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金

2024-07-07

国家助学金(精选十篇)

国家助学金 篇1

一、我国助学金制度概述

自1949年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每年培养的各层次毕业生居世界首位。为帮助困难大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无偿给予式的助学金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收费模式发生改变,曾消失了近20年的助学金又重新恢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助学金制度对改进我国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一)我国助学金制度的分类与发展

1952年,我国确立了大学“免费加上人民助学金”模式。1952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中列明“高等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即由国家统一分配参加各种建设工作,现在人数还很有限,为鼓励青年升入高等学校并保证其学习任务,规定全部给予人民助学金”。到1983年人民助学金逐渐被取消而代之为奖学金。1997年之后我国确立了大学“收费加资助”模式。为解决贫困生就学难问题,2007年5月19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其中规定“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标志着国家助学金制度正式确立。

(二)两种助学金模式的比较

半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贫困生就学难的问题,政府提供的直接赠款资助形式出现过两次。一种是1952~1983年的人民助学金;另一种是2005年开始运作的国家助学金制度。以下从几个方面简要对比这两种助学金。

1. 设立的背景不同

两种助学金所设立的背景有很大不同。人民助学金设立时值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学生毕业之后须服从国家分配;另外,考虑到当时人民的收入状况,大多数家庭都无法承担高等教育之费用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发放形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吻合的。2005年重新开始运作的国家助学金制度正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确立,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再是“免费”,个人要承担很大部分的培养费用和生活费用。

2. 服务的目的不同

人民助学金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工农子弟进入大学,实现教育的公平[2]。但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平均分配,所有的在校生皆享受此助学金[3]。而国家助学金是部分特困生享受的资助,它是为了使生存有困难的学生摆脱压力安心求学。从发挥的作用来看,人民助学金可以基本上解决当时在校学生生活问题,而国家助学金是为了满足小部分学生的基本生存要求。

3. 助学金的性质不同

人民助学金可以被视为国家对于“准干部”的工资,使其在校期间安心学习,毕业之后听从国家分配,实际可以看作是国家购买其服务的一种支出。而国家助学金则是一种转移支付,类似于在高校设立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

(三)结论

人民助学金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解决了许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但是它也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体现在国家对高等学校学生包得过多,不利于鼓励先进和调动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4]。在我国重新设立国家助学金制度时,认真对待历史上助学金的作用和弊端,对完善我国资助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助学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员给予人民助学金可以帮助在校学生完成学业,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应该采取“直接赠款”的资助方式,从各界的反应来看都是一片赞成之声。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助学金,即便是还设立助学金的国家也已经大幅度削减数额。以下从现实层面出发讨论助学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助学金制度设计价值取向不明确

根据《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助学金的发放对象是家庭困难学生。从助学金功能来看,它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生存问题而不是为了改善一般学生的学习条件。简言之,究竟是为解决困难学生生存的效率问题还是帮助低收入家庭大学生改善生活的公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思路并不是很明确。根据国家的计划,从今年开始资助金额将会大幅度地提高,从去年的18亿猛增至今年的154亿乃至明年的308亿元,其中投入至助学金中的金额也相应提高。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将逐年递减,那么助学金的一部分势必将发放给那些家庭收入一般但基本生存问题能解决的学生,这样就会背离了助学金设立的初衷,造成了目的混淆。究竟是为了满足效率还是公平,这个问题会随着发放金额的提高逐步显现。若是为了解决基本生存有困难的学生问题,则应把助学金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若是为了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则助学金数额肯定会存在缺口。盲目提高助学金的数额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影响整个国家资助体系发挥作用。助学金从“创造机会均等”的目标变为“资助均等”、“利益均沾”。因此在助学金的价值取向上要有明确的取向,助学金是为解决特困学生的生存问题即助学的效率问题,不应该把助学金塑造成一种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制度。

(二)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缺失与助学资金投入增大的矛盾

在我国现有资助体系中,很重要的基石就是贫困生认定工作。根据我国高校通行的做法以及各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评定细则来看,基本上都是“申请—教师和同学评议—学校认定”这个模式。一般申请成为贫困生要具备几个条件:即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表、同学评议结果等。但是从现实操作情况来看,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未必能真实反映具体情况;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表也无法真实准确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例如许多学生家庭收入远远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这与我国社保体系逐步完善的事实不相符。根据生活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贫困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手机与电脑作为必要的交流和学习工具在校园中已经普及,但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持有这些耐用消费品作为判断依据。国外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家庭收入情况是与其有严格的报税制度和完善的个人金融服务有关的。由于缺乏这些条件使得在了解家庭收入情况时信息严重不对称,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在甄别贫困生经济情况上成本很高。以上这些限制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学生的家庭情况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缺乏科学性。如果在源头上不能解决好认定问题,那么盲目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助学金发放数额,所能取得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这样就会助长贫困生逆选择倾向,出现更多的“假贫困生”。若无法鉴别出这些“不合格”贫困生,那么现有的整个资助体系将无法运转,即便再加大投入也无济于事。

(三)“助”与“奖”的冲突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必须勤奋学习,成绩合格;但是高校中存在的“贫而不学”现象也值得我们去考虑。有部分学生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资格享受助学金?许多高校的做法是把申请资格与学习成绩相联系,那么也就使得助学金存在奖学金的性质。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能申请助学金,这样就剥夺了“贫而不学”者的申请资格。从国家培育人才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基于助学金的性质,它是一种人道关怀的政府补贴,如果过多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那么这种关怀性质就会弱化。如果不考虑学业成绩,助学金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功能也会减退。因此,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执行的标准如何,现在助学金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在发放过程中学业成绩与贫困程度所占的权重究竟是多少?这依然是高校助学金发放工作中的一大棘手难题。

(四)资助数额加大与教育功能弱化

助学金作为无偿资助,其含义是国家希望减轻贫困生的负担,让贫困学生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它既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的关心,也从另一个侧面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国家本身“以身作则”去实现和维护社会最大程度的公平与正义,也让大学生们在接受助学金的同时感受这样的公平、正义的力量带给他们的获利。目前,大幅度提高助学金的发放比例与金额对于解决特困学生的生存问题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也意味着申请门槛和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倘若非贫困生能以很小的成本申请到助学金,这也就激励了同等条件下的学生也来申请。有限的资源争夺就会愈发激烈,此时助学金的教育功能就会弱化。在助学金评选时,会出现许多让人感到失望和痛心的事情。如果通过不正义的手段成功申请到助学金,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看待国家对学生的帮助,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造成冲击。经济学中搭便车理论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偿给予式的助学金会刺激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严重阻碍资助体系发挥作用。

三、对助学金制度的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投入到助学中的资金也将会大幅增加。如何用好这些政府资金,既是最大效率运用国家投入的需要,也颇值得从事助学工作的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索。以下,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浅见。

(一)强化助学金的救济性质

发放助学金不是撒胡椒面,不应是为了改善大学生学习条件的赠款,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资助。盲目扩大助学金的数额虽然会解决特困学生的基本问题,但是资金利用效率会大打折扣。助学金的发放要求必须从严,一定是“雪中送炭”,也不能是“可有可无”,更不能是“锦上添花”。如果背离了助学金的初衷就会影响资助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大幅度提高助学金是否合理确实值得冷静商榷。

(二)加强助学金的教育意义

育人是大学重要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当然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助学金不仅仅是一笔资助,更重要的它是社会关心大学生的体现。要把助学金的发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如果在高校中还大量存在骗取助学金、道德败坏的事情,那么从育人这个角度来看,助学金制度本身的导向便值得质疑,需要反思和改革。

(三)提高奖学金的覆盖面

相对于国外大多数学生可以申请到奖学金,现阶段我国高校还很难与之比肩。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作为努力的目标,即大力提高奖学金的发放面。应该利用奖学金形式作为改善学习条件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申请到奖学金。可以考虑减少助学金的资助量淡化其“奖”学的作用,而是把资金放在奖学金和补贴给商业银行鼓励其开展助学贷款。

(四)扩展贷学金的发放

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而政府主导的贷学金制度是主要的形式。因此,在有足够的财力作为前提下思考如何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贷学金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方向。利用操作性强的贷学金替代助学金,利用市场手段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转“助”为“贷”,不仅能够有效运用国家资金,更能在贷学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诚信意识。

四、结语

相对于其他国家正在逐步减少助学金的发放额,我国却逐年大幅增加助学金数额,这与世界各国主要以贷学金的方式解决此问题的趋势有很大不同。这样的投入增量,一方面是弥补过往的“政府缺位”;但是另一方面却说明我国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手段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国家助学金的功能应当参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有悖于此目标的政策定位会影响资助的使用效率。因此,在肯定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也要慎重考虑资助制度构建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的实现途径。

摘要:文章简要对比我国两种助学金制度的目的以及性质,在肯定国家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也有必要回顾一下人民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助学金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改进我国资助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国家助学金 篇2

一、国家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2、成绩单(电子版,纸质版)教务处提供并盖教务处公章

3、《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0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电子版及纸质版)

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0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原始表格)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

1、《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

2、家庭困难证明复印件

3、成绩单(电子版、纸质版)教务处提供并盖教务处公章

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0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电子版及纸质版)

5、《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0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原始表格)

三、国家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2、家庭困难证明复印件(复印件要有系部审核签字并盖章)

3、《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0年国家助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电子版及纸质版)

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0年国家助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原始表格)

关于对国家助学金资助现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资助现状;优化途径

一、目前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现状与问题

1.可操作性不强,资助缺乏效率。评定贫困大学生最公平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评估,但对于实际操作来说,这些调查工作已经严重超过了高校工作的职责范围,且具有较高的难度,而某些高校制定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诚信,很多问题都不具有易于判定的衡量标准,使得评定工作可操作性不强,也就降低了工作效率。

2.价值观导向背离,助长大学生不良风气。国家试图以扩大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范围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这种资助属于无偿资助,这在无意中就会给学生传递贫困会带给他们巨大收益的信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争抢。还有一些贫困生认为接受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淡化了学生的感恩之心,还使其他的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助学金的额度严重超过了奖学金,也使一些学生严重受挫,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导向背离,助长了学生的不良风气。

3.发放金额未考虑到学生生源的差异性。高校发放助学金是以学校人数为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发放,但是这样的政策往往忽略了学生生源的差异性,学生生源地之间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学生经济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性,一些来自农村等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重点院校,而国家在分配奖学金时各高校的受助比例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不公平的产生。

4.诚信原则缺失,贫困生“真”“伪”难分。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除个别家庭条件特别富裕和贫困的学生外,其余家庭条件差不多的学生都本着不拿白不拿的原则,持有虚假的贫困证明参加贫困生的评定,一般在农村这种贫困证明都很容易就可以拿到手,而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增加了班主任、辅导员对贫困生界定的难度,所以许多虚假的贫困生就产生了。

5.受助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现在,许多学生在接受助学金资助的同时,并未履行任何义务,这就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特别是伪贫困生在得到助学金后产生的侥幸和窃喜心理,而真正的贫困生却因为自卑心理而隐藏自己的感恩之心,所以,由此看来,许多受助的学生并未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新时期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工作优化途径

1.国家助学金要按照地区差异区别发放。基于现行国家的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建议在助学金的发放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源地差异,向存在农村学生、贫困生较多的学校适当地加大资助力度,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2.加大民政部门对贫困生界定的把关力度。现行农村的贫困证明制度形同虚设,地方政府并未发挥应尽的职责,所以应加大民政部门对贫困生界定把关的力度,或者采用将助学款发放到生源地,而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证明领取助学金的方式,确保助学金的发放更公平。

3.规范评定程序,加强过程监督。对评定程序进行规范有利于实现程序公平,加强评定整个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弄虚作假,另外,结合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定程序,广泛征集各方信息以及综合多方的评定意见,有利于保障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了防止校方的滥用权力,应建立合理完整的举报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

4.明确标准,探索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学生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是关键环节,所以,在贫困生的评定中,应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制定具体的评定奖学金的先后顺序,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来进一步界定助学金的发放与否及发放力度,保证助学金评定、发放工作的公平公正。

5.建立动态档案,完善资助体系。在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应建立学生的动态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受助情况等,这样既可以抑制学生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又可以为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实现共享,还可以帮助学校合理地分配资助名额,完善学校的资助体系。

6.转变资助方式,规避“福利陷阱”。在助学金发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偿资助原则和公平的原则,完善全方位的资助政策,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使学生通过有偿的劳动获得助学金,其次可以使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实现有机的结合,规避“福利陷阱”。

国家助学金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帮扶方式,加强贫困生助学金发放中的评定和制度监督,有利于保障工作公平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并鼓励学生以劳获得报酬,使国家助学金真正起到帮助和鼓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钧期,徐丹.国家助学金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9(27):101-103.

[2]秦玉梅.当前高校国家助学金发放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秦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9-41.

[3]杨钧期.高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8-121.

由国家助学金引发的若干问题 篇4

一、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凸显

每年2, 500~5, 000元的资助力度不小, 可这种资助对学生们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成本的“馅儿饼”, 为众多学生所垂涎。学生们所要做的就是从生源地的民政局开出一张贫困证明即可。而这张证明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认定学生是贫困生与否的重要依据。于是, 每到贫困生认定的季节, 学生们为了争取到助学金不惜造假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生源地的民政局对于贫困家庭的认定也非常粗心, 几乎是提出申请就给予认定。在整个过程中, 因为民政局并不掏腰包, 于是也乐于做个老好人。这便难住了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 对其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并不知晓。如何辨明贫困生的真伪成为每年助学金评定环节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 也是全国所有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普遍性难题。为此, 很多辅导员都想了很多办法。例如, 在学生中展开摸底调查或是班级评议。这样做的效果是大大减轻了辅导员的调查工作量, 也看似比较民主, 但日后便会发现在评议中有相互拆台的现象。更有甚者对评议人进行请客吃饭的贿赂。这让评议结果大打折扣, 更让助学金评定工作蒙上一层不光彩的阴影。

笔者认为, 助学金的争抢之风还在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 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 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唯君子能信, 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 (《袁子·用贤》) 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 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对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 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骗领助学金是一种为人所耻的不道德行为, 是让自己灵魂趋于猥琐的行为。另外, 学校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应给予约束和严厉的惩处,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让大学生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立人和成人。

二、一些贫困生对助学金的依赖思想严重

助学金不同于助学贷款, 不需要偿还。于是很多贫困生都把争取助学金看作是自己大学生活一重要经济来源。只要保证每年都能申请到助学金, 本可以勤工助学的一批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应有的惰性。辅导员经常会被学生询问:“老师, 什么时候发助学金啊?快没钱吃饭了!”这看似寻常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着部分贫困生对助学金的依赖思想。

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一种捐助。从贫困的根源上讲, 捐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只能减轻贫困带来的痛苦程度。贫困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命运, 摆脱贫困的尝试。但是, 我们的学生工作者还应该在第一时间告诉这些贫困生:摆脱贫困更多的动力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对学生的扶贫帮困工作应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扶贫。罗素·罗兰有一句无情而又真实的判断:贫穷最可怕的后果是让贫穷扭曲了自己的思维。如果高校中的贫困生十分平静地接受了国家的捐助而自身并不去做自立自强的尝试, 国家助学金就失去了资助的意义,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为之蒙羞。

三、助学金让部分贫困生伤自尊

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都存在自卑、忧郁、敏感和孤独的不良精神状态。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 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 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 学习上有困难, 而且大多性格内向, 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他们很不愿意提及家庭经济状况, 更不愿意让别人怜悯。国家助学金的无偿发放让部分贫困生有“被施舍”的感觉。尤其是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贫困生家庭贫困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公开, 因名额有限而导致的激烈竞争也

地下金融是指其经营活动没有金融监管部门的许可, 处于正规金融体制以外,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难以触及的经济形态。地下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它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的伴生物, 自身的不择手段获利的动机, 以及金融监管大多时候的鞭长莫及, 使得其在为中国经济近几十年腾飞做出不可估量贡献的同时, 也滋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金融的性质、形态和影响, 做到对症下药, 我们必须对其来龙去脉有一清醒的认识。

一、我国地下金融现状

其实地下金融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 在计划经济时期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乡经济的日渐活跃, 地下金融再度以各种形式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出现, 并呈不断蔓延之势。近20多年我国地下金融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十年代初期, 地下金融开始出现, 但规模、范围都还很小, 当时的主要形式是亲朋邻里之间的互助性借贷以及一些个体或集体企业的内部集资;第二阶段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是地下金融的兴盛时期。在这一阶段, 地下金融从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延伸至次发达地区及至落后地区, 并且形式越来越多, 信用工具越来越繁杂, 规模越来越大, 对社会经济金融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个阶段即九十年代中期以来, 是地下金融的调整时期。由于前一阶段暴露出民间信用的种种问题, 国家加强了对让助学金评定成为一场“比穷大会”。这让贫困生们的自尊很受打击。加之一些“伪贫困生”浑水摸鱼, 真正的贫困生会倍感压力, 从而放弃助学金的申请。

笔者认为, 国家助学金是好事, 是善举。但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可否让学生以劳动的形式来换取。比如, 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受到资助的学生每周必须有2~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从事的工作可以是打扫教学楼、食堂餐盘的回收、整理图书、假期值班等。这样做类似于勤工俭

地下金融与中央监管

□文/晁辉杜娟

这一领域的监管, 取缔了一批非法经营的地下金融组织。地下金融活动中频频出现的信用危机, 也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参与民间信用持谨慎态度。这一时期我国的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 有相当部分民间资金流向了股票及国债市场, 这在客观上也抑制了地下金融的蔓延。

就目前而言,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估计, 中国地下钱庄年洗钱规模超过2, 000亿元人民币。而北京安邦信息集团更进一步的分析是, 其中走私收入洗钱约为700亿元, 腐败收入洗钱约为300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 官员权力腐败的情况较这个数据远为严重) , 外资企业进行非法利润转移1, 000亿元。在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通过地下金融的间接融资规模, 大约相当于国有银行系统融资规模的1/3左右。如此规模的地下金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1、个人借贷。

这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 主要是农村居民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个人借贷手续简单, 一般以“欠条”为凭证, 主要用于生活临时资金急需如结婚、建房等, 现在农民从事生产和

学, 既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伪贫困生”明白助学金不是天上掉的馅儿饼。也让获得资助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劳动而消除那种“被施舍”的感觉, 让自尊心得以保护。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贫困生是学生工作者平时的重点关注对象, 我们不仅要关注贫困给这个群体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磨难, 在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不受到伤害的同时, 更应看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资助让这个群体也滋生出了心安理得接商业活动也常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获得资金。作为对资金占用的一种补偿, 借款人一般要向放款人支付利息。

2、邀会, 也叫摇会、钱会、聚会、呈会等。

随着借款额的增大, 原来仅限于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民间借贷渐渐不能满足生产流通的需要, 于是出现了邀会的形式。邀会一般由发起人 (称“会头”) 邀请亲友若干人 (称“会脚”) 参加, 其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 带有风险创业投资的某些特征。但邀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最为突出的是所谓“抬会”现象。“抬会”的特点是会套会, 从上向下发展, 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融资结构。一旦出现断裂, 其危害极大。

3、地下钱庄。

钱庄是具有类似银行功能的专门从事资金交易活动的非法金融组织。在很多地方, 钱庄是在邀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规模要大得多, 而且放贷对象多是一些中小企业, 同时也从事一些诸如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但近十多年来, 广东和福建一带的地下钱庄有相当部分转为从事倒卖外汇和洗钱等非法交易。

4法集资/私募基金。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

国家助学金 篇5

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市教委《关于下达2011年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奖学金、国际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名额控制数的通知》(渝财教【2011】181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请各学院按照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手册》相关内容,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工作。

一、评审资格和条件

请各学院严格按照《学生手册》上《重庆科技学院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办法》执行。

二、名额分配

根据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总体人数不超过学院学生总数(不包含当年新生人数)的8%为依据分配名额。国家助学金根据各学院审核的贫困生人数进行名额分配。具体分配名额附后。

三、评审程序及时间要求

1.10月14日前各学院完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申报学生的资格审查及申报材料核查,并按照下发名额数将推荐学生公示五天。

2.10月14日下午4点前各学院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相关材料(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上报学工部助学贷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奖学金资料包括:《2011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2011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获评学生身份证复印件。

国家励志奖学金资料包括:《2011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审批表》、《2011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

国家助学金材料包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2011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

3.助学贷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复核材料后,10月17日将推荐材料报送市教委。

四、注意事项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

2.评审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评选。坚决防止不正之风,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鼓励进行公开答辩等形式进行评比。

3.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教育带动作用,利用评比表彰做好学生的诚信与感恩教育。

4.各学院务必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材料。

5.相关表格(附后)的格式请勿改动,所有表格打印上交,均不装订。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65023366

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高校;国家助学金;问题;对策

一、国家助学金设立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发展迅猛,高校扩招量大,生源覆盖面广。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相对不同,因此贫困学生的数量和贫困程度也有所不同。实施助学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和落后地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使他们为经济建设和区域差距缩小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评定及发放助学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温饱的问题,也是一种精神的物质化体现。

二、高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都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逐步执行新的帮助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针对学生特点建立新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同时扩大受助学生的比例,确保资助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高校对于国家政策规定的学习和领会还不够透彻,因此在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不能真正体现国家帮助贫困生的意图。

三、高校助学金政策改革的建议

1.适当调整经济资助方式,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资助

(1)缩小助学金资助比例,提高其他奖学金比例及额度。当前,助学金的金额及覆盖比例都比奖学金要高,虽然这种做法考虑了公平,但忽视了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2)调整贫困生资助方式,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助学金具有无偿性特征,获得的学生会有心理安慰,但却不一定会感恩;对于未获得助学金的学生来说,难免产生心理失衡问题。而通过将助学金转化为有偿的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将助学金真正给予那些勤奋努力的贫困学生,则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2.认真调查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

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除了地方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以外,还要做好到基层班级摸底,了解所在班级申请助学金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所以,在基层班级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干部资源,只有每天和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干部才是最了解学生个人生活和家庭条件的人。通过私下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分配好助学金。当然,只是这样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还是不够的。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和班会时间充分解释和说明国家提供贫困助学金的目的和意义,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不能弄虚作假。

3.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1)加强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实现精神脱困。对困难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让学生对我国国情有充分的认识,并意识到他们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要克服困难,摆正心态,不断进步,不能怨天尤人。另外,加强诚信教育。国家助学金是帮助最需要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要认真对待助学金的发放,申请助学金的学生的材料必须真实。随着高校诚信建设的日益完善,可以建立一个诚信档案,有申请材料虚假的、消费水平超高的、违反奖助学金评选及其使用规定的应该计入诚信档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宣传,同时将学生的个人信用情况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2)加强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实现精神脱贫。扶贫先扶志,要引导贫困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对于享受资助的学生,教师要时刻教育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心态。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没有改变现状的行动和想法,要意识到只有自信、自强、自立,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的贫困状态。要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通过资助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克服消极的心理,在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从经济“脱贫”到精神“脱贫”。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把助学金理解为解决贫困学生学业问题的经济来源,要通过助学金的发放,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诚信。通过这样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并且引导和帮助他们逐渐地自己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让他成为助学金的“贫困贵族”。

参考文献:

[1]苏本江.大学贫困生助学金评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5).

[2]肖琳.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7).

[3]伍俐霖.国家奖、助学金与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杂谈[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国家助学金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篇7

2007年5月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规定设立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与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

可以说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学生的一项惠民政策, 初衷是资助在校贫困学生,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助学金评定标准主要是针对贫困, 按照贫困等级将助学金分为一、二、三等。可以说资助面广, 资助金额多。

2 评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 贫困程度界定的难操作性。国家的助学金政策是一项惠民政策,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一定难度, 主要在贫困标准的划分上, 就是如何界定贫困。即便界定好之后, 如何取证贫困, 也是难题。对于二年级以上学生来说, 学校、学生之间会有一些了解, 而对于新生的评定则较为困难。新生刚入校, 教师不了解, 学生间也不是很了解, 这就加大了评定的难度。一般来说,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大多数学校采取公开演讲、民主测评等方法。在测评项目里添加了父母是否有病、是否多子女上学、是否为贫困县、是否开具了贫困证明等。学校也想方设法, 力争把真正贫困的学生评选出来给予资助。

(2) 资助名额与贫困生人数差距过大。按照现行的资助办法, 一个班给的名额较多, 而相对贫困的学生则较少, 大多数学生处于同一水平。这样一来, 需把一些不是很贫困的学生评为贫困生。于是, 在个人利益得失面前, 在金钱面前道德水准不见了, 善良的孩子开始显露丑陋面。

(3) 助学金金额远远高于学校奖学金金额。不通过努力学习也可以得到资助, 造成学习好的学生得到的资助还没有贫困生得到的资助多, 使“贫困”变成了一种资本。

3 助学金引起的负面影响

(1) 高额的助学金, 削弱了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奖学金的积极性, 学生本来想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资助, 现在也可以通过“申贫”而获得, 违背了国家发放助学金的初衷。

(2) 加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评定过程中, 为了争取助学金, 有的学生反目成仇, 有的师生产生隔阂, 感情淡漠, 形同陌路。国家助学金成为可能破坏学生之间友谊, 打乱学生正常生活, 破坏学校和谐与稳定的因素。

(3) 导致诚信缺失。大多数学生为争取“贫困”而伪造贫困的证据, 出现一系列不诚信行为。

(1) 伪造特困证明。特困证明在乡政府或者社区就可以开出来, 而每月的家庭收入政府也不会去调查。

(2) 伪造事实。有的学生谎称自己家里多子女上学, 无经济收入, 家庭贫困;有的学生甚至谎称父母出车祸或者动手术而增加自己的“贫困”程度。

(3) 拉帮结派伪造票数。有的学生为了在民主测评中获得更多的票数, 拉帮结派, 待获得助学金后, 又将这些钱挥霍。可以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4 建议

(1) 减少助学金名额, 增加奖学金名额。减少助学金名额将真正贫困的学生评出来。在具体操作中, 学校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用于评定。大多数学校从通知下来到评定结束只给一周时间, 时间的不充裕, 难免出现差错。另外, 可将一部分助学金名额转为奖学金名额。转“助”为“奖”既可以消除助学金分配的不公平, 也可以避免一些学生造假, 坐享其成。而将获得国家助学金变成一种促进个人发展的动力, 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不断奋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助学金发放前开展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合理使用受助资金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赢得他人的尊重与钦佩。

(3)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根据自己的专业,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 树立长远意识, 及早规划职业生涯, 在大学期间有目标、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

(4) 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既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问题[2]。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用时代, 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端, 培养有素质、讲信用的人才。开展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之间相互合作, 其影响到民族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要求我们每个公民、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 以诚信对待他人, 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5)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和谐。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使传统文化在民族长远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国家助学金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对全日制本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给予一定资助的惠民政策。但是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 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国家助学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论述, 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负面影响,评定

参考文献

[1]谢琴, 李陈武.对国家助学金的新思考[J].文教资料, 2009 (4) :187.

国家助学金 篇8

一、文献综述

唐朝的孟郊“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讲的就是要感恩。“羔羊跪乳、乌鹊反哺”的现象, 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讲的是一种感恩境界。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朱学义、胡琼等说“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懂得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的人, 就会珍惜生命。”一个珍惜生命的人是不会任意地糟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感恩, 来自默默无闻的奉献, 不计名利、没有抱怨;感谢是一种承诺, 跨越时空、无比庄严。让我们伸出勤劳的双手, 张开青春的臂膀, 敞开智慧的心扉, 在感谢的土壤里播撒希望, 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飞翔, 在飞翔的天空中编织梦想。”

人们总结出,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 一种珍惜, 一种前进。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招生规模的扩大, 职院生源素质一定程度下降, 多数又是独生子女, 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且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 “感恩”在学生心中淡薄, 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 感恩“基础”不扎实

当今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别人照顾比较多, 社会生活阅历浅, 普遍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 个人意识突出、集体观念不足、感情易动脆弱, 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能力。

关心、关怀, 来补助学生。学院为了及时落实好国家政策, 成立专门机构, 抽出专门负责办理手续。但由于办理手续需要一个过程, 助学金一旦延迟发放, 便会招来少数学生的不满。联系一些其他事例, 我们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对现在的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

(二) 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日益突现出来, 对国家的传统美德冲击非常大, 部分学生沉迷网络, 甚至步入歧途, 严重影响自身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感恩教育”在他们身上显得苍白乏力。

(三) 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

招生制度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加剧, 这些造成学生遇到的困难增多, 为了解决困难、缓解压力, 部分学生认为, 向家长伸手是天经地义的, 要求学校帮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全然不顾父母的艰辛, 也不松, 结果出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已婚大学生的生育问题;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这对学生影响很大, 放松学习, 思想混乱, 使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 按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感恩教育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 但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说明德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中央2004年16号文件规定“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人文学科中应该加大感恩教育的板块, 要继续坚持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模块, 一定要按高职教育“教、学、做”要一体化, 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中做, 做中学, 学中做, 感恩教育才会有生机,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 提高认识, 将感恩教育作为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之一。抓管理, 就是要抓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开展以节日为重点, 以感恩为目的的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教会学生去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首先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要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 知恩图报, 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有物质上的回报, 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一是让学生感受到乐于助人, 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别人带来的快乐和愉悦。社会公益活动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关心和爱护。例如,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接受18名四川地震灾区学生, 并号召全体师生捐款;举行校内活动:绿化校园, 美化教室宿舍, 修整道路、操场, 卫生扫除等;举办校外公益活动:植树造林, 救灾捐助, 交通宣传, 敬老助残等等。二是以小型活动为载体, 让大学生们体验恩情。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 让大学生体味到什么是“恩”, 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让大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 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 引导学生换个思维, 感激曾经的“惨痛”。三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特别是要结合传统节日, 开展活动。开展以“感谢……”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让学生学会关爱, 并拥有感恩之心。例如, 在“三八”妇女节时开展“感谢母亲养育之恩”, 为母亲做一件贴心事。

(三) 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强感恩渗透力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 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故事、警语、谚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感恩渗透;一是在全校开展每周一语感恩渗透。将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朗朗上口的语句, 在校园大屏幕显示一周, 让同学们熟悉记住,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自然会增强感恩教育的渗透力。二是开展讲古时候感恩故事忆感诗词比赛。例如, 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感恩的故事, 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孟郊《游子吟》留下了“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三是高院校要深入研究感恩文化, 组织专门研究队伍, 设计专题, 开展对感恩文化的研究, 要创办感恩刊物, 在诸多的刊物当中还没有一个感恩刊物, 要学习国外的做法。例如, 以色列政府为了教育其国民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惠, 把二战期间, 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的杀害历史事实写进他们的教材之中;美国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韩国的感恩节是8月15日。在全国没有规定的时候, 学院应该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作为感恩节, 让我们想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们怎么去感谢他们。感恩老师、感恩学校, 从而升华到感恩祖国, 将埋在心底的“感谢”两个字说出来。

(四) 建立大学生的感恩行为考核制度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感恩是当代大学生最珍贵的品质之一。高职院校应把孝敬父母作为考核大学生在学校的品行的重要指标, 在学生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推荐就业等方面, 都要有父母亲给他们写的“孝顺鉴定”情况, 将感恩变为实实在在的内容。这种“强制”手段, 会让学生常常想起感恩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他们向父母提出写证明的时候, 本身就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 而父母也正好可以提出孩子过去的不当行为, 或者对他们提出希望, 从而使得他们有一种警觉, 或者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 从而来孝顺父母。

(五) 利用国家助学金等颁发活动, 进行感恩和节俭方面的教育

国家助学金资助高职生, 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极其重视这项工作, 利用政策宣传和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突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使国家助学金, 不仅惠泽每一个高职生, 更重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2008年,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27%的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资助, 人数和金额都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古人云: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学生处、团委联合开展了“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国家奖助学金发放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主要有感恩教育主题座谈会、感恩承诺签名、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院团委、学生会则组织专题宣传, 对广大学生进行感恩和节俭方面的教育, 使高职生在受资助的同时, 体会国家政策的优惠, 感知党和政府力推职业教育的发展, 立志通过在校的学习与训练, 在走上求职的岗位时, 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或技能服务企业, 回报社会。

总之, 高职院校实施感恩教育, 目标就是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 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培养出跟着企业走向世界的高素技能型专门人才, 形成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帮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4.

[2]、佘俭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高教出版社, 2001.

[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国家助学金 篇9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贫困生 (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和高校的一大难题, 为了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开设了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等多元联动资助体系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根据新的资助政策的要求, 各地各高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通常各地各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体分为2~3档, 分为2档的等级为:一般困难和特别困难;分为3档的等级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 并且我国的农村乡土观念、人情关系浓厚, 存在有的学生即使不贫困, 只要提出请求, 还是很容易开出村镇两级贫困生证明的, 加之政府部门、高校资助管理部门也很少派人去实地核查, 也就加大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使得贫困生认定存在了一定的虚假情况。这种评定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过强、信息不对等和不容易操作等问题。因此, 一种更公平、易操作的全定量助学金等级评定方法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全定量化的助学金等级综合评定方法, 并将计算结果与附录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合理性。

1 主成分分析

1.1 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 将众多的具有交错复杂相关关系的一系列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既能使各主成分相互独立, 舍去重叠的信息, 又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 还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

1.2 基本原理

假定有n个样本, 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 构成一个n×p阶的数据矩阵。

undefined

定义:记x1, x2, …, xp为原变量指标, z1, z2, …, zm, (m≤p) 为新变量指标, 则:

undefined

系数lij的确定原则:

(1) zi与zj (i≠j;i, j=1, 2, …, m) 相互无关;

(2) z1是x1, x2, …, 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 x2, …, 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m是与z1, z2, …, zm-1都不相关的x1, x2, …, 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则新变量指标z1, z2, …, zm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1, x2, …, xp的第1, 第2, …, 第m主成分。

1.3 计算步骤

(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undefined

其中rij (i, j=1, 2, …, p) 为原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 rij=rji

undefined

(2)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特征方程|λI-R|=0, 常用雅可比法求出特征值, 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λ1≥λ2≥…≥λp≥0;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 (i=1, 2, …, p) , 要求‖ei‖=1, 即undefined, 其中eij表示向量ei的第j个分量。

(3) 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贡献率:undefined, 累计贡献率:

undefined

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λ1, λ2, …, λm所对应的第1个, 第2个, …, 第m个主成分。

(4) 计算主成分载荷。

undefined

(5) 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

undefined

2 实例分析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广西区首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 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由于影响国家助学金评定的因素中定性因素有3个, 尤其是贫困原因的描述更是千差万别, 没有规范性, 主观性判断强。因此, 需对定性变量定量化, 变量描述如表1。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计算出他们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方差, 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8个指标均值普遍较高, 说明这238名学生整体较为贫困, 但是从这8项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看出, 差距比较大, 这说明这238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这8项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 从而找到合理科学的等级评定方法。

2.2 主成分分析

(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3可以看出, 年级评定困难等级 (x1) 与家庭年收入 (x2) 、月消费额 (x3) 这几个指标存在显著性关系, 出生因素 (x4) 与其他家庭成员上学情况 (x7) 、家庭主要劳动力工作情况 (x8) 也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可见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 说明它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可进行主成分分析。

(2) 计算特征值和贡献率。

结果表示, 第1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26.059%, 第2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20.065%, 第3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11.424%, 第4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10.847%, 第5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10.213%, 前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608%, 用主成分分析后, 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含信息的78.608%。从表中可以看出, 所有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 所以我们选取前5个因子作为主成分。

(3) 计算主成分载荷矩阵。

将载荷矩阵的前5个因子标准化, 可以得到特征向量U1, U2, U3, U4, U5, 如表6。

第1主成分x1, x2, x3的系数最大, 说明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班级评定困难等级、家庭年收入和月消费金额的信息;第2主成分x4, x7, x8的系数最大, 说明其主要反映的是出身因素、其它家庭成员上学情况和家庭主要劳动力工作情况;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x1, x4的信息;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其它家庭成员上学情况;第5主成分反映是否有国家贷款。

2.3 排序以及排序结果分析与评价

由主成分的表达式, 可以得到各个主成分的得分, 按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与其方差贡献率和的比值为权数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可得到主成分综合表达式:

undefined

根据主成分综合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学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与原助学金等级评定的相关性:从原始数据看, 1~95号学生的国家助学金等级为一等, 原来的1~95号学生在综合排序后的前95名中有62名, 所占比例为65.26%。 与原助学金等级评定的差异性比较:任取排名中的几个数据进行分析, 例如, 综合排名第8的学生, 其对应的编号是121, 故我们查看原始数据123行的数据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的家庭收入低微、月消费水平较低、单亲都可以看出该生家庭条件比较恶劣, 在排序后他的家庭困难程度排名第8, 完全符合一等奖学金的评定资格, 但却被归为二等助学金。

以上分析说明该方法有很好的合理性, 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 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助学金等级评定进行了研究, 定量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助学金等级评定工作中的数据, 该方法较以往定性或半定量的评定方法, 具有更公平、易操作的优点, 克服了其主观因素过强、信息不对等和不易操作等缺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学生情况进行排序, 并对排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数据结果显示该方法有很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志, 李锦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9 (6) .

[2]叶依广, 何伟.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极其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4) .

[3]叶依广, 周蕾.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3) .

[4]杨小平.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张尧庭, 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6]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国家助学金 篇10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评定与发放,监管体系

0引言

国家每年要向高职院校投入巨额的国家助学金, 帮助扶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但学生们对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满意度并不高, 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满意度只有40%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学生不是对助学金本身不满意, 而是对学校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发放、使用等环节存在一定的意见。

1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中的监管漏洞

1.1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国家助学金评定意见 (办法) ”之类的制度, 但这些制度往往只是对上级文件的套用, 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操作性很差。

1.2缺乏民主的评议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高职院校的助学金评定工作已经蜕化成系院领导或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的“自留地”, 没有充分听取学生意见。

1.3缺乏正常的内部审计

因为这一部分资金不是学校的, 学校也不能挪用, 尽管巨大, 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不管是学校领导, 还是学校财务部门或监管部门, 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4缺乏联动的诚信教育

在助学金评定发放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很不协调的音符:个人申报资料虚假、用助学金大吃大喝、随大流“起哄式”申报等等。

2建立健全“多方联动、三级推进、教育主导、惩戒辅助”的体制机制

2.1建立起“高职院校、民政局所、学生家长”等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2.1.1明晰参与各方的工作责任地方民政局所负责资料的真实性甄别。家长指导用好每一分钱。高职院校进行公证评定。

2.1.2建立双向互动的反馈机制地方民政局所应对资助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家长应与学生共同向学校、民政局所提交反映资助经费使用情况、使用效果的报告;高职院校应及时通报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情况, 受助学生在校表现等。

2.2建立起“院校主导、部门统筹、系院负责”三级推进的监管体系

2.2.1制定可操作的评定标准、工作流程、监督审计办法等系列工作制度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 保障有限的国家资金用在关键点上, 促进教育公平。

2.2.2健全学生民主评议机制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 系院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参与作用, 保障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班级全体学生再对小组评议结论进行投票或集中评议。

2.2.3建立公示与反馈机制对贫困生认定, 助学金评定的政策、过程、结果等必须进行公示, 广泛地接受系院的学生、学生家长的监督, 对公示出现、反映的问题的处理结果也必须进行再公示。

2.3适当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自立教育”等专项教育活动

2.3.1建立社会诚信机制除诚信教育外, 对提供虚假证明、骗取助学金者要进行教育和处分, 计入大学生征信系统;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地方民政局所要进行通报, 并对该地生源进行限制甚至取消申报。

2.3.2建立校园义工制度对获得资助的学生, 特别是进行重点资助的学生, 要安排一定时长 (每周4小时) 的校园义工岗位。这样既可以让贫困学生比较尊严地取得助学金, 也可以让一些“企图者”却步。

2.4建立起“记录成长、促进发展、体现奉献”的贫困学生资助档案

2.4.1建立贫困生基本档案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要对入库学生的全部信息进行核对, 确保准确、全面;对家庭情况、学习及表现情况等进行及时更新。

2.4.2记录受资助学生成长过程要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受资助情况、资助经费的使用报告、资助过程中出现的感人事例、就业成长中的典型案例等等。

2.5建设以“政策咨询、事务公开、典型宣传”为主题的大学生资助网站

贫困大学生资助网站原则上是一个面向特定人群的专业性、专门性网站, 既要对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进行公开、助学金评定过程进行公开, 又要公开受助学生的成长情况、资助经费使用情况、个人感悟感受等。

3结语

提出建议, 不是说我们有多高明、有多完善, 仅仅是在“扎牢制度笼子”的路上提供一些参考, 指出一种可能。我们的调查表明, 高职院校在国家助学金评定和使用方面, 确实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去完善。我们的研究指出, 通过建立健全“多方联动、三级推进、教育主导、惩戒辅助”的体制机制, 构建起以“政策咨询、事务公开、典型宣传”为主题的大学生资助网站, 确实能够提高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凤.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01期.

上一篇:欧拉定理下一篇:静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