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效率

2024-08-17

提问效率(精选十篇)

提问效率 篇1

一、激趣导入, 精心提问

上一堂课, 就如同写一篇文章, 要想抓住学生, 导入就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每一节课, 在每一个提问上, 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想去思考。这种提问不能光是教师的特权, 有时候适当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提问, 学生的兴趣或许会更浓, 教师再因势利导, 教学效果会更好, 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如在执教《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时, 首先让孩子们针对课题提问, 有些孩子提出:“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还有的问:“为什么男孩子必读呢?”……在这基础上, 我继续追问:“这本书男孩子必读, 那女孩子要不要读呢?为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所有同学的兴趣, 于是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在这样一个问题的牵引下, 孩子们有了一种阅读期待, 产生了阅读的冲动,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二、紧扣目标, 有效提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应紧紧把握这节课的目标, 精心设计这节课的问题。问题要能突出重点, 要有代表性, 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 我感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学生的需要, 一节课教师“问”得很累, 学生“答”得很苦, 因此, 在教学中, 我力求采取“主问题”教学模式, 一节课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 教学呈现“板块化”, 学生对课堂的几个要点很清楚, 每一个要点, 都能使其印象深刻, 如果零问碎答, 虽然问题是紧扣教学目标, 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没有一个整体性, 所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透彻。

如《诚实和信任》一课,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 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我围绕“诚实”和“信任”分别提出了两个问题:“谁诚实?表现在哪儿?”、“谁得到谁的信任?”这样两个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和语言的组织才能回答, 因此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于是, 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很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从而理解了“不,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 也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这一过程,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中心, 关键提问

有些教师由于害怕自己某个地方讲得不到位, 于是“满堂问”, 学生只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其实,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反复研究教材, 再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相应的问题。

比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 学生初读课文后, 他们很快就找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信赖, 不就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吗?”再指导学他们观察书中插图, 感受“美好境界”是指珍珠鸟与“我”的和谐相处。然后, 我发问:“小珍珠鸟为什么信赖‘我’, 又是怎样接近‘我’的呢?”学生默读课文后, 抓住了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悟出了是“我”的关爱、呵护, 赢得了小珍珠鸟的信任。学生也很快掌握了这篇课文的中心, 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一问一答。

四、抓延伸点, 拓展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教材是一种工具, 我们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课本为依据, 适当向课外进行拓展, 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教师必须做阅读的推广人, 引路者, 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路子。加强对阅读的指引,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增加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的路子很多, 课前提问, 让学生查阅资料;课中链接提问, 增加课堂容量;课外拓展提问, 让学生产生兴趣, 自主阅读。

如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 通过阅读虎门销烟的经过, 学生体会到了林则徐的伟大。总结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幅林则徐的塑像图, 在学生仔细观察后, 我问:“我们来到了这儿, 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这一问, 学生的思绪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他们仿佛看到了当时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再一次感受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壮举, 学生有感而发, 感情真挚。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2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经,在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我认为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因为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提问能帮助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因此,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达到“看似信手拈来,实是苦心经营”的境界。究竟怎样设计使课堂提问恰到好处,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呢?

首先要优化思维程序,循序渐进,使提问具有启发性。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展开的,所以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缺少启发性的问题是蹩脚的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思考问题是往往不全面或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把握住要点和重点。如果老师能不断追问,质疑,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并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在这里有序的启发,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提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注意力涣散是,提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循善诱,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三是提问要有预见性。每一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根据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出紧紧围绕主题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一主题上展开。在教学中,如果提出较空泛,发散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引入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第四是提问要有大众性。提问能引起思维共鸣,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样,有利于师生对话交流,有利于使课堂教学交际化。

第五是提问要有价值。老师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提问的问题缺乏实用价值。我们在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与所学内容毫不相干,不能引起思维共鸣,只是想填补课堂时间。

第六是提问要清晰、富有逻辑性。提问必须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

第七是提问要具有创造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综合性强。课堂提问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提问,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八是提问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老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学生思考问题不透彻,达不到教学效果,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所学的知识深深植入脑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第九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能停留在“对”,“错”,“太棒了”,“好极了”等几句简单的评价。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回答对的要及时予充分的以肯定。回答的不对,老师可以和学生及时探讨,并在探讨中,发现学生好的点点滴滴,肯定他们好的一面。学生哪怕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该尊重鼓励和耐心诱导。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提问不只是老师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让提问、回答、评价充满教学的整个过程,产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不仅使学生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信心和勇气,从而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提问提高效率 篇3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区域,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只有学习的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最显著。优秀的教师就善于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能够结合文本,设计出最易于被学生“吸收”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带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学习的问题。此时,学生就沉浸在其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的同时学有所获。

在一次学校的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研训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板书课题引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对霍金的认识,有学生说:霍金是“非凡”的科学家。接下来,这位老师提问: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大约过了七分钟,只有个别同学举手回答:“因为霍金在科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以说他是非凡的科学家。”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老师的问题偏难了,不在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此时即使使劲地跳,也没办法摘到“果子”。这个提问很显然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其效果当然不理想。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本课时,一开始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残酷的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能很容易找到答案,朗读中不难感悟霍金命运的不幸,这为学生感悟霍金的“非凡”做了良好的铺垫。随后这位老师再问:命运对霍金如此残酷,霍金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霍金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提问,让学生对霍金的认识“丰满”起来。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理解逐步深入,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借助语言文字从“物理天才”“生活强者”两方面,感悟出“霍金是位非凡的科学家”。显然后者设计的问题层次递进,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此时学生学习是积极高效的。学生探索在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逐步触及文本的内核,阅读情感体验是丰富的。

“就近提问”,要求教师要充分熟悉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用难易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实”的积极学习状态之中。

二、 依文设问

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要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紧扣文本设计提问,进行有效的教学。有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为让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设计了如下环节: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吗?学生不难说出: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洪抢险。你能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解放军官兵和人民群众抗洪抢险?此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水到渠成,学生轻而易举地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因为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紧扣文本设计问题,教学到此,学生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和结构,学生清楚地知道课文写了什么,采用什么材料写的,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文本的理解还是词语的品味,都需要教师依文设问,引导学生经历语文实践过程,让学习真真实实发生。依文设问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烂熟于胸。有了这样一个“基点”之后,再来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提问,使教学总是围绕一个中心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问题形成一个有机的引导系统,让学生一直在高涨的热情下主动探究学习,其过程必定是高效的。

三、 以问促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师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教师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问题意识。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其实我们也可以说,问是为了不问。教师的提问,如果能促使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探究,这样提问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习,一定乐此不疲。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充分自读课文后,教师问道:“读了课文,你有自己的问题吗?”教师不急于请学生发言,而是再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大约五分钟后,教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谁来提问?”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亲密接触”,在教师质疑引领下,有着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30年后再来看老人,为什么不一年后就来?为什么说话不多,就能把他俩的心沟通起来?为什么说,没有登上天游峰的人,就没到过武夷山?为什么在这儿扫路,老人还舍不得离开?文中的“我”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为什么天游峰那么高,老人还说不累?老人的笑声为什么一直伴我回到住地?为什么老人说,30年后照样请您喝茶,还朗声大笑?为什么扫山路这么累,老人却说得那么轻松?……学生踊跃提问后,老师又启发思考:大家的问题这么多,哪些问题和你的问题相同,哪些不相同?别人为什么能提出问题,自己怎么就提不出来呢?这么多问题,我们都要逐一探究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哪个问题最重要,解决了它,其余的就全都解决了?

最后,老师指导学生从这些提问中筛选、提炼出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老人扫天游峰的路面为什么觉得不累?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老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讨论、探究,同学们学习课文,研究问题倍加积极,热情主动地与文本、与老师对话,在亲历阅读实践中,深深地感悟到老人亲近自然,热爱工作,乐观自信的形象。不难看出,教师以问题促使学生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大胆质疑的主观能动性,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走进“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解决问题,语文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厚实。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篇4

一、课堂提问容易出现的失误

(1)课堂提问的无效性。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宏观上看,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微观上看,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这样的提问才可称得上“有价值、有意义”。比如:①What lesson are we going to learn today?②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2)课堂提问的无指向性。作为一种教学行为,课堂提问的指向性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阐述说明,对于缺乏严谨思维的学生,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失去思考的中心。一个问题还没有理出头绪,紧接着又被下一个问题打乱了思路,无法形成成熟的答案,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

(3)课堂提问的无针对性。有时学生对所提问题感到茫然,不一定是没有听懂所提问题,可能是因为所涉及的话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对社会、科学、政策、外国文化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而教师在设计时可能只围绕课文教学内容去思考,忽视这一矛盾的存在。如:What should we do to reduce the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Spaghetti?

(4)提问包含太多的信息量。有时候提问的问题本身包含了充足的信息,学生回答时只需听懂问题,对已有知识作简单回忆。由于回答的内容在提问中已陈述,回答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制约性,学生只需通过是非判断的“Yes”或“No“Right”或“Wrong”“True”或“False”等方式回答即可。如果这类提问是作为听力训练,就另当别论。

(5)提问的处罚性。课堂上难免会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来警告这类学生,或者当做处罚他们手段,有时甚至故意提高问题难度,让他们不能正确回答,然后就有了训斥批评的借口。乍一看,这些做法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短时间能够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但频繁地使用这种做法,就会大大降低了课堂提问应有的功能作用。

(6)对提问的反馈失当。曾经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Teacher:Li Hua!Look at the picture.What is the man doing?Li Hua:(after a pause) He is walking.Teacher:Yes,quite right.He is walking.What else?Li Hua:(doubtfully) He has a hat.Teacher:No,no!Sit down!Zhang Hua!You tell me.教师否定学生回答的反馈方法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初中课堂。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判缺乏周密的考虑,往往只从教学的流程或者自己所期望的角度来评定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欠缺充分考虑。

(7)提问缺乏应有的后续性。课堂提问往往是课前预先设定的问题。在上课时,经验不足的教师,很容易拘泥于自己既定的思路,不能够灵活变通问题的角度、难易度。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设计的思路回答时,这些教师会反复重复问题,而不能对问题加以变通、简化,也不会用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加以启发引导,使课堂陷入僵持状态。

(8)提问缺乏对学情的充分考虑。学生的词汇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其所能用以回答解决问题的词汇则更有局限性。有些课堂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教师在设定提问时容易只考虑正确回答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会不会运用这些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

二、提高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以师生平等的理念设计课堂提问,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英语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以和蔼的态度提问,以尊重的姿态评判学生的回答。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了积极的情感状态,他们才得以主动而愉快地学习。适当的渐进启发、幽默诙谐的语言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增加积极的情感因素。

(2)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提问的切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保持有效的学习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习兴趣,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资源,寻找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且又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其好奇心,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增强提问的效用。

(3)以学生发展为课堂提问的目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之一,课堂提问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不能按照教师“教”的思路进行提问,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即: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我们就应该怎么去提问。所设提问要难易适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频率和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4)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提问,转变教师角色,加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基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提问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前后问题的整体连贯性,并具有散发性思维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增加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5)以课堂提问为先导,促进小组合作,扩大课堂活动的参与面。课堂提问的活动形式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进行,也可以在全班范围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把问答的活动面拓展开来,让那些胆怯、内向的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避免其单独面对问题时的窘迫和退让。

(6)以课堂提问为教学反思的着力点,适时进行教师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而教师是这场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提问的技巧,而适时的反思,是改变和提高的有效过程。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呈现问题的方式、问题设定的难易层次、问题展示的时机顺序等诸多方面形成规范、科学、合理的套路。

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篇5

一、注重提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都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注重提问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恰当的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的一块巨石,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19、17.5、16

[师]15岁、14岁、13岁

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其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三、提问难度要适当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例:已知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且a=m-n,b=2mn,c=m+n(m>n,m、n都是正整数)。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若把“一个角为90°”这个条件除外,还有哪个条件也能判断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定。又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时候,我引入“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人民币,要将一张10元的人民币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方案:设换2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为2x+y=10,解方程非负整数有六种解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问的“巧”,还要对有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追根问底,才能让学生“顺着藤”而“摸”到“瓜”。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效提问与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检查教学,适时调控,培养思考

有效提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效组织和检查教学

教师通过有效发问, 可以获取教学的信息反馈。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和新课的理解程度, 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提问, 获取学习的信息反馈, 找出学习的疑点和弱点, 有利于自我调控。教师通过设问精心质疑, 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参与兴趣,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发展学生能力

无论哪一种提问方法, 都是以学生作答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 无论设计教学内容的哪个层面, 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收益为取向, 因此, 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课堂提问, 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 到学生通过思维组织材料来回答问题, 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 都进行了一次快节奏、高效率的强化训练。尤其教师通过询问“发散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使学生养成高层次思维的习惯。而且, 对于学习者来说解答“发散性问题”, 由于不能依赖某一事实或知识, 需要整合学过的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 因此,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 进而, 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因而,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 也就是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 我们认为, 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 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2. 学生回答问题难免出错, 教师不可以见错就纠,

否则易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也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不全面或有错误的回答可让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必要时应给予启发帮助。对于回答基本正确的则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总之,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对其答案有所反馈, 作出适当的评价, 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培养兴趣, 为实现提问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工作。

3. 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问。

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时就要因人而异。提问要设法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4. 提问要突出学生为主体, 实现师生互动。

引发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

5. 所提问题要有鼓励性, 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

这里所说的积极参与不是指根据教师的讲述或课本, 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机械回忆来回答, 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动脑思考再做回答。所提问题要有开放性, 即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如“你认为紧接着会发生什么呢?”、“另一方面又怎样呢?”、“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其他人会怎样看待呢?”等等。这些问题远比那些只须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更能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所提问题要有序列性, 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所提问题要有提示性, 即对学生答问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 给学生指出回答的方向或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优化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率 篇7

在问题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提出该问题的目的,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要根据目的进行恰当的问题设计。如要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问题设计时不能过深、过难或跨度太大, 这样将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 不能回答, 甚至乱答一通, 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实际上还是老师问了老师回答, 于教学无益。相反问题过于肤浅、过于容易也是不可取的。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学生不做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仅仅是直白机械地输出, 对知识的巩固、提升没有多大的帮助。因而该类问题应设计的难度、跨度适当, 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稍加整合后才能回答, 这样便可达到高质量的检查、巩固、提升的效果。

若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则问题设计时应立足于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是心中有数的, 但学生是把握不了的。在关键处向学生发问,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课堂节奏保持高度一致。要抓住教学重点设问, 不在次要枝节问题上周旋, 否则会冲淡主题。要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可抛出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 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深入讨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不应随意, 只有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一物理问题, 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 提问的角度不同, 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 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故意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趣味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对比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 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方式即如何问、怎样问。

提出问题之后, 还要用动作、眼神、动态口令等驱动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在恰当的时刻再点拨、引导, 正如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切忌问题提出后, 急于告诉他们答案, 而要学会逐步导入, 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不能因时间紧张, 不管学生思考到怎样的程度而草率地告之以答案, 这样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就毫无价值与意义, 因为在思考过程中学会思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自始至终认真聆听, 不能置之不理, 完后说“对”、“还可以”之类的话, 然后依据自己的思维进行讲解。从学生的思维层次入手讲解问题, 才是事半功倍的, 教师讲得再清晰、再明白, 那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 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全部接受。在认真听学生回答问题时,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 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完善, 这样才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原因或答得不够彻底、完整的理由, 学生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要坚持表扬为主, 时刻给学生以鼓励, 要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 恰如其分,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继续探索、积极钻研的兴趣。也可采用民主作风, 让学生评价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这样便营造了课堂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 整堂课一讲到底, 从不提问, 认为只要讲明白、讲透彻就可以了, 这是高耗低效, 枯燥乏味的课堂。 (2) 只提问不评价, 在学生回答之后, 就让其坐下, 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 甚至没让学生坐下, 使其处于尴尬境地, 坐立不安, 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 好不好, 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这样何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何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问题设置太易、太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太易无需动脑, 问题太难无从动脑, 这些问题毫无价值。学生学习知识应首先遵循“小步子原则”, 目的是使学生不费力地、不犯错误地做出连续正确的解答。就是说要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水到渠成。 (4) 只提问好学生, 不提问后进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5) 满堂提问, 满堂回答。看似非常热闹, 其实浮浅、混杂、琐碎, 并没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 不是图表面热闹, 看举手人数的多少, 问题并非是多多益善, 以探究为宜。教师导演的实施, 不是生硬地硬导, 而应诱在前, 就是通过教师的安排, 学生能自主地去思考、去练习,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才有可能有创新的火花产生。

鉴于以上课堂误区, 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1) 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不能只管教不管学, 教与学必须兼顾。 (2) 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 以点带面, 培养优等生, 转化后进生, 达到共同提高。 (3) 难与易的关系。难与易是相对的, 问题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为参考,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4) 多与少的关系。有效授课不在于问得多, 在于善问、巧问。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 问题过于泛滥, 草木皆兵, 学生疲于应付, 毫无思考的余地, 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 效果自然很差。

探索提问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8

关键词:课堂问题设计,提问策略,提高效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这对我们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课堂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教师驾驭课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课堂教学,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英语教学中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 提问时不讲原则与技巧, 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就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策略作一管之见。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

1. 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要根据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 巧妙地利用教材,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如在新旧知识过渡之处通过饶有趣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学习兴趣和动机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

2. 要重点突出

教师要把问题集中在本堂课的重难点上。提问前, 教师应务必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学生要答不出来, 该如何去指导等。缺乏明确目的地随便提问, 不仅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要分出层次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因此, 教师课堂提问时, 问题的设计应该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层层递进。这样问题的设计, 应该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因为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良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 继而进一步促进学困生水平的进步提高, 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不同难度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问,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比如, 在教授高一语法定语从句时, 先帮助学生回顾五种类型的简单句, 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再讲定语从句在句子中整个框架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及用途;在课文整体理解中, 问题设计常分为事实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 提问类型、技巧要灵活多样

针对不同需要采用相应的提问方式, 如快速提问、快速回答一类似大脑风暴的问题, 对学生原有的或新学的知识进行口头快速考查。用于课前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 活跃气氛。用于课结束前或单元学习后, 可以得到学生对本课和本单元掌握程度的即时反馈。如:

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分解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全面、不明确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追问。连续提问, 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思熟虑, 得到更完整全面的答案。

2. 提问的对象教师要心中有数

许多老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是没有预计的, 想到哪就问到哪。如果所提问题太难太深, 超越了被问学生智力水平, 该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 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而问题太易太浅, 低于被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学生无须思考便可随口答出, 这样还不如不问。因此, 这要求我们备课也要备提问 (问哪些问题;目的是什么;问哪些学生) 。本人通常会制作一本学生档案, 其中有一项是记录哪些学生在哪部分知识有缺陷, 将具有同样问题的学生汇总, 在一段时间内一碰到这样的知识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弥补缺陷。如我发现在学习定语从句时, 有几个同学常犯这样的错误:先行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关系词就用where, 是时间名词时, 就用when。之后课堂上一碰到此类题, 就提问这几个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再现、强化, 这几位同学成功地克服了这个问题, 而且对此问题印象深刻。

3. 提问后教师要学会等待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被提问的学生站起来没能立即作出回答就会听见教师说:“Sit down please.Can anyone help him/her?”其实, 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从大脑提取知识的过程, 就是有效学习的过程, 即使最终没有搜索到需要的答案, 也是十分有益的学习。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 往往自问自答或只找优秀学生“代言”, 没有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 因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地被调动起来, 这样的提问仍然是低效的。因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不要急, 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要适时把提问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

教师会提问, 这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 生问生答正是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很好的形式。这样课堂才更显活跃, 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真正地调动起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一个学生不是作为旁观者或等待者, 而是作为活动者, 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 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 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在他们身上就会像由烟花燃成火焰一样, 产生独立的思考。”当然, 教师应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在进行课文整体理解时,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锁定一段, 互相提问, 进行抢答比赛。在这个过程中, 我会挑选设计好或有创造性的问题在黑板上, 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并适时点拨提问的技巧。

总之,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设疑、导疑、释疑, 才能充分的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只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 积极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 才能使课堂提问技巧日臻完善, 从而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篇9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 而提问, 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善于发问,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主动, 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 或问得不得法, 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相对差一些。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表面化的提问过多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表面化问题, 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 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 其效果却可想而知。这些问题只不过是教师在阐述自己的的一个思维过程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观点, 学生也只是在简单附和。这样的提问, 学生根本不用思考, 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久而久之就成了“应声虫”。这样的提问只流于形式, 使课堂提问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 无法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 形式化的提问过频

在课上, 很多教师一节课总是预设出“马不停蹄”的提问, 即把每一个要教学内容, 分解成许多问题, 给学生搭好了“台阶”, 让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台阶”一步一步地走, 而且教师对每个问题都预设出了答案, 并希望学生能做出预期的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 则立即让其他学生回答, 直至学生回答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形式化的“满堂问”, 使得课堂表面看上去很热闹, 学生参与度高, 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只是浅层次的,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过程, 当然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发展。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缺乏科学性, 忽视了对重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3. 提问随意

教师在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常常偏离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脱离学生实际, 在课堂上体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即使没有偏离教学内容, 如果提问的语言平实, 缺乏感染力、诱惑力, 同样也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行是知之路, 学非问不明。”学, 非“问”不明;教, 更是非“问”不可。要上好一节课, 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都离不开一个“问”字。一节课的优劣成败, 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过无数次的提问, 采用过多种提问方式, 所取得的效果各有不同, 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想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提问。提问即教师有目的地设疑, 以引起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除此之外提问还有另一层意思, 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内容向教师进行提问。

二、对有效实施课堂提问的几点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具体目标、有层次、有计划地实施提问这一环节。

1. 抓知识的疑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提问就是要突破这些疑难点。我们可以“处处设伏”, 对重难点不断引导、认真剖析、适时提问,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2. 抓思维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自发地去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入手, 运用多种设想, 进行充分假设, 沿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

3. 抓学生的兴趣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在教学中, 教师常采用此点,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4.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提问是帮助学生理解一堂课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提问后, 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 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 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 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 或提出其他问题, 或叫其他学生来回答, 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 也不去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教师根据课堂预先制定的进度进行提问, 学生没有足够思考的时间, 或思考的时间太短, 还未形成有效的思维过程。所以, 教师要多一点耐心,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作答时间。

5. 因人施问

手有五指, 各有长短,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总有优差之分, 提问不能一概而论, 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 是很有必要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在课堂上, “因人施问”也应该成为提问的一个基本要求。例如, 对优等生提问就要有一定的难度, 突出发散性与综合性, 激励其钻研深究;对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为主, 助其掌握、巩固知识, 提高学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而对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 如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 尽可能地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三、总结

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课堂提问,应加强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着眼于教学的目的。开展的任务不应该是盲目的、随机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或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励学生学会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勇敢地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课堂效果以及启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为了有效的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首先研究材料,其次是针对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实际水平,找到切入点。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领域”。人的认识水平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并不断变换的。提问不应该留在“已知区”和“未知领域”,即不是太容易就是太难了。问题太容易了,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太难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为什么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总是不自觉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逐渐增加难度,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我认为他们是问在了“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这有助于巩固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便于构建更完整的认知结构,并同化新知识,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到达“已知区”。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的励志性

引起注意是刺激课堂教学设问的最直接目的,如果问题设计允许学生类推,那么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教师要求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立即产生第二个问题,这就需要设计留有思维空间,使一些问题有一个良好的诱导,从而提高了学生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面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问题设计,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四、课堂提问,应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1. 单一类型的课堂提问。单一类型的课堂提问,这样提问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并且寻求只需记住一个简单的判断,直接观察或简单的思维就可以得到的思维方式。它可分为质疑问题和重复相同的形式。相同形式的问题,唯一的答案简洁,适用于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形式相同的答案来齐声回答问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气氛热烈,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且可以烘托课堂气氛。

2. 突击课堂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抛出了一些问题,此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死板的课堂一去不复返,学生不会被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紧跟教学步骤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深化教学规律的认识,可以结合所学,使一些很少去思考的学生加强和巩固物理定律的运用。

3. 设置陷阱,引诱上当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抽象、规则适用条件非常苛刻的物理现象较多,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通过设计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以各种方式引诱学生犯错误。为了消除学生的困惑,如果在产生摩擦的条件下,以摩擦方向、摩擦力作用设计下列问题:接触面是粗糙的,并且相对之间的滑动摩擦对象,必须具有与移动对象肯定不是同一方向或反之亦然;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承受滑动摩擦。此类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才能回答。

上一篇:数据准备下一篇:目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