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2024-08-06

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精选十篇)

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数已占普通高校毕业人员的相当大的比例。但与社会需求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一些地方把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 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 导致一些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笔者认为, 要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 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调整优化专专业设置,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学校条件与发展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本原则, 针对本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为此, 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 详细了解行业或地方某一领域的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需求情况, 使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保持一致。目前, 我国急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 中职院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 将专业设置的重点放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

调整专业设置包括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两个方面。设置一个新专业既要考虑其发展前景, 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又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 分析其可能性与可行性, 切不可不顾现实条件盲目设置。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职业岗位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调整专业设置必须灵活地对老专业进行改造, 以延长专业的生命周期。另外, 调整专业设置还要特别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 因为特色就是质量, 特色就是生命, 只有具备特色才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

二是加强教材、课程体系建设,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 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非常匮乏, 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的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教材, 这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因此, 加强中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 要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 才能确定课程的专业地位和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 确定教材编写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方面, 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的比重,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职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课程的编制与实施上应以能力为本位, 体现中职特色。另一方面, 要组织好教材的审定和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和审定过程中, 要聘请企业界杰出人士及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 及时删除不符合行业需要或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 增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知识、新技术。

三是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是提高教学的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 要加强校内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中职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 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 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中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可以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建设, 也可由地方政府统筹建设与管理。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训基地, 可利用企业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 根据中职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应积极推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的实习与社会实践, 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 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四是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心应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因材施教,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值得尝试的有研究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当然, 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要积极实施中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核心的中职院校师资继续教育。对于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要加强培训, 提高学历;对于技能较差的专业课教师要组织他们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参与实践教学、科技开发与服务活动, 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对专业教师可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 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同时, 要完善教师聘用办法, 在加强专职教师聘用管理的同时, 重点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六是加强教学管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中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首先, 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其人员组成要来自不同的层面, 除了本校的教学管理干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外, 还应邀请校外的技术专家与管理专家参与, 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 分组落实教学管理任务。其次, 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评估方案, 使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如建立教学计划执行检查制度、定期听课制度、学生学习质量定期分析制度、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定期抽样评估反馈制度等, 在评估方法上要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公开性评价与公正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质量, 更加科学有效地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 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 2001, (9) .

[2]高职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9) .

[3]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4) .

[5]高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 2006, (2) .

[6]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篇2

中职语文也不例外,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学校也对语文不够重视,一再压缩语文课程量,腾出时间学习专业课。

语文是“为人的一生打底子的”,在任何学习时期,都在塑造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的社会通行证。

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达到技能和素质双双提高的教学目的。

一、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发现多数中职生很少阅读课外书,没有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

部分学生会看一些言情武侠小说,或者是利用电脑、手机阅读网络小说,虽然这些小说有着丰富并且吸引人的情节,但并没有很多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只能当做消遣、娱乐,没有起到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二、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三个过程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具体实践中,我让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适时加以延伸。

如学完老舍的《我的母亲》,我让学生对比阅读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学完《我很重要》,我推荐学生阅读毕淑敏的《素面朝天》。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对课文与作者的理解。

我还鼓励学生将看到的课外文章还原成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让他们上讲台发言。

中职学生是有一定的课余时间的,我安排学生课后阅读一些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和阅读性较强的报纸。

这些课外阅读虽然在吸引人的程度上比不上网络玄幻言情小说,但没有古今名著那样枯燥无味,并且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人生哲学、社会经验,也可以从一些暖心的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让中职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学生做到了喜爱阅读,勤于阅读,就做好了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然而仅仅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能并没有放在心上。

教师要把鼓励进一步提升为要求,比如可以适当减少语文课外作业的量,转而让学生每周上交一到两次本周课外阅读的心得和体会,把课外阅读作为中职语文的课后作业完成。

阅读带来的好处,学生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感受到。

就像我小时不爱吃苦瓜,认为吃苦瓜和喝药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很多人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想法。

但是,我家人却强迫我吃这种我那时认为难吃的食物,迫于压力我吃了几口,刚吃下的时候感觉苦口难咽,但吃后不久的那种回甘和清爽勾起了我还想要吃的念头,于是我便爱上了吃苦瓜。

语文阅读也一样,需要教师要求甚至强迫学生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度过“苦口难咽”的初始阶段,学生开始感受到阅读给其带来的“回甘”,主动想要尝试阅读,充分满足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提高所需要的阅读量。

学生度过了“苦口难咽”的课外阅读阶段,便具备了一定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开始阅读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书籍。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分配给学生一些经典文学读物的课外阅读任务。

这些经典的作品通常理解起来生涩难懂,甚至有的还不是白话文,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

然而这些经典读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对应的影视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查阅并观看其影视资料帮助其理解读物,从而对名著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个学习任务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思维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假期不是漫无目的地过日子,而是在娱乐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过程需要避免的误区

首先,不能让学生有自满的心理。

学习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手中有一滴水就以为拥有了整个海洋。

因此,学生在阅读方面有小小的成果时,可以为自己的努力骄傲,但是不能自满,不能觉得自己已经了解得足够多而放弃课外阅读。

教师要及时制止学生的自满心理,与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让学生发现自己还能做得更好并为之努力奋斗。

其次,在读物的选择上,要由易到难。

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阅读难以理解的书籍,这样的阅读学生体会不到书籍中蕴含的深意,无法起到实际作用。

课外阅读需要学生长年累月的坚持,短时间内学生可能没感觉到有什么作用,但它一直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言行举止,终有一天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阅读在其身上产生的惊人的效果。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阅读能力一直都是成正比的。

学生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深度,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课外阅读,这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

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科研;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48-02

一、声乐教学对学期教育专业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能够培养将来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并毕业的学生将来可能面对的会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是一份很有荣耀的工作,也是一份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和激烈的现实环境使得父母更加希望子女获得比他们更好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课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多样化的才艺才能,使其能够以更加鲜活、灵动的面貌出现孩子面前,激发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同时,声乐教学也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心灵的宁静,让自己的心更纯粹、更自然,这样更能接近孩子们的世界,对自己也是不错的熏陶。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师生质量偏低,新进学生音乐“零基础”较多

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是一个误区,许多人包括不少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职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补充,职业教育吸纳的都是那些上不了好大学、好高中的学生,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沦为通识教育的附庸,职业教育吸收的生源也是通识教育挑剩下来的,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性格缺陷(如自卑、过度叛逆等)等问题。而且,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音乐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较少,到了初三以后更是因为升学的紧迫任务而有名无实了。这导致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多少正规的音乐教育和声乐训练,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连像样的音乐器材都没见过。偏薄的音乐基础使得声乐教学进展缓慢,也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职学校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轻视的地位,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缺乏,优秀的老师也不愿过来,没有好的老师又怎能保障声乐教学的高质量呢?而且,许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来源于音乐学院,缺乏幼托机构的实践经历,属于学院派,这对于注重实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类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声乐教学难接地气。

(二)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过于向专业化看齐,同自身的学科特点不符

在教学模式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通过“听、学、唱、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表达能力,提高乐感和找准发音、呼吸、唱腔等的正确方式;在教材内容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大都采用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材,采编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注重乐理的学习等。这种过度倾向于专业化音乐教学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发展特点,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培养优秀的歌唱家、音乐家或者鉴赏家,而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着重学生的音乐渲染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借助音乐同孩子进行沟通和对话,并传递教育理念和情感。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歌唱的更多的是幼儿歌曲,其面对的也并不是那些经验丰富、乐感出众、表情严肃的音乐家,而是一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会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造成他们同孩子之间的鸿沟。

(三)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不重视,授课学时安排过低

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重视程度并不够。许多学校安排的声乐教学课时可能就是一周两节。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老师可能也就是基本完成教学课程任务,根本不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耕细挖、咀嚼精华,只能是囫囵吞枣、求个大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就更偏向于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声乐教学质量始终难有质的提升。

(四)忽视对改进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教学质量长期低谷徘徊

当前中职学校整体科研氛围并不浓厚,缺乏相应的中职科研管理机构,也缺乏固定的中职科研工作者。中职教学科研存在随意的、没有固定课题的现象,同时,中职教学科研也存在科研成果缺乏有效鉴定的现象。由于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漠视,许多中职教育科研成果长期遭受冷落,也缺乏相应的媒体和组织机构去宣传和推广。当然,科研经费的缺乏也是中职科研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师资力量偏弱,缺乏有水平的科研工作者,致使教学科研长期处于落后和被忽视的境地。这种对教学科研的忽视,使得声乐教学长期因循守旧,始终处于低谷徘徊,难有大的突破。

三、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年复一年的严峻,注重“学用结合”的职业教育重新被人们所提起和重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时候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社会资源了。国家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放置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给予同样的生源保障和資源给付。通识教育作为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则作为技术人才的实训摇篮,两者同样重要。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过去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藉此带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二)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学科定位,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

nlc202309090142

中职学校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学前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前儿童完成学前的智力准备和心理准备的幼儿教育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确立起实用导向型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渲染和沟通能力,更多的是交会学生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达成同孩童的交流。当然,基础的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仍需掌握,否则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教师应通过更富于表现力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教学、院园结合、分组教学等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新进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较差,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先帮后”的方式,鼓励具有音乐基础和声乐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材上,教育部门应组织编写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材课本,提高针对性。教师也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培养目标,合理删减、重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提高对声乐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应合理制定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并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安排授课课时,以保障教师能够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学校也应保障声乐教学的教学需求,如训练场地、声乐器材等,加强声乐教学的硬件建设。

(四)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调研,加大教学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不断创新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中职教学科研环境较差的现象,应努力做好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铺好路、架好桥:一是教育部门应在科研机构内部设置中职教学科研研究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二是加强中职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和课题项目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中职教学科研的支持中来,多元化筹措中职教学科研经费;三是加强教学科研成果鉴定和宣传应用;四是做好中职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

四、结论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科研成果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中职院校应立足院校自身的实际,结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声乐教学质量提升,为各类幼托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2]赵沧海.通过练、演、评、赏相結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成效[J].音乐时空.2014(04)

[3]吴楠,阮晓玲,华先宙.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衔接问题之探索[J].黄河之声.2014(01)

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篇4

一、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单一

现在多数中职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有考试和考查两种。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理论笔试, 题型基本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病例讨论、绘图设计等, 分数评定比较容易。考查考试也有统一的评分标准, 容易操作, 只要掌握基本技能, 也能过关。考试是职业学校评价学生成绩的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但此法没有强调其应用性, 考核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 成绩易量化, 对于擅长动手能力的中职生来说不够公平。

2. 考试的内容过分依赖教材

当前学校考试内容仍依赖教材, 以教师及教材为中心命题, 增长了学生的惰性, 引起部分学生对于考试心理不平衡, 降低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的方法虽然有口试、开卷等形式, 但一般习惯于闭卷考试, 容易局限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不利于很好地监测学生学习的质量。

3. 评价目的功利化压抑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成绩的价值判断上, 强调其成绩的功能, 以考核知识记忆为目标, 简单评判, 把学生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等联系一起, 在较低层面上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使学生把追求分数高低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与当今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的形式极不相符。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 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考试的导向作用, 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科发展的动态不够重视, 影响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应对考试。教师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的思想, 不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策略

1. 制定成绩评价的原则

(1) 科学性。近年来,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不同,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气氛, 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只会关心考试内容, 不去主动钻研相关知识。因此, 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考虑了学生学习方式、认知能力、动手操作等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先进性。新的成绩评价体系从人的发展理论为起点, 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人的心理发展出发, 尊重学生,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灵活性。从专业及学科特点、个人的知识、技能体能、理想、态度等, 制订不同的考核方案,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发展变化的, 不能过分看重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 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收集能反应学生学习过程的资料, 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淡化终结性考试。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等, 减少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过程。

(4) 强化整体综合性评价。更新教师传统观念, 纠正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首先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习惯, 其次, 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 如社区、家庭文化背景影响等, 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人生价值。因此, 我们应经常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多方面的引导,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选定自己的进步目标。

2. 加强考试及成绩评价管理

(1) 命题原则。命题者必须保证内容正确、无误,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从学生个性特点、基础能力等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范围覆盖面要广, 要注重基础知识, 综合分析题及应用题比例适当。

(2) 命题标准。由本学科的教研组制订命题方案, 组卷试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基础题、提高题结构合理、难易度和题量适中, 易于评价学生成绩, 考试成绩应符合正态分布;同一学期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同的班级应统一试卷。

(3) 成绩评价。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对稳定的课程建立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评分标准可参照:实验课平时成绩占30%, 实验课考核成绩占70%, 二者相加的实验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的30%;平时理论测验或作业成绩占40%, 期末理论考试占60%, 二者相加的理论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的70%。考试中, 要加强管理, 减少人为因素对学生成绩评价的影响, 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

三、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改革的意义

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经过对学生成绩的多元化评价, 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拓展专业知识, 根据课程特点、技能操作要点,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合理处理教材, 发挥教学智慧进行教学创新。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教师依据新的成绩评价方案, 及时修正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使日常教学评价更科学有效。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努力。评价方法的改革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良好的体验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机会增加,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果。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扩大了对学生整体状况的评价,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训练, 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 新时期应用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更新了教学手段, 恰当地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 促进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实用型医学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如何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尚雪艳, 李艳玲.从对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校学报, 2009 (1) .

通过高效课堂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篇5

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采取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低效甚至负效的课堂,转变为高效率的课堂,将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和灵性以及兴趣还给学生。下面笔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的一些体会。

一、高效课堂的历史背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灌输式和死记硬背,学生是“知识的奴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创造力,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力活力的新型人才,注重能力的展现。基于这种情况,学生必须去“经历”,积累“经验”。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这也符合“真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的原理。

特别是在中职教育中,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因此,高效课堂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高效课堂的灵魂

1.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

2.知识的超市

体验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一种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

2.生动性

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感觉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3.生成性

课堂要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碰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

四、高效课堂在中职教学中的具体模式

1.五步三查模式

因为中职课程中很多都是专业知识,所以,预习是很关键的。第一步,学生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和效果。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和群学。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称为“小展示”;教师在“二查”展示过程中去发现暴露的问题。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 “三查”对大家的展示进行总体的点评。

2.“四平一控”操作技法

(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的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看一下互动的积极性,问题的拓展程度,以及能否将问题生成一定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最终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

(5)一控。老师要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整个课堂的气氛。

3.高效课堂的建构

(1)建构教学关系。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2)建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当教师的角色,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效教师要形成三种素养,即人格、性格、专业化。

五、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内容

按照导学案要求,独立完成训练课题,用红笔做好疑难笔记;联系发放资料和对高效课堂的感知,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内容;及时整理展示,激情投入,规范完成学案内容;高效课堂在时间上的分配和内容上的安排如下:20%(约10分钟)――展示点评,总结升华;70%(约30分钟)――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10%(约5分钟)――总结反刍,当堂检测;总结巩固,深化提高。

进行课堂小结和学习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明确改进措施,每天都进步,每天都提高,在导学案上写一些激励鼓励的话语,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不时地去激励学生,让他们真正行动起来,动脑筋动嘴。

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课改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进步和“均衡发展”,促进中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

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思考

目前中职教育的规模已经走出困境,短短几年中职规模与普通高中齐平,但是中职教学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是中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面临的紧迫任务。怎样才能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呢?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必须注意内涵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然而,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确保中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国家对中职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其质量目标核心内容是把“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指标,建立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建立中职教学质量体系

影响中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有:生源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定位、教学计划、教育管理和评价等,中职学校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

准。而从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来看,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基本的教育质量体系。

1.基础知识方面

学生较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中职毕业(结业)证书。

2.基本技能方面

学生较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获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

3.基本素养方面

学生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如礼仪、应聘、法律、安全、生活的常识;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如普通话、交际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等;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道德规范方面

学生具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就业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5.就业与升学方面

学生根据自愿升学或就业,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校升学与就业率高。

二、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根据中职教育质量体系,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才能保证中职教育质量。

1.中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应该在国家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体制,分工合作对中职教育质量体系的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

2.对基础知识的监测和评价应该采用同普通中学一样的方

式,由各级教科所组织实施,定期按照中职教学大纲标准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保证中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达到毕业水准。

3.对基本技能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应该由具备检测专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对学生逐项考核检测,达到行业标准,方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在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方面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严格考

查、考核,使其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

三、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措施

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是国家、地方和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应当分工负责、互相协调,做好工作。做好中职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监测。

1.加强中职教学过程的监测

正常的教学秩序、完美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应当根据目前中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加强监测。

(1)现在有些学校随意缩短文化课教学时间,节约教学成本,还美其名曰:“加强实习。”其实是减少了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时间,其后果是学生该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学到手,有些中职学生成了新“文盲”;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规定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加强检查,明确规定各个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及其课时数,明确实习的时间长短。

(2)有些教师不认真履行职责,课堂上应付,不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进行有效教学,而是用吹牛谈天消磨宝贵时间。不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而是埋怨学生基础差、无法实施教学,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上课玩手机、打电话成了常态。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走进课堂,督促检查,对违纪师生批评教育。

(3)有些学校专业技能课无师资、无场地、无设备或虽有但不能满足教学必须。其后果是学生毕业不具备专业必需技能,难以适应工作。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当按照专业配备教师,建立规范场地、购置满足教学必须的设备,如若不达标,就不能招生,取消办学资格。

(4)有些学校追求办学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延长学生实习时间,有些实习期达到一年以上,甚至有的入学缴费后几周就派出实习,实际上是为学校打工赚钱。也没有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其后果是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业水平完全不达标,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国家应该明确中职各专业的实习时间,禁止随意延长实习时间,中职院校应配足实习指导教师,并排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

2.加强对教学结果的监测

(1)有些学校的各种考试检测流于形式,课程结业、学业水平、技能测试不按教学目标、技能等级标准要求,降低标准,迎合学生,考场上作弊成为常态,其后果是想学、好学者没劲,有文凭没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应制定中职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地方的教学质量检测部门组织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

(2)有些学校滥发毕业文凭,由于中职生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业水平没有国家的统一测试,都是学校自测,因而有些学校发文凭的标准是缴没缴清学杂费。其后果是学生有文凭,没有符合标准的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中职的文化基础课应该由国家制定标准,地方统一进行考试。专业技能也应如此,统一测试,学生的品德行为、职业道德经学校和实习单位考核,经过考试、检测,合格者才能发给毕业文凭。

(3)有些学校忽视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和发展状态,因而也不知道自己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3~5年的跟踪服务,解

决学生就业或创业上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上的表现情况,为学校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提供

经验。

(4)有些地方还没有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进行评估,也没有进行规范办学的检查,或者没有对不合格的、不规范的办学行为督促整改。其后果是使中职办学声誉严重受损,威胁到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各地应该进行严格的中职办学资质的审查,不合格者坚决取消办学资格,停止招生。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定期对中职学校办学行为进行评估,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限期整改,严重者限制招生,对规范办学优秀学校大力表彰奖励。

只有这样,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对中职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才能使中职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目标,才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才能保证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胥洪树,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初等教育学院科研处主任、高级讲师。

如何提高中职化学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化学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活动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 然而在教育教学领域, 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 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 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 如何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营造氛围, 培养学习热情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 而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依赖于传授知识时的氛围。心理学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教师不妨通过在教室里陈设一些实物, 张贴一些资料图片, 绘制一些卡通画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化学的物质美 (如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 、化学的结构美 (如金刚石、石墨、硫酸铜晶体) 、化学的变化美 (如指示剂变色、沉淀生成等) 、化学的实验美 (如各种精美的化学仪器等) 、化学的用语美等;让教室的四周均成为会“说话”的黑板,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现行的中职化学教材, 相对于目前中职生学习现状和实际分配的课时来说, 其内容太多, 程度较深, 书中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例子太少。这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非常不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要考虑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教学要求跨度较大而带来的教学衔接问题。所以, 教师应适当调整知识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针对中职学生知识面窄、程度较差的情况, 从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例如在讲授醛发生的银镜反应内容时, 可重点放在讲述、演示、讨论费林试剂的制备、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结论上, 而淡化化学方程式的讲解和书写。

其次, 要考虑化学的实用性。教材应当在知识运用、解决化学问题方面提供较充分而符合实际的示例, 为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教学提供条件。

最后, 考虑不同的专业。教科书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适量的弹性内容, 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也可安排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室内装修, 环境污染, 营养与膳食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动力。备课时,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教学, 特别是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 设计或探究实验的改进,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1 利用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为学生的教学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演示实验教学具有启发、验证、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既充满兴趣, 又复习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 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可以预先做一个“黑色面包”的实验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来掌握知识;又如在讲漂白剂有永久性漂白, 暂时性漂白, 物理性漂白时, 可以做三个实验来区分: (1) 在一瓶墨水中加入一块焦炭; (2) 氯气通入一个有润湿布条的试剂瓶中; (3) 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比较记忆, 从而体会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

3.2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 进行常规训练。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教材, 从而形成“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阅读实验的能力;其次, 指导学生勤于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最后, 促使学生勤于动手, 规范操作, 掌握中职化学常规实验手段, 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方法。

3.3 通过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有目的地布置几个实验难度不大的实验习题, 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具体要求,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较简单的实验设计, 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力都充分地表现出来。

4. 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成分,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内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 并在活动中实现认识上的再飞跃。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有利于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某种天赋特长和才能的展现、培养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常用的课外活动的形式有: (1) 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2) 化学课外阅读小组; (3) 化学专题报告会 (或专题讲座) ; (4) 化学竞赛; (5) 化学课外参观等。在活动中学习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如, 在“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兴趣小组活动中, 有的学生想象能否发明一种防锈除锈剂, 不使钢铁制品的形态和性质受影响。又如, 以“厨房中的化学”为课题。学生兴趣很浓, 自发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调查和研究家庭用的燃料、形形色色的炊具、食物的成分和营养、种类繁多的调味品、家庭用的消毒剂等, 他们有的负责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有的负责收集超市有关产品的信息, 有的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讨论等。由于这些活动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因此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在教学中要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实际出发, 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 创造性地使化学教学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英.如何提高职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2.

[2]龚迎春.关于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化学教学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2.

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更是接近了1:1, 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为成绩达不到高中招生标准的学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匮乏, 有不少人全部科目的分数加在一起还不到三位数, 而他们进入中职院校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混张文凭”, 以便以后找份好工作, 因此他们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基本上持排斥的态度, 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 学生在讲台下睡倒一片是常有的事。这种现象不仅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做好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就成了摆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对于如何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 想要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本前提。首先是要加强师德教育, 不仅要在工作中积极倡导爱岗敬业、高昂争先、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 也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陈述会, 让教师学有楷模、赶有目标, 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最终建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是要加强业务培养。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首先就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 除了要精通所教科目的知识外, 还要做到多才多艺,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职院校要定期开展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以便在保持和巩固教师现有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其实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从而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的骨干教师。

2、紧跟时代步伐,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但是有不少教师却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这不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如果说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那么积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工作中应密切注意社会的变化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 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法, 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另外, 中职院校也应注重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和教师更加了解社会需要,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针对自身的不足加以改善。如果仍旧采取以往那种坐井观天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拒不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 是无法真正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判断等放卖弄的能力去思考和钻研, 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然后提出启发性问题, 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设计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开展相关实验, 引导学生走向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 以便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职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每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看法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他们希望教师作出怎样的改进。这种交流除了能使教师得到真实的反馈外, 还有利于与学生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信任, 进而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必须要摒弃过去那种管理观念, 放下管理者的架子, 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合作者,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对课堂教学的不同见解, 从而在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中相互激发、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不仅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还要尊重生命的独特价值, 多对学生进行表扬, 使他们感觉教师对他们的热爱和尊重, 进而让他们明确自身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重新找回自我。 (2) 教师要对学生抱有一颗真诚的心, 并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不要在公共场合对其进行批评, 而是要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启发、劝说和引导, 让他们在认识到自己学习、生活中所犯错误的同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最终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批评。

三、结语

尽管中职院校的生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只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择合理的方法, 仍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 中职教育在近些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 到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大多是那些成绩达不到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 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学习热情不高, 给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对现阶段中职教育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对如何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教育,中职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龚双江:《中职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2]贺祖斌:《职业教育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篇9

一、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哪些缺失

重课内文本教学而轻课外的素质培养是其一。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常常不满意, 可又始终把它们放在语文教学比较次要的位置, 平时虽有要求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地去引导和培养学生, 也没有把它们作为评价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重课外阅读检查, 而轻对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是其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往往过于大而化之, 学生没有读书兴趣, 迫于老师要求, 为完成任务多敷衍了事, 有很多学生甚至根本不读书, 有的是为交差而抄书, 达不到任何读书目的。课堂教学重主导作用而轻主体活动是其三。很多时候我们依然流于传统的教学形式, 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磨灭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重知识教学而轻能力训练是其四。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也是大而全, 唯恐有遗漏和疏忽之处。重课堂教学而轻生活体验是其五。新教材为语文教学安排了较为丰富的语文活动, 但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实施, 更不要说在课外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 寓教于乐。

二、我们怎么教中职语文

(一)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一刻也不能放松, 我们要用百般的耐心去诱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听课、笔记、观察、思考、阅读、写作等学习品质, 这种养成教育比教给他们知识和方法更重要, 更需要持之以恒和耐力。 (展示学生的作业) 大家看, 为了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作业、做笔记的习惯, 我着实下了一翻工夫。首先, 学生人手一本字帖, 从描字开始, 教学生掌握一些书写的基本要求和技巧。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买的字帖与教材是配套的, 在练习书写的同时也熟记了字词和课文重点段, 夯实了基础, 可谓一举两得。第二步:临帖, 指导学生用米字格规范书写, 书写内容不断变换:现代诗摘抄, 成语、名言。同时为了调动学生书写的热情, 我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天把钢楷书写认真、进步大的同学评为“封面人物”, 在班级走廊里公示;家庭作业书写采用男女同学PK的方式, 激励他们把作业写好。另外, 随笔、日记我也重点检查书写的质量, 每次检查, 对于书写认真的同学我总不失时机地写上几句温馨的评语。

总之, 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作业习惯作为重点,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丰富情感体验, 积累语文素材。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 注重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 把生活感受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 变成阅读和写作的血液, 教师要做个有思想的人, 也要引导。

(二) 加强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首先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周密地考虑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怎样的理解, 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 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 我总是提前设计好“思路点拨”, 从不同的方面来启发学生, 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问题。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如何理解‘人’字形铁路更易于火车爬坡”使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备课时我预设了这样的思路点拨,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1.斜面的省力;2.适合一个火车头拉, 另一个火车头推的设想。这样一来, 学生借助“点拨”展开热烈的讨论, 很快就有了答案。不仅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合理性, 也有效地巩固了所学过的知识;既掌握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又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想上好课, 必然要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但也要善于课后总结, 即“课后反思”工作。我从来不认为教师的备课仅仅是讲课前的准备工作, 备课这一环节不会随着讲课的开始就宣告结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非在“课后反思”上下工夫不可。一节课下来之后, 教学效果怎么样, 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重点难点是否突破,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是否积极饱满, 教师的语言是否恰到好处。对于这些问题, 任课教师心里最清楚。因为教师在课前备课时, 已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个预先的期待和评估了。课讲完了之后, 我总是把预期的结果与实际效果做一个全面的对比, 从而形成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 经常保持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自知”, 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多少, 做到了胸有成竹,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三) 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 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的教学气氛, 是否创造了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 是否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只有生动,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让课堂充满了磁性, 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都来当一回小作家, 激励学生为课文续编结尾。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从不同角度想出了许多抚养西蒙孩子的办法:有的同学想到把孩子送到儿童福利院;有的同学想到的是周围邻居们纷纷慷慨解囊进行捐助;还有的想到桑娜的丈夫得到了一笔意外的收入, 日子变得好过了起来。这不仅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更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 既培养了阅读新知识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及时巩固新的知识点, 在纠错中巩固已学知识

学语文就要朗读背诵, 在背诵朗读中能不知不觉增强语感, 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逐步培养理解能力。所以, 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经常督促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切实做到每日一查。这样, 学生的语音、语调就会有所改进, 学生的语感也有所增强, 理解能力自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 及时巩固新的知识点, 还要注意一定的练习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练习的设计应考虑本堂课的知识重难点。应该重点练习当天的重点知识,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完《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后, 为了让学生对人物品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动笔写一写自己的切身感受。 (大家看, 这是学生写的) 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内容, 同时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精神的洗礼。

学生在做练习或考试中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次错了, 改正了;下次变换了题型, 又做错了。由此, 我便从错题入手, 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中的错题收集汇编, 保留错误的答案, 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 加上眉批一一分析理由, 让学生在平时有空和临考前翻看, 加深印象, 这样既能巩固知识, 大大减少错误率;又能提高解题能力, 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以上是我在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方面的一点见解和体会, 也许还很肤浅, 但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总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我会尽我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探索, 不懈努力。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的共性, 但由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不同, 因而决定了职业学校独特的个性。为此, 笔者总结了以下一些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10

一、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特征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应关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体现中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但在实践中, 不少中职学校受传统思维影响, 在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常常与普高教学质量评价混为一谈, 无法从本质上凸显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在特征。即便部分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职教特征设计, 也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表征, 并没有真正触及职校学生发展的内核, 故而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对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 评价标准不清晰

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一套清晰的评价标准之上, 但调查发现, 当前在部分中职学校中, 一定程度存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 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在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 常常根据领导意志或凭借经验随意制定标准, 与教育研究机构组织的专业评价联系不多, 与行业企业的要求相差较大;第二, 标准内容缺乏核心指标。标准内容的目标指向不明确, 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泛泛而谈, 缺乏具有支持学生发展的专业学科特色的核心指标;第三, 标准水平难以评测。大量的评价标准停留于模棱两可的描述层面, 没有达到可操作的量化水平, 致使评价人员只能凭主观判断。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中职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消解, 关键在于对教学质量内涵的准确理解, 并据此确立一种复合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关照下, 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 中职教学质量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其一, 基础性与专业性兼容, 在为学生提供一定宽而深的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 关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实现人与社会职业的有效链接。其二, 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 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 更应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 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 提炼实践经验, 满足现代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三, 人的发展与职业适应相契, 以人的职业适应为基础, 完善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生命价值, 追求人的幸福。

围绕上述中职教学质量的三大特征, 提出相对应的以“文化基础—专业知能—职业素养”为基本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该体系以学生基本素质为基础标准, 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标准, 以职业素养为职业发展的价值标准, 并在此框架下设计各维度的下属指标及其表征、权重。

(一) 学生基本素质

根据中职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特征, 评价学生发展的基础维度应是基本素质, 这既是学生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基本素质”维度下属指标具体分为:

身心素质———指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所具备的良好素质, 拥有健康的体质条件、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及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基础。

道德素质———指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与规范的特点和倾向,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端正的行为品质。

智力素质———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逻辑数学运算、视觉空间觉察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一定存量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 这是学生发展必要的知识文化基础。

情感素质———指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比如在艺术欣赏、情感表达、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拥有较好的素养。

实践素质———指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 学生专业知能

从教学质量的专业性特征来看, 学生的专业知能就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维度, 依照“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的基本特征, 该维度可进一步分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由于受到不同专业特性的限制, 因此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结构、内容以及水平方面, 需要结合具体专业要求设计。

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具体掌握: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涉及的“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五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

在专业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技能, 即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实践操作技能, 即在弹、唱、跳、说、画、演、做等方面实践和创编技能;幼儿保育管理技能, 能够对幼儿进行日常保育、管理、沟通的技能;幼儿园活动设计、实施的技能;与家长交流合作的技能;以及开展幼儿教育研究的技能。

对于“专业知能”指标的评价, 主要可以从下列评价参考入手:专业理论课程学业水平、专业技能课程学业水平、实习见习课程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比赛成绩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框架

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评价机构、评价制度、保障措施等诸多要素与关系, 因此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实施体系的全面呈现与阐述是一大难题。笔者试从支持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 以学生学习的起始水平、过程表现、最终成果以及后续发展作为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纵向流程, 以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为横向要素, 对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基本框架进行初步探索。

(一) 基线水平测评

在学生进入中职学习的第一周内, 由学校教学评价管理部门组织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业基线水平进行测评, 并建立学业评价信息平台, 将每一个学生的基线水平存储进入数据库。针对不同评价指标, 学生学业基线水平测评方式也有所不同, 具体为:

1.基本素质的基线测评

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对学生五项基本素质进行测评, 主要利用日常行为评价量表、情感态度评价量表等对学生道德素质、情感素质进行测评, 获得基线数据B-A1、B-A2;以语、数、外、音、体、美等文化课程为主要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智力素质进行测评, 获得基线数据B-A3、B-A4;最后通过社会实践等课程考核获得学生实践素质的基线数据B-A5。

2.专业知能的基线测评

由专业教师组织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基线测评, 通过理论笔试与技能实考等形式, 获得专业知能B-B1和B-B2的基线数据。

3.职业素养的基线测评

参考国外职业素养测评专业量表, 结合学校生源特点, 按职业道德、职业关键力、职业情商与职业个性四项维度, 编制校本《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测评量表》, 组织学生进行量表测评, 获得职业素养B-C1、B-C4的基线数据。

(二) 过程监控管理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 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 教学评价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评价:

1.课堂教学监控

这是教学质量过程评价的主体环节, 做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相结合, 通过建立“评价部门—教学组—教师”三级监控机制, 对基础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管理, 由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实时监控, 并将评价信息登录评价信息平台;由教学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 开展教案检查、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监控活动;最后由评价管理部门对各个教学组的活动进行统一监控管理。

2.实习见习监控

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大指标的过程性评价, 主要通过对实习见习活动的监控管理。以“学校—企业”为教学评价双主体, 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对学生的实习见习过程进行评价, 将学生在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变化信息反馈至评价信息平台。此外, 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的成绩作为参考指标纳入本环节的评价内容。

3.阶段性水平测评

以学期为一个阶段, 针对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 按照基线水平测评的方法程序, 进行阶段性水平测评, 将测评结果按学期分别标为I阶段、II阶段、III阶段等, 并将每个阶段水平与基线水平进行统计, 经诊断分析, 形成教学质量评价报告, 反馈给教师、学生, 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出预警, 提供改进建议。

(三) 发展水平评定

对学业发展水平的评定, 既是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 也是对于学生发展的关注, 主要分为:

1.发展水平测评

在学生完成学校全部教学计划之后, 由评价管理部门组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能与职业素养三大评价指标进行最终成就水平测评, 获得学生发展水平数据 (D-A1—D-C4) , 发展水平 (D) 与基线水平 (B) 之间的统计比较结果, 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

2.资格证书审核

对资格证书的审核主要是对专业知能达成水平的最终评价, 通过对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书数量、比例、等级等数据进行统计, 以此反映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水平以及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

3.毕业去向统计

中职学校毕业生已不再全部面向就业市场, 毕业去向的多元性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一大趋势, 主要包括了就业、升学深造、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 对学生的毕业去向进行搜集统计, 既是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评价, 也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后续发展, 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追踪。例如, 定期与学校毕业生取得联系, 调查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 建立学校毕业生数据库, 实现职业教育对人发展的终身关怀。

摘要:指出当前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评价特征不明显、评价标准不清晰、评价实施不规范等问题, 分析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特征为基础性与专业性兼容、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人的发展与职业适应相契, 基于特征从基本素质、专业知能以及职业素养三维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提出了“基线水平测评—过程监控管理—发展水平评定”三段式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框架。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比选择下一篇: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