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制度改革

2024-08-27

推进制度改革(精选十篇)

推进制度改革 篇1

2015年2月, 长垣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33个试点之一, 代表河南省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 包括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经过一年多探索, 长垣县初步构建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有效保障了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与金融机构对接, 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的抵押融资, 建立起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会上, 有关负责人认为, 三项土地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需要国土资源和其他相关部门同时发力, 也需要相关土地制度改革在试点地区同时跟进, 统筹协调推动改革。

深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篇2

刘是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制度提上了日程。党的十二大,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揭开了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序幕。20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使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和完善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取得初步进展

80年代初,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建立并实行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从而为实现新老干部正常交替、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现在,到达任职年龄退休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的习惯。在1998年的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就有495名省部级干部从领导班子中退下来,有17名正部长级干部担任副部长级职务,有28名副部长级干部担任国家局副局长级职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离休干部180万人,退休干部900万人。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地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的通过科学界定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准确认定不胜任现职的对象;有的通过建立任期制,推行干部聘任制和试用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有的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摆上了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明确目标,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规划和目标的落实,改变了一些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年龄偏大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活力明显增强。这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新提拔进省部级领导班子的优秀年轻干部达399名;省级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成员中45岁左右的由17人增至3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82.2%、95.2%和86.8%;国务院组成部委正副职98.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和党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198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此后,中组部根据这个《通知》精神,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定。1995年,中央制定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个《条例》既坚持了我党历史上选拔任用干部的优良传统,又总结了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新鲜经验。《条例》颁布之后,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细则》及配套措施,改变了过去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中制度不健全、一些方面无章可循的状况,提高了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选拔了一大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同时,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对抵制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大大提高

20年来,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聘任的领导干部,各地普遍采取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和支持群众荐贤举能。1992年起,中央组织部大力推广吉林省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的经验,各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作进一步规范。据初步统计,到1997年6月,全国先后有29个省区市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400多名,县处级干部4700多名。一些地方,还把群众参与了解、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有关制度。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江苏省宿迁市,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即对党委常委会讨论拟提拔任用的人选,通过媒体或公文向社会或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期限内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反映,接受群众监督。

四、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各地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要严格考核干部,并且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的要求,研究探索新时期干部考核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对干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严格科学的考察,尤其是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全面准确地识别干部、选任干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1995年,中组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通知》,同时在全国选择了9个地(市)共140多个县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北、内蒙古、云南、宁夏等地已在全省(区)范围内开展了实绩考核工作。通过实绩考核,激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争创实绩、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自1995年以来,就有170多名县(处)、地(厅)级干部在实绩考核中被降职或免职。1996年,在中央指导下,中组部首次对全国107年省部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届中考察,共考核了98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不少地方和部门对地厅和县处级领导干部也进行了届中考察。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改变了以往存在的不调整领导班子就不考核的状况。同时,各地还对完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总结各地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中组部制定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届中、届末考核制度,推动干部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干部交流工作逐步规范,范围逐步扩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的要求,积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加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易地交流工作的力度,不少地方实行了党政一把手和组织、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重要部门领导干部的易地任职。在这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有108名省部级干部交流任职,其中有22名省区市党政正职交流任职。新提拔的副部级干部交流面达到30%。山东省在地市党政班子换届中,一把手交流面达79%以上。1998年底还在16个省区市推荐29名地厅级干部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组部有计划有步骤组织的第一批地厅级干部跨省交流。这些年来,不断从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到地方、到老少边穷地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从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选派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增长了干部的实践经验,加大了交流工作的力度。

六、干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加强党内监督作出具体规定。近年来,各级党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和规定。199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制定的党纪处分规定。1997年3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二是切实加强了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1997年5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1998年,中组部先后三次组织检查组,对15个省区市贯彻执行《条例》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中组部和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相继设立了举报电话。根据群众举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解剖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举措,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同时,多种形式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三是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先后建立了干部谈话制度、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和诫勉制度等,有力地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七、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改变了以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企业干部的状况,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企业用人自主权扩大,在企业内部,打破了工人与干部的身份界线,普遍实行了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制。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各地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是改革了选拔任用方式。选拔任用企业领导人员已经改变了单一的委任制,实行委任、民主选举、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招标投标等多种选拔任用方式并举。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中心,专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搜寻、评价、培训、推荐和咨询服务,在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了市场机制,实行市场配置和组织配置相结合。二是建立和加强监督。如建立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财务总监制度、稽察特派员制度等等。三是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办法。如实行年薪制、奖励期股、建立企业经营者奖励基金、实行重奖重罚等,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考核制度。1997年至1998年8月,按照中央的部署,对全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普遍考核。各地各部门共抽调近21.5万人(次),组成了5.5万个考核组,考核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18.5万个,考核企业领导班子成员75.6万人。考核后,全国共调整企业领导班子7.1万个,占考核总数的38.4%,调整班子成员15.6万人,占考核总数的20.6%,其中降免职43761人,占调整人员总数的28.1%。经过这次考核,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企业领导人员队伍的素质有所提高,一批亏损企业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是干部制度改革大胆探索、稳步推进、不断深化、硕果累累的20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项事业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开拓前进。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央领

导同志对今年干部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组部把干部制度改革作为1999年组织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各项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使干部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健全一种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进一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当前,要继续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上下功夫,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根据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加大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易地交流的工作力度,使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达到新提拔干部总数的一定比例。要利用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契机,普遍实行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县以上领导干部,以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领导干部,尽量扩大交流范围或定期轮岗,党政主要负责人逐步做到易地交流提拔。要完善和推进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建立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健全科学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对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决定任用前向群众公示,实行一定时间的试用期和聘用制等,要积极探索,扩大试点,总结经验。对不同层次领导干部实行任期任届制、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以及防止考察干部出现失真失实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出有效办法。总之,要通过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把群众公认原则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公正用人,从制度上克服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篇3

户籍制度改革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意义是划时代的。但要达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实现迁徙自由尚需时日。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宪法修正案

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一项与传统户籍制度相矛盾的“迁徙自由权”的问题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广东籍人大代表陈丽妮以发起人身份率先向大会提交了《尽快将公民“迁徙自由权”纳入宪法修正案》的议案。

陈丽妮在议案中指出,1998年,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十二条给出了迁徙自由的范围: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陈丽妮提出,我国1975年宪法开始取消迁徙自由条款,后来的1978年及1982年宪法都没有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我国从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来看,它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准则,公民除就业、升学、工作调动等可以迁徙外,一般没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

鉴于上述情况,陈丽妮等代表提议案建议:将“公民迁徙自由权”纳入宪法修正案;以与国际接轨为原则,我国应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推动制度的变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专家王太元指出,改革并不意味着取消户口,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

人口合理流动已成潮流

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如今,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实行户口二元管理结构,人为分割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既不合理也不科学;此外,户口迁移限制太死,影响了公民的正常合法迁移。

小小一册户口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束缚力呢?户口的作用与它被赋予很多功能的特点有关:195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以及以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

现在,市场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乡土闯荡世界。但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还是像一条无形的带子,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

在许多大中城市,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就无缘买经济适用房,只能多拿票子买商品房;翻看当地晚报的招聘信息,许多单位都要求求职者要有所在城市的户口,许多青年人因此到处碰壁;分居两地的年轻夫妻要排队等好几年才能团聚;孩子若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上幼儿园、学校都要比当地市民多花不少钱;在酒店从事保安工作的小伙子失业了,一时找不到工作,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他来自农村,没有失业救济……

自从1979年的农村土地改革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发现:变革旧的户籍制度,迫在眉睫。据公安部和有关专家估算,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1亿,其中5000多万登记为暂住人口。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人口双向流动是“自由迁徙”的标志

北京市近5年来出现了不少现代化的小城镇,比如昌平小汤山、怀柔杨宋、通州宋庄、房山长沟等。这些地方允许外来私营企业通过投资形式为其本人及亲属等办理北京户口。据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处提供的数字,到2001年11月底,已有6699户15836人被批准落户。这些小城镇共引进百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31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有105个,安排劳动力就业17735人。他们落户的“手段”是到这些地方投资,同时在当地买房。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户政处透露,目前,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户籍改革,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全面实行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员登记户口的政策。此外,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户籍改革力度也比较大。

40余年来横亘在中国城乡之间的户口藩篱,有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被打破。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农民,可能根据新政策而变为“城里人”。

农村与城市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城市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而农村没有。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上向农村、农民倾斜,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农民获得了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差别得以缩小,也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是“自由迁徙”的标志。

据了解,各地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引导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鉴于我国目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还较为悬殊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差别仍将存在的现状,首先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整个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综合承受能力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保持人口的适度机械增长,对其周边地区和卫星城镇,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措施,以吸纳城区人口和本市农村人口为重点,促进其人口规模的形成和逐渐扩展。

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篇4

4月14日,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将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在全国复制推广。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收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公开征收信息,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补偿保障机制。同时,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管理,明确入市主体、范围和途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建立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机制。要完善和规范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补偿机制,配合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试点,等等。

点评

全面推进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篇5

观点: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

近期,有观点提出,会计国际化可以直接照搬美国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不仅脱离中国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通行做法。在复杂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处理会计国际化,不仅是与解决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是与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我们探索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会计改革之路。可以说,这是科学地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所进行的会计改革,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中国的会计改革不宜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也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美国对于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目前也持谨慎态度

年6月5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关于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议报告。报告称,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有待验证以及缺乏全球性协调机制,美国公司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接受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据了解,该报告的建议已被美国证监会采纳。美国对于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持谨慎态度的主要理由是:(1)缺乏全球性财务会计报告基础设施;(2)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3)接受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会增加投资者成本?(4)缺乏全球性管理和解释机制。

美国的这一态度对推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标准国际化带来很多启发。会计标准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和长期协调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特殊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基础条件等都决定其不可能照搬照抄国际会计准则或某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否则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研究表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采用美国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

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转型经济国家,都有本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标准。尽管个别国家,如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宣布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不具代表性。

一个国家执行本国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该国主权的一种体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需通过跨国上市筹集资金,而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通常要求企业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但是这些企业必须以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为前提,最后在向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会计报表时,可以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报表调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一直都是以执行我国的会计制度(包括《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到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为前提的。然后,再根据上市地会计标准或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

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美国化或者国际化,还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

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可以提高各国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由此可见,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对于吸引外资和那些在海外发行股票、债券或者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而言是相当有益的。然而,我国尚处在经济转

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建设绿色綦江 篇6

绿色中国: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介绍一下綦江县林改工作现状。

王越:綦江林业基础较好,发展前景广阔。全县现有林地126.9万亩,森林面积113.9万亩,森林蓄积量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8%。自全市林改工作启动以来,我县高度重视,把林改工作列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采取“三级联动”方式扎实推进。一是组建机构。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林业、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各街镇、村也相应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導小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县、街镇、村三级联动抓林改的工作格局。二是明确责任。由县政府与各街镇、街镇与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党政“一把手”为林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三是落实经费。全县筹措林改经费500多万元,为林改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由于我县行动迅速,组织有力,提前完成了市下达的林改目标任务,初步达到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稳定的预期效果,为“森林綦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已发放林权证近16万本,发证面积123.5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97.6%,走在全市前列。在代表重庆市接受国家林业局的检查时,随机抽查准确率达到100%,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检查组及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绿色中国:请问贵县如何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全民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王越:近年来,我们围绕林改任务、范围、政策和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加强了技术培训。我们广泛宣传了林改政策,通过《恭江报》、綦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深入宣传林改政策,印制《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县、街镇、村层层召开林改动员大会,书写林改宣传标语,努力营造林改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和支持林改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统一编印《林改知识问答100题》宣传手册,发放到村干部手中,组建林改工作队,精心组织由街镇干部、村组干部参与的各级培训会30余次,较为系统地针对林改政策、法规及业务进行了培训。我们强化了林改经验交流。确定了林改启动快、力度大、有特色的5个镇为林改示范镇、20个村为林改示范村,定期组织技术业务骨干到示范镇村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目前,林改工作已在全县范围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全民参与林改的浓厚氛围。

绿色中国:在林改工作实施中,请问贵县着重采取了哪些重点措施提速林权改革?

王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将会有效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稳定。我县提速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四个强化”,即强化程序操作、强化监督检查、强化档案管理和强化数字林业。

强化程序操作。由于綦江林地类型差别大、林种结构复杂、宗地数量较多,我们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展开林改。组织林改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林改政策、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对各村组的森林资源、人口、林权争议等情况先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林权争议进行分类归集,通过民主协商、政府调处等方式化解;根据村组实际,分类制订实施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公示;对自留山、承包山、转让山逐块核实,绘制山林位置图,勘界确权,经公示无异议后签订承包合同,验收发证。严格规范的操作,收到良好效果,群众参与率达到98%,满意率达到99%,纠纷调处率达到100%。

强化监督检查。我县建立了三级督查和三级验收制度,通过县领导联系街镇领导、县督查室、县林改办技术检查组的“三级督查”,层层加压,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村组自查验收、街镇全面复查、县级综合验收的“三级验收”,层层把关,确保工作质量。

强化档案管理。林权档案是林改的历史记载,具有依法规范林改的重要作用。正缘于此,我县坚持档案管理与林改同步推进,把林改档案资料的收集、立卷、归档工作贯穿于林改工作的全过程,做到林改档案资料字迹工整、内容规范、图形清晰、数据准确,确保今后在处理林权争议时有据可查,办理林权流转时有可靠凭证。

强化数字林业。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林权信息数据库,实现方便快捷查找林权信息,采用矢量化1:50000和1:10000森林地形图建立地理信息平台,将地理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相结合,构建了森林资源管护信息系统,实现了林权档案管理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为规范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保障林农权益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平台。

绿色中国: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请问贵县如何在注重生态建设,实施林权改革的基础上,搞活全县林业经济?如何破解助农增收的这道“难题”?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思考 篇7

之所以说,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是其可以促进财政部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预算资金拨付环节, 使国库财产充分发挥作用, 解决国民根本问题, 优化建设城市, 促进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迈进。具体来说, 主要是以下几点。

1.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利于开展财政部门监督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分配预算资金, 则是在预算资金执行前, 对预算单位予以全面的、详细的、深入的审核, 根据审核结果来合理预拨资金到预算单位账户上, 以便预算单位直接使用国家下拨的资金, 切实有效的解决单位存在的问题。此种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下, 国家公共财政的每一笔支出都是在严格的财政审核下落实的, 有效的降低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 要求相关财政部门彼此相关监督, 监督每笔财政支出, 及时发现预算审核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或不法行为。

1.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使得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对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申请进行严格的、详细的审核, 在确定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申请合理的情况下, 由国库单一账户向预算单位直接拨款。如此一来, 可以有效的避免预算单位预算资金申请, 受各级主管部门层层审核, 截留资金的情况发生, 这样可以使国库所调拨的资金真正用于预算单位解决问题, 促使国库资金充分发挥作用, 促进预算单位良好发展。可以说,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为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创造条件。

2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需要面对的困难

上文已经说明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所以加强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需要努力完成的工作。但在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 存在多种困难阻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

2.1 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在以往分散支付条件下, 各部门和单位使用资金时, 不受预算支付制度的约束, 可以自主的进行预算资金的应用, 这给部门和单位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 则改变了此种状况, 使部门和单位使用资金受到限制, 诸多自主支配资金的好处都消失殆尽。这必然会受到一些地方或部门的抵触。而造成此种情况发生,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部门或单位领导思想观念传统, 对国家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认识不足。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的情况下, 促进国家良好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以此来有效约束财政支出, 提高预算资金利用效率。但很多部门或单位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注重维护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利益, 严重忽视国家的发展, 阻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法治社会的当下, 依法办事是国家和人民都要遵守的准则。同样的要想科学、合理的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其法律依据。如此,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够依据相关法律, 对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予以有效的约束, 促使公共财政工作可以科学、合理的落实。但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能够有效的支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使其科学、合理的落实。所以, 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一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有效对策

3.1 大力宣传和倡导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落实, 需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了可以真正意义上转变部门或单位思想观念, 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应当大力宣传和倡导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指示精神。基于此, 从利于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利于国家良好发展的角度出发, 着重宣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 这可以使国民更为透彻的、清楚的明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其重要性, 如此可以改变国民的思想观念, 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受到国民的支持, 为更有效的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3.2 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

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可以有效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实施, 为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约束下的公共财政执行科学、合理创造条件。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 应当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解决方式, 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其一, 建立代理银行筛选机制。为了保证所选用的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良好的运行能力, 可以有效的落实预算资金调拨工作, 建立行之有效的银行筛选机制, 利用现有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 合理评价和筛选代理银行, 可以选择资信高的银行作为代理银行。

其二, 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也就是以财政资金收付实时监测为宗旨, 以实现严格控制国库集中支付为目标, 科学、合理的编制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 使其可以监督国库集中支付的每一环节, 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3.3 深化配套改革,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上文提及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也应当得到有效的处理。深化配套改革,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需要有效落实的工作之一。笔者认为具体的做法是:

其一, 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制度办法。如修订《国家金库条例》补充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细则, 使其可以支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

其二, 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就是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落实需要, 分析国家财政支出相关法律法规, 从而科学、合理的添加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其可以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法律基础。

4 结束语

在我国深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 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应当深入改革, 提高国家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 切实用到实际需求方面, 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推动国家良好发展。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则是符市场经济条件, 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其可以促进财政部门监督、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使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为有效解决国民根本问题创造条件。所以, 在现代化的今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当下,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必然情况, 这可以提升公共财政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当然, 全面且有效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还是比较困难的。对此, 从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展开, 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不足, 探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路, 希望对于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有所作用。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西梅.关于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10) .

[2]何冰, 蔚建国.浅论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

[3]朱松柏, 陈伏银, 刘文斌.浅析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C].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 2007.

[4]刘腊.浅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C].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专辑, 2007.

[5]田发, 宋友春.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12) .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篇8

一、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推进城镇化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 积极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先后两次出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2002年2月,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 部署了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2009年4月, 省政府又做出了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 在全省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 打破户口“二元”结构, 实行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 降低了城市购房落户标准。2009年12月, 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要求, 制定了沈阳经济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统一了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的户籍管理政策。总体来看, 由于积极稳妥地贯彻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 初步形成了政策顺畅、执行有力的良好局面,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充分体现积极稳妥, 改革创新。各地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陆续出台了“购房落户”政策。沈阳、鞍山等13个城市 (除大连以外) 都降低了城市落户门槛, 在“购房落户”方面, 实行了只要购买城市建设规划内的合法住房, 不分城市居民、农村居民, 无论新房、旧房, 不受住房面积限制, 均可以落户。全省小城镇“购房落户”更趋合理, 尊重购房人意愿, 可以在县 (市) 镇所在地购房落户, 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注重引进人才, 尊重意愿。为鼓励吸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特殊性人才, 各市纷纷放宽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规定普通高校、中专毕业生和企业所需人才的落户, 既可以落在单位, 也可以落到亲属家, 还可以落到人才中心的集体户口。为服务于经济建设, 全省已为各类人才入驻办理了四千多户、万余人口的落户手续。

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侧重鼓励投资, 支持创业。各市已经纷纷出台鼓励政策, 为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员落户创造条件。各市 (除本溪、营口、阜新和葫芦岛市以外) 均设定一定的投资数额, 对于符合数额要求的投资人均可办理落户。近年来, 全省共为二千多户、五千多位前来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员办理了落户手续。

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坚持规范管理, 保障权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针对一些非城镇居民久居城市、户口丢失、子女或父母投靠入户、计划生育超生落户等问题, 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实际, 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 进一步放宽入户条件, 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户口问题。近年来, 全省共解决“三投靠”户口22.2万户、33.1万人, 解决户口遗留问题21.3万件。

虽然辽宁省在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制定存在脱节, 依附在户籍上的一些政策没有完全消除。一些政府部门仍然按照“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来制定不同的政策, 不能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二是“购房落户”门槛过低, 增加了政府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的负担。三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 城市人口向农村倒流的现象日趋明显。四是城市房价增长较快, 农村居民到城镇购房落户意愿不强。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加以认真妥善解决。

二、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自从1958年, 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来, 国家逐步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并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和社保等一系列政策。户籍制度并非中国的独创, 国外也有类似的管理制度, 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但是和国外登记制度相比较, 中国的户籍制度除了担负基本的登记功能, 提供比较准确的人口数据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和不同的户口性质相配套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 以及通过户籍管理来达到限制人口迁徙的目的, 这是我国的户籍制度所独有的。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户籍制度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 由此产生了与户籍相关的“居住”和“暂住”等概念, 事实上造成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保、卫生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

由此可见, 现行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 它承担着各种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 对人口的流动, 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 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 有不同的福利标准。现行户籍制度的附加功能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和我国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 虽然不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 但是在当时户籍制度建立并逐步形成的历史条件下一种必然的选择。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不相适应。

不可否认, 户籍制度在我国历史中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同时, 户籍制度也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动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现行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定价和优化配置, 需要以人口的迁徙自由来保证。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现行的户籍制度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不相适应,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都在客观上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依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组合, 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必然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辽宁省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来,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 而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弊端则逐渐显现, 不能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氛围。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影响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步伐, 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稳妥的举措加以改革。

三、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 按照国家有关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 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同时,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统筹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 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切实把握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充分考虑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特别是容纳就业、提供社保的能力。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必须坚持统筹规划, 着力完善配套政策。必须坚持分类指导, 做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同时, 要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管理制度。既要以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推进改革, 又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结合起来。要坚持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县域工业,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走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引导农村人口自愿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推动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2. 加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衔接工作。

由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涉及社会低保、征兵优抚、医疗保险、土地、住房、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 因此, 必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 综合协调、规范有序地加以配套改革。应组织政府各相关部门, 围绕辽宁省深入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专题调研, 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例如, 在城市务工一定期限的新生代农民工, 政府可以提供“廉租房”等, 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安、改革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等有关部门, 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制定有关配套措施, 做好相关政策衔接, 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

3. 采取切合实际且较为灵活的户籍管理规定和办法。

要坚持因地制宜, 分步推进, 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优先解决举家迁徒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实行农民工市民化。对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 要改善公共服务条件, 加强权益保护, 为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在工作实践中, 有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应积极推广采用。如, 在居住地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居民, 准予在居住地落户。同时, 对被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人员, 允许在工作所在地落户。就读于辽宁省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或者省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毕业后在辽宁省就业的, 凭单位录取证明直接将户口迁移到就业单位所在地落户。夫妻间相互投靠, 或者父母与子女间投靠的, 以及赡养孤寡老人的, 在被投靠方或者赡养人的合法居住地落户。外商、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辽宁省投资、兴办实业或者引进资金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 可安排其一定数量的国内亲属在城市落户。外阜人员来辽宁省投资、兴办实业的, 允许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4. 提高对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认识, 规范管理, 加强督导, 确保政策实施到位。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 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中, 要坚持统筹规划、服务大局, 完善配套政策, 规范工作制度,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意愿, 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努力达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要坚持因地制宜, 创新管理, 加强对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加大工作考核力度, 全力做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培训、业务辅导工作。要充分认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将国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精神落到实处。

摘要:户籍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社会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辽宁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继续坚持正确原则和采取切实举措, 更加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推进制度改革 篇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 下一步将在扩大试点基础上, 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启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研究提出会计、技校等系列职称改革意见;研究制定《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职称评审管理办法》, 修改完善《境外职业资格在境内开展相关活动管理办法》。

据统计, 目前, 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550.4万人, 五年来, 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多万人、博士后5万多人, 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5亿人次, 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1288.4万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11:36:53。其中, 全国两院院士近1500人,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建议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集中支付制度试点改革已历时三年多,总的来看,试点进展顺利,运行平稳,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初步建立,资金收付方式日益规范,收付效率明显提高,财政监督明显加强。但离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由于改革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再加上对改革的认识不足,使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在分散支付条件下,各部门和单位使用资金时,不受预算硬约束,自主性强,资金存入银行既可生息,又可作为争取项目贷款的条件。改革后,这些好处将不复存在,因此,地方和部门自然会有抵触和阻挠。另外取消政府部门在商业银行的账户,商业银行减少了信贷资金的来源,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也会给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

认识上的不足主要是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存在误解。许多人认为国库集中支付使得财政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都归属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将不再拥有这些权力,这成为预算部门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理解、不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事实上国库集中支付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单位的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的前提下,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

(二)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在资金支付清算中存在以下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一是违规将财政预算内资金转拨到原有的实拨资金账户;二是违规改变财政预算内资金的用途或使用性质;三是违规将财政预算内资金转出专户并转储大额定期存单;四是使用预算内资金违规发放政策补贴;五是违规提取现金,并以虚假发票大量提取财政资金;六是代理银行违规划转财政预算内资金。这些问题的发生,反映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策还存在薄弱环节。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交易主体分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三方,其中,具有交易信息劣势的财政部门是委托人,具有交易信息优势的预算单位与代理银行构成代理人,它们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在财政直接支付活动中,预算单位可能会凭借信息优势及较小的风险约束来伪造虚假收款人,提供虚假收款人账户,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合同、虚假申请等,一旦违规行为得逞,财政资金由国库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划出或转移到非法“收款人”账下。对于财政授权支付而言,风险则更大,预算单位可能会提供虚假收款人账户,骗取或转移财政性资金,或与基层代理银行及有关人员合谋骗取或转移财政性资金。倘若不能有效减少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无法遏制国库集中支付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三)相关的配套改革尚未跟上,成为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的瓶颈。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政府的财政资金拨付管理发生重大变革。国库支出数将取代现行财政拨款数成为财政支出数。这样,国库核算信息将成为政府财政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库核算电算化的要求也提升了一个档次。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系统,财、税、库、行之间尚未实现横向联网,部门预算的无纸化操作难以实现,这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速率的提高。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人民银行地市级中心支行的账户管理手段落后,结算秩序不符合要求,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效果的发挥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预算法》是1994年通过的,而《国家金库条例》则是1985年通过的。随着我国的财政收入制度改革、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许多地方不能适应改革的进程,加上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健全等一些因素,使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缺乏足够的法律制度保证。

二、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实际运行中所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并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

(一)应当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认识。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文件中关于“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指示精神,真正做到统一思想,求得共识才能做到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处理好新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充分认识到“集中”不是“集权”、“收权”,也不是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财权的转移和重新分配,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必须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二)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出现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可以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解决方式,围绕着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展开。

1. 应健全代理银行的筛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选择具有资信的商业银行作为财政日常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具体确定代理银行,原则上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进行。

2. 应建立完备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紧紧围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财政资金收付实时监测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的现代财政资金收付监督管理模式。(1)财政部门要以实施“金财工程”为契机,加快财政部门与代理银行的微机联网步伐,实现财政与代理银行信息资源共享。(2)建立资金支付有效制衡机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付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资金用款计划的申报、审核、批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的审批,以及资金的申请、支付、审核、复核、清算、会计核算、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相互独立、互为制约。二是建立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财政资金支付清算的内控管理制度,防止资金支付清算风险。(3)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对财政资金进行跟踪问效。(4)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的投诉机制。及时受理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和收款人投诉,研究投诉受理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认真解决好资金支付中发生的投诉问题。

3. 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1)在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之间实行绩效合同制度。把预算单位、代理银行的薪酬和考评与贯彻国库集中支付政策的好坏紧密联系起来。(2)提高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违规行为的成本。代理人之所以要做出违背委托人意志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能够获取额外的好处,而不被委托人发觉;或即使发现,损失也很小。因此,要提高代理人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通过利益激励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以最大程度地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取向。

(三)必须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必须进行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紧制定和完善改革的配套制度办法,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需要。如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做好《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及相关资金清算等办法上升为法律或部门规章等工作,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法制建设, 增强改革的权威性、合法性与不可逆转性;研究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研究制定改革后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国库支付凭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代理银行代理财政业务手续费的支付标准和预算单位提取现金管理办法, 既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又保证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2.全面推进财政其他支出管理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作用。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 离不开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同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是国库集中收付的基础, 只有将预算编制细化到具体预算单位和具体支出项目, 国库部门才能将改革推进到基层预算单位, 将资金支付到项目并监督资金的正确使用。政府采购是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的重要前提, 政府采购规模越大, 财政直接支付的额度越高, 国库集中支付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必须与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相互促进, 才能共同构筑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充分发挥改革的效能。

上一篇:职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下一篇:煤矿开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