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2024-08-24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精选十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篇1

总体来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相对良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困境, 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博弈的后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

(一) 优越性岗位资源稀缺, 结构性失业突出

优越性岗位是能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具有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如国家党政机关中的公务员岗位等。优越性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在实际就业环境中却是稀缺性资源。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 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 (包括私营等企业) 约占5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渠道, 但高校毕业生认为这类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非常小的比例, 而大学生却将之为首选。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 导致结构性失业比例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和单位性质分布的不平衡, 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 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 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 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虚假信息多, 就业市场诚信度低

目前, 绝大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 都本着诚信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 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的产生, 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 而且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主要包括:夸大有利信息, 如在就业过程中随意更改成绩单, 伪造英语四、六级和各种获奖证书, 给自己冠以某某部长、主席等头衔;在简历上或者面试中, 刻意隐瞒不利信息等。

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主要包括:一些单位提供虚假承诺, 允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 以此招揽毕业生;甚至有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 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 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期望冲突多, 满意度低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 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 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 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 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 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 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就业观的落后阻碍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特别对薪酬问题上, 与前几年比较, 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有所下降。但许多大学生还是希望一毕业就能拿到较高的工资, 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低工资。除薪酬外, 许多学生在就业时还注重工作的前景, 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选择一份有前景的职业。在择业价值标准的选择上, 多数学生把“薪酬与福利”、“用人单位的效益与发展潜力”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 薪酬和工作前景都令毕业生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不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就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关键是就业选择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最优方案, 结果导致现实中的就业困境。我们以博弈模型来分析就业困境。

(一) 零和博弈模型分析

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 一方的收益必定是另一方的损失, 某些博弈方的赢肯定是来源于其他博弈方的输, 特点是不管各博弈方如何决策, 最后的社会总得益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总是为零。前提是社会提供的资源是稀缺的。

对于毕业生就业选择, 我们可在零和博弈上作分析。假定社会上只有一个工作岗位, 两位毕业生A和B。当A选择就业时, 势必使B失业, 同样地, B就业意味着A失业。

前面为了简化讨论, 假设社会上只有一个工作岗位, 两位毕业生。现在进行放宽, 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 社会上就业岗位供小于求, 尤其是相对优越的岗位更是稀缺的。这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一种零和博弈。

(二) 真实——虚假博弈模型分析

以困境博弈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中的真实——虚假选择。困境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来讲, 各自都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 但各方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 也取决于另一方的对应选择。前提是两者信息不对称。

假设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中所得收益用简单的数字表示:真实的收益都为1, 虚假的收益都为0。通过困境博弈分析, 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彼此提供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时候, 两者的收益都为0;在双方提供信息中一方真实, 一方虚假的情况下, 虚假的一方在短时期内会有即得利益, 真实一方因被欺骗, 收益为-1。当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信息但毕业生提供虚假的信息时, 用人单位的收益为-1, 而大学生的收益为2;当毕业生提供真实的信息但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信息时, 大学生的收益为-1, 而用人单位的收益为2;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彼此提供真实的信息时, 双方的收益均为1。

在这个博弈中, 对方提供真实信息, 而自己提供虚假信息, 对自身的短期利益是最大化的, 而对方的收益是最小化的。所以提供真实信息是严格的劣势策略, 而提供虚假信息是严格的优势策略。博弈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都提供虚假信息即为严格优势策略均衡, 结果两者的收益都为0。

在现实中都会出现用人单位进行虚假招牌, 毕业生提供虚假简历等现象。

(三) 满意——不满意博弈模型分析

以困境博弈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满意——不满意选择, 博弈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各自唯一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最大满意度。满意的表现为薪酬、发展前景、人际关系等。当大学生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薪酬待遇, 认为在该用人单位中会得到再教育和自身的发展, 并能接受用人单位文化, 与同事关系融洽, 大学生的满意度就高。同样地, 当用人单位接受大学生提出的薪酬待遇要求, 认为选择该大学生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的发展, 并且不会引起老员工的不满,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高。本文分析博弈双方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在实现最大满意度的关键是对方投入来符合自己的要求。

假设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满意度所得收益用简单的数字表示:通过困境博弈分析, 双方都投入时的满意度为1, 双方都不投入时的满意度为0。当用人单位满意大学生表现和但大学生不满意用人单位要求, 即大学生投入但用人单位不投入时,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2, 而大学生的满意度为-1;当大学生满意用人单位要求但用人单位不满意大学生表现, 即用人单位投入但大学生不投入时, 大学生的满意度为2, 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1。通过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满意度所得收益的困境博弈分析可以得出, 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在理性思考后, 都从自己得益多少出发考虑问题, 但并不刻意伤害人, 最终会决定两者都不投入, 矩阵中显示为两者都不满意。

三、结论

通过博弈模型分析, 可以发现毕业生就业困难关键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切实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 就业选择的参与者和相关参与者都应有改革。

首先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当调整, 规范就业市场, 禁止单位为宣传形象, 只设摊不招人, 提高就业市场的信任度。要建立和健全就业市场的法规体系, 建立公正、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就业服务的手段, 要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转变。通过网络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服务, 有效降低求职成本, 促进信息的及时发布、共享、流通和利用, 实现信息共享, 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有效沟通。并且对离校后失业登记的毕业生,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推荐等服务;对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民政部门应实行系列救助等。

其次学校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未来几年, 需要尽快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 包括:在培养过程中, 应该从教学内容、实践技能等方面更加突出针对性;在求职过程中, 高校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在日常教学中, 积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培养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 并强化诚信教育。

用人单位应该本着为我所用的思想, 培养自己的人。用人单位招聘到高校毕业生后, 应积极培养毕业生为单位的后备力量, 努力创造毕业生全面提升的机会, 最终使毕业生创造自我价值与单位价值的有机统一。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就业期望, 及时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期望, 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 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以诚信对人, 展现真实的实力和水平。就业后要遵循职业道德, 运用所学为单位和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中信出版社, 2007.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 2007 (10) .

[3]、罗三桂.关于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5) .

[4]、郭森, 田醒东.就业观念的更新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J].职业时空, 2007 (6) .

[5]、刘哲.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江苏高教, 2006 (1) .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篇2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一)不利因素。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据统计,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约占全国新增劳动力的50%。

2、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劳动力增量需求明显萎缩。由于扩散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企业流失的岗位增多,新增就业岗位出现了萎缩态势。

3、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城乡分布不合理。

(二)有利因素。

1、党和政府极其关心大学生就业。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

3、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力。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比以往更为宽松、有利的就业环境。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创造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要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要积极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标准,要让他们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科学地、合理地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篇3

1.毕业生自身原因

一是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自我感觉自身就业条件优异,对职位的福利待遇过于理想化,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二是一部分学生是决定报考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工作或是准备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三是成绩不理想的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畏惧社会交际、求职信心不足、职业技能不强,一般的企业不愿去,好面子不愿吃苦,造成了就业困难;四是跟风现象严重,高校毕业生觉得公务员、事业编制、国企福利待遇好,一窝蜂地冲上去,而顺利得到岗位的人非常少。

2.高校原因

一是专业设置不合理,所学专业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大都无用武之地,或者是学习得的不够透彻,造成了似懂非懂,又或是报考了或者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厌学、致使专业能力不足,而在毕业后正式投入工作中仍需较长的时间来学习或者需要专人教授;二是缺乏社会实践,在日常的招聘活动中不难看出,很多企事业单位都非常注重“从事某样工作X年工作经验”,但是高校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几乎为零,许多单位也不愿意培养高校毕业生,认为在录用高校毕业生以后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培养锤炼高校毕业生,往往使其成长起来后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也是高校毕业生跳槽的时候。

3.社会因素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是主要劳动力聚集之地,也是高薪产业的聚集地,这里相对其他地区能够提供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工资水平高,并且社会保障健全,社会福利也较高。这样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就促使大批的毕业生云集于发达城市,甚至出现人才资源过剩现象;二是社会监管不足。由于信息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尤其是遇到黑公司、黑中介导致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工作时,容易上当受骗。对其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利用招聘进行欺诈、损害毕业生权益。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恐职”心理的产生,不愿再去找工作。

二、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系统详细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设计正确的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和招聘用人技巧。可以促进一部分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道路披荆斩棘的作用。

1.坚持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登记原则

政府的公共就业人才、职介服务机构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服务于高校毕业生的时候采取行实名登记,采取一人一档的方式。能够切实了解毕业生在踏入社会的最初就业服务需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机构和学校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合适的制定宣传政策。同时建立毕业生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并组织专职人员定期跟踪回访不断更新他们的基础人员身份信息以及就业状态信息(如联系方式,是否就业,就业需求,培训需求、就业后的工作单位等等),并及时对信息数据库的人员信息及时变更,从而做到保证信息的实效性,为今后对其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人才、职介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学校协商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讲座。公共就业人才、职介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从而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为他们树立或者转变正确的求职观念。同时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评,在了解毕业生本身的特点、职业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确定适合自身的求职方向,再通过合理的就业指导,结合相关的模拟训练等从而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3.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机构应该根据每个毕业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不断地收集并发布有效的岗位信息,可以通过劳动力数据库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还可利用短信平台、就业宣传栏、宣传彩页等,使未就业的毕业生在不同的公共平台上都能了解到实时的就业招聘信息。然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减少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

4.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

很多高校毕业生有着很强的毕业培训的愿望,人才服务机构可以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组织他们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和中、高技能鉴定。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结合产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发出适合培训的项目。从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的可能。并制定对其取得中、高级的职业鉴定证书后的奖励政策,如笔者所在的地区就对取得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发放一次性就业奖励1000~3000的资金奖励,减轻了高校毕业生为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上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促进高校毕业生向更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和信心。

综上所述,就业是民生的基础工作。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社会和谐,有效地发挥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的作用。面对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果,加强对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效地避免人才浪费现象的出现,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篇4

一、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 舞蹈专业毕业生的数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教育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市场需要的高级人才, 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采取了一系列多出人才的政策、措施:高校扩招、专升本、新增大专院校、增设民办大学、大专学校增设专业等等, 使每年新招收的大中专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 每年仅艺术类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达13万多人[2]。目前我国的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中, 仅有30%左右能够升学、出国或进入艺术团体、艺术院校就业, 其余的70%左右不能对口就业。这70%左右的毕业生只能进入到其他行业。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是市场所不能满足的, 我们的就业难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 舞蹈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每年毕业的十多万艺术类大学生中舞蹈专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这些人中由于所就读的学校档次不同、学校教学方向、教学水平不同、毕业生中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程度不同、经济条件及就业方向不同。由于存在以上诸多差异, 毕业后就业的顺畅程度也就不会一样。在我知道的一些及少数同学通过考研继续学习、攻读硕士, 还有一些舞蹈基本功好的, 在艺术团从事舞蹈表演工作;还有一些同学进入中等或高等艺术院校, 成为了一名舞蹈教师;大多数选择了进入少年宫、幼儿艺术培训中心等单位从事幼儿舞蹈教学的工作。

3. 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

以上几种类型的舞蹈专业毕业生, 由于他们自身素质高、专业水平好或正赶上好机遇等有利条件, 可以对口就业, 但是他们只是舞蹈专业毕业生中的凤毛麟角, 更多的舞蹈专业毕业生, 则不能顺利对口就业。因为市场不需要这么多的舞蹈专业生。在各大招聘现场, 还有招聘网站上看到, 多数用人单位希望聘用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即可以胜任普及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才。比如:中小学在聘用艺术课教师时, 需要被聘用者是既具备一门专业技能, 还要能够组织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合唱排练指挥的“复合型”人才;一些企业聘用的文化干部要求既能歌善舞, 又能组织员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还能从事节目主持的综合素质人才。而我们综合类大学的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的舞蹈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是从事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研究的人才, 学生中的大多数不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素质。这样, 就给我们的对口就业带来了巨大困难, 也成为舞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社会对舞蹈人才需求的一个明显的矛盾。

二、舞蹈专业毕业生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出路

由于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社会对舞蹈专业人才需求量的较大矛盾, 决定了舞蹈专业的毕业生中仅有一小部分各方面素质较高者可以进入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继续深造, 而多数人不能对口就业。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怎样选择自己的就业出路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 我们要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问题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就业需求和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 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文艺团体、文艺院校的招聘活动, 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自己的学识水平、业务水平和技能技巧水平, 力争对口就业;另一方面, 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寻求多种就业渠道。另外, 我们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必须要彻底, 要敢于正视现实, 真正走出“一纸定终身”的思维定势。带社会中到就业市场上去寻找自己的位置, 去找寻“柳暗花明”的美好境地。我们可以去报考国家公务员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 也可以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群众文化等方面的工作, 还可以走自主创业, 创办一些舞蹈培训中心、幼儿艺术启蒙班等等。

2. 我们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面对就业难, 我认为就业的方向是全方位的, 就业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因此, 认清当前的就业趋势, 找到当前的职业定位, 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我们必须适应环境、转变观念, 才能掌握就业的主动权。具体讲, 就是先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 使自己安定下来, 在既有的岗位上锻炼工作能力、积累经验, 进而寻找机会谋求更好的发展。

3. 我们要摆出良好的心态, 迎接挑战

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问题, 打破过去那种一个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和就业观,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前进”的新型就业、择业理念, 要看清目前就业市场的情况, 认清就业形势, 做好自我定位, 看清楚社会上适合自己的位置, 对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有个清醒的认识, 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 才能在择业、就业的大市场中, 从容应对, 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首先我认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 让我明白既要立足现实, 更要着眼长远。

结论

当前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类别对繁荣社会文化美化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社会对舞蹈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水平的舞蹈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作为舞蹈专业毕业生我们要摆正心态, 紧随就业的趋势, 适应社会需求, 作为舞蹈专业毕业生必须要树立新型的择业、就业观念, 打破“一纸定终身”的传统的思

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周鹏 (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5班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在现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 如何进行生态化的城市建设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市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 人类在城市建设中的掠夺性开发, 加剧了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是21世纪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文分析了探讨了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

20世纪, 全球的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期, 这一发展模式在为人类构建了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为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 就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问题而言, 人们更多的是注重于在设计规划的理念上进行创新, 注重绿色无污染的设计, 在城市需求、经济条件和环境维护等方面寻找一个平等点, 让人们可以相对的安居乐业, 这些都是当今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问题需要考虑的重点。

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然而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有关调查统计, 我国的城市人口逐年递增, 我国城市用地规模持续的增长, 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的上升。城市在面对着发展的新时期以及建造城市的历史机遇时, 也面临了城市规划缺失、建筑布局错位、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备、城市建筑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 和国外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 但是这并不代表了公共环境艺术意识的落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 就越需要高层次的公共环境艺术意识。

我们国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 收获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还缺少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 公共环境艺术的工作人员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 在具体环境艺术的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或者工作只是流于表象。而且从另外一方面看,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问题国家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 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过于泛滥, 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意识。这些都使得生态化的城市公共艺术环境问题违背了最初的建设目标, 消耗了大量的成本资金却没有得到相应高品质的成果。

二、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含义

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指的是采用整合的生态型艺术方法, 对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本质性优化设计, 构造层次性的价值观来实现城市建设的多维共生体系。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关系到城市建设和持久发展的多元化的复杂系统, 融合了多门学科和专业, 包含了生态、人文、艺术的环境系统。

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艺术所覆盖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 涉及到了成绩的空间、公路桥梁、公园广场、纪念碑, 甚至还包括了城市的广告、贴画、台阶、扶手这些人工环境, 树木、维定势, 勇敢地面对市场, 寻求多种就业渠道。这样, 才能化解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矛盾, 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 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在校期间一定扎实的学好专业课程, 不能松懈;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实践活动, 提早认清市场需求, 更好地充实自己, 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花草、天空、河流这些自然环境也是属于其范畴的。而且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无形之物, 比如城市人口的构成、人文生活环境、人们的行为需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是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时需要考虑到的, 这些因素涉及到了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民俗学、教育学等方方面面的学科, 但并不是它们的单调堆砌。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需要系统化的对城市所存在的每一种主题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创建生态化的公共环境。

三、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原则

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需要紧密的和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 目前的城市环境艺术已经迎来了特殊的发展阶段。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的性质上看, 它所具有的最根本特点是“生态化”的高度有机整合性, 城市环境建设必须同时糅合了艺术性和生态性, 通过文化、科学技术、视觉设计、思维创新、数字科学等多种因素相互协调作用, 才能够成为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的内容上看, 相较于过去更加注重了生态化、艺术化以及人性化, 综合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自身鲜明的特点和覆盖的范畴, 决定了它同社会价值、环境标准、文化评价、经济管理等多种评价体系相联系的, 这种特殊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得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没有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往往都是存在于“以人为本”的大目标前提下。然而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有先进的理论思想作为基础, 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也需要理论层次的指导, 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价值标准体系, 这是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工作, 才能够实现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的各项目标。在这个追求过程中, 要将城市环境艺术的质与量一同把握, 逐渐的将其提升到飞跃性的发展阶段, 最终构建起完整合理的生态化环境艺术。

四、总结

处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之下, 需要进行及时的城市转型, 采用新型的“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来全面实现提高和完善城市公共环境的目标。在城市建设中, 广大的环境艺术工作人员需要以身作则, 树立起先进的思想方式, 培养自身的环境艺术设计感知能力, 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发展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人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理论, 来更好地指导环境艺术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春志, 顾文选.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发展目标和对策研究座谈会纪要[J].城市发展研究, 2000年01期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 2004年[3]张抗美.城市化发展规划研究[J].安徽建筑, 2001年04期

[4]周承水.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环境探讨[J].城市开发, 1999年06期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在应聘求职的这段时间里, 面对激烈的竞争, 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怎样才能缩短梦想和现实的差距, 怎么理智的做出决定, 少走弯路, 不走弯路, 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对自己最有益的选择;也给在校的学妹学弟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实际情况,就业趋势,自我定位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4月.

[2]袁贵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年11月

[3]李大《论析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2010年07期.

[4]王艺波《就业不是一纸之约》《舞蹈》2008年06期.

教育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篇5

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网]直播即将开始,敬请关注。[14:57]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现在开始。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协调,措施得力,各高效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顺利,到今年9月初有204万毕业生实现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73%,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年初预定的目标,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5:02] [袁贵仁]2005年,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任务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贯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级联谊会精神,总结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研究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2005年的工作。今年视频会议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八个单位分别作典型经验介绍。第二部分,人事部、劳动部、教育部三位领导作重要讲话。[15:02] [甘肃省人事厅厅长杨城]发言题目:加强政府调控激活基层市场解决贫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15:04] [杨城]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我们位于西部和边远省区的甘肃来讲,意义更加重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在探索加强政府调控、激活基层市场、解决贫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15:04] [杨城]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主要靠市场,但在当前情况下,尤其是对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15:05] [杨城]为此,省委、省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省长陆浩同志两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解决贫困生、长便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农村乡镇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入手,每年省财政拨专款500万元,用于选拔并资助500名高校特困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各县城以外的乡镇服务,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林业、水利、司法、文化等工作。2003年第一年实施后,各方面反响很好。200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选拔人数增加到800名,经费也相应提高到800万元。[15:07] [杨城]

二、制定优惠政策,严格做好选拔工作。根据省政府要求,为实施好这一项目,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毕业生到乡镇服务实践享受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每年发给1000元的交通费补贴和50元的体检费,统一办理人身以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二是毕业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工龄连续计算,凡参加当地公务员考试的,有限录用,报考省市公务员的,笔试成绩加5分;[15:07] [杨城]三是服务期间需继续升学深造并被录取的,用人单位及单位主管部门予以支持;四是服务期满后,自愿留在基层工作的,当地事业单位编制出现空缺时,优先补缺。[15:08]

[杨城]有了明确的政策,我们也注意和强调了选拔条件:一是广泛宣传,自愿报名,把那些真正热爱计策、勇于吃苦耐劳的优秀贫困生、长线专业毕业生选拔出来。二是逐人调查,按照“特困”、“长线”、“优秀”等选拔条件,选拔毕业生。三是严格筛选,省、市、县三级人事部门对初选人员分析对比,确定最终人选。四是公示,人选确定后,市、县两级分别进行为期3天的社会公示,真正做到公平合理。[15:13] [杨城]

三、成效显著,受到各方面好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选拔贫困生、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基层服务工作实施两年来,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一致好评:一是发挥了政府的调控作用,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二是拓宽了毕业生下基层的通道,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缓解了基层人才匮乏问题,改善了基层人才结构,加强了基层执政能力建设。所有受援乡镇纷纷要求,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把这一利国利民的项目做下去;[15:13]

[杨城]四是老百姓得实惠,解决了一个贫困生、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等于解决了一个家庭的贫困问题,也给受援乡镇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活力;五是毕业生受到了磨炼、增长了才干,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许多毕业生来信说:“党和政府给弱势群体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我们在基层一定要好好工作,报答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15:14] [杨城]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开创甘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15:14]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题目:“谈话”帮后进“挂钩”促改革[15:17] [陈贤忠]2004年,安徽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9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艰苦努力,本、专科(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9.02%,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目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已超过了84%。我们在健全领导体制,完善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在建立“谈话”、“挂钩”制度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较好地促进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15:18] [陈贤忠]

一、建立“两级谈话”制度,帮扶后进为实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国办35号文件关于“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的要求,推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均衡发展,教育厅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既重视运用典型示范,更注重大力帮扶后进单位,建立了与就业工作排名后三位的院校“一把手”谈话制度,突出帮扶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年初,教育厅主要领导把2003年就业工作靠后的3所学校“一把手”找到厅里谈话。[15:20]

[陈贤忠]之后,又把帮扶毕业生就业工作薄弱的学校纳入了省厅的重要工作安排,厅领导分期深入高校调查研究,与就业工作较差的9所高校“一把手”谈话,帮助这些学校检查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和办学定位是否科学,了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是否有力,考察领导班子是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15:20] [陈贤忠]谈话不仅对高校是一个极大的警策和推动,而且对教育厅也是一种有效的改进和提高。后续跟踪监测表明,谈话的12所高校普遍采取了积极的姿态和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这12所高校初次平均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有7所高校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5:20]

[陈贤忠]教育厅领导与高校“一把手”谈话的做法,引起了高校的广泛仿效,全省80%以上的高校也建立了学校主要领导与就业工作靠后的院、系“一把手”谈话制度。“两级谈话”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实施,使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均衡发展。[15:21]

[陈贤忠]

二、实施“两级挂钩”制度,促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了促进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安徽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贯彻教育部18条挂钩政策的意见和实施挂钩制度的具体办法。从2004年起,适当增加就业率高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计划,限制、减少直至停止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15:22]

[陈贤忠]省教育厅一方面安排专项经费奖励就业工作实绩比较突出的11所高校,另一方面核减了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很低的17所院校1720名的招生计划,并且还将扣减就业率在全省平均水平线下的高校专项拨款。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等挂钩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办学的市场导向意识。[15:23] [陈贤忠]一些高校也在学校内部开始实施就业与招生计划、培养、经费分配等适度挂钩制度,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实行限制、减少直至停止招生。安徽省各高校2004年共停招了63个专业,新开设了353个专业,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是一项艰巨任务,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们将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不断把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上新台阶![15:23] [河南省鹤壁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明德]发言题目: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开辟大学毕业生就业新途径[15:24]

[王明德]鹤壁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位于豫北中部,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两县三区,总人口146万。两年来,我们在全市农村创造性地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截至目前,共选拔了3批898名“大学生村官”,安排在814个行政村任职,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2.8%。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5:24] [王明德]

一、加强领导,严格把关。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市、县两级组织人事部门参照公务员的考录程序,认真进行了组织实施,使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村级领导岗位。“大学生村官”计划一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每批考录时,报考者均超过公告职位数的5倍一,甚至外市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也踊跃应考。[15:25]

[王明德]

二、大胆使用,落实待遇。“大学生村官”是党员的,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特别优秀的任支部书记;预备党员或者不是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具备条件的通过法定程序可任村委会副主任、主任。目前,有242人任村支部书记、副书记,656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乡镇机关缺编考录公务员时,从工作满3年的“大学生村官”中择优录用。“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职级待遇并给予适当生活补贴。任职三年以上、考核优秀的,可适当提高生活补贴标准或给予奖励。生活补贴由县乡财政统筹解决。[15:25] [王明德]

三、严管厚爱,促其成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下基层调研“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建立了村级干部绑带、乡镇领导帮教、县区直委局领导帮扶和县区领导联系的“三帮一联”制度,在政策、信息、技术、项目上进行帮扶;市、县区、乡镇都成立了“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目标管理和跟踪督查服务。[15:26]

[王明德]两年来,有135名“大学生村官”受到了表彰和奖励,1名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名被团省委分别授予“五四青年奖章”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6名被视为授予“优秀大学生村官”的称号,4人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14人被选为市、县两级人大代表。[15:26] [王明德]“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开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渠道。鹤壁市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已占全市同期报到大学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大缓解了全市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村官”创办的企业又为16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平台。二是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15:27] [王明德]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全市村级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27个百分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两年来“大学生村官”立足本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先后创建30万只肉鸡场32个,新建猪场、羊场、牛场12个,创办各类示范基地46个,推广科技成果79项,引进新品种35个,带动了4000多户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5:27] [王明德]我们体会到:开辟大学毕业生就业新途径,必须找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切入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和农村“三个文明”发展的“双赢”。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把“大学生村官”计划深入诈尸地开展下去,力争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15:27] [湖北省教育厅路钢]发言题目: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把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结合起来[15:31] [路钢]近年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石子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对此,湖北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决定从2004年起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贫困县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我们的做法是:[15:31] [路钢]

一、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出台了六项优惠政策:一是列出专项经费用于“行动计划”,2004年预算支出200万元,入选毕业生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可用于偿还本金。二是入选毕业生免试勇气,其工资由县(市)按月足额发放。三是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毕业生,可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办理注册手续,服务期满后再回校攻读硕士间就生。[15:32] [路钢]四是三年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并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五是毕业生的户档关系可自愿选择保留在原就读高校或省毕业生就业中心,也可直接转如县(市),免收户档托管费。六是对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免收教师资格申请认定费。[15:32]

[路钢]

二、加强选拔和管理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业,既要增强市县的主动性,又要调动高校的积极性。2004年,“行动计划”首先在29个贫困县市实施。为了协调工序关系,我厅今年6月分别召开了29个贫困县市分管县市长会议和高校负责人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校迅速动员,尽管就业工作已进入派遣阶段,28所高校仍有455人报名,呈现了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15:33]

[路钢]选拔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必须确保生源质量。我们规定,“行动计划”的报名人员,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来自贫困县(市)的毕业生优先考虑。经过择优录用,306人入选“行动计划”,其中有4人具有保送研究生资格,30多人主动放弃到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表现除了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主动回报社会的良好风貌。[15:33] [路钢]为了让毕业生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参加“行动计划”的毕业生在三年服务期内,全部安排在农村乡镇学校任教。上岗之前,举办专题培训班,聘请13名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集中18天时间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此外,为做好他们日常管理工作,我厅建立了档案数据库,同时建立网站,变法《资教通讯》,使毕业生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他们服务基层的本领。[15:34] [路钢]

三、探索长效机制省委、省府高度重视“行动计划”,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专门召开了会议,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在欢送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毕业生以极大的鼓舞。这项计划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一是探索了毕业生下基层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本科教师短缺的问题;二是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使农民群众感到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更受重视。[15:34] [路钢]三是加强了基层人才储备,有利于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四是优化了农村教师结构,促进了师资力量均衡分布,提高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五是资助了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校学生就业。[15:35] [路钢]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扩大规模,建立长效机制。今后每年将选拔500至800名优秀毕业生,参加全省102个县市区的“行动计划”。我们将以这次全国会议精神为指导,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大力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把毕业生下基层和解决农村教师严重短缺问题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15:35] [石家庄铁道学院院长姜稚清]发言题目:把毕业生输送到国家建设的第一线[15:40] [姜稚清]长期以来,石家庄铁道学院始终坚持用艰苦奋斗和基层创业精神教育、激励和引导学生,把大批毕业生输送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第一线。在最近20多年间,我校共培养出2万多名毕业生,其中有2/3奔赴铁路和交通施工生产第一线,很多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受到了社会的良好赞誉。用人单位评价我校的学生“下的去,留的住,能吃苦,成长快”。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5:41] [姜稚清]

一、始终教育学生“走志在四方路,做艰苦创业人”。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我校的优良传统。通过集中展示往届毕业生艰苦创业的突出成就,举办校友成才之路报告会,组织学生赴西柏坡等地学习、生活、劳动,经常组织学生到施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方式,使学生认定成才之路在基层、激发献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仅2004届毕业生中,就有52%的毕业生不畏艰苦,主动申请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15:41] [姜稚清]

二、增强工程一线适应性,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推销出去,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始终注意主动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自一线的反映,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课程调整和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努力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学院于1995年成立董事会,由三十多个大型土建企业组成,我们一直与董事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坚持向这些企业的生产施工一线输送大批优秀人才。[15:42] [姜稚清]

三、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我校上下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实施全程分层就业目标管理。一方面,主动上门到企业去,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宣传学院的优势和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增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了解,广开就业渠道。同时,每年都把大批用人单位邀请到学校来,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多层次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增进沟通和了解,增加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成功率。[15:42] [姜稚清]

四、认真坚持毕业生就业情况回访制度。回访制度是一项法宝,我院除平时的回访外,坚持做好每两年一次的大型回访。2003年暑假,学院组织了相关部门到青藏铁路沿线按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据统计,青藏铁路汇集了三万多名建设者,其中我校毕业生有200多名,占到了整个青藏铁路建设技术和管理人员的30%以上。建设青藏铁路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据中铁13局统计,60%以上的其他院校毕业生都离开了,但我院毕业生却喊响了“氧气缺,人气不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口号,全部坚守在岗位上。[15:43] [姜稚清]在青藏线施工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10个局集团公司中,有8个指挥长是我院毕业生。我们中还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况成明、许兰民、卓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余绍水等一批先进典型。[15:44] [姜稚清]我校毕业生在国家建设一线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做出的突出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扬优良传统,发扬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石铁院精神,为国家生产建设一线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15:44]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建新]发言题目是: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办学之路。[15:50]

[陈建新]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就业导向,找准学校定位,按照“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产品精品化、师资社会化、服务高校化、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约型人才,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把区内一些实力雄厚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比作汽车市场的“别克君威”、“本田雅阁”,我们的毕业生则是“普通型的桑塔纳”——普通而实用。我们的体会和做法是:[15:51] [陈建新]

1、就业是高职生命线我们认为高职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家长投资送子女上学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就好业,有好的啊发展。毕业生就业率是判定一所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长工程”,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划拨专项经费。同时,实施了目标管理工程,对各系进行量化目标管理,把就业目标层层细化,不留空档;实施了激励工程,把就业工作与各系的发展规模、物质利益、荣誉等有效结合起来,显著地增强了职能部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15:52] [陈建新]

2、抓好三个环节互动是关键我院主动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出口”的做法,努力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三者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机制。把原挂靠学工处的就业指导中心分离出来合并成学院招生就业办,明确要求要保障“招进来”的学生毕业后顺利地“出得去”,今年招就办调整了5月份招生计划,停止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等几个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量少、报考人数少的专业招生。教务处以市场为导向对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加大专业实训课的比例,增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15:52] [陈建新]

3、建立“三包”机制受欢迎学院坚持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工作质量的标准,探索并向用人单位推行“包退、包换、包稳定”的“三包”承诺。“包退”:就是如果企业在使用过程中认为某些毕业生的技能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可以把学生退回,学院将根据企业需求对其进行“回炉”培养;“包换”就是在个别不合格毕业生被退回的同时,学院按企业的用人标准,再次推荐合格学生顶替空缺:“包稳定”:就是一旦接受学院推荐的毕业生,在使用期内,一般不能随意离开企业,以保障企业用人的稳定。[15:53] [陈建新]实践证明,“三包”承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深圳的赛意法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欧洲跨国公司,去年该公司使用了我院两批17名毕业生,今年又再次接受我们推荐的20多名毕业生。[15:54] [陈建新]

4、实施就业基地工程促发展我们主动与对毕业生需求多的用人单位建立供求合作伙伴关系,走“批量销售”和“订单就业”的道路:与区内外二十多家大公司建立了共建人才基地的协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依托实力雄厚的人才市场和中介公司,搭建输送毕业生的桥梁和通道,充分发挥了广大校友和全员教职工及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以感情为纽带,千方百计拓宽就业市场。一个“以广西为主体、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两翼”的就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为保证我校就业工作不断上台阶奠定了基础。[15:54] [陈建新]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探索中前进,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高职发展的康庄大道。[15:55]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彭元]发言的题目是:实施“订单”培养,破解就业难题。[15:56] [彭元]近几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院实施“订单”培养,破戒就业难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市场找企业,依托“订单”设专业。一是主动出击找“订单”。多次到企业上门宣传,推介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发动全体教职工为校企联合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同学、朋友关系,请企业老总到学院参观考察,寻求强强联合。[15:57] [彭元]目前,我院已有5个专业找到了“订单”培养的企业,已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深圳元征”等8家大中型企业开展“订单”教育,在校“订单”学生达150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4。二是主动调整接“订单”。订单教育品牌打响后,许多企业主动找上门要与我们实施“订单”培养。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我们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造合并和新设了5个“订单”企业需要的专业,专门为我省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15:58] [彭元]二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我们一方面运用企业品牌,冠名办班,成立了“三一班级九”、“元征班”、“中联班”等。另一方面,实行了校企资源互补。在物质资源上,校企联合的企业先后在我院建立了近千万元“三一”实验室、“中联”实验室、“新中皇汽车维修车间”等,使学生的实验、实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人力资源上,企业工程师就是学院的兼职教师,学院教师则参与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如我院王定祥副教授为“三一重工”编写了两本培训教材,即《现代工程机械柴油机》、《现代工程机械电器基础》,还完成了“三一”《全液压吊管机应用与强调分析[15:59] [彭元]三是企业参与全程管理。譬如在学生管理上,双方共同派员进行管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补助、“顶岗”后的工资待遇、管理和考核办法等都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并由企业出资数万元设立的奖教金和奖学金,用于奖励订单班的学生和教师。[16:00] [彭元]

三、招生招工相统筹,“订单”培养见成效。“订单”培养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同时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扩大的招生生源。由“出口”畅带动了“进口”旺。近四年,我院招生抛档线文理科均高出湖南省专科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录取填报我院唯一志愿的考生数占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增强了学生能力。“订单”教育毕业的508名学先后工作时间3年,无一学生跳槽和被企业炒鱿鱼。尽管企业技术更新快,员工淘汰率高,我们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和发展的需要,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受到企业的好评。[16:01] [彭元]三是提高了学校生育。输送到社会后,充分展示了才华。以在“三一重工”学生微粒,他们中有15人被聘为售后服务经理,有6人被评为售后服务新人,有2人被选派出国,有1人被免费报送到复旦大学深造,有3名学生被安排到西藏、青海等地区进行产品销售、维修服务,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16:01] [彭元]“订单”培养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加快了发展。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之的讲话和这次大会精神,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坚持就就业导向,努力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16:02] [人事部副部长侯健良]发言题目是: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16:02] [侯健良]同志们,今天,专门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十分必要。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总结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继续做好明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6:03] [侯建良]高校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合理配置并开发利用好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四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黄菊副总理作了重要的讲话,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千方百计做好工作。[16:03] [侯建良]各级人事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互相配合,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的作用,定期发布毕业生需求信息,组织开展面向毕业生的专业性、行业性的供需见面会和网上招聘会,启动“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办“全国人才市场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认识政策咨询、就业培训指导和认识代理等社会化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16:04] [侯建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优秀人极具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并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人事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6:04] [侯建良]一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要充分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的作用,按照“市场导向,双向选择”的要求,切实做好人才市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服务工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都要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或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培训、推荐等服务,提供集体户口办理,党团关系、认识关系接转,人事档案保管,转正定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社会保险金交纳等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16:05] [侯建良]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系,继续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双向选择创造条件。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要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杜绝和查处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16:06] [侯建良]二是努力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要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度的需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积极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人事部将于有关部门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意见》。[16:06] [侯建良]要积极研究制定促进非公有制单位和中小企业接受毕业生,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做好有关社会化服务工作。[16:06] [侯建良]三是加快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网络建设。各级人事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周到、快捷的服务。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丰富和完善信息发布的内容,及时、全面地反映人才市场就求变化情况。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做好本地区需求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上下配合,共同维护“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的正常运行,做好网站连接、信息交换工作,及时收集、报送有关毕业生需求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16:07] [侯建良]要进一步完善“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建设,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时间使该网逐步建设成为功能期权、幅射全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和劳动力市场网站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16:07] [侯建良]四是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合理,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其他成员单位一起,在落实政策、培育市场、拓宽渠道等方面积极协商,紧密协作。各级人事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由人事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一定要认真做好,对工作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商沟通,推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16:08] [侯建良]要继续配合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工作,积极做好职员者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推荐工作,落实好他们报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16:08] [侯建良]同志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各级人事部门要以“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明确责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16:0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召开这个会议,总结2004年工作,针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及早进行部署安排,非常重要。会上介绍的经验做法很有启发,教育部、人事部领导在会上作所的重要讲话要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代表劳动保障部发言。[16:11] [张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16:11] [张小建]一)继续实施好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为提升他们职业技能创造条件。在总结2003年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我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2004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一是选择了一批高等院校开展“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课程试点。共同组织37所试点院校的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二是地方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指导高职院校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开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开展职业资格培训;[16:12] [张小建]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37所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重点选择与新型职业、管理类职业或技术含量较高职业相关的专业,推行职业资格鉴定。

(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疏通就业渠道。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按我部要求,积极组织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进入失业登记,对登记后的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开设了专门窗口,部分城市的窗口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代管档案、代办社会保险参保手续等“一条龙”服务。[16:13] [张小建]不少大中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积极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空岗信息,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或综合性的招聘会,组织供需见面。我部“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专门栏目,一些地方劳动保障部也开通专业人员招聘网或在劳动力市场网站上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专栏,积极开展网上招聘服务。[16:13] [张小建]

(三)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扩大青年职业见习试点,为增强他们求职能力提供帮助。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以多种方式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北京市专门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南》。天津市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国家职业展示中心参观,向毕业生系统介绍就业形势和各类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重庆市派人深入高校,采取政策咨询和开设讲座等多种形式,配合高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16:13] [张小建]针对许多高校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历不能顺利实现就业的问题,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组织优秀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到今年7月底,累计已有4.2万人参加见习。我部推广了上海市的经验,今年全国又有12个省份和部分城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见习活动。[16:14] [张小建]四)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已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目前,劳动保障部正在推共10个创业示范基地的经验,指导全国100个城市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不少城市将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服务范围,与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相衔接,未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与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宁夏、新疆等地已经开展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创业贷款的工作。[16:14] [张小建]在充分肯定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努力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告毕业生的增量仍是明年就业任务加重的一个因素。最近,在我部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就业工作调研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调研内容。调研中,我们从工作角度看,落实相关政策仍存在不到位;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领域、岗位信息的开发仍较滞后;职业资格培训尚需与高校教学安排做好结合;失业和就业登记工作还要探索与高校毕业生的流动相适应的方式。[16:14] [张小建]因此,做好工作仍要下大的功夫。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2005年,我们将继续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结合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扶持政策。[16:15] [张小建]二是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指导各地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并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大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对就业存在具体困难的毕业生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进一步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开发职业指导教材,培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院校中开展专项职业指导训练课程。指导督促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项劳动保障事务处理“一条龙”服务。[16:15] [张小建]三是将高校毕业生职业见习试点扩展到更多城市。通过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地区的具体操作措施,引入“政府购买见习成果”的机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四是继续推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并使之逐步制度化,纳入高校教学环节中,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常规性措施。同时,指导各地深入开展百所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16:16] [张小建]五是定期发布新职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知识技能型职业岗位,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新领域。六是全面推行技术技能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力争推动这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并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实施,使准入制度落到实处。这次会后,我们要组织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与教育、人事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做实。[16:17]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发言题目: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16:18] [周济]同志们:今天,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十个部门,在这里共同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交流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研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全面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刚才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都介绍了很好的做法和经验,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16:19] [周济]

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十分宝贵的经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各地方、各高校的共同努力,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在毕业生总量280万比去年增加68万人、社会有效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经过各个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到9月初,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实现就业人数20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6万人,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16:19] [周济]与此同时,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在实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上迈出了重大坚实的步伐,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包括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体系,这个框架和体系的初步形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历史性的突破。与此同时,这几年的就业工作,唱响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确立了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思路,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国家[16:20] [周济]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大家还共同创造积累了一系列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黄菊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陈至立国务委员多次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连续两年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连续三年下发文件,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方向和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完善政策,认真落实。[16:20] [周济]浙江、辽宁等省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有关工作,30个省区市、200多个地市、500多个县建立和健全了领导协调机制。高等学校普遍实行了“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16:21] [周济]二是多部门紧密合作,是近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2003年,中组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开会部署200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0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按照部际联席会议的分工和各自职责,在构建政策体系、培育市场、支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6:21] [周济]各地也呈现出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同时,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热情的支持,广大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大量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日趋活跃,新闻界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力地支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高等学校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满腔热情为毕业生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以及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6:22] [周济]2004年,高等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迈开步伐,以就业为导向的新一轮高职改革已初见成效,九月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增长6个百分点。各地初步建立了高校布局、学科专业结构、发展规划、招生规模等方面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工作机制。此外,高等学校把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上了重要日程,“三到位”和“四化”建设明显加强,效果显著。学生思想观念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6:22] [周济]四是指导服务的信息化,日益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04年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过问下,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步伐加快,30个省、市已建网,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全国范围内网上招聘十分活跃,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带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专门化、专业化。同时,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大大方便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降低了求职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6:23] [周济]五是各地方、各高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全国多数省市及高校根据实际,因地、因校制宜,制订相关政策与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如:重庆市劳动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几十万元小额贷款,甘肃省财政拿出800万择优选拔了800名特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湖北省教育厅列出200万元专项经费为村镇中小学引进师资,河南省鹤壁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山东等地、南京大学等一些学校设立“学士后流动站”;东北师大发挥区域示范带动作用,利用“东北高师就业网”开展区域内师范院校就业合作,形成良性合作机制等等?[16:23] [周济]同志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直接推动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各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各部门、各省市、各高校从事、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16:24] [周济]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持方向,全力以赴地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后若干年内,毕业生总量将会持续增加,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增量,这对我们毕业生就业工作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各地和高校工作进展情况差异较大,并且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十分突出,我们肩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16:24] [周济]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那么我们就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总理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主动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16:24] [周济]同时,我们必须充分看到,国民经济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广大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变化,都是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坚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确定,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是,要确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这一目标和《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近几年工作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16:25] [周济]制定这一目标,既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状况,既考虑较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和规律,又考虑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现有的基础和水平,既考虑我国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水平,又参考了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经验。这个目标,既非轻而易举,也不是高不可攀。教育部党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一致认为,这一目标是实事求是的,也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方能实现的。[16:25] [周济]为实现明年的目标和《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至少要做到四个必须:首先,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放松。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现在的形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滑坡,我们无法向党和人民交待,因此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抓紧抓紧再抓紧;第二,必须标本兼治,开拓创新。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既要研究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瓶颈,也要解决带有根本性的和长远的问题。要综合研究、系统把握、重点突破,积极寻求新思路、新举措,更加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三,必须真抓实干,要重实干、出实招、[16:26] [周济]第四,必须狠抓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改革是我们的永恒主题,深化改革是我们长期的战略任务。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我们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思路,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事实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教改革,思路对头、方向正确,促进了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带动了长效机制建设,要始终不渝地继续坚持下去。[16:26] [周济]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标本兼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性命题,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当前,要对高等教育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找准主要矛盾和困难,积极辨证地处理好几个关系。[16:27] [周济]第一,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考虑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立足于国情、省情、校情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第二,要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要由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16:27] [周济]第三,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当前发展,而且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问题,把二者充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要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业是学生发展的头等大事,把学生最关心的事当成学校的头等大事切实做好,学校的发展才能有保障。[16:28] [周济]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育工作的全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做好以下工作: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求,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定位,加大改革力度,办出特色,提高质量。[16:28] [周济]要做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依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科学制定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发展规模,切实把握好发展节奏。2005年教育部将根据实际,把各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硬性挂钩,通过挂钩,推动地方和高校更加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注重人才培育质量。[16:29] [周济]不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应用型高校,都要研究谋划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定位和特色,以科学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更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社会需求,盯紧市场变化,利用就业反馈,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将从宏观上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并研究制定结构调整宏观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和高校也要积极配合,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16:29] [周济]

2、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一些职业学校,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把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作为学生的活教材,值得提倡。[16:30] [周济]高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半年实习与就业岗位相挂钩的方式,促进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要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坚决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凡是可颁发证书的领域,一定要使80%以上的毕业生拿到“双证”,这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16:30] [周济]

3、高等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要形成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抓就业、经常抓就业、长期抓就业的工作局面,要调集精兵强将进入就业工作系统,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像现代企业开拓市场一样,采取哑铃型发展战略,大大加强就业工作系统。高等学校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抓好“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6:30] [周济]

4、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抓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从今年开始实行以五年为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并将就业工作作为核心指标之一。评价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有各自的指标体系,但学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率等,都应当进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高专要把就业率作为评估的主要核心指标,坚持抓几年,一定要抓出效果、抓出成绩。[16:31] [周济]

四、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几项重点工作当前,要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施《2004-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完善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政策体系。要根据2005年确定的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各省市区、各高等学校都要明确各自的2005年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抓紧做好以下工作:[16:31] [周济]

1、狠抓政策的落实、再落实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大量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从总体上说,政策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情况是好的,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存在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因此,2005年是政策落实年:一是要继续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国办发[2003]49号、[2004]35号文件、以及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已出台的具体政策,所有政策都要用足用好,落实到位;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格外加大落实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16:32] [周济]三是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研究新办法、新举措,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四是要认真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推广,促进政策效应的扩大,以政策落实来推进“无障碍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16:32] [周济]我们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本科本科教育,我们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际上也是以就业为导向。本科以上我们没有直接提以就业为导向,也是考虑到它的就业有一定特点,我们不太主张本科教育专业搞得很窄,因为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很难在四年之前就明确的知道四年之后人才需求的状况,而且本科生将来毕业之后还要不断的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学习。[16:43] [周济]所以我们对本科生专业,我们主张领域比较宽、基础比较厚,但是到了三年级以后,特别是四年级以后,要对它进行接触实际训练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专业方向应该比较明确、比较确定,也就是比较宽的领域,但是比较窄的方向。[16:44] [周济]现在有些本科院校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职、高专的矛盾更突出一些,所以我们重点在抓高职、高专的学校,但实际上同志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变化很快,对于一部分本科专业,甚至于一部分研究生专业,就业形势也会相当严峻。所以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明确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16:44] [周济]

2、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前几天刚刚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的完整方案,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体系,这在本科教学里也要全面执行。[16:46] [周济]而目前比较突出的,高职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一些职业学校,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把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作为学生的活教材,值得提倡。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高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半年实习与就业岗位相挂钩的方式,促进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要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坚决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去年和今年,我们和劳动保障部共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16:46] [周济]现在马上进入2005年,希望各个学校要赶快做好计划,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去实习的环境。现在学生找工作时,比较多的碰到一个问题,就是用人单位提出你有没有实践经验。我们的学生刚刚毕业,往往都在学校里,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计划里本来就有实践环节,但是现在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由于指导思想的不重视,这个环节已经悄悄的去掉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抓的重点工作。[16:47] [周济]同时千方百计推行双证书制度,凡是可颁发证书的领域,一定要使80%以上的毕业生拿到“双证”,这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凡是有条件拿到“双证”的,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拿到,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现在有的地方提出学生去找工作,工作单位提出你可以到我这里实习半年,有的学校提出能不能让他去实习半年,我觉得可以试试,让他实习半年加强老师对他的辅导,包括远程的,也可以用人单位的人员对他进行辅导,他将来的毕业论文就是工作的实践,这种事情实际上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16:48] [周济]这次陈至立委员到印度访问,她很关心学生的实习问题。我们去访问的时候,她自己跟一个公司的老总提出,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到你们这儿实习?他的老总就同意了,他让100名中国的学生在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到他们那儿实习。我前几天接待了奥地利的教育部长,大家知道德国、奥地利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很发达。我问他们中等职业学校怎么实习?他说很简单,大部分学生就是上四天班、一天学。我们一天到晚想学德国的教育,就是不学习他的实践教学。[16:50] [周济]

3、高等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要形成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抓就业、经常抓就业、长期抓就业的工作局面,要调集精兵强将进入就业工作系统,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像现代企业开拓市场一样,采取哑铃型发展战略,大大加强就业工作系统。大家知道,以前的国营企业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是一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好的企业都是最强的人在抓市场开拓。我们的国有企业没有跟上这个形势,所以被淘汰了。[16:54] [周济]对于高等学校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同样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各个学校一定要花精力、花财力把这个系统建设好。高等学校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抓好“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很多学校把就业当做一个大事情,不仅为这个学期的学生找到工作,而且还建立一些用户群,所以需要一些精兵强将做好这项工作。[16:55] [周济]

4、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抓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前几天开了一次会议,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从今年开始实行以五年为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并将就业工作作为核心指标之一。评价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有各自的指标体系,但学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率等,都应当进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高职高专,要把就业率作为评估的主要核心指标,坚持抓几年,一定要抓出效果、抓出成绩。[16:55] [周济]有的同志说我是研究型大学,这个问题不发愁,所以重视的不够。实际不管哪一类大学,因为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对于一个学校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就是看你培养出来的人才效果。在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它的评价指标不是多说人找到工作,还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工资。不仅要找到工作,而且要找到工资比较高的工作。但是我们毕竟要考虑到我们送出去的学生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将来要有发展前途,能成人成才,所以不管哪一类学校,都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导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16:55] [周济]大家刚才看到,清华大学这几年也注重导向问题。还有石家庄铁道学院,他们怎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指导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跟整个学校的发展、整个学校的定位紧密结合在一起。[16:56] [周济]

四、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几项重点工作当前,要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施《2004-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完善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政策体系。要根据2005年确定的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各省市区、各高等学校都要明确各自的2005年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抓紧做好以下工作。[16:57] [周济]今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里明确提出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好。我列席了讨论这个文件的会议,在会议上深受教育,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学生们的成长,谈到最多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他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既是大学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所以我们要把就业工作提高到更过的层次上来认识,把这项工作做好。[16:57] [周济]刚才几个省市的同志都介绍了经验,安徽省的同志明确提出要挂钩,实际上他们把就业的目标分解到了各区县。我认为就是要分解,就是要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当然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校就业的指标一下子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可以根据学校原来的基础,根据可以采取的措施提出适当的目标,然后落实工作责任制。这样层层分解,大家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可能在今年完成中央给我们要求的工作任务。[16:58] [周济]

1、狠抓政策的落实、再落实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大量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从总体上说,政策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情况是好的,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存在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因此,2005年是政策落实年:一是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国办发[2003]49号文件、[2004]35号文件、以及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已出台的具体政策,所有政策都要用足用好,落实到位;[16:58] [周济]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格外加大落实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研究新办法、新举措,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四是要认真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推广,促进政策效应的扩大,以政策落实来推进“无障碍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16:59] [周济]

2、大力开拓毕业生基层就业大渠道,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大渠道在基层。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在总结、落实一些地方乡镇基层录用公务员“凡进必考”、清退乡镇不合格人员空岗接收高校毕业生等经验的基础上,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到城市街道、社区就业的新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包括各种奖学金,为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重点单位就业的学生代偿助学贷款。我们已经决定实行奖学金制度。[17:00] [周济]今年以来着重推进了大学生助学贷款,进校以后,不管家庭困难程度如何,都想办法让他们用贷款的方式进入学校。同时,对5%以上的特困生发放奖助学金、生活基本费用。我们还要设立一笔基金,鼓励那些毕业以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艰苦行业去的这些学生,帮助他们代偿助学贷款。中国农大、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对外地生源去西部基层就业进行奖励的办法。各地、各高校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扩宽毕业生下基层的渠道,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17:01] [周济]要发挥项目对毕业生下基层的带动作用。大家,带动了整个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对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适当拓展服务领域,继续落实好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应享受的各项政策。同时,积极推广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黑龙江“村村有大学生”等做法,推动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并扩大地方志愿者或类似项目。[17:01] [周济]要支持到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引导支持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要推广辽宁、安徽、重庆等地实施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要关心、支持和尽可能予以帮助;要积极推广上海等地的做法,对未就业毕业生实施“职业见习计划”,政府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要抢抓机遇,不断拓展新渠道和新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17:01] [周济]

3、满腔热情、周到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和择业是大学生重要人生转折,是他们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用“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的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特别要强调的是,高等学校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毕业生提供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17:04] [周济]一是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结合贯彻中央16号文件,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更是青年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17:04] [周济]通过创业教育,包括邀请创业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创业政策,训练毕业生的创业技能等方式,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毕业教育,包括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召开隆重毕业典礼等方式,帮助学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17:05] [周济]二是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高等学校要举全校之力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要千方百计的努力开拓就业空间,寻找外地就业机会;要让所有的毕业生都了解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要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到一些工作岗位。我们不是简单的拉拉线,要千方百计的建立一批就业渠道。在销售过程当中,销售人员有这么一句话叫“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我们教育人员也要有这种精神,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就业。[17:06] [周济]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设身处地地帮助毕业生尽量达成他们的就业愿望;要简化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善始善终地做好服务工作。三是满腔热情地帮助困难群体。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对那些就业压力比较大的部分女生、家庭困难的学生、长线专业的学生,以及登记待就业毕业生,要给予格外的关心帮助。[17:07] [周济]

4、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机制一是要加快网络建设,所有省市和学校,都要在2005年年底前建成,积极推动地市层面建网,国家网、省市网和其它高校网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已经建立的网络要象广东、上海等地那样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软硬件的质量,力争使就业信息服务网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17:07] [周济]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提高网络层次、扩充网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要学习“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的经验,探索良性运行机制,为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三是要切实将毕业生就业纳入社会就业服务系统,加强协调统筹,在更多的城市和企业推广“福州人才储备中心”及上海等地的“毕业生见习基地”,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17:08] [周济]四是要大力完善省市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最近我们在就业工作调查中发现,仍然有个别省市的工作部门没有成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有的还十分薄弱,这种状况今年必须彻底改变。[17:08] [周济]今天各个省市教育行政的领导都在这儿,两个机构必须建立,一个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一个是大学生助学贷款和资助体系。[17:10] [周济]

5、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和监测工作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强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快速地报告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公布当地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2004年各地普遍加强了统计工作,统计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就业状况。2005年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17:11] [周济]目前,我们已逐步规范到以就业率、灵活就业率、登记待就业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综合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各地在公布毕业生就业状况时,应考虑将几项指标一起公布。要建立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等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党政领导要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17:12] [周济]要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教育部在实施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时,已明确规定对高校上报的不真实数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规定,不得弄虚作假。媒体对我们有很多批评,这种批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个地方要是弄虚作假,这个地方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给学生教育不诚实的态度。所以各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17:12] [周济]教育部在实施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时,已明确规定对高校上报的不真实数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规定,不得弄虚作假。媒体对我们有很多批评,这种批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个地方要是弄虚作假,这个地方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给学生教育了不诚实的态度。所以各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在这个地方要是弄虚作假,今年每个学校报上来的高等学校的数据要对社会公布,其中一个就是就业率。[17:13] [周济]5年有一次评估小组到学校里检查评估,进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顾过去5年学校报给教育部或者向社会公布这些数据的真实情况,如果发现有弄虚作假的现象,那就是实行一票否决制。所以这件事情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把就业率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一定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不要因为这个事情,把整个教育工作毁掉了。[17:13] [周济]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篇6

近几年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在民办大学生中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妥善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民办高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越办越强,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过程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和关注大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正视他们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环境分析

美国教育社会专家马汀·特罗认为,一个国家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的属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15%~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以上属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民办高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全国高校的全面扩招,使得每年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毕业生达到750万左右,2015年全国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近100万。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夹缝中生存的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备受煎熬,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就业形势不被看好。目前,欧美的金融危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内的就业环境。就中国而言,作为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冲击不可避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社会原因,一方面,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数量比社会需要的就业岗位多得多。另一方面,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加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在就业过程中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环境分析

(一)潜意识存在社会不公的心理偏见

同样是大学生,民办高校三本就会因出身或者层级之别,导致就业备受歧视。有很多单位应聘的条件中,就直接列出非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不用,这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偏见和不公。同时,民办高校毕业生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锻炼自己,部分毕业生只想进入大城市、大机关,削尖脑袋往中心城市挤,非常关注社会地位、名誉等条件,希望到挣钱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工作,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了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攀比从众心理比较严重

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时,一方面,像公办学校学生一样有追求“热门职业”的心理,但由于当前就业现实的残酷性和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盲目从众的效果往往达不到心理预期;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毕业生往往把这种从众心理转向民办高校内部消极的从众心理,即悲观、绝望、破罐子破摔心理,形成一种集体式放任自流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在选择单位时,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等实际情况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跟风扎堆,由此导致用人单位来校应聘时,有的门庭若市,有的则是门可罗雀。这种攀比从众心理,使部分毕业生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潜意识的自卑心理

虽然民办高等教育是当前社会常见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低分低能”的代名词,社会认可度不高。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无论在所学专业领域、个人能力方面,还是在毕业文凭的含金量等方面均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潜意识里感觉自己技不如人、稍逊一筹,致使在择业中失去自信心,缺乏主动争取和把握机遇的心理准备,从而丧失了许多求知的机会。

(四)偶有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负心理是过分夸大自我,过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忽略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者盲目地与其他同学攀比,当认为选择的工作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收入、好待遇,对自身的状况、实际拥有的基本能力则考虑过少,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旦拥有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社会实际,最终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五)挫败感的存在

有些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学校、家长和个人理想等众多期待,不能很快适应社会严峻的就业状况,工作目标定位往往高于个人实际情况,对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要求过高,导致自己的理想常常不能如愿,感觉就业压力大,恐惧毕业,不愿出去找工作,挫败感较强,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从而影响了择业进程。

(六)依赖心理严重

民办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中间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这些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感觉自己未能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也不愿为之努力奋斗,不愿意参加招聘会,完全依赖家长,依赖心理非常严重。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但是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主动性,不具备自强、自立的精神,个人不能也不愿走出去,单纯依靠学校帮忙找工作。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他们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等待、依赖心理,如果不消除这种情绪,对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三、结语

民办高校毕业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怎样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调适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篇7

1. 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 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 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速都在20%左右, 中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力资源丰富, 每年待就业的人数不少于2000万, 这虽为经济发展提供某些便利, 但对每个就业者而言面临着巨大压力[1,2]。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很可能处于供过于求的严重不平衡状态,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势必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冲击, 企业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已是大势所趋, 高学历并有工作经验已成为企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常见字眼, 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2. 经济发展影响。

虽然全球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稳定的增长, 中国的经济环境是稳定且良好的,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房地产、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支柱产业, 所以虽然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但并没有伴随着就业率的显著提高[3,4]。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 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城市,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就业机会高, 但由于就业条件艰苦, 待遇低于东部发达城市, 因此许多岗位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出现了“有人没地方去, 有地方没人去”的尴尬局面。

3. 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

随着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过剩, 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不断在提高, 就学历方面而言, 海归研究生最受欢迎, 其次是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 其他本科生和专科生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有些用人单位, 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打出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不考虑的条件, 虽有哗众取宠之嫌, 但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除学历要求,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对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同时还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遵守法律制度, 拒签就业劳动合同, 养老金、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全无[5,6], 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二、高校因素

1. 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 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 高校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不足, 加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要求逐年提高, 对科研考核体系完善, 与教师职称升迁密切相关, 因此专业教师教学时间有限, 不重视教学, 一心搞科研已不是少数现象。这样下来, 课堂教学只能草草了事, 加上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形联合起来, 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机会。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跟风, 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2. 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变, 高校诞生了一个新的机构,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方面,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基本没有, 大部分是兼职, 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学习, 教学水平及指导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中心机构力量不足、教学力量薄弱, 工作机制不够成熟, 把就业指导当作帮毕业生找工作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狭窄, 内容层次不高, 方式处于粗放型, 缺少个性化的就业咨询等等, 上述原因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应的作用的发挥。

三、个人因素

1. 专业知识不扎实。

大学生一旦步入大学校门, 小学至高中长期处于被迫学习的压抑终于释放出来。高校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中学完全不一样, 小学中学时教师整天盯着学生不放松, 学生一直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下, 而大学的专业教师只是在上课时与学生有所接触, 下课后学生的学习完全自由, 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加上由于缺乏家长教师的监管, 整日沉迷于网络, 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比如抽烟、酗酒、网游或网恋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 心中只是想着混文凭, 却将专业学习抛之脑后, 甚至有些学生专业课挂红灯而不能准时毕业, 专业知识不扎实, 为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2. 缺乏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缺乏职业规划, 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7]。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 在学校期间客观地审视自己, 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以及优劣势等, 明确奋斗方向。如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 那么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3. 就业观念局限。

目前,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依赖心理严重, 独立自主能力差, 就业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将希望寄托于学校、父母、亲戚或就业主管部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就业期望过高, 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8]。不少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 思想浮躁、消极, 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脚踏实地的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只希望找到酬薪高、待遇好的单位, 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 求职面太窄。这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正是求职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同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问题, 但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政府现在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大学生村官就是例证。高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加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学生也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逐渐清醒起来, 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相信在政府、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 高校办学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新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由此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同时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全球蔓延,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时, 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 从而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 成为潜在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日益引起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 从而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寻找工作, 提高就业率的开展提供依据,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宜勇, 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3) :25-27.

[2]樊亚萍.以能力为本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 (5) :30-32.

[3]袁永平, 叶远兰, 刘宏波.关于培养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20) :39.

[4]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3) :63-65.

[5]许凤英.提高学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基础[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8) :32-34.

[6]邵鑫, 杨倩.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7:183-184.

[7]杨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其指导思想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 :48-49.

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问题分析与对策 篇8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就业要求, 开始重视每一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 造成高校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工作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取得的效果不佳

从总体上来看,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许多高校都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推进力度。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推行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就业政策, 忙于执行相关的就业指导要求, 进行就业信息收集、发布、上报等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同时高校没有形成专业化工作队伍和建立完善的就业辅助平台, 就业工作决策和方法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工作上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研究, 虽然学校拓宽出不少毕业生就业渠道, 但得不到毕业生的大力响应和支持, 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同时高校忽视了对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 缺乏个性化, 全程化的课程指导, 且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使学生在大学期间难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形成就业竞争力, 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2]。

(二) 校企合作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08年金融危机的波及, 才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加强了对人才市场的调研, 以此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同时选择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区域和相关单位, 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合作关系, 以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但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容易忽略就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考虑, 所以校企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短期上, 容易成为面子工程。例如:校企之间合作只通过开展座谈会、签约仪式、挂牌仪式、基地考察等短期交流方式进行, 没有建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等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项目, 达不到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目的。

(三)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不成熟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其经济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业, 但根据省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 2009年到2011年广东省应届毕业生实现创业人数如表1所示, 目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多,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还不成熟, 需要进一步拓宽。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培训,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方法, 但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教育, 提供不了创业实践场地和实践环节指导, 造成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和创业经历缺失[3]。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种种优惠条件, 但高校毕业生参与创业就业的热情不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就高校本身来看, 目前高校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上存在的问题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重视力度不够

虽然高校普遍感受到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 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重视力度还有待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门新兴学科, 能够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为大学生今后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高校从2007年起开设该课程。有些高校并未认识到它对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成才的意义, 且忽略了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帮助毕业生找工作可有可无的手段[4]。所以, 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不完善, 缺乏个性化、全程化、专业化的指导, 造成学生在大学生期间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提高自身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直接制约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发挥。

(二) 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国家规定必须由取得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资格证的教师来开展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同时要求职业、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具备信息技术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还要对用人单位和社会人才需求有较深的了解, 能够有针对性、专业性地指导就业工作[5]。但目前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还属于一个新兴职业, 每年考取职业指导资格证的教师名额有限, 所以许多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都是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 主要由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组成。由于得不到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 他们主讲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明显, 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性、针对性的职业与就业咨询;同时, 对人才市场调研分析不够深入, 不能很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开展。

(三) 职业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不健全

1.要实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职业与就业指导工作室或机构。但目前高校职业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不健全, 没有专业化的指导机构, 不能积极地推动建立学校学生见习、实习基地等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项目和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 提供创业实践场地和实践环节指导。

2.加强就业信息处理工作, 及时、准确地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 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6]。目前高校学校层面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相对滞后。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曾对广东高校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高校发布的就业信息是否对学生有用, 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高校发布的人才需求信息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期待。

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就业渠道不仅指毕业生的具体就业途径, 还应该包括为毕业生就业途径的一切工作准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高校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就要不断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研究, 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与时俱进的对策和方法, 为做好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就业工作经验提出进一步拓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一) 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队伍

职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就业观念, 且能指导大学生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提高就业意识、就业技能和就业核心竞争力[7]。高校要完善这些课程设置, 就要学习国外高校加强对职业生涯课和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倒闭机制, 加强职业、就业指导资队伍的建设, 以多种途径和多形式的对职业与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师资队伍, 只有提高职业与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才能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其就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市场调研, 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方案。

(二) 加强人才市场调研, 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

高校除了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 还要主动深入人才市场了解人才信息。加大毕业生的推介力度是获取人才需求信息的重要手段, 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有300家用人单位派送学校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推介手册, 就业推介手册除了详细地介绍学校人才培养概况, 还留有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回执。如果用人单位对学校有人才需求, 一般都会寄来人才需求回执, 学校根据这些人才需求信息, 将会提供面试场地, 让用人单位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同时深入人才市场调研, 掌握人才信息, 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主动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 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 只有亲身经历后方能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且高校毕业生实习是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最佳途径。校企合作, 有利于增强办学活力, 有利于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使高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就是让企业成为高校的学生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 建立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在建立人才培养关系后, 可让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学校的学生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优先录用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学校在保证毕业生的质量的前提下, 优先向合作单位推荐毕业生, 优先向合作单位转让技术支持或提供才人培训等。在加强校企合作基础上, 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促进毕业生就业, 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

(四) 创建创业实践基地, 提高毕业生的创业就业率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 改变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思维模式, 树立创业新理念, 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8],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会得以拓宽, 从而解决就业问题。要拓宽创业的就业渠道, 高校除了在创业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加强创业培训, 还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园。国内某些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选聘部分在创业上有经验或有突出成就的社会精英担任我校创业指导教师。利用他们的创业经验、业务知识辅助学生创业就业, 指导和协助毕业生完成创业梦想。同时, 学校通过建立勤工助学一条街的创业实践基地, 提供创业立项基金和创业店铺等形式积极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土壤, 鼓励学生自由创业, 拓宽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五)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高校校友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群体, 优秀校友是今后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优秀校友资源库, 定期邀请回访,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 使其成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例如, 组织应届毕业生赴校友用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邀请校友举办职业讲座, 提供所在单位的就业信息;邀请校友、校友企业来校举办应届毕业生招聘会;积极主动向校友所在企业推荐学校优秀毕业生, 这些都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许多选择机会。通过与校友企业合作, 巩固了校友企业和母校情感的桥梁, 为多元化、深层次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 紧密联系基层单位, 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 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国家提倡大学生毕业生进基层和中小企业、到祖国需要的西部去, 相关部门也为大学生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就业项目提供了优惠的政策[9]。国内某些高校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一套新的做法, 在推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方面, 学校除了大力度宣传以外, 学校领导还定期走访校友服务的基层用人单位, 并和基层用人单位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除了定期地给基层的用人单位提供援助以外, 还提供基层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人才培训。同时, 邀请成功扎根在基层工作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 详细解读优惠政策, 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粤西某一师范院校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在该校近几年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基层项目的人数中体现出来, 数据统计由表2可知: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人数在不断增多。

总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民生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关系到社会稳定, 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全面地可持续发展。因此,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 高校应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毕业生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措施, 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不断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高考扩招, 高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高校如何创新就业工作思路,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当前高校在拓宽就业渠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探讨, 在结合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就业工作经验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改进对策, 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陆红, 索桂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M].大连: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54-56.

[3][4]兰峻.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5) .

[5][6]田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11) .

[7]李新瑾.杨军.浅论大学生社团建设与创业教育的契合[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6) .

[8]陈志刚, 刘灵芝.金宝莲.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分析出路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6)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篇9

一、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就业队伍不断扩大, 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的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 其中高校毕业生800万人, 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520万人, 创近年来新高, 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 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张德江副总理对2010年就业形势的分析来看, 这个数量的就业任务是前所未有的。

(二) 就业岗位不增反减,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据专家分析, 2010年我国就业市场的岗位稳中有降, 主要表现在:

1.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形势还不能很快转好, 外国企业人员需求量会继续下降。据报道, 2009年底, 美国的社会失业率仍在10%左右徘徊, 甚至创历史新高;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经济仍不见好转, 社会就业岗位有减无增。所以, 新的一年, 国际就业市场对我国的劳动力输出、跨国就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2. 国有企业扩招潜力“透支”, 就业需求将大为减少。2009年, 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 无论是中央所属, 还是地方所属, 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 “挖潜增岗”, 扩量招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社会就业人员。可以说, 很多国有企业已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因此,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的人员需求将会大大减少。

3. 海外就业市场低迷, 大量出国留学人员将归国寻求就业。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直接影响到许多企业的发展, 也涉及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就业市场, 企业倒闭、破产, 企业裁员、减薪, 企业无力发展等现象, 致使海外就业市场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为此, 一方面,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 甚至于在国外就业后失业的人员, 都将在新的一年归国寻求发展;另一方面, 许多国外人才, 尤其是在我国的国外留学生, 将更多地选择留下来就业。这使本就有限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 知识教育和就业取向并未根本改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依然存在

据有关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 2009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而离职或被辞退, 还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或工作经验而被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这就是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方式及内容到目前并没有根本改观, 仍停留在知识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的传统教育阶段, 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 尤其是创业教育至今未深入开展起来或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这些状况造成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创业越来越不适应:一是知识陈旧, 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动手能力低, 越来越不适应高技能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风险承受力差, 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就业、灵活就业尤其是创业的需要;四是艰苦奋斗意识弱, 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农村就业, 到艰苦地区、企业生产一线就业的需要;五是复合型人才少, 越来越不适应多元、宽领域就业的需要, 如此等等。大量事实表明, 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所受到的教育与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取向多不相吻合, 致使他们在毕业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场上站稳脚跟。所以, 正像一位中央领导分析的那样, 现在的人才是:总体上不够用, 很多不适用, 部分不能用。

二、2010年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 都采取了一系列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要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完善的政策措施;必须加强更加有效、完善的帮助和服务工作。为此, 笔者对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继续做好并完善“保企业、保岗位”工作, 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 并不断创新政策, 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岗位”的政策措施, 比如“五缓” (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 (减降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三补” (社会保险、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补贴) 、“两协商” (企业与工会或与职工双方平等协商) 等。新的一年, 国家有关部门已下发通知, 把上述政策措施再延长一年。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创新、完善上述政策措施, 并宣传到家, 落实到位, 从而确保现有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帮助企业攻克时艰, 努力稳定工作岗位, 从而稳定就业。

(二) 继续抓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的落实, 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

去年, 在“保企业、保岗位”的同时, 各级党委、政府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 充分发动有条件的企业, 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增加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 各地区选择1000个以上企业, 为毕业生增加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这些计划对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的一年, 要认真总结这方面工作的经验, 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提高企业“挖潜增岗”、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高校毕业生参与上述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 大力招商引资, 用新兴产业和新建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载体

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都把国内外招商引资,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或重大工程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各地要抓住世界经济“东移”和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投资需求暂时减缓的契机, 大力开展并拓宽招商引资活动, 以新兴产业集群和重大工程项目增加就业岗位, 拉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领域和渠道

据了解, 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整个就业队伍的70%左右。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尽管从占整个就业队伍的17.3%上升到33.2%, 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及就业的关键,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科技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物流运输服务、教育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科研开发服务、物业餐饮与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商贸管理服务等产业, 使之成为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五) 加大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力度, 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报载,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有50%以上走上创业之路, 已有20%以上创业成功。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只有不到10%能够步入自主创业之路, 且真正成功的不到1%。假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有10%成为创业者, 那么每年就有6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假如每一位创业者能够平均带动5名社会未就业者就业, 那么每年就能带动300万以上人就业。因此, 必须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免费创业培训及创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 小额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孵化基地,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 给予风险投资、资金资助或贷款担保。

(六) 着力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灵活就业, 是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又一重要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一是尽快编制开发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岗位项目》, 便于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所必需的政策措施, 促进其灵活就业。三是筹集或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 对灵活就业初期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风险资金援助。如果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有10%或20%灵活就业, 那么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将有60万或12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 也将大大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七) 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导向机制

近些年,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项目计划。诸如组织部门的“村官”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教育部门的“教师特岗”计划、共青团部门的“服务西部”及“服务贫困及偏远地区”计划、科技部门的“科技特派员及科研助理”计划等, 这些基层就业项目计划, 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一年, 要对上述项目计划的实施及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解决因部门或项目不同造成的待遇与出路差异大的问题, 研究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长效机制, 创新有效的政策措施,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八) 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 切实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 各地相继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 以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新的一年, 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 抓紧研究开发适应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公益性岗位及其种类;同时, 按照岗位要求招聘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特别要做好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兜底”就业援助工作, 保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 确保贫困生全部就业。

(九) 拓展外部空间, 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和调剂互补工作

各地应建立健全与外地的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联系, 畅通相关渠道, 全方位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地“输出”调剂互补渠道。一是本地人力资源市场要与外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密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联系, 及时了解外地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输出”;二是与外地新兴工业园区或新建重大项目建立紧密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联系, 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输送毕业生人才;三是建立本地高校毕业生人才库, 面向异地开放, 供外地用人单位随时招聘挑选。总之, 各地要重视建立高校毕业生外地就业“直通车”, 切实做好本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输出”工作。

(十) 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继续培养、出国留学和国外输出和应征人伍工作

1.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调查显示, 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大都是长线专业或不是名校名专业的毕业生。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是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2009年, 辽宁省对社会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实施了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先后有2000多名就业难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上述系统培训, 实现了就业。新的一年, 各地应根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的需求,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其就业。

2.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近年来, 各地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辽宁的实践看, 凡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 有70%以上的都在见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找到了工作。新的一年, 这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并力争抓出更大成效。

3.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到更高的学府进一步深造。出国留学或到更高学府进一步深造, 并取得硕士、博士等更高的学历学位, 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对有条件、有愿望出国留学或进一步深造的高校本科毕业生,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或高校, 都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鼓励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4. 做好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输出”工作。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 努力开辟高校毕业生国外劳务“输出”渠道。同时, 加快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人才。

对会计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篇10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 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630万, 比上年增加近20万, 创历史新高。会计专业是往届高考填报十大热门专业之一, 考生的理由是“好就业”。然而, 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是否能与期待相符合那?

根据权威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 2008届大学毕业生会计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3%, 高出同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数的5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 调查也显示会计专业也是2008届高校毕业生失业排名第十位。此现象说明, 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量大, 但各高校基本都开设此专业, 共计量已大于市场需求, 虽然就业机会比较多, 但也面临着激烈竞争。

一、会计专业就业趋向

近几年的会计类毕业生就业大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就业去向:

1、进入效益比较好的国企或外企。

2、进入会计师事务所, 这是专业

知识掌握得已经很熟练, 并且又感觉能适应经常出差加班的工作的毕业生的选择。

3、做公务员, 这是那些从小就有治国理想的同学的选择。

4、做高校教师。

由此可见, 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 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 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另一项调查显示, 现在60%的会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在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是目前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 可谓就业的本土金字招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至少需要35万名注册会计师, 而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 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

二、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任何一个单位, 只要存在经济活动, 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 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对象十分广泛, 不仅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财会工作, 还可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咨询服务工作, 也可经进一步培养, 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若取得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 优势更是明显:薪水高, 地位高, 注册会计师在企业改制, 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不同领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择业面广, 一旦拥有CPA证书, 既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 也可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交友面广;职业生涯长。

2、劣势:

(1)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时间锻炼。 (2) 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 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 (3) 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

现在的会计类大学生其就业趋向价值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希望到国家机关, 高新技术企业, 沿海开放城市地区和京津沪等大城市工作的大约占调查总数的70%。希望到农村或边远山区工作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出现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 (2)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区利化趋向, 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 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

三、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 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就业形式更加严峻。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 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人才, 也很难找到真正胜任工作的人才, 招聘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很难就业。据调查研究, 造成这种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

造成其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工作实践少;

2、自身认识的错误;

3、依赖性强;

4、高校缺少系统化, 专业化,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四、提高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1、增强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针对会计类大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的特点, 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根据市场及单位的特点进行专业素质培养, 使学生得到实习机会, 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工作经验。

2、帮助大学生选这件客观的就业目标, 树立正确就业观。

会计类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我, 找准自身位置, 树立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正确就业观, 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 明确自我人生目标, 确立自我奋斗方向。

3、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就业意识。

要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信心和勇气, 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 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 无论是会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需要社会关注、学校引导、毕业生本人理性认识的长期系统的工程。希望无论是否经济危机, 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都能被长期重视。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全民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之一,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伴随着经济危机, 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有着差别, 本文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会计,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 。

上一篇:0-3岁婴幼儿下一篇:日本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