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杨树林

2024-08-02

人工杨树林(精选九篇)

人工杨树林 篇1

及时清理天牛危害严重的虫害木, 控制扩散源头, 是治理天牛的重要基础工作, 目的是为了清除虫源地, 保护大面积未受害的林木。对清理的虫害木采取薰蒸、浸泡、制材等杀死林木内幼虫的方法, 致死率达95%以上。除害处理要在天牛成虫羽化前完成, 确保带天牛活体的木材不流失和扩散。清理后, 应采取适当措施及时恢复林分, 保证防护效益、生态效益的发挥, 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对新发生或孤立发生区采取拔点除源, 及时降低虫口密度, 控制其扩散。

2 筛选和培育抗性树种, 提高免疫能力

众多的树种及其结构, 对杨树天牛表现出较强的相互适应性。天牛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较强, 根据本区实际情况, 天牛抗性序列为臭椿、国槐、白蜡、刺槐>河北杨、毛白杨>新疆杨、速生杨>合作杨、小叶杨、榆树、沙枣>箭杆杨。虽然将寄主植物分为5级, 但这5级是相对的, 并不是绝对的。根据各树种所占的比例、分布和面积, 如果感虫树种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形成纯林, 则天牛在该地区将会大面积发生;如果一个地区林分复杂, 树种较多, 则天牛在该地区虽有危害、有发生, 但不会成灾。

3 目标树种配置诱饵树诱杀天牛

天牛喜食树种有箭杆杨、合作杨等, 在混交林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喜食树种, 可以吸引天牛取食危害, 特别是在低虫口的情况下, 可有效减轻对目标树种的危害, 还可以将诱饵树上的天牛消灭。但要注意诱饵树的诱集效果是动态的, 如果让诱饵树任其诱集的天牛危害, 而不加以杀灭措施, 诱饵树的树势将严重衰弱。随着诱饵树的衰弱, 天牛会从诱饵树向目标树转移。另外, 要注意配置诱饵树时, 诱饵树与目标树种生长速率基本一致, 以保证诱饵树诱集效果的持续性。

4 采用伐根嫁接、萌芽更新

快速恢复林分, 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 可充分利用伐根, 迅速恢复林分, 减少造林工序, 降低费用。而且嫁接后的苗木不仅成活率高, 而且生长快, 并使原来的残林变成了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结构合理的林分, 改善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林业的健康发展, 解决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难题。伐根嫁接可作为清理后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萌芽更新也是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对萌发苗木的管理, 如砍伐后伐桩及时埋土, 适时除蘖定干等, 可以达到成林成材的目的。

5 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

树种结构简单是造成杨树天牛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 人工措施是控制其危害的重要措施。多树种合理配置是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的基础, 把杨树天牛工程治理与重点林业工程有机结合, 在设计上体现“稳定性、多层次、多树种、多效益”的目标, 在合理配置中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层次上多采用带状或行间混交, 也有株间混交。营造混交林是防御天牛的根本措施, 通过调整树种结构, 加大抗性免疫树种比例, 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增加生物多样性, 减少被病虫危害的风险。因此, 选用抗性强的树种, 营造多树种, 多林种优化组合的混交林带, 加强对树木灌水施肥, 合理修剪等抚育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抗虫能力。

6 将防护林管理由静态转为动态, 实现治虫与经济效益并举

将防治天牛与各种抚育措施结合起来, 如对受害严重的树木或过熟林及时更新改造, 减少虫源。在水分条件好, 造林易成活地区, 缩短轮伐期, 实行集约化管理, 促使林木速生、速成林、速成材, 林木在天牛严重危害前已得到利用, 使林木所有者得到实惠。在条件恶劣地区可采取逐步隔行伐除的措施, 先隔行伐除濒死木, 采取伐根嫁接或萌芽更新等措施, 恢复林分, 以保证不影响防护效益。通过对林分的动态管理, 既治理了天牛, 又最大限度利用木材, 使经济利益和天牛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7 树立长期经营思想, 探索近自然林业模式

从病虫害预防和环境保护的角度, 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林木病虫害在未暴发前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即使实行了混交, 也缺乏针对性。在对天牛的防治中, 需要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把适合林分生长, 能提高抵御病虫危害能力的措施作为主要措施。只有把林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不断采取措施, 才能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林木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2007 (7)

杨树人工萌芽的更新造林论文 篇2

摘要:由于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苗木,是采伐迹地内的伐根被清除出后,留在土壤里面的侧根盟发出来的,根系十分发达,吸收水肥的能力非常强,苗木生长十分茂盛。与传统的植苗造林相比,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不仅节约了成本和劳动力,还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树木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关键词:杨树伐根;人工萌芽;更新造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优点;技术要求近些年,由于国家出台了一些对粮食价格的保护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对土地的重视、渴望程度越来越强,有些农民思想觉悟较低,为了多种些粮食增加收入,不惜做出毁林开荒、蚕食林地的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故意不让新植林地的树木成活,达到自己开荒种田的目的,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靠近农民自家农田地的新植农田防护林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保护造林成果,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增加林木对农田的保护面积,确保农民种田能够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已经把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摆上了工作日程。为了更好的发挥林业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中的作用,下面就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优点和技术要求简单阐述以下几点。

杨树菇人工栽培技术 篇3

一、栽培料配制

配方一:杨树木屑60%、作物秸秆20%、麸皮10%、玉米粉8%、石灰粉2%;配方二:阔叶木屑80%、麸皮10%、玉米粉5%、石灰粉2%、石膏粉2%、蔗糖1%;配方三:棉籽壳80%、木屑18%、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配方四:玉米芯粉40%、棉籽壳40%、木屑15%、饼肥粉3%、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

二、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

发菌期一般需40~50天,可据此推算接种日期,最好选择出菇期正处于温度在15~25℃的季节。栽培方式可袋栽,也可箱栽,目前栽培多采用袋栽。

三、栽培措施

1.袋式栽培:袋式栽培一般采收4~5批,第二潮菇开始会形成较多的单生原基。如果不疏蕾,所供给的养分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子实体很小就会成熟开伞。一般在原基长到0.3~0.5厘米时疏蕾,每袋只留5~8朵粗壮的原基。第三潮菇采收完后,及时补水,采用压注法,每袋补水约50毫升,将袋口封闭,剪开袋底掉头出菇。采用木屑为主料进行栽培时,生物效率一般在70%左右;棉籽壳基质的生物效率一般在80%左右,商品率一般在80%左右。

(1)制袋接种。采用17厘米×13厘米×0.005厘米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常规装料,当天灭菌,高压保持两小时或常压100℃恒温保持5~8小时,趁热出锅,在接种箱(室)内冷却至25~28℃时接种。

(2)发菌及出菇管理。接种后及时搬进室内堆叠或直排培养,注意防止高温烧菌。接种后3天为萌发期,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5天为生长期,室温以22℃左右为宜;10~15天为旺盛期,疏袋散热;经过20~25天培养,菌丝基本满袋。将长满菌丝的菌棒运至出菇场,脱去袋皮平植到出菇大棚后覆土1.5厘米,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5%即可。一般原基形成后5~7天即可采收。

(3)采收及后期管理。菌盖直径4~6厘米时为收获适期。采收时,轻轻握住菇柄基部扭转拔下,预防盖柄断离。头潮菇出完后,减少喷水量,以利菌丝恢复生长,如果10天后还没有出二潮菇,则扒去一薄层菌料,以刺激菌丝扭结。

2.其他出菇方式:

(1)脱袋出菇法。可增加出菇面积,提高出菇率,菌块四周均可形成新原基。一般在现菇蕾后脱去塑料袋,使菌块完全暴露在外。若菌块原基分布不够均匀、局部过密时,进行疏蕾,使幼菇获得足够的营养,长成朵形较大的优质菇。

(2)半脱袋覆土法。能提供充足的水分,不会造成培养基质干燥,覆土不但能有效防止培养料水分散失,还有刺激现蕾的作用;喷水时,泥土不会沾到菇体,菇脚也不带土,保证了菇品的质量。开袋时去掉棉塞、环套,剪去高于料面5厘米上的塑料袋,同时用锋利刀片在菌袋中部割1圈,去掉下半部的塑料袋,然后直立排放在畦面上。每袋相隔2~3厘米,中间用沙壤土填充。

(3)卧袋码垛出菇法。空间利用率高,栽培容量大(平均每平方米栽100袋),管理采菇方便,但是长出的子实体菌柄细长且因趋光而弯曲。菌盖颜色较浅。产品形状不佳。接种后的菌袋横码在地上或层架上,层数或堆高视气温而定,气温高时堆要低,气温低时堆宜高。待菌丝满袋达到生理成熟后,拔掉棉塞和套环,尽量把袋口撑开,打开门窗,进行空气和水分的调控。

杨树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编制研究 篇4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设在河南省西北部的武陟县境内,地跨北纬34°56~35°10′、东经113°10′~113°39′。东与获嘉、原阳县接壤,西与博爱、温县交界,北与修武县为邻,南濒黄河与郑州市、荥阳市相望。全县总面积为83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48%。

1.2 气候特点

武陟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日照充足,光资源丰富,平均气温为14.4℃,无霜期212 d,最长年份达232 d,最短年份仅183 d,10℃以上积温平均为4 746.0℃,最多5 080.1℃,最少4 434.4℃;年平均降水量为538.2 mm,降水集中在7~9月份,最大降水量为1 080.1 mm,最少降水量为247.8 mm,月降水量7月份最多,平均为147.1 mm;相对湿度年平均为65%,6月份最小,平均为55%,8月份最大平均为78%;7月份日较差9.5℃,8月份日较差9.1℃,9月份日较差为10.5℃。主要气象灾害有大风、干热风、沙尘暴、冰雹、干旱等[1]。

1.3 水资源

武陟县属黄河中下游黄、沁河交汇地带,境内有沁河贯中。过境河流有15条,主要排水河道有6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沁河两滩区,主要过境河流有黄河、沁河、漭河、济河和二四区涝河。海河流域包括县东和沁北地区,主要河流有大沙河、蒋沟及一干排、二干排、共产主义渠首、大狮涝河。武陟境内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已探明地下水储量35.4亿m3。

1.4 土壤植被特点

武陟县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区,生态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土壤主要有黄棕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4类。全县约有兽类34种,鸟类140种,高等植物1 760多种。特别是广阔的黄沁平原地区,是我国杨树、泡桐等优质速生树种的最适生长区域。

2 实验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以武陟县的杨树为例,综合考虑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差异共设置148块标准地,样地面积为0.06 hm2,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每木检尺,获取林分年龄、面积及株数等,并依据样地的每木检尺记录,现地计算样地杨树平均胸径,找到样地内与平均胸径最接近的1株,用测高仪测定该株的树高作为样地的平均高,以胸径最大对应的树高作为优势高,借助当地立木材积表,结合样地检尺记录,计算出整个样地的总蓄积,样地常规因子调查表结构如表1。

根据收集到的样地资料,对林分调查因子进行整理,整理结果如表2。

杨树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是根据林木的径级分布,按每个径级各选标准木1~2株进行解析,共选择10 a生的标准木23株,胸径分布范围为12~36cm,所选品系为I-72杨,造林密度为834株/hm2。将标准木伐倒后,地上部分从上到下2 m一个区分段,分层对树干、树枝、树叶进行取样,烘干称重;地下部分将其根系全部挖出,最后进行烘干测重[2]。根据以上23株林木生物量的实测植,利用Huxley提出的林木相对生长法则,既y=axb建立相关生长关系。这里y取林木各部分的生物量,x取林木的胸径D或林木的胸径平方与高的积D2·H。根据拟合结果,把148个样地的胸径、树高分别代入生物量模型然后乘以株数得出样地的各个部分的生物量,然后拟合BEF、RSR与测树因子的方程,最后通过林分蓄积及木材密度及拟合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求算杨树林分的生物量。

3 地位指数模型的建立

3.1 模型建立方法

根据调查所得的林分优势高与林分年龄的数据绘制散点图,根据散点图初步确定函数的类型,选择拟合较好的函数作为树高导向曲线,进而根据基准年龄绘制地位指数表。根据调查样地的年龄和优势高,对照所编制的地位指数表查对应的地位指数,然后利用当地的二元材积表算出平均单株材积,利用平均单株材积乘以株数得样地蓄积,再根据样地面积换算成每公顷蓄积。分别建立胸径、树高、材积、碳贮量与林分年龄、地位指数、林分密度的关系模型,分析不同地位指数、林分密度的林分生长变化规律。

3.2 林分优势高与林分年龄的变化关系

根据林分年龄与优势高的成对数据,绘制林分优势高的散点图(图1),由林分优势高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其与林分年龄的关系是非线性。

3.3 林分地位指数导向曲线

拟合树高曲线的数学模型有很多,本着既要正确反映树高的生长过程,又要达到使计算过程简捷的目的,根据以往人们的经验和研究,本研究分别利用对数式、二次抛物线、Logistic、Richards等来拟合杨树的树高生长曲线拟合,即:

根据以上曲线函数,进行拟合结果的比较,选择拟合结果最好的曲线作为立地指数导向曲线,拟合结果见表3,图2。

根据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以上模型的拟合效果都很好,除了对数式外,其余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通过比较发现,模型(7)的相关系数最高,标准差最小,且能反应出树高生长量随着林龄的增加树高逐渐生长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较符合实际生长状况和生物学特性。因此,最后选取模型(7)作为最佳导向曲线方程。拟合结果如下:

3.4 基准年龄及级距的确定

基准年龄的选定应以树高生长已趋稳定且最能反映林分生长的立地差异为准。根据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时的年龄,确定基准年龄为6 a。通过对杨树的林木生长速度、基准年龄和经营水平及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分析,确定指数级距为2 m,分成8、10、12、14、16、18、20、22、24等9个指数级。

3.5 地位指数表的形成

以地位指数导向曲线为基础,按标准年龄时树高及指数级距,可采用各龄级树高标准差、变动系数、比例平移及相对树高法生成同型地位指数曲线簇。本研究利用比例法,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把标准年龄(A0=6)代入地位指数导向曲线方程(8),则方程(8)中的H则为地位指数值SI,则

将各龄阶值代入导向曲线方程,计算各龄阶的优势高,将各龄阶的优势高分别与标准年龄时的地位指数值SI相比,经过整理得:

把各龄阶及相应指数级的下限值代入公式(10),即可得杨树人工林的地位指数表及地位指数曲线簇图,如图3所示。

地位指数表的形成。根据地位指数曲线簇的形成过程,按2,3,4,…,20为龄组,立地指数为8,10,12,…,20编制地位指数表,如表4所示。

参考文献

[1]武陟县志编委会.武陟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冯宗炜,王效科,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濮阳市杨树人工林现状调查分析 篇5

杨树试验林和示范林, 大径材年均亩蓄积生长量可以达到1.5 m3/6 6 7 m2·年, 中径材年平均亩蓄积生长量可达1.8 m3/6 6 7 m2·年, 小径材年平均亩蓄积生长量可达到2m3/667m2·年。以这样的高产标准来衡量, 濮阳市多数杨树林都达不到, 处于中产水平, (年均667m2蓄积生长量1.0m3/667m2·年左右) 和低产水平, (年均667m2蓄积生长量0.7m3/667m2·年左右) 。

我们经过对濮阳市五县两区210个有代表性的杨树专业户进行了调查。另外对23片近熟林的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划分林分产材量水平标准为:年均亩蓄积生长量在1.5m3以上为高产, 1.0~1.5m3为中产, 1.0m3以下为低产。

表1的统计说明, 杨树中产林占70%左右, 高产林占20%左右, 低产林占10%以下。濮阳市是发展杨树的先进地区, 这些数据代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的杨树生产水平, 有的地区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那里的低产林所占比例更大。

我们还对23片杨树近熟林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列于表2。

高产的林分有6片, 占26%, 年平均亩蓄积生长量1.5~1.87m3/亩·年。在农林间作停止后, 水肥管理没有停止。有的农户在林分行间挖沟, 每年在沟中掩埋落叶和玉米秸, 并浇水和施化肥, 效果很好 (表1.2) 。

中产林分有11片, 占48%, 年平均亩蓄积生长量1.1~1.3m3/亩。低产林分有6片, 占26%, 年平均亩蓄积生长量0.7~0.9 m3/亩·年。中产林和低产的林, 在农林间作停止后, 水肥管理完全停止 (表2) 。

被调查的23片林分的土壤条件相差不大, 但产材量有明显差异, 主要原因是抚育措施缺失。凡施肥、灌溉、松土、除草等投入多者, 年均蓄积量生长都是高的。抚育措施与病害程度也密切相关, 抚育管理多的, 病害都轻。通过实施集约栽培模式, 大多数中低产林可以提高为高产林, 可以挖掘巨大潜力。

除了上述的粗放经营外, 形成大量中低产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分密度过大。现在采用杨树栽培品种都很速生, 通常采用的株行距给杨树的生长空间很快就不够用了, 林木因缺乏生长空间衰退, 随林龄增长, 对生长的限制越来越明显, 加上粗放经营, 结果形成大量中低产的杨树林分。过密加不管, 对杨树来说, 就是雪上加霜。

表3明显地说明, 濮阳市10万hm2杨树的林分中, 每亩株数超过55株的, 株行距小于3×4m的大密度杨树林, 占绝大多数, 达到79.39%, 它们都是生产小径材的林分。而生产中径材的林分很少, 生产大径材的林分几乎没有。杨树生产高产值的大径材的优势, 在大规模生产中没有发挥, 是一大损失。濮阳市大都是以大密度为主的杨树人工林, 在我国有代表性。

在濮阳市有的农户每亩种200株杨树, 单株营养面积只有3.3m2/株, 栽后3年就变成了小老树, 优良的速生品种失去了良种的意义。这些过密的林分, 5~6年就得采伐, 收获的基本上都是小径材, 不仅降低了农民收入, 还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

根据杨树密度试验结果:每667m2种植111株 (2×3m) , 是培育107杨小径材的极限密度, 超过则生长衰退。濮阳市超过此极限的林分占11%以上。由此可见, 杨树林分密度过大, 林地超载的问题有多严重。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可见到。

在粗放经营下, 大面积很密和密的杨树林分造成以下突出问题。林分林冠郁闭早, 2~3年后, 农林间作停止, 农民一般终止一切管理, 后半个轮伐期还有3~5年, 基本不管, 停止水肥投入。此时正是林分蓄积旺盛生长期, 正是需水、需肥之时, 水肥管理缺失导致生长明显下降或停滞。对于杨树近熟林和成熟林, 农民有更高的产量期盼, 舍不得及早采伐, 但又不投入水肥, 蓄积生长量连年低下, 浪费了时间和土地, 经济效益差。

人工杨树林 篇6

化学除草剂是苗圃经营管理的一项先进技术, 现将近几年在培育杨、柳树幼苗过程中应用化学除草剂的有效方法总结归纳如下:

1 苗木分类

小黑2000、柳树 (垂柳) 苗木按其所培育的苗木用途, 分为扦插苗和大苗。

1.1 扦插苗:

选取充分木质化的1年生种条, 剪取长12~15cm插穗扦插育苗。所培育出1年生的苗木, 用于秋季或第二年春季造林, 地径1cm以上的干条作为剪截的种条。

1.2 大苗:

在扦插育苗地, 留根苗地定植一定数量的苗木, 或采取移植的办法培训2年以上的苗木。主要用于城乡村屯绿化, 营造公路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速生丰产林等。2~3年生苗木高2.5~3.5m。

2 杨树 (小黑2000) 、柳树 (垂柳) 苗圃化学除草技术

2.1 适宜的除草种类及用量:

杨树 (小黑2000) 、柳树 (垂柳) 苗圃地化学除草, 只有根据苗木的种类、立地条件和杂草种类的不同, 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和合理的施药方法,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扦插苗, 由于新萌发和嫩芽幼苗对多数除草剂都比较敏感, 则在扦插后芽苞开放前, 使用土壤处理除草剂, 可以避免药害的发生。芽苞开放后幼苗期, 选择对杨、柳苗抗性强的除草剂或减施药量, 进行土壤处理或茎叶处理。大苗植株较高, 因而施用除草剂局限性小, 可应用广谱性除草剂。各种苗木适用的除草剂种类及用量见附表 (均为有效量) 。

2.2 苗圃化学除草技术。

2.2.1 杨、柳苗圃施用土壤处理或杂草茎叶处理除草剂, 以常量喷雾法比较适宜。

这是因为常量喷雾施药省工省力, 药剂喷洒均匀, 节省药剂量、一般扦插、留根苗, 只要药液喷到垄上面就可以, 垄侧面沟可以结合中耕来除草。而超低量喷雾器喷洒药液漂移性大, 分布面积也大, 相应的用药量也高。大苗地的垄面, 垄沟内杂草都需施药来防除, 可以使用常量喷雾器喷洒, 也可以将常量喷雾器喷头挡水圆片的出水孔改换为小孔径, 进行低量喷洒。这样, 可以避免药液漂移到苗木茎叶上, 避免产生药害。

2.2.2 施用土壤处理除草剂宜在插条或留根苗芽苞开放前, 杂

草幼芽开始萌动时期, 若施药过早, 杂草没有萌动, 这期间因风吹日照, 药剂会自然损失一部分, 影响药效的发挥。芽苞开放后施药, 有的种类药剂对幼芽产生药害, 杂草出土后, 施药还会增加抗药性, 影响除草效果。苗期土壤处理是指在用人工或化学除草后再次施用土壤处理除草剂, 一般在杨、柳插条的幼苗期施用。大苗地施用茎叶处理除草剂在苗木生长期内都可以应用。

2.2.3 对土壤条件要求。

使用土壤除草剂, 在水壤土, 土壤湿度大时, 药效反应快, 除草效果好。而在土壤粘性大, 干旱结块的土壤效果差。例如:2004年在河边低洼处建立了一个3亩面积的苗圃进行杨插条, 施用土壤处理除草剂, 因土壤呈偏碱性, 粘性大而且干旱, 土壤表面结成小块, 影响了药效发挥, 杀草效果只有25%。所以, 在土壤干旱、粘重的苗圃地, 不宜采用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方法, 而应选用茎叶处理除草剂。一般杨、柳都实行垄插育苗, 应采取侧沟灌水。为了避免药层土壤被水侵蚀破坏, 最好在灌溉后再施用土壤处理除草剂。

3 效果分析

由于除草剂在苗圃地对土壤的处理、茎叶期的处理应用, 给苗木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营养空间, 幼苗生长旺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减少除草用工量, 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使生产成本每公顷下降400~700元。

3.2 解决了除草季节因农忙而劳力紧缺, 给苗圃地除草生产带来困难。

3.3 避免人工除草伤根的问题, 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3.4 增加成苗的产量, 提高了经济效益, 每公顷可多增收800~1400元。

摘要:归纳了培育人工杨、柳苗木应用化学除草剂的方法。

浅谈杨树人工林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篇7

统观我省杨树人工林, 虽然大部分生长良好, 但都受不同程度的林业有害生物为害, 有的已造成非采伐不可的程度。所以, 杨树人工林的管理应从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着手, 统筹安排。

1.选育抗性品种

杨树育苗单位, 应考虑我省实际, 培育抗病虫害、适应性强、速生丰产的新杨树品种, 多培育乡土优势、速生杨树品种 (如大青杨等) 。

2.加强苗木产地检疫

杨树人工林的最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是检疫病虫害。所以, 育苗单位和个人必须认真执行检疫法规, 实现无检疫对象苗圃。

加强检疫、把好起苗关。必须认真勤查圃地, 当发现虫瘿及杨树干部有渗出树液现象的植株应及时剪除, 并结合起苗挑出被害苗木集中烧毁。

要履行产地检疫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 凡是无产地检疫合格证的苗木不准出售和调运的原则, 各经营苗木单位和个人, 必须在秋季起苗前, 向县 (市) 林业局防治检疫站申报苗木检疫要求, 取得检疫合格证后, 方可出售或上山造林。

3.科学设计造林

造林设计要考虑适地适树、合理混交, 避免营造大面积纯林的原则。西部防护林区营造防护林带时要注意不同品系的混交 (即相邻两条林带的品种尽量避免相同) , 尤其是东部山区的个体森林经营户营造杨树时, 必须选择健康、抗病虫害、速生丰产杨树苗木, 尽量避免一个品种造一大片的倾向。

4.把好造林关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 不管营造防护林还是用材林, 必须把住造林关。避免带伤苗、无根苗、病害苗、带虫瘿苗及木质化差的苗木造林, 确保造林质量。

5.及时抚育与更新

造林成活后, 抚育管理是关键。特别是东部山区退耕还林地造林, 多数为林粮兼种, 林农为了提高收入, 常把造林地租赁给粮农, 行间兼种豆类作物, 而粮农为了豆类作物的健康生长, 在田间管理期间常使用除草剂, 由于除草剂使用不当常造成药害, 降低了杨树人工林的生长势, 从而引起多种病害发生, 特别是导致烂皮病发生, 引起造林成果毁于一旦。

对西部防护林区和道路两旁的绿化杨树, 造林成活后应加强管护, 防止树干受机械损伤, 特别要对“四旁”绿化和道路两旁绿化杨树, 由于造林密度低, 容易造成冻害, 引起破肚逐渐感染烂皮病。所以, 入冬前涮白灰以防止冻害发生。

对已过成熟及蛀干害虫严重的林带和护路林, 要及时抚育更新。

6.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我省杨树人工林面积的剧增, 带来了杨树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也繁多,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

干部病害有:杨树冰核细菌性溃疡病、烂皮病及冻害造成的破肚等;叶部病害有:灰斑病、锈病等。

干部虫害有:杨干象、白杨透翅蛾、青杨楔天牛、青杨脊虎天牛、杨圆蚧、柳蛎盾蚧等;叶部害虫有:分月扇舟蛾、杨扇舟蛾、杨叶甲等。

杨树人工林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PM) 理论,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1) 叶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虽然叶部林业有害生物没有象干部林业有害生物那样危害严重, 但往往造成树叶被吃光或提早落叶, 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 降低了生长势, 成为干部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前期因子。如叶部林业有害生物连续发生几年就能造成树木大量死亡。

在叶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 应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避免大面积化学防治。为此, 必须早发现、早治疗, 这样不仅降低成本、效果亦好。在具体防治工作中, 要抓住害虫的薄弱环节, 如在地面地被物下越冬的幼虫上树期前, 在干部涂化学药剂, 既省工, 又节约 (避免春季劳力相争) , 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干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杨树干部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是检疫害虫, 它们对杨树材质影响较大, 严重时风折、枯梢、甚至枯死虽然对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中, 采用全部种群治理 (TPM) 理论, 有彻底消灭某种有害生物的先例, 但目前对杨树检疫害虫还做不到这种程度。

在干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 首先加强产地检疫, 避免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其次, 必须在造林地早发现、早治疗, 以避免扩散蔓延。在具体防治工作中, 要抓住害虫为害流淌树液或排出木削期, 在干部为害处注射杀虫剂或药泥堵洞方法治理, 还可以在成虫期悬挂性诱剂等方法防治。

人工杨树林 篇8

外来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导致植被组成、生物多样性及物质循环过程变化的基础,是评价入侵植物生态学效益的基本方面,也是当前湿地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5,6]。外来种可能对土壤水分、颗粒组成、营养成分等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6,7]。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引种能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8]。近20 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地力维持、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开展了一些关于杨树种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表明杨树种植导致了土壤水分的散失,土壤有效磷的降低及有效钾的升高[9,10,11]。然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与半干旱区域[10,11],在原生湿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种植杨树除洞庭湖外,其他区域(包括鄱阳湖)却很少见,因此,洞庭湖为评价杨树人工林对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区域。为此,本研究以不同林龄的杨树人工林为对象,以邻近的典型湿地原生植被南荻为对照,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包括含水量、p H值、电导率、粒径组成、全碳、全氮、全磷、全钾等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阐明杨树人工林对洞庭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湿地系统的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广兴洲镇长江防洪堤外滩地(29°32′N,112°55′E),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6.2-17 .8℃,极端高温39.3℃,极端低温-11.8℃。年降水量1200.7-1414.6mm,年蒸发量1270 mm,年辐射总量418.7-455.6 k J/cm2·a,年平均风速2.0-3.0 m/s。海拔为28-32 m,水文季节差异明显,其中在雨季(6-8 月),洪水淹没深度为1.0-3.5 m。在杨树引种前,优势植物为短尖薹草、南荻、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虉草(Phalaris ayuyldinacea)、 辣蓼(Polygonum flaccidum)、水芹(Oenanthe javanica)等,现杨树已成为该区域主要的优势植物。

1.2 野外取样

2011 年10 月,以2000 年与2006 年在滩地上直接扦插种植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邻近的典型原生湿地植被南荻(每年11-12 月被收割用于造纸)为对照,三种植物群落均分布于广兴洲镇长江防洪堤外滩地,地势平坦(高程为30m),群落面积分别约为3×104m2、3×104m2、8×104m2,且相互相连,间隔距离约30-40 m,土壤均为沉积物,质地均一,构成了理想的起源基本一致的对照试验地。依据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在杨树2000、杨树2006、南荻三种植物群落中央各设置3 个重复样地,面积为20 m×30 m,对杨树密度、树高、胸径、郁闭度进行群落调查。在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土壤取样[12],用原状土壤取样器按0-20 cm、20-40 cm、40-60 cm、60-100 cm对土壤进行分层,采样过程中用全球定位系统对每个样点准确定位,记录经纬度及高程。将同一植物群落分层后的土样混合后用自封袋装好,带回实验室。三种植被区域的基本特征见表1。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1.3 室内分析

将带回实验室的新鲜土壤仔细除去可见动植物残体,混合均匀后将土样平均分为两份,一份为鲜样,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一份为干样,自然风干后用于测定土壤粒径组成及化学特性,其中用于测定土壤粒径组成、p H值与电导率的样品过2 mm孔径筛,用于测定全氮、全碳、全磷、全钾的土样过0.149 mm孔径筛,彻底混匀后备用。土壤含水量采用经典的称重法[13];土壤粒径分析采用英国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Mastersizer 2000)测定,依照土壤粒径分级标准将土壤分为9 个等级,从小到大依次为粘粒(<1 μm)、细粉粒(1-5 μm)、中粉粒(5-10 μm)、粗粉粒(10-50 μm)、极细砂(50-100μm)、 细砂(100-250 μm)、 中砂(250-500 μm)、 粗砂(500-1000 μm)、极粗砂(1000-2000 μm);p H值采用p H计测定;电导率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全氮与全碳用德国碳氮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MAX CN)测定;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碱熔一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氢氧化钠碱熔一火焰光度法测定[14]。

1.4 数据处理

采用软件SPSS15.0 对土壤含水量、粒径组成、电导率、p H、全碳、全氮等理化性质进行Tukey式多重比较,显著水平为0.05。其次,采用双变量分析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物理性质

2.1.1 水分杨树2000、杨树2006、南荻三种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位于13.93%-29.20%之间(图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之间含水量差异显著,均以0-20 cm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以杨树2000 为例,各层土壤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40-60(13.93%)<20-40(16.70%)<60-100(19.16%)<0-20 cm(23.60%)。同一土壤深度下,各群落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均以南荻土壤含水量最高。以0-20 cm表层土为例,土壤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树2006(21.00%)<杨树2000(23.60%)<南荻(29.20%)。可见,杨树的种植导致了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与低林龄相比,高林龄总体上加速了土壤水分的散失。

注:图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2.1.2 粒径组成及分布三种植物群落土壤粒径的组成以细粉粒、中粉粒、粗粉粒为主,三者之和占土壤总量的76.57%-90.78%(表2)。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群落类型对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粗粉粒、极细砂、细砂、中砂7 种粒度影响显著,而对粗砂、极粗砂2 种粒度影响不显著;土壤深度对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粗粉粒4 种粒度影响显著,而对极细砂、细砂、中砂、粗砂、极粗砂5 种粒度影响不显著。三种植物群落对土壤主要粒径的影响为:对粘粒、细粉粒、中粉粒三种粒径而言,群落之间0-20 cm与20-40 cm无显著差异,而40-60 cm与60-100 cm杨树均显著高于南荻;对粗粉粒、细粉砂与极细砂三种粒径而言,群落之间0-20 cm、20-40 cm、60-100 cm无显著差异,而40-60 cm杨树2000 均显著高于南荻。可见,杨树的种植导致土壤粘粒、细粉粒与中粉粒的降低,粗粉粒、极细砂、细砂的增高;与低林龄相比,高林龄促进了土壤进一步砂粒化。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 土壤化学性质

2.2.1 电导率与p H三种植物群落土壤电导率位于146.67-317.00 μS/cm之间(图2)。对同一群落类型而言,四种土壤深度之间电导率差异显著,其中南荻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杨树2000 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杨树2006 则呈现出先升高,后平稳的变化趋势。同一土壤深度而言,三种植物群落之间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其中0-20 cm土层,杨树2000>南荻>杨树2006;20-40 cm与40-60 cm土层,南荻>两杨树群落,60-100 cm,杨树2006>南荻>杨树2000。可见,杨树种植导致20-60 cm土层电导率的降低。

三种植被类型土壤p H值位于7.95-8.38 之间(图2),呈弱碱性。同一植物群落而言,四种土壤深度之间p H变化明显,其中杨树2000 中,0-20 cm、20-40 cm、40-60 cm三层土壤p H值无显著变化,而60-100 cm显著增大;杨树2006 中,20-40 cm土层p H值显著高于其余三层;南荻四层土壤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壤深度而言,三种植物群落之间p H也差异显著,其中20-40 cm、40-60 cm两层土壤p H值均表现出杨树2006>杨树2000 与南荻,60-100 cm土层为两杨树>南荻,而0-20 cm土层三种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杨树种植导致土壤下层(60-100 cm)p H值的升高。

2.2.2 全碳与全氮同一植物群落下,不同土壤深度之间全碳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杨树2000 群落中土壤碳含量为0-20cm>60-100 cm>20-40 cm与40-60 cm(图3);杨树2006 群落中,土壤全碳含量为0-20 cm>40-60 cm>20-40 cm>60-100 cm;南荻群落中,土壤全碳含量为0-20 cm>20-40cm>40-60 cm与60-100 cm。同一土壤深度下,三种植物群落之间全碳含量也差异显著,其中0-20 cm、40-60 cm、60-100 cm三层土壤全碳含量均表现出杨树2000>南荻>杨树2006,而20-40 cm层为南荻>杨树2000>杨树2006。可见,三种植物群落土壤全碳含量以0-20 cm表层土最高,低林龄能降低土壤全碳含量,而高林龄有利于土壤全碳含量的增加。

此外,同一植物群落下,四种土壤深度之间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图3),其中两杨树群落土壤全氮含量为0-20 cm高于其余三层,而南荻群落为0-20 cm>40-60 cm和60-100cm>20-40 cm。同一土壤深度下,三种植物群落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因土层深度而异,其中0-20 cm土层,两杨树群落与南荻无显著差异,而杨树2000 显著高于杨树2006;40-60 cm土层,南荻显著高于两杨树群落,而20-40 cm和60-100 cm两层,三种植物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可见,三种植物群落全氮含量总体上呈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大而明显降低的趋势,且杨树的种植导致土壤40-60 cm全氮含量的降低,降低趋势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

2.2.3 全磷与全钾土壤全磷含量位于0.66-0.76 g/kg之间,三种植物群落在四种土壤深度下,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杨树的栽种对土壤全磷含量无明显影响(图4)。

此外,同一植物群落下,四种土壤深度之间土壤全钾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杨树2000 中,20-40 cm显著高于60-100cm外,其余各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图4);杨树2006 中,0-20cm和20-40 cm显著高于40-60 cm和60-100 cm;南荻群落中,而0-20 cm和20-40 cm显著低于40-60 cm和60-100cm。同一土壤深度下,三种植物群落之间全钾含量也差异显著,其中0-20 cm、20-40 cm、40-60 cm三层土壤中,南荻全钾含量显著低于两杨树群落,而60-100 cm土层中,南荻显著高于杨树2000,两杨树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可见,杨树的种植总体上导致土壤全钾含量的降低,而林龄对全钾含量无明显影响。

2.3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土壤含水量与粘粒、细粉粒、中粉粒、全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3),与p H、细砂、极细砂呈显著负相关;p H与电导率、全碳、全氮呈显著负相关;电导率仅与p 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理化参数无相关性;土壤各粒径组成相关性差异明显,以粘粒为例,与含水量、细粉粒、中粉粒、全钾呈显著正相关,与粗粉粒、极细砂、细砂呈显著负相关;土壤营养元素全碳与全氮、含水量、粗粉粒、中砂呈显著正相关,与p H、全钾呈显著负相关;全氮与含水量、中粉粒、全碳呈显著正相关,与p H、极细砂呈显著负相关;全磷与其他理化性质相关性均不显著;全钾与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粗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碳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理化性质相关性不显著。

注:P < 0.05; ** P < 0.01。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对土壤物理性质而言,杨树2000、杨树2006、南荻三种植被群落土壤含水量均以0-20 cm表层土最高,杨树的种植导致了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与低林龄相比,高林龄总体上加速了土壤水分的散失;杨树人工林改变了土壤粒径组成,致使粘粒与粉粒的降低、砂粒的增加,砂粒化趋势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强。

(2)对土壤化学性质而言,杨树的种植引起电导率的降低与p H值的升高,导致土壤全氮与全钾含量的降低;而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低林龄能降低土壤全碳,而高林龄有利于碳的积累。

3.2 讨论

水是湿地关键性的生态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15,16]。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原生植被南荻。可见,杨树的种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散失,可能进一步导致湿地的旱化。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规模杨树的栽种将引起土壤水分的过度散失,干旱化趋势加剧[10,17]。有学者认为,在年降雨量小于400-500 mm的地区,不宜种植杨树[11]。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与植物蒸腾作用密切相关,因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将占地面总蒸发散的60%以上[18,19]。吴立勋等[4]的研究也表明,当林地叶面积指数为4-5 时, 每平方米林地每日的蒸腾量达17.6-22.0 L,折算水柱高度为1.8-2.2cm,对地下水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高林龄所形成的高叶面积指数导致了土壤水分降低趋势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强[20]。其次,土壤物理结构也是影响土壤水分的重要因素[21]。作为构成土壤结构体的基本单元,粒径组成能影响土壤的持水性与渗水性, 从而影响土壤水分的平衡[22]。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的种植导致了土壤粘粒与粉粒的降低、砂粒的增加,以及土壤含水量与粘粒、粉粒呈正相关,与砂粒呈负相关。因此,杨树种植导致土壤粒径组成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的又一主要原因。对由同一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粒径组成主要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22]。研究区域的土壤均由洪水冲击而成,因此粒径组成可能主要受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的影响。由于杨树为速生型乔木,根系深,能分泌较多的代谢物质进入土壤而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加之人类对杨树林地的过度干扰,导致黏粒流失,土壤砂砾化[23]。高林龄人工林形成的庞大根系所产生的大量代谢物导致土壤砂粒趋势随林龄增加而增强[24]。

养分是土壤重要的化学特性之一,是决定地力的主要因素[25]。在林地中,土壤养分主要受到所归还凋落物质量的影响,由于大部分植物凋落物主要分布在表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过程释放养分再向下运输,因此,土壤表层养分一般高于中下层[26]。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三种植物群落土壤表层(0-20 cm)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中下层。对全碳含量而言,南荻总体上显著高于杨树2006,低于杨树2000,对全钾而言,南荻总体上高于两杨树群落,产生这种结果可能与植物的养分归还能力相关。南荻作为造纸的原材料,地上部分被割走,地下根茎成为了土壤营养的重要补给,研究表明,10 月份南荻地下部分生物量高达2.1 kg/m2,占总生物量的25%以上[27],是土壤养分的主要补充。杨树作为落叶树种,年凋落物量大,为1.12-1.38 kg/m2,且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多[28]。因此,植物物种特性的不同导致了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其次,对两杨树群落而言,杨树2000 密度小(833 株/hm2),植株生长快,凋落物量大,而杨树2006 密度大(1666 株/hm2),生长缓慢,凋落物相对较小,从而导致杨树2000 土壤全碳含量明显高于杨树2006,因此,杨树栽种方式也是影响土壤特性的重要方面。对全氮而言,杨树导致土壤中层土壤全氮显著低于南荻,且降低趋势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1南荻根系相对浅,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层,是土壤氮的有力补给;2杨树群落中土壤水分含量低,有利于有机氮的矿化与分解[29]。其次,杨树种植导致土壤中层电导率的降低以及下层p H值的升高。对电导率而言,与土壤盐分含量密切相关,由于南荻的根系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层,所分泌的代谢物质多,从而导致南荻土壤中层电导率高于杨树。对p H值而言,通常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即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降低[30],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r2=-0.50)。

摘要:近几十年来的杨树大面积种植引发了人们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本研究以11龄与5龄杨树林为对象,以邻近的典型湿地植被南荻为对照,拟阐明杨树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土壤物理特性而言,杨树的种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散失,对水分改变的趋势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杨树人工林改变了土壤粒径组成,致使粘粒与粉粒的降低、砂粒的增加,砂粒化趋势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强;对土壤化学特性而言,杨树人工林导致土壤中层(20-60 cm)电导率的降低,以及下层(60-100 cm)pH值的升高,对土壤全磷含量无明显影响,总体上降低了土壤全钾含量;引起土壤40-60 cm全氮含量的降低,降低趋势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此外,两种杨树林对土壤全碳的影响不同,低林龄能降低土壤全碳含量,而高林龄有利于碳的增加。可见,大规模种植杨树导致土壤特性的重要改变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工杨树林 篇9

1 杨树的特征

1.1 杨属的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树干通常端直;树皮光滑纵裂, 常为灰褐色。枝有长短枝之分。有顶芽, 芽鳞多数, 常具粘脂, 具光泽。单叶互生, 长栾形、三角形或卵圆形, 在不同的枝上常为不同的性状, 齿状缘或齿芽状缘;叶柄长, 侧扁或圆柱形, 先端有或无腺点。

1.2 杨树的生物学特性

杨树一般在6~10年到达成熟年龄, 开始开花结实。杂种有时开花较早, 如山杨与毛白杨杂种三龄时就可开。小枝的顶芽为叶芽, 体积较大, 鳞片数亦较多;短枝上的侧芽为花芽, 体积较小。1年生枝, 徒长枝不着生花。杨树芽花期随不同种及其分布区不同而不同。种子很小, 山杨类种子极小, 胡杨种子更小, 而黑杨类种子略大, 不同杨树种的果实成熟所需时间长短不同。

1.3 杨树的生态特性

生态条件是杨树栽培科学依据的理论基础。由于地理环境的要求及杨树本身的特性差异很大, 因此, 杨树各派的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不同, 对环境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

杨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同一个种、种源所产生的无性系, 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总体上是相似的。

1.4 品种的选择

营造杨树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主要采用无性系造林。据美国、加拿大对众多杨树无性系的观察研究表明, 同一立地上不同的无性系, 其生物量生产相差约40%左右, 最大的可相差4倍;比重和纤维长度变异可达60%。因此, 做到适地无性系是杨树胶合板材定向培育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水分利用率

利用Ii-6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试验地林木蒸腾强度。利用下式估算单株林木蒸腾耗水量:

水分利用率:蒸腾耗水量/林地耗水量

2.2 水分光合生产效率

根据小老树成因及改造途径研究中测定的施肥与未施肥盆栽杨幼树的蒸腾强度和光合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绘制出施肥与未施肥幼树光合强度与蒸腾强度关系曲线, 并依此计算出水分光合生产效率, 水分光合生产效率是光合强度与蒸腾强度之比。

3 研究结果

3.1 水分利用率

不同密度人工林单株林木蒸腾耗水量占同期降雨量的比值见表1。三种密度林木蒸腾耗水量对降水的利用率有很大差异, 有随密度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但是, 有相当比重的水分未被利用, 密度小的林分比重更大些。

通过林地水量平衡发现, 除6m×4m密度的林分未被利用的降水贮存于土壤中24.66mm (大部分被蒸发掉了) 外, 4.5m×2m和2.25m×1m两种密度的林分未被利用的降水都没有贮存在土壤中, 而是被无谓消耗掉了, 此外, 还分别将土壤中贮存的水分消耗掉26.66mm和39.79mm, 使林地耗水量大于降水量 (表2)

根据蒸腾耗水量和林地水量平衡中的耗水量计算出水分利用率, 见表3。

三种密度的林木对水分的利用率同样有随密度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但是水分利用率不高, 有很多水分未被利用, 依然是小密度林分未被利用的水分比重大, 提高水分利用率有一定潜力。但是, 提高水分利用率不应以提高造林密度为主要途径, 应选择其它途径, 以提高单株林木蒸腾耗水量为目的, 因为密度关系到单株林木蒸腾耗水量, 而生长量与蒸腾耗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3.2 水分光合生产效率

由实验结果说明, 未施肥幼树的蒸腾和光合强度, 以及水分光合生产效率反映了人工林的基本特征;施肥幼树的水分利用率及水分光合生产效率高于施肥幼树说明肥力低是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

由前述知道, 在现有的立地条件、栽培及管理条件下, 林木蒸腾耗水与降水的比值差为36.73%~70.26%.林木蒸腾耗水与林地耗水的利用率差值为41.12%~59.83%。如果以70.26%和59.83%作为降水和林地耗水的利用率极限值, 则本试验中密度较小的林分仍有相当的水分可利用, 如果考虑提高林地肥力、栽培和管理各项因素, 水分潜在利用值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会更高。

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的途径首先是提高林地肥力。因为营养元素能使根系活性增加, 有增大吸水量和蒸腾量的作用, 营养元素还是植物各种反应的催化剂, 能提高光合强度, 缺氮阻碍杨树吸收二氧化碳, 如施肥后的幼树蒸腾强度高出末施肥幼树35%左右, 光合强度高出未施肥幼树35%左右。除肥力因素外, 合理施肥、土壤管理、合理密度、地表覆盖枯物和径流措施等都会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

上述结果说明, 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仍有很大的潜力, 只要措施得当, 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效是可能的。

4 结论

4.1干旱地区杨树人工林生产力低的直接原因是水分利用率低和水分光合生产效率低, 当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光合生产力接近或达到潜力值时, 干旱将是影响生产力的主要原因。

4.2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光合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林地肥力和提高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水平, 如施肥和混栽固氮树种培肥土壤、利导施肥、合理密度、土壤管理、地表覆盖枯落物和径流措施等。

摘要:杨树是“三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但造林后常常形成低质林, 一般认为是水分满足不了生长需要所致, 所以, 很多人从干旱角度进行了研究, 进一步探讨对低质林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提高人工林质量问题作了进一步阐明。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光合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部门预算改革下一篇:孕期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