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2024-06-10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精选十篇)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1

民办本科教育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办学基础都无法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牢牢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西安翻译学院作为一所具有20年历史的民办本科高校,始终将“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将以西安翻译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为例,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建议。

一、西安翻译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所以外语类专业教学为主的综合性民办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凸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将外语作为各专业学生必备的一技之长,这在中国的高校教育领域中也不多见,因此,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西安翻译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从创办初期就认真执行“专业+英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科学地执行这种模式,经济管理学院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不断的修改,针对就业的市场需要,尽量复合口语练习、开设适应课程、组织求职英语的练习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开设相应的实训课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环节

经济管理学院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外语教学课时都占有很强的比重。本科专业四年内外语教学学时均在504学时,占总学时的1/6,其中英语听说144学时,财经英语72学时,凸现了外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西安翻译学院的特色。为了保证学生的涉外素质与涉外能力,学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课程安排确保外语和外贸教学时数;外语教学中确保“听说领先”;教学环节确保外语和外贸的实践为重;校园文化突出“外语氛围”;外贸课程教学既抓实习又抓实训,尤其是突出了WTO知识的培训。

经管学院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在教材选用上,坚持自编和优选的方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推行以“三转变”促“三为主”的改革,即由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训转变;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充分显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从而带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格局。同时,根据每一年的就业形势不同,学院适时调整实用性课程教学,以保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使毕业生尽快投入社会角色,发挥自己才能。

(二)实践环节

学院拥有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六种配套软件的两个“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室”;建设有价值2 000万元《金算盘ERP系统》的经济管理类实训基地,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平台。ERP实训基地是以ERP企业信息化系统为主,从产品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包装销售—反馈的一个系统管理软件。它以全球化供应链网络的视角,将管理的范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商务伙伴,实现全球化的供应链协同。经管学院组织各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基地ERP管理软件的操作练习和模拟企业管理,锻炼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增加竞争实力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经管学院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去陕西省著名旅游景点参观学习,学习旅游管理经验和方法,学习导游员的言谈举止,进而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旅游方面的业务水平。

经管学院各专业,均可选修办公自动化、网络知识、外贸函电、公共关系、礼宾礼仪或小轿车驾驶等公共技能课。该院还将三年制统招计划内高职的每周24课时,增开至每周28课时,以全面提升计划内高职的学业水平。

西安翻译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技能”,凸现了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也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工作提供了制胜的法宝。可以说这种模式是成功的。

二、国内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当前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都非常重视技能的重要性。

美国的大学和技术学院中存在着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士学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师。技术师具有较强的、甚至比工程师更强的能力,对操作、程序和规则都有详细的了解。

法国20世纪90年初,建立了许多大学专业学院(IUP),采取“工读交替”将校内教育与实际部门实习结合,让学生以不同身份多次到实际部门实习,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加强工程训练,开展应用研究,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促进学生掌握技能素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模式,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培养“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实行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现场实习相结合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了解职业与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要素,确定人才所需知识、素质和技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

这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强调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尽可能缩短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西安翻译学院经管类人才“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凸显外语训练的重要性,这符合该校的办学特色,也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西安翻译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实践教学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性。西安翻译学院经管类人才“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模式,在保证技能训练的同时,外语训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保证。这种模式充分展现了西安翻译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但还需从以下途径进行完善。

1.继续完善和加强外语教学,突出办学特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对双语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各高校也纷纷加强了双语教学的力度,所以西安翻译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应该继续加强和执行“专业+英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各具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适当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进行实训实践,从而对专业和岗位有充分的认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在实际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授课和组织实训,主动把教学与生产衔接起来。第三,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兼职,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兼职或实习,以改造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以西安翻译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为例,对其“专业+英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凸显外语训练的重要性,这符合该校的办学特色,也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该种模式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玮光,孙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10).

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2

一、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

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

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

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

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

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习组长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3、应采取“讲授”和“考核”适度分离的考核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角度来看,教师授课应保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应用能力。而站在学生角度,他们当然重视考试分数。为此,考核的试卷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学生差异凸显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展了许多实践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學活动时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行过程中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在毕业后仍然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了构建有效的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对吉林省内典型的院校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证调研,总结其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各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双师型”教师和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欠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都较高。以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2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3名,占专任教师52%,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但是这其中大多数专任教师都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指导教师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由于其时间、精力有限,对实验课程和实习材料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汇总了各学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来源情况发现,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都是由学校理论教师兼任,只有14%左右的教师是专职的实践课教师;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的,如实验员、代课教师等;只有3%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相关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兼任。

二、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在实验课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一定学分比例的实验课程,但是这些实验课程的上课效果却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院校虽然购置和配备了实验所需的硬件设施,但是却忽略了软件配套,有些软件需要由任课教师在网上下载免费试用版或演示版,而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课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授课模式相同,即上课的前20~30分钟时间由任课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的情况,尤其是分组操作时,只有少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认真操作软件,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了事,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校外实习分散,校企合作不稳定

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学校会将实习工作安排在校外,与校外实习单位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进行“认识实习”。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安排校外实习时不得不分散在各个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后,指导教师就无法亲自带队指导实习,只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对学生进行“遥控”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稳定、学生校内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等原因,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工作内容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不大,学生的学习诉求被忽略,在企业中的融入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学生在实习中也比较被动,部分学生抱怨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好,导致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实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调查了各学校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发现各学校固定的实习单位很少,大部分实习单位都在不断变动。我们对各学校实习单位合作时间进行了统计,大部分院校与其实习单位的合作时间在1~2年,一部分较稳定的能达到3~5年,但保持合作关系在6年以上的只占5%,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合作一次就结束。这种实习单位的不稳定性更加剧了学生无法融入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实习质量。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各学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一般对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对如何确定学生实习成绩却没有明确规定,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无法使用。大多数学校采用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标准的办法,以报告撰写的好坏为标准转换为实习成绩,有的院校以实践时间为依据计算相应分数,有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一锤定音”给学生实习成绩。这些方法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深入企业工作,只根据实习报告和单位提供的实习证明就拿到了较高的实习成绩,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李群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讨[J].教育科学,2011(1).

[3]陈思源.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与“四种能力”培养研究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省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3299)。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4

1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

1.1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含义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来说的。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经管类理论与原理科学地运用到实践中, 并将之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财富的人才。可见,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夯实经管类基础理论, 并能够有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1.2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专业特性与应用性两大方面,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 专业特性。专业特性是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第一特征, 它需要人才具有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理论, 理论基础不仅要具有一定深度, 能够满足实践需求, 还要具有一定的广度, 涉及到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 包括科学技术、财务管理、社会适应性等。

(2) 应用特性。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去指导实践, 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包括理论创新、科研创新、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高,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还要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使之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素质发展与提升, 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 我国新兴产业以蓬勃之势涌现, 传统企业也越来越注重技术含量。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尤其是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2.2 为高校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高校人才培养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制约了高校进一步发展。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促进了高校各学科之间的互动与知识、能力融合,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使高校经管类教学进入了改革的发展期, 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与国际化发展水平。

2.3 提升学生未来岗位竞争力

高校扩招与人才培养同质化加剧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 很多学生毕业后由于实践能力较弱, 难以适应岗位需求。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了人才结构, 注重人才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发展, 大大提升了学生知能素养, 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未来岗位竞争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胜任岗位需求, 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3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科学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 这就需要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人才定位比较笼统, 不能根据新时期经管类人才需求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人才需求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这直接导致了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 影响了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2 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但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体系仍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突出地表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化不显著。经管类课程教学体系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占比, 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

3.3 理论实践教学比例不够合理

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直接关系到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合理, 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 实践教学的淡化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发展, 迫切需要高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3.4 教师队伍知能结构不够完善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教师队伍作为保障,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知识结构不完善, 大多教师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教师队伍知能结构的不完善, 迫切需要高校加强“一师多能”教师队伍建设, 改变目前重视教师理论与科研素养的现象, 向重视教师知识应用素养倾斜。

3.5 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度比较低

现代教育要求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重在突出人才的应用能力, 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目前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封闭, 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 缺乏向课堂以外的有机延伸, 这不仅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 也大大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发展, 需要高校经管类积极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3.6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校企合作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现状,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 帮助企业克服发展瓶颈的服务意识不强;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缺乏热情, 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需要高校进一步探索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途径, 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使学生通过校企合作, 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7 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评价对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基于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完善, 大多高校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评价机制, 没有根据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 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难以发挥评价手段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迫切需要高校对既有的评价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

4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1 确立市场导向,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确立市场导向, 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不同于研究性人才, 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直接走向岗位, 这就决定了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4.1.1 市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 需要高校从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中转变出来, 及时优化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只有深入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市场, 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要, 包括人才需求的领域、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等, 以合理定位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1.2 市场导向融合校情实际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高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将市场需求与校情实际结合起来。在长期实践中, 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如果能够将市场导向与校情实际结合起来, 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与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提升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4.2 立足应用属性,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课程教学得以落实, 高校要立足于“应用”属性, 准确把握“应用”内涵,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4.2.1 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突出基础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基础性, 要落实好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 通过夯实学生的基础, 为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使学生具备知识内化、转化的能力, 能够进行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

4.2.2 课程教学体系立足能力本位

能力应该是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本位, 在课程体系完善时, 要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使学生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知能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等,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4.3 秉持理实并重, 调整理论实践占比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理实并重的理念, 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占比。

4.3.1 理论教学坚持“应用”原则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在于培养教研型人才, 这就对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理论教学要重视基础性, 以夯实基础教学为前提。在此基础上, 高校经管类专业理论教学要坚持“应用”性原则, 教师不能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不需要挖掘多深的深度和无限制地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延伸。理论教学够用就好, 要能够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理论支撑, 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4.3.2 优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关系

高校经管类专业传统教学中,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两条线, 并没有得到有机的融合, 这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相脱节的现象。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视角下,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两者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 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积累, 使学生有能力开展实践学习;实践教学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吸收与转变,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 并通过实践教学验证理论, 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

4.4 强化师能建设, 优化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 高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强化教师师能建设, 优化教师综合素养。

4.4.1 完善教师建设机制

教师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学习,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发展。首先, 要完善教师准入机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机制, 把好关, 将专业知识精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引入到教师队伍中, 把好第一道关;其次, 强化教师培训。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包括岗前、岗中培训, 使教师具备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并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最后, 要强化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需要根据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不断强化教师梯队建设, 发挥教学骨干的辐射作用, 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

4.4.2 构建一师多能队伍

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高校进一步挖掘教师人力资源。这就需要着重建设一支“一师多能”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能够胜任理论教学需求, 还要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基于“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进一步提升教师自我发展与提升的意识, 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研究活动, 能够主动走到企业, 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使教师走出“纸上谈兵”的空谈教学现状, 强化教师实践体验, 使教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4.5 打造多元课堂, 构建开放学习模式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打破现有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多元化课堂模式, 构建相对开放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5.1 立足课堂教学

课堂是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高校经管类教学要进一步凸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地位, 发挥课堂的辐射作用。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 必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丰富的体验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此外, 教师还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例如运用体验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引领法等,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另一方面, 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 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提升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性。

4.5.2 多元课堂融合

多元课堂是以课堂为中心, 向课外辐射, 打造第二课堂, 实现课内外课堂的互动。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于课堂, 根据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课外课堂包括网络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师要借助现代微媒体, 积极构建微课堂, 发挥微媒体便捷、灵活等优势, 推动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 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此外, 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除了教学实践外, 学生还要借助学生社团、俱乐部、社区互动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体验, 在实践中发展学生应用能力。

4.6 坚持互惠互利,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仍然是高校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要基于校企合作实际, 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4.6.1 坚持互惠互利

校企合作不能进一步深入主要在于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效益没有得到进一步扩大化。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 既要确保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 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使教师能够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

4.6.2 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与企业要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需要高校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 将高校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推动企业生产发展, 尤其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发展瓶颈, 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又反作用于高校的教学与教研, 提升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7 突出以评促教, 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还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基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突出以评促教。高校要根据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 要丰富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突出学生基础性教育评价, 更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评价, 包括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体性发挥、学习品质养成等, 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其次, 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 包括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等, 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等。

总之, 社会在发展, 经管类人才培养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重视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学生未来岗位竞争力, 实现高校发展的新突破。

摘要: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为高校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本文基于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提出应对策略, 确立市场导向,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应用属性,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坚持理实并重, 调整理论实践占比;强化师能建设, 优化教师综合素养;打造多元课堂, 构建开放学习模式;坚持互惠互利,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突出以评促教, 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红宇, 王春明.谈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基于广西高校的实践教学调查[J].财会月刊, 2011 (6) .

[2]张天勇, 李明武.浅析地方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1 (4) .

[3]尧丹俐, 吕华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论坛, 2012 (8) .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5

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总结

时间2013年10月16--18日

参会人员:林贤进(教务处)、林金钱(管理学院)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有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质量建设体系”;“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的实施建议;为着力提高经管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经管实验教学体制与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实践育人”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育环节,“规范与创新”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以及各级示范中心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促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于2013年10月16—18日,在天府之国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90多所高校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代表2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会就 “虚拟仿真”在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深化与应用,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10月17日上午9时许,大会开幕,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到会致辞,副校长祁晓玲主持开幕式。周校长在致辞中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的总体概况,强调了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重

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组长,厦门大学朱孟楠教授致辞,朱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影响,有利于加强高校间资源分享和校企合作,有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学科组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方美琪教授发言,方教授回顾了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艰难起步和发展历程,并肯定了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上午9点50分,开幕式结束,全体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17日上午10点至12点,下午2点至6点,是会议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虚拟仿真’在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深化与应用”、“多方协同,推动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与探讨”以及“经管实验教学经验交流”等四个主题进行研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内蒙古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11名代表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并与其他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学科组两位专家对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最新信息进行了发布。

18日上午,是分组讨论、大会总结和闭幕式,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做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集成实验创新设计”等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随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组长,厦门大学朱孟楠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本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并对代表们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同时对四川师范大学校领导、相关

部门和经济与管理学院为本次大会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表示感谢,对全体代表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谢意。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朱教授宣布本次大会闭幕。

18日下午,与会专家和代表100多人到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第三实验楼,参观考察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室,观摩了商业银行沙盘实验和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课程,代表们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等单位的代表还同经管学院分管领导和实验室主任就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

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不但有助于高校树立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新理念,也有助于在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搭建起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校企合作共同参与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本科人才的教育教学平台,对完善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林金钱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 经管类大学生就职能力培养

1999年所开始的高等学校大幅度政策扩招,使得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都成几何倍数增长。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事业单位对于员工的职业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从学位、英语等级等量化标准方面考虑外,现在更是趋向于以综合素质整体考察员工的职业能力。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标准的提升,本文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急剧的扩招所带来的“教育缩水”现象,又使得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下降,无法满足企业现实的需求。造成了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

针对此种局面,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职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一些院校开始联系企业,针对其现实需要,采取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改革。例如与企业联系,提供更趋于实战性的实习培训、聘请职场专家指导和讲解职业能力等等。但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却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某些形式的实习培训无法实现,这就要求院校能为其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就职能力的教育。

笔者认为:只有将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其所缺乏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在以企业需求导向为基础,辅以前瞻性培养,才能保证实效性。

一、针对经管类大学生特点和所缺乏方面进行培养和提升

相比较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头脑灵活,知识丰富,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充满激情和活力,并且在思维方式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求职者所具备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地方,学习能力强的他们更便于培养。

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大学生普遍具有的问题。根据中國人才热线针对多名求职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专家及其他阶层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表明:大学求职者的不良特征明显,其中缺乏实际经验34%,眼高手低20%,过于自我10%,不能吃苦耐劳14%,过于追求享受生活13%,超级自信9%。而在这些不良特征里面,缺乏实践经验和眼高手低两项是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绊脚石。如将这些缺点归结,可以集中表现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团队精神和就职能力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团队精神正是就职中的大忌。因为团队化和组织化的企业实体,最需要的就是迅速的生效率及执行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而这些关键能力的缺乏也正是近年来众多企业之所以不需肯花费精力去培养缺乏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以企业需求导向为基础,辅以前瞻性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各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应采取更为细化的培训。即由原来的注重“证书式”的培训,转变为偏重理论与实际经验结合的“企业需求导向”型的就业能力培养。并在同时注意提升该专业类大学生对于新兴理论、新兴趋势等的前瞻性培养。因为除了成功帮助该类大学生就业以外,更加注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让他们成为学习型、发展型、理论作用于实践型的高素质合格人才,以还大学精英式教育的本来面目。

但是,单单想通过企业实习、就业能力培养等突击型手段并不能很有效的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缺乏团队精神。因为大学的“放养”式教育和宽松环境已经滋生了散漫学习习惯。校园生活圈与社会现实也存在着较大的就业信息鸿沟,众多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方向和定位,对于就职能力也不知如何去培养。所以,院校只有从整体上让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大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及发展方向,再通过企业实习等实践手段提升其就业能力,并辅以新兴理论、新兴趋势等的前瞻性培养,才能保证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1.加强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

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的教育主要包括行业选择、职业选择、职业层级,及期望薪资等方面的定位。大学生在求职前需要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从而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只有准确的评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所以,作为一个整体,在经管类大学生初入大学时,就对进行发展方向和职业定位的观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而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院校除了平时多引导其关注最新的职业发展、行业动态及新咨询外,更应有针对性的通过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顾问、职场专家等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更贴合社会实际的就业能力指导,让其明确发展方向和自身发展定位。如此观念上的教育能为有效就职能力培训打下良好的认同基础。

2.积极创造实践机会,重视经验积累

虽然时下在企业中流行的“经验准入”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届生求职,但大学生毕业生应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以往实践经验中的一些含金量。比如积极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对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从简单的实习和社会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管理类经验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大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必须从长时间的积累中获取。而习惯了学校民主式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在实践中也常常与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独断文化之间发生冲突,并且这种案例不非只是出现在MBA的学员中。所以,院校除了给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外,还应该在实习前和学习中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意思的培养,让他们在实习中调整心态,适应作为被管理者和学习者的位置感,才能更好的帮助其提升和培养出就职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提升团队精神

在众多的职场案例中,一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优秀大学生的确拥有很大的潜力和才能,但他们却在求职中处处碰壁。因为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个人才能和就业能力并不是一个概念,是否与该职位的要求所匹配才是他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并且现在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在团队中的匹配性。也就是要求人才除了必须的专才以外,还应该具备必须的团队合作精神。

所以,当团队精神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文化动力因素的今天,院校更应该不失时机的加强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使他们清楚: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之外,还要善于与人沟通,尊重别人,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同他们合作,学会领导别人与被别人领导。

当然,除了从上述几点给予经管类大学生于整体的就职能力教育和培养外,还应该适当的突出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前瞻教育,这一点也是企业非常注重的。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7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按照教育理念的指导, 为实现某种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相关的若干要素通过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调实质上的人才培养规律, 而且注重形式上的人才培养规律,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 可以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要素。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 制约其他要素的发展。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具体标准和质量规格。培养规格规定了各专业学生应当具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基本素质。课程体系是在紧扣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 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施环节, 由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教学条件组成。人才培养模式中各要素彼此制约、相互作用, 构成复杂的综合运作机制。

2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在进步, 但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很多应用型高校已经意识到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变化, 提出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但培养目标并没有及时调整。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参照重点大学,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不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毕业生特色不足, 人才培养类型较为单一, 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 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精神与社会、企业的要求不协调, 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 而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高专院校差, 夹在中间处境尴尬。

2.2 定位为应用型高校, 但实际培养内容应用性较差

很多院校虽然正在或已经转型成应用型高校, 但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内容方面应用性较差。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体现出应用性特色, 仍然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教学中, 学生常常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锻炼, 即使在教学中开设了实践课程, 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欠缺新意, 缺乏针对性, 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课外实践、专业实习等环节, 常常由于经费问题、学生统一安排实习难度大、实习基地有限等原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2.3 学生能力评价单一, 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很多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核心, 教师为主导, 没有体现应用性的特点。实验教学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滞后于高校经管专业教育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考核仍以考试成绩为主, 评估模式单一, 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的考核, 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 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经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部分理论课教师组成, 这些人员从整体上缺少实践经验, 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 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学术研究见长的教师仍然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也承担实践课程, 但他们对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 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明显力不从心, 为此, 需要学校形成机制定期派教师去企业和相关岗位学习实践, 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目前很多高校还缺少相应的经费持续支持和制度的长期保障。

3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要求, 应用性本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基础扎实、应用为主、口径适中、素质为重”。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学习的重点是知识的学用结合, 重在知识的应用实践。人才培养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不必一味追求全面, 要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顺利毕业, 取得证书, 最终的评价标准应当重点体现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基本素质, 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对教学体系进行分解, 构建“公共大平台+专业小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公共大平台课程保证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专业小模块体现各专业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要求, 主要实现经管类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大学本科阶段前两年侧重基础知识讲授, 形成专业的基本技能;从大三开始主要围绕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构建专业模拟实验、企业顶岗实践、专业技能训练、课外商业项目运作、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经管类各专业自身特点, 加大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力度, 不断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 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将校外实习和校内专业模拟训练有效结合。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办学条件、技术、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统筹合作, 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资源优势, 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 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讲授知识的课程实施方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渗透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开发和引进各种好的应用软件和教学软件, 鼓励教师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评价上因为应用性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用传统考试手段进行考核评价, 必须重视学生和来自社会的评价, 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培养这种人才, 需要建立一支既相对稳定而又动态优化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提高教师能力上, 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密切联系, 定期选派教师到合适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 积极聘请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业、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职或进行讲座教学。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扩大教师与国外先进高校的交流, 开阔教师的视野,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

3.3 调整考试评价体系, 完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

调整考试评价体系, 明确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具体的考核要求,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适当减少理论考试比例, 加大实验、实践考试比重,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7) .

[2]陈向军, 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2) .

[3]唐志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1) .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8

我省高校一百多所, 各专业人才众多, 是培养学生多样化学习课程、多样化专业知识, 也是实现我省“三个陕西”宏伟目标最重要的教育基地。各高校经管类下属的各个专业, 所需要培养的是能够服务在生产、管理等各领域第一线的高技能经管类人才。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经营理念的发展与升级以及各种新经济、新概念经营等思潮日益多元化,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经济管理学生培养中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各高校经管学院如何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 将人才培养模式与我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省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分析

高校在经济管理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 一般都结合各高校的学生培养特色目标与教学实际, 做到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 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来服务的精神。在专业选择上, 一些高校为加强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动性, 除开设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外, 还对外开设了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社区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 以适应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分析

在对人才培养上, 各高校普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模式上, 普遍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 对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甚至一些学院为了节省教学成本, 同时还为了追求短期的教学利益最大化, 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 以班级授课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 甚至还存在这一些学院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 来实现对学生培养的成本最低化, 实现学校的利益最大化。诸如共享高校实验室等这些节约教学成本的手段, 在高校教育中是常有之事, 从这些方面都可体现出高校在经管类教学成本和实践投入上的匮乏, 从而更加影响到教学质量, 使学生实践教学在实现模式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3.学生的自身能力分析

从现有的数据和相关分析来看, 我省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内容不如工科类学生饱满, 虽然其人际关系能力、文书写作能力还较好, 但是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多方面都不一定优于工科学生。这主要是结合了我省高校的一些生源特点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来看的。

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现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表现或者反映的问题来看, 或许是现有的教学模式上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又或许与这个专业本身抽象感很强的专业知识点有关, 但最终效果是许多学生对此专业的课程在学习上表现懒惰乏味, 觉得学习内容空洞, 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学习的热情不高。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也不像理科课程那样得直观具体, 没有固定程式和结果, 让人很难理解, 也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 当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对社会用人单位的状况有所了解后会进一步发现专业学习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人才存在较大的脱节情况, 学校里学到的内容并不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 甚至不如在学校里构建广泛的人际网络对未来发展来得高效便捷, 对学生本就不高的学习热情雪上加霜。

产业结构协同发展下的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倘若说我省高校经管类专业要追求一定的发展, 那么一味地只靠增加投入, 或者是扩招生源的方式而在本身的师资配备上不实现优化, 那么也只是一句空谈。要想长期地实现良性的循环发展, 并且还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 上述方法都并非上策, 那么要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效益, 如何才能在保证为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最主要对策如下:

1.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对于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要想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地实现或者说真正地胜任经济管理类的工作, 那么我省当前高校经管专业类的教师就得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之间的微调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这样一来, 不仅实现了创新教学, 还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开设一些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等。通过改变一些教学方法, 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多组织一些用友杯的创业设计大赛, 或者经营大赛等, 来实现学生之间的彷真实践, 来达到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 熟悉本专业领域该掌握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 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仅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还通过模拟的商业环境, 使学生熟悉实际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企业经营、决策人才。

2.改进教学内容

要想进一步地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一些教学内容上要作一些适当的改变, 使得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 体现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具体有以下的改进方式, 比如:细化课程教学内容, 各课程之间强调系统性、连续性以及完整性, 而且各课程之间要注意两两之间的链接连续性, 避免一定的重复。还有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 课程的教学, 习题讲解之间的多样化以及一些案例或者试题等都需要教师的设计, 这样一来不但更新了教学计划和目标, 而且对学生的理解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好处和帮助, 对促进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到处充满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中, 我省各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也要实现一定的创新, 比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系统知识为传授核心“的改变, 将一些启发性、模拟性教学案例穿插在课程中, 鼓励进行实地考察, 模拟训练, 主张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动性以及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能力, 充分发掘创新潜能等。当然, 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创新, 比如传统的经管专业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 而当前要逐渐改为向计算机、多媒体、数字教学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来赋予教学全新的方法, 让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高校经管专业现代教学方法的持续性发展。

4.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发展状况, 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

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学子最终必须要面对毕业和就业, 传统模式下的“闭门造车”势必不能使经管类专业在众多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各个渠道积极了解该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让市场需求在各高校中具有导向性作用,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平时的学生培养计划中去, 甚至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给学生教授相关信息, 并将其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结合,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让学生在学校中的所学能在社会上从事该行业时真正学以致用。

结语

总之, 对于我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 国内的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这对目前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继续研究产业结构协同发展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化教学观念,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 从而激发高职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以此促进高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型本科教育解构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09, 27:21-24.

[2]邓银城.多样化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J].孝感学院学报, 2012, 03:23-28.

[3]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8:47-49.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9

一、大类培养改革前沿

(一) 大类培养的起源

大类培养是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合并, 大学新生入校先进行1-2年的基础培养, 再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朝自己喜欢的专业培养, 进行自主专业选择的培养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北京大学率先提出“加强基础, 淡化专业, 因材施教, 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 希望在大学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 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2001年, 北京大学正式推行“元培计划”对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 吹响了大类培养改革号角, 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摇大摇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汕头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相继实施大类招生改革。

(二) 大类培养的现状

至2014年, 全国112所“211工程”院校中50%以上的高校不同程度实施了“大类培养”模式的改革, 其中开设学科大类最多, 涉及专业最广的院校诸如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 新疆作为民族构成极为复杂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结合地区自身生源特色,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 因此, 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相继实施了“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2013年12月, 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地区唯一摇一摇所综合性大学,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大类培养”进行了试点改革。

二、经管院大类培养调研

(一) 问卷发放范围及内容

2015年9月,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式推广 “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入学新生经过两个月亲身实践, 摇对摇学院改革措施与方向的认可情况, 有利于后续改革工作的开展与修缮。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的对象为2015级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生100名, 调研班级涉及工管类6个班、物流管理1个班及旅馆管理1个班。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89份, 有效率为89%。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基本资料、 专业认知、 专业选择三部分, 根据第一部分的基本资料及调查问卷所体现的数据可以基本了解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新生对专业认知的态度与了解程度。 根据第二部分的专业认知我们可以认识到新生对志愿的选取情况, 学生的主动性, 以及影响学生填报志愿的客观因素。 第三部分是专业选摇择摇, 从所得数据分析, 可以获悉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度, 反映出新生对2年后重新专业选择的态度及对未来的规划情况。

(二) 问卷基本信息组成

问卷结果统计显示, 新生民族组成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其中汉族占66.5%, 维吾尔族占20.2%, 哈萨克族占2.2%, 回族占2.2%, 其他民族占3.4%, 调查学生类型包括汉考汉、民考汉、民考民等多种类型。 被调查者来自中国34个省份, 其中南疆占21.3%, 北疆占36%, 其余省份占42.7%。 家庭背景为城市的占23.6%, 乡镇占31.5%, 农村或牧区占44.9%。 通过100份问卷基本信息调查的分析, 本次调研涵盖面较广, 基本覆盖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培养模式新生各个班, 调研结果符合新生具体情况。

三、大类培养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 专业认知分析专业认识

1.选择专一业无的所意知愿合有所了解 一般了解 较多了解 非常了解

新生选择专业的意愿能够反映出现阶段高校专业设置的热点与认可度, 在被调查的新生中, 选择经管类专业为第一志愿的有51.7%, 第二志愿有13.5%, 第三志愿有15.7%, 其他志愿有15.7%, 另外调剂志愿到经管类专业占3.4%。针对经管类专业了解程度, 结果显示存在7.9%的新生处于一无所知状态, 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更多新生对专业认识分布在有所了解和一般了解两项, 分别占48.3%和40.4%, 较多了解占2.2%, 非常了解只占了1.1%。总体结果显示新生对专业认识不全面, 认识均值只有2.40, 整体认识情况偏向于“有所了解”, 并且方差只有0.719, 整体认识情况离散较小。对于外部因素影响专业选择的分析, 选择经管类专业符合自己意愿的学生占64%, 父母意愿占11.2%, 老师意愿占2.2%, 其他占22.5%, 可见学生选择经管类专业基本因为学生对这类专业有相应好感, 在选择过程中立足自身意愿。汉族6312211维吾尔族1 5 11 1 0哈萨克族01100回族0 4 1 0 0其他民族0 2 1 0 0合计7433621问题选项汇总 (%) A B C D E均值标准差专业选择原因4.5 18.0 37.1 40.4 0.0 3.13.869分类性别户口生源地男女农村城镇北疆南疆内地数量29605831321938

通分流过原交因叉分析5可. 6知, 6. 各7选民项4汇族1.总6新 (%生) 46对. 1专业0. 0认识3. 表28现出. 8了26明显不同, 被调问查题的大部A分汉B、回族C新生D对专E业认均识值普标遍准差低于维吾尔、哈专萨业克选族择原新因生, 4.这5样1的8. 0结3专果7. 业1能学4体0习. 4现兴出趣0. 0民族3. 1地3区.实869行民族学生预科教育的影响, 民考民、民考汉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教育对学校情况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初步了解, 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认识。

2.信息来源渠道

调研结果显示, 大学新生入学前后专业信息来源发生了明显变化, 入学前信息获取主要来自于书刊报纸网络收集和家长教师的传授, 入学后信息获取主要通过与家长教师的交流及高校专题介绍。这类转变明显的表明, 入学后高校自身的宣传和引导能够直接影响新生对专业的认识与选择, 所以开学之初, 高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交流活动, 对新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鉴于学生入学前对学校和专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网络、书刊、报纸、高考指南等途径, 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中学在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过程中作用, 而且教育部门编制综合性书籍弥补大学招生与考生志愿填报的脱节问题。中学单位需要强化考生志愿填报的指导, 组织相关专题教育, 保证考生充分了解全国高校招生情况及专业培养情况的前提下, 理性填报志愿, 提高入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同时, 调研结果显示新生对新施行大类培养方案了解情况普遍偏低, 均值仅为2.33, 总体水平趋向于一般了解, 缺乏对高校学科发展方向的认识与思考, 但对现在进行的通识基础课程教育认可较高。分类性别户口生源地男女农村城镇北疆南疆内地数量29 60 58 31 32 19 38专业认识 (频数) 一无所知有所了解一般了解较多了解非常了解汉族6312211维吾尔族151110

(二) 专业选择分析克族0

专业选择部分的分析主要通过对新生自身对专业选择的原因、学习喜好、学习兴趣、学习感觉、学习价值、学习前景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新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机制。回族0 4 1 0 0其他民族02100合计7 43 36 2 1

1.专业选择的原因

专业选择众多的影响因素中, 学生最为看重的两项因素分别为就业前景和学习兴趣, 选择比重相对集中达到了77.5%。并且针对入学后新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结果显示, 69.7%的学生依然保持着对经管专业的喜爱, 12.4%对现在学习的专业不喜爱, 13.5%入学前喜爱, 4.5%的学生入学后通过对相关专业信息了解后, 逐渐对专业产生了喜爱。这些数据说明, 新生选择专业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能够正视自身发展和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 以自身兴趣为基础, 构建人生发展的框架, 并且注重就业问题, 也为高校专业调整指明方向。专业学习兴趣有趣一般无趣无所谓合计生源类型汉考汉8 42 12 2 64民考汉6 14 0 0 20民考民14005合计15 60 12 2 89

专2业.入学习学兴后趣对大1类6. 9培养67.体4验13. 52. 20. 02. 01. 631

针对新生入学后对学校大类培养方式的体验, 了解新生对大专类业学培习养感的觉兴趣37度. 1, 结48果. 3显示0.有016.194.%6感0觉. 0有趣1., 9627.4.%98感0觉一般专, 业1学3.5习%价感值觉3无3 . 趣7 , 26.22. 9%感1 . 觉1 无2所. 2谓, 0 . 总0 体1 . 权7 2重均. 6值03 为2.01专, 业方学差习0.前63景1, 数50.据6说4明6. 1在进0.行0大3类. 4培养0.改0革1过. 56程中., 67学3生对培养方式、教育理念的变化并不敏感, 很难从总体上对创新点识别专。业并重选且, 三类42.生7源4学3.生8中4, . 5民考7.汉9、民1考. 1民学1. 8生1对专. 92业8学习兴趣专业明分显流高于汉29考. 2汉学9. 0生, 15这. 7种结41. 果6可4以. 5解释2. 8为3从1预. 3科59学习转升分流的原民因族学生5, . 6自身6对. 7预科41.学6习4方6. 1式认0. 可0的3延. 2续8。. 826

高校新生对未来有美好期望, 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式推广大类培养模式的专业, 新生与其他未实施大类培养学生交往过程中, 他们的心理对比能够显示出对专业的归属情况, 数据显示对自身大类培养专业感到自豪的占37.1%, 感到一般的占48.5%, 感觉无所谓的占14.6%, 并无学生为专业感到自卑的。 并且, 96.6%的新生认为现在学习的大类培养经管类专业能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整体归属感高, 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困惑较少。 但同时表现出, 新生专业认可度存在提高空间, 后期教学培养过程需要逐步转变学生观点, 正确认识专业特色。

3.专业未来前景与专业分流

通过调研数据, 新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主要受就业前景与自身兴趣左右, 针对经管类专业大类培养前景的数据分析, 50.6%新生认为发展前景良好, 46.1%新生认为前景一般, 3.4%新生对此并不关心, 感到无所谓, 没有新生认为前景差, 被调研新生总体对大类培养方式前景看好, 对本次改革充满信心。通过入学后的接触, 大部分新生对学校各专业产生了新认知, 专业的热门度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 问及重新选择专业会不会选择经管类专业时, 42.7%的人坚决选择, 43.8%的学生会慎重选择, 4.5%的学生对此感到无所谓, 7.9%的学生不会再选择经管类专业, 说明大部分新生对实行大类培养改革的经管类专业有较高的评价, 没有产生明显的排斥反应。

最后问卷对大类培养实施的各具体专业进行摸底, 29.2%的新生会选择工商管理, 9%选择人力资源管理, 15.7%选择物流管理, 41.6%选择财务管理, 只有4.5%的同学选择旅游管理, 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反映出目前各专业的就业热度, 反映出新生选择专业偏重于就业因素的趋势。 影响这种选择因素中, 41.6%新生出于自身兴趣, 46.1%新生是因为容易择业, 有发展空间, 为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设置、专业人数的设定提供参考。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新生入学前2个月正处在大学生活探索阶段和适应阶段, 对经管类专S业和大类培养方式的认知程度低, 了解范围窄, 主动性差。 为让新生尽快了解高校各专业特点及自身专业兴趣, 摆脱入学前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图书、网络的迷茫, 高校各专业信息宣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开展专题教育, 提高专业认知。

大类培养方式赋予了新生更换专业二次机会, 学生所在班级不固定, 学生管理工作会趋向差异化和个性化, 如何提高学生对各专业认识程度便成为高校的重要问题。在新生入学之初, 学校、学院两级单位会对入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这类教育主要集中进行学校、学院发展过程、发展定位的介绍, 信息相对宽泛, 难以针对各专业解决学生的疑问。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校需要多次组织专业教育和专题讲解的活动, 邀请校内外知名相关专家进行答疑, 甚至可以针对“大类培养方式”进行课程目录式讲解, 使新生对专业进行系统化、权威性解读, 转变新生对所读专业初步认知, 增强他们对专业的归属感。

(二) 立足就业热点, 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新生专业选择逐渐理性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立足自身兴趣选择专业, 但是不可否认在诸多能够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中, 就业热度依然起到重要作用。 就业因素直接影响高校专业之间的“冷热”, 由于各专业差异太大, 按学生志愿分流会导致学科结构失衡, 因此高校在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人数时, 需要立足学科建设实际, 在确保各专业协调共建的基础上, 实时调整各专业人数控制, 适当参照学生选择意向, 为地区人才需要保驾护航。 以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热点为例, 财务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是目前新生认可度最高的两个专业, 分流选择意愿超过70%, 经过两年通识教育后, 通过成绩优先选择的方式, 这两专业的人数可以在现有的培养规模上进行增加, 以满足新生选择的满意度和地区人才需要。

(三) 正视民汉新生认知区别。

由于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全国招生, 生源结构复杂, 少数民族新生比例超过30%, 学生组成极大区别内地高校, 这为大类培养方式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另外, 由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过渡的需要, 民族新生入学统一进行预科教育, 这有利于民族新生对大类培养方式的认识, 但是同样为大类培养方式的开展带来困难。 民汉新生对专业认知出现明显不同, 建议高校开学初加大对汉族学生, 特别是内地新生的宣传, 提升整体认知度水平。

摘要:大类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2015年9月,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式推广大类培养改革。本文针对采用大类培养模式下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新生进行调研, 以此摸清新生对大类培养改革措施的了解和认可情况, 分析和筛选影响专业选择的客观因素, 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通识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大类培养,专业选择,专业认知

参考文献

[1]万俊毅.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10) :47-50.

高校经管学生的专业及就业特点探讨 篇10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训内容及教学模式

高校经管类专业包括经济贸易、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等, 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领域。在本科阶段, 大多是应用类课程为主, 包括各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及方法等。而且大多数经管类专业都需要经历一两年基础经济类基础课程, 包括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财务管理、经济学原理等。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 才能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国际贸易为例, 主要的专业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函电、外贸实务、外贸谈判技巧等, 这些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与企业经管专业的区别所在。即使是在这些专业课程中, 也穿插了大量其他专业的内容, 如国际贸易结算, 其中就涉及金融、会计、经济法等专业的内容。正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相互强关联, 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大多会采用多专业混合教学的方法, 这样既节约教学资源, 也能促进专业间的交流互动。

从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与实际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实际经济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但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 就很少有机会或没有意识去认识真是的社会。尤其是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 实际发生经济活动并不是课本中理论和公式那么简单。任何一项活动的发生, 都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 如一项交易的达成, 涉及生产技术、财务、物流、营销、组织管理、金融保险等多项内容, 而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也是无法从课本中深刻体会到的。从目前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培养模式看, 理论及案例的宣讲教学至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浅显的理论框架和逻辑。并不能帮助学生任何和理解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以及这些内在事物对个人素质能力的要求。

大多数经管类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对经济社会的理解和观点也大多是套用理论逻辑。但面对实际问题时, 并不能深入全面地理解事物发生原因、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等, 尤其是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难题是, 往往无从下手, 缺乏创造力和魄力。因此, 从高校经管类教学的模式方面看, 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高密度学习和自主学习, 增加实际操作和体验的环节, 以提高学生对真实经济社会的感知和理解。

二、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发展诉求

经济管理专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除了高效专业设置门槛较低及录取要求偏低以外, 一定程度也要归因与社会环境对学生认识的影响。相比上个世纪, 越来越少的学生能够坚持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并真正坚持走科学技术探索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想学习如何去经营管理, 一方面在普遍的认识里, 经济管理类学生大多出入高档写字楼, 西装革履, 全球出差, 白领形象在学生小时候就被牢牢灌输;另一方面, 学生们迫于生活的压力, 只能将学习作为谋生的工具, 而学习如何认识经济、如果去理财或经营管理, 是他们对经济物质追求最直接的表达。因此, 我国绝大多数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发展诉求, 都集中在对经济回报和工作形象的追求。

当然, 这样的诉求无可厚非, 也不是经管类学生特有的。但这种诉求并没有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真正结合起来, 许多经管类学生往往在高校中就已经迷失, 在理论熏陶下渐渐失去了实际操作和综合发展的能力, 最终无法实现学生所预期的目标。而相比工科学生, 可能继续高中以来枯燥的计算、实验, 但最终毕业后拥有一身技能, 在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发展的经济背景下, 很容易立足于企业的核心。

三、经管类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

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 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高校经管类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 供过于求;第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不高, 无法达到企业和社会的期望;第三、就业理念和导向不科学, 造成结构性不均衡。

首先, 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规模增长过快, 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求。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高校争相发展成综合性大学, 其中文史经管类专业建设至综合性大学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经管学院的设立对于实验室、师资等要求不高, 因此经管专业遍地开花。而我国就业市场上的大部分就业岗位都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 而真正能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只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金融等行业。而这些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且对专业的限制不高。

其次, 经管类学生同质性较强, 个人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无法达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期望。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如果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 无论是名牌学校的毕业生, 还是普通高校的经管类毕业生, 实际差别并不大。而同一学校毕业的毕业生, 彼此之间的共性也较强, 在理论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社会实践等方面, 都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因此, 大量同质且综合素质较低的经管类毕业生, 相对有限的优质岗位, 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可想而知。

最后,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及社会的就业导向也影响着学生的出路。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非个人能力因素, 都迫使学生放弃专业技能的提升, 而选择考取更好的学校、选择更好的导师、获取更多的证书等等, 目标是为了能够最终进入如金融、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垄断性行业。而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注入, 而且不可能为平庸的毕业生提供优厚的工资。然而, 优秀的经管类毕业生不愿意进入需求更加旺盛的中小企业, 而能力平庸的毕业生又不被中小企业所接受。因此, 结构性的供需不平衡, 导致了高校毕业生残酷的就业现状。

四、提升经管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结论, 本文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以促进高校经管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立足实践, 改革教学模式。从专业知识学习的实质及国外成功教学经验看, 经管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学生能够在学校内部开展或体验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 如自主创业, 就业与校办企业等等。真实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尤其是组织和交际能力。

提前明确专业学习及就业方向。尽管类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 而真正学习和研究自身专业的时间很短, 而且缺少实践的机会。因此, 学生需要在入学以后就明确细分的专业领域和就业方向, 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 应当基于自己的兴趣及诉求, 明确从事哪个行业、哪类企业或产品的贸易工作, 这样就能缩小研究的范围, 更加深入地探索。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相通性, 这样的培养模式并不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 促进学生对外部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需要大力宣传自己, 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企业的需求、运营现状、竞争优势及发展目标等。只有学生意识到在中小企业中能够个人价值发挥的空间, 就能逐渐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永利.工科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2

[2]唐龙.构建地方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关键应用能力的探讨[J].石油教育, 2013.2

上一篇:自动分选装置下一篇: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