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中

2024-07-15

艺术高中(精选十篇)

艺术高中 篇1

项目时间:2005年4月—2010年10月

建筑面积:52,945.54平方米

总用地面积:10,657.44平方米

摄影:Patrick Bingham-Hall

Location:Zubir Said Drive,Singapore

Project Date:April 2005-Oct 2010

Gross Floor Area:52,945.54 sq.m.

Total Site Area:10,657.44 sq.m.

Photos:Patrick Bingham-Hall

该项目是一个专业高中视觉表演艺术学校。学校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紧邻艺术娱乐区域,与一个专业表演艺术馆紧密结合。学校的设计是一种新的范式,一个大型、密集、贯通城市的项目,尽管建筑具有较深的进深,其良好的建筑策略实现了校园内极佳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设计师通过独特的设计方法打造出了两个视觉上相连的水平面,从而在下面形成交流空间(名为“Backdrop”),在上面形成安全空间(名为“Blank Canvas”)。这样的建筑策略一方面解决了公共与广泛艺术之间的多孔性和沟通障碍,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Backdrop是一个平台,它包含有音乐厅、表演厅、黑盒子剧场和其它一些非正式的小型表演空间。开阔表演空间内自然的通风是通过建筑外观的切口而实现,这样的设计还可以使公众从外部看到建筑内部举行的活动。此外还有一个种上树木的露天剧场,非常受欢迎,其背景的建筑空间如同一个雕塑,是这个城市的有趣景观环境要素。

Blank Canvas是一个安全学校区域,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灵活的空间。安全空间这一名称形象化地强调了项目设计的开放性和对教育意义的关注,并非只是对建筑结构的描述。三个长方体结构恰到好处地接入不同的体量,从视觉上将其他的流通空间与底部的公共场所相联系。该区域的环境非常简单、实用、明亮,而且通风良好,在很大程度上也将灵活性与可持续性完美地演绎出来。建筑外墙的绿色植物起到了环境过滤器的作用,阻隔眩光和灰尘,保持室内凉爽,同时声学天花板也可以吸收附近的交通噪音。

新加坡艺术高中的设计如同一个风车,它将新加坡的轻风有效地引入建筑内外的聚会和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不同体量之间的过道设计将建筑的舒适度和互动性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为不同规模的聚会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和休闲空间。尽管新加坡地处热带,常年气温变化不大,空气湿度高,但持续不断的轻风,推动了这种设计的成功,营造了一个极其舒适的环境。屋顶是一个悬空的大型休闲花园,同时包含有一个400米的跑道。

小剧场

小剧场是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多变的“黑盒子”,是一个实验性的空间,可根据不同的艺术节目用作摆放有座椅的演出空间或工作室。小剧场通过“箱中箱”的结构组成,在其外围进行了隔离设置,这样可以将结构振动和演出声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内饰上,周围护栏采用了一种亚光黑色的触感材料相分隔,与黑色钢材的渲染融合,形成了剧场的护墙,散发出一种原始美感。

表演厅

表演厅的设计采用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上下两层的设置可容纳423名观众,座位区运用了紧凑的马蹄形设计。一个双螺旋楼梯沿两侧整齐地蜿蜒上升,将舞台与台塔、照明设施以及所有座位区相连,技术人员、演员以及观众创造出一个适宜的空间。表演厅四周是分层的弧形钢丝网闭合板组成的墙面,集合威尼斯红的内饰,结合富有特色的座位设置,在这种充满活力的色调中,营造了焕发无限活力的空间。

音乐厅

音乐厅采用了类似于“箱中箱”的结构设计,乐池座位及四周的楼台座位可容纳560名观众。厅内的设置为古典音乐及合唱团的演出提供了极佳的声学效果,设计师通过最低程度的内部装饰实现这一壮观的氛围空间。音乐厅乐池以上的墙面用经过精密处理的米黄色预制混凝土板装饰,极富节奏感,而乐池四周倾斜的深色白橡木装饰,形成了一个从舞台到座位区的八字形结构,整体装饰经过巧妙处理,为演奏提供了极好的声学效果。

This project is a specialist high school for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The school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Singapore's Civic district,at the gateway to the Arts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The school combines a high-density,inner-city school with a professional performing arts venue.The design is a new paradigm,a large,dense,perforated urban object that achieves natural light and ventilation to all areas,despite its deep dimensions.

The design strategy creates two visually connected horizontal strata,a space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below,and a space for safe,controlled interaction above.The two parts are called the Backdrop and the Blank Canvas.This strategy solves the twin objectives of porosity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and wider arts community on the one hand,and a secure and safe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The Backdrop is the podium that contains a concert hall,drama theatre,black box theatre and several small informal performing spaces.Against this backdrop,the school communicates with the public realm.The high volume,naturallyventilated informal spaces i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spaces are designed around an urban short-cut,thereby allowing the public to see the activities of the school.A civic amphitheatre has been created under conserved trees,and is very popular.Architecturally,the Backdrop is designed as a faceted sculptural space,which frames the surrounding city views in new and interesting ways.

The Blank Canvas is the secured school area,and is a simple,flexible space.The metaphor suggests the open possibilities and focus on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rather than the architectural frame.Three long rectangular blocks have a secured point of access yet are visually connected from all the circulation spaces,to the public areas below.This environment is simple,practical,bright,airy and is designed for maximum flex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Classrooms,studios and circulation are all naturally ventilated,with dynamic visual and physical links between blocks.The green facades are environmental filters,cutting out glare and dust,keeping the rooms cool,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oustic ceilings,absorb traffic noise.

The School of the Arts is a"Machine for Wind",designed to channel and intensify Singapore's very light breezes through shaded,sheltered gathering and social spaces to provide a delightful and saf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in the inner city.The breezeways in-between the blocks are designed for maximum comfort and interaction,providing spaces for different sized groups to interact and relax.The wind-directing design ha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and extremely comfortable,with constant cooling breezes despite Singapore's low air movement,high humidity outdoor environment.The rooftop is designed as a large recreation park in the sky and incorporates a 400m running track.Studio Theatre

A multiform"black-box"with a 200 person retractable seating unit,the Studio Theatre is an experimental space that may serve as either a seated venue or flat floor studio depending on artistic requirements.Built using a box-in-box construction,the enclosure of the Studio Theatre is carefully isolated to minimise transmission of structural borne vibration and air borne noise.The interiors adopt a textured material palette of matt black off-form concrete walls with highlights of blackened steel along the balustrades,exuding a sense of raw aesthetics that incites the imagination and evokes creative self-expression.

Drama Theatre

Featuring a traditional proscenium stage with full-height fly tower and motorised forestage elevator,the Drama Theatre is an intimate space with a 423 audience capacity over two tiers of seating in a compact horseshoe arrangement.A pair of spiral staircases tucked neatly along the sides connects the stage with the fly tower,lighting bridges and all levels of seating,providing convenient internal access for technicians,performers and audience alike.Encompassed by layered curved walls of steel mesh enclosed panels,the Venetian red interiors of the Drama Theatre is further animated by the randomly pixelated shades of the fabric seats,radiating a lively atmosphere amidst vibrant hues.

Music Auditorium

艺术英语作文高中 篇2

What is art? When people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they will naturally think about all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or the great paintings in the art museums. Art seems to so far away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I don’t think so. Art is everywhere. For example, the delicious food that is made by our parents is the great art, and the value of the food is to bring people the great joy when they have a taste of it. The scenery around us is the visible art, when we appreciate it, our mood become eased. Art is something that brings people the positive value for me, so art is around everybody. If we take time to slow down our pace, then we can enjoy art from life and feel the comfortable lifestyle.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物理艺术形象;语言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6-0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物理教学是物理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过程中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揭示和展现物理的科学美,又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总之,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这是一个还有等于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艾荣.新课改中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研讨[J].创新教育,2008

[2] 鲁世明.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学教育,2013

艺术高中 篇4

一、源于心理学的启发

心理学研究把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和潜意识, 这是精神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前提。首先, “意识”一词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可靠的知觉基础上的纯描述性的术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产生意识之后, 这个产生的意识并不是固定存在的, 而会消失, 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再成为有意识。那么联系普高艺术课堂教学, 可以理解为, 首先要通过教师的艺术知识传授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意识, 然后通过随后的训练, 巩固已经产生的艺术意识。

按照弗洛伊德观点, 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方面。前文已经提到意识, 前意识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 潜意识则是一种被压抑的, 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为意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行为使知识成为人的意识, 通过教育的行为释放和启发被压抑的潜意识,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意识又不永恒存在, 那么可以推论:高中艺术课堂教学应尽最大可能激发人的心理认识, 使教育内容成为人深入认知心理的一部分, 使人在以后一旦看见听见相关类型的事物, 马上产生正确的认知或相关联想, 此乃普通高中艺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前意识教育”。

进一步分析何为“前意识”, 需要将它与“潜意识”进行对比明晰:潜意识是在未被认识到的某种材料中产生出来的, 前意识则是另外和语言表象 (word presentation) 联系着。这些语言表象就是记忆痕迹 (residues memories) :它们一度曾经是知觉, 像一切记忆痕迹一样, 它们可以再次成为意识。一种是主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痕迹, 一种是在未知被动情况下产生的记忆痕迹。高中艺术课堂教学中, 教育的行为往往包括接受知识并存储知识, 在适当的时候传播知识。因此通过运用“意识”的概念, 可以为高中艺术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教学的理论依据:高中生在生活中接触认知艺术是艺术意识形成的要素之一, 但是更有效的艺术意识建立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感悟可以让艺术的元素首先成为学生记忆的痕迹, 艺术课堂教学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对艺术记忆痕迹具有主动选择权, 因此教师要有艺术意识培养的理念。

二、普通高中艺术课堂教学中艺术意识培养的迫切性

由于“意识”是高于“记忆”之上的概念, 因此才对于高中艺术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研究的意义。无论是何种意识均为人在接受客观事物的同时加上了自己的认识, 是主客观的结合体。意识能相对于记忆更长久地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相对模糊形成记忆碎片, 但一经和相关信息结合马上就能恢复成为意识。

普通高中艺术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并不简单, 往往要求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知识面涉及十分宽泛。往往包括该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 涉及该作品作家个人性格特点, 该作品作家创作所属的艺术流派特点, 最后才是具体到某一个作品的特点。由于艺术作品数量庞大, 教师往往希望通过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学让学生能以点达面体会感知。由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和美术的欣赏意识比培养艺术表现的技术更为实用和重要。毕竟普通高中艺术课堂教学是为将来的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 让学生在掌握艺术创作的简单方法中, 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艺术学习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 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整体提高。

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 高中生的艺术意识培养具有迫切性。高中生处于大脑快速发育阶段, 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 他们初步具有清晰完整的意识产生分析能力。艺术课堂上技能教学部分包含极为复杂的技术操作行为, 教师把教学焦点放在技术操作之上是当前高中艺术课堂教学的通病。高中艺术课堂教学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教会学生艺术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存储知识能力、排列传播知识的能力, 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以及创新精神———这些都属于艺术意识培养范畴。

三、普通高中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意识的培养

⑴教师要转变观念。高中艺术课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音乐或美术专业毕业, 只具备音乐或美术一方面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只是对音乐或美术课堂教学所需的表现技能、作品分析等具有功底, 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高中艺术课堂教学, 并非易事。如果教师教学只停留在“教师教, 学生学”, 采用纯技能模仿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唱某一首歌、某些艺术表现技法, 或者让学生看一段视频, 那将会带来教学的失败。教师应成为有艺术传播意识的教育工作者, 高中艺术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在课堂有的放矢地实施艺术意识培养教育,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课堂教学功效。

⑵要明确教学的目的。艺术课堂绝对不仅仅是学习一首乐曲一幅画, 教师应设立让学生在高中繁忙的文化学习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 建立对音乐、对艺术的正确认识的课堂教学目标, 艺术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不只是技能技巧,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类整理, 而且适时注意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归类分析, 使他们在生活中一旦接触到音乐或美术作品, 能调集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精华与糟粕, 运用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审视作品, 这就是高中艺术课堂教学合理的艺术意识培养过程。

目前, 高中艺术课堂教学因为师资短缺, 仍然分为音乐和美术课堂教学。就是在现有教学状态中, 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艺术意识培养。

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建立合理的音乐意识的第一步:意识的形成。高中的学习阶段接触的音乐相关知识并不多, 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对所要学内容具有前期了解。意识来源于认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建立正确的艺术意识, 需要保证接受信息的全面公正和正确性。在学习具体作品之前, 为能准确的把握音乐语言与情感, 应该先进行相应的背景资料收集和交流, 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 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课《音乐与人生》, 对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草原放牧》 (乐章) 欣赏教学,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一首作品;学会理解、感受这一类作品。教学中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旅游或从媒体中接受到关于草原放牧的相关记忆片段, 这些是对此作品人为造成一定的“潜意识”。真正在演奏或演唱或欣赏时, 根据作品进行视奏是对作品真正形成意识, 此时当然也是对学生潜意识的一种唤起。

音乐意识建立的第二步:意识巩固自我意识的形成。从意识活动的现实过程来看, 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草原放牧》《悲怆》等作品时, 就是意识开始建立的阶段。意识并不等于认识。意识包含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教师可以从作品中蕴含的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知识、道德、追求, 人类对自然的感受评价, 人类在生生不息的追求时表现出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精神方面来沟通学生潜意识, 制造前意识, 形成意识, 以此构成课堂教学独特的“艺术意识形成场”。因此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要点的同时, 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了解这些作品中的内涵。只有把老师想要表达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理解, 教师才完成了知识的传承。

音乐意识建立的第三步:自我意识的经常唤起。音乐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同人的其他意识混在一起。而且如果不经常使用就会退化成记忆痕迹, 在退化过程中如果接触了其他的知识与信息, 意识还可以变化产生新的意识。时常唤起已有的意识, 在高中艺术课堂教学中十分容易做到。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与人类历史发展紧密相联, 不论何种音乐都上承前人后启来者。因此在教授新的音乐知识的同时,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音乐潜意识和前意识。引导学生对已学习的作品时常进行温习, 一旦接触相应的音像资料或文字说明, 立马就能唤起我们思想的“闹钟意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唤起。在音乐意识的唤起时补充新的音乐意识, 并弥合意识消退过程中产生的消退, 这就是《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提到的, 教师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添加相应的补充材料, 各版本教材根据《标准》要求更加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 达到多方位、全面地对知识进行阐述, 全面巩固和多角度唤起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目的。

品味艺术高中作文精选 篇5

对联它巧妙地利用汉字的特点,组成两联,有如鸳鸯戏水,又似莲花并蒂,短小精僻,是中华民族文化星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对联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一些话语,它很具有趣味性,有时添上一丁点儿桃酥,原联的意思就会改变,令人难以捉摸。

从前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就是关于对联的。

明末清初,洪承畴做寿时,一个书生赠他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人们不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那书生解释说:“首句隐藏无人,次句隐说无耻”,令洪寿畴暴跳如雷。后人用这副对联来批评卖国贼袁世凯,对他的所做所为十分愤怒。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肯定又知道了一些对联的结构,只要巧用语言,对联就可以蕴含许多道理,如上面的一则小故事,就是一个交际联,用于人口头交流,另外,对联还分春联,装饰联,专用联,名胜联,我就有一些名胜联,看了之后,你一定会从中懂得它蕴含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著名的大江,有些文人墨客就写了许多对联来通过长江抒发感想: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长江;大地迎春红日照,长江破浪白帆飞……这些对联都有它的价值。有人从中知道了高尚品格,有人学到许多文学,对联能让许多人受益匪浅,所以我们要好好理解对联。

为了更好地认识对联,我们班还举行了一次“对联交流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我看到了解缙的聪明才学,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历史书籍 学习习惯 脉络 多媒体技术 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7

在教授高中历史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盛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采取的学习策略往往是考前临时报佛脚,仅仅生硬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保证短时间的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每到考试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历史书重新背一遍,费時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们常常说:“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尽职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教师无疑是有责任的。其实,学生经由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关键是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在严峻的教学形势前,我愈来愈意识和感受到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本篇文章即主要论述本人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河北进行教育实验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重要方式。”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包括规律记忆的习惯、积累错题集的习惯和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具体论述阅读的习惯。纵观我们高中三年的历史课本,涵盖面极其广泛,囊括了中外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因此,由于书本限制等原因,很多的知识点都是被教师一笔带过的。这样流水账似的编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本之外,还应该适当涉猎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历史书籍。但是,学生的年龄和经验毕竟存在着不足,在拣选书籍和把握尺度方面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很多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在编写的时候可能不是特别客观,我们要尽量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观点相对客观的书籍。比如说,林语堂先生所编写的《东坡传》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历史读物,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苏轼和一个相对真实的宋代历史。总之,学生在课外适当地延伸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实现融会贯通,而且对他们的相关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扩充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教学艺术,尽早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有技巧地理清历史脉络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好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好历史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理清知识的脉络,是学生学习好高中历史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到年代、人物以及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常用的梳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年份、国家或者是相关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的模式。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这些脉络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灵活的模式都是可以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兴趣点和擅长领域的不同,他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地区展开相应的脉络归类。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我们就可以参照一定的准则以“李白”为中心点开展有关唐代历史的脉络梳理。再比如说,有的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划分不太擅长,总是记不清楚。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点开展相关区域的脉络梳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的梳理脉络的中心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全面展开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梳理。梳理清楚知识的脉络之后,学生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记忆历史知识,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和轻松。总之,记忆知识不仅仅需要一定时间的记忆和背诵,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是这个方法的写照。

三、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统筹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主要采取讲授模式授课的同时,也应当巧妙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教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高中历史课堂,还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模式互相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哪些历史知识适合传统的书本讲授模式,哪些知识更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抑或是两者相结合的讲授模式。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四、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学生之所以对高中历史的学习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除了要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带给他们的压力之外,还因为教师有时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互动,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见解的情感意愿没有得到有效的抒发。因此,我们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组织一些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不同的教师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知识辩论赛的活动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我的意愿,而且对于提升他们的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非常有帮助。学生们在辩论的时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地帮助和指导,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维系,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辩论的时候通过旁征博引,也能意识到学习好历史知识的必要性。总之,不论教师采取的是哪一种活动模式,我们都要精心组织和计划,力求每一次活动都得到最好的效果。

艺术高中的素描教学 篇7

素描造型艺术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 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 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同时它也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高中艺术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员的任务, 学生的专业辅导课就是我们的阵地。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绘画, 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 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 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不可操之过急, 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 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观察”是素描教学中常常提到的一句术语, 它是非常科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学校是一个发展中的全日制艺术高中, 而且新上了“零起点班”, 那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整体, 原因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 并不作全面考虑, 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 善于总结经验, 避免学生少走弯路, 系统、科学地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 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 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 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 它甚至决定了一个造型艺术家的未来。

素描的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很复杂的, 而且不同的专业老师对观察方法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的方法也是相当的多。但是, 在这里我们仍然要提倡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其理由有两个方面:1.大体、粗略地看有利于观察物体的视线总在整体之中。2.一开始就进入仔细分析、反复比较不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相反, 在其思维里面还会出现杂七杂八的形象。由此可见, 先观后察的观察方法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 在教学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 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 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 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 依靠空间透视原理 (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等) 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 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 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 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 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 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 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在西方造型艺术体系中, “无点不成线, 无线不成面, 无面不成体”曾经典地概括了点、线、面、体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关系。无论是在结构素描还是在明暗素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辩证地运用三者的相关理论, 来启发、引导学生, 对于素描教学档次的提高,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 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头像→半身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 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 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 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 但个性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 对于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 临摹某某的作品, 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 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 不可一味地摹仿, 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 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 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中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 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 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 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 这可能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其中意味不言而喻。教师应更多地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 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因材施教, 在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 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其自由发展, 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 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 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 我们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 灵活教学, 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 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 发挥自己的想象, 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 人云亦云, 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 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 以达到形神兼备、丰富而又洗炼、严谨而又生动的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 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的能力。

高中素描基础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审美能力, 也要提高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现实的表现力, 同时还要拓展教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 使其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 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 其中很多内容和经验都要靠平时去积累、总结和反思。以上几点是我的一些浅见, 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提高。

摘要:艺术高中的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课, 应严格遵循素描教学法度, 循序渐进, 把握学科特征因材施教, 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和结构特点, 运用多种学习手段,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认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8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行为,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纽带, 其主要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 课堂提问具有重难点提示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节课或是教材内容中需要重点理解和突破的问题, 沿着整个教学提问可以勾勒出一条明显的教学重难点曲线分布图,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各关键点的重难点均安排了相应的提问。因此, 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具有重难点提示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 提高学习效率。

(二) 课堂提问具有教学效果检测的功能

一节课教学成效如何, 应当体现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全部掌握相应知识点, 完成能力训练要求。检查学生掌握效果的最简便方式就是针对学习要点进行提问, 从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完整度、准确性方面初步分析学生在学习成果完成方面的实际状况。

(三) 课堂提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 教师的提问往往不是孤立的, 而是一连串的逐层深入提问, 学生在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之后, 往往紧接着有下一个相关联的, 更深入的问题进行提问, 或是在学生无法回答出来的环节, 有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 或是换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串状课堂提问, 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整个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 课堂提问具有注意力集聚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每节课不可或缺地会出现一些学生走神开小差的现象, 为了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自尊心, 许多教师往往采取突然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从窗外的思绪回到课堂之中, 有效集中了课堂的注意力。

二.创新理念, 有效提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措施

课堂提问艺术性与整个语文教学成效紧密相连, 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环节中, 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计的优化程度, 在教学各个环节体现提问的艺术性, 让整个教学活动更为生动高效, 具体来讲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课堂提问体现层次性, 有效兼顾班级语文学习差异状况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显现出来, 较为明显的是两极分化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兼顾这样的现状, 不回避现实, 勇于面对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进行化解。在课堂提问环节,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相对应的层级难度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中, 每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提问都应当设置三套预案, 有较为深奥的A类提问, 也有难度一般的B类提问和较为基础性的C类提问, 做好充足预案, 在教学组织环节中依据实际需求, 灵活选用不同难度系数的课堂提问。这样的差异性提问, 主要是针对班级中语文学习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群体, 使课堂提问与他们的分层学习目标、自身能力基础相一致, 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班级各个层面学生参与和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 将兼顾班级语文学习差异性和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并充分发挥促进和激励作用, 尤其是在学生课堂提问成功感、满足感、兴奋感的积极情感培养方面, 有效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

(二) 课堂提问体现精炼性, 浓缩教学目标要求中的重点难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注重精炼性, 精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教学提问的形式、表述内容要精炼, 通过言简意赅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 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详细, 一听就懂, 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提问, 更不能出现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提问, 通过这样的提问, 能够较好地抓住教学环节的重难点, 通过精炼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精炼性还要体现在整体数量方面, 课堂提问数量要保持适中的频率, 课堂提问太少会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较低, 不能够有效体现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而课堂提问过多过滥则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深度, 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 课堂提问要体现内容形式上的精炼性和整体数量上的精炼性, 要能够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炼出来, 同时也要保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存在的价值, 不能出现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形而上学主义。

(三) 课堂提问体现启发性, 发挥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引领效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每一次课堂提问就是一次启发引导, 尤其是许多语文教师喜欢采用分组持续深入提问形式, 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分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得较少, 教师提出的书面提问能够引领、组织班级各个合作小组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提问中, 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 一组提问要能够涵盖整个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体现全面性, 更重要的是其要有内在的线索相连, 保证学生在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之后, 能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在课堂启发性提问中, 教师还要真正放手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能刚刚提出问题, 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随之自己就爆出答案, 使启发性提问流于形式, 最终还是陷入单向灌输的境地。

(四) 课堂提问体现拓展性, 给予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拓展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特地凸显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问为载体, 体现拓展性。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拓展性进行设计, 另一方面也可以课内联系课外、书本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性提问, 联系学生自身感知体验以及向社会生活进行延伸,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不再受制于条条框框的束缚, 进一步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体现提问拓展性, 还应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方面, 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如果一时无法回答, 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突破口, 进行启发引导, 以点击面撬开口子, 让学生从缺口处思路泉涌, 迅速提高教学成效。

三.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四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提问艺术性,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避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忌没话找话

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不够精炼, 啰啰嗦嗦,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或者拖拉散漫的感觉, 甚至在有些根本不需要提问的环节上, 为了体现所谓的师生互动效果, 特地安排了一些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的提问。

(二) 忌匹配不足

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 全班一个尺度, 一个问题着眼全班, 忽略了学生中的差异性, 以C类问题向优等生提问, 以A类问题向学困生提问, 匹配不到位, 结果导致课堂冷场或是乱糟糟一片,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 忌放而不收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做到能放能收、收放结合,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心中应当早已形成预案, 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该怎么处理, 部分正确该如何处理, 或是无法回答又该如何处理, 在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收的结局。而部分教师只顾提问, 而对内容的难度、目标可达成度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导致放而不收, 不仅无法开展重难点突破, 而且对课堂秩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 忌自问自答。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 虽然看似设计了不少提问内容, 但是其教学过程还是以单向灌输为主,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 思维也没能够活跃起来, 结果导致教师自编自演、自唱自导, 自己提出问题, 最后变相地采取自己作答的方式结束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导课艺术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课艺术

要想使学生学好生物这门学科, 关键是让学生喜爱这门学科, 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自己去主动学习。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在进入课堂的这个教学环节中要下一定的工夫。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教师应追求导课艺术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生物教学导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如何来做这样的艺术家呢?

首先要了解所教的学生——高中生。高中生的身心、智力虽已成熟, 但他们仍然童心未泯、好奇心强、喜好新鲜事物、爱玩耍、自尊心强。作为教师, 应抓住高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导课方案,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他们主动思考,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记忆更牢靠。

笔者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过以下几种导课方法, 与大家共同探讨、改进。

1. 视频导入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课堂, 它能将文字、图片、录像等直观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 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去。

例如, 在讲到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神经调节”时, 我给大家播放了一段目前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一种运动——跑酷,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兴致高涨。在学生感叹他们的精彩表演时, 我适时地提出问题——这些人在做这些精彩、精准的动作时由谁来调控?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把学生带入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让大家主动思考, 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导入

在讲到必修二“遗传”内容时, 我首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之间互相观察:谁是单眼皮, 谁是双眼皮;谁有酒窝, 谁没有酒窝;谁的舌尖可以卷起, 谁的不可以;双手交叉后谁的左拇指在上, 谁的右拇指在上;谁有美人肩, 谁没有, 等等。观察后再让学生回想一下, 自己的哪些特征与父母一样,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这是遗传与变异的现象。继续思考父母的这些特征是如何传递给你的, 又为什么会发生变异, 从而自然引出教学内容。

3. 故事导入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十七八岁了, 但是喜欢听故事这个特性仍然不变,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与教学相关的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 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例如, 在讲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细胞的分化”一节中, 我引入了我看过的一个电视剧——关于一个年轻女孩得白血病的故事, 从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细胞分化。故事导入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4. 动手操作导入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 经常动手, 可以刺激思维发展, 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 从而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亲自动手,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 减数分裂的过程就是一个难点, 这部分内容还很枯燥, 虽然讲过但学生掌握得较差。因此用复习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效果就不是很好。如果我们让学生先用橡皮泥或其他适宜的材料亲自动手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在模拟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还能及时纠错, 归纳总结, 加深印象, 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效果的确不错。

5. 生活见闻导入

创设具有浓郁生活色彩的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地被吸引到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中。

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的糖类和脂质”一节中,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学校中, 我们曾见过一些学生突然晕倒, 然后扶到医务室, 医务人员给他喝一杯葡萄糖水后, 不一会儿症状就减轻了, 谁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这不是一个难的问题, 因此许多同学都知道, 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 逻辑推理导入

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性地设计导课, 使学生通过探索推理, 感受推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和乐趣。

在讲到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 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理。例如:提出问题——人的有性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 是通过什么细胞分裂方式产生的?是否为有丝分裂?引导学生推理——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 如果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 都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 则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都为46条, 那么,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染色体数为92条, 而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应是46条, 显然这是不成立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殖细胞的产生不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 必然有一种分裂方式可使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减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这样精卵细胞结合产生的受精卵才能恢复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教师总结——这种方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数分裂。

7. 复习提问导入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检查学生掌握已学知识的程度, 巩固强化知识。同时, 利用复习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处于准备回答问题的心理状态, 精神比较集中, 导入的效果特别好。

我在讲到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第三课时的时候采用了这种方法, 首先复习提问学生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 然后提问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总结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这些问题大家都掌握好以后, 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思考更深刻的问题: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光合作用。如果前两课时的内容掌握得不好, 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必然有偏差, 不利于教学的进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灵活应用复习导入新课, 自然地展开新课教学,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8. 调查交流讨论导入

此种导入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调查内容,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辨析信息的能力,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9. 游戏导入

学生十分喜爱这种以游戏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导课生动活泼, 突出了学生的直接感受, 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 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缺点在于课堂不好掌控, 因此教师在采用这种导课时, 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10. 悬疑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欲望。

例如, 在讲到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时, 课前首先提出悬疑:当一只小蜜蜂发现一处很好的蜜源时, 它是如何将这一好消息传递给同伴的呢?当一只雄性孔雀有了自己心仪的对象时, 你知道他会如何向异性表达吗?

这些小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且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后, 印象深刻。

高中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0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 一些规律是千百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的, 是有些物理先辈终生探讨的成果, 它的知识体系非常严谨, 所以我们在传承过程中, 好多定理、定律都要严格地逐字逐句地承袭下来, 不能随意的改动原句。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口头语言要力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但不能忘了物理学科本身在表述、推理等方面的科学性、逻辑性要求。语言表达要明白, 用词要准确。切忌语法混乱、言不达意, 否则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授,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讲解“库仑定律”时, 对公式F=Kr2q1q2中各物理量解释时, 讲到q1、q2的物理意义时, 如果片面追求通俗, 把q1、q2说成“两个电荷的电量”, r说成“两电荷间的距离”。这样的表达容易产生歧义, 学生遇到具体问题运用库仑定律时, 就会困惑:q1、q2是不是随便两个什么电荷都可以呢?r到底是哪个距离?这样学生做题时就会出现无论什么条件一律套公式的问题。所以, 讲授时教师应该加上严格的定义:“q1、q2是真空中点电荷, r是两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同时还应说明怎样的情况才是点电荷, 实际问题中怎样找出r。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是物理语言的基本要求。

二、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教师语言要幽默、有趣具有艺术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学教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明晰的教师, 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思, 把知识一并带进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这样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 还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讲课过程中掌握好语言艺术, 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 适度夸张, 使学生亲身体验, 加深理解, 使课堂松驰有序,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 艺术的氛围。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 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 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决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师生关系。

上一篇:船舶下一篇:视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