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数学课导入

2024-06-08

有效的数学课导入(精选十篇)

有效的数学课导入 篇1

作为有效的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导入要注意迁移性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意志、情感、兴趣等是决定新知识、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利用的共同因素越多, 清晰度越大, 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 原有的认知结构、意志、情感、兴趣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导入设计既要强化正迁移, 又要防止负迁移, 既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又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同时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保持和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导入要注意启发性

201 1年版“课标”里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在教学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 但首先要有启发性的情境。如有位老师在讲“比例”的第一课时, 问:“哪位同学能够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

三、导入设计要注意变化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性强, 喜欢新鲜的事物。2011年版“课标”里也特别强调挖掘资源, 激发兴趣。所以应采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不能长期采用一种导入方法, 要挖掘教材资源, 开发周围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不至于久而生厌。这就要求导入设计要注意随教学内容、环境及学生的认知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学习基础, 不同的教材特点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四、导入设计要注意针对性

导入设计是在“已知”与“未知”这两个彼岸架设一个桥, 使学生通过“旧知”这个阶梯很自然快速进入新的知识的范畴。因此, 导入的设计要服务于新知, 要具有针对性, 从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环境出发, 服务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比如, 有位老师在上七年级上册“近似数”时,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班有多少人?咱们七年级共开设哪几门功课?你的身高多少厘米?你的体重多少千克?这些数据哪些绝对准确?从而引入准确数与近似数学习内容, 朴实自然、贴近生活。

五、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篇2

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例谈小学数学课的有效导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 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78-001

小学数学课的新授,通常都会巧妙地导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但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有时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促使孩子思索,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有时创设悬念,扣住学生心弦,制造求知若渴的氛围;有时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要学习的愿望;有时还用故事或玩游戏等形式开讲,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教学的对象和目标,追求其有效性。因此,一定要瞄准课堂教学的靶子,注意导入的科学性、实效性。

笔者在有效导入方面做过研究,有效的导入,往往看似平常,波澜不惊,思维的深刻性却蕴含其中,现撷几例一瞧究竟。

一、在生活中导入

[案例一]:圆的认识——利用身边平凡之物

师:昨天布置了回家用纸剪圆片,互相看一看,剪得怎么样?

师:再举给老师看一看!一样大小吗?

生:不一样。

师:估计没有一个人有我的圆片大。不相信?(出示一张圆片)

生:(愕然)

师:你们在家里怎么画的圆片?

生:用圆规。

师:有不用圆规的吗?懂得用工具当然是聪明人,可是老师家里没有圆规,没有圆规怎么办?随手画?不行,还是得找工具,看看,我找到了什么?

(出示一个锅盖)

生:(愕然)

师:看我现场演示一个大圆的诞生。

……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堂导入,他说自己年过七旬,不太会使用多媒体,但是生活中丰富的资源足够他的汲取,效果远比多媒体还事半功倍,用一个锅盖揭示了圆的本质,锅盖的中心把手还是下面的“圆心”的讨论部分。妙,实在是妙。自然、贴近生活。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简简单单几句话让学生的思维有两次冲突,怎能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前概念中导入

[案例二]:退位减——利用已有知识经验

师:25-2直接写出结果。

生:23(在本子上写)。

师:说说怎么算的?

生:个位上5-2=3,再算20+3=23。

师:再来一题25-5。

生:20(在本子上写)。

师:5-5刚好减完,觉得更简单了是不是?别得意,还有一题25-6,好像不够了,怎么办呢?

生:19(在本子上写)。

师:错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不要紧,老师一点也不怪你,这样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们怎么想到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当我们先算个位5—6时,发现不够减了,小5害怕吗?

生:不怕!

师:为什么?

生:前面还有20呢!

师:这个大部队可以支援呢,当然不怕,派多少兵营救小5?

生:借1个十。

……

这节计算课的导入就很自然,也是特级教师的精心设计。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为前提,有机的联系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导入设计注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层层设疑,使问题的设计接近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内化,豁然开朗。

三、在地方特色背景中导入

[案例三]:百分数的认识——简单闲聊直切主题

师:小朋友们,老师昨天才到绍兴,绍兴真是个好地方。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绍兴有什么特产吗?

生1:臭豆腐。

生2:茴香豆。

生3:绍兴老酒。

……

师:哦。老师也听过绍兴的黄酒挺有名的。有家著名的酒店叫“咸亨酒店”。那么你们的黄酒厉害不厉害呀?

生:不厉害的。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喝过的。

生:才16度。

师:哦,才16度。你怎么知道?

生:我看到的,标签上写着呢。

师(拿出一个加饭酒标签,实物投影):哪里啊?

生:喏。这里写着酒精度16%。

师:哦,看到了。(板书:16%)那你们认识这个数吗?它叫什么?

生:不是太清楚。

生:是百分数。

师:对,它叫百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

这段导入很平滑吧。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是讲究效益和效率,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效能感。这样的数学导入在谈话中不经意的就进入了正题。到外地借班上课的老师善于借助当地的生活情境,挑选符合本课要求的文化引发开来,就是一种智慧。

新课导入时那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闲聊、富有启迪的问话,符合学生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能给学生精神的愉快,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同时又可促进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的有效性从数学课的导入开始 篇4

一、生活化的课题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社会、环境、他人发生联系, 在与之接触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该多观察、多挖掘, 创设出学生熟悉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 先设想如下的生活问题情境: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粗面,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 再捏合再拉伸, 反复几次, 就把一根粗面条拉成了许多根细面条.这样拉1次会得到几根面条?拉2次会得到几根面条?拉3次会得到几根面条?拉10次呢?拉n次呢?像这样的生活情景问题, 既可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去判断拉1, 2, 3次的结果, 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 又高于生活和实际经验, 引发他们自觉地情不自禁地展开学习交流, 计算拉10次和拉n次的结果.

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 调动学生把生活经验用于数学问题的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二、故事化的课题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 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 具有吸引力, 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讲述丢番图的故事:丢番图是古希腊数学家, 是代数学的创始人之一, 一生共写三部著作, 其中的《算术》最为著名, 在该书中论述了代数原理, 在希腊数学中独树一帜, 他被后人称为“代数学之父”.但对于丢番图的生平事迹, 人们知道得很少.幸好我们可以从这位数学家与众不同的墓志铭中对他有一些了解, 他的墓志铭不是记叙文, 而是一道数学题, 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过路人!这儿埋着丢番图的骨灰.

下面这些文字可以告诉你, 他的寿命有多长.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再活了十二分之一, 唇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

他结了婚, 可是未曾生子, 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五年, 婚姻之神赐给他一个儿子, 感到幸福.

可是儿子命运不济, 只活到父亲寿数的一半, 就匆匆离去

沉重的打击让他在深深的悲痛中活了四年, 也结束了尘世生涯.

请聪明的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一解, 丢番图活到几岁, 才和死神相见?

再如, 同样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还可以这样讲述一个故事导入: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 为了对大臣表示感激, 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 16粒, ……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 就只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 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认知冲突,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趣味化的课题导入法

导入要讲究趣味化, 可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爱玩、好奇的天性, 将合理的游戏引入课堂,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来, 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 我们可让同学们一起来唱唱儿歌: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 6只眼睛12条腿, 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你能不能把这支儿歌唱完?

又如在学习浙教版八上“探索位置确定的方法”时, 规定以先列后行的顺序说出自己的座位, 再让比如 (4, 3) 和 (3, 4) 的两名同学起立.

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学生肯定乐于参与, 并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和愉快, 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四、人文化的课题导入法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比较注重记、练等方面的训练, 形成了重科学教育, 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多数学生害怕数学, 同时也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 排斥数学学习.二期课改中, 新教材注重了人文性, 如阅读材料“中国古代的分数运算”, 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笛卡尔”介绍了外国数学家深厚的知识底蕴、博大的情怀及为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无理数的产生”则介绍了真理的发现过程充满了艰辛乃至危险……

数学发展的历史, 几乎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在近千年人类文字可考的灿烂文明史中, 数学如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古代东西方数学在代数几何方面相映成辉.像我国古代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欧洲古代的《几何原本》等名著名作, 以及其他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成果, 到了今天, 依然光芒四射.可以说不了解数学史, 就很难通晓数学.我常用这些材料来导入新课, 介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 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故事创设了人文化的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开阔视野, 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如我在教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时, 先吟诗一首:“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一下子体会到数字的魅力, 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学习上.

五、时事化的课题导入法

发生在我们校园外的许多时事新闻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这些时事为数学课堂的引入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材料和极为灵活的伸展空间.

如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时, 设置这样的情境:我校开展了第二课堂, 同学们热情很高, 初一年级有876人参加, 其中报心理学会的最多, 是其他的1.5倍, 问:参加心理学会的有几人?

再如在四川地震灾害中, 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我们很容易以其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编制数学应用引入题.

历史上著名的东林书院就以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劝勉当时的读书人要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我们更应教育当今学子不但要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还要培养起学习的志趣.心理学告诉人们在有意学习的前提下, 学习会更加有有效.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商,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

六、现代化的课题导入法

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可凭借其逼真的动态演示、便捷的人机交互打破学生学习的思维定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 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 感受其中的乐趣, 为他们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

多年前我就学会了制作和使用Authware、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深感受益颇丰.在几何教学中, 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各种图形的生成过程, 还可以利用其中的几何图形无论如何变化, 它们之间特定的几何关系都不变的精髓进行数学课堂实验.

例如, 我在引入“旋转变换”一节课时, 用几何画板做了如下图的一个小课件:先在画板中出示如图1、图2的两个图形, 请求出图1中小正三角形的面积是大正三角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图2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大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一时无法判断, 难以猜测.

但是, 当我在几何画板中分别拖动两个图形中内部小的正三角形和小正方形的一个顶点, 将两个图形变形为下列的图1′和图2′时, 学生恍然大悟, 立刻说出了答案.

我顺势而问:“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解出了两道难题的?”于是自然而然地导入了课题.学生高效地学会了两道难题, 还对“旋转变换”的学习产生了期待.学生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 就必然会去主动学习新课知识.

七、学科交错化的导入法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科学, 在其他科学中到处都有它的美妙影子, 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引入, 会显得恰到好处.如在上“对称变换”时先举自然科学中“光学”一章中的“平面镜反射现象”, 学生因为刚在前几天学过, 就好像在复习“平面镜反射现象”一样, 数学老师上科学, 新鲜!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课就很好上了, 就必然会去主动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

八、问题化的课题导入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的前提下, 提出恰到好处的导入问题, 让数学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如在“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节中先提问:“想挑战世纪谜题吗?”

【杜登尼 (Dudeney, 1857-1930年) 是19世纪英国知名的谜题创作者.“蜘蛛和苍蝇”问题最早出现在1903年的英国报纸上, 它是杜登尼最有名的谜题之一.它是对全世界难题爱好者的挑战, 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米, 2米, 2米的长方体房间内, 一蜘蛛在一面墙的中间, 离天花板0.1米处 (A点) , 苍蝇在对面墙的中间, 离地面0.1米处 (B点) , 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这样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并引导学生把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问题来解决.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过分难, 又不能过分简单, 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语言要有情趣性和激励性, 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继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的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式, 在反复的实践中效果非常明显, 因为我自始至终坚持六个原则: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这也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文中所认为的:“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 如果教学工作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那么你的解释仍将落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和实践, 展现出时代的风采, 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摘要: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课既深奥难懂, 又枯燥乏味.作为数学教师, 想要把课上得有趣易懂, 上课伊始就得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 创设出巧妙有趣又符合课堂整体要求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 使学生主动思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就必须把握好课堂导入这一关, 拉近师生关系, 创设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为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铺平道路.

关键词:课堂导入,有效性,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学峰.对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和实践.中学数学教育, 2006 (6) .

[2]易南轩.数学美拾趣.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篇5

有效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激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明确学习方向,方便学生自主建立知识间联系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运用有效方式导入新课,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将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有效导入方式一:开门见山,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目标,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课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课题;第二步,口述或者出示本课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一导入方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起始课。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在上课后直接板书“负数”二字,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说:“今天这一课,我们将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负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负数的知识?”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就积极开动脑筋,自己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研究一个新的问题时,基本上是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运用?为什么用?)很简单的一个导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学生引入自己做主的生动开放的课堂,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导入方式二:回忆旧知,建立链接。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上自我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我国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就数学本身而言,它就像一张由无数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大网”,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可见以旧知识为突破口,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以此引入新的知识,并且利用旧知识讲解分析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不断加深加宽学习的内容。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除法算式(板书:4÷8),你们能很快说出一些与它相等的除法算式吗?(学生口答,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你们这么写的根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师:能把这些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师:分数与除法是有联系的,在除法中又有商不变的规律,你们有什么猜想吗?(把学生的猜想归纳整理,趁机揭示课题。)

很多的名师都执教过这一内容,他们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新课导入。而我觉得,在当今追求课堂效益的课改新时代,应运用简单实用的方式导入新课,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有效导入方式三:制造悬念,产生冲突。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把这一概念引用到我们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课堂中后续讲的知识点,先前作个提示或暗示,但不马上解答,这样就在学生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学生急于求知,驱使他们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数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方程》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谈话的:

1、上课前,老师刚学会了一种本领,想借此机会表演一下。想不想看?好的,先请大家听好规则:你们可以随便想一个数,记在自己心里,然后按照我说的办法对这个数进行计算,我能马上猜出计算的结果。

2、现在老师背对黑板,站到最后去,我们请4位小组长上来,在心里想一个数,写在小黑板上,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一下,其他同学都准备好纸笔,和组长一起计算。

3、好了,一切准备就绪。计算开始:

★请把你想好的数加上37。

★算出的结果再加上423。

★接着减去250。

★再减去你想的那个数。

★现在,请把得数乘5。

★最后,除以10。

4、你们算好了吗?我想你们这一小组的结果可能是105,怎么样?你们小组也是105。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你们有很多想法,能把你现在的想法说给我听吗?(进行评点并且揭示课题。)

由此可见,导入制造悬念,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学习内容。注意力就像一只小鸟,它是很容易受惊吓的,只有极富诱惑力的诱饵才能把它吸引过来,悬念就是一种很好的诱饵,能把注意力吸引住,把注意力牵引来。

有效导入方式四:陷井导入,启迪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引起思考,这样学生就在浓厚的求知欲驱使下积极去寻求答案,最终走出迷团。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事先做好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

接着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就会陷入老师精心设置的陷阱并产生疑问:看见一个角是直角就能判断是直角三角形,看见一个角是钝角也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而看见一个锐角时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产生如此疑问时,教师刚好引导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老师精心设置的陷井式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应在新课导入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导入方式五:游戏导入,激发欲望。

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好问,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导入方式主要可以借助游戏、儿歌、比赛等方法来实施。

在教学关于1—5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出示下图)

师:下面请小朋友与老师合作,编创问答拍手歌,能完成吗?

师:(边拍手边说。)一朵小花几个瓣?

生:一朵小花4个瓣。

师:两朵小花几个瓣?

生:两朵小花8个瓣。

师:接下去自己会编吗?请同桌合作完成儿歌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

本课的导入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忆了4和5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 篇6

【关键词】数学 课题 导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86

作为数学课堂重要的起點,新课导入环节就犹如数学故事的序言,序言如果精彩,学生才会想接着看后面的故事内容。课堂导入的实际生动性,决定着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科学高效的导入是成功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下面作者结合自己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一、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根本原则

实际教学活动中,作者发现设计课堂导入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还是:教学的进度计划、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内容的吸引力等,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区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导入的设计。课堂导入是一项具有很高针对性的创新行为,教师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同时按照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不断调整。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行所有学习活动的最佳推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怎样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百分百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是最重要的环节。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刚升始的时候就讲解知识,只能导致课堂气氛枯燥压抑,学生沦为数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根本无法参与进教学之中,对教师讲解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导致数学课堂效率严重降低。

2.科学安排时间,分清主次。

课堂导入就是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的铺垫,有效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集中力,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不过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限度,如果教师的导人入环节占用了太多课堂时间,那么就会导致该堂课的重点不清,学生只觉得“这是一堂很生动精彩的数学课”,但是并不明确“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需要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学生课上的各种表现教师要能把握好方向,而且导入环节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好,也不能将课堂气氛弄得太过轻松,这样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导入

1.选择简单幽默的语言。

和自然科学比起来,初中数学就显得有些单调枯燥,因此学生不太愿意学习数学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我们都喜欢能引起我们兴趣、生动精彩的东西。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在课堂上思维积极踊跃。尽管数学本身是相当严肃和抽象的科学,可是如果教师能用简单幽默的语言将其展示给学生,就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集中力,让他们带着笑容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体会到数学的独特之美,发现隐藏在单调数学知识之后的精彩世界,从而自发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性。

初中数学在教学设计方面非常重视知识的关联性,因此教学安排也是环环紧扣,新旧知识之间彼此作用、相辅相成。比如,进行单项式除法的教学时,作者先给学生安排了一些单项式的计算,主要都是乘法运算,然后再把乘法变成除法,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考虑,应该如何借助以前掌握的乘法运算知识解答遇到的除法题目,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试算。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胜负欲,并和身边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结束讨论之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都很高。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理解新知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关联性,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

3.巧妙设计问题。

教学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无限循环。课堂导入环节里,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若干问题,让他们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进行新知识的导入。多项心理学研究显示:最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的就是心中的疑问,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自由的思维可以将课堂学习效果提升至全新的高度。负数是学生进行初中数学学习开始阶段就需要掌握并理解的概念。尽管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减法,对于负数的理解应该并不太难。可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学生尽管已经理解了“减号”和“负数”定义以及意义,但却总是将这两者混淆在一起。近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作者通过提出疑问并结合减法,向学生讲解负数这一全新的数学概念。例如:上课伊始,作者先问学生“20减7的结果是多少?”当然对于这种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接着作者又问“7减20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对于作者的第二个问题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被减数7明显小于减数20,根本不够减,差了13,如何减呢?这时,作者就在黑板上把“少13”改写成“-13”,从而将负数这一概念展示给学生。上述巧妙设计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导入教学的新知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问题方式不能盲目使用,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4.重视学生的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尽量采取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我们所说的学生实践其实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依靠自己实际动手,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三角形两角和的教学时,假设教师只向学生传达其内角和为180度,就算学生记住了,也不能建立起深刻的认知。我们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容,还应该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初中数学课的几种有效导入方法分析 篇7

一、悬念导入法

根据初中学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点, 在上课之初便给学生设置悬念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引导他们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例如,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如果想根据班级内的三角形玻璃割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并且不能够将这块玻璃板带回家中, 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当学生开始面对这个问题时一定非常疑惑, 随后便会议论起来,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具体思路: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用到三角形判定这部分知识。从而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课程导入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这种方式一方面充分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了桥梁。例如, 当我们讲到正方形这部分知识时, 可以先复习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以及矩形、菱形相关知识, 这样学生便能够充分理解到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通过这种课堂导入, 学生可以从复习旧知识过程中发现新知识, 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三、生活实例导入法

众所周知, 实际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亲切性, 便于他们接受。例如, 当我们讲授到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时, 可以让班级内的一名学生说出某位学生的具体位置, 即某行某列, 这时学生便能够总结出:两点可以确定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此时再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就会水到渠成了。

四、教具演示导入法

教具演示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有更好地理解, 具体是通过教具演示出生动、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例如, 当讲授到线段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段, 通过折纸将线段两端点重合,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然后再在折痕上任取一点, 并连接到线段的两端点, 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这样的导入方法, 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

五、知识对比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许多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若是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着某些具体的联系, 我们便可以利用知识对比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 当讲授到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进行对比讲解。通过数学学习, 学生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对应线段和对应周长都相等, 这样, 相似三角形的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 进而发现新知识, 理解新知识。

综上所述, 初中数学有效导入方法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因而,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着重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数学导入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关键的作用就是创建优质的课堂学习气氛与环境,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以此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课堂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要通过文化教育来逐步实现, 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将决定这个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自然科学类基础学科, 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使人们认识到了初学数学的重要性。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更是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中数学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在课程的导入上更是存在着诸多困难。数学教师想要将数学课程完成得更好, 做好数学课程的导入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在新课改背景之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导入方式已不能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因此, 我们应在此基础上, 不断发展, 创新数学课程导入方法, 进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方法,新课改

参考文献

[1]高奇.精细、贴切、有成效——北京大学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片断[J].人民教育, 2010 (02) .

[2]陈玉梅.浅谈初中数学课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 (05) :7-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策略分析 篇8

在“轴对称图形”新课上, 老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对称的风筝. 老师问同学们: 从这些图片中, 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谁最先发明的风筝? ”这个问题显然与今天要讲的内容不相符, 老师就给学生讲自己也不清楚, 因此布置了任务让学生放学回家上电脑搜索是谁最早发明的风筝. 然后教师又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另一名同学答道:“老师,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 ”这个问题也偏离了要讲的主要内容, 因此老师又解释道现在你们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也许到你们上高中、上大学学习了物理和数学, 你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 老师也发现他的提出问题出现了偏离, 导致学生的发现和发问与新知的导入 (即对称轴) 没有联系. 因此, 老师赶紧转变发问:“同学们 , 从几何图形上看 , 这些风筝有什么区别呢 ? ”因此 , 很快就有同学回答它们左右对折可以重叠. 这样, 就引入了对称轴的相关教学, 从而顺利进行教学.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可知, 老师在刚开始上课时, 由于没有有效导入问题, 语言表达欠佳, 发问时出现失误, 导致学生提的问题偏离了课本的新知识, 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浪费了至少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小小的失误, 导致课堂没能按部就班, 让学生没有轻松自然地进入到新课, 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能达到最佳, 学习效果也没有预期的好, 课堂效率显然不是高效的.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引入的方法单一, 语言表达欠缺, 导入时间长短不佳,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 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头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二、有效导入的特点分析

1. 导入的含义

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 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

2. 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有效果, 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 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 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 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3. 数学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1) 新课的导入要符合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 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切, 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那些违背科 学性的导入, 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 也不足取.

(2) 新课的导入要具有思维性

笛卡尔曾说过, “我思故我在”. 数学课堂要具有思维性, 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让学生们思考,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想法, 但是教师不应扼制学生的想法, 应顺着他们的思考和推理, 让学生最终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学生因此得到发展,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 新课的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新课的导入要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教师通过新颖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增强他们自觉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从而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三、有效导入的主要策略

导入策略是指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指导下, 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 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 通过简短的言语和行为, 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系统谋划, 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 下面就导入策略中的部分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探究.

1. 情 境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设置生动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要导入的内容中,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 让学生发现、思考问题,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互动, 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 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是种负担, 反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记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教学导入片断一样,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不同风筝, 让他们找出风筝的几何相似之处, 通过这个有趣的情境引入, 学生注意力集中, 充分发挥想象力, 最终对本节课的对称轴的定义掌握得更加牢固,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多 媒体导入

在小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方式, 使用多媒体尽量展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生可以形象感知的图片或者视频, 让学生从视觉角度获得感性认识, 而且也让课堂变得鲜活有力,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图形的变换”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将第一个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 让学生发现图片的特点 (图1、图2) , 学生们会很快发现这个图片的展示有问题 , 与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联系, 但是字的排列有问题.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将图片中的字变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图形的变换”.那么学生就会对图1的图形作出变换, 即将图形中的“图”字顺时针旋转180°, 将“变”字向右平移, 将“形”字向上平移, 然后将“换”字沿着图片的蓝色竖线翻转, 再将“变”字逆时针旋转90°平移到相应的位置, 从而变成下图2的图形.

在这堂新课的引入中, 学生既觉得好奇, 又自己亲自对图形做了变换, 教师对新知的引入也达到了效果. 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 教师的课题呈现方式很新颖别致, 其中也蕴含了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基础.

3. 实 验导入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授课的行为导入策略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 它需要教师或师生运用一定的肢体动作导入新课. 其方法主要包括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表演导入等. 其中, 实验导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常用的导入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须让学生配合做一些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教学活动, 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实质性认识.

教师对新课的导入一定要从学生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上祛除固定不变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多变的导入策略, 除上面所说的多媒体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之外, 还可以采取直接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 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平台,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快乐地获取新知. 因此, 教师要抓好新课的有效导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有效的数学课导入 篇9

一、旧知导入, 温故知新

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旧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以学生已掌握的旧知来导入新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所学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 从而由旧知顺利地过渡到新知。如对于如何画圆, 我们可以由前面所学的圆的相关知识来导入, 学生回忆到圆的所有半径均相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导入画圆。这样的复习导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 趣味横生

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 在小学生的眼中, 数学就是数字、符号的组合, 枯燥无味,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创编一些趣味故事, 让学生眼中这些枯燥静止的数字与符号活起来、动起来, 用故事来说明一个概念、一个数学知识点。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利用学生听故事时的最佳状态来引发对知识的关注,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与积极的状态中学到知识。如在学习4的认识时, 我将1、2、3、4制作成卡片, 向学生讲述这四个好兄弟的故事。然后, 我说:“数字王国里的1、2、3、4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想要与你们做好朋友, 你们要如何来分辨他们呢?”这样短短几句话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与我一起参与到故事中。此时我出示卡片, 学生一起来描绘:1像小棒细又长, 2像鸭子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空中扬, 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此设计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 且使教学更具趣味性。

三、游戏导入, 愉悦求知

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爱游戏, 运用游戏来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在主动而积极地进行游戏的同时, 发现科学, 学习新知。这样的导入更具趣味性, 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已成为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个游戏, 出示一些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甚至更多位数的数字, 让学生判断哪个数能被3整除。一开始, 学生还可以和教师旗鼓相当, 但是随着数越来越大, 教师依旧保持着运算速度与准确率, 而学生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验算。通过这样的趣味游戏, 学生会对教师的这一特殊本领产生强烈的向往。此时来导入新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动手操作, 做中求知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亲自动手远比让学生听更具吸引力, 更能激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做中主动求知, 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积极动手, 整个教学氛围一片融洽,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学生通过动手, 提出可以用软尺来量, 或者让圆形物体在地面上滚一圈来测量等。但是对于比较大的物体如何来测量呢?像这样, 通过具体的操作, 学生对新知充满了好奇, 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此一来, 学生便会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五、多媒体导入, 寓教于乐

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集图片、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 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 尤其对于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来说, 运用多媒体更能化解数学的枯燥性与抽象性, 使数学教学更具新意, 更富有吸引力。多媒体能够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丰富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来增强数学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如“几何图形的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缺乏空间感, 这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图形与现实生活中形象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表象与本质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各种现实实物,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亲切感、熟悉度,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问题导入, 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时, 就会引发认知冲突, 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进而对所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 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来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求知。要使问题导入发挥最大的效应, 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一是针对性。问题要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相结合, 以问题为统领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学习, 问题解决了, 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二是趣味性。枯燥的事物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与消极的情绪, 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要尽量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特点, 增强问题的趣味性, 要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三是适度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与探索性, 要难易适度, 能够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 经过积极的探究性学习可以自主地学到知识。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展开积极而主动的学习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导入的方法初探 篇10

1. 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 增强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数学的学习能够并且应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某种情境的教学, 这些情境包含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 而作为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 以学生日常的生活为基础, 提炼出与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东西, 从而很好地做到课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联系, 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体会的基础上走进新课.例如,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可利用历史上笛卡儿在梦中见到蜘蛛网上蜘蛛的爬动, 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设计教学情境.这样设置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 学生会感到格外亲切、自然、现实, 由常识性、经验性的东西逐渐上升为科学知识,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就解除了学生对于新的课程内容的生疏和防备, 让学生觉得这种知识也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和体验过的, 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听课的热情.

2. 游戏开路, 导入新课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名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 数学内涵丰富.又如, 初中阶段“概率”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在课堂导入时, 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然后对失败者提出问题:“你输得服气吗?”学生回答:“服气!”接着问:“你想赢回来吗?怎样才能赢回来?”学生会高兴地回答:“继续游戏, 我就有机会赢回来了!”“你怎么知道有机会赢回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游戏中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探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并能激起学习兴趣.

3. 利用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求知欲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缺乏相应知识的感觉, 从而更加希望探究新知识, 得到新知识, 扩大知识结构的一种认知心理趋向.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欲求, 能使学生产生坚定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在上课前给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探究.上课伊始, 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同时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有所发现.

4. 运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 各种实物、模型、图形、图片等直观教具是应用得最多最广的数学教学媒体.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学生在形成教学概念的最初阶段, 都必须借助于感觉, 先把对事物的观察与接触转化为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 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直观教具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讲授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时, 直观教具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七年级 (上) 第7章“点、线、面、体”的教学, 如果我们运用直观的教具来导入教学, 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5. 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发展, 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等特点正在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数学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设计出模拟现实的情境,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以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6. 运用小组合作导入新课

一方面, 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及差异倾向进行分组, 分工合作交流, 或以强带弱, 或强强攻关;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自愿的形式进行小组分工, 但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组织形式, 教师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差异,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要注意根据学习内容, 向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目标, 注意创设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 并给予适宜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 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进而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教无定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 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地统一, 从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性.我们也必须要弄清楚不要出现和课堂没有多大关联度的导入, 免得在教学效果上适得其反.

摘要:长期以来, 数学在大众中的印象是枯燥、抽象、难以掌握的, 同时, 这些认知也困扰着数学教学工作者, 如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导入方法, 本人觉得应当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作为切入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动力有了, 下一步的工作就便于进行了.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坚华, 张银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教育战线, 2009 (12) .

上一篇:外伤性膝关节脱位下一篇:衍生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