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师徒制

2024-07-19

企业师徒制(精选九篇)

企业师徒制 篇1

随着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大, 资本和企业人员流动增加, 职业服务周期缩短, 职业变动频率加快, 企业对员工的动手能力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也更挑剔, 因此许多国家在吸收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 发展现代学徒模式,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 以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关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学徒教育模式在增加就业机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内企业师徒制的理论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对其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传统的曲艺绘画等方面, 最新的研究将视角转向了医学和教师, 很少有人关注企业方面。研究对象更是单一, 仅在以上几个领域就掌握某一项技能的师徒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研究。由于政府导向作用、企业战略制定、师徒制本身的变化等因素, 师徒制的应用出现了偏差, 这直接导致了其广泛使用和继续发挥作用。

1 企业师徒制的定义

关于企业师徒制含义的界定, 至今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企业师徒制在实施中涉及导师、徒弟、指导关系、指导等相关概念。西方国家一般称师徒关系为“指导关系” (mentoring relationship) 。Mentor音译于希腊神话中一个叫做曼托·阿塞娜的人物, 他在故事中充当的是年轻人的保护者, 同时也是咨询师和领路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 “mentoring”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培养和教育年轻人的方法。1883年版的律师专业词典对导师的释义是“智慧的和忠诚的顾问或监督者”,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师徒制成为组织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时, 导师的稳定含义是“为处于初级水平的学徒提供全方位建议的高级专家”。[1]美国商业界对导师的定义强调教练和顾问角色, 而欧洲则更多地强调师徒制过程的帮助、学习和个人发展方面。Rogers把传统观念中的指导关系 (也可称为师徒关系) 定义为以人为本的咨询疗法, 而除导师与徒弟外的第三方经常把指导关系作为一种工具, 用以达到与导师和徒弟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矛盾的目的。Webster认为, 导师是智慧忠诚的顾问、朋友或老师。20世纪70年代末, Levinson[2]等对40位男士进行调查研究, 把导师定义为老师、劝告者、支持者、主持人、模范和顾问, 是帮助年轻男士从小孩向成人转变的传统人物;且强调, 指导关系与正式角色没有关系, 对指导关系的相关定义应更多从关系的特点和关系的功能着手。指导关系描述的是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支持新来者或知识相对不丰富个人的个人或职业发展的过程。Blackburn[3]等证明, 导师-徒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一种共生伙伴关系。

在我国, “师”最早见于先秦古籍。而“师傅”一词最早的记载是“羁贯成童, 不就师傅, 父之罪也”。然而, 真正赋予了师傅一词内涵的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 他在《师说》中说道,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 师傅被定义为在某种技能上有卓越表现并善于传授知识、技术和方法的人, 他们在有卓越表现的方面值得别人学习和效仿, 这种描述类似于学校中的教师, 只是教学形式和传授方法有所不同。张冬梅[4]指出, “导师”一词已经演变成在政治、思想、学术或某种知识上的指导者, 并扩展为对为一种事业指示方向、掌握重大决策的伟人的尊称;企业职业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 与学员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支持性关系。

从以上相关定义可以看出, 企业师徒制的核心是导师和徒弟。导师是知识、技能、经验、经历和认知比较成熟的个人, 相应地, 徒弟在这些方面的某一或某几个地方比较欠缺。导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能力, 与徒弟分享学习和成长, 促进徒弟后续胜任力建构、反思内心假设和决定产生的逻辑机制, 使得徒弟得到保护、个人成长、职业成长, 建立自我认知、得到晋升。

2 企业师徒制的分类

企业师徒制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正式的指导关系和非正式的指导关系。正式的指导关系被组织纳入系统进行设计并实施以便能到达组织的预期目标, 而非正式的指导关系则是一种无计划、无固定实施组织和模式的关系, 它主要依存于人们之间的某种特殊情感而存在。Michael.J.Karcher[5]等人按照目的将师徒制划分为工具型和发展型两种。前者是问题导向型的, 后者是过程倾向型的。工具型的师徒关系倾向于帮助徒弟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 而发展型的师徒关系倾向于帮助徒弟提高个人修养。1986年召开的学术会议上, 师徒制被划分成人才培养型师徒制和关系网师徒制两个类型。人才培养型师徒制是指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帮助徒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迅速提升的一种关系。而关系网师徒制则是一种新兴的师徒制模式, 它以多方互动、资源共享和机制灵活为基础, 从而达到师徒双方职业共同发展的目的。Clutterbuck把师傅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作用和指导方式进行交叉分类。其中, 作用方面分为与工作相关和与人际相关两类, 指导方式上分为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两种。从上述两个维度上两两组合将师徒制分为教练、咨询者、网络工作者、促进者或者保护者四种不同的类型。

基于Clutterbuck的分类, 我国学者王胜桥[6]把指导关系分为教练辅导型、关系守护型、咨询协调型和工作协作型四类。教练辅导型指导关系中, 导师与徒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与组织或任务相关的话题, 不涉及心理或个人相关话题;主要采取直接干预, 如, 导师密切关注徒弟的工作, 适时进行批评、纠正、告知, 一般是从导师到徒弟的单向交流。关系守护型指导关系中, 导师与徒弟之间的交流大多与心理和个人因素相关;主要采取直接干预, 如, 导师把工作任务分配给徒弟并相信他可以做好, 如果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帮助, 导师会随时给予直接支持。咨询协调型指导关系中, 双方的交流话题主要在心理和个人话题, 且主要是间接指导。如导师积极倾听徒弟的心声、遇到的问题, 与徒弟进行逻辑性对话, 启发徒弟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工作协调型指导关系中, 双方的交流主要集中于任务和组织方面的话题, 且主要采取间接方式。如导师和徒弟之间的任务和职责划分的很清楚, 导师主要负责工作进程中的关键点, 适时进行工作总结, 如果发现徒弟需要帮助, 导师会即时引导、配合徒弟解决问题。

3 企业师徒制的功能

师徒制功能理论有很多, 但影响最大的师徒制功能理论是Kram[7]等人提出的两维度模型。这种模型是将指导与被指导的双方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性的方法去研究在指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师傅对徒弟的指导功能。Kram在研究中发现在指导过程中指导者对被指导者主要提供了职业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方面的帮助。在师徒之间指导关系的互动过程中, 有些角色是具体指向工作行为并且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 具体有以下五种指导角色:赞助 (sponsorship) 、展露 (exposure) 也叫曝光机会、教导 (coaching) 、保护 (protection) 和赋予挑战性工作 (challenging assignments) , 这些角色都与职业有关, 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 促进徒弟职业上的发展。另一方面, 指导者在指导过程中还为指导对象提供社会心理上的帮助, 这项功能是通过以下四种具体的指导角色体现出来的:角色榜样 (rolemodel) 、接纳和认可 (acceptance&confirmation) 、咨询 (counseling) 和友谊 (friendship) , 这四项角色增强了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进而减少了员工的离职倾向和意愿。Kram的两维度模型后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和研究证实。Noe在Kram定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将其转化为定量的考核并编制了一套指导功能的衡量量表工具,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发现基本接近于Kram提出的职业相关的和心理相关两个维度。

尽管Kram的两维度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和支持, 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是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2年Scandura[8]在Kram的研究结果上修订问卷项目进行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报告。研究中, Scandura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证明出指导关系的三个功能维度, 分别是:职业指导 (vocational mentoring) 、角色榜样 (role model) 和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 这种模型实际在突出角色榜样的作用, 将角色榜样从心理支持功能中分离出来。后来, 这种模型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实证。

杨英[9]对我国知识型员工所做的研究中发现, 师傅对徒弟职业方面的帮助和社会心理的支持都对提高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相比之下, 前者的作用更明显。师傅对徒弟的社会心理支持可以增强徒弟的组织承诺, 减少离职意愿的产生。黄夏青[10]根据我国文化中人情观念较重的特点对杨英的研究量表做了修改, 最终确定了我国企业师徒关系存在职业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两大功能, 在社会心理支持中还包含人际关系的支持。人际关系的支持是对保护功能的合理解释, 在杨英的研究中, 没有体现出保护功能。而黄夏青根据我国强调人情关系的文化特点对杨英的本土化指导关系量表进行修改,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我国企业指导关系的二维结构———职业功能与社会心理功能;并发现在社会心理功能中还包含人际支持, 是指与徒弟成为熟人之后, 导师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给徒弟提供便利;可能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 导师对徒弟的保护作用在黄的研究中出现。

4 结论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师徒制相关概念的定义很多, 但学术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指导关系定义, 也就使得企业师徒制的内涵解释百花齐放。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一个学术领域来说这就可能带来混乱。当然, 总体来说, 国外的师徒制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国内的师徒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 没有起到为实践指引方向的作用。因此很必要结合我国的实践, 吸取国外师徒制理论的精华, 研究出符合国情的企业师徒制理论体系。

摘要:企业师徒制是培养技术员工掌握专业技能的一种宝贵的制度。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师徒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偏差。本文对企业师徒制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企业师徒制的内涵。

关键词:企业师徒制,指导关系,导师,徒弟

参考文献

[1]Joanna·M·Dancer.Mentoring in healthcare[J].theory in search of practice.Clinician in Management, 2003, 12:21-31.

[2]Rose D, Levinson D.Understanding user goals in web search[C]//Proceedings of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 2004.13-19.

[3]Blackburn P, et al.Modal logic and attribute value structures[Z].Synthese Library, 1993:19-19.

[4]张冬梅.导师制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2.

[5]Michael.J.Karcher, Gabriel.P.Kuperminc, Sharon.G.Portwood, Cynthia.L.Sipe, Andrea·S·Taylor.Mentoring Programs:A Framework to Inform Program evelop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November 2006.

[6]王胜桥.企业员工辅导计划:给予胜任力的视角[M].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9, 7.

[7]Kathy.E.Kram, Improving the mentoring process[Z].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April, 1985.

[8]Ragins, Scandura.A Burden or blessing Expected costs and benefits of being a mentor[J].1999 (03) .

[9]杨英.中国知识员工的师徒关系对徒弟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的影响[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师徒制协议书 篇2

导 师:

新入职员工:

为了让新入职员工尽快适应公司管理,熟悉在企业工作的流程及所需技能,公司特制定本协议。

一、组织管理

行政人事部:负责制度的编制、修订,推动、指导用人部门执行,并跟踪、检查、组织考核评审。组织导师进行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训。

用人部门:负责师徒培训的日常管理,投诉处理,培训效果评价。负责安排导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二、导师任职要求

1)工作态度端正,思想品德良好,责任心强。2)能独立完成所从事的工作,能解决本日常工作中的业务难题。3)经公司领导和各部门审核达到导师任职资格要求。

三、职责和义务

导师:传授知识、技术,帮思想、带作风。对徒弟的业务能力缺什么补什么,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要结合任务进行技能的传授,切实把技术、技能传授给徒弟;要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把优良作风、职业道德传给徒弟,关心徒弟的日常生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日常教学活动要有记录,完成《试用期跟进表》。

新入职员工:要尊重导师,勤奋学习,提高思想,把导师的思想、作风、技术学到手,做好学习笔记和总结。

四、实施规定

1、新员工入职,签订《试用期跟进表》,并负责向员工介绍部门及企业相关情况、工作流程及其他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事项。

2、公司对新员工采用师徒式培训方式。在此期间内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的灌输,思想动态的引导,工作方法、工作技能的辅导等。

3、新员工符合要求进入试用期,部门负责人根据情况为员工指定导师,并签署《试用期跟进表》由其导师保管。

4、导师在培训周期内享受每月100元的津贴,通过师徒传授与学习,经过三个月培训,需培养技术过硬,思想端正,道德规范,素质优秀的员工。培训期满,由导师提出合格申请,部门批准提交行政人事部,公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考核,评审合格者,公司将一次性发放导师费,对未通过考核者,取消导师资格和费用。

5、行政人事部检查导师的《试用期跟进表》,未及时填写的,每次扣除绩效5分。

行政人事部(签字): ****部导师(签字):

新入职人员(签字):

师徒制之优点:

1、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壮大企业专业人员队伍;

2、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有助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4、这种模式也是企业培养员工尽快提高自身业务知识、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一项快捷和有效地管理手段,以在培养员工,提升其技能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徒制之注意:

(1)选好师傅。

(2)选好徒弟。(3)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

(4)在实行师徒制的岗位适时导入激励机制。

(5)建立相互制约的“合约”机制。

(6)完善内部师徒制度。

(7)跟踪,监督、考核要及时、到位。

技可篇二:新员工师徒制培训协议 xx公司xx(部门)师徒制培训协议书

编号: 表号: 甲方(师傅): 乙方(徒弟):

兹因甲方负责乙方受训事宜,牵涉双方之权利义务,特签订本协议以为双方之规范及依据。

甲方为xx部门符合《xx公司员工师徒制培训管理程序》指导师傅要求的老员工,乙方为xx部门之新入职员。由于乙方新入职,对公司情况和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不够了解,愿意担任乙方的指导师傅,帮助乙方尽快熟悉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立足岗位,敬业爱岗,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积极融入到公司。该师徒制培训时间2个月,自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一、培训内容

1、公司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公司发展历史等基本情况介绍,本部门组织架构、主要工作职责等。

2、乙方岗位的工作性质、操作规程、工作职责、注意事项及与其它岗位的协作关系。

3、乙方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技能以及本行业职业道德与生物安全、防火安全知识。

二、双方职责

1、师傅:

2、徒弟

三、协议的终止

协议将于师徒制培训满2个月,乙方考评通过之后终止。

四、考评与奖罚 1.新员工考核合格正激励: 2.新员工考核不合格负激励(新员工考核总得分<60分为不合格):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共同签署后生效,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部门经理核准签名:

日期_____年 月 日 日期_____年 月 日 篇三:新教师拜师协议书

新教师拜师协议书 根据学校制定的《新教师“拜师”活动方案》的精神,为使师徒双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通过学校安排,经师徒双方协商,订立如下协议: 甲方(师傅): 乙方(徒弟):

一、甲方和乙方自_20 _年_9_月至_20 _年_8_月期间执行师徒制协议,协议期限为三年。

二、甲方应履行的职责

1、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乙方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三年内,每年指导乙方制定一个为期一年的成长提高计划。

2、言传身教,指导乙方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

3、指导并检查乙方的常规教学工作,如: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

4、积极探索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乙方全面开放。

5、每两周至少帮助乙方备课、听课一次,检查一次乙方的教案,提高乙方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每两周至少听乙方一节课,课后及时评价,对其课堂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6、每学期末指导乙方在校内作一节汇报课;在大型教学比赛活动中帮助乙方设计教案,指导乙方完成上课任务。

7、每学年写好一篇关于做好新教师业务培养的专题总结,并上交教务处。

三、乙方应履行的职责: 1.在三年内,每年制定一个为期一年的成长提高计划,计划中要有基本情况分析、总体目标、分级目标,有阶段到达度。

2.主动和甲方谈心,学习甲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自身素质。

3.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虚心向甲方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4.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做好学习心得。5.每两周至少邀请乙方指导备课一次、听课一次,并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每周至少听乙方一节课,并做好听课记录,写好听课后记。

6.每学期末在校内作一节汇报课,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

7.认真做好拜师学习与活动记录,每末写出拜师总结、并上交教务处。

四、其它 1.甲、乙方所在单位根据本协议对甲乙双方履行上述职责情况进行学期末考核进行适当加分。2.双方协议期满,学校进行验收,若效果明显,乙方提前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可以提前验收。经学校检收合格,宣布活动结束。3.本协议一式三份,由甲、乙方各执一份,教务处备案一份。本协议签字和盖章后,各方都必须承担协议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年 月 日篇四:师徒结对协议书

南京市艾倍科顺嘉幼儿园师徒结对协议书

为了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培养青年教师,使她们尽快地熟悉业务、掌握专业技术,胜任幼儿园教师岗位,现实施师徒结对带教制。

年 月至 年 月,被指导教师(乙方)在教育教学业务上自愿拜(甲方)为师。经双方协商同意签订如下协议:

一、指导教师(甲方)的职责:

1、带头执行师德规范,用高尚的师德为被指导教师做出示范。每学期师徒谈心 次,及时了解思想、工作状况。

2、指导教师在教学业务上精益求精,每学期帮助被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审核教案,听课4节,每学期对被指导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抽查4次以上。

3、每学期指导被指导教师上汇报课、公开课1次,汇报课、公开课情况作为对被指导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4、负责考核被指导教师业务进修状况,活动结束时对被指导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开课和教研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

二、被指导教师(乙方)的职责:

1、认真贯彻师德规范,自学用师德标准指导自己的言行,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被指导教师每学期应向指导教师汇报思想、业务情况,主动征求意见与建议,并有书面总结。

2、能灵活运用教学大纲,熟悉并胜任教学各环节,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每学期听指导教师授课4节,每学期上汇报课1次。

3、积极参加本学科教研活动,参与指导教师的教改、科研活动,每学期完成教学心得或经验总结1篇。

4、师徒结对活动结束时,要向指导教师交出一份教学、工作、学习提高的汇报。

三、本协议自即日起生效,到 年 月中止。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其中指导教师、被指导教师各留一份、一份交园长室。

甲方协议签署人: 乙方协议签署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篇五:师徒结对协议书 酒泉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师徒结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品质优秀、能力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校园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在名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德才兼备、知能合一的优秀教师群体,依据《酒泉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试行)》特制订本方案。

二、总体要求 1.以师带徒、以徒促师,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2.立足业务,兼顾品德,达到全方位育人目标。3.工作具体,过程扎实,讲求多层次考核评价。

三、结对对象

师傅:获得各级名师称号的老师、优秀班主任等。

徒弟:高中部35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调入(含借调)我校不足3年的教师。

四、结对原则

1.自愿与统筹相结合。2.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五、结对方式 1.教导处聘请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导师)。2.青年教师(徒弟)在教导处宏观指导下拜师。3.举行师徒结对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4.师徒根据协议要求自觉开展工作。5.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根据师徒结对工作要求定期进行督查、指导、鉴定。

六、结对目标 1.总目标

造就一批“为人师表、专业过硬、成绩优秀”的各级新名师,满足我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2.具体目标

(1)入门式:主要针对参加工作(含借调)3年内的新教师。通过结对,使其1年内掌握教学基本功,2年内熟悉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3年内精通本学科教材、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

(2)协作式:主要针对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教师。师徒之间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协作研究,共同提高,争取让徒弟3年内成为校级、区级骨干教

师或学科带头人。

(3)提高式:主要针对参加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通过师徒结对工作,争取让徒弟在3年内成为高中部学科支柱、区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区级带班育人能手。

(4)成才式:主要针对参加工作8年以上的教师。经过前三种方式的培训,力争在3年内将其培养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七、基本职责(见《酒泉市第一中学教师师徒结对协议书》)

八、管理考核

高中教导处全权负责,年级组、教研组协同管理与考核。1.实行动态管理

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不定期对师徒结对工作进行督查。随机抽查师徒结对工作开展情况,查阅结对活动开展的相关文字资料和活动记录;听取徒弟从师学习情况的汇报;听取师傅对徒弟工作与学习的意见、建议以及培养对策调整的汇报;敦促师徒落实协议所列的各项职责,完成考核表所列的各项考核目标。2.强化目标考核

根据师徒结对协议,对照各项要求,多渠道(自评、领导评、同行评、看资料、看成效等)对师徒结对工作进行定量、定性目标考核。3.建立结对档案

教导处要求师徒每学期上交师徒结对的相关材料,建立完整的对师徒结对档案,记录师徒成长历程,作为晋职、评优的依据。4.届满综合考评

三年期满或三年之内徒弟年届35周岁,高中教导处将对师徒结对工作进行综合考评。

九、导师待遇

导师按照《酒泉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试行)》和《酒泉市第一中学教师师徒结对协议书》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要求,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完成对徒弟的阶段培养任务,每学期在《师徒履责定量、定性考核表》所列考核项目综合考核中结果达到优秀格次的学校将给予以下待遇。1.学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师徒之间结对的工作关系,师徒结对可以作为导师职称申报、各级、各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评定的重要业绩条件之一。

教学岗师徒制的内涵研究 篇3

师徒制, 也被称为以老带新、师徒帮带、师徒结对、带教或青蓝工程, 虽然名称不同, 实属同一概念。作为言传身教式的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途径, 师徒制对初任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对师徒制在理论上的认识不足, 造成了师徒制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从师徒制的定义入手, 逐步梳理师徒制的发生发展脉络, 以期揭示其本质内涵, 使教育工作者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1 师徒制的定义

目前学界对师徒制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界定,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 即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当中的一种形势。

与本文中所指的师徒制含义十分接近的两个概念是:新教师指导计划、教学指导。所谓新教师指导计划, 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 意在专门向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 提供这种帮助的人就会被专门委任此项责任[1]。所谓教学指导, 就是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 (即导师/师傅) , 与新教师结成对子, 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一般来讲, 在教师入职教育领域, mentor一词指“指导教师”;mentoring指“师徒式教学指导”, 简称“教学指导”[2]。

董丽敏等认为师徒制指的是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 为帮助在教育、教学、科研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尚处于缺欠水平的初任教师在业务和教师道德、思想政治上尽快成熟, 根据初任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配备在业务水平和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对其进行“传、拉、帮、带”的指导, 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教学效果的考核, 班主任工作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反思日记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很快熟悉和熟练掌握, 并提高初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以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3]。

陈桂生[4]认为在现代学校中, 初任教师 (新教师) 的入职辅导常常采用有经验的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的办法, 对新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由于这种办法借鉴古代行会中的学徒制, 故称其为“师徒制”。

总体来说, 目前关于师徒制的定义还不够规范和明晰, 而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师徒制在手段和方法上都有了本质上的飞跃。因此我们认为师徒制是综合应用传统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技术手段, 对新教师进行“传、拉、帮、带”的系统指导, 以达到提高新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2 师徒制的产生和发展

2.1 古代的学徒制

在古代社会, 无论是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相对发达的国家, 在很多职业领域用学徒制的形式开展职业培训以更迅速地将“新人”带入能够承担部分工作责任的状态下。一般情况下, 人们认为学徒制是师徒制的起源, 并最早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行会组织。而实际上,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了解, 近年来更多的学者认为学徒制起源于更早的古代甚至原始时代, 只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目的明确的传授与教学模式, 成为最初的学徒制雏形。

学徒制最初是父子间的手艺传承, 而随着制造业的逐渐兴起, 手工作坊逐渐扩大, 父子间的简单工作无法满足更多的需求, 开始招收更多的年轻人来自己的作坊做工。对于这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 开始逐渐适应学徒制的形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就使其逐渐演变成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培训模式。而欧洲中世纪时实现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在行会组织成立的背景下, 学徒制逐渐有了明确的规定[5]。

中世纪之后的欧洲逐渐进入产业革命阶段, 并实现了工业化, 机器做工逐渐取代手工制造。随着新的机械发明的应用, 大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升, 从而大量吸收传统作坊中的从艺人员, 并且降低了技能要求, 使得每位劳动者都能够专注于某个特殊的生产环节, 而无需学习完整的技艺流程, 促使传统以手工技术为传授核心的学徒制逐渐瓦解。尤其是在《工匠、徒弟法》废除后, 《济贫法》进行了修正, 学徒制不再成为职业和社会利益的共同追求, 缺乏法律约束和扶持的学徒制因此瓦解[6]。

学徒制瓦解之后, 代之而起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提高和市场扩大的进一步需求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以电力为动力的机器体系逐步取代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体系, 实现了生产工具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复杂化和产品的多样化, 这也使得原先由于机器生产简化工作职能、降低对工人技能需求的趋势, 转为对工人技术与文明修养的需求, 即工人如不能看懂图纸, 便无法进行操作。首先, 工人不仅要能够操作机器, 还要了解机器生产的一般原理, 并以文明的态度对待越来越精密的部件和机器, 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情况与新要求[4]。其次, 科学技术从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变成脱离直接经验的独立知识体系, 使得过去那种准劳动力的培养方式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因此, 生产方式的改变也要求劳动培养形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即由过去那种在生产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在生产活动之外集中培训的现代方式———现代学校职业教育。

2.2 现代教师培训中的师徒制

2.2.1 现代学徒制的建立

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也暴露出一些弊端。首先, 很多学校的职业教育脱离生产, 导致学生毕业后空有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其次, 由于原先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与职业现场平行的学校中进行的, 学校能供学生操作的技术设备比较少, 即使有相关的技术设备, 但是巨额的设备成本使得它终究无法跟上企业技术设备更新的步伐。同时,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学生毕业后无法将原有职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学徒教育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 作为教与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已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景中抽象出来, 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 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而在学徒教育中, 作为学习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则存在于实际运用的情景中, 学徒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7]。基于对职业教育的反思和对学徒制价值的重新评估, 构建现代学徒制度的思想应运而生。现代学徒制度并非传统学徒制度的回归, 而是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师傅指导与职业技术理论教育并重。

2.2.2 现代教师培训中师徒制的发展

作为校本教师培训中的一种形式, 师徒制虽然只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引起我们较多的关注, 但是作为一种经验形式, 其实是与教师群体同在, 即只要有教师群体的存在, 就有老教师带新教师这种培养方式的存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师徒制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说, 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较早就对教师任职初期的引导工作有了一些政策上的创造性建树, 其有关初任教师培训中师徒制方面的内容也在相应的初任教师入职引导制度、初任教师研修制度或初任教师引导计划中有所体现。

以我国为例, 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 以老带新活动注重对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业务、文化知识的辅导, 师徒在公职范围内关系紧密。那时新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不能掌握所教的教材, 所以师徒制往往采用“教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边教边学[8]。在带教内容上, 首先注重对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以政治统帅业务, 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带教的重点落在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备课上, 同样内容的课时一般老教师的课比新教师略早, 以便新教师听完老教师的课后再自己上。新教师因不同的专业基础而经历不同的徒弟发展过程:有的新教师开始时先帮助老教师批改作业或当教学辅导员;有的一开始就和老教师教同年级、同进度的课, 新教师的授课时间略晚于老教师, 以便新教师一面备课, 一面听课, 学完一课教一课;有的则让新教师先抽出一段时间, 进行重点学习, 由教研组针对新教师准备担任的课程内容组织几次讲座, 帮助其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及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 然后教课, 老教师再通过经常听课加以指点, 帮助新教师逐步提高, 直到能够独立进行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将传统的“学徒制”和近代的“认知论”加以结合建构出的“认知学徒制”理论产生。它是指一位具有实务经验的专家引领新手进行学习, 经由这位专家的示范和讲解以及新手的观察与主动学习, 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脉络下, 透过彼此的社会互动, 让新手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的过程。这种“认知学徒制”注重的是新教师向指导者学习如何进行高层次的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 澳大利亚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了新教师指导计划, 其中包括为新教师安排导师, 并规定了导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同时提出理想的导师模式应该是良师益友型。导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批评, 提出建设性建议, 以新教师能够接受的方法给予帮助等[9]。

近年来, 一种突破传统师徒制受时空限制的新型师徒制———电子导师制开始出现。与一般师徒制的区别在于, 它是指导与电子交流相结合, 并主要借助电子交流手段的一种指导形式。电子导师通过网络与新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指导新教师有效教学, 帮助新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导师队伍的成员突破本校的狭窄范围, 包括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练、商业界人士、科学家、退休人员及各行各业的专家[10]。

随着教育的发展, 教师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新时代的教师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 他们有热情、有理想, 对教育事业充满新奇又满怀憧憬。新教师的这种特质加上信息时代学习的网络化, 使得老教师在知识上失去了以往的那种绝对优势。因此, 新时代的师徒制在带教内容上突破以往的文化知识、教学基本技能的狭窄范围, 增加了课题研究、理论素质提升等内容, 并偏重于在策略性技能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虽然带教方式仍有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 但从以往“手把手”的带教方式转向更多的引导、点拨, 采用“压担子”的培养方式, 让新教师在老教师的适当引领下, 在完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迅速承担起一位正式教师所应该承担的任务。

3 结语

从师徒制的定义以及师徒制的产生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师徒制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新教师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深入实践新教师师徒制学习模式, 发展师徒制的相关理论, 对于提升我国新教师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作为一种经验形式, 师徒制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 由于对师徒制在理论上的认识不足, 造成师徒制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一定的问题。从师徒制定义辨析入手, 梳理师徒制的发生发展脉络, 试图理清师徒制的本质内涵, 使教育工作者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教学岗,师徒制,学徒制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五卷) [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

[2]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3]Ralph Fessler, Judith C 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 高耀明,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陈桂生.且说初任教师入职辅导中的“师徒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5) :38-40.

[5]卢乃桂, 陈峥.赋权予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领导[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9 (4) :1-5.

[6]翟艳.美国初任教师导入方案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 2006 (2) :31-32.

[7]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吕清寰.我校是怎样培养青年教师的[J].人民教育, 1963 (12) :52-53.

[9]李方, 钟祖荣.教师专业标准与发展机制:教师专业化国际研究译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经典师徒制模式受到挑战 篇4

——年轻教师培养新思路思考(上)

日期:2011-06-22 作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教刚入行的新教师,几乎已是教育界不成文的“规矩”。在不少中小学里,经常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师徒结拜会”,每逢教师节上,这样的拜师仪式甚至被演绎成“经典一幕”。

可经典并不意味着先进。近日,一些专家对沿袭多年的“师徒制”师资培养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明确表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教师的优势得到了极大地显现,经典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已经受到了新挑战,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师徒制”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一些专家认为,必须重新冷静审视“师徒制”的利弊。

在师徒制中,师傅的教学经验是青年教师的一种财富,然而如果拘泥于这一点,经验也可能成为束缚青年教师成长的羁绊。有专家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一些原来富有活力和闯劲的青年教师,到后来就变得失去个性,磨去了棱角,显得“成熟有余,朝气不足”。有的青年教师尽管对老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有想法,但碍于师徒关系而说不出口,进而压抑甚至扭曲。

不仅如此,如今的师傅和徒弟,其背景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市教科院教授顾泠沅认为,现在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底蕴与过去不一样,有许多由时代和条件带来的长处:第一,学科知识的新鲜程度比老教师强;第二,跨学科能力比老教师强;第三,计算机、外语能力肯定比老教师强;第四,他们和学生有着天然的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在新的时代,年轻教师的优势愈发明显。

可在现行的“师带徒模式”中,更强调给年轻教师“做规矩”补短,而不是开发培养,“展其优势”。因此,过分强调师傅的“规矩”,反而可能抹杀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性。

青年教师成熟之路不同

怎样判断青年教师的是否成熟?也是现行培养“规矩”中很模糊的地带。一般而言,青年教师走向成熟,通常有阶段性。人们更习惯将培养阶段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可在专家眼里,这样的分期并不合理。

上海市特级校长、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说,青年教师的悟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不需要三年适应,一年就基本适应了;有的无需五年磨炼,就成长得像模像样;到了十年,就成熟得可以称为骨干教师了。

吴国丽表示,不该用统一的标准去面对各有特点的青年教师,完全用“师傅”的主观想象先入为主地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划圈”,反而不利于发挥年轻教师的积极性。金山区兴塔小学校长张国勤表示,师资水平的提升,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各自组成团队也许更有效

叶澜提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变一变了。原来的师带徒是“个体”“点对点”地输出,而现在应该考虑团队式带教。他建议,将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组团,对年轻教师团队集体“带教”,进行团队之间的交流。青年团队能够拥有独立的平台,他们在与年长团队的交互,既能学到中老年团队的传统长处,又能够发挥出青年团队的自我进取精神。

浦东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顾志跃也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是能力提升和职业认同双管齐下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单一地认为教师成长就是能力提升,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职业认同感。假如教师对职业不认同,培训基本等于零。”

专家们表示,要提升年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在学校里下工夫。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师徒制”的运作方式,从优化团队着手,也许能使教师培训产生更大的作用。

师徒制对新闻教育的重要性 篇5

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见习师徒制培训模式简介

学校与新闻媒体签订协议, 培训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在媒体及媒体内部各部门 (新闻采访中心、编辑部、专题部、策划部、广告部) 轮流见习, 各部门见习时间为3个月。

按照协议, 见习实行导师负责制 (即师徒制) 。导师由见习单位有责任心、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记者、编辑担任, 每一名学生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带教, 实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见习期间, 导师具体安排见习内容, 对见习学生的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处事能力进行考核, 并及时进行批评指导;对学生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进行技能指导。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对学生进行新闻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2.帮助学生确定报道方向, 收集新闻线索, 开展报道工作。3.指导学生过好采写编评摄业务关, 帮助学生对采访前准备, 采访中注意的事项, 采访后写作编辑等方面内容的指导。

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 要参与媒体的具体活动:1.参与编前会、业务交流会、经验总结会。2.新闻采访计划制订、提问提纲拟定、现场采访、采访记录, 新闻写作 (报道) 新闻评论。3.报刊编辑 (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配置、校对等) 、报刊版式设计、版面设计。4.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撰稿、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广播电视节目主持。5.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师徒制”培训模式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技能教育的助推作用

新闻专业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很多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由于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落后, 甚至空白, 学校管理者还是沿用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观念, 高校办新闻教育实行“无投入”的廉价教育, 这无形中制约了新闻实践教育的开展,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于纸上谈兵,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奢谈, 这样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并不是危言耸听。井冈山大学由于开办新闻教育历史短、经验不足, 各方面条件还有差距, 结合本校实际, 充分加强和社会媒体的紧密联系,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过硬的媒体硬件, 实行师徒制, 一对一地教育, 学生在媒体老师的言传身教下, 在媒体平台上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自操作, 在排版、制版、标题制作、美编、新闻报道上体现学生的才能、展示才华、展示形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媒体老师的指导下, 有了切实的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得到真正结合。新闻专业教育实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真正结合符合高等教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今一些高校新闻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脱节,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背离, 致使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期望值在下降, 甚至有些抱怨, 以致干脆拒绝接受新闻专业毕业生。考虑到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 井冈山大学实行师徒制的培训模式,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 两种教育互相补充、互相验证、互相提高, 从而使学生在师徒制的培训模式中, 长了本领, 练了素质, 提高了能力, 学生基本在媒体各部门“过滤”了一遍, “检阅”了一番, 媒体单位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有了切身感受, 这些都可作为以后录用学生的重要参考。

新闻职业教育有了真切体会。新闻职业教育的领会、理解以致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 光靠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讨论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教育总有隔了一层皮的感觉, 总觉得离实践相差太远, 要培养学生对新闻职业教育的兴趣、新闻职业教育的忠诚度、新闻职业教育的敏感度, 必须到媒体“真枪实战”的新闻报道中去, 在新闻媒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心领神会, 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新闻实践的酸甜苦辣, 从而对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计划的拟定、提问提纲的列举、现场采访的把握、新闻素材的选取、新闻报道的写作、新闻稿件的编辑、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稿件的修改等新闻工作有切身体会, 特别是对新闻职业教育的艰巨性、崇高性更有感悟, 从而树立一种信念——为新闻报道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井冈山大学对学生新闻职业的教育, 不仅仅满足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 而且把这种教育延伸到社会、课外, 使学生养成终身受教育的习惯。通过师徒制这种培训制度, 学生在媒体老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 对什么叫“新闻”、“新闻有什么特征”有了直接感受, 对如何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热爱新闻事业, 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都有了感性认识。

弥补先天不足的办学条件。很多地方院校新闻教育, 一窝蜂上, 仓促开办, 无论在师资的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图书资料等准备方面都很欠缺, 这极大地限制了新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 都是新办新闻专业必须具备的要件。比如从师资来看, 一些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师要么是从学校到学校, 新闻教育是“空对空”的教育, 专业教师从业经验不足, 实践动手能力不够, 这制约了新闻实践教育的发展, 新闻教育与实践的脱离必然会出现;要么是其他专业教师充实到新闻教师队伍中来, 如中文、历史、电影等专业教师跨行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新闻专业学科本身具有自身学科的发展特点, 具有新闻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 外专业教师从事新闻教育教学, 教学效果的确保, 谁也无法打包票。教育的成败, 关键在师资。优秀的高素质的师资是决定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很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再从硬件来说, 新闻专业硬件的建设, 主要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包括电子采编与制版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场地和设备, 这些硬件的建设是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再优秀的新闻教师, 没有良好的硬件设备作支撑, 也难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就像再优秀的记者一样, 没有媒体提供的过硬的硬件,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也难确保打胜仗。而新闻专业学生更是需要这些专业实验室作为操作平台, “摸爬滚打”练就过硬本领。在很多新闻院校, 这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实验室几乎都是奢望品。没有这些专业实验室, 教师只有纸上谈兵, 学生可能眼高手低。井冈山大学根据与新闻媒体签订的师徒制培训方式, 弥补了学校办学方面的不足, 特别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奇缺, 学生在媒体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有了施展才艺的“舞台”,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总之, 地方院校新闻专业建立师徒制的培训制度, 在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 培养新闻敏感力、发现力, 铸造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新闻专业复合式人才, 解决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王晓梅:《2003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 《新闻大学》, 2004 (2) 。

[2].蔡雯:《浅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 《新闻实践》, 2004 (10) 。

[3].丁淦林:《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应该怎样确定》, 《新闻大学》, 1997 (4) 。

[4].雷跃捷:《新世纪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反思与前瞻》,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 (4) 。

[5].梁长荣:《谈谈专业院校新闻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闻知识》, 2006 (3) 。

企业师徒制 篇6

1.1.2搭建“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 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训教学单位。“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 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产过程中, 学生的劳动结果包含产品;二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 可能是学校自办企业, 也可能是引企入校的“校中厂”, 最好是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形成的股份制实训基地;三是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要具备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的能力。在双主体实训基地, 学生进厂顶岗实习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不但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现场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设备管理等, 还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工艺的制定和实际生产, 校方也需要建立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鼓励教师参与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因而, “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 不局限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浅层面, 而是实现“学”与“工”零距离的真实企业人才培养环境, 达到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的直接对接。[2]

1.2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徒制”实训奠定基础

1.2.1双主体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

双主体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需基本一致, 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在现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 添置“教、学、做、考、赛”一体化实训设备, 并能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 既能满足实习实训的需要, 又能兼顾生产的需要。因而, 双主体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在基础训练阶段, 根据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 对专业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综合训练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训项目、实训模块开设时, 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为满足生产功能的要求, 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置, 还要与当前的生产任务相结合, 从当前生产任务中, 提炼出有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整合到实训教学内容中。[3]

1.2.2双主体生产性实训管理企业化

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 尽量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 体现规模以上企业目前的技术状况, 因而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 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产品为主要教学载体, 势必造成运行成本较高。所以,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 不论是从满足仿真生产环境的教学要求, 还是从实训基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都必须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企业化管理之路, 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要能真正体现成本意识、安全意识。

2 “师徒制”实训模式的研究

2.1 “师徒制”实训模式理论依据

师徒制实训模式是指徒弟跟随师父按照一定的合同结对的方式, 在师父的指导和影响下学得专业技能和情景智慧的培训模式。师徒制的众多种类都是以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专业技术为目的, 由师父和徒弟构成一种情感化的人际关系。[4]在“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践行师徒制实训模式, 是因为师徒制教学有其特殊的优越性:

(1) 师父带徒弟, 实行一对一的、手把手地培训。 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单独讲授,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学与做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实做能力。

(2) 师徒制实训中言传加身教, 徒弟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效果好。在学习的过程中, 包含着大量的可供模仿的内容, 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使师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很好地传承下来, 弥补一般培训脱离实践的不足之处。

(3) 师徒制实训中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 徒弟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是操作要领, 作业就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操作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决定着制造产品的价值质量, 因而整个操作过程能验证徒弟的操作技术水平,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2.2师徒职责, 明确到位

2.2.1师父职责

(1) 师父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对徒弟负有监护义务。同时对徒弟进行示范操作,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督促徒弟完成实训任务, 在保证自身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必须保证教会徒弟。

(2) 师父除规范地传授实际操作技能, 还要作风扎实,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并且耐心施教, 负责指导和解答徒弟的有关问题, 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错误, 确保徒弟掌握好操作技能, 并鼓励、支持徒弟的创新意识。

(3) 师父从思想上关心、爱护和帮助徒弟, 培养徒弟具备学不好不罢休的精神。发现徒弟思想或行为有异常情况, 要积极帮教、说服, 视情况不同还需及时向校方反映。

2.2.2徒弟职责

(1) 徒弟要遵守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纪律, 不无故迟到、早退。同企业职工一样严格遵守厂纪厂规和作业操作规程。

(2) 徒弟严守师徒结对规则, 虚心学习, 尊敬师父, 在师父指导下, 完成师父布置和安排的实训操作规程和企业产品生产任务。

(3) 徒弟态度端正, 听从师父指导, 严禁敷衍了事, 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不断提高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师徒制”实训模式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师徒制”实训模式的师父由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师父 (工程师) 共同组成, 实施过程中学院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 学院和企业合作双方贯彻“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合作原则, 共同实践“师徒制”实训模式。

3.1责任共担

“师徒制”实训模式必需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实训培养任务, 首先院系部要做好学生入企前的教育工作, 当三年制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在第三年, 院系部从合作企业专门聘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讲述企业规则、企业管理和发展新知识, 尽快熟悉和学习企业文化知识, 为进入企业真实环境实训做好前期准备。其次院系部要考虑到企业一次容纳实习学生数量有限, 不可能整班进入企业, 因而结合企业生产客观性, 采用先分批次后分组的操作方法。

同时, 学院系部为学生下企实训和实训课程体系完善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院系部先分批派实训教师入企进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以巩固已经搭建的“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这样, 每年可以派出一名双师型教师和两名年轻任课教师到合作企业, 和企业部门经理以及在岗工程师共同组成“师徒制”实训模式的师资队伍。双方合作按协议实施合作方案, 责任落实到人, 成立以公司副总为组长, 下厂锻炼教师、企业部门经理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实训小组, 分部门分阶段实训。

3.2人才共育

针对“师徒制”实训模式的人才培养, 学院要求专业带头人修订“师徒制”实训模式课程标准。“师徒制”实训模式课程标准是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是确定学生实习岗位、明确工作职责、顺利完成实习的重要指导资料。“师徒制”实训模式课程标准必须明确学生专业实训的实习目标、主要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要求、注意事项等。[5,6]

实行“师徒制”实训最为紧缺的就是师父, 各部门经理为每小组学生的实训师父, 实习学生根据企业结构分成四至五个小组, 合作企业的配合能有效地保证各实习小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实训中, 不再像传统的校企合作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 而要经过整个流程的操作, 了解工作原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学生面向的是岗位群, 实践多岗迁移能力培养。[7]“师徒制”实训模式非常适合多岗迁移实训方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多岗位适应能力, 有效地满足企业对毕业人才的多方位需求。

3.3过程共管

加强“师徒制”实训模式的管理工作, 学院和企业共建质量考评机制, 构建“师徒制”实训模式人事管理平台, 学院系部分别指派教师定期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跟踪管理。

3.3.1制定“师徒制”实训“师父—徒弟”配对登记表

完善“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学生刚下厂时, 学生填写“学院+企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审批表和“师徒制” 实训“师父—徒弟”配对登记表, 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要求校内指导教师肩负着管理与指导的工作职责, 下厂指导教师为相应专业的专业课教师, 既要指导学生的专业技术, 加强对学生实训的技术指导, 还要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以便“师徒制”实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督促、指导和管理。

3.3.2两周一次的实习技术小结

学院系部要求学生每两周一次通过网络向院系部提交“师徒制”实训技术小结, 要求同学们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 否则系统自动关闭。学生在“师徒制”实训期间, 累计2次未提交技术小结, 实训成绩考核为不合格。通过实训技术小结学生将“师徒制” 实训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 (流程) 、与所学专业知识的关系、主要收获、对改进工作的建议等信息提交给院系部。院系部教师分别点评和指导实训技术小结。教师指导实训技术小结, 严格要求学生在撰写实训技术时[8], 一定要结合岗位工作和专业实践, 突出知识运用和技能训练的“技术”特色, 并将工艺流程、设备运用、技术手段、基本工具、调整测试、质量控制、安全防范等内容写入实训技术小结。

3.3.3制定“师徒制”实训成绩考核方案

学生在“师徒制”实训结束前, 按照学院教务处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撰写《师徒制实训总结报告》。实训期间, 学院系部将组织相关检查小组, 对学生的技术小结、管理教师回复、实训技术总结报告和实习成绩评定等进行抽查。实训结束后, 学院教务部门组织“师徒制”实训成绩评定组, 评阅学生的 《师徒制实训总结报告》时, 抽查各系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师徒制实训总结报告的答辩记录。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技术知识, 更有利于“师徒制”实训模式的健康发展。

3.4 “师徒制”实训模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通过践行“师徒制”实训模式,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朝着职业能力通用化、动手能力技能化、专业能力岗位化、发展能力自我化等方面良性发展。

3.4.1职业能力通用化

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区域内机械制造类行业的就业面越来越广, 社会反馈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数控技术专业成为发展的示范, 改革的示范, 提升了沙工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的整体声誉。

3.4.2动手能力技能化

“双主体”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基本一致, 并且数控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占整个实训中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数控技术专业“双主体”生产性实训模式逐渐成为沙工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和管理运行的示范。

3.4.3专业能力岗位化

数控技术人才实训过程中严格地以岗位标准为指导, 培养了“毕业则就业”胜任企业技术岗位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增加并已达到98% 以上。

3.4.4发展能力自我化

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逐渐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知识, 具备一生职业发展的能力与素质结构。

4结束语

沙洲职业工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搭建“学院+企业”双主体实训基地为基础, 践行“师徒制”实训模式, 有利于提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涵;有利于加强 “学院+企业”双主体模式实训基地的管理;更有利于满足地方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践行“师徒制”实训模式具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李爱君.河南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 2012 (12) :81-84.

[3]李海燕.基于高职院校视域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 :11-13.

[4]李瑞荣, 王韶清, 蔡琴生.铁路机车专业在企业实训中开展师徒制的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114-115.

[5]张福荣, 缪建成, 王强.高职“学院+企业”双主体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形式企业化和实训内容产品化的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2) :137-138.

[6]张福荣.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紧密型”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21) :88-90.

[7]张为民.职业教育呼唤师徒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 (2) :15.

美术教育史上教育师徒制的利弊分析 篇7

一、师徒制教育形式的确立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了粗糙的打制石器,后来有了比较精细的磨制石器,随后又出现陶器、编织、玉器等产品。我国辽宁省阜新查海曾经发现过批七八千年前玉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件白色带浅线斑点的耳饰玉,色泽纯正磨制光滑,让人对原始手工艺人的技术感到惊叹。而在原始时代,这些精巧的雕塑、陶器与玉器一般都出自于个别富有艺术经验和才能的制作者之手。他们既是农业耕作者,又是手工艺者,在这期间已有人把自己在工艺制造方面的技术经验展示传授给后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文明时期,也是师徒制的最早雏形。

到了先秦时期,青铜器制造,陶瓷、雕刻、染织等工艺门类的技术传承也主要是以师徒式的教育模式。《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由此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三千年大体不变。由于“执技以事上者”的百工“不贰事,不移官”,也就形成了这一时期手工业技艺的教育以父子相传为主要途径。父子相传是一种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制形式。

秦汉时期,出现了工师职位的设置,工师不仅负责管理百工之责,而且还要监视、考核质量等技术职责,同时也担任指导、传授工艺技巧的教学职责。所以工师也具有教官和师傅的双重身份.成为百工美术教育的重要角色,官府作坊以工师为关键的百工技艺教育制度因此形成,成为工匠美术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后世多因袭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动乱纷繁,传统儒学失去了维系人心的力量,教育尤其是官学呈衰落景况。这时期美术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师徒传艺的“世业”教育,也被称为“师承”。师承式的美术教育通过画家和工匠的言传身教得以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乃至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主流。

二、师徒制教育形式的特点

1. 技艺专属

在古代社会,艺术职业具有浓厚的手工艺特点,艺术家或者艺人对一门技艺的专利掌握通常是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重要前提。由于封建社会的技艺专属缺少法律意义上的保护,所以只能依靠师徒传承关系来维系。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育理念[1]

《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对于关系等第仪轨的规矩尺度,必须述之守之,不能随意修改。只有述之守之,以臻精熟,精熟然后能生巧,巧妙然后可夺天工。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尚礼好古的经典教育思想在艺术观念上的反映,成为我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

师徒制教育通过遵循典章仪规、摹拓临写样范法帖和粉本白画等主要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师徒传授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重视对前人的作品进行临摹和模仿、忽视创作和创新。

3. 师徒合作的教育形式

其一是“亲授”。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也带动了师徒相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另一个特点,即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成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

其二口诀化。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荆浩的《画论》就被认为是民间画工经验的总结,其中关于画人物的口诀有“将无项,女无肩”;关于色彩配置的有“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关于人体比例和面部神情的有“坐看五,立量七”和“若要笑,眉弯嘴翘。若要哭,眉锁额蹙”等等。像这类画诀、塑诀在民间并不鲜见,它们工整齐对,朗朗上口,为美术教育技法传授的有效方式。

4.“亲师合一”的伦理观念

师徒制的教育观念本身还被注入了伦理观念的内容,师徒关系被上升到了伦理关系的高度。师徒关系,更在伦理上等同父子关系。基于这个前提,这种“亲师合一”的师徒关系,除了技术传承之外,还有艺术见解和精神的延袭。

在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对于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往往会究其师承渊源,若失去了艺术上的师承关系,也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根本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艺术师承关系理解为:“以伦理关系维系的艺术技巧和思想的传承关系,”也即“亲师合一”。

三、师徒制的得与失

综上所述,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在中国美术传承史上既有得又有失。

美术由于其自身形式的特殊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教育传授方式——师傅带徒弟。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工匠美术得以延续和继承,同时又培养出一批卓有成效的画家和工匠。张彦远指出,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间存在着师承关系,这是了解绘画源流的重要线索。

在师徒制教育中,学习者一方面观摩体察“师”、“父”言传身教的示范;另一方面,临摹研习诸家之长。把精研一家与广取博撷结合起来,学师而不惟师,最终形成自家门派或独特风格,把我国传统美术中各种技艺都推向了精深圆熟、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是,师徒制教育模式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弊端,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体现在:

1. 墨守成规导致技艺僵化

《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意思是对于关系等第仪轨的规矩尺度,必须述之守之,不能随意修改。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使得徒弟与弟子在遵循继承师傅和老师的过程中,对于工艺美术样式的确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传承过程中又容易形成僵化单一的缺憾。

2“技术保密”导致技艺失传.

从我国古代美术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民间手工艺还是绘画、雕塑、建筑都是作为一种手艺代代口授心传的。这种师徒授艺或父子相传构成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个重要特点。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吴道子笔法“当有口诀,人莫得知”。只有跟随师傅学习的弟子才能知道创作的秘诀,导致某些技艺的失传。

以技致富的工匠,为了维护其技艺的垄断地位,关键性的制作决窍绝不向外人泄露。如唐初宣州(今安徽宣城)名匠诸葛氏所制造的“宣笔”,深受当时书法家称赞,成为士大夫争相宠爱的珍玩,其子孙“力守其法”,“世传其业”。由于严守秘密,惟诸葛高能制,他人仿制仅得其形而无其法,用之反不如常笔。这种绝技只传授给儿子,而不传授给女儿,以防女儿出嫁后带至夫家;如果女儿掌握了技术决窍,那就不准出嫁。

技术保密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使工匠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技艺,从而推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展,但也会因家庭后继无人或子孙德才不济而使绝技失传,使数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化为乌有。

美术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师徒制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从先秦的百工技艺传承,到师徒相授、父子相传,都是在封建经济及家族式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师徒制,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力超前人是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①论语·述而

②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

企业师徒制 篇8

1 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师徒制教育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的师徒制是指跟随师傅按照一定的合同结对的方式, 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学的专业技能和情景智慧的培养模式。今天的高等教育中, 传统的师徒制仍然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在高职院校现有的良好背景和专业优势下, 打破传统的师徒制概念的束缚, 融入校企合作的理念, 与社会、企业共同建立和推行现代师徒制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经过3个月的调查, 我们发现机电专业培养的数控加工技术岗位、机电设备装调岗位、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学生毕业后, 短时间内很难进入岗位角色, 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企业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安排相应的岗位培训, 才能逐步让学生在工作中上手。这样大大提升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员培养成本, 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 所以我院在机电专业试着推行学生在校期间按照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即学生在校期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实验的同时, 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及早将学生带入工作岗位并配备相应的工作导师, 进行以岗带学, 以岗导学, 校企联合培养, 使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演练的基础上, 由企业导师带领, 将其在长期实践工作中养成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工作习惯、工作态度, 精湛的工作技艺和实战经验尽快地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适应工作岗位, 利用这种模式,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本文提出的现代师徒制是指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本校教师和校外教师、本校的学生为培养机电专业学生通过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而建立的一种培养制度。以我院机电专业数控加工技术岗位为例介绍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的培养模式。

2 在数控加工技术岗位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人才市场的快速发展, 用人单位更需要那些既能进行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与实施、精通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 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 且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具有较强行动能力的人才。因此, 探索数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是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技术岗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实施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师资团队建设

现代师徒制中的“师”绝对不是传统概念的师傅, 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师傅带一名或者若干名徒弟, 这种传、帮、带的模式有它的优势, 是将“做、教、练”一体化, 但也有天生的缺陷。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现代师徒制中“师”必须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 他们以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为导向形成团队, 针对专业的一个或几个技能对学生加以训练和指导。这种模式既传承了传统师徒“传、帮、带”的优势, 又避免了传统师徒制模式得不足。我们现在组成了以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团队, 现有4名专业课教师和4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各有所长, 取长补短组成的数控加工技术岗位现代师徒制培养团队, 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建设

在构建起师资团队后, 我们确定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和数控加工实训两门课程为该岗位核心课程。

教学内容围绕数控机床组成, 应用与工作原理的核心知识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核心技能两个中心。教学内容以“企业够用, 社会急需”为度, 以功能模块为纲领整合教学内容, 将知识点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根据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通过对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技术解构与重构, 以我系新建设的数控模具实训中心为依托, 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摒弃过于理论化、难于理解且用处不大的知识点, 开发出与岗位能力直接相关、实用性强的5个教学模块:数控机床组成与原理模块, 数控加工编程基础模块, 数控车床编程模块, 数控铣床编程模块, 加工中心编程模块, 数控核心知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认知规律, 以各类数控机床编程为主线组织教学。核心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遵循实际数控加工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 从学生分析零件图纸和加工任务, 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设计、编制加工程序到最终加工出合格零件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2.3 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 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和机房设备均采用的是企业广泛使用的日本FANUC系统, 数控加工车间有FANUC数控车床4台、FANUC数控铣床2台, FANUC加工中心1台 (带四轴的) , FANUC加工中心2台以及安装了数控仿真软件的机床40台。

目前, 我院已建成了校外实训基地10余家, 利用实训基地, 采取现场参观、企业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 学习企业先进的加工制造工艺, 并为后期的顶岗实习提供平台。计划今后两年内建成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建设1~2个稳定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在增加数量的同时, 拓展功能, 规范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 共同组织实训教学, 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完成现代师徒制的培养目标。

2.4 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体系是徒弟出师的标尺, 也是检验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过去传统的师徒制培养是师傅凭着自己的经验考核徒弟是否出师, 这样的考核方法既不科学也个人主观, 更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方式。而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不能向传统的师徒制考核, 徒弟出师不能由师傅认可、主管定论, 必须要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才行, 那么如何制定出师标准呢?

对于数控加工技术岗位我们采用分项目由企业导师、学校教老师和同组学生共同打分, 主要利用已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完成的效率综合打分, 这样徒弟在学习当中才会有质量意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 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 有的放矢。这样的标准既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练习目标, 它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

3 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院机电专业数控加工岗位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运行1年多时间里遇见了很多问题, 由于企业、学校、学生立足点不一样, 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本着企业、学校互惠互利, 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积极商讨, 做到利益和风险共担来解决问题。

3.1 企业以完成生产任务获取利润为主和学校学生以学习完成学业为主的矛盾

企业是利用较短时间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获得相应的利润;而学校是如何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他们之间的关系好像两条平行线, 永远无法找到交点。企业关心的是生产效益和利润;而学校关心的培养合格人才。要让学校和企业能够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来培养合格人才, 我们从组织结构上、经济利益上等让企业深刻地认识到, 完不成生产任务我们将都有责任;学生培养不好, 企业的生产也无法保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只有共同协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3.2 学生对培养中的学徒认识和读大学的目标认识出现了矛盾

现在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 整个社会也是一样。学生认为我们是来读大学的, 是天之骄子。学校为什么把自己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 特别是像数控加工岗位, 起初岗位就是一些简单的工件装夹和检测工件, 工作任务重复性比较大, 动作简单。学生学会后就不愿认真去做了, 产生抵触心理。思想问题解决不好也会给新的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带来非常强的阻碍, 这是一个教学和运行的管理问题。为此, 我们对岗位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任务模式和考核标准;工作任务模块从简单的操作到精通工艺编程等入手, 工作任务及要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又要满足教学需求;学生从简单的任务开始, 一旦通过考核后可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培训;所有的模块都通过考核就可以结束岗位的培训, 企业可直接聘用为合格员工发放员工工资, 给学生的培养做一个肯定、也是一个鼓励, 已到达认识上的转变。

3.3 学生工作质量和效率达不到企工作质量要求的矛盾

学生在师徒制培养中没有意识到企业是要按照合同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的, 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是要接受经济损失的。对企业来说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我院和企业采用共同承担经济风险的机制。企业在签订订单时, 要和学校专业课教师一起讨论和审定。把学生就当一名学徒工, 等到学生能够独立编程操作后, 可以实现计件工资, 产品合格了就发给全工时费, 产品报废了适当扣除相应工时费,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始是可能工作效率差, 那么完成不了规定的任务就可以适当扣除工时费, 增强质量意识和时间意识, 通过不断学习以到达企业的工作效率, 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傅”, 已到达我们培养的目的。

4 结束语

现代师徒制的职业培养模式是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模式, 它既有不同于过去的师徒制, 也不同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 要想培养出和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 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使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我院在机电专业数控加工岗位利用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想利用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企业亟需的人才, 还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组织结构上要给予大力支持。既要学习吸取国外的先进职业培养模式的优点, 也要不断探索学习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现代师徒制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是彻底改变目前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江立.职业教育四化流水培养模式的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1) :57-59.

[2]李鑫.基于师徒功能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师徒制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2.

企业师徒制 篇9

关键词:师徒制,技能训练,技术传承,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重拾和创新师徒制式育人、培人、树人模式,是适时而适宜的。

青岛滨海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的路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 项目带动、案例剖析式师徒制的运用

木工鼻祖鲁班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现在木工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都是鲁班发明的。而鲁班学艺的过程,能够带来不少启示。

据传说,在鲁班跟着师傅学习了基本的木工操作方法后,进入提高阶段,师傅把鲁班领到自家西屋,屋里摆了好多木制模型,有楼、阁、桥、塔,还有桌、椅、箱、柜,各式各样,非常精致,鲁班很是好奇。师傅让他把这些模型一个一个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了安,安了再拆,让自己专心的学。鲁班把模型翻过来、调过去看,每一件都认真地拆,仔细地安,一遍又一遍,苦学了三年。最终,他把所有结构都搞明白了,把所有的手艺都融会贯通了。期间,师傅起到了引路和提点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鲁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研究能力的训练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对模型的感性认识,对模型的深入研究,是造就鲁班成功的基础,是其日后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

当今,高校及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利用项目及成功案例的模仿、消化、吸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也可以认为是一条捷径。认识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开始,也就是起于感性,物化于理性,内化于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才能长久。

青岛滨海学院转型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教学中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的同时,注重教师队伍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努力打造双师能力人才队伍,造就师徒制培养人才的软硬件条件。针对学生,从易到难,精选训练项目,由传统的项目入手,逐步增加难度,拓展宽度,并注重引入创新项目和内容;全天候、多场地开放实验实训场所,提供训练时间和空间;政策鼓励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大赛,提供锻炼提高平台。项目带动的结果是,学生的基础厚实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参加大赛取得的成绩多了,成绩级别也从市级到省级到国家级高了,获得的专利数量也逐年增加。项目带动,案例剖析式师徒制,是值得坚持和推广的好方式。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模仿设计。传统的模仿设计训练项目,如减速箱结构设计,台虎钳、螺旋千斤顶结构设计,齿轮泵、叶片泵、汽柴油发动机的拆装、轴系结构的设计组装等,对于从业人员了解机械装置的基本结构,熟悉轴向定位与固定、周向定位与固定、密封、润滑、防松、间隙调整等措施,无疑能够从中看到、学到、体会到设计真谛,从中吸收借鉴好的措施、好的途径、好的范例。

2 梯队建设、传帮带式师徒制的实践

青岛滨海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学哥、学姐传帮带式师徒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可否认,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距、能力的差距对知识和技能传承有“代沟”现象,有些事情,有些方面,在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接受和传递,利用好先入门或已有成绩的学哥、学姐,带动或指导初步“涉水”的学弟、学妹,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教育背景,很容易达成共识,学到位、认识到位、体会到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传递,更加方便,更加直接。

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基地、艺术传媒实践教学基地、医护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测量学会、电器维修部等实践技能部门,还包括军训团、技能社团等学生组织团体,都建立健全了梯队建设制度,一批一批传帮带,既调动了学哥、学姐的积极性,使其有成就感、自豪感,又推动了学弟、学妹的主动性,使其有亲近感,一举双得,一箭双雕。

机械制造方面,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能够练习钳工技能,包括基本的划线、锯、锉、錾、刮、钻孔、铰孔、扩孔、攻丝、套丝、研磨等。能够练习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技术,包括车削、铣削、磨削、刨削、钻削、冲压、折弯、线切割等。

传帮带式师徒制,带出了不少“好徒弟”。机械、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的很多学生,加工制造专业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了不少技能熟练的学生,个人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3 顶岗实习、准工作岗位式师徒制的实施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将知识内化、技能提高的必由之路。当在校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懵懂接受了一些技能入门训练之后,接触生产实际,在实践工作岗位接受师傅的言传身教,反复看和做,模仿加琢磨。开始一定生疏,开始可能存在失误,都属正常,要有虚心的态度,诚恳接受师傅的训导,不断地积累经验。一遍生,两遍熟,三遍五遍不用问师傅,这个道理要懂得。

青岛滨海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好地利用了顶岗实习这种形式,多年来,走校企合作培养的路子,顶岗实习制度已经形成。高职专科学制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本科学制学生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陆续分期分批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培养,寒暑假期间照常实习,随企业作息,按“准员工”来要求和对待。实习期间,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生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车间管理人员和师傅,共同组成“师傅团队”,对学生的安全、食宿、学习、纪律、工作、技术等全方位指导,对学生快速熟悉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要领,很快就变负担为帮手、助手。基于良好的合作以及学生良好的表现,很多企业专门设立实习奖学金,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准员工”。

4 本科生导师制对师徒制加以拓展

青岛滨海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起步于2014年,在我校算是一项新的管理制度和育人模式,尽管制度本身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模式需要深入探索,但不失为师徒制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之一。相比于高校面向高学历层次的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的导师制,以及部分高校实行的科研导师制,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全面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育人模式和制度。相比班主任、辅导员制度或科研导师制,是一种拓展和创新。

在执行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导师运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手段,建立QQ群、微信群,建立师生沟通与交流通道,及时发布友情提示、通知,随时交流思想、学习等。导师制条件下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把导师看作是可信任的长者、朋友,导师把学生看作是年轻的孩子、好友。导师制的实行,更有利于学生尽早关注或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参与专业有关的活动,比如专业领域的竞赛、技能锻炼等。

导师制的实践是成功的,是值得继续推行和不断完善制度的好模式。导师制的好做法、好经验,导师制的得与失,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取长补短,推广借鉴。

5 结论

文无定法,文成而法立。当然,教亦无定法,教成而法立;学亦无定法,学成而法立。身处各岗位的育人、培人、树人工作者,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育人法则,重温“师徒制”的方法,创新教学、育人形式,力争培养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优秀“徒弟”,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许旭,许程钧.师徒制教学模式的思考[J].华章,2011(12).

[2]潘琦华.师徒制教学模式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3]黄利非.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师徒制教育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8).

上一篇: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