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患者内科护理

2024-06-21

心内科患者内科护理(精选十篇)

心内科患者内科护理 篇1

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 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要提高护理质量, 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 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 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 必须掌握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

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焦虑、急躁,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 自觉症状明显, 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重, 害怕疾病恶化, 表现出急躁情绪, 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 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恐惧、忧虑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 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 考虑到经济问题, 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 而产生种种忧虑。丧失信心内科慢性病病程长, 常反复发作, 药物疗效差, 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心理护理措施。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技术熟练、工作有条不紊, 使患者对疾病恢复有信心。做好思想工作,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护士在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 样既可以消除顾虑, 又能取得患者的合作。掌握患者需要, 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内科患者多数由于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 常不能自己料理生活, 我们应主动关心和照顾他们, 以实际行动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不良刺激, 争取病人合作。采取同情、理解的态度, 对病人进行耐心开导, 主动关心, 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和满足, 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一切思想负担。同时, 我们也体会到:只要护士能千方百计帮助患者解决一份困难, 减少一份痛苦, 就能增加一份患者对护士的尊重和信任, 就能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士应针对病情给予解释和安慰。在开展卫生宣教时, 要特别注意用适当的语言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另外, 医护人员在交待病情时, 口径要一致,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由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 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遵守医嘱, 坚持治疗,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自身内在的康复能力。经常和患者谈心, 多关心体贴患者, 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 减少复发, 早日康复。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如有的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强, 对这种患者应主动关心和照顾, 使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是热情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若当确定有些患者的疼痛是属条件反射或心理因素造成的, 应做好思想工作, 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实施健康教育, 建立病人联系制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跃, 病人在满足医院治疗的同时, 需要了解院外的预防、保健、康复知识, 而需要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和卫生宣传, 用先进的医学知识为病人服务。因此我们要求护士在患者就诊过程中, 对患者的病情要做到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对于患普通疾病的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 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

浅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对策 篇2

【摘要】目的 针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本院收治的8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发现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结果 该组80例患者中护理安全隐患最为常见的为精神状态,占42.50%。结论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几点安全隐患为提升护理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据此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除了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的安全性,还具有较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护理安全

随着人么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心内科作为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科室,多面临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更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所谓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法定法规的制度上,未出现生理及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或损害[1]。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技能较差,且心内科的疾病多具有复杂性与突发性,同时伴随各种老年病的症状,更容易成为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针对本院目前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自12月~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中男56例, 女24例, 年龄在6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3.3)岁。该组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其中78例患者合并患有肺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老年性便秘、泌尿系统感染等。

1. 2 调查方法 对本院选取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 将其中诱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及过程进行记录, 并指派专职人员对其归纳整理, 同时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与分析, 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

1. 3 护理方法 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与诊疗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尽早的`判断,在患者入院后做好护理服务对策,对于危重病患者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查房频率,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采取t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该组资料中常见安全隐患存在情况:该组8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中护理安全隐患最为常见的为精神状态,占42.50%,明显多于其他安全隐患例数,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依次为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不合理干预、缺乏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外出诊疗与检查、跌倒。见表1。

三、讨论

通过对上述心内科中较为常见的安全隐患,制定了如下解决对策:

3. 1 正确评估患者的状况 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生活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对于疾病类型较为复杂,生活自我能力较低的患者加强其陪护工作,并嘱其家属能够对危险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护理人员则需增加夜间寻房的频率[2]。

3. 2 规范患者的外出情况 详细的记录患者的外出或转科等情况,并做好交接工作,在给予较严重的患者进行细心的关怀和指导时,制定严密的周围外出计划,确保转科或外出等事件的安全性, 在做好相关人力及物力的准备的同时, 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3]。

3. 3 做好药物护理工作 针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能够做到主动告知患者配备常用药物, 对患者做好监督工作, 避免其出现误服及漏服。因某些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降压药等可诱发低血压等, 对于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所规定的服用时间, 以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3. 4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在使用仪器操作期间, 应对于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并适度的使用仪器。例如在使用输液泵为患者输注液体时, 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来控制药量及滴速, 并对其输注过程进行检测, 避免因输注速度过大诱发安全问题[4]。因此,还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各种常用仪器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升操作的安全性。

3. 5 开展健康宣教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宣教工作, 不仅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诊疗目的及注意事项, 还需要指导患者能够按时服用药物, 服药期间所需注意事项等。面对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所提疑问需给予积极耐心的解答, 以增强其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 在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应针对其所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以提升护理服务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曹利琴,张雁雁.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12(17):4749-4780.

[2] 马丽.老年病房护理工作强度管理的比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7(28):72-74.

[3] 鲍英华.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07,15(2):52-53.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关键词】内科;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2-01

1对待一般内科入院患者的护理

1.1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入院介绍,并立即通知医生,对重危者交接后积极抢救处理。

1.224小时内完成护理入院记录新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天,测2天。体温37.5°C以上者3次/天,体温不升或38°C以上者4次/天,39°C以上者6次/天,体温正常2天后1次/天。病危患者按医嘱及病情需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3新患者入院时测体重1次以后每周1次。不能测体重时,分别用“平车”或“卧床”表示。新患者入院后按医嘱送大小便标本及进行其他化验检查,每天记录大便次数,观察色、量、性状。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作通便处理;大便异常者,应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按病情正确记录尿量或出入量。

1.4密切观察病情有变化的患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1.5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患者头发、皮肤护理。新患者入院时做好患者的清洁卫生处置。

1.6了解患者饮食习惯进餐时护士巡视病房,了解患者饮食及进食情况,尤其是治疗饮食及实验饮食落实情况,并做好饮食指导。自理困难者协助进食。

1.7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求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做好心理疏导,避免一切医源性刺激。

1.8出院指导所有患者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ヒ陨鲜且话隳诳谱≡夯颊叩囊求,但对不同疾病患者要区别对待和护理。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三者具有共同的气道阻塞病理改变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2.1慢性支气管炎护理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阻止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咳、痰、喘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

2.1.1临床表现有吸烟史,持续性咳嗽、咳白色黏液痰;有各种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者的喘息可伴有哮鸣音。

2.2护理要点

2.2.1一般护理①按内科护理常规;②尽量安排小房间,冬季有保暖设备,房间的相对湿度宜60%左右。;③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速度、咳嗽、排痰情况,痰的包、量、性质,肺部听诊;④根据病情适当休息和活动。气急时可取半卧位。;⑤饮食易用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摄水量每天保证1500~2000mL。

2.2.2治疗护理①气急、哮喘者、给予保持低流量吸氧;严重呼吸困难或有低氧血症者,按医嘱面罩、BIPAP给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呼吸;②按医嘱给予抗生素和祛痰止咳药;③喘息者给平喘药、β受体激动剂,应用M受体拮抗剂及皮质激素,如氨茶碱、喘乐宁、博利康尼;④教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痰多者帮助叩背或采用雾化吸入;⑤教育患者戒烟,进行呼吸锻炼;⑥防止肺气肿、肺心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2.2肺气肿疾病患者的护理肺气肿是指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腔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容量增大及气道壁破坏。

2.2.1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胸闷、气短、发绀,头痛、嗜睡、间歇性咳嗽、咳白色黏液痰、睡前阵咳、早晨多痰、活动后易疲倦、人消瘦、全身虚弱、体重减轻;②体检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合并感染时肺部有干湿啰音或哮鸣音,如血气分析PaO2<8.00kPa(60mmHg),PaO2>8.00kPa(60mmHg)时,并发呼吸衰竭。

2.2.2护理要点①按内科护理常规;②同慢性支气管炎护理要点;③除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外:根据不同病情测定血气分析,以调节氧浓度,必要时做好气管内吸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高频通气;膈肌起搏;监测酸碱度,根据医嘱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④给予消化饮食,少食多餐;⑤教会患者做腹式呼吸噘嘴呼吸、屈腿运动,在家可选择雾化吸入、小氧气筒用氧等方法;⑥做好健康教育。

总之,给患者要创造一个舒适清洁的环境。护士的工作除护理工作、打针、吃饭及各种辅助治疗外,更要把患者当成亲人,心交心的帮助他们,树立起早日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工作岗位、早日走向社会。

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66 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男144 例,女122 例,年龄49-78 岁,平均为(68.1±8.2)岁,临床资料表明,其中有124 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68 例患者诊断为心律失常,62 例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12 例患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应用口服药治疗的方式。

1.2 方法

(1)建立起用药管理。在科室之中,成立专门负责对患者给药以及服药治疗的小组,对于科室之中较为常用的口服药进行统计,并对药品的说明书与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在对新药物进行应用之前,小组负责人应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学习,对于新药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等进行了解,严禁护理人员按照自身的经验指导患者服药,应保证遵照医嘱。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要进行了解,并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反应给主治医生,对于患者口服用药的情况,应定期进行调查,将其中不规范以及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整理并汇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医疗领域的常识都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安全服药的重要程度也很难意识上来,而患者想要获取安全服药的相关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便是通过护理人员进行的健康教育,对于病种、年龄以及病程不同的患者,在用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医嘱对患者给药,使得患者了解到安全用药的重要程度,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进行解释,在给药时,护理人员将药单与药物进行再次确认与对比,并对患者解释服药的时间与剂量,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每一个环节均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真正地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程度,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1]。

(3)对给药的方式进行改进。在给药前,护理人员应同患者沟通,确认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同主治医生进行联系并对患者进行检查。例如,对于服用地高辛的患者,若是出现呕吐与恶心的情况,应对患者的脉搏以及心率等进行检测。在给药时,应留意药物的规格,并根据患者服药的秩序将药物分开进行排放,对于具有特殊性的药物,应特别标注[2]。

(4)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将患者服药的药盒放置在床头柜的上面,便于患者与家属进行检查,在给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立即服药,避免延迟服药与漏服情况的出现,对于记忆力较差、年龄较大的患者,服药较为困难,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协助患者服药,在服药的方法方面,应选择使用温水送服而不应干服,也尽量不应使用冷水服药,避免对于药物的吸收造成不利影响[3]。

1.3 护理评价

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应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计量资料应用(±s)的方式进行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进行对比,并进行 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药物的认知程度、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时间等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3 讨论

当前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措施便是口服用药,而在这一环节之中,对于患者用药进行执行与监督的工作主要通过护理人员来完成,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服药的效果也是通过护理人员对主治医生进行反馈。可以说,对于患者服药的规范以及安全服药,护理干预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因此,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服药能够起到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安全服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择266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用药的准确性与准时性,并且,对于患者在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 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萍珍.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97-98.

[2]曹辉,吕玉玲.心理治疗对心内科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厂[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137-140.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感染护理体会 篇5

【摘 要】目的:对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46.6±7.8)岁。并对其中有7例出现感染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7例出现感染,占比为7%,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5.8%的患者出现感染。结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通常是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要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分析主要因素,进行重点防治。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感染;护理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较其他科多,而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国内对此报道的文献较少。为了探讨我院神经内科近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一些护理体会,选取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住院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感染,并对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46.6±7.8)岁。对上述患者的病情、体温单和病程记录加以仔细的分析,此外对B超室的检查结果以及检验科检查情况进行对照,并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指南》的相关规定作为感染的判断标准,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对其中有7例出现感染的患者情况加以整理分析。

2结果

2.1感染区域

在所有100例重症患者中,有7例出现了感染,占比为7%,其中1例为黏膜和皮肤感染,占比为14.3%,2例为泌尿道感染,占28.6%,3例为呼吸道感染,占比例为42.8%,1例为其他感染,占比为14.3%。

2.2感染原因

采用抗菌药物对本文所选取的所有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其中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5.8%的患者出现感染。在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中,有4.6%的患者出现感染。在采用留置尿管治疗的患者中,有3.4%的患者出现感染。

3讨论

3.1感染区域和感染原因

本文所选的患者样本中,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概率约为7%。在所有出现感染的患者内,最为多见的即是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的则是泌尿系统感染。分析出现感染者的各项原发疾病,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脑出血患者,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类患者的吞咽反射和正常生理反射都有各种程度的下降乃至消失,无法及时有效地将呕吐物和痰排出;而当采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者吸痰等入侵呼吸道治疗方式时,存在损伤呼吸道黏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免疫屏障的功能,此外接受麻醉处理的患者,其吞噬细胞功能也会随之而降低。另一方面,脑出血患者通常伴有呼吸道的慢性疾病,从而引发了患者局部甚至整体抵抗力下降。基于上述原因,患者呼吸道被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的观察结果还提示,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短与出现感染的概率成正相关,该情况主要是由于医源性因素及重症患者本身因素所造成。而长期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会影响患者体内菌群平衡,从而提高了感染的概率。

3.2护理对策

首先,应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因大部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没有正常工作及生活的能力,其精神已经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其家属的心情也比较复杂。此时,和意识清晰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极其重要,应努力改善及消除各方面的负面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或生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把患者的实际情况告知家属,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同时应努力取得家属的配合,从而保证治疗效果。其次,应对病区进行充分的消毒。患者治疗前后都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患者所在病区,应保持空气流通及室内卫生,完善对环境的管理。对于吸氧管、呼吸机、吸痰管等呼吸治疗设备都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绝对防范一切外源性感染的机会。第三,特殊护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若处于昏迷状态,应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床褥干燥及卫生,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等疾病。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深呼吸,通过胸部叩击、震颤、咳嗽、体位引流等协助患者进行排痰。若患者意识模糊,应在病床边准备气管切开包及吸引设备,防止进行气管插管时延误时间,当进行气管切开时,应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的波动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考虑是否为呼吸道被阻塞,及时进行雾化吸入、彻底吸痰等治疗,清除上呼吸道及口腔的分泌物,此外还应根据血氧饱和度的波动情况判断吸痰的时间,通常在15秒以内。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变化。若患者大小便失禁,则应加强局部护理。采用三腔式尿管进行导尿,严格根据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尽量减少导尿管的留置时间。若患者使用引流管,则应保证引流管的密封,并防止逆行导致的感染,进行动态监测,另须对女性患者进行会阴部的冲洗,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第四,合理使用药物。相关文献报道,若不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提高患者感染的概率,因此在护理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体内菌群平衡状况进行密切的监测,严格控制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以药敏测试情况为基础,降低重症患者菌群失调的概率,从而控制感染的发生率。

4结论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通常是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要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分析主要因素,进行重点防治。医护人员更应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对医院预防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措施进行严格的遵守,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针对性地将易感因素加以排除。医疗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应严格洗手,防止将病原体传染给重症患者,另有效防止患者间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适度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无谓的侵入性操作,从而,有效控制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心内科患者内科护理 篇6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人;护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2-0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均寿命延长,相比较而言,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诱发各种疾病[1-2],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生理特殊性,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安全一直是医院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医患纠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12例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53例,女59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2.15岁,体重(60.7±7.6)kg,身高(158.2±4.9)cm。其中单一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专科疾病的患者有56例,其余均合并有2个系统(含2个)以上疾病,常见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前列腺增生、脑梗死等。2影响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因素

2.1跌倒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疾病因素:患者由于没有按时按量服用降压扩血管的药而发生低血压跌倒或者长期卧床,导致直立低血压等。②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老年患者起床过猛引起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造成跌倒。③感觉功能因素:由于疾病发作产生错觉或感觉失误而跌倒[3-4]。④环境因素:由于地面湿滑、灯光昏暗、病床无护栏等跌倒。本组患者有1例起床时头晕跌倒,1例夜间坠床。

2.2违背医嘱中断治疗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有一些药物会出现漏服或者少服,没有按时按量遵医嘱用药,导致不良的后果发生,本组患者有2例漏服降压药,后再护士的提醒下补服,本组有3例患者在给氧过程中发生给氧管自行脱落、反压的情况。

2.3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有些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自行调节输氧流量和静脉滴注速度,导致意外的发生。本组有4例患者自行取下吸氧管,使得治疗中断,呼吸困难加重,后被护士发现,反复劝告下继续吸氧。

2.4外出检查时发生意外心内科患者经常需要外出进行各项检查,病人在运送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绞痛、心跳骤停。此外,由于计划不周密,运送方式不当、使病人等候时间过长也易导致意外发生。本组有1例心脏介入手术后返回病房过平车时,患者自行参与过车,导致出血、心肌梗死面积扩大,1例患者做B超由于等候时间过长导致家属不满遭到投诉。

2.5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原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比其他年龄的患者要大很多倍,本组有2例患者应用降血压药后出现咳嗽、头晕、头痛等症状,1例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致精神障碍。3对策

3.1对老年住院患者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老年住院患者入院时,护士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向家属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有无视力、听力障碍、有无伴随病、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并逐一做好记录,评估出护理安全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重点防护。护理人员拖地后应该尽快用干拖布擦干地面的水,以防地面湿滑造成患者跌倒,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所有卫生间和沐浴间安置扶手,避免意外的发生。

3.2督促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护士要按时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防止患者出现漏服、少服或多服的情况,对于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要指导患者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对于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则要安排患者卧床休息等,依据患者服用的不同药物及药物的不同药性,做好服药后的护理工作。

3.3做好外出检查的护理工作患者外出检查时,护士一定要做好周全的计划,准备好相关的人员和物资,事先联系好相关的业务科室,选择恰当安全的运送方式,严格按照检查护送流程操作,尽量缩短等候的时间,做好交接手续,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3.4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护士要态度和蔼,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注意事项、药物的用量用法等进行细致耐心的讲解,必要时可以发放健康小册子和小图片,建议病人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阅读,以便掌握相关知识。护士要善于换位思考,与患者亲切交谈,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病魔的信心。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系列的对策,以满足患者需求、患者至上为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以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性,降低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1(13):441-442.

[2]程丽.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不安全原因分析与对策[J].家庭护士,2010,6(9B);2424-2425.

[3]李林涛,王声裙.老年跌倒的疾病负担与威胁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22(4),262-264.

[4]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3(9):83-84.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探析 篇7

1 心理评估

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询问法。护理工作离不开对患者各种资料的收集, 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 要尽量获取患者身体状况资料, 这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沟通,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患者的社会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点、需求等多方面的信息。获得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后, 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定, 并根据性质和强度对其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有针对性地实行心理护理。

2 内科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 焦虑恐慌心理。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1周最为明显。表现为烦躁, 食欲下降, 睡眠不佳等。对待这种病人, 首先要求我们护士具备娴熟、规范的护理技术, 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良好的专科护理理论;同时要尽量为患者创造安全良好的住院环境, 利用我们医护人员的良好语言和行为规范, 使他们增强安全感。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认真的解释, 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有些特殊情况除外, 如癌症患者等) , 然后分析病人焦虑不安的原因及可能的不利影响, 并制订切实的措施进行放松训练 (自我按摩, 简易保健操等) 。

(2) 寻求关爱心理。主要发生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身上。对待这类病人, 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关心, 另一方面要尽量协助患者获得社会关爱。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患者交流, 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患者, 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 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 鼓励他们多和别人接触, 最终达到身心护理的最佳效果。

(3) 渴望得到了解和尊重的心理。护士要及时了解病情并尊重患者, 向他们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教导患者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 对其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4) 疑病心理。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的心理特点, 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整日提心吊胆。对此我们应采用疏导的方法, 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发病机理、短时间内查不出病变或不能治愈的原因, 并佐以实例说明病人所患疾病为普通疾病, 本院完全有能力治愈, 使病人心情逐步舒畅起来,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5)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 性格急躁, 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 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 发泄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 同时要进行开导, 尽量减少患者对环境和护理人员的陌生感和抵触感, 使其改变态度, 稳定情绪。

(6) 过分依赖心理。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心理, 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较为明显, 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减少不必要的帮助, 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7) 其它。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 不回避矛盾, 积极主动的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对渴求和疑问心理的患者, 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方面细致介绍我们医院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先进的医疗设备, 另一方面我们以其确诊病例, 向他们详细解释和说明, 并做出确切保证, 清除他们不必要疑问和顾虑。对一些预后不良者, 我们坚持严格保密, 使患者以清除顾虑, 安心治疗。

3 心理护理注意事项

(1) 保持微笑。因为微笑是爱的开端, 我们护士的微笑不但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心情舒畅, 而且会给病人带来积极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和精神状态, 把微笑服务贯穿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在微笑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微笑中去感知他们的心理。

(2) 充满关爱。“以人为本”是目前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 改变服务理念, 营造充满爱心的和谐气氛和环境, 根据内科老年病人的特点, 满足病人的身心需求则是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 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 真诚关怀患者, 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 开展换位思考及假如我是一位老年患者的活动,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传递爱和被爱的感觉, 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心理护理就在我们和谐的气氛中完成。

(3) 学会倾听。在做心理护理时, 我们护士要善于做一个虔诚的倾听者, 倾听本身也是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咨询的过程。通过耐心、细致地倾听, 患者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关心,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全面真实地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和需求, 去理解和帮助他们。

(4) 宽容。在与老年患者交流的同时护士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常年患病的老年人, 他们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容易对我们医务人员产生偏见和误解, 因而我们护士难免会遇到无理取闹甚至蛮横的患者, 这时我们首先要想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热情接待, 耐心讲解, 用你的宽宏去包容一切, 用你的知识和爱心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住院的老年病人比例在逐渐增加, 老年病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要加强护患沟通, 在相互信任、尊重、配合的基础上, 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落实到护理工作中, 提高服务质量,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全面真实地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需求, 理解帮助他们, 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整好心态, 对他们的早日康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帮助老年病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 指导他 (她) 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 帮助老年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实施有效的心身整体护理, 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摘要:总结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 归纳内科老年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并详细讲解针对内科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经实践检验, 这些经验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 篇8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均寿命在逐渐提高, 老年患者也相应增加。人们在进入老年后, 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产生各种疾病, 表现为多器官、多系统、多科疾病并存, 且病程长, 预后差, 易遗留后遗症。老年人患病后, 心理随之变化, 常出现焦虑、恐惧、情绪低落, 往往还有生活习惯的改变、性格的改变等现象。住院后对治疗护理要求高, 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很多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 同时患有几种病症, 一次服用好几种药物, 由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能力降低, 很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治疗、精心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使老年人早日康复, 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现将2011年8月—2012年9月我院收住的100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 男67例, 女33例, 70岁~79岁占55.6%, 80岁~85岁占32.7%, 85岁以上占18.1%, 病因依次为心血管疾病31例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 , 呼吸系统疾病23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 , 脑血管疾病15例 (脑梗死、脑出血) , 糖尿病25例, 其他6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52例 (占34.6%) 。

2 护理措施

2.1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2.1.1 理解患者

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热情, 动作要迅速, 操作熟练准确, 尽快取得患者的信任, 积极配合治疗。

2.1.2 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要用和蔼轻松的语气与患者交谈, 向他们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 让患者尽快熟悉医疗环境, 消除陌生感, 协调医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 通过细心观察,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将优质护理的“三前服务”落到实处。让患者感到温暖如家,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2.1.3 善于稳定老人的情绪, 避免不良刺激

多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 患者情绪变化时及时了解原因,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其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动态观察其心理变化, 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劝导, 针对性进行疏导。并为其提供保护性环境, 避免情绪波动, 影响治疗和康复。

2.2 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

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 特别是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 使护士认识到患者安全的重要性。掌握评估患者安全危险因素的方法, 早期正确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 并协助满足其需求。在工作中时刻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

2.2.1 老年患者的饮食安全

2.2.1. 1 给予优质蛋白、低脂、低糖、低盐、高维生素和适量的含钙、铁食物, 食物应细、软、松, 少食多餐, 保证足够的营养。但应限制热量的摄入, 避免暴饮暴食和寒冷刺激, 禁饮浓茶和咖啡。

2.2.1. 2 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防止便秘, 忌吃烟熏、腌腊、发霉或过烫的食物。

2.2.1. 3 患者进食时嘱其注意力集中, 切勿进食时讲话。进食后指导患者保持坐位30 min以上, 并协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食物残渣遗留在口腔内。卧床患者进食后不要立即进行翻身、叩背、吸痰, 以免诱发呕吐反射而发生窒息。

2.2.2 老年患者的皮肤安全

2.2.2. 1 防压疮。

≥70岁老年患者入院后, 在30 min内即运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压疮高危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计划表》进行压疮评分, 主要通过感知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摩擦/剪切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满分为23分, 低度危险为>18分, 中度危险为13~18分, 如果评分≤12分即为高度危险, 应在24 h内上报院安全管理小组, 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压疮的发生, 如予卧气垫床, 每2小时翻身1次, 营养支持,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等, 并对家属和患者开展压疮预防宣教, 提高患者依从性, 防止压疮的发生。

2.2.2. 2 防烫伤。

对于高龄患者, 意识、精神障碍, 视力障碍患者, 为其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取暖方法。对于肢端感觉差的患者, 告知不要擅自使用热水袋, 如确需使用时, 交代注意事项, 加强巡视, 做好书面记录及床边交班, 防止意外发生。

2.2.2. 3

在护理记录单上认真记录患者的皮肤状况、体位、翻身时间, 并在床旁做好皮肤交接班。

2.2.3 防跌倒、防坠床

2.2.3. 1 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社会状态, 评估病区环境。患者入院后, 及时运用我院制订的《高危患者跌倒、坠床评分表》进行评分, 内容主要包括意识状态、年龄、自理能力、是否使用特殊药物 (止痛药、降压药、降血糖药、利尿药、镇静药、安眠药等) 、是否有眩晕和虚弱感、是否有腹泻或尿失禁现象、是否有酗酒史和吸毒史等方面对老年患者做好护理评估, 收集基础资料, 识别高危患者, 评分≥3分时及时落实相关预防措施。

2.2.3. 2 预防措施

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 (≥3分) 在床头悬挂醒目标识牌, 如重点留伴、小心坠床, 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常见因素, 掌握防跌倒、防坠床的措施。病床两侧设防护架, 定期检修床单位, 进行护理操作后及时上好床栏, 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 要把老人推向床中央, 防止老人坠床。

注重环境安全, 病室保持整洁, 照明充足, 病室床、桌、椅摆放合理, 位置固定, 病区地面平坦, 无障碍物, 帮助老人熟悉环境, 加深其对方位、布局和设施的记忆。病房做清洁工作时, 地面清洁后及时放置“小心地滑”的警示标志, 使患者能提高警惕。对高危患者进行书面及床旁交接班。

2.2.4 防走失

评估患者意识、精神状态,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 可以采取多次宣教,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老年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 告知患者住院期间不应擅自外出。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要佩戴腕带, 其是在接受各项治疗、护理前识别身份的惟一标志性信息;一旦患者走失, 可以通过腕带上标明的患者信息为寻找患者提供方便。发现有现存或潜在走失危险的患者, 及时与主治医生、护士、保安等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并加强看护, 必要时报告病区护士长、主任。

2.3 老年患者用药的护理

老年人内脏功能减退, 身患疾病较多, 且所患的慢性病还具有病史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 因此, 许多老人不仅常年反复用药, 而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应在评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后, 针对老年人用药的不同特点做好用药安全工作。

2.3.1 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 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做到正确给药;用药时要密切观察, 发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3.2 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 标记鲜明, 发给时向老人反复讲解清楚, 使其确实明白, 并注意配伍禁忌。如每次服用药物较多的老年人, 要协助分次吞服, 必要时可研碎, 以免发生意外。

2.3.3 静脉输液时, 应按要求控制滴速, 一般每分钟30~40滴, 速度不宜过快, 并且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用药后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立即停药, 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利尿药、中枢神经抑制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高血压药、抗生素、抗酸药、强心甙类药物、抗凝血药、甾体类化合物等。

2.3.4 注意给药时间, 如利尿剂一日2次时, 应安排在上午和中午时服用, 以免患者夜间起床小便时发生不良事件, 并会影响患者夜间的睡眠, 反使血压升高。镇静、安眠药上床后服用, 以防药物在老人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降糖药有餐前30 min、餐时、第一口饭一同进食等多种不同服用方法, 护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即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说明、减少不良反应、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 以保证用药安全。

3 结果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对100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和安全护理, 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内科老年患者护理问题明显减少, 杜绝了医疗不安全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4 体会

心内科患者内科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护理干预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58~57岁,平均年龄(68.2±5.5)岁;患病分类:高血压31例、心律失常14例、心功能不全17例、冠心病39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例;以上患者均经失眠程度和分类、睡眠自行诊断表考评,多为入睡困难、早醒、自感多梦,且均无智力、语言及人格情绪障碍。

1.2 护理干预

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规范化的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改善等护理干预措施。

1.2.1 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摄食情况,避免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予以压疮、便秘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

1.2.2 心理护理

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痛楚、经济负担等原因产生的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对其睡眠质量及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通过系统的心理评估,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态,找到引起其睡眠障碍的原因,从而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状态及悲观情绪,具体措施可如下:(1)向患者讲述积极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予以详细分析和解释以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心理;(2)加强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及家属急于求成的心理,对患者取得的进步予以鼓励,不断加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详细介绍住院病房环境、相关制度,加强医护之间、患者之间的交流,以消除其陌生感,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事件的正确处理措施。

1.2.3 睡眠卫生健康教育

定期在住院失眠患者之间开展睡眠卫生健康教育,通过系统地睡眠指导、服药信息等宣讲教育,指导失眠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及睡眠习惯[3],如(1)帮助患者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并避免睡前过饱、饥饿、抽烟或进食酒、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睡前的生活习惯,如略作运动、热水泡脚、饮用热牛奶、读书、听音乐等;(3)帮助患者建立、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做到白天尽量减少休息、睡觉时间,夜晚准时休息;(4)对顽固性失眠患者,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给予服用一些镇静催眠药物,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所服药物的作用、服药最佳时间、方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等,嘱禁止私自改变药量、停药。

1.2.4 环境改善

面对病房、病床的陌生以及住院环境中的噪声、光线等均可导致患者失眠。因此,通过改善患者住院环境,以满足了其睡眠要求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改善措施如下:(1)提供柔软、干净、平整的床铺,并保持室内温馨、舒适、空气流通及适宜温度,尽量减少刺激性气体、声响、的影响;(2)保持病房内外安静环境,尽量降低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走动、电话、交谈所产生的噪音影响;(3)合理安排医护操作时间,尽量避免夜间唤醒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适当调整患者所用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的位置及所用器械的工作噪声;(4)给予住院患者睡眠适宜的环境温度(20℃左右)及光线强度,以利于患者享受最舒适的睡眠环境。

1.3 评价指标

观察失眠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及全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是指从患者上床睡觉起,到NREM睡眠第一阶段持续5min时止;觉醒次数是指患者夜间从睡眠当中醒过来,并维持清醒状态达1min以上的次数;全睡眠时间是指患者从睡眠到早晨醒来,所经过的总时间减去夜间清醒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评价指标统计结果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果

给予系统地睡眠护理干预后,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全睡眠时间较干预前,也大大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失眠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疾病本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疾病痛楚、经济负担、情绪压力、心理冲突等均可导致患者失眠。心内科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本身,其对睡眠质量的要求较高,如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或有失眠症,不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影响,还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上升、呼吸和心跳加速、心肺脑血流增加等临床症状,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对心内科失眠患者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按,予以科学地、系统地睡眠干预护理,以改善其睡眠质量的现状。首先,睡眠质量的改善应从整体着眼,护理人员应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从失眠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予以规范化护理,满足患者对疾病、健康卫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其次,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家庭情况、心理情况,正确分析、准确评估导致患者失眠的症结,从而才能有效的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再次,护理人员还应学会“因地制宜、科学施护”,通过对失眠患者指导、示教、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作息规律、睡眠周期及睡眠卫生习惯[4];最后,既是对患者住院睡眠环境的改善,通过减少噪音、降低光线刺激、调节适宜温度、建立合理的探访及陪护制度等措施,以建立温馨的住院环境。

本研究通过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及环境改善等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睡眠质量取得较好改善,不但有效延长了全睡眠时间,还缩短了其入睡时间减少了觉醒次数,极大的保障了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其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均有积极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韶红,张友根,张思诗.外来劳务工睡眠质量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26-28.

[2]袁琼湘,张雷,谢沙萱.住院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21-24.

[3]吴萍,文燕,安丽萍,等.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21-424.

心内科患者内科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心内科收治的睡眠障碍患者150例,男85例,女65例;年龄36~79岁;冠心病39例,高血压病51例,心功能不全22例,心律失常2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及相关睡眠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如下护理干预。

1.2.1 认知干预: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找到引起眠障碍的原因,强调睡眠障碍可通过心理行为的调节恢复正常;指出心理社会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良好的睡眠有利于疾病康复,传授正确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方式;帮助妥善处理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各种事件;同时指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争取家庭、朋友等支持。

1.2.2 实施正确的心理疏导:首先在患者入院治疗时,对其进行病房的简单介绍,使其了解新环境、认识同室的病友,并介绍相关的制度和有关的工作人员,以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与此同时,可指导患者的家庭成员,使他们主动参加有益于改善患者睡眠的护理工作,在平时帮助妥善处理各种可能引起内心巨大波动的事件,争取得到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与患者友善的交谈,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取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把握住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现引起其睡眠不好的主因,帮助患者分析、内心的困惑,平静患者的心态,使得其能获得一个安然入睡的平和心态。

1.2.3 控制睡眠行为,提高睡眠效率: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特点及个体差异,护士和患者共同制定活动→休息→睡眠→饮食→自理计划,督促其按时间表每天有规律活动,定时上床休息,适当生活自理,指导患者建立良好健康的睡眠-觉醒规律,保持运动和休息之间的平衡。病情许可时,可鼓励患者收听广播或听他人读报,使其白天保持一种自然清醒状态。

1.2.4 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对睡眠障碍患者,将治疗尽量安排在白天集中进行。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的药物尽量在早餐后应用,避免因多次排尿或精神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质量;对夜间有特殊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睡眠情况,严重影响其睡眠时要向医师反映,建议更换其他适合的治疗方式。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采用无干扰夜间医疗护理措施,平均可提高患者每天30min的总睡眠时间,而且明显增加患者的持续睡眠时间。

1.2.5 其他护理:指导睡眠障碍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有规律的休息时间。睡前保证四肢放松,枕头高低适中,卧姿舒适。睡前不饮用浓茶、咖啡等不利于睡眠的饮料,鼓励患者在睡前饮用牛奶,保证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 2组均护理2周,每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2]。观察2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觉醒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PSQI评分

干预组入院1周和2周PSQI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睡眠指标

干预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其中以冠心病夜间频繁心绞痛发作,高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也影响患者睡眠;心血管疾病常用的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茶碱等也可影响睡眠,因此心血管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差。有研究报道,56%的患者在住院的第1天失眠,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可能会更高,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3],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

当前国外对失眠的护理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则较少,随着整体护理概念的不断深入开展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患者睡眠质量会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4,5]。本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因此心内科护士应对住院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整体护理,提高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150例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2组均护理2周,每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观察2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结果 干预组入院1周和2周PSQI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

参考文献

[1]李蕾,刘化侠.住院老年病人睡眠状况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5):1137-1139.

[2]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51.

[3]何桂芳.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18-19.

[4]艾曼江.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失眠症状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6(16):48-50.

上一篇:地形测绘技术自动化下一篇:优势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