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2024-07-23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精选十篇)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钢板研究组和螺钉对照组, 每组患者有60例。所有患者通过拍片都确定为股骨转子间骨折, 其中有男性患者69例, 女性患者51例, 年龄在33-71岁, 平均 (53.6±3.1) 岁。患者发生骨折的主要类型有Ⅴ型8例, Ⅳ型为18例, Ⅲ型为46例, Ⅱ型为48例。发生骨折的原因有26例跌落所致, 68例交通事故引发, 26例跌倒导致。患者骨折时间有2-9d。患者自身并发症有6例冠心病患者, 26例高血压患者, 13例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据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治疗, 其方法具体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然后将其外侧切开, 将大转子定点作为起点, 切开长约10cm的伤口, 刨开肌肉层上面股骨上端, 然后进行解剖复位[2]。患者股骨外侧放入导针, 而且把导针射入到骨头颈中间位置, 沿着导针方向进行扩髓处理, 然后放入拉力螺钉, 依次安置钢板, 拧紧螺钉, 伤口缝合止血, 最后设置引流导管。

研究组患者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 具方法主要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切开外侧, 暴露骨折处, 进行钝性分离, 使骨折块能够得到完整复位。锁定钢板放入股骨位置, 钻孔使拉力螺钉缓慢旋入, 并将钢丝捆扎, 然后将钢板进行完全固定, 最后缝合切口, 冲洗干净, 放置引流管。

指标观察[3]: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出血总量, 引流量, 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之后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 患者住院时间等, 根据数据结构进行疗效的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使用χ2对两组间数据资料进行检验, 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效果要更高,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只在愈合时间上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如下图所示。

3 讨论

在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时候所使用的螺钉螺纹必须宽大, 而螺钉本身要粗大, 再使用加压螺钉和钢板, 能够有效提升钢板压力, 还可以增加钢板滑动能力, 制约了螺钉所能转动的范围, 可以更方便的使骨折部位能够紧密贴合固定在一起, 使得手术增加了安全性。作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的疗效较明显, 也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治疗骨折的临床方法, 但这种内固定法对骨质疏松患者和发生粉碎性骨折且不稳定的患者并不适用, 主要原因是这种疗法把持力很差, 容易致使患者的愈合出现畸形。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法是通过股骨和钢板进行无缝贴合, 可以使股骨近端和钢板性状较为完美的吻合, 而且是多平面性的, 可以避免碎块贴好不牢固等问题, 而且能够有效的抗弯曲, 抗旋转, 可以增加股骨复位的牢靠性和稳固性[4]。

通过研究表明, 动力髋螺钉法和锁定钢板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都, 但是锁定钢板法在治疗中发现, 其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进行手术过程当中出血总量、引流量、手术时间, 而且手术后患者恢复也更迅速, 有更好的预后效果, 所以是一种更优秀的骨折治疗方法, 临床推广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钢板研究组和螺钉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疗法,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是 (225±13) mL, 引流量是 (115±12) mL, 手术时间需要 (95±15) min, 住院时间 (15±5) d;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是 (316±105) mL, 引流量 (134±8) mL, 手术时间花费 (127±22) min, 住院时间持续 (17±4) d。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引流量、所需时间各方面和对照组相比都要明显高,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所需要的愈合时间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动力髋螺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更明显, 使用价值更高, 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经纬, 张先龙.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8-11.

[2]李日荣, 吴劲风.防旋股骨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9) :80-81.

[3]邹晖, 罗亮成, 李建中.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比较[J].中医药导报, 2009, 13 (7) :57.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2

【关键词】 动力髋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随着交通意外的增多和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由于骨折部位具有良好丰富的血运以及解剖特点,该部位的骨折容易愈合。但由于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常常伴有多种其他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一般都选择早期手术治疗。当前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动力髋内固定系统(DHS)、空心钉、斯氏针、股骨近端解剖板等,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有很多争议。动力髋内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早期活动等优点,因而采用广泛。自2004年至2008年间,我科采用动力髋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58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45~88岁,平均65.7岁。均为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新鲜骨折47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周以上者11例。损伤原因:车祸伤7例,跌伤51例。按Evans【2】分类:Ⅲ型34例,Ⅴ型24例。合并高血压患者8例,糖尿病患者4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

1.2 手术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臀下不垫垫,健侧肢体外展,以便C型臂X线机操作。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通过牵引、外展等手法复位,矫正骨折部位的外旋、成角和短缩畸形。确认复位良好后,保持患肢固定于外展中立位。做大腿外侧切口,从大转子上2cm向下至大转子下5~6cm,逐层切开,分离显露转子间骨折端及股骨近端,从大转子下通过股骨颈向股骨头钻入2~3枚克氏针临时固定。而后在大转子下3cm经135°瞄准器向股骨头方向钻入导针。通过C型臂X线机确认骨折复位和导针位置满意后,沿导针方向扩孔攻丝,常规安置动力髋螺钉,而后将套筒钢板滑入螺钉尾端,去除导针。然后将钢板贴附于骨皮质,并用螺钉固定。取出先前暂时固定的克氏针后,安放动力髋螺钉钉帽。通过C型臂X线机检查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牢固,髋关节被动活动良好后,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并缝合切口。

1.3 术后康复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4~48h,待日引流量小于50ml可以拔除引流管,术后麻醉清醒后就可以进行患肢踝关节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锻炼;术后1周后可以开始使用CPM辅助功能锻炼,术后常规10~14天拆线;术后3周后可以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术后2月可以恢复正常负重行走。术后仍需治疗内科疾病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结果

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21个月,平均随访14.7个月,随访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切口感染骨髓炎以及严重神经血管损伤。术后Harris评分优(>90分)37例,良(80~89分)21例,优良率100%(58/58)。

3 讨论

随着交通意外的增多和老龄化社会的进展,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年轻患者骨折常见于车祸伤、高处坠落等,老年患者常见于跌倒伤,摔伤等。由于骨折部位具有良好丰富的血运以及解剖特点,该部位的骨折容易愈合。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老年人为多,常常合并有多种其他慢性疾病,难以耐受较大创伤的手术。但单纯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往往出现肺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泌尿系感染等众多并发症,死亡率高,故一般都选择早期行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的手术进行治疗。

动力髋内固定系统(DHS)通过股骨颈髓内拉力螺钉和侧方套筒的钢板,固定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成为一个整体,能有效防止髋内翻,既能起到良好的静力固定作用,又可以维持良好的颈干角,还能通过拉力螺钉的滑动加压使得骨折块相互嵌插,使转子间骨折有一个可靠的支架。所以动力髋内固定系统结构牢固,具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固定坚强可靠,可以有效抵抗转子间骨折的剪切力和內翻力【3】。通过动力髋内固定系统,患者可以达到早期下地活动。

虽然动力髋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操作者来说,仍需准确掌握其适应症,合理选择内固定物,不能盲目单一选择。普通EvansⅠⅡ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选择空心螺钉或者股骨近端解剖板固定,便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小转子骨折较小,移位并不严重可以不处理,但是对于骨折块较大,移位严重的小转子骨折,必须复位固定 。

本组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Harris评分优(>90分)37例,良(80~89分)21例,优良率100%(58/5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21个月,平均随访14.7个月,随访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切口感染骨髓炎以及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由此可见,动力髋内固定系统具有切口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患者早期下地运动,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8~719

[2]Evans E. The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ur[J]. J Bone Joint Surg(Br), 1949,31:190.

[3]梁乃广,赵德海,黄展华,等。动力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52例[J]广西医学,2011,33(8):1079~1080.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其中有22例男患者,46例女患者,所有的患者的年龄35~79岁,平均60岁,其中55周岁以上的有56例,55岁以下12例,中老年群体占到总数的82%左右。这些患者的致伤原因有41例是摔倒,10例是高处坠落,17例是车祸损伤。这些患者按照治疗的金标准来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按Tronzo-Evans分类,Ⅰ型8例,Ⅱ25例,Ⅲ型29例,Ⅴ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

术前给本组68例患者做常规骨牵引制动,并作术前的相关检查,对于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请内科医师会诊,给予相关治疗;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后,于伤后2~10d(平均5.2d)手术。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进行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置,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固定,患侧臂部垫一薄枕。取髋关节外侧入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纵向切开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股外侧肌,显露大粗隆外侧及部分前方和股骨上段外侧,暴露骨折部,了解骨折移位情况,设计复位固定的程序。作纵向牵引恢复颈干角关系的同时注意旋转方向和骨折块间复位的关系,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争取达到解剖复位后置入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要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为了减少对内侧骨皮质血运的破坏,不从内侧和后侧剥离骨膜,小粗隆用骨钩提拉行间接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如果小粗隆较粉碎、内侧骨皮质无法恢复者,则常规行同侧髂骨取骨内侧植骨。锁定螺钉应尽量争取一次成功,反复进出调整方向和角度易造成螺钉松动。最后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后敷料包扎。手术时间为50~100min,平均60min,出血量100~300mL。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不做外固定,患肢稍抬高,应用抗凝药物5~7d,常规给予负压引流,24~72h后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经常坐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d后行CPM锻炼,2周后行髋、膝关节自主功能锻炼,允许做平面的外展活动,但是禁止内收活动。根据随访X线片结果决定何时负重。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在随访9~24个月,平均11个月,68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根据黄公怡等临床疗效标准,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患者及家属尚感满意,此时临床疗效为优;骨折愈合良好,有轻度髋内翻,患肢短缩2cm,行走无痛,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患者与家属尚感满意,此时临床疗效为良;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髋关节疼痛,功能明显受限,不能负重或行走,此时临床疗效为差。经随访本组优54例,良11例,差3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6%,表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甚好,受满意度高,患者无畸形愈合和肢体短缩。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老年人较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牵引治疗,因长期卧床会引起肺部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主张早期手术、功能锻炼及负重。再者,骨科内固定材料有了很大的更新改进,使内固定器械有了更多选择。解剖型锁定钢板的应用原理与DHS基本相同,都具有静力加压和动力加压的作用,可以保持股骨良好的颈干角,允许患者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股骨转之间骨折治疗的关键是降低病死率和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3]。

目前,积极手术,坚强的内固定,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原则。近年来锁定接骨板治疗因其更加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它根据股骨近端特点,充分考虑了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特别适合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锁定接骨板钉板成一体,骨折端的稳定依靠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而不是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锁定接骨板和螺钉形成内固定支架具有很强的几何整体稳定性,可以提供高强度稳定的内固定,避免初期及继发复位的丢失,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复杂骨折患者固定牢固。接骨板不紧压骨膜,在骨膜外固定,锁定接骨板和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降低了骨膜损伤,减少对骨皮质血运的影响,不用扩髓,具有骨折愈合快等特点。有的学者认为锁定接骨板的近端螺钉会损伤股骨颈和股骨头的血液循环,Berkenbaum和El Banna认为,为了放置解剖型锁定钢板而钻孔同样存在损伤股骨头血供风险。但腾涛认为DHS对股骨头间骨小梁损伤大,原因是DHS近端臂及距顶端50mm处体积大[4]。而锁定接骨板近端虽然有3枚螺钉,但螺钉相对较小,对股骨头血供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重视对内侧支持结构的重建,粗隆部骨折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后内侧皮质是否完整,不能单纯依靠坚固的内固定物,而应重视骨折块的解剖复位以增加稳定性。对于伴有小粗隆骨折及内侧粉碎折块,应予以复位,并以拉力螺钉固定,如无法复位需行后内侧植骨,以恢复内侧支撑,减少外侧张力,是防止髋内翻的关键,并能防止后期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降低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解剖型锁定钢板各钉孔既可植入锁钉,又保留了普通加压孔,保留了普通钢板的加压作用,术中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手术操作简单。传统的非锁定钢板,由于板和螺钉是相对独立的,是依靠钢板与骨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达到稳定效果,有容易因螺丝松动或切割股骨头导致造成髋内翻畸形等缺点,已证明不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5]。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解剖型锁定钢板钉板结构连接方便,螺钉固定角度灵活,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复杂的骨折复位固定变得容易且较为牢靠,使手术较简单,损伤小,出血量小,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患者的骨折愈合率、髋内翻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均令人满意。因此,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之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不仅中青人适用效果好,就连骨质疏松多发的老年人也能大受其益。

摘要:目的 研究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调研。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2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的优点。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解剖钢板

参考文献

[1]谢瑞卿,张绍安,徐向峰.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484-485.

[2]张朝,滕云升,郭永明.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不稳定粗隆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0):699-700.

[3]高书图,陈洪干,李红军.力臂反弹撬拉固定架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与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6,12(9):12-14.

[4]郑得志,于建华,杨有庚.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2):129-132.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4

摘 要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漂浮体位闭合复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1例。结果:30例获随访,骨折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按Harris功能评分,优24例,良6例。结论:PFNA是一种新型的髓内固定系统,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对血供影响小等优点,其未来应用将更加广泛;而漂浮体位是体位不用牢固固定,术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患者体位。在无导航定位,牵引架的基层医院亦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其操作要求也不高,可在基层医院配合PFNA技术推广。

关键词 漂浮体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闭合复位内固定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59

漂浮体位是体位不用牢固固定,术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患者体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老年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故临床上宜选择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早期下床活动锻炼的手术固定系统1。2008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漂浮体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52~95岁,按AO分型:A1型7例,A2型18例,A3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摔伤23例,车祸伤8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6例如尺桡骨远端双骨折,肋骨骨折等"伴发疾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例,糖尿病11例,术前心电图异常12例,脑血栓、偏瘫7例,老年痴呆症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小时~10天。

手术方法:2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5例全身麻醉,侧卧中立位,内收15°,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取股骨大粗隆上方纵行切口4~7cm,暴露大粗隆顶部骨质,确定进针点,往股骨髓腔中插入导针,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导针在髓腔内。开口器开口后,空心钻扩口,选择合适直径的主钉插入髓腔,一般不需要扩髓,拔出导针,调整瞄准器前倾角约15°,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螺旋刀片的螺纹导针,确定螺纹导针位置良好,即正位片在股骨头的中下1/3,调整为平卧位体位,C型臂X线机透视侧位片在股骨头颈的中间,测量所需螺旋刀片的长度,选择相应的螺旋刀片敲入,锁定螺旋刀片,据瞄准器操作拧进远端固定螺钉,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PFNA位置良好,最后在主钉尾端安放尾帽,分层闭合切口。关键为迅速控制并存疾病的恶化和有效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话。

术后处理:术后即行双下肢静脉泵锻炼,24小时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及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1~2周扶拐不负重站立,4周后扶拐部分负重行走,每4周门诊摄线片复查1次,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骨折基本愈合后完全负重。

结 果

31例均无皮肤坏死、感染,无颈干角丢失,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螺旋刀片切割,退出,患肢短缩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0~80分钟,平均40分钟,术中出血量100~300ml,平均150ml。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5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率100%,按照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24例,良6例。

讨 论

PFNA的手术适应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因有加长型,故也可适用于转子下骨折,但不能用于股骨头的骨折5。

PFNA的优点:①螺旋刀片的骨质横切片是四边形的骨质隧道,而不是螺钉旋入的圆形骨隧道,因此有较好的抗旋转作用。②主钉远端只有一个锁定螺钉孔,可选择静态及动态锁定方式,以方便不同需要及不同部位骨折。③主钉的6度解剖型外翻角设计符合股骨的解剖形态,更利于髓内钉插入股骨髓腔。④螺旋刀片可快速可靠地插入,其自动锁定装置可有效防止刀片及股骨头旋转。⑤配以精确的定位装置,使操作更简便,创伤小,出血少,缩短了手术时间"的这些设计和优点更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并允许术后较早的活动和负重6。

漂浮体位的应用及注意事项:①侧卧中立位,内收15°,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取股骨大粗隆上方纵行切口4~7cm,暴露大粗隆顶部骨质,确定进针点,往股骨髓腔中插入导针,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导针在髓腔内.开口器开口后,空心钻扩口,选择合适直径的主钉插入髓腔,一般不需要扩髓,拔出导针,调整瞄准器前倾角约15°,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螺旋刀片的螺纹导针,确定螺纹导针位置良好,即正位片在股骨头的中下1/3。②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将患者调整为平卧位体位,换侧下肢外展位,健侧下肢外展置于床侧,健侧上肢内收位悬挂在麻醉架上。C形臂X线透视机放置在患者的会阴前面,方便正、侧位的透视。为了保持手术野无菌,球管用无菌套套上。注意保护会阴皮肤,防止受损,男性患者不能压迫睾丸。C型臂X线机透视侧位片在股骨头颈的中间,测量所需螺旋刀片的长度,操作时需注意螺旋刀片的位置和深度。术中X线透视螺旋刀片在正位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侧位要求在股骨颈的中央。深度要求在关节软骨面下5~10cm,在测量深度时要先注意减去骨折间存在间隙的长度7。

参考文献

1 张保中,邱贵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582—584.

2 Kitamura S,HasegawaY,Suzuki S,et al.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hip fracture in Japan[J].Clin Orthop,1998,348:29—36.

3 Simmermacher RK,Rosch AM,Van derWerken C.The AO/ASIF–proximal femoral nail(PFN):a new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ofunstable proximal fracture[J].Injury,1999,30:327—332.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共9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B组以及C组各30例。A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患者年龄51~88岁, 平均年龄为 (68.72±10.24) 岁;B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患者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为 (68.39±11.38) 岁;C组中, 男性16例, 女性14例, 患者年龄52~85岁, 平均年龄为 (67.91±10.69) 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分型以及基础病等方面的对比, 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入院后, 均给予胫骨结节骨牵引, 骨牵引的时间为3~14天, 平均骨牵引时间为 (5.48±4.86) 天, 所有患者均给予完善血常规、胸部X光片、心电图、心肝肾功能生化等相关辅助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给予手术治疗。通过X光片了解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情况, 完善术前准备后, A组患者采用130°角度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B组患者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C组患者采用Gamma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均给予患侧下肢皮牵引, 同时给予注意补液、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注:和A组对比, aP<0.05。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术后复查X光片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经过治疗10~14周后, 骨性愈合, 疼痛消失, 患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为优;经过治疗14~20周后, 骨性愈合, 但仍有少许疼痛, 髋关节的活动度达到正常髋关节的80%以上, 但不足100%,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为良;患者经过治疗后, 骨性愈合, 但仍有疼痛, 髋关节的活动度恢复不足正常髋关节的80%为可;患者经过治疗后, 骨折处不能愈合或者畸形愈合, 患者疼痛明显, 髋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受限为差[4]。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手术疗效的情况, 对比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数据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情况

C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和A组, P<0.05;B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 P<0.05。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的对比, 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和A组对比, aP<0.05, 和B组对比, b P<0.05。

2.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情况

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的比例为90.00% (27/30) , 优良率为100.00%;B组为53.33% (16/30) , 优良率为83.33%;C组为43.33 (13/30) , 优良率为73.33%;C组患者优的比例以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组和A组, B组患者优的比例以及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 均P<0.05, 见表3。

注:和A组对比, aP<0.05, 和B组对比, b P<0.05。

2.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情况

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2年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3.52±4.83) 个月。A组患者4例发生内固定松动, 3例发生内固定断裂, 3例发生骨不连接, 3例发生髋关节内翻畸形, 4例发生髋关节功能障碍,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67%;B组患者3例发生内固定松动, 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 2例发生骨不连接, 2例发生髋关节内翻畸形, 3例发生髋关节功能障碍,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67%;C组患者没有发生明显的并发症,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00%, C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A组, P<0.05, 见表4。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本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5]。由于本病具有明显的疼痛症状, 且影响髋关节的活动功能, 如果不及早进行治疗, 患者可由于长期卧床而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髋关节僵硬等, 对患者病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6]。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尽早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对提高本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7]。然而, 治疗本病的手术方案很多, 本研究观察三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髋关节承受人体上半身的重力, 正常情况下, 其内部形成一个相互平衡的系统, 而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时, 髋关节内部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 可形成髋内翻畸形[8]。本研究三组患者分别采用130°角度钢板内固定术、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以及Gamma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130°角度钢板内固定术是将外界的作用力经过螺纹钉传递至钢板, 再经由钢板传递至股骨干, 维持髋关节力学的平衡[9]。但是如果股骨转子间骨折严重破坏, 外界的作用力难以传递至股骨干, 而是集中作用于钢板上, 容易造成螺钉松动或者钢板断裂, 影响临床疗效[10]。

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是在鹅头钉的加压作用下, 促进骨折处的形成骨痂, 加速骨折处的愈合[11]。但是由于本术式仅采用单根螺钉固定于股骨颈内, 难以对抗较大的螺旋扭力, 而且鹅头钉的固定是通过钢板在股骨外侧皮质上固定, 容易断裂,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本术式内固定失败率高达5%~12%[12]。

Gamma钉是拉力螺钉以及髓内钉的结合, 通过髓内钉固定于股骨髓腔内, 拉力螺钉和髓内钉交叉, 加压固定骨折断端, 使骨折处牢固固定, 避免骨折除出现短缩或者旋转[13]。因此, Gamma钉内固定术可帮助患者术后尽早进行负重训练, 帮助患者早期康复,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Gamma钉内固定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主要体现在当手术选用的Gamma钉过粗、过短或者是患者过早下地负重训练时, 容易导致大转子劈裂骨折或者股骨干骨折, 尤其是对于老年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4]。因此, 在手术中, 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Gamma钉, 且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应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等其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5]。

在本研究中, 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和A组, 同时C组患者手术的优良率达到100.00%, 显著高于B组和A组, 这与陈歌海等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在术后并发症方面, A组和B组均有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骨不连接、髋关节内翻畸形以及髋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而C组则有效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黄轶晖的相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17]。

综上所述, 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且术后并发症少,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90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以及C组各30例, A组采用130°角度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B组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C组采用Gamma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和A组, P<0.05;B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 P<0.05。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的比例为90.00% (27/30) , 优良率为100.00%;B组疗效优的比例为53.33% (16/30) , 优良率为83.33%;A组为43.33 (13/30) , 优良率为73.33%;C组患者优的比例以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组和A组, 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67%;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67%;C组患者没有发生明显的并发症, C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A组, P<0.05。结论 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且术后并发症少,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6

关键词:关节置换,内固定,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

临床骨科常见及多发疾病类型中,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较高比例, 特别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有多种内科疾病及严重骨质疏松伴发, 骨折多呈不稳定性,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更高的要求[1]。目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 此类骨折的病发人群逐年增多, 使临床医师在处理时面临较大挑战[2]。为比较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关节置换及内固定治疗的疗效, 该次选取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作研究对象, 均为该院骨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 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 (A组) 和内固定 (B组) 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共选取8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 男34例, 女46例, 年龄80~91岁, 平均 (82±0.7) 岁。均与下列入选标准符合:年龄≥80岁;Evans分型≥Ⅲ型, 属不稳定性有明显移位骨折;髋关节在骨折前无明显疼痛, 可负重行走。左侧56例, 右侧24例, 依据E-vans分型:34例为ⅢA型, 25例为ⅢB型, 16例为Ⅳ型, 5例为Ⅴ型。合并肺气肿6例, 高血压16例, 冠心病10例, 糖尿病12例。随机按A组和B组各40例划分。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术前准备, 牵引患肢并于外展中立位维持, 对症治疗内科合并症, 补充白蛋白、血红蛋白至正常水平, 控制心率<90次, 血糖<10 mol/L。机体稳定后实施手术。A组: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入路位置均为髋后外侧, 将股骨颈于小转子上1-1.5 cm切断, 股骨头取出, 对股骨髓腔行磨锉操作后, 于大小转子部分布的骨折块以髓腔锉为支撑加以整复, 并取鲁克氏钢丝实施捆扎处理, 将髓腔锉取出, 冲洗, 将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在真搅拌后注入, 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股骨假体合理选择, 插入时前倾约150, 实际头需>人工头1 mm, 若为粉碎的股骨距骨折, 较难行复位操作时, 可充填骨水泥。B组:PFNA、Gamma钉及DHS依据患者骨折类型进行选择, Gamma钉或PFAN稍具优势, 但经济困难者, 可采用Gamma钉或DHS治疗, PFNA及Gamma钉切口均位于大转子顶点, 将髓钉插入, 行闭合复位, 将股骨顶及头锁定;DHS切口于股骨大转子外侧选择, 为纵形, 将股骨上段外侧骨质显露, 骨折尽量闭合复位, 头钉宜在股骨头下1 cm及颈内中下1/3稍偏后处。上述头钉深度及位置均在C臂X线机上定位, 颈干角需达约135°。术后两组对症支持方案相同, 均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应用1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预防感染, 调节电解质平衡, 积极活动趾及踝关节。A组术后次日即可取坐位, 病情条件允许可离床锻炼。B组依据X线片检查, 在8周后骨痂生长可借用助步器辅助行走。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并发症率、电话随访1年死亡率进行观察。并采用Harrs评分法, 评估髋关节功能, 总分100分, 含功能47分, 疼痛44分, 关节活动5分, 畸形4分。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法,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假体松动下沉1例, 并发症率为5%;B组异位骨化1例, 髋内翻5例, 肺部感染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并发症率为22.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χ2=2.182, P<0.05) 。出院后行1年电话随访, A组死亡率为5%, B组为7.5%, 均为>90岁患者,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196, P>0.05) 。A组随访时段内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的31%~51%, 好发于老年群体。目前随着公众平均寿命的延长, 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 患者特征渐趋高龄化[3]。因此年龄阶段内的患者多有多种基础疾病合并, 体质较差, 若长期卧床, 易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泌尿系感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 诱发内科疾病, 并使原有病重加重, 对生命构成威胁[4]。研究显示, 拒绝手术及不能耐受手术者, 死亡率在半年内为近50%, 呈较高水平。随着操作技能的增强, 临床多主张在患者对手术可耐受的条件下, 需制定手术方式及时有效治疗, 以促使患者早期即可离床活动, 对肢体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并减少合并症, 使生存期限延长[5]。

注:*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组研究中, B组髋内翻患者均有股骨距支撑力下降, 小转子处骨折, 为对卧床并发症预防, 可在术后2、4周依据机体情况行离床不负重活动, 但高龄患者上肢肌力下降, 行走时无法达到不负重标准, 故最终造成髋内翻畸形;大小转子处骨折因闭合复位, 骨折上移, 局部在骨痂包裹后呈增大表现, 易发生异位骨化, 使部分髋关节功能受到限制, 诱导跛行、患肢短缩情况发生。且若处理不当, 头钉对骨质切割甚至有穿出股骨头的风险, 增加了再次手术几率[6]。

该次研究中, A组与B组比较, 行股骨头置换操作时, 骨水泥凝固后即可发挥机械固定效果, 术后不涉及骨折愈合, 即有下肢负重生物结构功能建立, 患者早期即可离床活动, 避免了内固定不牢的问题, 并有效避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同时, 可采用抗生素骨水尼, 以防术后感染, 造成假体松动。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A组并发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 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两组均无院内死亡, 可能与对低蛋白血症等积极纠正相关。

综上,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 有较为显著的近期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呈较低水平, 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韦红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1, 27 (4) :134-136.

[2]徐显春, 杨天府, 告跃, 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华西医学, 2007, 22 (3) :590.

[3]邱志杰, 杨惠林, 魏立.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7) :2270-2272.

[4]Mmoran CG.Early mortalityafter hip fracture[J].J Bone Join Surg (Am) , 2005, 87 (3) :483.

[5]樊健, 邵婧婧, 邵云伟,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近期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3) :225-226.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7

关键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法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髋关节功能,效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患者,是骨科临床常见损伤,因病发部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且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一旦骨折愈合较难。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佳[1]。但老年患者骨质较差,其创伤骨折端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为确保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行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及手法复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8例,女26例,年龄57~90岁,平均62.8±1.1岁,病程1~13天,平均4.1±1.2天;骨折原因:车祸19例,摔伤11例,坠落4例;合并症:高血压8例,糖尿病、冠心病各6例,脑血管3例,肺气肿2例;Evans-Jensen分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9例,V型2例。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58~88岁,平均61.2±2.1岁;病程2~15天,平均3.9±2.6天;骨折原因:车祸14例,摔伤14例,坠落6例;合并症:高血压7例,糖尿病、冠心病各4例,脑血管5例,肺气肿3例;Evans-Jensen分型: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12例,Ⅳ8例,V型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原因、合并症、Evans-Jensen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患者研究事项,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予常规消炎、抗感染治疗,定期行功能锻炼,复查。

1.2.1 对照组

采取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沿股骨干方向切开约5cm左右切口,充分暴露患者股骨大转子及骨折端,根据骨折情况将钢板通过皮下隧道从近端向远端推入,点状复位钳临时固定钢板,X线监视骨折对位、轴线及旋转成角是否纠正,位置满意者拧入螺钉。

1.2.2 观察组

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法复位:根据患者骨折情况进行骨牵引或皮牵引3~5天,再予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仰卧位手法复位,复位全程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予以外展内旋位、外展中立位、蛙式位等复位;复位后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术中观察患者情况,适当复位辅助固定骨折部位,进一步确保其稳定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其髋关节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1。

2.2 Harri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与治疗前相比,(2)P<0.05

3讨论

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方法,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有效复位能进一步提升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

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复位确保骨折部位转移,术中复位进一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复位配合下观察组明显节约手术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血量,与相关报道[3]一致,提示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而减轻患者痛苦及对机体的创伤。另外,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报道[4]一致,提示手法复位配合有效改善骨折部分的固定性,利于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再配合术后康复疗效可逐步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能有效辅助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推广应用。但本研究病例资料及观察指标有限,其疗效评估存在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江伟,谢齐林,杨辉,等.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2(29):3962-3964.

[2]刘元兵,卢弘栩,丁健,等.国产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376-379.

[3]刘智,李刚.正骨手法结合微创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医正骨,2012,24(6):64-65,67.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分别为40例、30例、3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6岁,平均为(66.7±6.5)岁。对照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85岁,平均为(65.8±6.7)岁。对照B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4~87岁,平均为(66.4±6.8)岁。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及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三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患髋稍垫高,复位满意后于股外侧大转子上2cm处作一道向下延长的纵形切口,将阔筋膜、股外侧肌切开,使骨折处与股骨基底部充分显露出来,其次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断端的复位,复位后在股骨近端外侧置入锁定钢板,并在锁定套筒的指引下沿股骨颈方向置人3枚导针,最后C臂X线正侧位透视下将导针逐一拔除,并将3枚锁定螺钉拧入,以固定股骨头颈部,且与钢板远端拧进3枚锁定螺钉。

对照A组给予DHS治疗,在股骨大转子顶点作纵形直切口,依次进行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及阔筋膜的切开,并于大转子下3 cm处按10°前倾角与135°颈干角沿股骨颈方向将定位导针导入,经X线机透视证实在股骨颈中下的1/3处,侧位于股骨颈中心,沿导针向股骨头方向将主钻头钻入,攻丝后拧入加压主螺钉,钉头处在股骨头下1 cm处,并用钛板套着钉尾,同时于远段分别钻孔、攻丝及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钛板,最后将导针取出,并拧紧尾部螺钉加压。

对照B组给予DCS治疗,该术式除了螺钉的紧针点及角度和DHS不同外,其他步骤均为一样。选用角度为90°的DCS钉板,故进针点应位于大转子稍下方,保持和股骨干纵轴呈90°,并通过正位X线透视,显示主螺钉应位于大转子至股骨头中心稍偏下处,而侧位应处在股骨颈中轴线上。术后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5~7 d,并于24~48h内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根据Harris评分标准[3]进行评分:①优:Harris评分>90分;②良:Harris评分为81~90分;③可:Harris评分为70~80分;④差:Harris评分为<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有为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的73.33%、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的30.00%、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损伤,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当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目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见手段,而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效果各异[4]。DHS、DCS都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内固定方式,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存在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缺陷,尤其是并发症,主要是由于DHS、DCS容易偏心固定,且连接处的应力增加,钉头切力增加等引起的,从而限制DHS、DCS技术的发展。

股骨近端锁定板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内固定支架,是根据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制成的角度稳定性钢板,其头端仅有锁定孔,在打入螺钉后的角度是固定的,各个螺钉呈同角度,在锁定后能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提升内固定在松质骨中的把持能力,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症,通过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板,可提升内固定的把持能力[5]。钢板的远端螺钉孔为加压与锁定结介孔,在手术过程中可对骨折进行间接复位,有利于提高锁定的稳定性[6]。锁定钢板并非将生硬地将骨折部位与其周围区域固定起来的,其具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可在不造成骨折部位移位的前提下进行,且角度稳定良好及具有良好的应力分散作用,有利于避免应力引起的螺钉折断、钉头切出等并发症,从而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7]。另外,股骨近端锁定板术中的切口比较小,在置入后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比较小,且固定稳定性高,能有效避免骨折复位后出现移位及锁定板松动等不良现象,有利于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8]。

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的73.33%、70.00%,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的30.00%、36.00%。由此可见,相对于DHS、DCS固定,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固定效果较好,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应用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13,27(12):103-104.

[2]闫石,刘振虹,赵成亮,等.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钉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0(10):74-76.

[3]陈祖彦,张育志,卢致顺,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18):1718-1720.

[4]李必奎,陈周兵,徐富生.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4(10):1273-1275.

[5]王升,李强,陈长青,等.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3,30(1):33.

[6]王义国,陈明,胡继坤,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骨伤,2013,8(6):651-655.

[7]陈沛波,孙少鸿,林滨.三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11):21-22.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9

自AO/ASIF推出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股骨粗隆间骨折之后,由于其具有微创、机械力学和生物力学特性好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我院自2010年至2012年采用PFNa不用牵引床闭合复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侧卧位;非牵引床;PFNa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0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4岁。

本组病例致伤原因:1例为交通伤,合并对侧小腿骨折,其余患者均为跌倒摔伤。

本组病例合并内科疾患:20例合并有糖尿病,15例合并有脑梗塞(陈旧),5例合并有贫血。

1.2 骨折的类型: 根据AO分型: A1 10例, A2 15例,A3 5例,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常规行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并以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明确患者无手术禁忌,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治疗。给以消炎常规口服COX—two抑制剂,血糖高的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至空腹血糖≤8.0mmol/L。贫血严重的患者先给予输血纠正贫血。牵引第二天,床旁拍摄骨盆正位片,若考虑使用长的髓内钉,就需要拍股骨干的侧位片,评估股骨解剖和股骨弓。 了解骨折的复位情况,利用软组织合页牵引复位并维持骨折的对位。原则是符合麻醉手术条件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最好于72小时之内。

1.3.2 手术过程

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消毒铺单后,在C臂透视下,牵引患肢内收内旋位,正位像显示骨折端复位好,然后侧位像(球管向头侧倾斜15度),显示股骨颈侧位对线良好的情况下助手维持此位置。若复位不佳的,也可用一骨圆针打入股骨头内撬拨复位。然后于股骨转子上纵行切口3—5cm,触到大转子顶点,在 C 臂透视下,于大转子顶点及大转子前中1/3处确定进针点,打入3.5mm的螺纹导针,正侧位证实均位于髓腔內,沿导针扩髓,并轻轻旋入PFNa主钉或用锤子轻轻敲击,切忌暴力以免导致骨折移位或医源性骨折。根据主钉打入股骨头内的螺旋刀片位置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安装头钉套筒,并打入导针,导针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侧位位于股骨头中央,距关节面软骨下5mm,测深,确定螺旋刀片的长度,沿导针扩股骨外侧皮质,将选好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沿导针打入头内,并顺时针旋转锁紧螺旋刀片,然后安装远端锁定套筒,从静态锁钉孔打入静态锁钉螺钉。拆除瞄准器和插入手柄后,拧入尾帽,再次行正侧位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内固定位置正常后,冲洗伤口,逐个缝合伤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老年患者及术前并存内科疾患的患者均以心电监护24小时至48小时,常规给予持续吸氧1-2L/min,常规应用抗生素24小时至48小时,术后第一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术前有糖尿病的患者仍以胰岛素降糖治疗,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贫血或者是贫血加重,考虑为隐性失血所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输血治疗。也可给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或坐到床边练习伸膝活动。下地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程度和骨折类型具体确定。固定稳定,骨量好,肢体伤前活动好的患者术后一周扶双拐下床,适度负重(10-15kg),最晚的术后四周扶双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

1.5 随访结果

通过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一年。所有患者均拍骨盆正位片及股骨颈侧位片,骨折显示均愈合,无头钉切割、内固定失效,术后一年无死亡病例。

2 体会

2.1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侧卧位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无骨科牵引床的基层医院,便于推广应用。

2.2 术后能早期的功能锻炼,避免了长期卧床招致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了死亡率。

2.3 PFNa是髓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的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或者是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的患者,有较低的头钉切割发生率。

2.4 手术时机的选择,在患者条件允许下尽量在伤后72小时内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

2.5 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治疗,可预防和减少VTE的发生。

2.6 术前要常规拍股骨的侧位片,了解股骨的前弓。本组病例有一例患者,由于术前未了解股骨的解剖形态,选用长200cm的髓钉时,造成医源性骨折,后来改为加长钉固定。

2.7 注意隐性失血,术后一部分患者出现贫血或者贫血加重要加以重视。

2.8 注重围手术期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和管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纠正。

参考文献:

[1] 王满宜 《创伤骨科教程》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2] 姜保国 译《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第一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篇10

关键词:解剖钢板,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骨折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诱发老年骨折症状的因素较多, 这给骨折疾病的防治造成了较大的难度。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比较多发的疾病, 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周围关节功能的正常发挥。股骨近端锁定型解剖钢板属于先进的医疗装置, 将其使用于股骨转子见发挥了理想的处理效果。现根据28例患者情况, 对治疗流程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选择的案例为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患者, 对记录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2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55~70岁, 平均年龄62.4岁;其中, 男20例, 占71.4%, 平均年龄63.6岁;女8例, 占28.6%, 平均年龄61.2岁。经过临床观察, 28例患者的骨折症状:疼痛、肿胀、淤血, 情况严重的患者无法正常活动。

1.2 方法

1.2.1 拍片

让患者接受X线拍摄, 通过拍片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具体情况, 弄清骨折的程度、位置等。结合X片与患者交流沟通, 记录其骨折的相关信息, 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资料参考。

1.2.2 治疗

本次28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中, 选择股骨近端锁定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首先选择与患者相匹配的解剖钢板, 在股骨近端位置完成内固定操作, 使大转子、小转子之间紧密的黏合, 促进骨折区恢复速度的加快。

2 结果

本次解剖钢板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处理研究, 28例骨折患者均全部治愈, 同时转子内部血液循环畅通, 加快了骨折组织的恢复速度。所有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内, 全部能够正常地下床活动。数据统计显示, 28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100%, 是骨科临床治疗的一个创新。解剖钢板在实际使用阶段, 发挥了操作简单、易于掌控, 有效固定等多个方面的优点。

3 讨论

股骨在人体结构中是承当着受力作用, 能够及时将人体力学荷载分解, 以维持人体的均衡性。对于老年群体来说,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增强股骨承受应力的能力。股骨近端锁定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是比较先进的固定技术, 对股骨加固处理后防范了二次骨折的发生。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症状

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 在跌倒时, 身体发出旋转, 在过渡外展或内收位着地, 或跌倒时侧方倒地, 大转子直接撞击, 均可发生转子间骨折[1]。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 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当患者身体出现异常状况, 身体免疫力下降后也会引起骨折症状的发生。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亦为老年人常见的损伤。由于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 骨折后极少不愈合, 故其预后远较股骨颈骨折为佳。受伤后, 准子区出现疼痛, 肿胀、淤斑、下肢不能活动, 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 下肢外旋畸形明显, 可达90°[2]。

3.2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方法

股骨上端上外侧为大转子, 下内侧为小转子, 在大转子、小转子及转子间均为松质骨, 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 是承受剪式应力最大的部位。

治疗方法:麻醉平稳后, 患者取平卧位, 患侧股下垫一软枕。复位骨折端, 满意后将解剖钢板贴附于股骨上端外侧, 先用2枚克氏针通过钢板顶端两小孔钻入至股骨头内暂时固定, 通过钢板螺孔松质骨螺钉固定至股骨头内, 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干。粗隆间内侧有骨缺损者, 植骨填塞支撑。骨折粉碎较重者, 暂时固定的2枚克氏针可不予拔除, 另加用螺钉、钢丝、克氏针固定碎骨块。置1根负压引流管于伤口内[3]。术后处理:术后不使用止血药。术后第2天待引流量<50m L后拔除引流管, 术后次日可坐起活动患肢, 3d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 10~14d后下地不负重功能锻炼, 8~10周患肢逐渐负重活动。

4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诱发因素较多, 各种外力、体质、跌倒等均有可能引起此骨折。伴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 股骨转子间骨折处理常寻则解剖型钢板为主要材料, 通过适当地改造后发挥出应有的治疗效果, 解决股骨转子间的治疗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经纬, 蒋垚, 张先龙,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7.

[2]丁洪伟, 谢发青, 宋迪进.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策[J].中医正骨, 2008, 20 (1) :53.

上一篇:医学高等院校下一篇:血清总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