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反思

2024-08-10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反思(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反思 篇1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 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 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 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 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各方面都知道一些, 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 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 关注现实, 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 却似是而非, 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 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 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 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比较单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新课程实施后, 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 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 那个人物是爱国的, 学生是茫茫然, 似懂非懂, 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 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 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 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 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 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 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 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 他说, 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 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的时间比较多, 但教师必要的引导, 适当的点评, 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 时常卡壳, 使得学生满腹疑虑, 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 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 上课时得心应手, 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 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 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 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不断反思, 使自己不断提高。

总之,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 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洪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J].安徽教育, 2007 (01) .

教学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篇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史丽卿 的工作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间太少,学生活动没有余地,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教师把该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剖析,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三、在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动态中实现有效教学,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在这种和谐的师生交往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四、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这个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亲其师,信其道。”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3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篇4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古人云:“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历史学习有兴趣, 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丰富想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还应该注重教学反思, 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可以指导教学, 使教师找到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激励, 让他们对学习历史充满信心。

一、从学生方面思考教学的实际问题

多年来我经过客观冷静的思考, 发现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好多学生不发问、不思考, 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没有学生会提出问题, 主动请求教师帮助解答。学生这样学习, 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日常教学对学生引导不足, 没有打开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之门;二是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贝多芬” (背多分) , 根本不用思考。

实际教学中, 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遍低于男生。历史学科偏重记忆, 女生应该更勤奋, 记得更准确, 但事实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女生平均分是低于男生的, 女生不及格人数占不及格总人数的80%, 得最高分的基本上都是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情感较为细腻而丰富的女生对血雨腥风的历史战争、政治斗争并不感兴趣, 对频繁的朝代更替更是一头雾水, 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从教师自身方面思考历史教学并总结历史学习方法

近年来中考历史题注重引进新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做得还不够, 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图表、搜集的信息等补充太少, 没能很好地开拓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以适应中考历史的变化趋势。此外, 教师还应做到“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所以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教师都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学习潜能, 学生或读或记或写或答或练或议, 学习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学习初中历史的几种方法。

第一, 课前认真预习, 至少通读两遍历史课文。然后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 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教师上课时的板书。学生必须弄清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学生应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 以便在教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教师提问。

第二, 学生上课应该认真听讲、思考, 课堂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记, 认真听教师讲解, 注意自己的理解有哪些地方与教师的讲解不一样, 自己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 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教师是否讲了, 自己是否明白了, 如果教师讲到了需要立刻记录下来。教师讲完后, 学生再详细回忆一遍教师讲的内容, 想一想, 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如果有新问题, 还要向教师请教。

第三, 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基础知识, 复读一遍课文和预习提纲, 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 修改自己的预习提纲。然后完成课后作业, 做作业时不能照书抄, 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做出答案, 确实写不出来时, 看看书, 记一记, 然后再写出来。作业不能拖延, 要及时完成, 而且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最后, 不要忘记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快速读一遍, 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 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知识面, 阅读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 不仅可以扩充自身的知识面, 而且所学的知识还能得到巩固与运用。总之, 历史需要多看、多读、多背、多记。

从现代教学论来看, “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学习, 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 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 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因此,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量摸索出“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未来学家预言,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具有具体性, 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维, 独立钻研, 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自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 通过教学实践, 教师会真切体会到反思对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 对教师成长也至关重要, 经验+反思=成长。因此,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摘要: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天祥.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家, 2004 (9)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经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构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可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本事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构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景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所以,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可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仅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终,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所以,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此刻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民学习历史,以期奴化中国人民.此刻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所以,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政府公务员考试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习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那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梦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7

一、网络环境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一些经过筛选和整编的内容, 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精华, 但如果历史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 这样难免会桎梏学生的知识面。然而, 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就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 最后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怎样才能既丰富教学内容, 又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呢?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 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制, 制作成教学课件, 到了课堂上, 教师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事先整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同时这种信息化的资料展示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 网络技术的交互特征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一大重要特征, 而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进行交互而实现目的的活动, 而网络技术的这一交互性特征刚好与教学活动的本质相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向教师提出问题, 不善于发现问题, 使得教与学常常发生脱离。而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网络技术交互性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置一个历史专区, 就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可以让学生就“五四”精神进行探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 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把这些课题放在现实的课堂环境下, 学生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参与, 但放在网络环境下, 很多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 所以说, 相较于传统的环境, 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主动性, 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

(3) 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历史时空限制。历史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 它研究的对象都是在过去的时空所发生的事情, 生活在当今的学生要想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会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一定的矛盾, 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能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 把一些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用声音、图像等方式还原出来, 让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曾经存在的历史事物重新出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在讲到近代屈辱史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影视作品。通过网媒体, 可以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更有利于品味和把握历史的环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在很多教师看来,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 于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开始扮演起了隐形人的角色。例如, 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个个教学课件, 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和几个问题, 剩下就不闻不问, 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这种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教学方式, 当然出现很多弊端。要知道,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中, 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如果教师过度放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或者流于形式, 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 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 即使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 也要扮演好自己教学主导者的角色, 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恰当利用网络材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但由于资源量巨大, 教师在选用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收集和显现功能, 使得一堂课的容量可以大幅度提升, 这样就让很多新型的“电灌”教学开始出现。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这种“电灌”的方式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一定要学会恰当地利用网络材料。

(3) 注意避免喧宾夺主的网络课堂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和趣味, 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会把课件做得美轮美奂。然而, 有些时候, 由于过分注重课件形式, 把形式做得过于花哨, 反而使得教学内容被湮没在了华丽的形式之下, 这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堂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针对性的原则, 不能本末倒置, 避免网络课堂上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篇8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

一方面,针对学生进行分析。在普遍情况下,中学生的心理还未真正成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正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方面,心理上趋向于成熟,思想上,例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都处于迅速发展期,这时就应针对学生的这类成长特点,这个特殊时间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来适应以及促进其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运用也就能够适应中学生这阶段的成长特点,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与完善。

另一方面,就教师而言。新课改后,对教师的要求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式仍旧存在一定的落后性, 教学理念不能够与教学实际相适应。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而采用反思性教学方式,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在教学理念上也能够有所转变。

二、反思性教学的相关方法

上文已经提及过了,反思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反思法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例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然后再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改进,也可以反思实际的教学工作,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对教学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应用可谓受益于师生共同。 它既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工作的改进,又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能够适应其具体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知道实际的教学,适应实际教学情况。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式、方法反思,从而把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方法更加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初中历史教学。针对初中历史中的反思性教学展开研究。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 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 只需死记硬背即可, 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 所以, 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内驱动力。我认为,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 教师必须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让他们亲自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发展他们的智力。如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 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 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 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另外,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还要把握好度, 做到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 学生不屑于回答, 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又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

二、编写学习提纲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 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 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 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 时常抓不住重点, 所以, 在起始阶段, 我一般选择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 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 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学会了模仿教师编写提纲。这时, 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如学习新课时, 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 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 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

三、理清历史线索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 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也比较多, 并不容易掌握。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 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 并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我认为, 广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 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二, 能够说明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三, 教科书上有插图, 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第四, 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 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四、教给记忆方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 我常采用以下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效果良好。第一, 提纲记忆法。即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第二, 分散记忆法。即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 当时看一遍, 一周后再复习一遍, 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 这样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三, 故事记忆法。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下课了仍意犹未尽;或者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 让学生自己讲解, 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四, 归因记忆法。如“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之所以在1919年5月爆发, 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是导火线, 这是历史的偶然性。这样讲解, 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总之,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变“灌”为“导”, 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 以教带学, 以教助学, 以学论教, 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寓学于乐, 乐中求知, 让历史课堂教学不再仅是教师在“动”, 而是以学生的“动”为主的师生互动。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坚持通过学生、教师及阅读教育专著与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让我欣慰的是, 我的课得到了任课班级学生的普遍认可, 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康琼.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4) .

[2]王玉兰.论历史教学的困境和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 2008 (6) .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篇10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总结从前期备课到完成一堂课再到课后札记等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具体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上,究竟应该反思些什么?

1. 反思是否把历史中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来

历史,即过去的人、事、物的综合体。历史是生动的,它由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融合而成;历史又是悠久的,它距离我们生存的年代比较久远。如何将历史事件展现给学生,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这对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因此,巧妙地安排历史信息,把历史中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则成为历史教师的制胜法宝。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为例,这一课主要讲北宋和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宋朝出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实况,有个历史教师设计了一个阿拉伯商人埃米尔到中国旅游的情景。这个阿拉伯商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穿过阿拉伯海,途径印度、孟加拉湾、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等地,来到南宋时期的广州,在“番坊”——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居住下来,然后到管理海外贸易的市柏机构办理了一些相关的事宜,之后,开始了广州一日游。他在“蕃市”——外国人做生意的地方用会子(北宋的纸币)和关子、交子(南宋的纸币)买了许多当地特产。他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有障碍,所以开始学习中国文字,称为“蕃学”——外国人学语言。之后,埃米尔又到达南宋时全国第一大港——泉州港,并逐渐了解了当地几乎家家都使用石炭——煤。紧接着,他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在农田里,他看到一位农民坐在一只木头船上插秧,当地人称这个木头船为“秧马”,他们所插的是占城稻,这种从越南引进的稻子耐干旱。到达北方后,他发现北方的经济不如南方,他就思考为什么北方的经济不如南方?他得出结论,北方多战乱,很多人逃往南方,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优越,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上述设计一改过去的只注重讲解的授课方式,轻松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基于此,在一堂课后的教学反思中,历史教师应反思是否把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教师讲解后,学生是否能够轻易地理解本课的重点所在。

2. 反思是否把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

课本上的历史是抽象的,需要教师将它形象化、生动化。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验历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在思索中具备历史的眼光和思维,这是每个历史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一堂课结束后,历史教师应反思这堂课学生的反应如何,是否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是否引起了他们快乐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这一内容时,为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内容,我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在冷战结束前,以美国为首的华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北约展开对峙(如图),形成了两极格局。但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所以,两个大国集团少了一个,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加深,世界上出现了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强国或联盟,制约着美国独霸全球的局面。所以,在第三幅图中,除了美国之外还有一些强国。由此,学生很容易从图中得出结论:现在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这时,笔者继续追问:“这种局面会不会长久?有没有可能中国、俄罗斯等国增长速度较快,以后会超越美国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将走向多极化。多极化需要和平的环境,而营造和平的环境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由此,轻松地道出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所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不仅是对具体学情的思索,更需结合具体学情对历史课本进行反思。另外,历史教师的讲解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因地制宜,切忌千篇一律。因此,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培养教学机智,教学的智慧才会渐渐地凸显出来。

3. 反思是否将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与有效性结合起来

历史课堂可以妙趣横生、天马行空,也可以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既要放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

历史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的课堂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还要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其教学要求:一是能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血的教训应永远记取;二是通过史实的叙述,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对此,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会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各种历史资料,这确实能渲染课堂气氛,但却有可能忽视教学环节的紧凑性,甚至难于完成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

所以,“既要放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是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的完美结合,值得历史教师深刻反思。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的误区

上文对初中历史应在哪些方面反思做了简单的探讨,但并不是所有的反思都有利于历史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也需避免历史反思的几大误区。

1. 避免只反思失败所在,忘记成功之得

例如,很多教师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授课模式,在两个班实践却取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另一个班级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如一潭死水。于是,教师反思:“是不是自己的上课方法不正确?是不是自己备课有疏忽?是不是学生不喜欢我呢?”就这样,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札记上写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方面有失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久而久之,教学反思就成了自我批评、自我否定。为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以“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为准则,具体而言就是:反思不仅要认识到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到闪光之点。如此一来,成功的方法和经验越来越多,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就越来越好。所以,既对成功进行反思,又对失误进行反思,才能获得成功的历史课堂。

2. 避免只将反思停留在书面上,而没有落实于行动中

反思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事后对行动进行总结,并将更好的方法运用于行动中。在每次教学活动后,教师的反思不仅要体现在书面上,更要落实于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很多教师会讲公开课或者教学业务竞赛课。在课前精心准备,在课中自然流畅,在课后获得好评。在教学札记中, 教师确实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反思。但是, 在后来的普通课上, 即不是公开课或教学业务竞赛课中, 教师往往将书面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成功的经验抛在脑后, 转而回到以前呆板的、沉闷的, 甚至不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反思不仅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构成阻碍, 更对教学活动的对象造成相当的危害。所以, 历史教师应避免这种反思误区, 做既有思想、更有行动的智慧型、实践型、专业型的历史教师。

上一篇: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研究下一篇:家庭病床与社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