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2024-07-27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精选八篇)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篇1

1 地老虎

1.1 生活习性

地老虎的种类很多, 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 各个龄幼虫生活和危害习性各不相同。1、2龄幼虫昼夜活动, 啃食心叶或嫩叶;3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 夜出活动危害, 咬断幼苗基本嫩茎, 造成缺苗。

1.2 防治方法

1.2.1 诱杀成虫:

诱杀成虫是防治地老虎的上策, 可减少第一代幼虫的数量。方法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

1.2.2 铲除杂草:

杂草是成虫产卵的主要场所, 也是幼虫转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径。在玉米出苗前彻底铲除杂草, 铲除杂草要将有效地压低虫口基数。及时移出田外作饲料或沤肥, 勿乱放乱扔。

1.2.3 毒杀或毒饵:

亩用2%杀螟硫磷粉、5%辛硫磷粉1.5~2.0 kg, 或用60%辛硫磷、25%二氯苯醚菊酯等乳油50~100 kg对少量水, 混拌细土或土粪20~25 kg制成毒土或毒粪;也可用玉米面、糠麸等作饵料炒熟、炒香后, 每50 kg加用水稀释好的90%晶体敌百虫2 kg拌匀成毒饵防治。毒土可直接施于播种沟 (穴) 内, 毒饵既可与种子混匀一起播下, 也可先施毒饵后播种, 还可将毒饵撒在地面进行诱杀。

1.2.4 土壤处理:

对于地下害虫连年发生较重的地块, 可亩用50%辛硫磷、50%二嗪农、20%杀螟单、10%二氯苯醚菊酯等乳油200~300 kg直接均匀洒施或向地表喷雾, 然后立即耙入土中;也可混拌适量细土后撒施, 但必须及时耙地。

1.2.5 苗期防治:

苗期如发现地下害虫为害, 一是进行人工捕杀, 二是对于小面积或较珍贵的种质材料苗期进行药液灌根, 三是撒施毒饵于田间, 这些方法可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

2 玉米螟

2.1 虫害症状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 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 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 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 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 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 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 取食髓部, 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 青枯早衰, 有些穗甚至无籽粒, 造成严重减产。

2.2 防治方法

2.2.1 越冬期防治:

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叶越冬, 翌年在其中化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 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 并应清除越冬寄主苍耳等杂草, 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

2.2.2 心叶期防治:

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 或夏秋玉米的吐丝期虫穗率达5%时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1.5%辛硫磷颗粒剂以1:15的比例与细煤渣拦匀后在玉米心叶期撒入喇叭口内;也可用药液灌注防治。

2.2.3 生物防治:

赤眼蜂在消灭玉米螟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 并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放蜂, 每亩放蜂1万~3万只, 设2~4个放蜂点。用玉米叶把卵卡在距地面1 m高为宜。另外, 可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7216、白僵菌等。施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灌心叶, 用含孢子100亿个/g以上的菌粉1 kg对水1000~2000 L灌注心叶。另一种方式是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 菌土一般用1 kg杀螟杆菌加细土或炉灰100~200 kg。白僵菌粉颗粒一般配成20倍左右, 每株施2 g左右。

3 黏虫

3.1 虫害症状

黏虫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的害虫。它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为害, 1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 但食量很小, 食叶肉残留表皮, 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 蚕食叶片, 啃食穗轴。

3.2 防治方法

3.2.1 诱杀成虫和诱卵采卵:

在成虫发生期用诱杀盆、杨树枝把或黑光灯等进行食物诱杀、隐蔽诱杀和灯光诱杀, 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在成虫初产卵时起, 用谷草把或毒草把进行大面积诱卵灭卵, 利用黏虫多产卵于枯黄部位的习性诱蛾产卵, 草把每3天换一次, 集中烧毁或饲喂牲畜。也可将草把先浸在50%辛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50~100倍药液中4~8 h, 然后再均匀地插到田间, 可杀灭初孵幼虫。

3.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目前是防治黏虫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使用常规药剂时要注意选用高效、低毒和持效期较短、对环境和天敌影响小的品种, 如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 或25%甲萘威水剂500倍液, 或25%杀虫双水剂500~800倍液, 或50%辛硫磷或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以及亩用20%杀灭菊酯或甲氰菊酯乳油等合成菊酯类乳油15~20 mL对水稀释3000~4000倍进行常规喷雾。防治幼虫也可喷粉, 亩用2.5%敌百虫粉可0.04%除虫精粉1.5~2.0 kg喷粉, 防效也可达80%以上。但周围是高粱的地块慎用。采用化学防治时, 一定要掌握好防治时机, 必须在幼虫~4龄前及时施药, 其次施药速度要快。

3.2.3 生物防治:

为了保护天敌和环境, 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如用Bt乳剂、青虫菌等苏云金杆菌类对水喷雾。当前推广使用较多的是灭幼脲类杀虫剂, 这是一种抑制幼虫蜕皮的除虫脲类杀虫剂, 是一种昆虫激素类似物, 具有毒性低、效果好、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的特点。亩用25%或50%胶悬剂8~10 g有效成分 (商品量则为13~20 g) 1000~2000倍液, 或25%杀铃脲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喷雾。

4 蚜虫

4.1 虫害症状

为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成虫或若虫在麦类和狗尾草、稗草、马唐、李氏禾、芦苇等禾本科杂草的心叶和叶鞘内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后先在麦类和其它越冬寄主上繁殖为害, 待繁殖几代产生有翅蚜, 同时麦类和禾本科杂草陆续衰老后再迁飞转移到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作物上取食为害, 并连续孤雌生殖10余代, 秋凉再迁飞回越冬寄主。玉米蚜迁入玉米田后, 开始多集在心叶为害, 以后再逐渐向植株下部转移, 以玉米抽穗前后为害最重。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 使植株生长停滞, 发育不良, 其排泄的蜜露极易引起霉污病, 影响光合作用, 导致减产。

4.2 防治方法

4.2.1 清除杂草, 保护天敌:

结合田间管理清除田边、沟渠及杂草, 以减少虫源。尽量选用选择指数高的杀虫剂, 或改变施药方法, 以有利于保护天敌。

4.2.2 化学防治: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篇2

关键词:杨树食叶害虫 物理防治 应用

1 概述

杨树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森林资源的主要树种资源之一。以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为主的杨树食叶类害虫发生范围广、危害时期长、来势迅猛,但受杨树纯林过大、林分结构脆弱、极端气候频发、防治手段和技术滞后等因素制约,造成全国各地每年成灾面积、危害程度、经济损失日益加大,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全面治理,综合实施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而物理防治是其中重要一种,具有环保、经济、持续长效特点,笔者主要介绍以灯光诱杀、清除林下虫蛹存活越冬场所、人工诛杀幼虫和蛹等为主的物理防治措施,及各地应用情况和效果。

2 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1 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特点 杨树资源占林业资源总量的96%,由于杨树纯林比例过大、林分结构脆弱、极端气候变化频繁、造成杨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攀升。其中以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白潜叶蛾、杨直角叶蜂、金龟子、黄杨卷叶螟、杨二尾舟蛾、杨尺蠖、杨刺蛾等为主要食叶类害虫。杨小舟蛾发生面积占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量的90%,每年于4月上中旬出土,5月中下旬开始第一代幼虫危害期,第一代受越冬代出土时间不一,气温低等影响,世代持续时间长,危害较轻。6月上中旬是第二代幼虫危害高峰期,一般年份,第二代危害较轻,但今年受一代时期气温、降雨及营养充足等影响,第二代幼虫也不时出现大爆发呈现大发生现象。第三代和第四代是杨小舟蛾幼虫一年危害高峰期,不采取防控措施,极易出现暴发成灾现象。

2.2 杨树食叶害虫治技术 各级森防部门经多年防治总结出了成熟的一套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监测预警、释放周氏啮小蜂等生物防治、空中飞机撒药、树下喷雾、树体喷药、树干注药、毒环和毒绳等化学防治和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对于虫口密度小于经济阈值的杨树林的控制模式:以营林措施和物理防治为主,局部实施化学防治,配合采取生物、物理防治。虫口密度大于经济阈值的杨树林的控制模式:以化学控制为主,因地制宜地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逐步保持杨树食叶害虫的动态平衡,实现控灾的目的。像杨小舟蛾这样突发性和猖獗性十分明显,发生面广量大的害虫,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限,目前各种防治方法尚难以从根本上控制其危害,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依赖化学防治,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加,出现“年年治虫、年年有虫”的被动局面。生物防治大规模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在目前尚无更好防治办法的情况下,物理防治仍不失为较好的急救措施。

3 物理防治概念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运用,可算作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类防治手段。

4 物理防治效果

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发生5~6代,一头杨树食叶害虫雌虫(雌蛾或雌蛹)可产卵100~600粒,相当于100~600头害虫,一头杨树食叶害虫雌虫一年可繁育上亿头。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如若杀死一头杨树食叶害虫越冬雌蛹,相当于直接杀死上亿头杨树食叶害虫。若在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期杀死一头雌虫(雌蛾或雌蛹),就相当于直接至少杀死100头以上的杨树食叶害虫,既起到预防效果又事半功倍。

5 物理防治主要措施

灯光诱杀:

5.1 原理 灯光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是频振式诱虫灯,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将光波设在特定的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色和味引诱成虫扑灯,灯上配有高压电网或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据调查,在夏季害虫发生高峰期,该灯可诱杀近100个科、1000多种害虫,起到了很好的灭虫作用。

5.2 杀虫特点 诱杀力强。可诱杀农、林、果、蔬等有害昆虫近1300种。在果园中应用能诱杀金龟子、天牛、蝇类、蝽蟓、吸果夜蛾、潜叶蛾、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以鳞翅目害虫为主的50多种果树害虫。专杀成虫,降低落卵率70%左右,可降低下代或下年虫口基数。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就能有效的控制30-50亩的害虫。对益虫影响较小。频振灯诱杀的对象主要是鳞翅目昆虫,而益虫多为非鳞翅目,诱杀的机率很低。经多点试验诱杀益害比为1:100~148。集中连片效果好,频振式杀虫灯集中、连片、连续使用会达到更佳的防治效果。挂灯通电即可见效。天黑自动开灯,天亮自动关灯,晚上下雨可自动关灯,雨停后又自动开灯。频振灯一般可使用5年,每天用电约0.3度,电费不到0.2元。收集虫体可以喂家禽和鱼,每斤价值2元,在鱼塘和家禽养殖场附近大面积应用,更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维护生态平衡。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可大大节约农药投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有效保护害虫天敌,对人、畜安全,因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3 应用情况 漯河市森防站与漯河市农科院植保室在漯河107国道郾城区城关镇农科院试验田设置佳多频虫情测报灯一部,自2009年开始诱集漯河市杨树食叶类害虫,连续四年诱集虫情如下表:

6 物理防治遇到的瓶颈

首先是组织管理层面,以灯光诱杀、人工清除越冬场所及越冬蛹、人工扑杀幼虫及卵块等物理防治措施,虽然简单和便于操作,但它既需要群众自觉实施,更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门宣传发动及资金鼓励,否则收不到明显效果。其次如色诱控、微波杀虫、激光杀虫、高频介质电热杀虫等物理防治技术,虽然技术成熟,效果显著,但在生产使用上的技术示范推广或有大的距离,需要科技人员加大推广普及力度。

7 国内物理防治新方法

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光诱控、色诱控、对环境进行控温控湿以及设置防虫网、捕杀器等。 如微波杀虫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特别适合邮检、旅检的除害处理工作。主要是利用介质加热原理。美国研制成一种Zappor微波发射器,可发射300至300000兆赫的电磁辐射,其所产生的热能可杀死线虫及土壤害虫。如激光杀虫。激光照射能使害虫产生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使雄虫不育或使之发生遗传性变异,破坏其繁殖能力,达到预防害虫的目的。如高频介质电热杀虫法。这是一种新的物理技术,国外一些家庭养花时常用到。其杀虫原理是:将绝缘物质(害虫)放在容器的金属片间,此种物质的分子,受两个金属片间交流电场变化而摩擦产生介质电热。电压越高,电场越强,摩擦频率就越高,产生的热能就越多。在温度60℃时,只需10分钟就可将害虫全部杀死。此法杀虫效率较高,而且操作较为方便。或有雷达检测害虫和遥感技术的利用也是有效的物理杀虫方式。

8 小结

物理防治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总结积累的财富,对我国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中意义重大。使用物理防治的确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同时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能促进生物生态平衡,值得大力推广。虽然用功量大,人工成本高,但只要政府倡导、群众接受、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是可以全面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使用说明书.

[2]赵爱玲.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杨树食叶害虫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害,2002(51).

[3]齐晓红.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种类及防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篇3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 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 农业害虫以危害粮食对人类威胁最大, 其中以东亚飞蝗危害严重。蝗灾、水灾和旱灾被称为我国农业上三大灾难。据统计, 我国自1973年至1989年间平均每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91.7亿公斤, 损失棉花1429万担, 其损失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农业害虫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阻力。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敌治理害虫的理论和实践。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讨论。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无污染, 不形成抗性, 对人畜安全。保证了对于环境近乎“零污染”, 降低了农业害虫在药物影响下逐渐选择适应增强抗药性的可能, 同时保证了对人畜的安全性, 不破坏食物链, 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和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大都属于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效果非常可观, 完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关系, 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1.1 捕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 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蝇、食虫蝽象、瓢虫、草蛉、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 它们大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虫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种害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这类捕食性天敌对于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通常在繁殖幼虫时将幼虫产于害虫体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宿主的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供自身生长所需, 最终导致宿主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于其他害虫体内的蜂类。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小夜蛾、稻苞虫、豆荚螟、豆天蛾、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作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虫或害虫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长发育, 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蝇是营寄生性生活的蝇类。它不同于寄生蜂, 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 随着害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 从而寄生宿主。寄生蝇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 (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 防治农业害虫, 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它的特点是剂量小, 微生物繁殖快, 无污染, 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但缺点是有时见效慢, 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此外有些病毒类微生物可以使害虫种群产生流行疾病, 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昆虫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不污染环境, 对人畜无害, 形成一定制剂后, 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撤, 所以常被称为微生物农药, 以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应用较广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 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的害虫有极大的毒杀作用, 对人畜却无毒, 不会污染环境。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可以寄生到害虫体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 靠分生孢子接触虫体表皮, 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生出芽管, 穿透表皮进入虫体, 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谢产物有毒的僵菌索, 2~3天后昆虫死亡。虫体内水分被吸干, 导致虫尸僵直。害虫的病原病毒防治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 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产具有的重要意义, 发展却很快。治虫病毒中杆状病毒被认为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治虫病毒一般由害虫口眼处感染, 少数也有可能由宿主伤口或者寄生类天敌产卵留下来的开口处感染。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鳞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虫中, 被寄生的害虫表现为食欲不振, 行动迟缓, 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 腹足紧紧抓住植物体。虫尸体软, 体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使幼虫感染死亡, 成虫可以携带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 就是说通常只寄生一种害虫, 或者极少数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害虫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 保证了病毒杀虫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天敌外, 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可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为食虫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包括鸟类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 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敌的瓢虫、螳螂等昆虫外, 还有蜘蛛和螨类。其他天敌如黄鼬、青蛙、蟾蜍等, 都对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 害虫的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杀害的作用, 却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虫的激素、体液等昆虫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虫的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从而进行捕杀。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扰雌虫和雄虫的交配, 使害虫数量下降。也可应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种群监测作用估算某个地区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 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变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体来减少有害生物数量。另外还有一些生物药剂, 通过播撒接触到害虫的表皮。这类生物药剂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 从而使害虫不能进行正常的蜕皮, 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古德祥, 张古忍, 张润杰, 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 2000, 3.

[2]朱麟, 杨振德, 方杰, 等.传统生物防治中天敌利用存在的问题[J].四川林业科技, 2003, 4.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篇4

关键词:教学诗歌;园艺昆虫;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专项校本研究课题(编号:2014zx10)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79

《果树昆虫学》和《蔬菜昆虫学》是吉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基本理论教学,又要特别重视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基”知识,又要特别重视锻炼学生观察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园艺害虫的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层出不穷。因此,欲要培育出掌握现代知识的大学生,必须要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害虫发生动态讲授给学生。但是,在引入多媒体教学之后,随着教学内容涉及的新知识点倍增,对于昆虫学的初学者来讲,学习和记忆的难度较大。学生如果不注意梳理知识脉络,容易张冠李戴,不得要领。在教学中,如何辨析整合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尝试将教学诗歌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以形式多样、好念易记、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悦耳响亮的诗歌形式来介绍昆虫学知识,不仅丰富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昆虫学教学用书的趣味性,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和记忆昆虫学知识,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还能提升对昆虫和诗歌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以下是作者编写的教学诗歌,供参考。

1害虫防治意义

优质高产价值增,抑害减灾做斗争,综合治理按规律,科学应用五谷丰。

2 害虫定义

人类利益为中心,判定益害相对看,种群密度常波动,二者动态可转变。

3 构成为害的三个条件

害虫成灾条件三,基本要素是虫源,生态环境适发育,作物受害恰期间。

4 农业害虫

农业害虫种类多,减产降质损饭钵,自古螽蝗并螟蜮,禾稼一空荡悲歌。

5 田间分布型

5.1 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较均匀,距离不等个体疏,对角棋盘来抽样,适当减少样点数。

5.2 核心分布

核心分布不均匀,个体扩散四周蔓,隔行棋盘做调查,取样可小多样点。

5.3 嵌纹分布

疏密相间无几何,种群密集极不均,棋盘取样“Z”字形,大小状态多群混。

6 植保工作方针

指导思想几变更,预防为主丰仓粟,安全有效综合治,高产稳产增收入。

7 害虫预测预报

田间种群多变动,监测动态准确攻,发生期量长中短,及时有效防害虫。

8 植物检疫

法规防治强制性,植物检疫早预警,有害生物防扩散,调入调出四方宁。

9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为要务,耕作栽培是基础,不利害虫利作物,基本抑制先天足。

10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天敌功,自然控制有作用,环境友好无抗性,注意跟随滞后性。

11 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因子灭害虫,破坏生境或活动,机械人工声光电,暴发前后皆可用。

12 化学防治

12.1特点

化学防治施农药,广谱廉价高防效,虫菌草鼠多应用,综合治理有必要。

12.2 优点

防效显著收效快,药剂保存质不坏,规模生产品种多,地下天上无障碍。

12.3 缺点

广谱杀虫天敌亡,次期害虫再猖狂,抗性上升加大量,污染环境人遭殃。

13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防治千年史,经验教训综合治,技术措施应协调,容忍平衡有阈值。

参考文献

[1] 丁春梅,杨云亮,海飞,等.浅谈顺口溜在普通昆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09,(2):41-42.

[2] 娄菲菲.当前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审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2):117-118.

国槐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篇5

1.1 发生情况

该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北京等省 (区) 市, 现在西北多数地区也普遍发生, 主要以幼虫危害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轻者造成树势衰弱以至停止生长, 重者则萎蔫以至枯死。该虫在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国内重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据了解, 锈色粒肩天牛危害国槐受害株率曾高达97%, 发生时平均虫株率45%, 平均虫口密度6.3头/株, 最高30头以上, 有的树木被直接危害致死。

1.2 发生规律

锈色粒肩天牛2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 5月上旬开始化蛹, 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 6月上旬出现成虫, 延续到9月中旬。成虫羽化后即啃食新梢嫩皮进行补充营养, 卵多产于树干和7cm以上的枝干皮缝内, 上面覆盖草绿色分泌物, 卵期12~14d。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 边蛀边排出的粪便悬吊于排粪孔处, 并逐渐向木质部内取食危害, 蛀道呈现“Z”字形, 10月下旬开始越冬。

1.3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控制:在产地调运检疫中, 对该虫的寄主植物应严格检疫, 检查有无该虫的卵、蛹、羽化孔、粪便、虫道和活虫体, 对有疫情的植株要进行除害处理。 (2) 4~10月幼虫活动期时, 用磷化铝毒丸、毒签或用棉球蘸 (或针管吸) 40%氧化乐果乳油20%~30%药液塞 (或注) 入虫孔, 并用黄泥封口, 可有效杀死幼虫。 (3) 6月中旬~8月下旬, 可人工捕捉或喷洒防治天牛类害虫的新农药———触破式微胶囊剂, 如绿色地雷1、2号来防治成虫, 也可人工刮除草绿色的“产卵巢”, 来消灭卵或初孵幼虫。

2 槐尺蠖

2.1 发生情况

槐尺蠖分布在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区, 其幼虫食性单一, 暴食性强, 虫口多时, 几天内可将1株大树叶片吃残、吃光。幼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 严重影响树体生长观赏价值和市民的身心健康。

2.2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3代, 以蛹在浅土中越冬。翌年4~5月越冬成虫陆续羽化, 卵散产于叶柄和小枝上。第1代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 初孵幼虫将叶片啃食成网状, 3龄以后取食叶肉, 仅留叶脉, 5龄幼虫食量大增。老熟幼虫沿树干下行或坠落地面入土化蛹。此虫世代重叠, 第3代幼虫自8月底~10月初陆续化蛹越冬。

2.3 防治方法

晚秋或早春树下挖蛹, 在5月上旬, 幼虫3龄前, 用25%的灭幼脲3号0.1%~0.067%药液, 或2000IU/ml的Bt乳剂0.1%药液喷雾防治。8月中、下旬, 可在树下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 并浅锄一遍, 可杀死化蛹幼虫。

3 国槐小卷蛾

3.1 发生情况

该虫在山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均有分布, 主要以幼虫从槐树羽状复叶的基部蛀入枝条, 造成叶片脱落、枝梢干枯死亡、树冠秃顶。据查阅资料获悉, 西安市国槐被害株率达80%以上, 单株枝梢被害率达60%。

3.2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2~3代, 以老龄幼虫在种子或树皮缝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活动, 5月中、下旬在枝条或豆荚中化蛹, 6月上旬羽化产卵, 卵产于叶柄基部或叶面上, 6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 幼虫有转移危害习性, 初孵幼虫先由叶柄基部与嫩梢交叉处开始侵入危害, 造成叶片变黄、干枯下垂, 然后再转移到其它叶柄基部危害。8月上旬第2代幼虫孵化并开始危害, 至10月中旬开始越冬。

3.3 主要防治方法

冬季树干绑草把或草绳诱杀越冬幼虫。冬末春初, 打掉果荚、集中清理、消灭虫源, 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5月底, 可悬挂性诱剂来防治成虫。害虫发生期喷洒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 50%杀螟松1000倍液, 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6月下旬、8月中旬, 用25%灭幼脲3号0.07%~0.1%、40%氧化乐果乳油0.07%、40%双灭铃乳油0.07%等药液喷雾, 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30%药液打孔注药防治幼虫。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和大县城绿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国槐已成为我国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但在国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极易发生虫害, 且一但发生相当严重, 不仅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美化和绿化。本文就其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展开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槐,主要害虫,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林业局.常见树种病虫害防治技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大豆主要害虫的形态特点与防治方法 篇6

1.1 形态及为害特点

成虫体长5~6 mm, 黄褐色至暗褐色。前翅略呈长方形, 在外缘近翅尖下方处稍内凹, 沿前缘有10条左右黄色包围的黑紫色短斜纹, 以外侧第4条最长, 在翅外缘臀角上方处有一银灰色椭圆形肛上纹, 内有3条紫褐色小横斑[1]。初孵幼虫黄白色, 渐变橙黄色, 老熟时红色。老熟幼虫体长8~10 mm, 头及前胸背板黄褐色。此虫食性单一, 主要食害大豆。以幼虫蛀入豆荚为害, 咬食豆粒呈沟状或吃去大部分, 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1.2 防治方法

选用抗虫耐害品种, 如吉林1号、吉林3号、吉林4号、铁荚四粒黄、铁丰18号、铁丰4号等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均有一定的抗虫性;实行远距离大面积轮作, 在距大豆茬1 000~1 500 m处受大豆食心豆危害显著减轻;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 在东北地区, 对上年豆茬的小麦地, 在小麦收割后要及时耕翻, 可降低成虫的羽化率, 减少对附近豆田的危害;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特别是化蛹和羽化期增加中耕, 可减少羽化率, 减轻危害;耕翻豆茬地对虫口数量较多的大豆地块在深秋实行耕翻耙地, 可增加大豆食心虫越冬死亡率。大豆收割后随割随拉, 减少虫源地的越冬基数;适当调整大豆播种期, 使大豆结荚期与成虫产卵盛期错开。化学防治上, 用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 可用80%敌敌畏乳油1 500~2 250 m L/hm2, 用2节长的高粱或玉米秸秆450根/hm2, 一节去皮蘸药, 一节留皮, 均匀插于垄台上, 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450 m L/hm2, 或20%杀灭菊酯乳油975 m L/hm2, 对水稀释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375~450 m L/hm2, 或2.5%功夫乳油300 m L/hm2, 或5%来福灵 (顺式氰戊菊酯) 乳油225~300 m L/hm2, 或20%速灭杀丁 (氰戊菊酯) 乳油375~450 m L/hm2, 对水常规喷雾。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对初入荚的幼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上, 用白僵菌粉22.5 kg/hm2加细土或草木灰75 kg, 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防治脱荚幼虫。利用天敌, 可人工释放赤眼蜂30万~45万头/hm2防治大豆食心虫。

2 大豆蚜

2.1 形态及为害特点

有翅蚜体长1.0~1.5 mm, 长卵形, 头胸黑色, 腹部黄色或黄绿色,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无翅蚜体长1.0~1.3 mm, 长椭圆形, 无翅, 体色黄色或黄绿色,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2]。以成、若蚜群集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刺吸为害, 严重时布满茎叶, 幼荚也可受害。被害叶形成鲜黄色不规则的黄斑, 继后黄斑逐渐扩大, 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 叶卷缩, 分枝及结荚减少, 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干旱年份大发生时为害严重。

2.2 防治方法

用异丙磷毒土熏蒸, 用50%异丙磷乳油750 m L/hm2拌细土150 kg, 均匀地间隔12垄撒1垄。还可用50%抗蚜威 (辟蚜雾)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或5%增效抗蚜威液剂2 000倍液, 或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 或20%好年冬乳油800倍液, 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 或2.5%保得乳油300~375 m L/hm2等药剂常规喷雾防治。

3 大豆根潜蝇

3.1 形态及为害特点

成虫体长约2.3 mm, 亮黑色。背视头顶宽约为复眼宽的1.5倍。触角3节, 端节球形, 芒光滑, 生于端节基背面。前翅翅脉棕黑色, 翅面具浅紫色金属闪光。幼虫体长3.5~4.0 mm, 淡黄色, 半透明, 蛆型, 尾部稍细。口沟黑色。前胸气门1对, 向背伸出, 脚掌形;后气门1对, 位于腹部第8节背面, 向尾端平伸, 端部膨大呈喇叭状。幼虫为害主根茎韧皮部, 阻碍大豆水分及营养的输送, 致根部肿胀或根皮腐烂。被害植株生育不良, 矮小、茎细、叶枝黄、烂根, 严重的造成死苗, 降低产量和品质。此外, 幼虫在根部造成伤口, 会导致感染根部病害, 使大豆受害损失加重。

3.2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换茬, 豆田秋季深翻或耙茬。播前用40%乐果乳油0.7 kg对水4~5 kg拌大豆种子100 kg, 堆闷12~24 h。田间 (生长期) 喷药防治成虫, 若虫0.5~1.0头/m2时, 应喷药防治。通常在大豆幼苗抽出第1个三出复叶而叶片未展开时进行第1次喷药, 7~10 d后再喷第2次。药剂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 500倍液、40%乐斯本乳油1 2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与80%敌敌畏乳油2 000倍液混用[3]。

4 草地螟

4.1 形态及为害特点

成虫体长8~12 mm, 体、翅灰褐色。前翅外缘有淡黄色条纹, 翅中央稍近前方有1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色斑, 近前缘中部有“八”字形黄白色斑, 近顶角处有1长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 近翅基部较淡, 沿外缘有2条黑色平行的波纹。老熟幼虫体长19~25 mm, 头黑色有白斑, 胸、腹部黄绿或暗绿色, 有明显的纵行暗色条纹, 纹间有黄绿色波状细纵线。周身具有明显毛瘤, 毛瘤部黑色, 有2层同心的黄白色圆环。初孵幼虫取食叶肉, 残留表皮, 长大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 使叶片呈网状。

4.2 防治方法

防治指标为大豆上有虫量30~50头/m2。在草地螟集中越冬区, 采取秋翻、春耕、耙耱等措施, 可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 压低越冬虫源数量。在成虫产卵盛期后卵未孵化前锄净田间、地埂处的杂草, 尤其是藜科杂草, 并进行深埋处理, 可起到灭卵作用, 能减少田间虫口的密度。利用草地螟的趋光性, 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常用的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 (三氟氯氰菊酯) 乳油、2.5%保得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5%来福灵乳油等2 000~3 000倍液喷雾。在成虫产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草地螟, 放蜂量为15万~30万头/hm2。也可以使用16 000 IU/mg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草地螟幼虫[4]。

参考文献

[1]吕国忠, 孙雨敏.大豆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7.

[2]吕国忠.大豆病虫害治疗[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5.

[3]黄国俊, 刘桂芝.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199, 206.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篇7

1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1.1 蛴螬 (俗称地蚕)

属鞘翅目, 金龟子科, 金龟子幼虫的总称。是国内外公认难防治的土栖性害虫, 也是造成植物损失最大的种类。蛴螬主要危害植物的根、茎。轻者根茎部分被咬食, 影响植株生长;重者将根茎皮层吃光或环食土表下的主茎皮层, 使植株死亡。部分蛴螬的成虫 (金龟子) 危害植物的花、叶、芽, 同时被害植株易从伤口侵染病菌, 使植株感病死亡。蛴螬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 并对未腐熟粪肥有趋性。成虫白天一般藏在土中, 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 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cm处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到土表进行为害, 13~18℃时活动最盛, 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 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 再移向土壤上层为害。因此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它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土壤潮湿, 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活动加强。春、秋季常在表土层活动, 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活动。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 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 以水浇地产卵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100粒左右。蛴螬年生代数因种类、因地而异。一般1年1代, 或2~3年1代, 长者5~6年1代。

1.2 地老虎 (俗称切根虫、夜盗虫)

属鳞翅目, 夜蛾科, 种类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 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小地老虎。我国各地分布广泛, 普遍发生, 常造成缺苗断垄。其食性很杂, 危害100多种园林植物和大多数经济作物, 是农林业重要害虫。以幼虫为害为主。幼虫共6龄, 3龄前群集在叶或茎上为害, 3龄后幼虫夜晚出土活动, 将幼苗茎干咬断, 拖入土穴中取食, 同时也能爬到幼苗上部咬食嫩茎和幼芽, 常把大量幼苗咬死, 5龄后为暴食期。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小地老虎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代, 越往南, 年发生代数越多。冬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飞翔能力很强, 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 喜食带酸、甜、酒味的食物液。卵多产在低矮叶密的杂草上, 以近地表的叶子上最多。

1.3 蝼蛄 (俗称拉拉蛄、土狗子)

属直翅目, 蝼蛄科。分布全国各地。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华北蝼蛄,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2~3年1代, 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 深可达1m以上。每洞1虫, 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 在地表营成长约10cm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 卵多产在轻盐碱地、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埂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水渍状土壤里。一次产卵数十粒或更多, 成堆产于15~30cm深处的卵室内。卵10~26天后孵化为若虫, 在10~11月以8~9龄若虫越冬, 第2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 第3年以成虫越冬, 第4年6月产卵。二是东方蝼蛄又叫非洲蝼蛄,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在长江以南1年1代, 黄淮地区约2年1代。以若、成虫越冬。卵多产在沿河两岸、池塘边、沟渠附近和水沟旁15~35cm深处的土室中。两种蝼蛄食性都很杂, 是经济作物、苗圃、花圃、草坪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成、若虫均有趋粪性。蝼蛄3月底4月初开始活动为害, 4月中下旬为害最严重, 此时正值各种作物播种、发芽、生长初期, 以成、若虫咬食幼苗的根和嫩茎以及刚播下的种子, 并在地表挖掘坑道把幼苗拱倒, 造成缺苗断垄, 严重影响农林业生产。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合理轮作倒茬。

地下害虫最喜食禾谷类和块茎、块根类大田作物, 对棉花、芝麻、油菜、麻类等直根系作物不喜取食, 因此, 合理轮作可明显减轻地下害虫危害。

2.1.2 深耕翻犁。

播种前提早翻耕好土壤, 通过机械杀伤、曝晒、鸟雀啄食等一般可消灭蛴螬、地老虎50%~70%;冬季封冻前1个月, 深耕土壤35cm, 通过翻耕可以破坏害虫生存和越冬环境, 减少次年虫口密度。

2.1.3 合理施肥。猪粪厩肥等农家有机肥料腐熟后方可施用, 否则易招引金龟甲、蝼蛄等产卵。

2.1.4 适时灌水。

春、夏季作物生长期间,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时灌水, 迫使上升到土表的地下害虫下潜或死亡, 减轻危害。

2.1.5 清洁田园。

头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拣尽田间杂草, 以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的场所。在作物出苗前或地下害虫盛发期, 及时铲净田间杂草,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 消除产卵寄主。

2.2 物理防治

2.2.1 黑光灯诱杀。

蛴螬的成虫 (金龟子) 、地老虎、蝼蛄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 于成虫盛发期置一些黑光灯进行诱杀, 减少下一代的繁殖数量。2.2.2食物诱杀。放置糖醋酒盆, 可诱杀地老虎的成虫;用炒香的麦麸、豆饼可诱杀蝼蛄。一般在傍晚无雨天, 在田间挖坑, 施放诱饵, 次日清晨收拾被诱杀害虫集中处理。

2.3 化学防治

2.3.1 土壤处理。

可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g/667m2, 加10倍水喷于25~30kg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 顺垄条施, 随即浅锄或将该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 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用2%甲基异柳磷粉2~3kg/667m2拌细土25~30kg制成毒土撒施;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或5%地亚农颗粒剂, 撒施2.5~3kg/667m2处理土壤。

2.3.2 种子处理。

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篇8

1 采用药液环扎方法的重要时期

果树的花朵在开始凋落且结出果实时, 属于第一代害虫茂盛的孵化器, 有着集中、数量较多以及虫态相对整齐的特征, 而果树的各个部位也在这段时间内被病原菌侵蚀。防治害虫最佳的时期则是害虫刚刚孵出的时期, 因为其具有体型空薄、为侵害果实以及抗药性差等特点。

药液环扎方法在运用的时期内具体是以防虫为主要目的实行, 通常情况下不会受到季节温度的影响。但为了让使用的药剂得到一定节约的同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般是将药液环扎方法应用于果树受到害虫侵蚀的7d前或者重要的时间内为相对理想的时间。倘若防治的害虫主要针对的为同翅目的介壳虫时, 那么处理的方法应该在害虫完全羽化之前。倘若防治的害虫主要的为红蜘蛛时, 那么可以在果树的枝梢将要老熟之前进行处理。倘若是以将害虫全部消灭为主要的目的, 那么在发现果树存在数量较多的害虫时, 则要马上进行处理。如果树木的叶子不是结出果实的树木, 那么应该在春天树枝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便进行处理。如果果树的属于是属于一年四季都绿化的状态, 那么则可以一年都使用药液环扎的方法进行防治。采用药液环扎的方法在进行结果的果树防治时应该在果实成熟前的60~90d前进行, 在即将采收果实的60d内即禁止使用药液环扎的方法进行防治。由于使用该方法后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药效, 例如像呋喃丹等药物, 应该再采收果实完成后方能采用。

2 药液环扎方法的操作方式

(1) 首先在果树最重要的枝干上采取相对竖直的地方将表皮环剥, 环剥的程度要以对树层没有任何伤害为操作条件。表皮环剥的宽度大概有6cm, 倘若环剥对象是大树时可以适当地加大宽带, 这种操作方式不会影响着果树的发育。 (2) 其次在削面上固定早已预备的棉花。 (3) 进而在棉花上滴上药滴, 让棉花能够将药液充分地进行吸收。 (4) 最后将塑料的薄膜盖在棉花的外层。薄膜的宽度在9~13cm之间, 使药液蒸发的程度得到降低, 同时采取粘胶以及绳子进行固定。倘若与保护果花或者保果护花的处理方式互相结合, 将铁丝在接近地层表面的地方进行捆扎, 同样可以达到环割或者环剥的成效。

3 药液环扎药剂的选择以及配比的浓度

(1) 选择液压环扎的药剂。主要采用具有广谱性以及内吸型的作为药液环扎的药剂, 同时还能与一些具有专门性的药性互相结合使用。 (2) 配制药剂的浓度。通常在进行防治果树害虫时比较安全的药液配比为55~95倍液的药液比例, 在果树出现大量的害虫时, 应该选择的药液为15~35倍液。倘若是以预防果树出现害虫为主要目的的, 在药液配置时应该选择85~95的倍液。倘若是以治疗果树病害切预防果树出现病害为主要目的的, 在药液配置时应该选择45~85的倍液。如果天气的温度较高、处于炎热的状态时, 应该选择浓度相对稀的倍液, 通常为95~100倍液。

4 药液环扎方法防治害虫的效果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

(1) 防治害虫的效果。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2010年3月使用10倍液的呋喃丹药液, 用以上药液环扎方法将出现害虫的龙眼树进行处理后, 在30天内果树上的介壳虫全部灭亡。直到2011年5月对龙眼树害虫的情况进行检查, 亦没有找到该龙眼树受到害虫的侵蚀或者出现其他介壳虫的情况发生。2011年5月底, 选择35倍液的氧乐果对出现害虫的玉兰树采用药液环扎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处理的48h后粉蚜开始出现灭亡的情况, 处理后的6d内进行检查, 发现玉兰树的主要枝干上的所有粉蚜均以完全灭亡并且变黑。 (2) 需要重视的问题。不能随意将药液的浓度提高, 更禁止使用药剂的原液, 防治果树表层的细胞在形成时受到伤害。从安全的角度出发, 只能果树的表层进行环割处理, 果树环割的位置中间一定要确保有间隔没有采用药剂进行出来, 使果树的表皮有相当的一部分没有受到药剂的任何影响, 同时, 不能在相同的地方连续两年进行用药, 防止果树的活力细胞在生长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倘若在进行用药处理时温度超过30℃, 那么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药剂或者稀释药剂的浓度。

总之, 在果树的害虫防治方面充分的运用药液环扎的方法进行处理, 具有防治效果高、节省物力、人力、安全以及方便等优势, 并且, 该方法不会受到天气温度变化而影响防治效果, 在果树害虫防治方面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就了解果树病虫的发生趋势、防治的重要时期、采用药液环扎方法的时期、浓度以及药剂、预防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使果农能够在果树出现病虫灾害时正确的选择药液环扎方法进行预防, 促进果树能够快速且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信道处理下一篇:相关因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