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

2024-07-15

个人剂量(精选十篇)

个人剂量 篇1

在存在放射性的区域或场所, 如核电站、放射源库等, 工作人员在进入该区域工作时, 需要领取并佩戴权威部门发放的个人剂量监测仪。在放射性操作区域的入口和出口处, 一般需设有门禁监测系统, 该系统读取存储在个人剂量监测仪中的用户的I D号、受照剂量等信息[1]。在传统的系统中, 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值在入口和出口处读取, 在工作区域的实时受照剂量只能通过个人剂量监测仪显示, 实时剂量超过设定值时也只能通过个人剂量仪发出警报。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不能被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因此, 如何快速有效地对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进行采集处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风险, 在核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个问题已经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了。

2 系统组成

通常, 工作人员仅仅携带个人剂量仪, 安装在入口处的读取系统随时读取出入人员的信息。然而在放射性工作区, 尤其是高剂量工作区, 为保证人身安全, 工作人员的停留时间受到严格限制, 但传统的系统很难实现对个人受照剂量的有效控制。本文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进行改造, 研究设计新型智能化个人剂量监控装置。该装置可实现个人剂量数据的实时监测、实时上传, 同时具备防冲撞功能, 即在同一场所内可支持多个监测装置的同时数据上传。该装置不仅可作为普通场合的个人剂量监测仪使用, 同时可用于高剂量场合。

由图1 可以看出, 当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的工作人员处于工作状态时, 其工作环境的剂量、受照累计剂量和受照时间等实时受到监控, 当剂量值超出预设定值时, 个人剂量监测仪不仅可发出声光报警, 还可将报警信息传送至监控中心。

3 整体设计

根据实际的需要, 整个系统需要能够实现在规定范围内定时根据一定协议交换数据, 因此, 在设计上监控终端由收发终端通讯协议和U A R T接口组成, 可实现对个人剂量终端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收集; 而个人剂量监测终端则由收发终端、通讯协议、CPU、探测器和定时器存储器等组成。如图2 所示。在实际应用中, 系统由一个监控终端和多个个人剂量监测终端组成。

4 无线数传电路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中, 为了实现个人剂量监测终端数据的可靠传输, 无线网络的选择十分重要, 蓝牙、Zig Bee和WIFI等技术已日趋成熟, 但都存在各自的使用缺陷, 工作频率也不尽相同[2]。数据传输的关键在于无线数据传输芯片的选择, 目前典型的数据传输芯片有S i 4 4 3 2 、CC1100、 n RF905 和A7102 等。该类芯片一般工作在433 MHz/868 MHz/915 MHz这些频段。这几款芯片的基本性能比较如表1 所示[3]。

通过综合对比, 本文选定SI4432芯片。 SI4432在使用时所需的外部元件很少, 1 个30 MHz的晶振、几个电容和电感就可组成一个高可靠性的收发系统, 设计简单, 且成本低。SI4432 的天线接口电路如图3 所示。

由于SI4432 芯片的发送接口内部低噪声放大器由一个差分放大器, 也即是说该芯片具有两个输入引脚 (RXP和RXN) 。因此在芯片接口处我们采用C-L-C高通滤波器, 匹配网络如图1 中所示。该匹配网络虽然理论上不能完美实现差分转换功能, 但其具有设计和调试简单方便、易于实现等优点。经过实验, 根据工作频率433M, CR1、CR2 和LR的参数最终确定为4.7p F、10p F和33n H。

接收接口外围电路由两个低通滤波器和一个谐波滤波器组成, 其中Lc为上拉电感, 在U1 开关时, 会给内部电容充电。Lc与C0 只是为了在工作频率下得到一个足够好的方波, 谐波滤波器正是要把开关频率的谐波都滤掉, 后面再经过低通滤波器, 以得到干净的基频。但是, 当高速开关时, T X脚上的电压因为电感放电会升高, TX脚最高可承受的电压为8V, 为防止被击穿, Lc应选择尽量大, 但其自谐振频率不能为工作频率, 同时开关信号的峰值不能超过6.5V。本设计根据实验Lc的值为270n H。

5 结束语

个人剂量无线监测系统应用于辐射工作区, 尤其是核电站等大剂量场合, 能够实时监测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 因此可以有效帮助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程度和减轻监控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 为辐射环境卫生工作的深度开展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R.ARYAEINEJAD, D.F.SPENCER, Network-oriented radiation monitoring system (NORMS) [C], in:IEEE Nuclear Science Symposium Conference Record, 2007, 1120-1124.

[2]Korenev, S., Korenev, I., 2003.The real-time system electron beam dose measurements for industrial accelerators.Proceedings of the 2003 Particle Accelerator Conference (PAC’003) , 3, [C].Vol 3.Portland, Oregon, USA, 1611-1613.

射线个人剂量监测报告空白 篇2

样品受理编号:FS2017-014-4 检测项目 用人单位 检测/评价依据 检测室名称

共 1 页

第 1 页

检测方法 委托单位

热释光剂量法 中医院 χ、γ射线个人剂量监测 中医院

GBZ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放射卫生防护科

热释光自动读/Harshaw5500/20110147

检测类别/目的 探 测 器

委托/常规

热释光剂量计(TLD)-片状(圆片)-LiF(Mg,Cu,P)检测仪器名称/型号/编号

检测结果:

编号 2252 12964 12963 7384 6548 姓名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职业类别 诊断放射学(2A)诊断放射学(2A)诊断放射学(2A)诊断放射学(2A)诊断放射学(2A)

剂量计佩戴 起始日期 2017-07-13 2017-07-13 2017-07-13 2017-07-13 2017-07-13

佩戴天数(天)90 90 90 90 90

个人剂量当量(mSv)Hp(0.07)

Hp(10)

0.03 0.02 0.02 0.02 0.02

(以下空白)

备注:

本周期的调查水平的参考值为:1.23 mSv

6548_周成作_Hp(10)< MDL;7384_王元义_Hp(10)< MDL;12963_武鑫_Hp(10)< MDL;12964_周冲_Hp(10)< MDL 检测人:

审核人:

2017年11月22日

个人剂量 篇3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个人剂量

在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面临着电离辐射照射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应该格外重视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这也是对医疗机构辐射防护水平有效评价的前提之一。只有有效地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才能更為有效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尤其是对突发放射事故而言,个人剂量计对事故剂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对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今后做好医疗机构放射人员的安全防护起到一定帮助。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调查对象为某医疗机构中的影像诊断、核医学、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涉及辐射防护问题科室的工作人员,并分析统计相关人员的剂量监测结果。其中,上述各个科室的测量人数分别为167、23,41、78,其中,女性为68人,男性为241人。

1.2方法

在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进行个人剂量测量,通过国际较为常用的测量热释光剂量的方法进行,得出的结果则表示个人剂量当量Hp。这种方法中,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在左胸前(防护衣外)佩戴个人剂量计,一年不间断地进行四次监测,在每个监测周期中保证三个月的时间,测量则是都使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并且分析连续三年的监测结果。测得的个人剂量当量则是通过校正剂量仪读数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所得,其中,年有效剂量则用一年中的四次监测结果累加后的值表示,单位为mSv/a;累加群体分组Ei中人的监测次数i与对应年有效剂量 Ei的乘积,就可以得到集体有效剂量(SE)。

1.3统计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有效剂量限值为5年内平均20mSv/a,且其中任一年不超过50 mSv。综合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过程及防护条件的特点,可以得到上述涉及到的四个放射科室的个人剂量情况,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进行一定的分层处理,这里是设定标准限值的1/10和1/4两个界限(即2mSv和5mSv)。所以,在进行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析中,个人剂量当量Hp用中位数M表示则是因为其呈现为非正态分布状态的原因,用P75和P25来表示其离散的状况。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里设定的水准值采用α=0.05,Kruskal-Wallis秩在组间进行比较和检验。另外,还进行χ2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处理。

1.4质量控制分析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前应该获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且得到国家计量部门的计量认证资格或CNAS实验室资质认定。在监测过程中每年定期对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进行检定校准,并定期进行期间核查及参加实验室间比对等工作,这样能够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控性。其中,对于剂量计号码标签应要求进行唯一性标识,并安排专人负责,做好剂量计的及时收发工作,及时进行检测处理。

2、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1三年个人剂量当量监测情况

在这三年间,对于某医疗机构相关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水平进行处理,实际检测达到458人次,通过统计分析处理,在结合国家的标准限值基础上,个人年均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21~0.38mSv/a,满足标准的要求。进行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可以得到人均剂量当量差异,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H=9.78,P<0.05;人均剂量当量的秩相关检验,r =10.21,P<0.05,这表明人均剂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2年度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对这三年间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水平进行分析可知,一共检测458人次,经过比较相关的多组独立样本以及相关的剂量检验,年均个人有效剂量水平差异的结果为H=7.98,P< 0.05,则说明具有统计意义。然后进行扩展t检验,在这样的两两比较中,得到介入放射科的数据则明显要高于其他科室,其中,影像诊断组和放射治疗组相比,结果为t=10.875,P>0.05,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影像诊断组低于核医学组,其中,t=0.87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工作岗位的年均有效剂量频数分布

对于工作岗位年均剂量频数进行分析,其中,合并小于2mSv/a的分布频数最多,大于2mSv/a小于5mSv/a的较少,大于5mSv/a分布频数最少。这样可以得到,大约占到89%的检测人数为年均有效量小于2mSv/a的放射工作人员。然后,对于不同岗位的年均有效剂量分布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到χ2=6.75,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在进行多组的两两比较重,相比于其他组,介入放射组年均剂量具有明显的统计意义,高于其他三组,χ2=7.65,P<0.05/3。另外,相比于放射治疗组和影像诊断组,核医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χ2=7.87,P< 0.05/3;相比于放射治疗组,影像诊断诊断组较高,其中,χ2=1.21,P >0.05/3,无统计学意义。

3、结语与思考

通过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佩戴的剂量计,已及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目的就是监测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职业外照射剂量,以尽量避免工作过程中受到过量辐射的伤害。同时,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以及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状况能够通过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得到及时反映。最近监测发现,在不断深入的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在逐步降低。通过本文分析,该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外照射剂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特点,符合我国现价段的整个医疗机构放射管理的特点。另外,在不同放射科室中,个人外照射剂量呈现较大差异,并且存在不同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中。比如,介入放射科室工作人员具有相对最高的个人剂量,核医学科室也比较高,但放射治疗科和影像诊断科室中存在较小的差异性。在大剂量的分布人数方面,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在介入放射科室呈现最高,其次为核医学科室,而放射治疗科室、影像诊断科室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说明,应该把重点工作放在介入放射科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辐射问题中,不断加强医疗工作者的防护放射意识,重点进行介入放射治疗人员的防护管理工作,从而开展有效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张小乐,布敬双,李舟等.贵州省2010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1).

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规定体会 篇4

关键词: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

为更加完善地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保证全院数据监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 设备科负责对全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并制订了《关于印发江门市中心医院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的制度。按照管理制度, 设备科抓好落实, 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 现总结如下。

1 明确使用个人剂量计的人员

根据《关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规定》要求, 当放射工作人员一年受照的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5m Sv (0.5 rem) 时, 必须接受常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对接受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 可根据需要进行个人剂量或工作场所的监测, 并作记录。目前我院参加个人剂量监测的有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等放射工作人员共196人。2012年、2013年完成检测率达100%。

2 个人剂量计佩带要求

(1) 对比较均匀的辐射场, 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 剂量计一般佩带在左胸前, 对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 剂量计应佩带在背部中间。 (2) 对工作中穿戴围裙的场合 (如医院放射科) , 通常应佩带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 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带一个剂量计, 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 (3) 只有当受照剂量很小且个人监测仅是为了获得剂量上限估计值时, 剂量计才可佩带在围裙外面胸前位置。 (4) 个人剂量计在非工作期间应避免受到任何人工辐射的照射, 统一保管。 (5) 对照剂量计 (本底) 由各放射工作单位放射防护管理负责人保管在无人工辐射源照射的地方。 (6) 工作人员工作时, 应将个人剂量计随身佩戴, 禁止将个人剂量计遗弃在机房内。

3 个人剂量计收发

根据管理要求, 各相关科室个人剂量监测名单上报由科室主任签名确认。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个人剂量计的收发工作 (每季度一次) 、登记回收仪器个数, 由科主任签名确认交回设备科。科主任同时确定该放射人员继续开展或暂停该同志的上岗以确保身体健康。

4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处理

当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全身受照剂量低于年剂量当量 (或年摄入量) 限值的3/10时, 只需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对高于年剂量当量限值3/10的人员, 应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同时要查明原因, 作出相应的放射卫生评价。当工作人员受到异常照射时, 应按《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发放的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超过调查水品剂量核查表》进行登记, 并将此表存入个人剂量档案中, 同时迅速上报检测中心。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超标, 而造成影响和后果的, 由个人承担一切后果, 不能进行职业病鉴定申报。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剂量异常, 要加强监管。

5 档案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记录 (包括个人剂量档案, 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和事故受照的详细说明, 应当保存足够长的时间, 通常在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后还应保存10年,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可以保存30年。

6 个人剂量计成本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成本是医院承担的, 如果因个人剂量计丢失, 而导致全院数据监测不完整, 将对个人剂量计丢失的人员 (由科主任签名确认) , 由科室承担当季度的监测成本 (以丢失的盒子计算) , 每个剂量计100元。

7 结论

通过个人剂量监测, 有效地保障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确保了医疗技术的开展, 促进了医院建设。今后, 我们还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完善规章管理制度; (2) 提高临床科室对院设备科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的配合; (3) 保证个人剂量计佩戴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徐韬, 范晨阳, 李晨嫣.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管理体会[J].中国辐射卫生.2006, 12 (4) :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R].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魏春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 12 (9) :236-7.

[4]王永刚, 冯子良, 陈宏, 等.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9) :624-7.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测量制度 篇5

一、凡在我院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参加个人剂量监测。

二、进入放射诊疗区域必须佩带个人剂量监测牌,对进入放射治疗场所的工作人员还要携带个人剂量报警仪(放疗区)。

三、要按规定将个人剂量监测牌佩戴在左胸前铅防护衣内侧,并妥善保管计量牌,严禁随意打开或敲打,若造成丢失,需赔偿经济损失200元。

四、外放设个人剂量检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一年四次,两次监测之间不能有时间间隔。

五、建立并终生保存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六、对个人剂量测量结果要进行及时告知测量人员,并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七、对个人计量检测值较高或者超过剂量限值的要进行超剂量调查,找出超剂量原因,做好调查记录写出调查报告存档,冰箱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八、对不明原因连续6个月出现超剂量的人员,要暂时离开放射工作场所1个月进行观察,并作出是否调离放射岗位处理。

九、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种。

初次服药,剂量翻番? 篇6

这种情况,叫负荷剂量给药法,即第一次给药时剂量增加,目的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缩短开始服药至显效的时间间隔,在很多场合确有必要。

常需负荷剂量给药法的药物有——

抗菌药

为了使给药后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最低杀菌或抑菌浓度,需在第一次给药时给予负荷剂量,否则不能迅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就会给细菌繁殖留下时间,导致细菌耐药,延误病情的控制与治疗。

需按负荷剂量给药的抗菌药有: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喹诺酮类,如培氟沙星;大环内酯类,如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伏立康唑。

止泻药

此类药一般是通过保护肠道免受刺激、减少肠蠕动,或通过调节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抑制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生长而止泄。

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治疗急性腹泻时,首次口服剂量应加倍,一般将药粉倒入约50毫升温开水中摇匀后服用;洛哌丁胺(易蒙停)抑制肠蠕动而止泻,成人首次口服4毫克,以后每腹泻1次服2毫克;微生态制剂,如用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治疗成人腹泻,特别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时,要求首剂加倍。其他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等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时,也提示重症时加倍用量。

心血管类药物

氯吡格雷(波立维)抑制血小板的强度与剂量相关,临床采用负荷剂量法治疗冠心病,其负荷剂量多为300毫克,近年来研究发现负荷剂量600毫克较300毫克更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编者注:此药的抗凝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但价格却是阿司匹林的百倍以上,如果经济条件不优厚,又没有服阿司匹林的禁忌,则不建议服这种药);胺碘酮治疗复发性室性快速心动过速,为尽快起效,可采用口服负荷剂量法辅以静脉负荷剂量法,口服负荷剂量1200毫克/天,连服3天,继而800毫克/天,连服2~4天,第二周改为600毫克/天,第三周改为400毫克/天,第4周改为维持量每日200毫克/天。静脉注射米力农负荷剂量25~75毫克/公斤体重,继续静滴,速度为每分钟每公斤体重0.25~1.0毫克;氨甲环酸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而止血,负荷剂量为4~6克,维持剂量为1克/小时。

解毒药

解磷定解救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时,负荷剂量为1~1.2克,维持量0.4克/小时,待症状好转,酌情减量至停药;二巯丁二钠解救汞、砷、铅、铜中毒时,0.5~1克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1疗程。

抗疟疾药

个人剂量 篇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及射线的使用单位和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日益增多, 电离辐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射线对人体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如何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成为了放射医学与卫生防护工作者的重要迫切任务之一。

1 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要求, 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及《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监测方法,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986年开始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至今已监测26年。在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时, 遇到两大难题: (1) 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认识不足, 不肯接受监测; (2) 放射工作人员多、分布广、工作量大、任务重, 与承担监测人员少的矛盾突出。

2 做法

2.1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认识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意识, 对监测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监测工作中, 把宣传教育放在监测工作之前, 对他们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60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449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55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要求放射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 同时宣传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是党和政府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关怀, 放射工作人员应主动自觉地接受监测。举办了放射防护培训班, 近1 500名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学习, 放射工作人员对剂量与效应关系的认识有很大提高, 加深了对剂量监测工作重要意义的理解, 因而达到了重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目的。

2.2 实行两级管理, 监测工作网络化

为了解决监测工作量大与承担监测人员少的矛盾, 实行两级管理。市、区、县分工明确, 区、县疾控中心负责剂量元件发放和回收工作。市疾控负责元件测量工作, 明确剂量元件发放与回收率指标, 并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任务纳入区、县疾控考核指标, 同时也完成了国家绩效考核任务。市疾控每年把监测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国CDC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数据库, 达到监测工作网络化。

2.3 制订长远规划, 监测工作规范化

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工作, 工作量比较大, 从剂量计发放到建立个人剂量档案直至面向使用单位发出检测报告书, 环节比较多。为了使工作忙而不乱, 有秩序的进行, 设计几种表格, 如个人剂量元件发放登记、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情况调查表、个人剂量监测原始记录、剂量元件编号制度等各种表格, 接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都要经过这几道程序, 逐项登记, 做到件件有着落, 数据有出处, 有依据, 从而使监测工作达到了规范化。目前, 哈市疾控监测哈尔滨辖区内各区、县多数放射工作人员, 长远规划达到全面覆盖, 监测率达到90%以上。

2.4 提高数据可信度, 加强质量控制

给出的剂量数据, 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现在和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法律效力。所以, 从事监测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 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肃的科学作风, 必须提供准确数据。市疾控中心个人剂量监测项目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黑龙江省计量监督局的质量认证、黑龙江省卫生厅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 并且监测仪器每年都在中国计量科学院进行仪器检定, 并每年参加中国CDC举办的全国放射性检测机构的盲样比对工作。有了这些保证, 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才能准确可靠。

3 讨论

3.1 认识监测的意义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简称个人剂量监测) 是放射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从1978年开始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放射防护法规和标准, 将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并为开展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减少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危害, 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规定了限值。要了解实际工作中究竟受到了多大剂量的辐射, 只有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才能取得科学可靠的数据。个人剂量监测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管理与评价提供剂量依据, 没有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损伤, 是不能做职业病诊断的。个人剂量监测对提高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认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在监测工作中, 出现了少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超出限值。为了辨认剂量真假, 做了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发现, 高剂量情况有些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在不工作时将剂量计放在曝光间;有些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 将剂量计与放射源放在一起所致, 因此判定这些数据属于不真实的剂量, 予以排除。由于对超剂量调查认真细致, 敢于否定不真实剂量, 客观上赢得了广大放射工作人员的信任和支持。但也有少数放射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返回个人剂量计, 这就要求所属区、县疾控人员多次督导。目前, 监测工作流程清晰, 人员相对稳定。随着国家对放射防护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放射工作人员主动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危害, 保障自身的健康。

3.3 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多年来克服了种种困难, 做了一些工作, 但仍要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这就是监测工作意义所在。

3.4 积极参加培训, 确保工作持续开展

个人剂量 篇8

关键词:个人剂量,放射防护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情况, 发现防护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已成为一项法定的工作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介绍了广州军区2011—2013年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规范[1]规定, 任何放射工作单位都应根据其从事的实践和源的具体情况, 负责安排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 并要求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 都应该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我军区2011—2013年对20所医疗机构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见表1。

1.2 方法

1.2.1 应用热释光剂量法进行个人剂量测量

测量仪器为FJ-427A1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核仪器厂) 和BR2000D-II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博创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热释光元件为装有Li F (Mg、Cu、P) 粉末的玻璃管剂量计 (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其测量值与约定真值的偏差在5%以内;剂量计盒为徽章式工程塑料盒。放射工作人员佩戴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监测, 监测周期为3个月, 每年监测4期。

1.2.2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1—2013年广州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2013年的人均年剂量较2011和2012年有明显下降。3年的年剂量当量均低于标准规定的放射性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 (20 m Sv) 的1/10[2], 人均年剂量频数均<5 m Sv。见表2。

2.2 2013年广州军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为了说明不同工种之间的剂量水平差异, 对2013年广州军区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水平进行了分析,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水平最高。年有效剂量大于2 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治疗组为2人, 核医学组为2人, 介入放射组为8人, 放射诊断组为25人。见表3。

2.3 2013年广州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

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达到或超过5 m Sv时, 除应记录监测结果外, 还需对其进行尽量核查。因我军区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为3个月, 1年4期, 故我们采取对每周期剂量检测结果大于1.25 m Sv人员进行剂量核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见表4~6。

对上述放射工作人员我们进行了剂量核查, 核查结果显示, 放射治疗1人次剂量≥20 m Sv (为43.3m Sv) 是由于在一次工作中将剂量计遗落在工作场所内所致;放射诊断25人次剂量水平在6~9 m Sv之间是由于某医院一个科室将剂量计放于机房内所致。以上26人次因个人剂量计错误放置导致个人剂量值偏高, 均为非实际照射, 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个人受照情况。个人剂量结果异常情况中有10人次为受到实际受照, 其中有8人次是因为工作量大, 2人次是因为搀扶患者所致。

2.4 2013年广州军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修正

对非实际照射产生的异常监测结果数值进行剔除, 对原数据进行修正, 修正后结果见表7。

注:人均年有效剂量数据为±s。

对修正后不同工作类型的4组数据分别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 介入放射组人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诊断组, t值分别为20.504、2.688和36.3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核医学组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诊断组, t值为3.849和6.3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放射治疗组与放射诊断组比较, t=0.7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 2011—2013年来广州军区医疗机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1 m Sv, 且2013年剂量水平较前2年明显降低, 这与2年来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加强对放射防护的管理有关。仅2013年, 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就对13个机房提出整改;对15家医疗机构提出增加放射防护设施建议;对887名放射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 使得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水平明显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明显加强。

对不同放射工种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分析, 得出介入放射组的剂量水平最高, 这与一些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3,4,5,6]。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辐射场内进行手术操作, 同时受到3种射线照射且剂量水平较高, 加之目前对于放射性介入手术还没有特别完善的防护措施, 使得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员剂量水平较高。本次剂量核查中, 有8人次为介入工作人员, 其中7人次因工作量大导致剂量结果大于1.25 m Sv。国外有文献报道介入手术时, 在完全防护条件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辐照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年工作量超过181例, 其个人剂量就很可能超过年剂量限值[7]。为了减少介入工作人员所受照射量, 要求工作人员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减少照射时间和合理安排工作量。近年来, 很多医疗机构开展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SPECT) 、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等新业务, 使得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核医学工作场所为非密封型放射工作场所, 工作人员同时接受内、外照射, 其受照射剂量受工作量、核素种类和用量、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场所表面污染等多因素影响[8]。操作的熟练与规范、防护设施的佩戴到位, 对减少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照射量有重大意义。

对2013年度剂量较高人员进行剂量核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员剂量水平高是由于未按要求认真佩戴剂量计所致。这说明某些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不够, 对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理解不到位。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放射性疾病诊断、放射事故调查处理及放射防护卫生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 可以使广大放射人员从思想上认识放射防护和剂量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行动上提高剂量监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真正做到个人剂量监测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GBZ 128-2002.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规范[S].

[2]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贾育新, 刘小莲, 麦维基.广东省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 2008, 19 (3) :183-184.

[4]尹虹, 陈瑞生.医院放射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11) :36-37.

[5]祁寒梅, 谭刚, 李秀蓉.绵阳市2005—200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 (2) :185-186.

[6]叶倩鸥, 郭旋, 董倩倩.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3) :292-293.

[7]Hidajat N, Wust P, Kreuschner M.Radiation risks for the radiologist performing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J].Bri J Radiol, 2006, 79:483–486.

个人剂量 篇9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江苏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管理水平及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1]。我们现将2010年江苏省省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设备

GR-200P型LiF(Mg、Cu、P)粉末、圆片探测器,RGD-3、RGD-3A型热释光剂量仪,Harshaw 5500型热释光剂量仪,Thermo 2000型退火炉,FJ 417型照射器。

1.2 监测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2]进行监测,检测周期为3个月,全年监测4个周期。

1.3 质量控制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207-2008)[3]的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工作。热释光剂量仪均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检测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仪器操作证,设备使用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粉末探测器经80~200目过筛,圆片探测器先进行表观挑选,再统一退火,用照射器照射一定剂量,测量并按标准误差小于5%的条件筛选探测器。热释光监测系统每年进行检定并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个人剂量盲样比对。

1.4 数据处理

一个检测周期内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大于1 mSv时,对受照情况进行复查,确保数据真实性;检测结果低于最低探测水平(Minimum Detectable Level,MDL)时,检测结果记录为1/2 MDL;当剂量计丢失、损坏或因故得不到读数,在工作人员未受到异常照射时,检测结果以“名义剂量”替代;数据修约按《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 8170-2008)[4]的要求进行。

2 结 果

2.1 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监测人数和年有效剂量结果

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数和年有效剂量结果见表1。

在γ或χ辐射的监测实践中,当人员的年受照剂量低于限值20 mSv时,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得到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可以认为是既不低估也不过分高估的有效剂量值[2]。由表1可见,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诊断放射学和放射治疗的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33.6%和29.1%;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人均年有效剂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加速器运行、诊断放射学、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工业探伤、放射治疗、其他,牙科放射学、工业其他、教育、工业辐照、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剂量均低于测量系统探测下限。3 273名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有效剂量均值为0.243 mSv,低于广西(0.620 mSv)及河南(0.984 mSv)2003—2007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值[5,6]。

2.2 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的区间分布

对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数分布按年有效剂量不同区间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3 273名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5 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7]标准的要求。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的有3 110人,约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95.0%。其中年有效剂量位于测量系统探测限和1.0 mSv之间的人数最多,有1 968人,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60.1%;年有效剂量在1~5 mSv之间的有163人,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5.0%。从职业类别来看,剂量大于1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在本职业类别人员总数中所占构成比最大,分别为22.7%和20.1%;其次为诊断放射学(4.6%),工业探伤(4.1%)和加速器运行(3.1%)。

注:MDL—最低探测水平(mSv/a)。

注:MDL—最低探测水平(mSv/a)。

3 讨 论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监测的3 273名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值为0.243 mSv,其中95.0%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另5%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在1~5 mSv之间,没有超过5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说明我省省管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是安全的。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的人员对年集体有效剂量的贡献最大,说明医疗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更值得重视,其中,以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可见从事这两项的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在年有效剂量大于1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员在本类别人员总数中所占构成比最大,分别为22.7%和20.1%,而从事诊断放射学的人员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4.6%),甚至高于放射治疗人员(1.5%),可能与部分单位提供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信息不准确有关,如有的放射诊断人员实际从事介入放射工作,应划入介入放射学一类,或有的单位采取介入放射工作轮岗制,给监测单位的判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后一种因素的处理办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Z].2002-05-01.

[2]GBZ128-2002.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S].

[3]GBZ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4]GB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S].

[5]谢萍,覃志英,刘丽,等.2003—2007年广西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5):426-428.

[6]程晓军,田崇彬,楚彩芳,等.河南省2003—2007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10-312.

个人剂量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哈尔滨市从事放射工作的部分人员,放射工种包括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介入放射学。

1.2材料与仪器

测读仪器是经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校准合格的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退火设备是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11B型热释光退火炉;探测器是GR-200S型Li F(Mg、Cu、P)热释光片,配400型TLD剂量盒,Li F(Mg、Cu、P)热释光片使用前经240℃10min退火处理。

1.3监测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进行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全年监测4个周期。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剂量计一般应佩戴于左胸前;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如介入放射学,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带一个剂量计,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剂量计下发前需先将热释光片进行退火处理,密封装于剂量盒中,再统一分发给被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除了给放射工作人员剂量计外,每个受检单位的非放射性工作场所也应下发一个剂量计作为环境辐射本底读数,剂量计回收后由监测单位进行剂量测量。

1.4质量控制

热释光测量系统每年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校准,其各方面指标均满足要求,保证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格制定操作规程,由专人负责探测器的退火和测读;若测量过程中出现了超过剂量限值者,应及时进行异常调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每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卫生系统个人剂量监测比对工作,均取得合格证书。

2 结果

2.1不同年份个人剂量监测

2013年监测人数110人,人均年剂量1.19m Sv/a;2014年监测人数228人,人均年剂量1.09m Sv/a。受监测人员中98.52%的年受照剂量在5m Sv以下,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的有5人,占受监测人员的1.48%,未发现年受照剂量在15~50m Sv和50m Sv以上者。见表1。

2.2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

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1.02m Sv/a,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49%;从事牙科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0.99m Sv/a,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01%;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2.02m Sv/a,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2.6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在15~50m Sv和50m Sv以上者。见表2。

2.3不同医院级别个人剂量监测

市级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最低,人均年剂量0.98m Sv/a;民营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最高,人均年剂量1.82m Sv/a。市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0.61%,区县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72%,民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2.50%,乡镇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3.3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在15~50m Sv和50m Sv以上者。见表3。

3 讨论

为了加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定期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是非常必要的。监测结果显示,哈尔滨市2013 年人均年剂量1.19m Sv/a,2014 年人均年剂量1.09m Sv/a,均低于国家标准的剂量限值(20m Sv/a),与2012 年大连市[4]人均年剂量1.12m Sv/a基本一样,这说明哈尔滨市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是符合要求的,防护条件是安全有效的。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5]剂量评价一般原则规定: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 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做进一步调查。及时、准确的询问和调查,能判断放射工作人员真实的受照剂量,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过量照射对人体的损害。2 年来哈尔滨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超过5m Sv的有5 人,其中3 人从事诊断放射学,1 人从事牙科放射学,1 人从事介入放射学,调查其原因为:(1)3 名从事诊断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使用不规范,有时将剂量计长期放置于工作服中,而工作服有时遗忘在放射工作场所内,从而使得剂量值较高。此外,在床边照相的操作人员因无防护条件,受照剂量较大。(2)从事牙科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各1 名工作人员工作时没有做好个人防护。

各工种比较,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最大,外照射辐照风险较高,与文献报道一致[6]。应加强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措施,严格穿戴防护用品,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可采用轮岗制以缩短放射工作时间。分析哈尔滨市不同级别医院个人剂量结果发现,民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最高,可能是民营医院实行聘用制,工作人员是合同工,流动性大,放射防护意识较淡。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规范性强的放射工作,应对放射单位和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及法规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可以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指导放射工作人员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不断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从而进一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董倩倩,张兴晖,叶倩鸥,等.2012年大连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38-1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上一篇:寄宿制小学的宿舍管理下一篇:建筑电气安装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