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企业

2024-08-11

进出口贸易企业(精选十篇)

进出口贸易企业 篇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使我国企业与国外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企业的对外贸易, 使企业有许多外汇的收、支、还、付等业务。一种外币趋向升值, 会导致付汇损失, 对收汇有利;反之, 一种外币趋向贬值, 会导致收汇损失, 对付汇有利。而且汇率波动对债务和债权也产生影响。本币对某种外币升值会降低企业借用外债的债务负担, 反之贬值会导致该币种的企业债务负担加重。

当前正赶上人民币升值, 对企业的出口、进口方面都有哪些影响, 企业又该怎样使用外币, 才能对自己有利, 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一、对企业出口方面的影响

1. 未结汇的结汇损失。。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户头上的美金市值蒸发不少, 使企业损失很大。今年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6227, 六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4716, 假设企业100万美元放在银行未使用, 市值就蒸发了15.11万元人民币。

2. 在产品的出口贸易中, 对那些已经销售货物但还未收到货款, 或已签定了订单的出口企业, 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 带来了实际的经营压力。生产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经营风险加大。

3. 直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后, 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的利润, 必须提高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 而这样做的后果将直接降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不利于出口持续扩大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 要维持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 则势必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 对业绩形成一定的负面冲击。

二、对企业进口方面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好处, 就是进口成本降低。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原材料、半成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价格, 这对企业扩大进口、特别是进口国内短缺的资源类、原材料类产品和改造现有设备带来了提升空间, 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

三、企业应如何面对

在当前, 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 企业怎样做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使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1. 生产型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 扩大质量高效益好的产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同时, 利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 增加企业的利润。

2. 企业签署涉外经济合同时, 要综合考虑企业收付汇的币种、期限和规模的匹配问题。。慎重选择结算币种, 乃至在同种合同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定单中选择或变换结算币种。在汇率升值和贬值预期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 考虑产品生产周期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 合理确定合同期限。根据汇率风险防范原则, 应尽力争取出口贸易采用硬币 (如欧元) 计价, 进口贸易适宜采用软币 (如美元) 计价, 以避免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

3. 人民币升值形成的价格倒逼机制, 促使企业进一步向管理要效益。。企业应切实加强采购、生产、仓储、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从而降低成本。间接扩大利润空间, 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

4. 加快出口变现, 减少应收账款占用。。企业出口成交后, 要加速单据流转,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 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 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 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 同时, 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 缩短结汇期限, 尽快回笼货款, 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5. 增加外汇负债, 平衡外汇收支。。企业要通过申请外汇贷款, 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 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 适当增加外汇负债, 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

6. 综合运筹外汇现汇账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 减少外汇资金占用, 减少汇差损失和手续费开支。

7. 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 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期望回报率对各种产品进行选择, 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 通过外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四、案例分析

1. 增加外汇负债, 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 为企业降低财务费用。。企业一般都会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 为股东赢得更多的利润。目前美元贷款利率1.5%远远小于人民币贷款利率6.4%, 且人民币升值, 利用借款日与还款日的汇率差还可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 因此企业应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

假设公司签订2万吨钢材出口合同, 即期信用证总金额1400万美元, 收汇期15天。企业凭提交的全套单证相符的单据作为质押, 向银行申请出口押汇。银行预扣押汇利息 (1400×1.5%÷360×15=8750美元) 后, 将净额1399.125万美元划入企业账户。企业将贷款的美金全额结汇, 现汇买入价6.491, 得到人民币9081.72万元 (1399.125×6.491) 。15天后, 企业收到该信用证项下回款, 归还银行。企业如果不采用出口押汇, 等信用证回款后再结汇, 15天后的银行现汇买入价为6.4645, 企业结汇得到货款9053.3 (1400×6.4645) 万元。如果将140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贷款, 贷款15天的利息=1400×6.491×6.4%÷360×15=24.233万元, 企业实际获得资金=1400×6.491-24.233=9063.167万元。进行比较:

(1) 直接以相同金额的美元贷款与以相等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贷款相比, 节约资金18.553万元 (9081.72-9063.167) ;

(2) 使用出口押汇与不使用押汇相比, 为企业获得效益28.42万元 (9081.72-9053.3) ;

(3) 使用出口押汇与人民币贷款相比, 为企业获得资金52.633万元 (28.42+24.233) 。

2. 利用金融工具降低进口货物的采购成本。。假设某企业进口原料, 需要100万美元对外支付, 银行美元对人民币卖出价6.6元, 通常做法是企业用660万元人民币购买100万美元对外支付。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需贷款支付货款, 而在美元贷款利率 (1.5%) 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 (6.4%) 且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 (支付时汇率变为6.55) , 采用进口押汇或海外代付方式可以取得额外收益。

具体计算:

(1) 贷款100万美元 (如3个月) 本利合计=100万×6.55× (1+1.5%/12×3) =657.456万元, 较直接用人民币购汇支付节约2.544万元;

(2) 人民币贷款需要本利合计=660× (1+6.4%/12×3) =670.56万元, 用美金贷款比人民币贷款节约资金13.104万元。

如果押汇到期后, 企业不急于购汇支付, 而是办理展期支付, 或以人民币质押贷款, 以贷还贷, 企业还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进出口贸易公司企业文化口号 篇2

二、朗思敏行,庆延于世。

三、朗情天下,庆溢中华。

四、朗于兴,庆于成信朗天下,德庆五洲。

五、朗于思,敏于行;善行多福,德容天下。

六、朗思敏行,庆德载物。

七、朗信于心,庆成于行。

八、朗思敏行,庆得载誉。

九、朗庆,与世界心连心。

十、朗庆实业,成就国际领域。

十一、朗朗乾坤,齐庆同丰。

十二、朗思敏行,庆达天宫。

十三、朗庆实业,贸动乾坤。

十四、朗思敏行,庆意心诚。

十五、朗于心,庆于世朗庆环宇,豁达进取。

十六、朗思敏行,庆誉永恒。

十七、天朗气清(庆),国际贸易。

十八、朗行天下,庆贺共赢。

十九、朗庆,铸造国际品牌。

二十、朗迹天涯,庆通五洲。

二十一、朗盛天下,庆元承德。

二十二、天地朗,盛世庆朗庆,就是做出口贸易。

二十三、朗思敏行,庆笃其身。

二十四、朗庆国际,贸易首选。

二十五、朗及乾坤,庆余寰球。

二十六、朗思敏行,庆则共赢。

二十七、朗思敏行,庆虑捷动。

二十八、朗思敏行,庆霄天成。

二十九、朗庆国贸,周流天下。

三十、共诚信,同朗庆携手朗庆,共享成功。

三十一、休戚与共,选择朗庆。

三十二、国际典范,朗庆贸易。

三十三、朗思敏行,庆延业峻。

三十四、朗泊(博)四海,庆达五洲。

三十五、朗庆时代,你我共辉煌。

三十六、朗思敏行,庆延自远。

三十七、朗思敏行,博德嘉庆。

三十八、朗行于世,静庆功成。

三十九、朗拔中华,德庆天下。

四十、朗行天下,共庆辉煌。

四十一、朗庆领航,共创未来。

四十二、吐纳之道,朗庆首选。

四十三、明朗天地,同荣普庆。

四十四、朗鉴古今,同庆四海。

四十五、朗信天下,庆誉全球。

四十六、朗月清风,普天同庆。

四十七、朗誉全球,庆达五洲。

四十八、天地一朗,庆德广大。

四十九、朗思敏行,庆助双赢。

五十、朗思敏行,庆捷广运。

五十一、朗思敏行,庆德共赢。

五十二、全球追卓,合作共赢。

五十三、朗思敏行,庆延业兴。

五十四、朗朗乾坤,选择朗庆。

五十五、实业朗庆,实在贸易。

五十六、朗朗乾坤,庆赢天下。

五十七、朗实业之光,庆贸易辉煌。

五十八、朗朗乾坤,贸易前锋。

五十九、晴朗心胸,安庆致远。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篇3

一、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響分析

1.从静态的角度看,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美元。这里发生作用的机理有两种: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在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德国等西方国家从1994年起相继立法禁止118种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否则产品将被全部扣留或销毁,这使我国现有的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中断;二是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进而丧失价格优势,与直接的市场准入措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2.从动态的角度看,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事实上,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其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约束刚性是如此之强,以至于我们除了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现实的选择就是面对现实,苦练内功,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的制约,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与对策

1.深化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长期以来,我国产品的价格未将环境成本计入在内,资源也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环境贸易壁垒的羁绊,而且也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因此,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环境变化对资源、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的有偿化,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市场。伴随着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环保技术,正在向生产领域广泛渗透,得到迅速的开发和应用。如从设计到制作,从创意到功能均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环境时装”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这些服装不仅从款式和花色设计上体现环保意识,而且从面料到纽扣、拉链、别针等附件均采用无污然的天然原料;从棉花培植到生产工艺也完全从环保角度出发,避免采用印染原料和树脂等破坏环境的物质。这些新技术、新工艺不但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并能产生良好的市场效益(低成本、高质量),很有发展前途。

3.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健全环境标准体系,积极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和绿色环境标志认证。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之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环境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环境壁垒的根本途径,如果我们产品的环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领先的,那么环境壁垒的制约作用也就不攻自破了。

进出口贸易企业 篇4

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外部需求的旺盛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刺激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迅速发展,在GDP、提供税收和吸纳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数量和份额较大,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一直不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十分恶劣。在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尤其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而言,如何管理汇率风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2011年上市公司国风塑业披露该公司因为汇兑损失了200多万人民币,2012年上市公司中鼎股份也披露因为汇率导致公司损失700多万元人民币。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我国的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汇率波动越来越大。这种波动又显著区别于过去的单边升值,现在的波动则是有升有降,风险更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真正利用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规避风险的操作并不是很多, 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应该要意识到, 未来的汇率风险会变大,不懂得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企业的经营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金融工具一般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等金融工具,它们具有分散风险、管理风险等特点,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经常被用来进行风险管理。尤其是期权、期货和远期等工具,在跨国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中十分常见。我国企业利用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普遍程度还比较低,使用的规范和正确程度还有待于商榷。如何正确使用金融工具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是进出口贸易企业的风险的重要管理问题。

远期是指交易双方规定在未来某一时刻以某一约定好的价格进行资产的购买和出售行为的合约;期货是指标准化了的远期,通俗讲,是在交易所交易的远期;期权是一种赋予金融工具购买方的一种权利的合约,通过合约规定期权购买方可以在某一期限内,以某一预先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出售方购买或出售某一资产。这常见的三种金融工具都具有套期保值的特点,在被企业合理实践时,可以对企业的外汇风险进行管控。

二、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1、进口企业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进口企业在我国企业中的比重比较大,很多高端的电子产品都是从美国、欧洲或者日本来进口。由于国内的企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局限,总体而言,我国对外部这些进口产品高度依赖。需要外汇套期保值除了对外部产品有需求外,还有两个要素。其一,产品不是下订单时支付,而是在收到货物后进行支付。这样下订单与最终的支付之间就存在了时间的间隔,比如三个月等。其二,由于我国还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贸易的结算货币一般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外币,而不是人民币。这就使得一旦外汇汇率波动,我国企业所需要支付的人民币的价值就要产生波动。

假设我国A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元件的进口业务,进口方是一家美国的高科技B公司。2014年,A公司向美国B公司发起订单,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子元件,价值5000万美元,交货时间需要5个月,款项在收到货物的一个月之后支付给美国B公司。假设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数量是1:6.2, 而6个月后的汇率则是一个未知数。对于A企业而言,一个5000万美元的订单,价值人民币31亿,是一个比较大的数额。如果6个月后支付时,人民币升值,那么A公司就可以节省一些人民币;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A公司不得不支付更多的人民币给B公司。为了减少这种因为汇率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A公司可以使用远期、期货和期权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汇率套期保值。

对于远期而言,A公司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找交易对手,寻找需要人民币资产的交易对手。最简单的远期交易就是有一个也是在6个月后同样需要3.1亿人民币的持有5000万美元资产的交易对手,该交易对手同样厌恶风险,这样二者就可以达成合约,在6个月以后,他们依照美元兑人民币1:6.2的比例进行兑换。通过这样的操作, 因为时间间隔而产生的汇率风险就被对冲掉,A公司锁定了在6个月之后所需要支付的人民币数额。但如果市场上没有一个这么匹配的交易对手,那么A公司可以采取比较简单的方法,找一个期限小于6个月比如三个月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然后在三个月之后再找一个期限为三个月的远期交易对手,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汇率风险。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操作,这种通过远期来套期保值的效果可能就会打一定的折扣。这个时候,A公司应该选取期货或者期权来套期保值。

期货是标准化的远期,可以在交易所内流通,它的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比远期要小,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A公司可以在交易所内查询符合自己期限的汇率期货合约。期货合约原理和远期相同,通过购买对应的6个月期限的期货合约,也可以锁定住1:6.2附近的汇率,这样的操作可以使得A公司在当前就控制住了风险。

汇率期权合约操作则更为简单,A公司需要去交易所购买人民币兑美元的看跌期权。在6个月以后,如果人民币出现了升值,那么A公司选择不执行期权,因为人民币升值是对A公司有利的;一旦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 那么A公司就选择进行执行期权合约,这样A公司在现货市场上因为人民币贬值损失的金额可以通过期权市场来进行等额弥补。期权的操作流程相较于远期和期货更为简单,但购买期权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有时候可能费率比较高。

通过上述三种金融工具的使用,A公司可以保证在6个月后支付的金额是3.1亿人民币,至于3.1亿人民币是不是价值5000万美元则不一定。

2、出口企业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出口企业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为当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力。世界各地的超市或者展示柜台几乎都可以找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这代表了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初步成果。但是,我国出口企业的现状不是很乐观,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比较低,从事的多是一些简单的加工,涉及到高、精、尖的产品比较少,产品的议价能力比较薄弱。议价能力比较低,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产品依旧是用外币来结算,交易对手仅仅付出一定量的美元或其他货币,并不保证那些货币对应人民币的价值,同时产品从发出到收款也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利用金融工具对出口企业套期保值也是很重要。

假设我国C公司,主要从事服装出口业务,进口方是一家欧洲的大型连锁超市D公司。2014年,欧洲D公司向中国C公司发起服装进口订单,购买一定数量的服装,价值1000万欧元,交货时间需要4个月,款项在收到货物时支付给中国C公司。假设的欧元兑人民币的数量是1:7.7, 而4个月后的汇率则是一个未知数。对于C企业而言,一个1000万欧元的订单,价值人民币7700万。如果4个月后,欧洲D公司支付时,人民币升值,那么C公司就会获得少于7700万人民币的金额;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C公司可以获得超过7700万人民币的金额。但由于C公司是处于竞争很激烈的出口加工贸易,潜在的损失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苦难。为了减少这种因为汇率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C公司也可以通过使用远期、期货和期权中的任何一种来进行汇率套期保值。

对于远期的操作,像A公司一样,C公司在远期市场也需要人民币资产的交易对手,最合适的交易对手也是在4个月后需要7700万人民币的持有1000万欧元的交易对手。两个公司可以达成远期合约,即在4个月后,二者依旧按照1∶7.7进行欧元与人民币的汇兑,这样在最理想的情况下,C公司的外汇风险也得到了化解。如果在市场上也没有这么合适的交易对手,C公司也需要采取类似于A公司一样间接的方法,即寻找期限短于4个月的持有欧元资产的交易对手,然后通过时期的多次搭配来达到控制汇率风险的目的。但想完全完美的对冲掉汇率风险,期货和期权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汇率期货的操作,C公司也需要在交易所内查找符合公司需要的汇率期货合约,通过购买对应的4个月期限的欧元兑人民币期货合约,也可以锁定住1:7.7附近的汇率,这样的操作也可以使得C公司在当前就控制住了风险。

对于外汇期权的操作,就与A公司有了比较大的差别。A公司去交易所购买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看跌期权, 而C公司则需要购买的是人民币兑欧元的看涨期权,而不是看跌期权。不同于进口商,C公司作为出口商是在人民币升值时利益受损,所以出口要规避掉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危害。在购买好了外汇期权后,如果4个月后,人民币出现了升值,那么C公司应该执行人民币兑欧元的看涨期权,这样在现货市场上由于汇率变化而导致的损失,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进行弥补;如果人民币出现了贬值,那么C公司则更应该选择不执行期权,这样C公司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期权费用也是企业的支出。

经过详细介绍,C公司也可以通过上述三种金融工具的使用,保证在4个月后获得的金额是7700万人民币,提前锁定了风险。

三、结语

我国建设上海自贸区标志着对外开放更加深入,意味着我国企业会面临更加直接、激烈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就需要不断对自身管理进行优化。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如何管理外汇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远期、期货和期权的使用可以为企业规避掉外汇风险,降低经营的风险,提高自身竞争力。鉴于这种风险管理金融工具使用空白,加强金融工具的使用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尤为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企业 篇5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日本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对外向型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原因以及影响,探索我国进出口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关键词:进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企业措施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2006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据估计,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了10.7%,均为历史新高。又据WTO发表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总额,中国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一切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以其强劲的增长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美国深深感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2006中美贸易顺差达到了1442.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于是美国便以中国工人抢去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巨额贸易顺差造成其损失为理由,对中国进行经济“敲诈”,妄图使人民币升值。为了调节和缓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几乎要开打的经济“战争”,2006年12月份,中国和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对话。正如会前人们预想的那样,人民币升值成为了这次对话的焦点问题。在人民币不断升值下,进出口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一汇率的改变。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长期汇率的决定-购买力平价理论

要理解汇率的决定机制的出发点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即一价定律:如果两国生产的商品是同质的,并且运输成本和交易壁垒非常低,那么,无论商品由哪国生产,其在全世界的价格都应该是一样的。而把在一价定律中的单个商品换成国内物价水平就是购买力平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应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①

(二)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FDI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已经超过了满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储备水平。所以,根据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也会产生升

值趋势。

(三)中国实施汇率制度重大改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口产品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美国认为中国政府对货币的操纵造成了美国严重的制造业失业问题。所以他们希

望人民币升值。

(五)中国加入WTO,受其他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受到各种压力。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人民币不断升值。

三: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企业的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企业是有利的。因为这降低了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增强了购买力。所以进口企业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优势。

案例:

近5年来,我国化妆品进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近两年增长迅速。据统计数据显示,化妆品进口数量上增长5.51万吨,增幅达103.50%,进口金额增长14.74亿美元,增幅达214.34%。

答:由此可以看出,进口企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低价进口了更多的化妆品,相同的价格原来是一件产品,现在可能是两件。所以进口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环境优势,自己尽可能的进行贸易最大化。

四:进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贸易策略

汇率风险是进出口企业中一直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波动频繁的时候表现的尤为重要。面对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风险将长期性存在,那些从事进出口业务和拥有外汇资产的企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固定不变的汇率机制下的经营惯式,学习实用各种避险工具,综合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与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以积极应对。②

(一)进口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相对较为轻松,在这一良好环境下,企业应该去进口更多的产品。尤其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

(二)企业应该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的升级。

(三)进口企业要重视国际市场的汇率波动,保持选择非美元货币结算的风险意识,选择远期售汇或者期权的方式减少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不确定的风险。

五: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业务比重高、外币债务规模大的行业而言是长期利好,但对以出口业务为主、外币资产高的企业冲击较大,特别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低附加值、低利润出口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

案例:

60%的受访出口企业指有关汇率变动将导致出口订单下跌,其中8%受访者更指人民币升值将严重影响其业务,超过1/3的受访企业表示,若人民币升值2%或以上,出口额将开始减少;32%的受访者指出,升值3%才会引起出口下跌。

答: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还是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所以需要出口企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六: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贸易策略

出口加工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避险能力,主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在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与银行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和避险工具指导下,要因企业选择不同的产品,构成适宜的投资组合。③

(一)尽量接短单,小单,确保短期快速出货,尽早结汇,减少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的损失。

(二)对于周期长,数量较大的订单,可以进行拆单运作,大单改滚动小单,分配交货,收汇,缩短结汇周期,尽量减少汇率周期,尽量减少汇率变化损失。

案例:

从108广交会一期的情况看来,企业在接单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调整,灵活性和谨慎

程度大大加强,短单将近占比近半。据统计,广州团整体接单总数为10580单,比上届增长32.35%,3各月以内的短单占48%,六个月以上的长单仅占15%。

答:由此可见,接短单是很好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

(三)合理选择结算货币

1.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但是对欧元或者日元是贬值。所以在出口业务中,采用美元除外的其他货币进行结算。可能的话,充分利用人民币信誉良好和升值趋升的态势,推广人民币结算方式。

(四)适当提高出口商品价格

适当提高商品价格,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企业用的方式。但只是权宜之计,极有可能削弱产品的竞争力,失去很多潜在客户。

(五)企业自身提高创新与竞争力

1.企业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企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

3.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4.企业应从抓内部管理入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能节耗,尽量减少原材料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④

5.企业应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⑤

(六)适度海外投资,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1.中小企业在进行国外销售时,可以因地制宜,在国外收购厂房,并就地销售。

案例:

沃尔玛早年加入欧洲市场的时候,就是收购了德国的超级市场,取得了后来的成功。答:所以对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不同目标市场进行海外投资,以境外投资带动出口的稳定增长。通过在境外办厂设点,深入国外终端市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出口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向当地消费者更好地提供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提高产品声誉。⑥

(七)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汇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想要更好的运转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那么企业迫

切需要精通国际金融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金融专业人才。所以企业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跟踪和研究工作,尽可能的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七:结论

人民币升值有好也有坏,如果利用好的话,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其不好的一面。为此企业要清醒对待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和冲击,制定与公司发展一致的策略。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为进口企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使得进口企业可以以更低价格进口原材等产品,促进企业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升级改造以及提高国内企业效率。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对出口企业造成不小的影响,它提高了国际贸易的相对价格,削弱了我国外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与经营成本,但从长期看来,它有利于提高出口部门的经济效率,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出口竞争能力。所以,想要有效消除人民币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企业自身应该大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才是上上之策。

参考文献(1)黄清.试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集团经济研究,2007

(2)王旭.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周刊.2007年第53期

(3)云惟鹏.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现代经济信息,2009

(4)曾秋根.人民币汇率挑战与变革选择.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5)杨帆.人民币汇率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进出口贸易企业 篇6

摘 要 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在对外贸易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收汇风险。本文就我国贸易现状下各类收汇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这些成因外贸企业应该采取的有效规避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收汇风险

虽然2009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外贸企业的坏账率居高不下,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出口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因此强化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起一套先进的信用管理制度,将是决定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出口贸易中收汇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收汇风险是指由于进口方延迟付款而造成利息损失及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对照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造成出口商面临收汇风险的原因包括:

1.对进口商资信状况掌握不充分,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外国进口商进行详细资信调查的难度大,成本高。而在企业内部没有专门对进口商资信进行管理的部门,对进口商的资信状况无法真正了解。

2.出于竞争需要而过分迁就进口方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产品附加值及技术含量较低。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争取订单,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不得不主要依靠低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等方面迁就进口商,以扩大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3.结算方式选择不合理

国际贸易中常用的结算方式包括:赊销、信用证、托收、汇付。在结算时,出口商未能根据进口商不同的商业信用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运用有效的风险保障手段,由此导致潜在的收汇风险。

4.出口合同缺陷造成的收汇风险

出口合同是出口企业与进口商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品或服务书面的买卖合同。如果合同签订不规范,可能会在解决日后的贸易纠纷过程中埋下隐患。而不重视合同、所签合同缺乏规范性几乎是我国出口企业的通病。

5.出口产品质量造成的收汇风险

进口商对产品质量有自己的要求,出口企业在备货和交货时,应完全遵循合同或信用证中有关产品质量、规格、数量等的约定。当前,部分出口企业盲目追求数量的扩张,轻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口产品因质量低劣而遭外商退货、索赔和拒付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出口企业规避风险的规避

1.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必须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对客户实行统一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地承担客户资信信息开发与管理,应收帐款管理与监控以及拖欠帐款的催收等基本职能,对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控,科学地评价销售风险。

(2)建立三项基本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资信管理是指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实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的管理方法,如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资信调查等。

第二,建立客户授信制度。交易过程中,出口企业必须制订和执行一套科学的审批方法和程序,对客户销售信用条件进行审查,对信用额度进行控制。通过这项制度,可以明确和规范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降低逾期应收帐款的发生率。

第三,建立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出口企业应定期核查应收帐款回收情况。货物一经发出,就将应收账款列入信用管理档案,进行实时监控;及时督促业务人员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与沟通,力争让客户早日付款;一旦形成了应收帐款,应积极进行追讨。

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出口企业应根据具体业务所处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结算方式。目前,最保险的收汇方式是先付款后发货的T/T 结算,但其竞争力较差。其次是选择信用证结算,因为信用证依据的是银行信用,信用远比进口企业的信用级别高。对于风险较高但有利于促成交易的D/P、D/A等方式有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于延期付款方式则应谨慎从事。

3.签订规范的出口合同

出口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订立合同,并加强对合同的审核、审批和管理。所签出口合同的条款应严谨、周密、清晰、准确、完整,切忌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以及无法做到的条款。另外,所有与交易相关的修改必须保留相应的证据,便于以后有据可查。

4.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的优劣是能否安全收汇的重要条件。因此,出口企业都把提高产品质量,力争以质取胜作为非价格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出口产品的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符合合同规定,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的全面管理,严把质量关。

5.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参与国际保理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政府以财政资金做后盾,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出口企业提供的保证其收汇安全的一种风险保障制度。出口企业投保后,其在托收业务中面临的收汇风险可以安全有效地转移给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由其负责并承担安全收汇的风险。

保理是保理商向出口企业提供进口商的资信调查,承担100%的信用风险,担保应收帐款的催收和追偿、资金融通和财务管理的一种综合性财务服务。如果进口商到期无力付款,进口保理商在应收账款到期后的某个约定时间将赔付出口企业。

参考文献:

[1]肖黎.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及防范.特区经济.2008(12):229-230.

[2]高金田,董方.出口收汇风险及防范对策浅析.商业研究.2005(20):211-213.

[3]王丽,刘红芬,王颖芳.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与收汇风险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154-158.

我国内陆出口企业贸易术语的选择 篇7

《INCOTERMS2010》( 2010 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根据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变化将贸易术语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3 种减少到11 种。内陆出口企业应如何从这11 种术语中进行选择,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考量自身,考虑对方

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都力求以更少的义务和风险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贸易中的义务与风险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如同“零和博弈”,一方履行较少义务和承担低风险的同时意味着对方将履行较多义务和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选择买卖双方义务和风险相差悬殊的贸易术语,以便降低磋商的时间成本,快速达成一致。例如,作为卖方,可能乐于选择术语EXW( 即工厂交货) ,指卖方于其营业处所或其他指定地方交由买方处置时即属卖方交货完成,但买方很大程度上未必同意。因为在EXW术语下,买方需要有专人在陌生的卖方国家接货,寻找运输公司,办理货物出口的一切通关手续等,并承担由交货完成开始的所有风险和费用;相反,如果买方只从他的立场出发,提出用DDP( 即目的地完税后交货) ,指卖方将已经办妥进口通关手续仍放置在到达的运送工具上准备卸载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属卖方交货完成,这样的提议卖方也不会答应,因为选择DDP需要卖方在陌生的进口国办理进口通关手续,了解并承担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在内的税捐等。

当然,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首先考虑EXW和DDP。如果该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的卖方市场,卖方垄断了这种产品的全球销售,买方迫于无奈可能会接受EXW的交货方式;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将同一批产品同一时间卖给同一国家的多个买者,这时卖方可以考虑DDP,因为这些产品由卖方一同进行进出口报关,运输和投保时可节约不少成本。

二、勿念经典,关注升级

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实务课本中都会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被称为经典的三个贸易术语FOB( 装运港船上交货) 、CFR( 成本加运费) 、CIF(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尤以FOB和CIF为甚。甚至在一些课本中还得出这样的结论: 出口应尽量用CIF,进口应尽量用FOB。这样做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的确让专业的和非专业的贸易人士对这三种经典的贸易术语刻骨铭心,但现实中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不论是FOB还是CIF都有着诸多的“不方便”。其一,FOB和CIF术语只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而我国内陆出口企业在国际间运输商品时即便选择海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该商品的内陆运输,而FOB或CIF的术语选择却无法适用于多式联运,使得卖方在内陆运输这一段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其二,由于集装箱在国际物流中的普遍使用,使得很多货物即便使用海运也往往是在集装箱堆场进行交接,甚至实现“门到门”的交接。这就意味着当内陆出口企业将货物运到集装箱堆场交给海运承运方后到货物装上船这一段时间,货物其实已经脱离了卖方的监管和实际控制,但根据FOB和CIF的风险划分,这段时间内针对货物的所有风险却仍然是由卖方承担的。事实上,《INCOTERMS 2010》中明确表示FOB术语不适合诸如集装箱堆场交付这类在货物装上船之前转移风险的情形; 其三,在FOB或CIF术语下,内陆企业必须等到货物装船后才能获得装运单据( 通常是海运提单) ,并缮制好其他相关单据提交银行或寄付买方进行结汇。内陆运输造成的时间耽搁所导致的企业资金积压的成本需由卖方买单。

在实践的不断摸索中,出现了FOB和CIF的升级版FCA和CIP。FCA,即货交承运人,适用于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是指卖方于其营业处所或其他指定地点将货物交付买方指定的运送人或其他人即为卖方完成交货; CIP,即运保费付至目的地,其与FCA的不同之处在于CIP术语下的卖方还需要订立运输和保险合同,并承担将货物运送至目的地的运费和保险费。

FCA和CIP较好地解决了FOB或CIF术语存在的问题。其一,FCA和CIP不但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还适用于铁路、公路等陆上运输、空运及多式联运,应用范围广泛灵活; 其二,FCA和CIP术语下买卖双方责任风险的划分是以货物交付承运人( 在FCA术语下也可以是买方指定的其他人) 为界的,也就是说,卖方只需要负责将货物完整安全地交给第一承运人,货交承运人之后货物灭失或损毁的一切风险均与卖方无关; 其三,在FCA和CIP术语下,货交承运人后,卖方即可得到承运人签发的运输单据,即可缮制好所有规定单据交单结汇,而不需要等到货物装船之后。因此,用FCA和CIP可以缩短卖方垫付资金的时间,降低资金占用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由此可见,内陆出口企业首先应考虑的贸易术语应该是FCA和CIP,而不是我们熟知的FOB和CIF。

三、衡量风险,争取权益

如与风险较高的一些国家的陌生客户交易时,对方坚持要用FCA,买方办运输办保险,这样就可能发生买方与货代相互勾结,无单放货的情况,为了避免钱货两空,在交易金额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用L/C( 信用证) 方式进行结算。但由于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银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所以收取的费用也比较高,且办理流程相对复杂、耗时较长,因此在交易金额较小的情况下,买卖双方未必倾向于用信用证来结算。此时,最好要求买方用T/T( 电汇付款方式) 预付全款,或争取尽量高比例的预付货款来保障卖方利益。

如买方没有对贸易术语有特殊要求,内陆出口企业可以尽量选择CIP术语。在CIP术语下虽然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还是以货交第一承运人为界,但却是由卖方选择货运公司办保险( 虽然保险的受益人是买方) 。其好处是: 第一,内陆出口企业自己承办运输,可选择熟悉且信誉好的货运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货代与买方勾结的情况; 第二,内陆出口企业在选择运输和保险公司时一般会将本国企业作为首选,这有利于带动我国运输与保险行业的发展,加速我国服务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四、术语非万全,补其漏洞防纠纷

虽然《INCOTERMS》旨在尽可能清楚而精确地界定买卖双方当事人的义务,但其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约定,有些规定是比较灵活的,也由此可能造成贸易纠纷。为了避免纠纷,需要在订立合同时对一些细节的内容加以完善。

( 一) 《INCOTERMS》的适用版本

《INCOTERMS》与国家法律不一样,它不存在“新取代旧”的说法,也就是说,虽然《INCOTERMS 2010》于2011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但这并不意味着《INCOTERMS 2000 》自动作废。而每一版的《INCOTERMS》中的规定都不完全一致。因此,贸易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应明确标明本合同所适用的《INCOTERMS》的版本。

( 二) 明确具体交货地点

《INCOTERMS 2010》对于FCA和CIP术语下的交货地点的规定都是“卖方营业处所或其他指定地点”,这意味着买卖双方能够共同协商交货地点。《INCOTERMS2010》还规定: 如果交货地为卖方所在地或营业处所,当卖方将货物装上承运人的运输工具时就算交货完成,即卖方需负担将货物装上承运人运输工具的费用; 但如果交货地不是卖方的所在地或营业处所而是其他任何地点,当货物在卖方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货而交给承运人就算交货完成,这意味着买方需负担将货物从卖方运输工具上卸下并装上承运人运输工具的费用。因此,卖方为了避免因交货地点不明确而引发纠纷,应该在买卖合同中明确写明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确定的地点并明确货物以何种方式向承运人交货或货物是否应装入集装箱内等。卖方即可将所承担的费用转嫁到货物价格中,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三) 存在与术语相矛盾的约定时

按照《INCOTERMS 2010》的规定,在FCA术语下,卖方并无义务签订运输和保险合同。但实际操作中,有时买方会请求卖方代其签订运输和保险合同。这时如果卖方接受买方的请求,则应在买卖合同中写明必须由买方承担风险和费用,并应要求买方先预付运费和保险费,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也可以要求其将运费和保险费包括在信用证金额中,当然卖方也可以拒绝买方的请求,但应立即告知买方。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下内陆出口企业选择CIP术语是相对较好的。但其对贸易术语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情况下,内陆出口企业需要通盘考虑,找到此次交易最合适的交货方式,灵活运用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摘要: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术语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传统贸易术语FOB和CIF可能未必是我国内陆出口企业最好的选择,可以更多地考虑使用能够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和提前划分买卖双方风险的贸易术语,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关键词:贸易术语,FCA,CIP

参考文献

[1]胡月秀.出口企业贸易术语选择问题探讨[J].对外经贸,2014(6).

出口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对策探讨 篇8

中国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在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时, 也导致了世界各国将贸易救济措施的矛头纷纷对准了中国, 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

1. 贸易摩擦的主要类型

(1) 反倾销。在世界市场上, 倾销被认为是一种价格歧视, 是扭曲了正常竞争机制的价格体系, 它违背了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准则, 属于不正当竞争, 是一种违法行为。为了抵制倾销, 保证公平竞争,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通过立法抵制外国商人的不公平竞争, 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2)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根据关贸总协定第19条“对某些产品进口紧急行动”规定和保障措施协议而形成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它是指某一成员方在履行关贸总协定规定的义务时, 如果某特定产品的进口数量急剧增加, 并对该成员方的国内生产的相同产品或直接竞争的产品的生产商造成严重损害或有严重损害威胁时, 该成员方有权适度地、暂时地对该产品采取“停止履行关贸总协定规定的义务, 以提高约束关税税率或以数量限制的形式, 实施限制进口的措施”。保障措施原则在之间的信用区别很大, 给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使用的条件、手段和期限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限制。

(3) 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货物进口国家以维护国家利益、生产、人民安全、消费者的卫生和健康、动植物的生命、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理由, 对产品制定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包装和标签、认证制度和检验检疫程序方面的规定, 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贸易保障或进口限制。

这些规定往往都十分复杂、苛刻, 而且经常变动, 使得外国产品难以适应, 进而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成为自由贸易的强大绊脚石。通常我们所说的绿色贸易壁垒, 也是以维护人民的安全、消费者卫生和健康、保护环境等为理由而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等规定, 外国产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 方能进口。它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

(1) 遭受次数频繁。我国的出口企业遭受的贸易摩擦逐年上涨, 对中国出口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阻碍作用。

(2) 遭受贸易摩擦的产品范围广, 且多为低档产品。遭受摩擦的产品, 不仅涉及传统行业, 新兴的高技术行业也不能幸免。大多为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

(3) 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发起国队伍不断壮大。对中国发动反倾销、搞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已经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权,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讨伐中国出口产品。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在加大。技术性贸易壁垒遍布传统和新兴产业, 对我国出口的阻碍力日益增大, 仅2002年, 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遭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 有39%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的损失逾170亿美元。

二、我国出口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1.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客观面对贸易摩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即使在同属发达市场经济的欧盟和美国之间, 在经济高度融合、贸易不平衡较小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 也存在较多的贸易摩擦。欧美之间长达9年的香蕉大战, 美国甚至公布了报复清单。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 市场经济制度远没有完善, 政治制度、文化传统都和美国存在很大差异, 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 需要我国出口企业和各国的共同努力, 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来消除和解决。

2. 努力创新, 积极发展和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1) 扭转心态。出口不应是增加企业额外利润的可有可无的经营项目, 不应是生产过剩时才想到的对策, 应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业务。它不是只要扩大生产、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凭优质低价就能打入国外市场的, 它还需要营销、人才等各方面的投入。

(2) 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要想成功的出口, 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应实施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资产管理、营销管理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知识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水准的技贸附和型人才, 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来推动出口, 促进企业的发展。

(3) 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一个企业要成功, 毫无疑问, 形象比产品更为重要。世界知名企业无仪不是以良好的组织形象, 和谐的公共关系及有效的传播手段, 使消费者产生心理认可, 从而拓展市场, 促进产品销售。要树立一个好的公众形象, 不仅需要高品质、高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 产品的售后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直接关乎企业的市场信誉。出口企业还应该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环境, 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法并自觉遵守,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正常范围内支持和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诚实守信, 只有这样, 才能把生意作得更大更好。

(4) 与国际接轨, 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许多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体系还很不健全, 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使得我们经常遭受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 我国出口企业必须严格按国际化标准来生产高质量产品, 取得众多进口国对产品品质保证体系的国际认证, 让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畅通无阻。

3. 加强法律意识, 依法应诉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现状探析 篇9

我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3%。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7%。其中, 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 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 增长38.7%。出口大于进口 (贸易顺差) 1831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其中, 中小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全部出口额的72%。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中国内地中小企业单位数已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99.5%, 所提供的出口超过出口总额的60%, 所创造的工业新增产值占到了全部工业新增产值的7成, 已经成为内地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出口贸易, 具有其自身特点。从行业来看, 劳动密集型行业占到了主体。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服装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中小企业居多。其中, 服装、纺织等行业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行业。在家具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中, 中小企业所占到的比重均超过了90%, 可见其覆盖范围之广。

从地区分布来看, 中小企业在发达的沿海8省份数量多, 而且分布密集, 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集群态势, 也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集聚地。其中, 江苏、浙江、广东、山东4省的中小企业规模、业绩最为突出。

从贸易方式来看, 加工贸易还是中国目前外贸出口的重要方式, 加入W TO后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中国现在从事加工贸易的主力军是中小企业, 从业人员超过了3000万人, 占到了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5%之多。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规模虽然不断地在扩大, 但由于其自身因素的影响, 以及随着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 加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方面逐渐暴露出自己的缺陷,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有:

(一) 宏观方面

1. 国际经济环境日益恶化

一直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及港澳地区, 出口比率高达70%以上, 而对亚洲的其余各国和其他地区出口相对较少。近些年来, 美日欧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加之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使得中小企业出口的环境变得愈加糟糕。

2. 立法不健全

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法律法规, 中小企业出口基本上属于一种脱离政府指导和管理的自发行为, 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出口顺利、健康的发展。近年来, 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措施, 但缺乏相关的综合配套措施, 且收效并不明显。

3. 融资难

目前, 在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方面, 财政手段较多, 但政策性的金融手段明显不足。融资难, 限制了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和出口的规模。在出口业务中, 缺乏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 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虽然现在有进出口银行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两家专门的出口促进机构, 但他们的金融服务工具还比较单一, 支持的规模也不大, 对申请企业的要求和限制较多, 很多中小出口企业根本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

4. 缺乏外部服务

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暂未建立, 现有的服务机构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中小企业获知国家出口促进的相关政策尚有困难, 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咨询服务, 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时效性, 延误了最佳贸易时间。

(二) 微观方面

1. 缺乏战略规划

很多中小企业只是根据其商业知觉去经营企业, 而这并不能科学地量化和管理好企业, 就更谈不上为企业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了。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有着很不一样的环境,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战略性眼光来看待风险和收益。

2. 缺乏研发能力

从出口的产品结构上看,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轻纺产品, 忽略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产品的研发和相对应的生产技术的改造。很多的中小企业把价格作为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 产品通常是粗制滥造、以次充好, 致使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3. 缺乏市场调研及出口营销策略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 都要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出口策略, 包括产品的定位、定价、渠道选择以及相应的促销策略等。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前, 由于种种原因, 并没有开展市场调查, 产品的出口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盲目性。很多的中小企业并不懂得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宣传自己, 推销自己。

4. 缺乏外贸经营管理人才

众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关的外贸经验, 且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组织架构, 所以即使能够接到国外客户的订单, 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人才的相对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据上海市统计, 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专职外贸人员仅为户均2.8人, 另约有5%的企业根本就没有专业外贸人员, 可见其开展业务的困难程度了。

三、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出口业务的建议

(一) 国家层面

1. 全面优化国际大环境

世界贸易组织 (W TO) 作为当今世界规范国际经贸规则的最大多边经济组织, 制定和实施的那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内容非常广泛, 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方面。为了促进各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世贸组织的各成员国应积极主动地促成各项优惠措施的制定。同时, 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 应积极地参与各项有利于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活动当中, 与其他的成员国进行沟通与磋商, 打破种种贸易壁垒, 为我国也为其他伙伴国的中小企业出口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提供立法保障

国家应该制定相互配套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以确定中小企业的基本政策方向和政府管理服务职能, 并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定区域性、行业性的法律法规来鼓励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业务的发展。

3. 努力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应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并且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财政措施来鼓励中小企业的创办和其实现技术进步、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等目标。另外, 国家还应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作为财政援助的补贴可以起到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促进科技进步以及鼓励其出口等目的。

4. 提供出口信息服务

针对中小企业扩大出口需要的各种信息支持, 政府应对其提供相对应的帮助, 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情报网络, 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各类技术、市场信息;政府还可以为中小企业建立数据库, 供企业免费查询使用。

(二) 企业层面

1. 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品牌、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中小企业通过创名牌, 可以塑造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而创名牌和保名牌的过程, 本身就是企业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保持其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企业还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进入国际市场前, 应对目标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找到自己产品的市场切入点, 并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来调整自己的经营领域, 把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擅长的产品中, 努力在专业化和创新上做出成绩, 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2. 加速技术创新, 升级出口产品结构

各中小企业要对传统的产品进行技术上的调整和开发, 从而使产品的技术含量、材料、服务等方面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使产品的质量得以提高, 并促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 中小企业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进行潜心研发, 开发生产原创性的、有特色的产品, 扩大中高端产品的比例,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

3. 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根据自身的发展,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中小型的出口企业要借助机制灵活等优势来吸引较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人才, 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企业的战略资源 (如核心技术、客户关系等) 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以避免人员流动带来战略资源的流失。同时, 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用奖惩制度去激发员工的潜能, 让员工的潜能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张汉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 2005 (5) .

[2]韦昌鑫.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2) .

进出口贸易企业 篇10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对策,机遇

一、我国企业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

案例一:从1996年开始, 我国对欧洲的服装出口开始趋缓, 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服装残留污染, 不符合环保要求。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的服装因拉链用材含铅过度, 白白损失10万多美元, 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欧盟一些国家实施纺织品环境标志 (对棉花生产中农药的使用, 对漂白剂、染色剂等提出较高环保要求) 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盟的丝绸由于此标志的实施而出口量大大下降。

案例二: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 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 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

又如我国出口至德国的蜂蜜曾经因为不能满足进口方的特殊卫生要求使输往德国的3万多吨蜂蜜不得不停止出运而一度退出欧洲市场。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

1、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声誉。

一些国家运用各种形式的绿色贸易壁垒, 以达到其标准, 由于我国整体外部环保环境技术较低, 导致我国一部分出口企业也不能达到其“过多”标准。于是出现了案例中的退货现象, 这样势必会降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并且会影响企业的声誉。

2、降低企业出口量和出口范围, 威胁企业生存。

由于进口国因为环境原因停止进口本国企业产品, 会直接导致企业出口停滞, 而且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多为发达国家, 即欧美市场, 这些国家又多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这样, 企业产品的出口范围也大大缩小。

3、要求繁多, 企业为达到要求, 增加投入成本。

在贸易与环境中, 各国制定的众多环保技术标准, 绿色食品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纺织品健康标准, 机电产品排放标准以及各种绿色检验措施, 对出口企业产品在各个生产, 加工, 运输等过程中的质量要求较高, 使企业在各个程序中会加大投入, 必定会加大企业成本。

4、增加企业贸易摩擦争端。

从以往案例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过高环保标准, 以保护本国企业利益, 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绿色贸易案例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使我国企业付出巨大代价,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 被动的面对复杂的贸易争端。

5、国际跨国公司建立“污染工厂”对我国企业产生不良的国内竞争环境。

目前, 一些国际跨国公司, 为了获取自身高额利益但该业同时达不到该国的环保标准, 却利用我国暂时宽松的环保政策, 把企业厂房选择在我国。如, 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 (废水处理设施未保证正常运转致废水超标排放) 、长春百事可乐公司 (超标排放污染物废水) 、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 (环保设施未经验收, 主体工程擅自投入生产) , 这对我国企业也构成了不良的竞争环境。

不少进口国以虚假性和不平衡性提出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进口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给我国各行业 (食品, 纺织, 机电) 出口企业带来机遇。它督促企业加强环保意识, 提高产品质量, 积极生产研发环保产品。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报告认为, 如果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采取积极主动应对的战略, 而不是被动应付和补救, 就可以将障碍转变为机遇。因此, 得出以下对策。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采取积极而渐进的对策

1、利用科学研发, 积极提高产品质量, 达到国际环保标准。

我国企业应该反对的是别国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企业本生质量不合格时, 不能认为是对方故意设置壁垒。因此, 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 以科学为依据, 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研发环保产品。如, 纺织品企业应选择健康环保的面料进行生产, 机电产品则应提高科技含量。这些不应看作是成本的浪费, 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提高质量后, 各行业企业应争取取得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保护全球环境和世界经济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其主要作用就是减少贸易壁垒, 加强环保和污染预防, 增强企业的自身形象。这样, 就会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顺应国际浪潮, 运用绿色营销策略。

目前, 绿色消费浪潮兴起, 绿色商品风靡全球,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 会更加注重商品的绿色标准。根据营销学原则, 满足需求, 顾客优先, 企业应抓住绿色消费机遇, 运用绿色营销策略。选择环保绿色进货渠道, 选择使用符合4R标准的绿色包装, 有条件的食品企业还可以附加营养标签。在做广告宣传时, 突出企业的绿色理念, 以吸引国内外消费者。与此同时, 企业还可以参加一些环保公益活动, 以提升企业绿色形象。

3、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 引进绿色会计制度。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 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 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绿色会计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样, 企业就可以克服成本和环保的矛盾, 同时取得环保与盈利。

4、培养公司员工坏境理念, 认真学WTO规则与案例。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 除了一些日常的培训外, 还应增加员工环境理念的培训, 让企业员工认识到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另外企业中层也应学习WTO规则中与环境相关的条款, 如《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GATT1944》第20条, 《农产品协议》, 《关于卫生与动物检疫措施的协议》等, 还应借鉴一些经典案例。这样, 才能总结以往经验, 在面对一些贸易摩擦时, 利用法律武器, 维护企业的利益。

5、寻求政府支持。

一些中小出口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无力投资于新的环保技术, 设备或者无力开发新产品时, 可以向政府提出资金支持, 获取政府的税收和环保补贴以及低息优惠贷款。如果企业在承担有关协议的某些环保义务出现困难时, 可以及时向政府提出, 政府可及时向WTO提出申请, 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应承担的义务。

6、内外合作, 互补经验, 建立产业园区。

国内的生产企业和一些加工企业可以联手合作, 共同研发打造绿色产品, 建立绿色基地, 最后建成出口绿色产业园区, 形成规模效益。一些企业还可以吸收国外企业的成熟环保经验, 利用合资或者合作的方式, 学习技术。这样绿色壁垒也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下一篇:幸福员工的幸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