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监管系统

2024-08-13

综合监管系统(精选九篇)

综合监管系统 篇1

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是开放式的平台, 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和数字长春建设的基础, 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GISGPS大型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无线视频技术, 构架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体系结构的全数字化的市政综合应用系统。对城市地上设施实现网格化主动巡查管理、地下一体化、数字化管理, 对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实行即时的在线监控, 对突发事件实施预警预报, 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 建设长春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市政道桥、供水、排水、供热、燃气、路灯等业务管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成

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包含14个子系统:供热在线监管系统、12319呼叫管理系统, 市政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供水在线监管系统, 排水在线监管系统, 燃气在线监管系统, 照明在线监管系统, 道桥在线监管系统, 静态交通在线监控, 突发事件与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 网格化管理巡查系统, 电子政务业务管理系统。

3.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功能

本系统开发了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中心数据库与地下管网系统, 网格花巡查系统, 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控系统以及将来待建设的各子系统数据实时更新交换, 保证中心数据库的权威性。同时中心数据库将覆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的道桥、照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通信、电力、公共交通等基础数据根据权限要求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各子系统共享, 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 上级与下级之间、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

4.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管理

4.1 加强信息平台系统运行与维护, 确保系统数据完整、准确和网络安全;完成平台系统升级和开发;负责系统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和维护;对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控, 指导二、三级信息平台建设, 编制并严格平台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业务培训。保证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

4.2 通过平台及时受理市民群众、社会各界有关城市建设领域的投诉举报咨询求助。险情信息和意见建议, 协调城建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处理;及时统计、分析、汇总信息资料, 准确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送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的民情、民意的信息。

4.3按照“十二五”全市数字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逐步建立我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下管网数据库, 对市政公用系统设施运行情况, 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及窗口服务质量、相关政策法规及监管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通报与发布;对全市的市政公用地理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定时发布信息。

4.4 利用平台对突发事件实施预警预报、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对全市市政公用突发事件和重大险情等应急抢险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与二、三级平台连动;对重点、难点投诉事项及时跟踪督办。形成高效管理、反应快捷、信息通畅的城建管理网络, 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4.5 目前市政公用信息监管系统已经与气象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根据天气预报、实时动态云图、实时气温、历史气温变化对比曲线, 及时指导供热企业调整供热运行参数。

5. 未来展望

系统全部建成后将对城市地上设施实现网格化主动巡查管理、地下管网可视化管理, 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对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实现即时在线监控。对突发事故实施预警预报、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 建立长春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市政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热、燃气、路灯等业务实现全方位的数字管理。

参考文献

[1]江爵伟.市政管理信息化规划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 2005 (09) .

[2]汪光焘.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J].城市档案, 2005 (06) .

[3]郝力.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标准体系建设[J].地理信息世界, 2008 (04) .

[4]李鹏, 魏涛.我国城市网络化管理的研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01) .

[5]王少君.建设部要求建立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J].建设科技, 2002 (09) .

综合监管系统 篇2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处于跃升全新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民族发展的主流趋势。广播电视作为重要媒介,凭借自身灵活性、影响力较广等优势,已然成为我国政治与宣传工具,其重要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如何实现对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构建监管与调度综合平台系统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综合系统的功能、构成等,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

前言: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各地区广播电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积极构建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以此来减少外部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保障,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媒体服务。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不仅能够让我们明确综合系统构建的重要作用,还能够为尚未构建综合系统的广播电视台提供参考和借鉴。构建综合系统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社会发展赋予了广播电视全新定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工具,加强对广播电视的管理,能够促使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就本质来说,广播电视从技术至内容,从管理到效率都具有其内在规律。构建综合管理平台,能够从技术层面上规范广播电视经营行为,实现对全波段、全时段的高效监督和管理,促使为国家及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同时构建综合监管平台也是广播电视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够协调各方面因素,构建一支将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可见,构建综合系统不仅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广播电视发挥舆论价值的必要手段。综合系统构建

为了提高本文研究针对性,笔者选择某省广播电视作为研究对象。该省顺应当前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构建了集监测、信息发布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调度系统。其中系统是由监测中心、16个市州监测前端系统构成,能够实现对各个地区两套自办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的存储,能够满足本省广播电视的统一管理需求,且在实践中,整个调度及管理效果较好。

2.1系统功能

系统立足于广播电视实际发展需求而建立,功能多元,如质量监测,能够对各市州前端采集广播电视信号,对当地播出的重大停播事故等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发生的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分析、汇总和处理,减少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够对广播或者电视节目进行巡回监测,掌握节目内容。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综合系统能够及时转发国家广电总局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等,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从而为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保教护航。

2.2系统构成

综合系统是由网络系统、控制系统及监测系统等多个部分构成。一是网络系统,主要是针对地方播出的广播电视信号进行前端压缩编码处理后,通过宽带专网,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审核。网络系统主要建立在中心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基础之上。

二是中心控制系统作为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而核心,也是查询的主要入口。在此基础上能够对网络检测前端信号进行控制、监听等操纵,由服务器、工作站及多媒体网关服务器等构成。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趋势下,中心控制系统架构采取B/S、C/S混合式体系架构,以此来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数量。一般来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且交互性强,通过C/S方式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

三是监测系统,通过无线天线接受当地的AM(522~1622kHz)、FM(87.5~109MHz)广播节目,实现针对性监测。广播信号经过数字压缩处理后,能够在本地磁盘存储一个月,总调度中心可以随时监听任何一个广播节目内容,对存在问题的节目进行停播等处理,有效提高了对广播信号的管理水平。

四是屏幕显示。综合系统在构建过程中,非常关注系统与人员之间的交互性。因此设计了超大屏幕,实现对各个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监督和管理。大屏幕显示系统能够满足多画面、多状态显示需求,能够对视频图像及电视进行合理分割处理,呈现具体地监测数据。

五是调度系统。综合系统与总局预警发布系统连接到一起,能够借助预警信息实现对全省各个单位发布的监测信息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调度系统能够汇总各类信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以此来达高效的管理目标。不仅如此,还能够构建IP派发机制,确保政策的下达,实现信息共享目标

2.3系统运行效果

该综合系统在该省广播电视中应用几年后,经过了建设、升级等多个阶段,正式进入到使用阶段,且运行状态较好,无论是平台界面、还是功能划分都符合人性化需求,在提高广播电视监测有效性的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实践中,系统运行准确率较高,提供的信息具有可信度。其中广播监测误报率在1%以内,漏报率在5%之内,整体效果很好。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构建内容广泛、技术先进的综合监测系统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且成本、时间投入较多,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构建综合监测系统,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此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合理原则,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综合监测调度平台,实现对各广播、电视节目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确保节目播出安全性,从而促进广播电视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游声红、罗静、许扬.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02):108-111.[2]谢东晖、杜国柱.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8):45-48.[3]居朝军、钱卫.构建省级广电全媒体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8):145-151.[4]王涵.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管理系统[J].中国有线电视,2014,(09):1095-1096.[5]刘晓奇.陕西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的初步设想[J].科技资讯,2012,(22):66.作者简介: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设计 篇3

1 建设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建设内容全面覆盖了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内容, 具体对系统运维工作而言, 内容可以主要概括为4方面: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业务应用、桌面终端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针对运维工作内容,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需求大体来说, 可包括以下几部分。

1.1 运行监控管理

(1) 一体化平台:一是硬件设备的监控, 包括查看设备的配置数据和实时性能数据;根据设备的当前性能数据值判断运行状况, 符合告警规则就发出告警;记录设备的历史变更情况和历史性能数据, 形成历史库;二是平台软件的监管, 主要是由软件提供的接口获得软件当前运行情况;三是网络监控, 主要包括查看网络当前的通断情况、链路当前负载、流量等数据;记录历史流量数据, 形成历史库。

(2) 业务应用:一是通过统一的接口和规范监测、统计和分析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二是对业务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快速、准确定位;

(3) 桌面终端:一是针对桌面用户不同岗位的特点, 建立桌面管理规范和标准;二是和资产管理以及IP管理相结合, 对桌面进行全面管控;

(4) 统一、集中展现:一是原有的系统运维工具局限于各自所管对象的监控和管理, 缺乏灵活性;统一、集中的展现界面应该在原有展现模式的基础上更加宏观的展现信息, 能够从不同切面、视角展现;二是展现需要考虑业务和分析管理的角度;三是展现要直观, 通过图表等各种方式提供从细致到宏观数据的支持, 同时具备精细化的图档管理。

1.2 流程规范固化

(1) 体现分级运维, 分级负责, “谁运行谁负责”的管理思路, 适应“两级三线”的运行维护体系。

(2) 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级三线”运行维护体系梳理工作流程, 根据实际工作要求, 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为日常运维工作提供快速、方便、规范的流程;

(3) 建立一体化运维系统知识库, 通过知识库的积累, 为操作层和管理层提供问题分析的依据。

1.3 辅助分析决策

(1) 适应管理工作对分析需求的不断变化, 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 提供灵活的、不固定的分析手段和功能, 对数据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挖掘分析;

(2) 提供对各种监管对象的监控指标, 用于指导产品选型和采购;

(3) 提供自动化的指标和报表数据统计;

(4) 提供统一、完备的IT资产管理;

(5)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做到提前预警;

(6) 提供对整体的安全事件的分析和安全风险的管理。

1.4 一体化集成整合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要突出“一体化”, 加强原有系统模块的关联度, 把原有割裂的东西整合起来, 在原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 着重考虑跨系统、跨模块的关联、分析、统计。

2 建设原则

2.1 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公司IT服务管理咨询成果

2007年, 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IT服务管理统一咨询工作, 参考ITIL模型和服务管理最佳实践, 对信息系统运维建设中相关角色职责、业务流程和考核机制的建设进行了明确和规范。运维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咨询成果, 综合考虑并完成平台建设。

2.2 借鉴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的成功经验

通过长期积累与发展, 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已建立了一整套成熟、完善的体系架构:毫秒级的数据采集;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在内的基于CIM/CIS的数据集成总线;专用的工具层提供图形平台支撑上层应用与展现。在运维综合监管平台设计中要充分借鉴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的成功经验, 改革IT监管现有的体系结构, 达到实时管理、精益管理的目标。

2.3 充分利用现有产品及技术

在信息运维领域, 已有大量的指导理论以及适用于不同管理域的各种产品, 运维综合监管平台设计不但要汲取现有的技术与经验, 而且要兼顾公司内各级运维建设已有部分系统实际,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产品及技术, 在现有产品与技术的基础上, 创新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

2.4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坚持统一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 实施对整体架构和数据模型的统一管控。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循序渐进, 遵循分阶段迭代实施的原则。

2.5 业务支撑优先

无论平台功能如何划分及部署, 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最有效的实现业务价值, 支撑业务的发展, 增收节支。

2.6 投资保护的原则

在满足业务支撑原则的前提下, 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已有投资, 尽量避免重复建设, 要考虑管理系统开发及运维的综合成本。

3 建设目标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体系, 为国家电网公司业务应用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运营的成本, 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具体包括4方面。

(1) 实时管理。主要包括实时掌握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与异常, 并迅速定位, 尽快解决;及时发现入侵、病毒等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 并迅速响应;通过运行分析, 调整运行策略,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通过安全分析, 调整安全策略, 提高系统安全性。

(2) 闭环管理。主要包括通过流程保证故障、异常、隐患由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方式闭环处理;促进巡检、变更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流程运行的考核数据, 促进运维质量和运维效率的提高。

(3) 精益管理。主要包括通过丰富完善的信息图档资料, 为运行维护工作提供直观准确基础数据;避免维护工作中的疏漏而带来的人力、资金浪费;分析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负荷, 制定合理的资源调配方案。

(4) 战略管理。主要包括优化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性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降低安全风险;预测并计划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考核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4 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总体架构分为3层和1个库: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层、协同调度层、应用展示层与统一信息库。

数据采集分析层:数据采集层是对所有IT资源对象根据管理策略对运行状态情况 (KPI) 、资源配置数据、资产数据、安全数据等进行采集, 分析处理, 并将数据进行转发和存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层对IT基础设施的监控范畴主要包括网络监控、主机监控、数据库监控、中间件监控和通用应用监控等进行供事件、故障报警的采集及分析, 以及对信息系统软硬件主要指标的采集及分析。为协同调度层提供服务与支撑, 是构建协同调度层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其目标是从多角度采集公司信息业务应用的运行数据, 通过分析处理评估运行的状态和质量, 发现故障和潜在问题并发出告警, 保障公司信息业务应用的持续稳定运行。配置数据采集是对于IT资源对象的配置情况进行主动的采集, 为后续的配置管理流程、资产管理提供数据, 建立基线。同时通过数据的比对或者审计, 发现配置变动。

协同调度层:数据处理层把分析完的数据上传到协同调度运维流程, 运维流程进行派单和处理, 并提供资产、知识库、文档管理。建立在统一的流程引擎上。

统一信息库:统一管理信息库是整个平台的核心数据结构和存储, 为其他应用、展示模块通过统一的数据总线接口提供统一、完整、准确的数据。

应用展示层:统一的应用、管理与展示界面, 建立在统一的图形平台上。

5 五个“一”技术路线

5.1 一次采集

现有的网管、安管、桌面管理等系统为实现对网络、系统、应用、安全设备与桌面等IT资源的管理, 需要采集IT资源的告警、性能、配置、安全数据。多种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在同一资源的同种数据会被多次采集的现象:一方面同一数据多次存储, 数据冗余且可能存在一致性差异;另一方面, 多次数据采集对被管资源可能造成性能影响。因此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对数据的采集为一次采集, 变告警、性能、配置、安全事件、漏洞、资产数据的重复采集为一次采集, 多次使用。

5.2 一个流程引擎

现有的IT服务管理、安全管理、桌面管理都有流程功能, 分别建立在不同的流程引擎上, 通过统一流程引擎, 支持IT服务管理系统流程, 并支撑网管、安管、桌面管理中的所有工单流程运转。

5.3 一个管理信息库

现有各系统的数据分别存放, 存在数据冗余, 由于数据采集与维护策略不同, 可能存在数据不一致。为提供统一、完整、准确的数据, 需要构建统一管理信息库作为系统的核心数据结构和存储, 为其他应用、展示模块通过统一的数据总线接口。管理信息库中的数据包括资源数据、工单、操作、视图、故障、性能、原始数据及知识库。

5.4 一个图形平台

为达到实时管理与精细管理的目标, 同时借鉴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的成功经验, 需要构建一个图形平台, 支撑统一的应用与展现界面、综合的实时监管、工单与维护作业以及统计分析。

5.5 一次用户认证

在企业一体化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的总体框架下, 对安全运维管理的要求将大大超过手工管理网管、流程和安管等跨异构系统的能力。管理上的复杂性还会导致出错机会和安全风险的增加。比如, 内外运维人员的快速流转导致系统中大量存在孤立的账号, 并且这些孤立的账号具有有效的权限, 使运维管理系统暴露在内部和外部攻击之下。因此需要账号管理集中化, 使公司能够从一个或几个集中点, 控制用户对所有管理系统的访问。整合各模块的用户管理, 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与认证。

6 建设路径

电网企业运维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可根据各单位系统运维需要, “有重点、分阶段”展开。这里一般性建设路径建议。

(1) 第1阶段:实现实时监管与部分流程及图形化展现。本阶段数据采集分析层主要实现告警、性能、配置、安全事件、漏洞扫描和资产等数据的采集、数据过滤、数据安全、数据审计、实时故障告警分析、安全风险告警分析和性能数据处理;协同调度层实现服务台、事件、变更和巡检流程;统一信息库实现全部功能;应用展示层实现运维管理图形展示。

(2) 第2阶段:实现全部流程与大部展现。数据采集分析层主要实现资产数据跟踪;协同调度层实现问题、配置和调度流程;应用展示层实现运维管理仪表盘展示、运维管理统一报表、业务影响分析、安全影响分析、绩效考核、合规管理和文档资料管理。

(3) 第3阶段:实现资源战略规划。应用展示层实现故障反演、趋势预警、决策分析和可用性管理。

(4) 第4阶段:实现运维自动化。

7 结语

工商综合监管总结 篇4

2005年,在市局党组的带领下,我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执法观、服务观,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执法和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工商登记机关的新形象。围绕上述工作思路,2005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正确指导思想,确保政治立场坚定。自今年三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综合监管科以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学习了党中央、省、市一系列文件精神和十六大文献、党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深刻领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和深远意义,科室的五位同志写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22篇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科室全体人员对党的光辉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对新时期下面临的严峻形式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有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真正触动了神经、激活了思想;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上了个大台阶,党性观念、党的宗旨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业务工作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了我们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程序中。

二、立足改革,周密部署安排,全面推行新型年检方式。在2004内资、私营企业年检验照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一法四规定”,本着便民利企的原则,实行“滚动年检”、“网上年检”以及“免检企业”等监管方式,使今年的企业年检验照工作取得了效率高、质量好、操作规范的成效。2004,市局已登记的内资企业共1898户,截止4月30日通过年检1582户,年检率83.3%;市局已登记的私营有限公司共2340户,截止4月30日通过年检1960户,年检率83.7%。

我们首先将年检工作与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和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并全面推行了“滚动年检”、“免检企业”和“网上年检”多管齐下的新型年检方式,在注册大厅专门设立两个年检窗口,并按照A、B角配置工作人员,实行年检工作首办责任制,实现专人受理、专人审查的“一审一核”,并对年检程序进行了优化,每个环节都认真安排,使之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对于部分企业不知悉滚动年检的规定,未在对应月份及时申报年检,但在4月30日前参加年检的,只要符合条件,也一律通过年检。对通信、石油、电业、连锁药店等下属分支单位较多的企业和集团,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统一进行年检,提高了效率。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年检进行地十分顺利,注册登记大厅在年检期间没有出现拥挤排队现象,受到了广大企业的好评。

其次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对年检时间、方法、途径、应提交的文件证件以及年检方式的改革事项等,反复播发通告进行宣传,扩大宣传效应。并广泛运用工商部门现有的沟通渠道。如红盾信息网站、宣传橱窗、公告栏等,详细公布年检的操作方法、疑难问答。全市共印发《检验须知》、《明白纸》等宣传材料3万余份,将年检报告书、企业登记服务指南和宣传材料一起放在注册大厅,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放到企业手中,以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还开通了年检咨询电话,及时答复企业的询。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企业年检申报率较往年明显提高。

再次是突出重点,提高审查质量。重点做好“四查”,即:一查经营场所是否真实,二查股东出资行为是否合法,三查营业期限是否到期,四查前置审批证件是否齐全有效。绷紧安全弦,以“二次登记”的精神,对成品油批发、零售、仓储,网吧、娱乐场所经营、药品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等企业在年检前做好查档工作。凡应提交未能提交有效许可证(资质证)的,限期补交;凡经营范围涉及的审批事项超出许可证(资质证)核定范围的,及时办理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确保了企业档案齐全完备,无漏项,无缺件。

三、强化措施,抓住重点,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今年市里安排我局的招商引资任务是1000万人民币,我们完成了招商引资签约合同项目51个,落地22个,到位资金18.7亿元,其中赴闽招商签约项目20个,合同金额27亿元,意向项目6个,投资6.5亿元,超额完成了省局、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是牢固树立“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临沂经济的发展”和“临沂要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的观念,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放在工作的重点之重点。为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我们抽调骨干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筹备工作。

其次是明确目标,抓住重点。5月份,我们印发了《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05年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我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临沂批发城强大的物流优势等实际情况,在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把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把福建作为重点区域,是因为03年我们按照省工商局的统一布署,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赴浙江招商引资活动;04年,我们又组织了赴广东省的招商引资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把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产品出口创汇项目以及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符合我市产业结构的项目作为重点招商项目。

我们还认真做好赴闽招商引资前期准备工作。

(一)上半年,我们邀请了20名已在我市成功创业、兴业的台闽客商召开座谈会。对台闽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台闽客商纷纷表示,将积极宣传我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并协助联系招商引资项目。座谈会的召开,为下半年赴闽招商引资找到了切入点,初步确定了“以商招商”赴闽招商策略。

(二)我们还先后组织三个招商小分队到福建泉州、福州、厦门及江苏常州等地进行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和意向项目洽谈,共签订合同项目5个,合同金额1.95亿元。5个项目均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如福建客商曹立峰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临沂市龙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已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立项,征地78亩。

(三)参加了全省“三个亮点一起亮”民营企业座谈会和鲁台经贸洽谈会准备工作。这两项活动也是省局组织下半年对闽招商引资、帮扶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作了充分准备,组织撰写和印制一系列经验材料和招商宣传册。

此外,我们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及省局组织的有关招商引资活动。

(一)组织参加浙粤民营企业家恳谈会。4月26日,由省工商局组织的山东浙粤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我局宋学民副局长率团参加了会议,已经在我市投资兴业的浙江客商代表山东吉祥铝塑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正、广东客商代表袁春翔在会上发了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我省赴浙粤招商的经验和成效,为今年做好赴闽招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参加临沂市杭州招商引资推介会。6月8日,市政府在杭州隆重举行招商引资推介会,市局联系了几十户浙江当地企业到会与我市企业家洽谈,达成投资意向4个。

(三)组织参加了山东浙江知名企业家投资回乡报告会。为吸引更多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到山东投资、创业,6月14日--15日,省局组织在我省成功投资的18名浙江企业家在杭州和绍兴各举行了一场回乡报告会。企业家们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介绍我省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浙江引起很大反响。我市浙江投资创业商会会长郑志浩代表浙江企业家代表出席了报告会,两位有合作意向的临沂企业家与浙江企业家进行了现场洽谈,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四)参加了省局在福州、厦门组织的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暨签约仪式。临沂市在福建签约合同项目9个,合同金额共计5.2亿元,主要包括福州客商郑朴春在高新区与山东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资0.5亿元的工艺品制造、厦门客商吴天注在兰山区投资0.8亿元的建筑施工等项目。同时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市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推介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合作项目的洽谈和意向项目签约,与福建客商建立起了灵活多样的合作关系,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市直部门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上,市委副书记张少军在讲话中赞扬:“市工商局作为垂管部门,一直把支持地方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重视程度高,招商力度大,招商成绩突出,为全市作出了表率。市直各部门,特别是任务完成不好的部门,要认真学习市工商局的好经验、好做法,争取下半年有所突破”。副市长仇景阳同志指出:“市工商局的突出贡献,不仅是他们扎扎实实地作好了本部门的招商引资工作,完成了本部门的任务,而且推动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成市政府与浙江商会的全面合作,我市被评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十个城市之首,都与市工商局的主动牵线搭桥、积极努力工作密不可分”。

四、加大监管力度,查处违反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行为。今年,我们共立案查处了违反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案件 起,罚没款 万元,发出限期整改和责令改正通知书 份。并且根据省局、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圆满完成各项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继续大力开展取缔无照经营活动。无照经营具有隐蔽性大、流动性强、易反复、难管理的特点。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实施以来,我们把打击无照经营重点放在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业和行为上,连续组织集中查处取缔活动,严厉查处取缔难度较大“钉子户”和“回潮户”,遏制住无照经营回潮和反弹的势头,使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照经营活动明显减少,保护了守法经营业户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照经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

(二)是迅速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我们把严格审批、规范经营作为源头治理方式,先后组织了“零点行动”、“假日执法”及“万名学生签字拒绝网吧”活动,共出动检查人员2842人次,车辆736台次,检查“网吧”经营单位340家,取缔无证照“黑网吧”181家,责令停业整顿36家,查扣电脑主机341台,罚没款26万元。

(三)严查非法黑中介。我们根据举报闻讯出动,联合市劳动局、市公安局等有关执法部门,对兰山区内劳务中介场所进行了检查。在通达路中段和新华一路北段对两家大型劳务中介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均属于无照经营,执法人员随即对其依法进行查处,对非法收取的中介费责令现场退还,并扣押了用于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传真机、电话机、表格材料等物品一宗。随后,联合检查组对长途车站周边的非法劳务中介进行了地毯式清查。通过这次联合检查,有效打击了春节过后非法劳务中介蔓延的势头,保护了广大劳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净化了劳务市场。

(四)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进行彻底清查。临沂经济开发区“3.8”特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协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重点对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实地检查。对接送学生车辆集中检查,先摸底登记,再逐车审查、建档,坚决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司机)。共检查接送学生车199辆,扣押报废车6辆,处理违章车3辆。

五、明确任务,做好保障,完成上传下达的其他工作。

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还着重抓了为注册大厅做好服务、为外地工商部门做好查询、企业注册局内部公文的上传下达等几个方面组织保障、相互衔接的工作,也都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二OO五年,我们虽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市局党组的要求、与其他优秀科室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明年我们将全力以赴,争取有新的突破,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做好年检工作。我们将本着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统一组织实施对市局登记的企业的检验和指导县、分局的年检工作。对逾期未申报年检的企业做好催检、处罚工作,对拒不进行年检的企业将统一于2006年8月底前吊销。目前,我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2005企业年检工作,会议通知、年检须知、年检报告书、年检标识等材料都在印制、定购,待年检办公地点确定以后,并在电视、广播、报刊上发布广告,打造舆论氛围,使广大群众和企业知悉我们的办公地点以及年检要求等变化。

二、搞好教育培训。新的公司法将于2006年1月1日实施,届时我们将结合有关登记注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组织登记注册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三、加大监管力度。在年检和其他日常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提高审查质量,对经营场所是否真实、股东出资行为是否合法、营业期限是否到期、前置审批证件是否齐全有效等登记注册的有关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谨慎地进行处理。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设计 篇5

2005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经过多年整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好转和规范。但是由于受利益驱动,违反开发利用方案、超层越界开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还时有发生。为适应目前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切实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徐州市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开发了一种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对全市地下和露天开采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综合监管,不断提高矿产资 源综合监 管水平,探索一条 科技管矿 的新路子。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具有实时、远程的特点,为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平台,提高了矿产资源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1 系统原理

随着矿山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应用于矿山[1]。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将GIS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以GIS为管理平台,构建基于人员、生产车辆、采矿设备、运输轨道车辆、关键生产区和井下移动设施等传感设备间的物联网络,建立矿业权、井下人员 设备定位、地 面全球定 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定位、视频、三维建模等数据库,实现矿山矿界管理、井下采掘监控、矿山视频监控、储量动态管理等功能,建立覆盖全市的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平台和数据库,为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 用提供信 息支撑。系统 拓扑如图1所示。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框架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由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应用和服务组成。整个系统涉及数据采集、业务应用等多个方面,围绕综合数据库实现查询统计、监管、综合应用、数据管理等应用,实现信息集聚、预警监 测、辅助决策、网 上管理、查询 统计等功能。

该系统采用B/A/S三层结构的方式,即客户浏览器(Browser)/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数据库服务器(Server)方式,分别对应处理用户界面逻辑 (描述逻辑)、应用处理逻辑(业务逻辑)和数据逻辑3个层次。系统由数据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构成。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矿山远程综合监管系统总体框架

(1)数据采集层。依托于矿山物联网采集人员定位系统 坐标数据、产 量数据、视频 数据、GPS数据等。

(2)网络层。数据通过互联网或国土资源专网传输,支撑数据采集、业务系统运行。

(3)数据层。以矿山监管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数据管理平台建立数据中心,有矿政管理数据库、矿山监管数据库、平台支撑数据库等,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数据支撑。数据包括MapGIS的矿山地形地质图、井上井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矿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平面图等。

(4)平台层。基于三维建模与可视化、GIS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设系统基础平台和运行平台。

(5)应用层。在业务层上,围绕矿管、地勘、执法等矿政管理部门的矿业权审批、矿业权监管、执法监察等矿政管理需要,建设监管系统。

(6)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为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层次提供安全保障。

(7)标准规范体系。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信息输出以及信息系 统开发和应用、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相关工作中实施标准化管理。

2.2 空间数据库建立

由于系统是基于GIS平台开发的,所以空间数据库是最基础的部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通过对图形数据分层、建立属性数据库以及空间索引进行的。物联网中的数据具有海量、多源、动态、异构、分 散等特点,为了同时聚集和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记录来取得信息的全貌,必须对异构的物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聚合,才能保证物物感知交互的进行[2]。利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全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来构建空间数据库,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 把GIS与关系数据库集成起来,从而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一体化存储管理。

矿山端为矿山生产数据,分为产量数据、视频数据、地下矿山井下人员轨迹数据、露天矿设备轨迹数据,这些数据都为生产原始数据;数据采集系统部署在矿端,由硬件和软件系统组成,其中地下矿山的数据采集通过读取人员定位系统数据实现,露天矿在采矿挖掘机上安装GPS设备直接采集轨迹数据;生产数据经采集发送后,由数据中心接收和保存,形成矿产综合监管数据,矿产综合监管数据由用户系统进行处理和加工,然后在GIS软件中进行展示。

3 子系统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由8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露天矿山采掘GPS远程监控系统、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手机短信服务和预警系统。

3.1 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

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和露天矿山采掘GPS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原理是采用物联网和GPS定位技术,对开采设备和工作人员位置、轨迹进行远程监测,以判定是否越层越界开采[3]。

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卡、定位分站、通信分站、传输接口、矿山监控服务器、数据交换组件、通信总站、数据传输网络等组成。利用传感器与无线组网技术,以节点的形式采集数据,以网络的形式传递信息[4]。通过为井下工作人员和设备(采掘设备、矿车等)配备RFID射频卡,采用物联网定位技术,对开采设备和工作人员位置和轨迹进行远程监测。RFID具有快速读写、距离远、长期跟踪管理等特点[5]。通过井下设置的定位分站读取相关RFID射频卡信息,上传卡号、时间和位置等信息内容,由通信分站采集各定位分站信息,汇总并传输至传输接口。按照通信协议进行数据封装,汇总传输至井口人员定位数据库服务器。通过数据交换组件24h不间断提取人员定位信息并发送至通信总站进行封装,最后通过GPRS或者光纤传输至国土资源监控中心。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状况,掌握矿山采矿活动信息,判定是否越界开采,规范矿山开采行为。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3.2 露天矿山采掘 GPS远程监控系统

露天矿山采掘远程监控系统由主机、GIS系统、GPRS通信系统、GPS车载智能终端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GPS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调度、安全、设备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实时定位能力[6]。在矿山工程车辆上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和矿山地面GPS定位终端设备结合,采用模拟功能,对矿山地面采掘活动进行有效监控。GPS定位终端设备安装在目标设备隐蔽处,以确保不被损坏;天线外露, 保证信号无屏蔽;电源要求和发动机同线路,保证在目标设备发动的同时启动定位设备。

实时监控是通过获得矿山GPS监控实时信息, 对矿山地面工程车辆进行实时的监控,实时反映监测点的越界报警。GPS定位终端设备实时将监测数据上传到数据服务器,客户端实时读取数据库数据,并在相应的监测终端模型中显示报警信息。

系统监测地面工程车辆位置和行驶状态信息, 位置信息包含经纬度、海拔高度,行驶状态信息包含时间、速度、方向信息等。系统具有车辆出/入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 区域出/入时刻、工作 时间、车辆数量、车辆历史轨迹重演、超层越界告警、GIS显示等功能。

3.3 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

在矿山企业矿井出口、胶带、销售处等处安装实时电子称重系统,将电子秤的产销数量扫描进主控机并进行自动统计,确定矿山企业资源的日、月、年开采量,对当年动用资源储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进行动态管理。

该系统主要由称重、测速、运算、通信、数据服务5个部分组成。传感网络是物联网应用的3个层次之一(其余2个分别为传输网络、应用网络),在称重行业中,物联网的触角便是称重传感器[7]。称重传感器检测胶带上的矿物重量信号,测速传感器检测胶带的运行信号,运算部分把接收的重量信号和速度信号进行放大、滤波、AD转换后送入CPU进行积分运算,然后将矿物重量数据按照时段设定再通过无线或光纤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现场数据后,通过存储、分析、整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分类的产量信息。系统原理如图4所示。

图4 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原理

3.4 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

在每个矿山安装摄像机,并连接到网络硬盘录像机,通过交换机或者路由器共享一个网络IP并连接至Internet专线。系统可实现实时监控、远程预览、录像回放等功能。

对于偏远、难以铺设有线网络的露采矿山,可以利用无线网络来传送监控图像及数据。在矿山端安装热成像夜视仪和智能球机,热成像夜视仪主要用于夜间及恶劣条件下的监控,2种摄像机日夜配合使用,实现无人值守,24h全天候实时远程监控,不受天气、昼夜变化影响。通过3G无线方式将现场的视频图像传输给远端的监控主机,可以实现多个监控终端对多个现场的同时监管。

矿山视频 远程监控 系统主要 作用:1可在第一时间发现超深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查处,缓解日常监管压力;2通过定期抓拍矿山采掘区域图片进行比对,使得矿山生产状况一览无余, 降低了执法取证难度;3只要执法人员通过视频摄像头获取的视频发现在禁止开采矿区私挖滥采等违法生产行为,可立即制止,监控录像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系统原理如图5所示。

4 综合监管系统特点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把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等系统功能模块化,表现为可切换的不同页签。用户在统一的登录界面上输入一个账号,就可进入综合监管系统平台,对页签进行切换,直接选择矿山的产量、采掘、视频等不同页签,实现不同功能的远程监控。通过对各类监控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间的相互调用、无缝衔接。数据与视频图像同步显示,GIS地图定位可显 示矿山位 置、产量数据、视频图像、井下人员情况等,管理和操作方便。综合监管系统主要特点如下:

图5 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原理

(1)远程集中监控。对辖区内矿山进行远程监控,监控数据远程传输并集中存储在国土资源部门, 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力支持。

(2)无人值守。监管系统能够保证24h连续运行,对矿山开采异常行为、越界行为、监控故障予以预警。

(3)监控GIS化。人员和各生产设备的运行轨迹及具体信息通过GIS平台集中管理。

(4)多功能融合,提高了系统实用性,实现成本低,降低了设备和运维费用,易于维护。

(5)轻松联网,B/S结构,实现多级 地域联网 监控。

5 实施效果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率明显 下降,2011,2012,2013年发生率 分别为6.66%,5.33%,3.38%,所有违规开采行为均得到及时预警;系统实现了矿山产量的实时计量,进一步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 理。2013年度共监控到煤1391万t、铁矿石75.19万t,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监管增强了采矿权人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得到严格执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全市在采铁矿平均回采率由原来不足80% 提高到88%以上。

6 结语

将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应用于地下、露天开采矿山的监管工作中,能够有效节约管理成本,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矿山的全方位监管。同时通过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创新矿政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国土资源矿政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提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效能和服务能力。

摘要:以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为目的,设计了一种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重点阐述了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实现了矿山矿界管理、井下采掘监控、矿山视频监控、储量动态管理等功能,提高了矿产资源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达到了科技管矿的目的。

综合监管系统 篇6

针对上述安防体系的严峻现状,北京中创立方软件有限公司自从2012年以来,认真研究现代安防技术与理念,基于自身十余年雄厚的系统集成经验,适时地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新形势下安全防范需求的安防软件平台:威智TM综合安防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随着对需求的深入理解,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对新理念的不懈探讨,在近两年中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完善,使之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

威智TM综合安防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融入的最新技 术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信息加密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综合分析技术、专家决策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数字定位技术、卫星跟踪技术、GIS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等。

1 威智TM的特点

1.1 感知

威智TM系统全面支持物联网的最新传感技术,将诸如RFID、GPS或北斗系统、移动终端等前端感知设备,通过各种无线/有线、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专业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人、事、地、物”的“高效、稳定、安全”的“管理、控制、运营”一体化。

1.2 互联

威智TM系统引入了本公司专利技术“规约适配器”(Protocol Adapter),可无缝连接国内外任意厂商的技防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该平台支持以太网、CDMA、GPRS、3G/4G、Wi-Fi、ZigBee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平台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和数据仓库DW技术,以及SOA体系架构,形成面向安防精细管理和应急指挥专业应用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动态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达成“数据整合、预防管理”的有效手段。

1.3 智慧

威智TM系统的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各类使用者量身定制以人为本的良好体验的交互界面,最大限度地适应相关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呈现信息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的物化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报率。其二:平台还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平台基于数据、知识、模型的决策与群决策技术,通过分级处理、智能行为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动态辅助决策,打造一个真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管理平台。

1.4 易构

威智TM系统是一个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其中系统稳定性和易构性体现在中创立方自行研发的ESB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它将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协议紧密联系起来,只需我们选用其他设备的标准接口,封装在既有的监狱应用业务模块程序中,便可迅速搭建出一个完整的新应用环境。同时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协调运作,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另一方面“易构性还体现在系统扩充与升级非常容易,能够随时集成新的技防子系统与业务子系统,以及调整交互界面,以便适应新的要求,真正做到一经建立,十年不落后。

2 核心功能

2.1 信息互联互通

威智TM系统包含技防子系统互联和业务子系统互通,在保证技防子系统互联的基础上保证业务子系统互通,从而达到不同技防子系统、不同岗位、不同业务之间的业务互通。实现管区内的多系统、多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功能,提供对各种数据库系统的访问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各个互联互通的子系统相互独立,通过平台完成系统间互联,确定纵向上下级从属关系或和横向对等互联关系;提供接口和空间,实现管区内安防管理和应急指挥相关的各类的硬件子系统及业务软件系统,能方便接入,形成强大的无边界服务网络信息工具平台。

2.2 信息集中整合

威智TM系统是信息交互与管理的中枢。它将提供一系列的图形化管理工具,以便于设计、修改、监控与管理业务流程及各流程节点对应的服务,有机结合新老应用系统,形成一体化的安防管理和应急指挥业务流程,将人、事、地、物等信息的监视、查询、处理整合于一个平台中,实现数据集成、功能集成、流程集成等三个层次的集成。围绕报警事件,关注报警事件中的人,通过报警事件中当事人和关联事件、关系的复核、分析判断事实原貌,挖掘报警事件中的未知点,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关注安防管理的每个细节。并在充分集成的基础上,提供数据分析、态势预警、决策参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等高级应用。

2.3 一键操控模式

威智TM系统是管区内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一键模式化系统管理是中创立方公司专为威智TM系统用户开发的经典系列应用之一。其具体功能为:平日系统工作在日常的值机监控模式;平日模式又可根据日期、时间、气候等条件细分为不同的场景,一键切换不同的场景,切换后各个子系统的工作模式也随之切换;当有兄弟单位参观或要进行演练时,系统一键进入汇报演练模式;当出现高危事件,系统就转入应急指挥模式。

2.4 标准化信息管理

威智TM系统引入三个标准体系:“标准报警编码体系”、“标准设备编码体系”、“标准故障代码体系”,将报警、设备、故障管理数字化。“标准报警编码体系”建立在“类型、属性、级别、位置”四个层次上,可以完善地地定义每一个报警信息点;“标准设备编码体系”建立在“类型、型号、厂家、位置”四个层次上,可以标示每个设备;“标准故障代码体系”建立在“类型一问题一原因一措施”四个层次架构之上,可以完备地描述一个故障,每个层次结构均由其类型识别。

2.5 多业务预案

威智TM系统预案的制定是指针对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管区内安全预警预报、安防设备运行状态和监狱安全管理方式,进行隐患辨识和危害评估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其中发生概率高且危害大的事件模型预先定制的应急处理方案。中创立方的预案管理模块,实现了预案管理、执行、定制的有机结合,相关预案之间做到了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管理通过预案编制、预案评审、预案培训演练、预案查询浏览、预案启动执行。预案生成实现了逻辑图形化、配置图形化、编辑图形化、叠加图形化、选择图形化。

2.6 逐级数据交换

威智TM系统安全支撑体系是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安全防范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完成统一的用户认证和授权管理,满足平台安全服务以及各类应用系统安全访问的需要,保证系统能够高效、稳定、不间断地运行。通过系统间的应用级接口实现对上级平台数据交换,接收上级应用平台的指令下达、资源调用、预/报警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3 应用领域

综合监管系统 篇7

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3]。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4]。 然而,由于主管部门有各自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部门间各自为政,综合管理部门难以发挥宏观决策、监督检查和政策指导的作用[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资源为依托的各类发展项目的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日益严重, 急需加强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类活动综合监管工作。 但是,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缺乏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缺乏履行综合监管职责的技术手段。 因此,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对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能力, 成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人为活动监测手段, 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 有利于综合管理部门更好的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保护成效管理与监督评价。因此,建立基于GIS的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系统,对提高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需求分析与总体目标

以科技手段提高环境保护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监管能力,急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 1) 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的整合与管理。 将庞杂且分散于各主管部门的自然保护区相关基础数据与专题数据,进行梳理和整理,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编辑、查询、展现和统计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的基本要求。

( 2) 综合监管业务功能的开发。 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调整、升级以及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等都需要管理者借助高精度、 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和相应的属性数据, 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进行工程项目与自然保护区空间关系分析,比对分析,以提高综合监管的科学性、实效性。因此,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 开发辅助管理部门决策的业务功能是现实的需求。

据此, 系统建设目标为整合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数据,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基于GIS应用的数据库,为自然保护区监管提供大量精确、直观的统计信息和专题地图数据; 实现对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管理及专题图制作、信息统计与分析、保护区的空间查询与可视化、建设项目空间分析和影响评价、系统维护及数据备份等功能。

2 系统总体结构与技术方法

2.1 系统总体结构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系统在集成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的基础上, 重点研发了数据入库与更新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地图操作模块、空间分析模块, 形成自然保护区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子系统和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影响分析与决策子系统。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 所示:

2.2 技术方法

GIS具有对海量的空间数据、 非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及丰富的制图功能。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监测评估工作都有典型的时空特性,需要依靠具有强大管理和分析功能的GIS系统的支撑[6]。从实用性和技术先进性角度考虑, 本系统采用基于ESRI公司的Arc Engine组件进行组件式二次开发。 这种方式即充分利用了GIS控件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又发挥了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高效、方便等编程优点, 且开发的GIS应用程序可以脱离Arc GIS Desktop而运行。 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语言C#,是微软公司发布的一种面向对象的、 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其综合了VB简单的可视化操作和C++ 的高运行效率, 以其强大的操作能力、优雅的语法风格、 创新的语言特性和便捷的面向组件编程的支持,成为.NET开发的首选语言。 系统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支持客户机/ 服务器结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3 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及实现

3.1 GIS数据库构建

GIS数据库的建立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因素,其基本要求为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易于维护和更新。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自然保护区边界、功能区划等资料很不规范,普遍存在资料陈旧,不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情况。这些资料,标准不一,格式不一,精度不一, 且分散分布于各主管部门或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因此,数据的整合改造是构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工作内容。 通过整合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调查数据, 使其具备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时空架构、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数据从内容上划分为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两大部分。 属性数据库包括保护区概述、物种名录、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录、保护对象名录、基础设施状况、机构与人员等资料信息;保护区批建及调整文件、科考报告、总体规划等文档数据;保护区视频、保护对象图片等多媒体数据。空间数据库包括保护区边界矢量、功能分区矢量、植被类型分布、遥感影像等保护区空间数据和1:25 万的道路、河流、地名点、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数据。 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

3.2 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及实现

经过数据整合改造后的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时空架构存储于系统。基于此,开发了自然保护区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查询、定位、展示功能。 属性查询提供按保护区名称、级别、类型、隶属部门、主要保护物种等条件及其组合进行查询。空间查询提供按地理坐标、地名、行政区划等条件进行查询。 实现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的互查, 即无论用何种查询方式, 查询结果均可同时展现自然保护区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数据必然需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更新。因此,设计简便易行的数据更新操作尤为重要。 本研究设计了专门的数据采集与更新子系统,并根据不同采集内容,设计了固定格式的Excel表格, 使用户除了可利用软件系统进行数据资料的输入外, 还可将整理好的表格文件进行导入,批量完成数据采集与更新。

3.3 自然保护区地图管理及实现

( 1) 地图浏览管理。 实现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漫游、全图显示、图层控制、图例设置等。Arc Engine中已通过Command Base基类封装了基本的地图操作函数,在二次开发时,通过ICommand接口创建ESRI.Arc GIS.Controls命名空间下相应的命令类即可实现功能。

( 2) 常用管理工具。 实现辅助保护区管理的常用小工具。如坐标查询、坐标定位、地名查询与定位、高程查询、距离面积量测等。

( 3) 专题制图。 将用户感兴趣的区域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条件进行渲染后进行制图输出。 为简便制图步骤,系统先利用Arc Map定制所需要的制图模板,并保存为.mxt模板文件。这些模板文件中预设了图幅、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制图要素。 系统的制图输出模块根据用户的选择,加载相应的地图模板,即可快速实现成图。

3.4 业务监管及功能实现

目前保护区综合管理部门需要重点加强监管的是保护区周边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 并以此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参考。 据此系统设计了如下功能:

( 1) 建设项目数据采集。 实现对建设项目相关信息,如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单位、数据来源、项目坐标信息等的采集。 建设项目类型多样,有点状的,如采矿点核查;有线状的,如道路建设;有面状的,如采矿区规划。 项目单位所能提供的项目位置分布数据也是多样的,如图纸、项目拐点坐标值或矢量文件。 系统设计了直接录入坐标、导入EXCEL坐标文件、导入矢量文件、配准并采集项目边界共四种项目位置数据采集方式。采集的项目属性数据存储在关系数据库相应的数据表中, 项目坐标数据则转换为EXCEL坐标文件和ESRI公司的Shapefile文件格式的图层文件,存储在以项目名称命名的文件夹下。 通过关联项目属性表与项目文件夹下的相应数据文件, 实现了建设项目历史档案的管理。 该模块核心代码是创建shapefile文件并根据给定坐标点生成相应的点要素、线要素或面要素。基本技术路线为: 利用IWorkspace Factory接口下的CreateFeature Class函数新建Featureclass对象, 用IPoint Collection接口的Add Point Collection函数将坐标点转换为Multipoint Class类,用ITopological Operator接口的Simplify函数使几何对象拓扑一致后,即可生成Point Class、Polyline Class或Polygon Class对象, 最后利用Featureclass对象的Create Feature函数创建要素并存储。

( 2) 项目缓冲区影响分析。 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接近程度的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方法[7]。该方法对指定的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按设定的距离条件, 围绕要素而形成一定缓冲区多边形实体, 并叠置到已有的地理空间数据上,通过对缓冲区内有关各项属性、空间数据进行统计,以便获得所需要的评价数据[8]。 对建设项目进行缓冲区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叠加至系统,可直观反映出项目与自然保护区、河流、道路等要素的地理位置关系, 进而分析项目指定缓冲区内是否涉及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脆弱区。为适合不同的应用要求,系统设置了多种缓冲区建立条件,如缓冲区形态可以为圆型、三角形、矩形或环形;对于线状要素有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或单侧缓冲区; 对于面状要素有内侧和外侧缓冲区。 缓冲区分析主要通过调用Feature Cursor Buffer Class类的Buffer函数实现。

( 3) 项目叠加影响分析。 叠加分析( Overlay analysis) 是对用户感兴趣区域不同数据层及其所含属性进行空间叠置分析, 它可定量分析不同类型空间对象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空间范围与特征[9],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既包含空间关系的比较,也包含属性关系的比较。将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的缓冲区与自然保护区边界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可获得其是否侵占保护区、侵占面积大小等数据。叠加分析主要通过利用Geo Processor类来执行Analysis Tools.Intersect求交运算实现。

( 4) 淹没影响分析。 按照淹没的成因,可分为无源淹没和有源淹没两大类[10]。 无源淹没只考虑受淹区的高程与给定水位的高程情况, 而不用考虑淹没区的连通问题,凡是高程低于给定水位的点都记入淹没区,算作被淹没的点[10]。 本研究基于该思想,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通过编程,将所有低于或等于预测水位高程的像元都将计人淹没区,并累加计算得出淹没面积。为直观地观察淹没区及面积, 将淹没区栅格层转换为矢量图层,并渲染后加载至系统,模拟并预测洪水淹没场景。 算法的核心是利用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ify来对DEM数据进行重分类,使低于、等于预测水位与高于预测水位的象元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分类代码, 区分出淹没区与非淹没区。

( 5) 项目分析成果档案管理。 项目空间分析结果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部门对各种涉自然保护区的人为活动进行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应给予存档。系统研发了项目影响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并存档功能, 实现了项目及其分析结果的电子化管理, 形成有据可查的项目历史档案,方便随时进行调阅。项目影响分析报告通过对EXCEL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方法是预先设置分析报告的格式, 通过操作EXCEL的Excel.Worksheet.Cells和Excel.Pictures对象,将项目的属性信息及生成的分析图,插入EXCEL表格中,生成图文混排的分析报告。

4 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GIS、卫星遥感、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地理信息系统, 实现对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管理及专题图制作、数据信息统计与分析、保护区的空间查询与可视化比对、 建设项目空间分析和审批辅助决策等功能。 该系统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环保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对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 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国内面向综合监管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地理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业务、 对象和内容将不断拓展,如何构建统一而开放的综合监管系统,并在系统中有效融入遥感卫星监测、视频监控、地面巡护观测等内容,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管理部门急需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对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监管能力。针对这种需求,提出构建基于GIS技术的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系统,对系统的总体需求,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实现方式进行分析与论述。系统实现了对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管理及专题图制作、建设项目空间影响分析、信息统计与报表制作、保护区的空间查询与可视化对比等功能。研究表明,该系统可实现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综合监管系统 篇8

1 系统建模

IEC 61850标准是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一代国际标准, 作为下一代变电站的无缝通信协议标准, 采用面向对象思想对变电站涉及的设备与通信服务进行功能建模、数据建模, 解决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产品的互操作性和协议转换问题, 并规范了一套抽象的通信接口, 使协议拥有足够的开放性以适应未来变电站通信发展的要求。

变电站辅助设备信息综合监管系统的提出是针对变电站内包括环境、防盗、消防、安全、视频等监控信息、一次设备状态监测信息、二次系统运行信息等在内的一体化综合数据的采集与集成。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对运行中出现的异常进行全面相关性分析, 实现变电站多系统的在线闭环联动;另一方面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实现跨变电、通信、自动化系统多专业的故障分析和诊断, 根据运行异常情况自动分析受影响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停电范围, 辅助制定相应的检修方案, 满足智能变电站的高复杂度运维管理要求。因此该系统的管控范围包括如下内容: (1) 变电站运行相关的辅助信息, 包括环境数据、安防信号、站用电源系统、视频监控、照明控制等; (2) 变电一次设备状态信息, 包括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断路器及高压组合电器 (GIs) 状态信息、电抗设备状态监测信息; (3) 二次系统综合监控信息, 包括变电站内网络、服务器等IT设备以及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态, 以及通信站段监管系统的信息。

IEC 61850标准中, 仅定义了4个专门用于高压设备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液体介质绝缘SIML、气体介质绝缘SIMG、电弧SARC和局部放电SPDC。考虑综合监管系统的需要, 上述节点及其包含的数据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按照IEC 61850的原则进行合理扩充, 并根据变电站状态监测装置的现状, 对一次、二次设备同时建模[2]。变电站模型扩展如下逻辑节点。

逻辑节点SCBR:实现变电站内断路器电气、机械特征的状态监测, 用以反映断路器状态监测常用的电气、机械性能、气体绝缘等状态特征量。

逻辑节点SENV:实现对变电站内温湿度、气压等环境监测功能。

逻辑节点SDGA:用以监测油浸式变压器内各种气体浓度及速率变化。

逻辑节点INTP、ICTP、ISTP:分别为网络、CANBUS、RS232/485串行通信3种方式的透明通信转发代理而扩展的逻辑节点。

逻辑节点CCGR:实现对变压器冷却系统中各参量的监测。

逻辑节点ATCC:实现对变压器分接头的监测。

在系统建模过程中,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层次结构, 将变电站内设备按功能抽象为一个个逻辑节点。逻辑节点为基本数据模型, 包含一定的数据 (对象) , 数据 (对象) 又由相应的属性构成。根据系统实际监测的需要, 以IEC 61850为标准, 可以方便地扩展或改变逻辑节点。

2 系统架构

该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分为站控层、调控层和全局层 (如图1所示) 。其中站控层主要负责变电站内各设备运行数据采集、子系统通信接口、告警分析和发布等功能。站控层通信体系根据IEC61850标准, 分为3层: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 并定义了层和层之间的通信接口。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制造报文规范 (MMS)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CP/IP) 以太网或光纤环网。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采用单点向多点的单向传输以太网。变电站内的智能电子设备 (IED, 测控单元和继电保护) 均采用统一的协议, 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3,4]。

站控层在整个结构中相对独立, 在与上级监控系统失去网络通信后, 能独立通过短信发布告警。在无人值班变电站, 站控层可认为是一个黑匣子, 提供的本地人机界面用于系统维护调试;在有人值班变电站, 提供值班人员本地的监控工作站。

调控层主体是提供给集控站或调控中心人员对变电站运行的集中监控, 异常告警处理, 实时与现场抢修人员的互动, 同时与生产管理PMS接口, 提供设备缺陷或故障报告, 由PMS启用相应的业务处理流程。调控层的数据来源于其管辖变电站数据的汇总和调用相应站控层提供的服务。

全局层发布变电站运行一体化监管系统的综合信息, 供各级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变电站运行状况、故障或异常分析统计, 制定相应的检修维修策略, 并与生产应急指挥中心集成, 提供应急事件处理辅助决策支持。

3 网络架构

系统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 整个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

中心大屏幕系统:3×8共24块52吋屏幕拼接而成的中心大屏幕系统, 将为整个平台提供直观、全面的展示和上佳的人机互动, 包括附属的中控系统、电话会议系统、扩音广播系统等。

信息交换服务器:主要部署综合信息交换层, 实现与工业电视、地理信息、在线监测、实时监控、保护信息、环境监测、手持终端等各级系统模块信息交互、集成的功能;同时与电网控制中心、数据中心系统进行通讯、数据功能共享。

实时监控服务器:主要部署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平台软件的模块, 包括主、辅设备实时监控模块, 也包括实时报警、故障实时处理等模块。

管理应用服务器:主要部署生产计划管理、工作调度、工作过程管控等管理性的、对系统实时性要求不苛刻的功能模块。

数据分析服务器:主要针对科学辅助决策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清洗、筛选、统计、分析、挖掘工作设计出的专门从事数据分析的服务器集群。

数据库小型机集群 (含磁盘阵列) :存放平台各种类型的数据并为各其他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考虑到数据处理对容量、精确、可靠性的高要求, 设计采用数据库小型机+磁盘阵列+OracleRAC数据库软件的架构。

厂站在线监测:包括厂站在线监测智能终端、各主设备上需要加装的各种传感器、信号采集装置。由于主设备的二次监测位于安全二区, 监测数据库位于安全三区, 厂站在线监测智能终端需支持安全隔离功能。

厂站综合监测:包括厂站端的若干数据采集器、手持终端连接器以及厂站环境监测主机以及各辅助设备上需要加装的各种传感器、信号采集装置。

站内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 (SCADA) 机:变电站内SCADA系统的主机, 负责对各类测控终端进行数据和信息采样, 并进行分析和报警, 站内管理人员可通过SCADA主机实现指定的控制动作。

4 系统功能规划

4.1 站端系统

站端系统由厂站在线监测子系统和厂站环境监测子系统构成, 其信息在变电站内汇总后可根据系统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并展现在本地监控工作站中, 实现变电站的区域自治。同时, 其信息也可通过上级SDH网络传送至主站系统中。其中厂站在线监测子系统负责对变电站设备状态信息的采集。而厂站环境监测子系统负责对变电站环境信息的采集, 包括含对辅助设施的监视与控制, 实现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测、故障报警、远程控制等功能。

系统对站端设备拥有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命令下达通道, 具备了与运营相关的、可实现站端设备间协调工作的全部资源, 因而对于异常告警, 系统可以实现多样化、高性能、复杂的在线闭环联动, 包括设备的闭环控制联动和系统响应联动二方面。

4.2 主站系统

在调控中心建立相对独立的变电站辅助设备信息综合监管系统, 通过路由器/防火墙与调度通信网相对隔离, 由通信服务器负责与各变电站当地监控系统实现数据通信, 汇总各变电站采集的实时数据和状态, 汇总同步各变电站形成的历史运行数据、告警数据、基本配置数据和视频数据, 构建基于Web的综合信息发布服务。主站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 (1) 厂站运行监测。一方面系统将在基于IEC 61850标准的电网模型基础上实现对变电站电气主设备运行状况的全面监测;另一方面系统将实现对变电站各类生产辅助设备 (如空调、采暖、通风、给排水、门禁、技防等) 的实时监控。通过对监测数据模型的分析, 实现设备故障预警和变电站整体健康状况评估。 (2) 故障实时处理。系统以快速反应、先期处置、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为原则, 提供以预案流程为依据、以保障体系为支撑、以音视频互动技术为载体、融合多方信息的故障指挥支持。系统集成了变电专业在线检测、环境监测、工业电视、保护信息、实时监控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应急预案、GIS/GPS调度资源, 通过故障处理组织的快速建立、故障预案的快速引导、抢修队伍和抢修物资的快速调配、现场情况的互动反馈, 实现对故障事件统一、实时、精准指挥和快速处置。 (3) 智能辅助决策。以变电站安全生产指标为导向、以专家分析模型为方法形成变电站的决策评估支持, 对变电站设备健康状况、可靠供电能力、生产管理状况进行科学评估, 并且可以根据评估结果生成预警和计划任务, 实现生产的预控、可控、在控。

5 结束语

建设以IEC 61850标准电网模型为基础的变电站辅助设备信息综合监管系统, 实现变电站各类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的有效监控, 使各级监控人员能及时、全面掌握变电站的运行信息, 对变电站安全防范、运行异常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切实提高无人、少人值守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而且能够推动变电站管理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化、集中化方向发展。

摘要:以IEC 61850标准为基础, 建设变电站辅助设备信息综合监管系统是实现变电站辅助运行信息集中采集、智能化异常运行分析、集中告警发布、智能化控制联动的核心手段。从模型建立和系统总体架构的角度, 探讨了如何利用IEC61850标准建立变电站辅助设备信息综合监管系统的设计思路, 并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 规划了该系统各项应用功能。

关键词:IEC61850,变电站,综合监管

参考文献

[1]Q/GDW383—2009,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S].

[2]李光辉.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装置建模[J].电力系统通信, 2009 (4) :27-29.

[3]刘凌, 韩林涛, 王众全.电子值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华中电力, 2007, 20 (6) :26-29.

切实加强综合监管 篇9

“六四六”特征

危险化学品运输现状和问题, 可概括为“六多”, 即产品种类多、生产企业多、运输车辆多、运输违章多、过境车辆多、运输事故多。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 具有“四大”显著特征, 即生命危害大、财产损失大、环境污染大、社会影响大。

从以往的事故看, 造成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原因较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一是非法运输。主要包括未办理危险物品运输许可证非专用车辆运输;未悬挂危险物品警示标志;未经公安交管部门批准未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速度行驶等。2004年2月4日, 一辆没有危险物品运输许可证的小面包车竟装了26个液化气罐, 后窗被遮挡得严严实实, 散发出浓浓的液化气味, 在郑州市闹市区花园路被查处。一个月后的3月16日, 郑州交警又在京广路发现一辆破旧面包车, 车厢两侧玻璃用黑色太阳膜贴住, 后门玻璃也被布帘遮掩, 晃晃悠悠行驶, 检查发现车厢塞了9个煤气罐。2004年6月, 连霍高速公路交警查获一辆利用报废锅炉运送危化品的车辆, 当事人根本不懂、不知运输危化品的相关规定。

二是违法运输。明知故犯, 侥幸心理, 得过且过。2008年6月28日, 大广高速河南周口段发生运输16t CS2泄漏燃烧事故, 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长达60h, 疏散群众8 000余人, 调集大量救援人员和装备, 造成严重影响。经过公安部门立案侦察及安全监管等部门联合调查, 确认这是一起法律意识淡薄, 车辆跨省假冒套牌, 化学品非法生产, 驾驶人员无资质, 擅自进入危化品禁行区域, 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典型事故。

三是人员素质低。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驾驶人员素质差, 文化程度低, 发财心切, 不顾后果。2007年1月30日晚, 山东淄博金龙化工一辆由甲醇私自改装硫酸二甲酯的运输车辆, 在107国道湖北孝感段发生泄漏, 可肇事车司机只是简单处理便开车逃逸, 泄漏一直在延续, 导致事故扩大, 事故共造成130多人中毒住院治疗, 1人死亡。

四是“三超”严重。危险化学品运输门槛低, 市场竞争无序, 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 超载、超速、超限现象普遍, 给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严重事故隐患。2006年7月18日在山东日东高速刘口收费站处, 一辆挂有河南开封牌照的危险品运输车, 在高速公路上违规倒车, 撞上导流带防护栏, 致使罐体输出管破裂, 发生浓硝酸泄漏起火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经查肇事车辆核定装载16.8t, 实际装载36.6t。

五是监管不足。一些运输企业有的没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 有的运输制度不健全, 有的不执行危化品安全管理规定, 有的违章自行改装容器, 有的未进行车辆日常检查维修。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有的不检查车辆及人员资质, 不负责地超量充装。驾驶人员及押运人员有的没有危化品运输资格, 未经培训教育, 事先未对道路、天气等进行调查和慎重决策, 行驶途中随意改变路线、随意停车。

六是打击不力。运输主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特种设备质检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紧密, 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设备及人员的资质审查不严, 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 有的重批轻查、以罚代管, 导致胆大妄为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增加了事故隐患。

八点监管建议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频发, 给社会带来灾难和损失, 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为减少或避免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发生, 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综合监督管理, 建议重点抓以下8个方面:

一是源头治理, 严格资质许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必须具备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机动车行驶证、道路运输证, 车上必须配备灭火器、故障警告标志牌, 悬挂张贴危险化学品运输标志。驾驶人和押运人应取得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资格证。严格审查企业营运条件、车辆状况和营运人员从业资格。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车辆槽罐、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及产品品种、运输线路等全面摸底, 逐一登记。开展隐患排查, 发出整改通知书, 签订运输安全责任书, 做到“人有问题不上车、车有隐患不上路”, 把住源头。

二是完善办法, 简化办证程序。目前危险化学品运输手续办理程序复杂, 有些车辆不办证或不全办证, 白天休息, 夜间行驶, 逃避检查。因此, 要解决“出发地、目的地、中途沿线各地”多处办证、手续复杂烦琐的问题, 探索出一套全国联网、快捷方便、管理有效、安全顺畅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办法。

三是依靠科学, 实时跟踪监控。各地要建立GPS卫星定位平台,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要安装行驶记录仪, 运输管理部门要全方位、全过程、全面监管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 实时掌握车辆动态, 提高险情处置效率。

四是加强巡查, 纠正违章行为。全面加强路面交通管理, 加大备勤力量投入, 固定岗勤与流动巡逻相结合, 日常巡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 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 加大对重点车辆、重点路段、重点违法行为的检查力度。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状况、化学品类别、行驶时间、运输路线、资质要求及违法信息等情况的掌握。督促各收费站管理人员对未办证及违规车辆不予发卡放行。设立危险化学品卸载站, 对超载车辆坚决卸载。

五是培训教育, 提高人员素质。运输人员的守法意识不强、安全意识差、应急能力低, 引发较多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队伍及人员的强制性的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 深入运输企业、物流中心、危化品仓库及沿路村庄等, 开展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 讲解装载、运输及自救知识, 提高从业人员及群众的安全意识。

六是责任追究, 强化企业装运。危险品运输作为一个特殊行业, 涉及到生产厂、储运站、经销商、使用者等较多环节, 充装单位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工具的检查, 严格执行危化品充装的操作规程, 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充装, 从头把关, 严禁超装。要采集、建立并及时更新危险化学品运输数据库, 强化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和预防措施, 消除各种事故隐患, 加强对危化品槽罐的检测, 确保运输容器安全可靠, 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七是加强协查, 建立信息渠道。危险化学品运输具有长距离、跨地区、多环节、多部门 (公安、交通、质检、安监等) 特点, 迫切需要建立条块结合、纵横交叉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通报协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国危化品供需信息服务市场及运输信息服务中心, 避免异地交叉运输现象, 既可减少运力浪费, 又可减少事故隐患。

上一篇:脑干出血急性期护理下一篇:进城务工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