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倾向

2024-07-12

网络成瘾倾向(精选九篇)

网络成瘾倾向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北京等18个省 (区、市) 城市中学生进行分层抽样[3]。各省级单位按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抽选调查城市。各城市随机选取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高中各3~6所;分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整群参与调查。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分6组, 年龄12~18岁。受试中学生共181 832名, 男生88 808铭, 女生93 024名。

1.2 方法和指标

由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测试队, 统一按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规定的步骤、方法, 在学校积极配合下, 以班为单位, 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完全达到要求。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 与网络有关的内容, 如每天上网时间、上网目的和网络成瘾相关行为等。主要分析指标有2类, 均以“过去7 d”为时限, 其中“每天长时间上网”界定为:每天上网时间都在4 h以上。“网络成瘾”指应出现以下10项指标中的至少5项:①过去7 d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②不上网时, 仍在想网上内容;③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④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⑤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 或干脆逃学;⑧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⑩借上网以摆脱困惑、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2]。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男、女生长时间上网报告率 见表1、图1。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年级间比较, △△P<0.01;性别间比较, **P<0.01。

6.7%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超过4 h, 男生为10.1%, 女生为3.5%, 各年级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 。男、女生报告率均随年级呈上升趋势, 高一达到高峰, 高中各年级均显著高于初中各年级 (P值均<0.01) 。

2.2 不同年级男、女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表2显示, 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8.6% (男生为12.4%, 女生为5.0%) , 各年级男生均高于女生。男生从初一到高一网络成瘾报告率呈逐步上升趋势, 高一达最高峰 (14.8%) , 其后波幅较小;女生报告率升势相对缓慢, 也在高一达到高峰 (6.0%) , 其后略有回落。该报告率的性别差异 (男生>女生) 、学段差异 (高中生>初中生) 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初中阶段网络成瘾报告率伴随年级上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2.3 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目的比较

表3显示, 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目的居前3位的分别是聊天 (80.9%) 、玩游戏 (77.0%) 和多媒体娱乐 (69.4%) , 显著高于其他内容。初、高中生上述上网目的顺序基本一致, 聊天、玩游戏分别位于初、高中生之首。

对网络成瘾者上网目的 (可多选) 的分性别比较显示, 男生顺次为玩游戏 (90.9%) 、聊天 (79.7%) 、多媒体娱乐 (71.1%) 、下载软件 (44.9%) 、看新闻 (33.9%) 、BBS讨论 (27.3%) 、收发邮件 (25.3%) 和查阅学习资料 (22.5%) ;女生顺次为聊天 (93.0%) 、多媒体娱乐 (83.0%) 、玩游戏 (67.8%) 、下载软件 (40.6%) 、看新闻 (36.1%) 、BBS讨论 (35.7%) 、查阅学习资料 (29.6%) 和收发邮件 (26.9%) 。见图2。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初中或高中年级间比较, **P<0.01;所有年级间比较, △△P<0.01;性别间比较, ◆◆P<0.01。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网络成瘾”是“网络成瘾障碍”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的简称, 专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冲动、失控的上网行为, 从而对自身健康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性损害。不过, 根据青少年的问卷自我报告率只能获得筛查率, 准确地说, 所反映的实质上是“网络成瘾倾向”。大量研究显示, 青少年是最易产生网络依赖的群体;多发生在初上网的1 a内, 且多起源于聊天室、多用户网络游戏等双向交流服务途径[4]。如果听任那些具备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继续发展, 可能导致以下危害: (1) 因沉湎于虚拟网络而脱离现实生活, 产生精神“信息焦虑”, 性格缺失, 弱化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人生观的建立, 最终导致自我迷失。 (2) 弱化人际交流能力。高度依赖网络的青少年往往在网上潇洒自如, 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 忘记了同学、朋友、家庭和师长, 走向离群、孤傲和个人主义膨胀。 (3) 网络成瘾现象对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很大。许多原本学习刻苦、善于钻研的学生逐渐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加之睡眠不足, 常出现迟到早退、组织纪律性差甚至逃学、旷课等问题。有的为达到多玩游戏的目的而说谎、欺骗、偷盗、破坏公物, 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5]。因此, 为保障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对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控制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本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流行率为8.6%;低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成瘾率 (8%~13%) , 基本反映我国现状[3]和近年来国内学者使用同一标准对不同地区群体进行的调查[6,7,8,9]。这些调查共同展现以下规律: (1)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2) 社会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相对不发达地区 (其中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网民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状况) [10]; (3) 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 (4) 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中有群体聚集现象, 和学习负担密切相关。最后这一点既表现为职高学生较高的报告率, 也表现在学习负担沉重的高三学生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一等方面。民盟北京市委2001年发布的“电子网络游戏与未成年教育”称, 当时北京市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初中生已达11.8%, 高中生为15.1%, 明显高于本类研究结果, 可能与使用的筛查标准不一致有关[11]。长时间上网和网络成瘾有关, 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现象也非真正起因于贪玩。换言之, 该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刻的动因。网络成瘾倾向和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一样, 与青春期身心的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环境时尚, 二是“行为的自我创造性”[12]。例如, 男生比女生更易网络成瘾, 与男生更易接受网络技术并享受其带来的快乐期望有关。此外, 男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行为发展不同步, 盲目性、冲动性较大也有重要作用。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易网络成瘾, 尤其高一急剧上升, 与他们正处于高度觉醒状态中的独立性, 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 以及家长、教师的影响力下降相关。高三学生网络成瘾率的回落固然起因于多数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 来自教师、家长的催促不断强化, 自主时间越来越少等客观因素, 但这些环境压力对那些具有高度成瘾倾向者而言只是暂时的、表面的。Pratarelli等[13]分析发现, 网络成瘾青少年实际上和物质成瘾者有共性, 只是其强烈欲望不是物质 (香烟、酒、药物) 而是精神, 而且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控制、节制能力;也就是说, 他们通常只想到要实现这些需要并满足于自己在该行为过程获得的快感, 而全然不顾后果。Ebeling等[14]观察网络成瘾青少年上网过程反映出的人格特征, 发现他们实际上很少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 (如搜索信息) , 真正想做的只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满足性渴求, 甚至仅在利用网络来装饰自己的人格面具。目前, 国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很多尚停留在流行病学调查阶段。针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动因的深入分析亟待开展。

在网络时代, 既要积极鼓励、引导青少年进入网络世界, 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 加强对收集学习资料、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健康娱乐等实际功能的引导, 同时应把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到公共卫生的高度来认识, 动员全社会参与, 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①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完善相应政策, 加大对网络、电子游戏厅、网吧等的监督管理力度。②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心理辅导,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征和个体、群体行为聚集性,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③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 营造良好的人际交流氛围。④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生活制度的同时, 丰富他们的文娱体育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从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净化心灵。⑤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认知的积极引导作用。本研究所发现的一些流行性规律和特征对制定正确措施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例如, 已知中学生以娱乐和舒解压力为主, 聊天、玩游戏、多媒体娱乐位居前3位。上网目的有鲜明的性别差异:男生爱玩游戏, 尤其是打斗性、攻击性游戏, 反映出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女生则爱和兴趣相投的人聊天, 希冀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 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能对同情自己的人倾诉, 获得安全感, 寻求情感支持。应针对这些需求加大投入, 制作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博客天地, 让他们在舒缓身心压力的同时有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对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都将发挥正向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流行现状及其表现特征, 为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对18个省 (区、市) 城市181832名中学生长时间上网和网络成瘾倾向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中学生长时间上网报告率为6.7% (男生为10.1%, 女生为3.5%) ,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8.6% (男生为12.4%, 女生为5.0%) , 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随年级而上升, 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高一达最高峰。有成瘾倾向者位居前3位的上网目的分别是聊天、玩游戏和多媒体娱乐。结论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网络成瘾讲稿 篇2

网络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的平台,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网上信息常常夹杂着变态的负面文化,鼓吹与社会主导文化背道而驰的世界观、人生观、婚恋观、伦理观等,对青年学生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据调查显示,上网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

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因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消耗金钱,不敢告诉家长,导致抢劫等。再则,青少年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将不经过滤的信息完全暴露在孩子面前,而他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要差,对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醒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加以抵制和消除。

2、影响学业的完成

网络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并阻碍他们在其它方面的发展,使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

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逻辑思维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学习上不成功,受老师训斥比较多或缺少朋友的学生,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成瘾甚至使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

3、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虚拟的网络世界,往往挤占了课余运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不仅伤眼,也容易造成背部损伤和腰部损伤,长时间生活在烟雾弥漫和酒气熏天的污浊空气中,会直接引发肺病,同时还会降低人的免疫能力。

英国一项研究证实,电脑的低能量的x射线和低频电磁辐射,容易引起人们中枢神经失调。过长时间上网还可能患上。网络或游戏成瘾症”,轻者精神依赖,不上网就焦虑、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重者与毒品成瘾相似,完全被游戏和网络控制,难以摆脱,整个人变得不可理喻,没有自尊,为上网可以不择手段。由于大脑神经持续兴奋,常使内分泌失衡,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青少年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业,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教学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迷上网吧以后,不仅成绩下降,而且变得目光呆滞,沉默寡言,孤僻怪异,易暴易躁,让人不可捉摸,也不再与同学说笑玩耍了,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发愣。举个例子,一个重点中学的尖子生,自从迷上网络游戏以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钱不少不说,问题是从此他就象换了一个人,一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孤独,感到周围的人都很陌生,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认为他患了一种“自闭症”。

有的中学生上网聊天、交友,侃得天昏地暗,以为浪漫之极,遇到了知己。然而,网上交友,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据一项香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交友的调查显示,有70%的青少年在网上结识新朋友,其中50%的青少年网上会与网友见面、通信、打电话等。网络专家指出,由于网络具有跨国界的特性,因而各种骗术层出不穷。中学生思想单纯,与网友交谈时往往实话实说,结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以致上当受骗。

目前世界上的色情信息网站多达几十万家,在互联网上可以随便点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加上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往往经不住诱惑,怀着好奇心理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东西阅读。一旦堕入其中,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上网吧是要花钱的,没有钱玩游戏,就向家长要!向同学借!慢慢地学会了说谎,乃至去偷!去抢!

专家介绍,那些网络暴力游戏往往设置为积分制、对抗情景和类似于现实的场景,长时间感受这种近似逼真的体验,使青少年习惯了打打杀杀与血腥场面,已经分不清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把游戏与生活实际相混同,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更剧烈,富于攻击性,暴力倾向更强,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毫不犹豫地把在虚拟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导致一些悲剧发生,这正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首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应引导他们对网络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所认识,改变其已形成的不合理信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生活只是人现实生活的一个部分,网络生活绝不可能替代现实生活,引导其建立正确的观点: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要学会积极利用网络的虚拟世界为自己服务,让电脑和网络成为自己认识、改造世界的有益工具。

其次,可以让网络成瘾者就上网问题与他人或自己进行辩论。让网络成瘾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不良心理和行为取向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沉溺于网络的危害,尤其是在网瘾发作时让“理想自我” 与“现实自我” 进行辩论,让内心的理智感、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失败感等进行斗争,痛下戒网决心,增强自己的戒网动力。

再次,让网络成瘾者把上网的弊端和上网成瘾后被自己忽略的有益活动按重要性不同列在纸上,贴在能经常看到的地方,每天多次大声对自己说出上网的危害和上网成瘾后被自己忽略的有意义的活动,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瘾行为和现实生活之间所作选择的差异,同时引导成瘾者在出现上网的念头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一定能戒除”、“我一定能行” 等,反复强化,增强自己的意志

包括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主要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出现某种行为之后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或者出现次数减少甚至不再出现。网络成瘾者可视戒除的进展情况给自己以小小的奖励或惩罚,但注意奖励或惩罚的内容应与上网无关。奖惩既可以由成瘾者自己执行,也可以请同学、老师等协助执行。

厌恶疗法是把网络成瘾作为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当出现目标行为时,就反复呈现某种厌恶性刺激。比如:反复想象自己长时间上网后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与精神状态很好时比较,让其厌恶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从而激励其进行改变,这时要注意的是防止厌恶对象泛化。此外可以结合成瘾者的上网习惯,在控制不住、非常想上网时给他们服用一些其厌烦的东西,比如催吐药或他们极其讨厌的一些食物等,使其产生恶心、呕吐等厌恶反应,同时督促者反复用语言来强化这种反应,直到成瘾者对网络产生厌烦,自动戒除网瘾,注意此时选用的厌恶刺激要安全、适量。还有就是当网络成瘾者有上网的想法或冲动时用一些影响其身体舒适的方法。比如弹橡皮筋,就是让网瘾青少年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他们有上 网的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让其产生疼痛感等不好的生理反应,进而放弃上网行为。

此法主要使用于中、重度网络成瘾者,需要家长或其他教育者的协助,教育者可与网瘾青少年协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计划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做到不上网或只偶尔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74,时、第二周减为64,时、第三周减为54,时⋯⋯ 在减少时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心理的放松来对抗因网瘾发作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改革传统的德育手段,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工作。建立寓德育于其中,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校园网及各种优良网站表彰优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建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性,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从而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也可以通过网络主题班会,围绕某一主题(如《绿色家园》,《自觉磨炼意志》),在班会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网页制作,在课堂中由学生主持、介绍,教师适时地引导并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受到教育。

网络成瘾倾向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干预方式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他们正是通过电子产品、通过游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为游戏里有通关,从而获得成就感;同时又能有实时互动,有趣味性;有朋友,就有陪伴,弥补了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导致的孩子心灵孤寂。虽然中学生一进入网络,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就没有了界线,然而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于是逐渐走向网络成瘾的深渊。有研究者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背后其实是心理问题,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和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网络成瘾中学生及其家庭系统地进行心理干预,应该是解决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影响因素

一个人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学习和工作或者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者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中学生网络成瘾主要倾向于以下几种因素:

1.个人因素

中学生的发展任务就是在学习我是谁,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帮助他们能够界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标。网络或许不是影响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表明,个人特质越负向的学生,越容易偏向较负面的网络行为,也越容易有网络成瘾的倾向;反之,个人特质越正向的学生,会偏向正面的、信息性的使用行为。总的来说,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个人因素主要倾向于满足感的缺失:包括学业失败、孤独感、人际障碍等,还有生理人格方面的因素,如不成熟、自控力差等。

2.家庭因素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他们所受的家庭因素模式及成员之间的相处态度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网络成瘾可能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有研究表明,94.5%的网瘾中学生对父母产生敌意,46%的网瘾中学生在童年时期受过重大创伤,可见家庭因素的影响是最为主要的。很多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家长平时都很少与孩子交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去打麻将或者喝酒跳舞去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说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因素,最主要的是家庭。网络成瘾的孩子60%都是父母导致的,这些中学生普遍缺乏对父母的同情心和理解。

3.学校因素

过度上网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倦怠,部分网瘾中学生的老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绪暴力,爱发脾气、爱训人;学校评价系统过于单一,一味地用成绩好坏评价学生。初中是最容易染上网瘾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学校的常见问题有考试焦虑、学校困难、学校适应不良、逃学等,于是网络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乌邦托和避风港,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网络成瘾。在很多学校的教育中,文明上网和学校教育很难融合在一起,有些学校也组织网络比赛、咨询查询比赛,结果很多中学生不懂得怎么上网查询资料、建档,只知道玩游戏,这无疑也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和悲哀。

二、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

网络成瘾看起来也有着与赌博成瘾、购物成瘾等行为成瘾相似的行为症状,沉溺于网络的人语言沉溺赌博的人有着相似的难以控制行为的“停止无能”现象。对于网络成瘾的治疗一般以行为和认知疗法为主,几乎不涉及药物和理疗手段。具体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心理干预

目前,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中,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针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常见的一些想法,如“除了上网我一无是处”“除了网络,这个世界没有人关心我”,等等。治疗中,治疗师通过挑战网络成瘾者的内在想法,探讨自我中心思维、依恋人格,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网络、对自我、对世界的态度和行为,训练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网络成瘾的行为。还有的高校心理教师通过网络QQ聊天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跟踪辅导,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从而引导网络成瘾的学生把网络上的机智、幽默和爱心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上来,进而逐渐改变他们的上网习惯。

2.家庭干预模式

要根除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就要修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父母一定要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为中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示范。在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些家庭因素中,父母对网络的态度和行为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父母对网络是积极的态度,那么孩子一定对网络也是积极的态度。所以,家长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时代,针对孩子迷恋网络要正确运用教育方式,不能把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孩子独立于家庭系统之外而进行治疗,应该结合其家庭进行系统治疗,把治疗的重点放在父母自身的问题上,改变父母的应对方式,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个性特点,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治疗网络成瘾。

3.学校干预模式

学校要将同样存在网络成瘾问题的中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关于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知识的讨论,通过团体讨论的形式,增加网络成瘾中学生的认识,找到各自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并逐步在团体中练习社交技能,最终实现团体内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戒掉网络成瘾的陋习。

然而在目前的大环境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游戏等成瘾源头的生命力之强,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学校要建立校园网,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影响学生;还要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为其提供一个理解的氛围,让他们重新找到自我,从心理上彻底斩断网瘾;此外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他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总的来说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在干预中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各因素的影响倾向,对症下药,可以有效帮助其早日摆脱对网络的单一依赖。除此之外,还要辅之以合理的引导与启发,让中学生能很好的利用网络这一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真正发挥出它的工具性、实用性,还有它快速、高效、便利的特性。

总之,要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因为中学生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业和文盲半文盲率升高,也影响中学生身体发育,对体能体格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素,还会对家庭幸福社会发展产生很负面的影响。在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正和干预之前,对行为内在的动因须有基本乃至透彻的了解,否则只是简单化的制止行为,非但是无效的,而且还是反效的。例如现在出现了很多戒网瘾学校,因为缺乏监管和家长们的病急乱投医,引发了很多的社会悲剧。所以我们要通过科学的途径,积极的沟通、正确的引导、心理干预以及外出参观、运动、旅游等手段,使网络成瘾的中学生更多的接触现实生活,培养更多的网络以外的爱好,从而摆脱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李真,王玲凤.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责任心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02):269-271.

[2]段佳丽,孙颖,韩霄,耳玉亮,霍达.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伤害行为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06):646-650.

网络成瘾倾向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篇4

杨某, 男性, 17岁, 汉族, 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 迷恋网络游戏, 精神不振, 心理焦躁, 学习状态不好。

杨某出生于县城郊区农村, 独生子, 家里有父母及爷爷奶奶共5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父母在沿海异地打工, 夫妻感情不和, 主要由母亲管教杨某并负担其学费和生活费。假期杨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但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杨某性格偏内向, 较固执。

求助者SCL-90心理测试结果:焦虑:2.86;抑郁:2.83;强迫:2.21;偏执:2.45。结果显示, 焦虑、抑郁接近中度痛苦水平。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很想溜出去上网,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想改改不了, 感到焦躁、郁闷。

2.个人陈述

来职中后, 职中一年第一期学习较认真, 一年第二期觉得上课学不到什么东西, 加上父母闹矛盾, 爸爸很少管我, 周末多数时候在网吧上网。

本期 (二年一期) 听说上届毕业的学生就业不好, 更不想用功学了。近一个多月来, 好像难以摆脱上网了。星期日多数时候在网吧, 有时候也想克制一下, 不去网吧, 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又到了网吧, 钱用完了就借钱上网。最近有两次晚上睡觉熄灯后悄悄爬起来翻学校围墙出去玩网络游戏, 其中一次被学校抓到, 扣了班上的分。如果再犯, 学校就要处分, 甚至劝其退学, 此事老师、同学、妈妈都知道了。其实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 只是过一学期就要就业了, 我不想被开除, 也不想太伤妈妈的心, 想改掉玩游戏的毛病, 但我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想改改不了,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感到焦躁、郁闷。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摄入性谈话时, 求助者衣着有些不整, 精神不振, 心情烦闷, 但思维清晰, 谈吐正常, 有自知力和求医愿望。

班主任反映:本学期学习不认真, 有时抽烟, 有两次晚上跑出去上网, 不过不旷课, 上课不吵闹, 平时不打架斗殴, 不与老师顶撞。

同学反映:他以前表现还不错, 有时也打打羽毛球, 现在喜欢上网, 上课有时打瞌睡。因为上网有时没有钱吃饭。他不爱多说话, 好朋友不多。

母亲反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 儿子杨某无重大疾病史, 以前还比较听话。现在迷恋网络游戏也许与父母不和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和支持有关, 母亲有时不能按时给儿子寄生活费。

四、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 根据学校新生体检结果, 身体健康。结合求助者出现问题的时间短、精神痛苦程度不高、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而且有明显的引起原因——迷恋网络游戏, 因此, 可排除求助者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求助者主客观统一, 知情意统一, 个性相对完整稳定, 符合郭念锋教授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而且有完整的自知力和积极的求医行为, 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无典型精神异常症状, 因此, 可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求助者的问题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 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属于常态心理冲突。按照许又新教授区分神经症与正常的三项指标评分, 总分为3分, 且病程不到2个月, 无典型神经症症状, 因此, 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求助者属于常态心理冲突, 心理刺激较小, 病程小于2个月, 影响不大, 未泛化, 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求助者迷恋网络游戏, 从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评估, 求助者具有网络成瘾 (IAD) 倾向, 但未构成典型的网络成瘾。

综上所述, 求助者的问题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改变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最多只有星期天可玩两小时;用新的行为活动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2.中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改变对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认知偏差;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做到两个星期天不超过一次, 一次不超过两小时;用新的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进一步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3.最终目标

帮助求助者形成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克服焦躁、郁闷情绪;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形成正确适当的上网行为。

六、咨询方案

1.方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在认知疗法中, 主要采用认知重建、自我辩论和反思性日记法。在行为治疗中, 主要采用行为契约、行为强化、身心放松和厌恶疗法。在社会支持疗法中, 主要是建立由班主任、同学朋友、家庭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2.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1次, 每次50分钟。从第二次起, 约定在每周星期五第七节课时间。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建立咨询关系;摄入性谈话, 了解求助者主要问题、成长经历, 初步明确求助者的问题属网络成瘾性一般心理问题;SCL-90测试;布置家庭作业:自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下次与咨询师交流。要求求助者停止翻墙出去上网, 周末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两位同学监督。如自己控制不住或心烦, 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转移注意力。

第二次:检查家庭作业, 分析求助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 协商制定咨询方案。求助者完成了家庭作业, 上周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但星期天上网半天, 超过2小时, 没有请同学监督。咨询师通过典型案例和图片以及对网络成瘾原理的解释, 让求助者领悟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了“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的认知偏差, 认同了过度可能成瘾、成瘾危害极大。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咨询方案, 并达成如下行为契约:第一, 非星期天休息时间不去网吧上网,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二, 星期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三, 当出现上网玩游戏的念头或冲动时, 拉弹手腕上的橡皮筋, 让自己痛苦, 同时想象网络成瘾患者的痛苦画面, 然后做身心放松;第四, 课余时间, 特别是周末邀要好的同学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如文体活动、郊游等, 以转移注意力, 培养新的兴趣;第五, 每天晚上写一篇反思性日记, 反思自己一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自己是如何调节的, 有何新的认识和经验体会。以上五条约定暂行两周, 不得违约。当天遵守得好, 给自己奖励, 吃一个好菜或买一份自己喜欢吃的零食, 或在日记中表扬自己, 或给自己的亲人和好友打个电话。

第三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学习身心放松操;通过自我辩论、语义分析技术矫正求助者在学习、就业、家庭关系中的认知偏差;讨论如何获得社会支持。求助者基本遵守了契约, 只是日记写得较肤浅, 新的兴趣活动开展不经常, 星期天上网还是超过了2小时。求助者同意向父母和班主任汇报自己的改正计划和进展, 愿意寻求沟通和支持。

第四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通过讨论、认知重建帮助求助者建立起对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求助者遵守了契约, 并主动找班主任谈了心, 给妈妈打电话汇报了情况。班主任在班上表扬了他, 妈妈开导鼓励了他, 并答应如果改得好, 每月多给100元生活费作为奖励。班主任和母亲的心理支持与行为强化收到较好效果。协商同意将五条契约中的第二条改为每两个星期天上网不超过1次, 每次不超过2小时, 其他四条不变。另外, 求助者同意生活费暂时由班主任代管, 以限制上网条件。

第五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进一步明确治疗原理,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 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星期天没有出去上网。由于学校将要组织班级排球赛, 班主任安排求助者星期天参与了排球训练。咨询到了关键时期, 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严格遵守五条契约, 多和同学一起玩, 积极参与练球和比赛, 加强内控和外控, 坚决不翻墙出去上网。本周星期天最好不去上网, 要上一定不超过2小时,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

第六次: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及相关承诺, 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星期天去上网了, 但没超过2小时, 有同学监督,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母亲、班主任都给予了表扬, 求助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决定近两周不上网, 一周星期天练排球, 一周星期天到双州公园玩。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七次:求助者遵守了契约兑现了承诺, 排球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求助者与咨询师一道总结了成功原因, 讨论了下周的对策。

第八次:求助者取得了成功, 已经连续两周没去上网了, 注意力和兴趣逐渐转到排球和羽毛球上, 情绪恢复正常。求助者做SCL-90测试, 与咨询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 并明确今后的注意要点。结束咨询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基本形成了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 克服了焦躁、郁闷情绪, 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了翻围墙出去上网的行为。SCL-90后测显示, 焦虑、抑郁、强迫、偏执因子分均小于2分, 达正常范围。求助者自评认为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 相信今后自己能保持正常。班主任和同学反映, 该生改掉了迷恋网络游戏的行为, 学习比以前认真, 参加班级活动比以前积极。家长对其进步感到满意。

点评: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这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 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案例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在学生中较常见和典型, 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典型对象。本案例不仅咨询规范, 而且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社会支持疗法等综合疗法, 这是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的有益尝试, 具有借鉴意义。本案例的心理辅导策略, 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潜能”开发理念和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本质, 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

(点评人:郭铁成, 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湖南省首批教授级高级讲师。)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 对一位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三个阶段八次咨询, 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在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倾向,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 篇5

本报讯(记者孔令敏 通讯员庄海红 李自俭)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网络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据悉,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目前网络成瘾共分五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北京军区总医院经过近4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从3000多名网络成瘾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抽取1300余份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临床跟踪研究,制定出《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该《标准》界定了网络成瘾的“症状”、“病程”及“严重程度”。

专家认为,这一《标准》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医学界长期以来无科学规范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历史,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方面提供了依据。《标准》也为临床医学增加了一个新病种,填补了医学界的一项空白。据了解,《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报批卫生部后,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上网成瘾被列入精神病治疗方法是疏不是堵

你的孩子爱玩魔兽游戏吗?如果他连着十几个小时不吃不睡、沉迷游戏,小心,他可能已经“病”了。

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现象

15岁学生玩网游

12小时不下网

15岁的小宇(化名)在省会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上周六下午一放学回到家,小宇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上网进入《魔兽世界》。直到第二天凌晨5时,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他才揉着红肿的双眼倒头睡去。

看着儿子在网上整整泡了12个小时才下线,小宇的父母却怎么都睡不着了。

原来,小宇这样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已从刚入高中时的前三名掉到了如今的二十几名。当父母劝他少上网打游戏时,他轻则不搭理,重则对父母发脾气。

眼看着好不容易考上重点中学、对学习的兴趣一天不如一天的儿子,小宇的父母心急如焚。昨日,他们找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孔德荣,希望她能开导开导儿子。

与小宇交流后,孔德荣找到了症结。原来,在初中时小宇的成绩没下过前三名,但到了高中以后,老师教学方法、学习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还没有完全适应的小宇成绩开始下降,再加上经商的父母只顾着挣钱,与小宇很少交流,他只好通过网络游戏来排解心里的烦闷和恐慌。

最后,通过孔德荣做心理疏导,小宇和父母均满意而归。

标准

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以前的网络成瘾往往被诊断为一种心理行为障碍,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没有纳入精神病范畴。”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孔德荣说,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

孔德荣说,与海洛因、大麻成瘾一样,网络成瘾最初也没有列入精神类疾病,医学临床上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但这类能对人造成躯体依赖、心理依赖的行为,后来被列入精神病范畴。与此相同的是,网络成瘾同样会对人体造成躯体和心理的依赖。

“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其中,玩游戏成瘾中以沉迷于《魔兽世界》的人居多,很多患者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区分的程度,离开了网络什么都做不了。”孔德荣说,对网络成瘾的群体来说,网络就是一种电子海洛因,从2000年以来,网络成瘾的患者开始出现,近两年有猛增的趋势。而目前在青少年心理门诊咨询中,因玩电脑游戏而不想上学的患者,占到了30%~50%。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北京市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治疗

方法是“疏”不是“堵”

“网络成瘾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孔德荣说,《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确立,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机构收治,不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且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提供了途径。

“网络成瘾的背后都有现实的因素,治疗的原理是疏不是堵。”孔德荣说,她曾询问过很多有网瘾不想上学的孩子,离开校园准备去干什么,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想到网吧里去。而很多父母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孩子爱上网玩游戏的苗头后,往往把家里的电脑拔掉网线,或者干脆封起来,结果是孩子开始偷偷到网吧打游戏,甚至离家出走。

“只有帮孩子解决现实中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戒掉孩子的网瘾。”作为我省预防医学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孔德荣说,如果发现孩子已对网络游戏达到上瘾的地步,一定要到专科医院找专家进行咨询、治疗。(记者 陈永君)

我国将玩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对绝大多数魔兽游戏迷来说,游戏只是游戏。但是,玩魔兽游戏上瘾,甚至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相区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昨天,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推荐阅读 深圳发生袭警暴力事件 深圳宝安区整治非法营运致摩托仔身亡后,发生群众围堵石岩交警大队并砸、烧警车。美诬称我黑客攻击奥巴马电脑[资讯] 官员犯罪称不懂潜规则 [资讯] 油价有望本月全面下调 [财经] 揭秘:美国历任总统豪车座驾 [财经] 图集:风云人物VS牛人牛车 [健康] 人们不常吃的10种健康食物 [健康] 女人在床上不要做的五件事 蔡英文竟笑马英九没街头经验[旅游] 绝非PS 吓傻眼的真实奇景![旅游] 诡异!卫星拍下25幅诡异图案 [读书] 百年回望李鸿章亦有可敬处 [读书] 努尔哈赤疑案与清皇族崛起之谜 [读书] 让曾国藩栽了跟头的天津教案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其中,玩游戏成瘾中以沉迷于《魔兽世界》的人居多,很多患者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区分的程度。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陶然认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确立,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提供了途径。“网络成瘾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

据悉,这部由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名词解释·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倾向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卫生类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共有700 名学生参与调查, 得到680 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97.1%。其中男生42 人, 女生638 人;一年级156 人, 二年级225 人, 三年级147 人, 四年级152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等。

1.2.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4]采用台湾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CIAS) , 量表的26 个题目被分为5 个维度, 即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题项的答案为4 级计分, 所得分数越高, 表明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

1.2.3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5]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 , 该量表共有27 项, 分为6 个因子, 即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与适应、其他因子, 没有发生计0 分, 如有发生则根据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计1~5 分, 该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49 2, 分半信度系数为0.880 9, 重测系数是0.686 1。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倾向现状

本次调查中有92 名护生被界定为网络成瘾倾向高分者, 占被试的13.5% (见表1) 。性别、是否住校在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上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非独生子女的网络成瘾倾向量表总分高于独生子女 (P<0.05) ,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2.2 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的关系 (见表3)

除了丧失因子之外, 网络成瘾倾向高分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3 网络成瘾倾向预测模型 (见表4)

生活事件量表中进入方程的因子有其他和人际关系两项 (R2=0.13, F=48.99, P<0.01) , 均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能解释网络成瘾倾向12.6%的变异。

3 讨论

3.1 高职护生网络成瘾倾向现状

本次调查中, 有92 名护生被界定为网络成瘾倾向高分者, 占被试的13.5%, 与已有研究[6~8]比较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职业学校课业负担较轻, 学生较少体会到学习压力;目前各大医院扩建, 护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好, 就业压力较小。护生学习兴趣不高、自我约束力差、远离故乡导致孤单等都有可能是本次调查网瘾检出率较高的原因。

本研究认为, 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倾向, 与唐志红等[9]的结论一致, 一方面可能由于有多个孩子的家庭, 家长与子女沟通时间有限, 关怀不够, 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温暖较少, 故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已有文献报道, 父母教养方式中缺少情感温暖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容易造成网络成瘾[10]。另一方面是由于子女相对较多, 父母对孩子监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孩子在缺少家长正确引导和监管之下随意上网, 上网机会多, 时间长了便会出现网络成瘾。

3.2 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的关系

高职护生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 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与适应、其他因子等与网络成瘾关系显著。当生活中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 也很容易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心理障碍, 因逃避现实而沉迷网络。

进入网络成瘾预测模型的有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 能解释网络成瘾倾向12.6%的变异。高职护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朋友、同学、家人等的关系, 本次调查的护生中有70.6%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一切以自己为中心, 缺乏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人际关系难以调解时往往会引起压抑和痛苦等不良情绪, 而上网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生活事件中的其他因子包括恋爱、打架、被责骂、讨厌上学等问题。部分高职护生存在厌学情绪,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无自主性, 进入学校后发现对该专业没有兴趣, 便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护生刚刚从管理严格的中学步入职业学校, 相比中学来说, 职业学校的学习相对轻松, 也没有升学压力, 再加上自身学习习惯不好, 自控能力较差, 时间长了, 不断下滑的成绩会导致其越来越不喜欢上学。厌学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喜欢用上网的方式来麻痹自己, 减轻学习成绩差的痛苦, 网络成瘾后势必又会影响其学习成绩, 形成恶性循环。当家长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时, 则会埋怨、责骂学生, 从而导致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学生便又会通过上网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参考文献

[1]Davis R A A.Con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 :187-195.

[2]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 Behavior, 1998 (1) :237-244.

[3]陶然, 黄秀琴, 王吉囡, 等.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10) :1188-1191.

[4]陈淑惠, 翁丽祯, 苏逸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 2003, 45 (3) :279-294.

[5]刘贤臣, 刘连启, 杨杰, 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 1997, 10 (1) :15-19.

[6]马景丽, 郭丽光.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J].科技咨询, 2012 (32) :175-177.

[7]陶立新, 吕子静, 李长雅, 等.高职护理大学生网络使用及成瘾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327-328.

[8]张士辉, 严玮, 马志研.高职生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5) :27-28.

[9]唐志红, 周世杰.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风险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27 (1) :51-53.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调查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调查研究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 其方便性、快捷性和强大的功能得到了人们尤其是广大学生的青睐, 但是, 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进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等问题, 并从非临床医学角度认为手机成瘾倾向是由于过度或不恰当使用手机而造成个体行为失控、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异常, 最终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身心健康的行为。鉴于此, 本研究着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进行调查, 并深入探讨了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以期为高校有效实施学生手机管理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从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四所高校选取60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进行了认真筛查, 剔除了超过三项漏答漏答的问卷, 同时剔除了答案呈明显规律性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42份, 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生210人, 女生332人;本科生300人, 专科生242人;一年级132人, 二年级153人, 三年级140人, 四年级117人。理工科201人, 文科261人, 艺术类80人。年龄17~24岁, 平均年龄20±0.92岁。

2.研究工具。采用熊婕 (2012) 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该量表包括包括戒断症状、社交抚慰、突显性、心境改变四个维度。该量表有16个题目, 每个题目采取1~5的5点计分, 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高, 总分达到48分被认定为有手机成瘾倾向。该量表中各维度的Cronbachα在0.55-0.80之间, 且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为0.83, 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476-0.722。

3.研究程序。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总体情况。第一,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基本情况。根据数据可知, 有92.2%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小于48, 有0.4%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等于48, 有7.4%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大于48, 手机成瘾倾向的检出率为7.8%。第二,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手机成瘾倾向总分上的差异。根据数据可知, 不同性别、年级、居住地的大学生在手机成瘾倾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层次大学生在手机成瘾倾向上存在差异 (p<0.01) , 专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手机成瘾倾向上也存在差异 (p<0.01) ,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总分要显著高于理工类和文科类。在本研究中手机成瘾倾向的检出率为7.8%, 由此可见, 大学生中存在手机成瘾倾向, 手机成瘾的问题应该受到重视。通过对性别、层次、年级、专业、居住地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 专科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比例高于本科生, 专科生的基础、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自制力较本科生存在一定差距, 主观上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玩乐上, 对手机使用的控制力不强。在专业方面, 艺术生的手机成瘾倾向高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 可能是由于艺术生在校的学习更偏重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管理相对松弛, 课业负担较轻、学业压力较小、空闲时间较多, 一些自制力不强、没有学业规划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倾向。另外, 在人口统计学方面, 不同的性别、年级、居住地在手机成瘾倾向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大学生中的手机成瘾倾向会日益凸显, 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通过以往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以及本研究的结果, 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应多维度开展手机使用的教育和管理。首先, 高校要加强对手机使用的制度约束, 部分高校推动的“无手机课堂”“无手机日”等活动不应只是昙花一现, 应加以制度化、规范化, 从客观上对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约束。其次, 要通过各种渠道, 如班会、知识讲座、宣传活动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 从主观上加强正确使用手机的认识, 形成内驱力。再次, 高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了解学生的“口味”,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真正乐于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摆脱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2.大学生应自我教育, 合理使用手机。任何事物内因都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首先应充分认识手机在现代社会中只是信息的沟通、交流和获得的一种工具。在大学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 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上。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 增强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能力。要加强人际交往, 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熊婕.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3) :222-225.

[2]杜刚.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12) :1896-1898.

网络成瘾倾向 篇8

随着心理学者对手机成瘾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诸多因素影响个体的手机使用及成瘾,如人格特质、不良心境、低控制能力等[5,6]。无聊是个体经常感受到的一种复合消极情绪,主要由于外部坏境与内部标准不匹配所致,包括体验到缺乏刺激或挑战、空虚、无精打采、无趣、时间知觉过慢等心理状态[7]。大量研究表明,无聊是诸多成瘾行为影响因素之一,可能诱发暴饮暴食、网络成瘾、药物成瘾等[8,9]。Hong等[10]的研究表明,自尊、无聊以及神经质等人格特质与个体的手机频繁使用、手机成瘾等存在密切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对个体的幸福感、满意度和追求成功等有重要的作用,高自制力的个体往往体验到更积极的心理状态。相反,低自制力的个体常伴随着赌博、成瘾、攻击等[11]。部分研究也证实,自我控制可能在其他心理变量影响成瘾行为间起到中介作用[12]。本研究试图在中学生群体中考察无聊倾向、手机成瘾的一般状况,并检验自我控制与其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9—11月,分层随机抽取河北省承德市普通初中和高中各2所,共发放问卷1 007份,收回有效问卷913份。被试的年龄范围13~20岁,平均为(15.89±1.32)岁。其中初一学生142名,初二学生131名,初三学生158名,高一学生178名,高二学生160名,高三学生144名;男生425名,女生488名。

1.2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进行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完成数据收集。

1.3 研究工具

(1)中文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田志鹏等[13]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了修订,共22个条目,包括缺少卷入、刺激寻求、单调性、耐性和自我调控5个一阶因子,其中缺少卷入、耐性、自我调控属于内部刺激的二阶因子,刺激寻求和单调性属于外部刺激的二阶因子。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以总分表示个体易于感到无聊的程度。在本研究中,中文无聊倾向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模型结构拟合系数χ2/df=2.37,TLI=0.88,CFI=0.93,RMSEA=0.06,SRMR=0.0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由Tangney等编制,谭树华等[11]、胡凤姣等[14]分别在大、中学生群体中修订而成。该量表测量了5个方面的冲动性,即工作/学习表现、节制娱乐、抵制诱惑、冲动控制和健康习惯,共19个项目。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7,问卷结构稳定(χ2/df=1.53,TLI=0.90,CFI=0.91,RMSEA=0.05,SRMR=0.06)。(3)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MPATS)[4,15]。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测量了包括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方面,共16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5级评分,总分达到48分即可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该量表广泛应用于测评个体的手机成瘾程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6)和结构效度(χ2/df<5,RMSEA<0.08,SRMR<0.05,CFI和TLI均≥0.90)。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用Mplus 7.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中学生无聊倾向特点

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情况见表1。进一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性别、年级与无聊倾向的关系,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51,P>0.05),年级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3.16,P<0.01),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97,P>0.05)。事后检验表明,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无聊倾向显著高于初三学生。

2.2 中学生手机成瘾情况

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为(41.59±10.36)分,其中206人得分达到48分,即被认定为手机成瘾者,占比22.56%。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情况见表1。进一步对手机成瘾的性别、年级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06,P>0.05),年级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8.85,P<0.01),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48,P>0.05)。对年级的主效应事后检验得出,初三、高二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明显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明显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

2.3 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相关分析

对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存在正相关,在各因子中除耐性因子与社交抚慰因子不相关外,其余各因子均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存在负相关。除缺少卷入与健康习惯无相关外,无聊倾向与自我控制及其余各因子间均呈负相关。见表2。

注:*P<0.05,**P<0.01。

2.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基于研究假设,将无聊倾向作为外源变量,手机成瘾作为结果变量,纳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进行结构建模。当测量模型的误差均方根RMSEA<0.08和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0.05,且非规范拟合指数TL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等均≥0.9时,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可以被接受。采用Mplus 7.0对测量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拟合指标χ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368.52,BIC=27743.12,均满足统计学标准,因此这一测量模型可以接受。见图1。

进一步采用Boo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计算99%的置信区间,得出“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路径的置信区间为0.044~0.151,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总效应为0.41,直接效应为0.23,中介效应占比为-0.35×(-0.51)/0.41=43.54%。

3 讨论

在对中学生群体的无聊特点调查得出,中学生无聊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本研究没有得出无聊倾向的性别差异,这与田志鹏等[13]的研究结果不同,类似于黄时华等[16]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出的结论。不同的结论可能与研究的取样大小、地域差异等有关。在年级差异方面,由于高中面临着比初中阶段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更大的学业压力,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闲暇时间较少而限制了兴趣爱好的发展,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往往更易于感到无聊。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初三学生的无聊倾向水平较高,一方面可能与初三面临着中考及高中升学有关,另一方面从本研究的无聊倾向发展趋势来看,初三阶段似乎是中学生无聊倾向发展的关键期,并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群体的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2.56%,与在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中得出的手机成瘾率相近,如周扬等[17]得出23.43%的大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葛续华等[15]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出手机成瘾率为27.06%[15],但是略高于王小辉[18]在中学生群体中得出的15.36%的结果。进一步的人口学差异分析得出,中学生手机成瘾不存在性别差异,存在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明显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明显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高三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最高,这与王小辉[18]在中学生群体中研究的部分结论一致,可能与初三、高三等年级学生高学业压力以及紧张节奏的学习、生活有关,更易于借助手机来排解压力。

研究表明,无聊倾向、自我控制均与手机成瘾密切相关,但是具体机制不同,无聊倾向容易诱发手机成瘾,而自我控制则起到了抑制作用。即在手机使用过程中,高无聊倾向的中学生手机成瘾及各症状更严重,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中学生则很少会形成手机成瘾。Louis等[19]考察了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心理因素,结果表明,无聊、不满足感、感觉寻求等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手机使用的频率及手机成瘾的程度。国内的研究也直接证实,高无聊倾向的大学生存在手机频繁、过度使用等症状[20]。无聊常使个体感觉到单调、缺乏刺激等,缺少对当前环境或活动的参与,可能诉诸一些其他行为来缓解这种厌恶体验。手机作为一种普遍的现代通讯工具,具备娱乐性、刺激性、便捷性等功能,使用手机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感和刺激,因此可能是个体应对无聊的一种便捷方式。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也得到了前人研究的证实。李洋等[21]对手机成瘾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个体在自我控制、情绪抑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周扬等[17]研究结果显示,自尊、自我控制显著预测手机成瘾,且自我控制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还显示,无聊倾向能够预测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长期无聊倾向的个体会表现出较低的行为控制能力和高水平的自我损耗。Lemay[22]的研究证实,处于无聊状态的个体自我损耗水平更高,对将来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低。Mascho[23]在吸烟群体中也发现,高无聊倾向的个体对吸烟的自我控制效果更差,这种降低自我控制的过程可能涉及认知观念和动机的转变。

网络成瘾倾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开具右佐匹克隆片的患者6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的失眠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根据医生在处方上的记录, 按照年龄、性别、用药疗程等项目对60例患者资料分组后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进行对照分析。

1.22成瘾倾向评判据国际通行的关于健康与疾病诊断分类标准ICD ̄10[2]对依赖综合征诊断要点如下:确诊依赖综合征通常需要在过去一年某些时间内体验过或表现出下列至少三条: (1) 对使用该物质的强烈渴望或冲动感。 (2) 对活性物质使用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 (3) 对活性物质的使用被终止或减少时出现生理戒断状态, 其依据为:该物质的特征性戒断综合征;或为了减轻或避免戒断症状而使用同一种物质的意向。 (4) 耐受的依据, 例如必需使用较高剂量的精神活性物质才能获得过去较低剂量的效应。 (5) 因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而逐渐忽视其他的快乐或兴趣, 在获取、使用该物质或从其作用中恢复过来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增加。 (6) 固执地使用活性物质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 如过度饮酒对肝的损害、周期性大量服药导致的抑郁心境或与药物有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应着重调查使用者是否实际上已经了解或估计使用者已经了解损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 结果

2.1 年龄及其依赖性

在所有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的患者中, 年龄18~90岁。成瘾倾向以70岁以上的患者居高:45.4%的患者在使用该药时对该药出现了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感。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衰退, 睡眠能力减退有关, 年龄越大失眠的发生率越高, 且越易变为慢性。见表1。

2.2 性别及其依赖性

在60例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的患者中, 女性患者居多, 成瘾倾向也较高。她们往往对该药使用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见表2。

2.3 用药疗程及其依赖性

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药量是成正比的, 长时间的用药非但不能治病, 反而会使身体过度的依赖此药, 成瘾性增加。见表3。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开具右佐匹克隆片的患者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年龄更长的、女性患者、用药疗程更长的患者成瘾倾向较高。

3.1 年龄和成瘾倾向

由于老年患者在生理 (如体质、体力、免疫力、吸收排泄、解毒能力等的降低, 以及血液循环、细胞膜和血管的通透性、身体的适应能力、水和盐类的代谢、神经和内分泌等活动能力都减低) 、心理等方面均处于衰老与退化状态, 用药的频度较高, 故其成瘾倾向也会随之增大。

3.11老年患者用药的一般原则明确症状特点和疾病诊断, 确立治疗目标, 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起使量宜低, 一般为年轻患者起始量的1/2~1/4, 缓慢增量。当患者经治疗达到预期目的时, 可有计划的减量, 停药不宜过快, 应逐渐减量至停药或定期间断性停药, 以防止出现症状反跳或出现“停药综合征”。

3.12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老年人积极的心理治疗, 如关心、安慰患者, 以和蔼可亲、耐心的态度, 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人进行疾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解除老人对疾病的顾虑和恐惧焦虑的心理, 避免老人过度依赖药物, 出现成瘾性。

3.2性别和成瘾倾向

本文中的60例使用右佐匹克隆的患者中, 大多是女性, 只有22例是男性患者, 这和女性独特的生理特点, 丰富、细腻、敏锐的情感体验, 都是女性易出现焦虑、抑郁、兴奋等情绪不稳定的易感因素, 最终导致失眠, 严重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女性患者急于想摆脱这种状态, 对药物更渴求, 成瘾倾向更高。

3.3用药疗程和成瘾倾向

60例使用右佐匹克隆的患者中, 用药疗程更长的普遍成瘾性更大。由于多数患者对药物的认识不足, 长期服用一种镇静催眠药, 不愿意经常更换药物种类, 且不固定就诊医生, 及没有建立相应的个人用药统计数据, 导致医生在为患者开具此类药物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镇静催眠类药物依赖性在我院仍然存在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查找失眠的原因, 不要盲目地使用镇静催眠药, 药师应对患者加强药学监护, 包括与医生一起设计药物治疗方案 (即个体化用药) , 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 为每位患者建立正规的药历, 详细记录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 (用药时间等) , 治疗失眠较理想的是综合治疗, 包括教育、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患者应加强药物知识学习, 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 尽量在同一医生处就诊, 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全面诊断。正确的诊断, 合适的药品和个性化给药方案是确保睡眠障碍药物治疗安全, 有效, 经济的基础[3]。

右佐匹克隆的滥用或成瘾倾向的程度仍未完全清楚, 但此研究显示, 右佐匹克隆的滥用和成瘾的流行情况并不象先前估计的那么低, 约10%的本院就诊病例中在过去服用此药时出现成瘾倾向, 因此, 应小心谨慎地使用该类药物, 来避免此类新型镇静催眠药的滥用和医源性成瘾性。这一警告被发表在《针刺》的社论上, 其评论说:尽管镇静剂列车偶尔停下来, 但至今登上列车的人仍然很多, 下车的人却很少[4]。

摘要:对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开具右佐匹克隆片的患者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年龄更长的、女性患者、用药疗程更长的成瘾倾向更高。右佐匹克隆的成瘾倾向并不那么低, 应小心谨慎使用。

关键词:右佐匹克隆片,依赖性,成瘾倾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8-119.

[2]刘爱民.国际疾病分类 (ICD) 应用指导手册 (精) [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丽萍.失眠的药物治疗策略与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5) :328.

上一篇:发展问题对策下一篇: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