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构建

2024-05-06

监控系统构建(精选十篇)

监控系统构建 篇1

视频监控系统是城市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模块, 它分布于干线、环路、隧道、高点等采集点上, 对市区及周边的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建立智能交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被监控的道路全景监控, 为合理疏导车流人流, 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快速、便捷和智能的监控手段。建设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满足市政不同部门 (如交管、公安、水务局等) 的信息需求:

●为交管局提供监控信息, 并配合其它智能交通设施合理疏导车流人流, 改善交通状况;

●公安局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监控并调用分析各点位附近的公安信息, 提高出警效率;

●水务局可通过对下穿隧道内的淹水情况和交通状况, 防止隧道被淹, 避免交通事故。

一、系统功能架构

如图1所示,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架构包含下面内容:

●前端子系统

前端采集子系统包括路面交通视频监控子系统、隧道交通视频监控子系统和高点交通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视频获取与回传, 采用高清视频监控摄像设备获取视频, 以国内外通用的编码格式, 将视频数字化, 往后台系统回传。

●通信子系统

采用光纤专用网络进行视频通信。

●后台子系统

主要包括视频监控、视频回放、报警联动、远程调度与控制、视频内容分发、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统计查询、设备管理等。

路面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是由布设在道路沿线的前端设备对各路段路面交通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将交通视频信息通过光纤专网传回到后台系统的中心管理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同时, 交通指挥人员通过GIS平台对前端交通视频监控设备进行控制。

下穿隧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是由布设在下穿隧道的前端设备对隧道交通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将交通视频信息通过光纤专网传回到后台系统的中心管理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同时, 交通指挥人员通过GIS平台对前端交通视频监控设备进行控制。

高点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是指在高点架设带云台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机, 通过高清视频监控摄像机对广域范围内的交通状况进行点、实时监控, 将交通视频信息通过光纤专网传回到控制中心的中心管理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系统有两个部分的内部接口:

●外场交通视频监控设备的控制机和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的接口

外场交通视频监控设备的控制机与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之间的通讯遵循该种设备支持的通讯协议, 建立一对多的联接。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和中心管理系统的接口

后台系统利用一套交通视频监控软件集成所有外场设备, 中心管理系统与交通视频监控系统的集成将采取一一对应, 通过规定的通信协议, 实现系统之间的中心管理系统与交通视频监控系统的集成。

二、系统物理架构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视频监控后台系统平台作为系统设备层面上的管理中心, 负责监控前端设备、各级监控中心设备的注册、请求等。

系统的构成具体由管理服务器和录像服务器两部分组成。管理服务器组负责响应客户端和设备提交的系统请求服务, 并进行视频分发和存储的调度管理, 也完成设备管理、用户管理、业务管理、日志管理等事务性处理功能。当用户发出控制指令, 调阅某路图像或者对某路图像进行控制的时候, 该指令被管理服务器接受, 加以处理。管理服务器通过数据库对比发出该指令的用户是否具有相应权限。在确定后, 命令转发给相应的录像服务器, 录像服务器图像直接通过网络由传送到用户的客户端。

系统也提供SDK软件开发包, 以供外部系统开发使用。

前端高清摄像机将采集到的视频图像信号, 通过光纤传输网络传递至中心, 传输过程中保证每路图像有25帧/秒的速率。外场前端设备拓扑图如图3所示。

三、系统网络结构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包括通过光纤专线网络接入的前端子系统和后台系统两部分。前端子系统数据通过防火墙、交换机和后台服务器进行交互。前端设备根据安装要求通过光纤专线方式和后台系统进行通信。

通信交换机作为通信网络的一部分, 负责接入光纤专线的汇聚。交通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通信分为三大部分:

●后台与前端设备的通信网络

●后台系统的网络

●视频监控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网络

后台和前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主要由运营商提供, 通过光纤专线方式组建专用物理网络使前端摄像机等设备可以和后台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后台系统主要由防火墙、交换机组成, 保证后台系统服务器、存储、终端之间的通信。

本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包括支撑系统运行的网络结构和主要服务器部署。

(一) 网络结构

系统网络由外场子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网络两部分所组成。视频监控系统网络通过电信网对外场的视频监控前端设备进行视频服务管理, 通过与智能交通网的联接满足交管控制中心、交管分局交通管理人员和其他使用者对交通道路各路段交通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视频监控的要求;并通过与其它市政单位的网络连接满足水务局和其他使用者对下穿隧道或其它特定道路环境的交通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视频监控的要求。

视频监控系统网络通过防火墙与外部网络, 包括公网和智能交通网建立联接, 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视频监控系统网络采用双冗余结构, 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二) 主要服务器部署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两类服务器:视频监控管理服务器和视频监控录像服务器。视频监控管理服务器要求采用冗余热备的设计方式;视频监控录像服务器的配置将根据接入的视频路数来设置。

从前端设备到用户终端之间, 系统所传输的交通信息大致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控制命令和视频流。

四、系统总体性能

视频监控系统在整个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突出作用体现在交通监控和交通调控两方面, 因此为了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采集信息实时可靠, 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性能必须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

●持其他RAID级别。硬盘阵列还需要支持热故障的驱动器或热备用交换。视频的硬盘阵列也要支持双冗余电源的配置;视频的硬盘阵列配置将预先配置为RAID5级, 并支

●高清 (HD) 视频图像;

●实时视频图像的播放必须达到每秒25帧;

●实时视频图像的延迟必须少不于300毫秒;

●视频的硬盘录像, 应该可以供全部视频影像保存15天;

●交通视频信息传输延迟不得超过2秒。

(二) 交通整体调控

●对于用户从系统的管理工作站上发出, 或来自基于GIS集成信息平台的控制命令, 要求从系统接收到命令起, 到命令从管理系统发到子系统为止, 所用的时间不超过1秒;

●要求设备状态信息从管理系统自子系统收到后在管理工作站上显示不超过3秒;

●管理系统的失效备援功能, 要求从检测到管理系统中心服务器上的硬件或软件失效开始, 到系统的所有功能在备用服务器上完全恢复为止, 所用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采用成熟的技术方案, 使得该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易用性、易维护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系统时间同步性方面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通过上述的简介, 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不仅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功能子系统, 而且在城市的综合管理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视频监控系统是城市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模块, 它分布于干线、环路、隧道、高点等采集点上, 在城市的综合管理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被监控的道路全景监控, 为合理疏导车流人流, 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快速、便捷和智能的监控手段。建设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满足市政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本文通过对功能架构、物理架构、网络结构的分析, 对系统总体性能进行介绍。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采用成熟的技术方案, 使得该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易用性、易维护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系统时间同步性方面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整体反思 系统构建 篇2

——小学古诗词教学探寻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乔能俊

我国古诗词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继承优良传统,构建更加优化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上文所谈到的“以读为本”“注重想象和联想”“重视积累”等经验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将此作为今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略。以此为基础,直面现实的困惑,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导引下走一条融通古今的革新之路。

一、用孩子的生活激活古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应在课堂上营造出古典的氛围(包括教师个人的着装和言谈举止),认为只有这样才切合古诗“古韵”的特点。其实,古诗教学不是越“古”越好,无论如何,古诗都难以回到它的原创年代。古诗的生命不在对过往的回溯,它应该活在当下,在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撞击中复活!古诗教学不是把孩子们硬地拉回历史,而是让古诗款款地走向孩子。

也许,台湾张曼娟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讲解古诗十九首中的《涉及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那远离故乡挥别情人的游子,因为一朵江上的芙蓉花停下匆忙的脚步,他涉水而过采下花来,这才想到他思念的那个美丽的身影,已经不在身边,已经相隔遥远,这朵花是送不出去了。

只因为喜欢一个人,你总是要重复地为她做同一件事,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心中被喜悦所充满,哪怕她已不在你身边,你还是得臣服于爱的习惯。然后,你意识到一切已经改变了,于是,你不知所措,任悲哀席卷而来。

我问孩子们:“这样的感悟你们可以理解吗?” 他们摇头。这首诗何其古老,他们又何其年轻。

我微笑着,对他们说故事。我说你有个好朋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你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妈妈不准你们吃冰,可是,你们每天放学经过便利商店,就会跑进去一人买一支冰来吃,一边吃一边走回家。有一天快回家的时候,你的好朋友忽然喊你的名字,大声地说:“再见!再见啦!”你觉得有点怪怪的,但你没想太多。第二天,他没有出现,放学的时候,你终于去问老师,他为什么没来?老师说,他已经跟爸爸妈妈搬去上海了啊,你不知道吗?你愣愣地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反应。那天,你像往常一样,走同样的路回家,经过便利商店的时候,你走进去,打开冰箱,拿出两支冰来,一转身,才发现……你的朋友真的已经离开了啊!

孩子们很安静,他们眼中的顽皮、促狭消失了。事实上,他们显得太沉默了。这沉默使我确信,他们对这首古诗能够感同身受。

二、因循古诗词的特点展开教学

目前古诗词教学的一大短板在于,忽视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以教学现代文的方式讲授,现代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等条分缕析的做法被转加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使古诗词教学充斥着说教和理性分析的色彩,难得其味。因此,古诗词教学应立足于诗词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审美规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1、整体的模糊把握。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一首古诗,我们未必字字理解,但它就是打动了我们,这种感动有时能说出来,有时又无以言装。在某一时或某一地,受到某种触发,它如神明一般浮上心头,它所传达的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思。可见,一首古诗对心灵的触动,不是凭借单个字词,而是这首诗所氤氲着的独特的整体氛围。

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脍炙人口的名唏时,被唤起的常常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混合感受,而不是单一的、语言可以明白道出来的感受。古诗所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语境,让读者驰骋其中,自由意会,情感不断扩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应少一些逐字逐句的分析,少一些深挖细掘的讲解,少一些刻意拔高的升华。教者要有一双俯瞰全诗的慧眼,穿透语言的外壳,越过纷繁的意象之林,找到情感暗涌的泉眼,然后以此设计出勾联上下、贯通内外的开放性话题,以话题的方式展开教学。孙双金老师执教《泊船瓜洲》,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可以概括全诗思想内容的一个字来。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让学生知道作者“靠家近,应该还”;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风江南,作者“离家久,更该还”;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知道诗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打开,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亦如花朵在孩子们心中次第绽放。

2、运用造象的艺术。

有位教师执教三年级《咏柳》,对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被问呆若木鸡。

无独有偶。有位教师执教《望庐山瀑布》,开课伊始便抓住“紫”做文章:李白为什么说香炉峰升起的是紫色烟雾?你见紫色的烟雾吗?“紫”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然后由“紫”讲到李白的道教文化背景,下承“疑是银河落九天”,最终将主旨落到李白访仙问道的人生观上。

“诗有妙语,非关理也。”这种理性分析显然毫无乐趣可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见”,就意味着古诗欣赏靠的不是抽象逻辑,而是直觉思维,是想象。“山色空蒙”“烟笼寒水”“大漠孤烟”,读到这些字眼,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写意山水画,感受迷离、幽远、阔大,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象”上做文章。“象”是语言作用于读者感官之后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情景,是连续、融通“言”与“意”的桥梁,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线牵的红娘。面对一首古诗,教师应该有点诗情画意,有些浪漫的想法,头脑中应该有着种种的“象”,然后才是思考如何教学。

古人特别擅长以读造象,解诗讲究一个“吟”字。其妙处在于以顿挫的吟诵声作用于耳,激起大脑的,产生与诗情相洽的情感,从而入乎其内,神游八荒。今天的语文老师,在诵读上是否具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般魅力?——“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据笔者观察,老师们还需在诵读的技能上下番苦功,平时多多练习,尽量让自己的朗读能呈现一幅画画、激起一种情感、带入一种情境。

除了读之外,读者可做必要的讲解和铺陈,以言造象;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用音画创设情境,建立境象。

3、开放的结构设计。

古诗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凉州词》,既有人读出慷慨雄壮,也有人读出非怆感伤。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诗,有人认为“原上草”象征卑微,比喻小人;有人认为这烧不尽的野草寄托了诗人倍加珍视的“萋萋满别情”的友情;也有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对顽强生命力和新生事物的赞颂。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具大弹性,读者根据性情各取其意,所以古人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一个开放而非独尊一统的过程,是浸润而不是灌输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李白的《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时,没有采用赤步赤趋的线型设计思路,而是以块状的方式推进教学,几乎每一个板块都没有细密的牵引,也没有所谓固定的答案,学生自主生成的空间非常大。初读全诗后,让学生默默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补充作者写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皓月朗照下的洞庭美景,还领着我们走了千年前的那个故事之中。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三读古诗,和学生聊一聊诗与音乐:如果给这首诗配乐的话,你是选择轻快的还是忧伤的,是铿锵有力的还是沉郁低回的?是琵琶演奏的还是钢琴演奏的,抑或其他的器乐?三个大的教学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如同放射将的触角慢慢地伸向学生的情意世界。

可能有人担心,这样开放的设计,没有统一的认识何以了得?教学是不是很没“安全感”?

余秋雨先生讲他儿时学李白《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他以为是一位帝王站在白云上端向人们挥手致意,此后多年都这般认为,而且感觉很美妙。其实,对于一首古诗,只要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放下应试的思维,学生即使想“歪”了、想“出轨”了又有什么值得沮丧和懊恼的呢?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终有一天会明白。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生命,不在于教师是否锱铢必较,而是看学生是不是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学修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或几代教师与传统文化都有隔膜。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爆炒”或“拿来主义”,很少见到某一位教师对某一首古诗词有切己的、能与当下生活发生关联的解读。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技术性的招式,而无摄人心魄的、切入诗词骨髓的真情实感的流淌。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之所以上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我想他本人一定在这首词里醉生梦死过,他为了破译纳兰性德的心灵密码,一定披荆斩棘、百转千回无数个轮回,在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与纳兰,与自己相遇了,从而课堂如画卷般展开。

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诗学修养是一个长期熏染的过程,如果没有平日里不间断地对诗词的阅读与揣摩,要想在课堂上教得风生水起几乎不可能。我曾见过一位老师,他多年来致力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到了五年级期末,他以“填词”的方式为学生写素质评价语。我们姑且不论他写的词如何,但至少他能提笔来写,而且写得有模有样,这是很多教师都做不到的。后来,我又看了他的学生的作品,无论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都写得生机盎然,特别有“范”儿。一个勤读诗词、能填词的老师,我想他的诗词教学一定不会差。

为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老师们还需要读一点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比如《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通过读这些书,可以获得阅读古诗词的基本常识,知晓一些解读路径。虽然这些知识不可能照搬到课堂上,但对我们进入诗境、触发教学设计是大有裨益的。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平台的构建 篇3

【摘 要】随着图像压缩编码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逐步迈入移动化,在特定场合下,如自然灾害地质查询,边防空中监控等,需要突破物理上的二维限制,借助小型无人飞行器和无线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低空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本文构建了基于Linux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完成了基于无人飞行器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的初步工作。

【关键字】视频监控系统 嵌入式系统 Linux 软件开发平台

一、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减的,适用于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可从功能和性能两个层面来衡量。

首先,在功能上,它是以应用为中心的专用系统,区别于个人计算机等通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面向的是行业中的某项应用,因此嵌入式产品的个性化很强,软硬件结合非常紧密,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针对硬件做出移植或者优化。例如,本系统隶属于无线视频数字监控产品,并且以无人飞行器为载体,完成特定场合下的视频采集与实时传输等功能。在搭建本系统的软件平台时,需要根据需求选取合适的操作系统,并根据硬件方案进行驱动的移植和开发。开发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到底层硬件的性能和实际运行情况,如根据无线网络传输情况,动态调整视频压缩质量等。

其次,在性能上,嵌入式系统资源受限,软硬件必须是可裁剪的,另外嵌入式产品结构紧凑,用途固定,因此在成本、体积、功耗以及可靠性上也必须严格考究。以本系统为例,整个系统以小型的无人飞行器为载体,在硬件设计上须采用核心加扩展的方式,核心板的体积要做到尽可能的小,以安放在飞行器内部,而摄像头以及CDMA模块则通过扩展的方式,结合飞行器本身来进行整合。另外,虽然资源的受限使得核心板上自身所拥有的内存和Flash芯片容量不会太大,但可采用基于扩展的设计,如通过外接SD卡的方式来转储相关的数据(如用作存证的视频数据等)。在软件层面上,需要对移植的Linux内核做出剪裁,根据系统本身的需求量身配置,以使最后编译产品的内核映像体积最小。应用程序开发,如视频采集与编码模块,也需注意保证程序运行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因为软件因素带来的断线,内存溢出,死循环等错误。

二、 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软件组成

一个嵌入式 Linux 系统从软件层次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层次[3]:1. 引导加载程序:即Boot Loader程序。2. Linux 内核:特定于嵌入式开发板的定制内核以及内核的启动参数。3. 文件系统:包括根文件系统和建立于 Flash 内存设备之上的文件系统。4. 用户应用程序:特定于用户的应用程序。

典型的嵌入式Linux系统存储设备的空间分配如图1所示。

在本系统中,选用一块32MB的NOR Flash存储芯片,用于存放引导加载程序,Linux内核和包含应用程序的文件系统。其中,引导加载程序和内核的占用空间分别规划为256KB和2MB。下面各小节详细阐述了嵌入式视频服务器上软件平台的构建过程,这个基本的软件运行平台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基础。

三、 嵌入式视频服务器软件平台的构建

1 系统开发模型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两大特点是分布式开发以及交叉编译。鉴于嵌入式系统资源受限的特点,不能在嵌入式产品上直接进行开发,而是选择硬件和软件资源丰富的宿主机进行分布式开发,通常是PC机,而嵌入式产品作为目标机。由于两者的硬件体系结构一般不相同(如本系统,宿主机基于x86,而目标机基于ARM),因此在宿主机上开发的程序需要经由交叉工具链进行编译和链接,最后通过通信手段送至目标机上运行。本系统的开发模型如图2所示。

在本系统开发中,宿主机和目标机有三种通信手段:

1. 串口通信。用于两机的信息交互,在经过波特率等属性协商后,目标机上的信息经由串口输出到宿主机的串口客户端进行显示,反馈给用户,同时用户也可通过串口客户端输入相关的控制命令到目标机上,用以操纵目标机上的软件参数及流程。

2. JTAG通信。用于裸机上的程序烧写,宿主机可通过Multi-ICE仿真器与目标机上的JTAG调试接口相接,通过调试代理,将制作生成的引导加载程序映像串行烧写至目标机Flash芯片中;

3. 网络通信。制作好的内核以及文件系统映像一般体积较大,可先通过网络下载到目标机内存中,再通过已做好的烧写程序和驱动进行脱机烧写,这样可大举提高烧写速率。

因此,基于本系统的开发模型,在宿主机上需要首先搭建好开发环境。

2 主机环境的搭建

本系统开发中,宿主机上选用的开发环境为Fedora 19。主机环境搭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4]:交叉工具链的安装,TFTP服务器的配置以及NFS服务器的配置。

1. 交叉工具链的安装。

嵌入式交叉工具链由一套用于编译、汇编、链接、二进制工具及库的组件组成。主要包括了编译器arm-linux-gcc,汇编器arm-linux-as,连接器arm-linux-ld,二进制工具如arm-linux-nm, arm-linux-strip等,基于交叉编译的库glibc等。

交叉工具链的选择上,一般需要根据编译目标的版本,选择既有的成熟工具链。工具链和被编译对象的版本匹配很重要,否則容易引起因为兼容性导致的编译问题。在本系统中,使用Freescale公司提供的成熟工具链,用于对3.10.1版本的内核进行编译。其中,编译器版本为4.1.1,GNUC库glibc版本为2.9。安装过程如下:

(1)建立工作目录

[root@localhost ~]#mkdir /root/MX27project/

(2)将交叉工具链压缩包拷贝至工作目录并解压

[root@localhost MX27project]#tar xjvf gcc-4.1.1-glibc-2.4.tar.bz2

(3)导入环境变量使工具对shell可见

在/root下的.bash_profile最后,加上:

export PATH=/root/MX27project/gcc/arm-linux/bin:$PATH

2. TFTP服务器的配置

TFTP协议基于传输层UDP协议,是用来下载远程文件的最简单的网络协议,在开发过程中主要用于获取内核映像及文件系统映像。通常在目标机上运行的引导加载程序中,包含有TFTP的客户端,因此需要在宿主机上配置和开启TFP服务器。TFTP服务器的核心配置过程如下:

建立TFTP服务器根目录

[root@localhost MX27project]mkdir /tftpboot

修改TFTP配置文件

主要对/etc/xinetd.d/tftp做出修改,在service tftp中,将disable设置成no,将server_args设置成-s /tftpboot

打开TFTP服务器

[root@localhost MX27project]chkconfig tftp on

[root@localhost MX27project] /etc/init.d/xinetd restart

3. NFS服务器的配置

通过NFS可以在宿主机和目标板之间共享文件,目标板通过挂载NFS文件系统能直接运行位于宿主机上的用户程序,省去了Flash烧写的过程。因此,NFS文件系统是开发态使用的根文件系统。在宿主机上配置和开启NFS服务器的主要过程如下:

(1)配置NFS服务器

配置文件是/etc/exports,设置内容如下:

/nfsroot 192.168.1.*(rw,sync,no_root_squash)

其中,/nfsroot为NFS服务器的根目录,192.168.1.* 为允许挂载该NFS服务器的IP,rw,sync,no_root_squash表示服务器访问限制。

(2)启动NFS服务器

[root@localhost MX27project]service nfs start

3 RedBoot的移植

移植的总体思路为:先添加硬件开发平台相关硬件的驱动代码支持(已提供),然后在配置文件中添加目标平台,指定包配置,进行代码树的构建和编译,最后将生成的redboot映像烧写进系统Flash芯片中。

4 Linux内核的移植

就嵌入式Linux系统而言,有各种体系结构的处理器和硬件平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硬件平台并做一些移植工作。由于Linux内核具备可移植性的特点,并且已经支持了很多种目标板,可以从中找到跟自己硬件平台类似的目标板,参考内核已经支持的目标板来进行移植工作。这里选用的Linux内核是针对Freescale i.MX27参考开发平台的Linux Platform Support for i.MX27,内核版本号是Linux 3.10.1。

内核剪裁,配置和移植的主要步骤如下:

解压内核,修改顶层Makefile。

修改或添加相关代码到内核源码树中。

配置内核。

在内核源码根目录下,键入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现内核配置界面,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内核的剪裁配置。

编译内核。

配置完毕后,保存退出,在内核源码根目录下,键入make zImage命令进行内核的编译。编译成功后,在arch/arm/boot目錄下会生成zImage内核压缩映像。将zImage放置在前面配置好的TFTP服务器根目录下。

烧写内核到Flash芯片中。

启动嵌入式视频服务器系统,进入RedBoot命令模式,设置系统及宿主机IP地址为同一个网段:

ip_address –l 192.168.1.2 –h 192.168.1.1

首先,从宿主机上下载内核压缩映像到系统内存中:

load –r –b 0x00100000 zImage

然后,将内核映像烧写到NOR Flash芯片中:

fis create –b 0x100000 –l 0x200000 –f 0xC0040000 kernel

其中,规划内核占据的Flash芯片偏移起址为0x40000,大小为2MB。

5 文件系统的制作

为建立根文件系统,首先需要遵照Linux文件系统的架构,建立必备的空目录树,如bin及sbin目录用于存放二进制执行文件,etc目录用于存放配置脚本,lib目录用于存放程序运行所需要的动态库,dev目录用于存放设备文件等等。然后在相应的空目录下填充内容,如编写启动脚本rcS放置于etc目录中,将交叉工具链中提供的库拷贝到lib目录中,建立必备的设备文件放置于dev目录中,而对于二进制执行文件,如果是用户自行添加的应用程序,可直接放入bin目录中(或sbin目录中),如果是内置命令,则可借助开源的第三方软件生成,本软件开发平台利用开源软件BusyBox。

四、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无人飞行器视频监控系统基本软件平台的搭建过程。首先分析了典型的嵌入式系统的特点,结合Linux操作系统的优点,为系统选择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然后讨论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软件组成,并针对组成成分进行无线监控设备软件平台的构建,包括了主机环境的搭建,RedBoot的移植,Linux内核的移植和文件系统的制作等,为后续无人飞行器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宗德, 嵌入式ARM系统原理与实例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Dejan Milojicic, Embedded Systems, IEEE Concurrency, 2000, Vol.8.

[3] 詹荣开, 嵌入式BootLoader技术内幕, IBM DW, 2003.

[4] 韦东山,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流域水质远程监控系统构建探讨 篇4

关键词:水质,远程监控,系统构建,水质自动监测

0 前言

2 0 0 1年水利部决定开展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和示范建设[1];2004年规划用5年时间对选择的40个试点城市进行建设;2008年起计划在5年时间内逐步进行推广,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启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全面建设[2]。上述管理系统建设中均将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水质直接关系到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质实时监控则是水资源管理的耳目和依据[3]。目前,全国主要水系的诸多重要河段相继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河流水质自动监测越来越成为国家和流域机构管理水质的重要手段。及时总结探讨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与应用经验,对今后水质远程监测监控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流域层面提出了一种建立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的模式,以期对即将开展的大规模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1 水质远程监控系统概况

1.1 概念

远程监控是指本地计算机通过网络对远端的设备进行监测与控制,工作人员不必亲临现场就能了解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向其发送控制指令,从而达到与现场人员操纵设备同样的工作效果[4]。远程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水利、渔业、能源、医疗和制造业等。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是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WQMS)为核心,通过在1个水系或1个地区布设若干个有连续自动监测仪的监测站,并由1个中心站控制若干个子站,实时监测水质污染综合指标和特定指标,同时能获取监控现场视频,从而实现对该区域水质污染状况连续自动监测,形成一个连续的自动监测控制系统。

1.2 发展现状

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已有相当规模的应用,并被纳入网络化的“环境评价体系”和“自然灾害防御体系”[5~7]。我国对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期,我国水利系统和环保部门相继在全国部分重要水系建立了一些水质自动监测站。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珠江、太湖、巢湖和滇池等主要江河流域和湖泊建成7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8];此外在大型的水利工程中也将水质自动监测站作为配套系统进行建设,如东深供水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9~10]。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 流域水质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架构

2.1 系统总体框架

流域水质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框架区分为流域内部和外部2种系统结构。具体又细分为4个层级,其中现场站级、托管站级、监控中心级组成内部系统3个层级;外部系统主要为上级主管和社会公众级,为第4个层级。总体框架结构见图1。第1级为现场站,主要由水质监测仪和摄像仪组成,建于代表性的重点水域,实时采集水质、视频等信息。第2级为托管站,每个现场站均有1个当地水质监测机构托管维护与管理,控制系统建设于该机构中。第3级为监控中心,通过Internet有线网与多个托管站相连,获取各托管站上报数据;同时监控中心也与各现场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互联,实现与托管站共同远程管理和监控;监控中心还通过Internet网负责与公众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因此监控中心是系统的核心部门,是信息汇总、实时监控与信息发布的中心。第4级为普通公众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与监控中心连接获取水质监控信息。

水质实时信息和重点水域现场实景视频由现场站的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现场摄像仪及其它信息源采集获取,经由信息传输系统,通过Internet公网、电话网、卫星或微波通信等方式直接传送到监控中心;也可由托管站定期向监控中心传输水质信息。监控中心向监控人员、决策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传达监测信息或向社会公众发布监测结果;监控人员和领导还可针对异常情况提出应对方案,由监控中心向信息传输系统发送反馈干预指令,由现场站执行后得到反馈控制,从而及时应对突发的水质污染事件。

2.2 系统逻辑结构

监控系统逻辑结构见图2。水质、视频等数据经信息采集传输系统上传至监控中心,存贮于数据库服务器中的相应数据库。监控中心内部建立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连接有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主服务器等硬件设施设备,为水质监控管理软件平台系统提供支撑。软件体系包括信息发布、数据处理分析和控制等子系统,并通过监控中心监控大屏幕显示上传的实时信息,获得直观的效果。监控人员、决策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还可通过监控中心软硬件平台得到很好的交互。社会公众也可及时获取政府发布的环境信息。

数据库服务器建设有地理空间、水质、视频等数据库及其它可能的数据库,与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一起构成整个监控系统的支撑层。其中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其它数据提供空间定位支持,是水质等数据可视化的空间定位基础,对监控决策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3 系统功能

2.3.1 基本功能需求

流域水质远程监控系统具有以下7方面基本功能需求:水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存贮、现场视频服务、水质数据统计评价、预警报警、地图服务、远程反馈控制和信息发布。具体需求分析见表1。

2.3.2 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初步设计6大基本功能,分别为水质信息、视频信息、地图服务、远程控制、信息发布和系统设置,系统功能逻辑图详见图3。

水质信息功能包括实时监测数据的多种方式显示、水质报警,以及水质数据分析、评价及报表生成等多项子功能。视频信息功能包括对视频信息的实时控制显示及回放等功能。地图服务功能主要提供监控点水系地形浏览、点位管理、图层控制及监像仪、云台、镜头的动作或对系统配置进行操作。

2.5 系统监控参数

水质自动监测仪器仍在发展之中,欧、美等国均有一些专业厂商生产。目前,较成熟的常规项目有:水温、p 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氧化还原电位(ORP)、流速和水位等[11];常用的监测项目有:COD、高锰酸盐指数、TOC、氨氮、总氮、总磷;其它还有: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活性氯、TOD、BOD、UV、油类、酚、叶绿素、金属离子(如六价铬)、藻类测定(荧光法)、生物综合毒性测定等。选取的水质参数应有时空代表性才能真实反映水体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和可能,保证重点,选择性地确定所需项目。应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12]。

2.6 系统组织与管理

流域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组织与管理,应本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与当地机构共同合作及共建共管的原则,组成流域重点水域水质监控网络。监控中心设于流域监测机构,其上级主管是流域水资源保护行政部门。流域监测机构分别与现场站建设的当地涉水机构组成协作单位,与各自所辖现场站共建共管,并将当地机构作为托管站。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紧缺、水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挑战。近年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又时有发生,对用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水质监测要树立为监督管理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加强和完善监督性监测”的水质监测新模式,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备、反应迅速、覆盖江河流域的现代化监测体系,为监督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水质信息服务。流域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水质现代化监测的必然要求,可以实现实时、在线、连续和同步监测,从而大力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并实现逐步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迈进,以更好地保护好水资源,维护好河流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学民,梅锦山.关于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试点项目的几点看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49~50.

[2]田灵燕.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即将全面铺开[J].中国水利,2007,(3):62~63.

[3]黄茁,曹小欢.流域管理中水质监控技术发展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26(2):1~4.

[4]赵明光,赵维铎.现场总线在基于Web的CNC远程监控中的应用[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6):44~46.

[5]王丽伟,黄亮,郭正,等.水质自动监测站技术与应用指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12.

[6]董福来,王栋枝,徐淑英,等.国外城市污水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系统述评[J].环境保护科学,1991,17(2):21~24.

[7]曾勇,陈希媛,渠康,等.水质监测新技术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12.

[8]翟崇治,向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9]白俊泽.东深供水工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简介[J].水利水文自动化,1998,(2):32~35.

[10]吴光红,李万庆,郑洪起,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监测站网规划[J].水资源保护,2005,21(3):22~24.

[11]禹雪中.数字流域中的水环境信息化关键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4):47~49.

如何构建团队的“动力系统”? 篇5

一、“自动自发” 文化的营造――构建组织驱动力的环境层。

加雷思•摩根在《情景管理》中说到:“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读懂”他们进行组织和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一个管理者不能仅仅去“读懂”环境,我想更应该积极发挥主观性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环境。我们团队里很多人习惯于在被驱使下才去工作,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国家干部,跳槽到摩托罗拉公司工作。结果上岗后的半个月竟然无所事事,等他去问上司他的工作是什么时,上司问他:“入职时难道不了解岗位职责吗?如果了解,那就按照岗位职责去做事情。”后来他被摩托罗拉公司解雇了,摩托罗拉公司称,他们不需要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人。营造一种“自动自发”环境的关键首先要从管理者开始,现实中我们很多的管理者习惯于“上侵下职”,久而久之下属变的无事可做,而自己却累的得了心脏病!一个字――累!建立起“自动自发”的文化氛围,管理者要善于领导,要让每一个个员工都能够自觉的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是管理者最主要的职责,也是管理者自我解放的唯一途径!

二、中坚力量的甄选与辅导――构建组织驱动力的核心层;

我们习惯于将张瑞敏先生称着是“海尔的灵魂人物”,把柳传志先生称之为‘联想的教父”,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对领袖的英雄式崇拜,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企业或一个团队驱动其向前发展的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两个灵魂人物,关键的还是团队构成的中坚力量,比如部门的主管、经理、事业部本长、精英员工等一些中坚的力量,正是这些中坚力量与您走的最近,承接着基层与你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最有效的执行企业领袖的指令!作为一名管理者,有意识的培育中坚力量,甄选合格的中坚力量,提升其能力,充分的给予授权,让其真正成长为企业发展系统的坚实基础,

现今是一个合作分工越来越明细的社会,人们正感叹社会英雄人物的诞生的缺少,而我们更期望的是能够产生更多的英雄团队!

三、知识与技能辅导系统的建立――构建组织驱动力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层;

一个组织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想处于不败之地,惟有不断的学习!作为管理者要为组织与团队建立起一个知识与技能辅导系统,建立起一套不断完善的培训与学习体系,建立学习性组织。管理者要解放自己,首先是必须让下属能够承担起必要的任务,当然你要确保你的下属有承担重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取得,一方面在于员工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管理者是否有意识的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一套完善的培训系统对于员工来说好比战斗机与空中加油机,要保持战斗机的持续战斗能力,一定要确保加油机系统畅通!我们也期待未来在讲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监督的时候能另外添加上一条:辅导!

解放自己,在确保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追求“无为而治”方是团队管理者至高的境界!建立团队“动力系统”,还管理的简单化,每一个管理者应该不断的追求!

统计信息系统构建概述 篇6

【关键词】统计;信息系统;构建

众所周知, 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统计数据, 只有通过建立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统计数据库和先进的网络通讯系统, 实现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数据转换、资源共享, 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资源优势, 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 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所以,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1.统计信息系统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统计工作管理体系

在当前条件下,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日益多样化, 如集团、总公司、公司、子公司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统计工作管理体系。一是组织体系确定各级统计工作责任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员。对于集团公司尚应建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本单位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行政一把手担任, 以加强统计管理力度。二是各级职责应明文规定。三是制定统计工作质量标准。四是加强统计考核,明确奖惩条文, 并严格执行。

1.2建立统计指标体系

首先应满足领导层对企业决策、发展、改革的需求, 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 还应满足上报统计报表、统计调查数据的需求。指标分类, 应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通常应包括完成工作量指标、产品产量指标、成本指标、合同管理指标, 销售指标、销售收人指标、利润指标、库存指标、消耗指标、采购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内外信息、固定资产等。

1.3确定报表格式、种类

报表格式的确立, 如国家有标准报表格式, 应采用国家标准报表格式, 如企业需求指标, 其格式由企业自行设计。报表的格式设计, 应明确、简洁、适用, 报表分类应适合企业运行体制, 能够达到需求目的, 还应满足电子统计平台程序文件编制的需要。

2.建设信息系统必须要先确定统计流程

2.1建设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要具备5个前提条件

一是企业要确定一个部门, 赋予其信息化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 促使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 形成办公“一盘棋” 的格局。 二是要有统计分类的统一标准, 例如:统一的单位编码(即单位身份号) 、分类标准等, 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 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用户操作的信息化处理流程。四是建立完善的網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之一, 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 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操作系统, 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统计软件。

2.2统计工作流程的建立

统计工作流程是在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 它是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处理的全过程。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数据安全控制→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从人工作业向建立完整的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跨越, 是一次飞跃。统计数据采集的实现, 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 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实现信息的网上直报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 加快数据传输速度, 解决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统计数据处理的应角程序, 应由专业人员根据企业生产特征和要求进行编制、试运行。并做到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统一文件格式 统一实行统计“ 一套表”制度, 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 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 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统计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 由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 可做到路径清晰, 便捷通畅。

3.电子统计平台中数据的安全性

统计工作关系到企业商业秘密, 必须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来保证统计数据的安全可靠。一方面利用计算机防火墙技术, 另一方面应设置一定权限, 不同的使用者(用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权限和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一般来讲, 本部门的使用者, 只可填报和查阅本部门申报的报表, 其它部门的报表不仅看不到内容, 而且根本不知道其它部门要报什么样的报表。总部领导层和总部统计工作职能部门, 才可查阅综合报表。报表的查阅, 应确定人员、密码, 这才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4.系统的总体设计

分析工作流程, 构建总体框架, 确定报表的上报和查阅的安全、保密措施, 初步设计出具有个性化、人性化而且美观的操作界面, 划分模块、制定接口标准等。主要功能:系统管理、部门设置、用户设置、报表设计、流程设计等。

总之,除上面之外,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认识水平, 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随着抽样调查为主的新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各种普查、抽样调查相继展开以及统计范围扩大, 报表的增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 我们统计部门不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 将难以适应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从统计部门内部讲, 按统计流程设置的内设机构, 也必须以信息共享作为基础, 才能充分发挥机构设置的优势, 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邵建利.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

[2]张泽厚,袁卫.统计学前沿发展建设[M].中国统计.2003.

[3]马玉敏.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M].内蒙古统计.2002.

利用GPRS构建GPS监控系统 篇7

关键词:GPS,GPRS网,监控系统,通信网络

目前通信网络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在不便布线的地方多采用无线网络通讯方式。主流的无线网主要有GPRS公网方式、MESH无线局域网方式、数传电台通讯方式等。在这几种通讯方式中,GPRS公网通讯可以节省初期搭建基站的造价费用,使用时租用费用低,以移动方式办公,不受地域因素制约,MESH无线局域网和数传电台通讯方式不需要缴纳营业费,但初期搭建基站的一次性投入较高,它们在传输速率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台通讯方式虽然在专网通讯网络中因价格低而易于被人接受,但是它的扩展性较差,并且要受区域限制和可用频率的限制。现对监控系统通讯网络所采用GPRS方式加以介绍。

1 GPS

GPS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陆海空三军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研制的新型导航系统。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功能。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GPS的定位原理实质上就是测量学的空间测距定位,利用在平均20 200 km高空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上的24颗卫星发射测距信号码和载波,用户通过接收机接收这些信号测量卫星至接收机之距,再通过一系列方程演算,便可知地面点位坐标。

2 GPRS技术概述

GPRS是目前解决移动通信信息服务的一种较理想的、业务,它以数据流量计费,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速度快等优点。GPRS的推出,为行业和企业用户开展无线办公提供了基础设施平台,为推动移动办公的应用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GPRS的出现为企业和行业用户开展无线办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但是GPRS网络的使用也有局限,需要运营商在使用地区实现信号无盲区覆盖。那些信号不好的地区,需要与运营商协调,对GPRS网络进行信号加强。如果该地区根本不存在GPRS网络,建议采用其他通讯方式。GPRS技术特点表现在通讯范围广、数据传输速率高、移动性好、兼容性强这几个方面。

3 GPRS布网方式

3.1 公网固定IP连接

中心采用ADSL等因特网公网连接,采用公网固定IP服务。此种方案先向因特网运营商申请ADSL宽帯业务,中心有公网固定IP。DTU直接向中心发起连接,运行可靠稳定。

3.2 专网私有固定IP广域连接

中心采用APN专线,所有点都采用内网固定IP客户中心通过一条APN专线接入移动公司GPRS网络,双方互联路由器之间采用私有固定IP地址进行广域连接,GGSN和移动公司互联路由器直接采用GRE隧道。为客户分配主用的APN,普通用户不得申请该APN。只有用于GPRS专用网的SIM卡才能进入专网APN,这样防止其他非法用户的进入。

3.3 两种连接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使用私有固定IP地址的专网连接,GPRS信号上传时采用APN专线,由专门的接入点直接访问移动公司的服务器。调度室与移动公司之间采用光纤专线连接的方式,无需经过其他由节点的跳转,且不经过因特网中转,所以在实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比使用固定IP地址连接的公网有了大大提高,但是服务费较贵。

4 车载硬件和监控网络构成

根据市场现有硬件资源,可由工业嵌入式主板、GPS接收机、GPRS模块、液晶屏等构成车载GPS监控硬件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

上述硬件方案只是利用GPRS众多方案中的一种,这种方案能够很快成型,从而被推向市场,其中一些电路原理图(如电源等)不再赘述。

上述车载硬件、因特网公网固定IP以及计算机和相应软件可构成GPS监控系统。系统车载硬件设备通过读取天空中卫星的星历数据,在GPS接收机中解算出该设备所处地理位置的经度、纬度、速度等信息数据,并通过串口传送给嵌入式计算机。该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成通讯协议所规定的数据格式后,再通过GPRS网络把数据传送到监控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数据按照一定格式贮存于数据库服务器,同时也被监控中心内其他被授权的计算机读取。其中台计算机可以作为监视机,通过局域网访问数据库服务器读取所有需要监控的设备数据(包括设备型号、操作人员、设备状态,设备所处位置经度、纬度等),并在相应的电子地图中显示。该监控系统硬件通讯示意图如图2.

图2是利用GPRS技术组建的无线通信网络,随着控制区域的变化,可能会需要移动公司加强盲区信号。在GPRS网络里,如果要添加新的设备,只需要在新设备中添加一个卡号即可。

5 应用领域

用GPRS构建的GPS监控系统,根据现场环境适当扩展后可应用于矿山、公交、急救和安防等方面。

参考文献

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构建与管理 篇8

一、现代智能监控系统及其发展历程

智能监控系统是指将现代科技技术和设备运用于特定场景区域, 进行特定监视, 并把监视到的信息以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监控者, 同时实现或一定程度实现监控者的目的或意图。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智能监控系统逐渐形成成熟的模式, 因为它克服了传统监控系统时效性差、实时性差等弊端,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之中。

智能监控技术与计算机视觉紧密结合, 使得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不需要人为干预, 完全依靠计算机自动分析感知器记录的视频序列图像, 对指定场景中对象的定位、识别以及跟踪的目的, 并以此分析和判断对象的行为。同时, 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 因为具有类似人一样的职能, 它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代替人完成某些监视任务。

二、现代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领域

1. 军事领域

我国周边地区并不安定, 及时了解边防区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做出相应决策, 而通过智能监控系统的建立, 获取情报的能力和及时性都会很大提高。

2. 交通领域

近年来, 我国城市的交通系统日益扩大, 私家车的数量也日益增长, 对其的管理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 智能监控系统以其能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的优势受到重视, 并能充分利用道路资源。

3. 物业管理领域

据报道, 盗窃案件的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无论是社区居民, 还是企业, 都更加关心自身和财物的安全。因此, 智能监控系统以其简便性得到应用, 只要在PC机上安装上相应设备就能将监控到的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用户, 从而实现实时监控。

三、现代智能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一个智能监控系统, 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1. 运动目标的检测

2. 特征提取

3. 分类器的选择

目标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从视频序列图像中的变化区域提取出来, 为后续工作做准备。目前常用的目标检测方法有减背景法、时域差分法、光流法等。特征提取是属于模式识别技术的范畴, 特征的有效性和完备性直接影响着识别的效果。目前有很多种特征提取方法, 如指纹、虹膜、人脸、步态等。特征提取之后, 需要使用分类算法对特征进行分类。目前主要使用的典型算法有:K-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隐马尔可夫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或线性判别分析等。选择合理的分类算法也是提高监控效果的关键。

四、现代化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构建

近年来, 现代化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建立越来越完善, 而且主要也呈现出多元化。在此, 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 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

(1) 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的构建基础。它也称为自动存储或检索系统, 即物料搬运和仓储科学中的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因为以成套先进搬运设备为基础, 以高层货架为主要标志, 以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主要手段, 所以它能提供效率高、容量大的科学数字存储, 从而实现现代化企业生产的需求。

(2) 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目前, 在发达国家自动化立体仓库已得到普遍应用。随着物流技术和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已被世界各国主要企业采纳运用, 而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由于具有实时性、便捷性、容量大等特点, 已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自动化仓库监控系统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不仅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支持, 而且需要不断实际应用的检测和经验。

(3) 构建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的作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及时、迅速提供监测目标的各种信息, 可以让监控者迅速做出相应决策, 而在现代企业中则集中表现为:实时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被监控产品的流通、变化信息, 令其能根据公司和产品的情况采取对应的决策, 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降低损失的目的。

2.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1)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它是指一种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智能监控设备, 并能够提供特定功能的结构体系。是以数据服务中心管理的共享资源为支撑, 以应用工具集为手段, 实时地为用户提供远程测控和监视的功能。还利用一些关键技术, 例如机电设备远程实时控制、远程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等。

(2)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现在,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 例如交通、银行等金融场所、提车场, 凭借其所具有的超强的图像处理能力, 以及其都有的技术特色,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自动化生产过程尤其是质量监控中,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现代化,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 并成为企业有机组成结构中重要的环节。

(3) 构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首先, 它能使得大量重复的人力劳动得到解放, 不仅合理配置了资源, 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 在应用于车辆识别与交通管制领域时, 它能对可疑车辆和违法行为进行检测追踪;再次, 应用于现代化企业, 它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产品、财物的安全, 及时对危险人物进行分析并报警, 同时显示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五、现代化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管理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现代化, 智能监控系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反过来, 智能监控系统的防范运用也会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对智能监控系统的管理也会更趋合理与完善, 具体应做到:

1. 合理布置与综合运用

根据自身的需要, 企业应该运用多种智能监控手段, 而不是局限于一种, 例如在仓库中, 可以采用立体仓库监控系统, 而在走廊、入口处采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合理的将不同的监控手段结合起来, 以达到更好的检测目的。

2. 注重技术特色和技术研发

每一种智能监控系统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撑和技术特色, 而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 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智能监控系统技术的保密和特色,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安全, 而且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 企业应该注重对技术的研发, 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六、现代智能监控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硬件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工智能理论的不断成熟, 为智能监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和理论依据。未来的智能监控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 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3D建模的不断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 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空间, 因此, 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眼的结构和功能, 将会获得比二维图像更准确的信息。关于这一方面, 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性研究, 例如ART2, ART2神经网络基于自适应谐振理论, 利用仿生学原理,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眼的构造和功能, 在语音、视觉等模式识别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识别效率与精确度的提高。使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 目的是为了在庞大的监控任务中, 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因此, 除了借鉴人眼的功能获取准备的三维信息外, 还需要更多地借鉴人的思维, 利用计算机, 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理论模拟人类思维, 提高识别效率与精度。

参考文献

[1]许国.自动化立体仓库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2]陈丽萍.企业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监控系统构建 篇9

关键词:家庭调查,数据质量,面访系统,计算机辅助

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多层面的追踪调查,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包括计划生育家庭在内的各类家庭及其成员在经济、社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揭示现阶段家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追踪家庭发展过程中家庭形态、结构、关系和功能的变化特征和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为科学制定家庭发展政策、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给予信息支撑。

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分3类、7种问卷:住户问卷、个人问卷(0~5周岁儿童、6~17周岁青少年、18~59周岁成年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社区问卷(居委会和村委会)。

调查共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多个家庭户,获得了社区、家庭及其成员在人口、经济、社会、健康、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调查采用入户面访的调查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设备主要采用了平板电脑(PAD)和笔记本电脑。此次研究主要是为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构建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因入户面访涉及环节很多,每个环节均会对调查数据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调查的结果,如何提高入户面访的科学性和可控性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调查员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他们所掌握的调查相关知识和计算机使用水平参差不齐,而这次调查技术含量较高,在调查前,需要对每位调查员进行培训。借助计算机手段降低对调查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使得调查更加可行和标准化。

(二)质控过程效率低下

本次调查是一项需要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的工作,虽然经过培训,但调查员素质良莠不齐,可能会出现代答、虚假答题的现象,导致调查问卷真实性难以保证。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可以通过记录访问的过程数据,审核人员可以模拟还原访问现场,通过对问卷设置较强的逻辑跳转和判断,规避人为判断错误和问卷的不完整性。

(三)纸质问卷的录入和保存问题

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无纸质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直接获取。

二、计算机面访管理系统架构

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几乎涵盖了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全过程,从抽取样本(有关调查抽样功能的系统,本文中不再叙述)、设计问卷、实施调查、审核问卷、整理资料、研究数据这几个步骤均可在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中实现。系统功能包括抽样子系统、问卷管理子系统、面访管理子系统、执行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见图1)。

1.问卷管理子系统在服务器端完成,主要包括问卷设计(标准化问题设计和个性化问题设计)、抽样接口、样本管理、问卷导出等功能。主要目的是根据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要求,灵活地生成电子化问卷,与抽样信息结合,产生带有抽样信息的电子问卷。

2.面访管理子系统在移动终端上完成,主要功能包括用户验证、登录系统;获取带有样本信息的问卷;录入入户调查数据;上传问卷数据;样本维护;问卷修改确认。

3.执行管理子系统在服务器上完成,主要功能包括调查员管理、问卷管理、问卷数据接收、问卷审核、问卷打回修改、与调查员之间消息沟通功能。

4.统计分析子系统在服务器上完成,为管理人员实时掌控调查进展情况提供统计数据。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提取、进度查询、单题统计、交叉统计、汇总统计和对比统计功能。

5.系统管理子系统在服务器端完成,主要包括调查项目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和用户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

三、系统功能特点

(一)运用“过程数据”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面访“过程数据”又名“并行数据”[4],并且电子问卷的完成效率较纸质问卷更好。本研究利用逻辑判断、留痕记录、现场录音、信息沟通等功能,对答题质量、调查员水平、调查问卷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进一步保证电子问卷的质量。

调查过程产生大量数据,国际上对此数据的研究刚刚兴起,国内的学术机构也正努力开发利用,调查过程数据与问卷数据质量管理的研究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有待我们为此付出努力。对于语音文件的识别目前尚未有数字量化的分析系统,需要大量的人工提取和分析,此项工作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研究构建的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计算机面访管理系统于2013年12月在辽宁省家庭追踪调查中试用,样本量1000户;2014年10月在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中全面投入使用,样本量32500户。系统功能、过程管理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并发挥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Biemer,Paul P.Lyberg Lars E.Introduction to Survey Quality[M].Wiley-Interscience,2003.

[2]R.M.Groves,M.Couper.Non-Response in Household Interview Survey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8.

[3]任莉颖,严洁.并行数据与社会调查质量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4(6).

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篇10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及监视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对现场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对工业现场进行本地或远程自动控制,对工艺流程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并为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1]。

SCADA系统以其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运行可靠性、帮助快速诊断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一般意义上的SCADA系统主要结构包括远程控制单元RTU(Remote Terminal Unit)、通讯网络及中心站[2]。

2 项目背景

仪长输油处是经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批准于2005年10月31日成立的二级单位,办公地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所辖仪征―长岭原油管道设计年输量2700万吨,最大管径为864毫米,最小管径为406毫米,总长979公里,东起江苏省仪征市以西的鲁宁线仪征末站,西止湖南省岳阳市长岭炼化。中间输油站六座:赤壁、大治、和县、怀宁、黄梅、无为;计量末站四座:安庆、长岭、武汉,九江;以及怀宁、大冶抢修中心各一处,二十五座线路截断阀室。

2.1 项目需求

该输油处全线在武汉设调度中心一处,负责该处总调度。调度中心要求把六座输油站及四座计量末站PLC监控数据等工艺参数以及报警信息及其它相关信息,通过管理网传输到武汉的管理处调度指挥中心,实现调度指挥中心掌握各泵站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实时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并以动态流程图、参数总表、实时和历史趋势曲线、统计图等形式进行显示。形成集中的监控管理。系统要求以视频形式将显示画面传输给大屏服务器,并显示在大屏中。并要求在网络短时故障并恢复时,系统能够自动重连并恢复,保证系统稳定可靠。以及数据采集冗余功能,保证系统对现场数据采集记录的可靠性。要求数据传输延迟时间在4秒钟以内。系统应具有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安全性。

3 系统设计

仪长线输油处共六座输油站以及四座计量末站。输油站主要流程工艺包括加热炉区、输油泵区、燃料油罐区以及收发球区等,工艺参数数据是施耐德双机备份PLC实时控制采集。人机交互采用Intouch软件实现实时监控组态画面。末站主要包括计量油罐,计量后直接去石化公司,工艺参数数据监视实现和输油站相同。各站除与上游前一站联系外,与其他各站均不相关联。武汉总调度中心实时监视各站现场状况极为不便,调度SCADA系统应实际需求而生。

3.1 系统分析

仪长线调度SCADA系统是远程监控系统,数据通过仪长线管理网传输到武汉管理中心。SCADA系统的架构与实现的文献较多集中在电力行业,其中文献[1,3]较详细的讲述了构建SCADA主站结构以及基本要素,文献[2]提出了一种复式网络结构图,采用电话线组网。但传输速率较差,不适合长距离组网以及在点位数很多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系统。文献[4]提出了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SCADA系统,分析了可靠性以及响应特性,但是没有分析解决远程数据传输带来的网络延迟对系统的影响。本文结合OPC技术,采用Modbus协议实现数据采集,以太网实现数据传输,解决了远程数据高速传输问题。

Modbus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串口)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通过该协议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5]。

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多总线共存时代的信息交互及共享的瓶颈问题[6]。OPC技术有如下3个方面突出优点:开放性(Openness)、高生产率(P r o d u c t i v i t y)、“即插即用”的可连接性(Connectivity)。OPC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取代驱动程序的初衷,OPC能够直接连接现场的PLC,工业网络,数据采集和Windows CE设备,通过快速有效的方式从现场获得实时数据[7]。各种监控应用、控制应用、管理应用等按照OPC协议进行通讯,它们可以通过OPC获取现场的实时数据,也可以通过OPC彼此交换信息。因此OPC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开发平台,任何应用只要能够支持O P C接口就可以即插即用。OPC规范以OLE/DCOM为技术基础,而OLE/DCOM支持TCP/IP等网络协议,因此可以将各个子系统从物理上分开,分布于网络的不同节点上;方便建立分布式控制系统。

综上,采用OPC以及Modbus系统实现的分布式SCADA系统,服务器客户端模式的总体采用C/S架构,图示如下图1:

逻辑上从底向上分别为:现场设备及其数据采集层、服务层、应用层(图1).

●现场设备l及其数据采集层;数据底层,负责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上传。

●服务层;中间数据服务层。集中各站数据,为上层监控提供数据支持。

●应用层;客户端软件实时提取服务器数据实现监控人机界面。

4 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针对仪长线泵站背景及需求,以赤壁站(赤壁站为一大站,较有代表性。)为例来叙述,给出详细的系统方案设计与实施。最后详细讲解了系统集成设计部分。

4.1 系统总体软硬件需求

仪长线十泵站为数据来源,需具备数据采集软件以及数据上传服务器,连管理网交换机等需求。调度中心集中各站数据,实现监控,需监控软件以及数据服务器等设备。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硬件:各输油站点数据采集上传服务器主机及中央SCADA服务主机、交换机及通讯线等。

(2)软件:中央监控软件采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自动化工程中心三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MFIAS(Multi-Fieldbus and Internet based IntegratedAutomation System)基于多现场总线及以太网的集成自动化软件,数据采集软件ModbusDom等。

(3)软件运行平台:MS 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PC机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它具有良好的图形用户界面,以及它的Win32应用程序接口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事实标准,它有高效易用的COM组建、强大的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而且有大量第三方设备驱动程序,可方便地扩充各种硬件。这些使得其得到工业界的认可,监控软件支持运行在WINDOWS NT或XP平台。在点位数目不超过100 000下,监控软件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能满足客户要求。

4.2 数据采集及其实施

数据的采集是实现SCADA系统的基础。所以第一步的数据采集就是要实现数据服务器与各站现场PLC的通讯。采用Modbus协议通过串口模式实现二者的通讯。数据服务主机对下位机PLC数据有依赖性。这是因为我们数据采集软件到PLC的垂直访问特性。采用这种通讯方式,一旦PLC出现故障,数据服务主机将无法取得数据。对PLC主机是双机冗余备份式工作,因此可以采取双机冗余式数据采集。软件通过通信工作站数据服务器主机的两个R S-2 3 2串口分别与互冗余的两个P L C机的Modbus口连接,COM口带宽为:9600bps,数据延迟:500ms;赤壁输油站3000点位(数据类型位WORD),上传到数据服务器时间延迟t=0.5s+3000*8/9600s=3s.数据采集软件读取的实时数据和冗余切换信息实现与PLC的通信。赤壁站数据采集上传事物连接示意图如下图2。

4.3 数据服务主机数据上传

十站现场数据要集中到武汉中央监控室,其数据上传是实现该中心SCADA系统关键一步。远程数据上传到中央SCADA服务器,要实现夸区域、夸总线数据传递,O P C提供了可行性。O P C体系结构也是服务器(OPCServer)和客户端(OPCClient)模式。十站数据服务主机采用OPC Server方式,经由TCP/IP方式上传到管理网络,经路由,上传到武汉中央SCADA数据服务器中,为进一步实现集中做好准备。对于带宽为100Mbps的管理网络,数据延迟主要影响因素是传输延迟。总长为979公里的仪长线,传输延迟t=979 000/300 000 000s=0.003s.工作在现场的数据采集服务器OPC是服务器端,读取设备点位号Item值,采集软件工作画面截图如下图3.

3.4监控软件实施,及数据关联,工艺流程画面组态

中央监控软件的实施是SCADA系统核心的一步。考察10个站点工业现场设备事物及连接方式,及工艺流向平面图,开发具有三维、较好人机界面的组态画面,是监控组态的第一步。组态画面包括了泵站的工艺流程图及控制阀、油罐、风机,加热炉等,包括了输油管道压力、温度及流量值等数据值以及泵区参数以及报警信息;第二步组态,把所有来自下位机的数据与工艺图流程图设备相关联,实施点组态,实现报警点也在这步实现。

首先采用MFIAS软件自带的OPC客户端程序,读取数据OPC服务器上的数据,关联十站OPC Server传输来的数据,经过点组态,画面组态实现数据管理操作。具体流程画面如下图4。

MFIAS具有良好了组态画面设计功能,并可以实现数据库关联操作、报表、历史数据查询功能。调度中心采用大屏显示。5×3块屏采用无缝拼接技术,实时显示监控组态画面。工艺流程经组态,关联数据已经报警、报表功能后,实时运行在监控中心的客户端。大屏显示十站组态画面分辨率为(1024×5)×(768×3),截总画面中赤壁输油站为例,画面显示截图如下图5。

5 结束语

该系统现已应用在该输油管线集中监控上。经过现场试验,该系统能较好的实现中央集中监控任务,满足用户实时性及安全性要求,很好的完成了工业参数的要求,现场试验末站500点,输油站3000点,对各站点总计500*4+3000*6=20 000点位数据内的数据刷新时间t=上传延迟+网络延迟=3s+0.003s=3.003s,满足客户要求的刷新时间在4s之内的要求。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该处生产调度及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为输油处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以中石化仪长线输油处远程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的需求为背景,详细讲述了采用Mobus以及OPC协议构建方案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现场实时监控系统证实了方案的优异特性。

关键词:SCADA,Modbus,OPC,组态

参考文献

[1]项晓春等.SCADA系统及其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0.19(6):19-22.

[2]刘德强.SCADA系统复示网络研究及开发[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4(4):25-28.

[3]张雁忠等.SCADA的系统结构与主站设计[J].华北电力技术,2003(11):42-46.

[4]陈奇志等,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SCADA的系统性能分析[J].铁道学报.2000.22(3):61-64.

[5]王念春.基于Modbus协议的PC与下位机PLC间的通信程序[J].自动化仪表.22,(8):44-49.

[6]吕静,范毅.OPC技术在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中的应用研究[J]兵工自动化,2002,21(5):1-4.

上一篇:英语教师谈英语学习下一篇:智能水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