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干预

2024-08-20

情绪干预(精选十篇)

情绪干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通过核素心肌显像、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确诊且符合我国关于冠心病的认定标准的14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 男87例, 女59例, 年龄39~87岁, 平均 (61.5±5.4) 岁。146例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随机将146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评估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健康程度, 针对不同患者不同心理因素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方法主要包括:认知治疗 (护士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并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与需求,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干预, 缓解患者紧张、烦躁、焦虑、抑郁的情绪) 、音乐治疗 (每天半个小时固定时间播放具有缓解焦虑、烦躁、抑郁情绪的音乐, 同时指导患者配合音乐进行呼吸放松活动) 、社会支持治疗 (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向患者家属及时反映患者的病情及情绪状态, 做好家属的工作, 鼓励家属加强对患者的探视与陪护, 同时避免家属把不必要的负性情绪传染给患者) 。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

1.3 抑郁与焦虑自评量表的标准[3]:两个量表标准内容包括: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的评分标准分四级评定, 分数是各个子项目得分的累积。总分越高代表患者抑郁及焦虑负性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个月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的评分对比。观察组73例: (SDS) 干预前 (50.9±3.4) , 干预后 (40.3±4.5) ; (SAS) 干预前 (52.8±6.4) , 干预后 (44.3±5.5) 。对照组73例: (SDS) 干预前 (50.8±4.4) , 干预后 (49.3±5.5) ; (SAS) 干预前 (52.7±6.6) , 干预后 (50.3±6.5) 。通过两组患者的评分对比, 两组的SAS和SDS评分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评分显著降低, 与干预前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干预前、常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显著缓解或消除负性情绪, 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3 讨论

近些年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且随着老年人群的不断增加,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 逐步接近欧美国家[4]。目前, 因冠心病引发的心脏破裂、栓塞、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且在冠心病的发病与治疗过程中大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 这些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可加重病情甚至增加病死率[5]。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3,4,5,6,7], 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与临床治疗中会伴随焦虑、紧张、抑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负性情绪, 心理健康状况极差, 这可能与患者的疾病痛苦、经济负担、病情进展、社会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甚或生命。因此,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表现出的焦虑、抑郁、烦躁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应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对缓解患者的焦虑、烦躁不安、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可有效缓解患者上述负性情绪, 改善患者心理障碍,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心病还得心药医, 可见临床治疗冠心病, 心理干预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只有在日常严密监控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同时, 对患者身体和心理上进行双重护理, 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让患者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生活。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归属于身心疾病, 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及负性情绪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而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为负性情绪的主要表现, 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常见, 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评估前SAS和SDS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

“生物-社会医学-心理模式”是我国现有的医疗模式, 目前主要的护理模式亦“以患者为中心”, 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护理”的医疗模式, 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本次研究结果提示, 两组的SAS和SDS评分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评分显著降低, 与干预前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显著缓解或消除负性情绪, 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因此,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降低负性情绪具有显著成效,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方法 将146例住院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 和SDS (抑郁自评量表) 评价干预前和干预后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 两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 二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常规护理前、常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显著缓解或消除负性情绪, 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负性情绪,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继鸿.全科医师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33.

[2]王洪芳, 李彤, 谢延香.冠心病A型行为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 22 (3) :41-43.

[3]王探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9) :151.

[4]黄健, 刘玲.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6) :1472.

[5]许燕, 张建欣.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 :32.

[6]张振香, 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9 (2) :139-140.

幼儿情绪问题干预方案 篇2

假设在灾难中孩子失去了亲人

对孩子来说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亲人为什么离开了自己。当灾难来临时,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父母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生命来帮助孩子逃生。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孩子的伤害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难以抚平的伤害。

此时,身边的人要告诉孩子事实,亲人真的走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如果你感到伤心难过,就大声地哭喊吧,尽你所能地将心中的伤心和难过发泄出来,让孩子接受事实,而后重新开始。虽然这有些残酷,但如果不这样子做,却用欺骗的方法来隐瞒亲人离去的事实,孩子迟早有一天会知道真相,到时他会更憎恨,更加难过。

情绪干预 篇3

【摘要】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采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参与团体辅导的20名大学生进行前后测,结果发现,辅导后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与之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团体辅导活动能显著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觉察,进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理解和运用,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控,最后表现出来的过程[1]P3。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常常是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却也是颇感无力的问题[2]。在面对情绪问题时,有近两成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对待[3]。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开展对帮助大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选取20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其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前后进行实测,以考察团体辅导活动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前期对招募而来的大学生进行筛选,选出2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名,女生11名,汉族学生13人,少数民族学生7名。

1.2 测试工具

本研究采用孟佳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包含5个因子: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1]P20。

1.3 研究程序和内容

采用成长性和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期共6期,每期持续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如表1。

表1 团体辅导活动的程序和内容

阶段

单元

次序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团体

开始

1

相逢是

首歌

放松心情,相互认识,

建立团队,制定规范等

2

情绪知

多少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

理解情绪管理,讨论情绪管理方式

团体

过程

3

快乐老家

愉快情绪的唤起,活跃气氛,

发现快乐,积极的自我谈话

4

哭吧不

是罪

愤怒情绪的管理,

觉察愤怒和反省練习

5

情绪ABC

讲解情绪ABC理论,

识别发现不合理信念,情绪调节

团体

结束

6

路长情

更长

回顾与巩固,分享,

处理离别情绪

2 结果

2.1 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团体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情况如表2,得分最高的是情绪表现能力(3.06±0.39),其次是情绪觉察能力(3.03±0.36),其它依次为情绪理解能力(2.87±0.47),情绪辨别能力(2.80±0.48),最低的是情绪控制能力(2.77±0.51)。男生除了在情绪辨别能力得分上高于女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低于女生,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男女生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方面,汉族大学生在情绪理解能力上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比少数民族学生得分低,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民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辅导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变量

N=20

男生(n=9)

女生(n=11)

t1

汉族(n=13)

少数民族(n=7)

t2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2.94±0.27

3.09±042

-0.896

2.99±0.37

3.11±0.35

-0.736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2.83±0.53

2.91±0.45

-0.346

2.90±0.46

2.83±0.54

0.280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2.82±0.62

2.79±0.37

0.162

2.72±0.52

2.95±0.41

-1.004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2.67±0.47

2.86±0.54

-0.826

2.67±0.58

2.96±0.27

-1.270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11±0.47

3.02±0.32

0.541

3.04±0.37

3.10±0.45

-0.305

2.2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如表3和图1所示,大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在情绪管理能力的5个方面得分分别为3.83±0.62,3.77±0.75,3.52±0.67,3.58±0.49,3.73±0.56,与辅导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情况

变量

前测

后测

t1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3.83±0.62

-6.327***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3.77±0.75

-5.265***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3.52±0.67

-3.866**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3.58±0.49

-4.837***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73±0.56

-4.021**

注:** P<0.01,*** P<0.001

图1 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变化情况

3 讨论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具有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团体辅导活动为成员提供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多元价值观与信息交流的平台、探索和成长的机会[4]。在本次研究中,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佳,情绪表现能力和情绪觉察能力得分在3分以上,介于“不确定”到“比较符合”之间,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在不确定以下。经过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性改变。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3-24.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解小青.大學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06:82-84.

[4]潘赛.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今日南国,2010,(7):17-18.

情绪干预 篇4

关键词:产妇,焦虑情绪,护理干预,疗效

孕妇在怀孕期间, 往往因各种原因造成流产、早产等, 容易使孕妇产生情绪低落、焦虑害怕等心态, 进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孕妇的睡眠质量[1]。孕妇的复杂心理变化也常常使得分娩质量受到影响。改善孕妇焦虑情绪对于提高分娩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我院开展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产妇焦虑情绪,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并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原则, 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1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2岁~27岁, 平均年龄为 (24.17±1.87) 岁;初产妇35例, 经产妇2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 高中28例, 大专及以上21例。对照组:年龄22岁~26岁, 平均年龄为 (24.33±2.04) 岁;初产妇34例, 经产妇2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 高中28例, 大专及以上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模式, 告知患者要心情愉悦, 避免压力过大, 影响胎儿正常生长。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护理人员对产妇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 避免焦虑。可以向患者进行医院环境的介绍, 使其对医院的环境有所了解, 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3];向患者讲解一些婴儿的可爱玩具, 增加产妇对新生命到来的期盼感, 减轻其心理压力;产妇在住院时间内, 护理人员要多观察其心理变化, 及时发现产妇焦虑的事情, 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开导, 帮助缓解心情[4];护理人员还应该向产妇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包括妊娠期间易遇到的问题、如何避免紧张等。

调查比较2组产妇在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情况,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产妇, 护理人员可辅助其完成调查。分值越高, 表明焦虑情绪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用±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u检验, 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 2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焦虑会使得孕妇心理上产生不适, 进而引起生理不适, 表现为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头痛、激动等。造成孕妇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6,7]:一是过于敏感。女人本身比较敏感, 怀孕的时候女人空闲的时间比较多, 更易敏感, 小小的事情都会使其感到焦虑。二是过于追求完美。女人对肚子里未知的生命充满了好奇, 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希望孩子能够有美的容貌, 高的智慧, 健康的体魄,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长期的等待使得孕妇焦虑情况严重[8]。另外, 突发事件等也会引起孕妇的焦虑。孕妇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 缓解自身压力, 改善焦虑状况。

本文采取集体教育和个体针对性护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提高产妇的妊娠相关知识, 减轻其负面情绪, 改善了产妇的抑郁状况, 缓解了焦虑情绪。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 (41.22±6.48)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55.83±5.2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 (41.22±6.48 vs 67.18±8.21, 55.83±5.29 vs 66.93±7.5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说明,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孕妇的焦虑情绪, 提高自然分娩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慧, 姚芳, 刘秀芳.孕妇小组干预孕妇焦虑症状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 :104-105.

[2]韩宝娟, 冯丽英.药针联合治疗对焦虑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5) :121-122.

[3]张改欣, 祖金美, 康丽欣, 等.护理干预降低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及意义[J].西部医学, 2013, 25 (9) :1404-1405.

[4]Thorne KJ, Andrews JJ, Nordstokke D.Relations Among Children&apo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Anxiety: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Efficacy[J].J Gen Psychol, 2013, 140 (3) :204-223.

[5]马晓敏, 黄丽娟, 计玲霞.早期先兆流产孕妇焦虑情绪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5 (30) :46-48.

[6]Grigoriadis C, Eleftheriades M, Panoskaltsis T, et al.Ovarian cancer diagnosed during pregnancy: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J].G Chir, 2014, 35 (3-4) :69-72.

[7]王娟玲.浅谈心理干预对孕妇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7) :91-92.

情绪干预 篇5

围手术期患者因胃癌疾病本身及术后疼痛等多种因素,常伴有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由于患者术后幽门括约肌失去效用,因此常常导致术后出现胆汁反流性胃、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如: 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甚至会诱发胃癌,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操作验证的负面印象。胃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影响术后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围手术期胃癌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 ①术前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 ②意识清楚,语言功能正常,能有效交流; ③具备完成量表调查的能力; ④同意进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②出现恶病质、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③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性疾病者; 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 ⑤肿瘤广泛侵犯,无法行根治术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10 月至2014 年10月间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胃癌患者85 例,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 43 例) 和对照组( 42 例) 。其中观察组: 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龄42~70 岁,平均( 55.87±8.19) 岁,文化程度统计: 小学6 例、初中15 例、高中或中专13 例、大专及以上9例; 对照组: 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年龄40 ~ 71 岁,平均( 55.96±8.24) 岁,文化程度统计: 小学5 例、初中16例、高中或中专12 例、大专及以上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3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首先采用我院常规护理措施,如: 入院宣教、术前准备、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肛门排气前禁止饮食、留置胃管及导尿管的护理、切口护理,预防切口、泌尿系统及呼吸道感染等[2]。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 ①认知干预。术前向患者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尤其是目前治疗的效果,让患者看到生存的希望。②心理干预: 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挖掘其心中存在的矛盾和渴望解决的问题,从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及强化阶段四个阶段,让患者内心与错误想法进行辩论,将错误观点消失在萌芽状态,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③行为干预。选取患者平日较为喜欢的电影与音乐等,在病房为患者播放,确保患者能够在优美的`艺术环境中舒展自己的情绪,防止患者抑郁的发生,得到全身放松,保持松软状态。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进行自理能力训练和体能训练。④情感干预。加强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家属支持系统,使家属参与到积极支持患者的治疗中,使患者感受爱的温暖。⑤饮食干预。手术麻醉清醒6h 后口服500mL 生理盐水,术后第1d 给予500 ~ 1000mL 清流质,第2d 给予1000~2000mL 流质或半流质,注意选择低脂、低钠、高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给予米汤、果汁、稀粥、藕粉等,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1.4 效果评价: ①不良情绪。在患者入院与出院时,均采用Zung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抑郁与焦虑程度,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或抑郁越重。②生活质量。采用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OLQ-STO22) 进行评价,越高分值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SPSS1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 检验,计数资料χ2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对比: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 和SDS 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两组患者,出院时SAS 和SDS 量表评分较入院时( P 均<0.05) ,有统计学意义; 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OLQ-STO22 中胃部疼痛、吞咽困难、饮食受限、呃逆、焦虑和口干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5)。

3 讨论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 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 冠心病;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56-021

引言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它的发病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所以,对患者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并且随着社会与医疗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护理工作逐渐开始发展。

2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结合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对8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进行调查,并去得了一定的结果。

2.1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80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排除心脏疾病外,都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年龄45-68,平均年龄58岁,病程5.6年;女28例,年龄46-67,平均年龄60岁,病程6.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均符合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治疗方法:此次研究将两组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对干预组在一般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再采取干预措施。对干预组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第一,健康教育。所谓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这种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以采取报告会的形式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告知其家属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让其家属督促患者保持这个习惯。第二,运动指导。患者除了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应保持一定的运动习惯,鼓励患者每周进行3-4次的有氧运动。第三,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注意是护理人员的事情,护理人员应时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让其从心上不在害怕这个疾病,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疾病,从而从侧面来加速疾病的康复时间。第四,用药指导。这个方法也主要是护理人员的事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药物治疗指导,给患者讲解药物的减量、停用等的危害,让患者正确用药。

2.3观察指标:对干预组进行观察时候,可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定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指标,对其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定,这两组的得分持平。同时对这两组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该量表总共包括14个项目,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则焦虑程度越高。由医务人员于干预前后采用HAMA测量十预组患者和对照组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的评定: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该量表共包括"个项目,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则抑郁程度越高。由医务人员于干预前后采用HAMA测量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的抑郁水平。

2.4统计学处理:在此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水平的差异比较及差异都采用t检验,P<0.05的差异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妊娠早期的情绪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 篇7

1 妊娠早期是心理保健的关键时期

妊娠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 也是妇女一生中社会角色变更的重要时期, 而妊娠早期则是这个时期的转折点。这种生理上的显著变化, 引起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形成强烈的心理应激, 给孕妇带来相应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反应, 而焦虑和抑郁是孕妇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研究显示, 妊娠早期孕妇抑郁发生率为28.15%, 焦虑的发生率为13.58%[1]。妊娠早、中、晚期孕妇焦虑, 抑郁的发生率及量表评分呈下降趋势, 妊娠早期最高, 随着妊娠的进展, 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逐步下降, 可能与孕妇逐渐认同新生命的到来,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妊娠期的相关知识不断进行心理调整以适应妊娠期的各种改变有关[2]。孕期的焦虑不利胎儿和母体的健康, 可引起多种妊娠并发症, 对分娩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如产后抑郁、早产、低出生体重等, 孕期的心理应激还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 新生儿行为功能低下, 且对子代远期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等均有影响[3]。因此, 作好妊娠早期的心理保健, 对提高整个孕期的心理健康和孕期质量, 促进优生优育至关重要。

2 妊娠早期不良情绪的产生包括多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2.1

妊娠反应的影响妊娠早期, 由于受激素分泌的影响易引起孕妇的妊娠反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妊娠生理知识的欠缺, 部分妇女对妊娠后的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嗜睡等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自己生病了, 从而使怀孕妇女很难保持愉快、平静的心情, 较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导致妊娠呕吐,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妊娠剧吐[4]。临床观察发现,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 提示此病可能与精神、社会因素有关[5]。

2.2 孕早期阴道流血, 有先兆流产史也是导致孕妇情绪不良的重要因素

妊娠早期孕妇有阴道流血史, 导致孕妇及家人紧张不安、担心流产、胎儿畸形。有研究表明, 妊娠早期先兆流产组孕妇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先兆流产组[2], 特别是家人的紧张情绪更加重了孕妇的心理负担。尤其是有过流产史的孕妇, 这种不良情绪更加明显, 她们一方面害怕再次流产带来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另一方面她们又担心再次流产引起家人的不满和埋怨。

2.3 产前用药及不良生活史, 担心胎儿畸形或胎儿智力问题

大多是因为服用感冒药或抗生素引起, 妊娠早期孕妇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常常是孕妇用药后才知道已妊娠, 所以往往很担心出现胎儿畸形、胎儿智力等问题。虽然只服用1粒或服用时期不是致敏期, 专家认为影响不大, 但也严重影响孕妇的心理健康, 甚至考虑人工流产。用避孕药避孕失败后妊娠也是孕妇焦虑胎儿畸形和胎儿智力的原因。丈夫吸烟、喝酒和从事电脑工作等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环境, 也易引起孕妇担心胎儿畸形和胎儿智力问题。

2.4 有剖宫产史和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孕妇也易产生焦虑

与阴道分娩相比, 剖宫产不仅给产妇带来出血、感染、脏器粘连等短期影响, 还使孕妇特别担心再次妊娠后, 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 子宫瘢痕是否会受到影响, 害怕自身和胎儿的安全受到威胁, 精神上也常常紧张和不安。多次人工流产, 易损伤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 同时引起子宫内膜炎, 导致再次妊娠因胎盘因素引起的并发症等, 这些都加重了孕妇心理负担, 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2.5 无计划怀孕也是孕妇焦虑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显示, 妊娠早期非计划妊娠组的焦虑、抑郁明显高于计划妊娠者[2]。计划妊娠的妇女, 一旦怀孕, 易产生欣喜快乐的心理体验, 更易获得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意外怀孕者, 由于突然怀孕, 未作好心理准备而使她们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甚至失去工作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容易对不期而遇的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2.6 胎儿性别也常常使孕妇焦虑不安

当孕妇得知自己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时, 大部分孕妇心理会产生喜悦和自豪, 但是受传统观念、重男轻女意识或家庭压力的影响, 孕妇又会对胎儿的性别产生期盼, 甚至听信民间的偏方, 寻医问药, 想方设法争取她们所想要的男孩或女孩。

2.7 低收入经济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孩子的哺育和培养也有一定的期盼。特别在一些低收入和生活不稳定家庭, 妊娠的出现, 会使孕妇为近期的孕期营养、分娩时所需的费用开支、产后喂养及远期的孩子成长和教育费用而焦虑。

2.8 初产妇和年龄过小等因素

初产妇由于初次怀孕, 对怀孕出现的变化等产生不知所措的情况。年龄过小是妊娠的高危因素之一, 也同样容易在孕期产生心理问题。来小彬等[6]的研究显示, 年龄与产前抑郁呈负相关;Bowen等[7]的研究亦发现, 年龄小的孕妇经历较高水平的焦虑状态, 也可能是她们的生活经验较少, 以及对自身身体生理状况了解不足。

3 从妊娠早期开始进行心理干预, 消除不良情绪, 为中、晚期妊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1 对孕妇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宣传的同时, 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宣传优生优育知识, 向其说明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妊娠早期, 由于受激素水平的变化, 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嗜睡、乏力等不适反应, 一般在妊娠12周后, 这些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反应严重,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饮食要清淡、多样化、易消化;按时调节饮食, 注意营养均衡, 保持心情愉快, 克服反应。并告知孕妇孕早期胎儿各器官分化发育活跃, 此期应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对用药焦虑的孕妇, 应根据用药的具体情况, 客观地告知哪些药是孕期可用, 哪些药是孕期慎用或禁用的, 已用过药的孕妇虽然有可能会增加发病的风险, 但不一定发生。指导孕妇要避免放射性照射, 防止病毒感染, 如果感冒要及时就医。忌烟酒, 防胎儿畸形。在怀孕的前3个月和后3个月,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叶酸, 预防和减少神经管畸形。勤洗澡、勤换衣, 6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防流产。让孕妇参加孕妇学校学习, 增进孕期保健知识, 同时开展孕妇之间的交流, 让孕妇相互鼓励, 使她们树立充分的信心, 消除焦虑心理。

3.2 家人、朋友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对孕妇的心理安慰至关重要

丈夫或家人、朋友把得知孕妇妊娠消息的喜悦传达给孕妇, 使孕妇更得到了信心和鼓励, 同时在生活需要上给予支持, 在家务的分担上给予关心和照顾, 在心理上给予理解宽慰。最好让丈夫共同参与孕妇学校学习, 使其更有效地了解孕妇妊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从而使孕妇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持。

3.3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社会上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宣传工作, 宣传孕期生理卫生知识, 举办孕妇学校, 让孕妇了解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分娩过程及致畸因素, 消除焦虑心理。同时, 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针对个体情况, 社区、工会等给予孕妇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 这对减轻孕妇心理负担, 从根本上改善孕妇的心理状态、提高孕妇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中、晚期的妊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妊娠早期是妇女一生中社会角色变更的重要时期, 孕妇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寻找不良情绪的原因, 从妊娠早期进行心理干预, 为中、晚期妊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妊娠早期,不良情绪,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魏春霞.妊娠早期妇女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 (2) :152-155.

[2]马健.妊娠各期妇女焦虑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 (4) :432-434.

[3]朱永霞.孕产妇焦虑抑郁对妊娠, 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1, 14 (11) :697-701.

[4]魏庆.妊娠期妇女心理状态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 2009, 16 (1B) :25-27.

[5]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3-104.

[6]来小彬.低龄妊娠妇女孕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6) :799-801.

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情绪的影响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分娩孕妇98例, 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 (52例) 和对照组 (46例) 。观察组平均年龄 (26.5±5.8) 岁, 孕周35~41周;对照组平均年龄 (25.7±6.2) 岁, 孕周36~41周。两组均为初产妇, 胎儿足月, 自然生产, 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既往无精神病史, 产前胎心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均正常。两组年龄、月经史、初潮年龄及月经周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方法:于产前1周及产后3周对孕产妇进行调查问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进行情绪的评价, 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调查时由1名副主任护师在旁指导, 当场收回。护理干预: (1) 产前护理:从孕妇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第1次开始, 护理人员就要告知孕妇夫妇按时产检的重要性, 以确保母婴的健康, 减少因担心胎儿发育不良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期间可以开展孕期教育讲座, 系统的让孕妇及其家属了解怀孕生产的过程, 让孕妇对孕期的一些不适症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避免因恶心、呕吐或更加剧烈的妊娠反应等造成心理压力, 积极做好孕期保健。进行拉梅兹呼吸训练法的培训, 帮助孕妇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在进入第一产程时直至第二产程结束都可由孕妇自己或在家属及助产士的协助下进行腹部和腰底部的按摩, 减少疼痛, 降低应激反应与心理的紧张感。正确认识分娩过程, 并能辨别分娩的先兆, 以免因准备不充分就进行生产而过度害怕。 (2) 产时干预:通过播放孕妇喜欢的音乐缓解紧张, 减轻疼痛, 这个过程可以允许1位家属陪伴, 给孕妇以鼓励, 让其有勇气面对接下来较为痛苦的一个过程。孕妇的产房也要尽可能布置的温馨一点, 让其不至于对陌生环境有一种抵抗心理, 加剧恐惧。生产过程中周围的人也要多对产妇进行话语的鼓励, 增强其对生产的信心。 (3) 产后护理:首先要认可产妇为整个家庭做出的贡献, 让其有一种被认可感, 减少因生产的痛苦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其次还要保证产妇产后营养摄入的均衡, 调养好身体, 在对婴儿的喂养及看护方面要做好指导, 尤其是初产妇, 避免因融入不到母亲这个角色而烦躁、焦虑。家属方面一方面要做好对产妇的照顾, 尤其要顾及其心理的状态, 尽量使产妇保持愉悦的心理, 另一方面还要照看好婴儿, 减轻产妇的负担, 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 早日康复。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统计全部实验数据, 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产妇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见表1。

讨论

产后抑郁在以前的研究中主要认为是雌、孕激素失衡的结果, 但其主要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有可能是由于产后激素的突然降低, 使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 导致高级脑活动受阻[3]。近来研究更多的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人性格、家庭不和睦、婚姻生活不幸福、经济压力过大等都会导致产后负性情绪的产生[4]。而这对产妇、婴儿及整个家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因而通过护理干预积极地干预产妇负性情绪的产生对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产前孕期知识的宣传以及按时的产检能有效消除产妇紧张、恐惧的心理。在对分娩过程有了一个客观认识的时候, 面对剧痛也能有足够的信心坚持完整产程, 亲属的陪伴也给了产妇很大的鼓励, 减少了心理异常的发生。产后在注重产妇营养及身体恢复的同时, 更应时刻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 实行母婴同室, 鼓励并指导进行母乳喂养, 让产妇体会到为人母的快乐, 做好新生儿保健的指导工作, 减轻产妇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本次研究显示, 通过护理干预, 观察组产前与产后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本组的产前与产后SAS、SD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产妇在整个怀孕生产的过程中都能保持正常、乐观的心态, 为母婴健康提供保障。因而临床应大力推广这种护理模式, 提高母婴产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情绪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分娩孕妇98例, 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 (52例) 和对照组 (46例)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给予包括产前、产时、产后各个阶段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两组产前、产后负面情绪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产前与产后相比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产前、产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孕妇产后情绪, 减少产后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对于保障母婴健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产妇,抑郁,焦虑

参考文献

[1]夏夫荣.护理干预对产妇抑郁情绪的影响[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29 (23) :105-106.

[2]宣凌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和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2 (8) :1445-1446.

[3]程晓丽.产前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情绪状态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2 (7) :766-767.

情绪干预 篇9

马亚静[4]的研究表明,在导致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中,情绪因素占重要地位,而且通过深入分析,得出矿工工作的安全情感需求结论。代丽芳[5]的研究表明,矿工在井下的生产作业中,受到环境因素、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等影响会产生厌烦、急躁、悲观和焦虑等消极情绪。此外,矿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其情绪呈显著相关关系,不安全行为也会随着消极情绪的产生而增多。林泽炎[6]的研究表明,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情绪因素,而且统计表明人因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都比偶发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大。李乃文、郭利霞[7]的研究表明,矿工的情绪受主体的各种属性相互作用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所以煤矿企业要考虑改变各种因素来控制和改善矿工的情绪。程根银、陈绍杰等[8]研究发现,煤矿噪声环境会使矿工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烦躁、厌恶等),导致矿工无法集中注意力,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烦恼。徐人平、舒晓楠[9]通过研究也认为,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压力、疲劳等。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的高度潜在危险,会导致矿工内心因素的不稳定,使矿工的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其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选择上出现错误的判断。田水承、刘芬等[10]探讨了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方式和影响路径,并提出了干预对策。田水承、李停军等[11]对矿工的工作环境因素与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环境因素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度最大的结果。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情绪因素对矿工的影响,但是针对矿工情绪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而且十分缺乏对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缺少合适的对策措施来干预矿工的不良情绪。

1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1.1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1.1.1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的确定

影响人的情绪变化的因素有多种,通常情况下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个人特质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文化差异、习惯等。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并不是单独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实现的。

矿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工作、生活中会承受较大的压力,根据矿工的职业特点、工作环境、管理措施、家庭因素、沟通交流等,总结出17个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指标。

1.1.2 问卷编制、发放回收与基本情况统计

根据所确定的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采用里克特量表法编制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在5位资深专家帮助下,编制了包含17道题目的问卷。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神木、鄂尔多斯、乌海等5个煤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员工的工作岗位包括煤矿的生产和辅助部门,而员工的工种包括瓦斯检查员、安全检查员等各工种。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了162份,经整理最终得到154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5.6%。

1.2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

为了验证问卷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Bartlett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

对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的17个指标进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由表1可知,Bartlett球形度近似卡方值为204.543,Sig值为0.001。由于在Bartlett检验中,当Sig<0.05时,说明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由此可判断该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3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出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2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2.1 提出假设

依据上述所得到的5个因子对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假设:矿工个人因素、组织管理、沟通交流、家庭因素、环境因素与矿工不良情绪显著相关。

根据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构建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验证性分析概念模型(见图1)。

2.2 影响因素模型评价分析

运用AMOS7.0软件,从适合度指数、替代性指数和卡方检验与p值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拟合评价,结果见表2。由分析结果与评价标准对比可知,各项指标都在标准范围内,说明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2.3 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结果的解释

由分析结果与评价标准对比可知,各项指标都在标准范围内,说明模型是可以接受的,结构是合理的。

1)个人因素(U5)对不良情绪的影响。由表3可知,个人因素的影响权重是0.67,表明矿工情绪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当矿工因自身能力、体质问题无法完成工作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所以安排工作岗位时一定要慎重,需要合理化安排工作,因人而异,避免矿工不良情绪的产生。

2)环境因素(U1)对不良情绪的影响。由表3可知,环境因素的影响权重是0.85,表明煤矿环境越差,矿工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矿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极其危险和恶劣的,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中,其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恶劣环境因素的危害,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厌恶等不良情绪。

3)沟通交流(U4)对不良情绪的影响。由表3可知,沟通交流因素的影响权重是0.75,表明不管是同级别或者是上下级的沟通交流、人际交往都会影响到矿工不良情绪的产生。

4)组织管理(U2)对不良情绪的影响。由表3可知,组织管理因素的影响权重是0.53,表明组织管理状况容易影响矿工的情绪。现阶段,我国煤矿的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有许多不合理的培训占用了矿工不充裕的休息时间,一些管理措施不考虑实际情况、奖惩制度不合理等,都会导致矿工产生不良情绪。

5)家庭因素(U3)对不良情绪的影响。由表3可知,家庭因素的影响权重是0.70,表明家庭因素是矿工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矿工的生活紧张忙碌,若结束劳累工作回家之后还有各种烦心事,这就容易导致矿工产生不良情绪,并被矿工带到工作当中。

研究表明,对矿工不良情绪产生影响的程度依次为:环境因素>沟通交流>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组织管理。

3 矿工不良情绪干预对策措施

1)提升矿工的个人技能与职业素养。煤矿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手段提高矿工的操作技能,使其能更加熟练轻松地达到岗位要求。矿工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掌握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安全能力。

2)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企业要不断改善煤矿的工作、生活环境。矿井要注意加强通风,定时洒水,在工作面撒放制冷剂,完善排水系统等。

3)加强沟通交流。员工间应开展一些诸如座谈会之类的活动,让大家畅所欲言,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组织一些娱乐活动等,增强员工之间的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4)改善煤矿的组织管理。建设标准化煤矿,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不断创新,丰富管理的内涵。借鉴、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完善员工的培训模式,通过相关学习,促进煤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5)稳定家庭因素。管理者可以向员工家属强调矿工的工作特点,向其讲述矿工的辛苦与危险,需要家人的体谅与支持,要让亲人在精神良好的状态下去上班。推行亲情管理,建立区队与员工家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以员工家属与区队成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区队家园QQ群,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一个温馨的交流平台。

4 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预防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中在导致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中,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矿工不良情绪影响因素的干预对策措施:提升矿工个人素质、改善矿工工作环境、加强沟通交流、改善煤矿的组织管理、稳定家庭因素。另外,还可以通过积极情绪的培训来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减小因矿工情绪因素导致的煤矿事故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田水承,李磊.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794-799.

[2]王浩,蒋承林,史莉莉.煤矿井下噪声危害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2):183-187.

[3]郑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8.

[4]马亚静.矿工情绪与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煤炭,2007,33(1):60-62.

[5]代丽芳.矿工情绪管理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6]林泽炎.人为事故预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15.

[7]李乃文,郭利霞.基于Multi-agent的矿工情绪稳定性模型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2):172-177.

[8]程根银,陈绍杰,魏志勇,等.井下噪声对人心理生理影响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850-853.

[9]徐人平,舒晓楠.人的行为与可靠性[C]//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997:6.

[10]田水承,刘芬,杨禄,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41(1):109-112.

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的肺癌患者38例, 其中男30例, 女4例, 40~50岁者19例, 50~60岁者9例, 60岁以上者10例, 平均年龄51.1岁, 学历文盲8例, 小学文化9例, 初中文化5例, 高中文化12例, 中专及以上文化者16例。这些患者都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了解, 无精神疾患, 交流正常。

1.2 方法

经患者同意, 所有患者采用国内常用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评定[1]。所有患者入院时再未进行护理干预前进行评定, 然后给与一定的心里护理干预措施, 到出院的时候再次要患者填写自评量表, 进行评定, 入院时和出院时所评定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

1.3 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干预措施

2.1 认知—行为的改变

其主要目标是改变不正确的认知, 传授患者某些认知和行为技能, 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和应对问题[2]。我们在接触患者时多用安慰性言语、鼓励性言语、暗示性言语,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 针对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认知, 教会患者一些应对问题的策略。使患者彻底的改变不良行为,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2.2 健康宣教

护士应详尽的向患者宣教肺癌相关的知识, 用药知识。鼓励患者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 使患者了解化疗的副作用, 思想上有所准备, 能积极应对化疗所出现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要详细介绍有关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使患者有个良好的习惯, 不抽烟, 不喝酒, 食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避免疾病症状加重的诱发因素。

2.3 心里护理

肺癌晚期的患者大多都敏感多疑、抑郁、恐惧, 护士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关心、安慰患者, 给患者以家庭般的温暖, 向患者讲解要面对现实, 健康心里的重要性, 并进行一些相关的死亡教育, 使患者能勇敢的面对死亡, 不再惧怕死亡。鼓励患者将心中的顾虑说出来, 家人及护士应该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各种要求, 消除心里顾虑。允许家人陪伴, 给患者营造一个宽松、温暖的治疗环境。使患者能心态平稳的、舒适的完成治疗。

2.4 音乐疗法

对于一些烦躁的患者这个疗法效果是很好的, 有研究证明, 轻音乐可以放松患者的神经, 使交感神经敏感性降低[3]。而且可以转移注意力, 使患者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而且随着音乐的节奏, 患者可以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意境中, 达到精神放松, 情绪缓和的目的。

3 结果

肺癌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见表1, 干预前的SAS、SDS评分和干预后的SAS、SDS评分有明显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01

4 讨论

晚期肺癌患者病情危重, 疾病的折磨使患者非常痛苦, 加之知道不可能治愈, 不久将会面临死亡, 所以患者悲观失望、心灰意冷, 不思饮食, 不配合治疗, 甚至想到自杀, 以及早解脱。待病情平稳后, 通常抑郁, 焦虑, 患者往往会担心加重家人的经济负担, 觉的自己不但不能给家人承担责任, 而且还拖累他们。这样不良的心态严重影响着患者疾病的转归, 加重症状, 形成恶心循环。张惠兰等[4]的研究表明, 心理反应异常可使血小板摄取游离5-HT较正常时低, 导致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程度提高。有的患者其实药物副作用并不严重, 而就是心里敏感性增加, 还没开始化疗, 她就开始恶心了。因此根据患者特点对患者进行心里的疏导, 采取一些心里的干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心理的干预后, 患者对疾病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也能积极配合治疗, 能勇敢的面对死亡, 以乐观的心态,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治疗, 这样不但可以减轻疾病症状, 而且形成良性循环。总之非药物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晚期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里情绪起到明显减轻作用,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真正达到了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4-38.

[2]张敬霞.癌症化疗患者胃肠道症状观察及饮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8 (6) :462

[3]Manne SL, Ostroff JS, Winkd G, et a1.Couple-focused group intervention forwomen with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J].Consult Clin Psychol, 2005, 73 (4) :634-646.

上一篇:城镇居民消费相关分析下一篇: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