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法

2024-06-11

微结构法(精选十篇)

微结构法 篇1

关键词:隔震结构,隔震设计,两阶段设计法

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为设防目标,建筑结构依靠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1]。传统的抗震设防目标,已经不是一种完善的抗震设计理念,而采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大震下结构不损坏或者仅有轻微损坏,从而保证了罕遇地震发生时人员、设备、仪器的安全,符合现阶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

两阶段设计法的具体内涵是在工程方案阶段,采用简化估算方法,快速提供在特定场地条件和结构体系以及隔震装置条件下的设计方案,为业主和设计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最终确定和优化布置、装置参数。

2隔震结构简化估算设计方法

2.1 隔震结构简化估算设计方法的两点假设

基础隔震层刚度一般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刚度,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视为整体平动,将上部结构视为刚体;忽略结构自身阻尼变化的影响。

2.2 隔震结构简化估算设计方法的步骤

1)凭借经验或现有的建筑物选定并计算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G,估算基础固定时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抗震设防烈度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由《抗规》[2]中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确定基础固定时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

2)首先提出明确的降低地震烈度的目标,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按降低后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计。已知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Ψ,按式(1)确定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

α1=0.7Ψα (1)

3)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反算出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T。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Ψ与隔震度[3]I=T1/T的关系如表1,表2所示。表1为基础固定时自振周期0.1 s<T<Tg时,即α=η2αmax,表2为基础固定时周期Tg<T≤1.0 s时,即α=(ΤgΤ)γη2αmax

4)将原结构等效为单质点体系,则根据式(2)可得到隔震层刚度K隔,然后根据隔震层刚度初步选择隔震装置。

K=4π2GΤ12g (2)

3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合理性初步检验

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合理性判断是指在第一阶段简化估算之后,已按隔震层总刚度选择了支座。另外,可以根据叠层橡胶支座竖向承载力选择支座,如果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设定合理,按隔震层总刚度选择支座与按竖向承载力选择支座的结果将很接近。反之结果差异较大,则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设定不合理,需重新进行第一阶段设计。

4隔震结构时程分析方法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最终确定和优化布置、装置参数。隔震体系的计算模型,《抗规》规定,包括隔震支座、隔震层顶板的梁板结构及上部框架结构,简化为多个集中质点的剪切型结构。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可根据隔震支座的性能参数Kj,ζj按式(3),式(4)计算:

Kh=∑Kj (3)

ζeq=∑Kjζj/Kh (4)

其中,ζeq为隔震层等效粘滞阻尼比;Kh为隔震层水平动刚度;ζjj隔震支座由实验确定的等效粘滞阻尼比;Kjj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实验确定的水平动刚度。

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应根据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确定,大致相当于层间剪力最大比值的1.4倍[4]。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见表3。

5设计实例

四层框架结构建在Ⅱ类场地上,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无地下室。抗震设防烈度9度,长34.2 m,宽9.3 m,层高3.6 m,总高度16.4 m。具体设计内容及步骤如下。

5.1 第一阶段设计

1)参考已有建筑或凭借经验选定并计算上部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4 000

kN,实例中假设隔震层质量为上部结构底层质量的0.5倍,则隔震层重力荷载G隔=1 720 kN;估算基础固定时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0.43 s。

2)特征周期值Tg=0.35

s,基础固定时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0.266,初始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Ψ=0.50,按式(1)确定隔震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如下:

α1=0.7×0.50×0.266=0.093 1。

3) 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反算出隔震结构的周期T1=1.38

s。则根据式(2)得到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刚度如下:

K隔=33.21 kN/mm。

4) 每个支座的平均水平刚度需求为1.845

kN/mm,初步选择直径500 mm橡胶垫,数量为18个,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总刚度初步定为K隔=33.48 kN/mm,等效阻尼比为23%。

5.2 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合理性初步检验

据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力学性能,按竖向承载力选择支座与按隔震层水平总刚度选择支座的数量差异很大。因此,初始的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设定不合理,需重新设定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重新进行第一阶段计算。

5.3 重新进行第一阶段计算

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分别设定为0.75,0.38,0.25,进行第一阶段计算,如下:

1)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0.75,隔震层总刚度为81.8 kN/mm,无法进行选择,因此该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设定不合理。

2)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0.38,隔震层总刚度为18.05 kN/mm,平均水平刚度需求1.003 kN/mm。选择直径300 mm,400 mm橡胶垫,数量分别为12个,6个,隔震层总刚度19.08 kN/mm。按支座竖向承载力选择,单独选择300 mm的需17个,单独选择400 mm的需9个。两种选择得到的结果较接近,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设定合理。

3)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0.25,隔震层总刚度估算7.12 kN/mm,无法进行选择,因此预期水平向减震系数设定不合理。

5.4 第二阶段设计

算例中非隔震结构采用PKPM进行计算,隔震结构采用3D-BASIS基础隔震计算分析程序。分别输入调幅后的三条地震波(两条天然地震波,一条人工地震波),天然波取自Ⅱ类场地上的实际记录,人工波根据场地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报告提供的地震动参数生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地震波,结果见表4,表5。

用三条波作用下各自最大值的平均值作为时程分析的代表值,Keq50=19.08 kN/mm,ζeq50=22.7%;Keq250=12.42 kN/mm,ζeq250=14.8%,满足初步的刚度要求。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为0.255<0.26,满足上部结构降低地震烈度1.5度进行设计。在罕遇地震作用下δmax=124.5 mm,满足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要求。

6结语

文中引入了基础隔震结构的两阶段设计法,该方法能为业主在方案确定之初提供相对较直接的参考,改变了以往决策过程中完全凭借经验的盲目性,使得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设计要求。有利于缩短设计的时间周期,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沈聚敏,周锡元.抗震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周云,安宇,梁兴文.基础隔震结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2002,1(1):75-79.

[4]王亚勇,戴国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算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语文导读法结构模式 篇2

一、自读式

这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概念的范围大于通常说的“预习”,严格地说,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因为两者的培养目标和途径不同,训练方式不同,进行的时机也不同。自读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教师先教给阅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读(先教后读);(二)学生先自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阅读的方法(先读后教);(三)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读(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

自读的训练当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一个“目的性”,一个“计划性”,是自读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读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目的性。从整体说,自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但是,在进入具体的训练过程的时候,教师还必须把这个整体目的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具体目标,才能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中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阅读能力,其结构又是如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内外有关阅读研究的一些论著中寻找答案,但这种答案只能作为一种参照,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读者的阅读问题,而是中学生的阅读问题,因此重要的还是针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设计一个更为切实具体的目标体系。下表只是本人实践的一个总结,作为“目标体系”尚待进一步探索。

计划性。在“能力体系”初步确定以后,对教师来说,只有把它变成了合理的“训练序列”,才有实际的价值,才可能据此进行有计划的训练。由于语文训练具有综合性大的特点,阅读训练的序列必然呈现多线并进、螺旋上升的趋势,这给语文教师制订阅读训练的计划增加了难度。但这个问题又是必须解决的。我的做法是:以“阅读步骤”的训练为主轴,带动其它训练项目,如“认读感知”的训练,可以带“朗读”、“扫读”、“使用工具书”等(下图所示,是“带练”的大概情形,不是固定的模式)。至于“阅读步骤”训练序列的构成,则是“累进式”的,即起步时不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应分阶段逐步掌握,走一步巩固一步,如此步步为营,直至学生能按全过程完整地读一篇文章。至于良好的阅读心理的培养,则灵活、有机地渗透于整个阅读训练过程之中。

二、教读式

这是学生在教师的具体辅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教读必与自读同步进行,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教边读。简言之,教读就是教会学生自读。一旦学生真正学会了自读,老师就可以“不教”,这是教读成功的标志。从这个意义说,教读的过程就是“教”与“读”相互影响、彼此消长的过程。

教读,当然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读的成功,仍然决定于学生主观的努力。所谓“教的艺术”,说到底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例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可以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信心。教读,就是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里,教师面临着一个困难的任务:对学生既要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两者似乎很难协调。过于严格,往往遏制学生的兴趣;强调兴趣,则又难于严而有“格”。其实,协调的可能性还是有的。青少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半受“近期效益”的支配:训练目标的达到,思维劳动的乐趣,优秀成绩的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竞赛或辩论获胜的喜悦,都会驱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他们在通常的情况下也许会感到枯燥的工作。我们不妨把这种规律叫做“近期效益支配律”。根据这样的认识,下面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肯定会有帮助:1.训练之前提出难易适度的目标,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感,训练结束时有切实的达标感;2.善于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打分、恰如其分的赞扬)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3.坚持打“相对分”、“进步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即使最差的学生也相信自己有获得理想成绩的能力;4.组织竞赛、辩论、作业陈列,适当引入“竞争机制”;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令人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方法,是教读的重点。教师适当讲授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相机指点,令其“开窍”;开窍的次数愈多,学生就愈能悟出规律,教师再导以方法的知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背读长段的文字,不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创造”一点帮助记忆的“窍门”。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发现:把长段的文字按它的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弄明白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然后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最后连缀起来,背诵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又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有的学生也许还会发现:出声读比默诵记忆效果好;不断反复地读不如读读背背记得快;背诵记叙、描写性的文字,如能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或图景,就会比单纯记忆文字符号效果好……这些“窍门”积之既多,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得法”。背读是这样,其它形式的阅读训练也同此理。

(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导读法特别重视学生自己的习得,因此学生在导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肯定比他们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多得多,我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列为教读的重要课题之一,理由就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帮助”不是“代替”,克服困难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即使在学生求索不得、非由教师讲授不可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尽可能一边讲授,一边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而不必要求学生边听边记──那会使学生完全放弃克服困难的努力,而把自己置于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地位。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点拨法将成为教读的“常规武器”。讨论法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在多向的流动和撞击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焕发出来克服困难的才智和力量,往往出乎我们意料。有一年我在浙江金华用讨论法教了鲁迅的《故乡》以后,有位学生写信给我说:“……当同学接二连三地把问题提出来时,您让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回答,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我也变得活跃了,常常举手发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堂课,我的脑筋好像转得特别快。……”这位同学说的“脑筋好像转得特别快”,十分形象地揭开了讨论的情境所以会使学生变得聪明的“奥秘”。点拨法的特点是随机性强,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分配注意力,要能敏锐地察觉学生学习的细微动态,并及时作出反应:或为学生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搭桥铺路”,促使其“突然接通”;或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学生的“思维杠杆”提供“支点”。因势利导,不拘一格。点拨法追求的不是教学形式的严谨,而是教学实效的获得。

三、练习式

这里的“练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的作业。练习的目的,一是为了对新获得的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二是为促进知识的迁移。练习设计应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为原则,重视应用,因为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练习类型:

(一)以记诵或积累知识为主的练习。这一类练习的形式有朗读、背读、抄读。目前各科教学都比较死,政治、史地、生物等都有大量背诵的作业。语文学科也背得太多,甚至连词语解释、文章的中心、段意、写作特点等也都要学生背诵,毫无必要地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的背诵应该只限于诗词和好文章的精彩片段,而且要尽可能把单纯背诵型的作业变为思考型的作业。关于背读,上文已有阐述。这里着重谈一谈抄读练习。抄读就是边抄边读。前人治学,重视抄读,他们认为抄读的益处不仅在于积累资料,而且还有提醒注意和强化记忆的效果。中小学语文教学历来有抄书作业,常常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动辄要求学生重复地抄写词语、课文,有抄十遍、二十遍者,甚至以抄写为惩罚的手段。这其实不是“抄读”而是“抄写”,因为它有“抄”而无“读”。布置“抄读”练习,也有一个教给方法的问题。学生抄书,往往不管句子的意义,看几字抄几字,把句子的意群割裂得支离破碎,抄书完全成了手和眼的机械操作,大脑处于抑制的状态,这样抄书除了使人疲劳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结果。抄读应以“句”为抄读单位,有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一下记不住,也应像朗读时处理长句一样,按逻辑顿歇来分割句子。学生习之既久,就能逐渐改变有“抄”无“读”的不良习惯而得抄读之利。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意的安排,从根本上改变“为抄书而抄书”的状况,使抄读成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工作,例如要求学生从课内外读过的文章中抄录精彩的片段、格言、警句,或各种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分类排比,积累成册,就是一本学习参考书或工具书。这种“近期效益”,可以提高抄读的兴趣。

(二)以消化知识为主的练习。这类练习主要有问答题(如课文后的大部分问题)、划分文章层次、揣摩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特点,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等。其中改写和续写的练习值得重视,它们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文,而且又是一种很好的“给材料作文”。改写的种类有体裁的改写(如诗歌改散文)、人称的改写(如第三人称改第一人称)、繁简的改写(长文缩短或短文扩大)、顺序的改写(如顺叙改倒叙)、角度的改写(变换叙述的角度)。续写则随文设计,并无定式,以既能发挥想象,又不离课文的主旨为上,如教了《多收了三五斗》,要学生写《粜米归来》,学生要写得跟原文脉络贯通,必须在认真消化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

(三)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用我们传统的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类作业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的写作。从训练的效益看,综合的、大型的作业优于分解的、小型的作业。但设计时也不能一味“贪大求全”,而应考虑大、小型练习有适当的配合或间隔。重要的是,作业无论大小,都必须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情境。例如在教《中国石拱桥》以后,就以上课时用的教学挂图《赵州桥》为材料,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介绍教学挂图〈赵州桥〉》。这个练习就地取材,设计的意图就在为学生的迁移创造条件。学生要写好它,必须运用课文中有关赵州桥的知识,包括作者用于描写赵州桥的词语,但又不能不加选择的照搬,因为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一座“桥”,而学生要说明的是一幅“图”,说明的对象变了,应用知识的情境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必须回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的知识,抓住自己的;说明对象──“图”的特点来说。这样的练习,既有旧知识可以凭借,又要在解决新课题的情境中有所创造。就能收到比较明显的训练实效。

(四)评价性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写出有一定见解的评论文章,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就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有特色的词句谈谈感受,或在书眉上写下只言片语的心得,也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中学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先布置一些简易的评价性练习,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直至要求学生写出有相当难度的评论文字。

以上多种类型的练习,主要都应该安排在课内完成,有些综合性大、费时较多的练习,可以结合作文课进行,或向课外适当延伸。练习无论在课内完成或课外完成,都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在答题的思路上则不宜指点过细,更不宜提供或暗示结论,以免妨碍学生的独立学习。总之,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话,那么“练习式”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条“链索”上,属于“再实践──再认识”环节,绝不是第一次实践和认识的简单重复。因此,从教学论角度看,不应把练习阶段单纯作为一个“巩固知识”的阶段来处理。简言之,练习是一次对已有知识的“再学习”。这里同样存在着一个“指导学习方法”的问题。

四、复读式

这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

根据训练的目的来划分,复读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这类复读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为重点在“温故”,所以难度不高。其方法是把复读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归类的结果,通常以纲要、图表的形式来概括,提纲挈领,便于记忆。这种训练,似乎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但学生在归类的过程中必须把已有的知识按不同的性质分门别类,去其枝叶,存其主干,实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训练──归纳思维的训练,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学生来说,尤为必要。同时,当一个个单元的知识“小系统”逐渐积累,扩展,形成一个较大的知识系统的时候,学生就能由此及彼,悟出规律,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比较,是认识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有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一经比较,就可以发现彼此间细微的差别;有些看似不同的事物,经过比较,往往也能发现一些共同之点,而事物的特点就会在比较的过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一个复读单元,至少有两篇以上课文组成,正可以进行比较的训练。就不同课文的

[1][2]下一页

选材立意、人物形象、说明的对象、论证的观点等方面进行排比对照,这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比较;就不同课文的文体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排比对照,这是关于文章形式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温故而知新,往往能发现单篇阅读时不能发现的东西,例如我曾把初中语文课本中三篇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组成一个复读单元,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杨朔散文的特点。经过比较,学生总结出杨朔散文富于诗意美、巧于构思等优点,但也发现他构思过于求“巧”,模式化倾向明显等缺点,这是单篇阅读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三)以求得规律性知识为目的的复读。在这样的复读过程中,学生以一组文章所提供的事实为材料,经过推演、思考,进而寻求支配这些事实的规律,这是在归类、比较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的抽象思维训练。当然,由于中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强,这种训练只能在较低的水平上进行,例如以一组文体相同的课文为复读单元,要求学生从中提炼出有关这一文体的某些规律性知识;有时就一组课文所提供的事实,从中提炼出支配这些事实的规律,如学生从《祖冲之》、《哥白尼》两文的复读中,发现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生活道路极其相似:都由于治学严谨、尊重科学而创立了新说,又都由于创立新说而招致保守势力的攻击,但他们都敢于坚持真理,历史最后宣告了他们的胜利。学生对两者相似的生活道路列表比较以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当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科学思想冲破重重迷雾向前发展的时候,形形色色的迷信思想、保守势力,总要竭力阻止它的传播。然而,科学发展史上无数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科学必然战胜迷信。”为了论证这一规律,有的学生还补充了他们从课外阅读得来的事实材料,如电学研究的先驱者富兰克林,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等,都曾经遭到过保守势力的反对。

复读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每个单元的复读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若干篇文章中寻找某种可供归纳、比较或推论的材料,因此,复读不必也不可能像初读时那样一篇篇文章精细地读,它要求读得快,凡与复读目的无关的材料都可跳过不读;这恰好是培养学生“跳读”能力的最佳时机。跳读是一种以捕捉特定的文字信息为目的的快读法,在人类知识总量以空前速度增长的当代社会,培养学生这种快读的能力,有其特殊的意义。这可以说是复读训练的一项“副产品”。

(钱梦龙 人教长城多媒体教育平台

微结构法 篇3

静态定型——静止状态下的定式,即桩法,是“卢氏结构”技术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源于卢忠仁先生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着眼,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现代西方尖端科学正从此求取启示),遵循现代高科技通用的“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公认的理论先驱马克思的“整体观”,全领域(一切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历史和现状)地缕析中国独有的养生、健体、吐纳、导引、中医脏腑经络、针灸脉学等。这些都属于“机能”方面的一大链条和由原始弓箭到射法,由石器砍砸到兵器刺杀,由马上到步下,由兵家技巧到民间技巧,由早期武术到后期武术这些都属于“技巧”方面的一大链条,在这两大链条历史发展的相继交叉点上,追踪其在人的整体各大组成部分形态上的演变,由此得出了人体运动可塑造成型的要素不只是肌肉一项,而是尚能塑造成型的属于“完整整体”,还有四大要素即:骨骼、内脏、呼吸和意识,一共五大要素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以达到人体动态时的“完整整体”劲力。

功效——“卢氏结构”之静态定型具有养生、技击双重功效。养生方面,桩法训练可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人体主要有两大神经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和自律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用于指挥调动人的行为、意识;自律神经用于调节人体内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站桩时中枢神经高性能的控制意识已达到入静状态,使其呼吸自然,神静心和。同时“卢氏结构”的桩法训练要求充分调动人体脊柱,使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达到运动牵引时的最佳角度,而自律神经的分布恰恰在脊柱的两侧,从而协调了自律神经。同时调节了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使人体五脏五和、气机旺盛、三宝充实、固本培元、筋脉坚固、气血皆从,对于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胃病、肺虚等症起到了医疗和保健作用。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机能,改善微循环,改善人体其它功能,如心、肺、肌肉、骨骼等。技击方面:桩法训练可增强人体整体肌肉的力量,人在静止状态下的内抑和其它生理抑制一样,不但能保证各种反射的精确实施,而且对大脑细胞生化成分及生理机能也具有保护、调节和恢复的作用,并且能使肌肉保持高度的产能水平。“卢氏结构”静态定型——桩法训练是根据“内在统一结构”这一纳领性原理来达到人体的一身连通的整体,三维立体的躯干四肢布局和骨骼、肌肉、内脏、呼吸、意识的同步如一。周身十二条“标骨筋”尽数挑起,形成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间架结构受力巨猛时能够反弹出对手的来力,且来力越大反弹越大;在蓄势状态中即可封住对手上中下三盘,左中右三面无论虚实的进攻。真正能够达到来力不人,去力不阻,周身反弹,犯者立倾。

一、正定式练习方法

正定式是卢氏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静态定型(俗称站桩),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及获取六面整体浑元力的根本桩法,其它静态及动态形式均遵循此原则、要领,而浑元力更是其它高深武功的要基,因此,初学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刻苦习练。

(一)训练方法

1、姿势

左腿外开,两脚平行,足尖向前,两脚内侧可容两肩横宽,双膝微屈,双臂屈肘,两肘各向外撑,高与胸齐;两小臂也与胸齐,两掌上举,掌心相对略向前旋,十指自然分开随手掌上举的方向伸展,虎口圆撑,手心凹,手背凸,上身整体前倾65度左右,上体重心(心窝部位)垂直落在两脚尖连线的中点上,整体有上拔之感,似悬空而立。

2、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部

头需正直略上拔,有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之意,头顶百会穴有暗缩之意,面部松静。如求养生,可使上眼皮自外下垂,眼神收敛,神不外溢;求技击者可使眼睛盯住前方一点不动(定睛有,转达睛元)。鼻可呼吸,口部自然闭合。耳宜敛神静听。

(2)颈部

下颏后收,颈椎微向后上挺拔,颈部竖直,把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拉直。

(3)肩部

肩部要求自然放松,忌上耸,然后向外横撑,使肩部肌腱向外舒张,同时两肩略做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

双肘向左右的两侧外撑,双肘在空间位置上要使其略低于肩。

(5)腕部

十指张开,掌心微凹有内吸之意,手腕两侧的肌腱自然绷起,腕部和掌部的韧带也自然轻度收紧,腕部的空间位置从侧面要与肩、肘在同一斜面上。

(6)胸部

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腹部位要求放松,胸骨剑突下降。

(7)背部

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

(8)腰部

腰部要求正直,腰椎向上挺拔,臀部内收稍向后坐,使整体脊柱正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

(9)胯部

上体外侧垂线切忌与两胯对直,有上体落于两胯内侧。

(10)膝部

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使涌泉有上吸之意,足跟轻触地面,全身重量由足掌及脚趾承担,双膝关节弯曲不过足尖,膝部前顶上提,膑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向下放松而造成躯体重量单纯下压。

(11)足部

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

(二)呼吸方法

1、扩展呼吸活动范围

(1)脊柱的主动性调节

人类原有的呼吸只有胸起主要作用,是单项呼吸。脊柱的主动性调节呼吸,使胸与脊柱相互作用共同增大呼吸范围,同时提高肋骨间肌肉运动能力;腰椎与胸椎相互配合共同呼吸。主动牵引胸骨向后运动;胸椎、腰椎、胸骨、肋骨共同进行呼吸运动,增大呼吸深度,加大肺通气量,这些在训练过程中都能够完善,最后以脊柱工作为首位,来带动胸骨、肋骨、肩骨、肘骨、腕骨、胯骨、膝骨、踝骨的拉伸运动,从而使肩部、胸部、背部以及四肢等整体肌肉的初长度拉长,那么它的效果也是最大的工作能力。

(2)胸廓扩张的维数调节

在训练呼吸的过程中,由于脊柱的主动性调节,使胸廓在运动时,上下前后左右的呼吸运动形成了三维的运动方式。

(3)腰腹的张力共济调节

在训练中,因为腰椎不受肋骨的限制,利用腰椎这一点帮助横膈下降,整个呼吸共同增加胸腔进气量。

(4)具体呼吸路线

“卢氏结构”呼吸形成了全领域的呼吸,呼气时气从鼻腔经头部经肺部到背部,两肋外胀,即气贴背,入骨髓中。呼气时,气由前胸平稳顺下到腰到丹田,丹田处有感觉后将此气抟住。经长期练习后,由小腹至全身将会有松圆饱胀之感,然后调气下到脚下涌泉穴。

2、维合关节的有序运动

(1)肩胛正形

下降放宽两肩胛的距离,连通上肢,取得用力时与身体张缩一致,同时有利于脊柱控制上肢的运动。

(2)颈锁正形

颈部上耸,锁骨向两侧下降,颈锁相互对称,完整运动动作的程序,形成上身头项、两臂的整体协调性。

通过以上锻炼使身体各部肌肉加大天然长度,增强了肌肉弹性,做好了随时用力的准备。

3、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讲武堂

(1)外在定型

每天按此所示进行修炼,如能达到每次站40分钟而身体不变形则可进入下一步练习。

注意事项: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获得一个正确的姿势加强各关节间的控制能力,为下一步训练打基础。呼吸是自然呼吸,并尽量使肩窝及胸腹部放松。

(2)正定式在练习时易犯错误

折腹,软项凸臀,上体过于前俯,低头猫腰,敞胯、折腕,上体直立及三窝憋气。

练功反应: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有人会出现如腰背疼痛,肩关节、足底、小腿部疼痛或浑身大汗淋漓或手部发凉发麻等,如本人没有疾病均属于正常状态。站完后应缓缓起身直立,同时双手慢慢靠向胸部渐渐放下即可,站后应缓慢行走活动十分钟以上方可正常活动。

此阶段的训练时间因人而异,如练功者本人没有脊柱侧弯、驼前、肩胛凸走等,则每天坚持两遍,每次站40分钟,20天左右即可进行下一步训练;如存在以上的生理病变,通过坚持此阶段的训练,生理会修复到正常状态,方可进行下一步练习。

4、内在要领的把握

外在定型好比人的骨架,内在功能的完善就是人的血肉,没有血肉的骨架只是徒具其形的,“卢氏结构”静态定型的“活桩”、“死桩”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初学者要特别注意掌握站桩时内在功能的要领,在具备正确桩态的同时用意识时刻去感觉内在功能的变化和改善,否则只站“死桩”是永远不可能有收获的,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内在功法是要身传口授的,这样学者才能有所得,所以,初学者要对内在功能完善程序要反复揣摩、体验。

这里最主要的是呼吸问题:正常人的呼吸是胸式呼吸,即使是现代体育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呼吸问题,而卢氏结构的呼吸方式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科学最先进的,它填补了世界体育运动的空白。

注意事项:此阶段的训练不能急躁,应细心体会脊柱的胀起、胸腹的松降、呼吸的一致性,呼吸宜慢、长、细、匀。吸气的时间与呼气时间要相等,但切不可为了延长呼吸时间而强行控制,肩窝、胸窝发紧产生憋气现象,对身体有害无益。呼吸时间的把握应以自然舒适为度,随着功法的深入,呼吸能达到40分钟在100至150次,此时从外观上即可见到吸气时后背升胀,呼气时前胸下降,并有腹部如同掖到胯内的感觉 此阶段的完成时间因人而异,不可强求,快则10至30天,慢则不等。

二、上子午式练习方法

(一)训练方法

1、姿势

分左右二式,现以左式为例说明。

(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目视前方,呈辩正姿势。

(2)左脚前迈一步,约为肩宽的两倍,前脚内侧与后脚脚跟在同一连线上,脚尖略向内对准前方,脊柱后绷,重心落在双脚尖连线中点上,右脚尖略向内扣,双膝弯曲,臀部下坐略高于双膝,两胯撑开,上体略往侧前方倾斜。

(3)头左转面向前方,双肘提起。手心向内,左肘前顶,后肘后顶,双腕要直,双肩要扣掌心向后,肩内旋,肘外撑,两手指对准上体中线。

2、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部

头需正直略向上拔,目视平行前方,舌可抵上腭,自然呼吸。

(2)颈部

颈部微向后上挺拔,下颏后收,颈部竖直。

(3)肩部

肩部要求自然放松,忌上耸,两肩略作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

左大臂高至肩平,小臂上举。肘外撑略高于肩,屈肘,肘内角约为120度。右臂屈肘平行抬高至胸部,肘外撑。

(5)手部

左手掌心向后,手掌抬高以目能通过掌跟部位平视前方为准;右手掌心向前,抬高至接近左小臂中段部位,两手指间对准上体中线;十指自然分顺掌展,掌心微凹;腕部肌腱自然绷起。

(6)胸部

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骨剑突下降

(7)背部

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开形成的生理弯曲。

(8)腰部

腰椎竖直,骶骨下垂直,切忌前收。

(9)胯部

上体外侧垂线切忌与两胯对直,两胯撑开有上体落于两胯内侧姿态。

(10)臀部

臀部下坐,切忌前收。

(11)膝部

双膝微屈。膝部前顶上提,膑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向下放松而造成躯体重量下压。

(12)足部

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前脚尖内侧与后脚跟内侧在同一连线上,前后脚距离可容下双肩。

(二)上子午式练习时容易出现的误差

1、软颈头偏。

2、身体重心前移。

分左右二式,现以左式为例说明。

1、姿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目视前方,呈立正姿势。

(2)左脚前迈一大步,约为双肩宽的两倍,前脚内侧与后脚脚跟在同一连线上;双膝弯曲,臀部下坐略高于双膝;上体略往侧前方倾斜;脊柱后绷,重心落在双脚尖连线中点上。

(3)头左转面向前方,双肘提起,手心向内,左肘前顶,右肘后顶,双腕要直,双肩要扣,左手拳接近左膝部位,右手拳抬高至头部,双肘外撑。

2、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部

头需正直略上拔,目视平行前方,舌可抵上腭,自然呼吸。

(2)颈部

颈椎微向后上挺拔,下颏后收,颈部竖直。

(3)肩部

肩部要求自然放松,忌上耸,两肩略作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

左臂屈肘,肘部向外撑,有臂屈肘,肘部向外撑抬高一肩部,大臂吃力内旋,小臂略外旋。

(5)手部

双手半握拳,左拳接近左膝部位,拳心向斜下方,右拳抬高接近头部,拳心向头部方向,腕部肌腱自然绷起。

(6)胸部

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骨剑突下降,上体重心(心窝部位)向右前方倾斜65度左右,重心在双脚尖连线的中点上。

(7)背部

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

(8)腰部

腰椎竖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

(9)胯部

上体向两胯内侧下压,上体前倾略向下压后侧略上提。

(10)臀部

臀部下坐略高于双膝,切忌前收。

(11)膝部

双膝弯由。膝部前顶,膑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而造成躯体重量下压。

(12)足部

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前脚尖内侧与后脚内侧在同一连线上。

3、下子午式练习容易出现的误差

(1)身体重心前移。

(2)腰凹。

(3)颈软。

根据卢氏结构的整体运动观点,从武功修炼的角度讲:无论是一举一动或者说+技术动作乃至一个技术结合,最基本的原则应该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

(1)形体在空间的充分占有。

(2)动作力量的整体表现。

(3)整体内在外在的互相对应。

(4)养生、健体、医疗、击打的等效统一。

微结构法 篇4

沈阳某220千伏电缆送电线工程中新建电缆隧道合计长4000m,分三段施工,三段隧道均采用暗挖隧道施工,采用复合衬砌结构形式。初期支护(一衬、初衬)为C20喷射混凝土+网构格栅钢架+钢筋网支护;二衬为模筑抗渗混凝土,二衬外包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以加强电力隧道防水效果。二衬模筑混凝土每隔10m设置一道施工缝,如图1所示。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复合衬砌结构所受外部荷载较大,需要合理验算衬砌结构受力及其配筋能否满足工程要求。

荷载结构法以其结构清晰、荷载作用明确、计算结果可靠以及工程经验丰富等特点,在公路和铁路隧道衬砌验算中长期得到了广泛应用[1,2,3,4,5],但大部分均将衬砌结构单独为混凝土梁单元进行配筋设计,而实际情况中,衬砌结构是混凝土和钢筋共同承担外荷载,因此本文基于荷载-结构法,对该工程复合衬砌结构进行平面应变数值分析,并考虑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损伤特性和精细钢筋分布模拟,以期对该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1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实际隧道在长度方向上很长,因此可以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上覆土层典型厚度为8m,因此不考虑上覆车辆荷载对结构的作用。施工时先做外层衬砌,衬砌强度上来后才能浇筑钢筋混凝土衬砌,纵向钢筋是构造筋,受力钢筋是环向钢筋,共两层,环向钢筋直径为22mm,间距为150mm,纵向钢筋直径为16mm。初次支护和二次支护均为实体单元,钢筋为二维杆单元。混凝土衬砌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见公式(1),钢筋采用埋藏式钢筋定义,通过“受拉强化”来近似模拟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6]。

式中,σij为有效应力张量,D0ijkl为混凝土初始无损刚度矩阵,εkl为总应变,εpkl为塑性应变,dh为混凝土材料标量损伤变量。失效机制(开裂和压碎)相关的损伤dt和dc导致了刚度矩阵的退化。

模型x轴向为垂直隧道方向,2轴向为自重方向,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该工程区域地质条件主要为中细砂,材料参数为:密度2000.0kg/m3,泊松比0.23,变形模量4.0e4kPa(弹性抗力系数),摩擦角25°,凝聚力:0kPa;混凝土选用C25,材料参数为:密度2500.0kg/m3,泊松比0.2,弹性模量2.80e7kPa,摩擦角35°,抗拉强度1.27e3kPa,抗压强度11.9e3 kPa;钢筋材料参数为:密度7800.0kg/m3,泊松比0.3,弹性模量2.0e8kPa,屈服强度2.2e5 kPa,破坏强度3.1e5kPa。

考虑最危险的情况,认为施工后,衬砌结构底部受到约束(实际存在一定的弹性抗力),而上部和左右能够自由移动,上部为土自重荷载,左右为主动土压力荷载,荷载和约束示意图3所示。

2计算结果及分析

有限元计算结果如图4-图10所示。(其中应力单位均为kPa)从结果图4-图7来看,一次衬砌的拉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的两端及其与竖直段交接的部位外侧,二次衬砌的拉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顶的内侧,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内出现的的最大拉应力为1.219MPa;一次衬砌的压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的两端和竖直段交接部位的上部外侧,二次衬砌的压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与竖直段交接部位的内侧,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内出现的最大压应力为24.9MPa,该值较大的原因是数值模拟中混凝土的本构模型认为剪切损伤是两个主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结果图8-图9来看,一次衬砌外层钢筋顶部受压,最大压应力为81.16MPa,拱两端受拉,最大拉应力为81.69MPa,内层钢筋受力较小;二次衬砌外层钢筋受力较小,内层钢筋拱顶受拉严重,最大拉应力为133.2MPa,拱两端和竖直段交接部位受压较大,最大压应力为177.6MPa。

从衬砌结构的位移云图图10来看,最大位移出现拱顶端,为2.526mm,复合衬砌支护结构主要受到上覆填土压力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时应注意对一次衬砌的拱两端和竖直段交接部位的钢支架及其喷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二次衬砌拱顶段内侧的钢筋绑扎及其混凝土浇筑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由于衬砌结构竖直段上端在荷载作用下会向土体方向运动,因此隧道结构两端的填土质量也会对衬砌结构的受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3 结语

本文采用荷载-结构方法对沈阳某电缆隧道复合衬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主要结论为:(1)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工况下,一次衬砌的拉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的两端及其与竖直段交接的部位外侧,二次衬砌的拉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顶的内侧。(2)一次衬砌外层钢筋顶部受压,拱两端受拉,内层钢筋受力较小;二次衬砌外层钢筋受力较小,内层钢筋拱顶受拉严重,最大拉应力为133.2MPa,拱两端和竖直段交接部位受压较大,最大压应力为177.6MPa。(3)复合衬砌支护结构主要受到上覆填土压力的影响,复合衬砌结构整体位移为顶拱向下运动,顶拱和边墙交界处向两侧运动,其余结构位移较小。

分析成果能为该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但本文没有系统考虑地层弹性抗力对衬砌结构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摘要:采用荷载-结构方法对沈阳某电缆隧道复合衬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在主动土压力荷载作用下衬砌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分布和变形分布规律以及钢筋结构的受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工况下,一次衬砌的拉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的两端及其与竖直段交接的部位外侧,二次衬砌的拉损伤区主要出现在拱顶的内侧。分析成果能为该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荷载-结构法,电缆隧道衬砌,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1]李鹏飞,张顶立,赵勇等.大断面黄土隧道二次衬砌受力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8):1690-1696.

[2]李术才,徐帮树,李树忱.海底隧道衬砌结构选型及参数优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1):3894-3902.

[3]陈五二.基于有限单元法的隧道抗水压衬砌结构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7,(7):67-75.

[4]范继跃,苏宗贤.地下洞室合理开挖断面的研究[J].铁道建筑,2007,(3):51-53.

[5]李宁军,刘彤,曹彩.公路隧道衬砌加固计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36(1):79-81.

托福听力:iBT结构听力法 篇5

新托福听力所考察的,就是大家能否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否忽略细小的细节,抓住最主要的结构,不管是听力部分,还是口语或者写作,都需要考生具备这种能力,因此我用“结构听力法”命名我的教学法。

所谓的结构听力法,顾名思义就是学会如何抓主要结构。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托福听力的考察方面。根据官方指南所给出的托福听力对技能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托福听力主要考察三个方面:

1. basic understanding (基本理解)50%

2.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实际理解)25%

3. connecting information (连接信息)25 `%

而这三个方面如果再详细的分析的话,可以看出具体是考察6种技能:

1. identifying the topic and main idea (主题)

2. listen for details (主要细节)

3. determining attitude and purpose (态度,目的,重放题较多)

4. making inferences and predictions (推断题)

5. categorization information (分类)

6. summering a process (过程)

通过分析OG上的样题,ETS的在线模考题,还有目前我们能接触到的托福的模拟题,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对话和讲座所出的题目,其实都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每篇文章都有相对固定的出题点,那么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些出题点,在听录音的时候注意抓这些结构,在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不管题目是怎么出的,只要我们能判断出来它想考查什么东西,一般都能正确的答题。

听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如下的10点主要结构,每个结构都对应上述的考察点:

1主题,2定义,3因果,4过程,5例子,

6转折,7强调,8列举,9比较,10总结

对于对话来说,一般是考察这样几点:

1. 对话的主题

2. 造成问题的原因(双反反复解释的)

3. 老师的解释或者建议

4. 对话的结果

5. 一般会有一个重放录音的题目,考察具体语句的意思,或者说话人的态度(OG上明确说,每个对话和讲座,至少有一个重放录音题目)

抓住这5点,几乎对话的所有题目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大家可以在做对话的练习中,不断体验这个结构。

对于一个讲座来说,它的结构可能会涉及到上述所讲的10点中的几个方面。讲座都是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这是有英语文章的写作特点决定的。英语文章结构严谨,形式固定,总分总非常明显。而讲座只不过是这些文章变成了讲述版,夹杂了一些口语表达语言习而已。例如,有的讲座,是先讲述一个主题,再定义,举例子,再总结,中间可能会出现某些重要细节的强调。有些讲座是讲两样事物,开始进行分类,定义,对比,举例子,强调重要细节,总结。等等。我们熟悉了讲座的讲解形式,就可以去抓这些结构。做到每次听到某些信号词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记笔记,预测出题点。

例如,

我要求我的学生,只要听到分类列举,就一定要记笔记。标志性的句子是“there are three majorreasons for…” “there are two major types of glaciers. One is…the other is…” 一般自己预期的是后面会出现一个搭配题或者是判断题。

只要听到老师说 “remember! Keep that in mind! One importantelement in…A very interesting theory about this is…”证明是在强调,一会应该预期会出一到相关的细节题。

只要听到 “different, distinguish, distinction, similar,same” 不管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听对比,肯定会有一道题目考察这个。

只要在开头听到 “development, formation, process, procedure,approach”,就一定要注意预期过程,步骤,必定会考某种形式的排序题。只要听到表示顺序的词语,一定要记笔记,否则光靠听会漏掉细节。

只要听到例子, “say…, take…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就一定要仔细听这个例子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可以不写太多,但是一定要抓住老师为何说这个例子。几乎每个讲座都会考,老师为什么提到每个例子。

只要听到总结 “to sum up, in summary”, 一定要注意听总结的内容。很多推断题,预测题,都是对讲座最后一点的推断。绝对不能放掉。

每次在范听,记笔记的时候,都注意抓这些信息点。然后结合题目,看自己的笔记是否能和题目的出题点对应上。每次做题都分析错误的原因,以便下次能够在记笔记的时候能更加准确。

托福听力中的长句听不清怎么办

在托福听力中有很多连读,如果不知道很容易听不清或者听错,所谓连读,指的词与词之间交界的两个音会经常连在一起,发音时好象连成了一个较长的单词。托福听力技巧,大家要有所了解。连读有助于完整意义的表达,并使整句话具有强烈的粘着感,体现句子的整体性,充分体现美语语言的自然流畅。要从你的口语着手,只要你读的时候是连读的,听起来就熟悉了。

托福听力中常见的三大连读形式,考生们可以先掌握了技巧再去针对性的练习,相信你一定能够渡过托福听力连读这道坎。

托福听力连读一,辅元连读。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前一个单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单词以元音开头时,需要将辅音和元音拼在一起连读。如:when I, run out of; fit it in; not at all; call it a day。

托福听力连读二,元元连读。第一种,在一个句子中或短语中,前一个单词的发音以/i/或/ai/结尾,后一个单词以元音开头时,中间加一个半元音/j/,如:I am...第二种,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前一个单词的发音以/u/或/u:/结尾,后一个单词以元音开头时,加一个半元音/w/, 如:you are,who are。

托福听力连读三,h/读穿。如,isn’the; I just hope that my old suit still fits; Just stick around here; if I see her。

托福听力必备习语汇总1

above all - most importantly

account for - explain

as a matter of fact - in fact ,to speak the truth

as a rule - generally ;normally

about to - be ready to;be on the point of doing something

an old hand - be an experienced persom

any day now -soon

approach sb -talk to sb

be fed up with - be out of patience with

be on one’s own - live independently

be on the safe side - take no chances

be out of something - have no longer in supply

be tired of - be bored with ,frustrated with

be up to ones’ears - be extremely busy

be up to someone -be a person’s responsibility

be out for -trying to get

be out of the question - be unacceptable ,impossible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 take on more than one can handle

break down - cease to function

break the ice - begin to be friendly wuth people one doesn’t know

break the news - inform or give bad news

brush up on - imporve noe’s knowledge of something through study

bump into - meet unexpectedly

by and large - in general

by heart - by memory

by all means - absolutely ,definitely

by no means - in no way

call off -cancel

cheer up - be happy

come down with - become sick with

come into -receive,especially after another’s death

come up with - think of

count on - depend upon

count out - eliminate

die down - become quiet ,become less

do without - manage without something

drop by - visit informally; pay a short visit

every other - alternate

fall behind - lag; fail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on time

托福听力必备习语汇总2

fall through - fail to happen or be completed

far cry form -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a long way

feel like - have a desire or wish for

feel up to - feel well enough to or be capabele of

few and far between - not happening often; rate

figure out - determine; reason out by thinking

fill in for -take another’s place

fill sb.in - tell what sb. should know

fish out of water - out of one’s element or natural environment

flying colors -success,victory

for good - permanently; forever

for the time being - for now; temporarily

get away with - escape without punishment

get rid of - give something away; sell, destroy, or throw away something

get the ball rolling - start something; make a beginning

get the hang of - understand; learn

give a hand - help

go without saying - understood; clear without needing to be stated

go off -begin to ring

hang on - keep hold of; persevere;keep doing something

hard to come by - difficult to obtain

have a heart - have kind feelings; be understanding

have a hunch - have an idea based on feelings rather than reason

hold off - delay;postpone

hop to it - get started on something quickly

hit it off - get along well with someone

ill at ease - uncomfortable

in hot water - in trouble

in the air -uncertain

浅谈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复习法 篇6

首先,在历史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

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也就是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以世界历史而言,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手工工场时代);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④帝国主义时期(电气化时代)。世界现代史分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②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期(一战后);③雅尔塔体系时期(二战后);④多极化格局时期(苏联东欧剧变后)。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历史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达到了历史纵向复习的目的。

第二: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

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也就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和原则,找出各个阶段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历史线索进行横向概括和归纳,重新构筑历史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专题结构。这种专题结构复习方法,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最简单的就是从社会文化形态来划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五大内容都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这四大专题结构。还可按中国史和世界教材编排的差异性,构筑不同的知识结构,如在复习中,把世界史编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国别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国际关系史、世界文化史数个专题;把中国近现代史编为封建专题(满清)浓民专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专题、国民党专题、共产党专题和文化专题等,逐一进行剖析。还可以按照相同的内容具体地设置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加以引导而不能包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采用结构复习法,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教材中的“块”内容变成一个个结构,并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如剥笋般层层剖析。构筑一座“历史知识结构大厦”;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构筑的结构再返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中去,也就是既要做到“化整为零”,也要懂得“化零为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历史结构复习法的目的和要求。

其次,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使用结构法,能够使学生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一,能整体性、系统性地掌握历史教材内容。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时期的历史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结构复习法不仅集中了历史知识的精华,也抓住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第二,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和分析历史问题。

知识结构复习法使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结构复习法把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又能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知识结构复习法注意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心维教育的三位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这一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空间框架结构矩阵位移法分析 篇7

目前, 我国民用建筑很多采用框架结构体系设计建造, 对框架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矩阵位移法是在传统结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引入了数学矩阵形式而形成的一种适用于复杂结构体系和较大规模的建筑结构进行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 矩阵位移法更适合电算。通过科学计算语言 (Fortran) 我们能够编制出相应的各种计算程序进而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两者的结合更好的提升了矩阵位移法的应用与推广

1 矩阵位移法

矩阵位移法分析的求解过程主要包括单元分析和整体分析两部分[1]。单元分析是通过把结构离散化分解为有限个单元, 然后在较小的范围内分析单元的内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建立所谓单元刚度矩阵。然后, 进行整合即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就是通过把各单元集合成原结构, 同时要求各单元满足原结构的各种几何条件和平衡条件, 从而建立整个结构的刚度方程, 进而求解原结构的位移和内力。

矩阵位移法详细步骤[2]: (1) 提供原始数据:离散化结构的节点编号与坐标、单元编号与单元连接结点、结构各个结点的约束情况以及各单元的材料性质与外荷载; (2) 形成在单元坐标系 (图1a) 下的各个单元刚度矩阵K′, 并变换到整体坐标系图下的单元刚度矩阵装配成结构刚度矩阵K; (4) 装配成荷载向量P; (5) 求解结构刚度方程KΔ=P, 得到结构结点位移分量Δ; (6) 计算各单元内力和支座反力; (7) 校核。

2 Fortran语言

FORTRAN语言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它的诞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FORTRAN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数值分析、工程计算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并以严谨、规范、高效的特有功能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在数值计算中, FORTRAN语言不可替代。FORTRAN 90标准引入了数组计算等非常利于矩阵运算的功能在数组运算时能够自动进行并行运算, 这是很多编程语言不具备的[3]。

3 坐标关系转换

x轴与x、y、z轴的夹角分别为α1、β1、γ1, 如图2所示, 则x轴在整体坐标系中的方向余弦分别为cosα1、cosβ1、cosγ1将单元始端的杆端力Xie、Yie、Zie在x轴上的投影, 可求的杆端力为, 同理可得。写成矩阵形式

简写

称为单元坐标转换矩阵;-ke为单元坐标系中单元刚度矩阵e为整体坐标系中单元刚度矩阵

4 程序设计

5 实例计算

图4示为三层空间框架, 各杆的材料和几何性质相同。已知:EA=6.0×106kN, GIp=7.20×104kN·m 2, EIy=1.50×105kN·m 2, EI2=4.10×104kN·m 2。

单元编号与单元连接结点 (图5) , 结果输出:

5.1 结点位移

注:长度单位是米 (m)

5.2 单元杆端力

注:1) 力的单位是千牛 (kN) ;2) 篇幅所限只列出前21个单元杆端力求解结果。

6 结语

通过算例求解很好的验证了利用Fortran语言基于矩阵位移法基本原理编制计算程序求解空间框架结构内力问题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利用计算结果可以很方便的绘制出结构的内力图。矩阵位移法的原理简单易懂, 与Fortran语言的结合应用很利于结构分析领域的复杂结构问题的电算求解, 也并必将很好的促进结构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龙驭球, 包世华.结构力学教程 (II)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匡文起.结构矩阵分析和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新材料作文“六字”结构法 篇8

一是“引”,就是引述材料。由于新材料作文要求将材料融入写作中,我们就应该注意适当引述,尽可能地将与立意中心有关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而引述时要做到准确和言简意赅。切忌原封不动地照抄材料,而应审清题意之 后的再创 作,是巧妙地 将材料为 我所用。同时也是要含蓄地告诉阅读者,我的观点、看 法是从材料中来,是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也非闭门造车毫无针对性的宿构之作。只有引述到位了,下文观点的提出才会水到渠成。

二是“提”,就是提出论点。就是在间接引述完材料之后要明确提出文章观点,也就是提出中心论点。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作者是赞成什么的,还是反对什么。中心论点的提出一定要符合命题者的基本命题意图,不能天马行空,随意确立。中 心论点要集中、明确,就是要围绕一个关键词,同时也要简洁明了。中心论点的提出通常在引述材料之后,也可以独立成段。不过要有比较鲜明的标志,如:“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也或者是:“由此可见,只有……,才能……”

三是“渡”,就是过渡。就是自然地将论点与论据连接起来。如《说勤》这篇议论文的第二段就是这样写的:“古往今来,凡是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这一个过渡段(句),就很自然 地将中心 论点“一勤天下无难事”与下文将要列举的事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使得文章结构紧密而又过渡自然。

四是“议”,就是议论,也就是摆 事实,讲道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首先,摆事实可以按照古———外———今的顺序举三个事例,每一个事例的选择都必须恰当、典型,能够有力地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切忌生搬硬套地随便举个事例来强词夺理,或者牵强附会。其次,每一个事例 都要采用“人物+事件”的段首括句,让读者尽可能快地知道作者说的是谁的什么事件;事件的叙述要有针对性,要抓住事件中能够集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方面精要的叙述,不要漫无边际地胡乱掺水;也切忌三言两语,干瘪无物的罗列事件。同时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有意无意地出现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不过要顺其自然,不要弄巧成拙了。再次,每一个事例叙述完都必须要有恰当而精要的议论句来点明事 件的意义,也就是要 拉到中心 论点上来。

另外,议论部分还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来增强文章的层次性。段落的构成就是“分论点+事例+议论”。分论点的拟写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来写,以“勤奋”为例,就可以拟成:分论点一,“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分论点二,“勤奋就是 奋发有为 ”;分论点三,“勤奋就是……”。分论点的拟写也可以从“为什么”的角 度来写,还以“勤奋”为例,就可以拟成:分论点一,“因为勤奋可以增长知识”;分论点二,“因为勤奋 可以有所 成就”;分论点三,“因为勤奋可以……”。分论点的拟写还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来写,仍以“勤奋”为例,就可以拟成:分论点一,“勤奋就要勤于学 习”;分论点二,“勤奋就要 勤于思考”;分论点三,“勤奋就要勤于创造”。分论点的拟写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分论点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而不能节外生枝。

当然,议论部分也可以采用正反对 比的论证 方式。举正面的事例、反面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五是“联”,就是联系社会生活,以增强文章 说理的针对性。可以罗列社会上与中心论点联系紧密的现象,正面的加以肯定,反面的加以批评。作为中学 生,对社会上的现象可能关注不够,不过也不要紧,可以写学校生活的现象,同样正反对比着铺排。明确指出应当怎么做,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六是“结”,就是总结全篇,升华中心。作 为文章的结尾部分,并非可有可无,而应作必不可少的篇末点题,同时要不厌其烦的出示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

桥梁上部结构支架法施工技术探析 篇9

支架桥梁上部结构有支架施工, 通常使用的支架分为满布式木支架、钢木混合支架、万能杆件拼装支架、装配式公路钢桥桁架节拼装支架、轻型钢支架、CKC门式脚手架钢支架、WDJ碗口式多功能脚手架钢支架、墩台自承式支架、模板车式支架。施工时应根据拥有的器材、地质条件合理选用。

2 模板分类

模板施工所用模板, 有组合钢模板、木模板、木胶合板、竹胶合板、硬铝模板、塑料模板、各类纤维材料板。施工时应根据结构物的外观要求选用。

3 支架、模板制作与安装应注意事项

3.1 构件的连接应尽量紧密, 以减小支架变形。使沉降量符合预计数值。

3.2 为保证支架稳定, 应防止支架与脚手架和便桥接触。

3.3 模板的接缝必须密合, 如有缝隙须塞堵严实, 以防跑浆。

3.4 建筑物外露面的模板应涂石灰乳浆、肥皂水或五色润滑油等润滑剂。

3.5 为减少现场施工的安装和拆卸工作和便于周转使用, 支架和模板应尽量作成装配式组件或块件。

3.6 钢制支架宜制成装配式常备构件, 制作时应特别注意构件外形尺寸的准确性, 一般应使用样板制作。

3.7 模板应用内撑支撑, 用对拉螺栓销紧, 内撑有钢管内撑、钢筋内撑、塑料胶管内撑。

4 施工工序 (下面以现浇箱梁为例叙述)

4.1 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的方式根据箱梁的断面尺寸及支架的形式对地基的要求而决定, 支架的跨径大, 对地基的要求就高, 地基的处理形式就得加强, 反之就可相对减弱。

4.2 支架

4.2.1 支架的布置根据梁截面大小并通过计

算确定以确保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要求, 计算时除考虑梁体混凝土重量外, 还需考虑模板及支架重量, 施工荷载 (人、料、机等) , 作用模板、支架上的风力, 及其他可能产生的荷载 (如雪荷载, 保证设施荷载) 等。4.2.2支架应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预压, 以收集支架、地基的变形数据, 作为设置预拱度的依据, 预拱度设置时要考虑张拉上拱的影响。预拱度一般按二次抛物线设置。4.2.3支架的卸落设备可根据支架形式选择使用木楔、砂筒、千斤顶、U形项托等, 卸落设备尤其要注意有足够的强度。

4.3 模板:

模板由底模、侧模及内模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预先分别制作成组件, 在使用时再进行拼装, 模板以钢模板为主, 在齿板、堵头或棱角处采用木模板。模板的楞木采用方钢、槽钢或方木组成, 布置间距以75cm左右为宜, 具体的布置需根据箱梁截面尺寸确立, 并通过计算对模板的强度、刚度进行验算。模板的支撑应该牢固, 对于翼板或顶板采用框架式木支撑。对于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箱梁, 内模框架由设置在底模板上的预制块支撑, 预制块混凝土强度与梁体同强度。对于腹板模板, 应根据腹板高度设置对拉性杆, 对拉性杆宜采用塑料套管, 以便拉杆取出, 不得用气割将拉杆割断。箱梁混凝土是外露混凝土, 要注意混凝土外观, 各种接缝要紧密不漏浆, 必要时在接缝间加密缝条。

4.4 普通钢筋、预应力筋、混凝土浇筑土:

4.4.1 在安装并调好底模及侧模后, 开始底、

腹板普遍钢筋绑扎及预应力管道的预设, 混凝土一次浇筑时, 在底、腹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完成后, 安装内模, 再绑扎顶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混凝土二次浇筑时, 底、腹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完成后, 浇筑第一次混凝土, 混凝土终凝后, 再支内模顶板, 绑扎顶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 进行混凝土的第二次浇筑。4.4.2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按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种试验, 并报请工程师批准, 严格按设计图纸的要求布设, 对于腹板钢筋一般根据其起吊能力, 预先焊成钢筋骨架, 吊装后再绑扎或焊接成型, 钢筋绑扎、焊接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4.4.3预应力管道采用镀锌钢带制作, 预应力管道的位置按设计要求准确布设, 并采用每隔50cm一道的定位筋进行固定, 接头要平顺, 外用胶布缠牢, 在管道的高点设置排气孔。4.4.4垫板安装前, 要检查锚垫板的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锚垫板要牢固的安装在模板上。要使垫板与孔道严格对中, 并与孔道端部垂直, 不得错位。锚下螺旋筋及加强钢筋要严格按图纸设置, 喇叭口与波纹管道要连接平顺, 密封。对锚垫板上的压浆孔要妥善封堵, 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漏浆堵孔。4.4.5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要通过计算确定, 计算应考虑孔道曲线长, 锚夹具长度, 千斤顶长度及外露工作长度等因素, 预应力筋的切割宜用砂轮锯切割, 预应力筋编束时, 应梳理顺直, 绑扎牢固, 防止相互缠绞, 束成后, 要统一编号、挂牌, 按类堆放整齐, 以备使用。4.4.6预应力筋穿束前要对孔道进行清理。钢束较短时, 可采用人工从一端送入即可。如钢束较长时, 可采用金属网套法, 先用孔道内预留铅丝将牵引网套的钢丝绳牵人孔道, 再用人工或慢卷扬机牵引钢束缓慢引进。4.4.7箱梁施工前, 应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各种材料试验, 并报请工程师批准,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确定箱梁混凝土采用一次、两次或三次浇筑。4.4.8箱梁混凝土混凝土方量较大, 混凝土拌合宜采用拌合站拌合, 或采用若干拌合机组成拌合机组进行拌合, 运输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 混凝土泵车泵送入模, 混凝土浇注前必要对拌合站、泵车等设备进行认真的检修, 确保机况良好, 必要时要备有应急设备, 以防设备障碍造成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断。4.4.9混凝土浇筑时要安排好浇注顺序, 其浇筑速度要确保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覆盖上层混凝土。一般为防止桥墩与支架发沉降差而导致墩顶处梁体混凝土产生裂缝, 应自跨中向两边墩台连续浇筑。混凝土分次浇筑时, 第二次混凝土浇筑时, 应将接触面上第一次混凝土凿毛, 清除浮浆。4.4.10混凝土的振动采用插入式振动器进行, 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 并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对于每一个振动部位, 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 也不得超振。振动时要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 尤其是波纹管, 不得用振动器运送混凝土。对于锚下混凝土及预应力管道下的混凝土振动要特别仔细, 保证混凝土密实, 由于该处钢筋密、空隙小, 振动棒一般要选用小直径的。

4.5 张拉

4.5.1 在进行张拉作业前, 必须对千斤顶、油泵进行配套标定, 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校验。

有几套张拉设备时, 要进行编组, 不同组号的设备不得混合。4.5.2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张拉强度 (试压与梁体同条件养生的试件) 时, 方可进行张拉。4.5.3箱梁预应力的张拉采用双控, 即以张拉力控制为主, 以钢束的实际伸长量进行校核, 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误差不得超过规范要求, 否则应停止张拉, 分析原因, 在查明原因并加以调整后, 方可继续张拉。由于预应力筋张拉时, 应先调整到初应力, 再开始张拉和量测伸长值, 实际伸长值为两部分组成, 一是初应力至张拉控制应力部的实测伸长量, 二是初应力时推算的伸长值, 实际伸长值为两者之和。4.5.4张拉过程中的断丝、滑丝不得超过规范或设计的规定, 如超过应更换钢丝或采取其他工程师同意的补救措施。

4.5.5 张拉顺序按图纸要求进行, 无明确规定时按分段、分批、对称的原则进行张拉。

4.6 压浆、封锚

4.6.1 张拉完成后要尽快进行孔道压浆和封

锚, 压浆所用灰浆的强度、稠度、水灰比、泌水率、膨胀剂挤量按施工技术规范及试验标准中要求控制。一般宜采用强度为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灰比0.4~0.45, 膨胀剂为铝粉, 掺量为水泥重量的万分之一, 铝粉需经脱脂处理。4.6.2压浆使用活塞式压浆泵缓慢均匀进行, 压浆的最大压力一般为0.5~0.7MPa, 当孔道较长或输泵管较长时, 压力可大些, 反之可小些。每个孔道压浆到最大压力后, 应有一定的稳定时间。压浆应使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使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浓浆为止。4.6.3压浆完成后, 应将锚具周围冲洗干净并凿毛, 设置钢筋网, 浇筑封锚混凝土。

摘要:简要介绍了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的技术措施及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桥梁上部,施工,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邵旭东.桥梁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石膏矿房柱采矿法结构参数的优选 篇10

在房柱法开采中, 其主要的技术工作是, 确定采场结构参数, 其直接关系着采场的稳定状况, 影响着矿石的回收率进而决定采矿的经济效益。合理确定采场结构参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提高矿石回采率, 对房柱法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房柱法采场结构要素主要有矿房的长度、宽 (跨) 度、高度, 矿柱的形状、尺寸及间距等。

1 矿柱形式的选择

1.1 连续矿柱与间隔矿柱

矿柱强度除受弱面和持续暴露时间影响外, 还受矿柱的几何形状的影响。在石膏矿房柱法开采中, 有使用连续条带状矿柱的, 也有使用方形或圆形点柱的。使用带状矿柱是认为其比各种间断性矿柱更稳定, 会更有利于地压管理。采用连续的条带状矿柱时, 当开挖体失稳时, 就以减小跨度、增加矿柱的尺寸作为解决失稳的基本措施。带状矿柱可看作是长方形矿柱。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表明, 同样高度的长方形矿柱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边的宽度, 长方形矿柱的支护效果比同等断面积的方形矿柱的要差, 而且长方形矿柱房柱法的回采率低。因此, 在同样的原岩应力和环境条件下, 短的矩形矿柱往往比长的条带状间柱有着更长的稳定时间和更大的直立高度, 能支撑更大的岩层压力。

不同形状的矿柱可由下式[1]确定:

当b0.3 h时

Qu=0.75Qcb0.5/L0.55

当b

Qu=1.45Qcb0.5/L0.55

式中

Qu—矿柱实际强度;

Q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b—矿柱宽度;

L—矿柱长度;

h—矿柱高度。

即正方形矿柱强度最大, 随着矿柱长度的增加, 单位矿柱实际强度逐渐减小。

1.2 矿柱尺寸

矿柱尺寸应足以保证矿柱的承载能力大于作用在其上的载荷, 若矿柱尺寸过小, 则会造成大范围的顶板冒落和岩石移动, 使安全和生产受到严重威胁;但是若矿柱留得过大, 则矿石回收率低, 造成资源损失。于是, 正确地选定矿柱的尺寸对于安全生产和提高矿石回收率意义重大。

对于方形矿柱, 矿柱尺寸的确定实际上是要确定矿柱宽度及其与矿柱高度的关系。矿柱宽度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 过小的宽度不利于高效率生产设备的使用, 影响采场生产能力, 还使采切比增高, 故在确定矿柱宽度时, 既要考虑其稳定性, 又考虑生产的合理性。另外, 爆破对矿柱的稳定状况影响很大, 爆破振动力和爆轰波的冲击, 使矿柱面部破坏, 形成松驰区, 降低了矿柱的整体强度, 并使实际支撑的面积减小。通过统计分析, 方形矿柱的强度 (Qu) 与宽度 (b/m) 和高度 (h/m) 有如下关系。

undefined

统计的数据范围为, b=3~20 m, h=1.2~5 m, 对应的采矿回收率为37~89%。

考虑爆破的作用, 矿柱的最小尺寸应满足下式[2]:

b≥ (3~5) ·w=100 d

式中

w—爆破最小抵抗线;

d—药包直径。

1.3 矿柱间距

矿柱间柱越大, 则矿柱承载的上覆岩层的荷载越大;因此, 间柱的大小对矿柱压力及采场顶板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由试验和经验得知, 采场结构受力较好时, 间距应为矿柱倾斜方向长度的1~2倍。

2 矿房尺寸的选择

2.1 矿房宽度 (跨度)

一般来说, 开采空间的宽度越大, 顶板中央部位出现的拉应力也越大, 拉应力达到其强度极限时, 顶板即开始断裂破坏, 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开采空间允许达到的最大宽度即称为“极限宽度”。

影响采场顶板宽度的因素主要是岩体性质、开采深度、上覆岩层作用在顶板暴露面上的重力、暴露面的倾角、暴露时间以及开采空间的几何尺寸等。在生产实践中, 常用工程类比法或通过模拟研究找出顶板拉应力集中系数的变化规律, 总结出经验公式来估算开采空间的极限宽度。

矿房的宽度可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undefined

式中

B—为矿房宽度, m;

λ—侧压力系数, 可取0.65;

γ—矿石的容重, t/m-3;

H—开采深度, m;

σ1—顶板的许可抗拉强度, Pa。

还可以根据Barton等人引入的开挖体“当量尺寸”De这个参数, 所建立的其与开挖体的跨度及支护比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来确定矿房宽度。公式为[3]

undefined

2.2 矿房高度

矿房高度与矿房宽度是相互联系的。矿房宽度和高度的大小及其比例对采场顶板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中间主应力变成拉应力出现在矿房顶板上, 且宽度与高度的比值越大, 应力集中系数越大;距顶板越远, 拉应力集中系数越小。生产实践表明, 当矿房的宽度与高度之比为1∶1时, 顶板的应力集中系数较小。

2.3 矿房长度

矿房长度主要是根据采场内矿石运搬设备的有效运距离确定, 一般为40~60 m。矿房的长度对采场顶板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矿房高度远小于宽度时, 采场顶板内最大主应力的应力降低区很大, 最小主应力变成拉应力而且较大。长度与宽度的比值越大, 则应力集中系数越大。

房柱采矿法所有结构参数都受到开采深度的影响, 一般说来, 开采深度大, 矿房尺寸应该减量选取, 而矿柱尺寸则要增大考虑。

3 实际应用

平邑石膏矿矿床与围岩互层产出组成两个矿带, 上部为II矿带, 含矿3层, 无工业意义。下部为I矿带, 含矿12层, 其中12、5、4、2层为可采膏层, 12层膏厚度最大, 平均厚度13.45 m, 4矿层厚度最小, 平均厚度2.3m。矿体走向326°, 受断层影响局部有变化;倾向NE, 倾角一般30°左右。

矿体顶板由多种岩性组成, 主要有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泥岩、砂岩等。砂岩、泥岩、泥灰岩为直接顶板, 抗压强度<3kPa, 属软弱岩石;老顶为灰岩、泥质灰岩, 抗压强度>600kPa, 属较坚硬岩石。矿床底板主要以灰岩、泥质灰岩、砾岩为主, 其次为泥灰岩、泥岩, 强度一般。

矿石比较稳固, 矿石硬度f=4~6, 围岩硬度f=2~6;矿石容重2.43t/m 3, 岩石比重2.38t/m 3。

依据上述条件, 采用普通房柱法开采, 按照前面所述的房柱采矿法结构参数的优选方法, 考虑开采深度H=300~400m, 确定矿房的宽度B=12.0~8.0m, 矿房高度h可取8~16m。矿柱尺寸:宽度b=5.4~6.5m, 长度L=5.0~6.0m。

根据3年多的应用, 所确定的采矿方法结构参数符合实际, 并且在相邻石膏矿推广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4 结语

生产实际表明, 通过总结归纳房柱采矿法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 同时加以理论研究所提出的结构参数优选方法, 对石膏矿山开采与管理有一定的科学的指导意义。影响矿山开采的各种因素十分复杂, 采矿方法结构参数的一种优选方法很难做到普遍适用, 需要不断探索, 才能保证结论有更大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成生, 等.《矩形矿柱及其岩石力学评价》.有色金属 (矿山部分) , 1989.

[2]丁光文.《樟村坪磷矿房柱采矿法采场稳定性研究》.化工矿山技术, 1993.

上一篇:股市周期与政策周期下一篇:园艺植物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