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新技术

2024-07-11

防控新技术(精选十篇)

防控新技术 篇1

1美国白蛾分布情况、发生危害特点、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识别特征

1.1分布情况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洲,相继传入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家。1979年,我国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市发现美国白蛾,后国内多地有分布。2009年,在吉林省四平市发现美国白蛾成虫。2010年,梨树县发现美国白蛾幼虫危害,国家林业局于2011年第5号公告中,将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列为美国白蛾疫区。

1.2发生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食性杂,寄主包括农作物、杂草、果树、林木等诸多植物。因其喜欢阳光温暖的地方,所以常在稀疏林木中的喜食树种上产卵,喜食树种有杏树、榆树、糖槭树、梧桐树等等。美国白蛾对腥、香、臭味特别敏感喜爱,因而它的适生能力极强繁殖量也是非常大。美国白蛾幼虫达到5龄以上时耐饥饿能力是8~15d,这个特性造成了美国白蛾传播途径广的特点。幼虫在幼龄时期群居于寄主植物叶片上吐丝结网取食叶肉,被害的叶片通常只剩叶脉及上表皮,颜色枯黄显白膜状。老龄幼虫有暴食性,严重的时候树木会被吃成光杆,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也给林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1.3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4个不同时期,属完全变态发育,在吉林省是1a发生2代。以蛹在地面枯枝落叶层、树皮间隙、瓦砾堆里以及墙缝中越冬。5月上旬到中旬期间越冬蛹羽化出第1代成虫,羽化期较长可延迟到6月中旬,成虫的飞翔能力差,在夜间活动,它的趋光性很强尤喜紫外光。成虫交尾不久便可产卵,卵产在叶片的背面,通常卵量500~800粒之间,最多达到2000粒。6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网幕,幼虫共6~7龄,1~3龄时群居取食,寄主叶片只余叶脉以及上表皮,呈网状颜色枯黄,4龄时分散开来,取食的同时吐丝坠叶成网,随着龄期的增大网幕不断扩大,长可至1~2m,树木像被薄纱绑缚。5龄后弃网幕分散,取食量爆增,被害叶片只留叶柄和主脉。老熟幼虫耐饥力和爬行力极强,下树寻找化蛹场所。第2代,成虫期是7月下旬—8月中旬之间,幼虫期是8月上旬—9月上旬,蛹期9月中旬—10月中旬。

1.4识别特征

1.4.1卵

几近球形,直径大约0.55mm左右,表面上着生很多规则的小刻点,初生卵灰绿色,有光泽,快要孵化时变成灰褐色,顶部的颜色却显现出黑褐色。卵块单层排列在叶片的背面,上覆着雌蛾腹部脱落下来的毛和鳞片,白色。

1.4.2幼虫

圆筒形,细长,头部为黑色具有光泽。1龄幼虫和2龄幼虫基本都是黄绿色或者淡褐色。3龄幼虫体淡黄色,胸背面有大毛瘤2行,腹背面有黑毛瘤2行。老熟幼虫体长22~37mm,体宽2.4~2.7mm,头的宽度大于高度,背部有宽纵带1条颜色是黑色的,各个体节的毛瘤都很发达,在毛瘤上面生着有长刚毛的毛丛,毛丛颜色有白色、灰白色夹杂着黑色或者是褐色,腹面的颜色是黄褐色或者是浅灰色的。

1.4.3蛹

长圆形,颜色为暗红褐色。长度9~12mm,宽度3.3~4.5mm。雄蛹较雌蛹小。蛹外有包着幼虫体毛的薄茧,颜色呈现灰白。

1.4.4成虫

白色,雌蛾纯白色,雄蛾翅膀有褐色斑点,前翅多于后翅。雌蛾体长9.5~15mm,翅展30~42mm,复眼大且突出,呈半球形,为黑褐色,没有光泽,触角是褐色的,状若锯齿。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36.5mm,触角的腹面颜色是黑褐色,形似双栉齿,复眼比雌蛾的稍微大些。喙短小而且细弱,前足基节与腿节都是橘黄色的,胫节和跗节基本上都是黑色。

2疫情防控措施

2.1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严密监测、科学防控、依法除治”方针,严格遵循“政府负全责、属地管理、突出重点、分区施策、联防联治”原则。

2.2防控措施

2.2.1封锁除治

一经发现美国白蛾幼虫网幕,立即剪除烧毁或深埋,疫点半径200m范围内喷洒高效触杀药剂氧化乐果等进行除治,并对200~1000m范围内的所有绿色植物喷洒无公害药剂灭幼脲Ⅲ号等进行预防;在老熟幼虫期或蛹期释放周氏啮小蜂,有网幕的树木每一个网幕挂置2个啮小蜂蚕茧,未发现的每667m2挂置4个蚕茧;在成虫期挂置性诱捕器和杀虫灯进行监测和防控。

2.2.2检疫监管

加大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力度,发现美国白蛾疫情时严格处理。

2.2.3资金、制度和人员的保障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疫情除治工作需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防控专业队伍,保证做到定期排查、随时掌握虫情动态,使防控工作处于主动地位。

2.2.4科技支撑保障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和生物防治新技术。

2.2.5宣传保障

采用广播、电视、网络、展览、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开展宣传活动,为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

2.3防治技术

2.3.1人工防治

2.3.1.1人工挖蛹

在美国白蛾越冬和越夏时,组织人员在化蛹比较集中的地方挖蛹,然后销毁。

2.3.1.2人工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幼虫1~4龄时,每隔2~3d查找1次幼虫网幕,发现后连同小枝剪除,集中烧毁或者是深埋。

2.3.1.3绑草幼虫

老熟幼虫开始下树的时候,用草绑树干,捆绑时上面要松下面需紧,以利于诱下树的老熟幼虫在里面化蛹,换下的草要集中进行销毁。

2.3.2物理防治

因美国白蛾成虫具有趋光性,所以在其羽化时期,采用黑光灯来诱杀。灯距地面1.5m,每灯间距离是150m,开灯诱杀时间为晚上8:00—第2天2:00。

2.3.3喷药防治

2.3.3.1地面喷药

地面喷药这种方式适合低矮的片林或者是村庄里的零星疫点,还有不利于飞机作业的地点。喷药必须均匀。有网幕的被害树木喷药2次;已经剪除网幕的要补充1次喷药;对于疫点周围50~80m范围内的所有寄主植物也需要喷药进行预防。主要药剂有25%灭幼脲3号、20%除虫脲、20%杀铃脲、1%苦参烟碱、1.2%苦·烟乳油以及BT乳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等。

2.3.3.2飞机喷药

大面积成片林木和防护林带比较适合飞防。作业时间多选在清晨5:00~9:00、16:00~18:00。

2.3.4天敌防治

在美国白蛾虫口密度低的地区释放周氏啮小蜂,选择幼虫老熟时期以及蛹的初期分两次进行,放蜂数量为3:1,时间为上午9点后的晴天,方法是用铁丝或者细绳把育有周氏啮小蜂的蚕茧拴在离树干最近的树枝上,也可以用图钉来固定。

参考文献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措施及防控技术 篇2

上官奔

渑池县畜牧局 河南渑池 472400 联系电话:*** 邮箱:1067846610@qq.com 每年的冬春季节母猪产仔高峰期,仔猪发生腹泻性疾病比较多见。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有许多猪群仔猪腹泻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病死率高达15%-20%左右,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后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腹泻性疾病对养猪业的持续发生危害很大,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措施

一、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主要有红痢、黄痢、白痢,仔猪副伤寒、增生性肠炎、痢疾等。

(一)仔猪红痢

1.临床症状。仔猪红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特别是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发病率最高,二、三胎次之,四胎母猪所产仔猪很少发生。仔猪发病时排出红色的稀便,有时为黑色或高粱米糠色。病变可见胃肠胀满,充血、出血。

2.预防和治疗。(1)母猪产前15天和30天各注1次红痢疫苗,5~10毫升,第二、三胎在产前15天注射1次即可。(2)治疗用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

(二)仔猪黄痢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特别是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发病时排出黄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便中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腥臭味。剖检可见胃肠胀满充气,小肠呈半透明状,里面充满黄色物质。

2.预防和治疗。(1)母猪在产前15~20及30~40天各注射1次四价基因工程疫苗,每次4~5毫升;母猪在产前进行彻底消毒;保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仔猪出生后3天注射0.5毫升的庆大霉素,7天、21天各注射1次,1毫升/次。或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注射1针普达康,体重1千克以下0.1毫升,1千克以上为0.2毫升,第5天再注射1次。(2)治疗时可注普达康、庆大霉素和硫酸阿托品,2次/天,连用2~3天;痢康,每千克体重2.5毫克,1次/天,连用2~3天(肌注);顽固性腹泻时,使用痢康+阿莫西林(混合注射)或痢康+新泻痢必克(分开注射)。

(三)仔猪白痢

1.临床症状及病变。仔猪的白痢多发生在出生后7~30天,以10~20天为高峰期,发病率50%以上,死亡率20%~30%,仔猪发病时排出黄色、灰白色、白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便呈腥臭味,碱性。剖检可见胃胀满,充气,表面呈树枝状,小肠呈半透明状,内含大量的食糜。

2.预防和治疗。预防同黄痢。治疗:(1)大蒜16克,锅底灰60克,将大蒜捣烂与锅底灰均匀,用水拌成糊状,每天灌服2次,每次3克,连用3天;(2)大蒜2~3瓣捣碎,乳酸菌素3~4片,碾细末,混合灌服,每天1~2次,连用3天;(3)紫皮大蒜5个,白酒500克,水250克,将大蒜捣成糊状和白酒、水混合,20日龄猪3~5毫升/次,每天1~2次,连服2~3天。

治疗黄白痢疾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口服补液盐,1000毫升水+20克葡萄糖+3.5克食盐+2.5克小苏打+1.5克氯化钾,保护率81%~100%(2)黄连素2次/天,2毫升/次,交巢穴注射;(3)硫酸阿托品5~10毫升/次,交巢穴注射;(4)蛋清霉素:选新鲜的鸡蛋,用消毒好的针头10~15毫升,加青霉素40国际单位或氯霉素2~4毫升,每次仔猪颈肌肉注射或交巢穴注射4~5毫升,1~2次可治愈。(5)用痢菌净配合阿托品注射液作交巢穴注射,痢菌净3毫克千克体重,硫酸阿托品0.1毫克千克体重注射,每天2次,3~5天可治愈。(6)1~15日龄的仔猪,每头每次蟾毒康(0.6~0.7毫升)+地米(0.5毫克)+维生素B1(0.6毫升)+氨苄西林钠(0.05克)混合1次肌注射,2次天,连用2天,日龄大的可适当加量。

二、病毒性腹泻

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多发生于12月份到来年4月份,以10日龄的仔猪多发。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粪便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呈酸性,pH值小于7。剖检可见胃胀满,充血、出血,肠充盈,充血、出血,呈半透明状。

2.预防和治疗。(1)预防同轮状病毒;(2)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白细胞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每1千克体重0.2毫升)。

三、寄生虫类的腹泻

1.发病的症状。该病主要由球虫、鞭形虫、线虫所引起,多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仔猪,表现腹泻,排出恶臭的粪便,有的粪便中可检测出虫体。

2.预防的措施。(1)母猪在产前7~28天可驱虫,以净化体内寄生虫;(2)仔猪出生后4~5日龄口服球虫净等刺激性小的药物;(3)仔猪在哺乳期间应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四、营养不良性腹泻

1.病因。该病主要是由于贫血所致。仔猪出生后体内只含有50毫克铁,而每天需要7毫克,母乳中只能提供1毫克,8天后机体内铁就被耗尽,10天后就会表现腹泻的症状。

2.症状。仔猪精神萎靡不振,生长缓慢,背毛粗乱无光,可视黏膜苍白,腹泻消瘦,有时会出现水肿,最后衰竭而死亡。

3.治疗措施。仔猪出生后1~3日龄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1~2毫升的牲血素或血来丰,7~10日龄再注射1次。

4.注意事项。(1)仔猪补铁时最好补铁硒制剂,否则机体在缺硒时,补铁立即死亡;(2)若补单一的铁制剂,可在补铁的同时补硒;(3)仔猪发生黄痢时禁止补铁,否则会出现注射部位肿胀,发绀,最后致死;(4)补铁必须补2次,可终生防止仔猪贫血。

五、乳汁过浓性腹泻

1.病因。主要是由于母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所致。仔猪的胃肠发育不完善,消化功能差,常因消化不良而造成下痢。

2.防治措施。(1)防止母猪过肥,严格控制好妊娠母猪后期、哺乳期的饲喂量,防止蛋白质、脂肪偏高;(2)合理添加脂肪;(3)适量补充血粉、鱼粉;(4)及时调整日粮水平;(5)必要时早期断奶。

六、消化不良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补料过晚,使仔猪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健全,消化机能不完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率低所致。

2.防治措施。(1)仔猪出生后5~7天开始补料,饲料应全价、易消化、适口性好;(2)仔猪出生后3日龄饮用20℃左右的1%的乳酸水或0.8%的稀盐酸水,以促进消化器官分泌盐酸。

七、中毒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所补饲的饲料发霉变质所致。饲料一经发霉后,进入血液循环,就会致肝细胞变形、变性,淋巴细胞水肿、坏死,导致肝细胞解毒功能下降,淋巴细胞免疫机能下降,从而使仔猪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防止饲料霉变,决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2)发生腹泻后立即饮0.2%的硫酸铜溶液或0.5%到1%碘化钾溶液,同时饲料中拌入100国际单位的制霉菌剂。

八、神经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环境的温度过低所致。温度过低时,仔猪胃肠消化能力减弱,胃中所分泌的凝乳酶减少,致使乳汁中的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从而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母猪在寒冷的冬季产仔时,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中;(2)仔猪出生后1~3日龄温度为30~32℃,4~7日龄28~30℃,哺乳期为23~25℃,温度最高不超过34℃。

九、低血糖性腹泻

1.病因。主要是泌乳不足、患大肠杆菌病、胃肠吸收障碍时均可发生本病,吸乳不足,乳汁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小,分泌消化酶的能力降低,导致胃肠道吸收率下降而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仔猪出生后体重低于0.9千克的,应口服10%~25%的葡萄糖10~20毫升;(2)防止母猪产仔后无乳或乳汁减少。

十、应激性腹泻

1.病因。仔猪发出腹泻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断奶应激(心理应激、环境应激、营养应激),它能使机体的抗体水平下降三分之二,能引起肠绒毛萎缩,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下降。

2.防治措施。(1)仔猪断奶后维持原圈1周;(2)仔猪断奶后2周以内应维持原来的饲料不变;(3)仔猪断奶后饲喂的原则是“少喂勤喂”;(4)仔猪断奶后应在饲料中合理的添加抗生素、消化酶、有机酸,以控制腹泻病的发生;(5)饮用电解多维水;(6)有效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使蛋白的水平为16%~18%,故应在饲料中加入0.1%~0.2%的赖氨酸。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一、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1.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全部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交叉传染。

2.妊娠母猪于分娩前14天,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公斤体重0.2-0.3毫克,驱虫一次。

3.分娩舍与保育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反复冲洗,干燥后用1%菌毒敌或百毒杀(3升水中加1毫升药液)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空舍3天后再进猪。

4.分娩舍与保育舍每周坚持用0.05%的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等带猪消毒2次。5.临产母猪提前3天用温水清洗全身,然后用卫康消毒液喷雾猪体消毒后再进入产房待产。

6.进入分娩舍的所有物品、用具、饲料及人员必须经消毒才能进入。

二、改善饲养管理

1.分娩舍保持温度18-20℃,培育箱的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

2.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无吸血昆虫及鼠类等。

3.母猪分娩完后,产床要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的乳房及乳头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再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将全身擦洗干净,并让其尽快吃上初乳。

4.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防止感染。

5.仔猪7日龄开始,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法给其补料,以锻炼其肠胃的消化机能。尽可能在饲料中按0.2%添加唯生态C211(微生态制剂,大连三仪研发),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饲料利用率,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防止仔猪腹泻。

6.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部需要,使仔猪可获得充足而营养成分完全的乳汁。母猪的乳汁过浓,乳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仔猪吃后消化不良,可引起仔猪下痢。母猪的乳汁稀薄,营养不全,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可引起白痢的发生。

7.让仔猪饮用充足清洁的饮水,防止吃脏水和粪尿等,否则易引发下痢。

8.仔猪实行早期隔离断奶,28日龄断奶后,母猪离开分娩舍,仔猪在原产床上停留5天,然后全部转至离分娩舍100-200米以外的保育舍隔离饲养,并以原窝组群,以切断和控制传染源在种群与子代之间的相互传染。

三、免疫预防

1.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每头猪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4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病毒性腹泻。

2.妊娠母猪于产前4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每次每头5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仔猪黄、白痢。

3.母猪分娩前6-7周,每头肌注CR型仔猪腹泻混合菌苗2毫升(1头份),首免后3-4周,每头再肌注2毫升(1头份),可预防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4.仔猪副伤寒活菌苗,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给断奶仔猪灌服,5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可预防仔猪沙门氏菌病。

5.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病二联活疫苗:母猪产前5周和1周各肌注1毫升,免疫期为4个月;仔猪断奶前7天,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半年。

上述提供的各种疫苗,仅供防控疫病时参考使用。当前在养猪生产中预防仔猪腹泻使用细菌苗的不多,病毒性疫苗也要根据动物疫情和本猪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不是疫苗用的越多就越安全。根本的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适当的使用疫苗接种,实行药物保健,就可有效的防止仔猪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四、药物保健

1.母猪临产前3天,每头肌注长效土霉素2次,每2天注射1次,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或者每头肌注抗菌肽(抗菌活性肽,大连三仪研发),每60公斤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可预防母猪产后发生的各种感染(如乳房炎、阴道炎及子宫内膜炎等),保证乳汁的质量,有利于防止仔猪发生各种腹泻。

2.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每头各肌注排疫肽(高免球蛋白)1次,每次每头0.25毫升;或者肌注倍康肽(猪白细胞介素-4),每次每头0.25毫升,可增强仔猪免疫力,提高抗病力。同时于1、2、3日龄各口服畜禽生命宝(腊样芽孢杆菌活菌)1次,每次每头0.5毫升;或者与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用“止痢宝”(嗜酸乳杆菌口服液,大连三仪研发),每次每头喷嘴1毫升,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毫升。可有效的防止仔猪红、黄、白痢的发生。

3.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于1、7、21日龄每头肌注速解灵(第三代头孢菌素)0.2、0.2、0.4毫升,也可有效防止仔猪腹泻的发生。

4.仔猪2日龄,用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滴鼻,每个鼻孔0.5毫升,可防止哺乳期间发生伪狂犬病。仔猪35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

5.仔猪3日龄,每头肌注牲血素1毫升及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毫升;或者肌注铁制剂1-2毫升,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腹泻的发生。

6.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可于1吨饲料中添加金唯肽C211或益生肽C211(乳猪专用微生态制剂,三仪研发)500克,饲喂10天,可促进消化机能,调节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生态环境,防止各种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7.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或者倍健(免疫核糖核酸)0.25毫升,可有效的防止因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和环境应激等,避免由于应激而诱发保育仔猪发生多种疫病和腹泻

8.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于1吨饲料中添加喘速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微囊包被的干扰素、排疫肽,大连三仪研发)500克,加黄芪多糖粉800克,溶菌酶(一种水解酶,大连三仪研发)200克,连续饲喂14天;或于1吨饲料中添加氟康王(氟苯尼考,微囊包被的干扰素与转移因子)400克,板兰根粉800克,抗菌肽200克,连续饲喂14天;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后发生各种应激诱发的多种病毒病与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保育仔猪健康生长。

9.如饲料中无法加药,可改为饮水加药,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加黄芪多糖粉加溶菌酶或干扰肽,连续饮用12天,也可收到良好的防止疫病发生的效果。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之前,与每吨饲料中加2克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续饲喂1周,间隔7天后再喂1周,驱虫1次。

仔猪的疫苗免疫,如猪瘟、口蹄疫、兰耳病、气喘病及链球菌病的疫苗接种,按免疫计划与程序进行,与防止仔猪腹泻是相互相成的。

五、仔猪腹泻性疫病的治疗

对仔猪的腹泻性疫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对环境的控制,消除各种应激因素的前提下,采取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并结合对症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方案1:排疫肽(免疫球蛋白,可增强免疫力,中和各种毒素),每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干扰素(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溶菌酶,每日2次,每头每次2毫升,连服3天,并加服口服补盐液300-500毫升。

方案2:倍健(免疫核糖核酸,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每2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抗感染),每15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双黄连注射液(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每公斤体重0.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抗菌肽,每日1次,连服3天,并口服电解多维加葡萄糖粉。

2.细菌性腹泻的治疗

方案1:排疫肽(每50公斤体重1毫升)加猪用转移因子(每40公斤体重1毫升)与穿心莲注射液(每头仔猪2-3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溶菌酶加电解质多维,或者口服杨树花(提取物)加电解质多维,每日2次,连用3天。

方案2:倍健加倍康肽与双黄连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口服抗菌肽加电解质多维或者口服杨树花(提取物)加口服补盐液,每日2次,连服3天。

仔猪红痢发病急、死亡快,可用排疫肽加转移因子或者倍健加倍康肽混合肌注,同时配合穿心莲注射液与10%氟苯尼考注射液混合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口服溶菌酶或抗菌肽加电解质多维,疗效尚佳。3.非病原性腹泻的治疗

芦柑黄龙病综合防控新技术 篇3

1 园地的选择与规划

新建或重建园的园地必须有好的生态隔离环境,即果园环境相对独立,有山头隔离或有1千米以上的生态林带隔离,做到生态种植。园地及周围要尽可能清除弃管的芦柑果园、以及九里香等其他木虱中间寄主植物。

1.1 适度规模

新建或重建园要求规模种植,以利产生规模效益,方便木虱联防。单个果园至少20亩以上,由散户转向大户经营,杜绝与黄龙病果园混栽。

1.2 做好防护隔离

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种植计划规划小区面积,小区之间最好种植杉木等防护隔离林带,以有效控制木虱迁徙。

1.3 改良土壤

种植苗木之前,要对土壤集中改土(增施有机质和调pH),坡地建梯田,以利果树生长和方便管理。

1.4 规划好联防系统和设施

事先规划和安置打药系统或机械,以确保联防控制木虱。

2 木虱防控技术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唯一传病虫媒,消灭柑橘木虱是防止黄龙病扩散蔓延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做好柑橘木虱的防治有利于防控柑橘黄龙病。

2.1 新建果园防控

在老果园原址新建果园时,要进行彻底清园处理,清园后,至少休闲一年以上才能考虑重新种植。

(1)在砍伐老树之前全园应先喷药防治木虱。

(2)病树砍伐后,立即彻底清园,就近集中烧毁。

(3)用柴油涂老树桩,防止树桩抽新梢。

2.2 药剂防控

柑橘木虱主要危害柑橘嫩梢和新芽,主要以成虫越冬。冬季清园和各次新梢期是防治的主要时期,在各次梢的新叶始见时喷药1次,10天后再喷1次,冬季清园要喷药1~2次。药剂可选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普通有机磷农药或者生物农药,注意互相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同时应实行木虱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2.3 培育和种植无毒大苗

严格要求采用无病毒大苗,要求采用2年生以上的容器苗以加快树冠形成、提早结果,让果园提早有效益。永春县通过不断加大政策与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了福建省永春绿源柑橘苗木繁育场,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定期委托华中农业大学培育“茎尖微芽嫁接”的脱毒苗并以此作为采穗源,每年具备提供30万株无病毒苗木的能力。

3 永春芦柑“矮密早丰”新技术

3.1 栽植密度

为了提早获得收益,实行早期适度密植,每亩100株左右,果园严重封行郁闭后再行间伐的计划密植。

3.2 果园管理

在采用2年生以上的无病毒嫁接容器大苗的基础上,种植后还需要进行如下管理。

(1)幼树期在行间种植绿肥(豆科与禾本科植物),以保墒和增加园间有机质。

(2)增施有机肥和贝壳粉,秋季施基肥每株施腐熟的有机肥10~15千克,幼树抽梢生长期可追施1~2次叶面肥,以加快树冠形成,提早坐果。

(3)采用2年生脱毒容器大苗一般在种植的当年和第2年即有少量结果,但在当年应彻底疏除花和果实,以促梢生长。

(4)采用拉枝矮化控冠技术,以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提早丰产。在采用脱毒容器大苗种植的第2年或第3年夏秋季(生长至1.8米以上时)实施拉枝处理,以缓和营养生长势,促进花芽分化和结果。

(5)采用大果生产技术,以提高果园效益。花期和幼果期采用人工或生长调节剂疏花疏果,早期疏除畸形果、密集果等,实现等距离和定量结果以确保有限营养的集中供应,生产大果(直径70毫米以上)。

4 建立黄龙病复染植株的动态清除机制

因生态隔离的距离或周边弃管芸香科植株难以查清等原因,新建果园一般在种植后的头几年,都难以保证不出现少量植株复染黄化。因此要求在果园周边相对隔离的地方建立一个简易网室大棚,预备一定数量的2年生以上的容器大苗进行假植,集中管理。当新建果园零星植株出现感病症状后,及时进行清除销毁处理,然后补栽健康的容器假植大苗,以确保果园的效益不受复染植株的影响。这种动态清除与补充机制称之为果园黄龙病复染植株的动态清除机制。

5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5.1 黄龙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在永春芦柑的传统果园中,柑橘黄龙病肆虐泛滥,给永春芦柑产业造成严重灾难,损失极为巨大。但近几年我们通过研发和采用永春芦柑黄龙病防控新技术,在试验示范区有效地防控住了黄龙病的危害,永春芦柑种植效益重新显现,看到了永春芦柑产业出现止落回升的希望。

通过随机调查几个新建果园:天马柑橘场(2013年新建、面积210亩,2014年挂果)、湖洋红卫柑橘场(2011年新建、面积245亩,2013年挂果)、一都仙友柑橘场(2011年新建、面积65亩,2012年挂果)。目前每年发病率均在1%以内,极少发现有黄龙病症状的植株。而传统果园猛虎柑橘场(1968年种植、2005年发现黄龙病)每年以10%~20%的速度在扩展。

5.2 早果丰产且优质果率大幅提高

采用黄龙病防控新技术的果园,通过树冠矮化和培养独立开心形树形,结合疏花疏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早果丰产且优质果率在90%以上。同时因树冠矮化,降低了打药成本和采摘成本。

通过现场调查,采用黄龙病防控新模式的果园,利用2年生容器苗、能够在种植第2年挂果,株产5千克左右,第3年株产达到10千克左右,而第4~5年株产达到20~35千克,从第3年开始就可以收回当年投入的成本。而传统模式的果园,一般要到种植后的第4~5年才开始坐果。

5.3 辐射作用

从2011年开始,永春芦柑黄龙病防控新技术经过试验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在永春以大户种植(20亩以上)形式的果农有60多户,以这种新的模式发展果园1万多亩,还有许多种植大户有积极性成块发展,如大户郑建全先生2015年新种植面积达400多亩。目前已经辐射到永春周围县市,如顺昌、南安、永安、仙游等地也在成片发展。

6 小结

草原鼠害防控技术介绍 篇4

1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学原理 (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 制成捕鼠器械, 用于灭鼠。我国利用器械灭鼠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的书籍上就有圈套、陷阱捕鼠的记载。在长期的灭鼠斗争中, 人们创造出很多种灭鼠器械, 针对不同鼠种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捕杀。器械灭鼠具有对环境不留毒害、鼠尸容易消除、灭鼠效果明显等优点。缺点是费工、成本高、投资大。现有的灭鼠器械约有二、三百种, 大致可分为夹类、笼类、压板类、刺杀类、套扣类、水淹类、扣捕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灭鼠法中又有超声波、电子捕鼠器等新方法。

物理防治一般在草原上应用于防治地下鼠类, 主要为鼢鼠。鼢鼠洞道复杂, 拒食饵料性强, 药物投饵方法费时费工且灭效较低, 是草原鼠害防治的难点。在甘肃省主要使用地上箭、弓形夹, 及近期研发的银恒鼢鼠快速捕鼠器, 该类器械操作简单, 对人畜和环境安全, 是目前防治高原鼢鼠、甘肃鼢鼠、东北鼢鼠等地下害鼠最有效的方法。

2 化学防治

化学灭鼠法是指使用化学杀鼠剂灭杀鼠类的方法。狭义的杀鼠剂仅指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学药剂, 广义的杀鼠剂还包括能熏杀鼠类的熏蒸剂、防止鼠类损坏物品的驱鼠剂等。目前主要使用溴敌隆拌饵和鼢鼠灵 (主要成分为溴敌隆) 。化学灭鼠法虽然灭效快, 但使用不当, 会对人、畜都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死亡, 并时有二次中毒现象发生。在害鼠密度较高或急速爆发时, 采用化学防治短期内降低其种群密度。

3 生物药剂防治

采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以及类似作用的化合衍生物制备的药剂来抑制鼠害发生。常用的微生物源农药有C、D型肉毒梭菌毒素等, 植物源农药有雷公藤甲素和莪术醇。

3.1 肉毒梭菌毒素

肉毒梭菌毒素是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 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蛋白质毒素, 是一种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对人畜较为安全, 而且不污染环境的新型生物杀鼠剂。肉毒素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 与温度升高呈负相关。在草原上使用时, 一般随用随配, 避免在高温下配制和投饵。投饵防治区域需禁牧15 d。目前草原鼠害防控中使用的浓度为0.1%的C型肉毒素, 对高原鼠兔、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大沙鼠、田鼠的防控效果为83.0%~98.2%。C型肉毒素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冻干毒素在0~5℃下可保存1年, 但在5℃下, 24 h后开始失毒, 30℃下24 h后毒力下降至2%。浓度为0.1%~0.2%的D型肉毒素对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高原鼠兔、达乌尔鼠兔、大沙鼠的防控效果为84.4%~97.7%, 可与C型毒素等其它杀鼠剂交替使用。与C型肉毒素相比, D型运输和贮存对温度的要求相对不高, 原封剂4~8℃下保质期为1年, 20℃保质期为半年, 毒饵常温条件下避光保质期为10 d,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C型毒素对温度敏感的缺点。

3.2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甲素是从雷公藤植物的根部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双性不育作用。同时, 雷公藤甲素提取混合物还具有喂毒作用。因此, 雷公藤甲素具有不育和毒杀双重效果。0.2%雷公藤甲素饵剂亩用量为100 g, 对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防治效果良好。

4 天敌防治

天敌控制技术是指研究在一定区域内利用鼠类的捕食性天敌调节害鼠种群数量, 控制草原鼠害发生的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控制技术不但能避免使用药物污染草原环境, 还能降低草原鼠害防治成本, 主要有鹰架招鹰控鼠、野化狐狸控鼠技术、下司犬控鼠、驯猫控鼠等。

4.1 鹰架招鹰控鼠

鹰架招鹰技术就是研究利用鹰-鼠食物链关系, 在草原鼠害发生区修建鹰架鹰墩, 创造或改善鹰类生存和栖息的适宜条件, 增加其数量和活动范围, 从而控制草原鼠害的发生。鹰架招鹰技术可有效延长鼠害防治周期, 减少药物投放的次数和面积, 改善草原鼠害发生区生物多样性, 防止鼠害暴发, 达到安全、经济、可持续控制鼠害的目的。

4.2 野化狐狸控鼠技术

野化狐狸控鼠技术就是将人工饲养繁殖的狐狸, 经过短期野外生存能力训练适应后, 有计划的投放到草原鼠害发生区, 控制害鼠种群数量的生物防治技术。该技术是草原上天敌控鼠的一种新方法。野化狐狸对长爪沙鼠、甘肃鼢鼠、高原鼠兔、布氏田鼠等害鼠的防控效果良好。利用无线电技术持续跟踪监测显示, 野放的银黑狐在草原上具备捕食、打洞、逃避、繁殖等野外生存能力, 对地面鼠的控制效果明显, 每只狐狸每年可控制鼠害面积约5 000亩。狐狸投放区域要牧民稀少, 并进行宣传, 避免人为捕捉狐狸现象的发生。

5 生态防治

生态控制鼠害技术, 是指以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施肥灌溉等综合措施, 破坏和改变鼠类适宜的栖息生境和食物资源的分布, 增加其被捕食的风险, 从而长期有效抑制害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在利用生物药剂或天敌防控降低草原害鼠数量的基础上, 采用生态控鼠技术, 不但可以持续控制害鼠密度, 而且能够提高草地生产力,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监狱)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篇5

一、监狱卫生管理

(一)建立工作人员和服刑人员健康监测制度。由专人负责每天对进入单位的人员进行测量。

(二)有班车的单位,应当设专人在上班车前对上车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发热症状者禁止乘坐班车。对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工作人员,禁止进入单位,并立即指导及时就医。

(三)应当采取全封闭管理,禁止人员探视,减少狱警和工作人员的进出,限制监狱内人员流动生活必需品可以采用送货上门的方式。新入监人员应当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后方可入监。

(四)防控物资储备。注意调配必要的药物和防护物资,以满足疫情防控需要。配合疾控机构规范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追踪管理。

(五)按照监狱情况,预估并配备各类防疫物资,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工具、消毒剂等。

(六)加强防控知识培训。结合健康培训教育、警示告知等制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狱警和服刑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七)鼓励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了解受到疫情影响人员及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疏解在严峻疫情下的焦虑恐惧情绪。

(八)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当工作人员或服刑人员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再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二、预防性卫生措施

(一)通风换气。加强监管区和行政办公区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气温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开窗自然通风。每天早、中和晚开窗各1次,每次通风时间至少30分钟。应当采取错峰放风和休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人员聚集和集体活动。

(二)卫生防护设施。确保工作场所内洗手、洗眼、喷淋设施运行正常。

(三)清洁与消毒。做好监管区和行政办公区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定期消毒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加强场所、餐(饮)具定期消毒。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或采用消毒湿巾擦拭。配备手消毒剂。

1.物表清洁消毒。保持地面的整洁卫生。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250mg/L~500mg/L)湿式拖布拖拭。发现呕吐物时,应当立即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有效的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含氯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2.空调通风系统。定期对空调进风口、出风口消毒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加强对风机盘管的凝结水盘、冷却水的清洁消毒;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T396)进行。

3.公共卫生间。

(1)卫生间应当保持清洁和干爽,空气流通,提供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设施正常使用。

(2)应当增加卫生间的巡查频次,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

(3)为防止空气气溶胶污染,洗手盆、淋浴等排水管道要勤冲洗,确保∪型管道和下水道的水封隔离效果。

(4)公共台面、洗手池、门把手、马桶按键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4.学习用房、文体活动用房、技能培训用房、劳动改造用房及其他服务用房。

(1)保持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2)处于单人环境下的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

(3)处于多人聚集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应当佩戴医用口罩,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

(4)进入服务用房前洗手消毒。人员间隔1米以上。

(5)尽量减少集体活动,控制集体活动时间,集体活动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1次。

(6)活动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

5.厨房与餐厅(监管区)、食堂与餐厅(行政办公区)。

(1)保持空气流通,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2)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鼓励错峰用餐,避免人员密集和聚餐活动。

(3)餐厅每日消毒3次,早中和晚上各1次。

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可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4)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

(四)垃圾处理。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增加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频次。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

三、个人防护

(一)干警、工作人员。

1.干警、工作人员正确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措施,随时进行手卫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当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2.打喷嚏和咳嗽时应当用纸巾或手肘部位(不是双手)遮蔽口鼻,将打喷嚏和咳嗽时使用过的纸巾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打喷嚏和咳嗽后应当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

3.与监狱内其他工作人员减少交流,必须交流时不得摘下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

4.注意身体状况。在岗期间注意身体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口罩。

(二)服刑人员。

1.服刑人员应当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2.打喷嚏和咳嗽时应当用手肘部位(不是双手)遮蔽口鼻,避免喷向其他服刑人员,打喷嚏和咳嗽后应当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

3.与探视人员交流时不得摘下口罩,保持一定距离并避免直接接触。

4.服刑人员放风或休息时应当佩戴口罩,减少与其他服刑人员直接接触,条件允许时,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5.服刑期间注意身体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向干警汇报,并在干警监护下就医排查。

四、疫情应对

(一)发现病例监狱。

1.症状筛查。尽快组织开展针对全体服刑人员、干警的症状筛查,发现有发热(腋下体温高于37.3℃)、咳嗽、气促等症状之一者,登记异常症状者名单。对异常症状的干警和服刑人员进行CT检查,有肺部磨玻璃样变化或斑片样变化的,进行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

2.疏散服刑人员。将密切接触者尽快分流到其他羁押场所,阻断传染途径,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切实落实隔离要求。加强对流转人员的症状监测,异常者转回本部监狱。

3.建立病人区、隔离区、隔离观察区和一般区域。配发一次性口罩,每天每人2只,加强防护。

4.抽调监狱行政和后勤等人员组建干警后备队。

5.重点防控措施。

(1)加强调通风、正确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和接触、加强日常消毒。

(2)监舍开窗,并去掉塑料薄膜通风。工区可采用电风扇机械通风。在监区现有水龙头旁边配发肥皂或洗手液,增加洗手效果。如果实在无法洗手,可用75%酒精擦拭双手。

(3)对病人曾经居住过的场所需进行终末消毒,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狱终末消毒。

(二)疫情扩散监狱。

1.人员筛查。

(1)症状筛查:对接触确诊病例的干警和服刑人员进行症状筛查,有发热(腋下体温高于37.3℃)、咳嗽、气促等症状之一者,登记异常症状者名单。

(2)CT筛查和病原学监测:对异常症状的干警和服刑人员进行CT检查,有肺部磨玻璃样变化或斑片样变化的,进行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

2.分区管理(分干警和服刑人员)。

按以下四类人员情况进行分区管理:

(1)待转诊的重症和普通新冠病人区。

(2)轻型确诊病人(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无明显异常)隔离区。

(3)疑似病例、异常症状者(发热、咳嗽、气促之一者)隔离观察区。密切接触者在隔离观察区进行医学观察。

(4)无症状者。服刑人员,可在现有监号和监区。

现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的诊疗区,要与上述隔离区分隔,避免交叉感染。

3.不具备隔离、诊疗条件的监狱,应当及时将重症病例(确诊和疑似病例)转入重症定点救治医院,普通新冠肺炎病人(确诊和疑似病例)转入定点收治医院,并加强就诊期间监管。

芒果日灼病防控技术 篇6

芒果日灼病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的芒果种植区均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每年都会给芒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尤其在气温偏高、雨水较少、光照强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右江河谷等地区,日灼病发生更为严重。日灼病主要发生在幼果、近成熟果实、套袋果取袋后的果实和主干、枝干上。

2.症状

受害幼果向阳面初期颜色变浅,绿色或黄色品种初呈灰青色,红色品种初呈淡黄绿色,1~2天后出现如开水烫伤状,几天后,受灼伤部位变为褐色或黑色,重者开裂、流胶。约10天后,大部分受灼伤的幼果落果,未落的幼果伤口会逐渐愈合,灼伤部位凹陷,果皮粗糙,果实由于向阳面与背面生长不均而发生弯曲。近成熟的果实或套袋果取袋后受强光直射,向阳面颜色开始变浅(吉禄果实向阳面颜色由紫红色变为粉红色,凯特果实向阳面颜色由粉红色变为白黄色),后逐渐出现如开水烫伤斑;1~2周后,灼伤部位变为浅褐色、深褐色或黑色,重者开裂、流胶,且灼伤部位易感染炭疽病。气候干燥时,伤口会逐渐愈合形成稍凹陷的褐色或褐黑色干疤。主干、枝干受灼伤,向阳面有不规则焦糊斑块或裂皮状,易遭流胶病菌侵染,导致流胶或削弱树势。

3.病因及发生特点

高温和强光是发生日灼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突发性高温、雨天突然转晴与强光更易引起果实日灼发生。降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导致日灼发生的重要因子,当降雨量少,土壤干旱缺水,含水量低时,果树根部吸收的水分减少,局部蒸腾作用受阻,树体温度就会相应快速升高,进而发生日灼。当芒果树春梢处理不当,枝叶修剪过度时,由于幼果得不到适当遮蔽,也容易导致日灼病的发生。树势较强、枝叶量较大的树体,发病则较轻。

果实日灼病的发生除受环境因子,如光照、气温、湿度、风力、品种等影响之外,也与果实本身的营养状况、生理状态及遗传特性有关,果实中的钙、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内容物含量高则不易发生日灼,偏施氮肥降低果实钙含量会导致日灼严重。果实日灼主要发生在树冠外围完全暴露的果实上,西面被晒部位果实发生日灼率远高于东面,植株上中部果实发生日灼率高于下部,内膛果基本不发生日灼;同一片果园中,靠近行道的果树发生日灼率高,低洼部位发生日灼率相对较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主干日灼以西晒的幼龄芒果园发生严重。枝干日灼主要是由于树冠中部枝叶修剪过度引起。

4.防控措施

果园灌水,改善果园气候条件:在高温来临前,给果园适量灌水,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树体的蒸腾作用,提高空气湿度,从而降低果园温度。在高温期间,也可直接向树冠喷水,降低树体温度,减少日灼的发生。

合理施肥,增强树体抵抗力:当年果实采收、修剪后,施足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果树根系生长,使根系伸向更宽更深的范围,既可以预防果树冬季冻伤,在高温来临时,又有助于果树蒸腾作用。

果园生草,播种绿肥:在果园生草或播种不易成灾的菊科绿肥,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在高温来临时,可降低地温,提高果园空气湿度,从而降低果面温度,减少日灼的发生。

适度修剪,保证果实的自然遮阴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2—5月,疏花疏果及修剪应适度,保持合理的枝果比、叶果比,避免果实直接暴露在直射阳光下,保证果实的自然遮阴率。

科学选药,降低果面温度:2—5月花期、幼果期防治茶黄蓟马、芒果小爪螨、叶蝉等害虫,不宜使用乳油制剂,应首选水制剂或粉剂,因乳油制剂黏于果面,易提高果面温度,造成日灼,而水剂能降低果面温度,减少日灼的发生。

果实套袋,防止日灼:根据各品种果实的大小和果皮颜色,选用不同的纸袋套果。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主要栽培品种为凯特和吉禄,凯特芒果一般选用双层复合芒果专用袋,纸质为优质木浆纸,外面为内黑外黄的复合纸,内层为黑膜纸,要求纸袋防水、透气、遮光、防病虫,也可选用白色单层纸袋,果实采收时连袋采收。吉禄、红贵妃等红色品种一般选用白色单层纸袋(木浆纸),果实采收时连袋采收;吉禄芒如果选用双层复合芒果专用袋,果实采收前需取袋上色,应选择较温和的天气取袋上色,以减轻日灼的发生。

树干涂白,减轻夏季高温灼伤:使用硫酸铜石灰涂白剂,硫酸酮、生石灰、水以1∶20∶(60~80)的比例配制,也可用石灰硫黄涂白剂,硫黄、食盐、动物油或植物油、生石灰、热水以1∶ 2∶ 2∶ 100∶ 400 的比例配制,在高温前进行树干涂白,利用白色反光原理,减轻夏季高温灼伤。

使用树干防护罩、遮阳网等:用纸板做成高50~60厘米、长10厘米的长方体围住树干,能有效地保护树干免受强光直射。进行高接换种时,可将枝干用稻草或遮阳网等覆盖保护,避免日灼发生。

(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李桂珍 邮编:617061)

柑橘小实蝇防控技术 篇7

1、发生特点

1) 发生特性

根据温岭市2009年室内简易饲养观察, 柑橘小实蝇成虫羽化, 每日以上午前为主, 以9~12时最盛。成虫羽化后需经一段时间性成熟后方能交配产卵, 产卵前期为14~25d, 平均19.5d。成虫傍晚开始雌雄交配, 交配时间可长达4h以上, 且具有多次交配的特性。每只雌成虫每日产卵0~14粒, 平均7.97粒。成虫完成一个世代, 在8月中旬~9月上旬28~50d, 平均39d;9月上旬~10月下旬29~51d, 平均40d;10月中旬~11月下旬39~64d, 平均51.5d。卵期夏季1d, 秋季1~2d。幼虫期与温度密切相关, 在9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度26.6℃, 幼虫期为6~14.0d, 平均10.0d;9月中、下旬日平均温度25.3℃, 幼虫期为7~15d, 平均11.0d;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日平均温度19.3℃, 幼虫期为8~17d, 平均12.5d。蛹期与温度尤为明显, 随着温度的下降蛹期相应推迟且延长。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日平均温度24.9℃, 蛹期为7~10d, 平均8.5d;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日平均温度24.3℃, 蛹期为8~11d, 平均9.5d;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日平均温度19.4℃, 蛹期为11~14d, 平均12.5d;11月上旬至下旬日平均温度13.3℃, 蛹期为16~21d, 平均18.5d。

2) 发生规律。

由2007~2010年性诱剂观测结果, 田间成虫初见期, 2007年为6月2日、2008年5月19日、2009年5月23日、2010年6月7日。发生量除2010年由于冬季低温、夏季高温高热, 无明显成虫突增期及高峰期, 发生极轻外, 一般柑橘小实蝇在温岭市发生6~7代, 而成虫突增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 形成主为害代于8~11月, 高峰期3~4个, 如2007年有4个, 每瓶诱虫量分别为9月17日7.33头、10月1日10.33头、10月29日6.67头、11月26日4.33头;2008年有3个, 分别为9月8日5.5头、10月27日1.5头、11月17日3.3头;2009年有4个, 分别为8月17日115.5头, 9月7日95.3头, 10月26日60.0头, 11月2日133.8头。

3) 为害特点。

据近几年观察, 柑橘小实蝇在温岭市为害, 因5~7月田间虫量低, 如杨梅、桃等春季作物基本能避开其为害。而成虫上升期一般为7下旬至8月上中旬, 如2007年为8月13日, 诱虫量4.0头/瓶, 2008年为8月18日, 诱虫量14.0头/瓶, 2009年为8月3日, 诱虫量14.0头/瓶。其主要为害柑橘为主, 其次橙、梨、丝瓜、苦瓜等夏、秋季作物。但内地重于沿海, 据2009年统计, 内地成虫总诱虫量975.3只/瓶, 沿海70.3只/瓶。

2、防控技术

1) 严格植物检疫。加强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 从源头上堵住疫情传播渠道。

2) 农业防治

(1) 土壤翻耕处理。

柑橘小实蝇主要以蛹、离土壤表土3~10cm越冬, 一般随着冬季冷空气的来临进入越冬状态。于是在冬季12月底至翌年1~2月前进行土壤翻耕处理, 深埋或冻、晒越冬代蛹, 再乖春季蛹未羽化 (4月底) 前翻耕1次, 暴晒、鸟食表土蛹, 减少第1代成虫羽化率。

(2) 检拾田间烂果。

柑橘小实蝇以幼虫蛀入水果、蔬菜果实内为害为主, 3龄幼虫老熟后从果实内弹出入土化蛹, 幼虫期最短6d, 最长可达17d, 因此每隔3~5d检拾田间虫、烂果1次, 并摘除树上虫果;集中虫果、落果, 将其掩埋在50cm以上的深坑内压实, 或用水浸泡8d以上, 或放入较厚的料袋内, 扎紧袋口, 自然存放10~15d。也可用7500倍50%灭蝇胺可湿性药液处理2d或倒入水池中长期浸泡作沤肥。据2009年试验, 在柑橘橘果进入软化转色初期开始, 至采收结束挂放诱捕器75只/ha2, 每隔5~7d捡拾田间虫烂果1次, 对柑橘橘果及落果的总体防效为92.53%, 幼虫防效为92.5%。

(3) 果实套袋。

应在果实软化转色期, 即柑橘小实蝇田间雌成虫产卵前进行, 阻隔雌成虫产卵。据2008年9月对柑橘试验, 幼虫防效及保果效果均达100%。

(4) 适时采收。针对柑橘小实蝇成虫喜欢在成熟早、品质优的果实上爬行、取食的特性, 为防止果实过于成熟而为害加重, 因而要适时进行采收。

3) 性诱剂诱杀

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开始, 采用98%甲基丁香酚进行田间性诱剂诱杀, 每ha2挂放诱捕器45~75只, 挂放高度离地面1.5m左右。用药方法:性诱剂第1次用药2ml, 以后每隔15~20d加药1~2ml。从2007年10月29日对柑橘试验结果表明, 挂诱捕器75只/ha2, 对柑橘平均保果效果为59.68%、幼虫虫量减退率为91.99%。

4) 药剂防治

(1) 0.02%猎蝇饲剂诱杀。

浓度为6~8倍, 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喷药, 每7d1次, 采果前停药。采用手持式喷雾器粗滴喷中下部树冠叶片背面, 隔3m喷1点, 每点面积15~20cm2。据2008年10~11月对柑橘试验结果, 6~8倍隔7d喷药1次, 连喷3次, 于药后21d, 保果效果81.38~100%。

(2) 常规药剂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8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监测预警

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以及林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 林区的保护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以及灾变规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能提高森林经营质量, 避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 危害、保障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1 合理栽种,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蔓延

林业发生有害生物一般都存在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树间距过密、森林郁闭度较高等问题, 因此应营造混交林,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用精心培育良种壮苗, 清除病苗、弱苗, 保护有害生物天敌,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适时适量施肥、间伐, 科学修枝打杈。在有害生物发生后由于林内缺少隔离屏障, 导致传播速度较快且扩延面积较大, 不易控制受危害面积, 损失较为严重, 因此应设置隔离带, 在树种的搭配上避免单一林的种植。在种植密度上应根据树木生长年限、生长速度、生物特性和森林更新循环周期合理地设置各种植株的密度。重视封山育林, 保护林植被, 增加生物多样性, 及时清理被压木、虫害木、病腐木、火烧木, 防止森林火灾, 搞好水土保持, 适度开放旅游区域, 增强森林本身的抗逆能力。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可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 就地销毁, 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化学试剂毒杀等多种方式对成虫进行诱捕和消灭[1]。

2 做好防预工作,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就不容易进行有效地控制, 而且会快速蔓延, 导致大面积森林受到侵害, 因此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加有必要。森林管护人员应根据树种、季节、气候、地域、土质水文等因素观察多发有害生物的种类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护。除了植物内部导致有害生物滋生外, 外部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也较为严重。管护工人在修理病虫树木后未经清理消毒就对其他植株进行修护, 导致有害生物通过工具传播, 造成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2]。同时, 在管护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查时, 由于工作量较大, 工作难度强, 容易出现漏检或检疫不彻底等现象, 导致有害生物不断增加。在引进外来树种时, 未经过仔细检验, 导致外地多发有害生物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此, 要坚持检疫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加强复检工作、建立和完善远程诊断系统等。

3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体系

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有规律可循、有一定前期特征, 因此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利用生物化学、电子信息、遥感等技术提高防治的前置性、科学性、准确性。研究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使用方式, 通过优化用药处方, 合理、安全用药, 克服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 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 实现用药安全,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组建专业团队, 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专业性较强、长期持续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 因此应组建专业团队对此项工作进行负责。定期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 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3]。

5 引入竞争机制, 加强市场导向

社会化防治、市场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管理的效率, 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 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专业化, 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 使服务标准提高、各项费用降低、机械配置优化、防效保障更好。成立植物医院, 专业从事林木健康保健、诊断防治的专业化机构, 掌握用户的林木品种、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做好技术服务, 进而扩大农药销售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在森林防治方面还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防控工作全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有效化, 遵循“谁经营, 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 研究机构要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4]。

6 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教育

提高人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是从观念改变工作效率和防护效果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开展社区病虫情调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全面建立宣传网络,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专业防治人员开展。宣传人员应有专门的讲稿内容及全面的知识, 以提高居民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绿色科技, 2014 (1) :33-34.

[2]张英伯, 程晓明, 张宇峰, 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 :178.

[3]张燕婷, 吴剑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8) :78-79.

设施蔬菜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篇9

1 设施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1.1 土传病害严重

设施栽培受经济制约导致设施固定性强, 蔬菜种类只限于茄果类、瓜类、豆类等的早春种植, 轮作余地小, 病原相对集中, 在土壤中容易造成积累, 有利于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1.2 嗜湿病菌发生严重

冬春季节, 设施需要夜晚密闭保温, 导致棚内的湿度大, 空气相对湿度常达90%~100%, 引起植株表面结露, 致使白粉病、灰霉病、疫病、菌核病、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

1.3 病菌为害期长, 季节性不明显

设施栽培其独特的环境条件, 使蔬菜在春季提前进入生长发育状态, 在秋冬季营造了适合蔬菜生长发育的环境, 而且在夏季常用遮阳网等遮荫降温。正是由于设施中适合蔬菜生长的冬暖夏凉气候, 使设施蔬菜病害发生为害表现出季节性变化不突出, 病原菌不需要越冬, 四季均可为害。

1.4 病原菌潜育期短, 病害易暴发成灾

设施环境的湿度大, 病原菌潜育期短, 十分有利于病菌繁殖。尤其是在冬春季节, 植株叶面结露后, 病原菌侵染很快, 在通风不良、湿度大的条件下, 极易迅速蔓延成灾。

2 综合防控技术

设施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可控性强, 设施之间相互隔离、相对独立, 外部病菌侵入相对比较难。每个设施的面积相对较小, 同时也为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所以设施蔬菜病害的防治, 要以控为主, 实现综合治理。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 能抵抗病原菌的侵入, 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2.1.2 高温闷棚。

夏季高温闲茬时期, 施肥翻地后, 盖严塑料膜, 关好温室门和放风口, 进行闷棚, 可有效消灭枯萎病、青枯病、软腐病等土传病害。

2.1.3 实行轮作套种。合理轮作套种, 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 使蔬菜生长健壮。

2.1.4 种子消毒处理。

实行温汤浸种, 将种子放入50~55℃的水中, 边浸边搅拌, 随时补充温水, 保持温度10~15分钟, 可杀死附在种子外面及潜伏在种皮内部的病菌, 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2.1.5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洁田园, 清除病叶、病株残体, 减少侵染源。加强通风换气, 达到降温、排湿、调节补充二氧化碳, 人为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原侵染的环境。

2.1.6 适期追肥。

多施有机肥,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蔬菜根系生长环境, 增强光合作用, 提高抗病能力, 改善蔬菜品质。

2.2 化学防治

2.2.1 对症下药。

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较多, 防治病害的药物也较多, 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防治, 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常见的白粉病可选用粉锈宁, 灰霉病可用速克灵, 霜霉病、疫病可用代森锰锌、乙磷铝、瑞毒霉等农药, 炭疽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波尔多液等农药, 软腐病、青枯病可用农用硫酸链霉素等农药防治。

2.2.2 适时适量用药。

根据蔬菜不同的生长季节、不同病害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发展规律, 掌握适期适量用药, 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2.2.3 复配用药。

多种农药可防治同一种病害, 交替用药可减轻病原的抗药性, 达到长效;多种病害同时发生时, 可采用混合用药达到兼治的目的, 省时省力又经济。复配用药时, 必须注意农药之间的理化性质及混合后的效果。

北方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 篇10

合理选择对路的除草剂品种各地要根据种植结构、玉米种植品种、杂草种类、除草剂品种特性、土壤类型、天气等情况, 正确选用除草剂品种。

玉米播种前灭生性除草。在玉米播种前杂草萌发出土较多的地块, 可选用灭生性除草剂兑水喷雾杂草茎叶, 清楚已出的杂草。每亩用10%草甘膦水剂500~700ml或20%克无踪水剂150ml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喷雾除草。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每667m2用90%、99%乙草胺乳油1850ml加87.5%, 4-D异辛酯乳油500ml, 90%乙草胺乳1850ml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00ml+75%噻吩磺隆, 72%、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 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 38%莠去津悬浮剂, 2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 57%2, 4-D丁酯乳油, 67%异丙·莠去津悬浮剂, 40%乙·莠乳油, 50%嗪酮·乙草胺乳油等药剂, 于玉米播种后出苗前, 对水均匀喷雾。注意土壤干燥时候可适当增加兑水量。

玉米苗后杂草茎叶喷雾除草。在玉米3~5叶期, 杂草2~4叶期, 每亩用4%玉农乐悬浮剂50~60毫升, 或用50%玉喜悬浮剂150~200ml, 也可以使用30%苯吡唑草酮悬浮剂, 10%硝磺草酮悬浮剂, 4%、6%、8%烟嘧磺隆悬浮剂, 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 38%莠去津悬浮剂, 25%辛酰溴苯腈乳油, 硝磺·莠去津、烟嘧·莠去津混配制剂, 莠去津与苯吡唑草酮、烟嘧磺隆与辛酰溴苯腈混用, 对水均匀喷雾。烟嘧磺隆不能用于甜玉米、糯玉米及爆裂玉米田, 不能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 用药前后7天内不能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中后期定向除草。针对各种原因造成的玉米生长中后期杂草萌发情况, 可选用20%百草枯水剂、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 进行玉米行间定向喷洒, 施药时喷头应加装保护罩在行间定向喷施, 避免喷溅到玉米植株上产生药害。

除草剂喷雾助剂分四类, 液体肥料、矿物油、人工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植物油型的喷雾助剂。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施药时, 应加1%植物油型的喷雾助剂, 合理选用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能够提高除草效果, 减少除草剂用药量, 减少喷雾用水量, 减少雾滴漂移, 且对作物安全。如药笑宝、信德宝、快得7、黑森等, 并可节省20~30%的除草剂用药量。

防除玉米田周边杂草玉米田周边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 既有禾本科杂草, 又有莎草及阔叶杂草, 既有一年生、越年生杂草, 又有多年生杂草。这些杂草不仅成为部分害虫的孳生地, 同时又为下年农田杂草发生提供大量种源。可采取种植豆科作物等, 抑制杂草的发生;也可采取人工清除, 或使用草甘膦、百草枯、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防除。

上一篇:阅读设计下一篇:美国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