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2024-07-31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精选十篇)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篇1

1 加强领导, 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放在首要位置

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制定实施规划, 落实扶持政策, 切实加强领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畜牧业发展, 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 用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现代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 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畜牧业发展目标列入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明确责任,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272依靠科技进步, 转变畜牧业增长

21

) 00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大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逐步建立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 围绕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 组织科技攻关, 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要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积极组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要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 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 使畜牧业各环节都能及时应用新产品、新技术, 增加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农牧民教育和培训, 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 推广科学饲养方式, 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 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 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3 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建设,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推动畜牧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对于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要把发展种畜禽产业作为促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禽生产方式转变、改善畜产品质量和提高畜牧业竞争能力重要基础来抓, 重点围绕种畜禽繁育、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种质监督检测和良种推广应用四个方面, 采取技术、经济和政策等措施,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技术水平, 规范行业管理, 加快建成选育、扩繁、推广、应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体系。要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产量为目标, 坚持国内培育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方针, 把常规育种技术和高科技育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鼓励开展联合育种, 保证畜禽良种供应能力, 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要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依法打击假冒伪劣种畜禽, 保护广大农牧民的利益。

4 建立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防疫体系建设, 落实各项防疫措施, 增强防控能力, 提高防控水平。切实加强对畜牧业投入品和畜禽生产过程的监管, 充分发挥三级检测体系的作用,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逐步形成不合格畜产品的召回、理赔和退市机制。大力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 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服务、统一畜禽品种、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饲料兽药供应、统一品牌销售的畜牧小区运作模式, 鼓励无公害和绿色畜禽 (产品) 基地建设, 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对新通过的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 (原产地) 、无公害农产品和ISO900系列 (HACCP等) 国际标准体系认证, 以及取得市级以上著名商标 (名牌产品) 的单位, 按规定分别给予补助。

5 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 确保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对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畜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制定基础设施投入、价格保护等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支持保护政策以及税收、信贷、用地、审批和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产业导向政策。对有利于农民从畜牧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的各种经营形式都给予支持, 鼓励发展各种体制的养殖、加工、流通企业, 努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 提高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6 积极探索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长效发展机制。要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 以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为关键, 进一步完善畜牧产业发展的政策, 研究建立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及时总结和学习近年来各地出台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 以及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创新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逐步完善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政策。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篇2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年4月11日

畜牧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

省畜牧食品局举行领导讲专题报告会

4月11日,省畜牧食品局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昌明同志为局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作了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畜牧经济强省》的辅导报告。报告就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具体实践中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杨昌明同志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全面讲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详细分析了 —1—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依靠谁发展等问题。结合畜牧工作实际,他就畜牧行业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分析了我省畜牧业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提出了走符合省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和发展中应坚持的具体原则。

杨昌明同志认为:建设为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必须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在发展理念上,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畜牧经济发展,以抓市场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生产方式上,大力发展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发展方向上,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发展路子。

他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区域载畜量;必须坚持适度规模;必须坚持种养结合;必须坚持 发展与保护并重,统筹兼顾动物卫生、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

他希望畜牧行业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要求上来,全面贯彻—2—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科学分析形势,创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模式,强化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快、好结合,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步伐。

报: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机关各处室、机关各支部、局属各单位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篇3

畜牧业是事关食物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科技支撑、政策保障体系等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养殖污染、动物疫病、质量安全监管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为加快推进全省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建设,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建成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努力使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年出栏生猪稳定在6200万头左右,年出栏(笼)肉牛230万头以上、肉羊890万只以上、家禽5.2亿羽左右,畜禽养殖及其加工产值达到4000亿元。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成为畜牧业生产主导力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省年出栏(笼)生猪500头以上、肉牛100头以上、肉鸡50000只以上及存栏奶牛100头以上、蛋鸡10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有配套粪污处理与利用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深入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优化畜禽产品区域结构。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和规划新一轮养殖区域布局。推进畜禽养殖由长株潭城市群等养殖高密度地区向湘西、湘南等养殖低密度地区转移。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安全的优势畜禽产品产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2016年12月底以前依法划分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湘江干流两岸1000米,长沙综合枢纽库区以外湘江干流两岸500米内,洞庭湖内湖沿岸1000米、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周边1000米以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及城乡居民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统一划定为禁养区。血吸虫病防治区有钉螺地带禁止放牧牛、羊、猪等家畜。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已有规模养殖场要依法限期退出。

(二)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草牧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猪种和特色家禽: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天然草地资源优势,加大天然草地改良和品种改良力度。扩大能繁母畜群体,推广快速育肥技术。促进牛羊产业大发展:奶类生产要引进和支持现代化的大型规模奶牛养殖场和良种奶牛基地建设。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鼓励养殖龙头企业采取合作、托管、代养等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的现代养殖示范场。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发展年出栏(笼)猪1000头、牛100头、羊300只、家禽10000羽、蛋鸡5000羽左右及奶牛存栏500头左右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多点布局、分场饲养”形式,根据养殖基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和企业粪污治理水平合理确定单个养殖场的适养量,原则上单个规模猪场年出栏量不超过20000头。

(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饲料兽药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的饲料兽药生产。大力发展冷鲜畜禽产品交易,全面推进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地级城市的主城区逐步取消活禽交易。支持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创新机制,培育品牌,延伸链条,打造一批集养殖生产、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规模养殖户提供畜禽产品展示展销、协调信用授信等服务,提高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切实加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一)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备案管理。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须先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再依法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已有规模养殖场未备案登记的。要在2016年12月前完成备案登记。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养殖规模、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等内容。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对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应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注销畜禽标识代码,不安排畜牧业项目扶持资金,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源头监管,凡新建、改建、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年出栏(笼)生猪5000头以上、肉牛1000头以上、奶牛1000头以上、肉羊5000只以上、家禽100000羽以上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养殖场,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到养殖设施与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把畜禽养殖场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布局和功能区总体规划,结合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等以种养平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生产。

(四)积极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着力推进畜禽粪污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组织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农牧循环、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等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养殖场养殖废水净化技术,鼓励养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做到循环利用。

nlc202309080925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一)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猪、肉牛等主要畜禽品种现代技术支撑体系,组装集成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大对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与改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耗节能养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综合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标准化规模养殖、优质牧草种植与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逐步形成以自主开发为核心的科研机制。

(二)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生猪、肉牛等畜禽品种的国家级、省级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生猪、肉牛、肉羊原种场、扩繁场、液氮站、品改站建设,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和液氮使用补贴力度。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加快种畜禽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畜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畜牧业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分析处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规模场户、养殖信息、生产预警、疫病防控与产品质量追溯等一体化的湖南数字畜牧业平台。逐步实现与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和流通消费监管系统对接,提高畜牧业信息化水平。

五、着力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一)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制,全面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坚持依法、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狠抓动物免疫,突出抓好动物流通领域防疫监管和动物检疫工作。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反应处置机制。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养殖、屠宰、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督查,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把关,坚决杜绝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

(二)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处理属地管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按照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的总要求,坚持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相结合,尽快建成以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为主体,养殖场、屠宰场自行处理为基础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根据本地区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

六、全面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对本地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监管制度和模式。

(二)强化畜禽产品生产监管。加强对畜禽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养殖档案记录等制度,落实兽药生产经营者和畜禽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加强畜禽产品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推动畜禽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管,统筹推进审批、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畅通经营主渠道。

(三)强化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畜禽屠宰厂(场)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检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制度,严格巡查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等行为。切实做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畜禽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制售伪劣产品等案件,切实解决违法违规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禁用兽药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禽产品非法入境。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将违法添加使用违禁兽药、添加物,非法处理病死动物、私屠滥宰等纳入有奖举报范围,扩大社会参与度。

七、完善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级畜牧业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逐年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防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省财政每年从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园建设、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改造,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二)加大畜牧业金融支持力度。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逐步实现猪、牛、禽等主要品种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三)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用地,在符合设施农用地认定条件的情况下,按农业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采取承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承接周边流转土地,建设与种植业对接的沼液输送设施,实现畜禽排泄物就近资源化利用。

(四)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和治污设施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备和牧草加工机械纳入农业机械补贴目录。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和应用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规定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电,电网企业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沼气发电提供优质的电网接入服务,并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多余电量,沼气发电上网电价按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和补贴规定执行。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或进而制取天然气的,依法享受新能源优惠政策。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4月18日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篇4

四川是全国畜牧大省。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各市 (州) 的共同努力下, 畜牧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地位日益突出。二是生产方式不断转变。三是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安全防控保障有力。五是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看到, 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既有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和产业提升空间, 又面临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各地要充分认清我省作为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十三五”国家生猪生产重点发展的7个省 (区、市) 之一, 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1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六个转变”、建设美丽四川。建设美丽四川, 首要的是打造绿色产业, 尤其是绿色产业文明的提升。四川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推行产村相融, 发展畜牧业促新村, 必须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高耗向节约高效转变。同时, 四川还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使命, 兼顾发展、脱贫与生态, 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 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新格局, 促进畜牧业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相协调。

1.2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四川“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关键期。省委强调, 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 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 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强县。畜牧业是事关经济发展、食品安全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产业, 具有覆盖面广、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是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投资渠道和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最容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利于大量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繁荣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上具有独特优势。同时, 通过现代畜牧业发展, 有利于撬动社会投入, 吸引现代管理理念、先进科技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改善农村条件, 激发农村活力, 促进农村大局稳定。

1.3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 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消费者对绿色有机的高品质农产品和牛羊等的需求不断增大, 与产能明显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四川畜牧养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把畜牧业作为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当前, 我省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猪独大”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冲破, 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72.8%, 而牛羊兔和奶产品却发展不足。这些问题, 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1.4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破解四川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当前, 我省畜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从区域布局看, 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完全匹配, 区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从生产方式看, 标准化养殖比重不足30%。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 饲养管理粗放。从生产能力看, 生猪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 工业饲料主要原料依赖省外供给, 每年需调入饲料玉米500万吨, 每吨比全国高150元。从产业结构看, 畜禽产品加工率偏低, 精深加工严重不足, 农旅结合不深, 附加值不高。从经营体系看,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集团化一体化程度不够、品牌建设滞后、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机制不健全。从安全保障看, 由于防治手段落后, 动物疫病流行风险、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不断积累, 一旦发生重大疫情, 将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冲击。产加销脱节, 监管难度大, 伴生污染治理压力增大。因此, 必须加快提高畜牧业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水平。

1.5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要素保障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1.5.1环保方面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量大、处理成本高、污染治理难度大, 粪污收集、处理、加工发展滞后, 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实施, 矛盾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1.5.2土地方面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 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但受用地计划、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因素影响, 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

1.5.3金融方面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养殖投资大, 养殖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 难以凭现有资本实现融资;产业扶贫周转金受益范围有限, 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刚刚起步, 金融服务有待加强。

应对这些外部要求变化, 绝不能对畜牧业一禁了之, 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

2准确把握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取向

2.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 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主题, 统筹兼顾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以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抓手, 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升产业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向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大省向多元特色的畜牧强省转变。

2.2目标任务按照为养而种、为种而养、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到2020年, 进一步巩固提升生猪、牛、兔、蜂全国生产第一大省地位, 畜牧产值、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非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初步建成西部畜禽种业大省和全国畜牧强省。

2.3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和面源污染治理的关系。四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系。五要正确处理畜牧业市场主体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六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

3突出抓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3.1始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提升畜牧产业结构特色化水平

3.1.1优化品种质量生猪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 是四川的一张重要名片,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生猪生产, 生猪基地县和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要以“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 加快丹麦、美国等地优质生猪引种、选种、育种和扩繁场建设, 大力推广川藏黑猪等地方优势品种, 努力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比重、优质特色生猪市场占有率, 巩固提高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水平。

3.1.2优化畜种结构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繁育特性, 优化猪牛羊等畜群内部基础母畜、后备母畜、种公畜比例, 形成母畜比例高、出栏扩大、周转快速、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25个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和50个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县为重点, 支持发展年存栏10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场 (户) , 新 (改扩) 建存栏100头以上肉用或乳肉兼用母牛规模良种繁殖场, 积极打造8个肉羊种源基地县, 支持新 (改扩) 建年提供500只种羊以上的种羊场建设。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肉兔 (獭兔) 和林下养殖,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力争到2020年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3.2始终围绕区域科学布局, 优化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3.2.1以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省级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为重点, 加强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优势产业集约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

3.2.2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工程推广高效适用集成的生产技术, 提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装备水平, 提高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 大力支持年出栏生猪500头、肉牛50头、肉羊3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建设, 每年建设100个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3.2.3发挥部省示范场的辐射示范作用政府出资引导合作社、专业大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场, 支持一定养殖规模的农民合作社、中小规模养殖场按部省标准改造升级。牧区要统筹兼顾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发展、牧民生活改善, 依托现有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 实行减畜护草、转产转业, 重点发展“三通四有五推广”为核心的现代家庭牧场和观光型草原畜牧业。

3.3始终围绕构建畜牧强省, 优化提升品牌化质量水平

3.3.1打造品种品牌以生猪为突破口, 规范有序引进优良种猪, 建立省级畜禽遗传评估中心、性能测定中心、分子育种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推进联合育种, 培育“川系”种猪品牌。充分挖掘地方品种资源优良特性和优异基因, 培育适应我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畜禽新品种 (配套系) 。大力推广川藏黑猪、蜀宣花牛、南江黄羊、大恒肉鸡、天府肉鹅、四川白兔、阿坝中蜂等地方优质特色品种, 打造品种品牌。

3.3.2打造商品品牌依托正大、新希望、温氏、铁骑力士、高金、美宁等龙头企业, 发展特色优势畜禽标准化可控养殖基地、鼓励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定, 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开展畜产品商标注册、名牌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 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 提高我省畜产品品牌上市率, 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畜产品品牌、名牌。

3.3.3打造区域品牌各地要注重原产地优势发挥, 走地理标志品牌化道路, 推动区域特色畜牧业发展。

3.4始终围绕壮大市场主体, 优化提升多元主体带动能力和水平

3.4.1引进培育产业龙头, 增强带动能力选择生猪、牛羊、小家禽畜等产业, 集中引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行业排位靠前的重点龙头企业, 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基地规模建设, 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对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 大幅提高肉蛋奶企业标准化生产比重。

3.4.2规范发展专合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种畜禽场、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 分畜禽品种建立合作社, 打牢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基础。国家和省上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 能够由农民合作社实施的, 委托或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要依托合作社构建统分经营机制, 减少中间环节, 实现降本增效, 让养殖户分享更多利润。

3.4.3培养新型农民, 推进养殖专业化省、市、县要整合畜牧兽医技术力量, 加强教育培训, 分畜禽品种成立专家组, 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防疫技术培训,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5始终围绕绿色发展主题, 优化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

3.5.1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畜牧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 重点督促大型养殖企业开展污染防治, 扶持引导中小规模场户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转型升级, 配套干粪发酵、储粪池和沼液处理及还田管网等废弃物处理利用、种养循环基础设备设施, 推广普及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

3.5.2提高种养业综合效益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 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与农村沼气工程、化肥零增长行动、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 大力推广眉山市洪雅县、成都市畜禽粪污处理模式机制, 研究补贴政策, 开展有机肥使用补贴试点, 鼓励发展畜禽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 支持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壤肥力。12个开展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县要加快培植新主体、培育新业态、培养新产业, 尽快形成种养有机结合, 养殖、种植、能源有序循环的产业化运行体系。

3.5.3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 建立专业无害化处理体系, 加大对非法处置病死畜禽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联动机制, 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 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全省创建10个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3.6始终围绕统筹要素资源, 优化提升畜牧承载能力的质量和水平

3.6.1强化土地要素资源保障畜牧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 严格按农用地管理。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 充分考虑养殖业发展用地需求, 尽可能将规模畜禽养殖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与专业无害化处理厂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为畜牧业发展留足空间。土地整治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的下达要合理、适度考虑现代畜牧业发展用地。

3.6.2加强政策项目要素统筹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 优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沼气建设、环保治理、农村公路畅通 (通达) 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依法落实良种引进、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规模养殖场用水用电严格执行农业生产水电价格。

3.6.3加强扶贫资源要素统筹把国家扶贫项目资金、贫困农户土地及劳动力资源与企业项目、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品牌等生产要素统筹起来, 创新推广“两个带动”产业发展扶贫机制, 推广正大集团“1+5”、铁骑力士“1211”等帮扶模式, 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 实现一年脱贫, 五年还清贷款, 年年收入稳定。

3.7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 优化提升畜牧业投入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3.7.1坚持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原则, 创新投融资方式, 推动政府投入资金基金化使用, 吸引工商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注资, 探索建立市、县两级现代农 (牧) 业投资公司和农 (牧) 业信用担保公司, 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探索建立担保风险防范机制, 鼓励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积极合作、风险共担;财政要建立风险准备金, 研究制订贷款担保补贴制度。

3.7.2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现代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开展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根据农民合作社与大型龙头企业签订的定单协议, 扩大授信额度。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 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用好用活小额农贷政策, 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 支持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

3.7.3大力发展畜牧业保险。落实畜牧业已有保险政策, 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市、县可适当提高地方财政保费补贴比例, 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参加保险。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结构, 逐步增加政策性保费补贴品种, 提高优势畜禽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牛、羊等大牲畜保险, 探索禽、兔等规模养殖场保险业务。

4切实加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4.1强化组织保障要把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重点和抓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将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 各司其责, 协同推进工作。要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畜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试点示范工作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17年开始, 省政府将把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作为核心指标, 加强对市县的考核。

4.2强化政策扶持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 省、市、县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基金, 对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要在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企业品牌宣传和名牌申报工作。要大力实施猪牛羊产业供给侧改革, 研究制订支持牲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要加强对畜牧业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 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

4.3强化法制保障要坚持依法治牧, 依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各地要按照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切实将畜牧业安全生产列为政府重要事项,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目标考核和公益性宣传范围, 加强监测检测和执法监管, 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篇5

中国养殖网 2010-4-22 10:14:32 山东畜牧网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实施新一轮农业振兴计划,再创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主要畜产品产量、畜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出口创汇连年领先,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畜牧业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中居于突出地位,在劳动就业和农民增收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中居于关键地位,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居于提升地位。但是,仍然面临应对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压力的新课题,面临自身矛盾积累、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压力,面临适应新形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任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强省跨越。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3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兽药产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牛、羊、兔肉在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25%,畜牧养殖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达到60%,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达到2:1;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达到20亿美元,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位置;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畜禽养殖场户85%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参与畜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1.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养殖;夯实饲料、兽药、种畜禽生产供应基础;搞好饲养、加工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养殖方式先进、加工带动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2.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加强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饲料、兽药、种畜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质量监管和信息发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3.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重点搞好技术研发;加强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4.夯实畜牧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快畜禽良种产业化开发;加强饲养场舍、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改造;加大青粗饲料、蛋白原料等非粮食饲料的开发力度;推广高效、环保、安全饲料和兽药生产技术;建立饲养、加工、市场、服务、监管相融汇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5.健全畜牧业经营组织体系。家庭饲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社会服务向合作社为主转变。积极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指导县乡畜牧兽医站所、社会力量、龙头企业等为农民提供服务。引导城乡和国内外生产要素投向畜牧业。

6.加强畜牧业行政管理体系。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使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均衡有效流动。以畜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制定畜产品产销计划,加大宏观调控。完善畜牧兽医配套法规规章,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良种品牌开发工程。制定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和良种推广指导目录,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的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扶持10家大型畜牧企业从事地方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加强濒危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培育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的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打出山东的品牌。建设7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加强省级种公牛站、6个省级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150个县级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提升良种制种供种水平,逐步建立种畜禽生产、测定拍卖、推广利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实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选择养殖基础高、产业体系全、组织经营好、综合实力强的畜牧主产县,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信息化装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5000个畜禽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行动,逐步形成大中型高标准畜禽养殖场、畜牧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并存互促的养殖格局。进一步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畜牧基地、沿黄畜牧产业带、山东半岛高端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鲁南生猪产业带等畜牧业重点区域发展布局,落实畜禽养殖场区备案管理制度,扶持推广“干湿分离、粪便制肥;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的循环生态养殖技术,确立现代养殖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施100万亩草场,年出栏200万头肉牛、1000万头生猪、500万只肉羊、8亿只肉禽和存栏50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建设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畜牧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三)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建立畜牧兽医与卫生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对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净化行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队伍、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应急能力。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所需疫苗、耗材、人工、监测及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列入省市县财政预算。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完善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基础设施,尽快建成省级和5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市县乡基层动物防疫设施建设。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建设15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信息平台。加强33个省际间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加强进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防止国外疫病疫情的传入。加快胶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的国家评估和国际认证。

(四)实施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制定《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严格畜禽饲养场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作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建省级畜牧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扶持4个省级、6个区域性及100个县级饲料、兽药、畜产品、牧草等公益性检验检测实验室改善条件。逐步形成以企业生产检验为基础、省级评估认证检测为龙头、县级日常监管检测为主体、市级仲裁复查检测为补充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支持800个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改造,完成发证工作,做好常规性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管,确保乳品质量安全。对出口饲养场、供大中城市饲养场,进一步落实备案制度,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畜牧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五)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畜产品加工分级管理制度,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落实140家省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对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给予重点扶持。2015年,全省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达6家以上,过50亿元的15家以上,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00个。加强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宣传,创新销售形式,方便城乡居民消费,培养成熟的消费群体。深化与沪杭宁、京津塘地区的产销合作,组织产销对接会、产品订货会。逐步增加长三角地区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京津塘地区生猪、牛羊及其产品供应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合作对象从以日、韩、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转向多方位并举,增强对欧盟、中东和非洲等新型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畜产品出口规模,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外向度。支持20个大型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畜禽拍卖机制。

(六)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农业良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依托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单位,整合科研、教学、推广、应用等单位的技术力量,扶持建设1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开展良种培育、畜禽饲养、疫病防治、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科研攻关。围绕畜牧重点产业和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设2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畜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畜牧兽医高端人才培养,培育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人才带项目搞开发,对畜牧科研、技术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支持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建设,搞好软件开发,发展终端用户。定期发布畜牧兽医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支持畜牧兽医推广单位、畜牧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自然养猪法、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生猪人工授精、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等先进适用技术。制定实施畜牧从业和服务人员培训计划,把村级动物防疫员、家畜配种员和畜牧合作组织人员列入“阳光工程”培训对象,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

(七)实施饲料兽药优化升级工程。支持50家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示范项目,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联合重组,扩大饲料、兽药等生产企业规模,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年产值过100亿元的饲料企业3家,过50亿元的饲料企业5家。支持秸秆、牧草饲料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秸秆饲料,推广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努力实现区域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比重达到10%以上,青贮氨化秸秆4000万吨。加快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兽药,严格落实兽药生产企业GMP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加强兽药合理使用指导,规范兽药生产经营和养殖环节用药行为。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兽药企业2家,过亿元的兽药企业10家。

(八)实施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帮助农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围绕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需求,组织畜禽饲养、饲草饲料生产等合作社,解决家庭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两委干部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引导县乡畜牧兽医服务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的服务实体、畜产品加工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参与发展合作社。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支持建设1000家畜牧示范合作社。组织畜牧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技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四、政策保障

(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畜禽良种推广、秸秆养畜、饲养场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资。认真实施国家生猪、奶牛等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养殖场区建设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屏障体系、动物隔离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疫病监测净化等投入。根据国家和省规定的检验监测任务,加大对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种畜禽、饲养环境、牧草检验检测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正常的检验监测活动。

(二)强化对畜牧业的财税扶持。继续实施奶牛、生猪、肉牛良种补贴,加大对畜牧机械、饲草饲料机械等畜牧业农机具的补贴力度;积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逐步完善补贴机制。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积极支持畜禽新品种培育、畜牧兽医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落实强制免疫疫苗经费。为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产品、种畜禽、畜牧环境、牧草的监测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逐步增加畜禽标准化养殖、家畜配种改良站点建设、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秸秆养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畜牧业科研推广和农民培训等专项投入。落实饲料加工企业免征增值税以及进口种畜禽、牧草种子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初级畜产品加工优惠扶持政策。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的不合理税费,减轻养殖场户负担。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财政、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联络协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探索通过资金互助和兴办村镇银行支持畜禽养殖的模式。加强银企对接,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每年举办一次银企合作活动。通过畜牧企业、畜牧合作社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总结能繁母猪、奶牛保险的经验,逐步扩大畜牧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实施办法。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

(四)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障畜禽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养殖用地,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鼓励发展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新型框架式畜舍建筑材料,逐步实现养殖场和农田的轮作使用。积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针对畜禽规模养殖的不同兴办主体和建筑性质,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08]61号)规定,及时办理养殖用地手续。畜牧生态循环和休闲观光型牧场,其永久性设施用地应依法办理农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国土资源、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养殖用地情况,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畜牧兽医工作协调和目标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围绕建设畜牧业强省和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要求,制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将规划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研究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畜牧兽医、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科技、国土、检验检疫、质监、卫生、金融、物价、税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内容,明确考核指标和方法,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强畜牧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发布,实现对市场变化、疫病流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有效预警预报,强化宏观调控和风险控制。

(二)加强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深入贯彻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6〕119号)和2009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鲁发〔2009〕18号),加强市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稳定隶属关系、加强人员编制。健全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条件。逐步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统一管理的体制。推行县级畜牧兽医、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为加快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篇6

阿坝州红原县是典型的高寒草地纯牧业县,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幅员面积8400平方公里,草原面积占92.4%,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总人口4.5万人,藏族人口占83.2%;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6%。

2012年,为了探索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促进“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子,四川省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把红原县作为了全省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为此,本刊记者与红原县县长嘉央罗萨进行了对话。

记者:2012年,红原县成为全省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嘉央罗萨:我们紧紧抓住红原被列为全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这个重大机遇,着力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可以说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效。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全县草原植被盖度达到85.2%;天然草原鲜草产草量达到260公斤/亩;优良牧草人工种植面积达到43.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2%;而草原沙化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沙化面积比2012年时减少了0.5万亩。

二是加快了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刚过去的2013年,我们启动建设现代家庭牧场250户,建成牲畜暖棚1170户95000 ㎡,配套建设标准化草场0.8万亩,新建生产点牧道267公里,购置牧草收割机具33台,建成牲畜改良点42个。现代家庭牧场的快速发展和社区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游牧为主向全定居、半定居和舍饲半舍饲转变,提高了牧区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全县创新利益联接方式,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这样就可以打造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品牌,大大地构建了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业经营体系。其中,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牧户约4100户,户均增收较全县平均水平提高800元以上。

四是不断拓宽牧民的增收渠道。这个方面,我们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利用草原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推进牧民从单纯的畜牧业向以旅游为主的相关服务产业转移。在2013年,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8006元,增收1226元,其中服务业助农增收356元。

记者:在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县的建设中,成绩如此突出,红原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呢?

嘉央罗萨:我们总结了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在方向、规划、项目、配套等方方面面都下了功夫。比如说,在方向引导上,我们坚持生态优先、长效为本,着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统筹发展,着力推进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其次也编制了《红原县加快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规划(2013-2015)》,去年重点实施了生产点道路、现代家庭示范牧场、牲畜暖棚、农民专业合作社、草原建设等项目。再一个就是整合项目以优化效益,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等各方面项目,把各行业支持牧区的政策用活、资金用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牧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另外,在配套措施上,做到牧场通水、通电、通路,牧户有生产管理房、有牲畜标准化棚圈贮草棚、有人工饲草地、有牧业机具,生产上推广草原建设、草畜改良、冷季保畜保膘、暖季快速育肥、疫病防治五项技术。

记者:红原机场将在今年7月正式通航,机场的建成对红原产业的转型有何作用?

嘉央罗萨:我们都非常期待红原机场的正式通航,目前机场各项基础建设已近尾声,而航站楼正在抓紧施工,主体工程预计3月底完成。建设完工后,红原机场将与九寨黄龙机场一起,担负起阿坝州空中交通的重任,有力推动阿坝州旅游市场发展,特别是红原、若尔盖等草原旅游资源发展。而在红原的产业转型中,红原机场的建成将起到助推和催化作用,可以预见,红原机场建成的时候就是红原旅游井喷式发展的开始。

记者:红原提出了“全域景区”的说法,您对此如何看待?

嘉央罗萨:坚持“全域景区”的旅游布局,深入发掘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是红原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以红原机场通航为契机,红原把今年确定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开局年。红原正在着手从传统畜牧业到复合旅游业的转型,目标是既保护草场资源,又促进牧民增收。在未来,畜牧业仍会是红原的支柱产业,但我们将把旅游业定位为红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逐步推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这是我们未来的产业定位,也是红原旅游二次创业的定位。

记者:请您谈谈红原旅游二次创业的具体情况?

嘉央罗萨:红原的旅游还没有打破过境游、观光游的局面,游客来了,看看草地看看花、拍拍照就走了,在红原停留的时间不长。如何把游客留下来,是我们现在主要思考的问题,这势必需要提高红原旅游的质量。我们有丰富的藏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我们的每座神山每片草场都有很多传颂许久的故事,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在自然景观的开发中将藏民族文化充分展现出来,让游客从观光游到深度游转变过来,这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加快发展临朐现代畜牧业的措施 篇7

党的第十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禽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就要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根据临朐县畜牧业生产现状与资源实际, 发展现代畜牧业应坚持“规模上抓扩张、标准上抓提升、产业上抓升级、质量上抓安全、效益上抓速增”的思路,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采取并落实以下措施:

1 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 促进持续协调发展

一方面, 继续抓好生猪、奶牛、蛋鸡、肉禽标准化饲养场建设, 按期完成万头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任务, 全面提升现代畜牧业的标准化程度。另一方面, 加大肉禽屠宰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三江可沃福、正兴食品两家大型肉禽屠宰和深加工企业的建设力度, 促进县域肉禽产业提档升级、增加效益。

2 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督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

质量是安全基础, 安全是健康前提。加强动物卫生监督, 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持证上市。强化动物检疫监督, 确保动物产品、产地检疫率即产即检。搞好兽药、饲料、种畜禽等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整治工作, 确保投入品质量安全, 进一步打响临朐畜禽产品“量大、品优、质安”的市场牌子。全面实施好“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 建设五大体系提升工程, 构建全过程、多环节、一条龙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新格局, 确保全县生产、上市的畜禽产品自始至终优质安全放心, 长期保持“零追溯”。

3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抓好动物防疫法规、技术知识宣传工作, 全覆盖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疫和平时养殖场程序化防疫。严格疫情监测, 全面开展养殖场和加工企业面源治理工作, 净化养殖环境, 切实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 搞好畜牧业现代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

全面实施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 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 重点搞好高标准肉禽饲养场规划和指导工作, 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全株玉米青贮、TMR全日粮饲喂等五项新技术, 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

5 继续搞好畜牧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

积极利用开发全县畜牧业资源, 实施好奶牛、秸秆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等项目, 为全县畜牧业的发展积蓄后劲。

6 认真抓好畜牧业品牌建设, 努力扩大外埠市场占有率

积极发挥县内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以现代化为引领, 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更大范围地组织相关企业、养殖场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积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做好黑山羊地理标志认证, 推进朗德鹅产业开发, 组织更多的畜禽加工企业进行大中城市准入, 扩大本县畜牧业名优特产品在外部市场的占有率。

汰。子宫炎常呈现慢性经过, 虽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不高, 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症状是:患牛拱腰举尾, 有时会出现努责, 阴道长期排出污秽的粘稠物, 屡配不孕, 直肠检查有的子宫壁薄厚不均或是子宫角大小不均或发现病牛的子宫角粗大且明显增长。较重的病例子宫的下垂较深。一般病例发情的症状无异常, 直肠检查卵巢的排卵情况正常, 个别的牛会出现轻度的体温变化或泌乳量减少, 一般很少影响到食欲。

2发病原因

(1) 胎衣的滞留:产后部分胎衣滞留在子宫没有及时排出, 进而胎衣的腐败会影响到子宫内的正常环境, 从而影响到上皮细胞的更新。 (2) 细菌的感染:人工授精和助产的过程中消毒不严, 产床环境的污染, 会将病原微生物带入, 从而在内部繁殖, 引起细菌性的炎症反应。 (3) 分娩过程的外伤:分娩过程中助产不当或方法不正确, 很容易造成子宫和阴道撕裂, 影响子宫的恢复, 增加感染的机会。 (4) 营养元素的缺失:在饲养的过程中营养的添加不足 (特别是维生素A、E、微量元素硒、锰的缺乏) 会使上皮细胞的代谢过慢或更新不全, 从而破坏了天然的屏障, 引起发病。

3产前预防

抢抓改革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8

2014年畜牧兽医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两个1号文件精神, 抢抓改革发展机遇, 紧扣“发展生产保供给, 提质增效保增收, 严格执法保安全, 综合施策保生态”的主题, 以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抓手,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

坚持试点总结推广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 构建平原丘区、盆周山区、高原牧区全方位协同推进的现代畜牧业梯次发展格局, 加快全省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大4个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市工作指导力度,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创新要素投入、利益联结、风险防范、新兴业态等发展机制, 破解畜牧业发展用地紧、融资难等难题。围绕产业规模化、设施规范化、技术现代化、主体组织化、经营产业化、服务体系化, 推进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 今年新建15个, 全省累计建成76个。完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加强政策扶持,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优质种畜禽、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 向畜牧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创新推广“两个带动”机制模式, 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共建联建养殖小区的模式, 加快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畜牧经营方式创新, 构建新型畜牧经营体系。

2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畜牧业

坚持分类指导, 走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畜牧业发展路子。农区认真贯彻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按照土地、水资源对畜禽粪污的消纳承载能力, 科学规划布局养殖小区 (场) , 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严格控制养殖规模, 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生产模式, 构建规模养殖与规模种植协调平衡、农牧互动的生产体系。牧区坚持生态优先, 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的基本方针, 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抓好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禁牧、休牧、轮牧, 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坚持增草肥畜, 加快草地改良和牲畜品种改良, 大力发展标准化草场和家庭牧场, 促进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牧业增效。

3 严格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各类畜禽生产技术标准, 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 以标准规范农户养殖行为, 从源头上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新建部省标准化示范场150个, 总量达到600个以上, 标准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加强养殖监管, 加快牲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进一步规范小区养殖档案, 加强对禁用药、限用药和休药期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投入品监管, 深入开展饲料和兽药“全覆盖”检测, 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市场秩序, 依法严厉查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加强检疫监管, 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四到位”, 在全国率先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加强质量检验检测, 继续开展“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专项检测, 及时发布检测结果,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 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组织实施好《四川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扎实开展以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为基础的季节性防控工作, 确保动物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抗体保护水平。强化畜禽生产、运输、市场交易、屠宰等重点环节监管, 督导养殖场 (户) 完善防疫设施, 建立和严格执行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 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 按“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处置突发疫情,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5 加强行业队伍建设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按照省委部署和要求, 积极主动融入机构改革, 确保改革期间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 按时完成改革任务。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强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进一步转变作风, 深入基层服务农民, 加强学习调研, 提升素质能力, 让畜牧兽医队伍熟悉畜牧业、了解农村、懂得农民, 着力打造“政治上强、业务上熟、作风上硬、执法上严”的干部队伍, 为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快正安县现代畜牧渔业发展的建议 篇9

3.1 优化产业结构, 突出发展重点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本着“宜畜则畜、宜禽则禽、宜渔则渔、宜特则特”的原则, 科学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中观、班竹、桴焉、小雅等9个乡镇重点打造牛、羊养殖园区;土坪、和溪、凤仪等9个乡镇重点打造生猪养殖园区;谢坝、流渡、土坪等7个乡镇重点打造大鲵及冷水鱼养殖园区。二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家禽、蜜蜂和特种养殖, 不断增加禽产品、蜂产品和特种养殖的产量。

3.2 转变生产方式, 促进规模发展

按照“畜禽良种化、设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 做好畜牧渔业用地预留, 积极支持现有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 大力推广“畜-沼-茶 (草、果、菜) ”等生态养殖模式, 促进畜牧渔业规模化水平升级。

3.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紧紧围绕畜牧渔业主导品种, 加速建设一批经营规模大、资源整合能力强, 市场占有力高的龙头企业。二是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更新改造、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健全制度体系。四是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 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五是积极创建畜牧渔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和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体, 提升畜牧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健全良繁体系, 提升发展水平

充分用好国家扶持能繁母猪养殖政策, 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进程。一是坚持“引、育、繁、推”相结合, 构建配套完善的“种畜禽场—配种网络—生产性能检测中心”三位一体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 加快种猪场、种羊场、引进推广优良种畜禽, 健全完善的配种网络体系, 规范县、乡 (镇) 、村 (场) 配种网络, 扩大覆盖范围, 大幅提高猪、牛、羊的人工授精覆盖面。二是重点扶持黔北麻羊、黔北黑猪、大鲵等资源场建设, 做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三是积极支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猪良繁场、二级良种羊繁育场、肉牛良繁场和水产良种场建设。

3.5 构建畜牧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装备水平, 增强技术服务能力,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 招聘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 充实畜牧部门技术力量;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聘请有关专家, 组成专家组, 及时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县畜牧部门要建立县级畜牧技术培训中心, 制定培训计划, 创新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效果, 把村级动物防疫员、家畜配种员、规模养殖场 (小区) 技术人员、畜牧专合组织人员纳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加大畜牧兽医技能更新培训力度。

3.6 强化疫病防控, 保障健康发展

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兽医工作责任体系, 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进出境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乡 (镇) 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建设及管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 加大动物疫病净化力度, 积极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完善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 确保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正常开展。积极探索动物疫病防治专业合作社建设模式, 创新兽防服务方式与手段。

4 保障措施

4.1 切实加强对畜牧渔业发展的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畜牧渔业发展作为保障“菜篮子”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府“一把手”工程, 各镇 (乡) 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负总责, 研究制定本地畜牧渔业发展规划, 落实加快畜牧渔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县畜牧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 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4.2 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标准化养殖、良种补贴、畜牧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政策, 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加强项目管理, 确保建设成效。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畜牧渔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扶持。三是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县财政每年不低于200万元, 乡镇财政每年不低于10万元。四是充分的挥政策投入导向作用,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畜牧渔业项目。

4.3 强化宣传引导

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 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充分调动广大畜牧渔业从业者发展现代畜牧渔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和打造一批现代畜牧渔业典型, 广泛推广,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等畜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坚持依法治牧治渔、依法兴牧兴渔, 促进现代畜牧渔业稳步健康发展。

摘要:根据正安县畜牧渔业生产现状, 文章提出了加快正安现代畜牧渔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旨在推进正安县现代畜牧渔业发展的进程。

加快陆良畜牧经济发展的对策 篇10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曲靖市南部, 距昆明128km, 距曲靖62km。全县国土面积2018.8平方公里, 其中平坝面积772平方公里, 属云南最大的坝子, 平均海拔1846米, 年平均气温14.7℃, 降雨量979.6毫米, 日照充足, 是云南农业开发较早的主要区域之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适宜多种作物和畜禽繁殖生长。全县辖八镇二乡一个华侨农场, 137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人口59.7万人, 交通便利, 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十一个乡镇 (场) 通柏油路, 南昆铁路穿境而过, 陆良站为南昆线的五大站之一, 326、324国道线呈“人”字型穿越县境。改革开放以来, 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是我县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 陆良先后列为国家商品猪基地县、云南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养猪业现代化示范县。畜牧生产保持近30年的连续丰收, 畜牧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成为全省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等较发达的县, 对全省畜牧经济发展贡献很大。陆良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并趋于结构合理, 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畜牧总产值12.33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7.5%;畜牧业总收入7.34亿元, 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1296元。畜产品产量达103077吨, 人均达166千克, 畜牧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活跃了城乡市场,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 存在问题

2.1 畜牧内部结构不合理

20多年来陆良除生猪快速增长外, 其它畜禽发展并不太好, 尤其是牛、羊草食牲畜长期滞后, 这不仅造成饲草饲料资源利用上的不足, 也不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多样化的需要。今后以粮食为主的生猪发展将难以为继, 畜牧业明显缺乏发展后劲。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膳食结构的改变, 仅依靠单一的生猪产品是很难适应市场的, 必须重视开发资源, 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 发展各种畜禽, 才能保持畜牧支柱产业的长久不衰。

2.2 畜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数量型”的头数增长

而畜禽个体和群体主要生产技术指标以及产品卫生、质量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科技推广面窄, 技术含量低, 全县整体生产水平与国内较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 必须加快科技推广力度, 提高科技覆盖面和科技含量。

2.3 畜牧业宏观调控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 过去调控畜牧业的行政手段已经弱化, 适应畜牧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储备机制、风险机制等宏观调控体系相对滞后, 扶持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又缺乏连续性, 畜牧生产的保护措施不力, 出现了宏观要求与畜牧微观活动不相协调的矛盾。

2.4 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近年来, 畜产品市场虽然随着农贸市场发展而发展, 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专业性交易市场少且规模小, 管理落后;市场信息差, 农民很难从市场上了解到信息或获得新技术、新成果, 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 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易造成大起大落。

2.5 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

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在牛羊及家禽的投入上很少, 相应的一些配套技术没有落实, 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6 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研与技术推广、生产脱节状况还未得到很好解决。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 长期以来局限于畜牧业的产中服务, 这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有观念制度上存在问题, 也有自身发展条件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再次是畜牧系统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严重缺乏畜牧业经济管理、企业经营以及畜产品加工等方面专业人才。

3 主要对策

3.1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建立与自然资源和市场条件相适应的生产结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按照市场的需求, 即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同时因地利用资源, 不断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 使饲料供应与畜牧业发展, 畜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获得协调发展。结合陆良资源情况和现有的优势, 应在巩固稳定发展生猪优势的基础上, 发展其它畜禽。在生猪生产上重点突出产品质量的提高, 加快品种的更新改良步伐, 大力推广品种为N1 (滇陆系) 或LY (洋杂) 的母本, 对应采用父本大约克 (Y) 或杜洛克 (D) , 生产YN1、DN1和DLY三元杂商品仔猪。根据我们对全县生猪运销户和专业大户的调查了解, 凡是N1和LY杂交生产的商品猪价格每千克都比其它品种的猪高0.5至0.8元。即使在生猪价格疲软的情况下, 也能做到养猪不亏损。因此, 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此项工作。其它畜禽的发展, 根据不同特点, 结合全县资源情况, 狠抓区域性布局。坝区, 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 突出落实禽蛋生产;县城郊区, 为了使有限的畜牧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应当采取择优发展生产周期短、能耗低、饲料转化率高, 产品市场需求以奶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山区、半山区, 由于作物秸秆丰富, 草山草坡面积广, 应当大力发展草食畜的生产。这样就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内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促进畜牧经济的发展, 获得最好的经济、社会、生态三统一的效益。因此畜牧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加速发展自己, 从根本的产业调整上, 狠下功夫, 建立三结合 (产业、资源、市场) 的畜牧业经济结构, 达到更合理的配置资源, 更科学地组合各种要素, 更快地建成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畜牧经济。

3.2 依靠科技和教育, 振兴陆良畜牧经济

陆良畜牧产值、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尽管处于全省先列, 但是, 母猪的生产能力, 生猪的出栏率还较落后, 山区、半山区养殖水平较低。总体是畜产品质量还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绝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营上, 给技术推广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方式短期不变情况下, 今后只能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从畜牧业内部挖掘潜力, 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使牧业生产从主要依靠畜禽数量的增长转向提高品种质量和畜禽个体生产力, 降低畜禽死亡率, 降低物质消耗, 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饲养畜禽的经济效益, 带动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科技的进步必须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推广的关系,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结构;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六大体系建设, 即良种繁育体系、防疫治病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畜牧执法体系等综合服务体系。处理好实体与技术推广二者的关系;抓好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的推广, 特别是省、市所列的各个项目;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员教育, 办好农函大, 提高农民科学养殖水平;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科教工作的内部活力。总之, 要立足县情, 突出重点, 选择与发展适宜的科技及成果, 大胆引进和推广, 采取切实措施, 激励科技人员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努力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组织科技攻关, 大力推广普及适用技术, 搞好成果转化, 重视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 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作用, 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 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实现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

3.3 加强对畜牧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任的自由经济, 政府是宏观调控主体。畜牧业进入市场以后, 对企业、个体经营主体要放活, 但对指导和调控要加强。一是根据市场动态和供求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发展畜牧业的方针、规划、行政法规和扶持畜牧业的各种政策措施, 努力提高宏观指导和调控能力。二是改进投资管理体制,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把资源配置到最合理最必需的地方, 加强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建立畜产品的风险、储备制度, 并对主要畜产品采取保护措施。四是畜牧管理部门在工作方法上要由部门系统的内部管理向依法对全社会实行行业管理转变;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主要靠法律手段管理转变。本着宏观管好, 微观搞活的原则, 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动态和供求信息上, 协助政府制定好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对畜牧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保护广大养殖户利益。

3.4 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深化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目前全县农村畜产品市场虽然有很大发展, 但还十分薄弱, 畜产品流通不畅, 买难卖难问题普遍而突出, 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 围绕全县的畜产品在各乡镇有条件的村 (办) 建立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畜产品零售市场, 完善配套设施, 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各种畜禽交易市场, 使之逐步向专业市场迈进。其次, 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畜产品交易方式由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发展。例如陆良的仔猪购销及山羊的购销就可提前探索运行。三是, 要加强畜牧业市场法规和市场交易制度建设, 使畜牧业市场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初级低效走向高级高效。同时做好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等体系的建设, 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体系建设相配套的产品信息服务系统, 做到与全国畜产品市场信息联网, 及时公布市场供求信息, 使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能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组织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陆良县近年来相继创办了七里香食品有限公司、众益分割肉厂、食唯鲜食品有限公司、曙丰科技等畜产品加工企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效益不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依然突出, 必须下功夫加以改进, 增大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成本, 积极推进畜产品一体化生产经营, 立足本县市场, 扩展省内外其它市场, 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加强与各种畜禽生产基地、规模户 (场) 、养殖小区的合作, 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创造条件, 建立企业自己稳定的畜禽养殖、生产基地, 有利于提高科技含量, 提供符合标准的优质货源,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鼓励集体、个体、私营企业投入畜产品的运销上来, 积极引导, 把现在多级采购方式缩小, 压缩成本, 并指导好, 合法经营, 公平竞争, 避免三角债的存在, 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有利于产品的畅通和有效供给。

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改革, 定期研究畜产品产销情况, 制定有关政策, 做到生产与购销通盘安排, 解决畜产品周期出现的“买难”和“卖难”问题, 合理分配各方面的利益, 既要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 生产更多的畜产品, 又要促进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与管理, 促进畜牧经济的现代化和商品化发展。

摘要:畜牧业是陆良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是满足市场菜篮子需求,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和带动饲料工业、食品加工、皮革制品饮食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种植业有机肥料来源的主渠道;特别是弥补全县烤烟限产损失的主要产业, 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进一步发挥全县畜牧产业优势, 保持长期稳定增长, 不仅是保障市场供应, 实现小康生活的客观要求, 而且关系到全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下一篇:语文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