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2024-07-26

练习的有效性设计(精选十篇)

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使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数学练习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练习充满趣味性

1. 游戏练习,唤起动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感兴趣的事物特别好奇,喜欢玩耍,好动、好胜、好强,对不感兴趣的单纯练习题则心不在焉。教师讲完新课后,设计练习时巧妙地运用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练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使其轻松愉快地巩固新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讲解完新课后,在设计练习时运用了“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好大灰狼和小白兔头饰,让学生听清游戏规则:大灰狼要吃小白兔,小白兔必须团结起来,抱在一起的小白兔就不会被大灰狼吃掉。教师先请8人上台表演“小白兔”,教师戴上大灰狼的头饰,其余学生一起说:“大灰狼,大灰狼,几点啦?”教师就说:“3点了。”8个“小白兔”,每3个“小白兔”抱在一起,其余学生列出除法算式:8÷3=2(组)……2(个)。教师不断变换扮演“小白兔”的人数和点数进行游戏,其余的学生迅速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做着游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游戏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养成了寻找和创造不同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效果较好。

2. 媒 体 练 习, 锦 上添花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能使练习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权衡学生的能力,进行思维训练,杜绝题海战术,避免单一的机械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运用多媒体精心揣摩练习设计,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如:为了考查小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理解,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变式练习—“猜图形”。教师出示课件:一个两腰都被彩纸遮挡住的梯形。让学生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学生跃跃欲试,猜测各种图形。教师逐个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把彩纸向两边移动一点,问:“它不可能是什么图形?请说明理由。”点击课件使正方形消失。再呈现梯形的一条腰,追问:“一定不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说出理由,点击课件长方形消失。最后呈现梯形的另一条腰,但遮住一个角。再问:“一定是什么图形?”点击课件平行四边形消失。运用多媒体进行变式练习,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拓宽了学生的练习时空维度,降低了抽象思维的坡度,突破了数学概念课练习的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图形之美。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练习更具实用性

1. 操作练习,张扬个性

数学练习设计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应以小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要前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教师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小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和空间,关注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张扬个性。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用三根火柴棒,能摆出哪些图形,同桌合作,数一数,摆出的图形有几个角?通过动手练习,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学生思维灵活,养成了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学生在体验中巩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使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引申练习,凸显价值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目的就在于促使小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技巧与智力。基本练习要多,引申练习要精。在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教师可把新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变式,拓展知识的广度,培养小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凸显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篇2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九、研究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3年11月至2011年12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王玉海

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篇3

【关键词】练习设计 针对性 层次性 多样化 开放性

一、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学生理解知识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设计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练习是: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一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πr2求出面积;(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 =π( )2求出面积;(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 =π( )2求出面积。又如学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后,针对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一难点,可以在题目中出一些多余条件,让学生先找到图形相应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课堂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

二、设计层次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既要基于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秀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倒数的认识》的新课练习中,可分解成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依据倒数的意义去求整数、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思考1和0的倒数;第三层次,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第四个层次,做游戏“找朋友”,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好朋友。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多层次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探索多样化的练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练习的形式可有:(1)对口令,一个学生说“几七”,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七”,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2)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个拿得数,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3)整理卡片,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4)抢答游戏:一星期有几天?你能很快说出3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样想的?5星期呢?4星期呢?7星期呢?采用多种形式记口诀,让学生又快又好地熟记口诀,特别是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有效练习抢答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组织学生交流记口诀的方法协助记忆,加深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练习的多样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克服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促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四、探索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广度

开放性练习设计主要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出发,打破封闭性练习限制,提倡开放性教学和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除了设置必要的基本练习外,还要定准练习难度,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开放性练习:

(一)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如:出示5种类型图书价格表。问:根据以上信息,笑笑用20元能买哪三本书?此题根据以上信息,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条件开放,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复杂性,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处理信息能力。

(二)设计问题开放的练习。如:车展中心第一天成交量是65辆,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能提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辆?两天成交量一共是多少辆?”等问题。通过问题开放练习,学生由已知条件出发,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设计结论开放的练习。有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组合、重建。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既求同又求异,并能寻求最佳结果。

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一、知识是点,练习是线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练习时要严格把关,慎之又慎,通过优化设计的练习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智能的健康发展。

1.“变式性练习”使知识与知识连成线

【 案例1】 人教版二上 《 倍的认识 》 练习

师:美术组有几人?合唱组有几人?

师:你还能在这幅图(图2)上找到其他倍数关系吗?

学生找到了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2倍,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人数的4倍。

(在学生说时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更直观)

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 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案例1将倍的基本练习演变成统计知识,让学生利用倍知识的学习,解决统计图中的实际问题,既让新知识有一种迁移,又随着问题的解决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材料。如图2,教师的一问:“你还能在这幅图上找到其他倍数关系吗?”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在一个问题解决后还能在图上找到今天所学的倍数关系,正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是多么有挑战啊!

再如:

大正方形的大小是小正方形的()倍。

当学生估计大概是4倍关系时,教师将小正方形移入大正方形中(图4),然后将小正方形分成两个等大的三角形(图5),问你还能在这幅图上找到其他倍数关系吗?最后再将大正方形分割成图6,问在这幅图上又能找到哪些倍数关系呢?

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平均分,不仅能让学生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也蕴含着部分与整体的内在关系。

正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抓住知识点的核心,始终围绕“倍”的意义让学生去思考、去训练,以一题多功能的练习,自然地将知识与知识之间连成线,达到了整合的目的,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后序学习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框架。

2.设计“可延伸性练习”,使练习与练习串成线

【 案例2】 人教版六上 《 百分数的意义 》 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百分数

108%45%98%99%

100%55%2%

2.你能利用上面的百分数,完成下面的填空题吗?

1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

2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200件,经过检验,有198件合格,合格率是()。

3某车间经过技术改良,现在每月的产量是原来的()。

(问:为什么选择108% ?其他百分数合适吗?)

4一本书已经看了(),还剩下全书的()。

5我国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发射全部成功,发射成功率是()。

案例2的练习设计既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会读写百分数,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让练习设计材料的使用率提高。第1小题练习数据的选择完全顾及第2小题,而第2题正是这种有效的设计一改以往的以判断题的形式呈现,让这些百分数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更深刻理解,因为学生会先比较再填入,不是在“是与否”之间作选择,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让练习与练习之间串成线。

二、知识是源,实践是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性练习正是以某部分知识为起点,展开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揭示生活中某一现象的本质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时有必要对教材提供的实践练习进行二度开发。

【案例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9页铺一铺(多边形的密铺问题)

教材是这样呈现练习的:

A.你还记得密铺吗?请从书后的附页中剪下下面的图形(图7)分别铺一铺,看看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在它们的下面画上“√”

B.用可以铺的图形铺一铺。

C.王小明家要铺地,(图8)下面有两组瓷砖,请你先用一组为他设计一个图案。

从教材练习设计层面看,定位这些图形能否密铺作为我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的思维层次很低,只要动一动手就知道是否可以密铺,甚至不需要任何数学知识的支持,显然这样的操作性实践练习起点太低了。所以,练习的指向要明确,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是否可以密铺,还需通过你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如果不可以,有没有办法让它也能密铺?

设计如下练习(来自萧山党湾小学费建锋老师):

A.你还记得密铺吗?请从书后的附页中图9剪下下面的图形分别铺一铺,看看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在它们的下面画上“√”

[发现以上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讨论明白密铺后集中于某点所有角的内角和是360°。]

B.一般的三角形、四边形能进行密铺吗?

C.圆和五边形有没有办法进行密铺?(可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 再在小组内操作讨论。)

D.小明的新家有一个4×4的客厅,如图11所示。

(1)如果用一种砖铺,不切割,你打算用什么形状的砖来铺?

( 2 )如果用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砖来铺需多少块?

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一定数学知识,既集中于某一点所有角的内角和为360°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能让学生解释密铺的本质是什么?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篇5

李秦芳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因此,课堂 练习设计提高计算的关键,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及其至关重要。

第一、对计算不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很多学生对题目只求“会“,不实际求“解”,甚至认为计算是浪费时间。考试中题目一看就会,但就是算不出正确答案,存在我一定能算对的侥幸心理。第二、“涵养高”动口不动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就是眼睛盯住算式,口中念念有词,只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正确。第三、存在惰性。部分同学计算太简单烦琐,不屑一顾,自己未经训练,正确率可想而之。

四、怕麻烦持轻视的态度,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总认为自己会算,而掉以轻心,或者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多练习计算习惯。

考试80%的题目需要我们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的,所以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须要求学生适当地降低“涵养”,多动手,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加强口算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而教师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篇6

一、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练习时,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如在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住8的乘法口诀,笔者设计以下练习:

1.儿歌游戏(数螃蟹)。小朋友,快快来,数数螃蟹几条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一只螃蟹8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三只螃蟹24条腿,……

2.对口令。一人说“一八”,另一人说“得八”。这个对口令练习既可以同桌对,也可以师生对。

3.看数说算式。如教师说32,学生说4×8=32、8×4=32。

4.利用教具“转盘表”,看数、说口诀、写算式。

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

首先,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并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之后,笔者安排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性练习。例:学校共有80盆月季花,平均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能分到几盆花,还剩几盆?(这样的习题出2~3个)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它的简单应用。

2.综合性练习。例:在()÷9=5……□中,□里最大能填几,被除数最大是几?在()÷□=7……4中,□里最小能填几,被除数最小是几?以上的练习可以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清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这四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这句话的应用。

3.创造性练习。例:国庆节快到了,学校的围墙上按红、绿、蓝、黄、橙的顺序插了81面小旗,请问第29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第50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第77面呢?通过以上练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第一、第二层次的练习,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第三层次的练习,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设计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

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节练习课:新授课结束后,笔者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去超市购物并收集重量信息的作业。练习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把从超市所购的自己喜欢的食品重量告诉大家,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了掂一掂、拎一拎,感受对方物品的重量。接着,笔者又让大家拿出各自所带的瓜果蔬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水果、蔬菜的重量,再用秤称一下加以验证,看看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多少。然后笔者又给每位学生称了体重,让他们互相抱一抱,同学们大都会叫起来:“哇!好重啊!我抱不动了。”最后,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鸡蛋、一块香皂、一袋大米、一筐苹果、一头猪、一只羊等物品的重量。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对一些填重量单位的习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开放性地进行课堂练习

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惟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

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习题的:请学生任意报出四个数字,如32.8、4.2、0.5、18.75,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最多。这样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e]

关注小学语文书面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篇7

那么,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书面练习呢?下面, 笔者就这些年的教学体会, 谈谈浅显的认识与实践.

一、抄写性练习要挖掘相属性

什么是相属性?相属性对提高字词练习效果能起促进作用吗?我们不妨先了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的一个广为引用的实验:给被试朗读九个孤立的句子, 读完十遍后, 出了八道题, 其中第1、3、4、6、8题是要求被试者根据上句的最末一个词写出下句的开头一个词, 第2、5道题是根据本句开头一个词写出该词之后的词, 第7道题是根据本句的主语部分写出本句的谓语部分.实验结果是:第1、3、4、6、8道题的正确率2%, 第2、5道题的正确率22.5%, 只有第7道题的正确率81%.桑代克解释7道题正确率高的原因是这个练习题存在一种相属性, 即句子的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相属关系.正是这种相属关系, 促使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产生一种清晰的心向, 从而大大促进练习效果.

借鉴这个实验所反映的道理, 我们应有如下反思:学生经过诸如“将生字一个抄一行”、“将写错的字订正后一个抄十行”的练习后, 结果还是出现不少错别字的原因, 正是这类练习缺乏相属性.

那么抄写字词该从哪些方面挖掘相属性呢?我们又不妨比较两例抄写生字的练习设计:

1. 将生字每个抄一行, 最后组一个词.

2. 将生字先按音序顺序抄一遍;接着按偏旁的同异分别归类抄一遍;然后组上词, 能组几个就组几个;再从组词中选一个各说一句话或各写一句话.

这两例设计中的第一例是我们教师经常用的, 当然也是我们操作时最不用费神的.但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出现错别字连篇的现象雄辩地证明, 这种机械的简单重复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二种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运用的, 当然也是教师感到最费神的.但它比较符合掌握字词的规律.我们知道,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抄写生字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所练生字达到“会认、会读、会写”、最终“会用”.让学生按音序抄写, 就利用了音序这一相属性帮助学生记忆字音;让学生按偏旁抄写, 就利用了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这些相属性帮助学生记字形;让学生组词、造句, 就利用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的相属性帮助学生记忆字义.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抄写生字的先例不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全程练习.它在数量上得到了控制, 在质量上明显胜于“一个抄一行”的练习.

二、技能性练习要体现层次性

小学生语文技能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 书面练习的重点在于促使学生掌握足够数量的词语和一些常用的句式、组段和构篇方法, 并熟练地运用.从总体上说, 在训练学生基本技能方面, 教材已经为我们设计出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层次.但体现在每种知识技能训练中是粗线条式的, 而且不免有些零散.如果我们仅是照本宣科式的让学生练习, 那技能性训练只能是处于一种泛泛而练的层面.怎样使学生在“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前提下练得扎实、练出成效, 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将每个训练点按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分解成有层次的训练步骤.

1. 内容上体现于教材的“同一变化”

“同一”是指练习内容与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它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是“变化”的必要条件.“变化”是指练习内容与教材内容有适当的变化.它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练习的内容既要有与教材内容基本一致的部分, 又要有适当变化的部分.并且要由“同一”过渡到“变化”.即先出一些与教材内容基本一致的题目,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再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一定变化的题目, 将学生引向理解运用的层次上.

如, 针对《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 我们就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 用“—————”划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 这一小节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哪四种姿态?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什么? (3) 庐山景色美丽, 古代多少诗人留下了赞美她的诗句, 请你写出一句.以上1、2题体现“同一”练习, 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题3体现“变化”, 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水平上体现“记忆——理解———仿用———活用”的层次

“记忆”层次的书面练习形式多半是抄写、照课文内容填空、听写、默写等.“理解”层次的书面练习形式多半是比较词语后选词填空、比较句子等.“仿用”层次的书面练习形式多半是照样子写一句或几句话.“活用”层次的书面练习形式多半是遣词造句或写一段或几段话.

这四级水平的练习设计, 起步于记忆, 落脚于运用.一是有利于语文技能的形成.二是有利于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下面以练习完整句“谁干什么”句式为例, 说明练习层次的设计:

A.抄写句式:妈妈扫地.

B.根据原句填空: () 扫地.妈妈 () .

C.还能填什么: () 扫地.妈妈 () .

D.前面 () 里填的内容都能回答哪个问题, 后面的又能回答哪个问题? (前面回答“谁”;后面回答“干什么”)

E.照这种样子试试能写出哪些句子?

三、复习性练习要注重间隔性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我们惯用的形式是期中和期末复习.这属于集中晚复习.它的优点是对遗忘起“免疫效应”.因为这时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出现了显著的遗忘, 复习时会尽可能地加强努力与注意.它的缺点是对学习的短期保持, 不利于长期保持.有间隔的早复习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长期保持.用“遗忘理论”和“同化理论”解释, 理由是;这时学生“对新获得的意义尚处于可以回忆的阀限之上”, 它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产生一种“易感效应”.学生“在再次尝试中, 发现原先部分或完全忽略了的细微的新意义, 同时巩固了原先获得的知识必须保持最低的可回忆的水平”.这种有间隔的早复习体现在书面练习中, 就是随课文教学进度, 及时地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再次尝试”的机会, 使每种知识技能训练时习时新.

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设计期中期末这样的集中晚复习, 更要注重随课文教学设计有间隔的早复习.

浅谈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课堂练习,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数学的学习, 课堂是主战场, 其中,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 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数学教师, 不但要关注课堂讲解的有效性, 更要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利用分层练习夯实基础

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有一定差异, 所以在设计课堂练习中, 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 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将课堂练习分为“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其中“基础练习”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内化, 尤其是对于学困生, 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巩固练习”稍有难度, 学困生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 中等偏上学生能独立完成, 但要快速解决也不是十分轻松.“巩固练习”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 也是联系不同程度学生思维的纽带, 是课堂的重点.“拓展练习”则难度较大, 富有挑战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 尽量使学困生和中等生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 又使优秀生练有所得.练习量少, 重复性少, 层次性强才是优质的课堂练习, 它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二、利用变式练习拓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智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数学的教学, 除了知识的传授, 更主要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缺乏分析能力, 有的甚至看到就感到畏惧, 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在课堂练习时, 教师可以设计有效的变式练习.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 让学生明白题目演变的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练习, 揭开综合型较强的题目的神秘面纱, 从而形成“析问题, 抓本质”的习惯,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案例1利用配方法求值的练习.

变式2:已知△ABC的三边长a, b, c都是正整数, 且满足a2+b2-6a-8b+25=0, 求△ABC的最大边c的值.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强化配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要点, 提高解题能力.

在几何的教学中, 变式练习尤为重要, 它可以脱离就题论题的模式, 让学生跳出题海, 很轻松地就能理解一类题目, 并且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案例2全等三角形练习

如图, 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OAB和等腰直角三角形OCD叠放在一起, 并且有公共的直角顶点O.试说明: (1) AC=BD; (2) AC和BD垂直吗?

在讲解完这一题后, 我把图形变了一下:

变式1:将图1中的△OA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锐角, 连接AC, BD, 得到图2时 (1) 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变式2:将图1中的△O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锐角, 连接AC, BD, 得到图3时 (1) 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最后, 我把图形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改成了正方形, 学生通过类比掌握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之后, 比较轻松地就证明出了相应的结论.

变式训练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益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恰当运用, 就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形成解题技能技巧, 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克服静止、孤立地看问题, 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利用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 有的同学对于纯数学的问题解起来得心应手, 但是当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 却显得一筹莫展.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的生活化不只停留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入新课, 更体现在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案例3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练习

如图4, 位于海上A, 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 当时测得∠A=∠B,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出发, 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不考虑风浪因素) ?说说理由.

变式1:在两艘救生船未到达出事地点之前, 对于两艘救生船的位置 (如图5) 你有哪些发现?说说理由.

变式2:在两艘救生船未到达之前, 又接到喜讯, 原出事地点O处险情已被排除, 同时接到另外M处遇险船只的报警, 结果这两艘救生船在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的情况下, 同时出发同时赶到出事地点M.

(1) 如图6, 在等腰梯形ABCD中, AB∥CD, 点M在等腰梯形ABCD外, 且MC=MD,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说理由.

(2) 如图7, 在等腰梯形ABCD中, AB∥CD, 点M在边CD上, 且MC=MD,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说理由.

这是一节练习课中的拓展提高, 联系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考虑基础知识的缺陷, 又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方面的不足, 尤其是针对一些有惧怕数学心理的学生, 先要从最基本的直接利用结论入手, 图4可以直接利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解决, 图5为开放性问题, 属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基础知识的内容, 也有基本技能的要求, 对学生而言, 这两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图6和图7则对学生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让学生要把图形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找出隐含的条件, 这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这样的设计, 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既巩固了知识, 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四、利用开放性练习发挥创新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 结论不确定, 解法不受限制的数学问题.开放性习题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背景新颖,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同时形式多样, 解法灵活, 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 叙述呆板, 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题型.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 所以在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多角度, 全方位地分析思考, 探索出多种结论, 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4全等三角形复习练习.

学生添加的有直接条件:AB=BC, ∠ACB=∠DBC.

间接条件有:OC=OB, OA=OD.

同时, 教师提出问题: (1) 可添加∠A=∠D吗? (2) 可添加∠A=∠D=90°吗?

通过这样的开放性设计, 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多方面地来解题, 比较全面地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 同时, 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一个强调了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是不能判断三角形全等的, 另一个则凸显了直角三角形中HL的判定方法.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篇9

一、关注基础,注重针对性

每节数学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所谓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应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它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让“练”真正落在实处。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找出两者的区别,可以在练习中出示两个从外面看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盒子,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盒子体积相等,然后再让学生猜猜它们容积的比较结果。最后教师打开盒盖,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一个盒子的木头厚,另一个的薄,得出两个盒子的容积不相等的结论。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能让学生明白一个物体的容积并不等于它的体积。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关注差异,注重层次性

数学教学一直提倡要遵循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其实练习的设计也应遵循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层次性,可以设计“基础练习”“拓展练习”“思维训练”等不同层次的题目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变化,注重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题目类型的多样性,练习方式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有趣,学得扎实。比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说一说”这个环节。因为这部分内容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让学生在新授后用“说一说”的方式来回顾和整理这部分知识点,并在学生相互补充说明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形式比起教师一个人说、众多学生听,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另外练习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有变化,没必要一组一组按顺序出现,可以同时出现“练一练”“辩一辩”“填一填”“找一找”“猜一猜”这样几组题,让学生选择大部分人都感兴趣的几组题先练习,这样既改变了呈现形式的单一性,在选择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其次,在练习的方式上也可以稍作变化。可以让大伙儿一起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练习,还可以自个儿独立完成,在多样的变化过程中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四、关注兴趣,注重趣味性

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都是好奇、好玩、好动的,而数学的严谨、抽象往往让他们感到枯燥、无趣。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练习中,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多动脑筋的地方。要使数学练习做起来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最后,出示“数青蛙”的儿歌,让学生利用咱们今天学的知识,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学生在讨论中得出:ɑ只青蛙ɑ张嘴、2ɑ只眼睛4ɑ条腿。又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出示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让学生在诗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些练习将呆板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儿歌诗句中,其内容新颖、活泼,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关注思维,注重开放性

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设计一些有多余条件或者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题,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在(1)0,0.5,8,12,879;(2)9,15,23,21,36;(3)11,13,2,21,23;(4)100,19,36.9,4;(5)7,14,21,25,49这一组题中,前三道题目都是我先出示一组数字,然后由我来提问,如第几个不是自然数,第几个不是3的倍数,第几个不是素数,等等。可是到了第4题时,我就让学生猜猜教师会提什么问题,然后由另一个同学回答,将主动权让给学生。这样的角色转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提问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思维难度,要求学生逆向思考,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最后在第5题中,我干脆让学生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自己说理由。随着教师要求的不断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也在不停地提高。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发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关注生活,注重应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练习的设计也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后,让学生给一个圆柱形保温杯设计包装盒,并求出它所需的硬纸板的面积。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刚学习了求圆柱的表面积,会把包装盒设计为圆柱形的,其实在生活中为了运输的方便,保温杯的包装盒大部分都是长方体的。学生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会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设计 篇10

一、从兴趣出发, 增加全班参与度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为学生准备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方式, 从而提高全班同学的参与度, 当全班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练习当中时, 学生练习的效率自然会提升一个档次.

比如在教学《除法》一节课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目, 有一位非常马虎的同学, 经常看错题目, 一次考试时, 他自认为自己考的非常好, 父母答应他只要考到100分, 就给他买个好玩具, 结果拿到分数后, 他非常沮丧, 因为自己算错了两道题, 第一道题目是把“某数乘5 加20 误看成某数除以5 减20, 得数是60.”你能帮他算出准确结果吗? 这样一道题目布置给学生后, 虽然题目没有什么特别, 但是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因此非常想帮助这位小马虎算出答案, 而且自己也不想当小马虎, 于是学生就纷纷参与到答题的活动中去, 大家开始纷纷探讨, 有的说应该从前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说应该从后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最终一名同学找到解决的方案, 即 (60 + 20) × 5.随后教师又让他反推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个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当学生对练习产生兴趣后, 学生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从生活出发, 提高练习亲切度

数学练习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内容, 面对这些抽象的内容, 小学生往往会因为看不懂而放弃练习,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时, 应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 将练习题目与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些数学练习题, 对练习题产生一定的亲切度, 从而更好更快的解决这些练习题.

比如在教学《除法》这一单元时, 当教授完新课内容后, 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天小明的妈妈生病了, 妈妈让小明去买药, 妈妈给了小明20 元钱, 买药回来后, 小明给妈妈找回4 元钱, 并给妈妈说一共买了两种药, 每种药的价格是一样的, 妈妈非常满意, 请问一盒药多少钱.”这样一道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题目, 学生会感觉非常亲切, 甚至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于是学生就会非常认真的去计算这道题目.当学生计算完这道题目后, 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学生:“教师取出一个药品说明书, 让一名同学起来念, 学生念叨‘口服一日3 次, 一次5g.’教师问学生一次应该吃几片药.”这道题目对于一些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是很难做的, 因为这道题目中有一个隐藏的点, 就是一片药的重量, 因此学生必须先去盒子说明书上找到一片药的重量, 在用除法的方式进行计算, 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题目布置给学生, 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 因此学生非常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从比赛出发, 加强学生竞争度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争强好胜的欲望, 他们非常喜欢显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 不管这种优势是什么方面的,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 在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时, 可以多为学生组织一些具有竞争性质的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练习能力, 以此来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练习的参与度, 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能力.由于需要竞争, 因此他们就必须不断地去研究数学, 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数学能力, 这样的数学练习才是有效的数学练习方式.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场竞赛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 然后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场比赛活动, 比赛方式为阶梯形式的, 即设为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和终极组四部分内容,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身份进入到比赛当中, 每个小组需要依次参加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的比赛, 初级组的题目比较简单, 都是一些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或是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如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 或是分母不同分子为1的分数比较大小, 重在考察学生的仔细程度;第二级别的题目为一些相对复杂的看图题, 需要学生在理解分数的前提下进行计算, 比如画面中画出一些小花, 然后让学生用彩色画笔将三分之一表现出来;第三级别的题目为一些较为困难的题目, 比如一些应用题;最后一个组的题目为终极组, 这一小组的题目主要是选自一些奥数的题目, 需要学生仔细开动脑子才能作出来.这样四组题目提供给学生后, 小组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赛了, 由于小组同学能力不同, 最终获得胜利的同学必须将终极题目答对才能获胜.学生在这样的比赛方式中, 由于受到最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双层诱惑, 导致很多学生都拼命的为自己小组奉献自己的力量, 整个小组有效练习也就随之生成.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练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练习的方式, 首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选择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题目;其次教师应努力从生活中提取元素, 将生活中的素材带到课堂中,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练习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教师应从竞赛角度出发, 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学生在大量的比赛中共同提升自身数学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练习的时间, 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课方面, 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受到很大的被动, 为此新时期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设计数学练习的方式, 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受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

参考文献

[1]杨海.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设计[J].学周刊.2015, 07.

上一篇:四点看法下一篇:交通流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