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技术环境

2024-07-13

新信息技术环境(精选十篇)

新信息技术环境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研究活动。它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能力的不足, 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 借助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力量, 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通过不断反思逐渐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艺友制是补足师范教育之不足”, 到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 再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 , 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方向。”[1]由此可见, 校本研修应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工作的节奏加快, 不少学校的规模扩大, 名校办分校成为实现均衡教育的重要举措, 也因此给校本研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解决因多校区办学而造成的难以集中办公、教研、交流、评价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高效地进行交流、研讨, 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其省时、省力、高效、便捷的特点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提供了机会,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实现根本意义的个别学习和自主研修。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

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及学校各位同仁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整合起来, 旨在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一、观摩教学视频案例, 促进教学研究

《学记》中提到: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被称为观摩。即使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 观摩仍被认为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观摩指现场观摩, 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现场观看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 从而进行教学反思, 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实现自我提升。然而, 场地交通、场地容量、时间冲突及活动经费等问题的限制, 给现场观摩的施行带来诸多困难。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视频观摩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所谓视频观摩, 即教师观摩事先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 这种观摩方式不但能够使教师获得现场观摩一样的体验, 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让教师能够不受场地、时间的约束多次、反复观看, 悉心研究。

1. 视频案例类型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所以在组织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无法自如驾驭, 学校对他们进行的首先应是“合格”培养, 因此, 为他们准备的视频资源可以是《学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各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录像》、《新课改经典课例录像》等规范教学案例, 这些紧扣课标、环节紧凑、语言规范、反映教育最新动态的视频案例给青年教师以亲切感, 具有可操作性, 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促使他们快速掌握常规教学技能。

骨干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积淀, 教学风格独特, 研究理念各异, 教育愿景不同, 学校对他们进行的则应是“升格”培养, 因此, 为他们提供的视频资源应该是极具教学特色的《名师经典课例》, 重点学习教育前沿理论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 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理念, 做到专业引领和实践交流相结合, 学习研讨和风格提升相结合。

2. 视频案例观摩形式

观摩视频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可以采用“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每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 从资源库中挑选视频材料, 集中观摩。课前由各教研组在“校园之声”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做好宣传;课上组织教师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静心观看, 建议教师撰写随笔心得上传博客, 开展网络研讨, 给教师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观摩氛围, 这是“大聚”。教师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从资源库中挑选内容, 自选时间、自选地点、自选人员观摩, 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相结合, 称之为“小散”。采取“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 可以促进观摩活动得以有效实施。

二、利用网络平台, 实现集体备课

校本研修必须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目的是为了实现“重构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利用网络平台, 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是运用集体智慧, 从教学中学习教学, 从课堂设计中改变课堂, 从而顺利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电子集体备课网页”, 申请教研组博客, 为教师搭建虚拟的网研平台。教师建立个人博客, 并链接到教研组博客、网页上, 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学习、评论。

首先, 由教研组集体商议学期备课研讨主题;然后, 同教研组教师分工备课, 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完成教学设计草稿;最后, 教师把设计稿上传到个人博客。同教研组其他教师可以浏览阅读, 并参与研究、提出建议、发表评论, 进行思维碰撞, 产生智慧火花, 共同创造、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结晶。在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 执笔教师再修改, 然后将集体智慧的成果传入教研组博客的备课资源库供教师共享。在后期使用这些教学设计资源时, 每个执教教师务必再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班级实际, 对前期的电子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 从而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据此, 可以形成“确定主题———分工备课———网络研磨———二度修改———形成资源———个性实施”的电子集体备课模式。

电子集体备课模式任务明确、针对课堂、实用性强, 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扩大参与面, 提高备课效率, 有效地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同时, 在校园网的支持下, 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教师资料查阅的负担, 使教师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思考某一个更为集中的主题或单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质量。

三、利用课堂实录, 进行个体反思式“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是指执教者对自己课堂的观察。这种观察被称作“坐在自己的课堂前”, 一般采用录像、录音法。[2]教师按照自己的观察需要选择时间和对象, 有目的地选择观察的主题, 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评价的有效性”等, 由学校给予技术支持———拍摄录像课。因为录像具有可反复播放的特点, 所以, 教师可以聚焦于自己预设的主题, 多次地、反复地进行整体或切片观察, 也可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对比观察, 实事求是地探寻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经过反思, 从而矫正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一位教师在观察自己的一节录像课时, 聚焦于“课题提问的有效性”这个主题, 进行了定量观察, 惊讶地发现:在这节40分钟的课上, 共提了5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1.5个问题, 在“高峰期”的5分钟内, 提了12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2.4个问题。而该教师在课前只预设了3个问题。5个月后, 当这位教师坐在自己第二次设计的课堂前再次进行“自我观察”时, 课堂已经变“干净”了, 统计结果是:提问总数25个, 有效提问88%。由此可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观察成为可能, 观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法, 教师对自己课堂有了清晰、理性、客观的认识, 从而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效果。

四、欣赏经典影视作品, 形成同步阅读氛围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应该是教师最美的姿态。许多学校把教师读书活动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 纳入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活动之中。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方可博学, 进而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然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 教师由于工作与自身兴趣原因往往缺少阅读动力, 教师对所授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这不利于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与专业的成长。

与阅读相比, 大多数人更乐意观看电影, 为了增加教师阅读的源动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 开展同步阅读活动, 使文字在影片的映衬下, 彰显真实感、直观感、生动感、艺术感, 使阅读得以自觉、持久、有效地开展起来。如观看影片《雷雨》, 在欣赏了著名演员孙道临、秦怡等老一辈艺术家惟妙惟肖的精彩演绎之后, 再鼓励教师捧起原著, 品读曹禺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组织教师举办阅读沙龙, 对比赏析, 必定别有一番感受。在甄别品味的过程中, 教师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鉴赏能力都得以提升, 使阅读成为教师真正自觉自愿的行为。

五、视频研讨, 实现跨地域同课异教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教”的教研方式, 正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智慧碰撞、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平台。同课异教, 是指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 选择不同的策略, 运用不同的资源构建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同课异教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 在比较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对于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和结有多种结对联盟的学校, 如合肥师范附小, 学校本身有三个校区, 同时与本区域的吴小郢小学、淮北人民路小学以及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等学校建立了网上结对关系。像这样航母式的学校要组织各校区、结对学校的现场实时研讨就不太容易, 耗时耗力, 质量还得不到保障。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视频同课异教, 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在分校区和结对学校的校园网上各开辟一个“视频资源”专区, 各学校事先商议好课题, 由不同校区的教师执教, 并拍摄成录像课, 上传到“视频资源”专区, 供其他校区和学校的教师观看。教师既能体验新理念带来的新感受, 同时又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整个的活动过程, 不同学校的教师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中达到同伴互助, 在互动式诊评中相互比较, 扬长避短, 真正感受“教研服务于教学”、“教研促教师成长”的显著作用, 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大伟.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方式与途径[EB/OL].http://xbyx.cersp.com/xxzy/wzxd/200607/516.html, 2006-7-21.

新信息技术环境 篇2

延津县胜利路小学课题组 主持人:李天元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是我校承担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三五”规划2017重大立项课题。一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科所、电教馆、专家组的指导下,及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总结课题中期研究工作如下: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学生德育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研究,挖掘德育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探索出信息技术时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道德教育途径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善于自律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途径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分析。任何教育途径都有其研究的基础,德育也不例外。

(2)对小学德育信息化途径做具体的研究。一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开辟网络化德育新途径;二是如何通过构建家校沟通信息平台,建立立体化的德育模式。

(3)结合本校的德育工作实际,以德育为基础,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自觉过滤不良信息,树立网络文明意识。

三、研究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并提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育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学校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节,使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意见》中要求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但传统的德育方式存在单一而生硬、说教为主的缺点。无论是德育的课堂,还是日常的品德教育,都容易忽视学生潜能和学生自我教育现实需求,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被服从、被教育的地位,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这样的德育教育,容易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另外,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两张皮”,缺少有效沟通与联系。学校对学生的五天教育,抵不上学生周末在家的“熏陶”,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脱节,使得“校内讲规矩、校外显原形”的德育尴尬局面经常出现。“教是为了不教”的价值功能始终不能较好的体现。

而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式灵活、学生喜闻乐见、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等方面,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新模式为研究课题。

四、研究基础条件

本课题组参与的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本课题的参与人员中青年相结合,成员年龄结构合理。拥有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新乡市教师,新乡市最美教师,新乡市师德标兵,新乡市名教师。

课题主持人李天元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新乡市优秀小学校长。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学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经费上能够予以充分保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书香校园,“新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新乡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延津县教科研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学校物质基础坚实,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建设了校园网络系统,建成班班通工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完善多功能网络教室,教师人手一机,教学设施能完全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基础。

五、课题研究进度

(一)活动安排

2017年9月,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建课题研究组。

2017年10月,搞好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德育理论培训,建立课题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确定实验班级和教师,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筹备课题组,确定本课题组实验研究内容和方向。

2017年12月聘请卜彩丽(河师大教授)、胡雄彦(新乡市铁一小校长)、袁立新(新乡市电教馆主任)、刁振宁(延津县教育体育局电教馆馆长)为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2018年3月,设计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教学策略,按教育科学研究规范搞好各项实验与研究活动,认真做好活动的观摩和案例分析,观察与观察记录,以及各类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完成确定的研究内容。

2018年6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为课题组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教学档案袋包括教师的德育教学设计案例、听课记录、教学论文以及教学录像等课题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真实记录了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艺术的历程。

(二)研究情况

1.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出21世纪新时代好少年。一年来,我们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整合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相关理论,促使教师掌握了新的德育教学艺术与方法,为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单一生硬、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形式转化为形式灵活、学生喜闻乐见、积极主动参与的德育形式。

2.完善设备,提供保障。学校在信息化软件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校园网络全覆盖,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德育交流平台等,校内的办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已经形成了气候,通过购买和下载以及教师自制课件等方式获得了相关的德育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质量支撑的素材库,基本能满足全校32个班级进行德育教学和实验的需要。

3.开展研讨,构建模式。一年来,我校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所倡导的“三渗透”“三沟通”德育模式,所提供的德育教育理念有序地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我们就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好德育微课堂、主题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有效架起家校共育平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教师共同探索德育教育中的困惑,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德育活动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视频。一年来,我校借助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激发学习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和品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筑德育平台,开展日常德育活动。开辟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道德教育发展之路,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德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加强总结,不断提升。课题实验的开展给我校德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年多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专题实验,我们觉得该课题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模式,有效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道德教育途径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善于自律的能力。

六、中期研究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我校被评为“新乡市优质学校”。主持人李天元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河南省德育先进个人;课题组成员常利芹、周霞所带的实验班级,通过开展课题组制定的系列教育活动,在班级评比活动中,成绩优异,常利芹被评为河南省模范班主任、新乡市安全教育先进个人,周霞被评为新乡市模范班主任;吕俊喜撰写的论文《校本研修三步曲 教师专业共成长》在《河南教育》发表;赵阳所带实验班级在队会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新乡市少先队优秀班集体;杨民凤所带班级被新乡市文明班集体;杨培娟老师参加延津县师德演讲荣获一等奖;2018年,周霞校本课程《十字绣》、常利芹校本课程《手工彩泥》均获市级三等奖;2017年延津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上,我校的大合唱、书法、琵琶社团均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参与的个人单项奖28人次,为此我校也荣获“特别贡献奖”,2018年“星星火炬”杯,我校参与21 人,获市级一等奖13人,省级一等奖4人。

七、内容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米学平台不再提供技术服务,“四沟通”变更为“三沟通”,取消米学平台沟通。1.课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操作行,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在这方面,课题组实验人员有待提高。

2.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研究报告、教师论文、教案、教学案例、课件等形式呈现,如果是这些成果能够真正落实到德育教育活动中,这还是研究的难点。

3.个别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研究形式,收获甚浅。

4.我校为新建学校,教师工作量大,为课题探究投入精力受限,影响了研究的力度。

八、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把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2.及时总结,建立相关档案,多方面,多角度,让成果成为指导大家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3.构建与本课题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新教学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中职;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公共的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为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尤其,现如今是信息时代,更加注重人才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应结合信息时代的背景来创新教学模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职新教学实践。

一、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成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其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音、图像等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同时信息技术可以将各个时空的事物再现在学生面前,更直接、更形象地来刺激学生的感觉,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范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进而促使电子技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深度。如:在学习“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入门”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一些幻灯片作品,以此来刺激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进而笔者提出幻灯片设置主题“校园快报”,让学生自主探究、制作动画片,学生则通过互联网搜索图片、收集相关信息等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幻灯片作品。这样,让学生自己摸索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二、建立电子学生档案

多媒体技术目前已经运用到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其便捷、储存等优势使得学生的档案信息由纸质变为电子档案,发生了形式和运用多方面的变化。尤其网络的普及,使得电子档案得到了广泛运用,只要资源共享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记录等等。可以说,电子档案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数字化表达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普及的环境建立了电子学生档案。即: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教育阶段、现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实情、日常表现情况、作业情况、自我反思、作品范例等内容。将学生的全部信息都以电子化显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掌握并记录学生的全面信息,而且也有助于教师与家长更好地沟通,如:教师可以将每位学生的电子信息通过网络传给家长,拓宽了对学生监督和督促的途径。此外,学生电子档案的建立和运用也为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真实有效的依据,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自我,进而起到自我反思的作用,深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三、实施多元化、科学化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作用在于对学生的总结和督促。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评价不能够单一地针对某个人的某一个方面,而应是多元化的、全面的。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能人才,即综合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强。因此,教师也应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功能多样化、便捷化等特点,实施电子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借以促使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即: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评价环境,如QQ群、邮件,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评价软件。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其内容包括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交流与互动情况等等,从学习、行为、素质、潜力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每位学生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之后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将评价信息展示给相应的学生。而学生对于评价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邮件或者QQ、MSN等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与教师当面交流的尴尬,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掌握和了解。

总的来说,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来决定教学模式。而现如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认知和了解、实践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信息技能。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新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探索 篇4

一、针对不同情况, 制定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 信息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很快。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更新内容。小学生对电脑、网络也充满了好奇心, 因此在各年级进行教学时, 我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优化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形象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 因此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 比喻教学法。

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 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 游戏学习法。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

4. 兴趣教学法。

针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控制欲, 也就是对能够自主控制的事物非常感兴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教学。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 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在课本上, 而是着眼于课本, 放眼于未来。着眼于课本, 就是说教学仍然以课本为主, 以课本的内容为基本;而放眼于未来, 则是在课本内容这一教学基础上, 通过学习现有的软件操作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四、积极进行教学评价, 激励学生扬长避短, 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勿庸置疑, 师生间、生生间形成心灵上的默契和情感上的沟通对提高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与恰如其分的评价, 将会得到学生们的爱戴与认可。

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 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主动地学习、实践、探索, 走出过去计算机教学的传统模式,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渊博的知识,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展现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营造良好、和谐、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新农村环境信息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环境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在新农村新环境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严重缺位,使得相关环境信息得不到全面收集和法定公开.农村居民及相关部门不了解农村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有什么危害,因而意识不到它的严重性,没有进行环境保护的压力和动力.区(县)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向各乡(镇)、村派出环保专员,作为农村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选举出环保代表,协助环保专员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

作 者:乔丽娟 倪志勇 Qiao Lijuan Ni Zhiyong  作者单位:乔丽娟,Qiao Lijua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倪志勇,Ni Zhiyo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11) 分类号:X32.0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   环境信息公开  

新信息技术环境 篇6

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如今,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地广泛,我们的信息传递也离不开网络。网络信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存在很多错误的思想和内容,各种谣言非常多,小学生本身的年龄比较小,在进行是非辨别的时候,能力比较弱。而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快捷性、开放性以及虚拟性,也对小学以往的德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在其挑战的同时也对德育的途径进行了扩展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小学德育的时候,应该根据目标和内容,结合小学生本身的一些特点和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方式,对德育模式进行创新。

一、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到小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小学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面临的挑战更多。在新的形势下,德育的任务也有一定的变化。在网络上有着很多的观念,有些是对德育有利的,但还有很多不正确的言论,对德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怎样让主流思想占有主导地位,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很多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网络信息比较杂乱并且良莠不齐

网络的出现和信息的传递,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却是非常复杂的,各种误导和谣言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很多邪教的不良言论,所以在网络上怎样提高学生自身的辨别选择能力,更好地做好小学德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的出现,导致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

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多、新异性也很强,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网络。这也给学生进行德育模式和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但是在网络中,还存在很多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的因素,如一些低俗和色情的文化,这对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和自身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的德育创造更多的方式

小学生在进行多媒体信息接收的时候会获得很多感官方面的刺激,并且这也给学生获取外部的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网络这种方式应用进来,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德育的学习。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也给德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怎样让互联网为小学的德育工作服务,从而进行途径的创新和拓展。增强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还应该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这些问题都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

二、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创造的新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德育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老师在进行德育方式创新和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方式。

(一)进行德育网站的搭建,给学生提供德育的平台

在小学德育创新中,进行网站的搭建和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想要小学德育的网络化,就必须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及重新的构建。和以往的媒体本身的时效性和区域性相比,德育网站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了德育教学专门设置一个专题网站,通过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构建,保证其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进行特色网页的建立,更好地进行德育

学校网络文化的基础变式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在网络德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各个班级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班级特色栏目的设置。比如说,有的班级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班级叙事等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市政来设置一些市政评论的区域,并且为了进行人际关系的拓展,还可以将本班级的网页和其他班级的网页进行链接,这对学生的交往范围也是一种很大的拓展,学生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克服以往存在的客观因素以及时空方面的限制,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会更加地自由、平等和民主。

(三)进行网上论坛的开辟,加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认识

班级论坛往往是为了进行班级内部事物讨论而设立的,在设立的时候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保证能够将班级特色以及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建设相关的德育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的下载,老师可以针对资源的下载给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并且学生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自己观点思想的表达。

三、在小学德育中信息技术创新策略的实际效果

(一)新途径的应用能够将德育本身的主体性原则发挥出来

想要德育效果良好,就必须保证学生参与到德育中去。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网络便能够做到这一点,德育网站、学校网站和班级的论坛,都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网页设置的时候也要在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德育方式的选择,努力将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德育本身的开放性更强

在进行德育网站构建的时候,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首先,在进行网站构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建设中去,让学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方式的完善;其次,德育的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尽量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若是其开放性不够,学生翻来覆去地学的都是相同的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很容易失去对德育的兴趣。

(三)德育模式的创新让德育的多元化更加明显

多元化理论在德育中的运用便是用多种方式来做好德育工作,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应该将多元化理论的指导应用进去,吸取更多的优秀理论,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道德方面的需求,将人文关怀更好地体现出来。德育网站能够很好地将德育展现出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德育的认识都会更加地深刻。并且德育网站、学校网站、班级论坛这几种形式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还能够实现互补,让德育的有效性和多元化更加地明显。

信息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小学德育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德育模式和德育手段的创新,将网络本身的影响力利用进去,在对以往的德育模式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能够对其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更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沈建山,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创新机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9):57-58.

[2]张秀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112.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模式的新构建 篇7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研模式的新构建

在这一领域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广大一线教师在“名园”、“名师”的带动下进行互动合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

(1)自主培训模式

教师是幼儿园的活力血液,引导得好、发展得好会为幼儿园带来新的活力和朝气,相反则会延误、制约幼儿园的发展。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在教师培训方面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每位教师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培训产生许多问题,使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为了因人施教,我们想到了凭借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来实现信息化的网络培训。培训共分两个层面:一是新教师培训。我们将新教师必须掌握的常规培训、礼仪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课堂教学培训、规章制度解读等栏目创设成相应的电子教学版本和电子考核版本,通过这种途径让新教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使这种优质的培训资源更好地为新教师所用。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为了发挥有特长教师的优势,我园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利用幼儿园信息网络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学习开辟了空间,如顾老师的七彩工作室,刘老师的早教工作室,韩老师的音乐空间工作室,让志同道合的骨干教师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2)网络研讨模式

由于幼儿园教师实行的是“跟班制”,以往的研讨活动最多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参与进来(另一半教师要在班级组织幼儿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我园尝试建立网络教研中心,以沙龙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即把课堂实录上传到幼儿园网站,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虚拟教研中教师交流经验,奉献智慧,同时也获取信息,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对于网络教研,我园一位年轻教师这样描述:“网络教研活动犹如读一本书,更似乎在和许多专家学者亦或知心朋友对话。它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工作、交流的平台……网络教研活动是我快步成长的摇篮。”

(3)资源共享模式

为促进园本教研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园本教研的资源自选超市。在教学设计区里收藏了许多优秀教学案例;在视频资料区和图片资源区,收藏了天文、地理、科普、动植物百科等各类图片、视频资料;在配套课件区,老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为小朋友创设更好的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这种电子化的自选超市可以让老师按需使用,避免重复劳动,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学习模式的新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化教学中,我们明确教师、幼儿、教材、信息技术等四要素的作用,并优化彼此的关系,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主导—主体型”学习模式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平台,自主学习”—“多元交流,合作学习”。比如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形式是教师出示范例—讲解—示范—幼儿临摹—发挥—点评。这种单一的线性形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即使有游戏的插入,也呆板生硬,阻碍幼儿创造性地发展,而网络环境下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大不相同了。以电脑启蒙课《有趣的指纹》为例,老师从声、色、形、体,四个方面立体地呈现给孩子们,直观、生动、有情趣。首先,“创设情境”———手指上有什么?让孩子们发现指纹。其次,“自主学习”———通过电脑软件《森林小伙伴》中大象伯伯的话,让孩子们通过喜爱的动物了解到指纹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游戏“帮小蚂蚁找舞伴”、“指纹拼图”,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绘画,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锻炼孩子们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孩子们用小小的指纹拼出了小鸡、熊猫、骆驼等形象,并保存在资源库中。最后,“多元交流”———形象创作出来后,提交作业,传到教师机上,共同评价体验作品。这种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及时交流,保证了幼儿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问题—探究”型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幼儿自主探究、互教互学、合作教育。“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引出问题”→“合作研究”→“解决疑难”→“反馈交流”→“评价鼓励”。通常,人们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幼儿去探索、去创新。所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开始。教师要重视幼儿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幼儿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躲藏》这节课时,我们就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把变色龙、枯叶蝶、金钱豹等都隐蔽在大自然环境中,让幼儿去寻找、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我们不容易找到?”“还有哪些动物有这样的本领?”“动物的这种本领是否可以被人类所借鉴?”等等,鼓励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去表现,让他们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和电脑的互动中建构起探究型的学习态度。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既是方法手段的创新,又是观念、思想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环境,拓展教学外延,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建构新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幼儿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新型学习环境,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发布信息,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现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菁, 王轲.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型组织.信息技术教育, 2005, 6.

[2]张伟远.网上学习环境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测评表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 2004, 7.

新信息技术环境 篇8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推荐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 体验造型乐趣, 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具体是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技法, 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以及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来传达某中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个学习领域中, 教学要求是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教学目标中强调学生动手制作或者描绘, 体验造型乐趣。针对这一特点, 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示造型或表现的过程, 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启发、激励学生, 展示、分析学习内容, 但它并不能代替学生动手、动脑, 所以推荐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 将会有如下变化: (1) 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 (2) 能将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 (3) 便于营造课堂美的气氛。在此,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 美中育人。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推荐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围绕一定的目标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 美化生活、环境, 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这个学习领域中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发展他们的美术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拿来主义、网络共享、有效使用”便是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如美术课《海报设计》, 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获取海报相关信息, 欣赏优秀海报作品, 通过网络发表自己设计的作品, 进行活动宣传, 从中了解到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设计的实际运用, 并获得了学习乐趣和设计灵感。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实施, 不仅拓宽了课本知识, 增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而且比单纯的课本教学要高效的多。

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将作品放到实物展示台上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群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推荐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专题性学习网站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 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需要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 享受到美。需要教师搭建平台,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基于网络下的美术专题性学习网站, 不仅能够创设动人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自学平台,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而且能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果在网站中再设计出动态学习检测题, 效果会更好。一个专题性学习网站能够提供数百幅优美图片和数千字的文字资料;一个专题性学习网站能够集合网络中的相关资源, 并在任何一台网络计算机中浏览。专题性学习网站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到特别新鲜, 专题性学习网站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了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欣赏·评述”课多以教师讲解为主, 传统的多媒体以课件辅助教学的不足。实践证明, 学生兴趣高涨, 学习主动性增强, 从而陶冶了情操, 获取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与新知识, 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推荐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Web Quest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Web Quest——因特网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特点就十分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Web Quest网站中, 没有具体的内容, 只有问题与线索, 这不同于课本和专题性学习网站, 设计好内容, 等着学生去发现, Web Quest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自己去摘桃子。这时的学生就像是一位学者, 在网络中埋头思考, 在网络中寻觅知识的宝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课本中学习的乐趣, 获得了综合解决问题的技能。这种独特的探索学习方式将让他们受用一生。

新信息技术环境 篇9

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高中生年轻有活力, 对新的事物总是怀有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 也只有有兴趣才能深入进去, 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网络世界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 是具有无限l吸引力的。我们可以把学习课程与网络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练, 有效地利用网络的优势,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 乏味变为有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

二、提高学生自主精神和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电脑操作中“共性"的东西很多, 在教学中老师应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获取知识技能, 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探索的前提保证是学生的自主思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那么知识对他来说也就是知识位置的变动, 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但是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多思考、多揣摩学生内心活动, 通过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积极调动学生与之同步, 思考学习, 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个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提问, 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 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教学目的也由此得以实现。

四、合理运用学生合作学习模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同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树立了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的机会, 也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下来, 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完全掌握并能独立地熟练操作, 他们已不满足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还想“快"一点;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却没有掌握, 想“慢"一点。为此, 教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快也不是, 慢也不是, 这样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它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

而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这一过程, 给他们深刻的经验。在实施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过程中, 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 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自觉性的合作式学习。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或者是参与者, 在这种思维意识的统领下, 新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合作探究才能使教师从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努力建立网络化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中学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MCAI) 。这些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飞速发展, 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 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 (WBI) 过渡, 网络化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同时也为高中各学科教学进一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 大多数高中都建设了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 21世纪是网络与信息的时代。网络运用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 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开放的环境,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佳体现;网络化还能使高中学科教学进一步个性化以及人性化, 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既然网络已与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不妨利用它, 来激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

综上所述,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此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在认知钻研新课标基础上, 努力研究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要不断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探索, 真正有效地利用新课改的先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为信息技术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成为我们主要任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面对这场教育革命,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等,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新课程改革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新信息技术环境 篇10

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以存在文献资源查找和流通为主, 流通速度的缓慢是其显著缺点, 而随着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 新流通系统的建立必然加快文献资源可获取性的便利和快捷程度, 这需要图书馆员不断更新服务观念, 改进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内容, 尽力满足读者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所谓新通信技术, 学术界争论不休没有公认概念,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究竟什么是新通信技术, 每当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形式出现, 相对于之前的媒体而言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所谓图书馆信息服务, 从广义上来看, 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就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因此图书馆的一切服务都可以纳入信息服务的范畴;从狭义上来看,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指的是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部门根据用户的要求或者需求,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检索、分析、整合而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活动。

图书馆信息服务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专业性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仅是图书馆联系用户读者的平台, 同时更是图书馆为社会文化发展、创新文化、传递文化的重要部分。所以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 特别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意义的工作, 不仅仅可以充分联系用户, 帮助用户解决信息问题, 也使图书馆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用户反馈、同用户及时沟通的服务, 同时它也是图书馆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二、新通信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 利用新媒体进行图书馆信息服务较为滞后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活动中, 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但目前我国图书馆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服务呈现出整体性不高的状况, 一部分图书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 没有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而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然而一些建设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但仍然处于单一的、初步的尝试阶段。

2. 信息服务人才短缺

传统图书馆和新技术的结合, 使得图书馆复杂信息服务的馆员的知识素养和能力都受到冲击, 信息服务范围的拓展、信息服务层次的提高, 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现有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高学历、高技能、使读者充分信任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这也使得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实施, 造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相关工作的滞后。

3. 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不足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探索,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往往是复杂的、零散的、差异的, 因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差异性大, 有的要求是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有的是在专业分类上十分细化的学科或者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 这一要想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 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整合。

4. 专业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攀升, 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已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还应有对信息的分析和甄别能力, 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位读者眼务。但当下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并不完全符合相关的要求。如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普遍有待提升。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存在学历起点较低、高学历和专业化人员较少, 高素质、专业化的图书情报管理人员也不会选择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加之, 当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修养本身海有待提高, 除了在学校里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外, 很少有人具备其他学科方面的专长;网络运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还不够熟练, 很多人还在继续的学习和改进之中, 现代化的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 利用先进的设备, 重点发展计算机管理兼顾光学技术和声像技术的应用。要使计算机娴熟运用和图书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和技巧, 又要掌握信息查询工具, 而不是一知半解。

5. 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就图书馆本身来说, 服务读者, 联系读者, 吸引读者, 努力提高馆藏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的潜能, 这是其重要的职能范畴。而当下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 由于主观上缺少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意识, 客观上缺少现代化的硬件设施, 致使图书馆至今还停留在被动的提供资料和借阅模式等被动式服务层面上, 又由于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 使之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之中。没有主动地为社会上的其它读者服务, 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三、新通信技术环境下进一步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的措施

1.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素质

新技术环境下, 信息服务设备的更新、信息服务环境的改变、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随之提高, 既要懂图书馆原理、日常图书馆管理、更要懂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特征。

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素养直接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 提高图书馆员特别是参考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素质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 图书馆应增强职业价值和薪酬待遇的吸引力, 将一些学历高、技术强、年轻化的人才吸引到图书馆的管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积极展开针对现有馆员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 同时也要建立完整完善的馆员管理和考核机制, 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2. 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 图书馆应该围绕读者的需求, 树立以读者为根本的服务理念, 利用新技术的服务平台以及媒介融合, 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利用最大化, 为用户提供更主动、更便利、更快捷、更友好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图书馆应该摒弃“图书馆管理图书”和“中藏轻用”的传统观念, 改变以读者前来找资源、咨询问题为读者服务的被动服务意识为主动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相关服务, 主动挖掘潜在读者, 为潜在读者提供相关咨询和信息, 将潜在读者转变为用户资源。

3. 优化信息资源结构, 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图书馆的存在, 人类社会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成为一种公共行为, 同时也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 图书馆的各项职能需要得到创新和强化。从早期的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保存到目前的网络信息服务, 因此在新技术环境下,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整合和信息资源的结构优化, 实现资源共享显得尤其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 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传播模式、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专注于基于纸质文献到数字电子资源建设。

4. 搭建图书馆的网络实时交流平台

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搜索工具与互联网融合, 为移动图书馆用户随时随地提高信息检索服务, 可以利用即时交流工具, 通过网络为读者解难答疑, 可以通过搭建各种讨论组, 解决难题, 可以通过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馆际联网和数据库资源的共享, 从而不断扩充信息资源, 可以通过社交网站, 划分不同的兴趣组, 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5. 开拓灵活的服务方式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服务业的广泛兴起, 图书馆不再拥信息的独家性和优越性, 这种传统的服务方式已遭遇空前的压力。目前人们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已形成共识, 要利用联合办馆、网上信息、馆际互借等办法来缓解供求不足的矛盾, 也可改变服务方式, 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面向社会, 扩大读者范围, 进行丰富多彩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 不仅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充分发挥其情报职能, 并更好的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作为信息知识集散地的作用受到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图书馆如何转换服务理念, 将新媒体为自己所用, 优化信息服务流程, 丰富信息服务手段, 从而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改进理念,服务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成铭.基于新媒体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5) :31-33.

[2]张会田.基于案例的数字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 :14-16.

上一篇:使用词典下一篇:办公文档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