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2024-08-24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精选十篇)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篇1

关键词:女装,现代,运动风格,审美倾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现代女性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在服装选择上倾向于便捷、舒适又能够充分展现自身活泼、大方的具有现代运动风格的服饰。而对现代运动风格服饰的偏好, 使得广大女性将其作为服装的流行元素, 而对它推崇备至。本文试从现代女性服装流行的原因以及在现代运动服装的设计中, 设计者应紧紧把握的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运动款女装设计者做参考。

一、女性运动服装流行的原因探析

1.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女性运动服装流行的根本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存在的物质层面的社会环境的变迁, 是女性服饰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首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化的大面积普及,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女人尤其是家庭妇女, 也开始追求现代的生活理念。当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被提倡时, 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运动者的行列当中。因此, 在服饰上, 她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运动服装。

其次, 女性作为消费群体的主流, 其更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而进行消费。在近年的消费市场, 一大批女性运动服装应运而生, 而广告商家抓住这一新兴市场, 大肆进行广告宣传。由于受到名人效应和从众效应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将着装的趋势转向女性运动服装。

再次, 社会意识的变迁也会对服装审美变化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职业女性所表现出的干练、精明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所欣赏。因此, 在着装上, 作为能够表现女性精明能干的运动款服装, 广受青睐。以“阿迪达斯”“耐克”甚至包括“李宁”在内的运动品牌, 其表现的主旨也是传递这种服饰背后潜在的文化内涵。

2. 个人审美意识的觉醒导致女性运动风格服装的流行

社会环境决定了社会成员审美的眼光和高度。而个人审美意识的觉醒, 则会引导个人去进行服饰的搭配与选择。在现代社会, 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的社会风气下, 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 那些可以凸显个体个性的流行风尚和衣着风格, 才是符合自己内在审美表达的搭配方式。

以青春、阳光、活力为主旨的女性现代运动服装, 融入了女性在自我的审美意识觉醒后对自我审美追求的表达。因而, 运动款女装的流行, 便是这种个性化审美在现实当中的投射与表现。

3.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女性现代运动服装的火热

中国一向是体育大国, 也是体育强国。在进入新时期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我国, 为国家和人民争得荣誉的运动员往往享受民族英雄的待遇。而他们的衣着, 也会成为社会流行元素被广泛模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女性运动员在世界体坛的表现当中非常抢眼。许多在世界级的赛事中取得名次、尤其是取得冠军的运动员, 往往会成为亿万人民崇拜的偶像。而她们身着运动服饰为国家争光的光辉形象, 往往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由于大众传媒 (包括电视、报纸) 的广泛传播, 她们在无形当中成为一种偶像而存在。她们的粉丝往往将对她们的崇拜, 转换到她们的衣着搭配上。可以说, 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女子体育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 对我国女性现代运动服装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运动风格女装的设计元素及技巧

在运动服装设计中, 为了保证运动中的低阻力, 凡是需要力量、速度和爆发力的运动项目, 服装设计要采用紧身型设计。如:帆船、田径、铁饼等等服装。另外, 在一些赛马等运动中, 为了使服装整体具有浓郁的宫廷气质, 设计的时候要把肩部稍微放宽松, 要不要收紧, 燕尾要自然。而在一些球类比赛运动和户外以及户外滑雪类的运动中, 为了保证人体能够拥有比较大的随意活动空间, 服装要具有简约、宽松、修长以及舒适的特点。可以采用H型外轮廓, 围度的规格要比较宽大, 能体现出运动的风格特点, 也能展示出女性的形体美。在设计一些运动夹克、训练装以及外套和训练裤的时候, 要采用外轮廓造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肩、腰以及下摆的地方没有明显的棱角, 腰部不收腰, 线条松弛, 给人一种随意、舒适、休闲的性格特点, 整个外形比较饱满和圆润。一般情况下, 由于领口、袖口、下摆以及裤脚扣等地方具有收口的设计, 并且都运用了插肩袖, 并且主要选择舒适和柔软的面料, 使这类女装更加便于肌体的灵活运动, 也起到了放风保暖的效果。为了保证运动过程中的灵活自如, 一般情况下, 肩部的造型都比较自然和宽松。因此, 在肩部造型上, 现代运动女装没有明显夸张的造型, 由于功能性的需要和面料的性能, 也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另外, 通常采用削肩的处理方式, 比较适合现代运动女装的风格。而也有一种称为“运动肩”的肩部造型, 即狭带式肩部造型, 其具有很高的机能性, 主要是用于运动背心上, 在运动的过程中, 方便肩部活动, 这种设计体现了运动的风格特征, 也显示出女性肩部线条的优美, 具有很高的时尚性。

1. 现代运动风格女装的设计元素来源

现代运动风格女装是指在设计上借鉴和运用了运动服装的某些设计元素的现代女装风格和式样, 因此能够体现其风格特征的设计元素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现代运动服装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设计元素:

首先, 它们直接来源于运动员所穿着的运动服装的主要设计元素。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代表和窗口, 运动员所穿的队服及训练服装, 往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们的主要设计特征, 往往被市场化的商家所吸收采用, 而形成自己品牌独特的风格。

其次, 在专业的体育赛事中, 一些特制的服装形式往往成为市场上女装运动服装的流行元素, 而被吸收进去。比如衣服上标注的排球的logo等。另外, 专门为特定体育运动设计的服装, 一定是符合该项运动的人体动力学科学, 才会被广泛使用, 并得以延续。因而, 这些专门为比赛而量身定做的专业服装, 由于其特殊性和穿着设计的科学性而为广大消费者喜欢。因而, 在女性运动服装的设计上, 一定要做将这些元素考虑进去。

2. 现代女性运动服装设计元素的应用

对运动风格的把握程度是实现现代女性运动服装设计的关键所在。当我们分析掌握了现代女性运动服装的元素后, 如何运用这些元素, 打造女性消费者喜爱的运动女装, 才是最终目标。

首先, 现代女性运动服装的设计必须要有鲜明的主题。运动款服装, 不是运动元素的大杂烩, 而是设计师在对所掌握的运动服装的设计元素后, 进行的对全部运动元素的主题的凝练。一款运动服装当中, 只能有一个大的设计主题, 所有的运动设计元素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

其次, 在现代女性运动服装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必须保持高度的创新性。创意是关乎产品成败的关键, 在进行女款运动品牌的设计中, 设计师只有时刻保持创新, 坚持从理念到使用衣料的创新, 才能使得产品具有竞争力。

再次, 坚持以女性视角, 进行女性运动服装的创造, 女性服装品牌得以成功的关键。女性运动品牌的落脚地在于是专门为女人量身定做的女性运动品牌。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支持, 实现其在商品交换中的流通。

参考文献

[1]赵锦.现代运动服装功能性设计与开发[J].河北纺织, 2011 (02) .

[2]叶冬茂, 陈宏星.运动用吸湿排汗型功能性服装的探讨[J].运动, 2010 (12) .

[3]张占英.东北登山运动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22) .

非连续变形分析与现代地壳运动研究 篇2

非连续变形分析与现代地壳运动研究

介绍了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DDA方法较常用的有限元法的优越性,进一步提出把现有平面DDA方程推广到球面DDA方程的`基本思路,希望为在大范围内研究地壳运动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地学研究的热点,提出了三类最具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应用DDA方法可以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作 者:王泽民 WANG Zemi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6(2) 分类号:P227:P223 关键词:非连续变形分析(DDA)   地壳运动   有限元法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日本 设计 运动 影响 文化

欧洲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之后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此期间机械化大生产像一股狂风,势不可挡地席卷了整个欧洲及美国。由于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和产品的设计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大众在审美感受方面也必须慢慢适应、接纳这种变革。欧洲重要的设计艺术运动主要包括: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通过对前两大运动的深入分析,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均受到日本设计风格的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设计文化根源做以研究分析。

1 日本设计文化与工艺美术运动

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炫耀欧洲各国工业时代以来的丰硕成果。参观者达几十万人,均对展出的产品赞不绝口。其中只有两人提出了相反意见,一个是约翰·罗斯金,另一个是威廉莫里斯。前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强调全民设计教育,不能硬套美术于设计。强调手工艺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而非生产技术或美学意义。后者则是伟大的设计实践家。他们认为此次展览非常失败,展出的产品及其丑陋、粗糙,完全丧失了手工艺时代对精湛美学的追求,因此他们俩非常唾弃机械化大生产。

1.1日本宗教信仰对“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的生产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主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风格。东方风格主要指日本设计风格,当时日本的产品刚刚引入欧洲,它的自然清新的设计形式给当时还沉迷于繁复装饰的欧洲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泉,使一小部分设计师、建筑师为之震撼。

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这种惜物的理念,正是由于日本的神道教信仰所产生的,即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1.2威廉·莫里斯的红屋与日本设计文化

提到工艺美术运动,第一个重要的作品当属威廉莫里斯为自己设计的那幢房子——红屋,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式设计的成果。红屋的外墙保留了红色砖头的本来面貌(如图一),不像以往把建筑表面刷上厚厚的图层,这一点与日本的禅学和神道教设计思想非常接近——遵从事物本身的材料质感,对世界万物都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崇尚万物有灵论。红屋内饰的许多布艺设计都非常具有系统性,床上用品、窗帘以及壁纸都是配套设计,并且大量运用自然花草纹样,色彩雅致,很有东方温和的韵味,如图二红屋的内饰设计。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土地上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土壤,他受到拉斯金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上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振兴工艺美术的民族传统。

2 日本设计元素在新艺术运动设计中的体现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运动。受到日本装饰风格影响,特别是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的艺术及日本陶瓷的粗矿和不规形方面,强调走向自然风格,反对维多利亚式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

提倡“自然曲线”,平涂颜色,提倡日本式的风格,放弃任何传统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标志性特征!日本视手工艺人为购买者和销售商的上司。因为一方把他宝贵的精力仅仅用于赚钱,而另一方却用他的精神、爱心、智慧和技艺,使事物变得高贵起来。日本设计师对物的呵护,也是由地理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造成的这种心理状态。以捷克、比利时和英国的设计为例具体分析日本设计元素在其中的影响性。

2.1捷克的平涂、沟边设计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设计师穆卡,他所设计的所有海报,均以平涂颜色、沟神色边为特点,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借鉴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的绘画风格。它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日本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比利时的自然纹样设计

比利时霍塔旅馆的设计,充满活泼,有活力的线条,用模仿植物的线条把整个空间装饰成一个整体,他设计的空间通畅,开放,与传统封闭的空间截然不同。他的设计线条与日本传统纹样设计有比较相似之处,并且开放式空间的设计构思也与日本喜“空旷”的禅学设计理念比较相像。亨利范德维尔得,是比利时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他的很多家具设计中都运用了植物的根茎的曲线风格,具有一定装饰性,但非常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他1908年把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成市立工艺学校,即包豪斯的前身。

2.3格拉斯哥黑白格设计

英国的“格拉斯哥”四人组合则是新艺术运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马金托什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早期从事建筑。后从日本传统艺术中的简单直线中找到灵感,通过不同编排、布局取得非常高的装饰效果,改变了“曲线最美”的想法,质疑“新艺术”运动的初始宗旨和原则,如图四高背椅的设计。他提出直线、几何造型、黑白等中性色彩的运用,与新艺术运动相反。因此,马金托什是设计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新艺术”运动之类的手工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关键过渡性人物。

3 日本设计思想的根源

3.1为了生存而设计

日本对传统设计的保护极其完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服装、食品、包装和建筑。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比较恶劣——资源匮乏、国土面积小,因此造就了日本人对任何一种技艺、材料都视为珍宝,从不舍得丢弃,流传上千年都不足为怪。为了生存,日本总是不断吸取他国的精华,然后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归为己用,比如文字,最初就取自中国草书的偏旁部首;框架外露的建造风格,取自中国唐代的建造样式。资源短缺使得日本匠人向来不做无用的装饰,正如著名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设计就是在做加减法,把简约之美发挥到极致,只留下最好的,如图五。因此,大多日本的设计大师大都可称做哲人,比如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他们对手中的材料都怀有一中情愫,都是在用“心”做设计,他们认为所有产品都应该有灵魂,即使坏了、破损了,也可以作为一种记忆。而闻名世界的“无印良品”品牌的理念则是“虚无”,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日本的整体设计信仰可以总结为:永恒+俭朴+功能与形式合一,这也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3.2日本对欧洲设计运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对材料本来特色的重视,来源于神道教的宗教信仰,神道教崇尚万物有灵论。

(2)喜好开放式的空间,由于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因此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在设计上尽量扩大视觉效果。

(3)喜好展示暴露的结构支撑部件,由于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至深,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也崇尚建筑框架外露。

(4)喜好模数系统,这是日本榻榻米设计的原理,与现代大工业时期的设计需求非常吻合。

日本设计特点可总结为:减少主义;便携性;紧凑性;细节到整体的系统性;模数体系。

日本简朴、自然的设计风格和江户时代奢华的装饰风格,共同促进欧美现代设计发展。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是由德川幕府统治的一个对外封闭时期,由于德川幕府权力集中时间较长,因此财富积累丰厚,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与以往十分不同的奢华的设计风格,主要为了彰显德川家族权贵势力。因此,日本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双轨并行,既有极尽奢华的一面,又有朴素自然的一面。前者更适合现代电子、电器等高端技术型产品,如汽车、笔记本电脑等;后者则能很好保留了传统类产品的本土文化风格,如陶瓷制品、服装等。

结语

通过对日本设计风格对欧洲设计运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一个国家的设计其实是当地文化、历史的物质表现。想要解读一个地区的设计,必须先理解它的文化。生长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国设计师,该如何发掘具有中国深层文化特色,而非表面装饰符号的设计风格呢?这对于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品牌文化至关重要。掌握中国历史脉络、解读传统文化应该是必经之路。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篇4

关键词:“装饰艺术”运动,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现代平面设计

“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初期最重要的设计运动之一, 其对设计的影响很深远。这场运动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几乎同时, “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现代主义运动很大影响, 从材料的使用、设计的形式上, 都可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但是, “装饰艺术”运动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平面设计方面有着很好的体现。

一、“装饰艺术”运动概述

1.“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的名称源自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装饰艺术”展览。这个大型展览主要是展示一种“新艺术”运动之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该展览的名称后常被用来特指一种特别的设计风格和一个特定的设计发展阶段。但是, “装饰艺术”实际所指的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 它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 虽有共性, 但是个性更加强烈。因此, 把“装饰艺术”仅看作一种统一的设计风格是不恰当的。

2.“装饰艺术”运动的特点

“装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 推崇机械化的美。“装饰艺术”是为权贵的设计, 其对象是资产阶级。“装饰艺术”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 与讲究典雅的以往各种设计风格很是不同。“装饰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风格, 尤为重视强烈的原色和金属色彩, 其中包括鲜红、鲜黄、鲜蓝、桔红和金属色系列。

“装饰艺术”重视色彩的明快、线条的清晰和具有装饰意味, 同时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 多采用曲折线、成棱角的面、抽象的色彩构成, 产生高度的装饰效果。

二、“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

“装饰艺术”运动涉及的设计类型较多, 对产品、建筑、室内和平面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在平面设计领域最著名的设计师有卡桑德拉、爱德华·麦克奈特·克夫、让·卡卢、保罗·科林、赫尔伯特·马特、奥斯丁·库帕等人。他们的设计作品常表现出立体主义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同时延续了德国设计师卢西恩·伯哈德、朱里斯·克林格、朱里斯·吉普肯斯、汉斯·鲁迪·厄特等设计中出现的简单图形风格, 因此被称为“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

卡桑德拉是法国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家之一, 特别是他的招贴设计极为出众。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招贴, 广泛借鉴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等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 采用多角度的视点和透视手法, 色彩强烈明快, 构图严谨, 图像抽象简洁, 字体高度概括, 排版富于创造性, 信息传达清晰明确, 形成了独特而有代表性的个人风格。代表作有《北方快车》《北方之星》《诺曼底号》等。

爱德华·麦克奈特·科夫是“装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夫的作品也受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1918年他为英国《每日论坛报》设计招贴。科夫先后为伦敦地铁系统设计了141张海报, 被称为“地铁招贴王”, 对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让·卡卢也是法国著名的平面设计师, 他最初是学的建筑, 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左臂, 随后转行从事平面设计。他以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作为自己创作风格的基础, 采用几何和象征性的形象, 画面简洁, 信息传达明确,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严格的处理。1930年他为杂志《名利场》设计封面, 是“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经典之作。

保罗·科林是著名的法国设计师, 他一生创作了将近2000幅作品, 其中大多是戏剧招贴, 还设计了800多个舞台布景,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保罗·科林喜欢用简单的形式概括表现戏剧人物, 重视空间比例的分割和构图的变化, 采用重叠等技法表现出画面主体形象, 同时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英国的奥斯丁·库帕是“装饰运动”时期英国“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他把立体派对于图像处理的方法直接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 在他的设计作品里常常能看到类似早期立体主义绘画似的图像组合。在巴黎旅游招贴中, 他用拼贴的手法将凯旋门、维纳斯雕塑等图像与文字重叠起来, 就像是充满动感和现代感的立体主义绘画。1924年他为伦敦地下铁路设计的招贴则采用纯几何图形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信息的传达。这开创了完全抽象的立体主义式平面设计的先河。

在欧洲的其他国家, “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或直或弯曲的线条与富有现代感的装饰几何体, 同时表达着对机器时代的认同和对装饰的喜爱, “装饰运动”时期的“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综合立体派等当时流行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造型革新成果, 结合传达的需要,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征。

三、“装饰艺术”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装饰艺术”运动在装饰和设计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重要资料, 从材料运用, 到装饰动机, 直到产品表面处理技术, 无论哪一方面, 这风格都有很多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装饰艺术”运动中的平面设计家们, 他们并不是一味地用以往艺术流派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而是形成了个人的设计风格。“装饰艺术”运动本身的风格形成融汇了很多的因素, 对于现代平面设计而言, “装饰艺术”运动给予了很多的启示。

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借鉴“装饰艺术”运动时期平面设计家们的创作经验, 对艺术流派进行学习, 在这过程中慢慢形成特有的设计风格。风格的形成有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装饰艺术”就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有风格。现代平面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吸取经验, 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近些年, 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多样, 学习和借鉴以前的设计风格是个不错的想法, 但这样做并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发散思维地去创新。“装饰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装饰艺术”的色彩、线条、构图以及高度的装饰效果是很值得现代平面设计继承和发展的。色彩方面, 注重颜色的明快强烈;线条方面, 重视线条的清晰;构图方面, 注重装饰性的表现等。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把其风格特征运用在现今的平面设计中是可行的。

四、结语

虽然“装饰艺术”运动进行的时间不是很长, 但其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 这样的风格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现代平面设计在“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有所发展, “装饰艺术”是平面设计史上重要的运动之一。“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对于现代平面设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装饰艺术”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我们需在“装饰艺术”运动中吸取经验使现代平面设计得以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3]李敏敏, 詹文瑶.《现代平面设计简史》.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8.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篇5

它发源于法国,主要集中于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的设计上,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是本世纪非常重要的一次设计运动。

20世纪初,巴黎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当时的各种因素在形式上直接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立体派的影响;未来主义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还有俄国芭蕾耳目一新地为装饰艺术运动引入了震撼性的色彩:橘色、翡翠绿和玉绿色、紫色等;古埃及建筑装饰图案及柱式,给予装饰设计师们强有力的启示。20年代有很多建筑都采用了埃及风格:洛杉矶的埃及剧院、胡弗大厦、卡雷拉斯大厦、伦敦的理想宫、卡尔顿电影院等;而来自非洲和南美的原始部落的影响,导致装饰艺术风格大量运用折线、弧线、图腾等元素。

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使法国的服饰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发展,平面设计中的海报和广告设计也达到很高水平。当然,法国“装饰艺术”风格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在家具设计,特别是巴黎的家具设计上。家具造型采用简单、夸张的几何造型,使简单明快的几何形与复杂的表面装饰形成对比,利用纺织品创造豪华和绚丽多彩的装饰品位。室内设计上创造出了一种所谓的“小客厅”风格,侧重于富丽的材料、豪华的家具和亲密的环境,材料上,常使用亚洲的蔷薇木、苋木、崖柏、巴西红木等,并喜欢用象牙和鲨革作为点缀,甚至把东方情调的艺术引入到室内设计之中。

在众多的设计家当中,比较突出的是艾米尔·贾奎斯·鲁尔曼(Emiie Jacques Ruhloann,1879年~1933年)。其家具设计中,常用华丽的光面和丰富的细饰强化的传统造型。并用象牙作镶嵌和实用配件,有时加上铜银饰板以增强这些装饰图案的效果。在造型上,简单明快的几何外形与复杂的表面装饰形成强烈的对比。

艾林·格雷(Eileen Gray,1879年~1976年),一位擅长室内设计的爱尔兰女性设计师,其设计注重豪华的装饰效果,也注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现代主义的材料运用和形式特征。她设计的由斑马、美洲豹等豪华皮革材料和钢管组合的家具,色彩稳健细腻,效果极其精巧,被设计界视为“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经典,她的成就和设计特色直到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依然得到广泛的重视。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陶瓷设计,主要以人物与强烈的几何图案为其装饰特点,陶瓷器皿造型受到中东和远东古典文明的陶器设计影响,其釉彩的改进则是从中国瓷器中获得启迪。这个时期内重要的陶瓷设计师有巴黎陶瓷家艾米尔·德科(Emile Decoeur,1876年~1953年),他在20年代设计出整套的餐具和中国风格的大碗,造型非常单纯,往往采用单色釉,如黄色、蓝色、粉红色、绿色和白色,表面处理也常常采用中国陶瓷的一些手法,如冰裂开片、挂彩等。

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百老汇歌舞、爵士音乐、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到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浓厚的商业氛围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装饰风格和追求形式表现的商业设计风格,它们从纽约开始,逐渐从东海岸扩展到西海岸,并衍生出好莱坞风格。尤其在建筑、室内、家具、装饰绘画等方面表现突出。美国装饰风格20世纪30年代传至欧洲,使欧洲的装饰艺术风格更加丰富。

威廉·凡·阿伦(William Van Alen,1883年~1954年)作为美国装饰艺术运动中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了克莱斯勒大厦。这座完工于1930年的77层的建筑今天被看作是那个时期最令人振奋的建筑和浪漫的象征。因为大厦的主人克莱斯勒希望这座建筑物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丰碑,所以阿伦为大厦设计了全新和激进的装饰。他从哥特大教堂的檐槽喷口中获得启发,在檐壁上装上了车轮帽,安置了汽车建造者的标志。最精彩的装饰是上层修长的圆拱顶,每层圆拱都饰有镀铬镍钢包铬面的三角形屋顶窗。大厦27吨重的钢尖顶,将大厦的高度增加到36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固定钢结构。

不久,另外一栋建筑超过了克莱斯勒大厦的影响,那就是由威廉·兰柏(williaoLaob)于1929年设计的帝国大厦,这座只用24个月就完成的建筑工程,可以说是充分表现了机械时代的想象力。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帝国大厦入口处有镀金的帝国大厦模型镶在深红色的大理石上,大堂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八大奇迹的大幅彩色壁画,即在原有的七大奇迹之外,加上世界第八大奇迹——帝国大厦。其装饰构思和表现极具创意,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可以说汇聚了30年代艺术装饰设计师的精品。

起源于电影院设计的“好莱坞风格”,也是美国人对于国际设计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贡献。这种风格原来是针对电影院的设计,大部分电影院的立面采用富于幻想色彩的设计,或者采用流行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装饰艺术风格。随着好莱坞电影的蓬勃发展,“好莱坞风格”传遍北美,甚至欧洲,影响到建筑、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和平面设计的风格。

在英国,装饰艺术风格始于19世纪20年代末,突出表现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和大众化的商品(肥皂盒、爽身粉盒等)包装上。由巴希尔·爱奥尼德主持设计的伦敦克拉里奇旅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爱奥尼德雇用了大批独立设计人员参加这个庞大的项目设计,其中包括一位很重要的设计家奥斯华德·迈那,他设计了大宴会厅和走廊、阳台等部分。这个项目中大量采用强有力的简单几何造型,色彩也非常强烈,采用了罕见的黑色与米白色作为地毯的基本色,墙壁采用大面积的镜子装饰,镜子是利用腐蚀和雕刻的手法以植物纹样为中心装饰的。这些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造成内部空间更加高大和宽敞的视觉错觉。旅馆的各个客房、餐厅和其它部分,包括用具、灯具等等,都体现了英国“装饰艺术”的统一风格。室内大量采用大理石,造型上大量采用曲折线,都更加强了这种风格的特征。

1930年伦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装饰艺术”项目是奥里维·伯纳德设计的斯特兰宫殿大旅馆。这个旅馆的室内设计集中了英国“装饰艺术”运动的精华。内部大量采用玻璃镜子和玻璃壁,广泛运用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图案,如曲折线、闪电图案、放射形图案、扇形图案,等等,还采用了大量古埃及风格的人体装饰图案,室内摆设了一些巨大的黑色的装饰陶罐。这个旅馆的大厅也设计得非常辉煌,墙面采用银色树叶图案装饰,加上金色辅件和漆器的点缀,更显得鲜艳夺目。

作为一场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时代现象,受许多不同及相互冲突的因素影响,导致了风格与形式特征的多样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以参考的重要资料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现代设计学,学科建设,回顾,思考

一、引论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艺美术运动发生在英国也是现代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工艺美术运动对英国以至全世界的工艺美术计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现代设计学随着必革开放, 伴随经济逐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现代设计学的理念也要求适应这一发展过程, 从比较研究的观点出发, 回顾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对我国现代设计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理论观照必要。

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贡献及历史限性

1. 英国工艺美术动回顾

19世纪末, 在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拉斯金—莫里斯的“美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的主张影响下, 英国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工艺品生产机构。1888年英国一批艺术家与技师组成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 定期举办国际性展览会, 并出版了《艺术工作室》杂志, 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艺美术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欧美各国, 这就是所谓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2.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观念

其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拉斯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创见, 他的艺术主张对后辈莫里斯以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很大。拉斯金的设计思想主要围绕着:“艺术与工业的结合”, “设计的社会功能”两大方面。并特别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 认为设计应为社会大多数人服务, 强调“设计要为人民大众”, “设计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

他说:“以往的美术被贵族利己主义控制, 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 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 去有利于他们。”

拉斯金反对所谓设计上的精英主义倾向, 非常推崇和强调设计的大众性, 应该说, 这是拉斯金思想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积极的东西, 这种设计理念, 开创和引导了现代设计学研究和创作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 产品设计必须适合于大众消费需求, 这是拉斯金思想中有预见性的东西。尽管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 全面实现这些富有民主性的设计理念不切实际, 但在当时, 这些思想确实是超前的和面向未来的。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至今, 这

two strategies can be treated as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Conclusion

need to be interwoven is a problem which can be and should be handled by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ers and their reactions to一运动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在设计学史上有着重要性的地位, 从当时来看, 它开创了一个具有全新征的设计时代, 从今天来看,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创作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构成要素基础。这些艺术主张主要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美术家要参与设计”“设计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应当源于生活”“师自然”等等。通过这些观点的实践, 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3.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 这无疑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英国是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 但却未能最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 原因正在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尽管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但这一运动本身不能称为彻底的现代设计运动, 因为威廉·莫里斯所推崇的是复兴手工艺, 反对大工业生产, 虽然威廉·莫里斯也看到了机器生产的发展趋势, 在他后期的演说中承认我们应该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 把它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他一生致力的工艺美术运动却是反对工业文明的。但他提出的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所创造, 又为人民服务的, 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及“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思想的精神内涵, 后来的包豪斯和现代设计运动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而发展的。

三、现代设计学学科理论及我国现代设计学学科建设现状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关于设计艺术的科学。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 它是人类造物的艺术方式, 它创建艺术质的人造物系列;非物质层面, 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 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 如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等。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 设计艺术学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 是一门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国际上传统的设计学学科范畴

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以其《人工科学》一书在中国的译介而为中国设计界所熟知, 该书体系宏大, 内容庞杂, 其理论核心是建立一种关于“人造物”的科学, 赫伯特·西蒙曾将设计科学界定为研究人造物的科学, 他认为, 人造物的特有性质表现在它内部的自然法则与外部自然法则的薄薄的界面上:“人工界恰恰集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这一界面上它关心的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要想研究那些与人工物有关的人们, 就要研究手段对环境的适应是怎么产生的——而对适应方式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过程。这样一门设计科学是关于设计过程的学说体系, 它是知识上硬性的、分析的、部分可形式

References

化的、部分经验的、可传授的。”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计研究系的布鲁斯·阿克教授在对现代设计研究领域做了归纳后, 提出了设计研究主要范围的10个方面:

(1) 设计历史学:研究设计领域中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及事件间的关系;

(2) 设计分类学:设计领域中的现象分类研究;

(3) 设计技术:研究属于设计领域的系统或事物的运动原理;

(4) 人类设计行为学:研究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的组织和机构的本质;

(5) 设计建模:研究人们建立模型、进行模拟和交流设计思想的能力;

(6) 设计计量学:研究有关设计任务的度量问题, 着重于处理非量化资料的问题;

(7) 设计价值学:研究设计领域中的价值问题, 特别是研究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之间的关系;

(8) 设计哲学:研究设计领域里的论证逻辑问题;

(9) 设计认识论:研究设计领域中的认识、理解和真理问题;

(10) 设计教育学:研究设计教育的原则和实践。

阿克主张将上述10大类研究整合为设计现象学 (包括设计史、设计分类和设计技术) 、设计行为学 (包括设计技能、设计活动的组织、设计建模和设计计量学) 、设计哲理 (包括设计逻辑学、设计价值学、设计认识论和设计教育学) 三大学科。有学者将阿克的设计研究的归类称之为“阿克体系”, 这一体系确立的设计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设计学科的部分内容。这一体系的不足是, 过分局限于规范性方面的陈述与研究, “应当如何设计”是其重点, 而对创造性设计的思维活动等则关注不够。

3. 我国现代设计学学科建设现状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于1998才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的上当, 次年开始正始招生。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但十几年来, 随着现代设计专业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广泛设立, 现代设计专业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培养的大量现代设计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

更为可喜的是, 在中央美术学院, 2009年召开了世界设计大会,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设计专家学者和设计从业者倾向于这样的事实, 在某种角度来说, 中国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 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数量, 在国际设计教育领域是遥遥领先的, 中国设计方面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对话活动。可以说, 十几年来, 中国的设计教育和开创性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国际设计界的一只主流力量, 部分顶尖人物的研究甚至可以反映和引领国际设计学研究的前沿走向。

我国设计学领域的学者, 在上世纪80年代, 在总结中外设计科学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归纳出了一个设计科学的学科体系, 由以下六个方面所组成:

(1) 设计哲理:设计意义, 设计理性 (有限理性说) , 适应性系统论, 设计研究方法论等;

(2) 设计技能研究:思维、问题求解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思维机制, 关于“设计智能”的探讨等;

(3) 设计过程研究:真实的、普通的设计过程模式, 设计过程中的一般搜索 (寻找设计方案) 策略和控制搜索策略的机制等;

(4) 设计任务研究:设计任务的可分解性, 设计需要和目标, 设计任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设计任务的表达、设计组织的管理任务, 设计者、委托人关系等。

(5) 设计方法研究 (设计技术论) :设计的形式逻辑, 设计方案搜索方法, 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设计过程组织方法, 表达方法, 计算机应用等;

(6) 其他专题:基于以上设计理论, 结合专业设计知识, 研究工程设计、组织设计、社会——经济设计 (规划) 等领域的特殊问题;建立适合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普通设计理论课程;探讨设计科学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途径等。

客观地讲, 中国学者的这一分类体系从外延上看, 比阿克体系有更大的覆盖度, 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对规范性的设计内涵的研究, 又强调了对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描述, 通过这一体系建立出一个以设计过程、设计技能、设计方法研究为主体, 以设计哲理为最高层面的现代设计科学模式, 对现实的设计教学和科研具有地指导性的意义。

四、我国现代设计学科建设趋势和建设思考

这种基础研究对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具备了较长时间的学术积淀, 学术范式和学科规范已经基本成型的学科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陈旧, 但对于现代设计这种新兴学科而言, 这种基础研究仍然是必要的。

1. 现代设计学科定位

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与工业的结合”“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精神价值的回顾及我们多年的实践, 提示我们的设计研究认识到, 设计需要不同于所谓“纯艺术”的实用性内涵, 将设计定位于“实用科学”决定了设计研究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人文学科 (特指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 内部, 而必须意识到它是一门处在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 (甚至自然科学) 多重边缘的“交叉学科”。

明确了设计学的学科定位, 我们就可以不再把设计学当成是美术学的一个分支, (尽管设计学科很多设立在美术学院中) , 但从英国美术运动的过程我们看到, 设计学必须要求美术家的参与。因此, 人们不能仅仅用美术和一般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来观照设计。

2. 学科建设理念以人为本

从“设计要为人民大众”“设计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这些英国工美运动理念出发, 强调为公众而艺术的设计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的双项互动关系得到充分地确认, 人人都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关爱。作为文化福利的现代公共艺术, 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戊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 公共艺术如何与环境相和谐, 如何融入大众, 获得公众的亲睐是现代设计学学科建设的目标之一。

3. 学科建设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现代设计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也必将着科技的发展对现代设计学的学科建设提出更新的要求, 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坚持面向未来的理念, 不囿于现实, 不盲目复古,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和未来需求出发, 建设现代设计计的学科体系, 就非常值得重视。

反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展的全过程, 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当时艺术家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 企图逃避现实, 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运动否定大工业与机械生产, 反对机器美学, 导致它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要风格, 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场运动是消极的。

五、结论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 新的学科不断涌现, 学科建设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学科建设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行动之一, 是以学科学术性质为核心所展开的建设活动。回顾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可以给我国的现代设计学学科建设, 提供多方面的观照意义, 坚持实用性、社会性和科学性的现代设计原则, 并国求避免逃避式的复古主繁琐主义倾向, 建立科学、健康富于发展、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 对我国现代设计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2]胡飞:民族学方法及其在设计学中的应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1月。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

[4]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篮球运动假动作研究综述 篇7

1. 假动作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篮球假动作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传球、投篮等技、战术的研究,对假动作的概念的界定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权威的定义。

《篮球大辞典》将“假动作”一词界定为:“队员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比赛意图,所采取的战术行动。”我国的《体育大词典》也有对假动作的概念简单地进行了界定,并对假动作的目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相关的论述。面对21世纪篮球运动的发展,这样简单的定义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篮球激烈对抗的发展。陈汝燕、陈显健、王效良等很多学者都从个人技术的角度对假动作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曾二鸣[6]指出,假动作的运用,不仅表现在个人进攻技术的运用中,而且渗透到队员之间的配合和全队战术的组织形式中,况且篮球假动作的使用过程涉及心理、意识、比赛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笔者将现代篮球运动中假动作的概念理解为:队员运用心理、意识等手段,分析、观察对方的技、战术特点,利用自身技、战术的优势,通过其他技、战术的假象来迷惑和调动对方,打乱对方的比赛节奏,使对方处于被动的位置,从而实现自己的技、战术行动。

2. 影响篮球假动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梁有明、杨小波、李勤友、黄勇等认为,影响篮球假动作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战术因素,又与意识、运动素质、比赛经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等因素有关。笔者认为,球队的竞技水平和风格、球场气氛和主客场条件等因素也影响篮球假动作的质量。

2.1 假动作与身体素质及运动员个性的关系。

在篮球运动中,身体素质是保证比赛的重要条件,也是运用假动作必不可少的条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出逼真的假动作。

在篮球防守假动作中,运动员的防守脚步要灵活,移动快速,手部干扰要积极,且防守脚步动作与手臂动作两者要互为协调、互为配合、互为补充,构成个人防守动作的统一。在整体防守中,只有两者的协调配合,才能产生个人的防守技术的最佳效果,否则就会影响防守假动作的质量。

在进攻中,运动员往往以突然急停、急起、适时加速、减速、体前变向或假变向加速超越等方法来取得球场上的主动优势击垮对方,这就对运动员的反应能力、速度、灵敏性、耐力、爆发力等运动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篮球运动员的个性对其使用假动作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从平时的篮球比赛中可以观察到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篮球运动员进攻中往往不喜欢使用假动作,而是直接利用自己的身体素质硬碰对方得防守。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撞人犯规、勉强的传球或投篮。往往那些身体素质不是那么好的、身体单薄的运动员都喜欢利用假动作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所以,身体素质是做好好假动作的前提,这是无可否认的,但个人的心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外因是要靠内因起作用的。运动员的个性对其运用假动作与其运动生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2.2 假动作与技、战术水平的关系。

一支球队的技、战术水平是这支球队在比赛中有效地使用假动作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张双立[7]、黄勇指出,无论是进攻假动作还是防守假动作都要求熟练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如篮球运动中的七大技术———投、传、运、突、移动、防、抢,没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作保证,无论是进攻假动作还是防守假动作都不会取得成功。

在战术上运动员也要有良好的战术意识。在比赛对抗过程中,假动作必须与其他环节相衔接,如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利用假动作持球突破到了篮下,发现不能投篮而传球,这时跟进队员必须抢好进攻的位置,经过这样战术配合,假动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比赛中运动员不能始终运用同一种假动作,否则很容易被对手识破,特别是相互熟悉的对手,彼此之间的特点都比较了解,有哪些常用的假动作都经过了分析。因此,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战术多变,在多变的战术中运用假动作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假动作的数量和质量依赖于掌握技、战术及其组合变化等的数量和质量,只有运动员高质量地全面掌握各种技、战术及其组合变化等,才能有更多的假动作选择和运用,从而争取到更大的主动权。技、战术及其组合等的欠缺必然造成假动作的空白。

2.3 假动作与心理、篮球意识等因素的关系。

扬小波认为,篮球运动中假动作实际上是心理战术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在比赛中迷惑对方,使之上当,防不胜防。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时候,谁能够发挥最大的心理潜力,保持旺盛的士气,充满必胜信心,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合理采取各种声东击西、虚实的战术,谁就能获胜。

蔺永琴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假动作的效果取决于攻守双方的情绪。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相对强度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

(1) 注意的紧张度随运动员的兴奋程度的提高而增强。注意的紧张度越高,越不易转移,应答动作也越敏感,而且极易疲劳。逼真的假动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使其难以观察到场上其它情况,造成主动的战术配合成功。这就是常说的“吸引对手”。 (2) 运动员的心理定势是假动作利用的主要条件。当进攻者频频投中时,防守者在心理上会形成必防的定势,并且对投篮动作十分敏感。一个聪明的投手,会适时地改变攻击方式,假投真传或假投真突,使对方防不胜防,无法捉摸。这种心理因素要求运动员在对抗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情绪,并且利用对方的心理定势,分析其注意的指向和集中程度,做到避其锋芒,攻其不备。

3. 假动作在篮球运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徐宏峡指出,篮球比赛不仅是身体、技术的较量,更是智与谋的较量。现代篮球比赛对抗激烈,变化莫测,对假动作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比赛中,在一场比赛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用。大量实践显示,当假动作的运用不合理时,会造成带球撞人、被抢断、封盖和造成阻挡犯规、不理智的行为等。扬留锁认为,掌握和运用假动作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条件之一。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假动作的文献发现,尽管很多文章都对假动作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但是很少有关于假动作统计的文章。我们通过对假动作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运动员运用假动作的情况,通过对录像实况的进一步观察可以了解假动作的质量。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对假动作的统计有利于帮助教练员分析和指导青少年的假动作训练。

4. 假动作的训练

实践证明,无论是进攻假动作还是防守假动作,都是比赛取得胜利的手段和策略。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加强假动作在技、战术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扬留锁、扬伟群等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训练方法及平时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些方法涉及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假动作与技、战术结合的训练。此外还提到应加强文化学习、提高智能、加强身体重心控制能力、提高动作幅度和动作节奏的控制能力、训练广阔的视野等。许迎伟通过研究指出,青少年中尽管有些运动员具有良好的速度和脚步灵活性,但极少运用防守假动作。青少年在投篮、突破及运球技术假动作运用较为普遍,也较为合理,而在传球、摆脱接球技术中假动作的运用较为单一而且不够合理。

我国篮球的防守薄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阻碍我国篮球竞技篮球发展的一个症结所在,而防守假动作也一直不受到重视,这也许是影响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的原因之一。

5. 结语

假动作在丰富了进攻和防守体系的同时,在实践中也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我国专家学者对篮球的假动作研究由来已久,很多的成果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目前对假动作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没有对假动作的质量的评价形成统一的意见等问题。假动作的训练应从少年抓起。因此,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加强假动作研究观念、观点的转变及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假动作的质量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关于篮球运动中的假动作www.tiyuren.com体育人网.

[2]刘继军.篮球假动作初探[J].连云港化工高专学报, 1998, 11, (4) .

[3]陈汝燕, 黄顺和.浅谈假动作在篮球教训中的运用.体育科学研究, 1999, 3, (3) .

[4]陈显健.篮球进攻和防守假动作探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5]王效良.试论篮球防守假动作技术运用.商洛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03, 17, (3) .

[6]曾二鸣.对篮球比赛中进攻假动作的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 17, (2) .

[7]张双立.浅析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目假动作的运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4.

[8]司清华, 扬保吉.篮球投篮假动作的训练与运用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1, (2) .

现代运动服装设计研究 篇8

“新艺术”这个词是由德国出身的艺术商人萨姆尔·宾所所创设的, 他把他在巴黎普罗旺斯街开张的画廊取名为“新艺术”, 以强调画廊的现代特点。这家展品风格多样, 风格前卫的画廊成为展现新艺术作品的一个窗口。“新艺术”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承认, 最后在艺术史上定位。这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所涵盖的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 跨度近30年。从1895年左右的法国开始发展, 后蔓延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欧各国, 乃至俄罗斯, 也越过大西洋影响了美国, 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国际设计活动。虽然波及范围以及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在不同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法国人就因其简洁、朴实而称之为“现代风格”, 在苏格兰因“格拉斯哥学派”的设计而成为“格拉斯哥”风格, 在德国以宣传新艺术的主要刊物《青年》而称为“青年风格”, 在比利时因新艺术团体“自由美学协会”的成立而被称为“自由美学”风格, 在奥地利因与传统相分离而被称为“分离派”, 美国则称其为“芝加哥学派”, 西班牙则以安东尼·高迪充满幻想和想象力的建筑为代表, 将新艺术风格称之为“年轻风格”。虽然名称不同, 但对所有的设计师来说, 新艺术的目的——打破传统的风格并且接受一种新的美学形式来革新设计是相通的。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虽然并没有完全接受工业生产的新形式, 但已经明确地接受了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新的审美趣味。

新艺术运动留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它的装饰特征和表现手法上。《世界美术词典》在“新艺术”的词条中这样写道:“它以流畅、优雅、波浪起伏的线条和轮廓为主, 其形状、纹理甚至色彩都从属于这些特征。线条常常被化成像‘鞭绳’一样, 因为它弯曲交缠, 首尾难辨。”人们沉迷于奥勃利·比亚兹莱清晰优美的线条和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块所构建的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 阿尔夫斯·默哈充满象征主义的朦胧神秘色彩和对情色的优雅而暧昧的表达, 叹服于安东尼·高迪建筑具有的无穷力量、块状动感和独特的构想, 以及勒内·拉利克精妙的创意和精心雕琢的工艺……, 而忽略了这场运动打破传统风格的勇气和对新的美学形式的革新, 以及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在精神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和贡献。

一、对传统的超越

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受到了19世纪60年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直接影响, 两者也有很多共同点, 例如都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 他们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强烈反对, 它们都旨在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 它们也都放弃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 而转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构思。新艺术运动延续和发展了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植物造型, 并从传入欧洲的东方文化中汲取灵感。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同点,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热衷于中世纪的哥特风格, 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来源, 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的放弃了所有的传统装饰风格, 彻底走向自然风格, 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 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 而装饰的构思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例如, 1899年亨利·凡·德·维尔德为《Tropon》一书所作的一张招贴画 (图一) , 画面构图明显与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师马克穆多的扉页设计有相似之处, 但植物的花纹已经被抽象流动的线条和色块所替代, 整个画面由动感强烈、粗细不一的流畅线条组成类似于植物的不对称图案, 充满了跳跃不定的流动感。再如奥勃利·比亚兹莱为《亚瑟王之死》设计的封面 (图二) , 以百合花为创作主题, 古怪的百合花被抽象化、几何化, 外型上和真实的百合花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达到了装饰性的极限。以往的传统装饰风格如: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维多利亚风格等等, 都已经在新艺术运动的作品中难觅其踪。从这一点上来说, 新艺术运动不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拼凑, 它是新艺术设计师们寻求突破, 寻求创新, 寻求新风格而走出的一条新路。

二、现代主义设计的前奏

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兴起的新的设计思潮, 是20世纪设计的核心。其实质主要包含了设计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倾向、重视设计的实用功能、新材料的应用以及规模化的生产、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式, 以及功能主义倾向。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先行者, 工艺美术运动虽然受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很大影响, 也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 但它终究选择了一条回望传统的道路, 它同当时的哥特复兴纠缠在一起, 没有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同艺术家或手工艺者的劳动之间的矛盾, 从最表面的层次上讲, 工艺美术运动也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结构性的形式语言。而在新艺术运动中, 虽然已不再强调艺术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性, 但是新艺术运动所提倡的追求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统一、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 以及设计形式上大胆的革新和对各种新型材料的探索实验, 都已经表明新艺术运动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桎梏, 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形式。这些都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向现代主义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已不再单单追求具象的设计形式, 他们已经开始对造型上单纯的形式美进行探索, 追求设计的形式感表现、单纯的色彩对比、抽象化的造型设计以及装饰性的直线架构。苏格兰以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为首的格拉斯哥学派所创造的直线风格是新艺术运动形式探索中的一大突破。直线形式的最大好处, 是能够更广泛地运用在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中。它符合当时的机械生产水平的要求, 是现代化生产的必然趋势。麦金托什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逐步放弃传统的新艺术运动自然主义装饰风格, 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 特别是纵横的直线为基本解构, 利用简单的黑白色彩为中心, 走出自己非常独特的设计风格道路。他设计的家具常常采用黑色, 再用鲜明的色彩点缀, 很注意平衡处理, 因此非常突出。以他著名的高背椅作品为例 (图三) , 椅子靠背的高度及整体的直线型取自于哥特式设计风格;而细致优美的曲线及靠背的椭圆设计带有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从椭圆的椅背下切得直线设计元素运用了日本的设计手段。这些风格的融合摆脱了传统注意的束缚, 是新艺术运动反传统的一次伟大尝试。而在他为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设计的校舍 (图四) 则不光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也包含了现代主义的特点, 更具有麦金托什个人的特征, 它完美地体现了麦金托什对于简单的几何形体、对于纵横的直线、对于黑色运用的强调。他的这种正视机械化的形式, 采用接近现代风格的简单几何形态和黑白色计划, 可以说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吹响了号角。同时, 新艺术运动大胆尝试和实验了各种想法和材料, 大量新材料如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替代了石拱结构。如1907年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建筑物, 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利用钢铁、玻璃等新材料, 突破传统设计方法, 以钢架为框架, 摒弃一切表面装饰, 比例匀称, 既雄劲、浑厚又宽大明亮, 是现代工厂建筑的典范。当然, 这个建筑物的正面, 在其两侧还保留了古典的堡垒式样。这种不尽彻底的革新是与现代主义设计的差异所在。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已经开始了以适应机械化生产和功能实用要求为核心的新的设计形式的探索, 这是个对传统逐步突破的过程, 结果是导致了现代主义形式的诞生——一种既能适应机械化生产和实用功能, 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新的设计形式。

新艺术是19世纪末艺术的一次大融合, 它既有着对古典艺术的总结, 也有着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它是设计艺术新旧时代的转型期, 它的兴起预示了接近结束的旧时代和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虽然如昙花一现般只在艺术设计史上活跃了短短三十年, 但是它成功构建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新艺术运动在对历史的革新上所表现出的超人勇气以及其大胆的想法和对新材料的实验与探索, 值得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为如何创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而苦苦寻觅的我们深思。

附图

摘要:上个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 一闪而逝, 然其耀眼的光芒却被深深铭刻于设计发展史中。这场既承接了古典艺术之风, 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工业文明气息的艺术运动, 成功构建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然而人们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新艺术运动所展现出的设计形式上, 很少有新艺术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忽视了新艺术运动在精神的突破和思想的革新上对现代主义设计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艺术,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梁梅.《新艺术运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2].紫图大师图典丛书.《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特点与创新研究 篇9

1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特点

1.1 强调运动员和运动队竞技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现代的高水平篮球比赛中,一支篮球队伍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对竞技能力进行全面提升,而且篮球队伍整体竞技能力的提升对于比赛致胜比个人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1]。篮球运动是一种集体运动项目,它唯有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特长优势,才能够保证在世界篮球高手中胜出。一场篮球比赛的胜负与运动员们的身体、心理素质、技巧运用、临场应变能力等密切联系。那种紧靠队伍中某位优秀队员带动,或者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优势就能取得胜利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只有通过科学有效地训练,运动员和运动队伍的竞技水平才会提升,在真正的比赛中才能够打败对手。

1.2 注重强度训练

强度训练对于篮球运动来讲有着重大意义,其原因如下:一是从生物学角度讲,运动训练指的是通过对人体系统增加负荷,促使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使机体器官系统机能得以提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二者对机体的影响原理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相比较而言,负荷强度对机体产生的适应性影响更大,作用更加持久。二是从竞技的角度讲,不论何种比赛,在负荷方面就是对强度进行比较。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强度高的对抗性集体运动,一场比赛的持续时间仅为40 min,在这个时间段内还可以不断调整队员,加之比赛过程中犯规等现象的出现导致比赛被迫中断,队员们的实际竞技时间更短,因而篮球比赛中的实际负荷量比较小。换个角度看,篮球比赛把所有参赛队员限制在固定的篮球场地中竞技,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速度高、强度大的争夺,运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在篮球运动训练中为了使运动员们适应现代篮球运动的需求,对于强度训练的要求更加迫切。

1.3 注重负荷训练后的恢复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运动员们的日常训练无论是负荷量还是负荷强度都日益增加,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尤其要注重负荷训练的恢复,避免由于训练过度导致恢复时间增加,使运动员持续承受更大负荷,以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在现代的篮球运动训练中,负荷后的恢复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环节,教练员制定与实施训练计划都必须对此项内容加以考虑[2]。此外,现代篮球运动赛制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竞赛期延长、密度增加等,加之现代篮球比赛两场之间的调整时间较短,倘若运动员场间恢复不力,便会直接影响比赛状态,这就使得负荷后的恢复训练变得更加重要。

1.4 对心理训练重视程度的提升

现代篮球运动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篮球队伍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这种差异是全方位的,表现为竞技技巧、战术、体能等各方面。在NBA比赛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各场比赛对手实力不相上下,比赛得分呈现交替上升,一时之间很难分出胜负,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比赛胜负至关重要。现代国外的篮球运动队,除了有教练员负责日常技巧的训练,还配有专业的心理训练专家,这种心理训练不仅可以促进篮球队在比赛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战术,而且能够进行更高效的赛后恢复,为即将到来的下一场比赛做好准备。在我国的篮球队中,配备专业的篮球心理专家进行辅导训练的情况还不多,这也是当前我国篮球队在国际比赛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2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2.1 篮球运动训练的本质要求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核心在于不断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其在比赛中不断发挥自身实力,从而赢得比赛。但是倘若日常的篮球训练中,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仅仅局限于某几种,久而久之,运动员们便会感觉训练枯燥无味,在训练中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在篮球运动的日常训练中,不断创新训练方法,采用综合训练、模拟训练的形式等,会极大提升运动员们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训练效果。

2.2 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同时现代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运用可以说为其带来了深刻变化。在篮球运动训练中采用现代科技,使训练效果大大提升。在篮球训练中,每种新型运动器械的发明与应用都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机会,也使训练效果得以提升。例如,在投篮技术的训练中,可以在运动员投篮位置前面摆放一个类似于防守队员的物体,使篮球队员掌握好篮球出手的角度。

2.3 运动竞赛的需要

在竞技体育中,日常运动训练的成果是通过竞赛来验证的,同时竞赛也是竞技体育的目的所在。体育竞赛的水平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位置,而是不断突破极限,向上发展。现代篮球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快”“高”“全”和“女篮男性化”等趋势,这都对篮球运动训练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创新的主要特点

3.1 技术与战术的创新

现代篮球要想实现科学化发展,创新是必由之路。现代篮球训练中,要想实现创新,首先就要注重技术动作的创新,例如运动员在被封盖的情况下,如何使用不同的动作传球或者投篮,在防守严密的情况下如何合理使用技术动作等,使运动员对动作技术掌握全面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动作的创新[3]。其次,还要不断实现战术配合的创新,把创新之后的配合与篮球队现有的情况相结合,形成本队特有的风格,在比赛中作为本队的优势,不断提升队伍的战术水平。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只有不断促进技术与战术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保证创新过程稳步推进。

3.2 体能训练理念的创新

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良好的体能是比赛获得成功的关键,为此,在篮球运动的日常训练中要提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摒弃传统观念中战术高于体能的误区。在具体的训练中,要对篮球运动的致胜规律仔细研究,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项训练,对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等实施逐项突破。在体能训练中,要丰富训练形式,使其趋于科学化,对体能训练的负荷进行科学量化,按照医学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监控。

4 结语

当前篮球运动训练中强调运动员和运动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注重强度训练和负荷后的恢复训练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只有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并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才能够保证篮球队伍在比赛中稳步发挥,取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程冬美,郭永波,左均升,等.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理念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703-705.

[2]徐跃捷.篮球运动训练中若干问题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79-80.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篇10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展望;发展方向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苏联、德国和美国的训练学者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他们将自己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推动了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及时总结,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生物、化学、力学知识,对于训练进行科学的指导。在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中,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成型了。

一、运动训练学发展概况

1.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起源阶段约在19世纪末,代表作品为《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英、美),《田径》(德国),在这一时期,人们表现出了有目的的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兴趣。专项训练学建立阶段是在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训练学萌芽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等问题,并首次使用技术、战术等概念研究有关训练和比赛等问题。训练学学科建立及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1964年哈雷正式出版的《訓练学》一书,标志着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并有力推动了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

此外俄罗斯著名学者列·巴·马特维耶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原理》、《竞技训练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福克兰、杰克逊的《运动训练原理》,雷纳·马丁发表的《心理机能训练指南》,加拿大学者博姆帕德《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一批学者的论著,对构造《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

从整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始终沿着两条途径向纵深领域发展。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运动的不同侧面上,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另一条是站在竞技运动的整体高度,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前者的研究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内容具体到了训练手段的设计等;后者研究的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包括运动训练一般规律在内的整个竞技运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拓展到了运动竞赛的系统等。目前国际上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扩展和充实正是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的。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在我国,从50年代起全面学习苏联训练理论,到60年代后提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80年代起,引进多国的训练理论,逐渐构建我国的训练理论体系。1981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学分会和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由过家兴教授牵头,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或浓缩。1983年我国学者田麦久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运动训练理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1.项群训练理论更加深入的发展。项群训练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标准,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进而对部分项群名称作了调整(见表1)。

表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此外,田麦久还阐述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他指出,“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有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无穷个标准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如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一文中,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了乒乓球、羽毛、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多个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2.运动训练的微观层次上的研究。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学者认为,由于以往的运动训练学研究注重在宏观和共性面上的研究,因此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现在一些学者致力于运动训练学的微观层次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运动项目及其小项的训练特点、训练方法、选材特点等问题。

3.重视研究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社会学因素。竞技体育的组织和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竞技体育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对运动训练体制、运动员培养系统、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上、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以前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落后,因此,他们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餐饮经济下一篇: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