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信息

2024-08-21

多维信息(精选十篇)

多维信息 篇1

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 融合其实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发展与信息社会同步跟进, 多维发展, 自我成长的整合。因此, 注重自身内涵的发展, 适应未来需要的多维整合发展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实施者, 信息技术教师承载着信息技术教育和普及的重任, 虽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但肩负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应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 要最大化地彰显信息技术教师特有的精神风貌——不断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一、正视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现状

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地位低, 待遇差。马鞍山市50名信息技术教师问卷调查显示:专职教师占31.2%, 兼职教师占68.8%;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待遇相比, 认为薪酬很高的仅占2%, 认为较高的占4%, 认为一般的占42%, 认为差的占49.6%, 70%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时费与主科差异很大, 信息技术教师县级优秀评比名额仅占2 %。

其次, 配套设施跟不上, 杂务多, 交流不畅是信息技术教师内涵发展的瓶颈。通过问卷调查和县第一中学500名学生, 其中400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没上过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 也是维修员、网管, 还客串教辅人员, 甚至兼管水电等杂活, 而且一般学校因信息技术教师少无法形成独立科组, 导致科研氛围缺失严重。

二、多维发展, 努力彰显本位职责, 练就过硬 技术

面对现状,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满希望, 坚定信念, 坚守岗位, 以生为本, 通过课堂教学努力探索国家信息课程、校本课程的融合。

1.要在心中放飞希望

尽管待遇等不尽如人意, 我们还是应该不断学习国家政策, 从中看到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希望, 以此为动力, 坚定信念, 提高职业水平, 正确看待得失关系, 保持良好的心态, 坚守岗位, 完成信息技术教育使命。

2.通过课堂教学发展, 获得职业多向发展

要练就过硬的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受应试教育影响的情况下,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融合, 寻求教与学的共鸣点。比如, 笔者经常观察学生, 发现他们特别喜欢照大头贴, 于是就以此为兴趣点, 将摄像头搬进课堂引导学生拍照、制作, 然后发送至指定的电子邮箱。根据平时观察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通过回复课堂邮件, 对照片和学生给予善意的评价, 结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不仅学会了熟练地发送邮件, 也获得了对自我的认识。

(2) 努力整合其他课程。在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指向的同时, 促进多学科发展。笔者常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合作, 探讨信息技术课程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比如, 有许多学生总是记不牢英语单词或记不准物理公式, 为此笔者就把这些学生难以记住的知识点当做信息技术课的素材呈现出来,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顺应学生循序渐进的心理, 多互动、多点拨、多启发, 尝试愉快教学、植入游戏等方法, 玩与学互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观, 提高教学有效性。许多学生爱玩游戏, 可是却不思考游戏中的科学。为此, 笔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植入游戏, 并开展游戏教育, 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游戏的娱乐性, 也让学生发现了游戏中的许多知识和科学, 端正了游戏观和行为。

(4) 拓展活动领域, 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电脑制作等比赛。笔者经常指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比赛, 并多次在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奖。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3.在学习和反思中发展, 为成就未来奠基

应该从教学型、技术型向理论型转变。首先, 应该多看信息技术理论和动态文章吸取营养, 寻找教学的理论支撑;其次, 不断结合理论自我反思;再次是勤于总结和记录, 在总结-实践-再总结中日积月累;尝试写小论文投稿或参与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评选活动, 检验成果得失, 从中获益。

4.坚持在科研中发展, 构建成熟而美好的境界

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 总会获得对信息技术教育理性的升华。因此, 可以针对校内信息技术环境开展小课题活动, 锻炼科研实践能力, 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在小课题基础上尝试升级, 参与或主持校级以上课题研究。不要怕难, 只要有坚定信念, 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5.努力通过社会途径练就过硬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师要紧跟信息发展的脉搏。教师应该辩证处理好杂务与教学, 学习和实践的关系, 与时代并进, 与技术为友, 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对学校的机房进行维护, 需要过硬的计算机组装和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应该不断向专业人士学习。笔者经常利用假期去计算机公司兼职, 在那里学到了维护、组装新技术。不仅充实了自我, 而且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了方便, 节省了不少开支。在此基础上, 不断寻求向高层次发展, 可以通过国家考试成为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 成为开发型和研究型教学人才。

在练就技术方面, 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值得重视的技术能力, 这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但可以通过编程教学传播技术, 而且可以通过自学开发教育教学软件。由于IT行业人士不了解教育基本规律, 软件设计脱离教学实际, 针对性和有效性显得不足。信息技术教师与各学科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 量身设计适宜的软件资源, 必然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而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社会化角色的转变,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将是一场革命。

三、在多维发展中实现理想之梦

多维发展必然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内涵, 而许多个体内涵构建了信息技术群体内涵。这一内涵归根结底是当一名爱岗敬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以师德为内驱力, 将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充分融合在教育教学中, 促进课程实施;以乐观、自信、昂扬的精神克服现实困难;在多维并进中不断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紧扣时代脉搏, 勇当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弄潮儿。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多维发展的时代风貌, 这些时代特征还将更加丰富和不断更新。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任重道远, 信息技术教师坚持多维内涵发展, 必然成就职业和专业发展的理想之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EB/OL].http://www.moe.gov.cn/.

[2]百度.融合[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89164.htm.

多维角度赏《西厢》 篇2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戏曲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号称“北曲压卷”。作者通过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描述了剧中人物跌宕起伏千变万化的情怀。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皇皇巨著,其艺术成也是多方面的。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只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有力地表现典型的冲突。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个人物性格、作风大相径庭,却各具特色。

【崔莺莺】作为出身名门的相国小姐,知书达礼,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染是必然的。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但是,崔莺莺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高深的文化文化修养的的青年女性,对生活有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然而,显赫的门第,深厚的封建文化教养,已经有婚约在身的特殊身份,这一切都使得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崔莺莺一方面强烈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形成了她“乖性儿”和“假意儿”兼备的矛盾性格特征。

从出场的“惊艳”到“闹斋”再到“寺警”,从“听琴”到“酬简”,中间经历了老夫人的“赖婚”阻挠,崔莺莺的性格一步步克服软弱,走向冲破束缚,为自由恋爱而斗争,终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

面对渴望的爱情,崔莺莺表现为既撒娇,又撒野,这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深沉曲折、迟疑反复的相互冲突的性格把一个想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又担惊受怕、愁恨无穷的真实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崔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又拘于礼教、顾虑重重,不敢断然行动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是一个贵族小姐的叛逆形象,反映出她性格的犹疑、软弱的同时,又兼有克服困难、冲破桎梏的勇敢,这样的崔莺莺比《莺莺传》和《董西厢》中的在性格发展上又有了飞跃。塑造了更为真实可信,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形象。

【张生】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显然迥异于《莺莺传》中的形象。经过王实甫的加工改造,从“始乱终弃”的浪子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善始善终的有情郎。他集风流、痴情、谨愿、淳良、憨厚志诚、才华横溢,诸种突出色素于一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才子张生形象。为了和莺莺自由恋爱,他受尽了折磨。老妇人“赖婚”刁难,连莺莺也常“戏弄”他,几次使他大起大落,上天入地,可他却“虽九死其犹未悔”,算得是“钟情贵到痴”了。如此看来,本该是个悲剧人物,可王实甫偏用喜剧手法来写,中间不乏可笑与可爱。这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迥异于别的版本的创新之处。

张生的出场,很明显“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典型的穷酸书生形象,可他胸怀开阔,有志进取。直到遇上崔莺莺,才有了与之冲破礼教枷锁,共结连理以至于“无意求官”的思想转变。他爱美人,却不好色,初见如花似玉的红娘时,他一眼判别红娘“好个女子也呵!”由衷赞美红娘的聪明伶俐,美丽可爱,却不动歹念,想到的却是将来与崔莺莺结秦晋之好后,放红娘自由。从这点上,张生显然君子所为,而非风流浪子。

在和莺莺的爱情纠葛中,张生始终诚挚有余,心眼不足。面对“长亭送别”后的爱情考验,张生始终钟情到底,取得功名后依旧坦言“怎肯忘得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塑造了一个善始善终、有情有义的才子形象。

【红娘】《西厢记》里最具特色不可或缺的纽带式的鲜活人物。在王实甫的笔下,红娘成就了戏曲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典型光辉形象。历经时代变迁,今天她不但成了为未婚青年穿针引线的个人或组织的共名,而且也是改革浪潮中某些为企事业单位联络奔走者的雅号。她的美名早已超出书本、舞台的局限,在不同的领域上“誉满全球”了。《西厢记》中的红娘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很成功,成为文学史、戏曲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尽管不是主角,但是她绝对很好的配角,可以实至名归地得最佳配角奖。

红娘形象是作者揉进了更多现实因素和感情的人物,在她身上隐约寄托了作者的个人时代感受。她在剧中充当崔莺莺与张生爱情间的催化剂,是崔、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靠保证。剧中“拷红”是红娘的专场戏,在这一折里,红娘敢于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使老夫人理屈词穷,在她看来老主子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点上反映了她毫无奴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如此不畏强权的小丫环,实在难能可贵。全剧因她的机智聪明、斗争精神不断掀起精彩高潮,在贯穿作品始终的矛盾冲突中,她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人,剧中人物关系通过她调整,情节发展由她推动进程,人物性格也通过她来反衬刻画。所以,红娘一角,被恰当的称为《西厢记》的“戏胆”。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欲为人物立传,宜先为人物立言。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西厢记》里不能被忽视的便是王实甫在语言运用上的臻于完美的纯青之功。可堪称中国戏曲文学创作中文采表现派的鼻祖。

人物语言个性化。人物语言和人物性格紧密契合。各具个性的语言,使得声容笑貌历历可辨,莺莺的蕴藉凝重,张生的憨厚率真,红娘的爽朗泼辣,老夫人的心口不一。充分地表现了人物语言的本色。剧中崔莺莺和张生都是很有文艺修养的人,双方倾吐相思闺怨、离愁别恨时,所用语言自然华丽精彩,但是莺莺是大家闺秀,言语间多了婉转含蓄;张生是书生,自然而然在语言中表现他的书呆子气,率真诚恳;红娘只是一个丫环,她的语言是“本色”的、尖锐泼辣的。

语言意境美,音乐美。《西厢记》中的绮词丽语,俯拾即是。如珠似玉,异彩纷呈的精美语言,美不胜收。作者熟练地掌握了修辞格上的各种手法,使得戏中语言珠玑满眼,富于韵律性的华丽辞藻,新而不失自然。作者通过把前人的佳句创造性地融入白描、白话等形式,使诗剧获得巧夺天工的意境美。独见“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便可从中寻找范仲淹《苏幕遮》的影子,却又不拘泥于套用古人的佳句妙语。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精通词律用韵的优势,利用宫调自身传达情感基调的特点来渲染出一种与人物心理响应的节奏气氛,使剧本带有一种浑然一体的音乐美。

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综观《西厢记》全篇,多处应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如哑谜儿、甜话儿都是口语化的表达,在文中还时常交换运用“佳人自古多薄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谚。【江儿水】【殿前欢】这些曲子完全成了口语的韵律化,自然贴切,一气呵成。曲文和说白运用人民口语,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熔炼民间口语方言入曲的巧妙安排。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作为戏曲,《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方面,也表现在强烈的戏剧性上。既是戏剧,就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古往今来被奉为戏剧创作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由此可见,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的基础,它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剧情的矛盾本质。显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变化,塑造生动逼真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两条线上:一条是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封建与反封建的冲突;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全剧以老夫人与崔张红三者的冲突作为主要冲突矛盾,在这一前提下,三人之间又参杂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赖婚”一幕,是全剧基本冲突的中心环节,由这个主要矛盾冲突引发了后来一连串的冲突。

张生与崔莺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身份的悬殊,性格的差异,都造成了两人之间不可磨灭的矛盾。莺莺和红娘之间也存在矛盾,莺莺对于“行监坐守”的红娘心存芥蒂,而红娘对于莺莺的软弱和“虚假意儿”有所不满。张生与红娘之间也有矛盾,精明的红娘,“傻角”的张生,剧中多处出现两人矛盾的地方。三人之间掀起的重重矛盾,推动着三人与老夫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发展与解决。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与封建与反封建的对抗性矛盾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体现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的跌宕剧情发展。

鸿篇巨制的艺术结构

戏剧结构又称戏剧布局,一部好的剧本就一定有一种独特的结构。剧本的结构就像人体的骨架,没有搭好骨架,人物是立不起来的。《西厢记》的结构是完美的,用一句经典的概括来说就是:一线贯穿,两类矛盾,三个人物,四折段落,五本大戏,六次转折。全剧以崔、张爱情故事作为发展的贯穿线,“两类矛盾”指的是崔、张、红为代表的反封建阶层与老夫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对抗性矛盾和崔张红三人之间相互渗透的矛盾。“三个人物”,《西厢记》主要是刻画崔、张、红三个处于全剧中心结构的人物的。“四折段落”说明《西厢记》保留了元剧一本四折的体例。“五本大戏”则指《西厢记》的超大型艺术结构,用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来描写一个爱情故事,这样的鸿篇巨制结构特征使《西厢记》成为元杂剧的奇观。“六次转折”就是说全剧情节发展出现的六大波折,即“寺警”、“赖婚”、“闹简”、“拷红”、“争婚”。这样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既体现了全剧情节的单一性,一条线索首尾连贯,也赋予了故事戏剧性。形成了《西厢记》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

超越时空的影响

王实甫的《西厢记》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流行了几百年了,它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文艺界,自问世以来,《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文辞和意境都曾被不同的戏剧家当做典范来仿效、引用。尤其是在明清评论界,《西厢记》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元杂剧中任何一部作品。“实甫《西厢》,千古绝技”、“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情词之宗”、“元曲之冠”从一系列至高无上的评价中,当年的《西厢》在世人的心目中是何种地位就可见一斑了。其影响甚至超出了文学和戏曲领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还不限于国内,还传播到了国外,并影响到国外工艺品的制作了。

当然,一部名著,有其优越一面也自会有局限之处,尽管《西厢记》饮誉千古,可是也最终还是落入了“才子佳人”的故事俗套里。

多维信息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作为当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教学技术,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以人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

1.以信息化手段为途径,促进课内与课外资源的结合

在大语文观理念的观照下,语文教学决不能将视野局限在一本教材上,更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室里,而要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资源,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日本帝国侵略者的凶残与当时抗日相关背景,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南京大屠杀》《地道战》等优秀影片片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2.以信息化手段为平台,促进机械向动态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文本僵硬的语言文字符号来学习。这对于尚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障碍。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将原本机械生硬的文字转化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完成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吸收,语言的习得。如在《九寨沟》的教学中,教师将“五花海”“梯田瀑布”制作成幻灯片播放。这样,有动感的画面,有亮丽的色彩,有和谐的音乐,画面与文字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益甚佳。

3.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促进开放和共享的契合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实现课堂的人文化、自主化和个性化,让学生能够从中释放自我,展示个性。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交互式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既有文本资料的背景介绍,也有人物生平的简介拓展;既有文本重点的圈画分析,也有好词佳句的感悟批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盲点或者薄弱环节,自主学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二、以学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

1.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创设情境的功能,给予学生学习文本最适切的心理环境。适宜的环境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自身的思维情绪,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中,教师让一位学生作为临时热线主持人,和其他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为了营造这些真切的对话氛围,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设了心理咨询室和电话铃声的音乐文件。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全心投入。

2.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合作水平

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有效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助功能。特别是通过人机交互对话,在预设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处设置相应的补充与分解,让学生在机器的帮扶下实现自我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示具有代表性与共性的习题,引导学生在视频的辅助下,共同探讨,增强学习效益。

3.在人机交互中提升参与意识

在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点的原因,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更不敢对教师、对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很多时候面对着网络,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更富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功能直接将自己的问题输入网络,供教师与同学共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更多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参与的全面性。

三、以课为对象,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

1.教学伊始,激发参与情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之际,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实施。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师在学生等待上课之际,即在教室里播放吴涤清的《烟花三月》歌曲。轻柔的音乐、清新的歌词,加上与文本息息相关的视频画面,学生倍感兴趣,学习兴趣高涨。

2.教学进程,加强思维历练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将教学窄化为本学科固有知识的叠加,而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所以,在训练语言中提升思维能力,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历练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正统之道。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可以巧妙地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效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描写音乐之声一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之窗。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激情朗读课文,动笔练习,写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丰沛,用词准确,收到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3.课堂总结,实现巩固升华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归纳和概括,而这时也正是学生产生倦怠之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完成这一点睛之笔,使得学生完成对文本学习的巩固与升华,则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在《石灰吟》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出示了“少年抒怀”“为官感悟”“临刑陈辞”“后世评价”四个版块,并配以不同的音乐让学生站在于谦的立场高声诵读这首诗。这时,学生的情感饱满,对这首诗、作者都有了新的认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视觉信息的多维性探究 篇4

关键词:视觉,信息,多维性

艺术设计中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由于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具有其特殊性, 使之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 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 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 使观者获得视觉上的共识、理解与互动。文中所阐述的视觉信息, 是指能通过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这些视觉信息可被人为的加工处理成特定的视觉形象, 而对于视觉形象的加工、处理则又依赖于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深入发掘。由于艺术设计知觉思维具有多维性, 也使得对于视觉信息多维性的探究有了可能性。

一、多维的识别

所谓“识别”, 即是指视觉信息是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形态, 如形状、色彩、长短、大小等。多维的识别即是多角度的感知。以图a为例, 颜色、形态等能被视觉器官感知都是基于“识别”基础所获得的信息。而且, 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通常是较全方位的, 而非单一的, 对于视觉信息的初步认知就是建立在这些对形象的各方面反映的总和上。

在实际视觉信息传达过程中, 对信息被视觉识别的强弱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视觉信息自身识别性的强弱。这主要受信息的发布者 (或是设计者) 是否将信息准确的描绘, 若不准确则会影响对信息识别的准确性;二是接收视觉信息的对象是否具有相应的识别信息的能力。若接收对象自身理解、识别信息的能力有限, 则对该信息的视觉识别也不可能全面到位。

二、多维的表达

所谓“表达”, 即是指视觉信息自身所包含的内在含义或象征意义, 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艺术设计就是通过让受众识别视觉信息并准确接收其中所表达的内容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基于多维的识别性的特点, 其表达通常也是多维。如图b, 被誉为“天下第一福”的康熙御笔“福”字碑, 由于其笔法的运用, 使得这个“福”字衍生出诸多含义: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 象征“五福合一”“福寿合一”的美好寓意。这一实例充分地展现出, 视觉信息自身具有多重含义, 也是其具有多维性的表现之一。能否准确地将视觉信息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传达, 不仅需要信息发布者 (或设计师) 对信息自身的丰富内涵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 更需要能恰当地对信息的寓意进行准确的运用, 选取恰当的形象承载信息的丰富内涵, 并对信息接收者的接收程度有准确的预知, 筛选出恰当的视觉信息进行传播。只有如此, 才能奠定准确传递视觉信息的基础。

三、多维的表现

视觉信息在经过特定的加工处理后, 将转化为带有其含义的特定视觉形象, 并最终在适合的空间中依托恰当的传播媒介进行表达, 从而完成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的一个完整过程。经过现在的研究, 视觉信息不仅可以以通过多种设计技法加以组合, 使之呈现出多样的视觉形态, 还可以突破空间的束缚, 在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的空间中进行呈现。其可以依托的发布媒介也日趋多样化。

1. 多维的设计技法

根据所要进行传播的主题内容, 将各视觉信息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组合在一起, 成为包含寓意、内涵的全新视觉形象, 充分发挥视觉形象的传播效能, 发挥其“一图顶万言”的潜力, 运用视觉语言的巨大力量传播思想观念。

最常用的手法是将现实中相关或不相关的视觉信息进行组合, 将它们的象征意义交叉形成复合性的意念进行传达。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相加、罗列, 而是以一定的手法整合为一个新形象。从视觉上看具有合理性, 而从主观经验上看又是非现实存在的、不合理的。这是创新的组合, 组合手法建立在对原型的可塑性上。例如置换同构, 在保持原型的基本特征基础上, 物体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形所替代, 产生具有新意形象的图形组合方式;显异同构, 将一个原型进行开启, 显示出藏于其中的其他物形, 这个内藏物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形象;共生同构, 将几个物形通过共用一些部分或轮廓线的手法, 产生相互借用、相互衬托, 形成两形或多形共存的有机整体图形;矛盾空间, 利用人眼的视觉关注中心有一定局限性的原理, 对形象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透视角度, 对同一形态在不同视觉区域进行不同的空间界定, 从而产生看似合理、实则充满矛盾的画面空间关系。

2. 多维的空间表现

对于视觉信息而言, 其存在空间是多维化的, 人们可以在所知的空间内找到它们的身影, 于此同时, 也可以在这些空间当中将其发布出来。

(1) 二维空间的表现

“二维空间”, 指只有长和宽, 没有高的空间, 以长和宽的二维空间为载体进行设计活动。在二度空间的平面材质上, 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及编排来表现其设计理念及形象。一般表现在报纸、杂志、书籍、海报、传单等纸质媒体上。

(2) 三维空间的表现

“三维空间”, 指由长、宽、高构成的空间。通过构建三维空间, 形成人的视觉立体感, 以长、宽、高的三维空间为载体进行设计活动, 依据三维立体空间的思维构建起设计样式并进行表现。由于设计原理的相通性, 设计师可以运用二维的视觉元素, 选用适当的组合编排方式表现设计理念, 最终在三维空间中进行表达。空间语境依靠形态自身涵盖的语意, 也依赖所存在的空间层次。

(3) 多维空间的表现

设计中所谓的“多维空间”与数学和物理中的“多维空间”不同, 不单指以长、宽、高为表现形态存在的形式外所加入的时间的内涵, 更多是指影响空间形象的因素的多样性, 只要一个空间形象的构成是由n个因素决定 (不考虑其影响程度) 就可以说是n维。而且, 这些多维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关系, 共同构成对空间形象的构建。

3. 多维的传播媒介

视觉信息最终得以传播需要依靠能够进行传播的载体, 这一载体被称为传播媒介。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将对信息的有效传递起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 要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媒介, 以期达到良好的传播目的。传播媒介可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 按照媒介所针对的对象分为个人媒介和大众媒介。当代大众媒介分为两大形态:一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二是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录像, 电子媒介是新兴的大众媒介;按传达形式和内容可分为文字媒介、语言媒介、光媒介、形体语言媒介、图像媒介、计算机媒介等。文字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通知、信件、标语、表格等;语言媒介如广播、口令、演讲等;图像媒介如图形、影像、插图、卡通、符号、电影、电视等;计算机媒介如网络、多媒体等。

视觉信息的最终传达主要得意于其向视觉形象的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对视觉信息多重的认知、情感表达和视觉表现, 在提取、加工、重塑、丰富的过程中, 在众多影响因素和可能性中创造出可表达信息的视觉形象。

参考文献

[1]乔杨.图像处理与视觉信息传达方式研究.[D].中国知网, 2012

[2]童宜洁.符号语境下的视觉信息传达[J].学术论坛, 2010, 09:138-139

[3]张伟明.基于“维度”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版) , 2009

[4]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小组协作多维互动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下面仅以《新型玻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说明。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伙伴团体4人小组,以伙伴团体为基本单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题后安排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

1.默读课文,独立划出新型玻璃的名称;

2.每一小组检查员检查每个组员是不是都划对了。

两分钟后,小组的报告员代表各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每位学生都担任一种角色。以四人组为例,他们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的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伙伴,纠正在个体学习时出现的不足,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这一过程同时也培养了检查员的分辨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组织才能的一个起点。在四人小组中,角色的位置采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

教师在检查通读课文的情况时,这样设计: 1.学生分组自由朗读课文,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读书竞赛; 2.请四个小组各推选一名成员参加比赛,组内其他成员一面给予精神支持,一面认真倾听,帮助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差错,使之有所提高;

3.指定一个小组齐读一个自然段; 4.所有的小组齐读最后自然段。

各合作学习小组中所有成员进行认真准备,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地表现吧!”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

【评析】教学中的竞争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所有成员都能做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教师看到的不是几十个学生,而是几个小组集体。此间尽管有学生的个体活动,但都是代表小组。教师不进行个别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样,小组中个别成员的活动自然会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关注。为了提高集体的竞争能力,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个人责任感得到了增强,而集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互助。小组的合作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所形成和培养的团队精神,是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重要的素养之一,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在教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电脑显示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和步骤: 1.读课文;

2.划出介绍新型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3.从中划出概括内容的词语; 4.如果你们就是住产玻璃的厂家,请你们向用户介绍一下新型玻璃除了在建筑上的作用还有哪些作用。然后,要求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运用这一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各合作学习小组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有序地开展学习。主持人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再让大家独立划句子、核对,接着找出概括内容的词语,最后重点思考讨论新型玻璃的其他作用。各组成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新型玻璃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上的坦克、战斗机、舰艇、装甲车、钢盔和瞭望哨,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新型玻璃还可以用在眼镜、头盔、交通岗亭、花房、蔬菜生产基地„„当本组报告员的发言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时,喜悦和自豪使该组同学拥抱在了一起。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减少了繁琐的提问,增大了训练频率,激活了参与热情。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概括能力;广收信息,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在小组质疑中,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之间的交流,综合大家意见,作出完整的结论。学生感到了合作的力量,觉得自己和小组不可分割。让学生充当假想角色(“如果你们就是生产玻璃的厂家,请你们向用户介绍一下新型玻璃除了在建筑上的作用还有哪些作用”)时,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独立思考出现了困难,这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启发,多角度思考,大胆想象,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群体创新意识。

多维信息 篇6

关键词:传媒信息时代;多维-互动理论模式;大学英语听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57-02

一、引言

教育系统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即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指使教育系统中的所有板块在保持独立的情况下,又发挥联动作用,彼此之间通过功能的发挥进行互动,形成多维-互动教学体系。传媒信息时代,多维-互动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得天独厚,不仅媒体信息资源丰富,并且可以借助于传媒信息手段,使教学的开展更加灵活。多维-互动理论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开启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也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找到了新渠道。

二、听力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听力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环节包括五个,即检查学生作业、听力教学导入、精讲练习、问题讨论、布置口语练习作业。在执行过程中,要本着多元参与,交流互动的原则实施,使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呈现出动态化特征,课堂的教学也更为开放、灵活,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反映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听说实践能力展开,体现“多维互动”理论的内涵。

(二)以语言实践为中心。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完全是围绕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链条展开的,将外语课堂的教学功能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新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有布置口语作业的内容,并对学生提出口语练习要求,要求他们要作好下节课到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英语阅读或对话的准备,这样可以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以督促他们在课余时间抓紧练习自己的口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学生在课下进行口语练习时,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下的交流互动。

(三)营造优越听说环境。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英语听说学习环境。优越的英语听说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合理的运用新型教学结构,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身口语能力的时间,尽量减少教师讲授口语知识占用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转为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多向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方,而是教学的中心所在。教师的角色也有所转变,由最初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与参与者。

(四)创造输入输出条件。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其教材的运用与练习材料不局限于指导教材与练习材料,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变得更灵活,更容易让学生听懂张嘴,听说练习变得不牵强。教师可以从教材指定的听说理论入手,边讲边想,通过丰富的经验与知识的合理运用,可以是电影片段中的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是网络上的流行语,可以是当前热播的综合节目,在多媒体时代,可用的资源的无比丰富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克服听说紧张心理。

大学英语听力的难点就是让学生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大胆的说出来,可以发音不够准确,可以用词不够恰当,但是必须要“说”。多维—互动理论模式指导下的听力教学,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和其他人交流,各种各样的进行口语对话,逐步克服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学生在张口说英语的初期,感到紧张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充分的给予鼓励,并指导他们如何尽快的克服紧张情绪。传媒信息时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多观看英语原生电影,听英语歌曲,提升英语的口语,鼓励学生唱英文歌曲,模仿英语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渐入佳境,战胜自我。

三、听力教学体系构建

(一)遵循课堂教学原则。

新型课堂教学原则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有的放矢原则。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生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学生听说能力提升展开,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检测,布置作业的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听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还应该因材施教展开,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口语练习,不同的小组具有不同的特点,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指导意见。听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有一个准备“打持久战”的心理,遇到问题积极的寻找解决途径,不急于求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的把握整个课堂结构,必要时,可以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构建听力能力评价体系。

听力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是为了教师展开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学生进一步的听说练习提供参考的,也为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时代,建议学生听力能力评价体系不要单一的拘泥于一种形式,即教师面对面的检查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英语电影,让学生对电影片段的情节进行描述。或者,从网络上找一两则幽默的小笑话,让学生用口语来表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听力能力评价也要体现“多维互动”性,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进行听力能力评价方法的创新。例如,让两位留学生进行口语对话,再让学生进行复述,既可以使听力能力评价变得生动有趣,也可以实现了听力能力评价目标。

nlc202309011146

(三)制定自主听力考试制度。

制定网络自主听力学习与考试制度同样是以多维互动理论为基础上设想的。“多维”包括多元参与主体,参与的主体不只局限于“人”,还应包括听说模拟系统或其听说软件。学生利用网络来实现自主听力学习与考试是十分便捷的,并且学生可以灵活的掌握时间,及时的了解自身的听力能力。学生可以将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网络系统来完成,也可以将小组自发组织的练习通过网络软件来实现。虽然网络上的听力学习与考试系统在听说评估上与“人”相比,其智能性略差,但是由于它使用方便,易于实现,还是可以在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推荐使用的。

(四)完善期末口语考试制度。

口语期末考试制度与学生听力能力评价体系有所不同。一个是进行的时间不同,学生的听力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定期的开展多次,让教师与学生实时的了解听力水平,对教学与练习产生一个督促作用。期末口语考试制度只在一个学期期末进行,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时间内口语水平的综合评价。另外,二者受到学生的重视程度略有不同。将口语考试列入期末考试体系中,是为了更加的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将自身口语能力的提升当作重要的学习任务,施加更大的压力。口语考试制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口语题目,并且专业的英语教师给出评定,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评定,应该更为规范、更为科学,更为严谨。

(五)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多维互动理论下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对原有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提升。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希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能力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来分析自身的教学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存在的问题不明显,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与措施进一步的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需要利用成绩来说明,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提出意见。

(六)组建听说练习社团活动。

听说练习社团活动是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对课堂听说练习最有力的弥补。多维互动理论要求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需要加强与多元化的主体的交流学习。例如,可以是中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进行听说练习,可以是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英语教师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听说练习的社团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练习。建议以单元话题为中心,以语言功能为重点,从听力技能入手,在生活化选材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对口语的瞬间反应能力、对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英语文意的推理判断能力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原有兴趣,而且彰显了英语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优化了英语素质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金国臣.多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2]张法科,赵婷.基于英语视听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07(1).

[3]朱晓申,邓军涛.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4).

[4]俆艳丽.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5]Jack C.Richards.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6.

多维信息 篇7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的定位问题可以描述为:在一个存在多个已知自身位置节点的多跳网络中,通过定位系统、利用可用的信息找到未知节点的位置。定位算法主要有Range-Based算法和Range-Free两种:前者是利用RSSI、TOA、TDOA、AOA等测距信息定位,这类方法大多会需要增加一定的额外硬件成本;后者是利用网络的连通度定位,如质心算法等[4],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条件下,对节点进行定位计算,但是普遍都存在着定位精度不高或定位条件过于苛刻等不足,怎样提高Range-Free方法的精度和不断放宽定位条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6]。

2 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定位方法

针对Range-Free方法在疏松部署的应用场景下精度很低的不足,本文在综合考虑每个节点定位过程中所能获得多种参考信息的情况下,设计了一种适合疏松部署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为了简化说明,本文设定如下分析场景:已知部署区域内有3个未知节点A,B,C和一个锚节点D(Xd,Yd),其中这4个节点都可以进行距离测量和角度估计,每个节点的距离估计误差为dest,角度估计误差为兹est。算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1:锚节点对未知节点粗定位

锚节点D对未知节点A分别进行距离测量和角度测量,测得值为距离估计误差(dda)和角度估计(兹da),所以节点A的估计坐标为(x1a,y1a),其中:

那么节点A的真实坐标(Xa,Ya)一定在式(1)的区域内,假定该区域为节点A的真实坐标的估计区域,记为。

同理,我们可以算出节点B,C的估计位置(x1b,y1b)和(x1c,y1c)。和他们的真实坐标(Xb,Yb)和(Xc,Y c)的估计区域

步骤2:计算节点间及节点与锚节点间距离和角度信息

节点A,B分别相互测量他们之间的距离dab与dba和角度兹ab与兹ba,那么节点A到节点B的距离和角度确定为:

那么节点B到节点A的距离和角度确定为:

以同样的方式计算出节点A,B,C,D两两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估计值。

步骤3:未知节点定位计算

(1)以节点C为未知节点,节点A(x1a,y1a),B(x1b,y1b)和D(Xd,Yd)为已知节点,对节点C进行位置估计。

(2)节点A对节点C进行位置估计,以节点A的估计坐标(x1a,y1a)和节点A到C的距离估计和角度估计算出节点A对节点C的位置估计为。

(3)判断是否在节点C的真实坐标的估计区域内,若在,则取估计位置,若不在,则取点距离最近的一个点作为节点A对C的估计位置(x2c,y2c)。

(4)同理,以此方式分别利用节点B(x1b,y1b)和D(Xd,Yd)对节点C做出位置估计(x3c,y3c)和(x4c,y4c)。

(5)这样节点C有4个坐标估计,利用质心法算出节点C的位置估计

以同样的方式计算出节点A,B的位置估计

3 仿真及讨论

实验在MATLAB7.0的环境下进行。假设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半径R=20,实验首先在R×R的感知区域内随机分布4个传感器节点,同时假设锚节点比例为25%。

3.1 性能评价指标

(1)定位误差e:估计位置与实际位置的距离相对于节点无线射程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网络中被定位的未知节点个数。

3.2 仿真结果分析

由于锚节点密度、节点通信半径等变量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可以相关表征。因此,文中在分析该算法定位性能时,仅考虑不同距离与角度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其他参数不变。为了验证算法的定位性能,对比不同通信范围下的定位误差。

由图1可知,在非常疏松且锚节点极少的网络环境下,只要能够有效利用节点可以获得的多维参考信息,且使之测量精度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精度,网络仍然能够有效、精确地对未知节点实现定位。

4 结论及展望

本文针对网络部署非常疏松且锚节点数量非常少的条件下,利用多维信息对未知节点进行定位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应用的位置服务需求。但是,这种算法仍然存在着不足,即利用的角度信息,而这个信息的测量需要设计一种低成本的实现方法。

摘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定位系统在目标监测与跟踪、基于位置信息的路由、智能交通等许多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节点能够获得的多维信息,设计了一种适合于部署密度很疏松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定位精度高、所需锚节点比率小、受测距误差影响小的特点。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络,定位算法,多维信息

参考文献

[1]史龙,王福豹,段渭军,任丰厚.无线传感器网络Range-Free自身定位机制与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

[2]蒋小兰.无需测距的WSN节点自定位算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

[3]邓平,李莉,范平志.一种TDOA/TOA混合定位算法及其性能分析.电波科学学报,2002,17(6)

[4]Cheng X Z,Thaeler,Xue G L,Chen D C.TPS:a time-based positioning scheme for outdo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EEE Infocom'2004.Hong Kong,China.March7-11,2004,2685~2696

[5]Liu C,Wu K.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ange-Free Localization Method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omputer Sci-ence Dept.University of Victoria BC,Canada,2005IEEE

多维信息 篇8

1 图书馆角度

1.1广泛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解除信息焦虑,提供新型读者服务

当前, 我们正面临一个日益变化的信息环境,用户的信息平台已从传统的阅读转向了网络阅读环境,因而导致了图书馆用户行为、种类和心理发生变化,用户信息焦虑因而得以产生。究其根本,是用户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的无所适从,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是无效的信息,网络和通讯工具对个人的占有,让用户的时间碎片化,对当前事务缺乏专注度,进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用户对信息的获取进入了一种“想获而不得,得之而无用”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导致用户时常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各项调查表明,信息焦虑削弱了高校学生用户群体的学习、钻研兴趣,更隔断了学生对信息加以利用和交流的根本动力[1]。 ;学生因信息焦虑而痛苦,希望能帮助他们克服信息焦虑,回归正常适度的学习生活模式。

图书馆作为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探索当前信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应担责指导“焦虑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行为,正确有效地获得信息。该文在通过两年来对湖南省几所高校各层次的学生信息焦虑的调查研究,在剖析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开展了从多维角度探讨高校学生信息焦虑预防与治疗策略的研究。

1.2 构建多元化的绿色导读模式

图书馆的“绿色导读”服务,信息焦虑解除的一剂良药。在采集绿色导读素材时应坚持以下几个标准:1) 馆藏文献中绿色导读文献的购置及品种的丰富多样;2) 适应时代要求;3) 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审美;4) 弘扬正能力主旋律的书籍;5) 清新明快的图书基调。

1.3主页中开辟绿色导读专栏和提供实时咨询服务

通过定期信息推送,来指导那些通过自助式阅读疗法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读者;通过网络咨询的实时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也可联合学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共同做好以绿色导读为手段,心理咨询为常规工作,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信息用户开展咨询服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经过专业培训有心理咨询知识的的学科馆员参与其中,通过个别辅导、集体辅导、面对面辅导或网络辅导等方式帮助用户找出问题的症结,让学生及时摆脱信息焦虑的烦恼;特殊群体特殊辅导,如考研学生群体、毕业阶段学生群体,可以针对他们的阶段性焦虑状况诸如考研、毕业找工作等焦虑状态来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2,3]。

2 个人角度

2.1建立平和的信息观,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个体要建立更为平和的信息观,基于自身能力和需求的一种信息观,在逐步的信息检索中要制定调整合适的信息获取目标和策略,掌握有效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焦虑用户,通过学习信息检索的知识技能,在一定的练习中形成有效地检索技巧,根据搜索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信息获取媒介[4],随着图书馆网站的不断优化,网站的订阅、信息推送等功能等的使用,检索实践中构建的更优的信息搜索策略,信息检索的效率的极大提高,检索信息的方便获取,能减少用户的信息检索焦虑。

2.2摆脱手机依赖,克服信息焦虑

近年来,信息焦虑发展的“催化剂”是智能手机,从最初简单的通信工具向智能化发展的智能手机,俨然已成为人们的”第六个感官”,集合了阅读、游戏、文字处理、拍照、上网等功能,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交往和娱乐工具。

在德国召开的一场数码科技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除了休息时间外,频率是6分钟一次。手机紧密联系生活,已成了控制人类大部分生活的“灵魂”,一些人须臾离开了手机,就觉得不自在,心烦意乱,难以控制急躁情绪,深深的“手机依赖”了,长此以往,无法专注正常工作和学习,据相关调查,16~24岁年龄段青少年对手机依赖程度最高,所以说高校学生也是手机依赖的主流群体。

据我们调查,72%以上的学生反映:房门钥匙、校园卡和手机是出寝室必须携带的三件宝,有的同学说如果偶尔忘了带手机,坐在教室心中惴惴不安,老是担心错过了电话、短信,遗漏了重要事情,课根本听不进去,只有马上把手机拿到手,一颗悬着的心才会放下。。。。

究其手机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下产生各种焦虑,其中信息焦虑因为信息行为而广泛存在,人们在整体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的状态下,因融入生活习惯的信息行为,而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不自觉强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信息焦虑。

信息焦虑分为焦虑、恐惧、抑郁、狂躁四个层面,在每一个层面的现代信息焦虑中,手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上网、微信、微博、QQ等过度依赖,也都是信息焦虑的具体反应。每天刷朋友圈,盯着手机屏幕看别人有没有更新,担心错过了向别人传递自己最新信息及分享别人最新信息的机会;一旦网络中断,就会急不可耐,六神无主,而在网络上,就开始浏览各种信息,在朋友圈、QQ群或各种社交网站上发帖子,点赞,发评论,回留言,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下来,好像忙忙碌碌,其实分析起来,碎片化的生活,用高昂的时间成本换来一些无多大实际意义的信息,换来了视力减退、颈椎、腰椎病等一系列并发症,身体的不适进一步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网络和现代通讯手段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危害自己。

因此克服手机依赖是高校学生防治信息焦虑的重要一环。在学生人群中,要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多和别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学会转移注意力,淡化手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通过一些手段,比如有的学院采取的上课之前集中收缴手机的做法,集体活动之前统一关闭手机的做法,等等,保证专注的从事目前的一些活动;同时倡导大家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多组织一些羽毛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等比赛,鼓励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外出散步、郊游、健身、听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调整心态,理性地面对,获取处理信息,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从而克服自己对手机的依赖,让生活回到正常状态。

2.3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摆脱信息焦虑

适度放松的信息追求,适宜的信息处理方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习一些焦虑的自助应对方法,包括肌肉放松、认知调节、听听轻音乐来调剂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摆脱信息焦虑。

1) 每天保证睡眠9小时,每天做出工作和学习计划,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2) 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在计算机前面的连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

3) 每天睡前锻炼15分钟,每天大量饮水,饮水量要超过3000毫升。

生活有规律,减少娱乐,严禁饮酒。

3 馆员角度

3.1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咨询馆员

在解决信息焦虑的工作中,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选拔一些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品格好,熟悉本馆馆藏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让他们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能够准确地对同学们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

3.2保持与心理健康专家的互动、联系

要做一名优秀绿色导读指导馆员,不仅要对本馆内典藏现状有具体、及时的了解,更要及时地更新与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建立密切联系,并经常进行互动学习,把自己进行的个案与心理专家进行交流互动,虚心请教,获得启发,指导工作。

3.3建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室

多维信息 篇9

一、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分析

1. 一维会计核算模式简述

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尺度, 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会计核算能够清楚记录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的费用开销, 如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报账等过程。良好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保证工作质量。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大多采用的是一维模式, 它是以会计科目为基础的核算模式。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它能够对会计对象有效分类, 形成不同级别、不同系列的会计科目。尽管会计科目属于同一系列, 但上下级之间仍然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同系列的会计科目也会通过“会计恒等式”产生一定的关系。因此, 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没有这一基础, 就不能有效的进行会计事项, 如进行各项会计信息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

会计科目的设置具有严格的程序, 分类、分组都是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进行的。根据相对稳定性原则, 各单位设置会计科目时, 要使不同时期的会计核算指标具有可比性, 故会计科目一经设定, 是不能够随意更改的, 更不能打乱已经组合好的科目顺序。因此, 企业会计核算必须要根据已经设定好的会计科目、遵循会计制度进行组织核算, 会计报告的制定也必须通过固化的核算模式完成。

2. 一维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会计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远发展, 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信息的收集、管理对企业来说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 更好地服务客户, 开始设立不同的部门, 行使不同的职能。同时要对产品进行有效分类, 地区也要划分明确, 不同的部门还要负责不同的客户, 这样才能更加精确和有效的进行会计核算管理。但是, 在一维会计核算模式下, 由于会计科目制定较为严格,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都较为统一、固定, 企业要想有效地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就必须通过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的方式来实现, 但这样难免会造成会计科目的繁多、冗长。在会计核算模式与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管理的矛盾冲突下, 企业大多数会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则进行管理, 这样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就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2) 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

在一维会计核算模式下, 进行核算时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看成是一个整体, 对同一种会计事项会选择同一种会计政策和会计计量属性, 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也都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会计信息管理中, 其使用者并非同一整体, 如债权人、管理者、投资者等等。而且各个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并不相同, 但一维会计核算模式却不能很好的满足各方利益的需求, 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

(3) 核算时效滞后

会计核算时效指的是通过会计核算产生的信息时间与提供信息时间的间隔。会计核算时效是关系到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 就不能及时处理业务, 解决问题。核算时效越高, 会计信息的经济价值越高。反之,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减弱, 不利于企业进行及时有力的决断。但是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的核算时效较为滞后, 不能及时地将会计信息传达、反馈出去, 给企业会计管理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4) 核算深度不够

会计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以及关联程度。传统核算模式的核算手段较为落后, 不能提供足够详细的核算结果, 并且各个报表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够, 不能形成有机整体, 即核算深度较差。这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 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会计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会提高其时效性、共享性、互动性。企业想要实现高效、精确的进行会计核算的愿望, 更长远、更稳定的发展下去, 就必须要改革现有核算模式,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加快改革步伐,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1) 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核算取代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 在互联网和高端设备的配备下, 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能及时有效地对接, 实现了各方面数据的及时共享。同时各种会计信息、各项会计报告等都能快速且真实地反映到会计管理部门, 这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2) 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在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 采用的是实时核算方式, 只能在定时、定点下进行核算, 而不能随机进行核算, 缺乏灵活性。而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则会大大提高其灵活度, 不仅能够实行实时核算方式, 也可以采用随机核算方式。在随机核算方式下, 根据会计信息管理的需求就可以随时对各种电子账簿进行加工, 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而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保留了原有的定时核算方式, 也可以保障会计信息处理的原则性, 避免出现信息混乱的状态。

(3) 会计核算范围增加

会计核算范围包括指标的覆盖范围以及核算尺度。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 核算指标只停留在实物量和价值量方面, 没有进一步的扩展, 而信息化环境下却改变了这一现状, 除了核算尺度有所扩宽, 其指标也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由传统的货币记账本转变为多套账簿, 以此来满足企业管理的会计信息需求。

(4) 增加了会计核算深度

传统的会计核算深度不够, 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以及关联程度较低, 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而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增加了其核算深度, 由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比手工效率高出很多, 因此其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也大大提高。传统会计核算关联程度不够, 报表缺乏整理, 各项指标缺乏关联。在计算机会计核算体系下, 可以利用三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能够快速制定好所需要的报表, 而且还能使各个报表有机的统一起来, 各项指标的反映更加全面。

(5) 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 不能实现多样化模式共存。但在信息化环境中, 在保留基本会计核算原理和会计准则下, 核算模式有了突破式的飞跃。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无论在总账核算、明细核算还是在序时核算、会计报表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良, 能同时实现多种核算模式共存, 以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 信息化会计核算的特征

(1) 智能性

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网络系统构建的, 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数量, 增强了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能够自动实现各项工作的操作, 如自动登记账簿、自动生成报表。除了基本的核算功能外, 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同时还具备管理功能, 其智能性较高。

(2) 集成性

集成性是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与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它能够将错综复杂的信息数据整合到一起, 方便会计信息管理。还可以将企业活动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集成到一起, 有效管理。除此之外, 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活动与其他关联单位的相关环节进行集成, 提高工作效率。

(3) 实时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 会计核算模式具备实时性。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将最新数据长传到服务器, 等待会计核算系统处理。同时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也是及时有效的, 能够保障信息动态真实, 更好地反映出财务状况。最后制定的会计报告也是实时的, 数据一旦处理完毕就会有效生产会计报告, 方便会计核算。

(4) 开放性

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开放性, 及时洞悉外部环境的最新动态, 保持信息数据的真实、新鲜。能够时常与外界保持联系, 使企业内外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各取所需, 保障信息交换畅通无阻, 有效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

三、多维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为会计核算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要想解决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不足, 要想进一步满足信息化会计核算的要求, 就必须构建多维会计核算模式,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提升企业竞争力。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指的是具有多维度会计事项信息, 提供多维度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计量, 从而产生多维度的会计报告的核算模式。它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的有效模式, 需大力发展。

1. 多维度会计事项信息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是与传统的一维会计模式相对而言的, 所谓“多维”就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多维会计模式更加全面、具体, 会计信息呈现多维立体形式。以往的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会计科目为主的一维会计核算模式, 该种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记录, 多维会计模式除了提供更多的形式记录, 还有效的将各种记录、各种信息数据统一起来, 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各种维度信息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方便会计核算管理, 即使增减维度信息也不会对整体信息数据造成影响。在会计科目的设立上也与以往不同, 只需要记录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而不需要再增加额外科目。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体现了信息化核算模式的优点, 其会计信息的录入呈现多样化特点, 而不像以往的会计核算模式那么单一, 只是单纯的靠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多维会计核算模式的信息来源较广, 且分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重要的会计科目、会计政策以及会计计量属性等专业信息, 其他信息数据是由其他人员进行录入的。不同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能, 承担其各自部门的职责。如果是销售信息, 那么关于产品的信息资源就需要由销售部门的员工进行录入。如果是材料的采购信息就要由公司采购部进行录入。所有录入的信息都是一个统一的数据库, 方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

2. 多维度会计政策与会计计量属性

在一维会计核算模式下, 同一会计事项只可选择一种会计政策和会计计量属性, 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而多维会计核算模式却与之相反, 同一会计事项的不同计量属性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中同时记录。并且选择一个计量属性后, 又可以添加多种会计政策, 这样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利益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满足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3. 多维度会计报告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下, 会计科目可以与其他的管理信息有效分开, 作为一个单独的维度, 不需要增加其他明细科目, 仅在会计制度的要求下设置。这样在单独的会计科目和其他管理信息的核算下可以得到各种口径的会计报告。同时各种信息资源也都是最有效、最原始的数据, 如果有人为因素更改的节点也会保留各种判断的多维度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多种会计计量能够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 各利益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会计事项信息维、会计政策以及会计计量, 从而生成自己需要的会计报告。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下的会计报告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会计报告,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有效。

4. 构建多维会计核算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维会计核算模式与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相比, 其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在构建该种模式体系时还应注意相关问题的探究。比如,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 虽然信息数据更快速、更详细的被收集、提取, 但是在大量的信息数据面前也不乏许多垃圾信息, 在会计信息领域也不例外。因此, 在构建多维会计核算模式时, 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 保障信息的“绿色性”。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突破传统的核算体系, 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更多会计政策和会计计量选择,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大利益方的会计信息需求, 但同时也损害了一些管理层的利益。因此, 多维会计核算技术模式的实现与管理者的利益问题也是值得人们深究的问题。

最后, 在构建多维会计核算体系时, 还应注意网络安全问题。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的重要机密, 一旦泄密企业将会受到无法控制的损失。因此, 在构建多维会计核算模式时, 应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来提高网络安全系数, 如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权限设置和定期维护, 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综上所述, 多维会计核算模式更能提高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 构建多维会计核算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我们应勇于改革, 构建安全有效的多维会计核算模式, 更好地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

参考文献

[1]夏宗伟, 黄丽文.多维管理会计及其应用研究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12) .

[2]李志明.多维度预算管理的实践和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2 (6) .

[3]刘鸿.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探讨[J].财会研究, 2013 (32) .

[4]程伟.信息化与会计核算模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 2012 (25) .

[5]杨风玲.关于在我国会计行业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刊, 2011 (22) .

[6]廖洪, 马倩.信息化是会计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J].财会月刊 (综合) , 2012 (12) .

[7]赵丽芳, 张晓娟.我国管理型会计模式选择及构成要素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6) .

[8]赵虎.企业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与信息化改革分析[J].经管空间, 2012 (33) .

[9]夏宏霞.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刍议[J].财会研究, 2013 (23) .

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 篇10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体系局限性、思维片面性、师资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一) 学科专业设置体系的局限性

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进行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分析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 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会计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架构基础, 然而, 由于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 (自然科学) 不同的学科领域,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方法、形成其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完全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按照人文社会科学来定位的, 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按照自然科学定位的, 这就使得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其知识结构不可能形成多维复合式, 也就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标准。这种专业设置的统一规范性、对新增专业审批过于严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 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又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一些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 共修基础课、增设双学位、不同学院学生可互修、互选相关课程, 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但管理、执行较困难, 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机制大部分流于形式。这样一来, 只能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加一点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加一点会计课程, 人为形成知识结构的“夹生饭”。

(二) 传统会计思维的片面性

传统会计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注重对实际业务流程的记录而容易忽视业务流程的模拟再造与优化, 思维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 因此, 很多高校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会操作会计软件就行, 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都是停留在使用会计软件这个层次上。但是, 信息时代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具有将会计方法和会计业务依托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改善业务流程、使会计信息资源在企业决策中发挥最大经济价值的能力。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这种片面性,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会计教学软件、会计核算软件、ERP软件的使用方法的教学, 对于会计软件使用中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不去分析、不去讲解, 结果是学生学了一种会计软件, 就只会一种会计软件的使用, 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因此, 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信息化人才需要具备会计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时, 学生才会灵活运用于会计业务处理之中。

(三) 师资力量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计算机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学科, 很多高校忽略交叉学科所需师资的培养, 而是由会计教师或计算机教师兼任, 真正专职的会计信息化教师很少, 从而形成了师资力量的间断性。教师评价体制是引导教师努力的机制, 目前高校教师考评机制都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为主, 而会计信息化类专业文章在会计类、计算机类杂志发表都比较困难, 这也影响了从业于会计信息化方面教师的积极性。此外, 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急功近利等浮躁因素对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这些都不利于会计信息化教师的成长, 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的连续性。

二、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综合素质分析

“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中的“多维”是指会计信息化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 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维方面等;“复合”是指对各方面的复合, 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 这里既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 也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由会计的专才向多维复合式人才的转化, 并不是一种退步,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具有更深入、更复杂的内涵。在实际培养学生时, 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培养成应用型或研究型的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 应用型培养目标主要是侧重于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培养目标主要是侧重于会计信息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应该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知识面与业务能力要宽泛

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熟悉国际法规、掌握管理理论、相关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 这样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将会计业务与其他业务有机地融为一体, 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无缝集成为管理信息系统 (MIS) , 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经济信息。所以, 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要具备基础财务知识与技能以外, 还要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熟知MIS的能力。

MIS是为企业管理与决策层提供管理与决策工具、为员工提供业务处理手段的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整合了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 通过优化配置来实现资源的最佳使用, 通过事件驱动即时获得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通过信息高效准确传递来增强企业环境适应能力。而会计信息系统是MI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信息子系统, 而需要与业务系统高度集成与融合, 这些变化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思维, 对于其中的变化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和熟知, 就无法完成会计信息化的业务处理。

2. 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 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 而应该以会计专业人员为系统开发的主力, 这就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具备一定的系统构建能力。由于财务业务一体化, 很多会计处理功能已有机地融入到了其他各业务模块之中, 需要会计人员重新确定会计业务处理边界, 这是构建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传统会计中的很多内部控制职能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通过程序固化来实现;随着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软件模块的有效日常维护离不开会计人员。所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拥有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知识与能力, 才能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3. 专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力。

企业的每一项经营、管理和决策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具有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能力。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完善, 传统意义的手工会计业务大部分可由计算机软件代为完成, 此时需要会计人员利用节省的时间与精力对计算机形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利用, 依托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形成更专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服务将趋于职能化、专门化, 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服务能力将无法实现未来会计职能的转变。

(二) 要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不仅对会计人员个人十分关键, 而且对系统、对单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知道如何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如何创造性地开展会计工作, 使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这样才能始终胜任会计岗位, 拥有竞争优势, 也只有这样, 会计人员才能将所学会计知识活学活用、不断焕发生机, 使企业不断地具有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可见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保持其知识体系结构活力的关键。

(三) 要具有沟通能力

传统手工会计业务处理几乎不需要其他部门、其他专业人员的协调与配合, 自然沟通能力的强弱也就无关大局,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间竞争的加剧, 国际间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日益增多, 跨文化交流将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在会计信息化之后, 企业各部门内部、企业各部门、企业与外部单位之间的联系将会不断增强。这些社会现实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能够胜任各种需要彼此协调合作的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同时还要注意集体意见、虚心听取建议、主动与他人配合。这些都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并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其专业能力才能得以全面施展, 进而使会计的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三、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对策

通过对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以及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多方合作, 采取有效的政策, 使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 营造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形成社会合力。财政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应该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 给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 使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步入良性循环, 形成持续发展态势。如, 财政部1995年发布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 (试行) 》等关于对会计人员进行电算化培训的文件, 制定了具体的培训目标和要求, 并体现在单位和会计人员的考核指标中, 促进了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 将会改变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局面。同时相关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开办会计信息化方向或学历教育, 出版业应该出版更多的各类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图书资料, 这样可以促进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人才的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和难度, 需要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政府的导向作用对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 使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

多样化

财政部2009年发布文件指出“应当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途径和方式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这说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形成专业知识基础,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该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系统维护、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对于具有会计信息化工作实践的人才应该进一步完善、丰富其理论知识体系, 这可通过成人教育、在职学习班等形式来实现, 利用其业余时间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的学习, 这样既可以不影响其工作, 又可以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对于没有机会实现上述教育方式的, 可以通过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能力。这些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各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教育部门形成多方位的长期培训模式, 各个宏观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起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有效体系, 进而在宏观上引导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三) 强化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

会计信息化的教师不但要具备坚实、全面的会计与计算机知识, 同时还要有会计信息化的丰富实践阅历, 这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师资队伍时, 可聘用经验丰富的、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 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进行知识结构性的师资交叉 (会计专业引入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 计算机专业引入会计专业的博士毕业生) , 这样可形成高端人才的嫁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请有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家兼任高校教师, 加强学生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的培训。

(四) 各相关高校应该转换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具有相近专业的各高校应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进行按大类招生 (先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 等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细微专业划分) 、主辅修及双学位制度等, 这些都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专门针对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专业主辅修、双学位班, 丰富其财务、会计知识, 引导学生向会计信息化人才方向发展。学生在本科阶段建立良好的计算机、会计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 才能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后备人才。这些方面的改革, 需要各高校重新设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制度、规则, 执行过程中要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培养过程中, 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 进行会计信息化方面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的分流培养,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

综上所述,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训与会计信息化人才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但我们相信, 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并形成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和谐环境, 通过强化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会计信息化高级人才的需求矛盾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S

参考文献

[1].杨周南, 吴鑫.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4) .

[2].黄培.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策略[J].商业会计, 2010, (6) .

[3].王春梅, 何平基.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优化[J].财会通讯, 2010, (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维信息】相关文章:

多维分析信息网络论文04-19

多维分析信息网络论文提纲11-15

视觉信息的多维性08-19

多维视角05-13

多维阅读05-21

多维关系06-03

多维管理06-12

多维模型06-13

多维效果06-30

多维思考07-05

上一篇: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读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