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技术发展趋势

2024-08-30

ICT技术发展趋势(精选五篇)

ICT技术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策引导,发展模式

0 引言

工信部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重点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产业排在首位。当前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构成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为代表的新一代ICT产业不断创新, 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相关产业布局如图1所示。2013年前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启动的人脑研究计划, 促进人工智能、神经形态计算和机器人系统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的具体表现形式, 以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搜索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大规模联网上的应用, 已经成为IC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1,2]。面对人工智能在ICT产业上的迅猛发展, 急需对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

1 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发展脉络看, 人工智能研究始终位于技术创新的高地, 近年来成果斐然, 在智能搜索、人工交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成为产业界力夺的前沿领域。目前国际ICT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重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搜索引擎方向的发展

信息搜索是互联网流量的关键入口, 也是实现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匹配的关键手段, 人工智能的引入打开了搜索引擎发展的新空间。融合了深度学习技术的搜索引擎正大幅度提升图像搜索的准确率, 同时吸纳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云操作处理技术的搜索引擎, 可将语音指令转化为实时搜索结果, 另外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可能添加意识情感元素, 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心理学搜索引擎[3]。

从搜索引擎的发展上来看, 国内企业起步稍晚, 搜索领域较窄, 但也有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等纷纷运用独特的技术与商业模式进行中国式的创新与超越, 以及科大讯飞等企事业研究单位在部分方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发展态势较好。

1.2 人脑科学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通过机器来模拟人脑进行复杂、高级运算的人脑研究活动。目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研究平台, 使用计算机模拟法来绘制详细的人脑模型, 推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 预计将引发人工智能由低级人脑模拟向高级人脑模拟的飞跃。

谷歌公司早就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收购等方式来获取人工智能的必要技术, 包括使用一万六千个处理器建立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具备学习功能的谷歌大脑。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发展起步偏重于医学单位, 在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在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 中国至今处于观望和模仿阶段。直至2013年初, 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 提出百度大脑计划, 如图2所示, 拥有了超越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 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拥有200亿个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作为国内技术最领先的互联网公司, 百度此次争得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 在硅谷布局人工智能研究, 被视为与美国科技巨头直接展开了技术和人才竞争。

1.3 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引起产业变革

移动终端通过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破除了时空限制, 促进了人机高频互动, 穿戴式智能联网设备正在引领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芯片的研发方面, 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特别是大型芯片企业未进行有力的支持。目前只有君正发布了可穿戴的芯片, 制造工艺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说国内芯片现在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相比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 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 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

1.4 物联网部分领域发展

全球物联网应用在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下正在加速发展, 所产生的新型信息化正在与传统领域深入融合。总的来看, 在公共市场方面发展较快, 其中智能电网、车联网、机器与机器通信 (Machine-ToMachine, M2M) 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应用领域[4]。

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 各国均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 我国也在主动推进物联网共性基础能力研究和建立自主技术标准。在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M2M、工业控制、标识解析等领域已经获得部分知识产权, 其中中高频RFID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超高频 (800/900MHz) 和微波 (2.45GHz) RFID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在标准方面, 已建立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 其中多项标准提案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作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四大主导国 (美国、德国、韩国、中国) 之一, 我国在制定国际标准时已享有重要话语权。

2 我国ICT产业的政策引导

目前ICT产业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延伸, 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跨行业的需要, 加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成熟。我国ICT企业正紧跟变革、激励创新、发掘内需, 再通过突破瓶颈的ICT政策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2.1 国家政策方面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ICT产业发展计划, 并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急需在国家政策方面进行引导, 试图抢占下一程竞争制高点。政策应呈现如下趋势, 破除行业间壁垒, 加快制定ICT跨行业标准和产业相关政策。

2.1.1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成立国家级ICT产业发展机构, 尽快确立国家ICT中长期发展战略, 落实国家级监管机制、产业协同等各方面的工作, 促进ICT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2.1.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围绕其需求部署创新链, 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应用。

2.1.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企业主体地位予以强化, 建立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新体系要确保企业为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导地位, 要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 要主动与产学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要扶植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2.2 知识产权方面的引导

2.2.1 专利方面

国际专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企业的专利危机意识, 但是由于在国内专利长期并未得到重视及专利技术研发周期长, 企业对是否有能力实现布局认识不清[5]。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抓全球重大的专利收购机遇, 快速提升整体竞争力。针对新技术涉及专利问题应加快系统研究, 重视前瞻性专利布局。积极探索统一专利池的构建, 增强全产业专利授权及谈判能力, 探索构建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危机时的商业保护伞机制。一方面强化自身研发投入, 另一方面仍需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对企业转移。

2.2.2 著作权方面

目前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与我国国家版权局的合作调研时发现, 2013年我国著作权作品登记共845064件, 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164349件, 同比增长超过18%。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领域软件均呈现出了加速增长态势, 如物联网软件著作权共4388件, 同比增长70.54%, 云计算软件著作权共3017件, 同比增长55.04%, 明显高于软件登记整体增速。虽然我国软件技术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 但存在着低水平重复、起点较低的问题, 仍需坚持不懈的进行引导、创新和保护。

3 ICT相关企业实现方式探讨

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 在人工智能究领域我国在不再仅是国外技术的跟随者, 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国相关企业应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ICT产业的应用, 并加快构建ICT产业生态系统。我国ICT相关企业在整个产业上应该逐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学、研、产、用全面推进

政府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我国已经在制定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 目的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以及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力资助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 促进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项目, 同时对由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项目实行重点关注。企业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通过向高校提供资金、转让科研设备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积极参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如高校教师充当企业顾问、举办学术讲座或参加企业课题研究, 公司科研人员到高校进修并取得学位等。随着高校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入, 努力消除校企之间的空间和物理层面的隔阂。探索建立学校、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尽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2 加强合作、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商用

通信设备企业可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 共同搭建新型试验网络, 验证基于融合技术的网络架构在各场景的运行状况, 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 推进相关技术、设备以及解决方案的成熟与商用化。加大与科研院所、专利中介、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企业应着重关注和影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 协助其加强研发的实用性, 提高研发质量。可以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牵头申报课题, 高校参与、企业设立课题由高校认领、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合作培育应用生态。企业在推进网络控制平台面向标准化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和吸纳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网络应用创新需求, 为网络应用生态体系的形成与繁荣创建良好的技术基础与商业环境。

3.3 全力抢占大数据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 引领未来产业发展。ICT企业在发展大数据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首先, 明确国家关于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目标, 促进电信、互联网、金融等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大数据融合, 扩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其次, 在技术方面需要提高研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近期重点发展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应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等[6];第三, 集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 统筹规划大数据应用, 避免盲目发展;最后, 解决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性需求。

3.4 重点发展云计算

2014年3月,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透露我国云计算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草案已形成。在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同时, ICT企业应以企业的角度积极参与到云计算领域研究中, 服务国家云产业发展战略。建议向用户充分开放企业平台资源, 推进社会云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应用深度, 将云计算技术着重应用于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等领域, 逐渐形成社会资源利用方面高效可行的方法技术;广泛展开与社会各界合作, 推动社会各类数据资源与企业云计算技术的整合应用。云计算企业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 并且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意愿强烈。应通过与政府社会资源应用需求相结合, 充分发挥企业云计算资源在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源应用方面的潜力。

4 小结

发达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 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ICT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并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方向发展现状, 借鉴他国政策与经验, 根据我国的国情及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提出符合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 适合我国的可借鉴的策略, 以期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霁恒.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10) :5-10.

[2]林婧.关于人工智能的浅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10) :191-192.

[3]马说.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EB/OL].2014-4-08.http://opinion.caixin.com/2014-04-08/100662104.html.

[4]柯文.明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7000亿元[J].人民邮电, 2014, 6, 4.

[5]李立委.我国ICT技术专利转移的出路[J].人民邮电, 2013, 4, 18.

2014年ICT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篇2

[关键词] 信息 通信 ICT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2583(2014)03-0004-07

2013年,Verizon以史上第三大交易金额:1300亿美金从Vodafone手中将Verizon Wireless全部收为己有,标志着对移动宽带的发展,尤其是4G寄予厚望;就在同月,乘着移动市场高速发展而市值曾高达1500亿美元的诺基亚,却将其最核心的终端业务以7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微软。终端领域曾经的巨头黑莓也遥遥欲坠,而苹果富可敌国,其12月的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和瑞典2012年的GDP相近。8月,美国报业巨头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以2.5亿美元价格接手,而新媒体代表之一的Twitter公司于11月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的首日股价大涨73%,市值达到245亿美元。12月,当LTE继续维持着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纪录,全球用户突破1.9亿大关的同时,工信部向中国的三个运营商颁发了TD-LTE牌照,启动了全球最大规模的4G市场。

全球的ICT产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也正在经历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深刻变化:产业版图的重组、产业的加速融合,冲击、重塑着多个相关产业。展望未来,一个全面互联的,充满创造力的“网络社会”正在触及、改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蔚然兴起的数据洪流也将迎来更大的浪潮。

“未来10年,我们将看到的变化, 将超过过去的100年”。

1 “网络社会”,歌声嘹亮

作为“网络社会”重要基石的移动宽带,其强劲发展的势头在未来几年仍将继续。2019年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会达到80亿,是2013年的4倍,其中WCDMA/HSPA用户数达到48亿,覆盖全球超过90%的人口,LTE的用户数将达到26亿,覆盖全球超过65%的人口。中国LTE大幕的开启,也为全球LTE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速。强劲的用户需求推动下,4G技术演进的商用步伐也在加快,LTE-A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铺开。韩国在LTE商用一年多之后所有的运营商都提供了全国范围的LTE-A的服务,预计2014年在北美、英国和日本等地都会看到更多的LTE-A的商用服务,更多的支持LTE-A的终端也开始出现,Strategy Analytics预测2014年全球LTE-A手机的出货量会达到3500万。

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的全球覆盖,“网络社会”在多个传统领域高歌猛进,智能化家庭和车联网领域将率先产业化,未来前景广阔:

1.1 智能化家庭

娱乐中心的争夺硝烟四起,各种智能电视,机顶盒,次世代游戏机纷纷登场,电视触网、娱乐分享势不可挡。家庭安全与自动化,也呈现出四彩纷呈的发展态势。多个运营商推出了智能家庭方案,如AT&T的“Digital Life”方案涵盖家庭安全监控以及对包括中央空调在内的多个家庭设施进行远程、自动化的管理。谷歌32亿美元现金收购目前只提供两款产品(智能恒温器与智能烟雾探测器)的Nest,加上之前隐隐浮现的Android@Home,其对智能家居的野心昭然若揭。最近,LG推出的社交互联的家电产品,非常类似爱立信在2011年提出的社交物联网的概念,手机的即时消息类应用可以远程控制家用电器。此外,英国政府推动的智能抄表(Smart meter)项目,诞生了业界最大的M2M合同(西班牙电信获得15亿英镑合同,负责英国三个地区中的两个地区的服务),将全英5300万个智能电表与煤气表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以上种种,都昭示着商业化进展的日益深入,智能家庭指日可待

1.2 车联网

新款汽车如果还不能联网,绝对是“out”了。众多汽车公司纷纷推出计划,如通用汽车与AT&T合作从2014年起将LTE模块预置到大部分北美销售的车型中,沃尔沃与爱立信合作的车联网云,在基本的车辆安全与车内娱乐、导航功能之外还增加智能化的停车位寻找及付费,远程热车等功能。此外,多个运营商(包括德国电信,沃达丰,Verizon等)在2013年也争先恐后地推出UBI(User Behavior Insurance)服务,通过在车内增加一个联网终端来监测驾驶人的习惯,为安全驾驶以及保险公司的车险计算提供支持。结合无处不在的4G网络,车联网的发展会步入快车道。预计到2017年,车辆联网的比例会从现在的10%左右增长到50%以上。考虑到全球10亿辆汽车的现状,对应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然,网络社会的繁荣,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主角,也是开启智能生活的重要入口:移动终端设备。

2 移动智能终端,全面互联的智能生活

通信终端经历了移动终端替代固定后,智能手机全面引爆了终端革命的新浪潮。这次浪潮主要特点是:终端的数量和普及率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第二,在云计算和各类应用的推动之下,智能终端的外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这将对人类的信息消费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启人类全面互联的智能生活新时代。

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2011年首次超过PC(台式+笔记本)之后,持续强劲增长。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销售的手机中60%是智能手机,2017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7亿,高出同期PC出货量的5倍还多。预计到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56亿。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智能手机都将会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智能产品。无数的创新、新的硬件设备如传感器等的引入(有款手机配置了18个传感器)、新应用的首选平台,都是围绕着智能手机进行。

nlc202309031549

平板电脑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传统PC产业格局,全球平板电脑的出货量于2013第二季度达到5000万台,同比增长了100%,全年出货量超过笔记本电脑应是定局。在未来几年的某个时间,我们将见证其出货量超越PC的时刻。平板电脑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移动化,产生越来越多的”移动”流量。

2013年,也是穿戴式设备大放光彩的开始,从智能手表、手环到智能眼镜,再到智能跑鞋,各种功能产品指向不同的细分场景,增加了智能手机的外延,延展着智能生活的维度。

在所有这些移动智能终端之上,“应用”不断丰富,云计算弥合了终端的差异,促成应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无缝和连贯。功能各异的智能终端,作为个人生活的多元化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窗口,通过云和应用相互连接起来,支撑着全面互联的智能生活。

监测身体各项数据的智能腕带所存储和呈现的数据,可以在安全认证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进行更深度的分析。用户导航的数据可以在谷歌眼镜,车载智能终端,甚至车窗上连贯无缝的呈现。

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终端上连贯的使用如在线视频,电子阅读,交易表单等各种类型的应用,使得应用可以在不同的智能终端上连贯的实现。

传统互联网的格局因此发生巨变,个人信息消费的模式正在重塑:Youtube的流量40%来自移动设备,而2011年的比例只是6%。Facebook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移动广告营收已占总广告营收的半壁江山,而去年同期只是14%。2013年第二季度,英国的网络零售业的增长100%来自移动设备,贡献了23%的销售额。淘宝2013年“1111”光棍节所创造的350亿交易额中,基于移动终端的交易达到54亿,占比超过了15%。

可以预见,越来越多涉及个人生活的传统领域,将会被整合在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核心的信息消费领域。美林证券预测2015年基于移动终端的零售贸易将占整个电子零售贸易的24%。智能终端作为个人的医疗数据中心的功能也正随着外围设备的不断丰富而逐渐成为现实,而未来随着移动宽带性能的提升,以及应用开发的不断升级,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也终将成为现实。这一切像一个拼图游戏,通信功能仅仅是其中的一角,并且随着应用的深入发展,逐渐演变为基础能力,随着移动宽带、云计算以及智能终端自身的不断发展,最终移动智能终端将成为个人融入全面互联的网络社会的基础平台。

3 融合时代:内容为王,视频为王

移动宽带的不断升级将把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至新的历史高点。各个产业的信息和数据得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自由流动。云计算一方面降低了信息开发的软件和硬件壁垒,另一方面又使得数据和内容的分发如同水电煤气一样变得高效和无处不在。丰富智能终端和功能强大的APP联合起来,使得数据分析和内容呈现变得更加简洁和方便,极大的降低了数据和内容的交付壁垒。这一切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粘合剂和基础平台。

“移动智能终端+宽带+云”所打造的平台终将沉淀为网络社会的基础设施,与其他的能源和公用事业一样成为整个社会和各个行业赖以运转的基础平台。从这样的角度,所有可以被整合的行业都将成为ICT生态系统的一员,无论是以主动参与的形式,如零售,还是被动整合的方式,如传统纸媒行业。ICT生态系统因此被扩展至整个人类社会,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也将因此而扩展至无限:信息内容从生成、转化直至湮灭的各个环节都将以不同的价值形态而呈现。而为这些信息内容探寻到合理的价值交换模式,将抽象为各种形态的商业模式,ICT系统的各个环节从而得以维持和发展。

信息内容因此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差异化的武器。可以说,网络社会时代,谁掌握了内容,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围绕信息内容的争夺战已愈演愈烈,对于内容资源的争夺以及由此而发生各种并购与竞合将为成为推动ICT产业进一步演化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伴随着LTE的兴起,视频内容到移动终端的最后一公里不再成为瓶颈,众多运营商开始追逐跨平台跨终端的视频战略,从积极地尝试LTE广播服务,到大手笔进入视频内容领域一次次刷新内容价格的新高,格局因而改变:

多个运营商进行了LTE eMBMS广播试验,探索更好利用LTE提供视频服务。如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联合爱立信在其4G网络内成功完成的LTE广播试验,传输了BigPond TV的4个电视频道,涉及音乐、赛马、体育等频道 。

2013年,美国Verizon与NFL达成协议,以10亿美元获得全部NFL比赛的网络播放权利,此价格与NBC购买伦敦奥运会美国全媒体转播权相同 。

2013年英国电信以8.97亿英镑的高价与欧足联达成协议,购得2015年起3个赛季欧冠及欧联的英国地区直播权 。

2013年,加拿大运营商Rogers与北美冰球联盟NHL签订了为期12年、价值52.3亿加元的转播放协议,包括所有NHL的常规赛事、季后赛以及冠军决赛 。

无论信息内容的源头从何而起,以何种形态呈现,运营商的网络是天然的信息流通的管道,管道与内容的垂直整合,代表了运营商在产业融合的浪潮中的积极尝试。目前,视频业务贡献了35%的移动数据流量,预计到2019年视频流量占总移动数据流量的比例会达到50%,也许这一天会更早的到来。

4 数据海啸:性能与体验优先

数据流量在未来的数年里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是产业界的共识。预计到2019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不包含WiFi,M2M流量)的增长将超过10倍(见图2),智能手机的月流量会从2013年的600MB增长到2019年的2.2GB。智能手机的快速增长以及其使用流量的提升,已经推动全球移动电话产生的数据流量在2013年首次超越移动PC、平板电脑和路由器所产生的流量。

nlc202309031549

数据流量激增对运营商业务和运营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用户的信息消费方式从传统的以话音和短信为核心,逐渐的转移至以移动数据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方式。这使得定义用户体验的标准由以往简单的“信号有没有”过渡到“应用能否使用”,以及“应用好不好用”等具体和细致的层次。衡量客户体验标准的变化成为推倒整个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步,由此而引发的网络和运营方面的变革,成为移动数据时代运营商重构自己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重点内容。应用覆盖,多网融合,大数据支撑的业务保障体系,都成为变革中的焦点。

4.1 应用覆盖(App Coverage)

应用覆盖代表着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网络覆盖程度,是构建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网络运营的基础。不同应用在性能速度方面有不同的带宽需求。为了向其用户提供最佳的业务体验,运营商需要采用以“应用覆盖”新方式来评估和优化自己的网络。比如对于速度要求最高的高清视频来说,达到代表性的移动用户体验标准需要10Mbps。为获得卓越的用户体验,爱立信建议的应用覆盖率目标为:90%的应用达到1Mbps,50%的应用达到10Mbps。

移动网络中超过70%的移动数据流量发生在室内,城市人口一天中超过90%的时间是呆在室内的,因此,对室内用户的覆盖和速率诉求是应用覆盖的焦点问题之一。爱立信认为室内的应用覆盖应该满足区域内大于10Mbps的数据速率的连续覆盖,这是保证用户体验的基本条件。

4.2 多网融合

多网融合指的是在多种频段、多种无线制式、多种接入手段长期并存的情况下,如何能能打造一个高效、高性能的融合网络。智能立体网和SON(自组网)的建设,以及多网之间智能选择接入和负荷分担,是重点考虑的应对之策 。

智能立体网&SON:小蜂窝的部署开始起步,意味着智能立体网的建设日益重要,小蜂窝和宏蜂窝的协同发展是关键,对网络的智能化和简单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进而对SON的要求十分突出,而且是要求能够同时应用于4G和3G的SON 。

智能选择接入:多网并存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而有效的甄别用户所处的各种无线环境及其性能,选择其中最佳的接入方式。在3G/4G网络与WiFi之间(有时默认从3G/4G切换到WiFi却带来体验的下降),以及LTE融合网络的TD-LTE与LTE-FDD网络之间,实时动态地选择接入性能最优越的网络,从而保证最佳的用户体验 。

多网之间的负荷分担:爱立信在香港的LTE融合网络支持在TD-LTE与LTE-FDD之间根据动态网络负载分配用户,有利于网络效率的提升和用户体验的保障 。

4.3 大数据支撑的业务保障体系

大数据支撑的业务保障体系,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运营商可以实现对跨系统的异构数据进行端到端的分析,从而迅速定位网络问题,发现影响客户体验的隐藏因素。将以前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关怀,大大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围绕着提升数据业务时代用户体验各个关键环节,大数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运营商优化网络,构建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运营转型。

客户服务:客户服务不应被动等待客户上门投诉或寻求帮助,应从多角度主动开展客户关怀。如实时流量提醒与告警,基于HLR/HSS数据或MSC日志分析的欺诈电话和短信主动预防策略等,都是大数据带来的服务创新场景。分散在各个通信系统的数据,可以被大数据分析用来实现主动客户关怀,实现全新的客户服务模式,成为运营商维系和关怀用户的“软实力”。

网络运维:即使是网络部门也需要及时掌握如用户终端、OTT应用和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以便从容应对如iPhone5S等新终端上市对网络带来的潜在影响,实现网络的自动调优以及选择最优的扩容时机。利用大数据跨平台,跨系统的优势使得网络运维得到更广泛而深入的数据支持,实现更加贴近用户体验的网络运维新模式。

网络优化:通过采集网络中各系统的数据,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及时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比如,通过将网络流量数据与经分系统和计费系统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找到网络中的小区价值分布,进而与网络覆盖数据相结合,得到急需进行优化或扩容的高价值弱覆盖区域,从而更有效地提升网络性能。

精细化营销:运营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细化市场营销,改进服务质量。运营商的自有业务众多,各种业务的价值和影响范围各不一样。大数据技术从业务、受众等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用户、业务的画像,以及业务之间的关联度,为运营商实施精细化营销提供有力的保障。

5 展望5G:走向全面融合的网络社会

5G与LTE、3G、2G不同,5G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也不是几个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技术演进和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从某种程度上讲,5G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以融合和统一的标准,提供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高速,安全和自由的联通。除了要满足超高速的传输需求外,5G还需要满足超大带宽、超高容量、超密站点、超可靠性、随时随地可接入性等要求。

为了更好地进行5G的研究,作为全球的研发项目,专门为5G而成立的METIS组织应运而生,爱立信在METIS的5G的全球研发项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推动者角色。欧盟METIS项目组对5G通信技术设定的目标包括:

在传输速率方面:典型用户数据速率提升10到100倍,可以可靠地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百兆比特级别到Gbps级别的可用速率,端到端时延缩短5倍。超高数据流量地区:支持超高带宽(100MHz以上),超密站点部署。在可接入性方面:可联网设备的数量增加10到100 倍。在可靠性方面:低功率MMC(机器型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增加10倍。

5G将迎来ICT领域的一次连接革命,结合终端领域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次革命将带领人类社会步入更为成熟的网络社会。

6 总结

智能终端演绎的终端革命如火如荼,移动宽带升级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LTE的加速部署与WCDMA/HSPA一起将为全球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宽带连接,大数据和云计算不断丰富和改善用户的体验。我们正处于数据洪流喷涌而出的时代,ICT产业的生态系统将由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瓦釜雷鸣,时移势异,不断扩张的成员们在寻找各自的位置的同时,努力的占领新的制高点。而这一切都将为最终走向大融合,大发展的网络社会时代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赛迪网)

“云化”,ICT革命的架构趋势 篇3

云计算的本质是租赁

《通信世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计算模式与信息化有哪些本质上的关系?

贺甬镐:云计算的本质是租赁, 这和租房子是一个概念。当房价太高、装修过程繁琐, 需要不时修补, 且你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解决时, 就会想到租房子。对传统IT企业来说, 也存在类似购置服务器成本太高、闲置计算资源浪费、IT部署耗时久、缺乏运维团队和经费等问题, 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效率。从这个角度看, 云计算无疑是大幅提高信息化效率的工具。

那么, 云计算是怎样实现这个“租赁”概念的呢?首先是硬件的提升, 如果说过去的“房子”只有三层楼的高度, 那现在我们可以轻易建造“摩天大厦”。其次是虚拟化技术的成熟, 就像将摩天大厦分割出不同的单间, 租给不同的人, 且单间之间要有安全策略, 以保证信息的绝对保密。此外, 扩展性也是很重要, 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信息量需求也相对较小, 但随着企业的成长, 信息量需求也将扩大, 因此, 云计算需要给企业提供弹性的IT服务。

至于大数据则并非新概念, 信息化的过程本身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比如企业采购零部件的价格、数量和时间都会汇总在SAP系统中或是Excel表格中, 这些都是数据, 这些庞大的数据因为硬件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能够被产生并集中起来, 且规模远远超过传统信息量, 因此被称作大数据。若使用统计学的计量模型对大数据实施分析, 并得出某些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是大数据时代。亚马逊早就开始分析用户的游览信息, 从而决定他会在你的购物车里推送什么样的绑定产品。因而, 企业最重要的是抓住信息化爆发式增长的契机, 掌握信息的入口, 为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打下坚实的铺垫, 这也是斐讯全产业链布局的考量点。

王峥:虽然信息化的推动受技术革新影响, 但主要是通过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来实现的。就企业信息化来讲, 主要是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推进。

在深度上, 企业信息化将沿着事务管理、信息处理、商务智能一体化的轨迹。在广度上, 企业信息化一方面可基于垂直门户形成平台集成;另一方面, 可向企业外延展至整个产业链, 形成全行业性质的信息化、网络化。因此, 企业需要对外界互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比如UGC数据 (评论、口碑) 、SNS和各类媒体平台的形象与反馈。此外, 既然是融合, 信息化、网络化也将对社会经济活动等产生巨大影响, 每个行业都将从产品、服务甚至模式等多个方面转型。在此过程中, 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信息化的工具, 可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说, “云化”是近期信息技术革命的架构趋势。

云部署需通盘考虑

《通信世界》目前, 在云计算及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应该如何解决?

贺甬镐:大数据时代最大的一个担忧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对于个人来说, 由于社交网站的火爆, 个人信息和隐私等都会出现在社交网站上, 而大数据的收集商很有可能通过这些信息在网络的层面完全还原并定义出一个人。对于企业来说, 云计算虽然能够快速、高效实现信息化, 但也造成了企业信息安全的隐患, 因为以前的信息都是保存在公司内部的服务器上, 硬盘则锁在银行的保险柜里, 而现在, 信息运行在运营商数据中心里的服务器上。在这种情况下, 就出现了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结合, 我们称之为混合云, 即公司的核心机密数据运行在内部的私有云上, 其余业务运行在性价比更高的公有云上。斐讯Phi Cloud提供的全方位企业级解决方案就是中国IT企业在私有云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王峥:目前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建设中, 最重要的问题是高速、稳定、方便的承载网络严重不足。Iaa S、Paa S、Saa S, 从本质上都是一种服务。从狭义上讲, 云的概念就是将资源整合起来, 通过分布式处理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一种按需服务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云安全、云存储、云软件都适用于这个理念。从广义上讲, 网络甚至就是云本身, 云服务就是在这个云中或云端提供给用户使用。

具体而言, 云计算服务的实施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将IT资源和新技术进行有效整合, 其次是将应用和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终端用户。在这两个步骤中, 网络分别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仅促进了上述两个步骤的实现, 还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快速交付应用、加速业务需求响应、降低运营管理复杂度等方面提供了保障。而实施大数据时, 不论是源数据的收集, 还是应用交付都离不开一个高效可靠的网络 (包括互联网和物联网) 来提供关键性支撑。特别是网络部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尤其是人力成本, 因此, 在国内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网络的合理部署更显得尤其重要。

ICT技术发展趋势 篇4

中国电信在考虑商业客户ICT需求的时候, 在网络和计算能力基础上把业务一起做好, 为最终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为了给商业客户、政企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中国电信5年前开始打造商务领航平台。这个平台架构在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 无论通过固定的网络还是移动的网络, 通过PC、电视还是手机, 只要在网上就可以使用。

在这个服务的基础上, 中国电信建立了许多的细分应用, 比如酒店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 中国电信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合作伙伴把应用开发好, 放到这个平台上, 中国电信可以为其提供计费等一揽子服务。

此外, 随着网络带宽的变化, 不管是固定网还是移动网, 通信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视频监控应用无所不在, 中国电信5年前就开始打造一个视频传输的平台, 可以给大家提供非常好的服务。未来图像通信仅仅是网络承载的很小一部分, 真正通过网络的视频图像监控应用, 是面向各行各业都会需要的一个业务。

要推动ICT业务的发展, 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有比较好的网络资源。所有面向客户的服务, 没有移动宽带的互联网基础是很难实现的。中国电信有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直播网络, 可以给客户提供无所不在的通信服务。

构建和谐的业务发展环境

随着3G移动牌照的陆续发放, 三家运营商都变成全业务运营商, 各式各样的业务都可以提供。全业务发展起来之后, 几家运营商会竞争得比较激烈。固网运营商在最后接入具有天然的垄断优势, 这对移动运营商的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 全业务还有一个发展趋势, 就是移动互联网。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吞吐量, 虽然互联网一开始就是质量没有保障的网络, 但是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 移动互联网还要和现有的网络相兼容, 它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会更低。

在终端方面, 终端形态是多样化的, 并且表现出媒体化、多用途化的特点, 此外, 终端的功能和性能也是不断增强的。GPRS卡和CDMA卡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数据的形式, 上网本也是今年流行的一个词, 这种终端也出现了。还有一个是家庭终端, 像家庭网关、无线座机及行业终端也会逐渐出现。

未来, 中国移动认为网络终端技术需要协调发展, 网络技术发展, 终端技术也配合发展, 这样技术才能吻合。中国移动从根本上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 也使ICT整个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移动信息化成为发展趋势

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其特点在于群英荟萃。作为电信运营商, 要以网络优势、人力资源的优势, 发挥专长, 体现专业服务。运营商ICT的战略, 一是利用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联合硬件、软件供应商搭建应用平台, 满足客户信息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二是延伸网络, 扩展网络应用, 开发行业解决方案;三是基于IP技术融合网络, 提供网络应用;四是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信息通信服务。

ICT的产品体系, 从底层传统的通信网络、IP网络、数据网络、互联网络、接入网络等, 逐渐上升到IT应用服务, 以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采购、呼叫中心以及商业咨询。目前, 中国联通的产品线有六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咨询与设计;二是IT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安全, 可以提供智能楼宇系统, 企业信息中心建设, 容灾备份等;三是网络平台集成, 提供网络集成, 主机与存储集成等;四是IT应用系统集成, 提供电信级的BSS、OSS以及客户网管、移动执法系统等;五是IT外包服务, 提供基础设施维护, 网络系统、桌面终端维护、应用系统维护等;六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提供类似环保行业的监控系统, 民政全国低保信息系统, 电子医疗系统等。

ICT技术发展趋势 篇5

IDC认为,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形势下,“恢复到危机前经济水平”只能是有失水准的战略选择。以IT为主导的产业振兴与市场复苏使信息与通信(ICT)行业处于独特的重要地位,并将推动未来十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5月20日IDC在北京召开了一年一度的ICT趋势论坛,探寻ICT技术将如何在下一个十年中推动可持续的增长和行业变革。

IDC亚太区副总裁霍锦洁女士指出,2009年人们纷纷制订并执行危机防御方案,力图降低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而在2010~2011年,大家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生产和管理,进取精神成为企业成长并保持良好现金流的关键。“反创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起初指的是一种非传统的创新方式:将为新兴经济体开发的低价产品带入发达国家市场。而“反创新”所包含的深层理念在于挑战现有流程,推动企业在现有商业模式之外发掘新模式。在客户资本时代,客户的影响迅速且激进地改变着ICT厂商和供应商的商业模式。不论是B2B客户还是B2C客户,他们正在推动ICT厂商和供应商在各自的商业市场环境下重新思考并且开展创新。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诸多经济刺激政策——4万亿投资、产业振兴规划、科技重大专项的提速、区域经济规划等,这些政策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对ICT投资也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除了这些政策的延续外,中国政府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区域规划的实施、发展7个战略新兴产业、三网融合、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增效等,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中孕育着巨大的ICT商机,但是由于全球及中国经济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风险也与机会并存。如何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规避风险、寻找商机是每个ICT厂商都必须面对的战略问题,IDC中国研究总监武连峰先生将在论坛上与到会嘉宾一起探寻、分析,并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IDC ICT趋势论坛在主题演讲之后分成以下三个分会场,围绕可行的2010~2011年ICT方案与到会嘉宾展开讨论,为未来之路奠定新的基础,其最终目的是在当今技术世界上,在日益反创新的年代里,推动将要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商业模式。

分会场1

1、全球笔记本电脑ODM产业发展及产品趋势分析

2、理清个人消费IT市场格局变化

3、下一代中国个人商用IT市场商机

分会场2

1、转型时期的智慧行业ICT商机

2、物联网-城市智能化的根基

分会场3

1、企业“智商”的提高驱动硬件与软件的演变

2、细分中国云计算市场

3、云计算时代的软件市场“新常态”

4、服务外包成就企业经营模式转型

上一篇:现代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下一篇:开征遗产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