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2024-07-26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精选十篇)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篇1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那孩子们就一定会高兴地参与, 就一定会学到应有的知识。如我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设计了数练习本、白纸、小棒、黄豆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100的大小, 学生非常喜欢。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让孩子进行换钱、购物的活动, 让孩子感受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 孩子们真正动起来了, 真正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中, 从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2. 走进现实生活, 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价值

课标指出:要让孩子们学习有用的数学。这就说明我们的数学要与生活挂钩, 要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引领孩子走进生活中, 从生活中找寻数学,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如教学认识钟表, 上课前就让孩子们先认识家里面的钟表, 了解钟表给生活带来的作用, 一到上课孩子们就不会对钟表陌生, 而且学起来会特别轻松。这一些活动的安排学生极感兴趣, 并且从生活中学到了数学, 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原来就藏在生活中, 并且为生活服务。

3. 进行角色转变, 让孩子们充当数学学习的小主人

学习如果被动, 孩子们找不到其中的快乐, 而当孩子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那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我在上课时, 总要选出一批数学思维快、有点调皮的孩子担任小助手, 做题时只要他们已完成, 就让他们下座位去进行辅导, 此时的他们可神气了, 像模像样地当起了老师, 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自己做得快而去想影响别人, 而是认认真真地辅导。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优生更好地学习, 也有利于学困生学得更好, 同时还有效利用了时间与资源, 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这样的活动只是充分利用了孩子们想当小主人的心理, 使孩子们的角色稍微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被动学成为了主动学, 由学生变成了“老师”, 所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加强了, 学习效果就截然不同。

4. 设计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幸福

数学学习重在思考与练习, 怎样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呢?关键在于恰当地设计好问题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在探索研究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如学完进位加法后, 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了下面的问题:平平和方方都集邮。平平给了方方3枚后, 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平平的邮票比方方多几枚?学生用到的方法有:一是假设方方原有3枚邮票, 当平平给他3枚后, 他有了6枚邮票, 则此时平平也有6枚邮票, 说明平平原有9枚邮票, 则平平原有邮票比方方多6枚。二是通过画图, 发现平平原有邮票比方方多6枚, 用3+3得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研究:如果平平分别给了方方4枚、5枚、6枚后, 两人的邮票同样多, 原来平平的邮票分别比方方多几枚?学生通过研究后发现给4枚时, 多8枚;给5枚时, 多10枚;给6枚时, 多12枚。接着学生总结了规律:认为给几枚, 就多两个几枚。此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给n枚, 会多几枚呢?聪明的孩子一下就答出了 (n+n) 枚。

一年级小朋友还没有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 但他们能用字母表示这样一个规律, 我真的感到很惊奇。他们潜力真的无限, 作为数学老师一定不要抹杀他们的才智, 一定要相信他们, 充分去引导他们, 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 我们一定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闪光点, 让孩子们发展成为最好的自我。从他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 我发现孩子们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思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而当他们找到规律以后脸上那份自信与喜悦油然而生, 此时的他们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 享受到了成功的幸福。

5. 开展积极评价, 让孩子们在成长中享受赞美的愉悦

人的内心深处均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我们常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用赞赏的话语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的内心时刻温暖, 时刻充满激情与阳光。只要我与孩子在一起, 就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这样我所教的孩子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充满了自信。只要有一天没有上数学课, 他们就会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只要有一天没有见到我, 就会很想我。其实孩子们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赏识, 在老师的赏识中成长他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篇2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河北省大名县孙甘店乡中学 宋增田

【摘要】数学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变学数学枯燥的感受为生动好奇。

【关键词】数学;体验;生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4-0013-01

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而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如何使数学课堂能够充满活力呢?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初探。

一、创设有效情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数学代数式是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测量自己未来身高,首先我先问我的学生想知道自己的未来身高吗?他们听后一起说:“想”。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 表示父亲的身高,Y 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极高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 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它是初中阶段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的基本运算很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然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然后死记硬背也能让学生开展计算,这样的教学也容易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式子,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包含怎样的运算法则,然后再验证同学所作的猜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实际理解何感受,由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在我讲到《积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猜测――验证”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三、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 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三、四项一组,或者一、四项一组,二、三项一组,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二、四项一组也行,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板演了他们的做法,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篇3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工具学科,由于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厌倦、惧怕数学。走向享受教学,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积累、思维发展、人格完善中成长,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多让学生从他们学习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家园呢?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挖掘趣味内容,创设快乐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可运用“享受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想学、乐学和善学的目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趣味内容,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生动有趣的知识,创设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巧妙安排,合理应用,讲求实效。

例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0”的认识一节课。在新课导入时,可设计一个快乐学习情境:大森林的动物们正举行商品展销会,展销会上商店的柜台里摆满了商品。让小朋友们扮演小兔子、小山羊、小狗熊、小猴子,愉快的去参加商品展销会,小兔子、小山羊、小狗熊各自选购了几件自己所喜欢的商品。小兔子选购了3件,小山羊选购了2件,小狗熊选购了1件。小猴贪玩来迟了,只见柜台上空空的,一件商品也没有。小猴眨巴着眼睛问大家:“小朋友帮帮忙,我能买多少物品,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愿意帮我吗?”趁同学们兴趣盎然时,教师出示了本节课课题——“0的认识”,并出示例题画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识的接受达到了水到渠成。

二、联系生活学习,享受快乐体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回归生活,创设生活情境,重构儿童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提供给学生有价值的、鲜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享受快乐。

例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课后,可让学生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等等。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在生活中逐步应用。

三、经历学习过程,享受探究快乐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求知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操作、体验、感悟和建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在亲手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在亲身体验中领悟课程真谛,在自主建构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还数学鲜活生动的本来面目。

例 在《找规律》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教学步骤:

(1)让学生排队感知规律。指名4名男生“1、2、3、4,4名男生”,“1、2、3、4,4名女生”排排队。如果让你来指挥,你能把他们(指一指8名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排一排吗?老师也想当回指挥来排排队(出示排队要求)。

(2)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规律。且看教学片断。

师:让我们动手摆一摆,按这个间隔排列的要求你们组的小棒和圆片各用了多少(生动手操作)?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和圆片是间隔排列的,两端都是小棒。所以小棒的根数就比圆片的个数多1。

师:每组间隔排列中,谁排在开始?谁排在最后?你发现了什么?那么在这种排列方式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隐藏着怎么的关系呢?

师小结: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地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另一种物体多1。

(3)让学生在情境中内化规律。

师:让我们翻开教科书看看小兔家园中有没有这样的间隔排列?学生自学,去探寻规律。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的舒展愉悦中初步感受到间隔现象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理想的数学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数学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现实世界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唯此,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明,王友爱.联系生活实际 开发数学教学资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12期

2.王航舟.数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年36期

3.王亮声.用数学作答.幽默有趣.[J].初中生之友.2005年24期

让学生踏上数学学习的快乐之旅 篇4

让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新课标情感目标中。对最好的学习动学生学习数学学趣, 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生要义之一。与学习的动在小机, 学数学教学中, 这也正是快乐数教师学的踏应让学生踏上数学学习的快乐之旅, 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数一学研究、表明营造:教学氛围, 引发快乐环境与学生。学习心理学●林难以调动起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 学紧张的课堂气习的积极性, 而氛学模良好的课堂气氛则忠处于最佳的状态。只有在愉悦、能使学生的思和维习持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下, 热情和课堂参与才能使学生保的的积极性。因此,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快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为乐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平等色的舞、民台, 主营、之地学习数学, 互动的良好课激发学生堂氛围, 愿意探求数学促使学生愉快旅特想法要呵护、问题的良好情感。启发、特别引导, 是对学不要轻生的独

易否定, 要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

极性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 教师可设计问题———小白兔背萝卜, 一路走一路丢, 8个萝卜剩5个, 大家算算丢几个?如此营造学习氛围, 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激趣引入, 建构快乐。

数学既没有语文课生动的语言、故事情节, 又不像美术、音乐那样直观。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 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样, 就对我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精练、简洁、清晰、准确、富有风趣外, 教学中, 教师还要尽量采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 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旗子;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这样教学既让学生记住了字形, 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又如“直角的认识”一课导入时不妨夸张一点:“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 (直角) , 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再如教学“可能性”一课, 教师可带领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玩“摸球游戏”。通过“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等活动, 让学生经历“猜测一试验一分析试验数据”的过程。再结合游戏活动, 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体会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这样, 学生在“玩”中掌握了新知识, 发展了能力。

三、享受成功, 体验快乐。

人人可享受成功, 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对小学生树立自信心至关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策略, 让更多的学生有享受成功的机会。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购物问题”———小红去春游准备了20元钱, 商店里面包每只1元, 可乐每罐2元, 苹果每千克4元, 你能帮她算一下, 小红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从而通过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把20元全部用完;只买两只面包, 自己准备水壶;不买苹果, 野外吃苹果不方便……这样, 人人都是设计者, 人人都是成功者。再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圃, 计划用花圃的1/2种花, 1/2种草, 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美观?这些问题, 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解决, 也能享受成功。

其次, 教师应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每当学生做对一道题, 都会叫一声“耶———”, 有的还挥舞着小手。这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宣泄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热情不亚于获得奥运冠军。教师可鼓励他们说:“正确的同学还可以再大声一点, 如果全班都做对了, 老师和你们一起‘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教师读懂他们的情感世界, 用真情和他们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性情所至, 学生得到的认同感比不温不火的表扬会更加有效。

四、拓展延伸, 感受快乐。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最好的舞台。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玩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 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激发乐趣, 在乐趣中发展志趣, 在志趣中升华数学认知, 形成教学学习的良性循环。例如教了“镜面对称”后, 教师可以教学生玩“照镜子”、“擦镜子”的游戏, 让学生在课后与小伙伴或者爸爸妈妈一起玩, 再写写数学日记。通过玩游戏、写日记, 学生深刻理解了镜面对称的特征:上下不变、前后不变、左右变换。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而且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他们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学数学, 用数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艺术, 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兴趣的技巧。”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 才能集中精力学好数学。因此, 教师应想方设法,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踏上数学学习

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篇5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只要懂得教“书”,不需要注重育“人”,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则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观。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当前课堂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

“快乐学习”指的是教师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良好的情感去创造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快乐地享受每一天。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两个字。正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鲜明地指出:“我发现J粒子的原因就是兴趣。”说明兴趣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二、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如果教师对教育事业有无限的`热情,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真挚的爱,对自己的数学学科有深厚的感情。那么学生就能喜欢上这位老师,就会乐于上这位老师的课,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昂。

如:对于经常犯错的个别学生,我从不冷落和嫌弃,不在办公室大声训斥,而是私底下找他们交谈,给他们以真诚的爱,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对于作业不认真完成的学生,我是先查找原因,然后再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和他们共同探讨问题,是和他们平等相处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6

一、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好玩是小学生的本性,他们喜欢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数学操作情境,可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中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还可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自己动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转化,以求长方形面积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达到大纲要求,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并没有感到数学的枯燥和难学,而是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快乐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数学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数学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借助一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工具辅助我们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由于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是整数和小数,导致学生对分数比较陌生,加上异分母分数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分数展示在一些圆饼图上,当然,在之前,我切到了圆饼图中的一部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分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该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体会到教师的“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发现和评价,或许正因为这一次的肯定评价,学生的一生就将会得到改变。

小学数学基础性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选择的恰当的教学方法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懂得在枯燥的学习中寻找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与成长。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 篇7

1. 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 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 我们发现, 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 他们便会全情投入, 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就必须为孩子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 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 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 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 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 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的小学生乐于帮助他人, 乐于尝试解决困难, 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一下子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 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 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 算式是11-8=3 (个) ;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 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 算式是12-8=4 (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 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 思想方法, 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 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 才能深刻理解, 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 体现数学的价值。

2.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如在教学《掷一掷》时, 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 请学生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 可能摸到几号球呢? (我摇晃盒内的球后, 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 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整节课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 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 不是为玩而玩, 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 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让学生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3. 让课堂“活”起来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 不应当是被告之, 而应当有机会进行探索性学习, 去从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开放教学时空,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 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探究的主题内容, 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实践生活, 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让课堂“活”起来。

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有一道例题:15-9=?, 我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 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 先算10-9, 再算1+5;有的拆减数, 把9拆成成5和4, 先算15-5, 再算10-4;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 一根一根去数来减, 做到方法多样, 人人参与。这时再安排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最终选择出较简便的方法。显然, 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4.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言行。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一旦丧失自信心,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简单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 只要多一些努力, 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 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只要努力, 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 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聋哑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8

一、捕捉瞬间, 顺应聋哑学生自发兴致, 提高学习兴趣

聋哑学生和正常孩子一样, 有着强烈的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能愿望。但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 很多时候, 他们的行为会让我们认为偏离了教师的导向。当我们想指责他们“调皮”“不听话”时, 不妨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这正是他们跟随自己的兴趣充分自由学习的过程, 这意味着聋哑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致了, 抓住他们的兴致,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 有一位聋哑学生指着教室外的国旗比划着:那是长方形?于是我顺势带着他去教室外找长方形, 学习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 他不仅能准确地找出生活中其他的长方形, 还能找到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样,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一节课的效率远远超过了教学计划。

二、借助多媒体, 发挥聋哑学生视觉优势, 提高学习兴趣

聋哑学生听力和语言能力损伤后, 视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聋哑学生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眼睛。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实验结果显示, 听力和语言能力残疾儿童视知觉速度提高是比较快的。在凭借视觉的感知活动中, 他们的视知觉能力与健全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它集画面、声音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能有效地调动聋哑学生的视觉感官, 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小丽家有15个桃子, 吃了7个, 还剩多少个?”时,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语言的匮乏, 对这类应用题中“还剩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摆出15个桃子的图片, 让聋生注意观察, 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演示“吃了7个”, 引导学生看图片的变化, 整个变化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 聋生看得清楚, 看得明白, 了解透彻, 很轻松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再联系减法的含义, 分析数量关系, 这样聋生很容易地说出要求的“还剩下”就是用15减去7, 用减法计算。

三、设置游戏, 调动聋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具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 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 展开丰富的想象, 缓解紧张的情绪, 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 在活动中学习,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 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 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聋哑学生进行游戏, 将游戏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创设欢愉的学习气氛, 让聋哑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这样, 课堂教学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的数学应用题时, 组织学生做“拍皮球”等游戏, 如两位学生在拍完皮球后,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拍皮球比赛, 小明拍了15下, 小华拍了12下, 小明比小华多拍几下?”聋哑学生通过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题,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 加强聋哑学生数学实践,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 教师必须根据聋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依据教材特点, 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 给聋哑学生提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使聋哑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聋哑学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应用”是朦胧的、肤浅的, 甚至是无知的。因此, 教学中应努力让聋哑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 并引导聋哑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聋哑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 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聋哑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聋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通过教学反馈, 我发现大部分的聋哑学生能认识人民币的元和角, 但对元和角的换算比较吃力, 我便创设了游戏情景。先将课本后面插页纸币图剪下, 做成纸币卡 (有元和角) ;再准备些道具或实物作商品, 将课堂变成超市, 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 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 老师便指导学生如何购物, 如何付款, 看谁是当家理财的高手。学生在游戏中, 轻轻松松地掌握了人民币元和角的换算。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篇9

一、全面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好数学的前提和条件。

(1)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其数学基础能力自然会参差不齐。教师应了解全班的平均分及两率(优秀率、及格率)情况,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特别要注意对后进生的了解,有意识地观察他们听课和做练习,从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设计对策,从培养兴趣做起,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布置简单或少量的作业,让他们也有能力花上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逐渐地打实了他们的基础。

(2)了解学生的个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心理学上叫“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都比较暴躁,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其实在行动上还是不够成熟的。在优、中、差的学生中,还要按照个性给出分类,以利于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态度去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我们要真诚地关心他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制造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之时及时提供帮助,解除其困惑,哪怕取得一点进步就给予鼓励。同时,在学习中要顾及学生中的个性和性格差异,评价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3)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上好第一堂课。成年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对方能记住自己的姓名,感情就会一下子亲近许多,更何况是学生呢? 教师要认真对待第一节课,因为它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素养、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的最佳时机,所以一定要精心准备,力求完美,为以后的教学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上第一节课时,如果教师能准确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他们会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这样的话,教师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师生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不管学生以前的数学学习怎么样,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从而兴趣倍增,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去。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设计教学过程的精心与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有良好的心情、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努力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了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之间会更容易进行交流与合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换自己的意见,从而会更为热烈地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之间也会在宽松的环境下变得默契、自然。学生也会努力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问题,与老师交流思想和感情。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将会得以顺利、有效地完成。

(2)在新课导入中积极创设思维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教师要尽量提出学生暂不可知或未见过的新鲜材料,以之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导入新课有以下几种做法:

1巧设悬念、疑问。疑问能使人们的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七年级乘方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张纸厚度是0.1mm,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是( )mm,2次后,厚度是( )mm,10次后,厚度是( )mm,对折100次后,厚度是( )mm?对于这个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接着拿出纸进行演示,但是实际上对折100次几乎做不到,这时,我就让他们小组讨论,一步步地推出结果。学生会惊叹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巧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设疑。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利用学生听到、看到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素材,会让他们感到亲切、熟悉,对提出的问题往往都会跃跃欲试,兴趣浓厚,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从教学经验看,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大多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提出的疑问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就提出如下问题:“大家知不知道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形的。“假如自行车的轮子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行不行呢?”学生们都忙着摇头。我接着又问:“如果轮子是三角形的呢?”学生立即回答:“也不行!”“为什么圆的就行呢?”我让大家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他们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学生对“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篇10

现在的初中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是学习,学习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不管是否喜欢学习的课程,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制下负重前行。 这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情感目标,这与新课改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生们达到一个发自内心的想达到的目标。我们应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景,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怎样能使课堂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呢?怎样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快乐学习插上翅膀呢?

一、呵护中学生“爱玩”的天性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最科学的教育形式。基于此认识,我总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陪学生一起玩,边玩边学。例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让同学们课下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的包装盒,同学们都纳闷,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是什么药。等到上课,我笑着问同学们:“会玩吗?”同学们不知该怎么办,然后我告诉他们玩的方法。于是,大家都忙着动手把正方体沿不同棱裁开得到好多平面图。设计这个小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几种类型。然后,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得到的不同种的展开图轮流贴到黑板上,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11种情况。整堂课学生一直兴趣盎然, 从他们的笑脸和积极的发言中,我知道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语言要清新自然、生动有趣

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讲解,会使学生非常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强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讲二次根式时,我出示二次根式的定义,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同学们容易丢掉后面的条件,我举了一个例子,把二次根号看作一座房子,负数看作病人,也就是说病人不能进屋子,听我这么一说, 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当然,在正确掌握有声语言艺术的同时,还要恰当、巧妙地运用仪态、眼神、手势、表情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交流,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课堂是学生的空间,应多些学生的声音

上课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效果更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让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点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让教育由 “全权代理”转而成为“导路人”。而每一次主动学习、主动探索都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把一根7厘米长的小木棒放入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盒, 问能否放进去?就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了一根木棍和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自己演示, 得到结论,能否放进去,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哪种方法可以放进去的木棍最长。同学们踊跃发言,互相争论,得到了怎样放最长,然后大家很快就知道上题应该如何动手了。在同学们不断地探索中,引发了探究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多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方案,通过反思与自评,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具体建议。

四、创设问题情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圆内接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画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每个外角, 观察一个外角和内角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什么关系呢?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用测角仪测量,探究内角和外角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下,整节课完全可以用“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来形容学生的表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真实的情景结合同学们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喜悦和艰辛,并享受合作的快乐,动手测量更加促进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五、选择考查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曾经是学生中很流行的口头语。不可否认,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还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方法,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底线,那就是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我坚持不搞单元检测,只在整章结束时做一次综合考查,在每章测验时,大部分内容都是课上讲过的重点习题。经过稍微变化数目或问法,结果试卷发下, 个个兴高采烈,强烈的成就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一篇:新型“订单”培养模式下一篇:图画中的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