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2024-07-27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精选十篇)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1

近年来, 伴随着政策性处置使命的圆满完成,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向商业化、市场化转型, 以“化解金融风险、提升资产价值、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新的使命, 以“打造百年金融老店、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致力于将公司建设成为“以资产经营管理为核心、以重点服务中小企业为特色、以多种综合金融服务为手段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目前, 在长城总公司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的战略引导下, 天津办事处积极推进公司“资产经营管理、阶段性投融资、特色化中间服务、专业化平台业务”等四大类90余种业务品种在区域内根植落地, 实现了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创利水平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主要业务功能:

一是资产经营管理类:资产经营管理业务是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国长城资产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收购—处置—转让”这一传统交易模式, 而是将业务延伸到以专业技术为依托的各类资产管理创新业务。通过资产置换、并购重组、债转股、追加投资等多种手段, 延伸资产经营价值链, 提升资产价值,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基于资产管理的多元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二是阶段性投融资类:阶段性投融资业务是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股权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投资顾问、投资银行、资金营运等业务。主要投资模式有: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阶段性股权投资或信托投资, 通过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重点发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开展Pre-IPO投资, 参与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中小企业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认购, 通过资产注入、股权注入或股权互换等方式对有关企业的重组提供服务等, 为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特色化中间服务类:重点服务中小企业是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特色, 主要是围绕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为其量身定制各类个性化服务业务。包括:为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发展战略设计、财务管理等活动提供专业化的分析、咨询、方案设计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顾问、财务顾问、法律顾问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产评估、信用评估、资产交易、破产清算等中介服务。

中国长城资产依托核心的资产经营管理业务, 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中小企业特色金融服务业务, 包括中小企业财务顾问及不良资产收购、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债券) 远期收购承诺与资产管理等业务。通过多元化的融合创新, 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四是专业化平台业务: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辖属的三大类、10家平台公司, 为企业提供金融租赁、人寿保险、信托、融资担保、金融资产交易、金融咨询、股权投资、基金、置业等“一条龙、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和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其中, 金融业务类平台3家, 包括金融租赁、人寿保险和信托业务;中间业务类平台3家, 包括融资担保、金融资产交易和金融咨询业务;辅助业务类平台4家, 包括置业、国际业务、股权投资管理、资产经营等业务。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2

典型的金字塔型制度。特点: 前加入者的收入是以后加入者的入会费为收入基础。此时的直销处于混乱期,老鼠会混杂。

第二阶段: 归零制的奖金制度。特点: 直销人员的收入分配公平、合理,但对人才的要求很高。

第三阶段: 网络行销的制度。特点: 以网代销,取归零制和累积制两种之长。

第四阶段: 单层次直销的制度。特点: 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直销制度。

各类制度剖析

1、累积制(代表公司: 天狮、中山完美、改良前的仙妮雷德等)优点: 无压力,轻松。缺点: 等、靠、要,没有动力。

2、归零制(全球最好的直销制度之一,代表公司: 安利、如新、玫琳凯等世界顶尖直销公司)优点: 有压力,有动力。缺点: 压力太大,人才经营,容易形成屯货。

3、级差制(代表公司: 安利、中山完美等)优点: 最高的百分比公司永远会拨出。缺点: 容易形成屯货。举个例子: 在A 公司如果第一个月你有一条下线做到5 万的业绩,为了出现极差,你好可能要屯2 万货,第二个月你又有一条下线做到5 万的业绩,为了出现极差,你又好可能要屯2 万货,第三个月你的一条下线做到6 万的业绩,你又需要屯1 万的货,假如不屯,那就没有业绩差,那你就没有奖金了。三个月下来,就有5 万的 屯货,可能拿到的奖金都不够买货。

4、双轨制(非法直销公司惯用的制度等)优点: 简单、易操作; 一推荐马上有钱——推荐奖; 多重奖,可以买1、3、7、15 个位置,多拿奖金。缺点: 没有团队、没有核心、没有领袖,而做直销就是做团队,所以走双轨制的公司都做不大,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双轨公司做了 12 年只有2 亿美金的营业额,而如新8 年就做到 10 亿美金。来一阵风、去一阵风,许多双轨公司寿命都不长久。

5、代数分红制(代表公司: 如新、立新等)优点: 按能力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达什么级别拿相应的 多少代。缺点: 奖金有沉淀(意思是部分奖金沉淀在公司里,不拨出,但除了极差制的制度外,所有的制度奖金都会有沉淀)。

6、单层次直销(代表公司: 雅芳等)优点: 简单,易克服多层次直销带来的负面作用。缺点: 不能发挥多层次直销的很多优点。当然这些阶段划分也不是绝对独立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互相融合,相互并存。

这个我简单的说一下吧

基本上直销公司的奖金分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级差制度

第二:双轨制度

第三:双赢制度

第四:矩阵制度

第五:级差与双轨的变异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级差+双轨

至于它们之间的优势,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吧,双赢和矩阵制度我就不多说了,因为目前正规的直销公司不常见。

级差制度:优点在于发展团队比较稳,一旦团队壮大以后,一般很少出现团队崩盘的现象。其缺点就在于,想有更大的成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金钱来作为发展的后盾。

双轨制:优点在于发展团队比较快,挣钱也是比较容易的。其缺点在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很容易出现团队崩盘现象,又或者说,团队和薪酬不稳定。级差+双轨:优点在于发展团队比较稳定,而且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因为它融合了两种制度的优点,而去除了他们之间的缺点。原则上,是没有什么缺点的。但,专业人士还是能够从中看出点名堂。从稳定上来说,只是相对稳定,和级差制度比稳定,还是相差一段距离的,而且这种制度往往会更偏向于双轨制!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3

一、明确定位,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作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国投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导向、结构调整与资本经营,投资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1.投资导向,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引领作用

国投坚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通过控股、参股、基金等投资方式,与多种经济成分合作,用少量国有资本引导和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国家需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区域。国投公司每投1元钱可以引领、聚集各类社会资金3.2元,有效发挥了国有资本的放大作用。

目前国投近90%的投资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约75%的投资投向了中西部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与泛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中,国投投资建设了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项目。在新疆区域,国投已投资120亿元,未来几年投资总额将达1200亿元,支持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国投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积极参与投资页岩气开发、微藻生物能源、养老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了国有投资公司的资本带动引领作用。

2.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

作为投资控股公司,国投没有行业情结,能够比较好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构建了国内实业、金融及服务业、国际业务“三足鼎立”的业务架构。近10年来,国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专业化的资产处置平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退出不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和低效无效的项目1167个,回收资金144亿元,将国有资本投向国家亟待发展的区域与产业。

国投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国有资产经营试点单位,开展央企重组整合,圆满完成了对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高新集团的托管任务,成功化解高新张铜危机。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物资(集团)总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高新集团公司五家中央企业先后划转国投。对划转企业,国投通过业务梳理、明确战略定位和主业方向、增资改制等举措,加强业务协同,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了划转企业在国投整体战略框架下的健康发展。国投通过主业调整、项目调整和股权调整,为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和国有经济在区域和产业结构上的优化布局做出了贡献。

3.通过资本经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投从国家赋予的使命出发,结合企业功能定位,形成了“股权投资——股权管理——股权经营”和“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独特经营理念,即通过资本投入获得股权、股权管理提升企业价值、股权转让或股权经营分红获得收益。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投充分发挥作为国民经济“灵活双手”的作用,在上市公司重组、收购兼并、IPO、基金受托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投得准、退得出、能投会卖”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对战略性投资领域,国投推动投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股权多元化、运营透明化和自我良性循环。国投积极推进煤电港等实业板块的整体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高科技企业单独上市。目前,国投旗下境内外控股上市公司7家,参股上市公司20家,资产证券化率达到60%。

对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以及做不到行业一流的企业,国投对其实施阶段性持股,充分运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择机转让,增值退出。近10年来,国投先后培育、转让、退出了一批项目。如:投资海正药业1777万元,转让收益2亿元,增值11.5倍;投资纳铁福传动轴3675万元,转让收益5.4亿元,增值14.6倍;投资虎门大桥2739万元,转让收益6亿元,增值22倍。有效实现了国有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互利共赢

国投坚持诚信共赢的合作理念,不追求行业垄断地位,在项目投资上也不要求股权独占,是各类资本天然的合作伙伴,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资本活力,致力达成与各类社会资本的合作共赢。

国投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在增量项目投资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投通过控股、参股、引资等不同方式,与民营资本、基金、外资合作,实现股权多元化,充分尊重和保障其他股东的权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将存量投资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最近,国投信托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了泰康人寿和江苏悦达两家战略投资者,出让45%股权,募集资金22亿元;国投电力向复星集团进行战略配售,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复星集团,降低了国有股权比例。国投支持具备条件的全资企业改制上市,如对国投交通进行股份制改造,计划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公司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基金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投控股国投创新、国投瑞银、海峡汇富、国投创益、安信基金五家基金管理公司,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和扶贫基金,是国内较早探索发展基金业务的公司之一。截至2013年底,国投共管理16支私募基金、基金总规模约350亿元,同时受托管理国家创投基金71支,涉及17个省(区市),受托管理规模41.5亿元。其中,国投瑞银是与瑞士UBS集团合资组建的国内第一家外资占49%股权(当时政策上限)的基金管理公司;国投创益受托管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地区脱困和经济发展;国投已与全国社保基金共同发起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国投协力发展基金,是国内一次性募集规模最大、单支基金社保出资最多的股权投资基金,并参与了上海国企绿地集团的改制上市。国投创新目前是央企背景中管理规模最大、唯一获得全国社保基金出资、大量管理民营企业资金的专业化股权投资管理机构。

nlc202309051653

截至2013年底,国投控股的三级企业中,除部分前期项目公司和特殊目的公司外,近80%的项目都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占集团总资产的88%。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中,利用民营资本、基金、外资等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59户,占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的80%,占相应企业总资产的85%。国投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壮大了实力,又增强了体制机制上的活力,实现了国民共进、融合发展。

三、模式创新,打造独具竞争力的“投资全产业链”

国投深化对投资业的理解,完善投资模式,丰富投资手段,提升投资能力,根据项目发展各阶段的需要,全面介入并提供增值服务,打造独具竞争力的“投资全产业链”,实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在投资方式上,国投电力、国投煤炭、国投交通主要以“绿地”控股方式,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发展较成熟、收益较稳定的企业;国投高科、国投高新、国投创新分别采用引导基金、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种子期、初创期和Pre-IPO阶段企业。在投后服务上,国投通过旗下的国投资产管理公司、国投财务、中投保、国投泰康信托、安信证券、国投期货、锦泰财险等金融企业,推动实业和金融的协同发展;通过中投咨询、国投贸易、电子院、中成集团等控股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支撑“投资全产业链”的运作。国投“投资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涉及项目培育、成长、退出的生命周期,符合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实业为主、产融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全面捕捉投资机会,提升投资价值,实现资本的循环增值。

四、规范运作,构建适应投资控股公司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投的治理结构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国投一经成立,就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转。在投资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国投开始在整个集团层面探索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委派董事、监事,督促投资企业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确保投资企业决策程序透明化,保证股东权益;通过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保障职工合法权利,有效加强民主管理。

2011年,国投作为董事会试点单位,开始建立起外部董事占多数、符合法人治理结构、适应投资控股公司特点的董事会运作制度。国投董事会建立以来,加强与出资人和监事会等有关方面的沟通,妥善处理与党组、经理层的关系,对近百项议案进行了决策,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公司治理机制,从制度上切实保障了企业的长治久安。

五、战略先行,支持服务国家的战略目标

国投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保持战略超前,以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是国投的主要业务。国投在安徽、山西、新疆等区域投资开发煤炭资源,将60万吨产能的新集煤矿发展成为3590万吨规划产能的国家煤炭基地和上市公司,大力投资建设国投曹妃甸港、国投京唐港、国投镇江港、国投湄洲湾港口等煤运枢纽港和孚宝洋浦商业石油储备项目,参与蒙冀铁路、蒙华铁路、疆煤外运北翼通道等煤运大通道建设。为发展清洁能源,国投以“全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模式开发雅砻江水电,总投资近4000亿元,规划建设21座水电站,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投产装机1050万千瓦。国投投资的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清洁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65%以上。国投还在广东投资燃料乙醇项目,发展生物质能源,努力打造集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循环经济项目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化肥领域,国投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死亡之海”罗布泊,投资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打破了国际巨头对中国化肥市场的垄断,一举使我国钾肥的进口依存度降低了十余个百分点。在国家淡水价格关系尚未理顺、海水淡化产业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国投大力呼吁并发展海水淡化,作为牵头人发起成立国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规划建设我国最大的日产60万吨淡化海水装置,目前日产20万吨一期10万吨的海水淡化装置在国内首家实现大规模向市政管网供水。在“走出去”战略中,国投搭建了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境外直接投资的三大业务平台,推进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六、管理有效,实施适合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管控模式

国投致力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实际出发,通过强化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推进管理思维变革。公司不断完善总部、子公司、控股投资企业三级管控的管理架构;构建了法律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相互配合、具有投资控股公司特点的监督约束机制。其中,要素管理清晰界定了总部、子公司、控股投资企业的管理责任,既保障了总部的出资人权益,又激发了子公司、控股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力;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管理推动了公司战略目标落地;对标管理鼓励投资企业争创一流,向行业先进企业看齐,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控股投资项目。此外,国投通过制定投资指导原则,设置六道风险“防火墙”,构建以“外部专家组成的投资委员会和职能部门独立意见、一把手一票否决权、董事会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投资决策流程体系,保证了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七、文化支撑,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国投结合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特点,提出并践行“为出资人、为社会、为员工”的“三为”企业宗旨,始终坚持“和谐为本,创造财富,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一是坚定发展方向。在“三为”宗旨的主导下,国投明确国家投资公司的使命,坚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公司愿景,凝聚集团共识,保持战略的坚定性与一致性。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国投将员工视为“企业的黄金资本”,将“人才强企”战略提升到公司发展战略层面,着力建设六支人才队伍(即经理人、投资运作人才、专业管理人才、金融服务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了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及激励保障的人才工作机制,围绕职业能力、职业平台、职业待遇、职业发展等环节,为员工设计并逐步完善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三是树立企业形象。国投以忠诚、进取的态度和行动,树立起勇于担当、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企业形象,获得了良好的企业声誉,也为企业发展获得了外界的理解支持。四是履行社会责任。国投始终把依法诚信经营作为企业最本质、最崇高的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员工成长和企业公民五项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

当前,国投已制定了“科学发展、再创辉煌”的新目标,到2020年,公司规模、利润、管理金融资产将在2013年基础上翻一番,进入世界500强。在新的形势下,国投将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公司为愿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功能作用,为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4

“流量劫持”的三种方法

所谓“流量劫持”就是在网民访问A网页的时候却被跳转至B网页, 导致网民无法访问目标网页。

“流量劫持”有多种方法, 其中一种是DNS劫持。DNS是负责域名解析的服务器, 一旦DNS解析过程被破坏, 网民输入域名后, 可能转化为一个指定的IP地址, 网民往往很难发现破绽。比如, 很多网民在网址栏输入网址后, 先跳转至一个广告页面, 然后才显示出其要访问的网页。显然通过跳转到一个指定网页, 可以产生广告牟利, 还可以获取各种密码、个人信息、植入木马病毒、盗窃个人财产。

另一种“流量劫持”的方式是诱导跳转。比如, 在B搜索引擎起诉S输入法“劫持流量”的案件中, 当网民使用B搜索框查找关键字的时候使用S输入法, 结果S输入法直接提供搜索结果, 并引导网民打开S搜索引擎页面, 从B搜索引擎劫持了搜索结果。

第三种“流量劫持”方法是捆绑并诱导安装。比如, 网民在T聊天软件上使用B输入法打字, 几分钟后突然T聊天软件提醒网民下载S输入法, 这也是一种“流量劫持”行为。

名为“特色”竞争实为谋私利

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间关于“流量劫持”的官司屡屡发生, “流量劫持”被当作一种竞争手段以抢夺对手市场份额。而这种竞争手段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 是一种强盗行为。这会破坏行业的创新, 让一些企业可以不需要创新产品即可通过恶意引导的手段获取用户, 损害了市场的公平, 侵害了用户选择权。

2013年12月, 法院对B搜索引擎公司起诉某安全软件公司“劫持流量案”宣判:某安全软件公司以保护网民利益为借口, 对B搜索引擎网页搜索结果进行插标, 并非是为了公共利益, 而是为了某安全软件公司的经营私利, 扰乱了互联网秩序。对此, 法院维持一审原判, 某安全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成立, 赔偿B搜索引擎公司40万元。

通过“流量劫持”, 该安全软件公司的搜索引擎可以迅速获得用户, 无需进行与搜索的相关技术研发即可获取全面的搜索结果, 并在结果中植入广告获得收益, 这显然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让被劫持流量一方的利益受损, 破坏了创新。

目前, 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几乎被几大巨头把控, 而他们获取用户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关联推广。拥有搜索垄断优势的公司, 就在用户搜索某App、网页的时候, 将自家的App和网站、投资公司的产品放在搜索结果的最前方, 诱导用户下载安装、登录;拥有社交垄断优势的公司, 就利用其社交推荐下载其他应用或者其投资公司的产品、服务等, 最后用户发现具有某领域垄断优势的互联网公司, 在其他手机上网入口方面也很快具有了垄断地位。

互联网巨头们通过“流量劫持”, 诱导安装, 再疯狂地进行投资并购, 并为投资并购企业输入流量、用户, 导致其他创业公司失去竞争的机会, 即使创业者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因没有流量而导致失败。

所以“流量劫持”并非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让用户访问A网站 (App) 时跳转至B网站 (App) , 在广义范畴里“流量劫持”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垄断、限制竞争方式。因此, 一些互联网企业联名举报“流量劫持”的前提是他们自身应先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时, 我们也呼吁相关监管机构, 对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 因为这些企业已经被国家保护了数年之久。当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开始融合的时候, 这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却仍在利用国家法规的疏漏进行类似“流量劫持”的不正当竞争, 这会让传统产业遭遇重创, 损害市场公平竞争, 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篇5

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如,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制度等,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使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必然存在共性与特殊性.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既存在着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又有着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不同特点,我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与西方管理会计相比,既存在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文章根据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剖析了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并将其概括为十一个方面.

作 者:陈检生 Chen Jiansheng 作者单位:邵阳师专,湖南,邵阳,42刊 名: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3)分类号:F243.3关键词:管理会计 中国特色 理论与方法 探讨

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 篇6

我曾与罗兰·贝格先生一起见过张瑞敏先生,对他如何把海尔发展为一流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海尔的“人单合一”体系的具体运作方式,它给我们的印象是西方的目标管理(MBO)的深入与发展。

世界上有两种体系:一是强调权威,二是强调个人责任。现在整个世界在向强调个人责任转变。MBO的目标正是将更多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各级员工和目标上。

有两个关键问题对MBO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一是MBO的目标是否找到有效的标杆,二是评估必须是透明的,而且要有公平的考核体系和道德准则。我没有从近处观察过海尔,所以不敢说海尔的做法就是目标管理的发展,至少,它是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

一条正确的道路!

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经营方法。我认为:对于变化迅速、需要快速响应、需要创造力的行业来说,不强调个人责任或“人单合一”的企业,会比那些更注重分权和下放权力和责任的企业更脆弱。“人单合一”在中国这样发展中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是很重要的,对于消费品行业这样需要主动了解环境和客户口味;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7

郭成林, 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曾担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审计局高级经理、中建国际建设公司审计部总经理等职务, 现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审计 (监事会办公室) 局长 (主任) 。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建筑企业正在迅速壮大, 但建筑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建筑”) 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排头兵和风向标, 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践行者和推动者的标杆性人物, 郭成林又是如何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披荆斩棘、保驾护航的呢?为此本刊采访了郭成林局长。

《中国总会计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基本情况。

郭成林: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实际控制人的大盘蓝筹股, 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发起, 于2007年12月10日正式创立, 并于2009年7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中国建筑传承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全部资产和企业文化。主营业务涉及房屋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以及设计勘察五大领域。2015年新签合同额16000多亿元, 在中央所属企业中排名第四位, 利润排在第六位, “世界500强”排名37位。下辖30多家企业, 大约24万管理人员, 直接参与公司劳务的农民工有150万, 业内号称中国建筑带动150万个家庭致富奔小康。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始于1983年, 由最初的审计部慢慢演化到今天的审计局。审计局编制是23人, 是公司总部最大的一个职能部门, 至2015年底全系统审计人员约600人。2012年, 中国建筑荣获“风险管理与内控审计”内部审计领军企业;2014年审计局 (监事会办公室) 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2015年《资产质量审计》荣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评选的“百佳案例”。

《中国总会计师》:作为“中国建筑”审计局局长, 请您谈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郭成林:内部审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及专业优势, 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参与者与独立观察者的角色, 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具体来讲, 内部审计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效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一是开展战略审计, 促进公司战略目标落地。通过对公司战略制定、目标分解、资源配置、机制保障等审计, 及时反映战略执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保障战略目标实现;二是以公司业务流程为切入点, 开展管理流程审计, 促进公司内控及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通过管理流程审计, 如总部职能划分和协同、投资效果与财务资源配置, 建造合同业财衔接、项目全周期管理等, 检索跨部门、环节间的低效率和低效益问题, 实现提质增效;三是助力公司风险管理, 维护股东等相关者的利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预判方面的能力和作用, 积极督促公司抓好催收清欠、客户履约、投资回款等重大风险以及新业务风险管控, 促进公司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稳健发展;四是改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保障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安排, 最终必然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 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能够独立的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 促进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五是强化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依托业务优势, 进一步优化大监督体系的运行机制, 强化监督协同和问责机制, 帮助公司优化治理结构。

《中国总会计师》:您曾提出在“中国建筑”系统内部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这种设置方式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郭成林:优势之一, 实现重点业务和高风险领域审计的全覆盖。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坚持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 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 识别问题多发领域和重大风险事项, 深入开展专项管理审计, 揭示问题, 防范风险。一对重点业务实行审计全覆盖。工程招投标、劳务分包、物资采购、材料管理、工程结算、资金收付、固定资产投资、安全生产费用等重点业务,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审计一次。二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当年完成的投资项目 (房地产项目、基础设施和房建工程PPP项目、融投资建造项目、融投资带动总承包项目和城镇综合建设项目等) , 纳入当年或次年审计计划安排实施;过程实施的项目, 要及时跟踪投资风险, 对投资收益预期偏差较大, 及存在重大履约、回款风险的项目, 必须开展过程审计。三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当年竣工结算的工程项目纳入当年或次年审计计划安排实施, 过程垫资、预期亏损或目标责任难以落实的项目, 以及“小、远、散”项目, 必须开展过程审计。四对高风险领域实行审计全覆盖。表外融资、新业务、小远散单位、海外分支机构等高风险业务和领域, 高度关注、统筹安排, 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审计一次。

优势之二, 实现领导干部及关键岗位负责人权力监督全覆盖。今后, 审计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计重点、审计期间、审计问责的全覆盖, 所有承担考核指标的经营实体、掌握重要资源、资产和进行重大资本运作的部门和岗位, 都要纳入审计范围, 全面实现权力行使的有效约束。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子公司/分公司, 财务资金、结算中心、物资采购、分供方选择、工程结算付款等领导及负责人。原则上, 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负责人离任必审, 任期超过三年, 需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最长不超过五年。

优势之三, 实现审计威慑全覆盖。审计“全覆盖”, 不仅要查出问题、惩治腐败、整改问题, 更要注重审计影响力建设, 形成审计警钟常在、问责有力的舆情氛围。一通过“大监督”平台体制机制, 协调多部门整改联动, 形成监督合力。二建立多层次的审计汇报、通报机制, 促进审计成果运用。重大审计项目和重要审计结果, 向党组 (党委会) 、董常会、总常会报告;年度审计结果和重要审计情况, 建立日常报告和通报机制, 增强审计效果。三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体系, 确保监督工作权威性。提高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问责力度, 联合多部门、建立多层次的整改机制和问责体系, 增强审计威慑力。

《中国总会计师》:“中国建筑”的下属机构较多, 如何推进全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

郭成林:第一, 建立兼职审计专家库, 充实审计力量, 改善团队结构。2015年末, 全系统共聘请350名兼职审计专家, 其中公司总部聘请兼职审计专家118名, 二级单位聘请兼职审计专家228名, 并积极组织兼职审计专家参与审计项目实施, 发挥其专业特长。兼职审计专家库的建立, 有效缓解了全覆盖要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增加了审计增值服务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同时也为公司搭建了培养具备全局意识、合规意识的干部人才锻炼平台。

第二, 加强资源调配, 推行审计项目联动, 强化业务协同, 提升一体化工作效果。2015年, 审计局抽调系统审计人员近200人次。5年来, 审计局累计抽调系统审计人员2, 000人次。在审计项目联动过程中, 审计局侧重审计理念、审计思路、职业态度、工作方式引领, 被抽调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特长, 以此作为有益补充。

第三, 建设审计信息系统, 助推审计工作跨越式发展。中国建筑将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审计工作新的转型。公司于2012年完成了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并在2013年实现业务上线运行, 集审计管理、在线作业、监控预警三大平台为一体, 实现了审计业务集中管控、标准化流程作业、多数据源采集与利用等功能,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作业方式。

第四, 以标准化建设引领审计规范, 确保审计工作高质高效。中国建筑积极推进审计业务标准化, 统一操作标准、规范审计行为, 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 保障了工程质量, 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地位不断提高, 为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围绕内部审计转型要求, 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二是围绕审计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 进一步细化内部审计工作规则。三是制定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分支机构绩效审计、房地产项目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制度, 明确审计范围、权限、审计评价内容、审计频率、审计报告框架等内容, 统一同一类型审计项目的工作要求, 保证审计覆盖。四是统一审计问题的认定标准。

《中国总会计师》:近年来“中国建筑”在内部审计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成林:“十二五”期间,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公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工作重心, 积极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从体制改革、业务转型、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全面提升审计价值,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一, 坚持科学审计理念, 深刻把握审计发展规律, 深刻理解和认识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 是企业监督体系中的核心支持力量, 在此基础上对审计工作的长远目标和现实任务进行精心谋划, 并加大推动力度, 有效提升了工作层面。

第二, 完成审计体制改革, 构建一体化工作体系。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把原来的三级审计体制变成了二级审计管理体制。2011年中建四局率先实施审计集中, 至2014年, 历经三年完成所属11家单位两级审计体制改革, 审计资源从分散作战转向集团化运作, 审计目标与公司战略充分融合, 从根本上提升了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

第三, 融入管理核心, 提升审计价值。密切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和运营风险, 开展营销质量、应收账款、资产质量、带息负债等专项审计, 帮助公司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海外业务、基础设施、投资业务专项审计等, 服务公司战略结构调整和风险管控;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强化干部监管;持续开展内控测试, 提升公司资本市场地位。

第四, 建立有效的审计职业发展通道及激励机制。设立“首席专家级审计师”、“专家级审计师”等专业序列, 对应总部部门“副局级”、“助理总经理”职级, 拓宽审计职业发展空间。推动建立审计与财务、合约商务、物资、工程管理等关键岗位的互动交流机制, 为公司后备干部培养合规和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审计系统的培训教育机制, 通过多渠道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把专业理论、方法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融为一体, 使其成为复合型实战型专门人才。

第五, 建设审计信息系统, 实现在线审计、远程审计, 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公司于2013年实现审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 2014年新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模块, 以信息化手段增强审计效果, 从根本上改变了审计作业方式, 实现了业务集中管控和标准化流程作业。

第六, 联合审计、监察、人事和其他相关的业务部门, 建立以审计为核心的“监督委员会”平台, 促进监督成果共享。公司总部及14家二级单位建立了监督委员会平台, 在协调监督资源、促进监督成果共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总会计师》:请您谈谈“中国建筑”内部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思路。

郭成林:根据中国建筑“十三五”战略规划要求, 为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干部监管、合规运营的监督保障作用, 有效支撑公司经营结构转型、提质增效升级、实现做强做优等规划目标落地, 审计工作将在“十二五”成果基础上, 继续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公司治理为核心、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工作定位, 向“致力于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职业审计团队”战略目标深度迈进, 积极主动作为, 以“三个增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增强审计服务公司战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十三五”期间, 审计将着重围绕中国建筑的深化业务转型和提质增效, 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 在推动公司战略转型、权力制衡、风险防范以及合规运营上, 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二增强审计推动公司治理优化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 发挥着核心监督力量的作用, 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十三五”期间, 进一步优化审计系统与董事会、监督委员会、高管层之间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汇报机制, 增强对决策层的支持与参谋助手作用, 从治理结构、组织架构、授权体系、绩效考核等方面, 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三增强审计全覆盖及价值增值能力。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 审计需解脱传统思维束缚, 开放视野, 进一步拓宽和创新审计思路, 在战略审计、跨部门流程审计等方面主动作为, 积极开辟审计价值增值的蓝海。

建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探析 篇8

一、管理会计成长过程

管理会计是逐步从传统会计中派生出来的, 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不断完善。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如何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得到改善, 已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美国的费雷德里克·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创建了科学管理学派, 从而奠定了管理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 在美国企业会计实务中开始出现了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 成为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1922年, 美国的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问世, 管理会计这一名词在这本专著中首次被明确地提出。二战结束以后, 新的条件和环境要求企业尽快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将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模式调整转变为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决策型管理模式, 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循环。会计科学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 不仅完善发展了规划控制会计的理论与实践, 而且还逐步充实了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依据的预测决策会计和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责任会计等内容。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术语。从20世纪80年代起, 西方陆续成立了独立的管理会计研究机构, 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从偏重实务的角度转向了理论探讨。

而今,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人的经验、能力、心理等因素, 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程度等是极其复杂多变的, 无法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于是, 提出管理会计应以“人本主义”的管理观和发展观为主线确立智力资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 从而管理会计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拓展。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我国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管理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制度。无疑, 管理会计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加强管理控制能力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开始的, 其历史并不长。然而, 我国管理会计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 目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有待深入, 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性质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尚未界定清楚, 各基本概念也亟待规范和统一;另一方面, 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缺乏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 缺乏专职管理会计师。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较低, 成果推行尚不普遍。这表明驱使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动力明显不足, 管理会计深入民心并广为应用任重而道远。

今后,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 把握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积极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管理会计的先进成果, 并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将是我国管理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从属物, 它与管理环境密切联系。西方管理会计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建立起来的, 而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法律体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均不同于西方, 直接应用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不合适的, 所以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同时, 还要结合本国企业的特点来建立管理会计体系。

1、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出发, 以成本控制管理为手段, 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总体来讲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 企业生产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 并将成本控制的重心从事后控制转向事前和事中控制。另外,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同, 沿海地区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多, 自动化程度高, 产品科技含量大, 对这类企业应注重新型管理模式、经营战略的探索。

2、以责任会计建设作为管理会计发展的突破点

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中国式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已有近50年, 我国在长期实行责任会计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应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管理思想的责任会计。首先,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的市场环境, 要将目前广为采用的成本中心向责任中心转变。同时, 要加强分权管理, 引进行为科学的管理, 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 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 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 建立起适合我国的思想文化, 能够真正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的业绩评价制度。

3、强调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保证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

必须明确企业员工的民主管理是管理会计的基础, 也是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保证。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是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管理会计必须以全员参与为保证, 这是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四、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方向分析

1、构建独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

我国会计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 成立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来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 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并创办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学术刊物, 让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工作者在这个沟通的平台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展对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及实务问题的探讨。

2、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典型案例研究。

应适度地界定管理会计内容, 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概念, 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 为管理会计实务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托。与此同时, 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参与, 加强典型案例研究, 学术界可以从成功的管理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新思想和新方法, 实务界也可以借助典型的管理会计案例进行模仿和改进, 使管理会计新思想和新方法得以传播, 有利于成功经验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 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

3、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故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 如果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会计意识, 将会重视管理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 这对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与发展大有益处。另一方面, 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要。应完善管理会计的教育模式, 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 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 以促进管理会计的蓬勃发展。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9

管理会计的起源, 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20世纪初, 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 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 企业及市场的竞争加剧, 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 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也随之加大, 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管理理论由此而产生, 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说相继建立。而今,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人类也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人的经验﹑能力﹑心理等因素, 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程度等是极其复杂多变的, 无法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于是, 提出管理会计应以“人本主义”管理观和发展观为主线确立智力资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 从而管理会计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拓展, 逐步发展为参与决策, 最终上升为战略管理, 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学科理论。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不长, 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一方面, 我国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有待深入, 管理会计的性质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尚未界定清楚, 各基本概念也亟待规范和统一;另一方面, 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缺乏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 缺乏专职管理会计师。今后,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 把握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积极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管理会计的先进成果, 并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将是我国管理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一) 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中的中国特色。

一是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出发, 以成本控制管理为手段, 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我国的企业生产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 并将成本控制的重心从事后控制转向事前和事中控制。另外, 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多的地区, 自动化程度高, 产品科技含量大, 对这类企业应注重新型管理模式, 经营战略的探索。二是以责任会计建设作为管理会计发展的突破点。首先, 将成本中心向责任中心转变。另外, 加强分权管理, 引进行为科学的管理, 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 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 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 建立起适合我国的思想文化﹑能够真正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的业绩评价制度。三是强调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保证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是从不同的角度, 通过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对策。

一是构建独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我国会计界应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 成立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来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 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并创办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学术刊物, 让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工作者在这个沟通的平台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展对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及实务问题的探讨。二是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典型案例研究。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参与, 加强典型案例研究, 学术界可以从成功的管理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新思想和新方法, 实务界也可以借助典型的管理会计案例进行模仿和改进, 使管理会计新思想和新方法得以传播, 有利于成功经验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 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三是树立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会计意识, 将会重视管理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 这也将对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与发展大有益处。另一方面, 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要。应完善管理会计的教育模式, 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 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 以促进管理会计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 在探讨建立我国管理会计体系时, 既要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西管理会计的共性, 又要对我国国情加以细致深入的考察, 找到与我国现实情况的有效切入点, 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 2006

[2].郑石桥, 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 2006

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思考 篇10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欧洲工业革命结束后, 经济复苏,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时代到来, 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这个时候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提出了一个“科学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学与会计学有机结合, 这也是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在20世纪50~80年代初, 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开始风靡全球, 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 规划和责任会计为辅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开始逐渐形成。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1988~1990年, 罗宾·库珀和罗伯特·卡普兰掀起作业成本计算的讨论浪潮, 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的研究为企业的“作业管理”以及如何优化企业“价值链”提供了很多借鉴。在那之后, 经济环境瞬息万变, 单纯的价值增值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与社会的需要, 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转变为如何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 可以满足企业预测、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等方面的需要。企业通过把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有机结合然后深加工, 可以为企业修正偏差, 降低成本,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的竞争力。多年前我国引入管理会计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财政制度、企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正是基于发展管理会计意义重大, 《意见》中要求政府和社会方面积极鼓励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的形成, 同时各种会计服务机构要积极拓展会计服务领域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要总结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成果,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实践工作者要推进本单位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使用, 并进行创新实践, 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奠定实践基础。

二、我国管理会计现状

(一) 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

从引入西方管理会计至今已经有约40年的历史, 但是我国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特别是在我国企业中, 管理会计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从企业的高层到一般的财会人员, 往往只把重点放在事后的算账、报账中, 却不重视事前与事中的管理, 大多数企业在时间和精力充裕的时候就管一管, 没时间的话就直接忽视。然而, 管理会计不仅仅是对账目的核算, 更是一种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行为。高管很少能把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二) 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目前有将近1, 3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 其中只有10%的人员接受过大、中专以上教育, 没有接受过正规会计学历教育的约占70%, 他们大多数人只擅长传统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简单的工作, 对管理会计的内容不够了解, 并且长期以来都过度依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导致管理会计无法融入、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虽然管理会计中有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 比如差异分析法、变动成本法等, 但是企业却很少能为己所用。

(三)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没有得到推广。

虽然我国管理会计起步晚, 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 但是纵观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些企业也确实积累了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例如, 在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资金的分级管理、内部的计划价格;70年代大庆油田采用的内部结算体系;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的“模拟市场核算, 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方式让该公司受益匪浅。但是国内对管理会计方面的成功经验鲜有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这也是为什么管理会计我国企业中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之一。根据最新统计, 通过分析2006~2013年期间发表在国内21本学术性杂志上的300多篇关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管理会计概念的基本描述, 缺乏具体应用方面的分析, 而且理论研究还仅仅是对国外的翻译介绍。这无法为我国现有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推广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帮助。

三、我国管理会计与国际管理会计比较

(一) 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来源不同。

不少欧洲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内涵是“社会实践”, 然而北美学者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是“经济行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分歧是因为他们所应用的理论是有区别的, Hesford et al.在2007年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指出欧洲的管理会计相关研究主要应用四位社会学理论家 (Foucault、Habermas、Giddens和Latour) 的理论, 然而北美杂志的管理会计研究基本上很少应用他们四位的理论。我国超过半数的管理会计相关研究都没有明确的理论来源, 国内的研究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仅仅是对实务或管理会计概念的描述。其余的少数对管理会计研究有理论来源的基本以经济学理论为主, 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较少。为了形成《意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不应局限于“社会实践”或者“经济行为”, 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 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理论, 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性和国际性。

(二) 管理会计的制度背景以及实施效果不同。

清华大学教授于增彪提出, 中外管理会计发展的最大差异, 在于制度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实施效果的不同。管理会计最开始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今美国仍然引领着管理会计的发展潮流。根据美国劳动部的一项关于管理会计的调查指出, 在美国90%以上的财务人员从事跟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 而且他们把70%以上的时间放在与决策有关的工作上。与我国不同的是, 美国的首席财务官在公司内部的地位非常高, 仅仅次于首席执行官。他们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是老板会计, 企业要盈利离不开管理会计。然而在我国, 相关调查显示, 85%以上的财务人员从事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 并且他们把80%以上的时间放在记录与核算上, 扮演“账房先生”的角色, 这也是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的体现。我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相当重视财务会计, 忽略了管理会计。

与西方国家比起来, 管理会计没有职业化, 我国企业财会人员通常无法参与到做决策之中, 这也是因为我国的制度设计有缺陷, 国企追求企业价值积极性不高, 民营企业又抱着投机心理, 他们都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向管理会计要效益。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对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导致了人力和财力资源更多分配给了财务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管理会计实施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四、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一) 推进财务人员转型。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提出, 传统的财会人员的工作重点局限于记账、报账, 对决策者的信息需求不了解, 也没有充分掌握非财务信息, 无法提供最优决策和有效经营的财务与管理信息。由此看来, 财务人员的转型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管理会计体系化形成的要求, 财务人员的转型标准可以按照“系统化、个性化、数量化和信息化”的工作思路以及“二八法则”工作方式。首先, 财务人员的视角要“系统化”, 强化财务工作的总体规划, 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体系, 充分的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其次, 财务人员的工作思路要“个性化”, 从实际出发, 把财务工作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式等相结合, 立足于本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然后, 财务人员的转型还离不开“数量化”。数量化是衡量财务工作效率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更多的财务与管理的信息, 也是财务人员转型的一个重要要求;再次, 财务人员必须做到“信息化”, 即从传统的记账、算账的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 利用现代的会计核算软件等,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工作的监督、控制、分析中;最后, 财务人员的转型还要坚持“二八法则”的工作方式, 即合理分配时间, 把80%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20%的工作中。财务与管理工作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这20%的核心工作。

(二) 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政府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 从而使优秀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同时还要形成一个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 为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明白要想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改进内部管理。从企业自身来说, 首先要加快改革的步伐, 把自己置身于市场中, 直面竞争, 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只有转换了市场机制, 让企业深刻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才能激发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积极性, 从之前的“别人要求企业用”转变为“企业要求自己用”;其次应明确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 自己做出的决策, 责任也由自己负责。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企业才能主动去适应市场的变化, 才能加快企业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度。

(三) 构建中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实务与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该机构的领导, 把组织、指导、协调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为具体的工作内容, 以促进管理会计发展, 帮助企业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除此之外, 该机构还要就企业在管理会计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定期召开研讨会, 帮助企业解决实务中的管理难题。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要对切实有效的管理会计典型案例开展探讨, 我国管理会计虽然起步晚, 但是也有一些成功案例, 如海尔的“日清日结”以及“邯钢经验”等, 通过对国内不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探讨, 对企业成功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上升为理论, 最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

五、结论

尽管我国的管理会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与西方管理会计比起来, 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无论是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还是在实务中的运用, 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在以后发展的道路上任重道远。我国的管理会计目前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还缺乏大力度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管理会计方面的规范化工作仍然有待加强。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比如《意见》的提出,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 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 结合实际,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会计之路。

摘要:管理会计的发展意义重大, 财政部在2014年初《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意见》) 的发布拉开了我国全面开展管理会计建设工作的序幕。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现状进行分析以及与西方管理会计的比较, 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方向指引。

关键词: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继德, 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 2014.5.23.

[2]唐广.论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商业会计, 2009.7.57.

[3]孟焰, 孙健, 卢闯, 刘俊勇.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 2014.9.8.

[4]宫莹.借鉴国外经验实现中国管理会计突破[N].中国会计报, 2014.3.15.

上一篇:解禁期锁定下一篇:商业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