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比较

2024-06-28

发展比较(精选十篇)

发展比较 篇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的国家, 资源的总的拥有量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中国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要在与国外的贸易交易中充分发挥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

首先, 中国有着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相对于外国来说, 是很廉价的, 这就会使得我们商品制造的生产成本-劳动报酬这一块的数量远远小于外国商品, 使得我们中国的商品生产成本普遍低于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的成本,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然这些只是发生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中。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劳动力尽可能的利用到一些高新技术中去, 或者说一些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的产业上去。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加强对我国国民的教育水平。以此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质量, 当然这个基本上要求从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开始抓起了。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进行12年制义务教育的改革, 这样可以整体的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只有我国把劳动力的质量提高了, 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上面才可以得到体现。

其次, 我国有着很大面积的土地, 这个也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之一, 然而这些土地很多都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 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的话, 我国的国民收入我想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我国的社会会有很大的发展。如我国的西北部分的沙漠, 我国可以利用它那里的温度比较高, 太阳辐射比较大这些特点, 在那里建造太阳能发电厂, 来为我国的大中城市供电, 而且太阳能发电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

再次, 我国有着大量的资源总量。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比较优势, 以资源来促进我国的产业的发展, 做到不要浪费资源能量, 尽可能的利用它们。我国的比较优势还有外商对我国的投资, 因为我们中国有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外商们看

到这个吸引他们的条件之后, 就会来到中国投资。我国要利用这个优势, 以此来聚拢外资, 并且可以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和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运用到自己的产业上去, 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总之, 中国只有充分发挥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之后, 才有可能赶超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使自己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是亚当·斯密, 他强调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而他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或者生产成本来衡量的。

关键词:比较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凯, 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 2001, 1 (1) :19-44.

欧美宗教发展模式比较 篇2

欧美宗教发展模式比较

宗教在欧洲日趋衰落,世俗化程度严重,而在美国却兴旺发达.欧美宗教面貌不同,原因在于欧美政教关系模式的`不同.欧洲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教与政教不分,导致宗教组织逐渐官方化、僵化,失去了活力.美国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政策,不设国教,不限制宗教自由,为各种宗教在美国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宗教的自由发展促生了宗教自由市场,宗教市场上长期激烈的竞争,极大地增强了宗教组织的活力,促进了美国宗教总体上的繁荣.

作 者:刘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100007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4(4)分类号:B292关键词:宗教发展模式 政教分离 美国 欧洲

软式垒球发展的比较分析 篇3

关键词:软式垒球;历史;模式

一、研究目的

根据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国新兴体育运动——软式垒球的发展,通过对此运动开展较好的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台湾省做比较分析,探讨适合我国软式垒球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软式垒球的历史

软式垒球,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叫“Tee Ball”或“乐乐棒球”。“Tee Ball”是由美国小学教师Dayton Hobbs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政府注册的一个运动的商标名称,后来的人们就将此运动称之为“Tee Ball”。但是,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项运动。如今,在美国已经有220万T-ball运动员,其中65%是男性,35%是女性。超过1800万数量的家庭参与到T-ball运动中来,他们来自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我国台湾将此运动称为乐乐棒球,台湾译名为Happyball,1966年正式引入台湾。“Tee Ball”在2006年6月登陆中国,中国垒球协会针对使用器材的特点称它为软式垒球。在中国首次设立了15个单位软式垒球运动基地,218所学校成为软式垒球实验学校。

三、软式垒球在澳大利亚的开展

1.澳大利亚Tee Ball运动的起步

澳大利亚的棒垒球运动起步较早,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由澳大利亚棒球联盟成立了Tee Ball运动,这项运动主要是在基层俱乐部和学校中开展,改变了Tee Ball运动中的一些规则。

2.澳大利亚Tee Ball运动的感觉体验

充分证据表明,儿童在学习基本技术动作时,利用无意识的学习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在无意识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学习,使技能得到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最为稳定、最为持久、最为精确,在外界压力下最不易出错。有证据表明,儿童学习更多的是实践操作,体验式学习,而不是单靠听觉输入的信息告诉他怎么去做。运动体验感觉是澳大利亚学校和俱乐部Tee Ball运动计划的一部分,也是Tee Ball运动哲学在行动中的一个好例子。

3.学校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在学校中开展Tee Ball运动,目的是使男生或女生都能具有参与棒球活动的基本能力。澳大利亚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校内Tee Ball的学习及练习;第二部分是放学后Tee Ball的学习和运动。

4.Tee Ball运动规则在澳大利亚的本土化改变

澳大利亚Tee Ball运动规则改变的出发点就是有更多的参与者,体会更多的乐趣,更加平等。使更多的人能够参加Tee Ball运动,从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通过更多的改变使少年儿童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此运动中来。

例如:澳大利亚东部郊区少年棒球(ESJBL)制订的Tee Ball规则宗旨就是:

(1)使参赛队员通过运动得到乐趣;

(2)使队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3)促进Tee Ball运动和棒球运动的发展。

在规则中明确了参赛的要求,包括队伍人员的组成、人数,队员的年龄,得分、攻防的要求,胜负的判定、裁判及其他。这个规则在队员年龄上的要求是5.5岁到8岁,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棒球运动是从少年儿童抓起的思路与举措,从而奠定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四、中国软式垒球运动的发展

1.软式垒球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个别学校由于场地、器材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此项文件的实际执行不是很理想。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此项通知明确了义务阶段的学生至少要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两项技能的掌握,给不少体育教师提出了难题,针对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学习哪项技能呢?软式垒球就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入门起点低,容易掌握,男女均适合,符合低年龄学生的特点,器材便宜,场地灵活,规则简单,因此是一项非常适合开展的学校体育运动。

2.我国软式垒球的地域发展

软式垒球更加适合在边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开展。由于此项目推广的时间较短,一些基层学校还不了解,如果将此运动在边远地区生根,那么,软式垒球就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了,真正为我国的“阳光体育、体艺2+1”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国的棒垒球人口就会不断增多。

3.我国软式垒球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调整规则,从运动兴趣入手,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技能,提高体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各级学校应适当安排班级间的对抗赛、友谊赛、交流赛等,由上级主管部门制订软式垒球教学方案,供下级学校参考,组织校际间比赛,组织赛事的形式可以体现多样性,例如:男女混合赛,师生混合赛,亲子赛,年龄分段赛等等。为扩大社会影响力,还可邀请社会上大企业、公司的赞助,合作完成赛事的举行。跨区域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工作,对于技能水平较高的队伍,组织安排区域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走有效衔接、持续发展之路,通过软式垒球运动逐渐上升实现慢投垒球、快投垒球棒球运动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提升棒垒球文化。提高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充分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展教师业务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好“拿来主义”这一发展手段,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五、结论与建议

在我国校园开展软式垒球符合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国情,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及台湾的发展方法,结合中国社会及教育的实际情况,走出软式垒球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建议此项运动的推广按照由学校到社会、由城市到农村、由体验参与到竞技比赛、由学生个人参与到整个家庭参与、由集中组织到分散组织、由国家统筹到地方实践的模式发展。改造运动规则,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要求的参与者,以达到增加软式垒球人口,形成全社会的棒垒球文化的目的,这对于推动我国棒垒球竞技运动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庄忠勋.浅谈乐乐棒球运动及推动策略[J].学校体育:台湾,2005(90):55-61.

中外评估准则发展比较 篇4

一、中国评估准则的发展及趋势

1、探索阶段。我国资产评估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 特殊的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 使我国资产评估业形成了行政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资产评估行业成长初期, 由于政治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使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产生开始就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资产评估领域。财政部、原国资局、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以下简称“中评协”) 等根据各自工作和业务的要求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些资产评估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和办法, 这些制度、规定和办法既未以准则的形式发布, 也未形成统一的执业标准。

2、建立阶段。1996年中评协组织专家起草了《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 (试行) 》。1997年中评协先后两次在北京召开资产评估准则国际研讨会, 开始启动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工作。1998年初, 中评协构建了资产评估准则的概念框架, 并提出准则制定的计划。同年, 制定了准则制定程序和发布程序, 并成立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国内外专家咨询组。1999~2000年期间, 中评协和业内专家相继以财政部的名义发布了《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道德规范》、《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后续教育规范》, 以中评协名义发布了《资产评估业务约定指南》、《资产评估计划指南》、《资产评估工作底稿指南》和《资产评估档案管理指南》。2000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合并, 中注协组织专家调整了原中评协提交的准则草案, 并组织力量起草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在此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1年制定了第一部实体性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同时编写出版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释义》。就内容来讲, 这一准则具有单一性, 未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 但作为第一部准则, 对以后准则的系统发展来讲是十分必要的。2001年以来, 中注协组织专家起草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 并与2002年8月公开向评估行业内外征求意见。2004年2月25日, 财政部发布了中评协制定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 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体系的初步建立。

3、发展阶段。2005年后,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制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5年3月21日, 中评协针对以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 发布了《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2007年发布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 (试行) 》, 主要是为服务于为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的评估业务提供专业意见。2008年11月28日, 中评协一次性发布了4个程序性具体准则 (《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 和两个实体性具体准则 (《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 以及一个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 , 这一系列准则都是对基本准则的重要补充。之后, 中评协又分别针对专利资产评估业务、珠宝首饰评估业务、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业务发布了指导意见。至2010年, 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累计共发布21项评估准则。这些准则包括2个基本准则、8个具体准则、4个评估指南和7个指导意见, 基本构建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这些准则的发布, 使得评估业务的基本程序、主要资产类型的评估业务都有了相应的评估准则予以规范, 标志着中国的评估实践全面进入准则规范时代。

4、发展趋势。中国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 借鉴了国际上相关评估准则的制定经验和成果。其中, 国际评估准则对中国评估准则的制定影响更大。我国评估准则在基本概念、方法体系、价值类型、具体内容以及体系框架的设计等方面与国际评估准则基本趋同, 实现了与国际评估准则的良好协调。

近年来, 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关注公允价值,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得到较快发展。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逐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为了适应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的发展,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也应在凸显特色的同时逐步实现国际趋同。一门通用的资产评估语言可以增加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一致性和可比性,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促进评估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机遇。

从我国评估准则的发展和完善, 以及评估准则体系的构建过程来看, 最初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制定仅适用于国有资产评估的准则, 但随着国民经济比重的增加, 一个发展趋势是国家将政府评估的许多业务委托给民间评估机构, 资产评估准则也逐渐走向统一。然而, 由于目前评估领域相互独立, 其准则只适用于各自业务的要求和特点, 要实现评估准则的统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产评估准则涉及多方面的利益, 应该反映各方的利益要求,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应该由相关利益各方经过充分的博弈后制定。因此, 在实现评估准则统一的过程中, 要坚持充分参与的原则, 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注重普遍适应性和各行业的专门化相结合。

二、国际评估准则 (IVS)

从发展趋势看, 国际社会对资产评估国际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国际评估准则》是评估行业发展及外部经济推动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探索阶段。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资本实现了全球性流动, 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 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经济界也迫切需要一部规范的评估准则。1981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成立 (I-AVSC) , 标志着国际评估业从此走上国际化协作的道路。IAVSC成立后, 开始了对国际评估准则制定的探索。

2、建立阶段。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成立后, 以有关国家评估准则和评估执业的具体情况为基础, 着手制定国际性评估准则文件。1985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了《国际评估准则》 (IVS) 第一版。该准则的制定主要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评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 缺乏统一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与许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践脱节, 指导意义不大。

3、发展阶段。自《国际评估准则》第一版发布起,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先后于1994年、1997年、2000年、2001年、2002年进行了五次修订, 并于2003年4月制定了《国际评估准则》第六版。《国际评估准则》第六版相对较为完整, 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前言、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行为守则、资产类型、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应用指南、评估指南、白皮书, 每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

《国际评估准则》几经修改, 已经形成了一部综合性准则, 特别是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评估报告等内容, 增强了其指导性。

欧盟法律要求, 欧盟上市公司自2005年开始执行《国际会计准则》, 这一变化给国际评估业带来很大影响。2005年2月10日,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发布新闻通告, 宣布推出第七版《国际评估准则》。第七版《国际评估准则》有两项重要变动:一是对相关国际评估准则, 主要是评估应用指南1—财务报告目的评估和评估指南8—财务报告目的评估中的成本法作出了修订;二是增加了3个评估指南:评估指南12 (特殊交易不动产评估) , 评估指南13—物业税目的大综评估, 评估指南14—采掘业固定资产评估。

2007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又在修订第七版的基础上发布了第八版《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对《国际评估准则》的修订工作可能导致将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估计评估准则的进一步完善。

4、发展趋势。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国际评估准则》日益完善,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其影响力逐步扩大, 在国际上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

国际评估准则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并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全球投资业准则相联系, 把这些准则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由此, 国际评估理念、技术和准则的发展, 必将与全球会计和业绩评价相互促进, 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但国际评估准则不可能完全替代各国的评估准则。

三、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 (USPAP)

1、探索阶段。早在19世纪中后期, 美国就成立了专业评估公司, 一些评估团体已经开始了评估准则制定的探索。但直到1987年, 美国才制定了第一部评估准则——《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 (USPAP) 。

2、建立阶段。到经历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评估业动荡之后, 为了提高评估质量维护评估业的声誉, 1987年美国制定《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1989年评估委员会一致同意, 将其纳为评估委员会制定的第一部评估准则。《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是一部典型的综合性评估准则, 不仅包括了不动产评估和报告的基本准则, 还包括评估复核、评估咨询和动产评估、企业评估的准则。

3、发展阶段。1992~2006年期间, 美国每年修订并出版一部最新版本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从2006年开始, 每两年修订并出版一部。截至2006年, 美国资产评估准则已经经过十几次修改, 该准则日趋完善。最新版《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定义、引言、职业道德规定、胜任能力规定、工作范围规定、允许偏离规定、司法例外规定、增补标准规定、10个准则、10个准则说明 (SMT) 和29个咨询意见 (AO) 。

经过多次的修订与完善, 《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定准则和准则指南。由于其符合资产评估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受到评估界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已经成为美国及北美地区评估师及评估专业团体公认的评估准则, 并逐渐以立法的形式被美国政府认可。

4、发展趋势。美国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已经被美国乃至北美评估行业广泛接受, 并在伴随着资产评估业国际交流的发展同时逐步成为国际界具有影响力的评估准则之一。

2006年2月,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 (IVSC) 与美国价值评估基金会 (TAF) 就准则趋同问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 发表了合作趋同备忘录。双方承诺, 在可行的前提下, 采取相应措施促使现行评估准则标准达到充分兼容。美国评估准则将会不断地发展完善, 同时, 在国际协调的趋势下会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以实现评估的可比性。

四、英国评估准则 (Red Book)

1、探索阶段。英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较早, 是现代评估业的鼻祖, 但其在资产评估准则制定方面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1868年, 由各地规模不一的测量协会和俱乐部协商组成了英国测量师学会, 1881年获“皇家”荣誉, 于1946年正式启用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 名称。RICS既是一个行业自律管理组织, 又是一个权威的专业服务组织, 主要负责对包括资产评估在内的测量师业实行行业管理, 以及制定、修订和完善职业技术标准。19世纪中后期到1976年期间, RICS制定过相应的评估标准, 但由于存在局限性, 这些标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准则。

2、建立阶段。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 1976年英国制定了第一部相对比较系统的评估准则———《评估与股价指南》 (又称红皮书) 。英国的不动产评估发展历史较长, 同时, 英国最早出现不动产评估准则, 并于20世纪七十年代出版, 该准则以评估标准的形式制定, 准则主要规范以财务报告股价为目的的评估行为, 以及测量师出具的供其他公众使用的评估报告。

3、发展阶段。随着会计准则和评估职业惯例的变化, 英国的《评估与评估指南》也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1990年, 制定了《评估与评估指南》第三版, 并在1991年成为所有特许测量师的强制性标准。1995年,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与两家规模较小的协会共同修订了《评估与估价指南》, 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引论、职业规范与职业规范附录、指南, 内容主要针对不动产评估。1996年, 第四版准则生效。

九十年代后期, 国际和欧洲评估准则研究和制定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业务的需要,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出版了第五版红皮书, 并将名称改为《评估与估价准则》, 于2003年5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遵循国际评估行业的发展趋势, 与国际评估准则的接轨, 参考并借鉴了其重要理念和思路, 形成了英国的评估实务准则, 供世界各国会员及客户参考。

4、发展趋势。RICS在对红皮书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与国际评估准则的接轨, 希望制定一套国际化的评估准则以便对其全球的会员进行执业指导。同时, RICS积极参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事务, 并且认为, 要实现对协会的所有会员进行有效率的指导, 还要尽可能地采用国际评估准则, 以避免不同准则在解释时产生的矛盾。

五、总结

各国评估行业发展极不均衡, 且各具特色, 但综合化发展是各国评估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而资产评估国际化的核心是评估准则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的评估业务日趋增多, 资产评估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资产评估准则的趋同不可避免。同时, 在准则发展过程中, 各国之间相互吸收其评估文化的精髓, 差异不断减少, 实现了评估准则的协调和统一。

同时, 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和实质性应用, 使得会计与评估行业的合作和联系越来越紧密, 评估准则的完善需要借鉴并紧随会计等相关准则的变化相应变动, 评估准则的制定也会越来越多地服务于会计业务。

摘要:评估准则作为评估行业自律的基石, 是衡量评估活动和评估行为的行业标准, 是评估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标志。完善和成熟的评估准则在促进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和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估行业发展不平衡, 导致各国及国际评估准则的内容和形式在各自发展的阶段形成较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评估准则的探索阶段、建立阶段和发展阶段对《国际评估准则》、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英国《评估与股价指南》及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进行比较, 并指出评估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各国评估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资产评估,评估准则,比较

参考文献

[1]王诚军.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及国际评估准则[J].中国资产评估, 1999.1.

[2]王诚军.《国际评估准则》与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的比较[J].中国资产评估, 2000.1.

[3]俞明轩.英国评估行业自律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借鉴作用[J].中国资产评估, 2003.6.

[4]曲晓辉.资产评估准则的国际发展[J].财会学习, 2006.6.

[5]刘萍.走向成熟的中国评估准则[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7.1.

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比较 篇5

20世纪80-90年代(以下简称××年代,省去“20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税制改革,其中的经验对我国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一定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总体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共性

1.税制改革的背景。

由于70年代过于强调税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纵向公平的功能,税制设计复杂化,税率档次多且优惠与减免繁杂,不仅扭曲了人们的消费、储蓄与投资决策,而且没有达到公平目标。因为税收优惠多为富人享受。同时因税收征管相对落后,偷逃税现象严重;为调节收入分配设置的高档税率几乎无人适用,富人的实际税负有时比穷人还要低。另外,高税率与窄税基并存,使得税收收入低下,一般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只占GDP的15%-20%,仅为发达国家的50%一60%。同时,税制结构不尽如人意,表现为税源单一,过分依赖某些税种。发展中国家间接税占财政收入的`64%,相当于GDP的20%(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60%和10%)。间接税中,关税又占绝大部分。直接税过度依赖公司所得税,少量的个人所得税大部分依靠对公共部门与外国公司的雇员征收。税收收入的低水平和对某种税的极度依赖,易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差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交易日益复杂,对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需求也在质与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规模需要相应扩张,从而具有增加税收和税制改革的内在压力。而70年代开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都有所改善,拉美与东亚更是取得了骄人成绩。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量扩大、经济行为趋于规范化,收入水平增加,为税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税制改革的目标和趋势。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有关国际组织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原则。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有:倾向于水平平等,提高税收的效率性,扩大税基,消除税收刺激,使通货膨胀对税制的影响中性化;尽可能减少税率档次,当收入难以界定和衡量时采用预提税和一次总付税办法,个人扣除不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用国内税收代替关税,增值税实行单一税率和广税基,引进各种消费税等。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税制改革标准是:从生产税转向消费税,例如引进增值税和消费税;扩大所得税税基,降低扣除额和税率的档次;建立简化而又合理的利润税,即税率数目少和中性;避免对股息的双重征税,因此利息和股息收入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处理所得税和利润税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降低关税;改善税务管理等。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基本上遵循了这些建议和指导思想。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以“拓宽税基、降低税率、简化税制”为主要内容,力求达到减少扭曲、保证横向公平的目标。强调税收的中性,主张减少税收对资源配置过多的干预,税收激励措施的运用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在社会公平方面,更注重横向公平,一种“大致公平”取代了过去以高质量管理为前提的绝对的纵向与横向公平。由于统一税政、实现横向公平能被人们客观感受与接受,而纵向公平更多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因此税制改革阻力相对较小。

3.税制改革的内容。

浅谈:两岸手机出版发展与比较 篇6

一、小小手机大大商机

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大陆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普及率达47%;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约为总用户的18%。就在2007年,大陆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总量只有5000多万,仅仅一年的时间,成长率就超过100%。

台湾根据“通讯传播委员会(NCC)”所公布的数据,2008年第四季,手机用户数为2541万,普及率110.3%,开通行动上网功能的用户数达到1530万户(2007年是1185.6万户),占整体行动通信用户的比例提升至60.2%;也就是说,已经有六成的门号开始使用行动加值服务。

圖1直观地呈现了两岸手机使用的概况。大陆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手机用户,台湾地区则拥有领先全球的手机普及率,这些都为各式各样的手机加值服务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与无限的商机,例如: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以及其他信息服务,手机出版品亦是其一。

二、方寸之间百花齐放

1992年,英国电信运营商为了解决手机通话费过高的问题,推出廉价的文本简讯/短信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1995年台湾、1998年大陆陆续开通手机短信服务,手机使用进入2G时代,今天看来,这就是手机出版的第一步。一则SMS大约与1秒钟的语音通讯所占用的空间相当,所以通讯费用十分便宜,但一则SMS的内容最多只有160个位,还要加上其他相关讯息,所以“七十个字”是一则中文短讯的限制。这七十个字又能呈现什么样的内容呢?

大陆最有名的手机小说,当推千夫长2004年出版的《城外》。这部连载小说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连载手机小说”,以每70字为一篇共60篇,含标点符号总共才4200字;竟以18万元(rmb)的高价,将大陆地区的短讯(SMS)、手机上网(WAP)和语音(IVR)等版本的版权,卖断给了无线增值运营商华友世纪通讯公司。打铁趁热,2005年作者推出第二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内》,同样的被北京阿尔玛通讯公司率先以18万(rmb)价格买断上述版权。也就是说用户可以短信形式、手机上网、手机接听等方式欣赏这部作品。

台湾第一部短讯作品,是以《春水堂阿贵》FLASH而声名大噪的作家黄玄所写的《距离》。这部作品于2004年11月在两岸同步推出,一般认为它涵盖了手机文学必备的三大特点:以手机为载体、内容与手机有关、能够产生实时互动,因此也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小说”。不过台湾地区其他的手机作品似乎没有这么好的机运与行情。例如:歌词创作者方文山,周杰伦唱红的《东风破》、《黄金甲》、《不能说的秘密》、《兰亭序》等都是他的作品,可以想见请他写歌词的酬劳一定不低;还有畅销书作家吴若权,他是各大书店排行榜上的常胜军,版酬收入自然也相当可观;但是基于好奇好玩或自我挑战等理由,他们都以自认“不合理、不值得”的酬劳接受了电信业者的邀约开始手机小说的创作——方文山写了《你传来的文字有表情》,吴若权写了《雨中情谜》。

与此同时,短讯服务已从最初只可传递文字短讯的SMS、演进到增强型短讯服务EMS(Enhanced Message Service)及多媒体短讯服务MMS(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手机的使用也从2G、2.5G迈向3G。MMS大陆称为“彩信”,不但可以传文字,也可以传照片、图片、音乐、动画等。以手机报为例,2004年7月中国推出首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到目前手机报已超过300种;2008年的奥运手机报就成功地运用MMS信息全面、图文并茂的功能,充分发挥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参了奥运盛事。大多数彩信手机报也采用读者熟悉的、传统纸媒的版面分类方式,国内、国际、财经、体育和娱乐等等;图文搭配、以“帧”为单位的版面设计……这些都和纸质媒体的版面形式十分相似,减少了读者适应的过程。

台湾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有手机版的电子报面市,只是未如预期般的红火。当时最大的两家纸媒——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皆与台湾各大电信业者合作推出WAP服务。消费者只要以WAP手机链接至“中时电子报WAP版”或“联合新闻网WAP版”,不论身在何处,都可接收到最实时、最详尽的新闻报导。

就手机出版品的内容来说,台湾地区五花八门,例如:语言学习、星座命理、投资理财、旅游休闲、漫话小说……大陆则似乎更偏爱小说散文等,例如:红袖添香、榕树下、晋江原创网、黄金书屋、逐浪文学、铁血等知名的原创文学网站不胜枚举。

三、行动上网手机阅读

随着3G时代来临、通讯网络日益成熟,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阅读器;再加上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用手机看电视、上网、读书、阅报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新闻、漫画、小说……有了手机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逛“书店”、逛“报摊”,这对每天要花一两个小时通勤的学生、上班族真是深具吸引力。天时、地利、人和,手机正利用既有市占率双向影响着阅读与创作,“手机出版”应运而生,但我们却还不知该如何清楚的描述它!

在大陆,手机出版近两年来的增长速度接近300%,远高于传统出版和其他形式的数字出版。新闻出版总署也将手机出版列为实现产业升级所必需大力推进的新业态;为了管理的需要,已开始着手制定手机出版的标准。相关负责人陈磊,这样描绘“手机出版”的概念:“是指服务提供商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并通过无线、有线网络或内嵌在手机媒体上,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终端,进行阅读或下载的传播行为。按照内容可分为手机读物、手机音视频和手机娱乐;按运营传播形式可分为短信型、彩信型和掌信型;按照内容的获取形式可分为无线因特网手机出版、有线因特网手机出版和手机载体出版三类。”(2009/4/21,中国新闻出版报)

台湾虽然还未对“手机出版”有过明确的定义,但是不论是政府单位、出版业者、或是学术研究,都逐渐在数字出版领域里特别关注“手机出版”这一新的出版型态。譬如: 2008年得到“行政院新闻局”第二届数字出版金鼎奖最佳电子期刊奖的,就是空中英语教室出版的“手机学英语 M-Mag”,这是台湾第一份适用于手机阅读的有声英语杂志 。经营手机出版的业者越来越多,例如(内容业者)中国时报的手机阅读网、明日工作室的starq.com、(电信业者)远传电信的远传小说馆、中华电信的emome、(手机服务加值商)晓腾国际的mebook、口袋移动的joybox等等。在学术研究方面,南华大学郭仲桦2008年也曾以“使用手机为载具阅读数字内容意愿研究”为题进行调研,建议业者可针对手机阅读数字内容的特性以及不同生活形态进行营销策略。

从大陆的定义与台湾的实践来看,手机已成为因特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则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数字出版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主要领域,任何在传统和网络上的出版行为都有可能在手机上实现。

四、to be or not to be

“手机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形态,有人追捧、有人观望、有人排斥,甚至有人惊呼“手机小说在谋杀作家”;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它都已经进入了实际传播,并且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音乐等种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格局。也许,这世代交替之际也正是出版产业的转机!

1.新的价值链目前手机出版的价值链是由内容供货商(ContenProvider,CP)→加值服务供货商(Service Provider,SP)→电信运营商→客户端这四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该如何合理分配利润?例如:为了确保利润,电信运营商向上游发展提供加值服务(例如:中国移动通信+e拇指文学艺术平台emz.com.cn);传统出版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例如:万榕书业+中国移动通信);化竞争为合作,这些都是手机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出版业者是内容的提供者,“生产内容”是核心能力,但要如何运用这些“内容”来开发商机、提升盈利?

2.新的内容呈现 目前手机阅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传统的内容直接搬到手机上,另一种则是针对手机阅读的特性开发适合的内容,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手法,甚至是新的语言。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哪一种呢?手机阅读的特征是简洁、快速、流畅,而传统内容可能会有太多冗长的铺陈、详细的情节,很明显的并不适合直接呈现。例如:作家吴若权的小说“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曾被电信业者看中要做成短讯小说,但他仍坚持重写一篇新的,只因为当初那篇小说并不是为了手机而写。

3.新的创作工具手机不仅是终端阅读器,更取代纸笔成为创作的工具,通过手机,可以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捕捉灵感、记录心情;这些内容也可以随时上传发送、与人分享,因此成为作家的门槛也降低了。例如:两岸都有“行动作家”每天定时以短讯发送故事,供手机用户阅读;也可以用手机上网(例如:掌中机客wap.159.com)进行手机写作。但是在台湾,计算机普及、上网方便,而且注音的输入法,不如大陆的拼音、笔划输入法快速、简易,这是否也降低了用户在手机上创作的吸引力?

4.新的版权概念 手机出版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收取订阅费,譬如包月的月租费;二是收取出版品的使用费,譬如按浏览时间/数量收费;三是吸引众多用户、以此争取广告收益。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拷贝侵权变得容易,手机之间的转寄更是頻繁,再加上民众已经习惯从网络上获得任何想要的内容;付费用户的比例并不高,业者的收益主要还是来自广告。只是若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产业链的各环节又怎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呢?手机出版这一领域要有突破性的发展,是否应从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开始,普及使用者付费的观念呢?

王翠华

中西翻译理论发展比较刍议 篇7

一、从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线索谈起

西方的翻译理论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两条线索:一条是文艺学线索,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家一直延续到现代的翻译理论家(捷克)列维和(前苏联)基维·加切奇拉泽。按照这条线索,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再创造。理论学家除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之外,还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文学天赋。另一条线索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索。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

二、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晋、前秦时期,道安继而在《俾婆沙序》中提出了“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的主张。而唐代僧人玄奘,其指导原则是:“既需求真,又需喻俗。”

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

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先河。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以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和科技著作为主,如《天演论》等;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更为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后

“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茅盾、郭沫若、钱钟书等一大批翻译家。茅盾是中国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语调”,即强调“神韵”这一观点的。郭沫若曾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和“气译”的说法。此外,傅雷、陈西滢、林语堂、朱生豪等在翻译理论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

第四次翻译高潮:改革开放至今

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在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的风格上、翻译方法理论和与文体的关系方面、翻译研究领域里提倡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等方面,许渊冲、刘宓庆、王佐良等的见解都拓深和加宽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纵观我国的翻译史,可以看出中国翻译理论大致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从最初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的“质”(直译)发展成允许在句法上有一定自由的“信”(意译);最后在“信”的基础上,演变成充满创造精神的“化”。因此,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中西方译论发展的一致性

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不同的观点往往会使译者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中西译者都面对着“信”和“达”的矛盾,历史上对这一问题也争论不休。18世纪英国的坎贝尔和泰特勒几乎在同时提出了十分相似的翻译三原则:(一)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三)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过了约一个世纪,中国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被奉为翻译之圭臬。从那以后虽有人不断想修正甚至取消它,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什么别的标准可以取而代之。有人认为严复受到了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但从严复的论证及所引来看,这个标准应当是从我国自己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注意到了忠实、通顺、传达原文风格的必要性。双方都把忠实放在了第一位,这是由翻译的实质所决定的。

翻译不同于创作,译者不能随意在原文中增加原文没有的思想和内容;但仅传达内容是不够的,还要使译文可读,如果原作是文学作品,那么译作也应是。无论是“三原则”还是“信达雅”,都较全面地概括了译作所应达到的要求。但现代有些理论常常只重视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比如“读者反应”论就过分迁就译文读者,而在传达原文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方面做得不够。不过“三原则”与“信达雅”这两种提法都过于简略,对于翻译中实际困难的指导意义不大,比如一个“信”字,疑问很多。“信”即“忠实”,那么在原文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忠实于谁呢?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

关于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指字对字、行对行的翻译;“意译”则指通过忠实而又自由的重新述说来进行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主要采取意译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批评家的严厉批评,如林纾所译的小说和蒲伯翻译的荷马作品。由于翻译这一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它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有艺术创造性,就像德莱顿所说的“好比把两腿捆起来,在绳子上跳舞”。所以直译意译之争往往走向折衷。“可能时尽量直译,必要时尽管意译”,正被越来越来多的人所接受。

四、中西译论发展的不同之处

中西译论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在面对翻译问题时,往往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做出不同选择,或者论述的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近现代的翻译活动中,中国译论对翻译的功用强调得比较多。如康有为在《强学会章程》中把“译印图书”放在第一位;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也十分强调翻译工作对于“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的重要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翻译常常是不发达国家在寻求知识和觉醒的斗争中唯一有利的武器,另一方面中国向来讲究经世致用,传统文论也比较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所以在翻译实践中,东欧弱小民族和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如易卜生的戏剧得到大量译介;在理论上,对翻译功用强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西方的文论中,对可译性问题谈论得比较多。首先提出不可译问题的是在《圣经》中。处于对上帝的虔诚,不可译论者认为《圣经》的语言是神秘的,它包含着神的指示,谁要去翻译它就是对上帝的亵渎;而那些持可译论者则认为上帝的启示应该向民众传达。

西方由于语言学发生了革命,翻译理论从语言学汲取了养料,从而使语言学的翻译理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的译论虽然在语言学方面并不发达,但在文革后的新时期出现了一股“文化热”,主要研究翻译和文化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也越来越多,不少翻译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涉及文化翻译的问题。如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专列了一章来谈论翻译与文化。不过中国似乎更有理由在这方面多做文章,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间的转换,更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而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政治制度以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文化差异很大,反映在语言中则成为翻译的障碍。

就总体而言,西方译论与语言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是现在“翻译是科学”论的基石。这种观点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一支,应该用语言学的概念和术语对翻译进行科学的描写,而中国现在的翻译理论则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但无论是中国的翻译理论,还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在对翻译的本体与外在都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之后,翻译似乎依旧处于杂乱状态。对于翻译的各类问题,如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传达风格重要还是传神重要,仍然各执一词,中西方也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翻译学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但不论如何,所有的努力均非徒劳,一门学科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有了一个终极结果,而在于它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中国翻译, 1996, (2) :2.

[2]乐眉云.语言学与翻译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引言部分) .

[3]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 1991:4-7.

[4]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 1984 (代序部分) .

[5]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Hertfordshire: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94-103.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杨自俭, 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8]朱志瑜.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神话说”[J].中国翻译, 2001.2.

[9]杜承南, 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10]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我国比较体育发展研究 篇8

比较体育的产生。比较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1985年比较体育研究兴起后, 相应的东西方体育活跃起来, 从体育观念比较, 到体育制度、科研方法、竞赛制度、训练方式、管理模式等的比较, 以及各种微观的集体比较全面展开, 产生了全新的体育理论和训练方法的思维模式, 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 比较体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分析研究, 是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的。随着国际体育组织的不断建立, 国际间的体育交往日益频繁, 各国的体育研究学者对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并逐渐提出了一整套进行思想交流的手段和方法。渐渐地比较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体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比较体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化的增多为比较体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背景:对外的体育学术交往与日俱增。正是这些学术活动,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比较体育的迅猛发展。熊斗寅、曹湘君等是我国最早介绍比较体育的研究学者。全国一些体育院系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学者开始从事比较体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如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国家体委科研所等单位, 均有人开始从事比较体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亚洲体育与运动的发展, 对比较体育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比较体育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各国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 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 增加我们的见识和知识总量, 对外国体育与运动的现状有所了解, 对比加深对本国的体育与运动的认识, 而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本国体育运动的进步与不足、对国外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系列有关各国现行的体育与运动的体制和发展情况。可以增加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交往和学术交流。

通过比较体育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过去的体育与运动有正确的评价, 对现代的体育与运动有全面的认识, 并且对体育与运动的未来有所预测。比较方法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通过同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而认识未知的事物;比较体育运动具有总结过去, 改善现在和着眼未来的功能, 使体育运动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各国的专家和学者进一步重视了体育与运动的研究和情报交流, 用观察和比较的态度及方法来看待和研究其他各国的体育与运动, 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体育运动情况, 并将其与本国的体育与运动进行比较, 从而达到提高本国的体育运动水平, 获取最新的情报;为达到超越别国取得体育运动的领先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较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对促进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随着比较体育更深入的发展, 势必会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比较体育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基础, 给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达到一种新的整合, 从而为实现新的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行对各国的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 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体育运动的改革, 才能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三、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1. 比较体育研究方法概述

在比较体育理论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的研究, 目前已日益引起国内外比较体育研究者的重视。对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认识不仅表明了比较体育这门年轻学科需要构建一套相对较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而且对比较体育学科地位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比较体育理论研究, 大都借鉴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历史描述法是比较体育研究者们采用的主要方法。随着比较体育研究的发展, 比较体育已开始构建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已开始注意吸取和借鉴相关程度较密切学科理论的科学哲学及方法论。

在比较体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已逐渐呈现出来, 西方国家的学者在比较体育研究中已较多地运用了社会科学的方法, 哲学的方法。据前国际比较体育协会主席, 加拿大的John C·Pooley教授1986年在第5届国际比较体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目前比较体育研究论文所采用的方法中, 社会科学的方法占居首位 (50%) , 其次是历史—哲学的方法 (30%) 及其他。

从历史描述法到社会科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的探索之中, 比较体育研究者们还结合比较体育的应用研究, 采用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如比较法中的横向、纵向综合比较法, 因素分析法, 区域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明了比较体育正在寻找和尝试适用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对比较体育专门方法的研究使比较体育在追求科学性上迈出了一步。

2. 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可供选择的诸多的研究方法面前, 究竟那些研究方法经实践研究后能够为比较体育所用, 并作为比较体育构成方法论体系的基石, 直至目前, 国内外比较体育方法论的研究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被研究者们所采用, 这反映涉及广阔领域内诸多问题的比较体育采用了折中论的方法。以往有关于方法论方向的狂想常常导致研究课题被动地适应于研究方法论。应根据研究课题选择和设计研究方法。就方法论而言, 多元论及折衷主义将给比较体育研究带来生机。

科学史表明, 一门学科的独立性是以科学方法的独立性为基础的。然而就一门学科的方法论而言, 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 各种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互包含、相互结合, 相互影响的, 只有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来选择其中的几种方法结合研究的需要辅之以其他的方法, 才能避免陷入教条和拘泥。在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中, 采用折中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有助于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相对独立性的形成, 择善而取, 在各种不同的学说或方法中选择似乎对比较体育而言是最好或最可取的研究方法, 是比较体育研究方法创新与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的前提。

四、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 国内外部分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创新予以了研究, 德国的Herbert hang认为, 体育科学领域各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论对比较体育研究亦是有效的, 并且这些研究方法还是比较体育研究的基础。他还认为, 比较体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应以哲学为基础。1992年在美国休斯敦第8届国际比较体育学术研讨会上, Herbert hang教授又做了“比较体育研究方法论进展”的论文报告, 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应使比较体育研究另辟蹊径, 在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同时, 逐渐完善自身独具特色的方法论, 解释比较体育研究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应从比较体育的特性出发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较体育的国际性、综合性、跨学科的基本特性, 决定了比较体育方法论的形成具有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哲学的方法, 第二层次为比较体育的一般方法, 第三层次为比较体育的专门方法。

探讨比较体育方法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法, 首先应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对比较体育的学科特性有所认识。现代科学发展表明, 科学的企业化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知识的整体化既表现在各个科学领域内部成分之间的综合、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加强, 也表现在科学知识不同领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加强, 表现在认识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比较体育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特性已为人们所认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探索与比较体育联系较密切的相关学科哲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有关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对构建比较体育的方法论是十分重要的。其次, 就比较体育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 重要的是把握和明确比较体育的特定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就会产生出其特定的研究方法。

从比较体育与其联系较密切的相关学科方面上看, 目前比较体育研究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较自然科学更密切, 反映在体育科学领域中, 诸如, 比较体育与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经济学的联系等。

上述相关学科的研究问题一方面为比较体育研究所触及, 另一方面这些学科的哲学思维方法及一般方法论已被比较体育研究所借用、引进或移植。除了第一层次的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之外, 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被比较体育研究所采用, 如观察、实验、归纳、演绎、模拟、假设等方法。这些方法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在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因素分析、对数线性模式等办亦被比较体育研究所借用。

在诸多研究方法中, 比较体育研究的核心方法是比较研究法。比较法由来已久, 但是如把这一般方法在各学科中予以具体化、特殊化就会产生和导致一个比较学科群的出现。比较史学、比较文学、比较体育等一系列比较学科的相继诞生, 充分地说明了比较研究法在这些学科中具有着特殊意义。

综上所述, 目前比较体育研究方法正朝着以比较研究法为核心, 大量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只有这样, 比较体育才有可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 逐渐地形成和完善其方法论体系。

摘要:本文从比较体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对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更新及发展趋向进行了阐述;根据目前比较体育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向, 分层次地认识比较体育的比较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比较体育,体育运动,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

参考文献

[1]胡湖.多维视野中比较体育学科发展的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8) .

中外商会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篇9

一、发达国家商会发展的特点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决定了信息对企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商会在信息收集和传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英国兴起,各类商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浪潮紧接着波及到欧洲大陆、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如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着商会跨越国界,深入到国际经济活动之中。发达国家商会的兴起、发展与演变是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密不可分的,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会是自治性民间团体

发达国家的商会是以服务为宗旨的,独立于政府的一种民间组织。在英、美等市场主导型国家,商会是由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入会自由、活动自主、经费自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政府一般不干涉商会活动;在法、德等大陆型国家,商会由传统的同业行会等发展而来,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与政府是一种合作关系;而在日本等政府主导型国家,商会的独立性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仍能保证依法成立和独立运作,只是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2]各国的商会没有统一的组织构架模式,在决策、人事、财务和分配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商会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于会费。会费交纳标准,通常由全体会员或理事会根据共同讨论的预算决定。商会经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通过向会员提供特殊服务和承办政府委托任务获得收入。这一部分收入带有盈利性质,要按章纳税。

(二)商会发展环境宽松

由于发达国家将商会定位为自治性民间团体,所以政府对商会的管理较为宽松,少有成文法律对其成立、组织、功能、运行等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规范。政府对商会的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注册程序上,商会需要申明注册的是非营利组织,这是有别于企业组织注册程序的。发达国家的商会绝大多数是非营利组织,只有极少数商会是以公司形式经营的。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一是税务部门的常规性财务审计;二是对参与政治(主要指影响议会立法和政治选举)的经费的监管。对某些弱势行业,政府在其商会的建立和协调等方面还可以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促使商会的构建向有序化方向发展。[3]

(三)商会自我管理能力强

商会的管理机构理事会是通过会员推荐或民主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都是本行业或知名大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其个人素质和社会影响力都较高,具有良好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商会从业人员大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保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商会内部还设有由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咨询组织,以保证其在处理商会内部事务和与政府沟通时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每个商会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章程,理事会按章程负责商会的日常管理活动,规范成员行为,维护和改善市场秩序。发达国家的商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据不完全统计,全美仅工商企业方面的协会组织就达8000多个。商会之间的竞争完全是市场化的,没有任何行政干预,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订立“君子协定”予以协调和解决。

(四)商会具有一系列重要功能

一是利益协调功能。发达国家的商会要负责协调会员与政府、公众、其他社团以及内部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商会向政府提供本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提出行业经济政策,负责贸易保护、市场损害调查和协调贸易纠纷等。例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起草的《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法》,由美国国会讨论通过后,最终成为世贸组织《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协调行业与公众关系方面,商会主要是进行市场推广,扩大市场份额和目标消费群体的认知度。在协调行业内部关系方面,主要是规范内部企业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会员权益。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向会员提供信息是商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各国商会都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集中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信息,包括市场、技术、社会和政治情报等,其中以市场信息为主。三是培训咨询功能。发达国家的商会重视通过教育、技术援助、技术培训、会展等项目帮助企业改善经营。如,对会员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四是国际经济交往功能。在国际贸易中,商会可以协调价格,避免出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低价倾销,从而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或反补帖诉讼的情况,等等。五是政治功能。商会作为会员利益的代表,注重与议会及政府的沟通,参与立法活动,促进政企合作。如《美国法典》规定,联邦农业部部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必须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农业行业协会的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稳定市场价格、改善市场环境、调整市场和产品结构等多方面。

二、中国先发地区商会发展的特点

我国商会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会的发育程度与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所以我国的商会整体发育程度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高西低态势导致民间商会的发展也存在着区域上的不平衡性,东部发达地区的商会远比西部要活跃和完善,其中以温州商会最具有代表性。所以,考察我国商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考察温州商会的发展情况。吴敬琏认为,温州商会是“真正的民间商会”[4]。还有学者认为,在我国,“除了温州有几家像样的行业协会外,大量的行业协会都死而不僵或僵而不死”[5]。这种断言尽管有些夸大,却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温州商会的独特性。温州商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发达地区商会发展的样板,也是欠发达地区商会发展的榜样,对我国商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1978年,当改革的春风拂过温州大地,精明的温州人民开始踏上了劳动致富的征程,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大量涌现并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温州发育良好的市场经济和当地文化特质培育了一批“自发组建、自愿入会、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理经费”的商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温州的商会组织也开始活跃起来。最早复苏并开始展开活动的是温州市工商联。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州市工商联重新进行会员登记,吸收新的企业会员。到1988年,工商联吸收的会员已经包括了当时温州市的各种所有制企业。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后,温州商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97年,国家在温州等四个城市的行业协会试点工作使各行业商(协)会的发展步入了正轨。20世纪90年代,温州商会除了在本地发展以外,也随着温州商人的足迹走向全国。在1995年第一家外地温州商会——昆明温州商会成立,在之后的短短几年间,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成立了外地温州商会。而2001年以来温州商会开始走向国际化,并在国际贸易中处理眼镜、打火机等行业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目前看,温州商会的兴起与发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在成立方式上的分类和情况

第一类是为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而组建的或由政府部门转变过来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其业务主管单位。政府一般情况下会派员兼任行业协会的领导人,并通过某些渠道为行业协会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行业协会也为政府部门规范行业发展、进行行业统计等职能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方便。这一类常被称作行业协会。比如鞋革工业协会是在温州鞋革出现严惩假冒伪劣现象、温州市政府要求对行业进行治理整顿的情况下于1991年成立的,业务主管单位为市经贸委。第二类是由工商联引导成立的,一般称作行业商会。比如个私协会是为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工商联的倡导下于1988年成立的。第三类是由于各行业发展需要而自发成立的民间商会。比如为了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和行业自律,温州市部分服装企业于1994年组建了温州市服装商会;为加强企业在质量、价格上的协调发展,14家拉链企业联合于2002年成立了温州市拉链商会。几乎所有温州民间商会都是在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单个企业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联合自发建立的。

(二)商会的功能日趋多元化

商会在成立之初,其主要功能是规范行业发展,为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帮助,引导当地商业文化创新、发展、规范和传播等,可以说其功能主要集中在会员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之内。但是随着商会影响的加大和政府对商会的间接管理,商会往往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功能,将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教育、文化、慈善公益等社会领域。它们热心教育事业、兴办报纸杂志、支持政府赈灾、倡导“光彩事业”、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市民生活,以致地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商会的影响。

(三)政府对商会的政策支持

温州商会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主要源于历届政府的政策支持。1993年,温州市政府就开始赋予烟具协会四项管理实权:同业企业开业登记初审权、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权、同行议价制约权、新型产品维护权。1999年,温州市就颁布了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比上海同类文件的颁布实施早了3年,比深圳则早了6年。同时,政府越来越认识到行业协会与商会的作用,越来越强调它们的独立性和民间性。2005年温州市规定“行业协会”从人、财、物等方面独立于党政机关。现在,虽然温州行业协会与行业商会在名称与成立途径上有所差别,但它们在职能上已经走向一致。

(四)部分行业协会仍脱离不了党和政府的影响

目前温州共有103家市级行业协会和商会,有33家是市经贸委主管的,有46家被相关党政机关主管,其余24家是由工商联主管。从比例上看,有76.7%的行业协会仍与党和政府有着直接联系。在这些行业协会中,有较多的党政机关人员兼任领导职务,在接纳新会员、工作人员聘任、经费管理等方面还要接受党政机关的指令。在工商联主管的商会中,它们可以自发组建、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理经费。这种示范效应也给党政部门主管下的行业协会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其扩大民间性、争取独立性的动力。

三、中外商会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就国内商会的发展而言,温州商会无疑是走在前列的。但与发达国家的商会相比较,即使是温州商会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发达国家的商会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商会发展缺乏与其同质的背景,所以不可盲目模仿,只能因地制宜地借鉴其经验和做法,在比较与学习中推进我国商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先发地区商会的发展状况,要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商会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商会的独立性

发达国家的商会具有民间性质,自愿组织、自主管理,其管理和服务只受会员所节制。我国的部分商会是半官半民性质,现今仍受着行业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双重管理,强调的是组织控制而不是其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这导致我国的商会没有准确的社会身份,没有独立自主权,无法实现其为会员服务的功能,也不能够得到会员的认可。所以,目前应加快制定《商会法》或《行业协会法》,规范商会的运行与政府的管理。政府要放开限制、加强监督、增强商会的独立性。

(二)明确商会的经济属性

发达国家的商会都是按照民间经济组织进行管理的。我国商会的运作法律基础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管理的侧重点是政治的、行政的合法性,淡化了商会的经济属性。事实上,商会的成立是为了企业发展服务的,其目的在于维护行业的有序发展,为会员发展拓展空间。所以,对于部分与党政部门有组织联系的商会,要尽快从党政部门剥离,还原其经济组织的本来面目,以利于其发挥经济作用。

(三)确定商会的桥梁纽带功能

发达国家的商会是作为立法机构、政府与会员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存在的,它负责及时传递双方的信息和需求,做好互动与交流。我国的商会由于其产生过程中受到政府的节制,所以在工作上更多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其工作偏向更多地是为了政府而对本行业进行管理。这种状况反而使它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障碍。如果不加以改进,就无法充分发挥商会的行业利益代言人作用。商会应该成为代表会员的行业组织,发挥政府与会员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强化商会的服务功能

发达国家的商会是通过为会员提供服务而收取会费维持运转的,其服务有明确的会员导向,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我国的商会尽管是依靠会费维持运转,但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以及管理中受到政府的多种节制,虽然定位为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看政府眼色行事的倾向。这是当前商会在工作中尤其需要加以改变的。商会应切实履行为会员服务的宗旨,主动发现企业需求,主动作为,做好企业的代言人。

摘要:商会是市场经济中代表同行企业利益的民间团体,其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在商会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商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州商会,但是它与发达国家的商会仍有较大差距。对中外商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采取相应措施,可以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商会的发展。

关键词:商会,特点,比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何伟文.商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

[2]郁建兴.民间商会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3]张仁峰.美国行业协会考察与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05(9).56.

[4]吴敬琏.建设民间商会[EB/OL].http://www.wu-jinglian.net/articles/articles020529.html.

浅析比较购物在我国的发展 篇10

比较购物搜索引擎是一种专业化的垂直搜索引擎, 为一种商品提供多个B2C零售商的多种信息, 包括价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售后服务的好坏等, 让消费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理性判断, 从中挑选出满意的商品。

随着供求信息的数量和来源的急速增长, 顾客面对大量的商品信息。由于通用的搜索引擎搜索结果不够准确, 无法满足用户找到想要的商品的需求, 用户需要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 这时候比较购物搜索模式应运而生。它比起通用的搜索引擎而言, 在信息的搜索和处理上更专业更精准, 更能满足用户对获取该类信息的特殊需求。

以Riz Rate.com为代表, 比较购物网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的比较购物市场在1998年前后起步, 此后依托于电子商务热潮, 买必得、打折啦等近十家比较购物网站的出现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极大地抬升了人们对市场的预期。然而, 当时中国互联网经济处于发展的冬天, 电子商务大环境发展不够充分, 网上购物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再加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无法创生出合理的商业模式, 比较购物逐渐步入了市场预期的下降阶段, 大部分竞争者随后退出市场。自2005年起,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开始转暖, 网上购物快速发展, 比较购物搜索卷土重来, 以大拿网、比一比购物搜索等为代表的比较购物网站相继浮出水面。

二、比较购物的特点

第一, 信息结构清晰。比较购物搜索按照区域、行业、消费地点、消费优惠、消费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种结构完全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要, 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做出决策。

第二, 内容时效。比较购物网站及时的维护和管理, 使得商品信息的更新时间、频率和幅度能保证对搜索引擎的支持。从而保证商家的信息发布是即时的, 它可以帮消费者实现实时的互动和信息传递。

第三, 提供服务支持。网站提供的分类信息都与相关服务、内容、优惠、活动相链接, 提高了信息增值服务的含量。

第四, 会员服务个性化。按照会员制消费系统的特点, 比较购物网站提供的分类信息都与各种细分的消费会员产生紧密的联系, 完全按照消费者的分类、消费特点的个性化要求、消费权限的兑现和会员制消费活动的安排提供信息。

第五, 分类比较功能强大。网络信息的结构可以提供同类型的各种比较信息, 比如价格、性能、地区、品牌、时间等等, 以满足消费者所需的相关信息;同时, 对消费者产生直接的消费欲望进行有效地消费指导, 也能够提供相关内容的一系列消费场所、价格、质量、服务方法的比较, 为消费者最终做出决定提供帮助。

三、我国比较购物的发展现状

(一) 市场竞争激烈

根据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调查, 截至2007年6月, 中国网民人数的年增长率达到31.7%。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中国网上购物市场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吸引了各大比较购物网站的巨头争相抢占中国市场:诞生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性购物比较网站的Smarter.com, 2005年11月底已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微软有自己的MSN“购物搜索”的功能;加上现有的比较购物网站, 国内市场上已经有超过20个比较购物网站, 同时国内的B2C市场还是主要由当当、卓越等小部分有品牌号召力的网站主导, 它们的自我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比较购物网站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 国内的比较购物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二) 比较购物网站自身特点初步形成

一家比较购物网站不可能涵盖所有方面的信息, 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只有不断发挥网站自身的特色, 利用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才可能生存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国内各大比较购物网站的特色也渐渐显露出来。如豆瓣网以社区模式由消费者自发提供各类评论信息, 集中反映消费者的呼声, 在图书音像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成功。凭借高质量的书评内容以及特有的“圈子”构成让它在读者中有不错的声誉, 培养了大批会员。比一比则把市场重点放在数码产品和电脑耗材方面, 进一步细分消费人群, 更有针对性地吸引顾客, 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拿网除提供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产品信息外, 还提供线下实体店铺的产品信息。不同比较购物网站特点的涌现标志着随着我国网上购物环境日趋完善, 比较购物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 商业模式也渐渐清晰。

(三) 客户评论区信息量不足

在购物网站上, 相当一部分顾客会事先从产品评论区中获得足够的信息, 然后再决定其购买的行为。调查研究显示, 购买者的消费行为在较大的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虽然目前大部分比较购物网站都设有关于产品的评论和顾客的购买心得方面的版块, 但与欧美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比较购物网站相比, 还有待于加强。大多数比较购物网站所提供的顾客评论只有寥寥几笔而已, 由此体现出比较购物网站的点击率普遍不高, 这与比较购物网站竞争激烈以及我国网络购物环境还不够成熟有关。

四、对比较购物网站的发展建议

比较购物网站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购物指导和评估, 降低信息不对称, 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商家提供新的市场营销平台, 利用顾客资源和购买数据, 为厂商挖掘用户需求。因此, 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 比较购物网站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 发挥网站的导购功能

根据i 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 中国比较购物类网站用户的总访问次数和人均访问次数持续下跌。虽然比较购物网站提供大量商品参数、产品评测等信息, 但消费者只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价格比较上。原因在于比较购物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并不能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足够的帮助。通常消费者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商品选购信息, 确定自己要购买的产品后, 再到比较购物网站上搜索价格便宜的购买途径。因此, 比较购物网站应该更加注重网站的导购功能, 通过评论区, 产品的推荐功能和产品排名等服务功能的建设, 增强客户体验, 为顾客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只有发挥比较购物网站的导购功能, 切实帮助消费者选购商品, 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点击。

(二) 为商家提供顾客信息

比较购物网站作为专业购物搜索引擎的引领者可以在数据采集和挖掘上下功夫, 通过与传统购物网站的合作, 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资源, 做购物网站的技术支持, 进一步拓宽市场, 为商家提供顾客资源和购买数据, 为厂商挖掘用户需求。比较购物网站可以针对目标客户进行调查, 对他们的兴趣、消费习惯以及购买意向进行分析, 为商家提供顾客的意见反馈、详细的网站市场研究, 电子商务热点问题研究报告等。

(三) 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建立信用保障

近几年, 虽然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已得到相当的改善, 不论是在网上支付、物流配送方面, 还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网上购物仍然不能普及的原因就在于网上购物的信用机制还不够完善。利用比较购物网站搜索得到的一个不知名的网站, 即使它能够提供最低的价格, 消费者还是会担心网站的信誉和规模的问题。因此, 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商家信用信息也成为比较购物成功的关键。比较购物网站可以通过提供物流、支付等附加的服务功能, 为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提供信用保障, 使消费者更加放心的购物。

近年来,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比较购物网站也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市场, 纷纷确定了自身定位, 走向成熟。尽管比较购物仍然会面对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和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完善, 中国的比较购物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蒋群.中国比较购物网站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7 (1) .

上一篇:高端教师下一篇:保险告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