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2024-08-18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精选十篇)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篇1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基础, 研究软件项目开发方法和软件项目管理, 突出对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程素质培养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 而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 具有任何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大多数国内高校都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并增设了工程实践环节, 但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 各院校普遍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效果不甚理想, 具体表现为“体系不全, 缺乏管理, 考核不力”。因此,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加强实践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把突出理论教学向“实践引领理论”教学过渡, 是软件工程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由于各院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素质等实际情况各有不同, 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对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本地化改造, 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IT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将工作过程引入到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 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技能训练, 交替循环地使学生在模拟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 以工作质量来评价教学质量, 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

我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用“一个目标, 三个培养阶段、多个实践环节”加以概括。

(1) 一个教学目标

以把学生造就成“懂理论、能动手、会实践、敢创新、善管理、高素质”软件专门人才为目标, 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程化改造, 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全面体现关键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思想, 逐步形成理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使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 更好地适应了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2) 三个培养阶段

按照阶梯理论和软件工程思想及学生学习规律, 将学生学习阶段划分为程序阶段、程序系统阶段和项目阶段。

程序设计阶段, 通过C语言、数据结构课程的讲解和课程设计, 使学生理解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和掌握基本算法, 能够编写小型控制台应用程序。

程序系统阶段, 通过Java语言、C#、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课程的讲解和课程设计,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编程能力, 同时学会桌面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技巧和使用工程化思想开发小型桌面软件。

项目阶段, 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Oracle数据库、Web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课程的讲解, 最终通过学生项目分组协作开发实现目前主流Web应用程序开发, 培养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

(3) 多个实践环节

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和不同课程内容,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为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

除课内上机外, 根据三个阶段软件人才培养的要求, 将主干课程按开课顺序均匀分布到每个学期并安排了课程设计或大作业, 在二年级后学生每学期还开设校内项目实训环节, 邀请企业IT工程师共同商定实训题目, 制订实训计划, 实训中模拟企业实际开发流程和规范, 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担当辅导教师, 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

实践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实践考核和评价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抓好这一环节, 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 从而促进实践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考核方法, 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考核。

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个人能力, 偏重于业务能力可考核, 可以从学习态度、完成质量, 编码规范等方面考核。

项目实践、工程实训成绩既要考核学生个人业务能力还要考核职业综合素质, 可以增加自我学习能力、工作主动性、职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考核。

考核中总成绩可以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个人业务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可定义明细项目, 并采用不同的分数权重, 最终得到一个总的实践分数。这种考核结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每个实践环节中提交的作品, 要组织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学生参与, 考核同时也是实践质量的评价会, 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交流、软件演示及行业专家对作品的点评,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进一步提高职业兴趣。每次评出的优秀作品要分类保存, 教师在做专业教育时可以向学生展示, 使新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可谓一举多得。

结论

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工程化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 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学生职业态度和关键业务能力培养初见成效。新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

摘要:为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 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重新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划分培养阶段, 精心设置实践环节, 提高了学生业务素养和动手能力, 缓解了学生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培养实用复合型软件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冯志林, 周佳男.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物业, 2010, (05) .

[2]陈伟珍, 邓岐杏.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 2011, (2) .

[3]张运波, 陈明锐.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2) .

[4]徐玲, 张小洪, 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0, (14) :137-139.

[5]杨红云, 孙爱珍, 何火娇等.“双导师制”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14) .

[6]董跃华, 杨书新, 李淑芝.软件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9, (03) .

[7]吕海东, 葛日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计算机教育, 2010, (24) .

[8]高安芹, 牟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8) .

双项目教学在软件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篇2

摘要:项目教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软件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笔者多年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出双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手机app的趣味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脑洞大开,设计各种风格及特点的手机app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及创意能力。

关键词:双项目教学;手机app;创新创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2-0114-02

1双项目教学的提出背景

项目教学经常用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小的项目,在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讲授,这种形式避免了单纯讲解知识点的枯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该知识点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由于实际项目相互关联存在一定复杂度,所以分解项目并不像切西瓜一样能完全分开;另外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意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每次课的课后作业,使每次课后作业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在学期末所有的课后作业将形成一个完成的项目。

2双项目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2.1 双项目教学的设计

我们对《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进行了双项目教学设计。该课程主要讲授在进行Android APP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必备知识。针对手机应用程序的特点,我们从app使用的过程出发,重新设计了教学顺序。比如我们在启动一个手机app时,最开始出现的是闪屏,然后是程序的主界面及其他界面,最后才是界面中各种组件的事件响应。所以在学习完Android及开发环境后,设计的第一个课堂项目是“闪屏”。闪屏涉及的知识有布局、图像、去掉任务栏和标题栏。课后项目也是闪屏设计,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己查找闪屏设计的规范及注意事项,以及思考本学期课后项目app的主题,根据主题设计闪屏。第二个课堂项目是“主界面设计”,涉及的知识有布局、图标、图像、组件。课后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app的特点,模仿目前经典的app,设计自己app的主界面,并实现闪屏到主界面的跳转。

这样在两次课后项目完成后,学生能够将两次课后项目的内容关联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查阅如何实现从闪屏跳转到主界面的方法并加以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双项目教学的目标。

2.2 双项目教学的实施

双项目教学的实施比普通教学要繁琐,在于老师要及时检查每一次的课后项目,并且课后项目越往后越难,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所以通过实践在课程教学的中间阶段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后项目。我们设计了课后项目课堂展示的环节,利用学生喜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特点,每周进行一次课堂展示,一般5个人一个小组,一个班大约6到7个小组,每组展示5分钟,点评2分钟。一般一节课完成所有同学的展示。

通过展示,大家能够了解其他组的设计及完成情况,在展示中设计或代码方面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思路。通过每周一次的展示,有的比较拖沓的小组为了下一次展示不丢人,就会在课后努力完善自己的项目。通过展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班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示弱的气氛。

3双项目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这种双项目教学模式在实施了2个学期后,我们发现由于后期的分组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偷懒,少做或不做,并且由于学生选题的多样性,有的项目后期实现起来难度很大,甚至超出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因此我们再次进行改进,通过调整课后项目,将app项目中共同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个人的课后项目。而每个app主题的不同部分则由小组共同完成,但是共同完成的部分在整个项目中所之前占的比例又有所减少。这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结束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的双项目教学实践,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基本都能够圆满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

双项目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求老师不仅能够掌握移动开发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我们将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品让其进一步完善及设计优化,推荐参加移动项目开发比赛,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赛促学”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老师也能跟着一起学习和进步,师生都受益。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与研究 篇3

关键词:软件人才紧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研究宗旨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满足这一需求,设计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职业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打破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课的惯例,以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设置实践教学方法。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改变满堂灌的做法,按“夯实基础,增强高职学生的发展潜力;强调适用,注重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研究目标

1.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各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计划应加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实训课程单独设置,以使高职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优化课程体系。各专业培养计划以贯彻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课程设置服从培养目标的整体需要,为核心应用能力培养和专业特色服务。强调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三、研究活动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主要是软件实践教学的理论学习,有计划地学习软件实践教学的策略、原则、方式等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第二阶段:教师应边研边教,以项目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研助教,以教促研,获得第一手教研材料和经验。围绕教学开展研究课、探讨课、课件制作等实践活动,通过高职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和阶段总结,取得良好的效果后初步总结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第三阶段:进一步深入开展多学科、多层面、多形式的科研和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完善高职实践教学方法的机制和模式,引导教学研究纵向发展,从而完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四、主要成果及其价值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总结出适合几种高职软件教育的实践教学的方法:

1.创设情景。模拟企业开发运作流程,采用“两级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把“项目调研、项目开发、项目测试与整合、项目评审与验收”分解到日常实验和课程实训中,强化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诱发动机。通过师生讨论,明确教学任务、实训目的。以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高职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思维激活。思维随问题而产生,并与问题形影相随。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巧设提问、制造矛盾、引导高职学生思考,同时让高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4.维持兴趣。实践活动主要是脑力劳动过程,随着实践内容的加深,问题的增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之弱化,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维持高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要做到化“难”为易,分步完成;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以突出教师为主导,高职学生为主体,师生民主,共同参与。

总体上看,“创设情景”是手段,“诱发动机”是基础,“激活思维”是核心,“维持兴趣”是关键。只有共同运用,大家参与,教师和高职学生的协调配合,才能在高职教育的软件实践教学方法中更好地发挥其实践功能,促使高职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去主动求知、主动求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注重“双师型”教师师资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师资的整体实力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关键,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需要更加重视,以适应更多技能课程的教学和发展。

2.加强“双证书”制度的研究。“双证书”制度的研究不够透彻,目前本专业在校生所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较单一,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选择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高职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或培训证书,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靖,陈军,孟小欣.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1(4).

[2]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篇4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主要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积极摸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由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经信委、省教育厅、中北大学共同投资,由中北大学软件学院承担建设了“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暨培训基地”,已同IBM、微软、Oracle、SAP、戴尔、浪潮、Adobe、AutoDesk、阿里巴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建立了校企联合实训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探索共享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

1 “产业人才云”概念下的共享模式

高校传统教学一般采用“3+1”模式,即前3年为课堂教学,最后1年为实习(训),教学任务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承担。“产业人才云”模式下,形成产业界、教育界、政府、机构和个体从业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规模化、高质量培养产业所需的合格人才[1]。如图1所示,学生大一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学生选择技术方向(如PHP、JAVA、Andriod、大数据等)。充分利用各种共享资源为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然后进入“人才云”库,既可以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使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技术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暨培训基地”平台开展不同层次的共建共享。

第一层:硬件环境共享。所有联合实训实验室互为支撑,实现企业信息化、云计算应用软件开发、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联网应用、数字校园以及智慧城市、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环境共享,将多元化的元素集中化,方便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知识。

第二层:软件资源共享。将Oracle、SAP、Adobe等国际主流软件部署到服务端,学生可以访问各种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第三层:校企共享。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推进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2]。引进企业加入基地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打破传统“3+1”模式中仅最后一学期实习的模式,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实习、实训。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同时将现代企业理念和规范管理融入实训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讲授和实验同时进行,在学生管理上以学校管理制度为主,融入企业相关制度,考试方式采用项目形式进行。鼓励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项目划分为不同阶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第四层:“人才云”共享。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招聘企业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录用合适的毕业生。同时,建立校友平台,将毕业学生就职岗位发布在平台上,为在校学生提供参考。

2 教学体系构建

2.1 “1+2+1(学年)”教学体系

共建软件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搭建实训平台,开展课程建设[3,4],改革传统的“3+1”模式,按“1+2+1(学年)”模式培养。传统的“3+1”模式下,前3年授课,最后1年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而第四学年学生面临考研、找工作,实习实训时间难以保证。将课程结构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4部分[5],采用“1+2+1(学年)”模式,即第1学年进行公共课程、专业通识课程教学,第2、3学年完成方向课程学习,第4学年由企业进行培养,完成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且实训时间提前一个月,大三暑假即开始;兼顾就业需求。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2.2 课程体系

共享模式下,要求学生具备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素养,适应市场不同领域的技术需求。基于此思想,依据“基础型———专业基础型———方向应用型———工作型”的思路和“个性化培养”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完成“基础型”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第二学年完成“专业基础型”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完成软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并掌握一门基础的软件开发技术;第三学年完成“方向应用型”课程学习,培养从事某一方向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第四学年以项目形式完成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该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标准化培养”和企业的“定制化培养”,将软件工程专业所应具有的理论素养和市场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模块化”的知识传授和依托企业项目的“整体化”传授有机结合。具体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 教学改革效果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亟需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应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6]。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1+2+1”模式增加了实践时间,且真正融入企业中进行,缩短了学生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时间。

(2)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近几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软件专业类大赛,平均每年获奖60 多项。2012-2015年,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3项。“基于Android的液晶视力表”、“基于移动终端的云签到平台”、“数字化校园平台下即时通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被评为国家级项目。

(3)适应市场需求。在合作企业遴选上,学院组织专家对意向合作企业进行筛选,要求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公开课,结合学生反映、教师评价进行选拔。通过与所遴选出的企业联合培养,在教学中跟上新的技术方向,切合市场技术发展动态,适应市场需求。

(4)提高就业率。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中北大学软件学院2011、2012级学生的就业率有一定幅度提高,且就业层次有所提升,部分为知名企业和上市企业,如阿里巴巴、上海商派、广联达等。招聘过程中,企业非常认同学生的综合能力,认可学院的培养模式,并有意建立合作关系。

(5)实现资源共享。“共享平台”并不单为本校软件学院学生服务,将实训结果推广到中北大学以及山西省其它相关院校,兄弟院校可利用“共享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共享平台”建设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波,宋文爱,孔祥艳.校企共建共享式软件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5(4):116-118.

[2]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128-130.

[3] 刘腊梅,郭伟,高明月.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23-426.

[4] 王新年.整体项目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5):77-80.

[5] 金彩琴,汪万紫,裘国永,等.国内若干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49-150.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篇5

行动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nentierter Unterricnt)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它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方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明确了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潜能和可持续发展性。这种方法对我国职业教学与发展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领域和教学情境的设计非常关键。学习领域描述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学习情境则是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

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必须具备Web应用程序开发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对行业管理有足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理解软件开发、项目实施流程和规范。因此,在教学领域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类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因学论教。

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了1个基础学习领域,以C#程序设计为先修课程;4个专业学习领域,分别是Windows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和访问技术、Web应用开发和Framework核心技术;1个综合学习领域,即综合实训。根据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学习情境,以项目开发为实践活动学习相关知识,如实现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网上商店网站,学习Web应用开发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

教学过程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学期初给学生布置总体任务,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将总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安排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各个子任务,这个阶段,教师给予指导和答疑:最后实现完整的项目系统,学生演示和讲解项目,教师给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完成教学实践操作,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深化了理论知识有学习。表1列出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部分学习情境设计,将图书管理系统按学习进度分解成子任务。通过每个子任务的实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思想。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指的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知识不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全面综合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学习Framework核心技术课程,在讲集合类时,可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先精讲一种集合类,并提供案例讲解。其余的集合类由学生自己来讲,教师提前安排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学生模仿教师“备课”。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讲课的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认真地准备,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听课的学生对讲课的人和内容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于某些腼腆的学生,最初表达能力较差,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帮助,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设计符合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在行动中教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理论的适度够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教学实践,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效,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行动导向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教师长期在教学岗位工作,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以传统案例来设计教学领域和教学情境,不能根据职业实践活动要求及时更新。

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或者学习资料不够全面,造成学生实践操作时,出现畏难情绪。

由于财力和物力等限制,学习情境没有形成标准的规范,即案例或任务的难度和广度由个别教师自己确定,没有进行合理的统一。

由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复杂,因此目前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要达到构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体系的培养目标,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被逐渐认识,但在教育的实施上,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一套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规范和评价体系。

首先要组成教学研究小组,讨论基于工作过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形成规范性文件。围绕教学情境,编制适应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材,随着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深入了解,可以在实践中积累和开发活页教材,辅助参考书,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使用。

要明确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担当起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因为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教师的观念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遵循教学规范,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同时需要有耐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努力,有能力完成每个实践任务和理论学习。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篇6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把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专业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它必须以专业目标为依据, 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核心, 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把知识、技能与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及其管理、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就是以实践方式完成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 可按照“一体两翼”的模式构建目标, 其中“一体”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 “两翼”指以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具体要求是, 在职业技能上应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能力、数据库设计和操作能力、软件体系结构架构能力以及相关平台的开发能力。编程逻辑能力包括学生实现顺序、判断分支、循环程序结构和模块化程序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和操作能力包括学生在SQL SERVER或ORACLE等数据库中设计数据库、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对象, 并能对这些对象实现各种操作的能力。软件体系结构架构能力包括学生理解单层结构、两层结构、三层结构甚至N层结构, 能区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 并能对一具体软件项目设计合理的层次体系和实现各层的程序设计的能力。相关平台开发能力包括学生能在某个开发平台熟练使用某种语言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目前, 常用的开发平台有J2EE平台、.NET平台等, 常用的语言有Java、VB、.NET、C#、C++等, 学生至少要掌握一个开发平台和灵活使用一种开发语言。在职业素质上, 应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明理守信、开拓创新、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精神。在职业资格证书上, 要求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 还要取得软件技术专业中较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C#高级程序员认证、SUN公司的Java开发者 (SCJD) 认证。

(二) 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最大限度地涵盖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方法和职业精神, 其实施形式包括单元课程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单元课程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对应单元课程的基本知识, 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时间安排上, 大部分必修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之比应达到或超过1∶1。课程综合实践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学习状况, 训练学生对某项或某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时间安排上, 是每学期需要2~3周时间。专业综合实践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的掌握程度, 锻炼学生对专业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时间安排上, 每学期需要10周左右。职业精神的培养训练则渗透于全部实践活动之中。

在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安排上, 需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实施项目案例驱动原则。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单元课程实践要以案例为中心, 所有课程综合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要以软件项目为中心, 让学生在“做中学”, 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要强调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原则。软件技术是一个实践程度高, 更新速度快的行业, 所以其实践内容要尽量跟上软件技术的发展速度, 要尽量抵近职岗前沿。软件技术行业通常是团队作业、分工明确, 所以安排实践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职业精神培养。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内容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程度实施。可以先着重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和软件开发能力, 继而着重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以及结合数据库的开发能力, 随后着重培养学生软件体系的架构能力和基于B/S、C/S模式的开发能力, 最后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软件技术开发较大项目的能力。四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原则。软件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 学生要发展, 必须要有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三) 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措施是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督察制度、实践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学生实践守则、实践教学奖惩办法等。

所有管理措施的制定都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二是要系统协调, 各项措施之间要防止相互矛盾和重复, 做到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组成运转灵活的系统。三是要简便易行, 避免繁琐空洞, 以便于贯彻落实。

(四) 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

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是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 属于质量检测机制范畴。它通常包括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

对于学生实践活动, 应制定考核方法、考核指标, 分析考核结果。在制定考核方法和定义考核指标上, 一是我们应紧密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二是要注意实践类型不同, 其方法和指标也应不同 (见表1) ;三是要根据考核指标的重要程度, 设定不同的权重。四是根据学生每一指标的得分情况, 确定学生最后实践活动的成绩。在学生实践活动完成后, 实践指导教师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和不足并加以点评, 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

注:在软件技术专业中, 由于课程综合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的实施形式都是项目开发, 所以可以用同一套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

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 一方面, 可以设立学生反馈机制, 实现学生对实践内容、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设施的反馈, 并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 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现状、学生就业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一) 目标

基于.NET方向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能力、数据库设计和操作能力、软件体系结构架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开拓能力等等。

(二)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 实施说明

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看, 共有11门专业课程, 每门都安排了单元课程实践。有4次课程综合实践, 每次综合实践的侧重点不同。“课程综合实践1”着重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程序开发能力。“课程综合实践2”着重培养学生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能力、数据库的操作能力。“课程综合实践3”着重培养学生基于C/S模式的软件体系架构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能力。“课程综合实践4”着重培养学生基于B/S模式软件体系架构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专业综合实践”则是对一个较大规模项目进行分析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软件技术进行开发, 其技术和思想要与时俱进。在时间安排上, 课程综合实践安排3周, 专业综合实践安排10周。在评价体系上, 可按“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表”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俞仲文, 刘守义, 朱方来, 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篇7

一、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矛盾

虽然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需求旺盛,但是每年又有数以十万记的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考研队伍日益壮大,公务员考试千人抢一岗的现象屡屡出现。关键的矛盾在于:根据调查显示:一、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一进单位就能即刻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对于岗位需求不需培训,能立刻上岗。二:刚刚毕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能带来经验,对于最新的技术及软件也不是非常熟悉,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发展迅速的计算机岗位,发现已经被淘汰,或是与实际操作的软件不匹配。由此可见,软件人才的短缺是一种相对的短缺,其实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上的一种错位。

二、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认知存在缺陷

基于现阶段的高考制度,很多学生录取志愿时是因为调剂,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的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有些甚至高中时学习的是文科专业,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学起来有难度,对于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了解专业走向,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在校大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当前,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对教学方法而言,虽然基本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够,教材选择缺乏前瞻性,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

3、师资力量紧缺

根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多数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专科讲台,此类教师基本没有软件行业从事经历,职业实践的经历不够。尤其缺少对行业发展状况及最新资讯的了解,以书本知识为主传授学生,必然带来专业技术讲授落后,不适用的特点,缺少对新技术的灵活应变能力。

4、实验设备落后、学习条件不完善、软件资源不充足

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计算机实训机房,但由于种种原因上网条件有限,上机时间及实训环境难以满足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整体的实践教学设施比较差,硬件实训设备更新速度较慢,滞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软件更新换代就更加缓慢,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5、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调查,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较高,除了专业技能方面,还特别提到了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而这恰恰是高职院校教育所普遍缺失的。学校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在学生职业塑造方面是一大损失,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不挑选应届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除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其他各项综合素质也是体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三、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正确学生定位,着力培养企业稀缺软件的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换句话说是培养“一线员工”,软件工程专业也是如此。针对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的问题,开展专业认知实习,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途径,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了解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助、管理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得适应岗位需求,完成岗位任务。

2、增强教师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培养

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高职高专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但是也不能忽略老师的作用。鼓励教师进修,继续深造硕士或是博士学位,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出国留学机会,以及各类的培训机会。多方面入手,给年轻教师提供良好的多样的深造交流机会。学校也可设立合理的、完善的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通过以上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胜任感,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可定期聘请计算机软件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对教师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另外,也可组织教师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重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紧跟产业发展,及市场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与企业联系,进行合作交流,根据最新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可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的实训项目或是实训教材,真正得将理论用于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及创新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大力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的培养的就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高素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培养输送能力全面,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积极拓展与企业间的互动,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使学生在还未出校门时就了解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以企业要求为导向,学习各方面实用技术,减少了企业新员工的培养费用,可以做到一上岗就产生利润。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接受订单式培养的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以后的发展方向,不再为找工作所烦恼。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变的话题,高职职业教育下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当前的主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坚持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是当务之急。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发展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思路,寻求更完善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近些年,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 高职高专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也逐渐成为一个为社会输送大量软件人才的窗口。但是根据调查显示, 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正面临就业越来越难的局面, 企事业单位对软件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计算机院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根据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及软件相关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 结合高职高专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适合于高职高专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高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健, 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智祥.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鲍守兴.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J].教育科研杂志.2009 (8)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篇8

1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多数高校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信管专业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1)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信管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交叉型与实用型学科,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和提升管理水平。然而在不同高校,由于信管专业所依托的学院及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使得专业培养导向也有所不同。例如,开设在商学院、管理学院偏向管理学方向,而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侧重于信息技术方向。以上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均各有其不足,无论是强调管理而过于弱化信息技术,或者强调信息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所培养的学生难以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因此,信管专业毕业生与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往往存在较大差距。

(2)实践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当前,信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关联性。这种“拼盘式”、碎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复杂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的实验系统存在局限性。通常情况下,高校通过向商业ERP公司购买相关实验系统,为信管专业提供实践教学平台。然而,此类实验系统存在明显局限:一是购买费用高,而且基于商用ERP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大多是基于某一版本的ERP系统进行定制,版本通常较老且更新速度慢。二是实践操作场景比较单一。一方面,基于ERP系统进行类似于会计实训一样按部就班的操作,缺乏与实际企业生产经营相关联;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往往只注重演示型实验,缺少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际内容。这就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三是系统扩展性差。传统实践教学使用的是闭源的商业ERP软件,学生不能对代码进行二次开发,亦无法深入底层去学习、研究各项功能的处理逻辑。

2 基于开源软件搭建实验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鉴于商业实验系统的上述缺点,开源软件自1983年出现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办公套件到企业资源计划等各种应用软件,都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商业产品的开源软件。开源企业应用程序可细分为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联管理、项目管理、内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采购软件、信息仓库(CIW)、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群组软体等,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程序包括Compiere(ERP+CRM)、Gnome Planner、groupware、Openbravo、ODOO等。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我们选择了功能比较强大、发展趋势较好的ODOO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系统为基础来构建实践教学平台。ODOO(前身Open ERP)软件是由一家荷兰公司开发的一款开源ERP软件,Open ERP开发的初衷是为了提供SAP、Microsoft Dynamics等商业ERP软件的开源替代产品;2012年9月,Open ERP获得了Infoworld的Bossies 2012年度应用软件大奖,且位居ERP软件中第一名,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开源ERP系统;其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强大。ODOO是一套开源系统,由比利时一家公司开发,整个社区活跃的贡献者大约有3000人。ODOO从8.0开始不再局限于ERP范畴,而是普遍适用于各个行业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特别是增加对电子商务、企业门户网站方面的支持。ODOO拥有灵活的系统架构,可在不修改核心代码的情况下修改系统的功能或增加自己需要的功能模块,ODOO官方发布的标准功能模块有200多个,而在开源社区中提供了近5000个的扩展功能模块。ODOO的主要模块包括:销售、采购、库存、生产、财务、CRM、POS、人力资源、网站/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等等。ODOO系统是一个多平台工具,支持Fedora、Cent OS、RHEL等Linux版本,也支持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

(2)应用广泛且全面汉化。ODOO是欧洲应用最广泛的的ERP软件,应用领域包含教育、公共事业、政府、电信、零售、生产、医疗卫生、服务等行业。知名用户包括AT&T(使用地点:美国,使用人数:500+),Avcom(美国,50-500),Anevia(法国,50-500),Solucom(法国,50-500)等。自2007年ODOO进入中国以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合作伙伴,他们持续跟踪ODOO的开发和更新,不断完善中文翻译工作及报表的汉化,编写了许多介绍文章及用户手册,并发布了众多中国特色的功能模块,包括中国会计报表、淘宝网集成、微信公众号集成、支付宝和银联支付等,极大地方便ODOO在中国企业的应用。

(3)软件源代码开放,拥有总成本低。商业软件通常都是闭源,客户需要支持商业授权费、维护费以及高昂的定制开发费用。而采用ODOO软件便可以零成本部署好一套系统。ODOO系统以GNU GPL开源协议发布,源代码是开放的,学校以及企业都可以免费取得、应用,无需任何费用,只要根据实际需要向专业公司购买技术支持和定制开发费用。

(4)拥有容易扩展、二次开发等特性。商业应用软件通常是不会开放源代码,软件出问题了或者有功能上的调整只能求助于软件开发商,需要支付不菲的维护、定制费用;使用开源软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容易进行二次开发。ODOO非常好地实现了模块化软件设计,整个应用由松散的模块构成,可以方便地进行功能完善和模块开发。

3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及目标

如前所述,信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同于计算机类专业,也有别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一方面,与计算机类学生相比,信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技术虽然没有那么广泛和高深,但他们在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信息系统集成、Web开发技术等领域要求比传统计算机专业更胜一筹,而且必须熟悉企业商务运作和信息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与经济管理类学生相比,信管专业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企业从传统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经济管理类学生无法替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在充分体现信管专业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在校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实践教学周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形成由浅入深、规则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设计

(1)大一实践教学课程———商业企业经营ERP模拟和学习

先修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网页设计;

实践内容:本环节利用ODOO ERP系统实现商业流通企业管理模拟,由专业老师跟踪辅导,通过ODOO ERP包含的业务模块学习,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系统的理解,对企业的资产配置结构、基本运作过程形成全局的过程关联性认识和观念。

(2)大二实践教学课程———特定专题信息系统分析与规划

先修课程: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基础;

实践内容:本环节让学生选定一个企业管理特定专题方向进行调研与分析。分析目前此的市场状况,主要的软件提供商信息及其产品的主要功能、开发环境与开发平台、运行环境与运行平台、产品特点、不足之处等。用比较加实战的学习方法,对模块的设计流程进行分析和规划。

(3)大三实践教学课程———特定专题信息系统设计

先修课程:ERP原理与实施、项目管理;其中ERP原理与实施课程中结合MRP实现生产企业管理模拟。

实践内容:本环节利用大二实践教学课程形成的分析与规划结果,尝试采用ODOO ERP系统构建一套仿真企业运行数据,模拟出模块的基本运作流程。设计部分主要包括数据流程分析(DFD)、数据字典的编写(DD)及数据库等。

(4)毕业设计———特定专题信息系统个性化定制

先修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其中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介绍ODOO系统的开发技术,能够对ODOO系统进行功能扩展和新模块开发。

实践内容:本环节和大三实践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在特定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对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借助ODOO ERP提供的开放接口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期使系统更适合目标企业的应用实际。

(5)类企业实体研发工作室建设

成立ERP研发工作室,建立一个类企业实体让老师和学生来运作。工作室主要对接学校所在地工商企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以工作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和技术开发活动,对于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项目通过更专业的分析和设计,确保项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得以顺利实施,用全用好。让企业真正信息化的好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2 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

(1)通过该实训平台的建设,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让人才培养目标更明晰。通过多课程结合的ERP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打通各课程知识模块的联通性,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各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应用链条。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特别是通过ODOO ERP系统的二次开发,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通过类企业实体研发工作室的建设,能够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更好地实现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在教师中形成学习型团队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型、研究型方向发展,将研究直接转化为企业实际需求,带动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让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就业择业的机会和能力。

4 结束语

信管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希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对企业信息化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获得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咨询实施、设计、维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Openerp.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79007.htm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 篇9

(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为了顺应“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工科院校必须在改革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基础课的教学方式都是侧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为主,实验为课堂讲授服务,这样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实验,实验时间上存在局限性。有些实验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老师为了实验只能选作部分,这样不利于学生体验实验的全过程,不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实验涉及知识点的局限性,理论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实验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包括,只能选择的部分典型来做实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实验教学仅仅为理论教学服务,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在新的教学方法中突出了“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理念,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商”,更要发展学生的“情商”,即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所谓“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1)建立多维教学手段。

要实行新的教学方式,就要突破传统的语言+板书。在教学手段上可以构建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堂为一体的教学平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

(2)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课堂案例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流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这样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实际的案例引入教学课程中,使得书本中的知识点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尤其是我们在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就引入案例,等于给学生进行总动员学生会因为你所引入的这个案例,对你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从讲语法和方法的细节,转向讲概念、思路、总体设计思想上,学生掌握的整个模块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

实践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实践案例教学的优点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内化。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3)增设专题讨论课。

布鲁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教学目标的整合要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的细节。把学生看作整体的人、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关注学生的生命,让课堂成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主阵地。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生的过程,它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情境中,不断生成课内外教学经验的过程。增设专题讨论课就是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的手段和过程,它是强化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上讨论课前,将讨论题目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由准备。讨论课上,学生跟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各抒己见,互相争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可以使得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不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则易于获得关于客观对象的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在重视通过书本知识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获取未知知识的能力。研究性教学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主体性、研究性和全员性,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把握。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方法的工具和手段。教师的工作必须实现从“教会知识”向使学生“学会学习”转变;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研究性教学策略情景下学生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生在完全自由自主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进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学习状态。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不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就很难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因为研究性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关注“程序性知识”,即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如何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来说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分析论证、操作步骤、技术规范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利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去探求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鼓励他们用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思路去完成实验项目,做到由已知到未知的统一。其次,紧密联系当前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激发他们学习最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过程,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绝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摘要: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软件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亟需改革。搞好教学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既要考虑计算机软件设计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又要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要重视采用合理、有效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思考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找到一种比较新颖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唐讯.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冯洁:高师化学试验教学中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1):74~77.

[3]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増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4~9.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键词:软件技术培养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法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1200多所,每年为社会培养计算机软件及相关的毕业生达到12万人之多,但是,每年企业的软件用人缺口依然严峻,企业招聘软件蓝领人才难相当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过程出现了问题:一方面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技能,缺乏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整个培养中,没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工作[1];另外,目前很多高职培养的软件学生,都是统一的既定模式,虽然,引入了案例,但是没有针对某个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要解决当前计算机软件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必须抓基础、重软件核心技能培养以及结合各自优势把软件融入到应用的行业中,增加软件的办学特色。

1.基础知识培养

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就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重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和常见算法的描述的能力。此两门课程都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达到培养的目的,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计算机软件专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方式都是按照知识点进行讲授,每个知识点都相对独立,前后没有融会贯通[2],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每个知识点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从而学生很难熟练掌握编程的方法和思想。1另外,教学效果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很难真正把握学生的基本的编程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包项目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明确讲授的内容和目的,把握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剔除生僻部分。

2)围绕课时单元,明确每次课传授的内容,并且形成鲜明的重点和难点,每次课后都配套有相应难度的编程练习。

3)为了把前后知识能够融合贯通,还分模块进行综合练习和应用;比如:图形面积计算系统,ATM提款机,象棋的模拟实现,商超管理系统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等。

4)按照试题模板,编写试题库,我们一共开发了20套试题,供期末使用,形成真正考教分离,能有效的掌握學生的真是情况。

课堂练习和综合练习,都来自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应用场景非常熟悉,学生更容易把场景应用与程序设计结合起来,更能体会程序的魅力,而且综合练习,还让学生融合了前后知识,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分析、抽象和语言描述和表达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编程兴趣和能力。经过三届学生试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编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提升。

2.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专业核心技能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在实际应用上的培养,但是,传统课程设置相对分散,没从实际应用出发进行设置,很难让学生掌握正在实际项目中的需求。我们以.NET平台为例,对传统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剖析和调整如表一: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对比表。调整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三个核心技能:.net编程、Asp.Net后台程序和windows应用开发的技能分别在大学第2学期、第3学期和第4学期集中进行有方向的技能培养,每周开设8课时并且进行联排,让学生学了以后,能及时练习和巩固。每个方向都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一到两个个实际项目作为支撑,让学生清楚每个项目的开发过程,明确项目的需求和设计需求,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同时在windows模块中,还加入了软件工程,有前面两个项目实训后,学生能能理解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对软件工程的掌握更容易,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规范的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经过三个模块的培训后,学生在大学大二就有了3个完整的项目经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大大增强。

3.专业特色培养

经过两年强化训练和培养后,学生能够利用软件开发平台进行常见应用软件的开发,甚至可以进行软件项目的分析和设计。但是,软件的应用还是要回归到实际应用的行业中,必须要一个行业背景支撑,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在第5学期开设了一门专业限选课和配套的毕业综合实践。专业限选课,主要是根据学院优势和地方行业优势,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业务的培训,让学生明确行业的管理的处理过程,然后,联合企业在毕业综合实践中进行相关行业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应用行业的知识,也巩固了学生对软件开发技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和意义。通过两届学生特色培养,我院先后与东汽、二重进行了相关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并成功为企业输送了基于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人才。

上一篇:意外社会保障制度下一篇:2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