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2024-09-03

职业教育现状问题(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

新疆属西部欠发达地区, 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就新疆的教育现状而言, 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不仅低于东部地区,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 中明确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从新疆实际出发我区的职业教育还需要经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和教育结构的调整时期, 才能使我区的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 新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问题分析

新疆的职业教育近几年无论是在办学规模, 还是在校学生人数, 都有较大的发展, 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区的职教体系依然保存着传统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教育体系。主要表现为: 1. 职业教育体系过于封闭。职业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以学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 正规学历教育和职前一次性教育, 具有教育的终结性。2. 职业教育向社会开放力度不够。学校与用人单位, 尤其是学校与公民互动的自主性还不高, 人才培养方式的开放程度极为有限。3. 办学功能单一。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办成了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重学历、轻培训; 重职前、轻职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办学模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普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做法, 学生缺乏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4. 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由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隶属于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 部门之间因缺乏有机的协作与配合,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办学模式僵化, 功能单一, 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近两年这种状况虽有所改观, 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5. 长期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以政府包揽办学和单一计划办学为主要特征。我区的职业教育办学与全国一样, 也是以政府办学为主。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经济体制的转变, 使得市场机制开始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民办普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在政策引导与扶持、办学主体、经济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 并且很不规范。

2 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 1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建设。1. 全面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建设项目。在中央大力支持下, 全面启动并完成国家对南疆四地州和霍尔果斯、喀什经济特区8 所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建设任务。项目学校要积极争取所在地党委政府在学校选址、土地、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2. 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省市建设项目。2020 年前, 对口支援省市对所有受援市县、团场都要设立并完成支援职业教育发展项目, 为新疆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3. 积极争取中等职业学校国有大中型企业建设项目。争取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援助下, 重点支持一批办学基础相对较好、培养能力相对较强的自治区属和地州属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4. 启动民族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入选项目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央和自治区共同建设新疆民族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 研究制定建设标准、遴选标准、评估验收标准以及相关扶持政策, 打造新疆中等职业教育新亮点。

2. 2 认真组织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1. 统筹利用国家、对口支援省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新疆自身的职业教育资源, 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以南疆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 积极推动南北疆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统筹全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以南疆为重点, 鼓励和支持北疆办学条件好的职业学校与南疆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促进教育资源互补。3. 继续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中央支持开办的内地新疆中职班, 要依托对口支援省市选择办班学校, 面向以南疆四地州为重点的农村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招生。新疆要重点做好跟班教师的选派和学生的选送工作, 协助办班省市和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提高培养质量。

3 组织保障

3. 1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教育组领导下, 做好对新疆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在教育援疆省部联席会议制度下, 协调做好教育援疆有关职业教育工作。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沟通联系, 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形成对口支援新疆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3. 2 加强工作主体责任。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疆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切实加大在职教观念、管理体制、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投入机制等五个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 认真制定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 落实补助经费, 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机制, 完善落实扶持政策。

3. 3 加强督查工作。教育部定期组织专家组深入新疆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职业教育工作, 建立分阶段、分年度、分项目的责任目标体系, 建立并实行目标考核制度和问责制, 确保政府行为到位, 部门责任落实到位。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篇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4年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2002年,西部12省区中等职业学校4 588所,招生102.26万人,在校生265.71万人,与1998年相比,在校生减少1.6万人,减幅为0.7%。1998-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重下降27.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的招生比重下降幅度仅为5.1个百分点。4年来,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00万名毕业生。目前,西部地区大中专、技工学校和城镇职业学校毕业生,占劳动力供给总人数的21.6%,与全国21.2%的水平相当。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根据区域发展特色,西部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广西教育兴农金色工程、陕西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在提高西部劳动者素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较慢,结构不合理、失衡,规模较小,资源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西部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低西部12省区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贵州、云南、甘肃、青海、西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达 15.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文盲率高达15%以上。2002年,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7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 56.3%,低于全国59.1%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10.5%、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万人在校生人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农村现有人才总量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低技能是西部农村劳动力存在的明显特征2002年西部地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仅为 47.9%,而东部地区已达67.6%;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4.7人,为东部的3.1倍;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者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1/10,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中等技术人员不到7名。

3.大批新生劳动力缺乏职业培训据测算,西部地区每年有81万小学生未毕业就流入社会,78万初中生未毕适龄人口有159万人之多。同时,西部地区初中升学矛盾突出,2002年,西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6.3%,有212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例如,广西每年有70%的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中阶段。2000-2002年,柳州市初中毕业生 8.42万,其中未升学者3.86万,是2002年全市中职在校生 2.69万人的1.43倍。河池市初中毕业生13.78万,未升学者8.26万,是全市中职在校生

1.48万人的5.88倍。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城镇非正规就业,在转移中难以得到正规教育,也不易得到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这些早产的劳动力大军,正在被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淘汰,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益明显,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短缺

1.农村职止教育与培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显著。甘肃张掖的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向非农产业转移。2000年,该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人口中,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占的百分比比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占的百分比高出23.5个百分点。②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对300户农户调查表明,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户,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300户中,50户没有经过培训,人均纯收入1 730元;210户接受过农作物培植技术培训的,人均纯收入3 800元;28户中有中职毕业生或接受技术培训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4 500元。③职业教育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在对48户129个劳动力在10个典型职业选择中发现:初中及以

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一般或贫困;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多样化,大多从事加工、建筑技术工种、理发、制衣、工匠、餐饮、购销运输等二、三产业,家庭相对富裕。

2.城乡职业教育严重失衡,农村和县镇职业学校资源短缺与生源困难并存布局结构缺少区域特色,2002年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城乡城市、县镇和农村职业高中学校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9%、47.8%和13.3%。由于西部地广人稀,农牧业和乡镇工业发展较慢,农村和县镇职业学校发展困难。据调查,贵州近3年由于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锐减,全省95%以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举办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全省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普通高中生在25 000人左右,招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生 21 000人左右。

3.农村学生很少升入本县职业学校广西2002年柳州柳城县东泉乡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业学校159人,其中进入市区职业学校118人,进入外省市职业学校41人,由于本县职业学校办学效益差,没有人升入本县职业学校。这种情况在西部其他省区也普遍存在。

4.农业类职业中学生存困难陕西10所农业中专不同程度都面临生源短缺问题。宝鸡28所县区职业高中,1995年以前均开设涉农专业,2000年后仅有4所开设农类专业,且均为畜牧兽医。西部地区职业高中开设农业类专业的学校及其在校生也很少。

5•,师资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流失严重、教师编制不到位、工资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广西许多职校的骨干教师纷纷到邻省广东工作。广西柳州柳城县县职业高中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18人,占56.25%,其中文化课教师14人,占 77.7%,专业课教师4人,占22%。14个乡镇中,专职教师能为群众讲授技术课的只有两个乡镇,其余举办培训班则要花钱请技术员。由于职业高中教师编制参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办法,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及成人技术培训的教师编制核定不到位,职

教师资队伍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西部地区教育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

1.教育层次结构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于中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出现升学率倒挂现象云南曲靖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高考升学率65%;甘肃张掖 2003年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25 339人,招生10 089人。而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12 305人,2003年普通高校录取率高达80.8%。

2.教育类型结构失衡,表现为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发展大大快于中等职教,普职比差距大大2002年,西部12省区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为419万人,比1998年的 219万人增长了90.7%,而同期全国增长幅度为79.55%,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2002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全国的普职比为57.2∶42.8,而西部地区则为60.4∶39.6。西部12个省区中,只有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相当,其余各省区,有的普职比严重失衡,如西藏、青海虽然地广人稀,受教育的绝对人数较少,但普职比却达到76∶24;还有6个省区的普职比在7∶3到6∶4之间。

3.专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二产业专业数量不足与培养质量不高,与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不少地方过多开设第三产业类热门专业,忽视第一产业农业人才、第二产业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如成都市,2002年三个产业结构比为 8.4∶45.5∶46.1,而中等职教三个产业专业结构比为2.6∶27.1∶ 70.3。攀枝花市虽是工业城市,但农业比重也不小,但全市没有一所为农业服务的职业学校,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制造加工工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臵,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紧缺,人才需求大,但西部职业学校显然还没有跟上这一发展需求,2002年甘肃省职业高中加工制造业专业招生比重仅占4.6%。四川数控技术人才缺口是2万人,供需比为1∶10。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1.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着三个过低一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过低。从2001年到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长了0.45个百分点,而西部12省区的教育经费基本上处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过低。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 664元,而西部地区的生均经费仅为1 310元。三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过低。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20元,而西部地区7个省区的生均公用经费低于这一标准。与同类教育相比,不少省区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出现两低:低于普通高中,低于初中,如新疆中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普通高中为247元,初中203元,而职业中学仅有83元。

2.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比例过高,超过农民承受能力,不符合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从贵州2002年实际情况看,职业学校学生一年的费用约为6 000~8 000元,地市一级约为4 000"%000元,县级约为3 000~4 000元。2002年,贵州省农村人均现金收入为1 589元,其中含借贷收入218元。每年的支出为1 183元,扣除借贷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结余只有183元,农村家庭难以承受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费用。陕西农业学校1998-2002年,财政拨款1 281万元,学费收入892万元,两者比例59∶41。许多家长、农户都谈到,并非不愿意让孩子受教育上职业学校,问题是交不起学费,职业学校学费过高,导致许多家庭放弃接受职业教育。

浅析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教育;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社会及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渴求仍然十分迫切。随着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及规模上的不断壮大,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存在现状,进而缩小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促进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填补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

1.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近几年国际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的迹象表明,未来几年内,中国很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机械制造业中心,“高级蓝领”将会更加“抢手”。但现在大多数人有“白领情结”,年轻人不愿当工人,当了工人也不去钻研技术。有的人则认为,现在提拔干部靠文凭,有绝活也上不去。为此,专家提醒求职者,“本科起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的用人格局必将改变,文凭不再是地位的象征,有真本事才能谋生。在未来几年,受过良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比大学生甚至博士还要吃香。

2.现今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我国近些年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依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所提供的高级技术人才都哪里去了?”面对这样的设问,笔者通过访谈对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1)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不足。

(2)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3)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普遍不够灵活。

3.职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合理化建议

3.1大家对于职业教育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是家长方面。多数没有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家长表示抗拒,多数已经让孩子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家长也只表示无奈。其次,是学生方面。大多数人认为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都更倾向于接受小初高到大学的普教之路,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蓝领的代名词,是社会劳动力结构的最底层,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成了多数人无奈的选择,同时,各职业院校也只能无奈的接受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即招聘单位,对高等教育的认可远高于职业教育,所开列的学历条件节节提升,从专科、本科直至硕士,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孩子上高中考大学,从而导致了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差的现状。

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人有了更多选择高校的机会,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不仅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也必须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尴尬场面。而事实上,职业教育无论是作为市场经济下优质劳动力的供应手段还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必要人才供给方式,他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

3.2职业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还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质量,与市场与技术接轨,才能逐步取得大家的信任。这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从三个方面抓起:

第一,端正教学目的,更新发展理念,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层次。现在许多教学机构并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是伺机追求利益,他们的教学质量该如何保证?面对招生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日益严峻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的职业院校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满足现状,坐等政策。还有的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这就导致了耗费教育资源的社会底层劳动力过多,而真正的高级技术人才却不足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仍是以劳务输出型为主。如此造成一些学校把学生当做财源,学生“进口”有钱,“出口”也有钱。谁招的学生多,谁赚的钱就多。有些地方的中职教育就是为了招生,为了就业,为了赚钱。

第二,优化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不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理论课老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纸上谈兵;实习指导老师多数是从企业一线内退的技术工人,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匮乏。一些职业院校舍不得花钱去聘请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担任老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尤为不足。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与公办教师待遇不对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都存在后顾之忧,人才引得进来,留不下来,部分学校成了避难所、中转站、培训部,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第三,理论技能和教学设备亟待更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许多职业院校的理论技能和教学设备都过于陈旧,不能与社会的先进技术接轨,这种条件下又怎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3职业教育的办校体制灵活性还需提高

一些依托企业办校的教育机构,虽然在规模和教学质量上略高于民营办校,但他们的体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办校,学校就会受到企业的影响,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企业对学校的各方面的投入会多会好,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学校就随之波动;企业办校限制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应该说企业办校的模式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国企办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并不畅顺,条块分割,“婆婆”多,谁也管,谁也管不好的局面也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办校也有成功案例,台企富士康,他们的思路非常活跃,在岗职工工休时间完成一定学分,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一边就业一边学业,工休时间是文化理论,工作时间是实训实战,一边挣钱一边捞文凭,多好啊。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弹性教学,如“带薪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要死搬死扣教条,要根据现代企业的需求发展和现有设备,灵活调整课程、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缓解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

3.4不仅要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更要加大投入监管

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大部分靠自我筹措,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规范性也亟待提高。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将资金过多的用于广告宣传和招租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毫无益处。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技术人才的缺口问题依然存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目前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投入,随着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教育者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建设,全面全方位的投入,会达到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

述广西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与问题 篇4

一、广西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

(一)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在办学模式创新上探索出了两条重要思路。一是大力实施“城市职教园区建设项目”, 发挥城市职教园区的带动作用, 实现广西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 柳州市将打造在校规模15万人、入驻职校15所的大型工业职教园区, 并以此为榜样, 积极探索与带动广西其他城市进行职业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以及与社会资源的外部协同。广西钦州市、贺州市、梧州市、崇左市等几个城市结合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进程, 积极规划建设当地的职教园区, 预计几大园区将入驻职校30所, 在校学生规模达20万人。二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这是以服务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鼓励并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实行集团化办学。在政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职业教育需要当地企业集团积极地参与。目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等广西职教集团已经涵盖近100所职业院校、400余家企业。在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 各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各种有益尝试, 为职教体系的实施机制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二) 打造民族特色专业, 加强地区文化建设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主要民族聚居地, 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底蕴, 许多工艺与设计行业都独具民族特色。为此, 培养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人才和营造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是广西职业教育体系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使命。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 广西教育厅于2010年开展了第一届“广西职业教育新时代刘三姐”评选活动, 通过评选并表彰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中100名品学兼优、行为礼仪良好的女学生代表, 在宣扬民族文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 展现出广西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形象。另一方面, 加强民族特色学校及专业建设也是广西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广西教育厅于2010年提出“优质特色学校工程”建设规划项目, 大力鼓励和支持当地各职业院校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进行专业建设。如梧州市的主要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物流、宝石等符合当地民族和产业特色的专业;藤县开设了陶瓷制造专业;蒙山县则开设了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等地区特色专业。

二、广西职业教育的办学问题

(一)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 应加强地区的产业特色

当前广西职业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从广西的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业专业设置结构的统计数据可知, 广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地区的产业需求结构。如2009年广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9.61%和35.58%, 而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相应的专业比例为2.69%和66.89%。这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不考虑广西的民族地区特色与学校特色, 盲目地迎合考生需求, 开设一些自身并无优势的专业, 导致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就业质量下滑、专业变更频繁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各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从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基本属性。这决定了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然而,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有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转型而成, 加之许多具体的职业教育政策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政策, 在客观上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同一教育类型的假象。于是, 相当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政策制定者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高等性”, 将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视为一体。

然而, 这样的定位事实上模糊了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内涵。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可划分为二类四型:即学术类, 包括学术型;职业类, 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与普通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一样, 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其中, 高等职业教育应涵盖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等不同教育等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不应在于教育等级或结构, 而应在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所不同。在教育实践中, 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将高职定位为“大专或本科的专业文化基础+中专技校的操作能力”, 即在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基础上增加中专技校性操作能力的教育分量, 甚至出现部分学校人为规定这部分课时总数不能低于总课时的30%乃至于50%。这种片面、简单的组合, 表面上看似集中了本科、大专、中专技校的长处, 显示高职的优越性, 实质却把高职中本科、大专的岗位能力混同于中专技校的操作能力, 导致了高职教育质量在专业文化基础方面不如普通本专科, 在操作动手能力方面不如中专技校的尴尬境地。

(二) 校企合作止于形式, 应建立规范的实施机制

首先,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 广西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学校教育的形式出现, 学校本位的教育形式形成以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为单一目的的狭隘校企合作观, 使得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各方在校企合作的认识上都局限于教育内部, 即参与校企合作的政府一方仅限于教育行政部门, 而校企合作通常表现为职业学校极力推动、企业被动参与, 企业因不属于教育内部成员而缺乏合作积极性。

其次, 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管理框架还未形成。校企合作是包含了教学、基建、就业、评价等多个方面, 涉及教育、行业、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复杂的协作活动, 其成功实施需要依靠较为完善、规范的统筹管理体制。然而, 目前广西的校企合作管理还未形成稳定的协调机制, 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职能分割等问题。如教育部门、人保部门和行业部门各自分管职权范围内的职业院校遵循的是各自部门相互独立的管理机制, 各个机构与部门之间的职权和责任存在交叉, 导致了各职业院校面临多头管理的困难, 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间相互分离。近年来, 自治区政府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方面, 成立了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委员会等组织, 并建立了联系制度。然而, 在职教校企合作实践中, 联席会议制度还未能真正落实, 校企合作宏观管理体制还处于摸索阶段。

最后, 校企合作的参与机制还未建立。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规模式发展逐渐转为内涵式发展阶段, 即大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职业学校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 只有少部分项目属于高质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复杂工程, 需要校企双方都有强烈参与需求以及灵活的参与机制。目前, 以政府为宏观指导的校企共同参与机制正逐步形成, 即从建立激励企业参与的法规制度、成立校企合作相关组织、提升职业学校自身办学能力和水平三个方面, 来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问题。然而, 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还没有到位, 有些才刚刚起步, 参与机制的建立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爱英.十一五"期间广西高职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1) .

[2]孙琳, 郁洁.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 .

[3]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篇5

教育空间 教育仪式 现状及问题

一、理论阐释:从教育空间到教育仪式

1.教育空间的形成

“空间”是由自然、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元素所构成的一种创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教育是人类生活与实践的一部分,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体系,也处在整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体系之内。结合“空间”和“教育”,“教育空间”的概念也就此形成: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自身所形成的运行空间和所处的社会空间的结合,教育空间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即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校园等专有空间内完成,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即受社会总体空间环境和元素的影响,教育空间即是通过内空间循环和外空间循环完成自身的转换与更新。教育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自然教育空间到学校出现后的社会教育空间以及现代信息化教育空间的嬗变,这一过程并伴随着教育形态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也可以说,教育空间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由自然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教育空间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据此视角对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完善和指导实践显然具有重要价值。

2.从教育空间到教育仪式

现代意义的教育空间是指由各类科学及技能构成的知识空间和由道德素质塑造构成的思想空间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现代教育空间的内涵源于学校空间和教育环境,但又高于二者之和,是一种相对理想化、宽泛化的概念模式,教育空间不止容纳学校、学科、教师、设施等实质元素,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目标等虚拟元素,另外,教育空间还容纳了除此之外的可以自我构建、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的想象和目标元素,在这一空间里,构建者可以充分想象其中应该具备何种元素,必须具备何种元素,已经具备何种元素,还需补充何种元素,等等类似问题,从而使教育空间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通过这一对现代教育空间内涵的阐释,空间构建者可以由此清晰地思考和发现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同当下教育体制发展存在的差异。具体而言:目前的教育空间内具备了比较充足的传播知识、教授技能、科学创新等因素,却忽略了情感交流、性格塑造、心灵关怀、思想道德等基础素质元素,这样的教育空间处于一种强知识而弱思想的扭曲形态,必须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补充和完善。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需求,本文引入了“教育仪式”的概念,通过对教育仪式的研究和论述,将教育仪式这一元素补充进教育空间之内,由此构建理想状态的全面发展教育空间模式。

3.教育仪式的内涵及功能

“仪式”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为古老的概念和元素。目前学术界对于仪式的具体含义基于自身文化差异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诠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传统和现阶段特点,“仪式”应被理解为由传统文化延续和规范之下的,承担一定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特定行为,这一行为本身具有直观性、规范性、震撼性、凝聚性的特征和功能,是对人类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建设和继承。相对应的,“教育仪式”就是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特定和规范化的文化和社会行为。我国教育仪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西周开始的“释菜礼”(西周时期的开学礼)到唐代的束修礼(唐朝的开学礼),再到现代教育中的升旗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以及更广泛层面的祭孔大典、成人典礼,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教育仪式的具体践行。

4.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统一

如前所述,教育空间涵盖了知识空间和思想空间两个层次,而教育仪式是思想空间的重要构成和补充元素,同时教育仪式的践行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空间之内,因此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二者具有内在统一关系。可以说,教育空间是教育仪式开展的空间,而教育仪式则是教育空间内的仪式,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而在外在表象上,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即是文化传承的统一和互补,也是教育价值的统一和互补,协调统一,不可分割。

二、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种类繁多,既有继承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尊师仪式、纪念仪式等形式,也有现代社会的入团仪式、入党仪式、升旗仪式、评奖仪式等,更有组织和地方性质的如“阳光体育活动”仪式、高雅文化进校园仪式、考试动员仪式等,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不一而足。这些教育仪式也分别在各自的教育空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学校管理者和仪式组织者通常能够抓住契机,充分利用仪式的象征意义将仪式形式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仪式功能,将仪式形式固化、强化,由此获取认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为教育空间补充进短缺元素。目前我国现有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主要在以下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1)通过教育仪式将日常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进行强化;(2)通过教育仪式充分挖掘教育空间内的资源效用,提升教育资源影响力;(3)充分激发个体思想道德层面的主动性,提升教育整体素质。

2.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发展现实下的教育空间内并不缺乏教育仪式,然而总体而言,现有教育仪式却存在一定问题,甚至有些根本不能称之为教育仪式。正如前文所说,我国目前教育空间发展扭曲,表现为过分强调科学知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经济、政治、信息、科技发展大环境之下的教育空间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取这些知识技能的现实意义和快捷途径,并没有补充进必要的道德层面元素,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之内进行的教育仪式,也必然显现出孤独的一面,无法发挥教育仪式共鸣、震撼、凝聚和指引等文化功能。下面具体分析。

(1)教育仪式意义的失落

教育仪式是文化符号下的行为阐释,其承载的是某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教育仪式中必须要结合教育空间具体实施,即在进行教育仪式时,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仪式功能和意义的教育空间,这样才能使教育仪式更加为参与者所接受和认同,才能展现其功效。而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教育仪式都体现出意义失落的缺陷,在很多参与者眼中,仪式仅仅是形式,从而把教育仪式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人文活动看作是机械、简单的形式主义而予以否定,甚至是歪曲和误解。举例而言,2007年某大学近三千名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成人仪式,这本是极有意义之举,然而仪式结束后,主办方却为每位参与学生发放了一本《成人手册》和一个安全套。此举简单地将“成人”同“成年”混为一谈,显然歪曲了“成人仪式”的积极内涵,大煞风景。

(2)教育仪式的内容空泛

教育仪式必须通过在教育空间内的特定行为加以诠释,这里的“特定行为”包括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一整套仪式流程,由此体现出仪式所处空间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增加仪式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然而现代教育仪式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却是内容空洞、形式简单、过程乏味。以升旗仪式为例,升旗仪式所承载的是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崇高文化内涵,标准仪式流程应为全体参与者穿统一服装,奏国歌,升国旗,全体人员神情肃穆,行注目礼,唱国歌。然而现在学校内的升旗仪式过多地流于形式,参与者着装混乱,神情散漫,交头接耳,行“侧目礼”或“闭幕礼”,将升旗仪式看作是一个形式,应付了事,根本无法理解升旗仪式的内涵。

(3)教育空间扭曲

教育仪式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特定教育空间内的一套特定的、规范的的程序化流程,是通过精心构筑的细节和特殊的形式约定而完成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参与者能够置身特定教育空间之内,感同身受,进而深化仪式的的象征意义,更好传达仪式的内在涵义。然而当下很多教育仪式却省略甚至扭曲了教育空间的构建,规范严谨的教育仪式成了可有可无的走过场。

三、关于构建完整教育空间、强化教育仪式功效的分析

1.加强对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正确认知

美国著名当代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曾说道,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追求和分享价值和道德发展的教育集合体,其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和教育意义。基于这一观点,学校教育空间更应该通过教育仪式这一有效方法来塑造和提升教育参与者的思想道德、信仰理念等精神层次的内涵。而构建教育空间,强化教育仪式功效的前提,是基于组织者对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正确认知。如果组织者对教育空间概念十分了解,并能透彻地知晓教育仪式的内蕴,就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将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完美结合,从自身的能力和信仰出发将教育仪式的全部功效在合适的价值空间内加以释放和升华。许多教育空间内的仪式缺失也恰恰是因为管理者和组织者不了解或者不能正确了解其具体特性和内涵。如上下课仪式,其中所蕴含的是传统的尊师重道,而现如今不止学生,甚至有些老师都已经认为这一仪式没有必要而将其取消。

2.把握主要特征,加强核心要素构建

教育空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而教育仪式也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把握上,应以掌握其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素为原则,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凸显地位

一种仪式的发展和传播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越高,人们关注程度也就越高,则发展程度越高,传播范围越广,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育仪式也就越能发挥功效。因此,应紧紧围绕教育空间特色,构建和凸显教育仪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即是对教育生活的诠释,也是对教育生活的超越,因此要特别将教育仪式和普通教育活动区分开来,在形式策划和流程实施上凸显教育仪式的更高地位,从而在教育空间内形成特色人文印记,使广大师生自觉认可教育仪式的重要性,自觉践行和发扬教育仪式文化。

(2)重复强化

教育仪式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定空间内的可重复性,不仅自身有着规范的体系流程使重复变为可能,也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深化影响。通常而言,仪式的重复性越高,仪式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度就越高,其重要性的心理暗示也就越强。反之,淡化或省略仪式的举行,或者简化仪式环节,则会使仪式的核心地位形象大大弱化,使仪式的重要性下降。教育空间内有很多仪式需要定期举行,而且需要短时间内不断重复,如升旗仪式,上下课仪式等,组织管理者此时一定不能敷衍了事,一次的弱化就会给参与者带来“这一仪式可有可无”的心理暗示,影响仪式的地位和其在空间内功能的发挥。

(3)规范流程

规范性意味着仪式的庄严和神圣,给人以“不容忽视,不容改变,不容亵渎”的心理定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如果仪式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神圣性,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规范性”对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的重要作用。仪式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文化和人文活动,规范性也是仪式同其他普通社会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正是有了每一个细节、每一道程序上的规范性,才会使参与者产生巨大的肃然起敬的心理震撼,才会使仪式被更好地尊重和传承。一旦在流程上任意而为,则会使仪式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仪式也就会沦为普通教育活动,甚至消亡。

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源于固有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新的形式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首先,对于教育空间而言,其思考和研究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育仪式层面,而应站在所有教育相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元素的整体性上加以讨论和构建,需要给人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想象空间,并随着教育发展实践而不断扩充进新的内容,由此将教育空间理论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研究才最具有高屋建瓴的要义。其次,对于教育仪式所承载的思想道德内涵也应予以深入挖掘,兼具传统和现代价值理念,引入自我扬弃机制,打造核心价值意向,既要引入新时代价值观下的新的教育仪式,也要让传统仪式承载更为厚重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教育仪式和教育空间的交融互动中,应用辩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打造这一和谐统一的理论模型,在实践中完善其内涵,延展其功能,同教育实践良性互动,相辅相成。

————————

参考文献

[1] 刘燕楠.教育空间的嬗变.河南大学,2009.

[2] 王晋.教育仪式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作者:王亚娟(1977-),女,河南周口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6

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欧和美国的发展相对成熟。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政府在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媒介宣传上,投入了较大力量,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研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从扩大教育优势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证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筹划,并且提出了保障措施。

1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1.1大众普遍认为高职教育层次较低

该心理状态相当普遍。这一点可从中国家长、学生选择职高、技校以及普高的情况中得到印证。在中国,家长希望孩子首先要考入普通高中,不得已才会考虑职高、技校。很多家长把考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视为在中学阶段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而没能将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类别之一,认为它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职教育的学校、专业等都低人一等[1]。

1.2培养层次单一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大学毕业后不应是蓝领而应是白领,不需从事一线的体力劳作,而是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研发工作。目前,就业单位出现的“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二元”对立,反映出我国教育结构存在问题。同时,也明显反映出家长、学生将高职教育片面地理解成毕业之后在一线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大众这种心态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3教育费用成本较高

由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环节,硬件投入较普通本科要多一些。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学费比普通高等教育收费的标准要高。国内普通本科学费学年约4500元左右,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费则7000元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较高,导致本来对高职就存在偏见的家长、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将高职作为第二或第三选择。

1.4培养效果不明显

高职教育特色并没有在太多学校得到体现。很多家长、学生也认为高职教育的很多专业均是传统专科的一个压缩版,各高职院校虽把“应用性”、“应用型”挂在校园里印在招生计划中[2]。但真正体现出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通才的特点不明显。

2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看重理论而轻视操作,看中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看中书本知识而轻视社会实践。另外,大众长期认为大学生应该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做理论性研究和指挥性工作,这种观念影响了对高职教育“应用性(型)”内涵的理解和接受,是大众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应用性(型)”人才的大趋势认识不足。

2.2客观因素影响

从客观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还没有达到像美国、德国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熟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的状态必然会改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在探索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其自身特色和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高职教育目前的大多数受教育者均是中等教育阶段成绩排名较靠后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大多数都不会考虑报考高职院校及专业,人们的选择无疑受到相应的影响。许多不办高职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属于211、985的研究性大学,有意无意地忽视高职学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持有高职系列英语3级证书的高职毕业生,去某大学报考成人教育本科,其英语等级证书就不被承认)[3]。中国高职教育的出现时间较晚,跟踪毕业生是需要时间的,当下高职毕业生较高校毕业生的优势还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通过一定的时间充分显示自己的优势,家长及学生调整心态也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高职院校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层次低。改变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将有助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08):5-7.

[2]朱雪梅,张建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5-9.

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篇7

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1、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全市现有市属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8所, 其中公办职业学校28所、民办职业学校26所、技工学校9所。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共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 自治区级示范专业13个, 市级示范专业30个, 开设有商贸与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等13大类80个专业, 基本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和产业。。到2008年9月, 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6.5万人, 比2000年增长了近两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成立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为实现中职教育新突破, 2005年9月15日, 成立了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它以国家级重点职校——桂林市旅职为核心, 将旅职与市商职中、二职中、三职中等四所公办学校合并而成。学校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和市场, 在原有的特色专业基础上, 不断推陈创新, 新增了当前社会热门专业。学校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日前还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6月1日, 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临桂分校落成, 这是市委市政府整合教育资源, 做大做强桂林职教的产物, 是做好整个大桂林职教资源整合, 实现中职教育集约发展的有力表现。

3、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现在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桂林职业教育将以政策为动力, 按制定的目标, 进一步加大中职学校基础建设, 继续推进“5校整合” (即将市财贸干校、市经济干校、市林业学校、市农机学校、市民族干校5所学校进行资源整合, 通过资源置换等形式新组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三校一园” (市卫生学校雁山新校区、市交通技校、市职教中心分校以及民办职教园) 建设, 确保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创建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8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确保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1、重普轻职的意识偏颇

在中国, 普遍的成才观念是初中毕业, 进普通高中, 然后由普通高中参加高考, 升入大学。进入职业学校, 是没有进普通高中之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学历依旧是升学、就业以及职场晋升的十分重要的标准。一些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从而抹杀了他们自身无限量的社会价值。人们对发展中职教育认识不到位, 片面理解高中段教育的发展, 出现普职发展“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由此看来, 被人们认为“低人一等”的职业教育地位仍然很低。国家虽然现在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 也投入大量的经费, 但是, 力度仍旧不够。但是传统意识偏差的纠正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的过程, 需要循序渐进的逐步渗透。

2、中职教育投入不足, 职教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 已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但实际情况是难以兑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一般是同等规模的普通高中的2~3倍, 以桂林市来说, 普通高中学费800~1600元/年, 而中等职校1800~2300元/年, 桂林市财政预算是职校生为生均费360元, 普高498元。中职教育的财政实际投入远低于普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配套设施紧缺, 学生无法进行相关的实验、实习,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无法保证。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 资源还存在巨大的隐形浪费。中职教育的公办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存在着重复建设、重复办学的现象严重, 甚至还出现职教资源流失和闲置浪费的情况。

3、教师补充困难, 教师培训机制滞后成为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普高, 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同时, 教师编制紧张从客观上限制了一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能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导致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校现聘的专业课教师多为新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虽具备理论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个别新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适合现有学生, 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一些由普教改行的老师, 由于缺乏专业课的行业背景, 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导致“专业课教师不专”, 难以满足社会的专门职业能力人才的需求。

中职教师在职培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代社会, 职业技术升级日新月异, 专业教师知识急需更新。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 使得教师培训难以制度化, 导致中职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能及时更新, 综合素质的优化受到很大影响, 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这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 最终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几点对策

1、确立中职教育的地位, 充分认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育界内部, 必须打破唯普通高等教育是尊、唯公立教育是尊的格局。其实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 职业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地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尤其在促进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改革用人制度, 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创造各类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 职业教育才可能真正摆脱“低人一等”的处境。推进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也是经济事业发展的一个硬性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十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不仅要提高认识, 还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长足稳定发展。

2、立足本校实际, 以创新为动力,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在当前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资金问题, 如何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其实我们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应当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学校如同加工厂, 学生是主要生产原料之一, 毕业生是产品, 他们之间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要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放开市场, 大胆探索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根据桂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状况, 以骨干学校为龙头, 以特色专业为纽带, 吸纳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组建类似“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等民办职教集团,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在办学模式上, 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等办学模式, 根据就业订单开设所需专业, 组织教育教学和实习培训。坚持贯彻创新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以及开放办学原则, 弥补中等教育领域政策性投入不足的缺憾。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结构协调发展

桂林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优秀人才难以留住的困难, 要保证师资队伍数量与办学规模协调发展, 建议通过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增加学校收入和适当调整收费标准等措施来解决教师队伍的问题, 在学校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师资队伍能力水平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协调发展, 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选送和鼓励教师到外地考察、进修和学习, 借鉴经济发达地区中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经验, 积极拓宽、改进培养渠道和方式。同时, 还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培养、打造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 才能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优势, 从而加快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莉, 王作垣.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林勇.“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孙云祥, 骆文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建设职业教育2006

[4]王世训, 王富华.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2006

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视, 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措施。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指导思想、各项基本原则、设定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以期到2020年, 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创办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天津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天津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 表现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水平迅速提高, 办学特色也日趋显著, 已经成为天津市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天津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天津职业教育体系历史回顾

2005年, 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天津建立, 在2010年, 天津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示范区。

职业教育在天津市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在天津很早就出现了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实业, 近代中国“工学并举”的理念源自天津。天津职业教育在近代开创了众多第一。

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的确立追溯到1902年, 清朝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 这部章程是一部比较详细的早期职业教育规定。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体制建立之后, 1905年创建的天津初等工艺学堂是天津最早的职业学校。1928年, 天津由天津县改为天津市, 经济发展出现新契机。天津职业教育在这一阶段得以发展。当时天津建市后新创建了八所职业学校。天津职业教育从1928年天津建市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期间, 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51年, 国家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54年, 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 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习3-4年, 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确立了新中国的新学制。

1957年至文革期间, 是天津职业教育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 开创了半工半读这种新形式的教育制度, 从而为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新路子。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全国职业教育又一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天津市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 结合实际特点, 探索出一条符合天津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之路, 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新局面。

1998年, 在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 天津市制定了本市职业教育的八年发展规划。

二、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状

(一)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成

截至2013年底, 天津市有113所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39所普通中专、25所职业高中、29所技工学校、19所成人中专、1所其他机构) , 在校生97443人, 占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8.8%;职业教育类高等学校26所, 在校生154608人, 占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总数的31.6% (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5所, 在校生147212人) 。从所占份额上看,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 天津市职业院校紧紧依托行业企业, 加强实训基地和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建设, 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目前, 全市共有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级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4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8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92个全国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单位, 形成基础扎实、需求实用、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雏形,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 天津职业院校生源情况

天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以天津本市为主, 其中:2011~2013年天津中等职业学校天津生源招生比例分别为73.3%、72.9%、71.5%;2011~2013年天津中等职业学校天津生源在校生比例分别为69.9%、70.6%、72.2%。近三年, 天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量呈微弱减少趋势。其中: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2012年比2011减少1%, 2013年比2012年减少0.97%;天津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2012年比2011减少0.99%, 2013年比2012年人数减少0.92%。

天津高职高专院校面向全国招生, 近三年, 天津专科生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长, 其中:2012年比2011年增长9.9%, 2013年比2012增长1.0%。天津专科生学校在校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其中:2012年比2011年增长1.1%, 2013年比2012增长1.0%。

天津专科学校招收外省生源为主。在2011~2013年, 天津市生源占天津专科学校招生比例分别为39.3%、35.5%、37.6%。天津市生源占天津专科学校在校生比例分别为45.3%、41.2%、39.4%。天津高职高专院校招收其他省份生源与中职生源相似, 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区。

(三) 天津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从天津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分科类情况来看, 其专业分布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水利等19个专业大类, 从在校生规模情况来看, 学生主要分布在财经、制造、电子信息、土建、交通运输大类等专业。

从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 (机构) 学生分科类情况来看, 其专业分布涉及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等18个专业类别, 其中学生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加工制造等专业类别。

(四) 天津职教师资队伍现状

1.职教师资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 天津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总数为7521人, 师生比为1:20.56, 比2009年师生比降低0.56%, 师资数量亟待补充。

2013年, 天津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6939人, 师生比为1:14.05, 比2009年师生比提高0.8%。

2.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 天津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95%, 比2011年降低2.8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62%, 比2011年提高3.73%。

2013年, 天津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54%, 比2011年提高0.5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9%, 比2011年提高2.19%。

3.职业教育师资职称结构逐步优化

2013年, 本市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中高级 (含正高级、副高级) 的职称人数占当年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8.04%, 比2011年增加0.06%;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高级 (正高级、副高级) 职称人数占当年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9.19%, 比2011年增加1.33%。

4.职业教育师资双师素质不断提高

近三年, 天津市中、高等职业学校通过教师进修、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项目等举措,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高。以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2013年, 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2%, 比2011年提高2%。

三、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虽然天津职业教育成效显著, 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社会观念偏见和学校原先整体基础薄弱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上仍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 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1.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有待提高

早在二十世纪, 尤其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探索并建立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模式和技术型本科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当时的政策定位为专科层次, 也就是“高职高专教育”, 由此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空白。这种倾向性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层次”来确定“教育类型”。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到本科及以上层次发展出现空缺, 学生无法接受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但在我国经济迅猛增长, 现代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一线生产需要的从事应用管理、技术研发的高水平技术型人才不足凸显了培养模式的缺陷。在这样的模式下, 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潜力和活力, 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纵向职业教育衔接受阻

从衔接的纵向角度考察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实现纵向的衔接畅通。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升学制度两个方面。中职生想要升高职、高职生想要升本科还是专升本考取研究生,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每个升学步骤上都会遭遇重重难关。在有限的开展高职升本的普通高校和专业中进行选择, 能够继续学习的学生占想要续读学生总数的比例通常不超过10%。“专接本”学生继续就读的是普通高校, 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技术本科, 事实上已经离开了职业教育, 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与普通教育横向联系缺乏

横向贯通的视角考察我国当前的职教体系,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职之间顺利流通障碍较大。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流动简单容易, 而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流动就面临各种困难。这一问题导致我国的总体教育体系还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选择。

(二) 天津职业教育缺乏显著特色

1.高职院校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 不能充分体现本行业的特色。

2.职业院校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的问题。

3.从整体情况来看, 天津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 表现在投资体制还很单一,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不畅通。普遍存在发展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4.当前我市的公办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仍占据明显优势, 相比之下, 民办的高职教育力量薄弱, 远不能形成公办、民办优势互补、合理竞争的局面。目前我市只有一所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 即天津天狮职业技术学院。而民办高职教育本应作为天津市高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

5.中职学校的行业办学模式是我市职教的突出特色, 但有的院校归属政府部门管理, 资金投入不足;有的院校归属的企业集团, 而企业集团效益滑坡或正在改制, 前景暗淡。

6.在职教集团建设方面, 天津18个职教集团多为松散型, 还没有实现管理体制的根本改变。

(三) 天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近几年, 天津市中、高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同样要看到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专任教师缺乏、生师比例高等问题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专任教师结构还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专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质量无法满足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同时, 职业技术师范学校职教师资培养难以满足职业学校师资的需求。

(四) 天津职业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

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学生人才素质能力难以满足滨海新区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仍存在脱节现象, 毕业生赴滨海新区就业比例较低。天津职教毕业生在津就业比率不足百分之六十, 而在开发区的就业率更低, 毕业生创业比例不高, 创业成功案例不多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小结

整体而言, 天津市职业教育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下, 符合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天津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成为天津市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组成力量。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社会观念偏见和学校原先整体基础薄弱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上仍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有待提高, 纵向职业教育衔接受阻, 与普通教育横向联系缺乏, 天津职业教育缺乏显著特色, 高职院校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 不能充分体现本行业的特色, 职业院校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的问题,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因此, 天津还需改革职业教育办学结构, 构建灵活、宽松、高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积极改进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工作、以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验收工作、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等, 全面推动天津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等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周建松, 唐林伟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11-2010[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4]周洪宇.中国教育黄皮书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1年度教育报告) [M].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2011.

[5]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6]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7]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教育与职业, 2011 (7) :22-28.

[8]崔永华, 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7) :32.43.

[9]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2009年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0.

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篇9

教育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 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近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教育实习模式因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加上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 迫切要求学校重新正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 成功的教育实习,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而且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充分地了解本专业的特色, 从而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1,2]。

本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2012级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设计、访谈法调研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实习情况, 针对实习的现状与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在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2012级实习学生, 学生实习时间为3个月, 在实习结束前一周, 通过QQ群或微信直接发放《学生问卷》54份, 回收有效问卷52份;发放《实习单位问卷》18份, 回收有效问卷17份, 有效回收率94%。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部分实习指导老师和专家进行了访谈, 以便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编制的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实习单位问卷,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的调查问卷 (学生卷) 》基于湖北工程学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的大纲和要求, 从实习基地、实习方式、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实习评价等角度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对实习的意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单位的调查问卷 (实习单位卷) 》基于企业单位或社会对实习生的人才质量要求编制, 问卷条目包括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效果、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角度考察。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以问卷的客观数据为依据, 以访谈的资料为背景, 从实际出发, 希望通过调查数据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和对策。

3. 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现状的结果与分析

3.1 实习形式单一、实习基地少、

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采取五种方式, 分别为集中实习、委托实习、顶岗实习、分散实习、其他模式 (见表1) 。调查问卷显示, 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形式较单一, 以集中教育实习为主, 委托实习较少, 没有顶岗实习;实习生普遍喜欢分散实习模式、集中实习模式。

同时访谈调查所知, 很多院系目前实习基地比较少, 大部分集中在1-2个实习单位。专业实习主要采取分散实习, 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学校组织大规模实习的压力, 同时给考研、考公务这类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备考时间。

3.2 实习内容缺乏多样化, 实习的专业对口不高

表2是教育实习的内容、专业实习的形式、实习内容是否多样化的调查结果, 其中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教育调查或科研活动、班主任实习工作及课外活动等 (见表2) , 从调查表2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实习比例100%, 教育调查或科研活动比例为28%, 专业实习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方面, 实习内容是否多样性的调查情况不理想, 不丰富占到8%左右, 实习工作和本专业的对口读基本相符达到了70%。从表2中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安排还比较满意, 但是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1) 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少。 (2) 实习工作和本专业的对口度不是很高。 (3) 实习内容比较刻板,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严重脱节。

3.3 实习时间较合理, 实习经费不足

表3是教育实习时间的分配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时间应在5-8周以内, 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在教务处的文件中显示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完成, 实习期为8周, 调查结果较符合。这种安排一方面既避开了大四下学期毕业前找工作冲突问题, 同时兼顾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论文答辩等。在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文件性规定中, 实习经费是在实习结束后按学校有关规定报销。关于教育实习经费, 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同学刚刚够用, 35%的实习生认为不能满足教育实习的需求, 在访谈中得知部分学生认为实习经费报销流程复杂。

3.4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力量不足

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根据湖北工程学院实习大纲规定, 实习指导老师主要集中对实习生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 带队的指导教师主要对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明显不足。调查表4可以看出, 指导老师对实习内容的熟悉程度占到了90%, 指导老师在现场一直指导只占20%, 因学生要求而定进行指导的只占10%, 涉及具体的实习指导, 实习生最渴望的还是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调研情况统计出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集中在中学比较多, 由于高考的指挥棒, 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 实习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实习生进行实习。 (2) 教育实习的经费补助较少, 指导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3) 缺乏相关政策的约束。

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对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双向问卷调查 (见表5) 获知66%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育实习后需要继续加强, 同时63%的实习单位认为实习生需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有待继续提高;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在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的能力期望值占到了38%。在对实习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道“自由回答”问题—“所学的专业课中, 你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吗, 哪些专业课程对你日后的工作最有帮助?”, 调查数据统计85%的实习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针对性, 甚至有些课程跟不上市场发展要求。

目前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的成绩评价调查数据统计发现, 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实习生的实习总结报告来打分, 没有体现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过程表现, 教育实习评价不规范, 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水平差异。

4.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的对策与建议

1)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网络资源平台

加强与实习单位取得经常性的联系,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关系[5]。利用专业优势, 建立一个“教育实习网络网站”, 加强与实习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提供实习网络资源、实习信息通知、实习学科资源、实习优秀案例、实习经验交流等等。有利于师生、实习生之间交流, 及时解决有关教育实习各个方面的问题。

2) 实行内容多样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实习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促使市场需要多样化化的教育实习方式。教育实习的方式有很多种, 每种实习方式有它各自的侧重点、关注方向、优缺点, 既相互融合又互相叠加。在教育实习时, 学校可以不只是局限于一两种教育实习方式, 而是因地制宜,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实习方式或者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比如, 在进行正式的教育实习之前, 实习生可以先进行校内集中模拟实习, 以实习生的同学作为授课对象, 实习生作为教师, 模拟中小学课堂进行授课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实习生的教学技能;然后各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如有就业意向的同学, 可以与就业单位联系, 这种实习方式可以调动用人单位与实习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更好地培养实习生各方面的素质, 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3) 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双重实习模式, 加强对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双重实习模式就是把教育实习与专业技术实习结合起来的新型实习模式。实习生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采取分散实习, 实习生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 掌握和理解教学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实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让实习生真正的有所收获。

加强对指导实习老师的培训, 表4的调查数据说明指导教师的态度对实习生的影响力很大, 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 学校有必要加强培训教育实习的指导老师。

4)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从调查问卷统计出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暂不合理, 需要结合市场人才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做到“专业细化”, 课程设置要利于扩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其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积极利用寒暑假, 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活动, 参与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基地实习单位,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构建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目前调查统计教育实习评价不规范,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随意性较强, 建议构建合理的多元化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上课学生、学生自评等;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涉及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实习生的个人表现 (实习态度、纪律、实习单位关系等) 和综合能力 (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学术能力等) 等评价; (3) 评价方法多元化,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的评价指标; (4) 评价功能多元化, 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反馈机制。

5.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现状进行了调查, 可以看出院系对教育实习非常重视, 但是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评价、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对今后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有所帮助或借鉴。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2级毕业生抽样调查研究, 分别从实习情况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了调查和评价, 重点对实习的形式和内容、指导教师、实习时间、课程设置、实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针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给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教育实习,对策,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刘力为.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张祥沛.山东省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6:18-21.

[3]尤秋琴.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4.

[4]伍惠娟.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教育实习调查与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论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篇10

【关键词】国学教育 现状 出路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52-01

国学教育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系统开展国学教育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可。对于学校来说,国学教育是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而高校学生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随着国学及国学教育的发展,国学教育必定会更加系统完善,成为高校的重要学科,国学的定位也会更加明确。

一、国学教育的概念

国学教育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亦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学者毕国章认为,国学教育可以暂时定义为:以国学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实施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学术传统、积极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这一概念应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不应静态固化地来看待。它既是一种养成教育,也是一种启发教育。进行国学教育需要同现实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从广义上说,国学教育的外延不应只包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更应该将教育范围扩而广之,包括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文明的指导性教育领域之中。

二、国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跟风和作秀现象严重

国学是一门需要潜心研究的学问,普及国学,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上,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哗众取宠。学校要弘扬国学,就应该将学生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让国学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药膳”,而非跟风作秀,一味追求物化成果。此外地区发展不均衡,针对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国学在中学的普及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其中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市重点实验中学,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将国学教育当作日常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邀请专门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来校做讲座;而另一些学校,如乡镇和农村里的中学,学生连正常的教育资源都有限,所以国学教育在这些地区开展得不够理想,有的学校就没有任何关于国学教育的安排。

(二)无序化

当前的国学教育呈现无序化发展的状态,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无序、师资选择无序、培养方式无序三个方面。三者统一为一个关键问题,即国学概念不明确,最终形成了这种无序化。

(1)课程设置。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国内尚无国学学位,国学缺乏官方定义,面对国学内容的课程选择,各个高校各自为政。没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大学语文,有条件的高校仅仅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如历史强的多开设历史课程,文学强的多开设文学课程,无法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

(2)师资选择。当前几乎没有专门的国学师资,现下的国学师资结构类似于语文课和思政课,只要是跟国学沾边,就可以进入国学师资序列。这种无序状态使得真正的国学教育难以展开,国学教师大多是语文教师甚至班主任担任,学生大多停留在盲从阶段。

(3)培养方式。有些高校可以将国学教育贯彻到所有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容易对接国学,而理工科只能四年内开一两门国学课程点缀一下。到底是贯彻培养还是点缀培养,当前没有统一定论。

三、国学教育的出路

(一)让自由平等思想融入传统文化学习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等级观念。因此,新国学教育亟须补充传统国学中缺失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倡导和要求教师带头践行“平等”理念,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我们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分尊卑,辨贵贱”的封建等级秩序;再次,我们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人文情怀,如庄子的逍遥,陶渊明的悠然,李白的浪漫,以及众多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的闲适。此外,我们还应让学生了解追求自由、平等的典型故事,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自由观、平等观。有了这些系统的教育,学生们学会了尊重,懂得去尊重身边每一个人。

(二)对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选择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国学启蒙中有很多反科学和封建糟粕的东西,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物,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扭曲下产生过很大的负面作用,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理念相悖;《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如果对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

(三)利用网络等谋介进行国学教育

网络化时代,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学教育开展提供了便捷。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内网站上开设“国学园地”专栏,并选择几个国学功底较为深厚的本校教师作为该平台的服务、管理人员。开放互动的网上交流,给师生搭建一座教学相长的桥梁。“国学园地”可定期评选出“国学之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网络课程的开设也是值得推广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展程度,借鉴成功网课的经验来制作、开设与国学相关的网络课程。再次,学校可组织网上传统文化比赛,如成语接龙、诗歌填词、博客征文、书法比赛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梳理资料、澄清真相的阶段,唯有先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重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又应建立教育的完整体系,才能让中华儿女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精神;更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范围高频率地正面传播传统文化,如此,我们才能重现历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質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05:51-54.

[2]徐卫东.论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5,03:56-58.

上一篇: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下一篇:生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