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2024-08-03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精选十篇)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篇1

一幼儿家庭玩具选择存在的问题

1. 家长不能全面认识玩具的价值

玩具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一个工具, 其不仅能够诱导幼儿进行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 还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心智。玩具能够利用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形象、鲜艳色彩等吸引幼儿, 激发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兴趣, 从而综合地提升幼儿的身心发展, 帮助幼儿尽快地理解世界, 在获取情感体验的同时, 也学会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通过一些随机访谈, 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家长都认识到了玩具对于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 但对于玩具价值的认识却不全面。目前大多数家长对于幼儿玩具价值认识上, 都侧重于玩具所具有的益智性, 对于玩具的社交价值、个性发展价值、情绪形成价值等了解不深。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除了益智类的玩具以外, 其他类型的玩具都对幼儿成长没有好处, 在选择幼儿玩具的时候不会考虑购买其他类型的玩具。这说明家长在幼儿玩具价值认识上, 仅仅重视其开发幼儿智力的价值, 而对于其他价值的关注程度较低。

2. 家长对玩具的安全性认识不足

由于幼儿年龄和心智上的限制, 他们在玩玩具的时候, 通常会伴随着抓、咬、敲等各个动作。基于此种情况, 幼儿玩具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一般来说, 幼儿玩具的安全性应囊括各个方面, 如玩具的年龄限制、锋利棱角、牢靠性、细小部件、有毒物质等。每一个玩具都应该满足安全性的所有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玩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而在玩具的实际选择中, 大部分家长虽然对玩具的安全性非常重视, 但他们并不了解其安全性都包括哪些内容。大多数家长仅把玩具的安全性定义为玩具没有明显的锋利棱角, 不能直接地伤害到孩子, 从而让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玩具进入到家庭之中。这就说明家长虽然对玩具的安全性较为重视, 但实际上对于玩具的安全性还没有深入地认识。

二幼儿家庭玩具选择的策略

1. 从幼儿方面考虑

幼儿是玩具的主要接触者, 因此幼儿家庭玩具选择中一定要重视幼儿的因素, 从幼儿的角度界定玩具选择的标准。首先, 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应该从幼儿的年龄方面考虑。相关研究表明, 幼儿期的儿童无论是心智还是身体, 成长速度都非常快, 所以说, 即便是年龄差别只有一岁甚至更少, 幼儿玩具的选择标准也应该有明显的不同。其次, 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还应该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玩具。即便幼儿的性别相同, 但性格不同其喜欢的玩具也不一样, 所以, 只有结合幼儿的性格, 才能在众多玩具类型中尽快地划定幼儿喜欢的玩具范围。最后, 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还应该以幼儿兴趣为导向。 (1) 以幼儿的兴趣为标准来选择玩具, 即家长应先观察和总结幼儿具有哪方面的兴趣, 并结合这些兴趣爱好来选择玩具。这样就能够保证家长选择的玩具是幼儿所喜欢的, 在带给幼儿更多乐趣的同时, 也起到促进幼儿成长的作用。 (2) 结合幼儿兴趣培养来选择幼儿玩具, 从而培养幼儿的后天兴趣。也就是说, 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具有哪方面的兴趣或者爱好, 那么在幼儿期选择玩具的时候, 就应该侧重于此方面。如想要培养幼儿的钢琴兴趣, 家长就可以考虑给幼儿购买小钢琴玩具。幼儿使用这些玩具得到乐趣的同时, 往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兴趣培养, 在长大以后更容易接受这种兴趣爱好。

2. 从玩具方面考虑

就玩具本身来讲, 只要玩具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 家长都可以考虑购买。 (1) 玩具的安全性。即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应该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检查玩具的表面有没有明显的毛刺或较为锋利的棱角;其次还要分析玩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其组成的物质有没有毒性, 细小部件是否密封得当, 牢靠性是否达标, 如果玩具本身是彩色的, 还要注意色彩会不会脱落等;家长还要注重观察玩具表面标注的警告标志及其内容。 (2) 玩具的卫生性。即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应仔细观察玩具的结构和表面整洁度, 在考虑以后玩具清洗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防止玩具上的细菌转移到幼儿身上, 从而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3) 玩具的综合价值。即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玩具能否促进幼儿智力发育, 能否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还应综合考虑玩具的社交价值、个性发展价值、情绪形成价值等因素, 从而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 节俭性。首先, 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自己制作玩具, 以达到节俭的目的;其次家长在给幼儿购买玩具的时候, 要把玩具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 玩具的数量不要超过24件) , 从而避免幼儿玩具的浪费。

3. 从家长方面考虑

家长是玩具的购买者, 并且在幼儿使用玩具的过程中也充当着指导者的身份。首先, 家长应该转变自身对于玩具智力开发的重视度, 而应该认清玩具的学习价值。虽然说智力玩具能够给幼儿的身心成长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开发幼儿智力、缓解幼儿学习的压力等, 但单纯的智力玩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成效, 甚至某些智力玩具因为单一的提升智力而变得枯燥, 从而让幼儿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 家长在选择玩具的时候, 应该综合玩具的学习性和智力性选择玩具, 让幼儿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其次, 家长应通过各类媒体、幼儿园、家长会等途径, 来了解幼儿玩具的种类以及其他有关玩具的知识, 然后再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玩具。最后, 家长在购买了玩具以后, 应该观察孩子使用玩具的热情以及实际效果, 给以后购买选择玩具提供参考。此外, 家长在幼儿使用玩具的时候, 一定要真正地参与进去, 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如在幼儿使用玩具以前要给幼儿讲述玩具的玩法, 在幼儿使用玩具的过程中要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在幼儿使用完玩具的时候教育他们要怎样放置自己的玩具, 在玩具淘汰的时候要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地处理废旧玩具。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会不断地提升, 对幼儿的关注也会越来越高。而玩具作为幼儿生活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必将会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所以说, 家长在当下更应重视幼儿玩具的作用, 认清其对于幼儿的价值, 综合多个方面来选择幼儿玩具。此外, 本文阐述了家庭玩具选择策略是针对大部分家庭的, 因此可能有一部分家庭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策略进行玩具的选择, 在实际的玩具选择中家长仍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策略进行改进, 从而给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玩具使用环境,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黎明.对幼儿家庭中玩具选择、利用的调查研究[J].家教世界, 2014 (4) :6

[2]魏燕.近十年我国家庭中幼儿玩具选购研究现状简评[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6 (7) :15~17

[3]李娟.幼儿家庭玩具选择与使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在园幼儿家庭为例[D].西南大学, 2009

家庭室内装修中所用的材料选择问题 篇2

1、家庭室内装修材料的具体分类

家里装修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主材,一类辅材。再细分一下,可以分为墙体材料、顶部材料和地面材料。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些材料。

(1)墙体材料:在家庭室内装修材料中,用于墙体的主要有壁纸、瓷砖、木夹板、油漆、防火板等。市面上壁纸种类多样,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多,图案、花色不容易重样。瓷砖通常用于厨房、卫生间等地,既美观也便于清洗。而木夹板是家里装修材料中用的最多的,大家可以考虑。

家庭室内装修材料之壁纸

(2)顶部材料:家里装修材料中,顶部多用铝扣板、纸面石膏板、复合PVC扣板和艺术玻璃等,

它们不仅具有隔热、降温的优点,还可以很好地掩饰原顶棚各种缺点。通常我们选择在厨房、卫生间选择铝扣板吊顶和PVC扣板。它们耐磨、防火,优势非常明显。

(3)地面材料:地面装修我们多用大理石、瓷砖或地板。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我们可以选择铺设不同的材料。地板有实木地板、复合木地板等类型,而石材也有天然石材、人造石材地砖等多个种类。在卧室、客厅铺设地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选购家庭室内装修材料时要注意什么?

(1)不同功能区应选择不同的装修材料,比如在浴室铺设地板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主意,非常容易被腐蚀。

(2)家里装修材料风格要统一,如果风格相差过大,会显得不伦不类。

(3)预算一定要做好。如果材料是想到什么买什么,延误工期不说,还会多花许多冤枉钱。

家庭影院的最佳选择 篇3

在画质之外,LG电子对LG ULTRA HD4K超高清电视的音效系统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LG ULTRA HD4K超高清电视LA9700搭载4.1滑动扬声器系统,以机身背部的低音炮打造出众音质,配合机身底部4个可滑动扬声器细腻的声音细节表现与震撼的声场还原,为观者打造全感官视听盛宴,做到真正声色皆震撼。

点评:作为全球彩电行业的领跑人与创新者,LG电子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超高清时代的全面到来,并将致力于超高清电视的普及。多尺寸LG ULTRA HD4K超高清系列电视的推出,大大拓展了LG ULTRA HD4K超高清电视的适用场合。在客厅中,4K超高清电视将以巅峰画质、万能解码能力以及出众音响效果刷新消费者对震撼视听体验的标准;在专业场合,LG ULTRA HD4K超高清电视将以纤毫毕现的细节表现,准确的色彩还原满足专业人员对画面最严苛的要求。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篇4

1 电路的设计和安装的具体要求

(1) 电度表、导线、开关、熔断器、插座等的载流量必须满足用电设备的要求。即长时间通电运行, 其发热温度不超过允许值。

(2) 照明电线及器材的耐压等级应符合家庭照明电压的要求。即它们的绝缘层在220V照明电压下能长时间安全稳定地工作。

(3) 导线的机械强度应能满足室内布线的要求。即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拉断、扭伤等。

室内电路布线, 导线和其他材料耐压等级不难解决, 因目前市场上供应的产品耐压多在500V以上, 可直接选购。现代家庭的线路安装多用管道在墙体、天棚或地坪下暗装, 电线不会受到明显的机械应力, 所以不用过多考虑电线的机械强度。在家庭电路的安装中, 必须认真、仔细地根据家庭用电设备功率测算电线及其他用电器材的载流量, 确定其型号规格, 方能在市场上选购。

2 主线路、电度表、熔断器容量的选择

统计出家庭用电设备耗电的千瓦 (kW) 数, 按单相供电 (220V) 计算, 每千瓦的功率对应的电流为4.5A, 从而算出该家庭用电的总电流。在估算时应考虑家用电器中电动机的使用情况, 如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电风扇、吸尘器等的动力都用电动机, 这些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在0.8左右, 通常按0.8进行估算。电热器具如电饭煲、电炒锅、电炉、白炽灯等功率因数可视为1。其家庭总用电电流由如下两部分组成。

(1) 电热器具及白炽灯照明用电电流:

电热器具、白炽灯总千瓦数×4.5A

(2) 电动器具与荧光灯照明用电:

上述两项电流的总和为该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家庭配电, 一般选用铜芯塑料导线, 采取多根 (2根或3根) 导线穿在同一塑料管内。所选主导线的截面积可根据家庭用电总电流来选择。通常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10A以下, 选截面积为1.0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10~14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1.5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14~19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2.5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19~26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4.0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26~34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6.0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34~46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10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46~61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16mm2的导线;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在61~80A之间的, 选截面积为25mm2的导线。电度表的最大负载电流值应大于或等于家庭用电电流总和。开关、及熔断器等其它电器的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家庭用电电流总和。

3 支路电线、开关、熔断器和插座的选择

读书笔记婚姻与家庭模式的选择 篇5

第一:本书的目的就是直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意识到

可能落入等待他们的“陷阱”,发挥交往和其他人际关系的技巧,促进其个人的成长和完美的关系。达到这些目的优惠反过来帮组读者分析并该杀他们现在的各种关系,并建立满意的新关系。(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美国)第二:第一章(80年代的婚姻和家庭)

一:论述内容:当代婚姻和家庭形成与发挥功能的社会背景。二:第一节(变迁中的婚姻和家庭)

1.社会背景:社会的变革(社会变革对人们的个人价值观,行为,期

待,各种人际关系的性质,以及社会的结构,功能,与生存影响)

A.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用几千年的时间

B.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到1980年有三百年

C.第三次浪潮----从工业革命到后工业革命的转变,即用高技术、信息化、计算机、机器人以及其他突破性的科技去取代现在的能源、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的变迁。

补充 :所谓的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

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度的阶段。是以机

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

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工业革命的开始:1.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

命的英国乃之世界的爆发。

到18世纪中业,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有乙烯类技术革命引起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

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由英国传播至世界各

国。

2.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婚姻还是很很传统的。结婚主要有三个目的:满足性的需要,生儿育女,提供经济需求。(性的需要主要是

指男人,因为人们认为女人是没有性欲和性快感的)

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求有所不同,结婚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性、经济或生育子女,而是为了满足心里的需要—需要陪伴、感情上得倚托、友谊,最重要的是亲密和罗曼蒂克的恋爱关系,以

共享人生之乐和获得“幸福”。(现在人们逐渐区域寻找一种给他们

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发挥人所独有的潜能----既使个人成长,又使

婚姻伴侣一起成长。)

3.社会传统的社会观:男人扮演者“养家活口的角色”,女人则是“料理家务的人”

1981年调查发现:丈夫和妻子的传统角色被婚姻中平等的性角色的新观念所取代。

4.1980年,乔治*马尼和玛丽*乔*贝恩估计,到1990年,80%以上的美国家庭将由双职工夫妇构成。

5.日趋上升的离婚率:19世纪20年代,7对夫妇中只有1对离婚;

50年代,每5对夫妇中就只有1对离婚;

80年代,每两对夫妇中便有1对离婚。

1980年,有240万对结婚,同时又有120万对

离婚

(过去给离婚打上的社会性耻辱标记已大大地消除或消失)

6.再婚:1900年前,全国的再婚率很低,而且几乎所有的再婚者都是丧偶者。

1970年结婚的夫妇中,大约30%的婚姻至少有一方是以前曾结过婚的1980年结婚的夫妇中,大约41%的婚姻至少有一方是以前曾结过婚的(由于不断增长得再婚率,会得出这样的结果---5/6的离婚男人

和4/5的离婚女人最终还会再次结婚)

7.孩子:20世纪初,普通家庭通常有4个孩子;

1970年,孩子的数目减少到3个;

1980年,下降至2.2个;

80年代初组建的家庭只希望要两个孩子;

1990年,约有6000万美国家庭没有15岁 以下的孩子。

8.社会科学通常使用的四种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家庭宽带接入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篇6

关键词宽带接入方式 比较 选择 ADSL 小区宽带 有线通

随着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各大运营商新的业务增长点。作为今后数据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运营商们陆续推出了多种宽带接入的方式和服务。大部分运营商都同时支持多种接入方式,且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用户为能从中选出适合自身的宽带接入方式,有必要了解运营商们所推出的接入方式的安装条件、数据传输速率、相关费用及特性等。

一、常见接入方式的比较

目前的家庭接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通电话线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ADSL)方式、二是基于光纤IP网的FTTB+LAN技术方式(小区宽带),三是有线电视的Cable Modem技术方式(有线通)。

ADSL使用一种调制解调传输技术,在普通电话线上将现有电话线路的频宽经由调制解调技术处理后扩大,其中较高容量的部分用来将大量的资料传送到用户端,而用户端经由网络回送信号时,则使用较慢的速度来处理,从而实现高速的数据和语音同传,使现存的双绞电话线成为进入多媒体和高速数字通信领域的路径。目前提供该服务的运营商比较多,如电信、新联通(原来的联通与网通合并,下同)、移动(原来铁通公司并入,下同)等。

小区宽带接入方式是目前大中城市比较普及的一种方式,网络服务商采用光纤接入到楼(FTTB),再通过网线接入用户家,为整幢楼或小区提供共享带宽,形成FTTB+LAN的复合技术方式。目前提供该服务的运营商也比较多,有些运营商独立铺设光纤到楼,如电信、新联通等;也有些彼此合作,互利互惠,如电信或者新联通与各有线电视台等。

有线通,也称“广电通”,是一种建立在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的基础上的综合数字化服务。它直接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只需增加一个有线调制解调器,便可利用闭路线缆的一个频道进行数据传送,同时不影响观看有线电视节目。目前提供该服务的多为当地有线电视台。

ADSL、小区宽带和有线通三种接入方式在安装条件、所需终端设备、数据传输速率和相关费用等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这也直接决定了不同的宽带接入方式适合不同的用户选择。

每一种接入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的环境,运营商始终在努力地寻找技术、市场与效益以及功能、性能与成本的平衡点。对比来看,ADSL安装方便、可选消费套餐较多、工作稳定、数据传输速率受用户数影响不大,但下载速率偏低,以1M带宽为例,最大下载实际速率为174KB/s左右,即便升级到2M带宽,也只能达到二百至三百多KB,对电话线路质量要求较高,如果电话线路质量不好易造成ADSL工作不稳定或断线,由于楼宇内电话线一般都不自带屏蔽,也容易受到其他电流信号的干扰;小区宽带通常由小区出面申请安装,网络服务商不受理个人服务。用户可询问所居住小区物管或直接询问当地网络服务商是否已开通本小区宽带,所以安装有一定限制,但对用户设备要求最低,只需一台带网卡的电脑即可,而且它在速度方面有较大优势,由于带宽共享,一旦小区上网人数较多,在上网高峰时期网速会变得很慢。目前,有某些城市的有线电视台利用原有的光纤城域网,建设FTTB+LAN结构网络;有线通覆盖面广,安装方便,无需拨号,永久在线。但由于它是一种总线型的接入方式,同一条电缆上的用户要互相共享带宽,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互相干扰,线路故障对用户的影响范围较大,另外安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只能通过在内容层面进行加密来保障数据的安全。由于它有传输速率的优势,适合追求高速、清晰、平稳的视频业务,但在密集的住宅区,由于用户过多,一般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速率。

二、接入方式的选择

三种主流的宽带接入方式各有特点,用户应从考虑安装宽带最大的需求出发,结合接入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常见的用户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需下载大量多媒体资料、数据文件;②需长时间玩在线游戏;③无特别偏好,普通网络应用都可能尝试;④需架设个人网站或服务器。

第一类用户主要追求下载速度,应首先考虑小区宽带或有线通;第二类用户主要追求宽带服务的稳定性,而下载速度则退居其次(512Kbps或者1M甚至2M ADSL的速度完全可满足网络游戏的带宽需求)。在这方面,ADSL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不少网络游戏服务器均由电信或者新联通提供,可确保稳定性。第三类用户则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性能、价格、安装便利性综合考虑。第四类用户需要一个稳定的公网IP地址。一般来讲, ADSL均使用公网IP,但采用PPPoE拨号方式的为动态IP,此时可考虑选择静态IP地址接入服务或借用软件绑定IP地址。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产业部与建设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的出台,住宅小区的电信业务垄断将被打破,“最后一公里”选择权归用户。以后,电信、新联通、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将可能同时在住宅小区和商住楼的公用间设置交换间,让用户拥有自由的选择权利,这无疑为中国网民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和环境,进一步带动中国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琨.中国宽带市场的现状及设想.江西通信科技,2006(4) .

[2] 韩希瑞.浅谈宽带网(ADSL)接入技术.港口科技动态,2002(12) .

[3] 王健,朱丽.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其应用.人民长江,2003(2) .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篇7

根据国际通用惯例, 一个国家总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到10%及以上或者65岁老人占到7%及以上的情况称这个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32%, 有数据显示, 农村老年人口有10801万人, 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73.7%, 农村老龄化水平远远高于城镇。可见, 农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 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 农村养老问题处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家庭养老的涵义及其优势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养老是指奉养老年人, 包括物质供给、生活起居照顾、心理和精神慰藉等手段与形式的结合, 目的旨在促进老年人舒适、安逸、健康的生活。家庭养老的实质是我国独特的代际关系的外在表现, 费孝通将其概括为“反馈模式” (反哺模式) , 以区别于西方的“接力模式”。在我国, 主要存在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三种模式, 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家庭中的晚辈向自己年老的长辈提供的物质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以及心理与精神上的慰藉, 并结合其他方式和手段, 促进长辈健康、舒适的生活直至其死亡为止, 这其中也包括为长辈安排丧葬、祭祀的活动。

相对于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主要方式, 承担着农村社会养老的艰巨任务, 因此, 就农村社会而言, 家庭养老以其极广的覆盖范围、较长的发展历史、充足的模式经验而更适合农村的养老事业。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相对于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能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的趋同性, 子女对长辈的了解相对较多, 更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其次, 更能从心里和精神上满足老年人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精神需求是高层次需求, 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才能够使老年人产生存在感, 由于家庭养老在老年人熟悉的环境中, 并且由自己情感上最为亲密的人照顾, 这样可以最容易使老人得到满足。最后, 孝道文化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 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相对于城镇来说, 农村地区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小, 道德和习俗约束力还未削减, 因而, 相对于其他机构和专业人员, 子女对其父母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最强。

2 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无可置疑, 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其对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高度集约化和规模化要求对农村社会家庭养老造成了冲击, 无论是生产力的专业化和流动性要求, 还是城镇化过程中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打破, 抑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孝道文化”的逐渐丧失, 所有这些, 都或多或少的对农村社会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养老方式形成挑战。

2.1 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农村孝道文化氛围渐弱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值得赞赏的地方。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道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所占的份量。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与发展,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观念对传统孝文化和家国情结产生侵蚀, 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却使各种情谊渐渐疏远。

相对于上一代人, 如今的年轻人比较注重自由, 崇尚个性。尤其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在校大学生来说, 传统的乡土情结较之以前时代有急剧下滑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他们对父母依赖程度减弱, 家庭责任被追求个人自由、个人幸福所替代。另一方面, 相对于年幼时, 年轻人对老年人的依赖变弱, 尤其是构成主要家庭收入者的成分发生变化, 敬老、爱老、养老不再是人们推崇的观念, 孝道不再是对年轻人产生束缚的道德准绳。

2.2 家庭养老的经济和权利基础在减弱

一方面, 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土地资源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日益消耗殆尽。作为农村社会主要经济来源的土地来说, 是农民在农村社会立足生存的基础, 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去了生活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民不得不迁移到城镇去另谋生路, 在一定意义上, 农村土地资源的缩减也意味着农村养老资源的丧失。另一方面, 是农民权利基础的改变。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机制主要建立在老年人对资源 (经济的或者经验上的) 的控制上, 在现阶段, 农村社会财富来源的途径不仅仅只有从事生产, 还有投资、经商, 外出务工等。这些因素无形中打破了以往老人在经济资源占有上绝对主导的地位。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同时也使得老年人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对以往来说不再是权威了。

2.3 核心家庭模式渐成主体, 家庭养老的人力资源逐渐减少

家庭中子女数总数下降, 人力照料总量减少。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子女抚养费用的增加以及社会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所引起的生育观念的变化, 我国农村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 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无疑会增加家庭养老的负担。再者, 家庭中女性养老资源减少。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 人力资源市场对女性劳动力需求也有明显上升之势, 更多的女性劳动力走出家门, 走向劳动力市场。由于在传统上, 家庭中的分工是“男主外, 女主内”, 无疑, 女性劳动力走出家门意味着家庭养老资源的缺失, 更为糟糕的是夫妻双方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会造成“空巢家庭”的出现, 老年人不仅没人照顾, 反而要承担起照料子女的责任。

2.4 道德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不孝行为产生的“犯罪成本”较小

相对于法律制度来说, 道德是内化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社会秩序和约束观念, 它的践行不仅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更加在于人自身对道德的理解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现代社会既是文化多元的社会, 又在价值观上呈现一元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来自于经济价值的统和性力量和商业价值的平整化效应。对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 加之商业文化的广泛渗透, 道德价值渐渐边缘化, 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社会道德的失序和个体道德的失范。

无可置疑,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巨大丰富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甚至是扭曲。然而, 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社会规范失序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以调节, 然而道德领域的社会行为失范却无法通过外在的力量改变。这就导致社会不孝行为顶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言语的批判, 而无法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进行惩罚, 加之农村社会在向城镇转化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减弱与消失, 公众舆论监督力下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孝行为的发生和复制。

3 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家庭养老的路径选择

3.1 继承和巩固家庭养老的优势, 挽回家庭养老道德观念的滑坡

可以预计, 在以“新农保”、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社会政策成熟以前, 家庭养老依旧是农村社会养老的主要方式。因此, 要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心灵抚慰、感情慰藉、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的优势, 同时, 也要采取措施, 在农村开展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题的道德宣传与教育活动, 比如:百个孝德故事进家庭, 编印发放《孝子事迹选》, 孝文化走进校园、进课堂等, 形成人人讲孝道、行孝道的社会风尚。

3.2 促进农村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事业发展, 家庭养老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推进“新农保”的落实与完善, 增强新农保制度的延续性, 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加快农村社会新型社区的建设, 改善农村社会老人居住条件, 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制度的实施与规划, 完善新型社区中养老服务配套设施, 扶持农村社会养老院、护理院、社区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转。形成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辅助的体系, 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与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三者合力”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局面的, 抵御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冲击。

3.3 进一步完善与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 有关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事件一再发生, 实在是让人心寒。在农村社会中, 老年人处于弱势地位, 当遇到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时, 真正会抛弃亲情观念而诉诸于法律的毕竟还只是少数, 老人只能忍气吞声。然而, 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老年人很少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和印度的做法, 新加坡1994年颁布《赡养父母法》:子女和父母必须赡养年年迈的父母, 否则将会被罚款或者判刑;2007年12月, 印度议会通过《老年人法案》, 这部法案适用于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所有家庭, 根据该法, 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否则将处以罚款或者刑罚, 最高可判处一个月监禁。因此, 应该加强家庭养老保障的立法工作, 老人合法权益的普法工作, 让老年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4 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以经济手段介入家庭养老

在国家号召年轻人履行赡养老年人义务的同时, 政府应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帮助和鼓励, 根据情况, 政府应该对农村家庭养老直接补助, 为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 (下转P122 (上接P141) 供资助;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具有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应该对家庭养老提供制度支持, 同时, 可以通过公开评选和表彰“敬老爱老家庭”“好媳妇”“和睦家庭”“孝心榜”等形式精神奖励方式引导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结束语: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家庭养老仍旧是农村社会主要养老模式, 但是, 面对社会发展如此迅速, 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局面, 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家庭养老的优势, 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和社区养老制度, 形成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三足鼎立”的养老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应对“银色浪潮”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倩, 家庭养老问题与代际权力关系变迁——基于赣中南村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 2010, (6) .

[2]费孝通, 家庭结构变迁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83, (3) .

[3]梁瑞敏, 曾瑞明,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挑战与出路[J].改革与开放, 2010, (10) .

[4]黄蓉生, 都沙, 道德与法律 (第8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黄娟, 社区孝道的再产生:话语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篇8

两种极端化的表现,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反思:设计数学家庭作业进行有效练习的“标准”是什么?即:怎样的家庭作业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满足教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期待呢?为此,我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尝试。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现状审视

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教学艺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更加富有挑战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潜能得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期待。然而,出于巩固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都会选择布置相应数量的家庭作业。为此,以我校27位中高年级数学教师为调查样本,针对家庭作业的布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家庭作业成为大多数教师对课内练习进行补偿学习的重要选择,而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也已成为一种学习任务,教师对家庭作业的依赖性较大。在练习形式上,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是《随堂练习》《评价手册》或一些补充练习卷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同步练习,尤其注重书面解决问题的练习,或进行简单的“选择”练习。只有少部分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对课后练习内容相机进行灵活设计,如完成预习稿、主题性调查研究、小报创作等,但长期关注并安排针对性变式练习的教师很少。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普遍会加大作业量,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学习亦不能免。加之受制于教师长期的教学意识或教学习惯的影响,课外练习形式和内容单一,“见题解题”式训练成为家庭作业的主流。“无心”练习的量变无法引发教师所期望的质变,而低效率的练习更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远。那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有效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呢?

二、探寻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有效设计的“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对学生的家庭作业缺乏基本的评价手段,使得教师家庭作业设计的随意性较大,甚至认为存在不同班级间的竞争,就是看谁课后练得多、练得难,这种无序、盲目的练习,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家庭作业的有效设计,应具有相应的“考量”标准,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明晰练习目标,让发展“可视化”

长期以来,教师关注学生数学家庭作业达成的效度仅限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定量作业,及规定时间内的纠错。由于片面认识而使学生对课后练习的认识更加失衡,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我认为课后练习同样需要教师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以目标的达成度来监测学生完成的效度,让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可视化。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循序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那么课后练习作为课内学习的延展,也应有相应教学目标,具有适切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清醒认识到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结合不同的学习领域应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即便是同一学习领域中的同一学习内容,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设定不同的练习目标。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对应不同学习时期,在家庭作业上我设定了不同的练习目标。

(1)课前预习时设定的家庭作业学习目标。

(2)新课结束后设定的家庭作业学习目标。

(3)练习课后设定的家庭作业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设定的课后练习一定要紧密结合新课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设定出“螺旋上升”的学习目标,在针对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中,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最终实现这一知识领域的整体目标。

2. 数学家庭作业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充满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课后练习的内容设计,必须蕴含趣味性,而不是局限于枯燥乏味的“数字”计算和程式化的练习,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自主学习的心向,为课后练习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使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可能。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新课结束后,我安排了如下练习内容。

新课结束后,学生初步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因而在练习的内容上我采用了分层设计,在“我知道”中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这也是学生计算圆柱表面积的难点所在,算理的寻求为学生的灵活计算奠定了认知基础。其后的“我能行”使学生再次经历由浅入深的挑战性练习,促发学生进行理性反思不同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出求圆柱表面积的完整认知结构。而“我最棒”开放式练习设计,则是对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根据所需自由测量数据,在量、算中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 家庭作业应具有思维含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后练习的设置不能仅限于课内知识的简单重复,或只追求取悦于学生的趣味设置,而应采取分层设置,设计开放式的学习内容,兼顾不同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学力螺旋上升式发展。

例如:《圆柱与圆锥》整理练习后,我设计的课后练习中的拓展题。

在练习中,学生基于原有认知水平和数学活动经验,通过绕“轴”旋转、“卷”的方法,实现了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创造”:既有单个图形以不同边为轴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也有复合而成的组合图形旋转出的稍复杂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练习中不断自主尝试与探索、对比与发现,有效沟通了用“旋转”与“卷”的方法得到的立体图形与相应平面图形间的联系。开放式练习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4. 家庭作业应具有实践性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因此,家庭作业更应突出练习的时空开放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练习,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数学化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学生探索和挑战“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学习了“百分率的计算”后,我安排的家庭作业是《实践调查:我家的恩格尔系数》。

学习了百分率的计算后,教师根据本节学习内容的重点,有效开发和利用“你知道吗”教学资源,设置了数学家庭作业《实践调查:我家的恩格尔系数》,引导学生在课后的数学阅读中,初步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及其赋予的社会意义,进而激发出学生自主应用知识进行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以调查和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家庭作业,充分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有效探究,深化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知,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内在价值。

5. 家庭作业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四维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同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将贯穿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因此,作为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数学家庭作业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有机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形成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品格。

自我评价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练习过程,不仅突出对知识学习目标的自我检测达成度,更关注练习时学生认真审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测,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回溯与反思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或是在失败中及时总结再实践,以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篇9

①建设的集中性导致公共功能的能力不足。由于规划滞后或者开发过于集中,导致很多住宅集中区域供电、供水、供气、学校、医院、商业、排污等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例如:广东东莞市的南城区,属于东莞市开发的新城区,在近20年的时间里开发了大量的住宅楼盘。但近几年开始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一下大雨,就会出现水漫金山情景,车库被淹、街道积水、大量私家车见雨抛锚。而实际东莞南城的城市配套并不差,只是住宅区域过于密集,以致于公用设施的功能无法满足应急需要。

②高楼现象降低居住质量。“楼上楼下,电梯电话”曾经是很多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但一旦实现却发现这种住宅生活方式弊端很多。一是长期以来的小农居住思想影响城市居住生活。有居民爱好养宠物甚至养家禽的;有喜欢大声放音乐的;有喜欢侵占公用楼道的;有乱丢乱放,堵塞下水道的等,更有甚者高空抛物,引发车毁人亡事故的。二是配套功能和配套服务不足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有些楼盘为了赢利,利用最少的面积建设最高的楼层,造成小区面积过小、居住人数过多,而配套的人文活动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同时也存在物业服务跟不上,降低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③建设材料的相对落后、对环保缺乏亲近性、建设技术也亟待改进。钢筋、混凝土成为建筑材料的要素后,由此产生的对环保的影响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尤其是混凝土,当城市建设高度发展后,打地基使用的混凝土会严重影响地层土地的构成。一旦建筑物废弃,或者城市迁移,那土地的恢复将接近无法实现。更何况地产建筑物产生的混凝土垃圾也是环境几乎无法消化的成分。虽然现在的建设技术与过去相比较,有了很大的提高或者根本性的改善,但面向未来则还需要更多的改进。比如:建筑材料的模块化、板块化、组合化等都还有大量的工作急需跟进。建设技术的科学化、智能化也还任重道远。

④在应对和解决危机与灾难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首先追求楼高来降低土地使用面积,这一做法在实现降低建设和开发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应对危机和灾难的可靠性。在地震、台风、水灾、火灾、雷击、电灾、爆炸等灾害面前,相比于低矮的楼房,高楼的风险性必然更大。楼栋密集、公用面积小必然导致应急功能难以有效实现,从住宅设计的角度来讨论,现实中的住宅设计对于灾害避难的考虑是不足的。

⑤住宅观念的科学性不足。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国内居民有“住在山脚下”的传统,但并没有“住在池塘边”的传统。而近年来,很多住宅建设追求“海景”、“水景”,以致于在海边、湖边大量修建楼盘,其科学性是值得质疑的。国内媒体已经报导深圳等地区使用海沙制作混泥土、用海水冲洗海沙造成严重的建筑质量问题。而且住在海边,受海水侵蚀的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中,广东或者世界各地滨海居民、渔民的传统居所也没有直接建设在海边的。广东部分楼盘绕湖而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对于淡水资源的污染也是非常缺乏考虑的。再则,现今住宅风水学盛行,但是关于住宅风水学的观念与说法是否科学,现在还是缺乏科学依据与相关的专业研究。另外,对于域外住宅观念的生搬硬套是否适合本地居民的实际也缺乏科学性研究。比如:广东惠州就引进了荷兰小镇、奥地利小镇等西方住宅建设模式,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由香港建筑设计理念建造,整栋大楼连为一体,各建筑单元没有厕所,没有水,这些都设计在公用处所,整个理念都不符合内地人的经商居所的理念,现在几乎成了烂尾楼。

2 对广东居民住宅建设理念的历史和现实探究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以农为本。所以住所地的选择均具备群聚而居,以便务农的基本特征。即使是经商开店,也是商住一体,方便展业,方便生活。而建筑材料则是就地取材,传统工艺。所以我们传统的普通住宅多为土墙青瓦,木樑铁钉。各种居住理念都体现了人们期盼多子多福、六畜兴旺的心愿。

②传统理念的优缺点:由于有多子多福,家大业大的传统观念,再加上鸡鸭猪牛狗等家庭附属成员的居所安排,所以广东居民的住宅都是宽敞而且功能齐备。加上国家地域辽阔,农耕之家不乏住宅建设之地,基本上居民只需考虑建设成本,房子能建多大就建多大。而且还在千百年的居住、生活、宗教中衍生了一套与住宅密切相关的风水学理论。这种居住传统也就派生很多缺点:a.缺乏节约土地资源的思想;b.缺乏珍惜使用公共资源、尊重公共秩序的思想;c.把家看成业,缺乏科学居住的思想。

③港式居住理念的影响。香港住居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广东,起初有过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后来遭到内地居住理念的排斥。港式住宅建设理念的优点:结构紧凑,建筑外观视觉感好,公共功能设计全面。缺点:住房空间狭小,阳台设计封闭,居住严重缺乏舒展性。

④欧美居住理念的影响。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别墅花园住宅居住观引入广东以后,几乎占领了广东别墅的全部市场。其优点有:对传统中国富裕家庭大宅院,四合院式的土地高消耗的住宅模式进行了几乎是全盘否定式的清洗。其缺点是:造价昂贵。

⑤目前广东居民普遍的住宅观。高楼、电梯、小区内的设施与物业管理、生活与交通、教育与医疗是广东居民选择住宅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有风水因素。然后才是住宅本身的舒适宽敞,功能齐备。

3 对广东居民未来选择家庭住宅的前瞻性探究

①光伏技术的兴起与建筑新材料革命对广东住宅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光伏技术在住宅建设上的应用速度加快,住宅建设的科技化、智能化在不远的将来会让年轻一代很快接受新技术条件下的住宅。目前,新建筑材料革命也在蓬勃展开,“三板”即玻璃板、钢板、太阳能板的新建筑材料全面取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材料模式也在广东部分地区试点。未来,新技术、新建材住宅必将成为广东居民的首选。

②“绿色建筑”“生态小区”将成为未来广东居民选择住宅的重要参考条件。大家都去挤高楼大厦的传统观念将被“绿色”“生态”等住居观念取代。小区的规模化、智能化、生态化、多元化将成为潮流,比如:东莞市统筹了涉及三个镇6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地铁专线直达深圳市中心的生态大盘正在建设;佛山市统筹了17 km2的建设用地,地铁专线直达广州市中心的生态大盘也在建设。这些新的配套齐全而且环保的生态超级大盘住宅将为广东居民提供崭新的居住环境,实现居住质量的全面提升。

③功能居住与家庭居住并存将成为未来广东居民的新居住观。由于工作单位与家庭住宅的距离问题,一方面广东居民会利用交通的便利解决;另一方面,也会萌生使用功能住宅,比如:在职职工使用单位住宅、单位附近公寓方便上班,使用家庭住宅安排子女老人居住等。

摘要:广东省在国内近20年房地产高速发展中取得了变革性的进步。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充分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快速扩大,建筑材料、建设技术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很多弊端也凸显出来,正在或者很快会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面向未来,居民对家庭住宅会有哪些新的选择性,住房建设要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新的居民新的需要、新的要求?根据该命题,围绕本地区居民居住的具体情况,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前瞻性探究。

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 篇10

家庭人口结构(2)与家庭养老有着密切关系,适宜的人口结构是家庭养老的基础。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是直接的,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而且影响经济支持。人口流动会引起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家庭养老产生影响。

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土地和户籍政策的放松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农村土地资源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土地就没有收入来源,这些剩余劳动力需要自谋出路,而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相对于农村落后的经济,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也高于农业收入。在流出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选择进城务工。此外,人们为追求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也会流向居住环境舒适、劳动报酬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仅有657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数量超过了1亿;2005年,增长到1.4亿[1];2008年增长到2.01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1亿。这些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沿海等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天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更是流动人口的首选。大规模人口流动引起人口家庭结构的巨大变迁,从家庭类型结构来看,联合型大家庭瓦解,主干家庭逐步被核心家庭替代;而家庭规模结构则呈现出持续缩小的趋势(3)。家庭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家庭养老所依赖的环境,随着子女成家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自己的小家庭上,而忽略了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照料父母的子女数量减少,原来由多个子女共同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落在少数或者一个子女肩上,照料负担加重;昔日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由于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变成了一种奢求,这种变迁冲击着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尤其是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成为社会稳定潜在威胁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更是引起了学者和官员的普遍关注。他们认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家庭养老的发展举步维艰,并以此作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决定,这种判断和决定无疑具有一定合理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养老出现困境的现实和诉求。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中国农民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以农民拥有国家给予的土地使用权而获得了“土地保障”为理由将他们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土地发挥的保障作用愈来愈小的情况下,将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范围,有利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但据此认为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是消极的,并将社会养老保险视为解决农村养老的优先选择则值得商榷。从1986年开始准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一波三折,“旧农保”因政府责任缺失使保险制度沦为农民个人养老储蓄,且保障水平偏低无法满足农民养老需求而不得不中止;“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作了调整,政府在资金的筹集方面开始承担财政责任,新农保的实施却面临着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以及资金筹集、运营管理各方面的困境,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能否发挥有效作用,仍然不确定。农村社会养老改革的低效和一波三折使人不免产生这样的疑虑: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导的农村养老改革也许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养老资源配置上并不是最优选择[2],将养老问题的解决完全寄希望于社会养老保险是值得怀疑的;家庭养老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可能是不成立的,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或许不仅仅是冲击和威胁。

二、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负面冲击是结构性的

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负面冲击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动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居住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受到了影响。

人口流动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受到影响。子女外出工作后,空间上的距离使子女无法为父母提供如洗衣做饭、清扫房间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老人生病期间也不能贴身照顾。人口流动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程度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相关。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不论子女在不在身边,父母对生活照料的需求都比较少,对于照顾孙辈,老年人也乐在其中并不感到是一种负担;对于身体不健康的老人,就需要子女提供较多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3]。如果老人身边还有未外出的子女,虽然提供照料的人数变少了但还能帮助老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没有子女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其配偶提供,当老人需要搬运重物、购买东西、突发疾病、意外受伤时,或许能够得到邻居或者居委会的帮助,但这种帮助只是偶尔性的,不能替代子女在身边持续性的照料。人口流动弱化了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功能,本应由成年子女作为主要照料者,却变成老人自己照顾自己。

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变化同样会影响家庭养老。男性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容易流向大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妇女身上,甚至还要从事农业或养殖业劳动,劳动负担加重分散了照料老人的精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的提高也促使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家庭角色的限制,而是走出家庭,走向制造业、服务业等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产业。人口流动对妇女职业的改变,加剧了家庭养老的困境,为了弥补子女外出的空缺,年迈的父母不仅无人照料,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照顾孙辈,外出子女也只是在农忙或者过年过节时回家,老年人从被照料者成为照料者。

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父母与子女居住的地理距离越近,获得的照料资源就越多,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提供的照料帮助最多;反之,父母与子女居住的地理距离越远,获得的照料就越少[4]。返回农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可能导致与父母分开居住,随着小家庭的建立,子女大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经营小家庭,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受到影响。情感慰藉涉及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能帮助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获得舒畅的心情,提高生活满意度,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社会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对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需求表现得极为突出,他们时时牵挂着子女的家庭、事业等各个方面,对孙辈更加宠爱。人口流动拉大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子女探望父母的频率,减少了老人和子女团聚的机会,缺少昔日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子女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变大,情感交流受到影响;收入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当年轻的一代逐渐掌握对家庭资源的配置权和话语权,老人原有的权威被削弱,家庭地位降低,从发号施令者成为倾听者,失落感、孤独感油然而生。

然而,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负面冲击是结构性的,从整体上看,养老的质量未必下滑。我们可以从经济状况、住房条件、健康状况、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等方面来衡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与家庭收入增加有正相关关系,近几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工资性收入达到2 431.1元/人,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住房情况等也相应变化。如图1、图2所示,1990—2010年,农村居民的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均在逐年上涨,农民生活得到全面改善,衣、食、住、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此外,食品消费除了数量增加外,消费结构也在变化,对谷物等主食的消费逐渐减少,而肉、蛋、水果等副食的消费比例却在增加,食品消费趋向多样化,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住房质量也在上升,新建住房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为主。收入的持续增加提高了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水涨船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因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冲击和影响限于“传统的养老方式”,表现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方面,并没有改变家庭养老的责任和整体功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医疗支出等有大幅度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人口流动创造的收入不仅可以使老年人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还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弥补因人口流动给家庭养老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子女没有直接照料老人却仍然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提供着养老所需的经济支持,这种养老具有家庭性质,可称之为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方式。它与社会养老保险有着显著区别,社会养老保险是以政府为主导并承担主要责任,而家庭养老社会化方式养老的责任主体仍然是家庭成员,只是养老服务的供给通过市场交换或购买获得[2]。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年)。

三、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有促进方面

人口流动虽然对家庭养老存在负面影响,但人口流动性增强也有促进家庭养老的积极效应,而且这种积极效应产生的收益很可能抵消甚至超过人口流动引起的老年人福利的损失。

流动人口收入增加,提高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能力。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现象,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城乡收入差别的预期是决定农民是否进入城市的关键因素,这种预期包括城乡实际收入差别和进城后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即就业概率)的大小,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距越大,对农民的吸引力越大,流动的愿望越强烈[5]。因此,预期收益和成本之间的理性比较,即经济因素是推动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力。事实证明,农民收入因人口流动而迅速增加。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1990—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都持续增加。虽然家庭经营收入额在不断增长,但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75.6%降到2010年的47.9%;而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1990年工资性收入为138.8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2000年工资性收入增加为702.3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31.2%,到2010年工资性收入达到2 431.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1.1%,比1990年增加了20.9个百分点。人口流动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除了留下生活费,工资性收入的大部分以汇款的形式寄回家中,外出务工者的汇款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条件。据调查,汇款的用途主要有补贴日常家用、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盖房子、医疗费用、购买种子化肥等。不论是用于补贴家用或是建房子,也不论这部分收入有多大比例用于赡养老人,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众所周知,为了使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经济条件是基础,子女的经济条件好,才有能力去帮助老人,给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医疗支持,甚至还可以为老人提供旅游、外出游玩的机会。有经济条件的支撑,即使老人的生活缺乏照料者,家庭成员也有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没有经济支持,不仅老人生活得清苦,而且当老人生病时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如果医疗费用远远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很多家庭还会选择放弃治疗。因此,流动人口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年),并经计算获得。

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日趋凸显。在流动初期,通常是年龄轻、身体壮、经济活动能力较高的人独自离开家庭外出打拼;随着流动范围扩大和流动人口增多,不少家庭中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经商,子女留到家里由老人或亲属照料;当流动人口在外地立足后由于对亲情的需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孩子带入流入地生活、学习;最后,整个核心家庭在流入地稳定下来会考虑将父母带出,合家团圆,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结构已经处于父母携带子女外出的阶段,并正在向举家迁移过渡[1]。由于各自能力、机遇不同,在城市中的境况也有所差异。这里可将流动人口划分为受雇佣的流动者、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从业者与企业主等三类。其中,依靠打工维持生活的流动者从事着“脏、苦、累”的工作,收入较低;而拥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流动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容易在城市中立足,收入也颇为可观;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从业者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本,虽然收入水平一般,且还没有能力在城市购买住房,但他们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拥有丰富的从事经营活动的经验,生存能力很强,随着事业的稳步发展,有能力逐步将其家庭成员带到城市;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占有一定数量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企业主,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住房,基本上实现了举家外迁[6]。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对家庭养老有积极影响。有能力实现举家外迁,说明他们能适应在城市长期生存,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家庭经济能力和赡养老人的能力正向相关。其次,夫妇把孩子接到城市,一方面,减轻了老人照顾孩子的负担;另一方面,为孩子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环境,优质的教育不仅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促进作用,还增强了下一代赡养老人的能力。再次,如果家庭有能力把老人接到城里,老人则可以享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全的基础设施等;如果老人不愿意到城里居住,时常得到孩子看望也是很高兴的。

此外,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高使其获得了更强的赡养能力。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在集体或团队中边干边学,不但学会了相关的劳动技能,而且团队工作实践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合作和组织能力;而通过雇用方提供的岗位培训,可以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管理方式等[7]。劳动技能将成为他们今后谋生的手段,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经过学习培训以后,人力资本的提升会相应带来报酬的增加。城市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清楚看到文化素质与就业状况有紧密的联系,文化素质高、劳动技能强的流动者在劳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不仅供不应求,工资水平还比较高;而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的流动者,只能在低技术行业从事苦累的体力劳动。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残酷的现实,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会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技能,还会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将来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以教育的形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家庭会产生较大影响,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不仅带来个人收益的增加,而且还提高了家庭养老的经济能力。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网络关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流动者最初进入流入地时,主要依赖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初级网络关系,从工作到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老乡和亲朋好友的帮助。随着时间流逝,他们渐渐熟悉了流入地的环境,融入了新的社会生活中,社交范围逐渐拓展,不再局限于地缘和血缘关系,而是在城市中发展他们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有所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不同[8]。对于从事诸如修理、餐饮、副食、家庭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个体从业者,他们通过自己诚信、优质的服务逐渐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既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可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还可以带动家乡更多的流动人口到城市来,利用新建的社会关系,新来的流动人口能够快速融入并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对于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占有一定数量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企业主,则通过行业或经营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仅包括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关系,还包括与有关个人、组织、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这种人情和利益维持的关系资本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资本。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提升,都可以使流动人口获得更多的收入,掌握更丰富的知识,拥有更强的赡养老人的能力。

四、基于人口流动双重效应之上的政策选择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双重性的,既有负面冲击,又有促进方面。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只是改变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家庭养老的责任和功能。尽管如此,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忽视,为了弥补家庭养老受到的冲击,应该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消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应进一步予以完善和改革。

如果仅推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摒弃家庭、抑制家庭养老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迄今为止,农民养老依靠的还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即使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养老有消极影响,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持依然来源于家庭财富的积累与转移支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家庭成员作为唯一的责任主体的状况,但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由于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对农村养老的保障作用非常有限,社会未能承担起农村养老责任,养老资源的供给主体仍是家庭,社会养老保险仅仅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在社会转型期,家庭养老的优势依然存在,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核心地位。社会之所以赋予家庭养老的责任,因为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家庭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老年人在年轻时将自己的劳动所得除自身生存外都作为家庭财富积累下来,因此家庭成员必须赡养老人,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成年的家庭成员不仅要赡养老一代,还要生育、抚养下一代,期望自己年老时能得到子女的供养,代际之间不断进行交换,实现了家庭成员在金钱、物质、情感等资源方面的双向支持和互惠。家庭养老不但体现了代际之间的互惠互济,更重要的是,长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融洽的亲情关系,以亲情关系作为纽带,家庭成员的利他动机激励着养老行为。家庭养老还以内部交易成本低廉、信息透明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活力和效率优势,让有限的养老资源在家庭内实现优化配置[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老资源配置,决策信息在家庭成员之间是完全透明的,有效避免了社会养老保险在收集、汇总和整理信息过程的资源浪费。而且,不同家庭条件和不同时期的老年人对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的需求程度和偏好是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身体康健的老年人可能更需要经济支持,提高生活水平;当身体状况不佳甚至行动不便时,对生活照料的需求就会居于首位,家庭能够高效满足养老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养老需求也在相应改变,老年人对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需求逐渐下降,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相应增加。家庭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心灵的港湾,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养老方式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应出台并实施积极的家庭支持政策,通过对家庭的支持实现养老方式多元化发展,化解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的实践经验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养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家庭的支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对家庭的保护,以及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家庭养老发展。譬如,规定对赡养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可以免除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侍奉父母的子女可以获得比其他子女更多的遗产;和父母一起居住的亲属,可以在购买房屋时优先获得贷款或享受低息贷款等,提高赡养老人的积极性。即使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当社会保险提供的福利待遇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所有需求,支持家庭就会对养老产生积极作用,像我国这样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给予农村家庭支持会带来更高的养老效益。还应该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将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以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提供低利率信贷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机构或个体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紧急救助等为服务项目的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快捷便利的服务。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促使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维护老年人利益。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6):30-43.

[2]张正军,刘玮.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67.

[3]罗芳,彭代彦.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6):21-27.

[4]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1):130-140.

[5]黄鸿艺.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对我国乡—城人口转移的启示[J].经济师,2005,(10):33-34

[6]牛喜霞,谢建社.农村流动人口的阶层化与城市融入问题探讨[J].浙江学刊,2007,(6):45-49.

[7]张呈琮.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研究,2005,(1):74-79.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下一篇:购物中心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