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2024-05-05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精选十篇)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1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 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 在校工科学生数量突破700万, 位居世界第一。但就整体而言,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还不够明晰, 体系还不够完整, 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据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 工科专业遇冷, 生源萎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透露, 在高校扩招阶段, 工科学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40.9%下降到2010年的33.4%。工科专业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所需技术人才的使命, 而工科生的工作环境较之其他专业更艰苦,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同时, 工科的学习过程相对比较辛苦, 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工科专业便在一定程度上遇冷。

2. 工程教育脱离实践, 过度科学化。

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但工程的概念和实际范畴远大于科学的应用, 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科研探索和工程实践的脚步不断前行, 工程已经不但基于理论, 还要基于经验。而且, 工程的开展还需要大量的人文知识和实践技能, 必须与市场和社会紧密结合。因此, 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员不等于科学家, 他既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工科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可是现在大学里的教育却呈现过度科学化的现象, 学校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脱离了工业生产和实践的需求, 单一的知识传授竟成了工程教育的主流, 培养出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远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 师资队伍建设缓慢, 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

1998年扩招以来, 高校在短时间之内增加了大量的师资。目前在工科高校, 大部分的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 大量的博士一毕业就直接站上了讲台。教师的工程背景较弱, 严重影响到了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又受到种种限制。由于人事体制的问题, 许多优秀的企业人才即使有心从教或到高校兼职, 因为学历等原因又难以达到高校的要求, 造成了师资“出不去、进不来”的局面。

4. 教学内容陈旧, 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持乏力。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几代人积累的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但是, 那些不能适应现代工程需要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我国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中还普遍存在专业课程、单科性课程过多, 知识分析学时过多, 单一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过分强调的现象。而培养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严重不足, 出现了培养学生直观判断力和传授工程经验的教学环节少的局面, 更无法如工程教育体系完备的国家那样开设突出学科知识间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前沿课程。

5. 办学视野不开阔, 产学研合作不足。

工程教育从事的是教授工程知识、培养工程意识、发展工程能力的教育活动。工业企业是使用人才、发展生产力从而使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机构。为此, 高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必须面向工程教育, 两方面紧密合作, 才能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教育都未能与企业紧密结合, 企业与学校缺乏交流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到企业集中实习时间过短, 很多学生对实习不够重视, 到企业只是走过场, 没有主动实践的意识。与此同时, 企业实践的软硬件条件较差, 对实践环节的效果有负面影响。

6. 人文教育缺失, 部分工科学生精神世界单一。

人文精神是道德观念、也是价值取向的潜在动力, 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扎实的科学知识, 也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高等教育被片面地定义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 提倡的是专才教育, 高度聚焦于实用性, 相对忽略了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

二、探索高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 倡导“尊重工程”的校园文化, 改变“重科学轻技术”的落后观念。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理解工程的创造性和综合性;领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程精神;鼓励青年学子解放思想, 勇于尝试, 积极将自己的原创性设想付诸实践。

帮助师生全面认识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既指攀登科技创新顶峰的高层次人才, 也包括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各个层次中做出成绩的人员。他们的贡献既可以是重大发明创造, 也可以是些许的小改进。就是说, 有的要能侧重于基本研究和产品开发, 有的要能侧重于工程及产品的设计, 有的要能侧重于一线的生产制造等等。这样的人才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

2. 打造“双师型”人才,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挑选优质企业进行合作,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 由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学校专业教学中某个模块的培训。学校负责基础的专业知识讲授, 专业培训涉及生产技术和现场操作的去企业进行培训。同时, 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探索有大学特色的学科性公司制, 让教师能接触到一线工程项目。规定工科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建立企业鼓励优秀人才到大学任教和接纳大学教师兼职的机制。实现懂工程的人教工程, 教工程能做工程, 打造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工科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突出等特点, 在课程设置上, 实践教学环节应比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更多的时间, 投入更多的精力。改变实践教学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学分比例、系统性等方面相较理论教学处在从属地位的不利局面。在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同时, 应当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创造真实的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体验式教学。

通过系统化的培养, 多措并举, 力争将学生打造成为: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及社会责任感;具有全球化视野;有理想、有担当;讲合作、谋创新;能学习、善沟通;能有效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工具与设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4. 政产学研互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 政产学研合作, 能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教师既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仪器设备, 又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 在合作中, 要时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锻造、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前提, 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急需人才为目标, 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未来的政产学研合作中, 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企业协作科研、联合攻关, 结合双方的优势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学校还要坚持“急企业之所急, 想企业之所想”的优良作风, 抢占科技制高点, 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创新和创造促进企业进步。另外, 通过合作为企业拓展视野, 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通过设立实习、实训基地, 将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拓展与深化和企业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建设研发基地和研究中心, 共同提高双方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在加强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要不断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新模式, 深化校内教学改革,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5. 瞄准学科前沿和社会需要, 灵活调整专业结构。

为有效增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前瞻性, 快速适应学科发展和区域内的迫切需求, 高等工程教育应灵活机动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未雨绸缪, 适度、超前地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立足现有的师资力量, 及时改造传统专业, 加大新专业的开发力度, 通过持续的努力, 使所有专业都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6. 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在交叉与融合中实现突破。

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离不开人文精神和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缺失会严重制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的潜能难以全面开发。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都需要综合学科的力量才能解决。工科高校要分析自己已有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优势和局限, 从传统和现实两个方面寻找自己与文科之间的结合点, 实现交叉和融合。

参考文献

[1]潘云鹤.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 (4) .

[2]王小琼.创新型人才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学源头活水[J].江淮论坛, 2013, (1) .

人才技术创新调研 篇2

人才及技术创新工作汇报

一、企业人才及科技创新情况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集团是我市首家省级企业集团。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始终坚持走以人为本、科技带动、促进发展的路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集团拥有总资产16亿元,现有员工20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2016年主营业收入5.2亿元,上缴税收1968万元,上缴五险2804万元,全年发放工资总额7899万元,固定资产投入达到2535万元。“****”是中国驰名商标,“****”是省著名商标,“****”牌还是省名牌。集团还荣获省级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泰安市创新型企业、泰安市市长质量奖、泰安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国家印刷示范企业等称号。

集团是**市经济支柱企业,近年来集团位列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中。主营产品“**”牌服装在我市具有龙头地位,**品牌经过多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覆盖较为广泛的市场优势。特别是在设计、打板、裁剪工序上实现了中欧结合的技术。设计及工艺技术是公司独立开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新开发的全麻村西装、石墨烯衬衫及石墨烯口罩新产品获得广大用户好评。在**系列产品开发中,注重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开发产品,在产品调制中采用的是日本气象色谱仪检测理化指标,从而稳定了指标。近两年先后开发十六个产品,其中有8个品种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人才引进培养情况

集团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工作,出台了《招聘高校毕业生暂行办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按照“进得来、留得住、做贡献”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这一着力点,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服饰公司从浙江高薪诚聘的高级工艺师,有着多年服装设计及开发经验,带领技术人员开发了全麻衬西装、石墨烯衬衫和石磨洗口罩,深受广大客户好评;共招聘工艺师4名。****公司聘请了北京远景营销公司,提升了***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品牌价值,建立起营销管理团队,实现***品牌的全面提升。我们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同时抓好内部员工的培养。在实施引进人才工程中,我们把培养内部员工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同志荣获2016“齐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集团组织人员到同行业和知名企业学习、开展拓展训练、班组管理研讨会、参加各层次培训、知识竞赛等形式,按照工作重点灵活学习内容,提升员工素质。组织评选首席服装设计师、酿酒师、印刷技师、金牌工人、岗位能手、红旗机台、优秀管理干部,激励员工学知识、学榜样、做榜样,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 氛围。

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人才是基础,发挥作用是目的,我们努力为科技人员营造好的氛围和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几年我们大胆地支持和鼓励工程技术人员走出去开阔视野,搞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使他们锻炼成长。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开发体系,各公司成立了科研所和技术部,拥有设施先进的设计室、检测室、化验室,拥有各类检测设备86台(套)。拥有实用新型专利5例。集团及********有限公司分别建立泰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产学研合作情况

集团先后与****学院及山东省食品发酵研究所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联合,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保证了企业研发的后劲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几年来,先后攻克和研发了2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开发的“芝麻香”型白酒和“全麻衬”西装、石墨烯衬衫等荣获社会好评,实现了产业优势与大院名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的有效互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2017年人才及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发展规划 以实现稳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为总抓手,突出实施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培植发展新动能,为实现多元发展、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发展新兴产业,抓大带小、共同发展的思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做强*********两大品牌。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及保障制度。2018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亿元,税收3000万元。

2017年人才及科技创新工作具体打算

*****公司推进“设计研发+市场运作”发展战略。主要发展私人定制高档服装、标志服及功能型服装(石墨烯衬衫、口罩等)系列,实现工业化与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拓宽营销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服装私人订制。印刷公司实施“技术改造+优质客户”发展战略。向数字印刷发展,开发精品图书,向图书发行、图书销售等业务延伸。酒业公司实施“市场+复合型营销”发展战略。在稳定周边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外延市场,积极走出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芝麻香、保健酒。加大新引进澳洲“****”系列红酒产品宣传和销售。****产品逐步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高端电气设备。

在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用二到三年的时间,以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电子商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占集团产业的比例达30%以上。

注重品牌建设、平台建设。做强********两大品牌,积极建设市 级技术中心,争创省级技术中心;加大力度探索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企业存在的困难

1、生产经营资金趋紧,融资难。集团为实现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需较大投入,传统行业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对口人才短缺。近年来企业注重产业升级,相对人才短缺,虽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于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吸引力还是不够。集团目前急缺服装设计、电子商务、营销策划类高级人才。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集团各产业是传统行业,人才技术缺乏,导致技术创新整体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竞争力明显不足。

三、在研、正在新上项目情况

1、服装定制及电子商务项目。该项目基本已投入运行,特别是电子商务已取得较好成效。2016年,电商收入达2000万元。今年投资计划2000万元新上两条吊挂智能流水线,同时逐步实现机器换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商贸物流项目。为实现****市场+复合型营销的战略,计划投资3000万元,新上商贸流通及物流项目。目前,公司已成立并投入运行,同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与澳大利亚红酒公司的合作,市场前景广阔,物流仓储业正在积极建设中。

主要策划建设项目:

1、****公司搬迁项目。为落实市里退城进园的规划,****公司需要搬迁,计划投资3亿元,需用土地300亩,主要建设厂房4万平方米,仓储1万平方米,窖池2000个,指标检测中心楼2000平方米,酒文化展示园和综合办公楼。

2、数字印刷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改造现有厂房2万平方米,新建厂房1万平方米,新购数字印刷成套设备,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把数字印刷项目建成全国领先的先进数字印刷水平。

3、高压配电气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1.2亿元,在**工业园的兰山电气公司将把产品向高端电气发展,计划新建2万平方米厂房及新上高压配电器及智能电器流水线项目,抓住国家电网改造的机遇,努力把兰山电气公司打造成具有核心技术的电气企业。

四、对市委、市政府人才及科技创新方面的建议

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还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1]。机电工程本身是一个应用面宽、知识更新和拓展速度快的学科,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机电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高度单一性的问题,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不利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机电工程学科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许多高校在机电工程教学中仍然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大学生的实验实践及课外创新活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甚少,在内容上更是脱离实际,很少有实用化的实践创新作品出现。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局限于科技文化竞赛一种模式,并且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缺乏连续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

二、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机电工程专业可以分为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和技术技能型四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稳定本科生规模、稳定博士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规模,培养目标是为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适度发展本科生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生规模,培养目标是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应用技术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积极发展本科生规模,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专科生规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实验、试验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技术型、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级控制系统岗位的操作、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人才。实际过程中,虽然对这四类人才的培养有所交叉,但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发展历史、服务领域与办学条件不同,所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适应社会对机电工程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机电工程本科教育发展的实际,我系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包括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等五个方面,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是机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使大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3.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我国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对学生而言是半开放式的,即仅在实验课时开放,平时不开放,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系在强化实验条件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机制,开放了所有本科实验室,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重要基地,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创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经费支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我系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设立,解决了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必须的经费支出,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此外,我系还邀请皇明集团等相关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还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使得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几项强有力的举措,我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践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0年,我系在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59项,相比以往,参赛的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实践创新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2010年,我系大学生独立研制开发的“51单片机试验箱”、“PLC教学试验台”、“通用电工电子实验室成套设备”等实验设备已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累计为我校节约设备资金10万余元。

四、结束语

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培养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充分的实验条件,是培养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措施,也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多种途径,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建立长久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对加速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春岩,陈芳,陈攀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06-108.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4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 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利用教学实训中心的开发项目培养人才的案例, 探讨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创新型电梯技术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2当前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授渔”少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型, 而不是能力培养型;是“授人以鱼”, 而非“授人以渔”。

2.2“应用创新型”不多高职院校目前双师型教师人数不少, 但应用型人才不多, 创新型人才更少, 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则少之又少;其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多年来输送到社会的毕业生中, 务实应用型人才甚多, 但综合应用能力差, 应用型创新能力更差。

2.3“电梯行业”需在电梯技术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 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现场教学, 不能进行实操, 导致学生不具有职业能力。在电梯行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之处几乎是“育人盲区”, 甚至存在“育人之师的荒区”, 更不要说应用创新人才了。此领域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专业教师和对广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2.4“实验装置”罕目前国内基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来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非常少见, 借电梯实训中心项目的开发实践过程来进行创新型电气工程教师队伍和学生人才的培养, 非常必要。

3在项目研究中培养创新型电梯工程人才的模式

3.1实践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 (1) 育学生———研究内容之一。基于校企合作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毕业生就业、成才、创业及集中性、高要求性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入手, 通过对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提得高”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电梯技术运用创新型工程人才。 (2) 建队伍———研究内容之二。从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师资出发, 研究“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电梯实训中心的建设既需要方案的构思与设计, 还必须细化到设备布局及具体接线、调试。通过这一实训中心的研发, 将参与项目的教师培育成工学结合教育的得力教师。 (3) “1、2、2、1”——研究目标。第一个“1”为:在已有基础上编著出版一本高职教育的“电梯技术工程”专业教材;第一个“2”为:建设包含二种电梯技术的实训中心, 分别用于电梯技术教学的相关实验、实训, 另一方面则是电梯特种设备的培训考证相关实验、实训。第二个“2”为:针对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及电梯特种作业培训技能等级考核, 撰写理论联系实践, 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指导书。第二个“1”为:通过对实训中心的建设过程, 对应用创新型老师及学生培育过程总结归纳, 撰写出相关总结报告或论文。

3.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 构思、选材。基于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的根本出发点, 做出总体技术框架的构思。在与电梯制造厂和安装公司充分沟通的前提下, 在通过运用及核心元器件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立项、签约、组建团队。在主结线方案设计完成后, 初拟设备、元器件、材料清单, 通过市场调查筛选清单定货方向。其中重点还在核心设备、特殊器件及自制器件。最后通过招投标采购符合要求的电梯设备。 (2) 安装、调试。设备到位后, 按照预先设计的布置图、接线图进行安装、接线、分别进行各单一回路的检测、调试, 再着手多回路联合检测、调试, 最后进行整个装置的整体检测、调试。必须高度重视今后升级到微控、智能的数据通讯接口的预先安设配备。 (3) 应用、推广。通过电梯实训中心在教学上的应用和特种设备考证上的应用, 编写出强调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指导书;举办电梯特种设备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班, 推广应用。 (4) 总结。经过对实训中心的应用、推广后, 归纳总结设备开发制造及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 并撰写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相关论文, 进而考虑再逐步完善、扩展、高新技术的引入。

3.3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是电梯实训中心有别于其它培训基地:它不仅具有演示、验证、综合接线的功能, 还具有启发、引导、培养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功能, 针对前述“‘电梯行业’需”的状况, 既考虑实践教学的需缺, 也考虑特种作业考证市场前景, 并结合“常规”与“高新技术”, 从循序渐进、便于理解, 尤其便于学生直观感受,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 有利于学生“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

电梯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在教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真实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电梯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国内高校电梯技术课程实验的现状, 分析各类电梯应用的领先技术, 把关键技术通过实验装置反映出来, 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 把实训考核内容设计为“主项+辅项”的考核改革, 同时在考核方式上再进行“模拟考核+现场考核”的改革。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学生必须通过老师的传输与指导方能实现以上目的, 老师要借助于互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潜能, 因此项目建设强调师生结合。

培养模式的研究目的, 必须考虑通过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 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同时通过电梯技术实训中心, 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自我提升、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还有一定的技术开发等技术创新能力。

3.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不同于其它人才培养模式, 电梯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是从源头抓起的“育源模式”。

(1) 从“教学之源———教师”抓起。以参与电梯实训中心建设的教师通过对电梯实训装置的开发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 探索出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综合应用型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师自身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 尤其在综合应用和灵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方面得到强化。最终培养成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行业的应用创新型老师。 (2) 从“实验、实训之源———实验装置”做起。除了工程、生产现场的现场教学和实操外, “实验、实训”在实践教学中举足轻重, 而“实验、实训”必须借助于“实验装置”。有了充分考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中心, “实验、实训”教学才能成为“有米之炊”,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才能更加协调、有成效。

4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硕大的教研教改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三年的各个阶段, 其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体现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造性的各种实训中心建设,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培育者, 除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精湛的职业技能。在教学团队中, 加强实施“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方案, 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工作, 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 让教师参与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积累职业工程经验。不仅是电梯技术工程, 还要在其他供配电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等各个领域上, 通过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 给予学生有目标、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场所, 以期培育满园群灿!

参考文献

[1]许劲松, 朱蓉蓉, 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 :3-5.

[2]马洁.论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1) :116-118.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5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所在。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逐渐受到各方重视。努力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而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育发展事业中则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始终是贯穿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调研与访谈对黑龙江省高校工学类电气工程专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获初步了解,通过总结、分析、讨论等方式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形成新颖的教学问题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体验、实践以及反思等过程,加深对信息网络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认识与体会,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合作学习以及独立思考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合理运用及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探讨,现将思考和策略总结如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和学的内容与方法改进

一是加强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了解和掌握融入最新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云课堂”、“慕课”、“微课”等。并有效结合需求将这些融入实际教学,创造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课堂模式[1]。二是改变传统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改换为任务式教学模式。教师分设主任务及其下设子任务,形成相关问题,学生可利用网络技术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所涉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途径,逐个完成子任务,以递进的方式最终寻找完成主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模式的革新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迎合现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

2多样学习环境模式的建立,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伴随大量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脑、手机等设备上交流软件和工具的普及,导致学生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走出课堂,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后与教师、同学和朋友对专业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微博、QQ、电子邮件、论坛等现代网络工具,发表个人遇到的专业问题、见解、解决办法等,做到扩大交流空间,拓宽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刺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产生,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扩大实践教学范围

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相互碰撞,是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发现、思考、动手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2]。伴随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实践教学应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新的模式。虚拟仿真实验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为开展各种虚拟实验、实践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利用可摆脱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限制和浪费,教师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范围。学生也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自主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实验仪器,激发和刺激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地将信息网络技术利用到电气工程学科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将教学资源和学习模式有效组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自主思考、动手能力,促进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1):23-34.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6

关键词:3D打印技术;创新型人才;问题分析;培养措施

一、3D打印技术原理

“3D打印技术(3DPrinting)”起初仅是纵多“快速成形技术”分类中的一种。随着快速成形技术在全球各行业中的持续升温,为了便于理解和推广,传媒界及民用领域普遍将快速成形技术形象的统称为“3D打印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先在计算机中生成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将模型按一定厚度分层切片,即将零件的三维形状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二维轮廓信息,最后在数控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喷头的精确运动可逐层成形目标零件。这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是制造技术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进步,该方法与传统的材料去除加工法截然相反,通过增加材料即可直接制造与相应数学模型完全一致的三维物理实体模型。

二、市场对3D打印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绝大部分企业都表示愿意提供短期实习机会对员工进行较面试更为全面的考核。短期实习同试用期不同,这是一个更加平等的双向选择机会,不仅可以为未取得正式毕业证的大学生搭桥,也更利于企业发现与定向培养人才。这些企业高管的决定也从侧面反映出该行业的竞争激烈,企业人员流通更替较快,真正留得住人才、有良好人才评价体系的企业才会从中胜出。在人才选择的过程中,大的集团公司,尤其是非研发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岗位空缺情况来招收合适人才的传统模式,这样企业很容易因为职位不空缺而拒绝大量人才的求职。当然也有的上市公司拥有高管储备岗位,专为高级人才预留。对比之下,中型研发企业就灵活得多,也更能留得住人才,大部分企业都敢于为尚无工作经历人才提供高管职位,北京一家发展迅猛的企业甚至表明“愿意接受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因此,3D打印领域不仅仅是技术、市场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

三、3D打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

(一)改变实践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班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班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设了一些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的课程,让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也开设了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让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希望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此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共同进步,彼此成长,营造一种师生间共同创新的局面。

(三)利用选拔和淘汰制。当今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比较严格,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校的培养体制容易让学生失去竞争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针对此现象,当今大学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实行选拔与淘汰制,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可以设立一个创新班,还有一部分学业成绩较差的,可以设置淘汰制。例如剑桥大学入学很严格,除此之外进入大学的制度也异常严格,如果大一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会被学校开除,开除之后所有的事宜学校不会管,看似很残酷,但是它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要始终让学生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斗志。

(四)就业促进技术发展。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支持3D打印人才就业促进工作,形成从政策支持、产业推进、就业指导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就业促进的思路体系。联盟企业在举办大规模校园招聘同时联合各个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联盟向盟员企业推荐3D打印相关专业毕业生,并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发现的具有独创性及市场前景的3D打印开发项目提供一定的软件及项目基金支持。以搭建3D打印人才就业促进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协同发展。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高校需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形势下各个高校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度,唯有如此,方能保证经过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在走上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给高校提供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7

一、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现实必要性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这也为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传统培养模式落后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和我们面临的生源竞争日渐严峻的情况下, 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大背景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 创新的根本要靠人才,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在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应明确把握在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定位, 以培养大批具有广博知识和内在文化底蕴, 具有开拓能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为己任。而当我们考察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的功能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教育进行不断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在人才。具体来说, 在于是否拥有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无不体现在创新型人才身上。按照这一要求, 我国在新世纪必须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对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严格要求,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工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回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中的重要地位。

2. 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制度构架的一个主要部分, 它确定了教育活动进行和发展的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规定着教育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传统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很多做法已经明显成为制约创新教育的瓶颈。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统一培养口径、重“学”轻“术”、忽视实践锻炼、偏重课堂教学等做法, 使得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语言表达沟通、独立工作与合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能力严重欠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 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建立和完善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和激励机制。

3. 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严峻形势催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必然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大变革的时期, 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必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生源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入学高峰的来临, 处于二本地位的高校虽然不像三本院校、高职高专学校面临生源不足之虞, 但也有生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的危险。此外, 随着大学生家庭、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更趋理性, 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和实用性必将成为人们更多考虑的重点, 二本院校和三本院校、高职高专学校之间, 在生源竞争上也有一番比拼。二是办学资源相对不足。与高水平大学相比, 地方高校的办学资源相对较少, 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素比较多。三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发展压力、社会压力, 地方高校已经走到十字路口, 处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等必须进行革新的紧要关头。只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 从改革培养模式入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提升自身办学地位, 打造办学品牌, 为学校的深度变革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主要立足点

在建设国内同类一流高校的进程中, 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 紧跟人才市场需求, 实施以强化工程实践、增强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为培养一线工程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1. 校企合作, 构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新体制

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对人才的现实诉求在培养过程中得到较充分体现, 深化校企之间的互联互动和利益趋同: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设施、专家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学院的人才培养平台吸纳所需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产学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 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 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率先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 由与国外高校合作, 拓展到与国际品牌企业的合作。2005年, 盐城工学院以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基础, 以江苏省产品快速设计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 与美国UGS公司合作成立优集学院, 把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渠道延伸到国际先进制造企业, 共同培养国际制造业迫切需要的, 掌握先进设计工具, 具有产品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工程人才。

为实现培养企业急需的一线创新人才目标, 优集学院与UGS公司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运行机制。首先, 双方就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达成了共识, 确立了“四个具有”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具有独立人格和开创性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集成创新能力;具有熟练的专业必备技能, 掌握专业系统的工学理论;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意识, 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 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其次, 双方共同商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有针对性地设计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按照“两重两强” (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 的工科办学理念和产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注重贯彻以下原则:一是注重个性化。改变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缺乏个性特色的传统模式, 突出开拓创新精神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适应不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程应用能力。二是注重层级性。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 明确相应的培养要求。低年级课程开设,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所涉及的基本技能与能力;高年级课程开设, 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指导,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安排实训课程, 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三是注重体现整合性。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强化课程间的衔接, 提高课程综合化、模块化程度, 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四是注重特色性。根据国际先进制造行业对人才职业性、岗位性要求, 分解创新创业能力, 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把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文化,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 紧跟市场, 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伴随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渐凸显, 而同时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却难以及时提供, 这彰显出高校培养人才的活动还未完全对接市场需求的严峻现实。因此我们认为, 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入教学体系, 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是我们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体现。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行项目化教学。学院按照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以具体项目群为载体, 系统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专家与学校教师组成课程组, 集体讨论决定项目群教学所需的企业设备, 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把握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二是实行教学内容真题真做。教师把企业项目和为企业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引入教学内容,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紧密联系, 并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训练。在“盐城市百名教授与重点企业挂钩服务活动”中, 盐城工学院有86名教授、副教授共承接427项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大多成为真题真做的教学内容。三是拓展课堂教学。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 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 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大学第一课、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 营造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以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依托, 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促进学生了解创业实务、体验创业过程。学生在参与企业研发工作、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 零距离观察创业公司的管理与运营, 增进对创业的直观认识。四是开展各类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把学科竞赛活动作为激励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充分保证创新竞赛所需的经费和设备, 每年开展全校性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 能力至上, 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

“重视能力培养, 是本科教育的共性要求, 更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2]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 这必然要求培养模式中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一个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 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教学新体系构建为主要内容, 综合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性环节、现代教学手段、课外育人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就目前来说, 教学过程仍然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最终落脚点必然体现在创新教学体系上来。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的主要做法是:在课程体系中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根据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增设“学期论文”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自我选题并完成学期论文, 提高信息收集和资料分析处理能力, 增强撰写技术文档和文字表达能力, 并在论文报告和答辩讨论中, 提高口头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二是设置“技术工作实践”, 使用UG软件进行机械产品的建模、装配、分析和加工, 使学生熟悉和掌握UG软件的不同模块, 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能力, 加深对公差与技术要求标注及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的理解, 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分析和工艺结构设计的工作能力。三是开设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研究性课程, 少讲多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四是按知识和能力体系设置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习) , 实习过程以部件或整机装配、调试为主, 了解工艺过程及装备。制造类综合实验, 含工艺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精度测量、装配等, 需要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切削加工、装配的全过程;控制类综合实验, 提供所需零部件和系统控制要求, 由学生自主完成机电液 (计算机) 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性能测试的全过程。五是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工作完成之后, 设置10周的全流程综合性的产品设计实训。设计综合实训为学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大工程背景。通过工学结合机制, 以企业零部件真实设计的过程和能力为载体, 在企业实训基地中以企业运作方式, 完成从工程设计、编制产品工艺、设计工艺装备夹具, 到完成生产准备的全过程。通过设计综合实训, 使学生获得了产品设计、典型零件工艺设计和制造以及质量检测、企业标准化等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既是一项全新的实践探索, 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坚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不动摇, 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8

一、技术本科: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态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高等教育包括第5、6两级, 第5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 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第6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 主要指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又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指强调理论基础, 为从事研究和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则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1]。与之相对应, 潘懋元先生也提出了高等教育三种基本类型的划分, 即:综合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 (应用型) 大学或学院, 多科性或单科性技术型高校。其中, 技术型高校是与5B类型相对应的一个高等教育系统, 并不仅限于2-3年制, 专科层次可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到本科层次可称为技术学院, 硕士阶段可叫做科技大学[2]。可以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的划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成果, 为技术本科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高等技术教育正是5B类型高等教育的核心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存在与发展, 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满足不同类型受教育主体的合理诉求。

二、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型技术人才

根据人才分类理论, 应用型人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 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产品设计、工程规划等工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 主要依赖熟练的操作技能, 技术工人则属于这类人才。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人才类型, 他们将工程人员的设计或规划转化成技术工人可以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并从事维护生产正常运转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 也即“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和创新需求不断提高, 大量的企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与之相应, 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智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技术人才不仅是技术应用者, 而且是技术创新人才。他们在技术设计、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过程中, 需要具有技术革新的意识和技术转化的能力, 能够敏锐地发现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问题, 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技术实际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 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是技术本科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与核心内涵。

三、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

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提出了7条标准: (1) 积极进取开拓精神; (2) 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3) 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有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有终身学习的本领, 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6) 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7) 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特征既要体现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征, 也要符合现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基于此, 笔者认为, 创新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 技术创新意识。

表现为对技术领域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反思与变革的意识。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的首要环节。在技术生产过程中, 技术人才的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

2. 技术知识储备。

表现为充分的技术知识储备和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 充分技术知识储备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型技术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 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培养知识创新能力。

3. 技术创新思维。

表现为具有创新思维方法, 善于思考和研究, 对具有新功能、新结构的设备、产品进行创作型的设计和革新的思维与行为倾向。目前, 技术创新思维作为一种观念与行为的倾向性, 已经渗透到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中, 贯穿于技术人才的生产活动中。

4. 技术创新能力。

表现为将技术理论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技术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的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创新型技术人才要有能将技术理论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创新能力, 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

5. 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中独立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对技术道德的遵循、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 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6.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表现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合作的意识、批判的精神等心理品质。技术创新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创新型人才的良好心理特征有助于其在创新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 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

四、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从创新型技术人才成长过程来看, 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企业, 技术本科教育只是此类人才成长的初始阶段。所以, 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完结。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校教育只是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一种“粗加工”, 重在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个性品质, 为其以后在企业中顺利成长奠定基础。因此, 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学生技术创新潜能的开发与整合。基于以上思考, 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基础, 尊重差异, 在理论学习中使学生积淀技术创新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

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不同于高职教育基于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首先技术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系统的技术理论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这既是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智能要求, 也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积淀形成。将“注重基础、尊重差异”的理念贯穿于技术理论学习, 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知识层出不穷, 技术学科的专业门类与课程内容有增无减。有限的课时容量和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成为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瓶颈。在技术本科的理论学习中, 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炼基础性内容。基础性的知识与学生的潜能相结合, 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 学生凭借技术知识的储备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开辟研究领域, 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在培养方式上,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进行自主学习和多元发展。通过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教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创设自主、宽松的氛围。

2. 面向行业, 校企互动, 在技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技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技术本科教育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本, 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使学生在技术实践中,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未来进入市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为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必须与产业、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关系, 将校企互动融入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中, 建立从专业建设到实践教学全方位的校企互动机制。

在专业设置方面, 企业与学校合作, 能够充分关注到企业技术革新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规格, 使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为此, 技术本科院校的各个专业可以成立专业建设与合作委员会, 成员由企业和学校代表共同组成, 负责决定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 及考核评价与毕业论文设计等。

在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中, 实践教学是学生技术实践的主渠道, 也是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 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 可以保证学生技术实践的先进性和同步性, 使学生能够尽快解除技术革新的前沿动态。同时, 在深入企业进行真实生产的过程中, 可以为学生的技术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和开放的环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 可以培养技术创新意识, 并在实践探索中发展技术创新能力。

3. 关注个性, 搭建平台, 在素质拓展中发展创新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品质。

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是创新型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与内在品质。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一方面具有稳定性, 一旦积淀形成, 就可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长期效应;另一方面, 创新思维与个性品质又具有可塑性, 它可以随着个体实践活动的拓展和技术素养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因此, 立足个性特长, 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拓展学生的技术素养, 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在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中, 学校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社会调研、技能创新竞赛等方式, 拓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场域,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和重组,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则在学生们创造性的合作探究中逐渐积淀形成。

(夏建国,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教授, 上海200240)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出发, 对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作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

参考文献

[1]Robort F Amove, Carios Alberto Torres, ed.Comparative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Local[M].Lanham: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283-304.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潜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潜在的特征是指难以用外部具体指标量化衡量与评判的特征, 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具体来讲, 是指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内在品质。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潜在的特征, 才可能转化和表现出外在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学习到的创新知识、所掌握的创新方法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和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个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潜在的创新素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 才能学习到创新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 做出创新业绩, 反过来讲, 凡是表现出外在创新特征的人, 必然具备潜在的创新素质, 同时外在的创新业绩也会反过来激发和加强其潜在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拓展思路, 勇于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既要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 因此应该坚持将实践课程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始终[1]。比如, 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 协同创新, 将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协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长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社会各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 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 为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关注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 下设四个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国内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学院来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招生与培养。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不同, 优势与特色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各个院校在二级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会不同。国外高校的学科划分一般没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也很少设有交通运输系, 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环境工程院系中培养[2]。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在战略上向交通运输倾斜, 逐渐加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 因此, 当时需要大量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适应社会需求, 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是,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 这就对当前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高校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3]。

三、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培养理念的创新。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 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忽略了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 同时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因此应该革新培养理念。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 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合作、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 它的研究载体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即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 强调理论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达到了教与学、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和谐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 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尝试性地将“COID”教育理念引进到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之中[4]。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缺乏师生互动, 与此同时培养计划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 具体的可以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始训练, 然后在毕业设计和社会实习环节重点加强。

应该尝试创新型的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和考核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 考试还是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系统的构建能力是重要方面, 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两方面设置到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 在学习的各个环节, 从技能、知识、协作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实习总结、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遵守学校制度的情况等, 以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 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评价。

专业设置要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创新, 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要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和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不断淘汰或改造传统专业, 设置更多的新型专业, 培养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 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 要注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 跟随行业发展趋势, 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借鉴学习国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国外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有如下特点: (1) 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 更加注重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培训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2) 课程设计注重增强学科间的交叉, 学生课程学习中应根据学科交叉的需要, 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 我国高校普遍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忽略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叉的经济类和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设置[5]。 (3) 加强对学术类讲座和专业知识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国外的高校将这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定期安排相关的学术报告, 邀请行业内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到学校授课, 使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行业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体系改革, 国内的院校要根据交通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实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创新方法, 定期安排学术论坛或者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紧跟世界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 培养创新兴趣, 开发创新潜力。

3.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 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应将综合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课外活动, 例如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成立交通类社团、举办趣味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大赛, 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养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 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与企业建立对口的创新实习基地, 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创新。常规的人才培养评价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 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对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评价, 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 避免常规的用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 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 建立以培养过程为载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 结合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创新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 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综合性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保证课程授课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对着新的挑战, 国家与行业不仅需要能够解决本行业基本问题的技术人才, 更需要能够解决和其他行业交叉相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不拘泥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模式, 要打开思路, 放远目光, 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引入国际最新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蜀云.四川交通系统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 2011.

[2]鲁光泉, 宋阳.国外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大学:学术版, 2014, (4) .

[3]周海涛.依托行业, 加强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1) :22-23.

[4]彭辉, 魏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4) :129-130.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篇10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

一、引言[1,2,3]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市级“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和科技金融公司等8家单位,汇聚14个科研平台,拥有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仪器设备资源。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端专业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校校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实用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4,5]

1. 培养定位及模式无法全面体现机械工程特色。

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律、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专业应用领域和应用背景无法突出,达不到培养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2. 课程体系应用性及实践性不足。

目前,针对培养学生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足,尤其在必修以及选修课程上重理论、轻实践,有些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差距明显。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以知识灌输为主,以研究讨论为辅的现象。由此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需求。

4. 协同创新在机制建设上的缺失制约着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从学校外部来看,教育教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生产实践脱节严重。从学校内部来看,学科之间、专业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壁垒森严,无法共享资源。因此,目前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

三、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 依托“中心”平台,引进领军、高端技术人才,多措并举提升师资能力。

(1)依托“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送培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实践能力师资队伍。依托重庆理工大学“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基地”,学校优秀教师赴德国进行机电领域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德国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目前学校已选派33位优秀青年教师赴德进行为期8个月的机电领域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了德国认证的教师资格证书、行动导向教学培训证书、汽车检测诊断实践培训师资格证书。学成归国的教师全部参与到学院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生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德国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具有国际教学视野,自身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团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幅提高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引进机械专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学校引进协同单位同济大学林松教授,林松教授同时也是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终身教授,在机构学、机器人运动控制等研究领域获得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为充分发挥林松教授在德所积累的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丰富的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学校积极为林松教授组建专家工作团队,同时组织教研室相关教师定期集中学习德国教材的精华,提升本专业师资队伍层次水平,增强师资队伍科研和教学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与“中心”协同单位中的行业骨干企业,采用人员互聘的方式聘请5名企业副总以上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为兼职硕导,引领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创造”三创能力,对我校相关专业人才队伍提档升级,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人才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3)以学校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协同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针对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学校以“中心”合作企业为平台,选派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相关专业教师到5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1年。挂职期间,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在以后的教学、科研中,能够更紧贴工程实际,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依托“中心”平台,引入德国工程教育元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中德联合,招收“汽车服务工程中德实验班”,探索车辆专业的中德“3+1”双学位培养模式。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依托“(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的实验条件,招收“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德实验班”。“中德实验班”学制4年,采用“3+1”培养模式,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为基础,融入德国职业培训实训课程,并结合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训实习,累计3年时间完成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内容,累计1年时间完成德国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内容。同时,学校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汽车本科层次双学位教育,拟采用“3+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我校学习3年,在兰茨胡特大学学习1年,且保证在德国有半年的实习期。在学校3年学习期间,将德国手工业协会汽车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植入到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学生修完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毕业时,能获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德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德国手工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德实验班”已列入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合作举办汽车电子双学位教育。(2)引入德国优秀教材,融入德国先进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德国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学院和林松教授一起协商,引入了德国优秀教材《机械设计学》和《徒手绘图》。在引入过程中,组织机械基础教研室相关教师定期集中学习两本德国教材的精华,将德国工程设计的先进思想融入到教师群体中,并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机械设计》教材和《机械制图》教材,同时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将德国先进的工程设计方法和思想传授给学生。

3. 与企业协同建立多样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1)依据企业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培养”的培养模式。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将企业实际产品开发体系和开发手段引入课堂,使人才培养方案贴合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开设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聘请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22人次,实现与企业工程实际的有效对接。(2)与企业联合,实行“3+1”培养模式。建立“3+1”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毕业论文结合企业实际来选题。企业派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指导毕业论文,同时学生还有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起监督和指导学生的作用,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解决生产实习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与长安汽车公司的“3+1”培养模式已实施多年,近几年,已有数十名学生顺利完成培养,并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同时,拓展与其他龙头企业的合作并达成开展“3+1”教学模式的共识。

四、结论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对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庆理工大学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引,通过与协同单位的合作,引进了高端领军人才,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引入德国工程教育元素和优秀教材、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进行了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冯晓.“2011计划”助推中国高校创新活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26-28.

[2]胡献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2):186-189.

[3]山鸣峰,马君.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和驱动力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64-68.

[4]王洁,郎咸颖,金嘉琦,等.机械工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31-132.

上一篇: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下一篇:对外经济贸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