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和考试策略

2024-07-03

复习和考试策略(精选十篇)

复习和考试策略 篇1

2003年, 河北省实行中考文科综合开卷考试。相对于以往的闭卷考试来说, 开卷考试的试题更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更加注重能力考查, 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 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复习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 经过几年的摸索, 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备考原则——依“纲”据“本”

“纲”即《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 “本”即教材。教师和学生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 对照课本逐单元、逐课、逐个知识点地进行复习, 据课标要求的三个层次该识记的识记, 该理解的理解, 该运用的运用, 做到不遗漏知识点,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要有能力的提升、方法的掌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备考方法———四轮复习, 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复习目标

第一轮:夯实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 拓宽深化。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中考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巩固基础知识至关重要。第一轮复习时要夯实基础, 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 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复习时以单元复习为主, 在每一课的复习基础上, 弄清不同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单元之间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 点线面体结合, 纵横联系。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比如,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点串起来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条线;把林则徐、邓世昌、义和团运动等点串起来组成抗争史的一条线;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点串起来组成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一条线, 三条线就构成中国近代史这个面。这一轮复习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系统整理, 确定专题内容。

专题复习的依据, 一是课标, 二是与现实联系要紧密。专题的确定既能突出主干知识又要与现实热点联系, 这是近几年我省中考的趋势。

2. 注重发掘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1) 以人物为“点”, 贯串相关知识, 从他们的成败得失来认识历史发展中的规律。

(2) 以过程为“线”纵向串联历史知识, 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 以事件为“面”, 从纵向上把相关的历史事件组合成历史画面。

(4) 以相关的历史知识组合为“体”, 比较对照, 辨析异同,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 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立体化。

3. 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 还须横向联系。

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 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按历史发展的脉络, 比较联系, 对照复习, 整体把握。

4. 关注社会焦点, 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以史为鉴、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现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模拟训练, 查漏补缺。

这一轮要使教材的内容、考试要点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 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形成获得最佳成绩的要素。选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典型性, 比如可以训练中考题或各地模拟试题。第二要难度适中。第三要提炼重大时政热点, 加强与政治学科的有机结合。

第四轮:回归课本, 调整心态, 轻松应战。

在最后两周左右的时间内, 回归教材, 全面系统地看书。做到“四看四抓”, 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死记硬背, 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 运用历史知识。

复习和考试策略 篇2

漳州三中高三化学备课组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08年12月底,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规定。

化学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物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新课改下理综的化学试题,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注重能力考查,特别重视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比较注重双基的测试,把握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了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几方面。

2009年的《考试说明》在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均没有太大变化,仍然强调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下化学试卷的命题特点如下:(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

试题立足基础,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考点均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2)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化学观及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 试题关注高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化学观和价值观(如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转化观、守恒观、动态观、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注意考查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如实验验证和探究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等),关注科学探究经历的思维过程。试题的呈现或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做出猜想,并针对猜想开展一系列的问题探究(或实验探究);或呈现相关探究过程,要求通过归纳、推理等得出实验结论;或将化学问题置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并通过问题解决,考查学生化学观的认识程度和化学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3)呈现模块功能定位,必、选考试题各显特色

必考试题中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在选修模块中没有再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部分要求较高,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表等;有再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部分要求较低,如有机化学基础、原子结构等。必考试题中有关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其要求按选修的要求设置,全面涵盖必修模块中相关的内容,如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热化学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等。选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高,除了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注重考查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次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断能力以及吸收、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等。(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量,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5)关注化学与STSE的联系,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试题关注考生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素养。试题选择的素材更加新颖且来源广泛,涵盖了冶炼、医药、材料、新能源、日用化工、环保等领域。(6)以“三基”为载体,突出考查能力

试卷整体思维容量大,体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注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运用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高考考试内容、难度和题型的调整,结合学生的几次月考和省第一次质检所暴露出的问题,备课组制定了下面的三轮高考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按照:

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卤素、硫、氮、硅)→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的顺序进行,把化学计算串到各部分当中,同时不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及计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轮复习:

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轮复习:

5月初至6月初主要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不要题海战术,要挖掘精品题,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要仔细阅读,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在学习中先“死”后“活”,多记,多写。《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运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点及可能的出题点。做到:

第一,回归基础抓教材

教材是考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载体,考生一年来的练习、考试题和将要做的高考题,都是改变情景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变换命题方式,但考查的知识和方法没有变化,尽管解题过程需要各种能力,但是许多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中原文(概念、用语、原理、公式等)。熟练地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是所有基础的关键。建议依据学科《考试大纲》的知识点逐个落实到教材中,将所有内容重温一篇,尤其是在平时考试中出现频率不高,但《考试大纲》有要求的知识点,防止在高考试题中的解答过程出现知识盲点,影响高考临场发挥。

第二,回归基础抓题型

高考命题各学科题型相对稳定,题型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载体。高考命题始终坚持“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不回避,重点知识变换方式考。”各学科重点知识和能力的确定要依据《考试大纲》如化学学科中的知识要求为“理解”或“掌握”、“综合运用”等知识内容和四种能力要求。化学学科主要做好“注重理论概念知识,突出物质推断题型,突破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型”

第三,回归基础抓弱点

通过高中学习和历次考试,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班级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建议每一个考生先用笔写出自己的知识内容在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学科方法 2 不熟练,什么样的题目不会做。然后对照历次考试中出错的题目,看自己归纳出的不足在考试中主要错误原因是什么。最后将高三年级所有的训练题中的出现错误的试题重做一遍,并将做错的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对照课本重新温习一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老师指导。

第四,回归基础抓答题细节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名言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要有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将每一次考过的试卷拿来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试题的失分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答题习惯和答题细节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读题不仔细、回答问题不规范或不全面、学科用语不准确、答案涂写不到位、选择题答案从试卷向答题卷转移错误、基本概念和术语出现错别字等一些细节把握不好和不良习惯导致失分。建议考生将已经做过的每一学科试题出现以上错误统计出来,就会发现这样的失分在每一次考试中四个学科总分不会低于20分。并且在这一个月的复习中下决心有意识地改正答题过程的不良习惯和认真对待答题细节。

省第一次质检的分析

一、考试成绩情况

本次参考人数310人,平均分55.10分,最高分92分,最低分6分,优秀率(85分以上)2.26%,及格率39.0%。

二、试卷特点:

试卷的命题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核心,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各种能力的考查要求。

试题考查主干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如:全卷(化学部分)考查的知识点,均以中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为载体,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试题注重传统试题的推陈出新,对教学和备考注重基础、培养能力有良好的导向。试题注重简单计算及推断能力的考查,考查了考生定量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实验内容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强调了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对实验技能素质和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查。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考查(如试卷第7题出现了今年《考试说明》中新要求的内容,即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突出新教材新增知识点的考查,也是新高考中对新教材考试的方向。此次考的都是必考内容,很多内容出自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本书,选修未列入。试卷结构和题型设计合理。试题规范、不偏、不怪,全卷以中档题为主,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三、学生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规律、掌握不够扎实,知识单一,学科思维、知识网络未能形成。2.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实验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较差、实验综合能力差。(这跟实验未进行专题复习有密切关系)

3.审题能力较差,题目要求没看清楚就作答或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化学用语掌握不好,书写不规范失分。

4.文字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严谨,化学术语的使用差,回答的内容往往答非所问、言不及题,词不达意。

5、粗枝大叶,丢三落四,如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忘了写物质的凝聚状态,就是反应中的可逆符号没写,或是反应热的符号写错,或单位没写或写一半,说明学生的知识巩固不到位。

四、今后复习教学工作建议:

1、进一步认真组织学生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深入思考,领会高考要求,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向。

2、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抓好学科主干知识复习,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特别是对于B班学生)。对于一些年年必考的热点主干知识〔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溶液的P H值及计算;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涉及实验评估,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确认;原电池、电解池;有机化学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衍变关系;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等〕我们要特别强化训练。

3、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获取、处理信息和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将所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并应用于新情景、解决新问题,学以致用。

4、加强实验题特别是探究式的实验的复习和演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提高。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数据)、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地复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拓宽思维。如掌握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以及一些仪器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化学用语的准确性,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训练,准确用化学语言加以表术。加强对实验原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审题及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

学业考试地图的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地图;学业考试;复习策略;心理地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46-02

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目标要求,是在信息社会中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这项能力要求在学业考试中体现,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一直把“能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作为学业考试的C级要求,而且也是浙江各地市学业考试的必考部分。

近几年,地图知识在学业考试的内容、形式、分值、地位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分值比重增加了,平均在10分左右;能力要求提高了,从单纯的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知识为主,变为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图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原因;从单一的一张地图,变为多张地图的综合运用;从单纯的地理地图,到地理地图和历史地图并重的局面。以上说明地图知识在学业考试中所占地位越来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复习重点,重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这一考试条目的复习,特别是涉及到有关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时,要把读图、用图、析图贯穿始终,进行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地图基本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阅读地图,重在使他们掌握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提高读图技能。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地理地图和历史地图,让学生读图,不断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以提高学生识别地图、运用地图等能力。首先要从地图的名称入手,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其次,要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获取各种地理知识。一般而言,可以指导学生用比例尺确定地理事物的范围大小、地理事物间的距离;用方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和方向。第三,多角度地思考,能从地图上找出地理规律、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重视对学生的填绘地图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查地图知识,其中一个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识记,让学生把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标出。如,2010年湖州卷第22题第1小题“写出长江源头所在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并用“★”在图中标出该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或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轮廓位置识记,如2009年衢州卷第6题,用三角形、四边形表示各大洲的轮廓,组成一幅世界大洲大洋图。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规律等内容,既要让学生经常看地图、用地图,积极从地图中查找到教材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而且有必要让学生动手画地图的轮廓或简图,把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标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地图构建能力的培养

考查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并不一定要在试题中出现地图,有时,更多的是要借助于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地图,即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如2010年杭州卷第18、19题:

下图是我国大陆东部沿120°E经线四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甲丙丁乙D.乙丁丙甲

19.造成四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距海洋远近不同 B.夏季风影响时间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地形不同

这两题试题的特点是以隐性地图与地理图表的结合形式出现,要正确完成这两题,还需要借助于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重叠,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有经纬网的中国年降水量图”,然后,再据此新地图完成答题。当然,这道题也可以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这一知识来完成,但实质上也是要借助于“有经纬网的中国年降水量图”。

因此,在复习时要反复读图、用图,用地图上记忆知识、分析问题,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找规律,有意识地记图,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理地图的形成奠基。

四、重视对学生的多种地图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一幅地图上把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相互联系全部揭示出来,这会给学生阅读地图造成很大的干扰,不利于正确分析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相互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借助于各种专题地图,学会“多图并用”,即同时用几幅地图分析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浙江省的人口密度要比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高。如果要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就必须要同时用到以下几幅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势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1月7月气温图等等,才能正确解释“浙江省的人口密度要比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高”的原因。必要的话,还可以结合历史地图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五、重视对学生的转地图为文字内容能力的培养

把地图中包含的信息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述,不仅是考查学生对地图中信息的判断能力,而且是考查学生运用地图语言——把地图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去解决问题,成为地图知识考查的重要部分。如2010年衢州丽水舟山卷第23题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第1小题,“据图描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提示: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作答。”又如,2010年台州卷第26题读“新疆地图”和1952年~2009年的“新疆和浙江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见下图),

要求完成第4小题“结合图表中的信息分析为什么国家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这种考查学生把地图信息转换为文字的能力试题所占的比重在加大。

因此,在复习过程时,在学生学会了会读懂地图后,还需要训练学生把从地图上读懂的内容用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如

用提纲挈领式的文字或表格总结和整理出读图析图的思路。这样,既让学生回顾思维的过程,理顺思路,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读图析图的样本和范例,使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六、重視对社会热点事件区域地图的分析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本学科考试的一大特点。在2010年浙江各地市学业考试试卷中,除湖州卷外,各地均有涉及2009年到2010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的地图试题,主要以国内为主,如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新疆喀什特区。因此,在地图复习中,还需要多听新闻多看报纸关心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指导学生将这些事件落实在地图上,即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环境因素、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及历史地图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一个涉及知识领域很广的考点,地图在学业考试中成为考查其他知识的载体。因此,在复习时,不能唯地图这一考试知识,还是要以掌握其他知识条目为基础,包括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从地图上获取社会信息。

参考资料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制订.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2011.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

复习和考试策略 篇4

关键词:双基,针对性和时效性,定位,筛选找准

近年来, 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是:立足基础知识, 突出能力要求, 富有时代气息。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 更注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不回避热点, 迎着热点考已成为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特点。附表:

表中数据表明, 六年来, 热点题材试题占政治学科试题题量比重尽管高低不同, 但都在50%以上, 尤其是2008年更突出地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覆盖面之广、设问形式之活,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同时我们还发现, 高考试题绝不是为了热点而考热点, 而是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或载体”考查考生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考查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见政治科《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 基于以上命题的变化和特点, 本人认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 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强化双基, 打好基础

高考政治试题大多是围绕热点专题, 创设新情景, 提供新材料, 提出新问题, 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说明, 无论试题难易, 都注重对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 都必然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近两年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 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 的内涵要清楚, 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 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切忌似是而非。

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

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 并能根据热点情景, 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学科精神。

2. 明确时事热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考纲说明》的第四部分时事政治, 有两大部分: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长长的一年, 国内外发生这么多的重大事件会考哪些?哪些是我们要关注的热点?明确时事热点, 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成为我们备考过程中的一大问题。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发现应关注的热点有:

一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

二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 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是与社会成员尤其是与青少年学生密切相关的, 引领价值导向的问题;

四是反映时代特征和国家意志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成果、新信息;

五是政史地三科结合的知识。

3. 科学定位, 筛选热点, 找准结合

明确了应关注的时事政治, 才相当于复习有了一个大的方向。这样还不行, 我们还得进一步确定把握更加具体一些的内容, 把握的原则是:

从空间上———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

从时间上———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 (包括持续性的热点) 。

从内容上———以经济、政治为主, 其他方面为辅 (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社会生活) 。

从角度上———坚持正面为主、反面为辅的原则。

从呈现方式上———以生动具体的资料 (数据、图表、描述) 为主, 以理论论述为辅。

根据这些原则, 在平时的复习中, 选择相应热点材料的题目, 一方面, 要让学生了解各个热点, 对其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把握, 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时政问题的来龙去脉, 理出背景材料的头绪, 可以借助“what→why→how”的思维模式, 把精选出的新情景、新材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块进行分析把握, 作为学生对时事不要求挖得过深。另一方面, 也是最重要的是, 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 从整体上把握热点, 搞清楚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联系教材, 找准它与教材的结合点, 也就是说要知道它考的是教材的哪个知识点。例如, 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复习时, 可着重把握: (是什么)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就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为什么)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 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怎么样)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

一是以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信用;

二是抓好政府信用, 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来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三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打击违背诚信的不法行为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国家机构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原则, 通过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

四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以信息化推进市场监管职能的拓展, 有效遏制践踏信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五是市场主体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 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做到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六是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等等。

高三考试历史复习策略 篇5

3.对于考查材料内容

要充分把握北京高考的“五个考出来”,注重传统文化、社会大课堂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

材料创设的情景依然会以时空关系、历史地理、经济图表数据、政策制度等为重。

4.对于进一步把握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与学科精神

史学核心精神在于“一份史料一份话语”,因此搜集与运用史料,必然为历史考试的重点。

诸如:史料阅读与探究,历史的解释与评判,历史逻辑的运用,历史文章的写作等。在学生充分把握史料的基础之上,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的基本核心素养。

5.从期中考试后到高考

相比而言,时间还是较为充裕的。

希望大家充分把握这段时间,进行知识的完整性学习和查漏补缺,将散乱无章的知识点形成初步的系统体系。

在复习时,加强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复习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72-01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应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做上好初中历史复习呢?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理清脉络

每一学期结束时,我并不急着复习,而是让学生自己把这册的内容列个纲要出来。学生都觉得奇怪,别的老师都积极地给学生复习,我却给时间上他们整理,但他们也很高兴,因为这样不用受老师的管束,可以自由地复习。给他们三节课时间自由复习后,我再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认真地总结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青少年的心理是你越信任他,他就会做得更好,而不是放任自己。认真总结后,列出纲要,就相当于把本册的内容先粗略地学复习了一遍,对整册的内容有了一个全盘的把握。在后面的历史复习中,他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对教材的重难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有所了解,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效果也就更好。

二、纵横联系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每一桩历史事件都和上、下、左、右的其他历史事件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处理教材时,就要相应地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紧紧抓住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依存关系,讲清他们的前因后果、发展规律。如复习中国近代史第六节时,可以让学生想想中国对外的几次战争给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让学生明白正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步一步将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为社会制度的交替和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横为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呈现出同一时代横断面。如初三讲世界史时,讲到封建国家可以将欧洲的封建国家和亚洲的封建国家联系在一起,看他们有什么异同,从而总结出封建国家的特点。此外,广义上的“横”还包括要将历史同政治、语文、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这些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类知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应把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以及跨学科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内容,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三、利用图表

图表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历史教材中几乎没有一篇课文没有图表,有的甚至占整个课文内容的一半左右,历史教材中的图表也比较多,如果我们利用得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框架,还可加深记忆,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卷考试的试卷中也离不开图表,如2012年新疆中考历史试卷中就有关于圆明园、工业时代发展标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图。试卷根据一幅图而引出跟它相关的知识点,考查学生是否灵活掌握。在复习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把书本中的图表所含的知识点做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才能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哪怕它七十二变,也能看清楚抓住它的本质。

四、关心时事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希望“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历史课不能只注重课本中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今天世界上所发生的一些大事。比如,利比亚战争、朝鲜的核武器研究、日本的首相选举、中东战局等等,我们要学会分析时事。

五、教给方法

这里的方法是指的解题方法。我们在历史复习中不但要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做若干整体的归纳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基本线索、把握阶段特征,认识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使他们能够从容应对。

开卷考试的题型无外乎二种:一是选择题、二是材料分析题。对于选择题,我们只要读清题目的要求,弄清知识点就可以了。这里需要重点指导的是材料分析题,我们做这类题时可分三步进行:

1、认真读——解题的基础。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仔细找——解题的关键。学生读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思考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大致了解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判断这个信息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历史内容有关,这就是所谓的读懂材料,为下面的解题做准备。然而。要读懂材料,这要求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教材非常的熟悉才能过关。

3、完整答——解题的落脚点。前两本落实了,答题的思路有了,就剩最后一步写答案了。在写答案时要注意:(1)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不要脱离材料,答非所问。(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总复习策略 篇7

一、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1.教师在制定学科复习计划前要重新学习《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对《201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数学》作详细解读, 充分领会精神, 挖掘各部分知识点, 把握2016年命题方向与命题重点, 复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有的放矢。

2.教师要精心研究近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近几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注重从解题方法入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方法和特点,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避免题海战术。

3.学校要体现教研合一, 扎实做好数学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增强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使组内各任课教师按照集体备课的思路, 上好每一堂课, 在组内统一思想, 统一进度, 统一检测, 统一作业, 做到校内资源共享。

4.学校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做好后期复习中模拟题的筛选, 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使学生能自觉进行查缺补漏, 对于没学好的知识点考前及时补救。

5.教师对于每一次测试要及时批改, 及时反馈和讲评, 多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以便能及时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自己教学的不足。

6.由于数学总复习阶段是对初中三年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复习, 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要培养优生、名生, 使他们在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方面能够精益求精, 对于中等生, 要让他们在复习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力争向优生、尖子生转化, 对于后进生, 要指导他们从基础知识入手, 扎实、有效地进行复习, 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促使他们尽量向中等生转化。

7.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 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区别的布置分层作业, 不搞一刀切, 并做到批改检查及时, 反馈订正及时。

二、实施具体有效复习策略

1.进入数学总复习阶段, 学生往往会缺乏求知欲望, 多数学生复习缺乏热情、激情, 自然影响复习课的效果, 也会影响上课教师的复习情绪。所以, 在复习开始之前, 一要开好动员会、做好学生的激励工作, 激发学生的斗志很有必要, 让他们相信通过一定的努力就会看到效果。二要给学生定下教师对他成绩的期望, 相信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分数, 并在每次考试后进行对比, 找出差距, 让他们看到进步, 看到自己的成绩。三要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就的动机, 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提高学生参与多元互动教学的有效方法。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 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求知欲、成就感, 而且要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地表扬、鼓励、奖励;对学生的不足及时地给予纠正、帮助、指导。

2.采取形式多样的复习方法, 常变常新。由于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 研究过程大多是推理过程, 更何况作为初三的学生, 要重复性地学习旧知识, 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状态, 这时教师要善于变化复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复习中去, 在最有效的复习技巧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学生动了 (数学思考或数学行为) , 就会有一定的收获。例如, 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他处在哪个层次, 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教师只要给他们舞台。当然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可以让学生分组承包练习题讲解分析, 每组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内容带领大家复习, 你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 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题 (量不要多) , 可复习前出, 也可复习后出, 有答案, 其他学生不会做时请命题学生讲解, 也能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教师只要抓住了复习时谁是“主角”, 在不断创新中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遵循数学学科复习的特点 (概念性强、强调思辨性、量化突出、多样解法) 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实事求是, 不好高骛远。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现状, 如何抓住试题的前三分之二的分值是复习重点, 也是切合实际的。按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要求, “易、中、难比例7∶2∶1”测算, 卷面分120分中近100分是中档及以下的试题,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不大, 只有抓住了能抓住的, 才能在100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面对全体学生, 高难度的题目要少讲, 甚至不讲;对培优的学生要侧重于他本人学习的不足, 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提高较好, 特别注重每份试题最后两道题解法的培养。为了保证有针对性的提高, 每个学生最好有一个改错本, 关注没有解题思路类型的题目, 多去积累不同的解题方法、思路, 形成自己一定的解题策略。

三、培养应试技能技巧

教师在复习中要学生严格按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规范答题, 按计算机网上阅卷要求答题, 适时纠正学生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 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 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这样, 既可发现问题, 查漏补缺, 又可积累考试经验,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要充分利用数学样题的翔实评分细则训练学生规范答题模式和答题习惯, 切实解决学生答题中经常出现的“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问题, 真正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使他们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多得分、少失分。

优化高考复习策略提高英语考试成绩 篇8

一、把握核心, 夯实基础, 突破重点

无论什么考试, 基础知识都是最重要的, 高考英语也不例外。英语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基本的词汇。《考试大纲》语法项目表中列出12类语法项目, 《考试说明》词汇表中列出2000多个单词和400多个词组, 这些都是高考复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要制订严密的计划, 采取严格的检查措施, 突破记忆的“瓶颈”, 并适时强化复习, 把词汇记忆落到实处,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词汇量。

近几年英语题型淡化了语法, 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法不重要。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有助于考生掌握英语知识之间的规律, 提高运用英语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帮助考生解决高考中的实际问题。复习语法时, 首先, 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英语《考试大纲》和历年的全国高考英语试卷, 分析确定高考的热点、常考点和选考点, 以确定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制订难度适中的复习方案。其次, 要取舍有度, 把高考的热点和常考点作为重点反复讲练,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能做到理解透彻, 运用自如。而对于其他只要求一般性了解的知识点可以稍带而过, 不可细究、贪多求全, 不可一味地加深、加宽。再次, 找到学生语法学习上的薄弱处, 加强练习, 使学生完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二、精心编选考试练习题

高考英语《考试大纲》明确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 其中以中等题为主, 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命题也完全遵循了这个规定, 这是高考英语复习指导的航标灯。我们知道, 一个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能否在中、低档的题上拿分, 基础题不丢分, 就可以保证考试不失败。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难度明显降低, 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编选考试练习题时, 首先要以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指导, 研究近五年的全国高考II卷试题, 摸索出命题规律, 找出常考的考点, 掌握试题难度, 以确定练习题的难度, 从而切中高考脉搏, 少走弯路。其次, 要走自己的路。自编练习题内容要有导向性和科学性, 以基础题为主, 难度合理, 摈弃过难、过怪、过偏的试题。再次, 不要迷信所谓的“名校名题”, 现在这类试题繁杂似海, 应在“海”里“捞金寻宝”, 认真审查筛选、有取有舍, 从中提炼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来, 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受益。切忌不分良莠, 盲目地照抄照搬, 浪费有限的复习时间。

高考复习一般以“三轮复习法”为基本模式, 所以在考试练习题的编写中, 应体现不同阶段的复习特点。第一轮主要侧重配合教材, 以同步检测为主, 突出基础性;第二轮以专题辅导、强化训练为主, 突出针对性;第三轮以仿真训练为主, 突出实战性。

三、阅读为主, 强化写作

有些老师把时间花在语法类的单项选择题上, 其实, 高考并非均衡地考查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 而是按教学大纲要求, 突出对阅读能力的测试。这不仅表现在阅读理解题在试卷中的比重最大, 还表现为阅读能力影响着单项选择、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题目的成绩。所以, 在高考英语的复习指导中, 教师要刻意地把阅读作为复习的重点, 并要以篇章阅读为主线, 带动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 以此形成学生综合的英语能力。

要强化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遣词造句、组句成篇以及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的有效训练。要注意跳出花费大量时间做单项选择题的练考怪圈, 省出时间练习写作, 保证高考高分。

另外, 高三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如果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就会造成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 要全面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高考成绩, 就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复习和考试策略 篇9

一、时间上, 做到统筹安排

初二下学期时间紧、头绪多, 是最繁忙、最关键的时期。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一般分为课堂授课时间和复习时间。 学生课后复习地理学科时间很少, 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授课和复习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系统地复习? 这是进入初二就普遍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 如果复习时间太短, 太仓促, 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和一定的习题训练, 成绩肯定不理想;反之, 如果复习时间过长, 新授课的时间就要缩短, 会造成授课过于简单, 学生基础不扎实, 复习难度增大, 得不偿失, 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进入初二后, 首先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做好两个时间的合理安排。 同时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 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 主要以教材为主, 详细复习每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 主要以指南和考试说明为主, 重点落实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 并按章节进行训练, 最好运用指南的“达标训练”作为练习, 并编制适当的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三轮以专题复习为主, 把相关的知识归纳起来, 以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 处理好复习过程三阶段的时间分配, 做到复习有计划、有思路, 切实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 依纲扣本, 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泉州市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这就是当年的考试范围。 《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的内容都来源于《课程标准》和课本, 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 因此, 在会考复习中,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 掌握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 学生应达到要求的水平, 同时也要把考试说明的每条要求落实到课本内容, 做到由点、线到面, 线面结合, 这样复习就有目的性, 有重点, 避免盲目复习、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复习指南》是复习的良好参考资料, 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基本地理技能、注重能力、突出三维课程目标。 可充分利用指南的导向性进行命卷, 对指南的素材进行题目改造、改编, 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实战能力。从近几年的考题看, 综合题命制基本都参考、借鉴指南中的题目, 不仅知识点从指南提取, 而且大量采用指南的素材, 尤其是地图尽可能从中选取, 所以, 复习阶段建议用好 《复习指南》。 总之, 复习中必须注重将《考试说明》与课本相结合, 立足基础, 注重双基。 抓住《地理课程标准》这根准绳, 用好《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这两个材料。

三、方法上, 采取讲练结合, 做到精讲精练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课堂传授并非越多越好。 尤其在复习阶段的知识传授, 应采用点拨式、启发式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的重、难点讲清楚。 在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 总结并讲透各章节知识结构、知识原理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辅以范例、练习, 通过训练, 使知识点得以牢固掌握。 练习必须适量, 而且应结合近年的考试题型、试题难度要求、《考试说明》等进行编制, 当然, 不是练习越多越好,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对练习必须进行精心选择, 对外来资料不能照搬照用, 而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通过各种习题的训练, 让学生熟悉地理试题不同的弥补方法, 帮助填补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 解决审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 除精选习题进行练习外, 高效率的讲评同样重要。 通过练习, 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典型错误、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便于学生及时反思改正;通过范例讲评, 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教会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审题、规范答题。 当然讲练的形式是多样的, 只讲不练, 不选范例, 不指导, 学生就会缺乏实战经验, 只有巧练、多练、活练才能在考中游刃有余。

四、行动上, 抓落实, 抓实效

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被视为“副科”,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 地理考试好像是地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地理教师往往一个顶几个人的工作量, 造成任务重、压力大、实效差的现象。 因此,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这包括思想上的重视、时间上的保证、内容上的落实、复习目标的落实。 思想的到位是关键, 首先必须领导、家长、师生思想真正重视, 达成共识。 学校管理层的重视, 加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助是复习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时间上的保证也很重要。 学生平时花在地理学习的时间极少, 造成复习时间紧、压力大。 一般从四月份开始, 各校才开始着手抓复习, 体现在时间的调节上。 即利用晚自修、周六上午增加一节课复习地理;有的增加周课时, 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内容的落实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地理会考命题依据。 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确使用教材, 仔细剖析质检卷, 明确考试要求, 把握考试方向和内容。 总之, 地理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加上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支持、科学调度, 复习工作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有序高效。

复习和考试策略 篇10

本文拟就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共性问题, 即各种题型构成、特点、解题思路及正确学习复习策略进行剖析, 探索其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一、Al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1.答题说明

2.题型构成及特点主要考查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1) A1肯定型题型特点:题干是名词、概念、技能、规定等的解释部分;五个备选答案则是名词、概念、技能、规定, 只有一个为最佳或最适合答案, 其余均为干扰答案。干扰答案或都正确但不是最佳, 或部分正确, 或完全不正确。解题思路:在回答问题时, 用比较、鉴别法, 联系临床运用, 排除似乎有道理而实际不恰当的答案, 应注意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 如主要、相须等, 具有提示、强调作用。

例题1:用于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 常与柴胡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 。A、薄荷;B、桂枝;C、升麻;D、防风;E、甘草。[最佳答案]C、升麻。

(2) A1否定型题型特点:题干包含不属于、不包括、不宜、不是、不能、除、除外、错误、无关等关键词,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不恰当或错误的答案为最佳答案。解题思路:其一从肯定的思路分析, 找出符合题干肯定句式的最佳答案, 则另一个不恰当或错误的即为最佳答案;其二从否定的思路分析, 直接从备选答案中选择错误的、或最不适用的答案。例题2:《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所称的动物诊疗活动不包括 () 。A、动物人工授精;B、动物绝育手术;C、动物疾病的预防;D、动物疾病的诊断;E、动物疾病的治疗。

[最佳答案]A、动物人工授精。

例题3:犬口炎的症状不包括 () 。A、大量流涎;B、咀嚼障碍;C、吞咽障碍;D、采食缓慢;E、口腔溃疡。[最佳答案]C、吞咽障碍。

二、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

1.答题说明

2.题型构成及特点题干 (病历摘要) +五个备选答案,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且是病例中的某一方面问题, 如病名、发病原因、病原体、主要症状、检查方法、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治疗药物等, 其余均为干扰答案。干扰答案或都正确但不是最佳, 或部分正确, 或完全不正确, 或相互排斥。与A1型一样, 也分为肯定型题和否定型题两种。

3.解题思路要全面分析题干 (病历) 中给出的各种信息, 如发病时间、主要症状、某种检查结果或其他一些条件, 分清主次, 作出初步诊断或辨证, 然后对五个备选答案进行分析, 用排除法、论证法、鉴别法找出最佳或最适当的答案, 排除似乎有道理而实际不恰当的答案。还应注意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 如主要、相须等, 具有提示、强调、指向作用。

(1) A2肯定型题

例题4:犬, 6岁, 雄性, 近1个月食欲减少, 尿频, 后段尿液带血, 颜色鲜红, 精神正常, 后腹部触诊敏感。首先需要进行的检查是 () 。A、X线检查;B、血气分析;C、肝功检查;D、血常规检查;E、心电图检查。[最佳答案]A、X线检查。

例题5:某猪场育肥猪突然出现咳嗽, X线检查肺部无明显异常, 叩击胸壁出现频繁咳嗽并躲闪, 胸腔穿剌放出少许含有大量纤维蛋白的黄色液体, 发病猪的呼吸类型应是 ()

A、腹式呼吸;B、胸式呼吸;C、胸腹式呼吸;D、先腹式呼吸后胸式呼吸;E、先胸式呼吸后腹式呼吸。[最佳答案]A、腹式呼吸。

(2) A2否定型题

例题6:某后备母猪, 表现排粪费力, 粪便干结、色深, 根据临床症状, 不宜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 。A、深部灌肠;B、静脉输液;C、驱赶运动;D、注射阿托品;E、人工盐灌服。[最佳答案]D、注射阿托品。

三、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

1.答题说明

2.题型构成及特点A3型题以病例为题干, 围绕题干下设若干道考题, 每道考题都有5五个备选答案,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答案。每道考题都相互独立, 均与题干叙述的临床症状有关, 是题干检查、治疗、诊断的某一个方面, 但测试要点不同, 也有肯定型题和否定型题。主要考查临床学科、基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临床中综合运用能力。

3.解题思路:回答此类问题, 首先应对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和辨证, 其次要注意每一个测试要点的适应范围、适应症、所包含的指标, 以及相互区别。

例题7: (1~3题共用题干)

北京犬, 已免疫, 发病2天,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粪臭、色淡。眼结膜黄染, 肝浊音区扩大, 触诊疼痛。腹部X线检查显示肝区明显超出最后肋。

1.血液检查首选 () 。A、血常规检查;B、肾功能检查;C、肝功能检查;D、心肌损害指标;E、胰脏损害指标。[最佳答案]C、肝功能检查。

2.血液生化检查, 无诊断意义的指标是 () 。A、肌酐;B、分层连续缝合;C、全层连续缝合;D、全层结节缝合;E、皮肤结节缝合。[最佳答案]A、肌酐。

3.血清酶检查, 无诊断意义的指标是 () 。A、肌酸激酶;B、碱性磷酸酶;C、γ-谷氨酰转移酶;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最佳答案]A、肌酸激酶。

四、A4型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

1.答题说明

2.题型构成及特点A4型题以病例为题干, 围绕题干下设若干道考题, 每道考题都有5五个备选答案,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答案。每个考题相互独立, 均与题干病例有关;与A3型题不同的是各考题之间高度相关, 往往前一考题的选择取向决定后一考题的取向, 且为之提供相关信息, 但测试要点不同。主要考查临床学科、基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临床中综合运用能力。

3.解题思路:题干病历—各考题的测试要点, (1) 诊断为何病或辨证为何证; (2) 发病原因与病原体, 培养基; (3)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4) 检查项目或检查指标、检查病料; (5) 剖检主要病变器官和主要病变; (6) 主要症状、特征; (7) 治则与治法; (8) 治疗、预防方法 (措施或药物及配伍) 或方剂。回答此类问题, 首先应诊断病例为何病或证 (确定题干的性质、含义、信息) , 其次根据每一考题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对备选答案进行分析, 提供信息的顺序对回答问题十分重要。

例题8: (1~3题共用题干)

春季, 一3月龄幼犬, 突然出现咳嗽, 症见发热, 咳嗽声高, 鼻流黏涕, 呼出气热, 舌苔薄黄, 口红津少, 脉浮数。

1.该犬的咳嗽可辨证为 () 。A、风寒咳嗽;B、风热咳嗽;C、气虚咳嗽;D、肺热咳嗽;E、阴虚咳嗽。[最佳答案]B、风热咳嗽。

2.引起该犬咳嗽的病因是 () 。A、运动过度;B、饥饱不均;C、痰浊内生;D、虚火伤肺;E、外感风热。[最佳答案]E、外感风热。

3.治疗该病应选用 () 。A、麻黄汤;B、银翘散;C、清肺散;D、四君子汤;E、百合固金汤。[最佳答案]B、银翘散。

五、B1型题:标准配伍型题

1.答题说明

2.题型构成及特点B1型题由共用备选答案和围绕备选答案提出的若干考题组成, 从备选答案中为每道考题选择一个关系密切的最佳答案。备选答案由相似的病理变化、临床症状、病名、病原体、操作方法、检查方法、治疗方法、药物作用机理等组成;考题为临床病历摘要型题, 考题相互独立, 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相似的表现或变化。考察对某种疾病 (或其他) 特点的掌握程度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能力。

3.解题思路回答此类问题, 要掌握每个备选答案的特点、适应症、适应范围、作用等, 二是考题的特点、特征, 可用正向思维 (考题—答案) 或反向思维选择最佳答案。

例题9: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对抗烟碱样症状;B、对抗毒蕈碱样症状;C、恢复胆碱脂酶活力;D、恢复顺乌头酸酶活力;E、恢复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

1.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动物时, 使用解磷定的目的是 () 。[最佳答案]C、恢复胆碱脂酶活力。

2.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动物时, 使用阿托品的目的是 () 。[最佳答案]B、对抗毒蕈碱样症状。

例题10: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血尿;B、卟啉尿;C、肌红蛋白尿;D、血红蛋白尿;E、药物性红尿。

1.北京犬, 8岁, 近期排尿习惯改变, 排尿困难, 尿少而频, 色红, 触诊检查膀胱有疼痛反应, X线检查未见膀胱结石阴影, 该红尿病例最可能的红尿性质是 () 。[最佳答案]A、血尿。

2.经产奶牛, 3天前食欲下降, 体温38.5℃, 呼吸28次/分钟, 脉搏85次/分钟, 结膜苍白、黄染, 排尿次数增加, 但每次排尿量相对减少, 尿液呈暗红色, 该红尿病例最可能的红尿性质是 () 。[最佳答案]D、血红蛋白尿。

六、正确复习策略:科学学习方法

1.优化学习策略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明确自己知识、能力所长和所短, 加强薄弱环节的充实。

2.认知学习策略 (1) 浏览:对每一章节的复习, 首先要阅读章前节后的内容, 大、小标题, 浏览全貌、了解内容梗概, 找出重点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 (2) 重点:确定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在阅读时实行重点突破。 (3) 阅读:略读, 了解每一节内容所包含的主要概念、主要问题;精读, 对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找出一般、重点、难点、疑点, 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4) 回忆:每学完一节或一段内容之后, 回忆主要概念、内容、问题, 然后再看书, 就会清楚地知道哪些问题已经熟知, 哪些问题尚未清楚。 (5) 思考:回忆只是吸收书本上的知识, 思考则是吸收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作认真比较、分析、鉴别, 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和联系, 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6) 复习:一是重复复习法, 巩固已有知识, 加强记忆。二是自问自答复习法, 把主要问题拟为考题。三是实战练习, 用历年真题或模拟题进行自考, 借以考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上一篇:应急反应下一篇:责任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