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起源发展

2024-08-27

银行保险起源发展(精选四篇)

银行保险起源发展 篇1

1.1 国际工程担保的起源

美国是工程担保的发源地, 从1894年美国通过第一部工程担保法案———《赫德法案》至今, 已经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工程担保主要依靠信用手段来增强项目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 有效地转移了工程违约风险, 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工程担保在美国的成功运用, 引得许多国家先后效仿, 相继在法律法规上做出了工程担保的相关规定。许多国际组织和行业联合会也纷纷在其制定的合同条件中加入有关工程担保内容。例如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制定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招标文件范本》、美国建筑师协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标准合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新工程合同条件》等。

1.2 国际工程担保的发展

发展至今, 国际工程担保已经衍生出投标担保、履约担保、业主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维修担保、分包担保、差额担保、完工担保、保留金担保等十余个担保种类。目前,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工程担保制度。

2 国际工程保险制度

2.1 国际工程保险的起源

国际公认的工程保险起源是来自于英国的锅炉爆炸险, 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856年。当时的英国, 有很多旨在防止锅炉爆炸事故发生的工程师团体, 但不过只是采取一些预防手段, 尚不签发保单。直到1866年, 美国的工程师仿照英国的这种模式, 在哈特福德市成立了哈特福德蒸汽锅炉检查和保险公司, 它收取一定的费用, 定期的为被保险人提供检测服务, 并在锅炉或机器损失发生后提供经济补偿。

2.2 国际工程保险的发展

发展至今, 国际工程保险市场已经衍生出了非常丰富的险种: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合同风险以及承包者的设备保险、机器损坏险、完工险和行业一切险、雇主责任险、潜在缺陷的风险、利润损失险/业务中断险、十年责任险/两年责任险等等。国际工程的工程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一般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会委托专业风险管理机构和专业保险顾问 (相当于保险经纪人或具有与保险经纪人同样职能) 来负责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这些专业的机构和个人凭借自己专业的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知识以及实践经验, 受业主的委托向保险公司够买工程保险, 为业主制定最优惠的工程保险方案争取最合理的保费, 并提供购买保险后的后续服务。

3 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为了推广和完善我国的工程担保和工程担保制度, 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建筑意外伤害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质[2003]107号) 、《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 (建市[2004]137号) 、《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 (建质[2005]133号) 、《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 (建市[2006]326号) 等诸多相关文件。

3.1 国际工程担保制度经验借鉴

3.1.1 担保内涵借鉴

我国工程担保制度规定的担保责任承担方式有两种:代为履行被保证人合同义务和赔偿损失。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工程建设, 发生违约风险后并不是简单的赔偿损失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反观国际工程担保制度,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程担保制度都采用保证担保模式。这种担保模式更强调对“完成工程建设”的保证, 即使被保证人违约后, 担保人被要求按照建设工程约定的质量、成本、进度标准来继续履行被保证人的合同义务。

3.1.2 担保模式借鉴

目前国际工程担保市场普遍采用的担保模式是高保额有条件保函模式。这种担保模式的特点是担保额度高 (合同约定的全部责任或者合同价格的100%) 、对违约索赔反应迅速。其“有条件”表现在当受益人向担保人发出索赔申请时, 须证明被担保人的违约, 但是如果被担保人同时证明了受益人也存在违约行为, 担保人则可以免除担保责任。这种“有条件”担保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担保的公平性。

3.1.3 工程担保行业信用体系借鉴

工程保证担保实质上依赖的是担保各方主体的信用, 国际工程担保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工程担保信用体系, 如美国的工程担保人信用评级体系。这种信用评级通过对担保人的综合评测将之分出各个等级, 在市场上的作用体现为优胜劣汰, 但是这种信用评级体系在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区域。

3.2 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经验借鉴

3.2.1 推广方式借鉴

从国际工程保险的发展经验来看, 多数国家在工程保险的推广过程都采用强制推广的方式, 如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都在相关法律中规定, 建设工程的参与方都必须办理相关责任保险。强制推广的特点快速、规范、覆盖面广。而这正是我国工程保险落后于国际工程保险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工程保险的强制推广经验在国内实行。

3.2.2 工程保险种类借鉴

在本文前述的国际工程保险种类可以得知国际工程保险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衍生出非常丰富的保险种类。对比国内, 我国的建设工程领域主要采用的工程保险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设计/监理责任险和建筑意外伤害险, 保险种类单一, 覆盖面狭窄。国际工程保险的许多种类例如机器设备损坏险、业务中断险、工程潜在缺陷险等还未被我国的建设工程采用, 国内工程保险种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扩展。

3.2.3 保险费的确定方式借鉴

发达国家对工程保险的费率的计算一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保险期限、不同技术复杂程度等影响因素来确定。以日本为例, 工程保险费用=基本费率×保险期限系数×调整系数。其中的调整系数根据日本各地区具体因素 (如经济发展、建筑环境等) 来确定。这样的保险费用确定方法, 对于我国的无差别统一确定方式应当借鉴。

4 结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在国内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研究。国际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国际工程担保的内涵明确, 就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完工;高保额有条件的担保模式发展成熟, 这是我国工程担保制度缺少的;工程担保信用体系完善, 而我国还处于空白。对工程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 达到国际水平的发达国家的工程保险制度中强制的推广方式、丰富的险种类型和担保费用的确定方法都是我国尚不成熟的地方, 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本文在研究了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在国际和国内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分析了我国的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经验借鉴,完善

参考文献

[1]韩丽红.浅析我国工程担保、工程保险业的现状及发展[J].硅谷, 2008, (22) :56-59.

[2]王进, 刘武成.论入世后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J].基建优化, 2002, (4) :71-72.

商业银行起源与发展讲稿 篇2

承上启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与就业联系紧密,在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关注身边的与商业银行相关的经济事件。

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

商业银行不是只面向商业企业的银行,是有历史发展的。考虑商业银行的名称由来?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原始状态

1.古巴比伦的“里吉比”银行和寺庙进行对外放款 2.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进行货币兑换 3.公元前200年的罗马出现货币兑换、信贷和信托业务 4.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贡多拉、国际贸易、银行是货币的交通工具、世界上拥有现金最多的地方。

意大利锡耶纳牧山银行(博物馆)1472年 500多年历史 5.Banco bank和bankruptcy的来源

“银行”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Banco”,意思是“长板凳”。

中世纪时,由于各国贸易的需要,出现了专门为别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货币的人,这些人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于是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他们就是最早的银行家。

犹太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家族,出生于法兰克福的贫民窟,经营古钱币交易生活。结识了黑森州统领黑森公爵。法国人拿破仑统一欧洲计划,直到莱比锡战役失败,8年银行家的坚守成就了金融帝国。

银行的重要作用:配置资金

银行经营不善,人们就把长板凳给砸了。这就叫破产(bankruptcy~crush)“ 什么是银行? ”银行是一家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171年威尼斯银行。

意大利是世界银行业的摇篮,出现了实力雄厚的美第齐家族。

二、早期银行业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发展

商人携带货币从事交易,委托他人保管,出现货币兑换业。存储、汇兑,以高利贷进行贷款。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原因

封建时期的银行贷款利率高,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二)产生的两条途径

由旧高利贷的银行转变而来(多为私人经营或合伙经营);西欧,金匠银行家,黄金作为货币交给金匠保管,出具收据给人们—— 放贷,形成部分准备金体系。

不是所有的高利贷银行愿意妥协,所以产生的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当时只发放工商企业的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一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

(三)商业银行产生的标志 1694年英格兰银行--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商业银行。

四、我国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南北朝的典当业

唐朝的“飞钱”: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

北宋的交子,在宋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具有高利贷性质及无利息存款业务的钱庄与票号。

明清时期的当铺、钱庄

(二)第一家具有近代特征的银行

上海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清朝(光绪23年,盛宣怀、官商合股)成立。

(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户部银行(1905)、交通银行(1907)、浙江兴业银行等

辛亥革命后:票号退出、钱庄倒闭、民族资本。银行兴起(南四行、北四行)

(四)国民党统治时期

“四行二局一库”及一些民族资本银行

五、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

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

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业务与工具的不断创新

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

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

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一)、含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代收代付业务、代缴水电费、代发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法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二)、性质:

1、商业银行是企业:均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自负盈亏、自求发展。

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经营货币资金、充当金融媒介

经营对象:货币和货币资本;

经营内容:货币收付、借贷及与货币运动相关服务;

对社会影响:大; 责任范围:整个社会。

3、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业务经营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涵盖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是综合型、全能型的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基础和途径。只有商业银行才可以吸收各种类型的活期存款,最大的区别。其他的金融企业包括一般的银行机构,如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等银行类的金融企业,还有非银行类的金融企业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集团。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二、商业银行的作用

基础业务---存款、贷款、汇款

商业银行还开办了新业务,如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租赁业务、担保业务、银行卡业务等。这些新业务为银行客户提供了新的服务,也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财源。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信用中介——最基本,可以吸收各种活期存款。像大的蓄水池,注水孔——储户将钱存进去;出水孔——储户提款和贷款者贷款。不断的注水和出水,总有一部分水存留,也就是商业银行的稳定的资金余额,可以开办一些业务,如发放长期贷款和投资业务。购买政府债券,所有权不发生变化。但是买股票时所有权是变化的,获得了股份。

1.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

2.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加速经济增长;

3.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购买政府债券。

在资金的闲置者和需求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所有权不变。

(二)支付中介

1.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

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资金划拨,承兑债券。

2.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可以刷卡。

(三)信用创造

1.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2.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由于吸收存款,可以发放贷款,仍然是通过账户划拨,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存款 贷款 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会受到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和自身现金准备金率、贷款兑现率、贷款需求的要求。

(四)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对财富的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如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及国际业务等,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也就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称呼。代理保险公司进行买卖,给证券公司提供额度的业务。分页经营和混业经营,不断发展的行业。

企业信用调查要求,资产管理,电子显示板显示利率外汇,是一种信息发布的服务。有间接的效益。计算机网络使金融服务拓宽,竞争使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西方三米线限制,保护 隐私,综合性柜台办理业务,取号服务,以人为本。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名称:美国国力银行、州立银行,建设银行等,很少出现商业银行字样。股份制银行业不出现,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组织形式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都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公平竞争,安全稳健,效率至上,规模适度。太大容易金融垄断,太小成本太大。设置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需要和考虑的因素:

1.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前提。2.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以效率为原则。3.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受到银行规模的影响。

4.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受到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分为

(1)外部组织形式: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2)内部组织结构:一个银行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

一、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 1.含义

---指不设立分行,全部业务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商业银行独自进行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主要集中在美国。因为美国有50个州的联邦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各州发展极不均衡,不允许跨洲设立机构,只能成立单一银行制。2.优点

1.可以限制银行业的兼并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规模较小。

2.有利于协调当地银行与当地方政府的关系,使银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3.由于单一银行制富于独立性和自主性,内部层次较少,因而其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管理起来也较容易。

缺点:风险难以分散,风险大。不易获得规模收益。资金调剂范围不如总分行制宽广。

二)分行制(总分行制)1.含义

---实行这一制度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以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

总分行制度起源于英国。以总行为中心的庞大金融网络。在法律允许下,可以在国外设立,除了柜台还可以是虚拟的,如自动取款机。

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分行制度。2.分支银行制优点

商业银行规模巨大,分支机构众多,便于银行拓展业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在总行与分行之间设立职位,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大幅度地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十分方便。

易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铺设电子计算广泛开展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只要在一家分支机构接受服务,其他的分支机构都产生关系,可以在其他分行接受同样的服务。

便于监管。只要监管总行。

3.分支银行制度缺点 容易加速垄断的形成。规模大,容易出现金融垄断。要求总行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实行这一制度的银行规模大,内部层次多,从而增加了银行管理的难度。分支机构能力较小。但就总体而言,分支行制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各国银行界的普遍认可,已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1.含义

---是指由少数大企业或大财团设立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家商业银行。

2.银行控股公司类型 非银行性控股公司:是通过企业集团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组织起来的,该种类型的控股公司在持有一家银行股票的同时,还可以持有多家非银行企业的股票。

银行性控股公司:指大银行直接控制一个控股公司,并持有若干小银行的股份。3.评价

美国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优点:能够有效地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实力,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

缺点:容易引起金融权力过度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活力。资料:为什么持股公司会发展

当州严格限制或禁止分行制银行时,银行持股公司经常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替代组织形式。

银行持股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在1971年,这些控制银行的组织持有美国银行存款的一半以上。到1990年,他们控制了8700家银行,占该行业总资产的94%。银行持股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可以使用比其他非附属银行公司更高的杠杆率(债务资本对股权资本比率较高);

3.可以通过把一家企业的利润与同一公司的另一家企业的亏损相抵消获得税收好处;

4.可以通过非银行的企业进行跨州业务,而银行本身并不在一些州享有此种特权。

二、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按《公司法》组建的,它们的组织结构大致相仿。银行内部各部门及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

组织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

其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一)决策系统

---主要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 1.股东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股本招募中购买银行发行的优先股票的投资者成为银行的优先股东,购买银行发行的普通股票的投资者成为银行的普通股东。

股东大会的主要内容和权限: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并决定有关的报酬事项; 审议批准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方针和对各种重大议案进行表决; 修改公司章程等。2.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决策机构,代表股东大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对股东大会负责。

董事会具有权力:确定银行的经营决策,董事会有权任免银行管理人员

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

(二)执行系统

由总经理(行长)和副总经理(副行长)及其领导的各业务部门组成。1.总经理(行长)是商业银行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总经理(行长)的主要职权是执行董事会的决议,组织领导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2.在总经理(行长)的领导下,商业银行还要设置若干个业务、职能部门及部门经理。

(三)监督系统

商业银行的监督系统由监事会和稽核部门组成。1.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大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进行监督。

2.稽核部门是董事会或管理层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其职责是维护银行资产的完整和资金的有效营运,对银行的管理与经营服务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估。

(四)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的组成 1.全面管理 2.财务管理 3.人事管理 4.经营管理

5.市场营销管理

第四节 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一、为什么要监管银行

1.储户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倒闭的社会和经济后果非常严重。

占领华尔街

2、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3、银行的综合化发展使其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有利于对金融危机的防范。银行监管机构好比警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打击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秩序,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动荡。

银行监管机构不同于警察的地方:一个交通事故可能因追尾影响一些车辆,但一家银行出问题,则可能波及整个金融市场。

二、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内容

(一)谨慎原则——“CAMEL”原则 1.骆驼评级体系主要内容 资本Capital :资本充足率,最重要的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资产Asset :资产的规模、结构

管理Management :管理者的能力

收益Earning :盈利能力

清偿能力Liquidity :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的能力。

(二)、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银行业的准入

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银行的清偿能力

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

贷款的集中程度

三、存款保险制度

(一)产生与成立的宗旨

1.1933年以前存款保险制度的萌芽阶段。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美国共有9108家银行倒闭。2.1933年建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1933年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中的第12B款创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向商业银行提供存款保险;

1934年 联邦储蓄与贷款协会保险公司 负责为储蓄与贷款协会办理保险; 1970年全美信用合作股份保险基金 负责向信用合作社提供存款保险的,形成了比较系统、复杂的存款保险网络;

到了1986年,99%的美国商业银行加入联邦存款保险体系。3.成立的宗旨:重树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额的大小和一定的保险费率缴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投保银行经营破产或发生支付困难时,存款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增强了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同时也刺激了商业银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二)目前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

政府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政府与银行联合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银行出资自己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

缺陷一:道德风险

缺陷二:固定同一费率制

四、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监管机构: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监管职能。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为银行监管的主管机关。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成为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本章案例

金融案例风险为本的监管 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经验.doc 本章复习题: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

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 4.分析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理由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6.如何评价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模式?怎样看待现行的监管法规?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第一节

银行资本的性质与作用

一、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违约的潜在可能性、信用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银行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信用等级下降使银行持有的资产贬值也属于信用风险。银行的所有业务都有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化使银行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的损失。

3、汇率的变动使银行持有的资产或者负债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动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持有外币资产的银行会面临汇率风险。

4、经营风险: 银行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的损失。

5、流动性风险:金融企业不能变现资产,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对客户提取现金支付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掌握得可以用于即期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

结论:保持一定规模的银行资本是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

专栏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四大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经营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经营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专栏2: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损失的 典型案例统计

1.巴林银行 1995年

交易员里森私自开立“88888”账户隐瞒投机日经指数期货亏损13亿美元。管理松懈,监督不利,有章不循。2.大和银行 1995年

交易员井口俊英从事3万笔未经授权的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的交易形成损失11亿美元。

越权违规,缺乏制衡,授权无度。3.三井住友银行 1996年

交易员滨中泰男从事投机铜的期货交易造成亏损 40亿美元。

违规操作,监控不利,忽视管理。4.法国兴业银行的悲剧

2008年1月23日,法国兴业银行宣称,其内部一名交易员利用漏洞买卖期货,令公司损失71.4亿美元,案件金额之高十分罕见。其他相关事件

1、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案:1994年1月,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

2、美国橘郡破产事件: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

3、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1995年9月,因为交易员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大和银行1/7的资产; 4、1991年巴基斯坦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洗钱和欺诈活动给存款人和债权人造成的100多亿美元的损失。专栏3:巴林银行倒闭案

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老牌的、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是倒在一个年仅28岁的里森手里。里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里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

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里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案例解读:

1、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利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2、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说,利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的娇子,是年轻有为的代表,但正是这些头脑灵活、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和奖金,变得贪婪无比,投身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要的,但制度更重要。在中国也曾经多次发生因为操作风险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损失的案例。如:

2001年,中国银行开平支行交易及管理人员余振东等人从事外汇买卖、账外贷款、盗用联行资金等方式造成银行损失4.8亿美元。主要原因超权越权,违规违法,作假藏真,监控失灵。

2005年中国银行河松街分理处负责人高山内外勾结,私自开出假票据,私自挪用客户的存款,使银行形成损失10亿人民币。主要原因内外勾结,违规违法,监控失灵。

二、银行资本功能 巴林银行:

1995年年初,尼克·利森因炒日本股票指数期货使得亏了13亿美元。日本大和银行:

1995年9月26日宣布,该行纽约分行一位高级交易员井口俊英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在过去11年间造成的亏损达11亿美元之多。(每天平均亏损40万~50万美元)结果不同:

利森亏损的13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的老本,所以巴林银行只得破产倒闭; 而井口俊英亏损的11亿美元才相当于大和银行资本金的1/7--1/8,所以该行董事长、行长十分有把握地宣布,大和银行的生存绝无问题。(但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的沉重。18家机构全部驱除并罚款3.4亿美元的)资本的功能:吸收意外损失,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1.损失的缓冲器,吸收经营亏损,保证正常经营。2.银行正常经营的启动资金。

3.显示银行实力,维持市场信心。

4.为银行扩张和新业务、新计划拓展提供资金。

5.适应监管当局的需要,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银行资本功能也可以归纳为: 1.营业功能

---是指银行的设立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资本金是银行开展业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2.保护功能

---是指银行资本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客户资金免受损失,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银行的安全。3.管理功能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与转型 篇3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

从各国的发展实践看,要使银行保险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银行保险中谁是主体的问题——究竟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回顾一下银行保险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欧洲的银行保险是从银行介入保险业务开始的,除了银行之外的邮局和税务中心开办的保险业务也被称为银行保险。欧洲银行保险市场体系中的主体是银行,而非保险公司。我国的银行保险则是从保险公司借助于银行的销售渠道开始的,银行保险的主体更大意义上是保险公司而非商业银行。我国的银保业务合作始于1996年,当时银行经营机构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利用其零售柜台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提供相应服务,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代理手续费。此后十多年我国银行保险经历了启动、快速增长、规范发展三个阶段,尤其是2003年后我国国有保险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银行保险业务的蓬勃发展,现在通过银行网点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已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销售推手。我国的银行保险在发展中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银保业务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业务在各银行机构间的发展不均衡。2007年,我国银行渠道代理保险收入超过1400亿元,收入在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收入中占比近63%;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通过银行渠道代理销售的保险保费收入则达到2900亿元,占比达到70%(见表)。从2008年的市场情况来看,银保业务呈现快速扩张、规模不断扩大的势头。如2008年一季度银保业务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8.71%,二季度同比增长159.58%,三季度同比增长158.27%,四季度同比增长106.53%。但从四季度开始,银保业务增幅出现明显下降,代理保费占全国总保费比例为29.77%,与上季度相比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图)。

2007年以来,大多数保险公司银行渠道的业务占比已经超过其保费收入的50%,银行保险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寿险业务的平均发展速度,占比也不断提升,银行保险业务已经成为拉动寿险甚至是保险行业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当然,银行也由此获得了超过96亿元的手续费收入。银行保险的迅速增长,不仅为我国保险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推进经营战略转型提供了市场途径的有效支撑。此外,不可忽视的是,邮储渠道也成为了我国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渠道,如果按照西方传统的对于银行保险内涵的界定,邮储渠道代理的保险也应被当作是银行保险的范畴。银行和邮储两个渠道的叠加导致了我国银行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银行保险已经成为与传统的个险和团险相并重的三大销售渠道。

在银行保险业务的市场结构方面,目前呈现不均衡的格局。从市场占比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农行、建行各约占比20%,中行占10%左右,合计达到总市场份额的70%。邮储在银行保险市场中表现出来强劲的一面,在市场份额中占比20%左右,成为四大行重要的竞争对手。剩下的10%部分为其他银行占据。对于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久的外资银行而言,受制于网点数量少和开展保险代理业务的限制,在整个银保市场中的份额仍较小,短时间尚难成气候。

银保产品种类日趋丰富,但产品结构仍不合理,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目前银行保险市场的产品来看,分红、万能、投连等投资型产品是市场的主流。例如目前在国内几大商业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当中,工行、农行和招商银行主要销售趸缴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建行则主要销售万能险和投连险。总的来说,作为人寿险销售重要主渠道的银行和邮储,目前代销的保险产品主要是投资型险种,依次接下来为万能险和投连险,三者所占规模较大。截至2008年8月底,银行邮储渠道实现分红寿险保费收入2761.54亿元,同比增长67.82%,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51.07%;万能险保费收入1136.17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21.01%;投连险保费收入378.85亿元,同比增长111.39%,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01%。以保费收入计,分红、万能、投连三大投资型险种已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的79.09%,银保存在产品同质化和业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这一问题长时间以来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解决,不但会给保险公司和银行双方带来经营风险,也必将影响银行保险业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需要提及的是,当前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侧重于储蓄和投资功能,实际上是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银保产品功能以投资为主,保障功能很低,趸缴业务比重高,长期期缴业务比重低,业务结构很不合理。究其原因,这本质上与银行本身的渠道特点和销售特点有关。首先,对于银行的客户而言,购买保险不过是其办理传统银行金融业务的衍生,客户关心的是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常情况下对于理财定位以外的其他保险产品难以提起兴趣,储蓄和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能够与这一内在需求吻合。其次,储蓄和投资类产品原理相对简单,适合银行柜台相对封闭式销售的特点。而保障类保险产品,例如健康险和养老险等产品专业性相对强,需要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某种意义上不适合银行代理。这也是银保渠道产品多偏重于投资保障功能相对较弱的直接原因。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以及基金产品选择面增多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银保产品的同质化和定位错位可能会对其代销规模产生巨大冲击。

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刺激了万能、分红、投连等投资型保险业务的惯性增长,而2008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行情低迷,基金发行的冷清,助长了银行对代售保险的热情,但这些外部因素能否在以后延续无法确定。银保产品的单一化和定位的非保障性,许多银保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恶性竞争和销售误导,分红险和投连险近年来居高不下的退保率和客户投诉等等,总的来说,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与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相关联,从长远看会影响银行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以开发保障型产品为主导,在人性化、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设计中突出保障功能的转型思路。与之相适应,银行保险产品也需要从目前以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为主,向包括年金险、健康险和纯保障型等多种产品的组合转化的外在和内在要求。

银保合作模式趋向于多元化,但合作的层次总体较低,力度仍嫌不足。银行保险作为银行和保险公司间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国际实践来看,按照双方融合程度的不同,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有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以及金融集团四种。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属于分销协议阶段,是银行保险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常见业务形式。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代理保险业务合作协议,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则向银行支付代理手续费。战略层面上,这一合作模式目前在我国更多地被银保双方采用。

在具体操作层面,目前银保市场上的业务合作模式基本分为三类:巡点模式、驻点模式及理财顾问(IC,Insurance Consultant)模式。巡点模式是保险公司根据网点的客流量、客户数量及业务开展阶段,配备相应数量的客户经理(一般每个客户经理负责三至五个网点的销售),这种业务合作模式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在这一模式下,保险公司客户经理主要负责对网点销售人员进行业务和产品培训、网点单证的交接、保单后续的客户服务等;而向客户推介和销售产品主要由银行理财经理或大堂经理完成。巡点模式便于银行掌控销售环节,从而控制销售误导的风险。驻点模式是保险公司客户经理直接进驻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我国目前很多银行仍采用这种模式。但考虑到已经引发了大量的客户投诉,长期看可能透支银行信誉等原因,近期银监会已经对这种模式不再支持,有的地方甚至还禁止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进驻银行零售网点。IC模式是从海外引进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险产品仍是由银行人员进行销售,但这是银行保险双方共同培养的专业保险销售团队来完成,且销售的产品以期缴保障类为主。这种模式较为高级和规范一些,在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合作中较常见。

随着市场的深入,战略层面银保合作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2008年1月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签署备忘录,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有关规定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市场化和商业平等互利原则,可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随后银监会批准了首批试点参股保险的多家银行,试点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目前,两大监管部门已就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技术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此前,一些银行对股权市场显示出了巨大的热情,有的银行已经通过借道信托或与PE(私募股权基金)合作,开始准备股权投资保险公司,银行保险双方在资本与股权层面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银保合作的模式日趋多样化。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仍以分销协议为主流,合作层次较低。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广泛使用的是“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即一家银行可以代理一家以上的保险公司的产品,一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多家银行来销售保单。这种松散的合作模式随意性强、约束力弱,容易导致短期化行为,如双方常常因为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而给客户带来不便。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银保双方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银保深层次合作的时代仍未到来。

银保合作渠道多元化发展,但支撑的业务系统平台建设尚未跟上。随着银行业务转型和网点转型的推进,银行体系的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快,这自然也扩大了银行保险的合作空间。目前,银行保险业务渠道已经从业务发展初期的网点柜面销售为主,发展到现金柜、理财中心、财富中心、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直邮销售等多种渠道并行,有效扩大了银行销售的半径,银保合作的渠道逐渐丰富。对于银行保险业务而言,支持的业务平台的好坏成为影响产品销售、服务质量以及市场信誉的重要因素。目前银保市场多采用代收付和银保通并行的模式,两者业务占比约在4∶6左右。鉴于目前多数商业银行仍没有实现与保险公司的信息共享和数据链接,大部分代理保险业务还是手工出单。多数保险公司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保险公司没有交易型网站,无法与商业银行形成网上保险的互联,代收付成为传统的合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银行进行保费的代收和保险金代付,而保险单证由银行和保险公司人员进行人工传递,客户最终拿到保单所需的时间约需一周到两周。为了缩短出单时间,给客户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务,目前国内很多银行和合作保险公司间建设了银保通业务系统平台,这一系统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间业务处理和管理的系统互联和对接,可以实现在银行柜台即时打印保险单,可以实现银行对前台销售的系列管控。

对于业务管理而言,银保通系统能够提供更及时的统计、对账等功能,便于业务管控,但这一系统也有其局限性。如目前市场上能够通过银保通销售的产品仍以趸缴投资类产品为主,这类产品保障功能较弱,通常为免人工核保产品。而对于健康险等一些较复杂的保障类产品,由于必须通过人工核保,而无法通过银保通销售。再考虑到基层的一些银行网点合作的保险公司尚无统一的系统平台,代收付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仍比较普遍,大力推进银保通系统的完善和覆盖率,通过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对双方而言空间仍很大,银行保险合作的支撑业务系统平台建设仍迫切需要加强。

我国银行保险的未来转型

从银行角度来看,发展银行保险业务,除了直接获得代理保费手续费收入之外,银保业务的效益还广泛体现在银行个人金融、公司业务、资金业务等各个方面。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已经从代理销售、代收代付、银行存款、资金结算等传统合作领域向保险资产托管、网上投保、融资担保、现金管理、数据库挖掘、客户资料共享等领域进一步扩展和延伸。通过发展银行保险业务,银行可以重新整合资源,发挥整体的金融服务能力,增加维持稳定客户关系的手段,促使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的部门银行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转型。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市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银行保险在发展中累积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手续费的恶性竞争、一些银行网点存在的销售误导、银保产品的结构单一、银保双方合作的层次和可持续问题。概括来说,当前银行保险存在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与市场供给、产品结构与客户需求结构、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失衡,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给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了负面作用,阻碍了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我国银行保险的战略和业务转型已经较为迫切。但转型需要付出代价,短期内银保双方可能由于转型的阵痛导致规模下降,还可能因为销售较为复杂的产品需要培训销售队伍投入更大的成本,以及其他的基础管理需要加强等。但无论如何,要保持银行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转型是必须面对的事情。

推动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的转型,从战略和操作层面发展高层次的银保合作模式。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仅限于分销协议下的低层次银保合作,在此模式下银行保险多集中在柜台销售上,而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则触及很少。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均存在规模扩张问题,这种低层次的合作极易使银行在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相冲突的情况下放弃代理保险业务,造成合作关系的不稳定。如目前国内一些银行在存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控制银保业务发展就是一个例证。银保双方作为利润导向型的市场主体,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成为决定合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稳定、利润共享的关系,银行保险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股权利益的结合。为此,我国应积极倡导“银行出需求、保险出产品”的理念,改变目前银行被动代理保险产品的模式。

银行保险起源发展 篇4

【关键词】金融创新 保单抵押 农村制种业 机制建设

近几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确金融支农责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出了要求。2014年,人行宜黄县支行在县政府和上级行的领导下,引导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2015年,又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着力创建“银行+保险”机制,在县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农业局的大力配合和协助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大金融支持制种业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种子生产企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自然特征表现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7.2万亩,其中水田25.2万亩,旱地2万亩。地处山区的宜黄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规模连续十一年居全省第一,人工栽插制种秧苗面积高达3万亩。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机构 明确工作任务

为确保“银行+保险机制 助推制种业发展”创新工作的开展,宜黄县成立宜黄县金融支持制种业发展领导小组,坚持“行业主导、央行推动、机构参与”的金融支持县域制种业健康发展协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步骤,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县直相关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了宜黄县金融支持制种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金融支持县域制种业发展联席会议,交流信息,协调关系,研究解决问题,确实有效促进宜黄县金融支持制种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支农意见 推动工作开展

支行多次深入乡镇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农业局、金融机构和制种企业、农户进行座谈讨论,掌握新情况,了解新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宜黄县探索制种保险新险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指导意见》,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引导县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业局根据我县制种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特点,大力推进制种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贷款业务,优化信贷服务,加大对宜黄县制种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工作机制 规范操作流程

一是成立了“服务中心”。为便于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管理,减少业务过程中部门协调环节,承办该项信贷业务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指定了一个营业网点,专门办理制种经理人制种农户土地保险单抵押贷款业务,负责与县人寿保险公司及农业局进行协调、合作。二是健全了“授信管理”。制定了《宜黄县“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授信贷款操作流程》,为抵押贷款的顺利发放奠定了制度保障。三是创新了“制种农业保险”。县人寿保险公司率先在全省开办了“制种农业保险”业务,对全县水稻种田实施保险,每亩保额1500元,保费120元,按政府95元、种子公司15元、农户10元的出资比例进行全县统保。四是签订了“三方协议”。在人行宜黄县支行的推动下,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业局和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就各自在推进制种业农户保险单小额抵押贷款工作中的职责进行划分、明确。

(四)精准选点拓面 大力组织实施

县人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开展“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單小额授信贷款新业务宣传;县农业局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抢购套购生产假劣种子形为,最大限度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确保制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县人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业局、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协商选择有代表性乡镇和制种业经理人,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以点到面,多方合作,深入开展新业务。为方便制种业经理人贷款,对20万元以下的制种农户土地保险单抵押贷款实行授信管理,由指定网点的主任、客户经理、委派会计组成资信等级评定小组。对提出信贷申请的制种经理人,并根据制种经理人的资信状况、偿还能力和制种农户土地保险价值确定评定信用等级、额度。信用等级实行百分制,分四个等级。授信额度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在核定的授信期限内和授信额度内,制种经理人可以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

三、取得成效

(一)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 贷款贵问题得以缓解

“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授信贷款工作,缓解了农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通过银行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愿望。同时,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优惠10%~15%,切实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得到加大

“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授信贷款工作的核心是扩大对制种业经理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规模,有力地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三)银行信贷风险得到有效分担

上一篇:中外投资银行业务下一篇:小学田径短跑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