当季利用率达到40%以上, 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水稻,精确施氮,连云港市海州区

参考文献

连云港市海州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直报的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来自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 人口资料来自海州区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10年版) 》将病例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例粪便和/或肛拭子、咽拭子标本,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进行Cox A16、EV71等肠道病毒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将网络直报信息导入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和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9—2011年全区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1 456例, 3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90.42/10万 (675/232 424) 、158.69/10万 (370/233 160) 、174.00/10万 (411/236 209) 。上述病例中, 发生聚集性病例13起, 重症病例10例, 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2009、2011年发病高峰为6月, 2010年发病高峰在4月。病例主要集中在4—7月, 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9.99% (1 019/1 456) , 见图1。

2.2.2 地区分布

全区9乡镇 (街道) 除开发区2009年无病例报告外, 其余均有病例报告, 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海州街道办事处, 3年来一直高居第一, 与人口密集、人口流动量大有关。城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为293.73/10万 (648/220 614) , 农村报告病率为164.60/10万 (792/481 179) , 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χ2=123.17, P<0.01) 。

2.2.3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36岁;以1岁组儿童报告发病数最高, 占总病例数的30.49% (444/1 456) 。其次为2岁组, 占总病例数的29.95% (436/1 456) 。3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68.33% (995/1 456) , 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92.58% (1 348/1 456) , 见表1。3年共报告重症病例10例, 占总病例数的0.69%, 男、女各5例。全部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 0岁组的发生率最高, 为1.74% (2/115) , 其次1岁组为1.13% (5/444) , 2岁组为0.49% (2/436) , 4岁组为0.92% (1/109) 。

(例)

2.2.4 性别分布

3年共报告男性病例907例,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4.39/10万 (907/356 535) ;女性549例,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9.01 (549/345 258)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χ2=77.08, P<0.01) 。

2.2.5 职业分布

手足口病例主要分布在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当中, 其中散居儿童占发病总数72.53% (1 056/1 456) 、幼托儿童占发病总数的24.452% (356/1 456) , 其他人群44例, 占发病总数的3.02% (44/1 456) , 见图2。

2.3 临床类型

1 456例病例中, 重症病例10例, 无死亡病例, 其余均为轻型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手、足和口腔部位有疱疹和溃疡, 重症病例并发病毒性脑炎。

2.4 病原学检测

2009—2011年实验室确诊病例86例, 占总病例数的5.91% (86/1 456) , 其中EV7 141例, 占47.67%;Cox A16 42例, 占48.84%;其他肠道病毒3例, 占3.49%。13起聚集性病例报告36例病人, 采样检测31例, EV71、Cox A16各10例, 各占32.25%, 其他肠道病毒11例。10例重症病例中EV71 5例, Cox A16 2例, 阴性3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疾病, 自2008年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 海州区手足口病的疫情一直高发, 2009—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为207.47/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以EV71、Cox A16为主, 重症病例主要由EV71病毒引起, 该特征与我省有关报到相同[1]。

从时间分布看, 手足口病全年发病, 春夏之交为高发季节, 4—7月为发病高峰, 这一特点与有关文献报告基本一致[2], 但与孙军玲等[3]综述报道的夏秋季为高发季不一致, 可能与连云港市地区的气候有关。

从地区分布看, 城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与邓凌宵等[4]的报道基本类似。主要由于城区居住集中、人口密集、人口流动较大、空气流通较差有关,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所致;城区卫生服务可及性高, 家长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防病意识较强, 就诊的主动性强, 而农村家长防病意识缺乏, 因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 许多轻症患儿不就诊, 致使漏报较多。

从人群分布看, 病例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占92.58%, 与某些文献报道一致[5,6]。主要原因可能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 免疫力较差。散居儿童多由老人带养, 卫生习惯和防病意识较差, 托幼机构内玩具、被褥、门把、扶手等消毒不严, 且人员接触密切, 感染机会较多。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孩喜好活动, 接触密度频繁, 受感染机会多有关[7]。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快、聚集性明显, 对5岁以下儿童危害严重。因此, 各地防控重点应以散居儿童这个重点人群和幼托机构这个重点场所为主,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教育家长及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提高自身的防病意识。加强疫情监测, 流行期间家长要避免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儿童发热时出疹时应及时就医。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制度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 发现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教室保持通风、玩具定期消毒。在发病高峰期, 除教育家长密切关注患儿外, 卫生医疗机构要加强预诊、分诊制度, 强化培训,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制定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措施, 做好疫点的处理和传染源的管理, 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有效的控制疫情。

参考文献

[1]杭惠, 陈立凌.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22 (1) :19-20.

[2]张春道, 营亮.连云港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3, 24 (1) :23-25.

[3]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730-732

[4]邓凌宵, 王国强.2009年溧阳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22 (1) :28-29.

[5]张欣, 闫惠平, 黄春, 等.70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和临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 (10) :872-874.

[6]孙永红, 陈勇, 孙传武, 等.徐州市2008—20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 (2) :43-44.

连云港市海州区 篇5

海州区系江苏省五大农业区之一, 属于省定经济薄弱区, 财政收入规模系该省县区最小,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亿元, 占全市财政的3.77%, 属“吃饭财政”。四个街道移交后, 该区变成了纯农业区, 是个典型的经济弱区、财政穷区、海州区现辖3个镇、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53个行政村、9个社区, 总面积258.6平方公里, 总人口14.2万人。基本农田16.1万亩, 农村人口12.6万人, 农业面积和农业人口的比重分别占到41.5%和88.7%, 农业特征明显。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 海州区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三化”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大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1. 统筹发展城乡产业,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是推动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高位嫁接和资本经营,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3:56.3:25.4。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区财政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工作力度, 优化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农业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投入资金1520万元陆续建设了新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宁海万亩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板浦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园、锦屏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等一批农业园区基地项目, 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8.6%。新坝镇大穆村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新坝镇王付村和板浦镇东北村入选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三是壮大镇村经济。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秀企业集中, 着力打造宁海太阳能、板浦镜花缘文化、新坝电力辅机、锦屏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积极稳妥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化解新坝、锦屏25个村公益性债务1425万元。组织实施省级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切实盘活村级集体资源、资产、资金, 提高村级“三资”利用率。四是推进改革创新。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和《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村建设的激励扶持政策》等政策文件, 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试点镇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 统筹城乡基本建设, 着力营造宜居环境

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板浦卫星镇建设, 启动老镇区仿古改造, 北海门、西入口牌坊等重点工程竣工。启动实施四个镇街各1000亩的农民新社区建设:新坝镇沙杭康居示范村入住154户;年底锦屏镇狮树康居示范村新建住宅76套;板浦镇菜园村新建住宅100套;南门社区银成佳园小区开工建设。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争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资金1680万元, 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1000万元,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900万元, 建设农桥46座、一事一议奖补项目26个;支持锦屏镇优质稻米等14个现代农业项目。抓好农村道路建设, 实施通板公路大修以及村庄道路硬化工程, 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争取资金746万元, 完成58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 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3.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一是实施惠民实事工程。坚持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 政府在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和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1%以上;扩大就业创业, 创建4个省级充分就业转移镇街;落实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 推进全民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尊老金、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重残救助、贫困家庭重大疾病慈善救助等制度, 筹集资金2638万元, 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 提高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 筹集资金5000万元支持中小学公用经费、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困难资助等, 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省级督导评估;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筹集资金4467万元支持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等医疗保障制度及各类公共卫生项目, 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三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安排专项资金全面推广“一委三会”、“和事佬”等创新做法, 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综治维稳、为民服务和民生保障体系, 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资金筹措难。

海州区系全省五大农业区之一, 属于省定经济薄弱区, 财政收入规模系全省县区最小,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亿元, 占全市财政的3.77%, 属“吃饭财政”。四个街道移交后, 变成了纯农业区, 是个典型的经济弱区、财政穷区, 当年财力仅能维持工资发放和保障低水平运转, 无力筹措资金投入城乡一体化建设, 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影响了实施进度和整体推进。

2. 基础设施欠账多。

海州历经多次区划调整, 区内村庄道路、农村供水、防汛防旱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新坝东路、新坝中路、新坝西路、通板公路破损严重, 镇域污水管网也大多没有与市级管网对接。

3. 市场运作难度大。

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依靠市场运作的办法筹集资金。但海州属农业区:一方面, 由于传统观念影响, 土地流转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耕地占比高, 可运作资源有限, 市场价值不高, 运作难度较大。

4. 土地瓶颈制约深。

由于海州属典型农业区,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5. 资金分散见效慢。

城乡一体化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城乡一体化投资时撒“胡椒面”, 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的现状, 使得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无法形成城乡一体合力。同时在支农惠农方面, 一些项目对上年已获得过补助的项目, 往往不再重复安排, 造成资金断档, 缺乏连续性。

四、财政支持的几点建议

海州区是省定经济薄弱区、苏北五个农业区之一, 财政底子薄, 供养人口多, 经济基础薄弱, 财力紧张, 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给予支持。

1. 上级财政要“补位”。由于农业区

自身财力比较县里得到省级政策扶持较少, 推进城乡一体化, 仅依靠区级财政财力显然无法支撑, 这就需要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区镇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让区级财政的可用财力进一步增强, 使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建议在一般转移支付、基本财力保障对该区给予倾斜, 在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提高上级财政补助比例, 在现代农业、一事一议整体推进、农村债务化解、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县等方面给予资金、项目、政策支持。

2. 政策扶持要“到位”。

建议预先安排集中居住点启动区建设用地指标, 待原有的村庄整理项目完成后, 从整治出来的土地中, 返还预先安排的指标。区财政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及上级安排给市、区的耕地开垦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出让金收入, 应该集中返还给县区,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3. 财政资金要“定位”。

海州是个农业大区, 城镇化率较低, 财政较为困难, 仅靠财政单一渠道是无法满足需求, 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从财政角度来讲, 既不能缺位, 又不能越位, 要定好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还涉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援助等基本公共支出, 财政要承担起责任。对不属于公共财政供给范畴的, 就应该按市场法则解决, 财政不应大包大揽。

4. 涉农资金要“拼位”。

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机构, 统一协调整合对涉农资金的申报、使用和管理, 改变资金部门化、多头管理、各行其是、分散使用的格局。按照各部门单位的资金渠道, 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 即分头申请、捆绑使用。注重补助的连续性, 整合城乡一体化资金, 形成资金集中投入, 发挥资金效益。

5. 绩效考评不“缺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连云港市海州区】相关文章:

连云港市05-15

连云港农业范文05-20

连云港财经学校06-03

连云港市应急预案07-09

连云港市情与发展05-27

连云港经济开发区07-09

连云港农村消防工作05-03

连云港实习报告05-12

浅谈连云港方言05-29

连云港创卫宣传标语05-30

上一篇:深度图像下一篇:痛风少不了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