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张力

2024-06-27

思维张力(精选三篇)

思维张力 篇1

我反其道而行, 先复习商不变规律, 再根据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从商不变规律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

【案例】

一、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是一种辅助工具, “君子善假于物”, 我们要善于借力。借助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 用推理、验证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分数基本性质, 从而搭好了一个漂亮的“脚手架”。

【教学片段1】

师:交流前置作业:

你是根据除法的 () 规律填写的, 请把这个规律写出来。

(2)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你觉得分数与除法一样, 也有什么规律?

生1:1÷3=2÷6=3÷9, 我是根据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填写的,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不变。

生2:我赞同他的观点, 我也是根据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填写的。

生3:我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 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因此我可以推导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推理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能使我们举一反三, 掌握新知识。刚才这位同学的推理, 你们认同吗?怎样来验证?

【反思】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但这张纸上到底涂抹了什么“底色”, 勾勒了哪些“线条”?“君子善假于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借力,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搭好一个漂亮的“脚手架”。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初步推理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既尊重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又让学生合情推理, 掌握学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用好“问题串”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数学问题有两个标准:既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又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片段2】

师:对于分数基本性质, 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想问?

生1: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意义变了吗?

师:你们赞同吗:

生:同意。

(师继续提问)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是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这个数可以除0以外的任何数吗?包括小数和分数吗?

生:没有。

师:那可以是除0以外的任何数吗?

生:可以的。

师:继续提问。

生 (基础比较差的)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 分数的大小变吗?

【反思】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学校倡导“核心问题”教学, 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出示分数基本性质之后, 让学生说说对于分数基本性质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在其他班试上时, 学生提不出问题, 只好采用传统老师提问的方式。而在这节课, 由于这个班的学生一年级我带起来的, 平时教学时一直鼓励学生敢于主动质疑, 当老师问道:“你还有问题吗?”一只只小手像雨后春笋举起来,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 “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意义变了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是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这个数可以是小数、分数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 分数的大小变吗?”学生提的问题是多么到位, 多么精到, 这些问题令我惊喜, “这些问题谁能解决?”教师的又一问激起了学生的大讨论, 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的方法一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他们问得精彩, 答得同样精彩。看来, 课堂上放一放真能收获很多。

三、打开思维张力

【教学片段3】

直观图示:一种有张力的思维辅助 篇2

布鲁纳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和符号认知。这三个发展阶段对应着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和分析水平。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多种直观形象、具体可感的辅助手段,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操作水平逐步走向分析水平铺路架桥。希尔伯特在《几何直观》一书中谈到: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和研究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借助直观图示,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 直观图示,让数的意义建构更准确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动作认知为起点,但图形认知和符号认知也正在逐步发展。其中图形认知是动作认知与符号认知之间的中介,发挥好图形认知的媒介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由动作认知向符号认知发展。学生认识抽象的数,也常常要借助形象的操作或图示,以直观的方式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20以内的数”时,借助实物图、圆圈图、小棒图、计数器等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就用几来表示”和“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图→形象的圆圈图→抽象的数”的学习过程,逐步建立数的概念。

又如,在三年级学习“几百几十几”时,引导学生迁移前期的学习经验,借助计数器、数位顺序表等直观的图示,在“写一写,读一读”中理解更为复杂的数的意义,在“读一读,画一画”中内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小数意义”时,也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示,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建构小数的本质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时,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出小数的对应点,根据小数的位置说明大小关系。直观形象的图示为学生提供了表象支撑,也为抽象概括、分析比较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意义依据。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示,运用有趣又富有动感的操作,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建构。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强化动作认知、深化图形认知、促进符号认知,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和分析水平发展。

二、 直观图示,让运算的算理探索更有味儿了

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境发展运算的含义,还要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直观图示,可以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形成基本算法,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数学化。

例如,学习“9加几”时,通过实物操作初步理解“凑十”的原理,再引导学生开展“圈出10个,再填一填”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动手圈一圈,再次感受到“9个和1个凑成10个,7个中圈去1个还剩6个,10加6得16”。逐步形成“凑十”的表象,为学生形成算法提供直观形象的支撑,有利于算法的抽象。

又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通过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具体又直观。同时也为概括“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计算方法提供表象支撑。

再如,“整数除以分数”是学习中的难点,借助直观的图示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1里面有2个■,4里面就有8个■”,继而把4÷■转化成4×2。再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探索4÷■和4÷■的计算方法,最后由学生概括算法: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示将内隐的算理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不仅“知其怎样算,更知其为何这样算。”直观图示,密切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理性、深入。

三、 直观图示,让数学规律的发现更有意义

数学规律的发现与应用,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直观图示、抽象概括等多样的活动,能够充分感悟数学规律,揭示规律本质,最终能灵活地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小红要去秋游,衣柜里有2件衬衣和3条裙子,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首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试一试,寻找衬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接着,启发学生借助画一画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1);最后,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多样活动之后,学生自然积累起这样的思考经验:第1件衬衣可以配3条裙子,第2件衬衣也可以配3条裙子,一共有2个3种搭配的方法。同样,部分学生也会这样思考:第1条裙子可以配2件衬衣,第2条裙子可以配2件衬衣,第3条裙子也可以配2件衬衣,一共就有3个2种搭配的方法。直观形象的图示,把衬衣与裙子的选配过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沟通了选配方法与乘法意义之间的联系,搭配中的规律呼之欲出:衬衣的件数×裙子的条数=搭配方法的种数。

又如,“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花?”其中,放花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种:两端都放、两端都不放、一端放另一端不放。借助直观图示,“段数与盆数之间的规律”具体清晰地展现出来:

(1)两端都放:

24÷3=8(段) 8+1=9(盆)

(2)两端都不放:

24÷3=8(段) 8-1=7(盆)

(3)一端放另一端不放:

24÷3=8(段) 8段=8盆

通过比较与分析,学生不难找出其中的规律:两端都放花,盆数比段数多1;两端都不放花,盆数比段数少1;一端放另一端不放,盆数等于段数。形象而直观的图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摆花”的三种情况,即规律所蕴含的本质内涵,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画图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为后续的应用积累了借助图示思考的经验。直观图示能为抽象概括规律提供最直接的桥梁,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规律的本质,并能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四、 直观图示,让数量关系更清晰明

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很多实际问题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寻找隐藏于条件中的相关因素。直观图示就是非常好的辅助手段,往往能帮助学生找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利于学生思考解答。正如信息加工理论的学者所言:有了正确的表征,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例如:小军和小刚共摘苹果96个,其中小军摘的数量是小刚的3倍。请问小军比小刚多摘多少个苹果?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求“小军比小刚多摘多少个苹果,先要知道小军和小刚分别摘多少个苹果”。可是题目中两者都是未知的,只有“小军和小刚摘苹果的总数”,和“他们摘苹果数量的倍数关系”。能否在这两个条件之间建立联系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画示意图,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根据线段图,数量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96个苹果对应着“1+3=4份”,“96÷4=24个”就是其中一份的个数,也就是小刚的个数,“24×3=72个”是小军的个数,“72-24=48个”就是小军比小刚多的个数。通过观察直观的线段图,有的学生还发现:小军比小刚多的个数,就是其中2份的个数,所以还可以直接用“24×2=48个”来解答。正是由于直观图示的帮助,学生才能够正确地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本质联系,使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可以捉摸,也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应用直观图示的策略,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年级的升高,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学生会逐渐感受到直观图示的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沟通相关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把一些隐含的关系层层凸显出来,助推学生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

五、 直观图示,让知识体系的架构更完整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沟通过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框架内,模仿并不是消极的,它同样具有建构的意义。数学知识的发展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学某一类数学知识时,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侧重于横向化。随着年级的升高,某一类数学知识又会逐步深化,就要逐步关注纵向的数学化。缺乏系统沟通,数学知识就像一盘散沙,无法提升,也无法灵活应用。

例如,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纵向梳理,边借助直观图示边回忆面积计算的方法,通过结构图把所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有序的沟通,揭示相关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又如,在复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可以引导学生沟通已学单位之间的关系,用形象直观的图示梳理,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单位间的进率,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借助直观图示梳理长度单位的经验,又将存在于学生的经验系统中,推广至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结构中。

直观图示,有时可以是廖廖几笔,也可以是圈圈画画;有时是横向梳理,也可以是纵向架构。多样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也可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更可以把内隐的规律外显化。直观图示的辅助,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获得真正的数学理解,继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鲁本斯绘画中的情感张力和艺术张力 篇3

“巴洛克”(Baroque),意为“变形的珍珠”,是一种以热情激昂、豪华壮丽为风格的艺术样式,风行于十七世纪的欧洲。巴洛克艺术注重形、色、光、运动与想象力和夸张的强烈反差,将文艺复兴之后理性的安宁与和谐彻底击碎,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打破了宗教束缚的世俗思想,充满着艺术的张力。巴洛克艺术豪华壮丽的特征已经拓展到整个艺术领域,而不是仅仅体现在绘画方面。

鲁本斯的绘画无论是在绘画形式上还是在绘画精神上都显示出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点,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代表。鲁本斯的绘画追求真实的感觉和想象力,戏剧性的构图、强烈的运动感、豪华的色彩、夸张的视觉冲击力,使鲁本斯的绘画充满活力,是对巴洛克艺术的最好诠释。

二、鲁本斯绘画中的情感张力与艺术张力

所谓“情感张力”,指的是情绪的压抑和约束已经成为一种向外扩张的弹性势能和内在的潜力。所谓“艺术张力”,指的是自己很好地体现自我的绘画风格特点的艺术家,使艺术作品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鲁本斯的绘画,由于灌注了饱满的热情、激情和活力,因此,出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张力的内在情绪和外在艺术。为了更好地品味和汲取鲁本斯绘画中的营养,深入了解鲁本斯绘画风格的造型规律,本文将尝试从四个层面将这种张力的形成要因进行一些简要分析和揭示。

1. 鲁本斯绘画中的情感张力

豪华的、享乐主义的综合情感构成了鲁本斯绘画情感张力的外在层面。如果说伦勃朗的油画的语言和材质技能走向了一个顶峰的话,那么鲁本斯则是将绘画的表现力和画面所宣传的感情张扬到极点的第一人。

作为一名外交官和宫廷画师,由于鲁本斯的身份特征,所以他又与大多数艺术家完全不同,优越的生活、崇高的地位、稳定的家庭,在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地豪华皇家贵族之间的经历,使他的作品无论从主题到色彩,从造型到氛围都展示出一个衣食无忧的物质主义世界。这些完整的形象、艳丽的色彩显然不是因为苦难与挣扎,而是来自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同时,这种豪华的、享乐主义的画面情绪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可以冲出画面的情绪,感染着一切对物质享受充满渴望的人们。

即便是他的宗教题材作品,我们看到的也不是神圣与高贵,而是极端世俗的现实场景。如在《帕里斯的裁判》一画中,尽管这是一个宗教题材,但是他却将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都描绘成体态丰满,皮肤柔嫩,卖弄风骚的贵族妇女形象,而男性则都是浪荡公子的时尚形象,这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衬托出佛兰德斯贵族所向往的那种放荡自由和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异教的”。

由此可见,豪华的、享乐主义的情绪是鲁本斯绘画情感张力的第一层面。

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构成了鲁本斯绘画情感张力的内在层面。鲁本斯绘画一洗之前庄严肃穆的格调,使得各种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虽然有人评价看到他的画就像进了肉铺,但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他的作品更贴近人,贴近人性自身。拂去鲁本斯绘画表层的浮华,我们可以看到鲁本斯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另外一面。

欣赏鲁本斯的作品,我们很容易被他自由夸张的构图、流畅奔放的线条、饱满明亮的色彩、健康丰满的人物、乐观向上的性格和交响乐一般和谐的画面所感动。艺术家对各种动物奔放鲜活、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不仅将画面推向高潮,更能够带给观赏者以动人心魄、艺术的感觉充满活力。这其中虽然包含感官享乐的特点,但鲁本斯绘画更多的是体现人道主义的高贵善良与同情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反禁欲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在其作品里面也曲折的反映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于人类自由主义精神的向往。

比如在作品《上十字架》中,刻画的是基督耶稣肉体惨遭折磨的情形,画面中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但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表现出坚定的神态,神情中丝毫没有一丝的痛苦迹象,试图想表达一种英雄般的气概,这与画面下方执行暴刑的暴徒形成了有力的对比。

正是这些丰富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本质,构成了支撑鲁本斯绘画高度的内在品格。

2. 鲁本斯绘画中的艺术张力

动势的构图、夺目的色彩、夸张的线条等共同形成了鲁本斯绘画技术层面的艺术张力。绘画的主要属性就在于它的手工性与自创性,这一点在鲁本斯就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通常在欣赏鲁本斯作品时,最先感受到的是视觉上的冲击,紧接着就是心灵上的触动。这种艺术效果源于他非常擅长利用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一些绘画因素,使得画面极富有激情和动感。

如在《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两对男女和两匹战马相互交错而形成的动态,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运动感,他所关注的是马匹和躯体之间色彩上的反差,表现的是彻底击溃愤怒交织的激烈场面。作品构图呈方形,画面中两对男女的形象构成了X形状极不稳定的混乱场面,运动与躯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曲。鲁本斯的绘画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强烈的吸引力和伟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他在运用色彩表现力的基础上,加注了自己的感情。画面中运用了相当多的鲜红色、活力的代表色黄色以及加入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情感表现力,从而使画面充满动感和活力。

作为鲁本斯自己,他能够把所有的技术要素充分调动起来,使它们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主题,才使得鲁本斯的绘画充满了全面的艺术张力。

激情的、非理性的、想象的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鲁本斯绘画思想层面的艺术张力。古典主义所追随的是人性中的理性,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人的感情。巴洛克艺术家已经认识到,自然的内在精神才是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家们,凭借着对艺术的坚持和热爱,专心致力于对新形式、新思路的发展和创新,逐步加强了对艺术的理解。他们给予光线、阴影以及其他物质媒介以新的含义,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巴洛克艺术家们开始由被动的模拟转变成创造的冲动,改变复制自然外观的设计理念、色彩观和叙述性内容。他们主张以灵感代替思维逻辑,以直接代替理性,以激情代替逻辑。可以说,不论是印象派还是后印象派,都能够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探寻的巴洛克艺术的足迹。

三、结语

在对鲁本斯作品不断鉴赏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那种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地探索精神。他常常用油画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运用色彩的表现力来注入自己的感情,同时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不同的视觉感受。他独特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奔放的用笔、变幻莫测的色彩和画面上强烈的动势都突破了学院派的法则,丰富了巴洛克艺术的表现技巧。现在的艺术家很少有能像鲁本斯一样专心去研究材料的技法表现,甚至可以说,许多人都不再关心绘画的准备工作。鲁本斯把自己的信仰和绘画技巧全部展现在他的作品画面中,他的那种对于绘画的执着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人尊重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谈佳(王争).探讨对罗可可绘画的批判[D].上海师范大学,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维张力】相关文章:

张力检测05-05

张力05-30

张力优化07-04

腹壁张力09-14

张力控制方法05-03

表面张力05-05

张力调节系统05-17

肌张力障碍05-23

张力带技术07-11

无张力疝片05-19

上一篇:碳排放的产业结构弹性下一篇:提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