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

2024-09-09

初中美术欣赏课(精选十篇)

初中美术欣赏课 篇1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欣赏兴趣

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成功的关键。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在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高了欣赏课的有效性。

二、找准欣赏的最佳角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作者的生平、性格、作品创作的过程等素材进行有选择地编排,根据作品的特点来找准欣赏的最佳角度。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例如,我在讲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首先请学学生生通通过过自自己己课课下下搜搜集集的的资资料料,,介介绍绍一一些些莫莫奈奈的的生生平平故故事事和和画画作作风风格格,,使使学学生生对对莫莫奈奈的的画画作作风风格格有有所所了了解解,,莫莫奈奈的的绘绘画画创作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作品。

三、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思考和研究问题了,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相信。这也正是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逻辑推理,而且带有许多主观情感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而发现美、感受美。二是学生亲身体验来发现美、感受美。三是学生通过把多种学科融合到一起来发现美、感受美。

初中美术欣赏课反思 篇2

要想把一节欣赏课上好,首先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一味地讲,不然的话,学生很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情景,那就是欣赏不了作品的真正含义,尤其是那些大师们的、抽象的作品。要么是只看内容,不会评述,要么是评述也是被迫的只简单地说,不会用美术术语。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一些办法,愿同仁们海纳百川吧。

首先要提前备课,查找资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当然要分层次,根据自己的条件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共赏、共享。其次是多组织课堂活动,比如分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讨论的结果可由本组的代表起来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当然教师的补充必不可少。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肯定同学们的正确观点,然后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不易受到打击,下次仍然有积极性。并且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用简单的艺术语言,逐步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美术术语来解释美术作品。也可以提前给学生列个提纲,比如先从视觉感受说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构图、色彩、明暗等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或者愿望。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会形成一种氛围,也就渐渐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了。另外,学生也就会从语言表达能力中反映出自己的艺术素质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同时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只是引导,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使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进步,不断收获,使课堂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同时,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更要在教学的同时尤其是上欣赏课时,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价值观,这才是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

建议: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法“微观” 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授奖仪式的即兴演讲中,钱学森先生专门提到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当时我想这可能是钱学森先生一种谦虚的说法。后来,看到了一篇钱学森先生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谈话后发现,原来自小他父亲既让他学理科,同时又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艺术的教育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看到这篇文章后,笔者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师的我们肩负的责任更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我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艺术养份,实现美术素养的提升呢?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材按照美术课程标准被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四个学习领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往往在“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时,学生的对这一类型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好。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笔者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

一、兴趣先导,以趣促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要强于其它学科,如果不及时因势利导,往往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欣赏课的兴趣点呢?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梵高的作品时,提到了《向日葵》这幅作品在1978年伦敦拍卖会上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尖叫,绘画的经济价值或许是学生的一个较为集中的兴趣点,笔者不断地在各班进行尝试,发现这就是学生的集中兴趣点。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先从作品的经济价值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但仅仅从经济价值上去教学会背离欣赏课教学的目标,这时我会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思考:绘画作品为什么会有较高的价格?学生们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会出现“画家的出场费高”、“画家的材料很高级”等等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是很不准确的,自然由此我就会去引导他们挖掘作品经济价值背后的故事。如:画家的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品对于后来绘画的影响等。当然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不足以提供他们研究的,我会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他们参考。学生就在我的设计中一步步地走进来,产生更多的思考,进而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和对绘画作品的见解。

二、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笔者在课前会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在课前笔者发现书本上的作品图片的清晰度不够,特别是西方绘画作品的色彩还有偏差,身处农村的中学当然没有条件让学生去展览馆实地欣赏,所以笔者在课前在网上找一些尽量接近原画色彩的图片供学生们欣赏评析。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笔者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知道一个画家并不是几幅作品,如果每一幅都欣赏过去耗时太长,如何能让学生多一些地欣赏作品成为一个难题。“要是能让我们上网去看作品该多好啊。”学生间的一个对话让我找到了一个方法,笔者把美术欣赏课搬进计算机教室,让他们自己点击网站找作品,方法是找到了,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学生他不按照你的想法去找,如果这样放任型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笔者和同组教师一起商量,在课前设置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学习小组,再将学生进行分组,下达研究任务,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研究画家的作品,当堂课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奖罚,小组间你追我赶,杜绝了网络欣赏课的闲散现象,提高了网络欣赏课的课堂效率。

三、多种举措,德育促学

当然在课堂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欣赏技能的传授,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应充分利用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如在进行达芬奇作品赏析时,用他学画时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便能有所收获。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用作品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用故事、用作品进行德育的渗透,笔者还注重课后延伸,“欣赏·评述”单元结束后,笔者让学生以本单元介绍的画家或作品进行评述,评述中设置了三个维度:一是对画家或作品的见解,旨在培养学生对画家或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是画家或作品对于画派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背景;三是对画家或作品中的精神探索,让学生懂得作品的更深的教育内涵。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我们只有在欣赏课教学中采取适合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当然,我们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美术作品中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认真聚焦,仔细探究并做深刻分析,才可能使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出自我创造、主动想象的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的现实作用。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法“微观” 篇4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材按照美术课程标准被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四个学习领域,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往往在“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时, 学生的对这一类型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好。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 笔者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

一、兴趣先导, 以趣促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要强于其它学科, 如果不及时因势利导, 往往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欣赏课的兴趣点呢?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梵高的作品时, 提到了《向日葵》这幅作品在1978年伦敦拍卖会上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 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尖叫, 绘画的经济价值或许是学生的一个较为集中的兴趣点, 笔者不断地在各班进行尝试, 发现这就是学生的集中兴趣点。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先从作品的经济价值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 但仅仅从经济价值上去教学会背离欣赏课教学的目标, 这时我会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思考:绘画作品为什么会有较高的价格?学生们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会出现“画家的出场费高”、“画家的材料很高级”等等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是很不准确的, 自然由此我就会去引导他们挖掘作品经济价值背后的故事。如:画家的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品对于后来绘画的影响等。当然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不足以提供他们研究的, 我会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他们参考。学生就在我的设计中一步步地走进来, 产生更多的思考, 进而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和对绘画作品的见解。

二、多媒体教学, 科技促学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 所以笔者在课前会准备大量的资料, 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 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在课前笔者发现书本上的作品图片的清晰度不够, 特别是西方绘画作品的色彩还有偏差, 身处农村的中学当然没有条件让学生去展览馆实地欣赏, 所以笔者在课前在网上找一些尽量接近原画色彩的图片供学生们欣赏评析。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 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 笔者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 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知道一个画家并不是几幅作品, 如果每一幅都欣赏过去耗时太长, 如何能让学生多一些地欣赏作品成为一个难题。“要是能让我们上网去看作品该多好啊。”学生间的一个对话让我找到了一个方法, 笔者把美术欣赏课搬进计算机教室, 让他们自己点击网站找作品, 方法是找到了, 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 有些学生他不按照你的想法去找, 如果这样放任型教学, 效果肯定不理想。笔者和同组教师一起商量, 在课前设置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学习小组, 再将学生进行分组, 下达研究任务, 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研究画家的作品, 当堂课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奖罚, 小组间你追我赶, 杜绝了网络欣赏课的闲散现象, 提高了网络欣赏课的课堂效率。

三、多种举措, 德育促学

当然在课堂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欣赏技能的传授, 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 应充分利用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如在进行达芬奇作品赏析时, 用他学画时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便能有所收获。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 用作品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用故事、用作品进行德育的渗透, 笔者还注重课后延伸, “欣赏·评述”单元结束后, 笔者让学生以本单元介绍的画家或作品进行评述, 评述中设置了三个维度:一是对画家或作品的见解, 旨在培养学生对画家或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是画家或作品对于画派的影响,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背景;三是对画家或作品中的精神探索, 让学生懂得作品的更深的教育内涵。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篇5

初中美术欣赏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初中美术书每册第一展开页都有中外经典作品欣赏,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又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让学生能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民族情感,爱国主义,对多元文化包容的现代人格特质,关注美术。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老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课堂教学容易步入枯燥无味的“注入式”教学,灌输也便成了常用的教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美国学者贺拉斯曼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教师必须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触摸。经自己的探索实践证明,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可运用的。

1、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前期,应尽量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对作品进行感性阶段的评价。在讲述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思考题目,不断启发学生发挥他们的独立分析能力,相互补充。如:现代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中的各种造型令初见者费解,学生往往会觉得画面乱,看不懂,是抽象画。这时老师就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看里面的人和动物的造型,让他们数一下有几个人和几个动物,然后提问每个人分别在干什么,牛和马的表情有何不同?这时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的分析画面内容。接下去,可简单说一下具象与抽象的区别,让他们了解到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嚎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吸收学生新鲜的,独立的,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见解。充实教师的结论。

2、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我们所面对的中学生还处在少年期半儿童状态,所受到的美育教育极有限,而美术作品涉及到的面却又相当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如何用浅显的方法来讲述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在面对这些绘画作品时不觉得乏味、无聊,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春》,就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希腊神话故事,与维纳斯相关的金苹果的故事,墨丘利的传奇,丘比特的金箭和铅箭等,从而讲到画面的构图,在用线用色方面如何表现。还可讲与作品相关的一些轶事。比如:《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是如何寻找犹大的模特儿,反映了他科学的、现实的绘画观念,是对中世纪僵硬的、概念的造型手段的革命,从而讲到什么是人文主义,什么是文艺复兴。再比如:当德国军官问毕加索《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时,毕加索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感到充实,他们的思维会更活跃,热情会更高。

3、对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经常将不同的作品对比着看,运用范畴、类型、模式和风格等知识,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欣赏。比如:毕加索不同时期作品的赏析,学生往往对毕加索立体派时期、超现实主义和变形时期的作品难以接受,而对他早期的写实风格作品还非常认可。这是上欣赏课常见的一个现象,学生评价欣赏一幅画时只会用“像与不像”这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绘画作品,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的气息,也和艺术品的创作和欣赏背道而驰。教师应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着不同的理解。19世纪在西方照相术的产生对绘画的影响,由此影响到整个艺术观念的转变,最终导致现代艺术的产生。应让学生知道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准的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这些,就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把十九世纪前后的作品进行对比,讲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共同点。学生就会领会到为什么毕加索、梵高的代表作都不是写实风格的作品。再比如:在欣赏唐代人物画《捣练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仕女图,让他们了解不同时期人物画造型、用线、用色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倾向,服饰的特点等等。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印象,从而让他们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这种对比的教学方法能丰富课堂内容,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美术欣赏中,我们要经常变换角度,互换方位地去观察、分析,就会明白许多道理。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去解释他们不熟悉的道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接触实物的教学方法:在欣赏的作品中有油画、国画、版画等,学生对这些名词熟悉,但大部分都不知道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都没亲眼见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教师在讲油画时,可以准备一幅油画作品,让学生用看、猜、触摸等方法了解油画的材料和工具。讲国画时可准备一幅国画。比如我讲《捣练图》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自己临摹的绢本《步辇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绢这种材料,以及画工笔画的工具和一些基本技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各个画种的区分以及制作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算是给学生增长了一些美术常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 初中 美术 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15-02

在当下通过视觉形象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各种视觉资料和视觉形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视觉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实际上来讲,美术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从我们生活中的报刊、书籍、TV节目、企业标志、公益招贴、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与视觉文化、生活的可视化、美学化的趋势有关。所以,当今学会欣赏视觉形象、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提高鉴赏能力,除生活中不断受到熏陶教育外,学校的美术欣赏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怎样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欣赏课是科学的、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怎样把欣赏课上得更有趣,要使美术欣赏课发挥其所有的功能,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入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让美术欣赏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深挖教材内涵,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欣赏素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同样不例外。因此,要想提升美术欣赏课的质量,深挖教材内涵是必要环节。教师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教材的脉络有一个大的把控,并在微观层面上就各个知识点存在的关联进行一个个细致的了解。纵观初中的美术教材,初一、初二年级的美术课本的开篇都是属于欣赏课的内容。将欣赏课放在开篇,为的就是在伊始阶段引领学生进入美学的殿堂,对美术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完毕《在美术世界中邀游》这一课后,学生对美术的基本分类等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非常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的。而《艺术与科学》这篇欣赏课文则对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通过学习这课的内容,学生开始意识到几乎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融合。通过观察初中的美学教材,关于美术欣赏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向学生灌输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可见深挖教材对于提升美术欣赏课程的质量效果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唤起学生的体验,认识和理解感受作品

任何理解都是基于个人的体验,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很难理解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的苦难。唤起学生的体验,让他们由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自己的一些体验迁移到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感受作品、理解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七年级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当问起学生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学生答:“看不懂”“混乱”“恐怖”“乱七八糟”“太抽象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体会画家表现的战争残酷场面。于是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过去是否受过外伤?(2)你曾遭受过什么痛苦?感受如何?有一位哈萨克族学生说:“记得叔叔家里的房子失火,火很大房子里还有小孩,很多邻居来帮忙灭火,但是不允许我在前面,我只能远远的看着熊熊的大火,担心着我的弟弟妹妹是否受伤,我当时特别害怕、特别紧张”。说着她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这是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还有的同学说自己害怕走夜路,有的说晚上做噩梦,遇到地震等等。通过他们对痛苦、紧张、害怕的描述,同学们也体会到这种恐惧和痛苦,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毕加索的这幅作品。

三、遵循欣赏课的规范程序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一般是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逐步达到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为了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图”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尽量使自己的讲课达到情节生动、幽默,充满激情,这样才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其知识领域、陶冶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策略浅谈[J].大观周刊,2012,(32).

[2]陈祥.试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J].新校园:理论版,2012,(08).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实践研究 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

初中美术欣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美术欣赏课的内容, 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作用是通过欣赏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的兴趣, 强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通过挖掘欣赏课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提高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感受能力, 强化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1.把握好美术欣赏教材的同时挖掘美术欣赏资源

美术欣赏教材精选了优秀的美术作品, 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依据。 为此, 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 深入把握教材中入选的作品, 备好课, 并广泛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丰富学生的认知, 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了解。例如, 学习《清明上河图》时, 笔者首先对教材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介绍进行了分析与备课, 然后利用互联网搜索了《清明上河图》作品及文字介绍, 以及《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社会背景与技法特点, 并利用网络下载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研究史料, 以及与西方绘画对比的文章, 在教材解析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清明上河图》的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加强讲解力度

教学经验表明,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解析作品, 谈谈自己的认识。此外, 在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之余, 教师也不能忽略了必不可少的讲解。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解读方式与作品可能会存在着偏差。比如, 在欣赏《在激流中前进》的油画作品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究之后, 纷纷提出作品赞美了船工冒着生命危险与黄河的浊浪拼搏不息的观点, 却在此思维之中止步不前。为此, 教师因势利导, 对作品所表现的百折不挠和奋勇不息的劳动人民伟大的拼搏精神进行了解读,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源, 就在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 拼搏与奋斗。这样一来, 学生在自主探究之余, 就补充了美术欣赏中自己认识上的空白, 加强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认可。

像《在激流中前进》这类的作品比较浅显易懂, 因此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与欣赏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但是也有些作品是晦涩难懂的, 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难以理解与欣赏, 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大讲解力度。比如《哭泣的女人》, 学生无法理解与读懂,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立体派画家的造型特色以及色彩结构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补充讲解, 让学生明确画家是通过抽象的表现形式, 以及独特的画面构成载体, 来反映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识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也不要轻易摒弃直接讲解的教学方式, 这样, 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结合, 就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强化交流

美术欣赏与文学欣赏一样,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如果学生仅仅从自身的认知出发进行作品解读, 那么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 单一的, 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讨论,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则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就会更为多元化、立体化。为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感受艺术的多样性, 了解多元文化。例如, 在教学《维纶多夫的维纳斯》时, 学生对这个作品有着不同的认识。为此, 教师给出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想法。一些学生认为这个雕像人物十分臃肿, 并不具备美感, 为何要取名为维纳斯?另一些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这个雕像作品代表了一种生命力, 是一种自然崇拜、母性崇拜。几分钟的时间内, 学生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想法, 促进了美术欣赏交流, 也加深了对雕像作品的理解。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 却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它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美术鉴赏课则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实践和较高的审美眼光, 同时要求教师要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要熟悉教材和学生, 还要求教师不断猎取广泛的知识, 熟练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 最终, 使中学欣赏课能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此, 教师需要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不断充盈自身,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敬波.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应对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 2012 (4) .

[2]常付合.搞好综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9) .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探讨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优化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以培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美术课程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利用学生的视觉和心灵触感来赏析美术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内在素养。

一、当下美术欣赏课存在的不足

美术欣赏课与美术技法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欣赏课更注重于用眼睛看,用心灵去体会。学生通过在美术课上对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以观赏评论的思路去评述自己眼中的作品,力求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在情感,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学习美术课程。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程时,以讲述为主,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模式走,缺少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美术欣赏课程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二、优化美术欣赏课的策略

1.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内,尤其是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领域已被广泛使用,多媒体设备凭借其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优势,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活力,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化,直观地将作品展现到学生面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徐悲鸿作品中的马,齐白石作品中的虾,都是学生常见但很少认真观察的动物,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先利用视频播放这两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等,让学生在对动物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作品赏析。

2.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所谓欣赏课,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观赏评析,而不是由教师去向学生灌入知识。在欣赏课中若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欣赏课就会变成“听赏”课,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只是被动的参与。为了更好地优化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师需要从旁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欣赏过程中得出最真实的想法,培养自己的欣赏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对作品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

(2)增加课堂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有时间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引导学生独立欣赏作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作品的朝代背景、构图方式之后,再加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通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后感,教师最后再做总结性发言。

3. 情境教学的融入

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相同点都是借助作品来表达情感,因此,美术欣赏课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好地欣赏作品。例如,在欣赏《父亲》这幅油画时,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看到的只是古铜色的脸庞上那一道道的皱纹、细密的汗珠和破旧的茶碗。或许学生会认为这幅作品刻画了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民;或许学生会觉得这幅作品的内涵是父亲的伟大。但是如果了解了罗中立对《父亲》的创作过程,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那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是中国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等。

4. 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

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欣赏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将一个大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成员针对课堂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心得与看法,有效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总之,美术欣赏课程是学校加强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以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美术欣赏课程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要想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推陈出新,改进教育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美术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绘.在欣赏中“养眼”,在评述中养心--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4,(9).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篇9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陈旧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在进行中, 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依然在初中美术教师心中根深蒂固, 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完全被运用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大多数美术教师依然把学生对美术的基础认识和课本教学作为教学目标, 而忽视美术对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升华。

2. 欣赏课枯燥无味

学生是最具潜力的社会群体, 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学生个性、创新发展上的培养力度不足。在欣赏课教学中缺乏引导, 将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观点直接告知学生, 甚至让学生自己欣赏。学生无法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 美术欣赏课上的枯燥无味, 造成学生不喜欢上欣赏课。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渗透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对初中美术来说, 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方式。它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热爱和感悟, 使人们更加善于沟通和交流。情感教育可以为初中美术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知”“情”“意”“行”方面的协调发展, 提高初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也应当做好思维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美术欣赏课, 渗透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渗透

1. 加强对美术情感教育的重视度

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打破旧思想, 加强对美术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主管局和学校领导, 要认识到美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自身素质的培养起到的积极作用。要改变美术课的从属地位,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 树立起“以情感教育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观念, 注重对学生美术兴趣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同时, 学校也应在美术设备上加大投入, 如设立专供美术学习的教室, 在美术教室里购置足够的画架、桌椅以及多媒体设备, 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美术创作。

2. 以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知识成长

建立和谐、友爱、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尊重, 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积极发言、相互讨论、心情愉悦的教学环境。这对学生更好地吸纳美术知识和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带动课堂参与度, 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见解, 可以更好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自信和害怕情绪。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积极参与美术知识的讨论, 主动地学习美术,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3.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 滋养学生的美术情感

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不断改进创新, 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风格。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和其中的知识, 都应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原因, 带着对作品的思考去欣赏。

例如, 在讲到八年级下册《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时, 教师可以将其中典型的作品罗列出来, 为学生讲解这些作品的背景、故事以及后世对其的评价等。以欣赏《断臂维纳斯》为例, 教师在进行作品的讲解前, 可以先将这幅作品在多媒体中为学生展示出来, 并鼓励学生在观察作品后提出自己对该作品的疑惑或者体会, 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展开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以及维纳斯的生平事迹, 以希腊神话来引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4. 渗透学科关联知识, 生活处处有美术

每个学科间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 但是学科与学科间仍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美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各学科联系起来, 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考方向, 从而带动学生进一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这一单元主要围绕春天的景象展开,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关于春天, 同学们想到了哪些东西?语文课本中对于春天的描绘是怎样的?关于春天的歌曲大家知道有哪些吗?”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春》, 再结合语文课本中关于春天的描写, 让学生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和聆听, 然后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欣赏大自然美丽风景画的美好情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可以结合历史知识,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来之不易, 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又如八年级上册郑板桥的国画作品《竹石图》, 作者借物抒怀, 从诗、书、画、印四方面欣赏, 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角度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美好情感。这样进行授课, 既兼顾了各学科的知识, 又对欣赏课渗透情感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热爱大自然等美好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 完善人格。

5. 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

艺术,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讲解时应注意与生活接轨, 积极创设情境, 贯彻落实“情感教育”。就韩剧来说, 观众很容易因为演员营造的气氛以及精湛的演技, 引起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鸣, 使观众沉浸其中。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上课就像一场表演, 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们的思维跟着走, 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可以带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和参与性, 有利于情感教学,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画展或者动漫展, 通过真迹欣赏,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美好情感。通过众多的美术作品,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从而找到自己与美术作品的共鸣点, 实现对美术的热爱和个性化发展。

初中美术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课情感教育的重视度, 对美术欣赏课的资源进行积极开发与利用, 丰富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情感、欣赏美术作品的平台,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学习兴趣。让我们从美术欣赏课的情感教育抓起, 从而全面落实新课改的内容,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美术情感教育欣赏课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2:117

[2]刘强.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课[J].青年文学家, 2010, 12:111-02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篇10

在农村初中学校, 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仍没得到足够的认识, 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仍大量存在。个别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很难实现。而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大大阻碍了美术人才的培养。笔者拟从教师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论述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欣赏重点要突出

看某一作品时要有重点, 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 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 更要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欣赏时在作品选材上也要有主次之分, 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风格独特的名作上, 以加深学生对名作的印象。欣赏时还要理清思路, 找准切入点, 抓住线索, 思维要强调逻辑性, 最后要找到落脚点, 要收得拢。

二欣赏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

教学过程中, 避免教师空洞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可采用讲故事、提问、讨论、观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 还要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的作用, 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想说,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三欣赏的角度要独特, 注重美术欣赏的趣味性

教师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正确把握其重点、难点、关键。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充实课堂内容, 美术欣赏课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 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 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的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的运用。

四欣赏的内容不可太深奥

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 教师要少讲, 甚至不讲, 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 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审美价值) ,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 如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 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 并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 需要审定艺术形式, 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 这是美术作品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 比如对于国画与西画、绘画与雕塑、美术与摄影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再次, 体会作品的风格, 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 以及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情绪, 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家的内在品格相联系, 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

五欣赏的情绪要充分调动

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形式、结构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 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 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 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 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 眼前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化, 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 将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 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 紧跟上述欣赏过程,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和后人的评价,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 放一曲《二泉映月》……这时,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某种情境, 自觉地体验画面所表现的生活气息, 产生审美认同。这时的欣赏主体 (学生) 受到欣赏对象 (人群) 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 展开丰富的想象, 调动相关的各种感官, 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 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地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 从而获得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上一篇:软件二次开发下一篇:舟山城市营销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