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的保障房

2024-07-18

闲置的保障房(精选八篇)

闲置的保障房 篇1

探索最早从经济适用房开始。一些地方探索实施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模式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有些城市则把共有产权模式引入廉租房;还有一些地方在准备对公共租赁房实行共有产权。

从部分地方政府宣称的实践效果看,共有产权模式既缓解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也让低收入家庭可以获得“恒产”,受到老百姓欢迎。

但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许多专家和部分地方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官员指出,租赁型的保障房,多数应该由政府掌握产权,否则寅吃卯粮,将来有一天将“无房可保”。

更关键的是,一旦可以低价买下全部产权,就意味着将来可以通过上市交易获得高额利差,这是否意味着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保障房分配不公的现象是否会在“共有产权”房中重演?

错位导致配套房闲置 篇2

近日,笔者从一位上海本地银行系统的高管人士那里得知,上海配套商品房闲置已达350万平方米。

配套商品房是上海的独创,虽然上海市政府在2005年3月宣布“两个一千万”工程之时,把它加以注释等同于经济适用房,其实配套商品房不同于经济适用房,它是专门针对拆迁户购买的政策房,5年内不许出售。而经济适用房,以北京的为例,针对的面要更广,其中一部分就是卖给中低收入家庭的。

配套商品房向来是上海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自《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数据,到“十五”期末,上海配套商品房开工量已经超过10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现在空置的数据350万平方米,已经达到约1/3。按照规划中提到的数据,空置的面积已经超过了2006年全年竣工的配套商品房(200万平方)面积。

互不讨好

配套商品房操作模式是,政府以较低的地价出让土地给开发商,再跟开发商签订协议,承诺以保证开发商一定的利润的价格回购,安置给拆迁户。开发商利润低,但毫无风险;政府也可以给拆迁户货币或安置房两种选择,顺利进行各种重大工程;拆迁户也以此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按理来说,是一件三方得益的好事。但是,在目前房价居高的情况下,却出现互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政府建造的配套商品房,事实上并不“配套”,大多远在郊区,而且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在市区生活习惯了的老百姓,拿到了拆迁补贴,却不愿意到政府安排的配套商品房基地去买房,有实力的,宁愿在市内添些钱买房子。

以2005年为例,上海市规划局于6月份批复同意的上海市配套商品房基地,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闵行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7个区11块基地,总面积约1381公顷,都为外环外区域的地区。而对口的拆迁户很多来自于市中心因为建造轨道交通而搬迁的居民。

另一方面,因为上海房价的飙升,拆迁成本大大提高,以徐家汇正在动迁的弘基休闲广场地块为例,补偿款甚至达到3万/平方米,大大超过了2006年年初政府制定的拆迁补偿标准。因此拆迁难度加大,速度放漫,政府给予开发商的补贴也相应推迟放缓。配套商品房的开发商较难拿到政府补贴,而拆迁户又不来买房,因此房子就闲在了开发商手上。

为推进旧区改造、上海发展轨道交通以及2010年世博会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经历了2003以来的放缓拆迁,2005—2006年,上海动拆迁力度再次加大。数据显示,2005年拆迁户数接近6万户,2006年计划拆迁量达到9万户(市区7万户、郊区2万户),与2002年的拆迁规模几乎接近了。

房价上升使得拆迁成本大增,拆迁速度放缓,影响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没有方便出行的轨道交通及郊区的商业配套,市中心人口无法导出,更多人口滞留市区导致房价上扬等系列反应。或者拆迁户不愿意离开,要求补偿款的增加,又促使拆迁难度加大,或者市中心地价上升,间接引起房价的上升等等。

城市化过程的种种矛盾,拧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大疙瘩。处理不好,2003年拆迁的矛盾激化的重现未尝没有可能。

解决之道

要快速促进城市建设,又要保障拆迁户的利益。两难之间,考验的是政府执政的智慧。

看得出,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问题,出在配套商品房的选址与居民的需要产生了错位,政府、开发商都吃力不讨好。配套商品房应该在离市区较近的地方加大供应,不一定在内环,而是在中外环区域等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有效供应。

就闲置的350万配套商品房而言,不妨在配套商品房基地,大力建设商业配套、学校、医院等设施,以及提供方便居民出行的班车等服务,吸引更多的拆迁户入住。

另外一方面,国家正着力于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上海市政府也已经提出扩大住房保障受益面的口号,配套商品房将来也有可能等同于经济适用房,成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的一种手段。

这样,未被消化的配套商品房就可以由政府收购一部分,作为廉租房,或者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出租给中低收入人群。形成一批相当于目前老公房概念的不可售公房,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

闲置的保障房 篇3

一、社区概况

该片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城郊结合部, 包含有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多种保障型住房, 预计居住人数将达9 万人,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超大型保障房社区。目前, 街道根据原先的规划, 组建了40 人的筹备组, 负责社区内各类事务的综合治理。在房屋全部交付完成后, 将成立5 个社区居委会, 并配有工作人员, 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调研发现, 社区内居住人群结构十分复杂, 目前已经入住的有附近的拆迁征地农民、低保户和少量两劳、吸毒人员。

二、社区服务现状与治理难点

( 一) 社区治理难以脱离行政化管理模式

在政府直接介入社区管理内部事务, 垄断社区资源供应的背景下, 会产生很多弊端, 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社区居民与人民政府间的矛盾激化。上级政府在下达指示时往往注重大局观, 忽视细微的民生问题, 使得社区内很多事务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 社区也因此丧失自主权, 居委会只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 社区内的大小事务都需上报街道, 程序化的管理模式相当耗费时间, 同时也极易激发居民与政府间的矛盾冲突。

( 二) 居民对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保障房片区内居民来源复杂, 从拆迁安置的农民到吸毒及两劳人员等。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收入较低且不稳定, 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居民们彼此之间互不熟识, 这也使他们缺失了对社区的责任感和邻里间守望互助的精神。社区内诸如偷盗、火灾等事件频发, 但居民们对此却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 这种病态心理是社区未来发展的隐患。

( 三) 居民需求呈现复杂性、多样性

由于保障房社区的独特性, 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上比普通社区都更为复杂。在社区发展初期, 政府将管理的焦点集中在处理社区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上, 对于各类满足居民长期需求的服务并未落到实处。据了解, 社区居民现有需求除了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及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常规性服务外, 还有关于残疾人的康复医疗、辅助两劳人员回归社区、针对吸毒人员的社区矫正等特殊性需求。

三、未来的社区发展路径

( 一) 治理主体多元化

构建由政府主导, 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分工协作, 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实现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下放, 由政府监管、居民监督社区管理。这种模式既可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与切身需求得到满足、实现社区稳定与发展, 又可通过有力的监督体系保证社区本身的管理效能。同时, 政府还可针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从外部引进社会组织, 以专业化的视角提供服务。

( 二) 培育社群意识

面对居民结构复杂彼此间又陌生的社区环境, 培养良性的社群意识十分重要, 有助于邻里间的人际交往,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通过培养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价值理念, 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社区一员有义务去维护社区的稳定。在面对一些决策性问题时, 社区可以倡导并组织群众团结在一起, 让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形成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三) 提供符合居民切实需求的服务供给

保障房社区内的居民需求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的趋势。社区内老年人与残疾人的比重偏多, 可在社区内设立日间照料中心, 主要负责独居、“空巢”老人的膳食供应、看护照料以及残疾人的复健。对于社区内特殊存在的吸毒、两劳人员首要任务是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安排工作, 尽量避免他们在社区中闲散、游荡, 既保证能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缓解生存压力, 又能减少他们对社区的威胁性。

四、结语

总之, 城市保障房社区的治理与发展应结合其特殊性, 通过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有效管理社区内的各类事务; 促进邻里互动, 增加居民间的人际交往, 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 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 充分调动内部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 采取购买专业化服务项目的方式引进外部资源, 满足居民全方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舒.保障房社区治理路径新探—以北京C社区的治理实践为例[J].社会, 2015 (1) :11-15.

闲置的保障房 篇4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房建设将达3600万套,覆盖率将从“十一五”期末的8%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0%。在当前地方债务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单靠地方政府孱弱的财力,显然难以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投资。

2012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是基本建成460万套、新开工600万套。由2011年的1000万套到2012年的700万套,再到2013年的600万套,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逐年递减,不排除这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大有关。

其实,在保障房建设机制探索初期,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难以为继的弊端就已显现。2011年年中,财政部、住建部就联合发出通知,强调将公共预算、公积金增值部分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10%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但根据机构测算,土地出让金和公积金收益部分相加,大约只能筹集到保障房所需资金的20%到25%。

2012年相关统计数字则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已下达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2330亿元,比2011年全年实际下达数增加617亿元。而与上述数字相对应的是,仅仅是前9个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就同比增长了34.1%。如此看来,仅靠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远远不够。引入民间资金和保险、信托等长期资金,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就成为大势所趋。不少学者认为,一旦资金实力雄厚的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保障房建设,原来由政府主导投资的保障房建设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这一障碍将迎刃而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就宏观层面而言,可谓在经济利益与改善民生之间,在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在楼市调控与经济‘保增长’之间取得双赢。而就微观投资而言,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市场化制度设计,意味着房地产商的赚钱机会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楼市调控一波紧似一波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现实选择,资金、政策向保障房集中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显著,保障房也有望完成从‘烫手山芋’到‘香饽饽’的华丽转身。”上海学者王莹表示。

(二)

民资“输血”保障房建设思路,早在2010年便已十分清晰。彼时,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便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

近两三年,因受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各种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保障房的政策陆续出台,许多楼市资金纷纷投入国家保障房建设中。但截至目前,民间资本投资保障房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民间资本能拿到的预期收益和回报率与原先的预期大打折扣。民间资本继续投资保障房的可能性并没有因政策的出台而变大,这也是其目前所面临的尴尬。

政策变局

“当时我们觉得保障房中,公租房建设的资金压力最大。它建成后要长期持有,不能像经济适用房等可以靠卖实现项目退出,我们希望做一个产品弥补市场的需求。”2010年,按照上海建银精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的规划,建银精瑞旗下的保障房基金将成为国内首只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的保障房建设投资基金。

当时,李晓东动用他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任副会长的关系,以全国工商联名义,发起成立该基金的申请,报送国家发改委,报批规模为100亿元。国务院相关领导在申请函上批示后,抄报住建部。因为100亿元报批规模较大,此举曾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该基金实行“落实一批,发行一批”的原则,拟设期限为7年。基金采用股份公司制,由建银精瑞及有兴趣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商作为基金的发起人与基石投资人,向以200家机构和民间资本为主的社会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首批确认的发起人除建银精瑞外,还包括华远地产、复地集团、四川新希望集团等,发起人合计认购基金总份额的20%以上,并在后续的公租房开发建设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参与公租房的开发、承建和运营管理。按基金原计划,2011年9月应进入募集资金阶段,首批计划募集资金50亿~100亿元,3年内达到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7年内年均投资回报率预计可达5%~12%。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基金刚刚报批还未发布时,我们就跟很多地方政府谈好了一些意向,当时谈的项目还不少,但随着各类资金涌入,地方政府有了更多选择,就提出之前给出的投资条件要重新谈。”李晓东表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让给地产基金的利益将减少,“重新谈后的回报率会低于目标收益率,基金很难在市场上发行。”而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调控以来,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将原本计划建设的公租房项目变成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等能更快获得现金回流的其他类型保障房项目。这是建银精瑞地产基金暂停的另一个原因。“公租房会占压政府很多资金,越是在其财政收入减少时,做的公租房项目量就越少。”李晓东说。

这反映了整个保障房地产基金的行业现状。目前国内保障房私募地产基金缺乏第三方统计数据,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介绍,目前保障房地产基金多为按项目成立,且多数投资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限价商品房项目。“经济适用房等项目能做起来,因为建成后马上有现金回收,获得收益时间短,而公租房私募基金目前基本上没有做起来的。”该人士称。

还有业内人士透露,保障房项目水很深,每个项目的收益灵活性很大,政策也不一样。没有一定实力和背景的民营资本一般不愿意做。目前除了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外,大部分进入的都是信托资金,但往往信托资金对保障房项目有很苛刻的要求,单纯的保障房基金很难达到投资者预期的收益。

进退维谷

“从政策的角度而言,国家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的,但从进入保障房领域的这些资本来分析,大都是打的擦边球,否则利润很难保证。”某家信托公司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如是说。

建银精瑞保障房基金的投资回报是由“政府补贴+租金收益”构成,其中政府补贴包括基金以偏低价格购买公租房项目建设用地、公租房租金价格的政策补贴,银行贷款的财政贴息幅度及项目退出时的税收优惠等。

在李晓东看来,民间资本介入保障房项目,这一基金的发展壮大还需要来自金融政策的鼓励。“例如银行能够为基金配套,以项目贷款或物业贷款的方式给予贷款支持;社保基金以及保险资金能够允许参与投资;允许基金未来改造成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或者允许我们成立的股份制基金公司上市等。”

对于基金的退出,根据方案有三种可行方式:在基金封闭期内,若国家保障房REITs的试点推出,则可以较为顺利地与REITs衔接完成退出;其次,由政府回购这些稳定运营的公租房资产;此外,如果将来国家政策允许,还可以以市场优惠价卖给当时的租户持有。

除了当事人以外,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建银精瑞基金需要在取得土地、财税及金融政策上获得更多的配套支持,以进一步提高投资回报率,才能得到更多类型资金的青睐。这些条件在现阶段对于许多地方政府而言,很难满足。

以保障房建设为投资方向之一的泛华城市发展建设基金执行合伙人贾文清坦言,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体系建设的难度仍然存在。对她所管理的基金来说,关键是如何找到合理的项目。“保障房体系在项目建设上的垄断性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对投资主体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譬如说企业资质之类的;另一方面,政府更倾向于让国企或品牌大企业来参与其中,因此很多会采取邀标的方式。”

“我们目前只能等待新的市场时机,看看国家对这块将有什么样的决策。现在也有一些声音说,保障房不能全靠国家大包大揽。如果各地方政府觉得确实需要民间资本,那么就给民间资本一些机会,也就是我们的时机。”李晓东说。

可见,虽然保障房资金的缺口很大,但民资却很难分得一杯羹。保障房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让利,以此获得投资者可接受的回报收益率,因此受政策影响颇大。在政策稍有变动时,保障房基金难以保证预期收益率,也难以按计划推进,使得市场上真正的保障房基金很难生存。

(三)

从政府直接投资,向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商业化方向转变,是面临财政支出增加、保障房需求量增大双重压力的政府的现实选择。不过,目前国家对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的部分鼓励政策仍只停留在纸面上,未落到实处,这严重限制了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此外,项目盈利不确定、政策保障不明朗、管理经营模糊也依然是阻挡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领域的障碍,亟须进一步破解。

“土地”制约最大

众所周知,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开发企业,建设保障性住房,最关键的还是离不开房地产开发的最基本的两个核心要素“土地”和“资金”的制约。在多位专家看来,与官方缺的主要是资金不同,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要关键其实并不在于资金的问题,而在于土地问题。

“民间资本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是任何资本都一样,投资任何领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投资回报收益空间。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也离不开这个基本商业逻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要关键不在于资金的问题,而在于土地问题,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民间资本的盈利空间多少也在于土地的问题,地方政府不在土地问题上让步,地方政府发债也好,企业平台融资也好,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都是无稽之谈,这也是民间资本以及全国百强房企中有七成未参与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原因。”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指出。

还需政府“铺路”

“住建部发文允许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只是一个鼓励性的文件而已,到了具体操作,保障性住房项目民间资本开发主体还得和地方政府具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谈。对于当前的政策来讲,还没有一个公开的、市场化的标准和体系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张宏伟说。

他认为,只有在公开化的、市场化的标准和体系下出台一些土地、融资及税收鼓励性政策,方可真正起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领域,否则,政策环境不透明,“潜规则”决定政策优惠幅度的操作环境下,对民间资本而言保障房领域的水太深,很难真正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领域进行开发投资。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马智利教授赞同此说。他认为,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难题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多做努力,尽量做到详细、全面、科学、合理。在政策上必须更多地鼓励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性住房项目盈利不确定、政策保障不明、管理经营模糊,是影响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的三大障碍,应尽早解决。”

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引进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补贴能不能到位。“如果政府的补贴难以达到企业投资的合理利润率,就很难吸引民间投资。”

重点攻坚公租房

从保障性住房的组成结构分析,融资的难点正在于公租房建设。由于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以出售为保障方式,回收前期投资较快,因而开发商的积极性较高,融资也相对便利。相较之下,公租房属于出租型,不仅投资期长,而且回报率低。

与此同时,税费负担过重也是公租房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一位参与过公租房建设的某知名国企负责人表示,之前虽有一定的税收减免支持,但“整体税收还是偏高,包括建安税、城建税在内的7个税种累计税率在3.48%左右,还有1%的个税,以及企业所得税”。

保障房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篇5

1、资金不足是保障房建设最大困难。

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能否顺利实现目标的关键。据住建部预算, 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资金至少1.3万亿元。将国家及地方政府各种资金来源考虑在内后, 仍有近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这还未将征地拆迁补偿考虑在内, 另外, 公共设施配套等费用超出计划的部分, 也需地方政府负担, 地方财政负担相当大。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都在软硬兼施, 号召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 以弥补资金缺口, 不过商业银行出于风险和收益双重考虑, 显得进退两难。现在保障房建设要么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承建, 要么通过房地产公司进行开发, 但两类‘开发商’都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很多机构甚至连20%的最低资本金要求也难以达到。由于目前贷款规模有限, 整个信贷市场供不应求, 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上市公司的盈利目标, 也必然会追逐利润较高的项目, 而保障房贷款不仅风险大, 而且综合定价难以令人满意, 所以银行大多兴趣不大。

2、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土地供应无法保证。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红火和一直以来房价的居高不下, 地方政府通过供应商品房建设用地而获取的土地出让金逐年高涨。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0.96万亿元, 2009年达到1.59万亿元, 2010年达到2.7万亿元, 实现了差额巨大的“三级跳”。而供应保障房建设用地, 则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收益。因为加大保障性住房开发, 势必需要地方政府拿出一定面积的土地来配合开发, 与供应商品房建设用地而能收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相比, 地方政府无疑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更主要的, 此举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格局, 从而导致房价难以上涨, 土地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影响税收。对地方政府来说, 保障房建设是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土地供应也就无法保证。

3、建设质量令人堪忧。

由于保障房建设现在还没有专门、明确的监督机构, 造成保障房的建房质量令人堪忧。例如, 去年查出的北京“明悦湾”的项目的质量问题, 这个项目位于大兴旧宫, 它不仅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性住房, 还有商品房的建设项目。出问题的这八幢楼都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项目, 但是其他几幢商品房在调查中却没有问题。所以这就让人怀疑经济适用房的质量不如商品房质量好, 而且现在很要命的一点是:出问题的是它混凝土试验块的强度不达标。盖房子都是需要用混凝土, 混凝土检测的时候需要拿一块试验块到相关部门检测, 它这个强度检测没有达标, 也就是说这个房子在大的质量上是有问题的, 这是比较严重的。

二、解决办法

1、拓宽融资渠道: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 可通过国家投入、土地出让金提成、住房公积金余额移用、地方财政支出、社会融资、银行支持等渠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曾经透露, 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规模达到2.02万亿元, 闲置公积金高达6000亿元。当前中国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规模较大,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 结余住房公积金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 如果能将一部分用于投资公共租赁住房, 投资规模就能达到数千亿元。中央政府要进一步做出具体研究, 帮助各地解决实际困难, 比如中央政府的扶持资金能不能再多一些, 土地出让金和公积金的计提比例能否提高一些等。尽快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保障机制, 建立责权对等的中央与地方间转移支付制度, 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利。

2、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保证土地供应:

各地纷纷加快保障房土地供应的节奏, 在优先保障其用地供应的同时, 也积极探索完善出让方式。以北京为例, 2010年11月,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试行“限地价、竞政策性住房面积”挂牌出让方式。这种出让方式是设定合理土地上限价格, 当竞买报价达到合理土地上限价格时, 则不再接受更高报价, 而转为在此价格基础上通过现场投报配建租赁房面积的方式确定竞得人。采用该种出让方式不仅有利于抑制地价快速上涨, 还可增加保障房住房的供应量。

破解地方政府动力不足的难题, 需要设法转变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作为主要收入的现状, 同时改变地方官员GDP考核机制, 强化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指标化考核以及相关人员问责制。如何破解保障房建设用地这一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认为, 保障房建设不能仅仅当作一项任务, 健康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用产业立法确立用地优先保障机制, 同时使每个城市将交通、教育、就医等资源最为便利的用地, 优先满足保障房建设, 以解决资源配套投入问题。

3、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现在保障房建设普遍存在消极怠工现象, 主要是保障房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监管机制不明确、地方责任的不对等等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相应的监管机制。首先, 应该在中央建立全国保障房建设指挥中心并在各地设立办事处, 统筹安排保障房建设。其次, 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指挥中心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到各地方部门监督指导, 对违规事件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处理。只有责任明确, 惩罚严厉, 地方政府才会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地方政府应该成立由建设、发改、国土、财政、税务、规划、民政和公安等部门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 通过各部门的紧密配合, 整合各部门的消息资源, 定期召开保障性住房领导小组会议, 确保科学决策, 有利于加快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1]张力军.完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两种措施.城市开发, 2004;13

[2]万婷.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性建议.中国房地产, 2005, 10

[3]杜文.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四川大学, 2006

探析住宅保障房的质量控制 篇6

一、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初期设计:设计是整个建设项目的龙头, 管理好设计工作, 就能从源头上保证工程的高质量, 如果设计人员的设计不合理、深度不够, 就会造成很多质量问题, 例如:对一些压力等级的标注有误;一些场所的通水管道未做到很好的保温设计等。在提倡节能环保的社会, 建筑的节能环保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些设计者违反设计规范和标准, 造成高度、间距都不满足规定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施工方面:外墙保温的施工, 冬季天气寒冷, 建筑的外墙起着很重要的保温作用, 外墙的保温施工必须接受严格的监督, 常出现的问题有保温墙体开裂、保温板脱落和保温层的厚度达不到要求等。目前, 很多设计要求采用非粘型砌体材料, 这些新型墙体材料和传统的粘土多孔砖在技术性能方面有所不同, 吸水膨胀、干燥收缩等等;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完善, 造成残疾人在一些场合不能得到妥善照顾, 残疾人坡道凌空的侧面没有做50 mm的安全档台, 坡面太光滑, 地面未做到取平以及缺少扶手等;由于施工人员对规范的掌握不够全面, 导致一些高层中的防火设施不完善, 某些重要的塑料排水管道缺少防火设施, 施工人员对防火设施的安装和保护不妥善等;屋面防水层上面都有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保护层, 有些施工人员没有在明露的防水层上面涂浅灰色反光涂料, 造成防水层的加速老化, 影响防水效果;屋内安装的插座不配套, 厨房、客厅等地预留的插座不规范。以上问题看似都是小问题, 但是将会对入住的用户造成很大的麻烦。房屋的防雷接地措施如果不到位也会造成致命的问题。经济适用房并不意味着降低建筑标准, 而是强调的使用效果。

强制性条文的执行:砌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未规范砌筑;装饰装修时房间有防水要求的部位没有防水导墙;排水管道铺设不合理;灯具接线或安装不符合要求。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做到不定期抽查, 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项目要进行公布, 例如, 2011年福州市委对全市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检查中通报很多质量问题。

(1) 个别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未按8度设防, 墙体拉结筋未通长设置。

(2) 个别项目框架柱加密区体箍率小于1.2%。

(3) 个别项目楼梯板面负筋未贯通全跨。

(4) 个别项目楼房的活荷载折减有误。

(5) 个别项目二级框架未要求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6) 个别项目角柱、短柱箍筋未全长加密。

(7) 个别项目建筑物超长但未采取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

(8) 个别项目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条件不符合闽建科[2008]60号文要求。

(9) 个别设置闷顶层建筑上下层侧向刚度比严重不足。

(10) 个别项目桩承台底筋不满足受力纵筋最小配筋率要求。

(11) 个别项目梁面负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12) 个别项目未注明PHC抗拔桩应采用机械连接方式。

检测方面:外层保温墙体、室内环境、门窗等缺少严格的检测或检测不够全面, 这就给入住的人们带来麻烦。

此类质量问题并不是无法克服, 只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参建单位都能严格执行各种规范这些质量问题就能很好的避免, 事实上, 这些问题大都是偷工减料、谋取私利的结果, 出现这种问题显然任何一方都脱不了责任。

二、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监控措施

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住房工程参建各方面都必须充分认识的道理, 住房困难的家庭本着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购买保障性住房, 如果连生命财产都得不到保障, 怎么能称得上是“保障性住房”, 这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建设过程中, 各个部门都应该把好质量关, 将质量监督管理摆在首要位置, 认真贯彻“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的原则, 让这一原则成为勘察、设计、施工等每一个步骤的最高准则, 切实做到工程质量过硬、人民群众满意, 使每一套保障性住房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增强各个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感, 应严抓工程质量, 加强对前期技术论证的重视, 做好工程基础资料的提供工作并能统一安排各方面工作, 保证工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成。施工、监理和建设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三个必备因素, 缺一不可, 三方统一协调的工作, 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

勘察单位要做到真实、准确, 勘察现场、编制勘察纲要以及现场作业等都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必须符合建设标准和施工要求。

设计单位的选择应该实行公开招标, 挑选实力雄厚并且符合要求的单位, 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应当择优选取, 保证设计的品质。建设质量并不单单是指工程质量, 规划设计的质量也占有很大一部分, 所以提高设计的品质是必要的。以人为本、功能齐全等特点都是保障性住房应当具备的, 这对设计要有一定的要求, 设计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设计单位应当和施工单位保持良好沟通, 这样能够大大减少造成工程质量的因素, 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优秀的施工单位所必备的条件, 强化责任制, 做到“责任到人”, 不能偷工减料。人是控制的主体, 在工程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员上岗都要经过培训和考核。其次, 材料和机械也是施工单位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材料的采购、使用等都是要严格控制的, 材料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采购部门必须选用检测合格的材料。还有就是施工的机械方面, 机械的程序化、规范化操作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 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 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安全第一是最高准则。

监理单位要切实担负起项目监理的责任,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 监督部门应当有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把好质量关, 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督促施工部门进行整改, 不能疏忽大意, 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是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的三大部分, 施工单位要做到自身监督控制;监理单位应做到“及时”,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 并严格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知道符合要求;建设单位应当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进行相互督查, 三方应当共同努力, 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保障性住房的推动情况

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改善中低档人民的住房条件。有些地方政府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 导致一些现实问题出现, 例如政策不周、法制不全等。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不是很成熟, 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政策边界不够清晰, 同时, 也有前后政策不能很好衔接等问题。

综上所述, 保证保障性住宅的工程的高质量并不是一方面的责任, 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 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民众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 土地是保障性住房的源头, 政府应该加强土地规划, 合理利用和管理, 严格控制土地交易的投机行为, 通过有效的调节土地投放来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量, 政府应当通过一系列税收措施抑制高档住房的建设, 鼓励保障性住房的生产;另一方面, 低收入家庭渴望尽早入住保障房造成了保障房的建设工期紧张, 导致一些手续不完备、施工不达标等问题, 还有在不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施工也会引发质量问题, 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 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群众的配合才能解决。此外, 对于各个参建单位而言, 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在履行社会责任, 能够为企业赢得一个良好的口碑, 增加企业荣誉。所以各参建部门应当尊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保持高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积极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 让人民住上优质的保障性住房。

摘要:近年来, 保障性住宅的工程质量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强化监管作用下总体处于受控状态, 发展趋势稳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才能更好地避免质量通病和新生问题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宋伟香.绿色住宅质量保证措施的研究[D].华侨大学, 2009.

[2]陈然.浅议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J].中国保险, 2009 (07) .

[3]毛风华, 张喆.住宅工程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24) .

保障房规划设计问题的探讨 篇7

民生问题逐步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及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中,就把“如何实现‘住有所居’,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列入了重要课题,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的任务,与2010年580万套的目标相比,增长近一倍。因此,规模空前的保障房建设与供应计划也成为建筑行业中的头等大事。尽管国家对保障房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保障性住房仍笼罩在商品房开发的阴影之上,不仅资金地皮得不到保障,在房屋的设计施工与建筑方面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笔者着重从保障房的规划设计这一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保障房的科学建设与居民居住的舒适性。

2 保障房的整体规划思路

首先在设计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思维,破除高容积率项目等于塔楼林立这一传统思维。相应的,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合理灵活的单元住宅体系,如一梯四户的单元系统,并且通过大型的中央绿地和大围合的形式,实现居住区开放宽敞而又宜居的整体氛围。通过大围合模式,使均衡共享的开放型空间取代传统的层级性空间,在满足日照容积与绿化率的同时又使得不同的地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高人口密度下的高容积率与高日照标准。

在保障房的整体设计中,我们不能因为其是保障房就降低对生活标准的要求,在设计中既要注意成本,又要尽可能减少外界因素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当面临噪音干扰的时候,设计上可以让承噪面一侧的建筑适当退让,让出的土地可以改造为区内景观或是用作集中停车场等,减少干扰的同时分散用地和其他公用应用的压力。在保障房的整体规划中,还要考虑到居住区的整体景观设计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如通过外向型广场喷泉等景观设置,通过合理规划,使城市公共绿地与小区的景观绿地连成一体,以实现绿化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而廉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房建设中也有其相应的地位。廉租房自有其特点,一般而言,其面积相对较小,在设计中应实现厨卫的合理规划,尽最大可能降低租户的人均公摊。在设计上,可采取通廊式的布局,根据采光的需求设置房间走向,在避免纯北向户型的基础上实现交通核的服务效率,减少因交通公摊而挤占的面积,大大增加房间内部的面积,从而实现经济性与舒适性并存的目的。同时,在设计中,为了照顾各房间的采光,可采取凹凸错落的设计,以保证各户的光照率和生活品质。

3 保障房设计中的外部环境——日照与通风

一般情况下,保障房日照标准不能低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标准。有些设计者认为,保障房是一种有时效性的建筑,单个家庭的使用周期较短,因此可以适当在日照上做出让步;可以对户型相对较小的廉租房适当放宽标准,以便于建筑设计的操作。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只从经济实用和节省空间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要“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虽然保障房的住户流动性较大,可能白天在家时间不多,但是,如果房间日照过少或者是“黑厅”,住宅与房地产

房子容易变得阴暗潮湿,压抑且不通风。如果家里有老人,没有适当的日照则会严重影响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牺牲日照”而换取设计满足“功能性”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对于不同问题,我们应作不同的分析。如广西、广东这些南方地区的年日照量充沛,则可以适当地调节并减少保障房设计中的日照面积。所以,并不能笼统地规定保障房的日照面积,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房屋之间的楼间距,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需求进行限定,片面追求节地最大化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保障房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最低的日照通风标准,这样才能使保障房建设更加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具体地说应满足以下要求:

(1)保障房的内部空间要保证至少有一个居室能获得标准日照;

(2)各个居室除小于10m2的过厅外,均应有直接对外的窗(门);

(3)厨房要直接对外通风,以保证空气对流;

(4)允许卫生间间接通风和有暗卫生间,但应确保不串气,排气道直通屋顶。

这些要求应该是保障房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在日照和通风方面的最低居住标准。

4 保障房的套型设计方法

4.1 居室的设计要求

保障性住房一般情况下都以一房一厅或者两房一厅的户型为主,所以在1~2人居住的30m2小户型中,扣去公用部分面积和厨卫面积,通常使用面积应该在20m2左右,因此,如果既要考虑采光通风的问题,又要强调空间独立性的问题,就会显得房间非常拥挤。所以,一般情况下,一房一厅的房子在设计“厅”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将常用的电器简单化。如液晶电视机兴起后,起居室兼餐厅的开间就可以缩小:按32英寸液晶电视的适宜观看距离为2m计算,这一空间的宽度可在2.5m左右,不一定要摆放沙发,设计者可以综合起居厅和餐厅的家具配置互用,这样既能节省空间,又能满足住户的日常需求。对卧

室的设计要求,可按《住宅设计规范》中双人不小于9m2、单人不小于6m2的规定。这是家庭居住的最低要求,如此才有可能满足必要家具,如床、床头柜、衣橱、写字台或电视柜等的摆放和使用。为保证个人休息及私密性,卧室亦不应被穿越。

4.2 厨房的设计要求

厨房是家庭生活的必须空间,住宅、公寓中每户使用的专用厨房是家务活动的中心,主要供烹调、洗刷、清洁等使用,厨房内主要有灶台、案台、水池、储藏设施及排烟装置等。因此,保障性住宅的厨房净面积不小于4m2,厨房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厨房应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在平面组合中应将厨房靠外墙布置;

(2)厨房的墙面、地面应考虑防水,便于清洁,地面应比一般房间地面低20mm~30mm;

(3)厨房的布置应符合操作流程,并保证必要的操作空间,尽量缩短往返路线,以方便使用,操作面净长不小于2.1m。单排布置设备时,厨房净宽不应小于1.5m;双面布置时,其两排设备的净距不小于0.9m。

(4)在厨房内应布置足够的储藏设施,如壁龛、吊柜等。为方便存取物品,吊柜底距地高度不宜超过1.7m,灶台上部和案台下部的空间也可储藏物品。

4.3 卫生间的设计要求

通常将沐浴、盥洗、便溺三种功能要求布置在一起的房间称为卫生间。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卫生间设计,应保证面积不小于3m2,便器、洗涤盆和洗衣机是必须的,但浴缸或淋浴房因占空间太大,所以一般以不放为妙。保障性住房卫生间的使用面积按设备数的不同而不同,若同时设便器、洗浴器、洗面器,则使用面积不小于3m2;若只设便器、洗浴器,则使用面积不小于2.5m2;若只设便器、洗面器,则使用面积不小于2m2;若单设便器,则使用面积不小于1.1m2。布置三件卫生洁具的卫生间的最小净宽不得小于1.5m,以满足最小浴缸的尺寸要求。当卫生间长度足够时,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将对私密性要求不太高的洗面盆、洗衣机放在外间,可同时供两人使用。

5 结语

总之,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通过采用一种周正而又灵活的方案,使用方整的建筑空间布局,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小区外部整体严谨有序、内部空间设计灵活多变的特色。整个建筑格局根据地势地貌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因势利导,沿街立面同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与此同时,通过设计使公共绿地与区内绿色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小区内部绿色轻松的宜居氛围。保障房的建设源自对生活的追求,在设计施工中我们应竭力克服现实条件的阻碍,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居民居住条件的满足。只有人性化的良好规划布局,完善的人车交通系统,生活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景观,以及亲切、合理的建筑设计,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住的满意度,使得不同背景身份的居民在良好的公共环境中互相交流交往,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居住社群的安定感。

参考文献

[1]唐莉.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1(5):52-56.

[2]丁成祥.居住源自生活的需求——谈保障房社区城市设计[J].中外建筑,2011(6):90-92.

[3]刘树森.可持续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J].城市住宅,2009(2):114-115.

[4]陈桂龙.深圳保障房绿色建筑开发实践[J].中国建设信息,2011(11):33-35.

天房:主打保障房 篇8

“天房集团是改革开放后天津市组建的第一家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发展势头看,去年集团开发建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20项,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进一步形成在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周边区县项目协调联动、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天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鹤亭说。

可持续发展

天房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其加速释放土地储备空间有关。随着三年内商品房结算资源的增加,公司业绩步入快速释放期。其中,天津湾、天房美域项目为影响其业绩最关键因素。天津湾二期已经预售完毕,公司2011年业绩确定性较高。天房拥有的汉沽河西老城区一级开发业务,将自2010年开始贡献业绩,弹性较大。天房美域位于河西区津淄公路以西,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分为两期,组团式开发;已经结算约7万平方米,销售均价9500元/平方米;后续部分结算期间为2010~2012年,为公司近年业绩重要来源。

天津湾项目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项目为公司与首开股份合作开发,该项目共分5个地块:其中,A块为商业(嘉茂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米。其中6万平米整售给嘉茂,已经结算。B地块为纯住宅,建筑面积16万平米,目前基本预售完毕,销售价格为13000元/平方米,将于2011年竣工结算收入。C、D地块皆为混合型规划,具体为公寓和写字楼;其中,公寓占比达65%,主要为销售。另外,公司拥有的融邦大厦项目尚未开工,预计将被处置,对2010年业绩有所贡献。

目前,天房集团拥有滨海新区港东新城开发(约8.68平方公里)、汉沽新区东扩(10.77平方公里)、宝坻区学府新城(2.42平方公里)、宝坻区潮白湖综合开发(23.53平方公里)、静海县团泊新城(15平方公里)、宁河县七里海综合开发(389平方公里)等土地一级开发业务,以上合计约449.4平方公里;另外,天房集团持有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5%股权。中新生态城占地3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500万平方米、商业和产业面积1000万平方米。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天房集团审时度势调整经营思路。马鹤亭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抓发展、抓班子、抓规范”的方针,提出“做大做强母体公司、盘活上市公司、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思路,成功实现了从“空壳”、“死壳”向可持续发展的蜕变。

从二级市场开发为主,逐步转变为土地开发、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本运营并举的集群业态,为天房集团抵御市场风险搭建了科学发展的架构。天房集团先后打造了瑞江花园、海河天津湾、天房美域、天房峰阁、吉利经典、大学新校区、天宾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精品项目。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延伸产业布局。围绕天津市总体规划的11个新城,大力拓展土地一级整理业务,先后实施大港、汉沽、静海、宝坻、宁河、武清6个区县10个项目。并且成功举办“走进滨海、走近达沃斯”滨海大型地产论坛、中国国际城市发展与地产运营投资交易会“天津专场”、“天津地产发展与投资高峰论坛暨2009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中期研讨会”,彰显出领军国企的风采。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败。如今,天房集团所属子公司由3个发展到16个,总资产从组建时的8000万元发展到147.5亿元;年开工面积从20多万平方米增长到300多万平方米,累计开发面积已达2000余万平方米。

多元融资

地产公司的存活终究要靠充裕的现金流。2009年年初,天房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70%,在天房面临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风险的危险关头,马鹤亭提出一套创新融资模式——股权融资、企业发债、创立保障房投资基金、参与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

由天房集团发起、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独创了全国首支“保障性住房投资基金”。该基金的投资人主要由银行推荐,资金来源采取社会募集的方式,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即“银信政”产品资金。“银信政”模式一般为银行 (委托人) 委托信托公司 (受托人) 设立对应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用于某地建设项目,银行再将信托计划拆分卖给投资者。2009年6月11日,在“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该基金同时与工商银行、天津分行、渤海银行、天津信托、安信信托、交银国际信托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获批规模50亿元,首期计划投入20亿元。这一基金的推出将丰富了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对完善房地产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天房集团还与吉富中国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天津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规模为50亿元,管理人为天津吉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由天房集团和吉富中国共同出资而成,资本金1000万元,双方各占50%股权。

除了产业投资基金外,天房集团采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利用旗下天房发展上市公司平台定向增发、发行公司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天房特别注重股权性融资,调整资产负债水平,目前,天房通过定向增发、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各类融资方式已筹集资金30亿多元。

银行信贷方面,天房在已有银行渠道的基础上拓展合作银行范围,先后同渤海银行、上海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齐鲁银行等新兴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其中融资结构实现良性调整,通过到期贷款的置换,把短期贷款向中长期贷款转换。特别是与国开行天津分行签署总投资320亿元项目的合作协议,进一步筑牢与大型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关系。

天房还参股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与主流金融机构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打造资本运营板块,实现了资本运营与实业经营的良性互动,为保证天房集团各项业务良好运转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一号工程

多年来,天房集团秉承“和谐天房、责任地产”的理念,将政府所需、百姓所盼与企业所能有机结合,在关注民计民生、心系百姓安居的实践中。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把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集团的“生命工程”、“一号工程”。先后投资建设了瑞盈园、瑞益园、东城家园、东丽华明新家园、西青福悦里、静海团泊示范镇、汉沽雅安里和泰安里等社会保障房项目。2008年,投资建设社会保障住房就达到了168万平方米。

2009年6月21日,天津规模最大的限价房项目——天房雅韵,被天房集团以10.9亿元率先中标,开盘销售当天就有147套被认购。

马鹤亭表示,天房集团2010年将积极融入天津加快发展的实践之中,全面提速20多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全年计划房地产开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其中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发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同时,天房集团还将按照“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目标,重点将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抗震等人文理念融入到开发建设标准之中,为城市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天津和天房集团走在了全国前列。

某研究院统计了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深圳以及重庆的相关数据发现,截至目前,这6大城市中,仅有天津市廉租房完成比例达到了100%。

据天津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天津市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770万平方米、11万套。而天房集团就占了一半。在天津,每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就有一个是由天房集团承建的。

在2009年,天房力推八大项目。范围分布在滨海新区及宝坻、静海等区县。项目包括:汉沽河西老城区改造项目、汉沽城区东扩项目、大港港东新城项目、宝坻学府新城和潮白湖综合开发项目、静海县团泊示范镇和团泊新城项目、宁河七里海项目等。

天发集团近年除致力于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之外,也在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特别是加大了滨海新区的改造力度,以城市发展的视角开始投资运作一大批项目,如汉沽河西老城区改造,汉沽区的东扩项目、大港港东新城、中新生态城等项目,开工面积将达到300万平方米左右。

上一篇:在线音乐在一起下一篇:身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