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作用和意义

2024-06-01

行政作用和意义(精选十篇)

行政作用和意义 篇1

1 医疗事故行政判定相关概念

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判定是行政裁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卫生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明确授权,根据调查结果并依照一定程序裁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活动,它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专门的技术鉴定机构对医疗机构所致的损害事件进行技术判定所作出的认定意见。

2 行政判定法律依据

《条例》明确规定了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权利。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或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还应当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2007年4月专门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卫生行政部门是否有权直接判定医疗事故的批复》,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调查结果对医疗事故争议进行直接判定,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是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处理和调解医疗事故争议以及进行医疗事故赔偿的必经程序,卫生行政部门也可以直接进行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3 判定程序

3.1 受理条件

各级医疗机构在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事件或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医疗事故争议。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一般包括以下情形:一是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争议不大、不涉及判定残疾程度和医疗行为在医疗损害后果中责任程度的医疗事故争议,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自行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二是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以判定为医疗事故[2];三是医疗机构如有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或无故不参加随机抽取专家库专家等情形的。发生第三种情形却对判定或者鉴定结论不服,提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再次鉴定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3.2 判定形式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应当组织调查,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判定为医疗事故,制作判定书。对于因医学科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难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或需要明确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的,应当依照《条例》的有关规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3.3 受理机构

《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如有患者死亡、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3.4 判定等级标准

医疗机构违反《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患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判定医疗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请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医学会按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对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进行等级判定,若二级、三级医疗事故无法判定等级的,按同级甲等定,责任程度按照完全责任判定。

4 行政判定的作用和意义

4.1 法律性质

由于人们对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的法律性质的认识和界定不准确,而且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判定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又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判定作为一种卫生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却鲜有实践。

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判定是行政裁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裁决也逐渐成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主要处理与行政管理相关的除合同纠纷以外的民事纠纷。行政解决民事纠纷的出现不仅具有合法性来源,同时也是根据社会需求在行政权和司法权充分分立的基础上所作的理性选择[3],是司法诉讼外的一项独具特色的争议解决机制。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判定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属性,是一种既不同于司法审判行为,又不同于一般行政行为的特殊具体的行政行为。

4.2 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法律意义

2002年《条例》的颁布对医疗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和相关的一些因素,医疗事故争议在客观上难以避免。医疗事故争议发生之后的责任归属、责任大小、赔偿方式和数额等常常是医疗卫生管理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对于解决该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是公权力合理保护私权利的积极措施。

4.2.1 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机制

现代医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很强,处理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与知识,还需要熟悉卫生行政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由法院处理会对事实与证据的认定无从下手,显得力不从心。由卫生行政主体来依法裁决,更有利于公平合理客观地处理。但是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参与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仍然是问题重重,主要集中表现在:一是法律上没有明确主动介入的依据。行政处理必须要当事人提出,对患者而言是书面的“医疗事故争议申请”,对医疗机构而言是“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二是范围仅仅限于医疗事故。《条例》本身对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医疗纠纷的处理存在着矛盾,即仅仅判别是否是“医疗事故”而不判断是否在“医疗过失”。

4.2.2 行政判定有利于及时、正确化解矛盾,维持正常医疗卫生秩序

医疗事故争议往往会有复杂的专业技术因素,由此而发生的纠纷比一般的民事纠纷复杂,如果因医疗事故引起的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妨碍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对医疗管理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医疗纠纷诉讼中的鉴定问题也是诉讼的重要环节之一。医疗事故争议鉴定程序冗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某医患纠纷诉天津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案件,竟然用时11年[4]。同时由于行政判定程序简化,可以明显减轻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4.2.3 行政判定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医疗机构对让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存在着畏惧心理。由于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同用一个医疗事故标准,患者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赔偿金,不愿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卫生行政部门参与了医疗争议事故处理之后,如判定为医疗事故后, 要依照《条例》和其他卫生管理法规对后者进行行政处罚;而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即使存在医疗过失或者重大医疗过失都不会处罚,许多医疗机构都开始纷纷主动避开卫生行政部门的参与,宁可通过私了也不通过卫生行政机关解决,将许多涉及医疗事故的纠纷与患者协商不以医疗事故给予赔偿了结,因而在医疗事故争议赔偿中不以医疗事故赔偿的占了大多数,且呈上升趋势,客观上为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法的赔偿开了方便之门[5],《条例》实际上被医患双方所架空。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医疗事故判定权可以有效遏制此类现象,保护医患双方权益。

4.3 完善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机制,探索建立医事仲裁制度

由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脱胎而来的《条例》于2002年正式颁布,结束了医疗事故处理无法可依的状况,对保护患者权益,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卫生行政部门行使行政裁决权特别是行政判定权,参与处理了许多医疗事故争议,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该条例本身分析,还是缺乏一个科学体系,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尚缺乏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操作细则,实际操作难度大。

4.3.1 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行使判定行为

如前所述,医疗事故争议具有许多自身复杂的特性,不能随意由卫生行政机关的某一个部门进行处理,因此需明确其组织形式、法律地位并划分管辖范围。可以考虑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置的专司行政判定职能的机构,其可以无一般行政管理权,相对于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实行委员会制,成员是行政机关内的有关这方面的专家,由相应行政首长任命,无法定事由不得随意撤免。其有权相对独立地依法处理案件,裁决争议,不受非法干顶[6]。鉴于医疗事故争议的专业化背景,机构人员组成还应由具备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专家以及有丰富的医疗卫生管理经验和法律专业人员加入,确保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的质量。

4.3.2 建立完备的行政判定程序

行政判定的程序是一种准司法程序,表现在行为的方式,更主要还体现在其行为的程序上,必须建立和完善受理、调查、审查、听证、回避、职能分离与公开等基本的行政判定程序,依法作出公正的裁决。所涉及的步骤、环节、顺序、时限等都需要法规化,体现及时、公平、合理、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4.3.3 明确行政判定效力

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判定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一旦合法构成,均具有行政行为所特有的公定力效力。即对争议双方当事人及行政裁决机关产生拘束力和执行力,必须服从判定的效力,即使具有某种瑕疵,未经法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认定及宣告,都应被看作为合法的行政行为,非经法定程序不能改变。维护行政判定行为的公定力,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法律安定性的需要,即为了稳定已作的行政行为及行政行为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维护整个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稳定性,它由理论所设计,为法律所体现和确认[7]。任何人和机构不应漠视行政判定行为的公定力,而置行政判定于不顾,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进一步激化法律效力的冲突。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的规定,卫生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判定后的法定期限内,当事人可以对卫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而以卫生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以求得司法审查的保护。

4.3.4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医事仲裁制度

根据《条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关以及行业主管机关对医疗事故争议处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行医疗体制下,由于涉及到行业利益以及部门保护,行政机关在医疗事故争议处理中能否保持中立不由令人信心不足。

由于医事仲裁程序简易与灵活的优势,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医事仲裁制度已经成为与民事诉讼制度并行、相互补充的重要社会机制。卫生行政机关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考虑设立独立专业机构或程序,在实施医疗事故争议行政裁决基础上,结合和参考其它诉讼外解决机制,逐步建立医事仲裁制度。

摘要:目前我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的医疗事故争议与日俱增,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有协商、诉讼和行政处理等多种途径。在行政处理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赋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拥有直接判定权,但在实践中,对行政判定却知之甚少且鲜有实践。文章对医疗事故争议处理行政判定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医疗事故争议处理行政判定机制。

关键词:医疗事故,行政判定,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日)秋原今香.判例时代(别册).1977,4:39~41.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编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树义.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研究———以行政裁决为中心[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振华.医患纠纷预防处理学[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0.

[5]庄洪胜.最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纠纷处理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肖蔚云,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l999.

行政作用和意义 篇2

简言之,就是要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行政法作为调整行政关系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部 门法,可以规范管理相对人的行为,制止、纠正和惩行政违法行为,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和社会的有序,更重要的是它能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行使,使国家行政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防止行政权失控、法外行政或行政失范现象的发生。在当代国家行政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权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各法治国家都十分注重以行政法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行政侵权,正是从这意义只有国家将行政法称之为权法。政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它本应是人民的、社会的权力,但它又是同人民大众分离的;执行这种权力的人本应是社会的“公仆”,但却很容易异化为社会的“主人”。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行政法应强调对行政权的控制作用,行政法在内容上必须以防止行政专横,强调保护公民和组织合法利益不受非法行政行为侵犯为目标。所以说,行政法的主要职能是控权,价值体现是控权。由于我国有着 的封建专制的影响,缺乏法

治传统,在体制下行政权又不适当地强化,行政权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严重,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而行政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行政,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授权,并严格执法以实现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良性运行秩序。依法行政的关键是要正确解决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从而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地、合理地统一起来。而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赋予国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权力。而公共权力的无限扩张,导致公民私域的狭窄,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极大的压抑。当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发挥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现实强烈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自然迫切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设置必要的法律限制,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有个范围,政府不再陷入过于琐碎具体的管理事务而不能自拔。而公民个体也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能够捍卫自身利益,对权力施加一份影响。这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使命之一。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产生的,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而任何权力关系都具有支配的特征。行政机关在这一关系中是权力主体,而公民或组织则是行政权力的客体。

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国家权力本身就具有支配、强制的力量,作为行政权力客体的公民和组织必然服从于由行政权力主体行使的这种权力。无论是在权利义务的立法分配上,还是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它们都没有平衡可言。在行政关系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恰恰是以不平衡为特征的。从根源上讲,政府的权力正是人民所赋予的,在总体上很难说是平衡的。实际上,平衡只是一种理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人治思想重于法治思想,经常权大于法的国度,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平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义务、漠视权利,法律一向与伦理道德一起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法律是用来治理老百姓的。在法律关系中,官是主体,民是客体,法长期被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被认为有保障私权之功能。这一事实在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间并无根本改变。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这种状况才有所变化,较多私法性质的法律得以颁布实行,公民权逐步得以确立和保障,人民的权利意识逐步增强。1990年10月1日实施的行政诉讼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民告官的权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飞跃。然而,从司法实践中看,在我国,控权还远远不够,尚无法消解行政权对公民权的侵犯。所以我国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行依法行政的道路任重道远。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15日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宪法条款加以确定。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又提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意义被党和国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这也是行政法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总之,行政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法律部门,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作为在宪法学与法哲学的不断渗透下努力追寻自我的行政法学,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还要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大胆的思辩和争鸣、不断的吸取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更多的投身于实践,以现实的气息来充实行政法的精神和内涵。总之,无论“行政法时代”是否像姜明安教授认为的那样即将来临,行政法都是极有发展前途和魅力的法律部门,推动其在新的世纪飞速发展、并真正成熟起来,还需要一代代行政法学人的大胆开拓和不懈努力。是国家行政权简便的主要工具,充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德化县国土资源局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实施县“四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实施依法治县工作的意见》精神,我局将依照本部门特点,抓住重点创特色,进一步夯实普法基础,为实现我县依法治县的近期目标,特制定本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实施方案:

一、认真组织实施“四五”普法规划

1、抓好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工作。为推动本局普法知识的学习,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与各股室负责人要率先参加我县和本局举办的一切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的学习,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系统化,经常化、规范化。

2、建立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认真贯彻《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的意见》的精神,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并认真实施我局每年制定的“四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组织公务员学习世贸组织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强“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有关法制知识的学习,以保证公务员学法落到实处。

3、加强对公务员的法制教育。根据我局公务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组织学习《国家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和全国“四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同时,聘请司法部门结合案例,讲授《预防职务犯罪常用法律知识问答》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廉洁自律自我防患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建全和落实行政执法制度

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依法行政的实施规划》,汇编我局纪律规章制度成册,印发系统每位干部施行。进一步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四制”,即:责任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及在执法中过错的追究制。以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评议考核制来强化民主监督,错案责任追究制来严肃执法纪律,做到以制度管事管人,使依法行政工作不断上新水平。聘请我县国土资源监督员,对我局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实行监督,提高社会监督透明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制、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和违法行政行为投拆举报、行政执法情况内部通报、告诫、处罚等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理违法行政行为。

三、突出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尊严。

农业展望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篇3

农业展望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展望大会和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大会一般每年召开1次,同时发布未来10年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报告一般以农产品为对象,包括谷物、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对展望期内各品种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等信息进行预测。

农业展望的技术工作环节包括情景设定、基线预测、协同会商和报告发布四个方面。其中,情景设定是综合考虑展望期内与农产品供需相关的经济增长、人口增减、科技创新、政策导向、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开展研判、选择并进行经济学假设;基线预测是在情景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农产品供需平衡表,预测未来10年农业基本走势;协同会商是针对基线预测结果,召集有关各方进行讨论,视情况进行再预测、再会商,直至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报告发布是指每年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发布农业展望结果,展望报告在发布之前实行严格保密制度。

形成农业展望报告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一般要具有多年的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具有强大的模型系统支撑,并经过领域专家多次会商后。农业展望报告兼有官方性与学术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例如,OECD-FAO建立了强大的农产品分品种展望团队,构建了以Aglink-Cosimo模型为核心的展望系统,其展望报告一般需要专门团队用1年的时间来完成,并经过多轮讨论和会商,同时征求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专家的意见,最终在年度世界农业展望大会上发布。农业展望报告中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详细列出了展望期内逐年农产品分品种的生产、消费、价格、贸易与库存数据,可以有效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农产品国际贸易。

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农业展望报告向世界发声,积极争夺世界农产品贸易主动权。美国早在1923年就举办了首届农业展望大会,1997年以后更加规范,每年2月份召开,目前已召开92届。OECD与FAO在各自开展农业展望研究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每年6月份联合召开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目前已召开10届。澳大利亚自1971年以来,已召开45届农业展望大会。墨西哥于2014年5月在墨西哥城召开了第一届农业展望大会。开展农业展望活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浅谈行政公文汉藏翻译的作用及意义 篇4

在翻译工作时, 首先要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 然后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 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第一步就是理解, 第二部就是表达。理解依靠的是对一种语言听或读的能力, 表达依靠的是用另一种语文听或写的能力。整个翻译过程就是通过综合运用对两种语言的听、说或读、写的能力来完成的。行政公文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行政公文汉藏翻译的是否准却, 涉及到是否清晰的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施行行政措施, 请示和答复等问题。所以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尤为重要, 在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过程中不能以人为的添加内容和修饰词语, 更不能更改文体形式和各类格式。行政公文汉藏翻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法律依据和执行工作作用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是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特定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财政、民政、民族事务、治安、监察等行政事务的机关。作为行政管理的主题, 他们管理的事务多涉及面广, 因此行政公文成为公文中发文数量最大, 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公文。大体包含两大类:一是行政机关通用公文, 即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普遍使用的公文, 如请示、通知、函。另一类是行政机关专用文, 即各行政业务部门在自身的业务部门内, 根据特殊需要专门制作和使用的公文, 如公安部门的通缉令和各种笔录, 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不管是哪种行政公文形式, 他们都具有法律法规依据和执行工作的作用, 所以在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过程中不能丢失和掩盖这一作用。尤其是涉及法律法规时, 通过简短和清晰的语句来把原文中的每一句每一字正确翻译到藏文中来绝不能用一些含糊的语句进行翻译。此外, 在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过程中不能丢失文中指定的执行范围的翻译, 如:“以上”“以下”等的准确翻译。其含义一般都包括所提到的级别和基数。

二、指导和联系工作作用

行政公文是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在传达和发布各类行政事项时通过规定的文体形式下发的具有指导工作和命令任务性质的一种特殊文种, 所以行政公文对它所涉及的工作、思想意识、方式方法等都起到指导和方针作用。同时行政公文对下级行政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在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它的指导作用, 把原文中的各类指示和意见建议原版不动的翻译到藏文中来, 这样一来才能在少数民族 (藏族) 聚居的地方真正起到指导和联系工作的作用。

三、宣传教育作用

行政公文是通过各行政执行单位通过集体研究和讨论以后, 通过文件的形式下发的一种公文, 它对广大群众在思想和行动各方面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并且一般行政公文都是通过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级单位和部门, 所以相比其他的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更具有规范性和执行性。在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过程中同样准确地把宣传教育思想翻译到藏文中来, 这对一些基层文化水平欠缺的领导干部, 特别从小缺少汉语言学习的基层藏族干部和广大群众起到很好的警示宣传作用。同时这也对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这必将是起到很好宣传教育作用。

行政公文汉藏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忠实原文, 要尊重原文的思想内容, 翻译出来的藏文必须把原文的思想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翻译不是原创, 译者的任务是“传达”原文的内容, 而不是表达译者自己的意见, 译文的思想内容是原文确定的。特别是对于行政公文, 它具有很高的法律依据和执行工作作用, 所以翻译时不能离开原文任意发挥, 不能以自己的主管意志随意增加或减少原文的内容, 必须做到忠实原文。二要通顺易懂, 在译文的语言形式上要做到通顺易懂, 通顺是指译文在用词造句上要符合藏语的语法规律、修辞习惯和逻辑关系, 切记生搬硬套。对于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 目的是使广大不懂汉语的藏族人民能够理解和知晓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所以在翻译时要做到译文易懂, 接近民众。三要保持文体格式, 行政公文是具有特定格式的一种公文, 在翻译时要把原文的文体格式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保持下来, 特别是发文机关的名称、发文对象、实施范围, 法律法规依据等都要进行完整而准切翻译。

总之, 行政公文在治理国家政策和宣传教育, 以及执行行政任务时都具有它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行政公文的汉藏翻译时需要注意行政公文的各种作用和各种类型行政公文的格式, 不同文种的翻译技巧。翻译工作即是一种社会活动, 又是一种文化交流工作, 它要求翻译者需要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文字, 它不像原创一样可以自由发挥, 而是再创造, 受原文的限制, 不能任意发挥。尤其是行政公文的翻译, 需要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通知精神等不折不扣地表达出来。最大限度的做到忠实原文、顺通易懂、保持风格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行政公文写作》王凯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汉藏翻译教程》巴桑多吉民族出版社2008

员工手册意义和作用 篇5

但是,它不仅规范企业的人事制度,还承载了传播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功能。它不是锁在员工抽屉中的一叠废纸,而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它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效力。

一部完善的员工手册应包含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以达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

因此,员工手册的“好坏”与否,应符合这样几个标准:

第一,强调管理者对企业的期许,也表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

第二,员工手册须成为辅助管理的工具、员工的工作指南,而不是一纸空文;

第三,员工可以在员工手册中得到其所必须领会与掌握的方法与要求,同时它也是员工的一本工具书;

第四,它还须符合企业各类人员的需求。

因此,企业想要通过规章制度实现有效管理员工,降低管理成本,树立科学发展的企业形象的目的,就要在员工手册本身下足功夫。

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紧密联系企业的管理现状、发展目标以及其他自身特点来制定一部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管理工具书。

一本适合企业特点和要求的员工手册的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人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它是一个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因此,企业首先需要确认自己的管理对象。对象不同,传播信息不同,规范不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才能达到好的管理效果。

其次,企业就已有的内部人事制度作系统化的分析,结合企业以往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员工手册要实现的目的,要达到的结果。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意义和作用 篇6

关键词:地理 意义 作用

一、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课程研究者也对校本课程开发

产生了极大的关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院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一步明确了校本课程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一时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作为即将进入新课程

教学省区的教师,对此从思想上应该重视,提前进行学校课程的素材准备。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的概念,由菲尔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施实。以后其概念又有几次被提出讨论但最终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肯尼(Keiny.S)和威斯(WeissT)认为:”校本课程开始是在实际教育场所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此定义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各方面人员参与并在特定的现场展开的课程开发策略。

2.作为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它界定为:“各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之间权利再分配,使学校获得课程开发自主权,进行从事课程开发过程”,而麦克林南(Mackerna.J)界定为:“所有学校共同设计并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

3.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埃格尔斯顿(Eggleston)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学校通过此过程整合相关资源

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与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相照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手段多样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是国家地理课程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我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推行单一的国家地理课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自上而下强制实行,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公民达到基本的教育素质而开放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部分。国家课程面向全国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唯一的国家地理课程在我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差异巨大,地域广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国家地理课程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与区域实际脱节现象,滞后与社会发展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和当地社会实际变化。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手段。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参与主体、学生、有关课程专家、家长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除了要体现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外,还应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培养其创造性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以改变近年来应试教育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的学生畸形发展。中学校本课程应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论观,通过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损坏实例让学生明白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谋求发展时,可以向环境索取生产资料甚至改变地表的形态,但是这种改变是以不能够以牺牲地理环境中其他组成要素(动、植物的生存权力)为前提,更不能违背地理环境发展规律,要让学生会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任何不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3.中学地理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展。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使地理老师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定了教师专业的自主地位,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和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从传统“教书匠”向现代“教育家”转变,有利于促进教师全面的发展。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优秀品质的养成。中学教师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即使教师有能力对国家的地理课程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碍于学校、家长的提高学生成绩的要求也只好放弃,更有甚者,机械的灌输知识任意加大作业量,甚至体罚学生的事例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更危险的是这正是健全的教育品格逐步丧失的信号。

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一时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具体学校的特点和地域特征,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更好的落实国家的教育目标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地理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地理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摸索实践经验,为促进课程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

行政作用和意义 篇7

随着行政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 老一套的办公模式早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满足不了百姓需求。特别是在“12345”等投诉热线等诉求之路被全面公开之后, 面对越来越多群众对政府行政部门办事拖沓、效率不高等投诉时, 进一步健全政府办公信息化已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政府行政办公信息化的发展, 才能实现政府机关快速运作, 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节奏, 才能满足百姓的迫切需求, 进而提高群众满意度、认可度、信任度。

一是强化行政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为民办事的效率。政府办公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现在居民办事往往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解决, 有时还会因为各个部门信息沟通不到位、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 导致百姓多次跑、反复跑。地方政府运用信息化办公可以打破传统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 有效实现多部门信息互通, 构建科学的办事流程, 从而使百姓办事程序一目了然, 从而有效提升为民办事的效率。

二是强化行政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负面新闻被公开, 加之以往部分部门在决策中随意性大、制度设置不够严谨, 甚至有暗箱操作等问题,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有学者认为, 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当前, 实现行政办公信息化已然是全面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

三是强化行政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践行群众路线。政府办公信息化的建立, 推动了政府部门由单向管理转向与居民实现互动, 更好的了解百姓需求。同时, 公众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开的信息化平台了解办事流程、地方政策等政务信息、办事信息,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支持。

2 部分地方政府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 多数地方政府都已开始运用OA系统实现无纸化、高效办公, 很多政府及机关部门也都开设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强化信息公开及与公众的互动, 但是面对群众高质量的服务需求, 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统一管理上做的不够。虽然多数政府部门都已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也都运用了OA系统管理, 实现了单位内部信息交流和共享, 但多数还是以部门为单位, 在省、市范围内办公信息化的共享机制还需要完善。

二是在规范管理上做的不足。部分区级政府部门在信息安全上做的不够规范。如内、外网没有实行物理隔离, 容易导致机关信息被篡改、被盗取;官方网站后台多人拥有管理权限, 审核机制没有有效建立, 发布的各类信息随意性增大、严肃性不足, 造成信任危机等。

三是在实际运用上做的不充分。部分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 信息动态多日不变;政策性信息公开不规范, 对人们关心的项目信息、数据信息公开不够。

3 如何进一步强化行政办公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行政办公信息化已然成为当前政府部门更好履行服务职能必须采用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方式。当前, 各级政府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办公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优化服务民生的质量, 全力建立起服务型政府。

一是注重整合, 提升信息化效能。整合各个部门OA系统, 在强化无纸化办公的同时, 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行政信息的垄断和封闭, 强化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沟通和联系。加大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度, 梳理各项事务的办事流程, 并根据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 做好流程的简化, 方便群众办事;通过官方微博、政府网站、电子显示屏等形式, 做好办事流程、地方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公开, 方便公众获取所需信息。

二是规范管理, 提升信息化安全。强制要求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安装防火墙及杀毒软件, 指定部门网管开展定时查杀, 防止因木马等病毒的侵入造成程序、硬件设备及信息数据破坏和机密信息被盗取等安全隐患。对所有政府机关的电脑进行人工认证, 全面实现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 防止因IP地址盗用而引起网络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对政府机构内部重要信息要加密处理, 防止机密文件在外网上外泄、扩散或直接被阅读。严肃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管理权限分配, 明确微博、网站后台管理要求, 进一步明确信息公开前的审查程序和审查要求, 避免不严肃、不严谨的信息随意发布。

三是强化培训, 提升信息化运用。强化对公务人员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技能培训, 转变部分公务人员因循守旧、不愿学习这一新生管理模式的思想, 提高公务人员整体素质, 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厉行节俭的同时, 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等窗口部门的信息化水平, 取缔依靠手工作业处理日常业务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注重信息化方面人才的引进, 加强各类信息化平台建设及网络安全管理, 不断提升行政办公信息化水平。

摘要:强化政府行政办公信息化是简化政府行政办公流程, 强化政府职能部门效能建设, 提升服务百姓本领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办公信息化建设,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政府效能的重要作用、部分地方政府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进一步强化行政办公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办公信息化,效能建设,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群俐, 王锐.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基本框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

[2]刘彦凯.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 2002.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篇8

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应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与升华, 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被赋予新的观点与要求,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为对环境破坏程度的剧增, 节约、环保、和平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 这些更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小学德育工作中,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 在德育工作中, 用传统美德中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方法, 并让他们体会做“人”的乐趣, 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人民的情感, 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 加强自我修养。因此, 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中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不仅使家庭其乐融融,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1. 实践教育法

在现实社会中, 教师要随时利用实际生活中可以弘扬传统美德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讲述见义勇为的事例让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 启发学生磨砺坚强意志,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 增强责任意识, 做“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爱”的教育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方式继续开展。品德教育中提出“五爱”、“三讲”的道德教育目标, 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爱家人———从爱最亲的人做起, 激发最初的情感;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 激发爱的情感;爱学校———学校是学生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 需要学生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情感, 而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则要经历以上诸多的爱, 即从小爱到大爱这样的过程。讲礼貌———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学习文明举止, 学会礼貌待人;讲诚信———向学生进行诚实教育, 使他们懂得诚实的重要, 诚实的光荣;讲规则———介绍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养成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2. 历史故事法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 教师可以运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孔融让梨的故事, 能让学生感受谦让、友爱的美德;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苦学、勤劳、公正、坚毅、尊长、诚信、友爱、创新等方面的历史典故, 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人格魅力培养上有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3. 生活教育法

让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 形成人的德性品质, 让道德教育弥漫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 使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成为道德教育者, 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无人不管。根据小学教育规律及小学生年龄特点, 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领域中, 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学生一日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每个环节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养成有序、守规、合作、谦让、礼貌、节约、分享等良好道德, 如进餐时的爱惜粮食教育, 课间活动时的合作谦让教育等。在日常生活中, 教育学生爱清洁、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等。在游戏中向学生介绍初浅的礼仪常识, 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4. 文献参考法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文献时, 应引导他们理解文献中蕴含传统美德的篇章。针对其中的名言警句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美德应用到生活中, 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积极发展。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促进作用

1.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利用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内容营造校园文化, 如结合学校周边的地理、历史、人文信息,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班团活动, 在校园内悬挂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 营造有浓郁地方历史特色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美德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2. 促进行为规范养成

小学时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关重要, 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也是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中,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与生活习惯, 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关心别人, 在集体生活中谦让、自律、自爱、自强;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团结互助中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

3. 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内化美德精髓。如学校组织学生清明扫墓、参与本校教师组织的“草根”教育、考察汽车城、各大商场等专业社会机构,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理想, 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可针对生活中的某些道德现象, 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 促进道德品质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育人必先正己。一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能给人以熏陶和感染, 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行为的引导者, 应成为道德的楷模, 为人处事的典范。学生除了平时在家的时间外, 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教师一起度过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是学生效仿的标准, 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 以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关心和教育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终生负责。为此, 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思想道德的表现。爱岗敬业的情感, 洗涤和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和行为, 学生的道德品行也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5. 促进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 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也需要与时俱进, 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如在“孝”的内容中, 提倡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与新型建设人才的成长有所偏离, 因此, 我们应有鉴别地加以改进和吸收, 并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内涵, 注入新的内容, 使之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统美德中, 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服从无可非议, 理应继承。但决不能受其束缚, 无条件、无原则、无思想地服从, 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辨别是非, 拥有且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敢于维护自己尊严, 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长辈的要求和做法敢于提出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同时, 家长、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和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 把真善美作为最高精神和价值准则来追求, 年轻的父母也常常把礼貌待人、谦让、宽容、遵纪守法等作为对孩子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 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促使学生从环境认知到环境行为的转变, 养成爱护自然、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 同时, 发扬“勤俭”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 在学具的制作与环境的布置中注重废物利用。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复杂、曲折、长期而伟大的育人工程, 任重道远, 我们将持之以恒,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一直努力下去。

浅谈“农家书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篇9

1“农家书屋”的由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

2.1 领导重视和工作开展

(1) 领导重视, 主要领导亲自抓

赤水市对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极为重视, 作为“一把手”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农家书屋”创建工作由市新闻出版局负责。从局到乡镇及创建点都落实了组织机构, 形成了“县、乡 (镇”、) 点三级管理网络, 以政府发文的形式与各乡镇签订“农家书屋”管理责任书, 局多次调整“农家书屋”组织机构人员, 以保证“农家书屋”创建活动的顺利完成。

(2) 落实“农家书屋”场地及专人管理工作

赤水市“农家书屋”领导小组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多次对“农家书屋”场地和书屋管理员确定作了认真的筛选。

(3) 开展培训工作, 狠抓村点落实

赤水市新闻出版局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组织培训工作结合起来, 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农家书屋”相关知识培训, , 使其对“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有更深的认识和重视, 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也多次到现场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从图书、光盘的编目、分类和上架、借阅管理等内容作了培训, 保证了“农家书屋”的管理更规范合理。

“农家书屋”领导小组也多次组织人员对已建成、使用的“农家书屋”点进行检查, 对书屋位置, 图书分类上架, 图书使用管理, 标牌标识上墙等内容进行了检查和验收。

2.2 2007年——2010年指标分配及到达情况

2007年, 上级新闻出版局下达指标共计3个, 含图书6345册, 书架6个, 阅览室桌3张。椅子18把。标牌3套, 各点报刊11种。

分配情况:天台, 两河口, 葫市三个村。已到达。

2008年, 上级新闻出版局下达指标共计45个, 含图书86310册, 书架90个, 阅览室桌45张。椅子270把。标牌45套, 制度版45套, 光盘113盘, 各点报刊20种。

分配情况:复兴, 大同, 两河口等14个乡镇下的的45个村级点。已到达。

2009年, 上级新闻出版局下达指标共计30个, 含图书55260册, 书架60个, 阅览室桌390张。椅子180把。标牌30套, 制度版45套, 光盘113盘, 各点报刊21种。

分配情况:长期, 天台, 元厚等5个乡镇下的30个村级点。已到达。

2010年, 上级新闻出版局下达指标共计24个, 。含图书55260册, 书架60个, 阅览室桌390张。椅子180把。标牌30套, 制度版45套, 光盘113盘, 各点报刊20种。

分配情况:宝源等24个村级点。已到达。

2.3 建设验收

2010年8月, 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按总署要求派出检查组对赤水市2009年已建成的78个“农家书屋”进行验收。检查验收的重点是:一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情况。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领导机构情况, 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以及资金落实情况, 年度计划制定和落实情况。二是核查资金使用相关票据凭证, 核查出版物及有关设施采购配送清单。本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文件、会议记要, 工作报表、工作简报等材料。三是“农家书屋”设施纳入乡 (镇) 财政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四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场地是否符合计划、选址是否合理, 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环境是否整洁。“农家书屋”所配的出版物是否达到规定的品种和数量, 是否编目登记并分类陈列。“农家书屋”悬挂统一招牌, 书柜、桌椅、照明、防火等基本设施是否完备。“农家书屋”是否配有专门的管理员, 并定时向农民开放。“农家书屋”是否配备出版物借阅登记本, 图书目录登记本和需求登记本。经验收, 赤水市已建成的78个“农家书屋”点全部合格。

2010年遵义市举办“我的书屋——我的家”农家书屋阅读演讲比赛, 赤水市获得一等奖。

3“农家书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3.1“农家书屋”建设的意义

(1) “农家书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就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为他们送去丰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 为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 “农家书屋”工程对建设农村精神文明,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维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重要内容,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

(3) “农家书屋”建设是党以人为本,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理念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让广大农民群众培育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为之占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道德价值规范作用。

3.2“农家书屋”建设的作用

2007年, 赤水市作为遵义市“农家书屋”试点之一, 启动“农家书屋”建设。从2007年到2011年短短几年时间, 赤水市“农家书屋”建设点已达到100个, 覆盖100个行政村, 覆盖人口约20万人, 学生约三万多人, 对赤水市文化、经济建设、对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的创建, 让广大农民在劳作之余能亲近书桌, 吸取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 “农家书屋”开展的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趣味读书活动, 如知识问答、有奖猜迷等活动在吸引大量农民群众走进书屋, 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 很多农民群众已养成主动走进“农家书屋”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

(2) “农家书屋”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农家书屋”的创建, 为农民带去知识的同时还为农民带去了财富。赤水市天台镇双龙村农民张敬书就是“农家书屋”的受益者这一。张敬书2006年后退伍返乡后, 在家试着发展养殖业, 从事兔子养殖, 但由于他本人没有养殖方面的经验, 养殖的兔子死亡率很高, 这给他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也一度让他对养殖兔子灰心。2009年“农家书屋”点建到双龙村, 张敬书到“农家书屋”查阅到有关兔子养殖技术书籍, 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下可找到兔子的好医生了。从此后, 他成了“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和宣传者, 他从书籍中学到很多实用的养殖知识, 兔子养殖业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像张敬书这样受益于“农家书屋”的农民还有很多, 他们从“农家书屋”书籍中学到很多知识, 这些知识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从而为一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农家书屋”促进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农家书屋”创建后, 很多农民朋友离开了无聊的牌桌, 走进了书屋, 他们从阅读书籍中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事、邻里相处之道, 更知法, 懂法, 守法, 自身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吵骂打架的现象越来越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农家书屋”这种引导、教育作用, 促进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农村、政府的事情, 农村的发展关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关系到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建设好、使用好“农家书屋”, 发挥“农家书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作用, 使“农家书屋”工程成为真正立足于当地的有扎实群众基础的文化工程。

参考文献

高校校训育人作用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篇10

1 国内外关于校训育人功能的研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校训功能的研究。

曾爱平认为校训对教师文化素养有陶冶作用, 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有孕育作用, 对校园文化氛围有净化作用。刘发生、谢小刚认为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对塑造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的积极影响;校训倡导社会进步文化, 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李中伟研究认为, 校训对教风和学风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南作用, 振奋精神、渲染气氛, 具备教化和目标激励功能。谢美航认为大学校训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徐健认为校训有评价作用、导引作用和激励作用。上述功能研究涉及大学文化精神的塑造、大学精神的形成、大学发展的指导三个方面, 可以综合为对大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形成、人的塑造两项功能。其中文化氛围的形成应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人的塑造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三个层面。王炜和卢光论述了校训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文化熏陶功能和品牌形象功能。丁艳红等人在56所中国大学和24所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基础上, 对大学校训的文化意蕴及其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2 关于校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曾爱平研究认为主要存在着形式单调、风格雷同;趋附时尚、追逐时髦;思想贫乏、内涵浅薄等三个问题。周谷平、陶炳增在《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中对大学校训的雷同现象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大学校训趋同现象的办法, 即一方面从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的角度入手, 另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造方面。刘亚军等人通过对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分析, 发现校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特色、内容和表达方式雷同、流于形式等三方面的问题。

1.3 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

有学者对大学校训的价值作出研究, 认为:第一, 大学校训可以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 有助于大学人进一步统一教学思想, 明确大学的本质意义, 每一所高校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把高校办的更有特色。第二, 大学校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优化教风、学风和校风,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师生, 并完善大学生文化思想, 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 校训隐性和显性的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道德品质。第四, 校训是大学的“名片”, 好的校训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的品位, 所以校训可以帮助大学人树立精品意识, 品牌意识, 参与国际竞争, 并促进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看齐。张慧研等认为,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 校训的作用贵在行动的支撑。要用心浇灌, 认真践行;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培育校训精神;要以模范教师为主要载体培育、示范校训精神;要立足办学传统, 坚持特色, 传承校训精神;要多途径着力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要加强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践行校训精神。王彩霞认为校训是反映中国教育的一面很好的镜子。校训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备, 其自身历史脉络的演变, 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转型为现代教育的历程。校训句式和词语组合等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折射了中国教育由重传统文化到重政治口号再到重教育自身规律的转换过程。校训内容从以往的注重道德修养的伦理性内容到加大“智力型”、“实验型”等知识性内容比重再到注重弘扬现代教育理念, 都反映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历程。李翠珍在《“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中认为, 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有崇古意向与伟人情结、道德目标至上、注重意志磨练、求知与思维方式的倡导不多、多使用祈使语气等五个方面。

在这些研究中, 值得一提的是庹红平和杜学元的研究, 他们主张以校训引导德育。认为校训建设引导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促进德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学校尽管校训各不相同, 但制定校训的目的是一致的, 即规范师生的言行, 塑造师生积极的道德人格。应该从多维度对高校校训的德育功能进行梳理, 借鉴古代大学校训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发现现代高校校训德育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加强高校校训德育功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强调其教育教化、感染熏陶、导向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 从文化积淀、思想观念、道德信念等方面入手, 以教育教化端正学生的思想、以感染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操、以导向激励坚定学生的信念、以规范约束引导学生行为, 使校训这一明珠在大学中发挥其璀璨的光芒。

2 高校校训研究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1 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校训本身育人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

上, 探讨校训影响学生发展的存在形态, 从而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 试图从理论上梳理校训育人的基本模式。这一方面能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升,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以指导师生思想与行为的准则, 并连同校风等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 从而以校训形式向社会展示其“文化名片”;另一方面, 能绵延大学文化基因, 以广大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标签和共同的文化模式, 对师生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2.2 实际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从育人目标看, 校训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学校是有组织的社会雏型, 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及发展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要求, 它往往通过规则、规范、规律的学习, 使学生逐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评价体系和管理结构。校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了思想情感, 净化了心灵,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 从校规校纪、班风班规到人际关系, 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到校园、教室的环境设计都凝聚着一定的价值观念, 体现一定的价值倾向, 具有一种强烈的同化力, 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产生归属的心理需求, 主动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规范, 使自己的言行趋向教育要求。久而久之, 这种“无意识”就被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规令, 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成为稳固的道德特征。

第二, 从育人对象看, 校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导引。当今时代,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 还有大量的其他渠道传送信息给学生。这些信息鱼龙混杂, 正面的可以作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而化为青年学生进步的动力, 反面的则可能是包装巧妙的精神垃圾, 会引诱青年学生走向消极落后。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定型阶段, 他们对信息的辨别判断、接受选择能力还不太成熟, 较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左右。信息时代除要求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和主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 还要求高校开发校训的德育功能, 将校训所孕育的德育内涵融入到各种信息之中, 拓展信息传播渠道, 以更多的经过筛选的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校训的精神文化在学生的交往活动和学校的文化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的“无声之教”, 其影响往往比被动的接受说教要快得多, 而且深刻有效。

第三, 从育人途径看, 校训丰富并提高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德育并非是孤立存在的, 它更多的是附着于、并渗透于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在各种带有明显校训烙印的活动之中, 充分挖掘这些教育性因素, 利用活动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推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等等,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要:简要分析了高校校训育人作用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上一篇:数据集成技术下一篇:绿色化学技术