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教学

2024-09-05

汽车专业教学(精选十篇)

汽车专业教学 篇1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面向汽车相关专业学生, 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汽车历史

主要包括世界汽车发展简史和我国汽车发展历程, 从古战车到蒸汽机、内燃机的出现, 从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到当今汽车工业全球化, 该部分介绍汽车从无到有的世界发展历程和今后发展趋势, 揭示了当今世界汽车欧、美、日三大车系形成的历史渊源。并介绍我国1901年出现汽车, 建国后正式发展汽车工业到现在的发展状况。

1.2 汽车总体构造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和汽车编号基础及汽车使用性能。虽然内容较多, 但对于发动机、底盘四大系统等的结构可不做重点讲解, 因为汽车相关专业学生都会有另外的专业课来讲授这部分内容。所以该部分以让学生了解汽车总体结构、驱动形式、分类、编号为主, 并补充讲解现代汽车新技术, 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驱动防滑转系统 (ASR) 、电子稳定程序 (ESP) 、安全气囊、废气涡轮增压、自动变速器、电控悬架系统、巡航系统、导航系统等涉及到安全、环保、舒适性能多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各种汽车新技术的原理, 作为汽车专业的学生, 不断掌握汽车新技术是必要的。

1.3 汽车外形和色彩

这部分介绍100多年来汽车外形的发展, 从马车形、箱形、甲壳虫形到船形、鱼形、楔形等各种形状的变化, 揭示了影响汽车外形演变的三个因素, 即机械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和空气动力学。同时也介绍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汽车使用功能、使用环境、使用对象等对汽车色彩的影响, 也介绍了色彩对汽车行驶安全的影响。

1.4 著名汽车公司和名车及车标

汽车专业的学生通常对名车非常感兴趣, 能说出部分汽车公司和名车, 但对其缺乏深入的了解。这部分主要介绍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中国等国家主要汽车公司及其汽车品牌、车标。汽车公司的创建、发展记录了世界汽车工业的成长历程, 车标的发展是汽车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缩影, 同时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和无形的财富, 这部分主要针对学生掌握情况, 提高掌握层次, 加深掌握内容。

1.5 汽车名人

这部分主要讲授世界及我国汽车名人对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

1.6 汽车竞赛

通过教学实际观察, 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汽车竞赛是汽车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汽车运动为汽车爱好者带来了刺激和享受, 也为汽车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在越来越多人成为赛车迷, 汽车竞赛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汽车产品及性能。这一部分主要讲授赛车运动的起源、种类、冠军车队、赛车明星等内容。

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坏, 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汽车文化》这门课程来说, 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 达到知识和能力同时培养的目的。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实践证明, 启发式教学能使课堂讲授产生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除了突出重点、难点外, 还应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而这种主动探索的能力和倾向正是学习汽车文化日趋繁盛、包罗万象的知识所必需的。

另外, 引导式教学方法对高等教育也很有必要, 高等教育的人才应具有横向扩展能力和纵向延伸能力, 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学的那点知识。在这个电视、杂志、网络等各种传媒极大充盈的年代, 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课余时间, 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汽车文化知识。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穿插讨论式教学, 当学生受到教师启发和引导发现问题时, 或教师提出汽车文化与社会相关问题时,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先由小组统一观点, 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 轮流发言。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轻松的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 又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还能很好的带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好坏, 对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影响。本门课程知识日新月异、覆盖面广, 有很多内容需要图片或动画展示, 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可以满足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显示清晰、图文并茂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节约课时, 还能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图片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 可谓一举数得。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 比如带学生观察学校停放的各种车辆, 包括品牌、外形、颜色等等, 分析本校教师对汽车的喜好和原因;带学生去不同的汽车销售店参观, 分析社会需求和品牌效应;鼓励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参观车展, 分析大众喜好和流行趋势等等。通过这种实践锻炼, 学生能更好的重视实践, 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 达到充实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4 结束语

当代中国社会, 汽车的普及化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汽车文化不仅是汽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须知识, 也对普及全民汽车教育、减少汽车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而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 更是肩负着传播和发展汽车文化知识的责任。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方法, 希望对该课程的教学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更新、汽车占有率的提升, 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教学内容也会逐步接近或统一, 并不断向前发展。任课教师要有不断学习进取, 不断改革发展的精神, 以适应当代汽车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汽车文化素养。

摘要:汽车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代步工具,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相关知识也越来越受重视, 各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汽车相关专业, 作为这些专业的学生, 《汽车文化》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一些见解和方法, 希望以此推动《汽车文化》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文化,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郎全栋, 曹晓光.汽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宋景芬.汽车文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帅石金汽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俞宁, 曹建国.汽车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卫平.汽车运用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6]蒋德喜.论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J].今日湖北 (理论版) , 2007 (2) .

汽车专业教学 篇2

教学模式

摘要:传统《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效果较差。为此,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中,举例分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理实化一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问题;对策

《汽车构造》课程为高职汽车类相关专业主体、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中起着链条、纽带作用,对于学好专业课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合理设置《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汽车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分开的弊端,这里探讨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中。

1《汽车构造》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传统的《汽车构造》课程分成了汽车构造的理论讲授和汽车拆装与调整两部分。在前一学期进行课堂理论授课,在接下来的学期内安排汽车构造拆装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有时间间隔较长,导致理论上不理解,实践中不认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不到实物的具体结构,难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的效果差,教学的效率低。现代汽车部件繁多,结构复杂,其中有大量复杂的结构、设计精巧的原理(如:差速器、同步器等)。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对于刚开始涉足汽车的学生来说,难以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更不容易理解,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的情绪。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反复描述汽车的具体结构及工作过程,难以将实际结构表述清楚。

进行实践教学时,多数学生对讲过的理论知识已经印象不多,见到具体实物时难以与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学生所学不能融会贯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2《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理实分开的弊病,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以常用零部件活塞环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理实一体化在《汽车构造》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2.1课前准备

这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上课过程的规划和课件、零件及工具的准备。

在教学规划上,要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期望要达到的效果提前设定,并通过精心准备设定相关教学情境,并通过提问、讨论和动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活塞环的教学中,我们将活塞环的教学划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理论模块主要针对活塞环的结构、功用、工作条件、材料、工作原理和使用等展开介绍,可以配合多媒体课件和动画等便于理解;技能模块包括活塞环的认识、装配和“三隙”的检验等内容进行实操。实际上课过程中,两大模块交替进行,以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在教学工具的准备上,提前准备好需要的零件和工具,需要准备的零件有若干套配有活塞环的活塞,气缸体,需要准备的工具有活塞环拆装钳若干,厚薄规若干。

2.2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理论中穿插实践,实践中包含理论。采用实物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实践强化法进行教学,逐级深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法:在介绍活塞环的结构和功用的过程中,可以现场向学生展示活塞环的实物,结合活塞环的安装位置,分析它的工作条件和所需要的材料。

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活塞环的工作原理,同时结合动画演示活塞环工作过程,分析气环的密封作用和油环的刮油作用。并引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各道活塞环能否互换,活塞环开口方向有无要求,活塞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操作演示法:现场演示如何用工具拆装活塞环,并主动邀请学生参与操作,结合实际现场指出操作中的不规范做法,具体说明拆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图片及动画讲解活塞环“三隙”,并用厚薄规演示如何测量活塞环“三隙”。

实践强化法:通过学生实际手动操作,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活塞环拆装和“三隙”的测量练习,教师从旁观察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3分组考核

各小组学生都操作一遍之后按小组进行考核并打分,并将分数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程度。考核采取随机方式,每个学生操作其中的一项,教师现场进行点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印象。这样既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4教学评价

实际教学中得到的结论是,相比传统教学而言,在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普遍提高,上课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情况也大有改善,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中来。

3《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1)年轻教师的实践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系年轻教师居多,只有少部分来自企业,大部分都是从大学直接到现在的教师工作岗位,缺少动手实践能力,很多年轻教师对汽车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的。在讲课的时候只能拿一些汽车构造的实物零件给学生看,或者干脆带着学生到实训室,走马观花地看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把理实一体化课的上好,对于年轻教师,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理实一体化教室条件有待提高。首先理实一体化教室太少。我系2011级新生有12个班级,而我系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室只有一间,如果都上理实一体化课的话,一个一体化教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每次上课最多容纳一个班30人左右,是无论怎么排都排不开的。第二,理实一体化教室内的设备很多已经破旧不堪了。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底盘的部件很多已经非常破旧,例如,一体化教室的那台日产发动机的外部的附属零件缺乏,凸轮轴严重损坏,活塞环损坏,甚至转动起来都非常吃力。还有一些底盘也非常破旧,零件丢失严重。虽然如此,同一型号的发动机的数目太少,都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3)教材与理实一体不配套。当前所采用的教材并非专门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编写,教材内容与实际上课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真正为理实一体而编写又符合我们上课实际的教材少之又少。

(4)缺乏专门为理实一体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库。构造中的有些结构比较容易理解,结合实物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其原理,也有一些结构即使有实物,学生也很难理解其工作原理,如差速器、活塞销的偏置等,如果能将实物和动画结合起来,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将大有帮助。当前在教学中虽然有些通过网络搜集的动画,但多数只针对个别零件的原理,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

3.2应采取的对策

(1)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理实一体化教师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具备既要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训练的双重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多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也可以引进技能型人才,实行以老带新的策略,逐渐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保证工作的落实,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认真考核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

(2)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要顺利开设,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具备配套的实训室和相应实训设备。针对当前实训室过少的问题,应考虑在原来基础上多开设几间实训室,并配备上课所需要的汽车部件。适当引进配套全、较新式的发动机和底盘总成,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顺利接轨打下基础。

(3)开发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根据传统教材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来说困难很大。所以应在教材内容的取舍和安排上做相应调整,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及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相关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材。

(4)建设理实一体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学的可视化,实现教学和教研的结合,使运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于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的知识重点、难点能够迎刃而解。通过多方资料收集,将发动机和底盘各个系统相对应的视频、音频、动画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对于汽车构造的教学会大有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汽车专业教学 篇3

【关键词】汽车技能竞赛 中职 汽车修理教学

一、汽车技能竞赛现状

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最早起源于2003年12月,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也是其中的项目工程之一。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已投入两亿元支持大赛的建设,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填补人才紧缺,由此可见,国家对人才培养和职教发展的重视程度。

汽车职业技能大赛分为国赛和省赛两个级别,省赛大约在4月中旬举行,国赛大约在6月中旬举行。根据项目要求,参加省赛的学校少则5所,多则16所,参赛的人数在10-34人不等。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每一位参赛选手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成功来自不易,大赛训练期间每一位选手都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但理想成绩的取得不是单靠选手个人的努力就能取得的,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等也必须跟上。

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汽车修理人才培养来说,要想全面掌握各种维修技能,动辄需要几年的时间。为培养一位合格的、能冲出国赛的选手,每所学校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资金代价。据数据显示,车身修复、车身涂装、二级维护、发动机基本技能、汽车空调、汽车营销等六大项目,不同学校投入的力量各有不同。对我校来说,连续9年完成6个项目的训练,平均实习耗材高达10万左右,每年设备更新、增加耗资也在35万左右。没有一流的技术,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技工,有了一流的技工还不够,还要有一流的设备,也有一些老师言“比赛主要比的是装备”,投入容易回报难,假设投入了是否能看到回报呢!这样的一个心理矛盾在很多学校是存在的,要想成功办学,办学的力量跟胆量是共存的。

此外,每年省赛之前,各学校都会聘请一些专家进行技术交流,而每年国赛前两个月,都有一个大赛准备会议,需要各项目的教练提前到达会场,考虑海南离会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交通费、餐饮费、住宿费等各项开支计算起来大约需要1.82万元,赛前培训1.88万左右;国赛赛前专家交流费约1.5万元。教练的工资按10块钱一节课时费,从下发比赛文件开始到比赛结束大约需要支付每位教练5千元。也就是说所有项目折合起来约需要41万元才培养出8位选手,这也只是针对海南地区而言。

二、汽车技能竞赛在中职汽车修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一个选手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即便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也只是掌握单项技能的选手,而非综合型的修理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如约有80.3%的汽车修理专业教师认为技能竞赛的修理工艺跟实际生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为比赛中存在很多繁琐的、不必要的动作,但从竞赛的角度来看,竞赛注重的是细节,注重的是规范。如今有些修理工不注重细节,在车辆维修过程中造成了返工,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工时,但作为一个车主客户,把车开到修理厂修理,最希望修理师傅能给他做到的是:快速、高效,快速说明了时间,高效说明了质量。

技能竞赛恰恰比的就是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规范的比赛过程中,不同的环节,需要佩戴不同的劳保用品,大部分的选手是可以做到正确的佩戴劳保用品,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请来了修理厂的技术师傅进行技术交流,但他们认为我们佩戴的部分劳保用品是多余的,修理车间经常看见有这样的一些标语“安全第一”。有意识的对劳保用品的佩戴可以大大的降低工作环境对身体的伤害,特别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种,如喷漆、电焊等对身体伤害较大,按国家规定要提前5年退休。所以,作为修理工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寿益延年。记得胡主席曾经提过“没有一流的体能,就没有一流的技工”。

三、以汽车技能竞赛促中职汽车修理教学

与企业相比,学校是非盈利性组织,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提高盈利效益,汽车修理企业的工艺比技校所学的简便化,比如采用副厂的配件、材料等。像喷漆项目据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五的修理厂在底处理的时候采用红灰来填补砂眼、划痕,其工艺简单方便,从中可以大大的节省成本,但一年后车漆表面就会出现一些起泡或者脱落等现象发生,当质量无法保证时候,车主就会对维修师傅的水平产生了疑惑,从而慢慢就失去了很多客户,影响了修理厂的效益,这是当前许多修理厂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

在技能竞赛中,对于技术的要求及工艺流程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去实施,因为质量而造成返工的机率是非常小的,目前95%的4S店都在采用此种工艺,这也是大部份车主对4S店维修质量比较满意的一个缘故,其工艺精而细,价格高也是可以接受,大部份拥有中高档车的车主都会追求修得“放心”的心态。

汽车修理行业需要大批有责任心和技术精堪的人才,而学校正是培养人才的源泉。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一个成熟的竞争社会,求职者的竞争首先是职业素质的竞争,其次才是专业技术的比拼,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工作事业方面的成就。技能竞赛并不像修理厂师傅想像的仅是比技能,而是完全结合实际生产而设置的规则,特别是学生选手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只有学校才会有那种氛围,才会有那种环境,而企业考虑的仅是经济效益,当然企业也有好多的亮点,就像故障排除,竞赛过程中都是一些人为设置的故障,如果一个竞赛选手为了去猜测评委设置的故障点而用机械的思维去排除故障,那么,也是很难进行实车检修,因为故障的出现是千变万化的,这一训练也是很难接触到很多真实的案例。只有将汽车技能竞赛与中职汽车修理教学相结合,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竞赛与教学的双赢。

汽车专业教学 篇4

1 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原理

从电动汽车结构进行分析,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结构。例如驱动系统、辅助装置等, 这些结构最终构成了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与传统的汽车在构成上并无过多的差异, 但是从性能上讲, 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汽车的驱动系统不同, 电动汽车的部件更加简化, 去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部件, 因此性能上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在电动汽车中, 驱动装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位于“心脏”的部位, 没有了这一装置, 汽车也就无法正常的行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突出汽车各组成部分的讲解, 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知识, 另一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与传统汽车的构成进行相应的对比, 可以使学生对电动汽车具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传统的汽车以内燃机作为主要的驱动装置, 现代化的电动汽车以驱动控制系统为主要的驱动方式, 从性能上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并且融入了现代化的技术, 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2 汽车电气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教学活动中, 突出存在几项不足之处, 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 为了使得教学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 应该首先解决一下三点问题。首先是教学设计的问题,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没有充分的教学计划, 就不能做到将教学内容百分之百的展示给学生, 由于目前院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学制通常是三年, 只能在最后一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一来,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能完全应用在实际的维修环节, 并且专业课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没有教学特色而言。其次, 长期以来, 教学活动的中心不外乎集中在课本的内容之中, 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那么最终就不能从根本上掌握相应的汽车维修知识。最后, 影响汽车维修教学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兴致不高, 这主要是学生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如果学生不能转变这种学习状态, 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时教师能够做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汽车维修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解决实际中的难题。

3 汽车电气维修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 除了教师以及学生的观念、态度外, 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观念进行转变, 使其认识到汽车维修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 并不是人人都能够熟练掌握的, 学生要在内心深处树立远大的抱负以及自信心, 认定自身的能力能够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 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 才能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多动手, 多动脑, 使之逐渐适应这种学习节奏。

其次, 要让学生意识到电动汽车的维修与一般的汽车维修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在电动汽车主要是依靠电动行驶的, 而传统的汽车则是依靠汽油或柴油的燃烧行驶的, 这一差异性决定了维修的手段不同, 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 应该以电力维修为重点的教学点, 详细讲述与电有关的知识, 使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具有充分的认识, 并且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同形式的教学具有不同的效果, 只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生的教学达到相应的水平, 阻止后面那个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

行为导向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活动中, 并且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在教学环节, 因为只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才能使其明确汽车维修的乐趣所在, 同时将教学成果展现出来, 能够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以此循环往复,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才, 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形式被称为头脑风暴式的教学, 学生之间进行沟通, 教师成为联系教学与实践的纽带,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技能, 抒发自身的意见, 同时也能缓解师生之间的关系, 摒弃过去教师至上的地位, 使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显著的提升。

结束语

随着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 汽车电气维修专业前景广阔。为适应新技术发展, 汽车电气维修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必须以“电”为教学核心, 以引导和启迪学生认识“电”和“控制”为核心。作为汽车电气维修专业的教师, 站在汽车行业发展的前沿, 我们有信心为社会培养出既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同时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高水平汽车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孝纶, 刘晓康, 汪斌.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J].变频器世界, 2007 (7) .

[2]李智军.汽车电气实习课教学三步骤[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汽车专业教学 篇5

本人大专毕业后,于2009年7月开始在XX市XX路桥收费站车辆维修班组做汽车修理工。三年来,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极研究探索汽车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维修技术得到了提高,到目前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业务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现将近年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上要求进步。几年来,我积极参加班组的各种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杂志报刊、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修理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

二、在工作中注重学习。能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规范,便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我阅读了很多汽车保养、故障排除等方面的书籍,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边学边干,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弄通弄懂,使我的技术有了新的提高,这使我更加热爱修理这项工作,也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

三、技术上精益求精

业务上,我不断钻研学习新技术,在维修这方面能够从整体方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时完成领导下达任务,以下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维修案例。

故障症状:起动机和发动机均有正常起动转速,但不着火;或者有时经过多次长时间的起动方可着火。无故障码。

故障分析排除:

1、检查油路。无故障码一般首先考虑是机械故障,启动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油路,如果燃油管路进空气,会造成启动困难。共轨系统,油路排空气相对困难一些,因为手油泵排空能力很小,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费力,根据我们实际遇到情况来看,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我们可以试着松开油泵回油螺栓来排空气,必要时可松开高压油管,利用起动机带动发动机空转来排空气,但此时要注意燃油不要弄湿各线束插头。如果确定是没有空气,那么就要考虑燃油管路有堵塞的情况,最好从油箱、进油管、油水分离器、输油泵、柴油滤清、高压油泵、高压油管、喷油器、回油管一路细细检查,有堵塞情况排除堵塞;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进油软管或回油软管内径太细太长导致进回油进回油不畅,比较严重的也会使发动机启动困难或无法起动。此时,需要更换符合要求的进回油管。如果确认依然没有堵塞的话,那么再检查整个油路是否有泄漏。尤其喷油器横腔,确认是安装问题还是磨损问题造成的再进行相关处理。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正常的话,油路的问题基本可以排除。

2、检查电路:首先检查ECU是否有电,没有电肯定启动不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电装系统的油泵有两个PCV阀,这两个阀如果位置插反了,也启动不了,而且不报故障码,那么我们首先辨认一下插线上的记号,有标记的靠飞轮壳面。如果标记已经脱落,就将两个插头换一下再试试看,能启动的话说明就是PCV阀插反造成的。

3、检查油泵安装角度:如果依然无法排除的话,那么就考虑是

否供油时间有问题,检查油泵的安装角度或检查飞轮是否原配飞轮。

四、专业进修情况:

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高科技术产品不断补充到汽车维修行业当中,本人于2010年3月到2012年7日,参加了嘉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函授班学习,考取本科文凭,使我从中学习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汽车故障诊断。回来后,学以致用,使我在工作中少走不少弯路,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用车,从而使我更加坚信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汽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4

前 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汽车工业也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节能、稳定等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除此之外,各汽车领域的企业家也纷纷指出现下的高校教育机制早已经跟不上工业水平的发展速度,许多高校在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低下、教学理论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为此,要想适应当下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必须对汽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在基础内容的教学前提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找到新的突破口,尽快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专业性人才。

1.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因

1.1专业教学内容落后于于汽车技术的发展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中所使用的汽车专业教材书籍的内容相比较时代的发展更为陈旧,书中具体的内容和深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对于汽车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虽然较为完整和详细,但是一些新的知识做不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获取到最新的信息。例如在一些案例之中,教材所使用的图片大部分仍然以火车为主,汽油机的化油器仍然占据了大篇幅,对于手动、自动一体变速器和OBD 在线诊断控制技术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的滞后已经使得学生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知识内容。学生对于汽车技术的更新无法及时获取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专业性人才的合格输出。

1.2具体教学设备条件差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众所周知,汽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汽车专业的教学中,实践和实习课程的教学是一項很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汽车属于高档用品,价格较贵,普通的学校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到不同类型的汽车零部件来提供给学生;学校教学的实验设备陈旧,实验条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造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在接触到生产实际的时候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2.汽车专业教学的改革举措

2.1规范教学内容,建立系统化教学体系

汽车专业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建立新型教学系统的核心为是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基础,采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教材,优先选择“十一五”规定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汽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实际的汽车应用、汽车维修和汽车服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汽车专业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关汽车新技术的课程;同时学校聘请来自各地区的汽车服务行业的专家,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任务的探讨中,整合专家的意见,对教学工作任务做出进一步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注重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与当前的汽车技术和检测手段同步发展,同时也可以重点提升学生阅读英文维修资料的能力。通过合理的选择、运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输送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专业汽修人才。

2.2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是培养技术性综合人才的基地,汽车专业的教学特点使得课堂教学环节和实验环节合二为一,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汽车专业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旧时的专业教学之中,由于各校教学经费不足、无力购买新型教具,高职院校对于汽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没有充足的条件去完成自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在学校内部建立实习基地或者学校与先进的汽车制造商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不仅能够使学校获得了领先于市场供应的实习器材和实习手段,同时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形成完美的结合统一,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便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成为宣传、消费、销售和售后服务的综合性人才。

3.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

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已经初现成就。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日常的学习中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更重要的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合理的设置课程,将实践部分摆在首要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学习,有效地将操作和理论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机构将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课件和人机对话方式获取信息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扥大程度上的飞跃。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

建立汽车专业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是将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处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不再是固定的接受者。学校将教师送往参与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汽车制造型工厂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参考,同时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全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由此实现了教学手段由单一化到系统化的转变。

结 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产业早已步入高科技的领域,社会所需要的汽车专业人才量也在不断提高,加快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的汽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汽车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教育机构应该时时掌握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积极寻求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倡导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汽车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桂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1年

[2]张保成;张林仙;赵冬青;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年

汽车专业教学 篇7

关键词: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教学

自2 0 0 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长期受到压抑的汽车消费得到迅速释放, 汽车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数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中国的汽车产销已连续第二年全球第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直接带动了国内汽车消费后市场的发展, 而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主力军的汽车维修业则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维修作业形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改变不仅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巨大, 也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 则是高职高专院校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现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号) 精神, 以及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 针对《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从课程设置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课程设置的行业背景

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面宽、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性, 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 汽车维修检测服务行业在汽车工业销售利润构成占比近60%,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 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有一、二类企业30多万家, 从业人员近300万人, 且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和普及, 汽车产品及其维修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 汽车维修工作的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注重数量向注重高素质、高技能转变。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在汽车维修生产过程中独当一面, 解决技术、质量、业务等问题的人才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人才。汽车维修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现象近年来日益严重, 极大地制约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正常发展,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汽车维修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另一方面,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 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 就越需要企业管理, 毕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为此, 针对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具有服务性工业企业的特征, 有必要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开设《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相关课程, 目的在于不仅培养更多“懂管理的技术维修人员”, 同时也培养更多“懂维修技术的管理人员”。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 内容繁多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何能让学生调动学习的欲望, 对课程产生兴趣, 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 原因之一就要顺乎自己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 ‘苦’就不是苦, 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 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因此, 我们首先需对《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挑选。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大三上学期, 正处于学生就业的转型期。学生最关心的事是毕业出去后能找到什么岗位, 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于是, 我们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 结合课程大胆地把教材中一些可有可无的理论删去, 把一些不必讲很深的理论简化, 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知识和技能, 突出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譬如我们在开始汽车维修企业概述的内容学习时, 首先对学生抛出一个问题, 要求学生假设自主创业就其所要成立的汽车维修企业的类型, 规模以及需要具备的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等条件进行相应讨论, 最后通过一两个典型案例把当前汽车维修企业实际成立中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方法进行总结。通过此类“任务驱动, 案例导引 (贯穿) ”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地重组、优化, 从而形成一套具有综合、全面、专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3. 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 教师的任务仅仅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不仅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难以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的“解惑”者。充分利用江苏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组织学生到汽修企业实地考察观摩、进行维修企业典型案例的剖析并邀请知名企业家来学校开设讲座, 为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 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的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率。采取“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的课堂设计, 凡是能让学生观察的, 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 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 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总结的, 尽量让学生作总结。无形中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主体, 知识意义主体。经过以上整合,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格局被彻底打破, 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认同性”向“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不再死记硬背、接受机械训练, 取而代之的则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总结。

4. 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反馈)

通过比较前后学期《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 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相互讨论, 有时还会对某一热点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通过学习, 学生掌握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巧, 有自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帮助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更有学生从“最初只想通过学习在汽车行业找一份好工作”的简单想法, 萌发了“从打工仔提升为创业者”的思想转变。由此可见, 学生不仅通过学习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最终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应用素质能力。

虽然, 对《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们也意识到这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仍有差距。对于学院、教师来说, 这仍将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研究课题。我们将在后续加强校企合作, 利用假期选送教师到汽修企业实习, 深入生产现场, 了解生产实际并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使教师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只有始终注意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始终抓住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号)

[2]王一斐.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汽车专业教学 篇8

关键词:汽车技术,中职,汽车维修,挑战,对策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进步, 汽车维修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挑战, 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深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汽车技术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 2010年全国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 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宝座, 同比增长32.37%;产量为1826.47万辆, 同比增长32.44%。据调研显示, 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和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从业人员40万人, 而且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里手。因此,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被优先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繁荣的汽车维修市场对维修人才的需求为汽车维修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对维修人才的高素质要求也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

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EF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SA电控电子点火系统、ECT电控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等。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使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都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尤其使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减小。机电一体化是现代汽车的重要标志, 它使汽车在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故障诊断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 维修方式的高科技化

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资讯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电子、激光、数字显示等高新技术的维修、检测诊断设备, 如发动机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排放气体分析仪等, 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 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 是电子检测技术和电脑技术的高级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设备, 从业人员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

综合应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是现代汽车的特征之一。其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的规范化, 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的人员必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 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 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 是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二、适应现代汽车技术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 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在汽车制造、生产、服务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和服务作业等方面的生产操作、维修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2) 根据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包括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 岗位职业人才标准的制订, 专业规范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师资和专业技术人才共享, 联合教学、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合作,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建立在学校理论学习、操作实训与到企业见习、实习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构建和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所示) ,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 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关键能力等综合素质,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 与企业深度合作, 以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 开展包括岗位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业规范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师资和专业技术人才共享、联合教学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2) 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 在学习基础课程后到企业开展认知实习, 完成职业认知培养;其次, 进入行动导向课堂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在“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实习, 完成职业认同培养;最后, 在企业边进行订单模块的学习边开展顶岗实习, 完成职业熟练培养。 (3)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双教学团队、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即“四双”驱动的教学体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专业各项改革;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教学, 承担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对在企业进行各类实习实施监控;教学成果与就业质量由校企双方进行考核和评价。

2. 课程体系改革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职责、岗位能力、素质、职业特征、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趋势,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进行分析, 产生行动领域,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课程体系,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交融递进的特点。

(1) 校企合作开展调研, 共同确定汽车维修典型工作项目, 确定相关行动领域作为主要学习范畴。

(2) 基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展的要求, 依照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 满足职业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提高、学习过程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认知阶段:在入学的第一、二学期, 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企业见习、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及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等学习, 使学生了解职业特点, 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了解岗位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工作作风, 掌握必要的公共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认同阶段:在第三、四学期, 通过行动导向课堂加“校中厂”生产性实习轮换交替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掌握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实施流程、操作规范, 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实现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掌握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职业熟练阶段:在第五、六学期, 通过顶岗实习及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联合培训, 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最后准备。

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校企培训, 是订单培养的关键环节。“校企联合培训”是校内教学的延展, 是在校内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弹性”和“开放”的订单课程模块, 也是针对学生特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环境开展的零距离教学形式。培训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岗前培训。主要学习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阶段, 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要求及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 确定培训内容, 编写培训大纲、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 制定专项培训计划。

第三阶段, 根据专项培训计划, 校企联合开展培训。

第四阶段, 校企共同进行顶岗实习考核。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专业技术和课改理念培训, 到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学习、参观与考察, 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的立项研究, 企业累积2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 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的组织撰写, 参与行业及企业专家工作室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科研, 造就具有专业建设与改革, 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 从汽车行业中选择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理论扎实、威望较高的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校外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将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与推广。

(2) 骨干教师培养。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对选拔出来的骨干教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其能力及素质:

(1) 职业教育理论与汽修专业技术进修培训 (国培或省培等) 。 (2) 国内优秀院校的学习交流。 (3) 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与培训。 (4)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参与对外技术服务, 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兼职作为工程师、技术员或操作工人, 进行对外技术开发、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生产加工等技术服务。 (5) 指导或参与汽修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培养骨干教师, 逐步建立一支能够承担优质核心课程、产学研结合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任务的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使学生能够得到与企业技术要求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措施如下:

(1) 专业教师在两年累计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生产实践, 熟悉生产过程, 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等, 增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 加强校内实践技能培训, 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 制订轮训计划, 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率。 (3) 与企业深度融合, 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联谊活动, 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 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4)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积极引入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 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对其做进一步培养, 使之成为能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兼职教师。

三、加强实践教学

1.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要求, 借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校企合作平台, 重新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的资源, 增添先进的生产型教学设备, 与世博汽车维修中心、一汽丰田4S店、广汽本田4S店等汽车维修知名企业合作, 共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汽车钣金和喷漆实训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6个实训室, 并和广汽本田共建汽车“4S”店, 由学校提供场地、部分设备, 由企业提供汽车产品、设备、技术规范等, 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同时,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师资、设备、场地、技术等资源优势, 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生产性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技术服务多种功能, 成为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2. 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使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在实际岗位操作中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 完成由学校教学到生产岗位的过渡。与实力雄厚的汽车维修企业合作, 利用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场地和检测设备优势,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安排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 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有了实训基地, 可以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基地进行实习, 通过现场教学, 基地内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 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在汽车维修企业顶岗, 全面参与业务接待、受理、检测、维修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训练过程, 提高学生汽车维修技术水平和汽车维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这样,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进行双向了解交流的机会, 极大地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后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杰.汽修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全面展开[N].中国教育报, 2006-03-17.

[3]李敏秀.高职汽修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

[4]王成波.中职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3) .

[5]于淑萍.高职专业特色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职中《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 篇9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我们学校大力发展汽修专业, 而且开设了《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然而, 很多职业学校为了生存, 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数量”而不考虑学生的“质量”。以我学校为例, 汽修专业的招收人数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但是学生绝大部分是“学困生”, 有些学生没有读完初中, 还有的连学生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 甚至有的小学都没毕业, 由此可知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基础如何了。刚接手汽修专业的英语教学, 笔者在发愁的同时也对汽修专业的专业需求和学生情况进行了基本的调查和了解。

1. 学生基础令人堪忧

笔者担任12级汽修专业的英语教学, 在开学之初, 我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了调查。以学生对于26个英文字母的认知、书写的掌握情况可以略见一斑。

仅从以上的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学生几乎没有英语基础, 这样的基础学习专业英语难度很大。然而。基础差只是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态度问题。有很多学生拒绝学习英语, 认为很多与英语无关。长期以来的传统学校教育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和信心。在问卷中有9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不会英语, 78%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无用。

2. 教学大纲要求过高

《汽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针对汽车维修实践中可能遇到的英文资料的类型, 如各种符号、标牌、各系统零部件名称、各系统故障码、电路图、汽车维修手册等选用有代表性的实例, 用英汉对照讲解, 以培养学生汽车专业英文资料的理解能力。而这些要求对于大部分职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难, 学习目标难以达成。

3.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脱节

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计划往往根据教材中的章节顺序进行, 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学习不同步, 且侧重点各有不同, 而且英语课仅安排一年, 因此很多时候第二年涉及的专业知识不得不在第一年就提前学习了, 等到第二年要用到英语知识时, 学生基本上已经遗忘了, 因此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

4.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有的中职英语教师缺乏汽修专业的知识背景, 难以结合专业进行英语教学, 因此在英语教学方法上常常采用传统的模式, 单一的教学方式, 过多地重视语言的输入, 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他们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作为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师要适应学生现状, 必须结合专业需求进行积极的教学探究实践和改革。经过一年的摸索, 我终于对汽修专业英语教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1.专业知识协助英语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复习,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增加他们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比如, 在讲“UNIT1汽车基本结构”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汽车知识结合新学的专业知识, 给大家介绍汽车的基本结构。如果学生讲得不够全面, 教师再通过视频资料帮助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 进而加深印象。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既要具备很高的英语水平, 又要具备较高的汽车专业的学科知识, 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2.联手专业教师

作为文化课教师, 要重视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要了解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最前沿的知识, 以确立实用、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在新学期开学时, 英语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认真讨论, 指定符合专业教学要求的授课计划表, 对汽车英语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 尽量与专业课同步, 并且对教学内容适当删减, 减掉比较陈旧的知识, 增加专业和行业的新要求。

3. 明确目标、重树信心

在开学第一课, 教师要跟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并且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有关专业词汇, 看懂简单的英文标识和提示;简单与客户交流。用十二个字表述就是:设备会用, 资料会看, 口语应答。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 帮助他们重树信心。

4. 教材调整, 降低难度

根据汽修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 结合汽修专业的基本需求, 英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汽车专业英语》共有15单元,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删除空调、电控、混合动力、汽车污染等章节。对于保留的章节, 教师也应进行内容精简和优化。比如对于《汽车基本结构》这一章节, 课文是一篇近二百字的文章, 教师可以提炼出主要学习内容:汽车四大基本结构;汽车心脏——发动机的五大系统和两大机构;底盘的四大系统, 三大块内容。这样做就降低了学习难度, 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很吃力, 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改变教学形式, 互动教学

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型图片, 用英语讲解汽车的四个组成部分, 以及每个组成部分的构成。这种形式强调学生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是英语知识的积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 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汽车专业教学 篇10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汽车电子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我国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将突破500万人, 2020年将达到776万人, 其中, 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急需和紧缺人才之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高职汽车电子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的地位尤为重要, 与此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充分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并指导教师改进实践教学。然而, 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受人才培养观念、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限, 其考核体系凸显出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1]。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微观专业考核”+“宏观能力测试”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应用, 证实了该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

1 目前教学考核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考核项目欠科学。

目前实践课成绩评定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实践项目的情况、实践教学设备是否完好、实践报告的撰写提交情况。然而, 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所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反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考核项目却未能体现。考核项目的不科学致使学生在参与实践课时存在很大惰性。针对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职汽车电子 (以下简称汽车电子) 专业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汽车电控系统实习》课程, 从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操作、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四个方面就实习学生学习目的性进行调查。从随机抽取的汽车电子1206班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 能够认识到参与实践课学习之前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通过实践验证了哪部分理论知识, 并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较好完成实践步骤。但是, 也存在实践目的性不明确、盲目参与实践的学生, 统计发现这部分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

1.2 实践考核内容有待优化。

当前高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大多由理论课程内容演变而来, 两者密切相关, 实践课程的辅助性主要体现在:

1.2.1 考核方式相对独立。

由于实践课课时相对于理论课偏少, 且通常采取单独考核方式, 因此考核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1.2.2 考核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实践课时有限的前提条件下, 验证性考核内容占据了实践考核的半壁江山, 而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设计和综合性实践占比却很小。这种考核方式势必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 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挥。

1.2.3 考核对象被动性。

学生依据教师讲解的原理、操作步骤、设备使用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 几乎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 处于被动实践的地位。对于在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 学生解决的情况如何、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有利于发挥对后续课程的指导作用在实践考核中均未得到体现, 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2 实践教学内容新特点

2.1 独立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实践教学在汽车电子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 应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整合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分配, 改变以往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 处于从属地位的状态, 对实践课进行单独设课, 使之成为独立的课程体系。此外, 要加强实践课对于后续课程的指导地位, 前后实践项目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2 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2]。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 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巩固消化;另一方面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项目, 强化对学生基本能力基础之上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 提升其就业能力。

2.3 知识性与能力性相结合。

传统的以反映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为重点的单纯知识性实践内容被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预习、实践操作、实践数据处理分析、实践报告撰写等方面相结合的实践内容。

2.4 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

实践考核的内容除了要体现学科专业特点, 更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倡按照职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情景组织实践课程, 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实践内容体系。

3 开放式实践考核模式

3.1 考核模式的依据。

实践考核应着重肯定“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师生交互的双向性及学生实践的主体性”, 以上述思想为依据, 采取“统一要求”与“差异区分”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为了克服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填鸭式”讲解操作、学生“机械式”被动模仿的弊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要针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好导师的角色, 只为学生提供完成实践任务必须的实践材料并提出实践要求, 具体的实践方案的制定、时间步骤的安排、实践操作的完成均应由学生自己承担。学生成为实践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这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确立, 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指导”, 而是被给予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3.2 考核模式的实施。

开放式实践考核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要求”与“差异区分”相结合的原则, 着眼大众, 突出个体, 具体实施模式如下:

首先, 针对所有参与实践课的学生采取统一考核方式, 在实践课程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参加与理论考试同等效力的实践操作考试和笔试, 全面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 以检验所有参与实践课程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统一要求”的考核模式采用“微观专业考核”+“宏观能力测试”考核办法。“微观专业考核”具体包括实践目标、实践操作、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四个方面的学习情况测试, 通过对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汽车电子专业1206班的《汽车电控系统实习》考核测试, 发现:90%以上的学生理解实践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 实践验证了教材中哪部分理论;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好完成整个实践过程操作。对于“宏观能力测试”, 则是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后, 考查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验。在已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中抽选数名作为辅导教师指导其他班级实践课的学习, 通过指导其他同学, 这些具备辅导教师身份的学生专业理论更扎实, 技能操作更熟练, 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相应提升[3]。

其次,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有差别, 完成实践任务所需的时间不同, 在规定的课时内对实践内容的掌握程度必然存在差异。高职教育倡导大众化与高等化相结合, 所以“差异区分”的考核对象应回归到实践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之中。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教师应从专业角度给出问题解决的方向,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应用背景, 并将知识点重新整合, 并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通过将“开放式”实践考核模式应用于汽车电子专业, 发现“差异区分”的考核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可以由学生参加汽车维修工资格考试的人数及考试通过率得到验证。此外, 该考核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该校汽车电子专业学生参加2012年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比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与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息息相关。

4 结语

学校汽车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使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采用“微观专业考核”+“宏观能力测试”的开放式考核模式, 学生不仅能够参与实践课的学习, 还能参与实践课的指导, 在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 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这既有利于化解该校“实训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的现实矛盾, 又有助于学生辅导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以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职汽车电子专业为例, 分析指出了目前实践教学考核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微观专业考核”+“宏观能力测试”开放式考核模式, 实现了实践理论传承、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结合。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推广运用证实了该考核模式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汽车电子,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田红.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 12 (1) :91-93.

[2]田运生, 刘维华, 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 :126-129.

上一篇:实施评价任务下一篇:石油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