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干预

2024-05-20

识别干预(精选六篇)

识别干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100例,年龄22~38岁,平均28.6±4.3岁,孕程36~41周,平均38.8±4.3周;初产妇76例,经产妇24例。

1.2 方法

对100例头位难产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生产时实行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并分析发生头位难产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方法。

2 结果

100例头位难产产妇主要表现为胎膜早破,继而出现宫缩无力、产程异常或胎头未衔接等;其中72例胎头位置异常,也是引起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在持续性枕横位25例和枕后位47例、产力异常15例、产道异常13例;经有效处理,阴道分娩产妇81例,剖宫产产妇19例,大大降低了剖宫产率。

3 讨论

3.1 头位难产的早期识别

头位难产有一定的变化性和隐匿性,使其在产前不易被识别和诊断,大多经历一段产程后才能逐渐表现,因此应注意难产征象。在诊断时出现以下表现应考虑头位难产:①胎膜早破。因胎儿头位异常不能适应盆骨入口使得胎头入盆受阻,羊水进入胎头以下的羊膜囊内,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胎膜早破。②产程延长。产程图是产程监护和识别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或阻滞、第二产程延长、滞产、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均为头位难产的重要表现[2]。③宫缩乏力。产程过长时,产妇精神紧张加上体力消耗,可导致原发性或继发性宫缩乏力。④产妇过度紧张、过早屏气用力等。

3.2 头位难产的原因

头位难产的原因错综复杂,非单一因素引起,主要表现如下:①胎儿因素是导致头位难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胎头位置异常和胎儿巨大,胎头位置异常多伴有头盆不称,常见有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②产力异常。分娩时通过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预测难产的信息,如子宫收缩乏力或收缩过强均为产力异常。③产道异常。孕妇的骨盆测量值偏小,骨盆狭窄或盆骨畸形等均为骨产道异常;对于患有子宫颈肌瘤、阴道瘢痕等患者均属于软产道异常。④心理因素。产妇在生产时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导致体内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使宫缩减弱,可引发难产。

3.3 头位难产的处理方法

3.3.1 一般处理

产妇在生产前容易情绪化,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并保证产妇充分休息及充足营养,鼓励产妇以增强分娩信心,提倡其多进食高能量的食物,以保证身体营养及足够的体力。

3.3.2 徒手旋转胎头

在宫缩间隙时,将右手食指和中指伸入阴道内,与矢状缝平行,食指与中指分开约30°轻轻钳住胎头,宫缩时缓慢旋转至枕前位[3]。持续性枕右横和持续性枕右后应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持续性枕左横和持续性枕左后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旋转过程中感觉不易转动胎头,可上推胎头,待其松动后再作旋转,旋转成功后取出右手;旋转胎头时,左手可在孕妇腹部轻推胎背,按压胎肩以协助胎头旋转和固定胎头以保证旋转成功;操作时切忌粗暴,动作要轻柔。

3.3.3 选择生产方式

对于无明显头盆不称者,可先让产妇试产;出现宫缩乏力时,潜伏期注射哌替啶,休息4小时,以排除假宫缩、纠正不协调宫缩;若休息后无进展则应作阴道检查,破水后宫缩仍不强可点滴催产素以加强产力。若经上述处理后产程仍不顺利,不可再试产,应急行剖宫手术。100例产妇中阴道分娩81例、剖宫产19例,无一例妇儿出现危险。

3.4 小结

胎位异常是引发头位难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孕妇应在待产期间定期进行检测,在临产前进行B超检查,以明确胎儿体位,也要保持较好的产力,以保证试产过程顺利;同时,早期识别头位难产的信号并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能减少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金花.对头位难产产妇进行适时产科干预的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4,34(1):82-83.

[2]张莲.头位难产75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4)314-315.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的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识别方 干预措施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定义、识别标准与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面入手,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有可能偏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出现心理异常。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并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下作者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障碍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认知偏见,情绪冲动,不合群,孤傲,不能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等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交际方法不得当,不善于表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际上的冲突或没有朋友等人际障碍。

(二)学习障碍

由于大学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没有了老师一天到晚的督促,没有了大量的习题与作业,许多大学生开始由高三的高度紧张一下转人了极为放松的环境,部分大学生开始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影响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懒惰、学习动机过强,忽视张弛之道、消极归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具有精神疾病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的倾向而导致人格结构的破坏,形成人格缺陷。各种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的身上都有着鲜明、集中的表现,其行为虽然够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偏执型人格,如固执己见;情感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无常;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过分内向,孤僻胆怯;爆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对事物的反应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微弱刺激常可引起过强的反应,采取过激行为,不顾后果;强迫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固执迁腐,刻板保守,不问客观情况是否许可与必要,都把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反复检查核对,不允许有半点错误;悖德型人格,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障碍,感情冷漠,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人格的成长不是直线发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很深刻,这些影响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

(一)识别标准

从表面上看,理解心理障碍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实际上要准确掌握心理障碍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心理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主观体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和统计常模标准。

1.主观体验标准。指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发生障碍。这里的主观经验和体验既包括障碍者,也包括咨询者。咨询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经验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心理障碍,咨询者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主诉体验来判断其是否有心理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引起个体的不适反应,感受到心烦、紧张、不安、苦恼,甚至痛苦的体验。

2.社会规范标准。指根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不和谐,与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人,因此以通行的社会行为准则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应该是极具可操作性的。

3.心理测量标准。指主张以心理测量的客观数据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心理测量运用心理学家通过科学手段编制出来的心理测验量表来诊断心理问题。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卡特尔16因素测验(16pf)、贝克抑郁问卷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测验量表。

4.统计常模标准。统计常模的立足点是认为人的心理表现在人群中是呈常态分布的,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主张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心理障碍。但问题是不少心理现象的两极端表现中,常常有一个极端是优秀的表现,比如智力常态分布的一个极端就是智力优秀的表现,绝不是智力障碍的表现。

以上判断标准都有其不足之处,最好结合多种方法联合判断,以避误诊。

(二)识别方法

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症状轻不典型,往往不易被亲人或同事发现,以至耽误患者的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有病早医”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早期识别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生活规律改变。如以前很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清洁的人,突然间变得不知更换衣褥,不愿理发洗澡,甚至满面污垢,物品随手乱放,工作拖拉,劳动纪律松懈,经常旷工、迟到;或原来生活节约的人变得挥霍无度。

脾气改变。脾气改变是许多心理障碍早期症状之一。如原先热情合群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待亲友冷淡,甚至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子和孩子不谈家事,很少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或原来很有礼貌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对人无礼。

情绪变化。当一个人的情绪突然有较大改变时,就要留意其是否最近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以便及时干预。

记忆力下降,丢三拉四,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如发生在中、青年,应引起高度重视。

家庭突发事件。大学生生活阅历短,当他们面临一些突发的生活事件时会出现无助、无措、无望的心理反应,在“危机”面前可能会有出格的反应;些尽管在当时并未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但“危机”却一直隐性地干扰着学生的生活。

以上各种表现是某些心理障碍常见的早期症状,如与患者的过去情况不同,又无原因可解释,或者虽事出有因,但已事过境迁,应想到患心理障碍的可能。但要确定是否患有心理障碍,或属于哪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尚需到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方法

(一)自我干预

1.挫折应对策略。挫折是人的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它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是,首先要正确面对挫折,要意识到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挫折,而是在挫折来临时正确面对挫折。其次,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制定恰当的抱负水平,一般来说,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目标。年轻人往往容易好高鹜远、急功近利,所以会经常遇到不必要的挫折。因此,制定不高不低的抱负水平对于应对挫折十分必要。最后,要从以往的挫折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自己,一个对己对人对事有正确认识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

2.情绪调控策略。情绪失控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又一个重要根源。超越心理障碍,就得掌握调控情绪的策略。首先,保证情绪指向对象正确。任何一种情绪都有二定的对象。有的同学没有评上一等奖学金就认为是被别的同学抢走矛,将愤怒的情绪指向朋友雇大吵一架而断终交往。淇愤怒的指向对象显然是不对的。其次,是维持良好的心境。当消极情绪占优势的时候,要善于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我们不只要看到其消极的么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最后是降低心理压力。大学生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当压力来临时,不要选择将其压抑到内心深处,而是应该将压力或挫折体验宣泄于外。有了心理压力,要善于利用朋友、日记、电台热线和心理咨询等途诉。

3.读书疗法。“读书疗法怡旨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内容的相矣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间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喻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像・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图书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4:体育锻炼疗法。

体育对人的影和改造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而是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并对身都有影响的一个学科。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渝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体育锻炼,能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对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在困难中勇于奋斗的坚毅品质的形成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支持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的压力,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调节,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一的。

1.建立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键康教育委员会厂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2.从新生人学教育着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作好思想准备。如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便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向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3.进行实证性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踉踪时代变化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群体、新生群体等)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实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简介、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可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注意跟踪了解、交谈,适时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障碍。

识别干预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

[作者简介]陈玉君(1970- ),女,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南通 226007)杨四海(1969-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3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98-02

一、心理危机的相关理论

(一)心理危机的含义

危机(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创始人卡帕兰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蕴含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危机得以化解,个体心理恢复到平衡状态,促使个体心理成长,这种成长既包括个体人格的成熟和完善,也指个体获得某种应对危机的能力;另一种是个体的心理紧张状态得不到缓解,心理危机进一步加大,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某一事件是否会成为危机,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事件对自己将来的影响的评价;第二,个体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三,个体是否获得有效的应对机制,也就是个体能否从过去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哭泣、愤怒、向他人倾诉等。由于个体在这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事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构成危机。

(二)心理危机的特征

心理危机通常由一定的负面性事件而引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1.突发性。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的,具有不可控制性。

2.紧急性。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一样具有紧急的特征,它需要人们去紧急应对。

3.痛苦性。危机在事前事后给人带来的体验都是痛苦的,而且还可能涉及人尊严的丧失。

4.无助性。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而且,危机使得人们未来的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心理自助能力差、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危机常常使个体感到无助。

5.危险性。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

贝尔金提出,目前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有三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第一,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的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上,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早期干预。第二,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助人者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受害者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较适合于危机状态基本稳定、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第三,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因素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和选择机会。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与识别

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加剧。这种局势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的几率增加。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及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正面临着某种重大生活事件,并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导致个人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容易发生自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划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

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个人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升学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些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梯。大学生发展性危机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但变化急剧,易发生一些消极现象,如厌学、人际冲突或情绪冲动等,如能顺利度过,将会促其心理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走向成熟。

2.境遇性危机。境遇性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或死亡、被人强暴、自然灾害等。这种危机因其随机性、突然性和强烈性,带给人巨大的心灵创伤,使当事人的情绪有很多强烈而负面的感受和体验,有时会因无法承受难以言语的痛苦而出现心理解体和异常行为。

3.存在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一些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是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的危机。这些现实存在的危机,不单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容易形成反社会的心理因素。存在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根据对有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不良心态及行为所进行的调查分析,并结合郑希付先生的《临床心理学》,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归纳为情绪、认知、行为、躯体四方面:

1.情绪方面。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当大学生的情绪突然发生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恶劣的情绪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2.认知方面。危机事件中的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极为敏感和多疑,形成疑病倾向,甚至丧失对人的基本信任;偏听、偏信,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关系含糊不清,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等,这些都是在应激状态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

3.行为方面。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黏着性;与社会联系断裂,拒绝帮助;言语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大学生是否出现心理危机了。

4.躯体方面。其主要特征是躯体方面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状。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危机的发生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第一,生活中出现了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或意外的事件;第二,躯体和意识出现不适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诊断要求;第三,遭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的困境。这三种情况在个体身上同时出现,并伴有上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我们就认为该生出现了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其发生有深刻的、内在的诱因,发生前也大多有一定的征兆。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可以预警的,只要能尽早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干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限制或减少危机的发生。

(一)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1.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采用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

2.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围绕预警对象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员的培训工作,明确信息员的职责。

3.营造适合预警对象的“小气候”。在预警对象的周围默默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形成学生自我转化危机的有利环境。

4.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利用报纸、广播等媒体,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5.预警信息评估。通过对学生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分析他们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特点,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定参考标准,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进行危机预告,从而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二)建立高效能的危机干预系统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的心理医生、管理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心理门诊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课题研究。

2.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热线既有固定电话又有移动电话,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位学生知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使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场所,也使其他同学能及时把信息传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3.心理医师的帮助。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进行干预;对有特殊需要、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困难解决、学习辅导、潜能开发、职业辅导、生活辅导、认知调整和行为矫正;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五心”策略,即给其信心、泄其烦心、诉其真心、听其诚心、断其险心。

4.实施危机干预六步法。即明确问题,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危机问题;保证受害者安全,把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强调与受害者进行沟通交流,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受害者;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帮助受害者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途径;与受害者共同制订行动计划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获得承诺,使受害者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5.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其他方面如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实质的救助行动。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具有可靠同盟、价值增进、工具性帮助、陪伴支持、情感支持、亲密感和满意度等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对处于危机期的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心理危机事件的后干预机制

英国研究者帕里提醒人们,有效的危机干预不仅要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关注危机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因为许多危机都会对个体的长远生活产生影响,当事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对未来的生活适应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危机干预时,助人者不仅要关注当前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它可能带给当事人的长期效应。危机后干预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心理危机后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危机后干预可以以心理医师和精神科医生为主,旨在帮助学生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减少以后长期的心理风险,使他们可以用一种健康、适当的方式处理损失,结束危机的不良影响。

1.要对度过心理危机的学生继续进行帮助和治疗。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上的关怀,使学生真正从危机事件中恢复过来,过正常健康的生活。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恰当处理,即使当事人把它压制在意识之外,它也会在当事人以后的生活中反复出现,对当事人有潜在而巨大的影响,一旦新的刺激或事件发生,就会把个人带回到危机状态之中。

2.对与当事人有关的人们的帮助。他们参与或目睹了危机事件,这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危机,使他们难以得到关注和帮助。如自杀学生的室友,他们会对自杀同学的行为感到惊讶、困惑、后悔或自责,甚至恐惧,这些情绪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对他们进行后干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接受这个事件,而且可以通过后干预使他们帮助其他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建设高效精干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帮助学生化危机为机遇,从危机中获得心理成长,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8.

[2]Gilliland,B.E.,James,R.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G·帕里.战胜危机[M].梁庆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Kolshi,T.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郑希付.临床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老年期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篇4

关键词:老年期抑郁症,早期,识别与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13年1月至于2015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病区就诊的187例抑郁症患者, 其中46例患者年龄在65~92岁, 生理功能方面主要表现: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口干、便秘、腹泻、心悸、血压改变、脉搏增快或减慢、胸闷、四肢麻木、发冷、发热、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眩晕、乏力等。突出的精神症状是失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情绪低落、沮丧, 整日紧张焦虑、缺乏自信、伴有失眠、疲劳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面容憔悴, 两眼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神色。

1.1.1 一般资料:见表1。从性别上看, 老年期抑郁症人群中, 女性占绝对多数。婚姻状况中, 丧偶偏多。而收入水平没有明显区别。

1.1.2 发病因素: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31例, 心脑血管病变伴发15例, 家族史2例。其中心脑血管病变伴发中, 有2例有家族史。见图1。由图1可知, 发病因素中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占多数。

1.1.3 病程:3~6个月9例, 6个月~2年6例, 2~5年17例, 5~10年9例, 10年以上5例。见图2。病程显示, 2~5年的比例较高。

1.1.4 就医方式:由亲朋好友介绍8例、经常去综合医院检查医师介绍15例、经常去综合医院检查且到北京、上海等地确诊回我院治疗5例, 上网查阅后到医院证实5例、来院开失眠药13例。

1.2 临床症状

1.2.1 核心症状:情绪低落、绝望、无助、无用46例;兴趣缺乏41例;乐趣丧失39例。以上第一种症状, 点100%;第二种占89%;第三种占85%。老年人中核心症状非常严重。

1.2.2 心理症状群。焦虑41例;自责自罪37例;精神病性症状22例。自杀观念:31例患者存在自杀观念:想过自缢自杀9例、想过割腕自杀8例、想过喝药自杀11例、想过跳楼自杀3例, 因害怕疼, 担心孩子, 担心家人, 未采取行动。自杀行为:抢救成功的有割腕3例、喝药2例、跳楼1例, 抢救未成功的1例。自知力:部分自知力31例, 无自知力15例。

1.2.3 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42例;食欲紊乱38例;性功能减退43例;精力丧失41例;晨重夜轻36例。

1.2.4 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感觉系统症状 (疑病, 头痛或全身疼痛, 周身不适, 发冷发热, 软弱无力感) 40例。呼吸系统症状 (窒息感, 叹息, 呼呼困难) 26例。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慌气短乃至胸前区痛, 心动过速) 42例。胃肠道症状 (吞咽困难, 嗳气, 消化不良, 胃部烧灼感, 腹胀, 恶心, 腹泻, 便秘) 36例。生殖泌尿系统症状 (尿频、尿急, 性冷淡, 过早射精, 勃起不能, 阳萎) 31例。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口干, 易出汗) 35例。

1.3 方法

1.3.1 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1]:总分超过35分, 严重抑郁2例;总分超过20分, 中度抑郁83例。

1.3.2 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1]:总分超过29分, 严重焦虑2例;总分超过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42例;总分超过14分, 肯定有焦虑32例;总分超过7分, 焦虑9例。46例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分, 抑郁>25分为重度抑郁, 18~24分为中度抑郁, <17分为轻度抑郁。结合临床症状, 根据CCMD-3诊断标准予以诊断。

2 评定情况

2.1 抑郁评分情况:抑郁评分>25分的重度抑郁患者有11例, 占患者的比例是23.9%, 主要表现是:严重失眠、早醒、患者坐卧不安, 常感觉大祸临头, 并有搓手顿足、纠缠他人的现象, 惶惶不可终日、对外界冷淡、很少有笑容、对任何事情丧失兴趣、行动迟缓、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食欲、性欲明显减退, 体质量减轻。

抑郁评分为18~24分的中度抑郁患者有26例, 占患者的比例是56.5%, 主要表现是:失眠、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焦虑不安、过分担心发生意外、情绪沮丧、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自感精力不足, 做事力不从心、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易疲劳、休息后也不能缓解、缺乏自信心、惊慌恐惧、没有安全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抑郁评分<17分的轻度抑郁患者有9例, 占患者的比例是19.6%, 主要表现是:烦恼、焦虑、内心不安、无缘因的忧虑、牵挂、伴有失眠乏力、头晕、头痛、食欲减退等各种躯体不适感。

2.2 诊断情况:46例抑郁症患者发病在65~92岁, 以CCMD-3诊断标准, 46例患者均符合老年性抑郁症的诊断。

3 干预与治疗

3.1 药物治疗及疗效

3.1.1 单用抗抑郁药物3例:度洛西汀片40 mg, 艾司西酞普兰片20 mg, 米氮平片30 mg。

3.1.2 抗抑郁药合用抗焦虑药物31例:氢溴酸西酞普兰片20~40 mg, 艾司西酞普兰片20 mg, 帕罗西汀20~40 mg, 舍曲林50~150 mg, 劳拉西泮片2~4 mg, 氯硝西泮片1~2 mg, 丁螺环酮片30~60 mg, 佐匹克隆片3.75~7.5 mg。

3.1.3 抗抑郁药合用抗精神病药物8例:利培酮片1~4 mg, 奥氮平片5~15 mg, 喹硫平片50~200 mg。

3.1.4 合用两种抗抑郁药2例:氢溴酸西酞普兰片20~40 mg, 米氮平片15~30 mg。

3.1.5 抗抑郁药合用增效剂2例。

3.1.6 抗抑郁药合并心理治疗41例。

3.2 疗程:1年5例, 1~2年7例, 3~5年20例, 5年以上14例。

3.3 疗效:临床痊愈13例, 显著进步14例, 进步10例, 未改变9例, 复发29例。

3.4 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各种症状, 以科学的态度, 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以及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因素, 讲解其缓解方法及其机制, 耐心、细致地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情绪干预: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给患者讲解情绪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和失望, 提高自信心, 克服自卑感, 对症状改善者及时加以鼓励。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可给予阿普唑仑或 (和) 安定, 镇静抗焦虑治疗无禁忌证者同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焦虑抑郁症状较重者加用适量抗抑郁药。

4 讨论

4.1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罹患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数越来越多, 而冠心病、高血压又因其不良的预后及较高的猝死率引起患者极高的恐惧和不安, 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极高。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既有生物学因素, 也有心理因素。临床症状除突出的躯体症状外, 焦虑、抑郁症状也较为普遍。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两种心理障碍[2]。

老年患者常被误认为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送综合医院接受昂贵的医学检查, 导致延误治疗时机。血管性痴呆患者经常伴发抑郁症。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变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4.2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和极度紧张情绪可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高,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促使心肌进一步缺血, 情绪紧张还可通过下丘脑促使脂肪贮存使TC增高, 从而加剧了心肌梗死的形成[3]。

国外文献报道:平均有40%的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近年来, 冠心病和抑郁症的紧密联系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2000年有文献报道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焦虑症状者占69.0%~70.4%, 有抑郁症状者占52.1%~63.4%;2007年有文献报道老年冠心病患者, 抑郁症发生率为41.3%同。2008年有文献报道老年冠心病患者, 抑郁症发生率为52.1%。同样显示了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高发性, 也支持了对冠心病患者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4.3 老年性抑郁症在病前重大生活事件发现率与中青年相似, 但事件严重性较重。事件类型为家庭冲突及躯体疾病。居丧反应是常见的。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及党团等个人和组织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 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社会支持在精神紧张过程中是一个缓冲垫, 它能减轻精神紧张的程度, 从而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患者对家庭社会支持满意者焦虑抑郁情绪较轻。作为内科医务工作者, 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 在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的同时,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 并且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 使他们多一份爱心, 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4.4 本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是冠心病患者突出的症状之一, 产生的原因不很明了, 可能与患者疾病所致的身心痛苦、对疾病缺乏信心及担心其不良后果有关。冠心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 这类人群经济收入、文化层次相对低下, 其从心理上、生理上、经济上难以承受疾病带来的压力。及时评估患者情绪状态, 进行心理干预非常有益。有关研究表明, 行为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冠心病, 尤其是患者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冠心病的病情和病程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情绪, 情绪异常又反过来影响冠心病的进展、康复及预后。Cohen等的研究证明, 消极情绪状态会提高人们疾病的易感性, 但是减弱或压抑情绪也会导致对身体不利的影响。Grross研究发现主动压抑消极情绪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交感激活水平的提高, 增加冠心病的可能性。

4.5 躯体不适可涉及各个脏器, 心慌、心跳、出汗、恶心、呕吐, 老年患者可为此多次送到急救中心。患者有记忆减退的主诉。患者的抑郁心境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 患者将其不适归于内科疾病, 反复到综合医院检查, 对症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常易误诊为神经症或躯体病而延误治疗。

5 结论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患者的抑郁心境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 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经常去综合医院就诊。所以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应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患者心血管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内分泌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合作, 共同治疗。因此及时评估患者情绪状态, 进行心理干预非常有益, 对冠心病进行心理干预, 减少误诊和复发, 减少冠心病发病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27-129.

[2]杨菊贤.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2, 29 (2) :67-70.

识别干预 篇5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有中-重度抑郁的患者208例,年龄在16-75岁之间,其中男性83例,女性125例,文化程度大专16例,高中80例,初中112例,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进行识别与护理干预。

2 结果

通过对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正确识别和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无一例自杀事件的发生。

3 自杀的识别和护理干预

3.1 自杀线索

大约20%的抑郁症病人自杀难以预测,80%的抑郁症病人在自杀前会有所流露,主要线索有:(1)公开谈论或表示要自杀在自杀前,有的病人常常会在与人谈话中或自言自语中流露出"生不如死","一了百了"的念头,如会对家属说"你们决不会再因为我而烦恼了"。有的病人会打听与死有关的事情或打听一些可供自杀用的药物的作用等。(2)出现异乎寻常的行动如表示想死决心,与朋友过深地倾诉,将自己珍爱的物品赠人或将自己的财产送人等。在自杀前,有的病人还会先以小剂量试服一些药物,或开始收藏与自杀有关的物品,如绳子、刀子、农药或安眠药等。有的病人则着意整理自己的物品,清理自己的帐务等。(3)出现异乎寻常的态度如出现突发的悲泣、愤忿或异乎寻常的平静。有的病人在自杀前抑郁或焦虑症状明显加重。(4)环境方面:如失去重要的人或人际关系、生活中发生重大变动如失业、失财、离婚、亲人死亡等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的线索[1]。

3.2 护理干预

3.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中的第一杀手,病人的自杀率极高,护理的重点就是要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家属必须熟悉本病的临床特征。另外需注意的是抑郁症状往往晨重夜轻,故自杀行为多发生于清晨;掌握抑郁症自杀的易发时间,凌晨3-4点应加倍注意[2]。其次,要了解哪些病人容易发生自杀,一般在疾病的发作期,由于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易发生;当然,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由于害怕别人歧视,绝望也会出现自杀行为。同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手段多隐蔽,有预谋性,常给人某种假象,即微笑型自杀,故当发现抑郁症病人情绪突然好转时,千万别掉以轻心,可能是一种危险信号,应加强防范。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扩大性自杀或曲线自杀,应注意,加强护理者的自我保护。

3.2.2 心理护理

3.2.2.1 解除心理危机

防止自杀的最好办法不是关注自杀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导致其自杀的因素。许多企图自杀者都曾预先作出警告,即求救呼声。"同情的耳朵"是帮助个人度过自杀危机的有效方式,医务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自杀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排除危机[3]。

3.2.2.2 重建心理健康

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心理耐挫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2.2.3 调动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是防范自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个体发生自杀行为与社会、家庭、婚姻、工作等因素密切关联。争取其家庭、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发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共同给予患者身心支持,可使患者恢复最佳的精神状态,增强其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发现患者由自杀倾向,不妨与其讨论自杀问题,让对方说出其难题及自杀计划,既可疏导其情绪,还可提前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

3.2.2.4 观察心理行为

自杀患者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显现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一系列行为表现,可为预防其自杀提供一些观察线索,如果医务人员能及时从自杀者的行为表现中觉察其自杀企图,立即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可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2.3 生活护理

3.2.3.1 注意调整饮食

选择患者平时喜欢吃的食物,且富含粗纤维,可陪伴病人用餐或少量多餐。拒绝进食可让病人做些事来促进食欲,若病人坚决不吃,应耐心规劝、喂食。必要时鼻饲、静脉输液,以维持适当的水分和营养[4]。

3.2.3.2 做好睡眠护理

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对难以入眠或易早醒的患者要及时处置,以保证其足够睡眠。抑郁症病人常伴有失眠,以入睡困难、早醒为多见。常表现入睡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此时家人应多在起身边陪伴、安慰及劝导,这样能使病人产生一定的安全感,焦虑情绪也较易消除,对病人的睡眠也会有帮助。抑郁症患者常拌有早醒,自杀的时间多在清晨时分,所以对早醒的病人一定要给药控制,延长其睡眠时间[5]。

3.2.3.3 仪表

抑郁病人因为情绪低落,往往不顾及自己的卫生及仪表,医务人员应给予鼓励并帮助患者料理个人仪表。

3.2.4 安全护理

3.2.4. 1 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及关系,医务人员应高度同情和理解病人,应避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陪伴病人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各种工疗和娱疗。

3.2.4. 2 安置患者住在护理人员易观察的大房间,设施安全,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整洁舒适的治疗休养环境中。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并且挂壁画及适量的鲜花,以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焕发对生活的热爱。

3.2.4. 3 严格执行巡视制度,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有消极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尤其在夜间、凌晨、午睡、饭前和交接班及节假日等病房人员少的情况下,护理人员特别要注意防范。

3.2.4. 4 加强对病房设施的安全检查。严格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如刀具、绳索、玻璃制品)的保管工作,杜绝不安全因素,发药时,应仔细检查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减少造成自杀的条件。

4 结论

抑郁症患者自杀前往往计划周密,行动隐秘,成功率高,因此后果也更加严重,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6]。如果能做到早期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并积极有效地进行护理干预,就能杜绝自杀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胥云霞.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保健杂志,2009,12:505.

[2]杜见芳.抑郁症病人自杀征兆观察及护理防范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74.

[3]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150.

[4]杨莘.实用神经内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9-151.

[5]刘芳.一例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30:167.

识别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ICU 146例机械通气病人设为对照组, 仅实施传统的护理措施, 男92例, 女54例;年龄1.5岁~92.0岁 (64.27岁±13.5岁) 。通过收集资料, 对呼吸机报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2年7月—2012年12月159例机械通气病人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93例, 女66例;年龄10个月至89岁 (66.58岁±12.7岁) 。实施集束化干预, 整合应用一系列有效的安全措施。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原发病种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成立循证小组, 由ICU护士长任组长, 成员由专科护士、呼吸机治疗师、管床医生、设备科、维修中心人员组成。通过联席会议制定呼吸机安全目标, 规范应用程序, 制订流程图, 对措施具体性进行论证。组长实时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以提高措施执行的依从性。指定专科护士收集呼吸机报警信息, 做好分类记录, 每月总结。以半年为周期, 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并将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得出最终结论。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集束化干预的形成是将循证理念引入床边管理并为重症病人普遍存在的某种疾病创造最佳的实践指南[3]。实施集束化干预, 就要持续、严格地执行每项干预措施, 它一方面强化了治疗方法的具体执行;另一方面也反馈出病人预后可能与某个治疗项目完成有直接影响。实施集束化干预既保证了呼吸机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 又使各部门协调配合, 取长补短, 效果显著。

3.1 加强培训, 提高报警识别准确性

研究报道,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知识了解欠缺, 80.0%需要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希望掌握报警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 60%~70%是由于使用错误或操作失误造成的[5]。因而, 循证小组制订完整培训计划, 组长系统讲解, 落实责任, 包干到人。呼吸机治疗师制定现场实训课程, 详细讲解呼吸机的全程检测、参数设定、波形追踪、报警处理及维护保养等。主管医生结合病人特点, 讲解设置呼吸机参数的方法与依据。专科护士对人工气道管理、护患沟通及院内感染防控进行讲解, 分享呼吸机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心得。设备科、维修中心对呼吸机使用中报警处理技巧及如何检修进行系统讲解。

3.2 加强呼吸机质量控制, 掌握安全检查程序

对呼吸机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能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5]。呼吸机使用前应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检查电源是否与标定值相符, 氧气、压缩空气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 管路连接是否正确, 连接模拟肺、湿化器, 进行通电试机。设置好各项参数, 检测有无报警, 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检查、维护保养, 使机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一般在呼吸机每使用15d、更换病人或管路时需进行整体式全程性能的检测[6], 可有效减少故障发生。

3.3 正确设置呼吸机参数, 掌握病人病情变化

实行专人管理, 24h监控呼吸机的各项指标。主管医生选取适宜的呼吸模式, 正确设置各项参数与报警界限。专科护士密切监测病人病情变化, 观察人机是否同步, 观察氧合状况及监测数值的变化。及时评估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 实施预见性护理, 敏锐地捕捉报警信息, 并每月组织实战演练, 为迅速处理故障提供保障。

3.4 加强人工气道管理

提倡按需吸痰, 调节合适压力, 选用适宜的一次性硅胶导管。严格无菌操作, 指导病人有效咳嗽,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 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 加重缺氧。有报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安全性能好, 能在保持机械通气的基础上改善氧合, 对动脉血氧饱和度影响较小, 而开放式吸痰时易出现低氧血症[7]。

适当气道湿化, 可减少和防止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如湿化不够, 痰痂易引起气道阻塞, 肺部感染率也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8]。如湿化过度, 易造成黏膜水肿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目前认为使用输液泵持续泵入湿化液气道湿化对气道黏膜刺激性小, 利于痰液排出, 有效减少了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9]。

理想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能有效避免导管四周漏气, 又使气道黏膜表面所承受的压力最小。常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 采用气囊压力监测表精确测量气囊内压力, 调整在适当范围。

3.5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减少其负性情绪

医务人员要热情、友好, 选择适宜的方式与病人交谈。多换位思考, 注重眼神交流。并制作温馨醒目的小卡片, 与病人约定简单手势。善于观察各种不良情绪, 及时安慰、疏导,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6加强协调配合

循证组长每月组织召开呼吸机质量控制专题会议, 对存在问题分析讨论、整改, 确保质量持续改进;专科护士负责落实呼吸机使用管理;管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 适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呼吸机治疗师对呼吸机进行集中管理, 负责呼吸机保管、安全检查、维护保养等;设备科、维修中心对呼吸机进行全程监控, 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长效质控。

3.7 良好的心理素质

呼吸机报警按其紧迫和危险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立即危及生命的情况, 需紧急处理;第二等级为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 需注意观察处理;第三等级为不危及生命的情况。呼吸机报警时只有避免惊慌失措, 冷静判断, 才能果断应对, 迅速解除报警。因而, 医护人员平时要锻炼自己, 遇事不慌乱, 学会主动应对, 并管理好自身不良情绪。

总之, 加强多环节控制, 进行集束化干预可及时识别、处理呼吸机报警, 能有效指导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 最终实现了病人安全管理目标。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报警识别与防范处理中引入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146例重症监护室 (ICU) 机械通气病人设为对照组, 仅实施传统的护理措施, 通过收集病人相关资料, 对呼吸机报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59例机械通气病人设为观察组, 对病人实施集束化干预, 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并整合应用。对比研究两组病人相同时间段内呼吸机报警次数、处理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集束化管理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呼吸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报警次数明显减少, 报警处理时间缩短, 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集束化干预, 加强多环节控制, 可及时识别、处理呼吸机报警, 有效指导临床工作, 使机械通气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

关键词:集束化干预,呼吸机,报警,防范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889-891.

[2]郭瑞表, 郭淑华, 王德龙, 等.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报警原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7) :30-32.

[3]Bradford Winters, Todd Dorman.Patient-safety and quality initiative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006, 19:140-145.

[4]康杰, 夏文俊, 王志稳, 等.临床护理人员呼吸机报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06, 20 (3B) :679-680.

[5]郭瑞表.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安全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4) :6567.

[6]米婷婷, 焦宏彬, 王俊英, 等.机械通气临床案例与呼吸机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6) :107-108.

[7]高岩, 皮红英, 李宁, 等.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8) :570-572.

[8]李有莲, 郭楼英.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测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2) :14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识别干预】相关文章:

模式识别实验识别字母01-21

车牌识别中字符识别05-04

模式识别储层识别07-10

模式识别储层识别04-27

模式识别08-03

电缆识别05-07

空间识别05-08

声源识别05-11

人像识别05-18

视频识别05-21

上一篇:校外办学成人高等教育下一篇:大型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