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提升

2024-08-20

归纳提升(精选三篇)

归纳提升 篇1

什么是归纳本?就是学生自主的准备本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点整理到本子,也可以是对某个原理进行探讨的本子,一般是由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形成。我在必修三包括区域地理的教学时,我在所教2013届和2015届使用归纳本。通过实践和改良,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模式。

一、推行归纳本的思路

归纳本的建设采用先建模、后用模的思路来推进,推行的最佳阶段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阶段。《必修三》的内容是区域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教材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说明区域环境与发展,此时学生处于基本原理学习和答题模式的建构阶段,归纳本起到知识梳理和整理的作用。在复习到中国和世界地理部分时,中国和世界地理只作为新的材料呈现,则可应用归纳本中已归纳原理,对其进行拓展与运用。如将中国气候作为等值线判读方法、影响气候因素的案例。将中国的河流作为流域开发的新案例。

二、使用归纳本辅助教学的主要做法

归纳本的使用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将重要的知识往本子上填,我认为是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过程,教会学生建设和使用归纳本的方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格式,方便后续使用。

由于每个同学自主学习的内容不同,因此每人的归纳本的内容可以不同,但很多时候,归纳本和笔记一样,做完后就束之高阁,不再使用。究其原因是不注重格式,导致后续中查找困难;内容凌乱,条理性、关键词不突出,导致再复习的效果不好;预留空间不足,难以补充和修改。为了方便今后的使用,有必要对格式进行规范。最好开始使用初期就要将规划、格式、模式,告之学生,并严格执行。

归纳本格式介绍:

(1)目录:

目录表预留2~3页的空间,用于每次归纳的知识标题制作成目录表。

根据目录序号进行编页码,以方便今后后续学习中查找。

使用两段式编码。如:教师整理的编号可从1~50,由教师指定题目和序号。自主整理的则从51开始编码,后续自主学习的新内容可自主拟题、归纳和编码。

(2)内容:

要求每个知识点占用1页,要有较大的行间距和预留后续的空间,以方便今后补充和订正。

题目要用红笔写出,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要用双线(彩色笔)表明,方便再次使用时很快地提取要点。

必要的格式规范,会让知识整理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得以形成。

2. 要有步骤的推进归纳本的建设中养成归纳的习惯。

循序渐进的推进归纳本的建设其实是学习方式的养成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归纳本的建设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教师归纳。在课堂中,知识的探究结束后,教师整理好的知识点结构,由学生记录在本上。这个阶段是学生最愉悦,内心踏实的阶段。这个阶段要侧重于归纳本格式、规范的养成。

第二阶段:定向归纳。课堂探究后,由教师拟定题目,课后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自己归纳到本子上。该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几乎是依赖老师,等着老师给答案,因此本阶段要加强归纳本的检查和落实,及时跟踪。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归纳。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本子上。该阶段的推行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效果差距也大,应分层次对待。

3. 对所归纳内容的来源和归纳的方法强化指导。

自主归纳阶段,教师起的作用是引导作用,告知学生归纳的材料来源和归纳本整理的方向,由学生根据材料自主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材料归纳、比较,对知识整合,从而提高地理的能力。

如:归纳的材料来源于课本,练习、试卷。整理的内容为:(1)根据后续的学习查漏补缺,对已经归纳的使得答题结构补充、修订。(2)遇到新的答题结构。(3)相似的考点,整理后,进行比较,寻找异同。

三、归纳本对地理能力的提升作用

1.强化记忆,为地理思维提供基础素材。

地理表象的形成是地理思维的基础,可是表象的遗忘率太高。记忆理论认为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能进入到长时记忆的,所以地理的复习要根据保持和遗忘的规律而开展,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通过听、读、说等形式探究学习后,此时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比较高。5分钟后,立刻换一种写的形式,并借助利用归纳本外部记忆手段,将学习的地理原理规律比较系统整理,能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减少遗忘率。在后续的学习中,如在复习遇到相应的原理的练习,让学生拿出归纳本再从新回顾,可大大地缩短复习的时间,由于知识的重复出现,更有利于知识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为地理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归纳比较,提高地理问题提出的能力。

能否提出有探究意义、有思考价值的高质量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体现。归纳本可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地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平台,因为归纳本的内容大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存在的。

3.建构答题模式,为地理思维提供方向和桥梁。

有关答题结构和答题规范的材料网络中很多,完全可以一次性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背记,学生只是机械留下地理的知识表象,无法对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应用,更谈不上能力提升。

在地理课堂探究中,对情景材料中的图文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后,让学生归纳出所运用的知识点,立即整理到归纳本,可以让所学内容清晰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融会贯通的过程,也就是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

在新的区域学习中,或是练习中,如有遇到相同的地理原理,则回归归纳本的已有的知识点结构,此时的归纳本中的答题结构是作为一种思维的线索来呈现,为思维活动指引方向,提供了原理使用搭建桥梁。

4.查漏补缺,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复习和练习中会不断地使用到同一地理原理,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查漏补缺,整理归纳本中,可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升分析比较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复习的好习惯。

如:有关沼泽地的形成原因知识结构,最早接触时是在必修三的问题研究中出现,此时归纳本中的知识结构的表现为:

(1)夏季东北降水多,多暴雨;

(2)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地下有冻土,地表水不容易下渗。

这只是三江平原形成沼泽的答题的结构,无法成为一个模板通用。当接触到北亚三大河的沿岸有沼泽分布,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游沼泽分布,答题内容就会有所不同,如北亚沼泽要提到有凌汛,非洲的热带草原没有冻土,河流源头的沼泽的成因又不相同。有必要对所建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5.提供平台,提高地理表达的规范性。

目前使用的教辅,内容呈现的很丰富,很多学生上课几乎不在动笔记笔记,更多的是用线条画画重点,导致了学生只能理解地理的原理和规律,但地理的表达的规范性、简洁性和流畅性无法体现。归纳本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书面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

表现在:(1) 在多次的书写和记忆中,地理的术语能很好地通过视觉的刺激而保留下来,提升地理表达的规范性。

(2)通过整理知识,促使一部分学生讲答题要点归纳出来,使得要点清晰化,提高地理表达的条理性,这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

(3)知识的整理过程也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摘要: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形式,归纳本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升华,可促进分析与归纳能力的形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归纳提升 篇2

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从概括对象出发提升归纳概括

能力

众所周知,申论材料纷繁复杂,但是每一则材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都是为了反映某个问题或现象而设置的。而归纳概括则是将这些材料共同反映的某一问题进行提炼、归纳,并加以简明的叙述。归纳概括能力是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中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作答,还关系到其他类型试题的作答。

根据归纳概括的对象不同,此类型的题目可以分成五类,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考生从每个类别出发分别阐述解答归纳概括题的步骤和技巧。

一、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主要内容的概括有两个最简单的方法,一个是概括每段的段意,连接后即可得到整段材料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方法为按照“现状+原因+影响+对策”的公式进行概括。虽说现在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越来越少,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已不再需要掌握,现在概括主要内容的考查经常和贯彻执行题目结合在一起,例如让我们根据材料写一个汇报提纲,或写一个发言稿等,无论是汇报提纲还是发言稿,其实都是对材料中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需要考生灵活运用。

二、归纳概括争议

只要有争议出现,就一定有不同的声音。所以,在概括争议时,先去找正方的观点和理由,再找到反方的观点和理由,通过对正反方观点和理由进行概括找到争议的焦点,写在最前面作为总括句,争议题型的概括也就完成了。

三、归纳概括影响

影响在分类上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对影响进行概括时应先写总括句,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然后把积极的影响写在一起,把消极的影响写在一起,影响类题目的概括就结束了。

四、归纳概括原因

概括的目的一个是在内容上更具有总括性,另一个作用就是使答案更具有条理性,所以我们可以找到材料中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按照主客观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递进的顺序从思想、制度、管理、利益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五、归纳概括概念

对概念的解释是归纳概括题型中比较难的一类题,也是经常考到的一类题,在解释概念时,我们可以按照“内涵+外延”的方式进行概括。所谓内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感知得到的。只要把最本质的特征和外在表现结合在一起,即可完成对概念的概括。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5楼

江西分校(jx.offcn.com)

归纳概括是申论中的常考题型,也是较为简单的题型,中公教育希望所有考生都可以准确把握作答技巧,在归纳概括题上轻松拿分!

文章来源中公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jx.offcn.com/

提升学生历史概念归纳能力初探 篇3

一、用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所谓抽象就是在思考和教学过程中从同类事物的诸多属性和特征中辨析、归纳出其共有的本质属性。例如,关于“冷战”概念的抽象与概括,人教版教材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中,首先叙述“冷战”开始发生的时间、对象、手段、目的、标志等,进而抽象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即“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共有的特征是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在此基础上将“冷战”的概念概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采取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对抗措施,“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就是用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了“冷战”这个概念。

抽象的方法就是抽取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则是把历史事物各个基本属性或特征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过程,抽象为概括做准备,而概括又是抽象的深化和完成,这种思维方法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

二、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或相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常常容易混淆,使用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对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从而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是有益的。

比较思维方法主要用来训练学生比较两种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在比较历史现象时,有些注意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必须及时提醒他们,要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和突出的特征去比较,不要去比较表面和次要的东西。例如,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两者间最本质的相同特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再如,比较两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往往把“异”理解为“相反”或“对立”,实际上这里的异是指差异,文艺复兴没有描绘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蒙运动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这就是异(不同点)。在进行比较时,常用的方法是先把要比较的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后再加以对照。例如: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点时,先把它们分解为起因、性质、领导阶级、措施、结果等五个部分再对照比较。

所谓分类就是指在思考或教学过程中,依据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般特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历史知识组成一类,历史概念的形成和掌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分类。例如对历史上的革命可作这样的分类:(1)奴隶革命:斯巴达克起义等;(2)农民革命:秦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等;(3)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等;(4)无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通过这样的分类,便于学生明确“革命”的含义,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而进行的暴力斗争,在找出一切革命的共同点的同时,还应指出每类革命特有的共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了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概念的含义。分类其实也是一种变式的比较,不经过比较就无法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就无法区别历史对象的异同,也就不能进行分类。找出事物的一般特性,就是分析的过程;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组成不同的类别即是综合的过程,因此,分类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

三、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所谓分析就是把某一历史知识分解为几个部分,找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名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这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首先组织学生综合归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趋势、影响;其次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可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的分析,理解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学习,进一步认清中国的传统和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引导学生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思考逐步形成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概念。

仅有分析却无综合,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难以形成。所谓综合是指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或把历史知识的个别特征、属性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例如,要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概念,首先应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十七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于1661年率兵到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通过这些历史过程和历史史实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概念。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可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先分析后综合,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先后顺序可互换。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上课一开始就需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一概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具体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等政体的确立过程。

四、突破思维定势对历史概念方面学习的影响

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中学生自身的阅历学识等局限,他们对某些历史概念存在着思维定势,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不断清除盲点。如中国古代史中的“西域都护”,很多学生认为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机构,这是一种误解,应是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进行军事行政管理、保护商旅往来的一种官职。再如“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中的“市舶使”,从表面上看,好象一种官职,其实是一个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一个机构,元、明又称“市舶司”。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能自觉地展现以上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即: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必将对训练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并提升归纳历史概念的能力大有裨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归纳提升】相关文章:

呐喊归纳04-18

科技归纳05-27

要点归纳05-10

错误归纳06-07

归纳问题07-07

探究归纳08-11

德语连词归纳05-24

妙用性格-归纳04-26

地理总结归纳05-06

归纳运算顺序05-09

上一篇:综合权值下一篇:妇女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