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效果

2024-07-25

定向效果(精选十篇)

定向效果 篇1

定向井钻井要事先根据看测的地层地质条件以及钻具的造斜能力进行定向轨道设计, 再选择合适的套管钻井技术进行钻井。我国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定向轨道的设计与控制技术, 地层测试等技术。在定向井施工前要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 在施工时作为参照。 (1) 定向井轨道设计内容:要明确增降率的大小, 固定制造点的位置;计算出全井斜角的最大值;测量好各段井的方位角, 井深, 井斜角等数据;制作出投影图。 (2) 选好造斜点的位置. (3) 控制好定向井的井眼轨迹在一定的偏差可接受范围之内。

2 套管钻井技术在定向井钻井中的应用

套管钻井技术中钻井管柱是由常规套管代替的, 实现了钻井的同时可以同步下套管。按照套管钻井技术在钻井时所用的钻井工具的不同和操作方法的不同, 将套管钻井技术分为有不同的钻井技术, 既钻具组合可以回收的套管钻井技术, 尾管钻井技术以及钻头可破碎套管钻井技术等三种钻井技术。套管钻井技术使钻井液水力参数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井眼净化和当量钻井液密度控制[2]。套管钻井技术可以简化钻井程序和净胜结构, 减少钻井事故, 提高钻井效益, 节约钻井成本。由于套管钻井在完成之后, 要将套管留在井内直到井作业完成, 因此套管钻井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套管的完整性。

2.1 可回收钻具组合套管钻井技术在定向井钻井中的应用

可回收钻具组合套管钻井技术时通过套管对钻头施加扭矩和钻压, 而且在钻井的同时也进行下套, 在钻井完成后将套管留在井内, 套管底部的钻具组合要通过钢丝绳进行回收。套管组合中使用的配套工具有定向马达, 无磁钻铤, 稳定器, 扶正器等, 锁紧总成 (DLA) 。由于钻具组合会在套管内侧向摆动, 所以要用稳定器来降低这种摆动, 扶正器可以使套管与井眼很好对中, 进而使接头的磨损减少。可回收钻具组合套管钻井技术存在两个问题:套管上有弯曲载荷和套管疲劳损伤。

2.2 尾管钻井在定向井钻井中的应用

尾管钻具组合包括辅助钻头, 外螺纹, 马达和助推器。它的工作原理是钻井时用钻杆钻井, 并用钻杆把套管放入井的底部, 在钻井完成之后, 通过钻杆将套管里边的钻井工具取出来, 而套管就留在目的层, 不在取出来。这种钻井技术可以保护井的底层不会产生垮塌现象, 而且下放尾管比较准确, 可以使空隙压力层有效的分割, 因以这种技术的上特点, 所以能够它钻进压力变化大的地层, 能有效的控制海上钻井的浅层流体, 松软表层和不稳定表层。

2.3 定向井钻井中可钻钻头套管钻井技术的应用

钻钻头套管钻井技术就是钻鞋在按照预期设计的轨迹, 钻到目的层之后不用将钻头提出地面, 就直接进行固定工作, 固井完成后, 将进行下一段钻井的钻具组合下入到井内, 只要钻碎上一级的钻头, 就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段的钻井。这种钻井技术使用于钻软地层, 也经常用于中硬地层的钻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 根据在钻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体, 发明了一些配套工具, 使套管钻井技术更趋于完美。如可回收钻具组合套管钻井使用的套具组合中的扶正器, 稳定器, 定向马达等。目前大量使用的有锁紧总成, 可移动套管下入系统, 可回收式井下工具, 领眼钻头, 扩眼器, 导向泥浆马达, MWD和无磁钻铤等。是套管钻井技术更成熟, 使用更方便。

3 套管钻井技术在定向井钻井中所面临的问题

3.1定向井控制定向的问题套管钻井技术在钻定向井时, 要根据井斜度来选择井下钻具。由于制作工艺问题使使用的套管两端出现弯曲。因套管的不直, 导致井斜控制的不好, 从而产生井径扩大的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发可以在钻头处对斜进行控制, 而且控制效果比通过利用套管的刚性来控制井眼方向进而控制井斜的效果要好得多。在钻头处处理井斜问题需要稳定领眼中钻头与扩眼器之间的钻具组合, 因为井底钻具组合不受套管刚性及横向运动的影响[3]。

3.2套管的磨损破坏问题由于套管外径比较大, 所以刚性也较大, 任何曲率旋转下受到的反向力也较大, 这些力使套管照成磨损破坏。因为在定向井钻井中, 所使用的马达的转速一般比较低, 而井斜对横向的振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所以能够减轻套管的磨损度

3.3套管的扭矩和拉力问题定向套管钻井中的扭矩与接触压力, 摩檫系数和有效旋转直径有关, 所以在计算套管的扭矩和拉力时要考虑到所采用的特定的井眼轨迹, 所用的钻井液类型, 以及所用的套管接头和顶驱之间产生所的套管扭矩值。

3.4马达动力问题由于套管尺寸的问题使马达一般用较小的, 但是晓得马达太灵活不好控制, 增加了定向控制的难度。

3.5经济因素由于套管钻定向井减少了起下钻时间, 减少更换井底钻具组合部件时的时间, 减少高成本作业中起下钻时间, 提高了钻井效率, 减少了经济成本。

4 结语

从一个“定向”走向另一个“定向” 篇2

一、课堂学习定向运动,夯实运动技能

刚开始要循序渐进学定向。学生刚开始接触定向运动的时候,往往摸不着东南西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确定了定向学习三部曲。

一是辨方向。课堂上,首先教徒手识别方向,教学生利用熟悉的建筑物牢记方向,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各种练习中辨别方向,学生快速做出反应。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在做跑步的辅助练习“高频跑”时,发出指令“南”,学生迅速转向南方进行“高频跑”。二是识地图。在方向识别上,教师要教会学生把生活实际中的方向和地图的方向对应起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习比例尺时,教师要让学生先利用直尺测量地图距离,然后学会用眼睛预估距离,最后把地图距离在脑中转化为实际距离。三是学技巧。教师在学生掌握了辨方向、识地图的方法后,再开始教学生在跑动中利用“拇指辅行法”“地图摆正法”等定向技巧更高效地寻找检查点。

二、立体体验定向运动,持续激发兴趣

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发了不同的定向方式,搭建了多个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定向运动带来的乐趣。让学生由最开始对定向运动的直接兴趣转化成为对结果和自身变化的间接兴趣。

一是创新形式玩定向。比如,百米定向,即大约在100×100米的场地中,以现场布点的方式进行比赛。这个赛事的特点是比较具有观赏性。比如利用校园的自然地形,设置固定的检查点,让学生依次寻找。这个赛事的特点是更有利于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

二是搭建平台赛定向。学生在学习了定向的技巧后,最需要的就是有多个平台一展身手,我们开发了个人赛、接力赛、亲子赛等,组织了班级个人、小组赛、班级联赛,让个人能力、协作精神、亲子关系都得到有效发展。

三、实验比照定向运动,确定锻炼价值

为了解定向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中的项目,把区里另外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参照对象,经过学期前测和后测的比较得到了以下数据: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定向运动对学生耐力及速度素质的提高比传统体育项目更具优势。定向运动在50米跑、50米×8往返跑项目中,学生实验前后成绩上升幅度大,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差距明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有着显著的优势。定向运动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与对照组相比,成绩明显优胜,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定向运动对学生力量、柔韧素质的影响优势不明显。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定向運动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后期我们准备把力量练习整合在定向运动中,开发负重定向,在学生胳膊和腿上绑上沙袋,通过在检查点设置障碍让学生进行跳跃练习,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定向效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有37例患者通过微创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符合以下纳入条件:血肿位于基底节区或皮层下;血肿量在30~80 mL;发病时间在72 h内。其中男性:女性=24:13,年龄在37~82岁,平均年龄为(56.4±4.1)岁;存在高血压病史共有29例。

1.2 术前意识状态分级

Ⅰ级为病人意识处于嗜睡状态或者处于清醒状态,肢体功能正常,不存在相关性障碍或者只有轻微偏瘫失语,Ⅰ级共有6例;Ⅱ级:病人处于嗜睡或者神志朦胧状态,伴有偏瘫或者失语,Ⅱ级共有16例;Ⅲ级:病人处于偏瘫、浅昏迷、瞳孔等大状态下,Ⅲ级共有11例;Ⅳ级:病人处于偏瘫、昏迷、瞳孔不等大或者等大状态,Ⅳ级共有3例;V级:病人处于深昏迷状态下,四肢瘫痪、双侧或单侧瞳孔散大,一共1例Ⅴ级[1]。

1.3 影像学检验

在22例基底节区出血病人中一共有7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破入脑室,8例处于脑叶出血;24例血肿量在30~60 mL间,6例在61~80 mL间,其中有3例患者出血是破入脑室并第三、第四脑室铸型。

1.4 方法

1.4.1 定位

依据患者头颅CT断层解剖的具体表现,借助CT平面导向进行定位。根据血肿的形态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即若基底节区血肿呈现肾形或者纺锤形病人,应该沿血肿中最大面的最大中心长轴,从前额处进行入路;若病人的血肿形态在基底节区呈球形,那么入路途经是通过最大血肿中心层面的圆心处,经过颞入路。通过CT测量将相关距离和穿刺点位置确定,然后投影到头颅表面,这时候最大长轴线相交于同侧头皮的交点,就是穿刺点;穿刺方向即为长轴线射线。

1.4.2 锥颅穿刺

应用颅锥(5 mm)小心地钻透病人颅骨,将硬脑膜刺破,通过血肿定位层面及穿刺方向,将硅胶引流管(3 mm)缓慢地置入至于病人血肿腔的中心处,采取注射器(5~10 mL)接引流管并尽量抽吸血肿。依据抽吸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引流管的具体位置,细致地固定引流管,并外接通三通阀连接外引流器进行引流。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活动性出血时,应注入立止血冰盐水或者0.5%去甲肾上腺素至病人血肿腔内,达到冲洗止血目的。手术后将2万~5万U尿激酶由三通阀注入,达到液化血凝块目的,关闭3~6 h后再进行引流,2~3次/d,注意控制引流瓶位置,保持其低于病人穿刺平面,但若与脑室相通病人,则可提高其高度,略高与穿刺平面大约15~20 cm。复查CT,对病人的血肿量进运用态观察方式细致观察,通过血肿量来调整尿激酶应用总量、留置总时间和引流管深度,引流管保持留置约3~5 d,若血肿(>80%)基本清除之后则可拔除。

1.5 疗效评定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疗效共分为5个等级[2],其中基本治愈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在91%~100%间,其病残等级为0级;显著进步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在46%到90%间,其病残等级为1~3级;进步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在18%~45%间;无变化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低于18%;恶化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升高18%以上,或者死亡。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3]:依据日常生活的独立程序对日常生活能力分为五级,其中Ⅰ级为病人能够独立活动,不需要进行额外帮助或者指导,Ⅱ级为病人能够活动,但是需要接受一定的指导,Ⅲ级为病人需要接受具体帮助才能完成相应的活动,Ⅳ级为病人没有活动能力,必须依赖他人抬动或者操持代劳,Ⅴ级为活动不适合病人。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发病到手术时间在3~6 h共有14例,6~12 h共有5例,超过24 h患者共有18例。全部37例都顺利地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血肿首次清除低于30%共有8例,在30%~60%间共有29例。

2.2 出院时情况

根据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评定标准,基本痊愈一共有15例,显著进步一共有17例,进步一共有3例,死亡一共有2例(5.8%)。

2.3 随访6个月~1年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的Ⅰ级患者共有12例(32%),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的Ⅱ级患者共有16例(48.6%),需人帮助扶拐可走的Ⅲ级患者共有4例(10.8%),卧床、有意识的Ⅳ级患者共有2例(5.4%),死亡或植物生存的Ⅴ级患者共有1例(2.7%)。

3 讨论

有效地清除病人血肿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将血肿块对脑组织压迫影响接触,从而将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可能性降低。直接引发颅内压升高的原因为脑出血占位效应是、继发性脑损害及脑疝形成,同时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4]。因此,将血肿的清除速度尽可能加快,消除占位效应,是有效治疗该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在进行清除工作中,一个治疗前提是减少伤害脑组织[5]。所以,微创手术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个一个重要手段[6]。早期对脑内血肿清除或者部分清,能够解除血肿的早期压迫、缓解颅内压升高的趋势,也能够减少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活性物质量来缓解脑组织损害,提高预后[7]。

3.1 手术时机及病例的选择

3.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发病后6~12 h为手术适宜时间[7]。在发病6 h之内,病人的血压水平出现波动,不容易受到控制,特别对于早期CT显示血肿腔形态存在不规则者,很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可能性,而在12h内清除血肿,则能够加快缓解颅内压升高作用,解除血肿压迫作用,加快受压脑组织的功能恢复,降低缺血缺氧性损害,并降低血液分解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总量,降低脑损伤程度和脑水肿程度。

3.1.2 病例选择血肿量

在30~80 mL间,出血部位位于脑叶、丘脑、壳核、尾状核以及血肿破入脑室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指证,但是没有重要脏器功能性的障碍,病人对手术耐受。

3.2 术中首次清除血肿量

初次清除血肿可控制在30%~60%间,由于解除血肿占位效应是手术治疗的一个目的,因而无需彻底地清除。只需部分清除,即可解除周围脑组织压迫作用。对于残余部分血肿,在术中可以采取2万~5万U尿激酶以及4 mL生理盐水注入病人血肿腔夹管3~6 h,然后再重新开放引流。若初次对血肿抽吸时有较大负压,可以适当地调节引流管的深度以及远端侧孔的方向,一般都能够将未凝状以及液化的陈旧性积血抽吸。

3.3 手术的优势及并发症

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方便,能降低手术操作时间,将患者耐受性提高。但是此手术无法在直视之下进行操作,容易引发周围脑组织损伤,或者导致术中活动性出血,或者还会有发热、颅内积气、颅内感染、低颅内压等症状出现,若在手术中、手术后操作适当,那么也可顺利避免。

3.4 术后处理

3.4.1 血肿液化引流

在清除血肿时,间断性地将足量尿激酶注入到患者血肿腔内,有效将血凝块液化,从而促进脑内残留血肿的有效清除。采取CT动态观察,观察病人血肿变化情况,及时地、有效地调整引流管位置、尿激酶使用剂量,对于3 d后CT复查结果显示残留血肿量仍超过50%的患者,可适当地考虑将尿激酶使用剂量提高、延长夹管时间、调节引流管的深度以及侧孔方向,如果基本清除血肿(>80%),则可以即可拔管。

3.4.2 风险措施

控制再出血的发生时间通过在24 h之内,若脑内持续性出血或者再出血导致血肿扩大,这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高了手术治疗的相关风险,而此类风险也回显著降低伴随病程不断延长,应当密切观察血肿形态不规则且容易再出血的病人的病情变化状况,及时进行CT复查,并配合相应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冉宝兴,房体静,孙艳红,等.微创手术和完全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63-65.

[2]吕洪柱,李旭琴,范铁平,等.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2014(2):80-81.

[3]徐其岭.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5):98-99.

[4]黄焱光.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2014(6):173-174.

[5]罗伟坚,陈东.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医药前沿,2013(17):249-249.

[6]荣卫江,黄福献,马大亮,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81-182..

[7]何庆华,吴飞海,叶晓伟,等.超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1):124-125.

[8]苏畅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21):89-90.

定向越野,好玩! 篇4

周末,在驴友的“怂恿”下,我参加了他们的“定向越野”活动,地点是我久违了的帽峰山。

初入深林:爽!

清晨,多达70余人的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广州坐车出发,直奔帽峰山。当时,阳光明媚,万里有云,大家互相介绍,欢歌笑语,疯狂一片。大概40分钟左右,车子到达帽峰山。

此次越野任务是:找出A、B、C各点之后,任务才算完成,如果还有兴趣,可再通过一个智力测试题,找出E点,找到后可为整个寻找过程减少一个半小时。以最先找到E点者为胜,胜者可免费在“e友白领交友俱乐部”内畅游半年。当然,奖励不是大家的目的,刺激才是大家的追求。领完食物(水、面包、火腿肠)、整理好行装,手持指北针和地图,13组人马分别准备上山,开始越野比赛。

初入深林,空气清新,群山环绕,景色迷人,此时,阶级兄弟们的情绪都相当饱满,各人还是蛮讲究的,衣冠整整。可走了一段路,寻找到了A点以后,大家就开始汗流浃背了,体重些的男士开始按耐不住了自己,上衣卷了再卷,最后也顾不得仪态了,干脆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在山林中穿行。一阵微风吹来,凉飕飕的,真是爽到极点了!

走错线路:惨!

在我们组六人当中,没有一个参加过类似的越野活动,所以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指北针、等高线地图对我们来说,就如同废物。没经验怎么办,那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在前往B点的途中,我们已爬过了最高的那个山头,当时,大家都已有些力不从心了,蹲的蹲,坐的坐,伤兵残将一般。

可怜的队长,为了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为女同志们背包、拿水瓶,一阵“折腾”后,他也有些晕头转向了,一不小心,竟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蚂蚁山”。首先,我们走的还是一条山间小道,可下到山腰时路却没了,前途无路没法走,大家只好停下来商量。“不好,有蚂蚁。”只听一声尖叫,我下意识地看看自己的脚下,我的天,全是蚂蚁。大家一片混乱,是走是留已不容再考虑,我们争先恐后地逃上山顶。想着刚才脚下那群蚂蚁,我们庆幸发现得早,不然现在已成为一个个“蚂蚁人”了,后果不堪设想呀!

劫难是躲过了,不过后面那段漫长的回头路可够我们受的。真惨!

独赏花丛:美!

AB点我们都已经找到,只差C点了。因山路实在太难走,且又有蚂蚁“围攻”,经商议我们决定走大路,不过大路比小路要远多了。

我背囊的重量逐渐清晰起来,不断地往下压,呼吸逐渐变的困难,急促,人也变得极渴,幸好我带足了水,走一段路,就喝两口,在那一刻我感觉到,水经过体内的路线从来就没有那么清晰过,水流经过口腔、喉咙、肺、胃,再散发到全身的血液,就像练内功一样,精气循环全身经脉,然后功力就提升一层……

行程似乎永无尽头,我开始胡思乱想: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呢?是不是我们又走错路了?

“哇!好美的花儿呀!”是我身边的美眉水灵在喊。原来,在我们的前面有一个水塘,水塘边有一大片的野花。我顾不得腿软,也顾不得其他人离我越来越远,我箭步跨入花丛,瘫坐在花丛中,一阵阵山风拂来,凉滋滋的,还带着丝丝花香……那感觉真的太美了!

智力考验:晕!

在水塘的另一边,也就是C点的所在地,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找到C点任务就算完成,但有四位队员还强烈地想再寻找E点,没办法,少数要服从多数,最后6人意见达成一致,再寻找E点。

在寻找E点之前,必须通过一道智力测试题。测试时要求五名队员参加,分别从工作人员那领一张纸条,不能交头接耳,不能用毛画,各自记住纸条上的内容后交回,看到问题的那位先把问题说出,然后另外4人再根据自己记住的提示猜出答案。非常幸运,我就是看到问题的人,我的纸条内容是:四条不同的街上,有四栋不同颜色的房子,分别住着四位不同国籍的人,养着不同的宠物,问题,蓝色房子里住着什么人养着什么宠物?智力测试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我早已晕头转向了。幸好其他队员聪明,不到15分钟就已报出正确答案。答案是:蓝色房子内住着挪威人,养的宠物是鱼。

到达终点:倒!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E点就在我的回程中,很容易找到。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反而没有兴趣,没有再寻E点,我们直接回终点了。

在回程的途中,大家都已筋疲力尽,不过其中有一人自始至终,一路不断地为大家打气,他就是我们的队长。队长中气实足,声音穿透力惊人,不会变调,还洋溢着神气,真是匪夷所思,神乎其技呀,我们猜测说:“他可能是基因突变人!”

到达终点后,大家似御重任,瘫倒在草地上不愿再站起!在草地上,我们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不停说着,取笑自己和对方的狼狈样。不过当时,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欢乐,毫无羁绊的欢乐!

相关链接:

定向越野必备装备:指南针、地图。

定向越野所必需的五大基本技能: 换算比例尺 认识等高线 判定方向 标定地图 确定站立点野外定位方向的判别在野外活动,诸如地质考察、登山、徒步旅行、探险、旅游等,为防止迷路,正确地判定所在位置和方向,必须掌握定位和侧向方法。

等高线地图:

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像,若地表出线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方位偏角度。

地形指北针:

指北针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场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须配合地图寻球相对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处的位置。

指北针归零作业是使用森林指北针相当重要的前置作业,它的步骤是一、将指北针水平放置。二、将环外的北方零刻度与环内的指针指示北方的位置重叠,如此完成步骤即是完成指北针归零作业。

目标方位角:测量目标方位角时,必须现场的北方与地图的方格北平行,然後指北针之红色进行线对准目标地,读出目标与方格北的角度并校正地图的方位偏差角,即为目标方位角。实地定位

定向效果 篇5

关键词:深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出现在50~70岁之间, 主要以男性居多, 冬天和春天容易出现。高血压病通常会造成脑底小动脉出现病变, 最后出现微小动脉瘤。由于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及其他相关诱因, 使血压明显上升, 造成已经出现病理变化的脑血管破裂出血, 其致残、致死率极高, 因此, 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1]。本文对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深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收的62例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30例。年龄33~67岁, 平均 (56.3±4.9) 岁。出血量7~29 m L, 平均 (21.3±4.1) m L。患者进院时, 其意识状况根据GCS积分[2]:3~5分7例 (11.29%) ;6~8分9例 (14.51%) ;9~12分27例 (43.54%) ;13~15分19例 (30.64%) 。全部均有神经功能障碍, 同时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昏迷、偏瘫、颈项强直及呕吐。脑出血至手术时间为3~4 d 47例 (75.81%) ;4~5 d15例 (24.19%) , 平均时间为 (89.3±4.7) h。所有患者家属均被告知本组研究目的, 知悉治疗方法,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措施

对患者采取局部麻醉, 当麻醉起效后安装ASA-602S型脑立体定向仪头架。采取临床CT扫描, 取血肿最大层面当做穿刺靶点层面, 将靶点给予详细计算。靶点选择在血肿中心后1~2 cm部位, 临床手术穿刺部位按照血肿长轴的方向进行入路, 通常选取顶结节或者额部。对脑干出血的患者采取横窦下2 cm, 中线旁边4~6 cm当做穿刺点。临床主治医师采取钻孔方式把6F引流导管置入到预先设定好的靶点。将血液缓慢抽出, 大约占总体的十分之七左右即可, 采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彻底冲洗, 置入引流导管, 把2~4 m L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2万~4万U, 注入到血肿腔中, 每天1~2次, 夹闭引流导管2~4 h后采取封闭方式引流。对血肿采用CT进行复查, 当血肿消失后方可将引流导管拔除[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GOS评分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恢复良好 (5分) :日常生活、工作恢复正常, 存在轻度缺陷;轻度残疾 (4分) :残疾可单独生活, 可在保护之下进行工作;重度残疾 (3分) :无法正常工作, 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植物生存 (2分) :只有最小的反应, 例如, 眼睛可以睁开、睡眠/清醒周期;死亡 (1分) [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例患者手术后24~72 h将引流导管拔除, 无1例患者出现再次出血和颅脑内部感染。其中, 3例 (4.83%) 发生呼吸衰竭, 2例 (3.23%)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 (4.83%) 肺部感染, 通过临床治疗后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手术效果显著。见表1。

例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预后差, 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其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其为一种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脑血管疾患。深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且患者预后较差, 丘脑、脑干等部位较深且重要功能区出血的患者, 即使出血量不大, 仍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例如昏迷、偏瘫失语、呼吸功能减退等, 术后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溃疡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清除血肿可以改善缺血, 减轻占位效应, 还可以清除毒性物质, 以免造成继发性损害[4,5]。目前, 国内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为: (1) 血肿量>30 m L; (2) 中线移位>0.5 cm; (3) 侧脑室明显受压[6]。近年来, 立体定向手术在临床逐渐得到应用, 其定位精度高, 对脑组织损伤小, 放宽了手术指征: (1) 幕上血肿量>25 m L; (2) 无或轻中度意识障碍, 无脑疝形成; (3) 排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导致的出血。手术时机一般分为超早期 (发病<7 h) 、早期 (发病<24 h) 和延期 (发病>24 h) 。多数研究者认为, 急性期患者病情不稳定, 发生再出血的几率较大, 因而认为慢性期、亚急性期为清除血肿的最佳时期[7],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在出血3~12 h内行清除术, 患者发病后3~8 h仍有部分出血尚未停止, 发病8~24 h为水肿期, 血肿周围组织开始发生组织学改变, 发病8~24 h为水肿期, 血肿周围组织开始发生组织学改变, 发病24~72 h血凝块开始硬化, 为水肿加重期, 此时进行手术治疗不易抽出血凝块, 且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发病5 d后, 周围脑组织会发生坏死、海绵样变性等继发性损伤, 发病后4~5 d内血凝块发生液化, 此时进行手术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在脑实质受到损伤前清除血肿, 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还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 多数学者主张延期手术[8]。

临床开颅手术以及CT片进行定位经皮微创血肿清除手术, 在以往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尤其适应出血量比较大的患者。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 采取立体定位技术对颅脑内部血肿进行治疗, 使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9]。有相关临床研究人员认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30 m L的, 可采取内科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 在2~3个月自行吸收[10]。本文笔者建议在患者病情渡过急性期后, 立即采取血肿清除手术, 这样在清除积血时, 可使血肿对附近脑部组织压迫明显减少, 同时还可以使血肿和血浆成分对附近脑部组织损伤 (继发性) 明显减轻, 对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1]。如今, 高血压脑出血采取立体定位技术进行治疗, 其临床手术方式大致分为3种: (1)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手术, 有抽吸以及粉碎的方式。 (2) 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给予血肿清除手术。 (3) 立体定向置入导管药物溶解外引流手术, 其中,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手术属于血肿排空手术 (机械性) , 非常容易造成血管壁附近脑部组织受损引发再次出血[12]。另外, 在内窥镜下可在直视之下采取血肿清除, 可是血凝块非常容易将其镜头挡住以及对工作道造成阻塞。两种临床手术方式都还存在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对深部脑干出血及出血量较少的患者,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13,14,15]。

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后24~72 h拔出导管, 无1例患者出现再次出血和颅脑内部感染。其中, 3例 (4.83%) 发生呼吸衰竭, 2例 (3.23%)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 (4.83%) 肺部感染, 通过临床治疗后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手术效果显著。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患者入院时意识状态、GCS评分及血肿量多少有密切关系, GCS评分越低, 则表明预后就越差。

定向效果 篇6

关键词:定向置管吸引术,重型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 本病发展急骤, 进展迅速, 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1]。目前,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主要分为外科手术及内科保守治疗[2]。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定向置管吸引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 均为我院2008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病例。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 例。 观察组: 男41例, 女34 例, 年龄52~79 (60.5±9.3) 岁, 出血量15~55 (38.5±15.9) ml; 对照组: 男40 例, 女35 例, 年龄50 ~77 (60.2 ±9.1) 岁, 出血量18~57 (38.3±16.2) 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等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微创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手术前, 对患者脑出血的部位进行CT定位, 准确测量CT扫描提供的脑血肿三维数据, 以明确穿刺靶以及入颅路径。 手术于基础+局麻下进行, 首先定向颅内置入软管, 直到靶点, 然后缓慢抽吸清除脑内血肿。 手术结果后, 软管可以做术后脑血肿腔的引流管。术后第2d, 予尿激酶进行溶凝治疗, 至脑血肿引出90%以上拔除引流管。 对于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 需要进行腰穿置换血性脑脊液。 手术后给予降颅内压, 防止并发症等治疗;对照组:采用控制血压, 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防止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出院后1 个月及6 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优良: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生活能够自理, 存在轻度神经功能障碍;重残:患者恢复情况较差, 生活不能自理, 存在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观察组近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56.00%、38.67%、5.33%, 对照组近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36.00%、54.67%、9.33%, 两组优良率、重残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观察组远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49.33%、29.33%、21.33%, 对照组远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33.33%、45.33%、21.33%, 两组优良率重残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重型高血压属于临床上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一种急性疾病, 据统计,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占到全部脑卒中患者的20%以上[3]。由此可见, 针对重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意义以及理论研究意义。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 对于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一般。 因此, 对于无手术禁忌的患者, 均应该早期进行手术[4]。 研究显示, 高血压脑出血6h内, 缺血与水肿导致的脑损伤为可逆性。一旦脑出血时间超过6h, 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就会出现显著的升高。 因此, 脑出血6h内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 手术能够较大程度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元功能, 并改善术后生存质量[5,6]。但是,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一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家属并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 积极的内科药物治疗仍是首选。

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案较多, 以往手术主要以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主。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已经被广泛用于脑外科多种手术治疗中。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 微创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术后恢复时间较短。 本研究就定向置管吸引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组观察, 通过进行近期疗效 (出院后1 个月) 以及远期疗效 (出院后6 个月) 的对比。 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优良率及中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死亡率方面两组患者则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该结果表明, 定向置管吸引术虽然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无明显的优势。 但是, 其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 另外, 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 不排除此情况导致两组患者死亡率方面不存在差异。 因此, 对于定向置管吸引术对患者近期及远期死亡率的研究, 尚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深入。

综上所述, 定向置管吸引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患者重残率及死亡率均较低, 是临床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郑毅.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及病理生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2, 41 (4) :385-387.

[2]王宝华, 王永卿.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08, 48 (28) :107-109.

[3]刘志刚.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内科抢救进展措施[J].医学信息, 2014, 28 (37) :332.

[4]高利, 姜树军, 牛俊英, 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8) :977-979.

[5]张伟, 姜晓东, 蔡体平, 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22) :4135-4138.

定向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11例病患为研究资料。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57.9岁。其中男62例, 女49例。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 且术前经头颅CT扫描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所有患者GCS评分均≥6分, 且排除病情严重已发生脑疝者。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A组58例, 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 B组53例, 行常规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出血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将患者局部麻醉后, 借助立体定向仪 (ASA-602S型, 深圳安科公司) 和CT计算出血肿中心靶点位置和进针点。穿刺成功后缓慢抽吸约60%~70%的血肿量, 术后留置引流管, 向残腔内注入3~5万单位的尿激酶充分溶解血肿, 引流残血直至少于5mL后拔除引流管。同时给予脱水、补液、抗感染、防治酸中毒等对症治疗。B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开颅后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并放置引流管。术后治疗同A组。

1.3 评价指标

分别于术后1周和2周后参照NIHSS评分[3]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涉及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13.0,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常规手术组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 但立体定向引流术组术后2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 (P<0.05) 。此外, 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1。

注:*为组内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t检验) ;#为组间比较, 与B组相比, P<0.05 (t检验或χ2检验)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占位性的脑水肿, 导致脑出血周围组织或邻近部位脑血流量急剧下降, 脑组织供血不足, 最终导致脑神经细胞坏死和神经功能的损伤, 轻则导致患者出现偏瘫等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重则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4]。手术治疗脑出血可以及时有效地清除血肿, 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5]。有研究证实, 开颅手术能较好的暴露血肿部位, 迅速清除血肿, 但其对患者脑组织创伤较大,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 故疗效并不理想[6]。近年来, 随着各种定位仪的产生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对于脑出血患者清除血肿的手术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不仅能准确对血肿部位进行定位, 对患者的创伤也相对较小, 而且手术指征也比较宽, 只要患者无重要脏器的损害均可实施该项手术[7]。由于立体穿刺引流术操作简便, 对于较大的血肿可以多角度地分次进行穿刺手术。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发现, 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P<0.05) , 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生存率明显提高 (P<0.05) , 进一步证实了立体定向引流术在治疗脑出血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 立体定向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的优势, 能快速对血肿进行定位和清除, 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对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以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11例病患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A组58例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 B组53例行常规开颅术,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有所下降 (P<0.05) , 但术后2周立体定向引流穿刺术组下降更为显著 (P<0.05) ;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 立体定向引流穿刺术对血肿的定位更为精确, 能有效缩短血肿的清除时间, 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 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减低, 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开颅手术,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张苏明, 唐洲平.脑出血临床研究评价[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36 (4) :241-243.

[2]Mendelow AD, Gregson BA, Fernandes HM, et a1.Early surgeryversus initi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aematomas in the InternationalSurgical Trial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STICH) :a randomizedtrial[J].Lancet, 2005, 365 (9 457) :387-397.

[3]巫嘉陵, 王纪佐, 王世民, 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与效度[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42 (2) :75-79.

[4]Huang FP, Xi GH, Keep RF, et al.Brain edema after experimental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ole of hemoglobin degradation products[J].J Neurosurg, 2002, 96 (2) :287-293.

[5]王卫余, 朱君明, 卢刚, 等.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 14 (6) :520-521.

[6]Fernandes HM, Gregson B, Siddique S, et al.Surgery in intracerebalhemorrhage:The uncertainty continues[J].Stroke, 2000, 31 (10) :2511-2516.

定向效果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肺癌脑转移瘤66例患者临床资料,KPS均>60分,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肺癌脑转移瘤。按照不同放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3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0∶13,年龄37~64岁,平均(45.30±9.50)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6∶17,年龄33~66岁,平均(36.80±7.80)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定位扫描,设置层厚为3 mm,把扫描资料传工作站三维重建,勾画出GTV,计划靶体积,在GTV基础三维外放3 mm。研究组行SRT治疗:先采用拉弧聚焦式非共面照射,根据转移灶数目,设置1~5靶点,确保50%等剂量曲线绕住PTV。对照组行3D-RT治疗,根据转移灶大小、数目采用共面照射,设置2~5照射野,确保95%等剂量曲线包绕PTV。处方剂量依据患者状况、肿瘤部位及既往治疗给出,采用分次治疗。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根据WH O制定判断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所有的已经病灶均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双径乘积之和减少50%或以上;疾病进展(PD):双径乘积之和增加25%或以上或出现新的病灶;其他病灶变化为疾病稳定(SD),总有效=CR+PR。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生存情况,包括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表计量资料,用t进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计数资料,用χ2进行组间比较,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8 1.8 1%大于对照组60.60%,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组间比较,aP<0.05

2.2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1年的生存率为69.69%;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1年的生存率为42.42%,研究组患者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当肺癌患者出现远处脑转移后,由于脑转移瘤的生长速度快,导致病情进展迅速,成为肺癌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有数据统计,未经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1~3个月。临床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方法主要是全脑放射治疗(WBRT),WBRT可以改善大多素患者临床症状,将平均生存期提高至3~6个月,但由于脑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高,WBRT只能给30~40 Gy治疗,疗效受到限制。因此本院予以患者SRT治疗,并与3D-RT治疗患者比较疗效及生存情况。

本次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81.81%大于对照组的60.60%,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SRT治疗肺癌脑转移瘤较3D-RT效果更佳,该结果与陈章定的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再次表明了SRT治疗肺癌脑细胞瘤的可行性[6]。分析原因可能在于:SRT属于多角度、非共面、聚焦式照射,具定位、计划、治疗精确等优点,既可以对多处肿瘤进行同时集中放疗、改善症状、保护组织器官、提高肿瘤控制率,还能缩短治疗时间。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提高局部肿瘤的剂量不仅可以降低复发概率,还可以延长局部控制的时间,SRT采用弧形聚焦式照射,可以使放射剂量全部精准汇聚在一焦点上,焦点上肿瘤组织的放射剂量显著大于周围正常组织从而被杀死,而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较低因此被保护[7]。另外SRT较SD-RT治疗脑转移瘤,针对多发性脑转移瘤,SRT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定位、计划、治疗,较3D-RT更有优势,因为SRT是弧形回旋式聚焦进行照射,其18个放射源相当18个照射野,高度聚焦剂量,焦点内剂量显著提高,焦点外剂量降低,因此治疗效果更佳,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更强[8]。关于两种放疗方式治疗肺癌脑转移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SRT治疗肺癌脑转移瘤较3D-RT治疗效果更为良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曲怡,何佳,杨月琴,等.87例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1):6730-6733.

[2]冯连杰,张庆富.全脑照射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54.

[3]刘和平,王媛媛,许江兰,等.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4):35-37.

[4]刘莲花,杨晓峰,贺方学,等.肺癌脑转移瘤放疗方案比较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2):143-146.

[5]李静,周志国,乔学英,等.中心型NSDLC常规分割适形放疗与同期加量适形放疗与同期加量适形放疗剂量学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0(16):1245-1248.

[6]陈章定.全脑照射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9):2489-2490.

[7]黄松华,杨力宝,黄琳,等.全脑照射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4-5.

材料的定向阐发 篇9

毕昇是我国北宋时一个优秀的刻字工人,他的手艺很精巧,刻的木版印出来的书很受欢迎。但是,他在长期的艰辛劳动中深深感到雕版印刷有很多缺点,经常苦苦思索要设法改进它。有一次,他看见孩子们用粘土做成骰子,放在炉火上烤干,就可以拿去玩了。他触景生情,反复思索,心想:假如把印书用的字,也刻得像骰子一样一个一个的,该多方便!他经过长久地细心钻研,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为我国古代科学四大发明之一。

文章始终紧扣“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进行阐发,绝不涉及其它。为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

用事,就要叙述,就要善于把所叙述的事例和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运用毕昇的事例时,这些语句就必不可少:“经常苦苦思索要设法改进它”“反复思索”“经过长久地细心钻研”等。少了这样的话,再生动的事例也不能很好地为观点服务。

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十分中肯地道出了使用材料的要诀——阐发事例要始终紧扣观点。

毕昇一例是这样,其他的事例概莫例外。例如白求恩的事迹,可以用来证明“国际主义精神伟大”,证明“精湛的技术能使人成名”,证明“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受人敬仰”……而有人用它来证明“事业是生命的盐”,请看《事业是生命的盐》一文的第三段:

把事业作为生活的主旋律,虽然并非小河流水般的悠闲,但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生活充实而有味。白求恩在国内的生活条件是很舒适的,但他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不要说高级生活设备,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但他在为八路军服务的事业中找到了幸福。他觉得在中国的这段生活,比起国内“更有味”。

上段文字的奥妙在于“巧说”,即阐发对路。首句中的“生活充实而有味”,末句中的“比起国内‘更有味’”,都是着眼于“事业是生命的盐”这个观点的。可见阐发事例要“巧说”,先要明确目标,尔后定向进行。

还有人用居里夫人的事迹论证“有舍才有得”:

少女时代的玛丽亚因家境贫寒,没钱去巴黎上大学,只好到一个贵族家当家庭教师。不久,她与这家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了。在他们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极力反对:贫贱的女家庭教师怎么能与贵族公子门当户呢对?卡西密尔的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则以死相逼。懦弱的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甚至有过自杀殉情的念头。一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交谈,见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玛丽亚便狠下决心斩断了爱恋的绳索,去了巴黎求学。痛苦的失恋,是玛丽亚人生中的重大挫折。然而,有舍才有得。倘若玛丽亚不肯舍弃贵族公子而殉情,那世界上就会缺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

不言而喻,居里夫人的事迹能够证明的观点远不止“有舍才有得”,而作者能够这样“巧说”,除了懂得上述道理外,还十分熟悉材料,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

一则材料需要定向阐发;多则材料呢?同样需要定向阐发,同时还要先通过筛选找到其共性。例如,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给永远比拿愉快”,其蕴意作家在给儿子的信中作了诠释:勇于奉献的人,他“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他的非常美好的回忆”“会感到许多人都需要他”,自然生活会“轻松和愉快”。要论证这样的名言,可选用下述具有“最近”特点的材料阐发:

30多年前,他学雷锋做好事一举成名,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将军,依然保持助人为乐本色。9月15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学雷锋标兵朱伯儒,在他77岁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将军去世了,却留给人间很多美好。( 《武汉晚报·朱伯儒将军去了,却留给人间很多美好》)

听流传于滇西施甸县的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光明日报·奉献比索取快乐》)

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他说,张宝在遭遇车祸后,仍继续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这是中韩两国人民友谊的真实写照”。该文还写了张宝“获赞”的感受:“没想到总书记会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下提到我,我很高兴,很荣幸。”(《楚天都市报·爱心不分国界 获赞十分意外》)

现场捐资助学718.1188万元,“湖北首善”喻友旺常说:“把助学当作终身‘职业’,自己已乐在其中了。”(《武汉晚报·新八建设集团再办“爱的盛宴”》)

上述材料所能证明的观点肯定不止“给永远比拿愉快”,但是因为受所论观点的约束,只能这样定向选择并阐发,既要表现“给”,还要表现“愉快”。

练 习

分别说明下面两个语段在阐发上存在的问题。

①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凭借轮椅上的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无比坚韧地攀登,走向人生的高峰。

②“引导”的效果更好。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小时候主动认错的故事就是教育方式得当的结果。小林肯偷了父亲的斧子,砍倒了父亲最心爱的小树,只因为自己想试试斧子是否锋利。当他承认自己错了,准备听父亲的教训时,父亲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诚实可嘉。正是这种得当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小林肯诚实的品格,而且使他作为孩子的天性——好奇心也得到了保全。如果父亲一味批评他,恐怕小林肯日后犯了错就会因为怕批而不敢主动认错了。

提示

①阐发不对路,造成材料与观点不统一。根据论点的需要,本应突出霍金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语段在阐发时却着力表明他的不幸和逆境。

②小林肯认错的故事确实可以用来证明“引导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这个观点,但由于作者阐发时没有紧扣“引导”写,而只是一般地谈“得当”,同时强调“表扬”,致使事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观点没有得到切实的论证。为什么不把有“得当”“表扬”的话换成含“引导”一语的说法呢?

定向效果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中医定向透药,康复训练,肢体功能

脑卒中是机体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急性脑血管病事件[1]。脑卒中后大部分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使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病人实施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使病人重返家庭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科发生脑卒中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200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拟定脑卒中诊断标准[2], 经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其中观察组男60例, 女40例;年龄60.0岁±10.3岁;病程19.10d±4.81d。对照组男55例, 女45例;年龄58.5岁±12.96岁;病程19.45d±4.87d。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抗血小板、稳定斑块、营养脑神经、改善脑血液循环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 常规康复训练内容包括: (1) 床上肢体摆放; (2) 主动、被动运动及肌力训练, 遵循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的训练规律; (3) 坐位、站立位静态、动态平衡训练及坐位、站立位的转换训练; (4) 作业疗法, 如Bobath握手状态下单手推磨砂板或干毛巾或滚筒作业; (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病人功能障碍的不同, 制订个体化康复计划, 每日1次, 每次30min, 每周训练6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 (南京鼎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揭开电极表面的离型膜, 将电极覆盖在治疗药垫表面, 将其贴于患侧肢体的对应穴位点、疼痛点、肌肉两侧或遵医嘱放置, 电极四周的粘贴区域与皮肤紧密接触, 选择治疗处方为神经肌肉恢复、卒中后遗症康复, 治疗热度设定0度~50度, 治疗强度以能引起肌肉收缩, 对感觉正常的病人以最大耐受为宜, 每天1次, 每次上下肢体各20min。

1.2.2 疗效评定

(1) 肢体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 (FMA) 量表中运动功能评定项目进行评定, 最低分为0分, 最高分为100分。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1指数 (MBI) 评定, 最低分为0分, 最高分为100分。 (2)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FMA评分、MBI指数比较 (见表1、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FMA评分、MBI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人治疗后FMA评分、M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3)

3 讨论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性和重组能力, 康复训练可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3]。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肢保持一个连续运动状态,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从而恢复受损的肢体功能。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使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能使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一种把中频药物导入技术、中频仿生按摩治疗技术以及热磁技术融为一体的技术, 其独创的非对称中频电流能促进皮肤电阻下降, 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而中频电流产生的电场, 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的推动力, 把药物贴密封在皮肤表面, 使药物分子由皮肤定向更加深入地到达组织, 作用于患病部位, 达到消炎、镇痛、疏经通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缓解和消除神经麻木、刺痛等症状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障碍, 比较两组病人在FMA评分、MBI指数、有效率的结果显示, 两组病人的肢体功能均得到改善, 而观察组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使病人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更好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使其生活尽早达到自理, 早日回归社会及家庭。

参考文献

[1]黄如训.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63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定向效果】相关文章:

定向就业08-14

定向阅读05-22

定向行为07-16

定向医学08-01

定向套管08-02

定向精度08-09

定向钻井08-15

定向技能08-30

目标定向08-31

定向运动知识05-24

上一篇:CO2气体保护堆焊下一篇:变压器优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