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2024-07-18

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精选六篇)

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篇1

第一, 应加大对技校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提高个人修养。

目前, 技校的文化课所占的比重很少, 大部分为专业课学习, 而法律常识方面的学习包括在德育课里面, 课时很少, 我认为, 德才兼备, 德在前, 才在后, 应先培养他们如何做人。如果连如何做人都不懂, 连遵纪守法都不讲, 连一点挫折不公正, 不平等, 不顺利都不能忍受, 那他们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

其次才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 实现自身价值, 为社会做贡献。光有才而无德的人比无才的人更可怕, 希特勒有才华, 但无德, 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大灾难, 所以应加大对技校生文化课的学习, 使他们知耻明理,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减少犯罪, 使技校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的“产品”。

第二, 应加强对技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以便于学生全面发展。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呢?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法与应对策略, 帮助学生心理尽快成熟。现在有很多学生, 遇到被人欺负, 敲诈时不告诉家长, 老师, 而是自己出面摆平。我有一个学生, 平常在班里表现很好, 又是小组长, 打扫卫生从不用老师操心, 在班里人缘也好, 就是这样的一名学生, 在被其他学生敲诈后, 没有寻求学校、老师、家长的帮助, 而是自己在社会上叫了几个人来帮忙教训敲诈着, 结果造成了对方一人肠子被刀捅伤。俩人头被打伤, 多人受轻伤, 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伤, 本人自此失学在外流亡了3年之久。这个例子说明处在青春期的技校生自控能力差, 遇事冲动, 不考虑后果, 心理承受能力差, 法制和道德意识淡薄, 极易陷入犯罪的深渊。因此, 如果在学校教育阶段, 对广大技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也就等于在每个人的心灵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样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才有基础, 安定与团结才更有保障。

第三, 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使学生身处其中, 受到熏陶, 潜移默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力。

首先, 学校应利用墙报, 黑板开办法制宣传栏, 在其中登载和张贴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案例启示, 从正面宣传引导学生使其处在遵纪守法的氛围里, 促使其提高法律意识。

其次, 对社会上大家比较关注的案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 当你开车把人撞伤后, 当班里或宿舍同学欺负你时, 看到别的同学花钱大方而你家比较困难时, 你会怎么办?等等。使学生从案例讨论中真正学到知识, 了解法律, 增强法制观念, 增加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第四, 加强课堂讲授法律常识的作用, 这是提高技校生法律常识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80%左右, 大多数都是法盲, 例如西安某大学生, 2011年10月20日23时许驾车将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一位妇女撞倒, 后下车查看, 发现其倒地呻吟, 因怕看到其车牌号, 以后找自己的麻烦, 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 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 对受害人连捅数刀, 致受害人当场死亡。本来只是一起简单的交通肇事案, 结果演变为触犯刑法的杀人案, 类似于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犯罪事例有很多, 都是不知法, 不懂法的结果。因此, 应加强对在校生法律常识的学习, 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作为技校生, 首先要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 我认为这个法是对每个人行为的一种约束, 包括技校生在内, 它明确的告诉我们哪些事该做, 哪些事不该做, 哪些话该说, 哪些话不该说, 否则就违了法, 那么教师在讲授时应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使学生通过学习, 能做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 使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稳定。其次, 应学习刑法常识, 通过对刑法常识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犯罪, 犯罪与违法的区别, 什么是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以及我国刑罚的运用和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等等。通过学习, 使学生对《刑法》产生敬畏之心,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再次, 技校生最终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走向企业, 那么他们还应该学习《劳动合同法》, 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新的《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 这是一部被普遍认为倾向劳动者的法律, 保护劳动者是这部法的灵魂, 作为一名技校生, 将来的劳动者, 当然有必要来学习这部法的全部内容, 从合同的订立, 履行和变更, 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以便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使自己能体面的劳动。对即将走上工作的技校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实用性。当然, 技校生需要学习的法律方面的知识还很多, 但笔者认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劳动合同法》是学习的重点, 应该认真学习。

总之, 技校是培养广大技术人才的基地, 一方面技校要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工人, 另一方面技校也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对于完善青少年品德和人格, 防止他们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 切实加强技校的法制教育, 提高技校生法律意识是一项需要全社会每个人、每个教师、关心、支持和努力。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使技校生真正树立唯法是从、法律至上的理念, 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而技校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能否把他们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与前途。笔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技校生法律意识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技校生,法律意识,途径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犯罪研究》雍自元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胡永平, 中山大学出版社.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2

摘要

公民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现象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关键词: 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普法教育

法律,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关键不只在于完善社会制度,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的要素和取向。“立法所表现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过是其外表,支撑法律的精神、理念、原则及价值才是筋骨和精髓”。真正的法律乃是以理念为灵魂和统帅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统一体。“只有当这些文化要素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法律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社会人民对法律的普遍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必须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中注入法律的理念,使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更坚实可靠的支撑。除此之外,还需要民主的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法律思想文化等一系列条件有力配合。其中法律思想文化基础是公民中贯彻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条件,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以适当的法律思想文化背景为基础。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思想文化基础的核心,对公民思想的贯彻以及依法治国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同时也内在地驱动着主体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且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样法律秩序才得以完整创立。

一、法律意识的结构

(一)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构

分析和认识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构,是深刻理解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从理论上说,公民法律意识是由法律情感、法律认识以及法律理念三个部分构成的。

1、法律情感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规则、制度的直接情感态度,处于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阶段,一般具有直观性、自发性、易变性的特点。公民的法律情感大体上有三种情形,即亲法、恶法、冷法。

2、法律认知

法律认识是公民对法律现象,主要是现行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由此看出,法律认知的核心是对法律权利义务规定的了解与把握,这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从而使主体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即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同时比较准确地预见到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尽最大可能地保证行为的合法性。

3、法律理念

法律理念是公民在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律产生的理性心理体验,是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理性升华,是以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追求的法律理想和信仰。它作为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摆脱了对现存法律制度自发的直观心理体验和认知的局限, 是公民 1

关于法的心理状况的上层理性境界。

二、法律意识的内涵由三个因素构成第一,知识因素: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获得的法律信息,即法律认识、法律思想和观点等。知识因素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是法律意识的中心内容,对于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第二,心理因素: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包括法律感情、法律态度、法律评价等。心理因素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基础,与知识因素具有相辅相成关系,并能创造守法的高度心理倾向和气氛,从而影响行为因素。

第三,行为因素,是人们行为的法律动机,包括人们行为的动机、意向、准备、意愿等,它集中反映知识因素和心理因素,并直接与人的意志、立场、及要达到的一定活动目的的心理相联系,是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作用

法律的建立必然要求法律意识培养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律观念内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律意识。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的建立。因此,塑造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立法的精神源头

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活动时确认和保护什么利益、需求,限制什么需求与主张,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法律情感、法律认知以及法律理念构成的法律意识,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该种意识左右。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水平与状况意义重大,法律意识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

(二)公民法律意识对严格执法、守法有重要作用

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法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如公民依法纳税,签订各种合同等,都是公民法律意识支配公民做出的。因此,公民法律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尤其是执法与守法活动的潜在原动力。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三)公民法律意识有利于实行民主和监督机制

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就是让公民参与社会政治、国家事务管理,并依法监督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权力的正确行使,即实行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但在现实中,公民能否积极踊跃地参政、议政,行使监督权,还得看公民的法律意识,看公民在合理、合法的法律要求的基础上是否具有权利主张精神和护法精神。权利是公民实现其意志、利益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和可靠手段。对权利的要求、行使和维护,就会促进公民积极参政、议政,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所以公民法律意识将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国家管理,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化的进程。

四、目前公民法律意识薄弱表现

(一)在中国还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由于缺乏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素质低下,因而法律意识也非常淡薄,甚至是“法盲”。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法律素质就更低。在农民的意识里,法律只会约束人,而不会保护人。他们惧怕法律却不懂得自觉遵守法律,更谈不上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

农民工的工资遭受盘剥、拖欠和克扣,是近年来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进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9400万农民工中有72%的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拖欠金额达1000多

亿。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且挤压了农民工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但是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农民工真正利用法律手段来索要工资的却很少,大多数农民工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上访,就是不懂得诉诸于法律来解决问题。根据媒体对1500名农民进行法律素质调查时,其中有一项问道:“当你受别人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1)法律(2)关系。”其中想到法律的尚不到20%。可见农民的维权意识还很差。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农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想培养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农民是重点。必须对农民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我国也有知识阶层的公民,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不够全面、完善,对法律的适用不当或对法律的认识不深。特别是现代的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认识都只有一点皮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经济的飞速发展,受电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以超过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平均达到l2%以上,犯罪总量持续增长,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样,涉及杀人、抢劫、强奸、盗窃、投毒等共13类。其中,以抢劫、强奸、杀人、故意伤害和盗窃为主,占少管所青少年的94.01%。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犯罪突出、暴力倾向严重等特点。据某市对30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统计表明,结伙犯罪有21件,占70%,从14岁到17岁,结伙作案比例与年龄增长成反比,其中14岁的少年作案结伙率为100%。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也越来越多,而且具有较强的预谋性和策划性。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很低,急需增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祖国的前途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且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从小做起,因此,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些执法者却未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导致执法效果和形象欠佳。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腐败犯罪等问题大量地被揭露出来。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623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会同公安机关开展追逃专项行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70人,比上年上升137.6%。这说明,法律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还是权大于法。他们认为,法针对的是百姓,对他们是没有约束的。领导干部是社会公众榜样,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认识和行为,将会使法律丧失权威,使社会丧失对法律的信任,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文化也随之进入我国,许多非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思想也影响了一部分公民。

(五)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大国,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五、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法律意识作为现代依法治国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既可呈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也可以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主要依靠政府推进实现法治的国家,要培植法律意识,使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第一、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素质的普及提高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全体社会成员要全面进行更深层面的法律意识教育。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懂得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必须依法行为。第二、要继续完善各个领域中的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具有严密性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这种法治社会环境必然“感染”及于每个社会成员,形成普遍的、更具深层面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现代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机制。使执法者意识到其必须依法行政,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是管理社会和为民服务的行政,消除以法治百姓的传统观念;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及其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司法人员树立严明司法的意识。为此,国家必须逐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司法考试制度,选拔高素质和相当懂得法律知识的人任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的公职。

第三、强化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的法律宣传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全社会。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

第四、不断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要进一步消融国家优位理念,逐步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要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及其它权力机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努力建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使公民在自治中培养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重要的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市场经济对规则的需求,市场主体对权利意识的发育和扩张都为法律意识的成长准备了土壤。从历史上看,正是市场经济造就了市民社会的主体,拓展了市民社会的活动空间,塑造了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塑造了市民社会的自治体制,促进了适合于市民社会的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形式。

六、小结

基于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表明,大力培养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不可松懈的计划。法律是有一定成本的,不投入就难有回报。一个国家对执法和司法的投入毕竟要受综合国力的制约,目前我国执法和司法投入的不足,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望缓解或最终解决。因此,立法相对容易,而法律的完全实现尚需一段过程,中国的依法治国自然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刘旺洪教授有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认为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转型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法律文化观念逐渐解体, 而现代法律观念逐渐生成的过程”。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 一方面, 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为中国人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力地推动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 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所具有的矛盾性又使法律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过渡转型时期的特点, 具有多元性和矛盾性, 中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在诸多方面还不成熟, 对法律的性质、功能、态度和信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偏颇之处。在面对全球性法律实践时我们表现出诸多准备不足, 从跨国民事损害赔偿到国际性的对华反倾销案, 我们显得有些茫然失措, 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法律背景, 使我们体会到走出“乡土中国”之后沟通的尴尬。一个不了解国际性通行规范、不具备国际性法律素养的群体, 很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求得生存并赢得利益。因此, 在新世纪里我们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法律文化的变迁而加大法律意识的变革力度,只有当全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养成、法律素养提升的时候, 依法治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20页

2、唐永春 车承军 《公民法律意识与法制-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求是学刊》 1999年 第3期 第63-66页

3、张璐 《实现法治必须注重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62-64页

4、程东:《论法律意识》1999年1月http://

5、李步云 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70-79页

提高技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探讨 篇3

一、技校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

技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有些不良习惯。而技校教育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极少。学生只在政治课上接受到不完整的法律知识,难以有系统、深入的把握。这使技校学生整体对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法律盲点。

2.技校生法制观念淡薄

权利和义务是构筑现代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多数技校生比较看重权利意识,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方式了解较少,过于片面。权利义务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造成部分技校生的心理扭曲,出现过激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技校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心理未成熟,逆反心理严重,认知能力有限,可塑性、模仿性强,易受不良习气侵蚀,且大部分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督,导致了技校生法制观念的淡泊。

二、培养技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法律是道德最强有力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法律来规范,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培养基地——技工学校,应由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发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常识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2.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要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是今后一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备的素质。因此,技工学校要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这是技校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3.有助于创建和谐校园

技校学生基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往往感情用事,形成不正确的观念,容易把帮会式的“哥们义气”当成友谊,甚至结成团伙,共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这导致技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如果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牢固树立对法律威严、公平、公正、强制性的认识,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设和谐校园必将水到渠成。

三、提高技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中学习《宪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这不仅是社会法制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好宪法,能使学生认识到公民的合法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定义务都是必须认真履行的。

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进行行政处罚的行政性行为规范,《刑法》是对构成犯罪的人进行刑事处罚的刑事法律规范。通过学习这两部法律,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学生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着手分析,从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案例,自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2.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模拟法庭是一种直接、形象体现法庭审判程序的普法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对原告、被告、起诉书、公讼词、辩护词、判决书、上诉、反诉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词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实现从书本到实践的升华;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旁听,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法庭审判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把枯燥的法律条文融合到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学法、知法、守法。

3.与各司法部门联合组织法律讲座、校外参观、学习等活动

学校与司法部门合作,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邀请第一线的司法人员,开展法制讲座,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参观劳教所、少管所等部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违法的代价,强化守法观念。

法制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法律意识、情感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技校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篇4

关键词: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旅游服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增加。技工学校近年来在培养旅游服务人才方面虽然已经确立符合现代需求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旅游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服务意识就是旅游业成功营销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服务意识的内涵剖析

服务意识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对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发自内心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偿劳动的一种思想意识。

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是指发自学生内心,自觉主动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一种思想和愿望,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种工作态度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旅游工作以内,还表现在旅游工作以外。一般来讲,旅游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三个方面,其中服务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服务态度的核心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旅游工作中做到热情、主动、耐心、周到、谦恭,等等。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应侧重在对学生的服务认识和服务体验的培养。

二、技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1. 技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

第一,服务意识是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旅游服务已从标准化服务发展到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超值服务的理念。基于此,良好的服务意识是为旅游业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的最基本素质的体现。较强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服务意识的培养也是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表现。

第二,培养服务意识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校旅游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关于旅游知识的基本素质,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的培养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服务意识在旅游服务中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知识,娴熟的旅游服务技能,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雅的行为举止。因此,培养服务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第三,培养服务意识可使学生今后更快地适应工作。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工作。技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旅游行业的服务工作,做出较好的工作业绩。

2. 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中存在若干问题

第一,目前许多技校在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对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却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没有重视起来。如多数技校在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与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设置,即便开设了与服务意识有关的课程,教学也不够深入,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技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有些是从其他专业转到旅游专业的,因此,在进行服务意识教学时缺乏一定的实践服务经验,在对服务意识进行教授时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对服务意识的体会不深刻,无法使学生有深入的理解。

第三,无法消除传统观念的烙印。多数技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都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使技校的服务意识教育无法消除传统观念的烙印。因此,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必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体化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三、技校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

1. 着力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技校的学生因为年纪较轻,很容易受到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于旅游专业的服务性,多数学生会认为不是很重要。因此,笔者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敬业意识。如讲解导游业务时,笔者会让学生了解到游客的所有快乐都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游客的满足与幸福就是我们的骄傲,等等,同时这也是我们作为导游的职业责任感。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服务意识贯彻课程的始终,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2. 改革技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

多数技校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适应现代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加强学生服务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与服务意识相关的课程占有的比重加大。另外,技校还要注重与服务意识相关的新课程的开发,激发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服务意识的重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当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有关于服务意识的思维拓展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深入。如采用体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服务意识培养的角色之中,深入了解游客的切身感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专题研究法、管理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服务意识教学的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技校旅游专业要想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就必须以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来做保障。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教师的实践和培训,使教师自己也认识到旅游专业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教授,还是实际旅游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服务意识的培养方面,教师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充分认识到服务意识对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首先加强自身服务技能的训练。技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有效途径,将教师送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或短期培训;还可以聘任具有旅游服务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校培养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就是要适应社会旅游行业的需要,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在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很难从课堂上感受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因此,技校必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使学生在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实际工作中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如技校可以与相关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学生派出去参与短线的旅游团队或饭店服务工作之中,这样就可以在多种实践工作中对服务意识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理论学习中更加重视服务意识的学习。另外,技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意识教育的多种活动,如组办社团、组织一些主题活动等,从而提升社会、家庭的服务道德教育功能。

总之,在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要靠学生和教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采用多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共同提高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周雪.旅游服务意识教育面临挑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杨刚.关于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轻工业, 2007, (8) .

[3]南海, 薛勇民.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5) .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及培养 篇5

摘要:

知法爱法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拥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可以及时有效的保护人自身的权益和生命安全。工作初期要签的劳动伙同法,和人结婚也有婚姻法对自己的保护。如果什么都不了解一点的话。吃亏了受伤害了都不知道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都有重大作用的的事情,相当于在培养一种自尊、自律、自强是人生态度。

摘要:大学生 法律 培养 作用

一、非法律专业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意义

“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①高尔斯华绥曾经这样说过。可见法律就是一样用来保护我们自身权益的至高无上的权利。知法懂法通晓利用基本法律常识来保护自己,就怕的是你不懂法。所以为每个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法律方面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②康德这句话既客观又公正的阐释了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可以用来保护我们普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侵害。工作顺心了,生活开心了,身心自然就健康了,人自然就幸福了,我们追求的生活自然就来了。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前要学会从头到尾的保护自己,因此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懂得一些基本法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更好的做出理智正确的判断与取舍,在自己受到伤害时懂得用法律为自己保驾护航,使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在别人受到伤害时,还可以保护他人,助人为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

二、法律的作用

1、对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因为各派的思想主张法律不同,各自认同的君王不同,才会有那么多的战乱和纷争,以致人民在这样的局面下倍受欺凌,时局动荡。儒家认为只要人人遵守符合其身分、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便可长治久安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性,提出礼治的口号。同时也主张德治。孔子说“为政以德”。他比较德刑的优劣,得出结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既坚信人之善恶是教化所致,也坚信教化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潜移默化的力量,于是从德治主义愆而为人治主义。这样的法治理念在和平时期还行,在战争纷乱的年代就不行了。

法家反对礼治、德治、人治,主张法治。认为国之所以治在于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否认仁义道德的价值,认为并不足以止乱,无益于治。法律的作用原在禁恶,非为劝善。①②出自英国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出自德国哲学家康德 从法家的眼光来看,只要使人不敢为恶,法律的目的便已达到,原不问人心善恶,也不要求人心良善。法家也反对人治,他们认为借助于法律便可治理国家。这样的做法虽然弊端很大,但是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来说,这样的做法也许是对的,所以才有了后来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成功辅佐秦始皇一同山河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但秦之后在和平时期任然使用那套严苛的法治就无疑是加重百姓的负担,这样才会有后来的秦灭。

后来,在前人的经验上,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所以好的律法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可以很好的治理一个国家,也可以覆灭一个国家。直到现在,我国也十分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理念。

2、对社会

古时法律的意义在于维持政治、社会秩序,主要地是维护君权,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维护父权和夫权,维护家族主义。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对普通人是依法执法,但是王公贵族就不同了,虽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是又有谁真正执行过。

现在的法治系统就比较全面了,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高度,但也防不住有的律师钻法律的空子。现在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这就和法治有很大的关系,有了法律作为前提保障,少了很多违法犯罪的情况,生活就会更加舒心。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断的在报复社会,也有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情况发生,出来这些,现在的社会还是友爱大于伤害的。

而大学生这个群体对社会的法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学生接受了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肯定会有自己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的意识,在这些基础的教育下,大学生会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严格约束自己,以身作则,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下,会实现的。

3、对个人

大学生了解基本法律对自身而言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

大学毕业了要去找工作,在工作初期就要签一个劳动合同,你如果一点都不懂,被骗了也许都不知道。劳动合同一共包括九项内容,如果在签合同之前不把方方面面都弄清楚,就会给自己留一个隐形的弊端。比如当时签的时候没有规定工作地点,公司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把你派到其他地方去,你不去的话,他就有理由解雇你。比如试用期,不同的签约时间有不同的试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就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所以试用期不是老板说多少就是多少的,有法律保障的。

每个人都会结婚,开始是美满的,但是到婚姻走到尽头的时候呢,曾经的恩爱或许会变得恶语相向,为了那点财产的分配,谁都不愿意吃亏,尤其是现在的女孩子们一定要了解基本的婚姻法避免以后受到伤害。现在离婚率又这么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去选择财产公证等方法来保护自己。

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途径

1、在学校里

提高学校的法治氛围,严格规范校规校纪。用法治的观念来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推行人人平等。以法治的观念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公开公正公平来推行各项活动、选举的举行。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这样在授业的时候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多的学习到对自身有帮助的基本法律知识,拥有良好的法律修养。多参加法律方面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多听听法律方面的讲座,看看有关法律的书籍,在耳濡目染下慢慢渗透法律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修养。

2、国家对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法治,加强对法治的建设,深入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句法治方针。大力惩治违法乱纪的人,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途径向观众传播法治知识,公开对违法乱纪人的审判。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国家法治建设的心动向,多看看新闻等实时报道,树立心中法律的影子,加强法治深入人心。人人心中存在法律,时时警戒自己不干违法乱纪的事,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代又一代深入人心。

总结: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不只是法律专业的同学才学法律,应该是每个大学生都去了解基本法律常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面对社会的残酷斗争,多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也是很好的。如上述所说,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了解一些基本法律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都是很大的,一个大学生或许太少,但是所有大学生加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力量,一点一点的改变社会的法治意识,引领正确的法治风气。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不是在做无用功,它的用处要以后才会体现出来而已。

参考文献《制度是怎样形成的》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苏力。

《法律意识论》2001年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旺洪

浅谈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6

关键词:技校数学;意识;和谐;发现;探究;应用

一、培养和谐意识,造就高效课堂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数学课堂也应该是一幅画、一首乐曲、一首诗,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对于我们的技校学生,非常需要这种美,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经常面对的是“怒气冲冲”的老师,突然面对如诗如画的和谐课堂,他们能不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吗?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

师:还记得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吗?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它的对边比斜边是这个角的正弦,它的邻边比斜边是这个角的余弦,它的对边比邻边是这个角的正切。

师:还会算30度、45度、60度的三角函数值吗?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画出锐角分别为30度、45度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用定义很快算出了它们的值。许多学生发出慨叹:以前笨,现在好像不笨了。

老师顺势给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师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锐角三角函数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有何关系?

2.大家能算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角的终边落在y轴上时,正切值会怎样?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每名学生都可以发表他的见解,展示他的成功,参考他人的成果,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分享他人的快乐。这样获得的知识超越了课本,是自己创造得到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二、培养发现意识,感受神奇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探求真理”就是要求我们的技校生善于“发现”,在“发现”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例如:讲授黄金分割比(约为0.618)。

让学生去网上搜寻黄金比的“踪迹”:黑板的长宽比约为0.618;月球的平均密度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的比约为0.618;最适宜的气温22.5摄氏度左右和人的正常体温的比约为0.618;人的肚脐眼约是人体垂直高度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骨是大腿和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人的咽喉是头顶和肚脐眼的黄金分割点等等。

三、培养探究意识,增强互动教学

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在探究性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激励者。

例如:探究椭圆离心率的大小与椭圆形状的关系。

师: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因为a>c,所以离心率e=∈(0,1)。

师:离心率是反映椭圆形状的一个量。

此时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几何画板设计两个动态模拟实验:第一个动态模拟实验是2a和2c同时增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2a与2c的比值保持不变,椭圆的大小不断发生改变,但扁平程度不变;第二个动态模拟实验是2a保持不变,而改变2c的值,椭圆的扁平程度随着c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学生在第一个动态模拟实验后,很快观察得出:2c和2a比值相同的两个椭圆虽大小不等,但形状相似。

思维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问题是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观察、思考的权利,而应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设置台阶,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四、培养应用意识,展示数学魅力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已经不再是幕后工作者,已从科学技术的后台直接走上社会第一线,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抽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合情推理能力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需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具有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于生产、生活。

例如:在学习“分段函数”时,可让学生了解一些纳税办法。如国家规定个人稿费纳税办法为:不超过800元的不纳税;超过800元而不超过4000元的,按超过部分的14%纳税;超过4000元的按全部稿费的11%纳税。(1)试根据上述规定建立某人所得稿费x元与纳税额y的函数关系式;(2)某人得到4500元的稿费,则这人需纳税多少元?600元呢?3000元呢?

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以后步入社会,你必须按规则纳税,特别是财计专业的学生,你更加要熟悉规则。就这个规则,你懂了吗?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有我们这四种独特的意识保驾护航,技校的数学教学会少了许多困难与阻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博学多才,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更多良好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陈旋辉.探讨愉悦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报,2008.

上一篇:选择试验下一篇:行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